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就业得到充分保障

时间:2019-05-12 12:4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少数民族就业得到充分保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少数民族就业得到充分保障》。

第一篇:新疆少数民族就业得到充分保障

新疆少数民族就业得到充分保障

——访自治区公共就业服务局和新疆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

在新疆,解决就业问题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就业不仅是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就业不仅是民生之本,也是确保新疆稳定的基础,是新疆人实现“中国梦”的根脉所在。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新举措,将就业摆在民生工作之首,以更大力度、更高效率、更优服务破解就业难题,让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实现了就业,一张张笑脸绽放在天山南北。今日本报推出整版专题报道,展示我区就业尤其是少数民族就业取得的成就。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我区将就业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尤其是少数民族就业更是得到了充分保障,就业总量稳步增长,三年新增就业76.2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740万人(次)。这些成绩带给我区少数民族劳动者怎样的生活变化?近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分别采访了自治区公共就业服务局和新疆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

良好的教育有助于高质量就业

“教育在就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不管哪个民族都非常重视教育的原因。”7月7日,新疆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吐尔文江·吐尔逊对记者说。“受到更好的教育,学到更多的知识,能够帮助劳动者在整个就业岗位的分配中占到先机,”吐尔文江·吐尔逊认为,社会是一个金字塔,通过教育将每一个人进行分层,帮助每个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说:“虽然人格是没有贵贱之分的,但职业是有社会分层的,而每一个职业是和教育水平及个人整体能力有关,人通过不同的方式,筛选后放到合适的岗位中去。”

吐尔文江·吐尔逊表示,内高班政策是国家的一项重大举措,解决了多年来新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新疆的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是在独立体系内运行的,无法与其他语言交流,因此在教学上很难提高,而那些民考民的学生,只是在一个圈子里学习,只能考疆内有限的几所大学,即使自身的能力再强,由于受语言的限制也是走不出去的。

内高班的开办无疑受到少数民族学生的欢迎,持续热度足以说明这个决策的英明,吐尔文江·吐尔逊说:“内地的教学质量远比新疆强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内高班毕业后,升学率很高,他们不再只局限于新疆的几所高校,而是借助语言的翅膀,可以考国内最好的学校,国内所有高校大门已为他们打开。与之相应的,这些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有更大的余地,应该说,内高班政策在整体上推动了少数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造就了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才,帮助他们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普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赴内地培养计划无疑也是一项令人拍手称赞的工程。自治区公共就业服务局副局长朱坚说:“这项工程是自治区抓住新一轮对口援疆的机遇,加强基层人才培养,加快推进思想转变,促进区内外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的一项重大创举,该计划的实施,提高了毕业生就业技能,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培养了一大批各民族骨干人才,对充实和加强基层,保障新疆建设和发展事业后继有人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就业要有市场意识

吐尔文江·吐尔逊认为,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缺乏市场意识,盲目扩招的结果,“如果高校是一个工厂,提供的产品已经供大于求了,难免会有积压,”吐尔文江·吐尔逊说,“从经济学角度上看,工厂生产的产品要有销路,首先要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需要多少这样的产品,对应到高校,就是在招收学生时,就要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人才,在培养中不断提高质量,提高学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无论是高校还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不但要与市场相适应,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超前性,要想到5年后、10年后乃至20年后,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对专业作出动态调整,使学生能够在学成以后学以致用。”吐尔文江·吐尔逊说。

吐尔文江·吐尔逊表示,3年来,自治区解决了数目庞大的人员就业问题,但机关事业单位的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无限扩张。这就使得新疆未来的就业主要有一条路可走,就是通过市场化实现就业。同时,大学生在就业时也要有市场化意识,不分体制,不分地区,到哪里都能够就业,“如今,在内地的高校里,就业市场化意识已经成为主流,但在新疆,尤其是少数民族意识里还存在依赖政府的思想,这与新疆高校就业市场化程度不高或者说没有经常接受市场化洗礼有很大关系。”吐尔文江·吐尔逊说。

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就业,我区制定《自治区实施〈就业促进法〉办法》,对少数民族就业给予法律保障。

朱坚说:“在机关事业单位招录中,我区通过加分、单独划定分数线或设置定向招录岗位比例等方式,对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报考者给予照顾。在公务员招考时,一直以维吾尔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两种语言命制笔试试卷,对使用非本民族语言答题的,笔试总成绩加10分;在招考职位设置时,自治区还要求用人单位设置一定比例的职位专项招录少数民族考生。”

“当然,转变就业观念的教育一直没有停止,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条件。根据市场需求理性就业,这样的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才更加匹配,更加符合市场规律。”朱坚说。

转移就业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据介绍,我区农业富余劳动力约200万人,其中92%以上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南疆三地州、阿克苏地区和伊犁州。与内蒙古、广西、宁夏三个自治区相比,我区农业富余劳动力数量相对较大,且语言交流困难,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与内地省市差别较大,转移就业难度大。

“为了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近3年来,自治区以城镇、二三产业为主要方向,以有组织开展向对口援疆省市转移就业为补充,稳步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朱坚说,“尤其在组织农业富余劳动力到内地援疆省市转移就业时,我区劳务输出的地区都做了大量工作,保障劳务输出人员的各项权益。为了方便务工人员生产生活,劳务输出地还在务工企业开设清真食堂。每逢节假日,企业都会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务工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这些措施受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

吐尔文江·吐尔逊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我区的农民要想富起来,就必须要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到二三产业中去。现在我区农民收入还很低,人均年收入只有5000多元,如果到内地务工,一年最少收入也有1万多元,这个增收效益显而易见。”

“目前我区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正为我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机会,”吐尔文江·吐尔逊说,“其中关键要做好培训、引导和组织,毕竟农民进入城市有很多障碍,一个是技能障碍,一个是语言障碍,当然还有观念障碍。自治区在清除这些障碍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帮助转移就业人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农民向工人转变。”

以就业推动工业化进程

“一个人就业可能会影响到一个家庭,就业的过程其实就是工业化进程。”吐尔文江·吐尔逊认为,无论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还是“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后实现就业,抑或是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都接触的是工业文明,都会使传统农业文明在就业过程中发生很多改变。

“工业化本身就是一个现代制度,工业化本身就有大量的现代观念,”吐尔文江·吐尔逊说,“大量的少数民族从农村进入二三产业就业,就会使他们的许多观念发生改变,比如时间观念、纪律观念、效率观念等,这些现代观念将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现在,自治区提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而现代观念,现代制度等正是现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疆少数民族乡土观念比较重,受饮食习惯、风俗习惯等影响,他们不愿意走出去,这从一定程度上讲反而是我们新疆的一个优势,”吐尔文江·吐尔逊说,“现在全国劳动力资源的地域界限已经打破,劳动力已经成为全国争夺的资源,而新疆的劳动力愿意留在新疆,其他地区不容易把他们挖走,新疆在大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点。”

吐尔文江·吐尔逊说:“内地来的劳动力,如果他们的家乡发展得好,或者其他地方提供更好的条件,他们可能就不来了。因此,新疆要更加重视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也许5到10年后,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的质量会有一个大的飞跃,这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无疑也具有积极作用。”(记者张云梅实习生张艳飞)

第四,少数民族劳动就业权利的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多年来,新疆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促进就业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2008年,新疆就业人数达847.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近年来,劳务输出成为新疆扩大就业的新途径。为了解决南疆等偏远农牧区农民非农业收入比重低、脱贫致富难的问题,从2006年起,劳务输出从南疆伽师县逐步向全疆推广。通过自愿报名和职业技能培训选拔,新疆农牧民工可以从有需求的内地企业中选择自己的务工单位,由政府出资选派带队工作人员和新疆清真厨师陪同前往。

我区今年计划减贫36万人

2014年01月28日 17:46:44 来源: 新疆经济报

2014年,我区计划减少扶贫对象36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增加800元以上。这是记者3日从自治区扶贫办获悉的。

今年,我区确定扶贫工作为“产业推进年”,将突出产业扶贫的支撑作用,培育特色产品和优势主导产业,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自治区计划在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上,坚持“三个70%”的原则,即投入到南疆三地州的扶贫资金要占到全区扶贫资金总规模的70%,重点县的扶贫资金要占到70%,产业扶贫资金要占到70%的原则。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自治区用于南疆三地州的扶贫资金将具体到贫困户个人,预计全年贫困户户均扶贫资金将达到2000元、人均在500元以上。

自治区扶贫办主任赵国明说,今年,自治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是启动“摘帽退村减贫”机制,把一些条件已经成熟的村、超过扶贫标准线的农牧民从贫困村和扶贫对象中退出来,在“十二五”末争取片区外有一些县(市)“摘帽”,全区有1000个贫困村退出。到2020年,全区努力实现重点县“摘帽”50%、贫困村退出50%、扶贫对象减少50%的目标。

赵国明说,对于重点区域,自治区将加速推动片区,深化完善边境,梯度攻坚山区,在南疆三地州片区建设上,将加快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边境扶贫上,将瞄准边境一线,在改善边民住房和生活条件的同时,着力培育和发展扶贫产业,形成稳定的增收来源;在山区扶贫上,将重点对第一批的5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

2013年,自治区累计投入26亿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较2012年增加4.2亿元,增长19%,全区扶贫对象减少9.11万户37.4万人,有623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扶贫开发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843元,达到5736元,增长17.2%,其中,南疆三地州人均纯收入增加846元,增长18.5%。

2.3少数民族人口就业形势严峻,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由于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乡土思想浓厚,语言障碍等因素,民族群众不愿意去外省就业和打工,大部分民族群众都只依靠传统农牧业耕作获得收入,而本地区民族企业比较少,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能完全消化剩余劳动力增加的数量,决定了少数民族人口就业面的狭窄,就业压力突显: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部分愿意回本地州工作的,也由于有些地州或县市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就业面狭小,也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和群众的就业。到07年末,据新疆年鉴资料,全疆还有15个民族乡的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为0;阿克陶县塔吉克族乡的人均收入仅为810元。少数民族聚集的落后地区经济还需进一步重视。就业条件的恶化和区域经济差距过大,不仅影响着人口的全面发展,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新疆确定以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天山网讯(记者王涛摄影报道)20123月21日,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市)座谈会暨现场观摩会在伊宁县举行。会议要求,要加强领导,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和汉语培训,加强就业服务,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牧民工资性收入这项重要民生工程抓好、抓实、抓出成效,确保今年全区农民人均劳务

增收要达到300元。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长的若干意见》(新党发〔2012〕1号)指出,农民增收问题仍然是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突破的难点和重点,要把大幅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大力开辟农民劳务增收和非农产业增收渠道,着力形成农民多元化增收格局。意见明确提出,今年及今后几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收1000元以上,农民增收额和人均纯收入中劳务收入比重每年都要有新的增长,今年全区农民人均劳务增收要达到300元。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田文说,当前,新疆农民收入包括四块:一是工资性收入,也就是劳务收入;二是家庭经营收入;三是转移性收入;四是财产性收入。这四块收入当中,增幅最快、潜力最大的是工资性收入。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努力拓展转移就业和劳务创收渠道,主攻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特别是要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基本建设工程、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就业容量大的领域开展创收,提高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比例,持续快速大幅增加其工资性收入,有力促进农民多元化增收格局的形成。

从2010年起,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82%以上的伊宁县制定了5年培训25000人,每年培训5000人的培训规划。该县创造性地将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双语培训和军事训练结合到一起,在95天的大培训中,学员们统一穿迷彩服,统一作息时间,每天喊口令、走队列,唱国歌、红歌,通过半军事化管理强化农村青年的组织纪律性,以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工业生产需要的产业工人。

为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政府不仅出资聘请培训机构免费培训农民,还给参加培训的农民给予每人每天10元的伙食和交通补贴,拿到培训合格证后,每个学员还可拿到每天5元的奖励。这一措施调动了农民参加劳动技能培训的热情,也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与伊宁县做法不同,墨玉县重视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目前全县约有200名经纪人,每年通过经济人带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的80%。而呼图壁县却是在努力打造劳务品牌,以品牌效应促进转移就业,目前已有“呼图壁县运输服务队”劳务品牌和“园户村餐饮”劳务品牌。“金记胖老汉椒麻鸡”、“蒋胖子拌面”等“园户村餐饮”劳务品牌已遍布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等地。

巴里坤县重点打造“巴里坤搬运工”、“巴里坤汽运工”、“蓝头巾家政服务”三大劳务品牌,该县大河镇农民已经购买了5000辆陕汽德龙载重卡车,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运输车队,将煤炭、铁精粉、哈密瓜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汽车货运、劳务行业成了巴里坤人增收的主要渠道,从事汽车驾驶、配件销售、修理和电焊工作的从业人员达10000多人,月工资收入5000元。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重点打造创业基地,引导外出打工致富的劳务人员回乡创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伽师县则成就了一段“劳务招商促就业”的佳话。2007年,伽师县与浙江宁波雅戈尔(600177,股吧)日中纺织印染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达成了长期劳务合作协议,截至2010年4月,该县累计为雅戈尔公司有组织输送员工5800人。该县考虑到外出务工人员安全稳定、转移成本以及长期就业等问题,于2010年向浙江宁波雅戈尔公司提出了建议,希望厂方能在伽师本地建厂落户,让工人就地就业。经过双方共同努力,雅戈尔公司同意在伽师县投资建厂。目前,雅戈尔公司还在不断扩建生产规模,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实现1500人长期稳定就业。

据自治区人社厅统计,新疆自2005年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以来,平均每年实现160万人(次)转移就业,去年全区实现转移就业258.3万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43.5%,给农民带来增收96.6亿元,是近年来新疆转移人数最多、劳务创收额度最高的一年。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双语培训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这些年,新疆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南疆喀什、和田、阿克苏、克州和北疆的伊犁州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而且以少数民族居多。由于职业技能培训比例低、就业观念陈旧和存在语言沟通困难等问题,转移就业工作难度较大、任务艰巨。当前,新疆正处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从

发展趋势看,随着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在未来产业工人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必将成为主要力量,积极引导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进入企业,实现稳定就业,既能解决新疆“民工荒”问题,又能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这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措施。

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哈德尔别克·哈木扎在会上讲话说,要对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地州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汉语培训,要从过去简单技能培训向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过渡,大幅度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和针对性,要对各类培训机构严格管理、严格把关,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全过程严格监督管理,严格考核鉴定,培训不合格的坚决不予发证,不予拨付培训补贴。汉语培训难度大,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搞下去,既要在学校、幼儿园搞好双语教育,也要在农村普遍开展就业常用汉语培训。

今年全区计划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万人(次)

今年新疆计划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万人(次),其中就地就近转移就业100万人(次),稳定转移就业30万人(次);23个示范县(市)人均工资性收入要达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要实现这一目标,田文认为必须要坚持把转移就业与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与产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与对口援疆工作结合起来、与创业促就业结合起来、与发展家庭服务业结合起来、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结合起来。

当前,随着新疆产业园区的建设,各类项目不断开工,用工需求旺盛,一些地区和企业出现了用工短缺问题,“各地要抓住时机,把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与产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一条主渠道。”田文说,要在有条件的县(市)、乡(镇)建立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一条街或外出务工人员创业园区,自治区21个创建创业型县(市)和60个创业园区,要率先在乡(镇)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推动农牧民创业和向工人、市民转变。

三、当前制约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1、思想保守,观念滞后。新疆农村人口中少数民族居多,尤其是南疆的和田、喀什、克孜勒苏、阿克苏四地州的少数民族农牧民占农牧民人口总数的95%以上,受传统习俗的影响,不少人认为“外出务工挣钱丢面子”,宁愿呆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受穷,也不愿走出家门、外出务工挣钱。农村少数民族妇女更是被“妇女不出远门”、“女人的智慧抵不上男人的智慧”等陈规陋习所制约,加上农村乡村道路建设落后,生态环境恶劣闭塞,历史上形成了少数民族妇女基本不出门的旧习,宁愿在家闲着受穷,也不愿出来劳动致富。这是多年来制约新疆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关键之所在。加之,目前仍有极少数基层干部对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开展劳务创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认识上尚未完全到位,工作目标还不太明确,措施不够具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2、知识偏低,技能缺乏。目前,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技能、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种工资待遇较高,相反,对劳动者技能、技术要求不高的工种工资待遇则较低。从全疆各地州已转移的劳动力的素质来看,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极少,仅占10%左右,小学文化水平偏多,占85%以上,文盲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因而只能从事一般性、简单性、对技能、技术要求不高的工种。据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反映,新疆区农民工多数未经岗位技能培训,不具备基本的劳动技能,缺少安全知识教育,劳动熟练程度达不到企业用人的基本条件,在基本建设工程项目中使用的疆内农民工,大多数缺乏基本生产技能,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这种结果一是导致就业范围狭窄,二是影响收入水平。此外,在培训方向上,一些有大量用工需求的岗位,如农村家电维修、烹饪、服装裁剪、房屋装修、工程机械操作等技能型用工培训滞后。

3、城乡分割,体制滞后。事实证明,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已经阻碍了新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体现在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一是土地流转目前处于自发阶段,缺乏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农村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变,当前土地流转机制不活,部分农民已不再把土地当作命根子,而是成了负担,使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一心挂两头,既想外出务工多挣点钱,又不能荒废了自己承包的土地。根据农业生产的自然特征,这种状况决定了新疆区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农闲离乡,农忙回乡,即随季节出行,亦工亦农,属于两栖性质,形成了“季节型”和“候鸟型”的务工群体。二是户籍管理没有本质的改变,农村人口基本无法向城镇迁移。农民外出就业要办理的手续繁多,进城务工农民还或多或少存在同工不同酬、子女在城市入托难、上学难等问题,使其难以和城镇人享有完全平等的待遇。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此外,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缓慢,二、三产业不发达,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4、机构不落实,经费不到位。目前自治区及各地虽然都成立了劳动力转移机构,但大多是有机构无人员、有人员无经费,不能正常开展工作。长此以往,很难做到常抓不懈。由于自治区面向农村开展转移就业培训的资金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劳务转移培训工作。特别是培训的起始阶段,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应予以免费,才能调动起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但各行业培训机构大都是自收自支单位,不安排培训经费,各机构就难以开展这项培训工作。

5、市场不完善,中介欠规范。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还不够完善;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还不是很规范,这是制约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开展劳务创收的又一主要因素。目前,新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大部分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介绍部门组织安排外出的还不是很多。据初步统计,近两年,全区自发性转移的劳动力占50%以上,通过亲友介绍的占20%,而有组织转移的只有30%。个别地州由政府组织转移的仅占8%;农民自发组织转移的占到92%。这表明,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还是处于半无序状态,这种半无序状态带来的主要弊端是难以进行宏观调控。大量劳动力流动的同时,必然形成初级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市场,政府同样需要宏观调控,但目前宏观调控作用有限,既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也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因而农村劳动力流动大多数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此外,劳动力流动的服务体系及中介组织建设也比较滞后,供求信息缺乏系统性、广泛性、权威性,且覆盖面和时效性也不能完全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水平和层次还相对较低,有些地方还处于一种自发性的无序流动。因缺乏有关信息,或信息不准,导致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的现象大有存在。

第二篇:少数民族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少数民族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摘要:x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县城周边郊区土地大量被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商品房建设,x县境内的农民逐渐失去赖以谋生的土地,失地农民群体规模呈继续扩大化趋势。他们为了寻求再就业的机会而涌入县城、周边县城甚至重庆市区,成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就业既影响他们自身的生活状况、水平与精神状况,也影响着民族关系的和谐和民族工作的开展等,同时也映射出民族自治地的治理水平。

关键词:失地农民 保障

中图分类号:F32389;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058-01

一、x县失地农民就业的现状

本文认为失地农民是指近5年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被完全征占、完全丧失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农村居民。据统计,2016年x县城镇化率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发展地方经济、缩小经济差距所进行的各类资源如森林、矿产等的开发以及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征地问题使部分少数民族农民失去其用以谋生的土地,山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挤占了部分土地等使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增多,这些失地农民不得不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调研发现,该群体在被征地前后心态发生一定变化,对政府征地、赔偿、保障措施存在不满情绪,失去土地后存在严重等靠要想法,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客观上,政府就业安置能力有限,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窄,就业岗位技能要求不适合,重新就业压力大。

农民传统的就业渠道有:务农、务工、创业(主要指小商贩、临时工等)。当前实现就业的大体上分为安置就业和自谋职业两大类。前者如保安、保洁和绿化等工作,这类工作辛苦、工资较低,基本很难满足失地农民的生活需求。后者如个体经营或在私营民营打工。但是目前x县内的保安、保洁等岗位是有限的,政府安置就业所占的比例很小,约89%都要自谋生路。

二、x县少数民族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存在依赖思想

调查发现,764%的人认为“征地是造成自己生活变差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征地前生活状况就一直较差,还是因为自己不合理的生活计划导致(如土地补偿款投资失败、坐吃山空、赌博输光等),把生活变差全归因于失去土地。这些群体中,有885%的人认为“政府应该负主要责任”。

2.存在社会交往障碍

有的因为土地纠纷等造成心理隔阂;有的因为土地被征用,突然得到大笔财富,坐吃山空;有的进入城市生活,但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乡下人,难以融入城市人群。且部分城镇居民认为失地农民素质低、文化不高,不愿意与之交往。

3.存在对政府不满情绪

少部分人认为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存在以权谋私,征地收益最多的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损害了自己的利益,343%的人认为“政府不公平”,476%认为“政府比较公平”。

(二)客观原因

1.经济发展水平低

少数民族地区多地处偏远山区,失地农民在被征地之前,大多长期务农,多数农民是文盲或仅有小学文化水平,缺少手艺和技能,涌入城市以后较少接受所从事职业的专业技能培训,难以符合企业岗位要求。尤其对老年少数民族失地农民而言,他们学习能力较弱,在再就业上可能还存在语言沟通与交流问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较为困难,因此,要实现就业也就更为困难。

2.征地配套政策不完善

失地后既无法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也难以跟县城下岗职工、失业职工享受同等待遇,也很少能享受城市下岗工人的相关就业优惠、就业援助等。县政府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相关资金支持、项目扶持、技能培训较为缺乏,失地农民就业能够得到此方面的政策保障、技能培训也相对较少。

3.少数民族失地农民本身缺乏竞争力

失地农民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缺乏职业技能、就业观念落后的问题,加之城市就业压力大、信息渠道不畅通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失地农民在城市的再就业。从另一角度看,随着整体就业形势的良好发展,失地农民的就业期望值较高,增加了失地农民就业的难度。

三、x县少数民族失地农民促进再就业的保障、对策研究

(一)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

创新失地农民安置模式,对离县城较近的农民,优先吸纳他们到县城再就业以获得长期保障;对于偏远地方的农民应精准实施帮扶项目创业带动就业。提供优惠组合政策,保障其长期利益,解决就业的后顾之忧。

(二)增强失地?r民的自我竞争力

首先是要提供平等的再就业技能培训机会,甚至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其次要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应加强与当地企业的联系、围绕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培训,突出培训的实用性。最后是宣传理财知识。解决征地补偿资金利用问题,科学、合理地使用补偿款。

(三)政府落实就业兜底服务工作

首先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护制度,让城乡劳动者平等拥有就业、劳动权利。其次普及失地农民的失业保险与救助制度,有针对性地下乡宣传相关政策。最后设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基金,可利用基金会的力量,让社会资源参与到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项目工作中。

责任编辑:杨国栋

第三篇:少数民族就业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 课 教 师 徐华峰 10061170 计算机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完成日期2011年 07 月 20 日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摘要:

1、高校1999年开始扩招之后,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平均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在增长,(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就业率逐渐走低。

2、湖北为多民族省区之一,有53个少数民族成份(缺乌兹别克族、德昂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湖北省总人口的4.4%。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武汉市、荆州市、荆门市和十堰市等地。在100人以下的民族有28个:水族、东乡族、佤族、高山族等。

关键词:少数民族,就业率,大学生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概况

据统计,2010年我国将有高校毕业生611万人,比2009年增加52万,且以后逐年递增。

1.大学生看待就业

总之一句话:就业期望值过高。少数民族毕业生大多数追求高薪和高层次岗位。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49.8%的学生要求月薪至少在1500元以上才满意,有45.9%的要求月薪至少不低于1000元;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仍有43.55%的学生要求月薪不低于1000元。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有50.2%要求工作环境好,26.1%的要求待遇高,而即将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有50.4%的要求工作环境好,有37.37%的要求待遇高。

2.企业看待就业

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实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长,但实际工作能力却大打折扣,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达到用人标准,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方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本的投资升值空间是他们共同考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愿意把工作机会提供给“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是无可厚非的。但也正是这一要求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求职的瓶颈。

二、原因分析

1.个人问题

(1)观念陈旧。随着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发展,“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现阶段毕业生实现就业的基本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他们认为读了大学就应当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不愿去艰苦地区就业,也不愿到非公有制单位工作,对民营企业的体制、性质认识不足,对现行政策不掌握,惧怕挑战,对就业还处于等待、观望等原因导致少数民族毕业生视野不开阔,有业不就得现象还较为普遍。

(2)能力不齐(语言和实践能力)。欠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水平往往标志着思维的水平。因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学质量及条件、语言环境有限,学习时间短等各种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基础薄弱,加之升入到大学本科阶段所有课程用汉语授课,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骤然提高,这与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能力不符,很容易造成厌学情绪的产生。当然,许多少数民族学生预科学习期间在主观上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造成了在后继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障碍,产生了专业课基础不扎实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因而导致目前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关键在于语言关没有过,就算少数民族企业家,也不愿意用不会汉语、不懂外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他们要和内地和国外做生意,语言不通怎么能胜任工作的要求呢?

(3)不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各行各业要求大学生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是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期间只局限于语言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少考虑自己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等方面,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缺乏交际能力、沟通能力,缺乏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职业技能不强。

(4)没有合理的规划。众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大学生涯规划,更没有根据所学专业结合自身理想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高考过后出现的目标空白不能及时填补,对于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究竟学什么,将来怎么发展缺乏必要的思考.如同一艘没有方向与目标的巨轮漂泊在大海中。

2.企业问题

企业以自己利益为重。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实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长,但实际工作能力却大打折扣,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达到用人标准,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方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本的投资升值空间是他们共同考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愿意把工作机会提供给“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是无可厚非的。但也正是这一要求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求职的瓶颈。

其次,由于金融危机等问题,企业校招明显萎缩,部分企业甚至取消计划。企业大裁员,就业增加更多压力

3.社会问题

(1)扩招速度过快。高校连年扩招,使在校生和毕业生大幅的、成倍的增长。2003年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是9702人,2005年就达到19580人,递增102%。远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发展水平,增加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诚然,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发展,高等教育也需相应的发展。但在迅速发展它的同时,应考虑全面发展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如果盲目追求高速度,会对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2)就业政策上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对于资源配置开始发挥基础作用,劳动力市场开始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但是当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政策与入学时的倾斜政策还不配套。恢复高考二十多年来,高考民汉分数线一直存在150-200分的差距没有改变。调查中,有36.14%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里感到最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是学习基础差。基础教育的差距导致民汉学生两个标准进入高校,高校也只能以两个标准考核和要求,以两个标准毕业。毕业之后进入同一个人才市场,而市场无情,没有两个标准,它只用一个标准衡量、评价、录用。因此,导致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尤其困难。

(2)高校问题。大规模的扩招与有限的投入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目标的具体实现。招生规模的扩大,没有带来相应的财政投入,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满足不了高校扩招后进行日常教学运转需要的相应费用。教学软环境无财力支持,如学科专业资料少,教师对外的教学与学术交流经费奇缺,学生实验室与学习基地的建立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要求等等。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使高校办学局限于讲台与黑板之间,又由于扩招后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超负荷地应付上课,对课堂教学,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课堂教学与课程设置的研究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导致高校脱离社会、关门办学。这种办学方法无法造就出适应发展变化的少数民族人才。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条件还不成熟:缺乏及时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发布、检索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通道;稳定规范的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网络体系。

三、政策措施

1.高校政策

(1)高校应对教育目标注入新的内容。过去常用的教育口号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应当说,它们都缺少针对性和操作性。教育的目标具体的说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社会上获得一个恰当的生存位置,从而实现其人生的幸福。因此,学校应传授给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创造财富的知识和技能和追求幸福(生存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因需施教,学生才能学有所用,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高校应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加强管理。高等院校应结合学校的校情,在对市场需求作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决定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规格,并以此来设置专业结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加大学校的改革力度,强化师资队伍,特别是少数民族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尤其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交际、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

(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要重视。应重新定位就业指导工作,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二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开展

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多提供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三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四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大力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并不是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也不是让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而是给大学生播下将来创业的种子,知道应该如何创业,根据什么样的条件,创办什么样的事业。当机会来临时,他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

2.专家支招

大学生应努力克服以下几点问题:

(1)降低心理预期:期望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心理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理想的职业,追求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是一种正常的要求。另外,现在上大学不再是单纯受教育,而是要投入相当数额的资本。在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57.12%的学生在大学里感到最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是学费、生活费紧缺。因此完成学业并在短期得到回报的迫切心情不难理解。但是现实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往往是不如人意。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愿望超过了客观条件,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就会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导致过低地评价自己,对前途丧失信心。

(2)避免从众心理与保守心理: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求职标准,更没有总体职业规划。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相应机构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指导。随着传播媒体的宣传导向,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忽视自身的特性,参照社会的取向,跟着感觉走。表现再就业上,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没有更新,视野狭窄,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3)克服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他们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挫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方面没有得到锻炼。在择业时,面对选择又不能很好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做出合理的决策,而是过分依赖父母和其他人的意见进行取舍,表现出依赖被动,不能“该出手时就出手”。择业的失败体验又加剧了急于求成的心理负担,再经过招聘的残酷竞争和时间的无情推进,更加剧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不安、烦躁、着急、焦虑,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3.个人补救

(1)改变观念陈旧。并不是读了大学就应当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

(2)提升自身能力(尤其是语言能力)。因各种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基础薄弱,升入到大学本科阶段所有课程用汉语授课,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骤然提高,这与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能力不符,很容易造成厌学情绪的产生。当然,许多少数民族学生预科学习期间在主观上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造成了在后继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障碍,产生了专业课基础不扎实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3)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各行各业

要求大学生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是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4)制定合理的规划。要根据所学专业结合自身理想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心里要明白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究竟学什么,将来怎么发展缺乏必要的思考.不然就如同一艘没有方向与目标的巨轮漂泊在大海中。

四、结束语:就业问题(尤其(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长久问题,解决办法不是立竿见影的。当然这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包括企业用人单位。个人认为完善自身是最为重要的。

五、参考文献:

1、周济.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

2、马强,张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3,(2)

第四篇:浅谈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谈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

浅谈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

摘 要: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高校招生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否实现顺利就业,如何妥善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对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本研究将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探讨,找出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引导和鼓励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增强科研项目单位和骨干企业吸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困境;对策

引言

近年来,新疆经济高速发展,而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却日益突出。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和历史及其他方面的原因,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比较低,在就业方面结构性失衡,高校对人才的供给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对称,因此,健康有序的推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加速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体现公平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它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事关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政治问题,通过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我校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同学进行了调查分析,对我校历年的就业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数据显示,汉族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明显好于少数民族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一次性签约率远远低于汉族学生,基本维持在20%左右,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为严峻,状况更加令人担忧。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3.1 语言、文字的障碍

随着新疆经济的不断发展,汉语水平的高低日益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入校第一年都必须接受汉语预科的学习,各高校还对民族班学生实行汉语授课汉语考试,但由于大部分民族学生在其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和成长期更多接受的是本民族语言教育,在家庭还受家庭语言氛围和习惯的影响,很少有机会练习汉语。

3.2 用人单位的偏见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居住地域,民族心理思想观念的长期影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部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发展状况不理想,某些用人单位由此形成某种偏见,认为少数民族毕业生不能很好地胜任他们的工作,在招聘人才时不愿意要少数民族毕业生,随着新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质量的逐步提高,这种偏见会慢慢改变。

3.3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

少数民族毕业生大都把目光聚集到社会职业认可度较高的行政单位,其次就是企事业单位、部队等有稳定工资或福利奖金保险等方面较有保障且承担的社会风险小的单位。如今在转型社会中,职业和岗位的变动更加频繁,大学生端着“铁饭碗”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现象将不复存在,而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目前应有的“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却极为淡薄。

3.4 时下金融危机更是加大了民族学生的就业压力

少数民族学生作为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在面对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下,将会显得更加地信心不足,就业将变得更加困难。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

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就业问题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西部大开发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人才工作的当务之急。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4.1 要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汉语水平和专业水平,提高综合素质

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其综合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面窄,心理素质差,缺乏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因此,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要适应现实,战胜自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和专业水平,通过与汉族同学加强交流,积极参加能有助于提高自身汉语水平的活动和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适应当今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4.2 加强对毕业生择业观的教育,鼓励到基层工作

高校在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要更加重视对少数民族毕业生择业心态的引导和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远大理想,自觉地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结合起来,到南疆地区和国家急需人才的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建功立业。

4.3 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自主创业

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并完善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并结合少数民族毕业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同时加强与各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4.4 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

解决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培训和指导。特别是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交际、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去向开展相关的就业培训工作。积极做好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总结研究工作,认真收集和研究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逐步形成人才培养与就业间的良性循环机制。

4.5 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就业市场

目前解决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一社会事实,不能单纯地以经济快速发展来解决,需要政府大力加强国家政策支持与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引导,加快制定和完善保障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权益的各项政策,建立共享、规范、高效的就业市场,发挥网络优势,扩大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途径,调节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

结论

新疆的特殊性和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新疆高校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新疆少数民族人才的合理配置,各民族的团结、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是关系到新疆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大事。解决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的措施不仅要靠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等努力,少数民族毕业生自身更应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提高自己,适应就业市场,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6:45-46.[2]姚维.新疆维吾尔民族文化心态走向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2):35-40.[3]陈峦,马小洁,姜波,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9(2):10 9-111

[4]那苏如拉·阿不都热西提,孙秀玲.浅谈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S1):166-167.[5]王英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35.------------最新【精品】范文

第五篇: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

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自2004年开始实施以来,相关研究较少,现有的研究成果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1)对新疆双语教师培训工程的总结思考库热西•艾赫麦提在《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几点思考》中总结三点思考内容:确定培训目标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关键;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才能实现培训目标;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地、各校齐心协力才能更好的实现目标。⑤王永刚阐述了双语教师培训工作应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准确把握双语教师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做好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采取分科、分级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是做好双语教师培训工作,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方式和途径;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合理的管理模式,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利用,是我们做好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措施和保证。

(2)通过实地调研,提出问题,并给予建议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参加培训的教师专业课水平较低,有的不能胜任教学工作。部分参加培训的双语教师汉语水平不达标。应该加强学员专业基础知识培训。2)HSK不宜作为“双语”教师结业考试的标准。而专业知识考核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致使考核流于形式。“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 既要提高学员的汉语水平, 同时要采取措施, 努力把学员的汉语水平转化为使用汉语讲授专业课的能力。”②3)培训时间过短,缺乏教学实习。这是针对一年制双语教师培训提出的问题。在2007年3月,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改为两年制。4)违反规定安置参训后的“双语”教师,相当一部分学员在返回原单位后,在教学活动中仍然完全或基本上使用母语授课。应当“加强对教师培训后的跟踪管理。参加自治区和国家双语教师培训返回原籍的教师,是各地推进双语教学的宝贵人力资源,自治区和各地部要建立有效的双语教师培训陈督机制和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掌握双语教师的培训和使用情况,切实做到把受训双语教师的安置情况纳入各地教育部门政绩考核之中,对工作不力的地区和领导及时予以通报批评。各地要按照新疆教育厅的要求,对双语教师统筹安排,统一调配,确保培训回来的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工作或者到汉语言学校实习,使双语师资力量得到合理配置。”

(3)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中个别科目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初中物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中存在问题包括专业汉语课所使用的教材名不副实,不适应语言教学的需要和缺乏奖惩机制,培训效果不理想。应当编写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和特点的专业汉语教材同时择优录取参训双语教师,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④2)美术专业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专业汉语》开课时间晚,致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受到影响;美术专业课程设置需调整。“应在中小学美术专业双语培训的第一学期就开设《专业汉语》课程,以便在学习后期方便专业教师的授课过程。”“建议将《透视》等专业理论难度较深的课程调整为《美术字》和《基础设计》等课程,相关的基础设计也可以为后期开设以软件课为主的《电脑美术》课程作设计理念的引导。”①

下载新疆少数民族就业得到充分保障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少数民族就业得到充分保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疆少数民族科技

    新疆少数民族科技 骨干特殊培养 学员手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学员手册 目 录 一、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培工作简介二......

    新疆少数民族培养总结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总结 通过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职业学院为期一年半的培训,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顶岗培训,都让我从每个角度获得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本领,提高了自身......

    新疆主要少数民族代表性歌曲

    新疆主要少数民族代表性歌曲 1、维族: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 2、汉族:56个民族56朵花,相亲相爱一家人 3......

    如何让议论文的观点得到充分论证

    如何让议论文的观点得到充分论证? 一篇“有议论文样子”的文章,至少要符合三个要求:①有基于材料的明确具体的观点;②文章的观点应当有一种因果关系;③所举事例应当符合观点的因......

    少数民族就业培训服务指南

    流动人员(少数民族)劳动就业服务指南 流动人员(少数民族)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求职须知: (1)凡年满16周岁,具有劳动能力,有求职要求的流动人员(少数民族),可以持《居民身份证》或《就业失业......

    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学习材料

    3月3日 1、光绪Guāng Xù2、 甲胄jiǎ zhîu 3 、 梧桐wú tong 4、秋毫无犯qiū háo wú fàn 5 、 间歇jiàn xiē 6、味同嚼蜡wâi tïng jiáo là 7 、 陡峭dǒu q......

    新疆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一览

    新疆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一览 肉孜节:又称“开斋节”,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伊斯兰教历的10月1日。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

    新疆兵团可多吸纳少数民族

    新疆兵团可多吸纳少数民族 新疆的发展稳定可以说事关全国发展稳定的大局,积极扩大疆内就业,是做好新疆工作的一个有力抓手。 扩大就业首先需要引入更多的产业进疆。中央不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