第一篇:发展小城镇的思考
杨村镇小城镇建设汇报 杨村镇小城镇建设汇报 小城镇建设
发展小城镇建设好的做法: 建设好的做法
一、发展小城镇建设好的做法:
1、注重规划是前提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 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城市 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
二、当前制约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
1、小城镇规模偏小,难以发挥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小城镇规模偏 难以发挥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匮乏,2、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匮乏,随着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公共基础 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压力增大,企业发展与工业项目配套对 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资金问题已成为制约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瓶 颈。从天长来看,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虽然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 点,但总的来说,还没有走出一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小城镇建设 资金的道路,镇政府投资仍然占较大比重,尤其在小城镇公共基础设 施建设方面更是如此。在目前大部分镇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政府财力 有限,财政收入的相当部分要上缴上一级财政,不能动用,可用财力 基本上仅够维持行政运转,很难拿出资金用于建设,并且镇政府也不 能再向农民收取费用,乡镇财政压力很大。镇政府建设小城镇筹措资 金主要采取“以地生财”“集资建镇”和“借资建镇”三种办法。、“以 地生财”,土地是城镇建设中最宝贵的稀缺资源,由于其不可再生性 与总量的衡定性,过度地依赖土地出让获得建设资金或通过外延式的 建设方式侵占土地,这种办法在当前土地宏观调控、以人为本的大环 境下将越来越行不通,且不可否认这种做法实际上与保护耕地的基本 国策相违背。“集资建镇”也是小城镇筹集资金的主要做法之一,但这 种“集资建镇”被上级部门认定为有变相的乱收费、乱摊派的嫌疑,比如向落户小城镇的农户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向建筑施工单位收取 建筑配套费等。第三种办法是“借资建镇(包括向金融部门融资、施 工单位垫资开发),这种办法可能一时能解决暂时的困难,但发生的 ” 债务在偿还和化解方面缺乏手段。小城镇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不高。
3、小城镇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1)不少小城 镇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应的水、电、路、气和环卫等配套设施。基 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
道路、商贸区混杂,镇容镇貌改观不大。(2)缺乏科学规划、缺乏
个性 特色。前些年多数小城镇不重视城镇建设详细规划,自由式盲目发展,造成了功能的残缺和布局的零乱。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小城镇的街 景规划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规划设计与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 不相协调,显得孤单而缺乏灵气,风格品味不高。(3)开发建设方式落 后。许多小城镇仍以分散零星建设为主,综合开发率低,整体环境差。(4)普遍缺乏一支过得硬的小城镇管理队伍。由于相应的城镇规划、管 理等专业技术人员欠缺,目前至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建设的规划、指 导、服务、督促、管理缺位的问题将是制约建设的因素之一。小城镇 综合治理能力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脏、乱、差”现象 未得到根本治理。小城镇综合配套滞后 综合配套滞后。
4、小城镇综合配套滞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延缓了农民离土 离乡的步伐,不利于调动农民进镇务工经商的积极性,影响小城镇规 模的扩张。尽管部分地区已逐步放开户籍限制,政府积极为进城务工 经商及失地农民办理农转非,但由于农村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农民进镇缺乏“安全感”,实践中农民并不买账,反而出现了“非转 农”的怪现象,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上,农业人口如果一胎是女孩 可以申请生育二胎;建房问题上,农民在村里建房时可以申请宅基地,而进城落户要购买商品房;医疗保险上,可以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 业生产上,可以享受“三免两补”等优惠政策。事实上已形成既占用 城市用地,又不脱离农村,更不放弃农村住宅和耕地的城乡两栖居民,不仅给村庄整治增加了难度,而且也不利于稳定集聚城镇人口,加快 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土地约束偏紧 土地约束偏紧。
5、小城镇土地约束偏紧。建设用地指标少,审批手续繁杂是各地 反映最多也最为集中的共性问题。越是发展势头好的城镇,镇区规模 扩大越快、企业入驻越多、人口聚集和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越迫切,建设与用地矛盾也越突出。现行土地政策对农村建设用地保护更加严 格,用地审批手续繁杂、时间较长,城镇的发展和扩张必然占用大量 土地,征用土地的空间更加困难,保护耕地与小城镇建设矛盾更加突 出。乡镇不仅用地指标少,支配权也有限,又受到多方面行政制约,很容易造成乡镇干部踩政策红线,打政策擦边球。小城镇拆迁安置难 安置难。
6、小城镇拆迁安置难。部分群众法律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 不强,受利益驱使,在拆迁安置过程中满天要价、无理取闹,或违反 国家法律法规大肆修建违法建筑、突击“建房”,骗取赔偿,导致一些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受到阻工、延缓建设进度。在拆迁过程中,拆迁农 户要求就近安置,安置楼就近建设,影响了小城镇的规划布局,由于 安全防护距离的要求,也限制了项目的引进。此外,拆迁农户利用安 置的宅基地自行联建住宅,形成“小产权”房私自对外出售,因为开 发主体是农民个人,资金实力弱,开发水平低,不仅建设的品味难以 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有的甚至连工程质 量都无法保证。并且由于土地性质的问题,无法为业主办理任何证件,矛盾纠纷多,引起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小产权”房因没有办理土地 有偿使用手续,也没有向国家缴纳相关费用,超额收益全部收归开发 者自己手中,不仅对正规的房地产市场形成冲击,影响土地出让的价 格,也形成攀比,加大了今后的拆迁难度。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宜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加快小城镇建设宜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小城镇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中的作用越 来越突出,是解决农民就近就业、集约节约用地、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的重要载体。加快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有序发展。进一步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解决好小城镇规模偏小的问题。
1、进一步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解决好小城镇规模偏小的问题。要适当地撤乡并镇,进一步拓展小城镇发展空间,使小城镇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聚集,增加小城镇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推 进城镇化的关键首先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并实现稳定就业,而 实现城镇稳定就业的关键又在于加快城镇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不断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才能加快城镇化进程。其次要建立 健全劳动力就业的服务机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多方位转移,并实施稳定就业。三要改革现行农村户籍制度和农村宅基地制度,破 除体制政策方面的瓶颈束缚,加快落实小城镇的管理权限,使其能有 效地统筹地方资源进行小城镇建设。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改革户籍管 理制度及与其相联系的社会就业制度,加快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扩大 各类保险覆盖面,规范和完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普及新 型合作医疗,深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为农民进城消除制度上障 碍,促进农村人口向镇区集聚。实行多种形式的建房购房制度,制定 有利于农民迁住小城
镇的房地产政策。如城镇居民建房购房的抵押贷 款制度、住房按揭制度,支持农民进入小城镇后顺利解决住房问题。
鼓励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对离开农村迁往城镇的农民,提供 购买住宅或商业铺面、厂房设施的按揭式贷款。还可考虑在小城镇附近,按规划统一建设农民新村,将原有村落整体搬迁,复垦还田;对 于原宅基地还田不要求重新安排宅基地,进镇区购房的,可给予一定 的购房补贴等。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解决好小城镇融资难问题。
2、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解决好小城镇融资难问题。运用市场机 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可以实行财政资金 为引导、吸纳民间资金为主,吸引外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首 先,财政资金可以向小城镇倾斜,在注重抓好水、电、路及通讯、市 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加与农民利益有密切联系的、有巨大消 费空间的项目,以此吸纳民间投资与吸引外资,加快建设速度,完善 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其次,通过小城镇集中居住工程,吸引农民建房资金。再次,把市场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政府通过在 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健全规章制度、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等软件 上下功夫,使小城镇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并以“谁投资、谁所有、谁 受益”的原则,吸引众多的人带着资金参与城镇建设。要大胆尝试和 探索将城镇当作资产来经营的思路,坚持市场化运作,不断建立和完 善“经营城镇”的新机制。要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源,把自然资源 变成城镇发展的宝贵财源,使国有土地的资本效益趋向最大化,大力 推行竞价拍卖等多种土地经营形式,为城镇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同 时,营运市政设施,实现滚动开发。经营城镇有形资产,把公共房产 及道路、公路灯杆等市政设施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推向市场,、能卖则卖,宜租则租;经营城镇无形资产,把城镇空间、户外广告标牌经营权、道路和其它设施的冠名权等,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推向市场,使无形资产变成有形资产。进一步创新利用方式,缓解小城镇发展的土地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土地制约
3、进一步创新利用方式,缓解小城镇发展的土地制约。适度调整 小城镇建设用地政策,用地指标向小城镇适度倾斜,为小城镇进一步 扩大规模,增强集聚功能打开瓶颈。在严格保护耕地前提下,创新土 地利用方式,保障城镇建设和发展需要。一是调整修编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做好与城镇总体规划、产业集中区发展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 设规划的衔接,提高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
可操作性。二是创 新土地置换方式,推行“土地整理”等多种模式,对原村庄进行复垦,推广旧村改造,集约利用土地,节约的土地指标用于弥补小城镇建设 用地不足。三是积极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加大荒地和废弃地开发利用
力度。四是探索土地流转方式,鼓励经批准的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工业、商业、旅游和农民建房,开展集体建设用地租赁,推行农民土地使用 权作股转让。五是规范城镇用地,严格宅基地标准,结合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集中建房。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强化小城镇的发展支撑力。小城镇的发展支撑力
4、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强化小城镇的发展支撑力。产业发展是 城镇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否则,小城镇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出现“空城”。因此,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必须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摆到突出的位置,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建立主导产业。一是按照产业集聚的要求,小城镇产业功能区积极筹办经济开发区,为产业发展提供平台。二是鼓励产业集群发展,小城镇建立自身项目 库,加大对龙头企业的项目扶持力度。三是通过建设农民工创业园,通过政策、场地、培训、服务和维权 5 大扶持措施,叠加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工返乡 创业,并给予创业农民工资金、技术等扶持。四是发挥人力资源丰富 的优势,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大军,营造低商务成本 优势,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适度、与地方特色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 入驻,满足农民就近就业的需要,形成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特色建 镇、人口集聚的良好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健全规划体系,引导小城镇科学发展。
5、进一步健全规划体系,引导小城镇科学发展。城镇发展必须规 划先行,严格“四高”要求,提升城镇品位。一是高起点规划设计。小城镇规划要按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的原则,编制科学 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镇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把村庄布 点规划作为小城镇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按照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对 整个城镇进行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的规划。二是高质量建设。一 方面建设工程要选择建设水平高、完成质量好、社会信誉佳、具备相 应资质的建筑单位和能工巧匠承建。另一方面,要加强施工的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水平。做到依法施工、安全施工、文明施工、高效施 工、廉洁施工。三是高水平经营。城镇人民政府是城镇经营的主体,要把城镇这一国有资产管理好、经营好,使其不仅在满足人民群众需 求
中充分发挥作用,而且要设法保证其增值、增效。要不断研究经营 的手段和方法,探索高水平经营的规律,学习借鉴外地好的经验,使 城镇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四是高效管理。既要总结常规管理的经验,又要尝试学习和建立精细化管理、高效管理、数字化管理的体制机制,提高城镇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进城镇管理工作向更人性、更文
明、更法制、更高效方向迈进。进一步妥善处理好城市拆迁 土地征用等方面的问题,妥善处理好城市拆迁,6、进一步妥善处理好城市拆迁,土地征用等方面的问题,确保社 会和谐。会和谐。一方面,在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范围内,对被征地拆迁户尽 量考虑、尽量让利,加大投资力度,在安置点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交通条件、给排水和排污条件,合理布局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另 一方面,大力拓宽就业渠道,优先解决拆迁户就业问题,确保拆迁户 “搬得出、住得进、安得下、能发展” ;三是针对农民土地征收后的出 路问题,可以根据征收土地的总量,拿出一定比例的土地作为拆迁农 户的三产用地,给予相应的土地指标,由农户按程序进行开发,也可 避免农户自行违规建设“小产权”房的问题。针对农户拆迁后的安置 问题,可采取多种形式,改革一次性补偿的方式,可探索采取土地入 股、参与分红的形式参与经营,解决农民担心土地征收后,生活没有保 障和后路问题。同时,要推进配套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医疗、就业、教育制度等配套改革,建立规范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
第二篇:小城镇发展
青岛理工大学
城市规划设计(论 文)
题目:浅谈小城镇建设与管理
学生姓名: 崔明阳 学生学号: 201203164 院系名称: 建筑学院 专业班级: 城规121 指导教师: 李兵营 蒋正良
2015 年 9 月 15日
浅谈小城镇建设与管理
学生姓名:崔明阳 指导教师:李兵营、蒋正良 专 业:城乡规划 学 校:青岛理工大学 时 间:2015年9月15日
【摘要】 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当前小城镇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本文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从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角度可以把城市和分解为两个互为相联的子系统城市和农村的联系是必然的,城乡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应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然而“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不平等,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关系遭到了严重扭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仍过分悬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被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中央还明确提出小城镇作为新时期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既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正文】
一、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发表的《小城镇大问题》一文中,认为小城的出现可以使城市和广大农村之间布下相互交流的众多“节点”把城乡有机衔接起来,并从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小城镇是发展农村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王学仁认为,“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连接体和中转站”,“发展小城镇,可以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实现城镇与农村产业相互衔接、经济有效融合的两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最终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功效”。小城镇在协调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概括如下:
1、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平台。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具体体现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协作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较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城市大量工业品积压,农村商品供应品种少,选择余地不大,同时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和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方面城市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农村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又滞留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
2、小城镇是深入农村腹地,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济的桥头堡。小城镇向处于广阔农村腹地的农民传播了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生活方式等,成为广大农民接触现代城市文明的媒介。小城镇的发展使许多农民的进城愿望变成现实,率先进城的农民以自己抚育文明的生活体验,向“后来者”展示着城市的魅力,为城市化做着无声的宣传。而且小城镇的乡镇在资金方面对农村的“反哺”作用,使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小城镇涉农企业的发展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3、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首先,城镇是农村乡镇企业的最佳聚集地,这既可以解决“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侵占耕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又可以资源、环保、规模效益、公共设施等综合优化理想效果,同时小城镇也是未来变动升级为小城市乃至中大城市的前提。从农业现代化内涵看,小城镇为农业环境现代化提供了空间环境,而空间环境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依托和载体,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其次,从农业产业方面看,小城镇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小城镇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迁移并逐步实现“农转非”,这样可以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动和土地集中化、经营的规模化、管理科学化,从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条件;第三,小城镇发展为农民现代化,即农民知识化、智能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文化、卫生、餐饮、娱乐、信息、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为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知识化提供各种方便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农民实现非农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快自身现代化步伐。
二、在协调城乡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着十分突 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
1、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可能导致“准城市化”现象泛滥,不利于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城乡二元结构,但不利于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局面,因为这种城市化模式本身隐含着鼓励农民进小城镇,限制农民进大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在不彻底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不彻底政策。其实践结果可能使中国的社会结构演变成“农村——小城镇——大城市”这种三元结构,使部分小城镇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生活在小城镇的居民既不像市民、又区别于农民,从而使人们担心的“准城市化”现象泛滥。
2、整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合理。规划在先,建设发展在后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小城镇,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存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造成城镇布局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上级政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理,城镇干部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对城镇建设的不是很熟悉;城镇干部更换频繁,由此带来的短期行为使规划执行丧失了连续性,一方面使得小城镇数量盲目扩张,布局分散,乡乡有镇,另一方面又使得小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3、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水、电、路、公厕、绿化、农贸市场、学校等公共基础设施必须配套建设,而各种配套性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资金紧缺,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很多小城镇以马路作市场人车拥挤阻塞严重,有的小城镇尚未安装自来水,人们吃水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小城镇电力不足,供应不正常,不能满足乡镇企业和居民的用电需要;小城镇普遍缺少文化、娱乐、社交场所;还有不少小城镇缺少公共厕所,垃圾堆放场,乱扔垃圾现象比较普遍。
4、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不利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土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因而节约土地应该成为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基本前提。而点多面广的小城镇往往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土地的低效率利用,据有的学者估算,这种城市化道路比起正常的城市化道路要付出8倍多的土地代价,乡镇企业职工人均用地比城市职工多3倍以上。从另一方面看,乡镇企业污染严重,且治理能力远不及城市中企业,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管理混乱,改革滞后。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与现行条条块块的管理关系难以理顺,使之在调控引导过程中受到多方挚肘。镇政府对税务、工商、信用社、交通、土管所、城建所、供销社、供电所、派出所、司法所、农口七站等主要部门没有管辖权,只有“义务”因而不能形成集中统一领导。如在土地管理使用方面,体制不顺,思想不解放,对本行政区域外需要用地者有种种限制,将外地人才、资金、技术等拒之门外,制约了土地等许多因素的合理组合。
三、国外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借鉴(1)美国的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经验
1、重视规划的作用,美国小城镇规划有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的特点和培育有个性的城镇。同时还要根据建设需要编制详规。
2、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连接城镇间高速公路,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是由州和小城镇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开发商负责小城镇内社区内的、水电、通讯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
3、重视环境建设,在美国,环境建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之一,给小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4、重视城镇特色,追求个性,重视城镇特色是美国城镇建设的特点之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
5、重视建设管理,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一个好的城镇更需要好的管理。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二是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的管理作风。
(2)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 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村镇改造和建设,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法规,加强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建设、完善村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城镇结构体系;二是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改造村镇的居住环境,提高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社会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且这些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三是注重单体设计与整体景观协调,德国村镇的特点是村落建设与城镇建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之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靠村镇改造规划和设计的调控作用,德国的村镇建设是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满足规划的统一要求;四是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3)英国的小城镇建设经验 英国小城镇建设经验集中体现在几次规划运动中,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运动、新城建设运动、米尔顿·凯恩斯城建设、中心村的建设等,集中体现了规划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作用。纵观各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历程,虽然做法各具特色,但都具有以下几点共同之处: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重视规划的权威性和按规划实施建设;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重视人文环境的继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的对策
作为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既具有世界小 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所以我们 可以在借鉴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 的实际,寻求加强中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以促进呈现协调发 展。
(1)规划,合理布局是基本前提 要遵循城镇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抓紧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镇规划必须突出科学性,要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规律办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打破原有行政区划的限制,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规模,注重实效,使小城镇成为联结农村与城市的纽带和桥梁。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面向“三农”,坚持把“农村化、农村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目标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建立完善的规划编制与实施以及监督反馈的管理制度,保证规划的有序进行。同时,小城镇建设规划还需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反对遍地开花、平衡推进的做法。
(2)增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最终目的 可持续发展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正确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和“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坚决淘汰和关闭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工程,通过合理布局规划,协调新城和旧城的关系,保护古建筑,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创造优美、和谐、舒适的城镇环境。(3)深化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是重要内容 加强小城镇建设必须深化改革,进行体制创新。首先,要全面落实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力条件,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的渠道和机制,摆脱对财政的依赖思想,运用城市经营理念,盘活城市公共资产,走资本运营的路子,在城镇土地转化和升值、房地产增值中筹集建设资金,深化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城镇公用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培育资本市场,最广泛地吸引社会投资,理顺财政关系,完善小城镇地方财政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小城镇建设的稳定和资金来源。(4)努力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是根本保证 美国小城镇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城镇“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而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却是很多城镇“重建轻管”、“有硬件,无软件”。因此,抓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必须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要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搞好城乡社区服务上来为私人投资和居民生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要加快城镇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注重培养和引进城镇建设和发展急需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型人才,提高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决策管理水平;要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大力发展繁荣城镇科学文化事业,结合社区文化建设,提高进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要依法行政,搞好小城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逐步建立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
【总结】
小城镇建设和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居住方式的变革的过程。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三农”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但是,在对发展小城镇的认识和实践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认为建设小城镇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造成资源浪费;有的忽视调查研究,不重民意,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有的仅靠动员行政力量,搞小城镇经济建设,忽视市场机制的运作,结果成效不大;有的光顾眼前利益,单纯算经济帐,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小城镇的发展就要走弯路,经济建设就要遭受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认为,目前我国的小城镇普遍偏小,对资源的积聚能力普遍较弱。小城镇普遍偏小还是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的主要原因。适当的合并乡镇,扩大小城镇规模,是促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措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调节和控制作用。市场活动需要规则,在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出面制定规则或帮助有关民间机构制定规则。不仅如此较小的自然村也要向中心村集中合并,不断增加村庄规模。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把农村发展作为基础,适当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好的做法。不能用牺牲农业和农村作为建设小城镇发展的代价。要通过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出农户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的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小城镇建设的过程是农村居民点衰弱的过程,但同时也是农户经营规模扩大的过程。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道路。本文就通过政府作用、小城镇发展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提出的一些措施、农村经济结构改变等方面研究,比较全面的就目前更好的推进我国小城镇建设,从而实现我国早日实现城市化,提供了比较合理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2]陶文达.发展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3]李金旺.中国小城镇财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
[4]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5]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 [6]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许 浩.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中英乡村社会区域发展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8]李 泉.中外城乡关系问题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9]成德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10]谢 云、雷海章.新时期农村城镇化的制度因素与对策[J].农村经济,2005年02期 [11]费孝通.论小城镇及其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12]叶裕民.中国城镇化滞后的经济根源及对策思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13]叶裕民.中国城镇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第三篇:小城镇发展模式
城市近郊小城镇发展模式简析
以宜昌黄花镇等小城镇为例
摘要: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建设已得到长足发展。国内小城镇数目众多,发展空间充足,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农村土地流转,为小城镇发展松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因此,小城镇的发展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如何选择小城镇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宜昌夷陵区黄花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引进资金,发展生态产业,为城镇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注入动力。
关键词:城市化小城镇发展模式土地流转
2012年中国城市化人口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0%,城市化进程目前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将会进一步加速。小城镇是农业人口转移的重要场所,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城市化重要的途径。发展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要慎重选择发展模式,摆脱地理资源限制的小生产狭隘眼界,实现传统小城镇向现代小城镇的转变,要实现这种转变选择合理的发展方式尤为重要,而合理的发展方式在实际中往往体现在小城镇发展模式的选择上。
1.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1.1 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城市化水平从1949年的10.6%到1978年的12%,历经波折。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国内经济基础得到了空前发展,城市化发展速度也相应提高。经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摸索出一套全新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方法。1984年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初,国家大力拖进城市化发展进程,到20世纪末中国城市化已达到了36.2%。
进入21世纪后,市场活跃,经济体制发展日趋完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国家继续加大城市建设的投入和扶持,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依托自身条件和政策优势,发展形成了一批以某个城市为核心或多个城市核心的城市群及城市带、大都市圈,北上广等特大型城市正朝着国际化大都市发展。
1.2中国城市化的成果和问题
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建设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城市化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2.1中国城市化取得的成果
显而易见,中国城市化水平,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物质条件都得到了极大丰富。许多城市已经与国际接轨,成为全球或者是区域的功能核心。
1.2.2中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在城市化初期包括至今都以其他国家的特定城市为范本进行国内的具体城市规划设计,可能在对国外城市规划的成果和理念未完全吸收消化为己所用的前提条件下进行了国内某些城市规划,模仿甚至照搬其他城市的规划成果,随着城市的发展,原先规划的弊端开始在城市的生长过程中暴露出来。我们常将北京和莫斯科及巴黎做对比,三者在城市形态及结构上都大同小异,而在后来的发展中由于规划控制引导的不同导致最后三个城市的发展截然不同,北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与当时某些规划环节规划环节的确实或控制不到位有一定的联系。
大城市的无限扩张蔓延不仅对于大城市本身没有起到良性效果,其产生的回波效应又间接对周边其他小城镇的发展产生了抑制作用,这样就会使城市的发展陷入大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挤小城镇资源越来越少的恶性循环。在规划中要形成对大城市的反磁力作用,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大城市的发展,合理发展一些作为大城市功能配套的小城镇。
2.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态势
2.1小城镇发展的优势“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及小城镇,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这是基于小城镇发展的现实需要,应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集中在大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动力不足。要发展小城镇,关键是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实现小城镇的城市现代化是吸引劳动力转移的内因。
随着政策的倾斜和小城镇环境资源上自身优势的发掘开发,小城镇越来越为以生态开发为主的新兴产业所青睐。与小城镇相比,大城市虽然集中了社会绝大多数的社会资源和劳动力,各类设施也相对完善,但是资源的粗放利用和人口的过度拥挤,使大城市的人居环境日益恶化,与之相反,国家的大力扶持和一些新兴产业的带动,小城镇的现代化改造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硬件设施在逐步向大城市看起,得天独厚的人居环境造就了其相对于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以黄花镇为例,黄花镇位于宜昌市夷陵区的西北近郊,宜巴高速公路、宜秭和宜保省级公路穿境而过,镇政府距宜昌中心城区15km,交通便利。
依托其自然资源上的优势,重点打造“湖北建材大镇、宜昌旅游名镇、夷陵小康新镇”的品牌文化,突出新型建材、休闲旅游和现代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建设,实现了镇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城市化水平也得以提高,2012年12月18日,黄花村正式撤乡建镇。
2.2小城镇发展的现实困境
作为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总体上看,城镇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现状,乡村产业化进程和市场化发展东快西慢,建设水平和空间发展东强西弱。有分析指出,目前我国设市城市661个,建制镇19369个,乡集镇16395个,两类小城镇35746个,分别是建市城市的29、25和54倍,这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存在的畸形现象。目前,宜昌现有建制镇66个,乡集镇82个,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3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特征
一般习惯上会将小城镇按主导产业类型分为现代工业型、新型农业行、旅游开发型及综合产业型等几类,这里按城镇发展关系进行分类。
3.1 城市带动,城镇协作发展模式
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强化区域交通、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同城化”建设,构建包括周边小城镇在内的城镇协调区,形成小城镇与中心城市互为依托的城镇组群。在规划上,突出建立以“主城--新城--组团--集镇”为主导,由城及镇的全覆盖空间格局,推进小城镇在城市区域化进程当中的城市化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城市细胞分裂的微缩模型,在宜
昌总体规划中,夷陵区是其中心城区的部分片区,中心城区以行政,文化,服务等第三产业及居住为主,拟将点军区作为宜昌新城进行开发建设,各组团分区分担不同的功能职称主城区的发展。城镇发展以旅游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在600--1000平方公里的空间里,形成城镇极核明确的城镇连绵带。而黄花镇作为其中的集镇之一,将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建材工业及旅游产业,服务于宜昌建设特大城市的发展。3.2城镇互动,城镇网络发展模式
以区域内发展基础好,带动能力强,集聚辐射效应能力突出的重点小城镇为核心,联合周边乡镇,加强产业协作、功能互补、生态共建和设施共享,形成“城镇联合体”。黄花乡撤乡设镇,内生因素在于撤乡设镇能使其区位和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黄花镇境内现已开通旅游景点六处,年接待游客达110万,直接经济收入1.4亿元,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宜昌建设特大城市目标服务;而夷陵区重点工业园区之一的新型建材工业园入驻黄花镇,园内现已建成投产企业87家,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达14亿元,则促成了黄花镇发展的外生因素。3.3城乡联动,城乡一体发展模式
以相邻地区若干乡镇单元,开展跨乡镇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以建立区域整体的产业经济增长机制,资源谨慎利用机制,人口调整重布机制,设施网络共享机制。在这一规划工作中,有必要强调城乡一体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发展城乡互补优势,逐步减小城乡差距,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宜昌城镇带建设的动力机制来源于工业。工业化所带来的巨额财政收入有效保障了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在规划、建设等方面的高投入,并大大促进了产业、人口集聚,推动了第三产业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从宜昌市近几年的经济发展结构来分析,宜昌市的第一、二产业比例已经由2000年的1:2.17上升到2008年的1:3.93,同时乡镇的工业发展也在快速提高,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工业园区。如宜都市的红花套工业园、高坝洲镇轻纺机电工业园、枝城工业园、陆城工业园等。这些工业园为各镇自身的城镇建设提供了支撑,推动了沿江城镇化进程,从而推动宜昌城镇群的建设,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完善宜昌城镇体系结构,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发展目标。
3.4区域导控,城镇整合发展模式
在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区和旅游发展区等主题发展区内,以各类跨镇域主题式整合规划为抓手,进行区域整体的生态网络织补,城镇网络重构,产业结构调整,交通网络对接等规划工作,对小城镇建设发展进行系统全面的指导。
3.5乡镇主动,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宜昌城镇群的发展建设,就要依托城镇特色产业化的推动力,大力发展壮大已有产业的规模,培育优秀产业企业的发展,推动中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带动村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村镇面貌的改观,如龙泉镇以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因稻花香集团的发展壮大,使龙泉镇变成一个工业重镇。黄花村为盘活农村土地资本,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土地流转政策,将部分农用土地开发微生态农业、旅游业及地产商业项目,现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区,加速改善了村镇基础设施现状。结语
小城镇是城乡一体化的纽带和城镇化发展的主力军,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发展模式也不相同,实现小城镇城市化的手段也多种多样。合理选择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就要从区域整
体发展环境,上位规划总体目标,小城镇自身条件等综合角度出发,加快和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参考文献】:
胡跃平,陈伟.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的路劲选择与规划模式创新研究规划师20107
顾朝林,吴莉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
宜昌市总体规划
夷陵区黄花镇
纪晓岚,黄镇
政府工作报告2011 小城镇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华南理工大学 2002
第四篇:小城镇发展问题浅析
中国小城镇发展问题浅析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很重视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但近年来中国小城镇的发展不容乐观,小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下降。本文从多方面着手,证明大力发展小城镇很符合当前的国情需要,并借鉴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指出推动小城镇发展的改革关键。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矛盾;国外小城镇;改革关键
1小城镇的固有优势
一是有利于发展内需型经济。100个经济较强镇的产业结构调查结果显示,其主要产业为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建筑业、工业、旅游等,除少部分镇属于工业型外,大部分镇属于内需型产业。发展小城镇不会加剧中国经济结构越来越向外化。
二是有利于城乡统筹。小城镇是农村的中心,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比城市更直接。百镇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小城镇解决了将近60%以上本地农民的就地就近由第一产业转为二、三产业。
三是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云南等西部省份,大城市发展程度不如东部省份,但通过发展特色小城镇,推进了城镇化。
四是更加节能。北京市人均汽油消耗量是浙江经济最发达小城镇人均汽油消耗量的7倍,小城镇不用消耗大量能源就能很好地解决出行问题。小城镇建筑能耗也低,小城镇多是低层建筑,大城市多是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是低层建筑能耗的1.5倍。
五是更加环保。小城镇污染排放小,也容易处理。监测数据显示、北京、上海等特大都市周边小城镇的空气质量、水质、噪声都比市内好得多。
六是建设成本更低。不用建设高架桥、地铁等高投入的基础设施就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房价、物价、交通费等便宜,适宜工薪阶层生活可避免大城市中产生的社会不满和矛盾,利用
社会稳定。
2中国小城镇发展状况
发展小城镇,建设好小城镇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之后, 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解城乡矛盾、推动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以及为缩小城乡差别而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2000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2001年通过的十五规划中10次提到小城镇,要求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国家发改委成立了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2006年通过的十一五规划要求: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3年的主要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以上种种表明,我国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小城镇的发展都作出了安排和布署,提出了不同要求,对小城镇的发展始终予以关注。这表明小城镇具有独特的功能,其地位是大中小城市所不能替代的,是符合中国发展需要;但就目前情况看来,发展的并不好,我国的建制镇有17000多个,人口超过10万人的仅有56个,且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重要产业带,经济比较好的地方。大部分的小城镇很小,1/3的小城镇人口不到5000人,发展速度很慢。
3国外小城镇发展状况
3.1英国
大部分欧洲国家都是先实现了城镇化,后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革命之后大城市问题层出不穷,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影响了英国一代代小城镇的建设。在英国,城市化率极高,城市与乡村也融为一体,很难区分开来。
英国的小城镇开发分为三个阶段:
1、1946~1954年,这时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大城市的过剩人口,主要特点是城镇规模较小,密度较低,功能简单、区分清晰,就是居住休闲,较多考虑社会效益而较少考虑经济效益。
2、1955~1966年,这时的主要特点是新城规模扩大,城市功能区分趋向于综合功能分区格局。
3、1967~1976年,这一时期新的小城镇大部分由在老城镇基础上开发新的工业区和居住区形成,对于不适合单独扩展的小镇进行了成片合并。
英国的小城镇规划非常注重住宅问题、就业问题、建设资金来源问题。城市建设目标非常具体、实际。同时,英国公众参与度极高,并且公众的意见能够反映到规划中,最终落实。
3.2美国
美国是在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美国实行了多项举措吸引人们到郊区投资、建厂、居住,城乡之间的小城镇不断得到发展,小城镇和工业区相互交错,形成了大规模的城镇群,减小了城镇和郊区、城镇和乡村的差距。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不仅解决了粮食和原料问题,也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大量资金积累。
但是,在发展初期,美国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无节制的向农村扩张,在完成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也形成了所谓的“过度郊区化”。后来,政府开始注重规划,并重视城镇特色,追求个性,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小城镇建好后,仍然重视建设管理,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二是依法办事,违法必究。
3.3拉美国家
拉美地区平均城镇化率已达75%,部分国家已超过80%。多数拉美国家的城镇化带有殖民经济特点,城镇发展不是以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为前提,而主要是依靠无序的人口膨胀进行扩展。来自宗主国的资本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为城镇化带来了动力,但整体经济发展则相对较慢,工业化明显落后于城镇化,加之政府调控乏力,形成了“过度城镇化”。
在管理模式上,完全套用宗主国的发展模式和调控办法,根本无视这些国家原有的民族文化和基本国情。在农村人口持续不断地流向城市的过程中,其经济却日趋衰落或停滞不前。其后果就是城镇发展质量很低、基础设施严重短缺、城镇贫民大量增加。据统计,目前拉美国家
城市贫民已占到城市人口的1/3。贫民窟居民在物质与生存层面难以与所在城市融合,在文化层面上的融合就更难,各类犯罪活动猖獗,成为法律管不到的角落。为了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拉美各国也把注意力转向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目前,巴西许多大城市都非常重视卫星城的建设,并将其作为缓解人口压力、解决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4推动小城镇发展的关键
首先,改革基层行政体制、扩权强镇。塔式级别化行政体制制约了小城镇发展,我国省、市、县、镇的塔式级别化行政体制,使优秀资源向上一级行政单元聚集。镇位于最低端,很难留下、积聚资源。例如一个镇上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不愿意留在镇上,而是搬到县里去,再发展,它还要搬到地级市甚至省会城市。优秀人才也是如此。市场经济的缺陷就是强弱分化,而塔式级别化行政体制推波助澜了强弱分化。
其次,改革农房建设体制,培育小城镇内生发展动力。打破宅基地只能在村内分配的机制,建立宅基地跨村入镇分配机制。在镇区规划农房新区,符合条件的农民可以在镇上分到宅基地。农民自愿,农民自建,宅基地可比在村里分配的小,住房保持独家独院。政府负责规划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支持。通过这种机制,逐步集聚人口和资本,带动小城镇建设,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再次是建立以镇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机制。农民的生活活动只有一部分在村里,许多活动是在镇上,如购物、休闲娱乐、会友、教育、医疗等。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为对象,综合考虑农民生活整体需求,建立镇村统筹的规划建设机制。将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及商业服务设施建设纳入中央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范围。
第四,推进房地产税征收的实施。目前中国地方财政主要依赖于工业,但工业强镇只能是少数,不可能1.7万个镇都以发展工业为主,因此目前大部分镇财政收入薄弱。推进房地产税的征收,一定程度可以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均等化,同时也使地方政府的精力从招商引资向提高人居环境转移。
最后,研究制定国家支持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应建立中央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性资金。提高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维护税、配套费、耕地占用税等征收税费所返还小城镇的比
例,或全部留给小城镇。增加重点镇用地指标。拓宽小城镇融资渠道。
5小结
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既具有世界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我们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优秀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如:各级政府大力支持,重视规划的权威性,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视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重视小城镇的个性等,同时要吸取他们的教训,趋利避害、少走弯路。最重要的是深入全面改革,最终实现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卫华,陈家芹.国外小城镇的发展模式[J].中国农村科技,2007,(7):54-55.
[2] 仇保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广西城镇建设,2011,(2):36-41.
[3] 人民网.中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关键[N/OL].2013-10-18,[2014-02-06].
http://news.xinhuanet.com/yzyd/fortune/20131018/c_117766230.htm
[4] 李 铁.城镇化问题是一次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EB/OL].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
中心,2010-3,[2014-02-06].
http://www.xiexiebang.com_content&module=82&sortid=0&artid=1570
第五篇:小城镇特色发展
小城镇特色化发展——2017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
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
论坛总结:
▲小城镇规划需要深刻体会和挖掘当地地域性特征,不管是文化的还是生态的。
▲小城镇规划需要分析规划实施后的使用对象,即面向村民、小城镇居民进行小城镇规划的调研,关注人的需求。
▲小城镇空间特色的塑造没有一成不变的原理,也没有统一的规定、标准和做法,正因为如此,特色小城镇才更有魅力。
平行论坛一:小城镇产业发展和空间特色塑造
1.从哪些方面塑造小城镇的空间特色 武凤文副教授认为主要包括特色、景象、品质和美丽四个层次,其中“特色”是贯穿到总体的,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保留体制并将其盘活;通过住建部的培育来保护提升产业、形态及风貌(前提是小镇本身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特色);挖掘人(社会习俗)、物(建筑物/构筑物/基础设施)、产业等的资源来重塑风貌。
谢华教授提出,小城镇的建设关系到整个国家到各省市以及到地方的大局建设,那么要怎么吸引城市人来小城镇、并且将其留住呢?主要是关注小城镇的风貌、民居产业以及它们背后的历史。由于很多特色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被埋没了,因此关键是充分调研当地县域范围、镇域范围的资源,挖掘小城镇的民族特色及资源,形成相应的产业,比如挖掘某些沿海小镇的海塘文化、海产品文化。
由于教育中缺失小城镇的内容,很多时候设计者以城市的手法来对待城镇,以致不符合当地的诉求。陈懿教授以四川的一个红叶风景区为例,提出要从小城镇的风水、人居环境入手,充分考虑当地人的心理,才能使规划获得他们的认同。当时风景区由于红叶树木被砍伐而衰落,规划建议将以前的枫情提升成七彩风情,形成四季的特色风貌,这也符合藏区特色风貌。设计者先是设想长期居住需要什么环境,进而提出较为贴合当地人需求和喜好的方案。
2.塑造小城镇的空间特色有哪些方法
荣丽华教授提出了三个方法。第一是特色化发展,要求决策者、管理者、专家学者和规划业界三个层面都对小城镇的地域性有足够的关注,不能盲目跟风。第二是可持续发展,让各种建设及方法都能持续下去。第三是具有可实践性,不能仅仅作出较难实现的渲染图。比如说呼伦贝尔的太平村,当时解决用电问题的措施是林场发电,这既容易实践、也兼顾环境需求。总结
最后,陶其中副秘书长总结道,塑造空间特色其实没有一成不变的原理,也没有统一的规定、标准和做法,这也是特色小镇的魅力所在。与会的各位专家对理论和实践的阐述都十分精彩,总体而言,塑造小城镇空间特色,可以关注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系统化、自然生态、社会性、人的追求、技术性以及实施性。
平行论坛二:小城镇的风貌与文化、生态与防灾
1.村镇规划应重视尊重自然与传统文化 小城镇生态方面,是大格局用西方的办法,还是以传统工艺园林理论来保护?朱涛总工指出,小城镇要将人与自然相结合,无论是从文化角度、技术角度还是民族自信角度,风貌规划一定要继承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规划一定要结合一些科学的方法,确定环境的承载能力,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不能将中国“天人合一”的理论与国外的一些先进方法手段对应起来,应当以传统文化为主干,适当地吸收外来的东西。
村镇风貌和设计中,应当由政府推进整体风貌整治、发挥老百姓的创造力还是推进企业为村镇赋予主题特色?陈小卉秘书长认为,进行村镇规划调研时,要考虑三点:如何挖掘地方特色?当地有哪些特色没有体现?当地居民的诉求是什么?由此衍生出具体的做法。
雷振东副院长对目前城市中缺乏文化的建筑、城市设计表示不认同,认为乡村就是“有艺术的自然之都”,乡镇的文化一定要成长。目前生态问题在规划中较为缺失,村镇规划应当考虑自然因素,通过对地形、河流、山体等自然条件的尊重,将人与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虽然村落较为分散,但人口大多集中在乡镇中,因此小城镇的防灾问题也十分重要。
2.如何进行村镇规划 嘉宾们也结合工作经验,分析了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的难点。谭欣院长认为,城市文化缺失现象较为严重,乡村与小城镇成了旅游的聚焦点,特色小镇的提出为小城镇指明了一条以文化为特色的发展路径。而目前在西部地区,特色和动力是小城镇建设的两个主要问题。特色方面,有许多西部小城镇的特色不够鲜明,仅仅体现在产品差异性上,需要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出发,塑造小城镇“特而强”的方面;发展动力方面,西部小城镇更多以行政的动力搞建设,与市场契合度不佳,较难见效。如何发挥生态的优势,将地方的一些传统与习俗进行物化的表现从而进行相应的规划,是西部小城镇建设中的一个问题。
划的教育与城市规划从对象上和尺度上来说是两个系统,应加强在城乡规划教育中对于乡村的调研及工作。用城市规划的思维规划乡村会出现一定的失误,因此在规划时一定要加强研究,理清规划的条件,并考虑村民的现代化需求。对于生态安全格局与产业等方面,需要从镇域的层面进行考量,通过有针对性的规划手段进行规划。
小城镇特色设计
一、小城镇特色构成要素
小城镇在规模、功能、结构、性质等方面与城市相比要简单的多,城镇的特色构成相对比较简单,但在构成要素上却是一致的。小城镇特色构成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城镇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人工创造的物质环境和居住其中的人的行为活动。美国学者格林汉姆在《维持场所精神——城市特色的保护过程》一书中指出,构成城市识别性的主要成分为:物质特性和面貌;可识别性的活动和集会;意义和象征。城市特色的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上述三个方面,城市特色构成定义同样适用于小城镇。因此,可以将小城镇特色的构成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三种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小城镇的特色。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小城镇特色构成的基础性要素,主要包括城镇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森林资源、农业资源、动植物资源等方面。它是以自然地理要素为主体,在特定区域内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环境。自然环境要素体现出小城镇特色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特征。小城镇在规划建设时,应当重视利用他们各自的自然地理条件,创造各具特色的外部形态。
2.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涉及的方面较多,它是小城镇特色构成要素的主要部分。人工环境是指某个历史、地理和社会条件下人们在城镇中生活中所形成的积淀和痕迹,以及现代城市居民建造并依然在使用的各种场所和环境。人工环境主要包括城市形态和布局、建筑物、开放空间、环境设施等内容。
(1)城镇形态和布局是一个土地使用的问题,也是小城镇规划的基本内容。小城镇的形态和布局影响这开发强度、交通流线、环境质量等,城镇形态与布局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有的带有浓郁的人文色彩,有的是顺应自然形势,还有的是经济规律影响下的成果,而更多的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2)建筑的体量、色彩、风格、材料、布局等对城镇空间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是构成城镇特色的重要元素。建筑物同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它是城镇特色主要的物质载体,也是体现城镇特色最直接的要素。建筑物形态与气候、日照、地形地貌、开发空间有关,同时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相关。它不仅反映小城镇的地域文化、自然条件,也反映了小城镇居民的习俗、审美。
(3)公共空间主要包括街道、广场、集市等城镇的外部空间,是小城镇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公共空间由于视野开阔,人群集中,能够成为城镇中最有特色的区域。街道和道路是城镇中线形开发空间,既有交通的作用,又能为城镇居民同生活的活动场所。而广场和绿地是城镇中最有魅力,最能体现城镇文明程度的开放空间,随着商业和现代文化的介入,小城镇的生活更加开放,居民也迫切需要更多的高质量开放空间,但同时也需要避免开放空间尺度过大。
(4)环境设施是城镇外部空间中供人使用,为居民提供服务的设施。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如垃圾桶、坐凳、广告牌、路灯、护栏等。这些要素虽小,但却是影响小城镇特色的重要因素。位置合适、点缀得当的小品可以美化环境,提高居民的文化品位和欣赏水平,对小城镇特色环境起到衬托作用。
3.人文环境
城镇中的人文环境包含了广泛的内容,某种程度上应该说是城镇的文化,是不同的城镇间地方文化差异性的体现。人文环境包括民族宗教、历史人文、民俗风情、民间工艺等。由于范围与所处环境的不同,人文环境对于小城镇特色体现比一般的城市要来得显著,我国的城乡发展长期处于“二元结构”中,乡村地区具有明显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特征,因此很多传地域人文的特征也得到较好的保存,这对于小城镇来说是最好的人文资源,这些人文环境资源具有独特性、不可模仿性。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应该鼓励发挥人文环境的特点,让地方文化在具体的设计方案中有所体现,逐步形成了小城镇特有的人文景观。
二、特色小城镇的设计的目标
(1)协调发展的城镇群体
小城镇的区域性特征是城乡一体、城乡结合,这是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条件,也是小城镇城市化进程的重点,更是小城镇第一产业布局调整的中心。小城镇城市规划设计应该考虑到这种特殊性,以总体把握区域小城镇群体的视角,注重小城镇间协调配合、分工合作的可能性,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小城镇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确定城镇职能和辐射范围,既满足本镇的现实要求,又与相邻城镇互为补充,达到相互促进、各显其能的目标。
(2)特色鲜明的城镇产业
具有本土特色的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是实现高质量城镇化的必要条件。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融合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增强城镇活力的重要路径。小城镇的产业结构特征是第一、二、三产业并存:第一产业有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的趋势;第二产业不同于大中城市的综合性的工业,而是有比较独立的块状经济特点,即以某一项集聚型产业为主。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必须考虑这些产业特征并加以利用和引导。
(3)生态绿色的城镇环境
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受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必须深度融合集约、绿色、节能、环保理念。小城镇拥有比大中城市条件优越的自然条件,应当加强小城镇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小城镇建设需要重视城镇绿地系统、河流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打造生态绿色的城镇环境。小城镇必须治理污染型企业,避免低产出、高污染的产业引入。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措施,严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快调整小城镇产业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绿色低碳城镇、绿色生态城镇、绿色居住区、绿色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探索和引导新型生态绿地城镇化发展之路。
(4)特色鲜明的城镇文化。
小城镇应当重视地域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加强对历史文物、民风民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传统民居、寺庙等历史建筑是城镇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城镇重要的旅游资源,既要保护这些资源不受破坏,也要在保护中宣传展示以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此外,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小城镇应当提高小城镇的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水平,搞好重点地段、重点区域和标志性建筑设计,丰富城镇的文化内涵,提升城镇文化品位,塑造城镇形象,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文化。
(5)丰富多彩的居民生活。
小城镇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城镇居民创造一个质量优良的生活环境。这也是新型城镇化中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通过特色的城镇产业保持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注重推进文体基础设施、社区文体队伍的建设,坚持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使文体活动成为了小城镇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实现居民生活全面小康,让居民真正体会到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利益。
三、小城镇设计方法
1.宏观层次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区域规划阶段)小城镇的区域性规划设计应当站在区域群体的高度,注重规划小城镇间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机会,达到区域内各个小城镇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目的,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实现“城镇群体协调发展”的目标,这种优势互补的行为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区域规划阶段的小城镇规划设计主要研究区域范围内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资源的特色构成,研究区域整体形象特色和各城镇的风貌特点,从而确定各个体城镇的规划设计任务。从区域环境的大背景中区寻找小城镇的独特个性和品质,把小城镇内部空间的规划整合和功能分布放到区域系统背景中统一考虑,有机组合,从而形成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与城镇综合环境。具体来说,这一阶段的小城镇城市设计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于区域外部而言,要建立区域整体形象特色,另一方面对于区域内部而言,要考虑区域内各个小城镇的景观特色联系,以及各个小城镇在区域中所起的作用和各自的功能定位、区域空间交通网络、综合生态平衡等问题。每个区域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形成的区域形象特色也有差异。区域整体形象的构建在于对区域历史文化传统的把握和对区域城镇风格与景观体系的协
调。区域城镇间交通组织的便捷性是各城镇相互联系的基本条件。总体而言,区域规划阶段的特色小城镇城市设计是以区域为统一整体,研究区域城镇体系的综合问题,以导则的形式制定区域内各小城镇下一阶段特色小城镇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性内容,他们包括:
(1)区域范围内各小城镇与中心城区以及城镇之间的空间环境关系的构建,如区域内绿地系统与城镇建成区的空间环境关系,各镇区与市区中心的环境关系等。
(2)区域内各小城镇的景观风貌特色的划分,包括城镇建筑风貌特色的区域划分,各风貌区的建筑特征控制,城镇住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布局策略。
(3)区域性交通走廊的景观环境控制策略研究,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及水系等沿线景观发展策略。
(4)提出区域内被破坏的地形地貌景观修复策略。
(5)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及开发的策略研究,包括制定区域内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导则;生态资源、风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6)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包括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如宗教建筑、聚落等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对策。
2.中观层次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总体规划阶段)
小城镇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将决定小城镇未来的发展格局,它主要是配合城镇总体规划,对小城镇空间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内容进行合理组织,如小城镇的功能、形态、结构、景观、公共环境设施及其发展远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选择一些能代表城镇空间环境特点的方面进行策略性城市设计。总体规划阶段的小城镇城市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小城镇总体空间形态设计
制定小城镇总体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发展计划;确定城镇中主要的发展轴线和重要城镇空间景观节点布局。具体而言,就是综合考虑小城镇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结合小城镇总体规划所要求的用地布局,来构建构小城镇的总体空间发展格局。小城镇总体空间形态设计需要充分研究分析地面和立面空间的现状条件,分析小城镇新旧更新和发展演变的过程,充分利用城镇所处的自然地形地貌,并将城镇周边具有一定景观价值的自然景观资源纳入到小城镇的景观体系中来,形成立体的、多元的、开放的总体空间形态格局。
(2)小城镇景观系统设计
小城镇的景观系统由景观区域、景观节点和景观轴线组成,要构建完整的景观体系,就需要对小城镇的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设计。首先要分析小城镇景观构成要素,然后再根据城镇的用地布局对各区域的景观特点来拟定特色景观区,进而确定重要的景点、视线廊道,提出视线廊道范围内的建筑物的造型、色彩控制原则。构建小城镇的景观体系还必须提出公园绿地系统的布局,主要广场的位置、大小、数量,滨水岸线的控制指引。
(3)小城镇竖向设计与天际线控制 起伏的山丘、多彩的林地、高低错落的建筑共同构成了小城镇生动活泼的空间形态,小城镇空间的竖向设计对于小城镇美丽风情的形成至关重要。设计需要依据小城镇的地形地貌条件和风景、建筑特色,对小城镇的整体建筑高度控制进行分区,并结合各功能区域的要求,确定各景观区的建筑高度数值,制高建筑的位置、建筑群轮廓线,以及连续的高度相近建筑的最大长度值。小城镇天际线的控制是体现小城镇形象特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外来者而言,他们往往从很远的距离就可以看到城镇轮廓,得到小城镇的初步印象。从城镇内部比较开阔的地方,如广场、道路、河流、公园等地方都能看到城镇的天际轮廓线,而制高点往往是天际线的高潮部分,有时能起城镇标志物的作用,还可以在高点处观赏全镇风景,这是需要重点处理的地方。天际线和制高点一般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不确定性,城市设计需要在不确定中找到天际线形成的必然因素,提前策划,形成有序的小城镇天际轮廓。
(4)小城镇色彩控制
小城镇的色彩主要体现在建筑上,而建筑色彩和建筑风格对人的视觉、心理感受具有重要的影响,设计要根据城镇区域周边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色彩控制。色彩控制是创造小城镇个性环境的手段之一,既对小城镇总体风貌进行控制引导,又不能对建筑师的发挥创作进行限制;色彩控制需要提出小城镇的总体色彩基调,对建筑的造型和风格提出控制性建议。色彩控制以调和为主要原则,对比为辅。
(5)小城镇绿地系统设计
小城镇的周边一般是广阔田野,它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纽带。这样的环境就决定了绿地系统的设计是小城镇总体设计的总要内容。在小城镇绿地系统中,除了建成区或各种功能区包含的公园、行道树、小区绿化以外,主要以植被带、河流和农田为主,这具有自然作用的过程和生态特点。它通过绿色廊道、楔型绿地的形式,将城镇的公园、绿地、庭院、自然保护地、农田、滨水绿带和山体绿化等纳入绿色网络,构成一个自然、高效、多样化的,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绿色景观结构体系,促进城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6)小城镇水网系统设计
小城镇水网系统设计包括河流、湖泊、鱼塘等水域的空间,也包括与水域生态相关的滩地、湿地、水生植被、水生生物等自然元素,它们之间组合成了复杂的水体网络关系,共同起到水量控制、水质净化的作用。小城镇城市设计中的水网系统设计,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利用水体空间构建富有美感和韵律的小城镇滨水空间景观环境。小城镇的水景观设计必须建立在城镇河道水系综合治理的基础上。首先要有充沛的水源和丰满的水量,其次根治污染,确保水质清洁,第三河道清淤,拓宽河面,这是构建优良水景观的基础条件。
3.微观层次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详细规划阶段)详细规划阶段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是把总体规划阶段的设计要求进一步深化、量化。以人为尺度,从人的各类活动所要求的功能出发,对小城镇的空间环境做出具体设计,此阶段的特色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小城镇的局部空间,如对旧镇区、工业区、特色风貌区、广场、公园等进行较为详尽的城市设计。局部城市设计首先要对设计区域进行场所调研与分析,包括自然地形地貌、现有建筑特征、环境景观风貌、道路通行状况等,并从空间组织、景观环境、建筑群体等方面提出设计控制要求。城镇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要注重小城镇的文脉传承。详细规划阶段的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1)建筑设计导则
建筑设计导则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建筑群形态设计,二是单体建筑色彩与建筑风格的设计。建筑群体形态的设计需要以总体规划的控制要求为依据,研究每个地块、建筑以及地块与建筑之间的功能布局和群体空间组合的关系,分清主次、建立联系,使建筑群体形成有机和谐、富有特色的小城镇建筑群体形象,为下一步确定地块建筑体量大小,高低进退以及建筑造型提供依据。详细规划阶段的色彩与建筑风格设计应传承总规提出的建筑形式、色彩肌理等方面控制要求,发挥小城镇建筑形象的特点。此外,建筑形象在细节方面也应当体现地方特色,尤其是民居建筑,形成自然、美观的小城镇建筑特色。
(2)公共开放空间设计
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都涉及到城镇开放空间的内容,前者是对城镇开放空间46景观体系的总体构想,考虑其选址、数量、布局、设计策略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引具体形态的设计。而后者是对前者要求的进一步深化,不但要明确开放空间的范围和界线,还要明确范围内景观的具体内容、位置、规模等。公共空间的设计包含空间系统的组织、功能布局、形态、尺度控制、界面处理等方面内容。在满足总体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的为市民大众提供各种丰富活动内容的场所,包括广场、绿地、街头公园、休闲空间等。开放空间的设计需要对空间中布置的环境设施提出要求,强调设计要尽量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3)道路交通与街道空间设计
小城镇的道路交通是在满足道路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从小城镇空间环境质量和景观的角度提出要求,协调城镇道路与建筑群体及公共空间的关系。行车道路重点对道路交叉口的形式、尺度、断面及道路景观进行设计,将城镇道路作为街道空间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从工程或交通的角度来看待。街道空间和生活性道路则着重以人的尺度进行空间环境的塑造,增加人行的活动范围,优化道路空间的活动感受。
(4)绿化与建筑小品设计 绿化和建筑小品,是延续绿地的布局和风格,对这种布局和风格的具体细化设计。包含了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建筑小品的造型、布点等内容。如公园中绿地的比例,乔、灌木的搭配,树形的特征,花卉的花期、花色。建筑小品包括雕塑、廊架、喷泉水池等。
(5)小城镇景观照明设计
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小城镇也能突显魅力,美丽的夜景是特色小城镇的另一个侧面。小城镇景观照明为镇民夜晚期间的休闲、娱乐、购物及交往活动提供舒适光照环境。尤其是在文化名镇和旅游城镇,使得在小城镇游览的游客流连忘返,推动小城镇旅游业的发展。城镇的景观照明是室外照明与景观概念的结合,城市设计要对城镇的重点地段提出照明设计的构想和要求。对重要的广场、街道、建筑群的照明方式、灯光形式、色彩、照度等分别提出设计方案。
(6)环境设施设计
环境设施包含的内容广泛,一般是指小城镇中除建筑、构筑物、绿化、道路以外用于休息、娱乐、游戏、装饰、观赏的所有人工设施。如座椅、花坛、喷泉、候车亭、广告灯箱、招牌、公共电话亭、垃圾箱、标识系统等城市家具。这些设施体量不大,但很重要,人的使用频率高,设计得好能对小城镇环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城镇城市设计要对这些设施的布置和造型提出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