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时间:2019-05-12 12:4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篇: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武汉市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陈佩

目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就业的结构性失衡日渐突出、就业观念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必须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政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提供全面政策支持、高校加强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形式也经历了沧桑巨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从“统包统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观虽然已逐渐被社会所接受,也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所认可。近年来,在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指导思想下,高校不断地大幅度扩招,加之对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的政策倾斜,使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日突出。

关键词:就业率,结构性失衡,政策,心态

一·通过资料,目前少数名族大学生就业存在以下问题:

1.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新疆高校1999年开始扩招之后,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平均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在增长,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就业率逐渐走低。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来,新疆高校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基本保持在70%左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在20%左右,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还在在不断下降。在城镇少数民族家庭的调查中,近三年,有67.72%的大学生没有就业,只有32.28%的大学生已经就业。调查结果还显示,被调查对象中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占到总数的66.28%,就业率为33.82%,实际就业率可能更低。

2.结构性失衡日渐突出。

由于新疆经济欠发达、南北疆经济发展又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不同专业的少数民族人才的需求差距悬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学科存在着失衡现象,具体体现在地区性失衡和行业性失衡两个方面。地区性失衡表现在越是偏远贫困地区,就业越是困难。落后地区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安心地投身于当地建设的最重要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最困难的地方。行业性失衡是行业性失衡。由于各个行业的利益分配不均衡,社会保障不一致,使得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多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经济效益较好的 1

大中型企业。而对于那些规模小的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则是瞻前顾后,迟迟不愿签约。据问卷调查显示,有48.81%的学生表示“愿意”去党政机关工作,有30.83%的学生“愿意”去事业单位工作,有17.98%的学生“愿意”大中型国有企业工作,有5.53%的学生愿意去民营企业工作,但作为首选却寥寥无几。实际已在民营企业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2.55%。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政府、学校以及学生自身行为的非理性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原因分析如下:

1.扩招速度过快

连年扩招,使在校生和毕业生大幅的、成倍的增长。2003年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是9702人,2005年就达到19580人,递增102%。远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发展水平,增加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诚然,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发展,新疆高等教育也需相应的发展。但在迅速发展它的同时,应考虑新疆全面发展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如果盲目追求高速度,会对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2.就业政策上的问题

恢复高考二十多年来,高考民汉分数线一直存在150-200分的差距(或再考虑到有些科目是当地出题,少数民族学生得分的课目构成等因素,实际水平差距还要大得多)没有改变。调查中,有36.14%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里感到最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是学习基础差。基础教育的差距导致民汉学生两个标准进入高校,高校也只能以两个标准考核和要求,以两个标准毕业。毕业之后进入同一个人才市场,而市场无情,没有两个标准,它只用一个标准衡量、评价、录用。因此,导致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尤其困难。

3.用人单位选人标准与学校培养目标不匹配

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长,但实际工作能力却大打折扣,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达到用人标准,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方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本的投资升值空间是他们共同考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愿意把工作机会提供给“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是无可厚非的。但也正是

这一要求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求职的瓶颈。据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选人最看中的是工作经验,有37%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时最缺乏的是工作经验,有23%的企业认为还缺乏专业知识,还有11.4%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汉语表达能力。

通过对大学生参加面试感受的分析发现,不同的用人单位表现出不同用人的理念。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非常看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对口和现有工作经验、能力,在招聘面试中就侧重这方面的考核,要求也很严格。企业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有36.4%的企业认为最好是“专业对口”,有13.6%的企业认为“专业对口”是用人的主要条件,还有14.1%的企业认为专业不对口,绝不录用。用人单位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的要求也非常高。据调查,有24.9%的企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非常重视,47.7%的企业比较重视,只有0.5%的企业认为不重要。这说明专业局限和汉语水平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困难。同时也说明一些用人单位对专业限制过于苛刻,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在相关领域就业,因而必定造成就业渠道狭窄。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企业坦言,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内容中,普遍缺少实践环节和创新思维教育,显然与社会需求不完全合拍。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毕业生总体的认同程度不高,必然导致“有效需求上的就业难。”企业调查显示,只有0.9%的企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很满意,有5%的企业认为不满意,而存有顾虑不回答的多达48.6%。

4.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

少数民族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尚未成熟,择业时一旦遇到挫折,稚嫩的心灵极易受到伤害。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表现在三方面:

(1)过高的预期和攀比心理

期望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心理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理想的职业,追求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是一种正常的要求。另外,现在上大学不再是单纯受教育,而是要投入相当数额的资本。城镇居民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家庭中51.92%的家庭年总收入在2万元以下,而子女在校期间一年的平均总花费是10770.15元,每年支付给一个上大学孩子的生活费和学费,占家庭收入50%以上的家庭达到40.41%,占家庭收入50%的有25.37%,甚至有的家

庭负债供子女读书。在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57.12%的学生在大学里感到最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是学费、生活费紧缺。因此完成学业并在短期得到回报的迫切心情不难理解。但是现实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往往是不如人意。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愿望超过了客观条件,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就会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导致过低地评价自己,对前途丧失信心。如对高收入的期望和追求,有89.14%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抱有上大学就意味着就业、上大学就能找一个好工作的心理倾向,而面对现实的反差,产生强烈的震撼,导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和前途都失去信心。有44.62%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对整个就业形势所持的是失望、没有信心。

(2)从众心理与保守心理

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求职标准,更没有总体职业规划。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相应机构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指导。随着传播媒体的宣传导向,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忽视自身的特性,参照社会的取向,跟着感觉走。表现再就业上,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没有更新,视野狭窄,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3)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

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他们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挫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方面没有得到锻炼。在择业时,面对选择又不能很好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做出合理的决策,而是过分依赖父母和其他人的意见进行取舍,表现出依赖被动,不能“该出手时就出手”。择业的失败体验又加剧了急于求成的心理负担,再经过招聘的残酷竞争和时间的无情推进,更加剧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不安、烦躁、着急、焦虑,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在此一系列问题下,农民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和目标产生了怀疑,就业难造成社会财富和人才极大地浪费,导致农民家庭贫困,生活水平明显下降。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

三·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1.政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应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政策是新疆就业政策的一个方面,政府要加快制定和完善保障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权益的各项政策,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发育,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实现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逐渐减少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时的政策倾斜,相对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政策倾斜。同时,政府不同于高校,掌握着最全面的信息,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高校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受到利益和自尊心的驱使愿意到待遇丰厚、环境优越的地方工作,然而这种工作的岗位毕竟有限。因此,我们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新疆高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少数民族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通过思想教育可以让学生认清社会,了解国情、区情,充分认识当前新疆的就业形势,引导他们到需要的地方去,并使他们意识到贫困地区、基层单位、乡镇企业等地方人才紧缺,到那里更能体现知识的价值,更有发展创造的空间,更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要重视。应重新定位就业指导工作,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二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多提供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三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四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大力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并不是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也不是让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而是给大学生播下将来创业的种子,知道应该如何创业,根据什么样的条件,创办什么样的事业。当机会来临时,他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

陈佩,10091190,经济学院,经济学类。指导老师:李然1 1 注释:

1、周济.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

2、马强,张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3,(2)

3、崔什平.换个思路看就业[N], 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4日

4、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

5、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课题.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问题德思考,高教探索,1998,(2)

第二篇: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模版)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

陈忠 2012215639 计算机科学学院 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摘要:目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就业的结构性失衡日渐突出、就业观念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必须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政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提供全面政策支持、高校加强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形式也经历了沧桑巨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从“统包统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观虽然已逐渐被社会所接受,也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所认可。近年来,在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指导思想下,高校不断地大幅度扩招,加之对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的政策倾斜,使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日突出。

如何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人才工作的当务之急。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与进一步深化改革,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与社会稳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我们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观念与预期、影响就业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在校及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访谈,收到了有关就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第一手资料,并针对南北疆的300户城镇家庭、300户农村家庭、300户企业、高校在校的各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及600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21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0份,有效回收率95%。其中,维吾尔族占到92.41%,其他少数民族占7.59%。

一、目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高校1999年开始扩招之后,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平均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在增长,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就业率逐渐走低。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来,高校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基本保持在70%左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在20%左右,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还在在不断下降。在城镇少数民族家庭的调查中,近三年,有67.72%的大学生没有就业,只有32.28%的大学生已经就业。调查结果还显示,被调查对象中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占到总数的66.28%,就业率为33.82%,实际就业率可能更低。

2.结构性失衡日渐突出。

由于经济欠发达、南北疆经济发展又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不同专业的少数民族人才的需求差距悬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学科存在着失衡现象,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失衡:

(1)地区性失衡。

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基本上留在民族地区,为的经济发展服务,由于沐足地区在全国来说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所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有限,而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都希望在周边地区就业,又由于新疆北疆的经济较南疆发达,可容纳的毕业生相对南疆较多,由于地域差异及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来源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北疆就业的非常有限。同时,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前往南疆三地州或更偏远的一些乡、镇、村等地方就业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由于力度不够并缺乏配套措施,大多数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仍顾虑重重。虽然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5.97%的学生表示“愿意”去艰苦地区工作,有44.03%的的学生表示“不愿意”。但事实上据我们走访调查,越是偏远贫困地区,就业越是困难。落后地区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安心地投身于当地建设的最重要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最困难的地方。

(2)行业性失衡。

由于各个行业的利益分配不均衡,社会保障不一致,使得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多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经济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而对于那些规模小的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则是瞻前顾后,迟迟不愿签约。据问卷调查显示,有48.81%的学生表示“愿意”去党政机关工作,有30.83%的学生“愿意”去事业单位工作,有17.98%的学生“愿意”大中型国有企业工作,有5.53%的学生愿意去民营企业工作,但作为首选却寥寥无几。实际已在民营企业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2.55%。

3.就业观念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就业意识淡薄,坐享其成心态明显。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仍留恋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害怕竞争,对实现自己的就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没能在大学期间主动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只是在毕业时才感觉就业的压力。从少数民族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9.68%感到就业压力过大,有30.24%的学生认为未能就业是因为自身综合素质不高;而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有63.32%的生活完全依靠父母,愿意通过自己努力过活的只有3.53%。从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问卷显示,有84.83%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人才招聘会,有2.82%的学生从不过问人才招聘会,只有2.28%的学生参加过多次人才招聘会。

(2)就业期望值过高,功利化倾向严重。少数民族毕业生大多数追求高薪和高层次岗位。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49.8%的学生要求月薪至少在1500元以上才满意,有45.9%的要求月薪至少不低于1000元;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仍有43.55%的学生要求月薪不低于1000元,而2004年新疆城镇人均月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乌鲁木齐地区也不过才810.74元。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有50.2%要求工作环境好,26.1%的要求待遇高,而即将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有50.4%的要求工作环境好,有37.37%的要求待遇高。

(3)片面理解就业,认为就业就是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而对民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据在校生问卷调查显示,有45.15%的学生择业时最先考虑去党政机关工作,有40.16%的学生最先考虑去事业单位工作,只有10.11%的学生愿意考虑去企业工作。从对企业的问卷调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占被调查企业职工的比例偏低,未超过10%。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政府、学校以及学生自身行为的非理性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原因分析如下:

1.扩招速度过快

连年扩招,使在校生和毕业生大幅的、成倍的增长。2003年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是9702人,2005年就达到19580人,递增102%。远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发展水平,增加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诚然,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高等教育也需相应的发展。但在迅速发展它的同时,应考虑全面发展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如果盲目追求高速度,会对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目前也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原来能接受大量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部门,如国企、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基本进行了机构改革,纷纷压缩编制,从整体上减缓了对于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在这种招生总量增加,用人相对减少情况下,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在所难免了。

2.就业政策上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对于资源配置开始发挥基础作用,新疆劳动力市场开始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但是当前新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政策与入学时的倾斜政策还不配套。恢复高考二十多年来,高考民汉分数线一直存在150-200分的差距(或再考虑到有些科目是新疆出题,少数民族学生得分的课目构成等因素,实际水平差距还要大得多)没有改变。调查中,有36.14%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里感到最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是学习基础差。基础教育的差距导致民汉学生两个标准进入高校,高校也只能以两个标准考核和要求,以两个标准毕业。毕业之后进入同一个人才市场,而市场无情,没有两个标准,它只用一个标准衡量、评价、录用。因此,导致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尤其困难。

3.人才市场机制仍不规范、不健全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条件还不成熟:缺乏及时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发布、检索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通道;稳定规范的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网络体系;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权利的社会保障、法律保障体系也不健全等等,这大大削弱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供求信息和自主择业的时效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的选人心态与方式过于保守与苛刻。有的单位只要研究生,但本科生其实就有能力干好这些工作;有的单位只要男生,但有些女生往往比有些男生更有能力等等,这些都造成择业和择人渠道紊乱不畅。

4.用人单位选人标准与学校培养目标不匹配

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实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长,但实际工作能力却大打折扣,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达到用人标准,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方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本的投资升值空间是他们共同考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愿意把工作机会提供给“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是无可厚非的。但也正是这一要求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求职的瓶颈。据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选人最看中的是工作经验,有37%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时最缺乏的是工作经验,有23%的企业认为还缺乏专业知识,还有11.4%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汉语表达能力。

通过对大学生参加面试感受的分析发现,不同的用人单位表现出不同用人的理念。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非常看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对口和现有工作经验、能力,在招聘面试中就侧重这方面的考核,要求也很严格。企业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有36.4%的企业认为最好是“专业对口”,有13.6%的企业认为“专业对口”是用人的主要条件,还有14.1%的企业认为专业不对口,绝不录用。用人单位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的要求也非常高。据调查,有24.9%的企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非常重视,47.7%的企业比较重视,只有0.5%的企业认为不重要。这说明专业局限和汉语水平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困难。同时也说明一些用人单位对专业限制过于苛刻,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在相关领域就业,因而必定造成就业渠道狭窄。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企业坦言,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内容中,普遍缺少实践环节和创新思维教育,显然与社会需求不完全合拍。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毕业生总体的认同程度不高,必然导致“有效需求上的就业难。”企业调查显示,只有0.9%的企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很满意,有5%的企业认为不满意,而存有顾虑不回答的多达48.6%。

5.高校在高等教育定位中存在问题

首先,高校“人才培养观”社会认可的约束性小。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高校是受市场冲击较小的一块桃园。由于高等教育供给资源远远小于高等教育需求市场,形成了高校供给的优势地位,到目前为止,不管高校办学效果如何,都没出现高校破产的现象,使得高校成为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之外的不倒翁。这样缺乏竞争压力与社会认可淘汰制的约束,使办学理念失去“服务社会”的效果检验标准,即使造成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不适应,也不能从根本上构成对高校办学的压力。

其次,大规模的扩招与有限的投入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目标的具体实现。招生规模的扩大,没有带来相应的财政投入,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满足不了高校扩招后进行日常教学运转需要的相应费用。教学软环境无财力支持,如学科专业资料少,教师对外的教学与学术交流经费奇缺,学生实验室与学习基地的建立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要求等等。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使高校办学局限于讲台与黑板之间,又由于扩招后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超负荷地应付上课,对课堂教学,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课堂教学与课程设置的研究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导致高校脱离社会、关门办学。这种办学方法无法造就出适应发展变化的少数民族人才。

6.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

少数民族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尚未成熟,择业时一旦遇到挫折,稚嫩的心灵极易受到伤害。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表现在三方面:

(1)过高的预期和攀比心理

期望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心理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理想的职业,追求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是一种正常的要求。另外,现在上大学不再是单纯受教育,而是要投入相当数额的资本。城镇居民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家庭中51.92%的家庭年总收入在2万元以下,而子女在校期间一年的平均总花费是10770.15元,每年支付给一个上大学孩子的生活费和学费,占家庭收入50%以上的家庭达到40.41%,占家庭收入50%的有25.37%,甚至有的家庭负债供子女读书。在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57.12%的学生在大学里感到最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是学费、生活费紧缺。因此完成学业并在短期得到回报的迫切心情不难理解。但是现实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往往是不如人意。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愿望超过了客观条件,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就会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导致过低地评价自己,对前途丧失信心。如对高收入的期望和追求,有89.14%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抱有上大学就意味着就业、上大学就能找一个好工作的心理倾向,而面对现实的反差,产生强烈的震撼,导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和前途都失去信心。有44.62%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对整个就业形势所持的是失望、没有信心。

(2)从众心理与保守心理

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求职标准,更没有总体职业规划。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相应机构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指导。随着传播媒体的宣传导向,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忽视自身的特性,参照社会的取向,跟着感觉走。表现再就业上,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没有更新,视野狭窄,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3)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

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他们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挫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方面没有得到锻炼。在择业时,面对选择又不能很好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做出合理的决策,而是过分依赖父母和其他人的意见进行取舍,表现出依赖被动,不能“该出手时就出手”。择业的失败体验又加剧了急于求成的心理负担,再经过招聘的残酷竞争和时间的无情推进,更加剧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不安、烦躁、着急、焦虑,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三、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政府、高校和学生个人都必须积极主动采取相应的措施。

1.研究高校扩招的速度和规模,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

决定未来社会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并不是某个时期大学在校生的保有量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而是社会各个阶层吸收新技术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诚然,人力资本在新疆经济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但抛开教育和社会的实际而盲目快速发展新疆高等教育并不十分可取。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大学教育普遍被看作是受教育者进入上流社会和获得丰厚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新广大的少数民族家庭愿意承担接受高等教育所花费的高昂成本。但如果没有一个广阔的劳动力市场,那么就会有过多的各学科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他们不得不四处寻找工作,甚至是长时间找不到工作而呆在家里,由于他们无法得到他们认为自己所受教育应当得到的工作、薪水或社会地位,他们会产生极端不满情绪,甚至是民族情绪,这将会影响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因此,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同新疆的社会需求和环境协调发展相适应,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根本目的,实现高等教育增长方式的转变。

2.政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应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就业政策的一个方面,政府要加快制定和完善保障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权益的各项政策,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发育,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实现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逐渐减少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时的政策倾斜,相对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政策倾斜。同时,政府不同于高校,掌握着最全面的信息,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高校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社会不能解决所有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应多从政府的角度入手。除了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增加民族地区就业机会,完善就业中介机构的功能,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般性措施外,为了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还应采取一些特殊对策。比如,借助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广泛动员、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各种方式方法,直接、间接地创造就业岗位,对吸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做好城市少数民族社区建设工作,为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到经济相对发达、就业机会较多的东南部地区就业创造便利条件。

3.高校应加强教育目标的针对性,进一步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加强管理

首先,高校应对教育目标注入新的内容。过去常用的教育口号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应当说,它们都缺少针对性和操作性。教育的目标具体的说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社会上获得一个恰当的生存位置,从而实现其人生的幸福。因此,学校应传授给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创造财富的知识和技能和追求幸福(生存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因需施教,学生才能学有所用,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高校应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加强管理。的高等院校应结合新疆的区情和学校的校情,在对市场需求作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决定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规格,并以此来设置专业结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加大学校的改革力度,强化师资队伍,特别是少数民族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尤其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交际、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受到利益和自尊心的驱使愿意到待遇丰厚、环境优越的地方工作,然而这种工作的岗位毕竟有限。因此,我们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高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少数民族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通过思想教育可以让学生认清社会,了解国情、区情,充分认识当前新疆的就业形势,引导他们到需要的地方去,并使他们意识到贫困地区、基层单位、乡镇企业等地方人才紧缺,到那里更能体现知识的价值,更有发展创造的空间,更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5.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要重视。应重新定位就业指导工作,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二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多提供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三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四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大力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并不是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也不是让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而是给大学生播下将来创业的种子,知道应该如何创业,根据什么样的条件,创办什么样的事业。当机会来临时,他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

参考文献:

1、周济.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

2、马强,张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3,(2)

3、崔什平.换个思路看就业[N], 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4日

4、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

5、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课题.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问题德思考,高教探索,1998,(2)

6、赵晓芳(西北民族大学)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及对策建议》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以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专业为例

康瀚月

(营经济管理学院10级国际贸易、工程管理、11级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专业辅导员)

摘 要:大学生就业一直以来就是社会关注的重点,文章从经济管理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出发,分析了作为毕业生就业两大趋势:考研和求职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策略,为其解决社会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调查、分析

一 就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共59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38人;工程管理专业60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41人。显而易见,两个专业男女生比例大约为1:2,女生占大多数。

1.生源地分布

本次调查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简称国贸)学生生源地主要分布在大连、沈阳、葫芦岛、鞍山、锦州等地。工程管理专业(简称工程)学生生源地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本溪、丹东、抚顺、阜新等地。其中沈阳人占总数的1/4,大连人占总数的1/5。所以大部分学生是来自二线城市。

2.就业意愿

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分为:求职、考研、出国留学、公考、创业。其中求职和考研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面。调查显示:国贸求职人数为36人,占专业总数61%,考研人数为15人,占专业总数25%;工程求职人数为35人,占专业总数58%,考研人数15人,占专业总数25%。可见,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就业意愿是求职,做好求职学生就业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就业现状

截止2014年3月1日,国贸有意向签约或已经签约有13人,出国留学1人,创业1人,具有研究生保送资格3人;工程有意向签约或已经签约有14人,出国留学3人,具有研究生保送资格1人,考研初试过国家分数线的有7人。

二 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求职和考研是毕业生就业两大趋势,对求职和考研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保证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一)求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不对口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尽快就业,很多大学生选择与本专业无关或相差很远的职位,所以,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非常严重。根据调查得知,国贸的毕业生很多应聘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岗位,如市场营销、文秘类、银行柜员、企业策划等工作,这些工作不需要太多的技术知识,看重的是职业素质、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正因为这些工作专业性不强,加重了就业竞争压力。

2.性别歧视

(1)求职过程中不平等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提出“男性优先,只招男性”的条件,也有的单位在录用女性时明确提出条件:要求年龄在25岁以下或者已婚已生育的女性,不满足这一条件的女性就很难获得这个就业机会。所以未婚女性即使具备相当强的工作能力,也很难获得相应的职位。总之,女性就业门槛高,面临挑战要严苛的多,竞争相同的职位,女性要比男性拥有更高的学历和能力,否则只能选择较低的岗位。

(2)工作性质上的不平等

一些工作岗位如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下属企业、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下属企业,因其工作性质和工作需要,从业人员的工作地点是不固定的,入职后根据工作需要在各工作地之间调动。所以很多女性就放弃这个就业就会,甚至放弃本专业就业。3.缺乏工作经验和能力

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59.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实习求职。大多数学生只能以“零工作经验”的状态进入职场,专家表示“缺少工作经验”成为用人单位拒绝大学生的首要理由。在招聘会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的字样,让学生无所适从。因此,加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二)考研备战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明确

在落榜的同学中调查显示,在报考时因为缺乏对择校和择专业方面的认识和自我能力不正确的评估,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院校专业的选择对考研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复杂的心理问题

(1)迷茫

所谓迷茫是由于自己掌握的资料有限,对报考学校和专业犹豫不决,也可能表现在考研和求职的选择上。有些同学一直徘徊在考研和求职之间,一天一个想法,内心一直纠结和困惑。

(2)焦虑

由于紧张、压力大造成的忧虑、害怕是影响考生正常学习的重要因素。有些学生内心脆弱,精神高度紧张,造成失眠,食欲下降,严重的学生甚至患上忧郁症。

(3)浮躁

当复习进入冲刺阶段时,许多学生出现厌烦、疲倦、憔悴的心理波动。备考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考研不仅是时间上的拼搏更是耐力上的考验,每天面对枯燥的知识,单一的学习生活,使很多学生产生排斥、烦躁的心理,甚至产生放弃考研的想法。

(4)自卑

上述这些心理波动带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自暴自弃。由于考研太辛苦,对自己缺乏信心,即使付出也未必能考上,还不如选择放弃。这些学生辛苦准备了大半年,最后毁于一旦,实在可惜。

三 解决途径

(一)就业指导

针对求职过程中,应届毕业生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十分重要。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自我定位。

大学生在求职前对自己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不仅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且还能获得很多的就业机会。首先,深入进行自我剖析,挖掘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彰显自己的能力;其次,明确就业目标和职业方向,发挥兴趣爱好和特长,规划未来职业生涯;最后,掌握应聘岗位职责和要求,做到个性与职业之间的匹配,尽快找到工作。

2.提升能力

(1)实践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超过六成以上的学生认为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是就业难的主演原因。为了提高应届大学生实践能力,弥补工作经验的空白,学校和社会应该努力做到: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努力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平台和实习岗位,帮助大学生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全面转换。

(2)自身能力

对于就业难的专业如国贸的学生来说,跨专业就业是他们就业的一个趋势,为了能成功求职,他们必须拥有突出的工作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协调意识等自身条件。首先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平常上课认真听讲,脚踏实地把专业知识学好,掌握专业技能,要注意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其次要提高职业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和协调能力。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到理解别人;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最后要提高学习创新素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我们整个生命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一定要加强学习,在新工作岗位中,善于观察,乐于思考。要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较强的学习能力可以让我们很快融入工作中。因此,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机会的能力。

3.求职技巧

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和方法,是胜利求职的关键。首先,应选择适合自己的求职方法,可以通过网申、校园宣讲会、招聘会等渠道展现个人能力。其次,根据个人的专业、兴趣爱好有目标地求职,切不可同时投递一家企业数个职位。再次,制作个性简历,突出自身优势和特长。最后,掌握面试技巧和要求,了解基本礼仪,语言的运用及回答问题的方法。

(二)考研辅导

1.报考指南和复习安排

首先是选择专业和学校。如果学习成绩优秀并且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那选择学校和专业的范围就宽泛很多,在选择学校上可以采取积极的态度,挑一些热门专业,挑一所名校。如果成绩差些,又抱着必考的态度,就选择一些普通学校或相对冷门的专业。

确定了学校和专业后,可以通过所报学校的网站、考研论坛等渠道获得相关信息和材料,对考研的复习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和安排。

其次是合理的复习安排。根据个人经验认为,考研复习应该按照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是起步期(大三的下学期),英语、数学、专业课从基础知识点详细的复习,每天每科至少保持两个小时的学习。第二阶段是强化期(大三下学期暑假到考试的前两个月),利用暑假时间,参加数学、英语、政治的辅导班,掌握学习技巧和强化知识理解,我认为参加辅导班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在这个阶段,政治要进行两轮的复习,其他科目也要保证复习一轮。第三个阶段是冲刺期(考试的前两个月),这个阶段,要把所有的科目进行第三轮的复习,利用一定时间做些模拟考试,必要的时候报个政治押题班和时事政治辅导,对那些理工类文科不太好的学生很有用的。

当然每个人情况不同,掌握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心理疏导

考研是一个艰苦的工程,劳心劳力,甚至一些学生在冲刺阶段出现异常心理波动。为帮助学生能顺利的通过考试,提出劳逸结合、放松身心、增强信心的几方面建议:

(1)正确评价自己

能够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大部分是成绩优秀,热爱学习,追求上进的学生,所以应该正确认识自我,相信自己,树立良好心态和信心,相信只要付出就有回报的真理。(2)保持健康的状态

健康通常是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良好是身体素质是考研成功的基础,所以,考试一定要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此外,学生还应该学会自我调节,调整心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学习和考试。

(3)保证充足的睡眠

睡眠是缓解大脑疲劳的主要方法。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太差,就会严重影响大脑的机能,学习效率也会下降。因此,我们每天要保证睡眠时间,不要因为时间宝贵就占用睡觉的时间学习,这样的得不偿失的。同时,要努力提高睡眠质量,使大脑得到彻底的休息。

(4)合理的饮食结构

合理饮食不仅减少疾病的发生,还能提高记忆力,稳定情绪和愉悦心情。考研是消耗着大量的脑力和体力,我们一定要做到合理膳食,同时,还要多注意补充对大脑有好处的食品。

考研的冲刺阶段,学生普遍反映时间的紧迫和学习压力的增强,往往压得喘不过气,如果你无法进入学习,可以试试以上这些方法,放松一下身心,以饱满的精神参加考试。

总之,就业是一个长远的规划,无论是考研,还是求职,或者是考公务员、创业等就业方向,在就业之前都应该做好未来规划,明确自身的能力和潜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2]杜树霞.大学生就业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作用研究[D].2011,4.[3]叶然.浅析女性就业中收到的性别歧视及对应措施[J].法制与社会,2018,9:357-358.[4]邵晴芳,蒋玲玲.浅析女性就业歧视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创业,2011,14:126-128.[5]贺妍秋.浅析女性在求职中的性别歧视[J].科技向导,2012,23:57.[6]陈刘俐.浅析大学生就业对口问题[J].华章,2013,4:107.[7]贾申申.大学生考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金田,2013,3:378.

第四篇: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小编推荐)

就业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

2010年09月07日 08:58

摘要:目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就业的结构性失衡日渐突出、就业观念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必须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政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提供全面政策支持、高校加强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形式也经历了沧桑巨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从“统包统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观虽然已逐渐被社会所接受,也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所认可。近年来,在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指导思想下,高校不断地大幅度扩招,加之对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的政策倾斜,使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日突出。

如何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人才工作的当务之急。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与进一步深化改革,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与社会稳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我们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观念与预期、影响就业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在校及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访谈,收到了有关就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第一手资料,并针对南北疆的300户城镇家庭、300户农村家庭、300户企业、高校在校的各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及600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21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0份,有效回收率95%。其中,维吾尔族占到92.41%,其他少数民族占7.59%。

一、目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高校1999年开始扩招之后,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平均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在增长,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就业率逐渐走低。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来,高校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基本保持在70%左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在20%左右,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还在在不断下降。在城镇少数民族家庭的调查中,近三年,有67.72%的大学生没有就业,只有32.28%的大学生已经就业。调查结果还显示,被调查对象中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占到总数的66.28%,就业率为33.82%,实际就业率可能更低。

2.结构性失衡日渐突出。

由于经济欠发达、南北疆经济发展又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不同专业的少数民族人才的需求差距悬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学科存在着失衡现象,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失衡:

(1)地区性失衡。

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基本上留在民族地区,为的经济发展服务,由于沐足地区在全国来说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所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有限,而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都希望在周边地区就业,又由于新疆北疆的经济较南疆发达,可容纳的毕业生相对南疆较多,由于地域差异及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来源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北疆就业的非常有限。

同时,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前往南疆三地州或更偏远的一些乡、镇、村等地方就业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由于力度不够并缺乏配套措施,大多数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仍顾虑重重。虽然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5.97%的学生表示“愿意”去艰苦地区工作,有44.03%的的学生表示“不愿意”。但事实上据我们走访调查,越是偏远贫困地区,就业越是困难。落后地区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安心地投身于当地建设的最重要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最困难的地方。

(2)行业性失衡。

由于各个行业的利益分配不均衡,社会保障不一致,使得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多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经济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而对于那些规模小的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则是瞻前顾后,迟迟不愿签约。据问卷调查显示,有48.81%的学生表示“愿意”去党政机关工作,有30.83%的学生“愿意”去事业单位工作,有17.98%的学生“愿意”大中型国有企业工作,有5.53%的学生愿意去民营企业工作,但作为首选却寥寥无几。实际已在民营企业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2.55%。

3.就业观念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就业意识淡薄,坐享其成心态明显。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仍留恋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害怕竞争,对实现自己的就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没能在大学期间主动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只是在毕业时才感觉就业的压力。从少数民族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9.68%感到就业压力过大,有30.24%的学生认为未能就业是因为自身综合素质不高;而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有63.32%的生活完全依靠父母,愿意通过自己努力过活的只有

3.53%。从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问卷显示,有84.83%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人才招聘会,有2.82%的学生从不过问人才招聘会,只有2.28%的学生参加过多次人才招聘会。

(2)就业期望值过高,功利化倾向严重。少数民族毕业生大多数追求高薪和高层次岗位。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49.8%的学生要求月薪至少在1500元以上才满意,有45.9%的要求月薪至少不低于1000元;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仍有43.55%的学生要求月薪不低于1000元,而2004年新疆城镇人均月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乌鲁木齐地区也不过才810.74元。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有50.2%要求工作环境好,26.1%的要求待遇高,而即将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有50.4%的要求工作环境好,有37.37%的要求待遇高。

(3)片面理解就业,认为就业就是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而对民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据在校生问卷调查显示,有45.15%的学生择业时最先考虑去党政机关工作,有40.16%的学生最先考虑去事业单位工作,只有10.11%的学生愿意考虑去企业工作。从对企业的问卷调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占被调查企业职工的比例偏低,未超过10%。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政府、学校以及学生自身行为的非理性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原因分析如下:

1.扩招速度过快

连年扩招,使在校生和毕业生大幅的、成倍的增长。2003年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是9702人,2005年就达到19580人,递增102%。远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发

展水平,增加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诚然,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高等教育也需相应的发展。但在迅速发展它的同时,应考虑全面发展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如果盲目追求高速度,会对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目前也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原来能接受大量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部门,如国企、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基本进行了机构改革,纷纷压缩编制,从整体上减缓了对于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在这种招生总量增加,用人相对减少情况下,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在所难免了。

2.就业政策上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对于资源配置开始发挥基础作用,新疆劳动力市场开始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但是当前新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政策与入学时的倾斜政策还不配套。恢复高考二十多年来,高考民汉分数线一直存在150-200分的差距(或再考虑到有些科目是新疆出题,少数民族学生得分的课目构成等因素,实际水平差距还要大得多)没有改变。调查中,有36.14%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里感到最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是学习基础差。基础教育的差距导致民汉学生两个标准进入高校,高校也只能以两个标准考核和要求,以两个标准毕业。毕业之后进入同一个人才市场,而市场无情,没有两个标准,它只用一个标准衡量、评价、录用。因此,导致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尤其困难。

3.人才市场机制仍不规范、不健全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条件还不成熟:缺乏及时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发布、检索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通道;稳定规范的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网络体系;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权利的社会保障、法律保障体系也不健全等等,这大大削弱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供求信息和自主择业的时效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的选人心态与方式过于保守与苛刻。有的单位只要研究生,但本科生其实就有能力干好这些工作;有的单位只要男生,但有些女生往往比有些男生更有能力等等,这些都造成择业和择人渠道紊乱不畅。

4.用人单位选人标准与学校培养目标不匹配

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实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长,但实际工作能力却大打折扣,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达到用人标准,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方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本的投资升值空间是他们共同考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愿意把工作机会提供给“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是无可厚非的。但也正是这一要求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求职的瓶颈。据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选人最看中的是工作经验,有37%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时最缺乏的是工作经验,有23%的企业认为还缺乏专业知识,还有11.4%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汉语表达能力。通过对大学生参加面试感受的分析发现,不同的用人单位表现出不同用人的理念。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非常看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对口和现有工作经验、能力,在招聘面试中就侧重这方面的考核,要求也很严格。企业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有36.4%的企业认为最好是“专业对口”,有13.6%的企业认为“专业对口”是用人的主要条件,还有14.1%的企业认为专业不对口,绝不录用。用人单位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的要求也非常高。据调查,有24.9%的企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非常重视,47.7%的企业比较重视,只有0.5%的企业认为不重要。这说明专业局限和汉语水平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困难。同时也说明一些用人单位对专业限制过于苛刻,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在相关领域就业,因而必定造成就业渠道狭窄。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企业坦言,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内容中,普遍缺少实践环节和创新思维教育,显然与社会需求不完全合拍。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毕业生总体的认同程度不高,必然导致“有效需求上的就业难。”企业调查显示,只有0.9%的企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很满意,有5%的企业认为不满意,而存有顾虑不回答的多达48.6%。

5.高校在高等教育定位中存在问题

首先,高校“人才培养观”社会认可的约束性小。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高校是受市场冲击较小的一块桃园。由于高等教育供给资源远远小于高等教育需求市场,形成了高校供给的优势地位,到目前为止,不管高校办学效果如何,都没出现高校破产的现象,使得高校成为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之外的不倒翁。这样缺乏竞争压力与社会认可淘汰制的约束,使办学理念失去“服务社会”的效果检验标准,即使造成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不适应,也不能从根本上构成对高校办学的压力。

其次,大规模的扩招与有限的投入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目标的具体实现。招生规模的扩大,没有带来相应的财政投入,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满足不了高校扩招后进行日常教学运转需要的相应费用。教学软环境无财力支持,如学科专业资料少,教师对外的教学与学术交流经费奇缺,学生实验室与学习基地的建立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要求等等。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使高校办学局限于讲台与黑板之间,又由于扩招后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超负荷地应付上课,对课堂教学,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课堂教学与课程设置的研究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导致高校脱离社会、关门办学。这种办学方法无法造就出适应发展变化的少数民族人才。

6.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

少数民族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尚未成熟,择业时一旦遇到挫折,稚嫩的心灵极易受到伤害。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表现在三方面:

(1)过高的预期和攀比心理

期望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心理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理想的职业,追求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是一种正常的要求。另外,现在上大学不再是单纯受教育,而是要投入相当数额的资本。城镇居民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家庭中51.92%的家庭年总收入在2万元以下,而子女在校期间一年的平均总花费是10770.15元,每年支付给一个上大学孩子的生活费和学费,占家庭收入50%以上的家庭达到40.41%,占家庭收入50%的有25.37%,甚至有的家庭负债供子女读书。在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57.12%的学生在大学里感到最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是学费、生活费紧缺。因此完成学业并在短期得到回报的迫切心情不难理解。但是现实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往往是不如人意。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愿望超过了客观条件,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就会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导致过低地评价自己,对前途丧失信心。如对高收入的期望和追求,有89.14%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抱有上大学就意味着就业、上大学就能找一个好工作的心理倾向,而面对现实的反差,产生强烈的震撼,导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和前途都失去信心。有44.62%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对整个就业形势所持的是失望、没有信心。

(2)从众心理与保守心理

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求职标准,更没有总体职业规划。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相应机构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指导。随着传播媒体的宣传导向,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忽视自身的特性,参照社会的取向,跟着感觉走。表现再就业上,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没有更新,视野狭窄,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3)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

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他们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挫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方面没有得到锻炼。在择业时,面对选择又不能很好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做出合理的决策,而是过分依赖父母和其他人的意见进行取舍,表现出依赖被动,不能“该出手时就出手”。择业的失败体验又加剧了急于求成的心理负担,再经过招聘的残酷竞争和时间的无情推进,更加剧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不安、烦躁、着急、焦虑,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三、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政府、高校和学生个人都必须积极主动采取相应的措施。

1.研究高校扩招的速度和规模,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

决定未来社会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并不是某个时期大学在校生的保有量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而是社会各个阶层吸收新技术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诚然,人力资本在新疆经济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但抛开教育和社会的实际而盲目快速发展新疆高等教育并不十分可取。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大学教育普遍被看作是受教育者进入上流社会和获得丰厚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新广大的少数民族家庭愿意承担接受高等教育所花费的高昂成本。但如果没有一个广阔的劳动力市场,那么就会有过多的各学科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他们不得不四处寻找工作,甚至是长时间找不到工作而呆在家里,由于他们无法得到他们认为自己所受教育应当得到的工作、薪水或社会地位,他们会产生极端不满情绪,甚至是民族情绪,这将会影响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因此,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同新疆的社会需求和环境协调发展相适应,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根本目的,实现高等教育增长方式的转变。

2.政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应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就业政策的一个方面,政府要加快制定和完善保障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权益的各项政策,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发育,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实现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逐渐减少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时的政策倾斜,相对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政策倾斜。同时,政府不同于高校,掌握着最全面的信息,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高校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3.高校应加强教育目标的针对性,进一步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加强管理

首先,高校应对教育目标注入新的内容。过去常用的教育口号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应当说,它们都缺少针对性和操作性。教育的目标具体的说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社会上获得一个恰当的生存位置,从而实现其人生的幸福。因此,学校应传授给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创造财富的知识和技能和追求幸福(生存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因需施教,学生才能学有所用,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高校应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加强管理。的高等院校应结合新疆的区情和学校的校情,在对市场需求作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决定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规格,并以此来设置专业结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加大学校的改革力度,强化师资队伍,特别是少数民族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尤其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交际、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受到利益和自尊心的驱使愿意到待遇丰厚、环境优越的地方工作,然而这种工作的岗位毕竟有限。因此,我们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强思想

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高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少数民族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通过思想教育可以让学生认清社会,了解国情、区情,充分认识当前新疆的就业形势,引导他们到需要的地方去,并使他们意识到贫困地区、基层单位、乡镇企业等地方人才紧缺,到那里更能体现知识的价值,更有发展创造的空间,更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5.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要重视。应重新定位就业指导工作,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二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多提供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三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四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大力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并不是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也不是让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而是给大学生播下将来创业的种子,知道应该如何创业,根据什么样的条件,创办什么样的事业。当机会来临时,他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

参考文献:

1、周济.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

2、马强,张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3,(2)

3、崔什平.换个思路看就业[N], 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4日

4、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

5、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课题.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问题德思考,高教探索,1998,(2)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但全球经济依旧处于缓慢复苏期之中,在加之美国受失业率

居高不下和美元贬值的影响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是非常显著的。许多求职、转行、准备进入

社会的青年对就业形势的期望都不是很乐观。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1、企业进校招聘明显萎缩,签约率大幅下降。据了解,往年10月,各大企

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近年部分往年的招聘大户不见了身影,甚至有企业宣布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

2、预期薪酬明显下降。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昔日的“天之骄子”们

显然在心理上已经完成了向普通劳动者的转变。调查显示,毕业生已经走出“要

价”过高的误区,预期薪酬回归理性。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将底薪定位

在“1000—1500”(45.6%)和“1500—2000”(28.7%),只有14%的大学生将

底薪定位在2000元以上,甚至有2.2%的毕业生表示愿意接受“零工资”就业,这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3、结构性矛盾突出。据调查,各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出现了明显的“冷热

不均”现象。各高校均表示,工科专业就业比较紧俏,文科、经济管理类就业困

难,以往的一些热门专业,由于高校盲目扩招,导致供需比例失调严重,就业困

难,由“热门”变“冷门”,譬如外贸英语、计算机专业,尤其是学校知名度不

高的毕业生就业困难。

4、就业呈现性别差异。除了专业差异,高校就业市场还呈现了明显的性别

差异,女生的就业难度远远大于男生。调查问卷显示,男生的正式签约率为

14.5%,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35.5%;女生的正式签约率只有5%,有意向

未签约的比例也只有21.7%。两相比较,可以发现女生的签约率和意向率都远远

低于男生。面对残酷的就业市场,有15%的女生表示“不想马上就业”或者“继

续考研”,有21.7%的女生认为用人单位选拔不公导致自己求职遇挫。

5、专科、高职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明显好于本科生。专科、高职毕业生在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和职业层次的要求都相对要低,而且很多专科、高职院校对学

生的培养目标本来就定位在实用型“蓝领”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很多院校采取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使学生的就业成功

率大大提高。

6、定位城市,不愿去西部、下基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7.2%的学生在求

职时优先考虑个人发展机会,尽管有95.6%的毕业生表示赞成“大学生志愿服务

西部计划”及政府新近出台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计划,但是只有

35.3%的学生表示愿意去西部或农村寻求个人发展,有45.6%的学生认为这会限

制个人未来的发展,而且35.3%的学生对相关措施的配套优惠政策缺乏信心。

7、考研、“考公”热持续升温。熙熙攘攘的考研大军和蔚为壮观的考公务

员一族从大范围来看,今年全国各地有77.5万人涌向国家公务员考场,争夺1.35

万个职位;全国有124.6万考生奔赴研究生考试考场。竞争激烈程度逐年加剧。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综合症,其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

1、外贸依存过高的隐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经济已全盘进入国

际分工体系。因为我国经济对外贸依存过高。使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造成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

2、就业市场供需的矛盾。

⑴高校扩招增加了就业压力。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情况相对趋紧。

⑵金融危机紧缩了就业需求。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跨国公司业务萎缩,国内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能源工业。我国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岗位锐减。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⑶传统渠道降低了吸纳能力。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毕业生。另外,国有企业由于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本身需要分流出大量下岗人员,招聘岗位也是逐年递减,吸纳大学生数量有限。

3、用人单位选材的误区:⑴过分看重经验。⑵过分关注文凭。⑶存在性别歧视。⑷生源地域歧视。

4、高校教育潜在的问题:⑴专业课程设置错位。⑵教学知识更新缓慢。⑶社会实践重视不够。⑷就业指导存在硬伤。

5、学生自身求职的差距。

就学生个体而言,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主要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⑴就业能力不强。这里所说的就业能力包括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社会实践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求职技巧等。在调查中,60.3%的大学生将缺乏工作经验视为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

⑵人际关系不畅。有57.4%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但是,有家庭关系背景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也不注重人脉关系的拓展,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⑶求职途径单调。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等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没有针对自己的实际优势推销自己,没有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⑷职业规划缺乏。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于以后的就业只有模糊的打算,甚至有一部分人没有任何打算,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⑸家庭压力影响。现在大学生上学的成本很高。许多父母将毕生积蓄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之中,希冀子女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点的工作。大学生就业条件如果不如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不但在经济上大学生及其家人难以承受,在感情上对他们也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因此,在没有适合的工作时,部分学生宁愿选择在家待业。

三、大学生就业方向探讨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面前,如何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如何顺利就业是每个大学生应该勇敢面对、理性思考、明确抉择的问题。:

1、从传统制造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近年来人力资本更多地从制造业流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不仅是一般劳动力的“蓄水池”,更是大量吸纳高等教育人员就业人口的主渠道。

2、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幅员辽阔的中西部地区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还不够发达,条件相对落后,但发展潜力巨大,大学生去了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更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干,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3、从大中城市向城乡基层转移

近几年来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目标。因此,国家积极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这就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扎根农村,扎根基层提供了平台和机会,而且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可见,乡村就业、基层就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亮点。

4、从白领阶层向蓝领阶层转移。

在传统观念里,大学生向来以“天之骄子”自居,毕业后大多倾向于进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大中型企业,并把自己定位于“白领”阶层。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大学生也不再属于“物以稀为贵”的社会精英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当主动降低身价,把自己定位于蓝领,积极到民营中小企业就业,踏踏实实从底层职位做起。

尽管我们还是一名在校学生,但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要充分了解社会就业现状,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步一个脚印的学好,做好,准备好。只有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下载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范文]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3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目前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就业存在的问题,我对我们学校的一些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进行了一次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经过这一次的调查,我对目前......

    大学生就业状况情况调查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目前,中国大学生毕业就业率为70%。一些大学校长提出,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这个需要留有余地的底线确定在70%~80%比较合适。以日本《劳动白皮书》中的有关记述为例:日本大......

    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与辅导员指导分析

    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与辅导员指导分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激烈。高校辅导员作为直接从事学生工作与管理的教师,是高校从事就业工作的重要成员,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发挥......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存档日期 __________ 存档编号___________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姓 名: 王小米 系 科 : XXXXXXXXX 专业......

    大学生理财状况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理财状况调查与分析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理财观念越来越强,理财日益成为人们合理支配钱财的必修课程,并以此来提高理财能力。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从当前的......

    在校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在校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亲爱的同学: 本次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请根据实际情况回答每一个问题,你的回答将直接影响本次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谢谢你的理解和合作! 1.你......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您好: 非常感请您接受本次调查,您的回答对我们有很重要意义,请您认真如实地填写,谢谢! 调查时间:2011/11/10--------2011/11/20 1.您对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