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教育改革的社会实践报告
角色转换间:从学生到老师,走进课堂探知教育过程细点
A/ZY
清晨,听到第一声鸟啼,便闻到春天来了。今天是社会实践的最后一天,从农历一月十九到二十九期间,我在我们当地的新亚小学和老师同学一起度过了九天的学习生活。按照学校的实践活动要求,走进课堂,和学生一起沐浴教育改革的春风。
新亚小学是一所民办学校,在我们当地农村教育质量不太高的情况下,该小学是本地较好的一所小学,且在昨天的学校检查中得到教育局领导的一致好评。我来到这里,首先听了二至四年级各个班不同的课程,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之后的几天,就一直与二年级2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生活,度过了非常快乐的时光。
去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给教育改革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从城市到农村,教育改革的春风吹到了学校的每个角落。在该校的九天生活,且在办公室与课堂中,我发现了农村小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浅在的问题,并通过听课、授课观察,向老师的请教和交流总结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总结内容:
1.小学新课程改革问题
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新课程后,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师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手段单一,教育经费不足,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教学科研形式化,课改培训表面化等。由于农村教育落后于城市教育,教师大部分教龄很高,教育观念不免有些传统固化,因此,应该给农村教师队伍增添一股年轻活力的力量;政府要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支持作用,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资,促进科学与教育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
2.小学课堂教学改革问题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和学生一起上课,我发现,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在上课时非常容易走神,这就需要老师多加提醒,www.xiexiebang.com 使同学们集中注意力,保证每位同学都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同时,要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素质教育不拘泥于形式,让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3.小学教师自身发展问题
教师队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也在转变着教学理念,通过在办公室中与老师的接触与交流发现,教师个人学习知识不够全面,不能让孩子各学科融会贯通,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开展定期学习,提高教师自身职业素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策划者要充分做到为人师者,敬业育人的示范作用;教师必须能够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与时俱进,提高创新能力,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新建设。
九天的实践生活让我受益颇多,在这里每一天都过的很快乐、很充足。下面是一篇实践日记:
晴 周一
当阳光有了春天的味道,风儿吹在脸上也是善意的爱抚。今天是来到新亚小学的第五天,实践生活也有了节奏感。吃过午饭是学校大扫除的时间,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擦玻璃,拖地板,这些画面真的很令人感动,为人师表,老师们的表率作用不仅在知识上,而且还在生活中。老师们在办公室中坐在一起畅往昔,谈未来,有的还时不时抱怨学生多么不听话,其实我知道,老师无论怎么埋怨孩子的不上进,心里还是希望他们向着阳光成长的。教室里,孩子们一起学习、玩耍,把孩童时期的天真与单纯表现的淋漓尽致……时间是吝啬的,如果以快乐为秒针,一天总是过的那么快,和孩子一起他们给我带来很多快乐。深夜来临,祈愿那些可爱的天使能够做个好梦。
这几天的生活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艺术性和专业性,教育改革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它必须适合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及发展速度和价值观念,从而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未来的客观需要。因此,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就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来到新亚小学的这些天的实践生活,我非常感谢该校的老师和同学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来完成我的实践活动,就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4.2.28
第二篇: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教育要在公平的基础上尊重和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规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更要培养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才能实现“人才纷涌而出,学术百花齐放,大师引领变革。”的局面。
实现教育的公平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读书,都能享受高等教育和优质教育,并且在就业方面没有任何用人单位的限制和歧视,在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以及国家组织的大型特种考试上都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所谓个性发展特点规律就是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爱好,兴趣,偏爱,特性,优势,特长,长处,缺点,短处等。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和源泉。我们国家和民族就需要这种人才,这种大师人物绝不是应试教育所培养的悲剧产物,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大众化人才,他是什么?他是引领时代,变革时代,站在科研最前沿的领军者和开拓者。
教育改革这个词很早就是一个热门的争议词和讨论词。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代,教育改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突破。也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科学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我们活得更有尊严了。但是大人物并非大师,而大师是引领时代,变革时代,站在科研最前沿的领军者和开拓者。
钱老走之前给温总理説:“我们总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物”。这句话的本质就是在提醒我们——原先的教育和现代经济发展已经脱节了,教育应该改革了。而改革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创新+学习+借鉴。对此我有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建立国家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
大学就好比生产企业,学生就好比原材料,只有加工才能变为合格产品,但是企业在最后一关对质量把控得很好,一般的企业都要建立质检岗位,也就是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查,淘汰不合格的产品。同理,我们高校也要建立国家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来把控最后一关。我认为最后这一关如果把控得很好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选拔最优秀的人才,还可以鞭策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温习原先知识。最后一关可以説很关键。我建议以综合性论文加三个月实践体会和感受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在大四下半期就要做这事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偏爱在本专业的范围内进行自由研究(论文必需有水平,对某个行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题目自拟。这样可以发掘人才在同一专业领域的多样性,也可以为就业的方向提供依据。综合素质高的可以报送研究生,合格优良者可以调派村官。如果不合格将被淘汰出局。
也可以作为考核教师的依据。可下达指标,规定底线。如不合格者达到百分之几,教师将直接淘汰或者记红牌。反之,给予奖励,评优,评职称。
二.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调查委员会。
促进就是要拓宽就业渠道,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也可以从国外引进就业岗位,还可以鼓励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让毕业生的失业率降到最低程度。调查就是要了解哪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然后进行排名,给予表扬和奖励。我认为高校的排名不能只以科研这个指标来排名,排名要多样化,如就业最好的,教学质量最好的,环境最优美或最宜人的,风景最美的,出人才最多的,出名人最多的,进步最大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最具才艺或最具魅力的,建筑风格最奇特的,最受民众欢迎或者喜爱的,少数民族地区最受欢迎的,出名师最多的,群众最受推崇的,对国家和社会贡献最大的,对国际社会贡献最大的,国际影响力最大的,综合实力最强的,盈利最多的,最乱的,最差的,负债最多的等等。还可以以“高校精品课程排行榜”的形式排名,如在心理学方面哪个学校第一,哪个学校第二,哪个学校第三这样逐一排下去。这样排名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综合素质,展示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的实力与成就,促进自我定位自我创新自我进步自我发展自我淘汰。每年可在中央电视台举办“实力民办高校颁奖盛典”和“实力公立高校颁奖盛典”。评选的学校由评委会选出,获奖的学校可由民众选出。
三.鼓励和支持民间成立专业管理公司为民办学校提供智力支持。
请专业的管理公司管理民办学校的好处有几个方面:1管理专业化,2制度规范化,3发展规模化,4竞争秩序化,5融资便利化,6教学质量保证化,7战略目标达成化,8打造品牌化,9形成特色化,10教学实践化,11学校改革合理化,12设置机构高效化。不仅能够为投资者获得适当的回报也可以为国家税收作出应有的贡献。当然离不开国家对民办学校的政策支持。民办学校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服务于国家,社会,学生,家长,教师,股东。反过来股东有了合理的回报要回馈社会,如招收的贫困生免学费,农村困难户和下岗家庭的孩子减学费。还可以办企业使校企联姻解决就业,为国家做贡献。这些全部可以交个中介管理公司帮伱谋划发展方向和未来。所以他也是目标完成的保证。请专业管理公司管理在融资方面也有优势。他也可以为学校提供信用担保。国家和社会要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如专门在中央电视台开设“民办教育在线”栏目。专业的民办学校管理公司要立足长远,面向国际,不仅服务于国内民办学校而且还要服务国外民办学校。走出实践特色道路,打造百年品牌老校。
四.高校应该培养学生创业经商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正走在复兴的道路上,需要多方面的人才。中国国情就是人口多,高校的招生明显在扩张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甚至出现失业。现在的办法就是:1增加经济实体或培养和壮大经济增长点来增加就业岗位。2用创业带动就业。3建议全国人民每周休息三天,休息三天必然有人上三天的班收入先对平衡。4工资收入高的岗位试着两个人共同做共获利。5某些国有企业不能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精简人员,要承担社会责任,如无人售票车应设有人售票。我建议用创业带动就业方案比较可行,即解决就业问题又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以缓解就业压力和防止不必要的损失。但是创业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他有风险。
一般来说一个人要创业他必需满足几个条件:1善于发现市场的空白(要做别人没有的)。2知识和经验的准备。3对本行业的熟悉程度。4分析自己的优势和资源(人脉关系,进货优势,成本优势)。5资金优势。那么这些内容我们高校应该编成一套知识体系来学习,培养他们的经商能力。鼓励学生勇敢的去创业。还可以培训社会上想创业的青年人。
五.高校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索和创新的能力。
“为提高能力而进来,为服务社会而出去”这句话应该最能贴近民办高校的办学宗旨了。现在中国就是缺乏独立思考的创新型人才。是怪老师还是怪学生还是怪教育体制呢?我想不能怪谁,应该都找下自身原因。老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偏向于教学型,一种是偏向于科研型。两者都出众的很少,而国家,高校和学生也需要这种大师级人物。学生不要跟着老师的轨迹走,因为我认为这样永远都不能超过老师的。你说呢?中国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要形成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的良性循环。我国的毕业生总觉大学学的知识够用一辈子的了,出去施展拳脚,发挥力量。这种意识是很有问题的,是错误的想法。人的一生,学无止境,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被社会和企业淘汰。我始终相信这句话“不进则退”。人才是什么?我认为人才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驾驭和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的人。你要记住伱赢在起跑线上,但有可能伱会输在终点线上。国家和社会都在进步那么教育体制也不能落后,要与时具进。教育要在公平的基础上尊重和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规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更要培养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才能实现“人才纷涌而出,学术百花齐放,大师引领变革。”的局面。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尊重和支持学生的意向,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因为适合的总比强迫的要好,支持他总比反对他要好,有可能他在这条路上能成为世人仰慕的人哟。走别人不敢走的,做别人不敢做的,领先一步,创造奇迹。
六.要加大对偏才,怪才,奇才,异才的政策支持力度。
“人无完人”,世上找不到十全十美的人。而偏才,怪才,奇才,异才这些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情商(eq)高,也就是他对某种事情事务的热爱和投入的感情超出常人的范畴。表现出迎难而上,孜孜不倦和坚韧不拔的态度。但是由于受我国教育体制的约束和限制,不能进一步在够高的位子上深造。真可惜啊!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原来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报道:有一个三轮车夫由于以前高中成绩不是很理想高考落榜了,后来由于家庭的恶劣环境被迫做起了三轮车夫,但是在这十几年中他唯一没有放弃刻苦专研中国古代汉语言文化知识,就是他凭着对古代汉语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他顺利的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为博士研究生。还有一个就是香港的一个天才喜欢发明东西而且发明的东西很有实用价值并且获得很多奖项,但是他的文化学科知识甚至是英语成绩都是很不理想后来被香港科技大学破格录取。像这些人才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是比较罕见的,难道我们不好好的培养这些“专家”吗?两个真实的报道对我们从事教育或者从事教育管理的人们深有感触。据调查,所有科学家并不是智商很高,他们和我们拥有一样的智商,但是他们的情商远远高于我们的情商。我想:当今社会就是需要情商高的人,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宏伟的远景,独钟的热爱,勇敢的拼搏,刻苦的专研。
七.鼓励公办学校利用和吸收民间资本。
公立学校不能一味依赖政府给予的补贴或者大力贷款政府买单这种行为。要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创新机制,学习和借鉴国外学校发展的模式,大力引进国外的顶尖人才(包括教育人才,管理人才,科研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这样才有出路。走产业化,走市场化,走集团,走发展化,走专业化才是未来高校发展的命脉。除了常规的融资渠道外要大力鼓励有实力的公办学校率先发行基金,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劵形式来筹资用于科研项目和其他发展项目。但是学校要建立“研究与发展”这种智囊团机构来为决策提供依据,不能盲目行事,要周密谋划,确保万无一失。
八.高校应该探索和打造新型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新型专业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为教学手段,能够适应社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能够为人们所喜爱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魔术专业,模特专业,烟酒茶管理专业,家庭婚姻管理专业,行业协会管理专业,培训机构经营与管理,演出与唱片公司管理专业,健康与营养管理专业,中介连锁管理专业,进货与成本管理专业,连锁餐厅经营与管理,连锁经济型酒店管理专业,百货与超市管理专业,娱乐业管理,高级家政服务与管理,连锁影院经营与管理,连锁医院经营与管理,商业街区规划与管理,工业园区规划与管理,专业市场规划与管理(如建材,服装,小百货,农贸,家电,人才,股市,房地产,二手等等),公共交通运营与管理,中国文化管理等,这些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职业细分的产物。
九.鼓励学校之间相互开展活动比赛。
每年学校之间可相互开展活动比赛,其意义在于:1能够相互竞争促进自我发展。2加强学生的自身建设。3展现学校的特色,优势,风貌,实力与魅力。4公开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成果。5促使落后学校加快建设和发展。比赛内容如讲传箴言,辩论比赛,体育比赛,讲公开课比赛,专业课实践比赛,科研比赛,发明创造比赛,优秀论文评比,优秀建言献策评比。比赛对象: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主办单位:1中央或地方电视台2国家教育部或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协办单位:(赞助商参与)。
十.大力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尾淘汰制。
学生有个思想,认为上了大学就可以放宽心思了,不再像高中这么紧张了,所以慢慢就麻木了,甚至有些学生还说:“我去和没去上课都一样”。而自己就是“通宵上网,白天逃课。临近考试,想法作弊。毕业卖书,以为自通”。我认为我们总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物就是因为在大学里面没有刻苦的去研究学习。我国应该参照社会企业和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办法。因为大学是社会的缩影。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这一步要有紧迫感,要让他们知道竞争的残酷性和紧迫性。班组织里面要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和风气,当然辅导员要在中间起调节器和助推器的作用。保证优秀人才的大量涌出。如果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制度那么你这人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环境。我提议“让制度看守高校”。高校学生要好好要思考一下“逆境塑造人,不进则退”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实践能力,打破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使学生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规律发展,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培养出国际国内知名的且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顶尖级大人物。
第三篇: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现状
1.课程改革发展不平衡
具体表现为城镇与农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咎其原因,一是地理条件及设备设施的差异,导致了大部分城镇学校的发展优于农村学校;二是由于管理水平、改革意识和教师素质的差异,使客观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存在较大反差。2.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大
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讲得多、讲得细,师生间的互动仅限于简单的“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无价值问答,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空间小,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学习这些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则很难见到。3.对课程改革理解不全面,实施不得法
由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深入,导致了对课标内容的片面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走极端”的现象。调控不力的合作学习,缺乏引导的自主探索,缺少思维含量的动手操作,以及牵强附会的情感教育等等不正常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教师没有处理好“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往往导致片面追求后面两个目标的表面达成,而知识与技能目标未得到落实。还有教师认为,只有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才能上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好课,因此,在一些缺乏条件的学校里,面对课程改革,有的教师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惰性;而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往往又会出现滥用多媒体设备的现象。4.教研活动开展不力
一是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很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多为听课、评课、说课的“三课”活动,除此之外难以见到其他活动形式;二是活动实效性差。活动前目标不明确,方案不具体;活动中参与程度低,交流质量差;活动后缺少总结归纳,对改进教学的作用不明显;三是活动的次数不足:少数学校在教研活动的次数上没有达到基本要求。5.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由于存在着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误区,存在着对“三维目标”的把握不当,存在着课堂教学行为的操作问题,尤其是教研活动的开展不力,导致教学质量有所滑坡。从近期的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小学毕业考试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等考试成绩统计分析可知,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的教学和数学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等方面都有待加强。
二、初中数学基础教育改革现状
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
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结构的改变——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时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的改变——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性。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基础上数学。
课程实施(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课程评价制度的改变——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课程管理政策的改变——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数学基础教育发展趋势
从课程内容的演变来看,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大多属于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方法,比较稳定。但随着科学技术包括数学本身不断发展,社会对数学的需要也在发展变化。这就要求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必须相应地进行部分调整和更新。数与计算的教学内容,在60年代及以前是相当稳定的。从1978年起,每次颁布大纲,都对这部分内容作一些精简。主要是简化笔算的数据,减少混合运算的步数。但对基本口算,则从未削弱。从1986年大纲起,还增加了估算的内容。促成这一变革的主要原因,就是现代计算工具的日益广泛使用,大大降低了笔算的实用价值,而使口算和估算的能力变得更加重要。这一趋势仍将延续下去。量与计量的教学内容,也经历了由繁难到简化的变化过程。这是由国家废止市制计量单位,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改革举措所决定的。在简化内容的同时,更加重视形成计量单位的表象,并逐步加强实际计量的动手操作。今后也将继续如此。几何教学内容的演变过程,表现为以“求积”计算为主,转化为以认识图形和发展空间观念为主。当时删去了棱柱、棱锥及其体积计算,增加了轴对称图形、三角形内角和、扇形等知识,并加强了图形的拼摆和动手操作活动。义务教育大纲又进一步明确了小学几何的性质为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并突出了培养空间观念的要求。考虑到小学阶段是儿童空间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每个人都需要认识我们的生存空间,因此这部分教学内容。
四、基础教育改革意见与建议
1.加强学习,深化认识
新的《义务教育法》中,已明确指出“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国家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此可知,对于实施新课程、推行素质教育,如果以前只是一种教学研究层面的要求,现在则已成为一种法律的规定,必须在教学工作中贯彻执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课程改革,我们不能陷入片面性的认识误区。改革是教育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因为传统教育在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不能与现实社会的需要相适应。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传统教育合理部分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辩证地看待和处理传统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稳步推行课程改革。
2.继续加强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的研究,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数学课程标准》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一种纲领性文件,应该说是比较抽象和概略的。因此,要让课程标准的理念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需要我们在深化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操作层面的研究。现根据对我国课改现状的调研,并结合上级教研部门对全市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提出如下建议:(1).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做好课堂教学预设
首先教学预设应针对学生实际,一是找准“最近发展区”作为学习的起点;二是既面向全体,又体现差异;其次教学预设应以认真研究教材为基础,并以教材为基本线索,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编写意图和育人功能是作好预设、提高教学效益的基础。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把握:
一是树立系统思想。将课时内容纳入相应的单元或领域去分析,弄清联系; 二是把握知识发展的主线,明确教学重点; 三是分析编排意图,明确育人功能;
四是将知识的发展线索与儿童的学习心理过程结合,预设教学程序和方法;
最后预设应体现全面性和灵活性,备课时,教师既要在内容的选择、目标的定位、过程的安排,学法的选择以及手段的应用等方面作出全面、细致的安排,又要考虑到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以及出现问题后对预设的调整,使课堂预设能为生成留下空间,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2).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一是在备课阶段加强对目标的研究。要能够将数学学科的总目标和学期教学目标细化为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并从目标的育人功能出发,去选择实现目标的教学
内容和教学方法。否则,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的教学将是一种盲目的教学;其次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前一个目标属知识技能目标,后两个目标体现了新课程以发展为本的理念,属于“过程性目标”。传统教学只重前者,而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只重过程而不重双基落实的现象。两种作法都偏离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轨道,都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正常推进和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课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与相互促进。(3).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创设有效的情境,趣味性和问题性的统一。通过趣味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是创设情境的本质所在,因此,教学中可用挂图、语言、故事、比赛、游戏、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出各类情境,但要注意避免只重趣味性、淡化问题性的作法;其次让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数学,模仿学习、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育人功能。对此,我们应当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既要看到传统教学中过于偏重前两种方式对学生发展的消极作用,也要看到其效率高和示范性强的积极作用;既要了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促进学习素质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要明确其适用条件和范围。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再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让学生灵活选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再次处理好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关系。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创设、提供了必要的学习情境和条件后,对于学生能够通过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去解决的问题,要敢于放手让他们去自主探求发现,在这种发现的过程中去收获知识、发展能力和体验成功的;对那些不容易由学生自己发现(较隐含的)或没有必要让学生自主发现(如规定性的)的知识,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即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突出重点和提示规律的讲解,否则,将出现无价值的时间与精力的耗费,从而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课改初期,很多教师反映他们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一段时期过去,学生的成绩不升反降,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最后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手段上与时俱进。将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形生动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探求规律;能够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应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明确两点:一是鉴于我们的县情和校情,大部分学校的设备条件还不足,多媒体设备普及性地进入课堂还需较长的时间。作为教师应该明确,虽然我们暂时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只要有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且通过自制教具、学具或利用传统电教手段(如幻灯机)进行教学,也能够设计出并上好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 二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优势明显,但它既不能替代必需的教具学具,也不能替代 4
能同步记录教学过程、提示规律要点和展现知识结构的板书,即使将来多媒体教学得到普及之后,课堂上也应将现代手段和传统手段作有机结合,做到优势互补。
五、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其中包括数学建模、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基本能力;
2.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程序编写,掌握数学软件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对教学软件进行简单的二次开发;
3.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以及数学教学理论;
4.了解近代数学的发展概貌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数学科学的若干最新发展,数学教学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学习文理渗透的课程,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修养;
5.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总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只有加强以上方面的训练和提高,才能具有专业竞争力。
第四篇: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面向21世纪,社会走向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与之相适应,现代教育植根于现代社会的现实,又面向未来急剧的变化和发展。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正式颁布开始算起,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正式开展八年了。八年中,我国基础教育界经历过近乎狂热的欢欣鼓舞,也经历过改革带来的困惑、矛盾和不安,为了总结课改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为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支撑和保证,为推动和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我们组织对各中小学课改实施情况开展了调研。现代教育的特征具有多方面性和多层面性,而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就是现代教育的直接体.我国基础教育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实行改革而实施素质教育呢?更具体地说,各门学科的教学如何真正实施素质基础教育?这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要想使教育跟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就必须进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在这我对基础教育改革做了几点调查,结果如下:
一、基础教学现状
小学基础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为儿童提供关于世界轮廊图景的第一个循环圈,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从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审视,小学基础教育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升学竞争导致学生厌学
在升学竞争的指挥棒下,学生精神压力大,学习负担过重,成绩亦成为将学生分类排队的“筛子”,淘汰学生的工具,致使有的学生厌学,甚至弃学。
(二)教学内容偏窄、偏繁,有的陈旧过时
基础学学习大部分内容是过时被淘汰的知识,这在现代学习和人类文明生活中只起着微不足道的作用,可仍被视为小学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再则,占相当比重的应用题,不少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题材虚构并按题类选材的,这些人为编造的“应用”题,正是使后进生望而生畏的最难学的内容。而对现实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知识却很不重视。
(三)教师素质偏低
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学历达标似乎已经基本解决,但相当多教师的教学水平距他们要培养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达到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只要求学生听懂记牢,正确再现,不注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至于创造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二、现代基础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
(一)广大教师已经认同和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初步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出现了新面貌。从这次调研所看到的课堂教学来说,在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一改过去那种课堂上的老师的机械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陈闷、单调的状况,取而代之的是在很多教学环节中出现的,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探究学习场面,课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中,教师力求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主体活动来获取知识的教学行为明显凸现。他们正在把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努力转化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转化为对学习对象的感觉、感知、体验的过程;他们正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认识知识,生成知识,理解、掌握并运用知识,并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过程与方法,同时伴随着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
我们感受到老师们正在悄悄地进行着角色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表现出是知识的“权威”,他们正在从课堂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逐步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和学开始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课堂教学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丰富而具有个性,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课堂正在走向和谐的心灵对话。教师学会了欣赏孩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学会了与学生合作。
1、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在课堂教师中,教师们都十分重视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并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进行自主地学习活动。
2、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充分凸显其个性。具体表现在教师们都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状态,在学生遇到障碍或困难时,能较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能较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完成,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老师们在观察、倾听、交往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着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尊重学生的差异、人格和选择,赞赏学生的闪光点,并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真正体现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放,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对话,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三)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们都尽量以“尊重、理解、宽容和赞赏”来处理师生关系。教师们不仅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问题;教师们尽可能尊重学生运动的多样性,充分地宽容学生,珍视个性差异,尤其是宽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坚信学生有改正缺点错误、追求上进、进行自我教育的力量。
三、发展趋势
(一)、建构现代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
现代学校制度要求我们建立教师、学生、同行、专家、家长共同参与的基础教学评价体系,这也正是新课程教学评价要求的重要内容。建立多元主体评价制度,主要目的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多渠道获取教学信息和资料,帮助教师更全面、客观、科学地了解自己教学工作的不足,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也有利于促进家长、社会了解学校、教师,形成家庭、学校、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二)、现代学校课堂教学多媒体的构建
现代基础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作用,结合多媒体,以各种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法鼓励学生学习,是学习生活更快捷,更方便,获取到更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将传统的基础教学方式打破,不断地随着教育发展而改革。
四、现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此次基础教学改革响亮地提出,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结合,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提供了捷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同时也很大地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更多去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情感方面,让学生作为主体,更为主动去学习,使现代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应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比如,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评价、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促进我国的现代基础教学更加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而发展,这次改革举措意味着,为学生的评价多提供了几把尺子,教育评价“一卷定高低”的局面将被打破。新课程对学校、校长、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教研员和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实质,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尽快适应新课程。
现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动态调查报告
姓名:叶小丹
学号:2010156340
班级:英教1033
第五篇: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专业代码:08010
2(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数学系2008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育实习
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实习生姓名学号
专业年级实习单位实习时间 2011年10月——2011年11月
楚雄师范学院数学系编制
二0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数学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一、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现状
1.课程改革发展不平衡
具体表现为城镇与农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咎其原因,一是地理条件及设备设施的差异,导致了大部分城镇学校的发展优于农村学校;二是由于管理水平、改革意识和教师素质的差异,使客观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存在较大反差。
2.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大
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讲得多、讲得细,师生间的互动仅限于简单的“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无价值问答,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空间小,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学习这些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则很难见到。
3.对课程改革理解不全面,实施不得法
由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深入,导致了对课标内容的片面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走极端”的现象。调控不力的合作学习,缺乏引导的自主探索,缺少思维含量的动手操作,以及牵强附会的情感教育等等不正常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教师没有处理好“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往往导致片面追求后面两个目标的表面达成,而知识与技能目标未得到落实。还有教师认为,只有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才能上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好课,因此,在一些缺乏条件的学校里,面对课程改革,有的教师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惰性;而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往往又会出现滥用多媒体设备的现象。
4.教研活动开展不力
一是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很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多为听课、评课、说课的“三课”活动,除此之外难以见到其他活动形式;二是活动实效性差。活动前目标不明确,方案不具体;活动中参与程度低,交流质量差;活动后缺少总结归纳,对改进教学的作用不明显;三是活动的次数不足:少数学校在教研活动的次数上没有达到基本要求。
5.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由于存在着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误区,存在着对“三维目标”的把握不当,存在着课堂教学行为的操作问题,尤其是教研活动的开展不力,导致教学质量有所滑坡。从近期的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小学毕业考试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等考试成绩统计分析可知,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的教学和数学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等方面都有待加强。
二、初中数学基础教育改革现状
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结构的改变——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时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的改变——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性。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基础上数学。
课程实施(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课程评价制度的改变——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课程管理政策的改变——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数学基础教育发展趋势
从课程内容的演变来看,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大多属于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方法,比较稳定。但随着科学技术包括数学本身不断发展,社会对数学的需要也在发展变化。这就要求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必须相应地进行部分调整和更新。数与计算的教学内容,在60年代及以前是相当稳定的。从1978年起,每次颁布大纲,都对这部分内容作一些精简。主要是简化笔算的数据,减少混合运算的步数。但对基本口算,则从未削弱。从1986年大纲起,还增加了估算的内容。促成这一变革的主要原因,就是现代计算工具的日益广泛使用,大大降低了笔算的实用价值,而使口算和估算的能力变得更加重要。这一趋势仍将延续下去。量与计量的教学内容,也经历了由繁难到简化的变化过程。这是由国家废止市制计量单位,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改革举措所决定的。在简化内容的同时,更加重视形成计量单位的表象,并逐步加强实际计量的动手操作。今后也将继续如此。几何教学内容的演变过程,表现为以“求积”计算为主,转化为以认识图形和发展空间观念为主。当时删去了棱柱、棱锥及其体积计算,增加了轴对称图形、三角形内角和、扇形等知识,并加强了图形的拼摆和动手操作活动。义务教育大纲又进一
步明确了小学几何的性质为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并突出了培养空间观念的要求。考虑到小学阶段是儿童空间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每个人都需要认识我们的生存空间,因此这部分教学内容。
四、基础教育改革意见与建议
1.加强学习,深化认识
新的《义务教育法》中,已明确指出“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国家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此可知,对于实施新课程、推行素质教育,如果以前只是一种教学研究层面的要求,现在则已成为一种法律的规定,必须在教学工作中贯彻执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课程改革,我们不能陷入片面性的认识误区。改革是教育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因为传统教育在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不能与现实社会的需要相适应。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传统教育合理部分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辩证地看待和处理传统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稳步推行课程改革。
2.继续加强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的研究,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数学课程标准》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一种纲领性文件,应该说是比较抽象和概略的。因此,要让课程标准的理念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需要我们在深化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操作层面的研究。现根据对我国课改现状的调研,并结合上级教研部门对全市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提出如下建议:
(1).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做好课堂教学预设
首先教学预设应针对学生实际,一是找准“最近发展区”作为学习的起点;二是既面向全体,又体现差异;其次教学预设应以认真研究教材为基础,并以教材为基本线索,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编写意图和育人功能是作好预设、提高教学效益的基础。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把握:
一是树立系统思想。将课时内容纳入相应的单元或领域去分析,弄清联系;
二是把握知识发展的主线,明确教学重点;
三是分析编排意图,明确育人功能;
四是将知识的发展线索与儿童的学习心理过程结合,预设教学程序和方法;
最后预设应体现全面性和灵活性,备课时,教师既要在内容的选择、目标的定位、过程的安排,学法的选择以及手段的应用等方面作出全面、细致的安排,又要考虑到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以及出现问题后对预设的调整,使课堂预设能为生成留下空间,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一是在备课阶段加强对目标的研究。要能够将数学学科的总目标和学期教学目标细化为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并从目标的育人功能出发,去选择实现目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否则,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的教学将是一种盲目的教学;其次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前一个目标属知识技能目标,后两个目标体现了新课程以发展为本的理念,属于“过程性目标”。传统教学只重前者,而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只重过程而不重双基落实的现象。两种作法都偏离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轨道,都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正常推进和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课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与相互促进。
(3).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创设有效的情境,趣味性和问题性的统一。通过趣味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是创设情境的本质所在,因此,教学中可用挂图、语言、故事、比赛、游戏、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出各类情境,但要注意避免只重趣味性、淡化问题性的作法;其次让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数学,模仿学习、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育人功能。对此,我们应当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既要看到传统教学中过于偏重前两种方式对学生发展的消极作用,也要看到其效率高和示范性强的积极作用;既要了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促进学习素质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要明确其适用条件和范围。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再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让学生灵活选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再次处理好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关系。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创设、提供了必要的学习情境和条件后,对于学生能够通过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去解决的问题,要敢于放手让他们去自主探求发现,在这种发现的过程中去收获知识、发展能力和体验成功的;对那些不容易由学生自己发现(较隐含的)或没有必要让学生自主发现(如规定性的)的知识,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即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突出重点和提示规律的讲解,否则,将出现无价值的时间与精力的耗费,从而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课改初期,很多教师反映他们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一段时期过去,学生的成绩不升反降,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最后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手段上与时俱进。将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形生动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探求规律;能够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应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明确两点:一是鉴于我们的县情和校情,大部分学校的设备条件还不足,多媒体设备普及性地进入课堂还需较长的时间。作为教师应该明确,虽然我们暂时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只要有先进的理
念和方法,且通过自制教具、学具或利用传统电教手段(如幻灯机)进行教学,也能够设计出并上好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 二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优势明显,但它既不能替代必需的教具学具,也不能替代能同步记录教学过程、提示规律要点和展现知识结构的板书,即使将来多媒体教学得到普及之后,课堂上也应将现代手段和传统手段作有机结合,做到优势互补。
五、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其中包括数学建模、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基本能力;
2.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程序编写,掌握数学软件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对教学软件进行简单的二次开发;
3.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以及数学教学理论;
4.了解近代数学的发展概貌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数学科学的若干最新发展,数学教学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学习文理渗透的课程,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修养;
5.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总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只有加强以上方面的训练和提高,才能具有专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