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培民观后感
电影《郑培民》观后感
深港产学研基地 井凯霞
关于郑培民的有关报道我听过,关于郑培民的文章我也看过,关于郑培民的典型事例我也学过。但是,当我观看《郑培民》电影后,我再次受到教育、再次被感动,深深地被郑培民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被郑培民的精神境界所感召。抑止不住内心的激动,我提笔谈感受。这部电影非常朴实,朴实的人、朴实的事、朴实的叙事方式。通过湘西火禾公路的修建,记叙了郑培民生前在平凡工作生活中的不平凡,直观、具体、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郑培民“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崇高追求,塑造了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弘扬主旋律的影片。正是这种朴实,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之所以一次次被感动、被震撼,是因为那一幕幕真实的“故事”和“细节”。这些故事和细节,像涓涓山泉,荡涤着自己心灵深处的污泥浊水;像熊熊火焰,燃烧着自己灵魂深处的污垢杂念;像春风扑面而来,使人清新爽快又温暖,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让我们再看看这些故事和细节:
一是杀猪。时任州委书记的郑培民前往湘西自治州那个最偏远山区的火龙坪村考察,当他跋山涉水不辞劳苦地来到大山深处一农户家时,一位老大爷正在杀种猪,为的是招待郑培民。看到这个画面,我被深深震撼了,是喜?是忧?心里真不是个滋味。“喜”的是老百姓对党的爱戴,他们看到党的干部来到深山看望他们,表现出激动的心情,真诚的欢迎。因为那里太贫穷,他们没有什么像样的好东西来招 1
待郑培民这么大的官,唯一拥有的就是为了生计的种猪,即使他们盼这猪仔盼了好久好久„„。“忧”的是这些贫困山区的百姓何时才能脱贫,山里的孩子何时才能像深圳的孩子一样的学习。因此,我们每个党员干部不仅要始终牢记使命,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而且要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郑培民是争先发展的典范。二是唠家常。那天夜里,郑培民与村民张老爹躺在一张床上唠家常。张老爹说,解放前夕,他参军去打国民党时对家里人说,等他回来了这日子就好过了,可他回来了还是穷;他儿子去参军,就说等儿子回来日子就好过了,可儿子回来了仍然穷;最后对九岁的孙子说,等他长大了,日子就好过了,可孙子根本就不相信了。郑培民听后心情沉重,连夜召开党员会,提出要致富,先修路。结果,这条路历经磨难,整整修了十年!在此,我看到了一个心系群众,为民谋利;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郑培民的所作所为对那些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人,是无情的讽刺和批判,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郑培民是艰苦奋斗的典范。三是修路。修路是该片的主线,用了浓墨重笔来叙述。县委书记陈方平迫于压力,为了修建县城中心广场,将修公路的资金挪用,公路停工了。此时的郑培民已上任省委副书记,他闻讯赶来,非常生气,建议省委撤消陈方平县委书记的职务。这时,一些村民赶来求情,对郑培民说:陈方平上任以来,不贪不占,不搞腐化,不去“洗澡”算是个好干部,求组织给他改正的机会。郑培民深情地告戒陈方平:方平啊,你是他们养大的,是他们把你送上领导岗位,他们给了你手中的权力。可是你为了自己的政绩和乌纱帽,大笔一挥,就把修路工程给停了,你为官为民,于心何忍。陈方平哭了,我也为之落泪。我为百姓的淳朴善良落泪,为县委书记的懊丧悔恨落泪,更为郑培民大公无私、爱憎分明的立场落泪。
身为国家高级干部的郑培民,手拄拐杖,脚踩泥泞山路到施工现场的画面深深感动了我:要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工作。郑培民生前没有赶上火禾公路的通车典礼,为了这条路,他奔波了那么久,费了那么多心血,他没有能在这条公路上走一步,山里的乡亲们自发给这条路另起了一个名字:培民公路。当公路开通后,欢庆的锣鼓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望,他们终于可以为结束行路难的历史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陈方平本想用慷慨激昂的发言为庆祝活动添彩,但他得知郑书记永远离开的消息,在话筒前双手掩面,泣不成声„„这一画面,在我的心中定格为永恒。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的同事、周围的观众也在纷纷擦眼泪。此时的电影院里显得无比寂静,只有隐隐约约的抽泣声。郑培民是践行“三个代表”的典范。
四是敬农。在县委会议上,有的干部嘲笑农民思想保守、不够开放,郑培民缓缓地说:在座的往上数三代,不是农民的举手!在场的没有一个把手举起来,郑培民继续说:都是农民的子孙,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说农民的不是!在此,我深深地被他为民爱民的言行打动。这段话,将永远印在我的脑海中。是啊,我们吃的农民种的粮食,穿的打工者做的衣服,我们城市人有什么理由嘲笑农民呢?嘲笑农民,就是嘲笑自己的祖先,就是嘲笑自己,因为我们人类是从农业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我们第三步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
五是帮助小娟。郑培民调任省城前夕,收到一封劳改犯的求助信,叙说自己是在押的犯人,妻子离家出走,女儿小娟无人照顾。郑培民看完信就到小娟家,帮助她安排好生活。影片用了三个细节来表现郑培民帮助小娟:第一次是帮助小娟落实好生活;第二次是到学校看望小娟,并且令我难忘的一个画面是——郑培民首先送给小娟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并说:有事给我打电话。请大家想想,多少人可以得到省委副书记家的电话呢?然后送给小娟一支笔;第三次小娟出现时,已经是亭亭玉立的少女了,郑培民说:等你考上大学后,我来为你送行。遗憾的是小娟没有等到这一天。一个省委副书记在百忙中能这样与群众心连心,平凡中显示真情,细节中体现伟大!让人无法不为之感动。郑培民无愧于人民的公仆。对比有些领导,级别不高,但一出去就警车开道、前呼后拥,真是“威风八面”。
六是关于“父母官”。郑培民对医院的医生说:以后请别说“亲自”。是呀,现实中动辄某某领导“亲自”下基层、“亲自”搞调研、“亲自”看望下岗职工等等,难道必须使用“亲自”二字吗?有时我想,难道领导干部吃饭也要“亲自”吗?工作也要“亲自”吗?“亲自”二字当然可以使用,但常常是多余的,从语法的角度来说,是不够规范的。直接说某某领导干部带头做什么什么即可,加上“亲自”二字,只能是画蛇添足。由此我想到,毛主席把党和群众比喻为“种子”和“土地”,是“种子”和“土地”的关系;我们都去过莲花山,也都看到了那篆刻在小平塑像后边墙上小平同志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把祖国、人民和自己的关系定位为母子关系;如今,有的领导干部却成为人民的“父母官”。也许这种称呼也非领导之意,或者是报道者用的词,但是大家想想:这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呢?《党章》告诉我们: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公仆”而非“父母官”也。
七是拒礼。县委书记陈方平为了感谢对自己的培养提拔,给郑培民送礼,并说:这是我的钱,是我的工资。面对礼金郑培民严词拒绝:我只是推荐了你,你的权力是老百姓给你的。你要为党为老百姓做事,不是为了我自己!此话掷地有声,此心天地可鉴,其为政清廉、不谋
私利、两袖清风的高尚品质让人敬佩,高山仰之。郑培民是严格执行党的纪律的楷模。
看着眼前这一个个的“故事”、一个个“细节”,所有的人无不为之感动。“为民书记”在撑起一片绿荫之后,默默地走了。郑培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郑培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一次次地感动者我、我们。人是需要感动的,特别是现代社会,特别是我们所处的深圳特区。感动多了,人的心灵就会得到净化,产生升华,特区精神才能得到发扬,才能建设好和谐深圳、效益深圳。
或许,我们身边确实有个别浑身软踏踏的干部,他们,肩软--不敢担重担,耳软--听风就是雨,嘴软--该讲的不敢讲,手软--该抓的不敢抓„„当我们为之气愤给之鄙视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像郑培民一样的好干部,被人事部追授 “人民满意公务员”的张普善,20几年来,爱岗敬业,不计名利,默默奉献。在那场突如其来的防非战役中,张普善同志勇敢地站在了斗争的最前沿,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连续30多天带病坚持工作,最后,昏倒在办公桌上,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停止了呼吸„„他们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都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忠实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谱写着当好人民公仆的动人篇章,充分展现了一个共产产员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怀。他们就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典范、新时期模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范,是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一部生动教材,是中国的脊梁!在他们身上“共产党员”这几个字,响当当,令人肃然起敬。
第二篇:《郑培民》观后感
《郑培民》观后感
湘西在沈从文的文字里是一个美丽甜蜜的地方,山歌回荡在青山绿水间,人生蜿蜒在画卷中。然而电影一开头,郑培民行走的湘西,在一条被称之为路却看不见路的村道上,迎面从银幕里跑出了一头叫做迷惘和贫穷的怪兽,把看电影的人猛地撞了一个晕头转向。
美丽的湘西,那个有凤凰、有小翠的梦一般的湘西,就是如此贫困、如此的生活的噩梦之地么?难道美丽只能与贫穷为伍,难道秀致只能与困苦相伴?为什么有美丽山水,美丽故事的地方却没有美丽的生活呢?
难道抚育舒适的生活只能和灰色的天空、污浊的流水在一起?为什么就不能干干净净、利利索索、宽宽绰绰、整整齐齐、体体面面的生活在山青青、水蓝蓝的世界里呢?
每个观众估计都会有这样疑问,影片中虽然没有讲,估计郑培民的心里也这样问了,才有了他拼劲生命也要给村民修通公路的努力。
郑培民给生活在山水画卷中的火龙坪的村民修通了一条路,也就修通了希望、修通了富裕、修出了山水画卷中的幸福生活。可是山后还有那么多座山,那么多座山后面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小山村,许许多多的风景如画的小山村里还有更多生活在贫困泥淖中的村民。
一个郑培民让大山中的火龙坪美景中有了美的生活,那众多的大山中的美丽小村的美丽生活呢?这些美丽乡村的美丽生活也一定会出现,因为郑培民虽然只有一个,但是像郑培民一样的党员却有千千万万个。
郑培民以一人之力,做了一人之事,成就了一个山村,党则以全党之众,集全国之力,为全民谋福祉。
一个国家让自己的人民能够健康、卫生、保暖、光明的生活,是多么简单的目标,又是多么伟大的宏愿。人民自己的生活,人民一定不息自力地参与奋斗。然而光出力还不够,有劲儿还需用对地方。领导者,党的责任就是给人民找出一条奔跑的道路,之处一个用力的方向。党的干部和党不仅要能给人民修路,更要能给人民指路,指出一条准确的、少曲折、不回环的、通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路。
第三篇:电影《郑培民》观后感
电影《郑培民》观后感
胡锦涛总书记批示,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向郑培民同志学习。各地学习郑培民同志的活动,正在迅速兴起新热潮。机关集体组织观看《郑培民》影片,使全体党员干部受到强烈震撼。
郑培民同志是继“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之后,又一位党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模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范。他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体现了党的领导干部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后而已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格。
观看《郑培民》的先进事迹后,我们为我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而感到自豪。郑培民同志作为一个高级干部,始终坚持平等待人、光明磊落、从严治家,做老百姓的“好朋友”、“好兄长”,做领导班子中的“好班长”、“好伙伴”,做家庭里的“好丈夫”、“好父亲”;始终坚持“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行为准则,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办人民所需;始终坚持“情浓钱淡、永葆清白”的公仆本色,不管官居何位,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时刻摆正与人民群众的位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克已奉公,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郑培民同志的事迹确实令人感动。
我们向郑培民同志学习,一要学习郑培民同志的做人品格,不忘宗旨,坚定党性;二要学习郑培民同志的从政态度,克已奉公,艰苦奋斗;三要学习郑培民同志的爱民感情,善待百姓,造福人民;四要学习郑培民同志的律已精神,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学习郑培民同志,要牢牢把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根本,始终保持思想政治上的先进性,我们的一切工作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以“三个代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统揽全局,运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进工作上有新进步;学习郑培民同志,要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个时代主题,要牢记党的宗旨,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习郑培民同志,要牢牢把握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做到政治上清醒,工作上勤奋,作风上朴素,生活上廉洁,使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成为自觉的行动,成为永运不变的精神风貌和政治品质,自觉为党和人民做无私奉献。
第四篇:电影《郑培民》 观后感
电影《郑培民》观后感
5月10日下午在单位会议室观看了电影《郑培民》,深受感动和教育,影片《郑培民》以郑培民同志关心、帮助湘西农民修建一条山村公路的事为主线,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郑培民同志廉洁从政、鞠躬尽瘁、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员领导干部形象,讴歌了其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忠诚党的事业的崇高品格。电影从不同侧面展示了郑培民同志的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是继焦裕禄、孔繁森之后,在银幕上塑造的又一位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真实、崇高的艺术形象。通过观看《郑培民》,我们受到一次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礼。这样一位好干部,在撑起一片绿荫之后,默默地走了。他操碎了心的火禾山村公路还等着他宣布通车呢,而他却走了。郑培民同志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他身在领导岗位、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做事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廉洁自律、艰苦奋斗、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真心诚意地为民办实事,以自己的崇高品质和模范行动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爱戴,体现了当代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郑培民同志是继“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之后,又一位党的领导干部的典范,新的历史时期模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范,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典范,作为一名财政干部,通过观
看这部电影,我感觉又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也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我们的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关于正确的权力观,本是老生常谈。但是,很多人的认识并不到位,还有很多人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郑培民同志在这一方面为我们树立了鲜活的榜样。他始终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决不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学习郑培民,要学习他“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做执政为民的好公仆,就要像他那样时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心系人民群众,深怀爱民之心。就要像他那样恪守为民之责,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不懈的人生追求,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干实事求实效。
其次,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郑培民从不贪图安逸,不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带头与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创业,不畏艰难,带头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作为财政机关的一员,通过自省和观察周围同龄人,我觉得现在我们很多人缺的是吃苦精神,多的是“娇骄二气”。随着单位物质条件和办公设备的改善,我们的惰性在增强,有些人的工作作风日益漂浮,遇到困难就退缩,见到重担会避让。所以我想从自身做起,虚心向先进人物学习,树立吃苦精神,力戒“娇骄二气”。牢记“两个务必”,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再次,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勇
于实践,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在本职工作中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工作中,就要积极投身事业,对党和人民负责,从每件小事做起,始终保持一种奋发有为、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满,都不能懈怠,都不能停滞,努力做到奋发有为、大有作为。要向郑培民同志那样,干一行、爱一行;管一行、兴一行。不计名利与得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断学习政治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财政事业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有人说,死比生更加永恒,因为生是有限的,而人死后所留存的精神是无限的,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用他们有限的生命,留给世人无限的感动以及永远的鞭策!
2014年5月14日
第五篇:学习郑培民心得体会(模版)
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回家急匆匆拿了几件换洗衣服就出门了,又仿佛是过了很久,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父亲突然回家,昏暗的煤油灯下,父亲明显地黑了、瘦了,还带回一盏带把的油灯。后来才知道,父亲是大队干部,也是共产党员,那是到小煤窑做工躲避“武斗”去了。在幼小的心里,“武斗”、“干部”、“共产党员”等孤立词语有了印记。
1970年秋天,在父亲的哄劝、硬拽下,我被塞进了学堂。当时的所谓学校,其实就一间教室加一间老师用的偏房。教室四周是木柱头加木板墙,一缕缕阳光从屋顶上的瓦缝或砂眼中射到我们的头上、脸上,现在想起来,很像今天的激光射灯照射在舞台上。同一间教室里,坐着两个班,一个是高年级,一个是低年级。我们先是早读,然
有时社员之间、家庭内部闹纠纷或者矛盾,父亲总是苦口婆心、好言相劝,化解不和。为此,父亲常常是很晚才回家。后来听说他有一个“官衔”,叫作“人民调解员”。
父亲凡是一有空闲,就去整修山区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经常是摸黑还在干。后来,村上为了修进村的公路,要求村民投工投钱。由于父母年事已高并且多病痛折磨,村里对老人采取豁免办法,但父亲坚决不干,坚持出工、出钱。
父亲因为意外事故残废了,但他还常常忍受痛苦去很远的村委会参加党员活动,为此还经常受到母亲的“责备”。
父亲苍老了,岁月风霜的印记深深地烙在他的额头和脸上,但他豁达开朗的为人性格、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近似严酷的家教方式、吃苦耐劳的人格品质、默默奉献的为民精神,至今犹存,永远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