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教学反思
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
我在<<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的教学过程中,将情境与体验结合起来,特别注重学生的入情入境,亲自尝试,强调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小数乘法的意义、估算及计算方法。
教学一开始,复习前面学习的小数乘法的内容,为本节课奠定基础,然后创设情境——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三趾蛞蝓,接着学生从情境中发现信息,发现信息比较简单,所以我没有让学生讨论而自己去发现。由此信息学生自然地提出了相关问题。由于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我要求学生先列式估算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列竖式做一做,然后同桌两个人相互讨论算法,这时候,学生由情感为起点积极投入了小数乘法的估算及计算的尝试。
第二个问题相对第一个问题较难,我会做为一个难点,重点解决小数乘整十数0的问题。由学生板演到多媒体演示,使整个计算过程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让学生在已经初步掌握小数乘法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探索小数乘法。引导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获得了大丰收。并有充足的时间去巩固练习、当然,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课题太笼统,没有体现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在重难点的处理上难点处理不到位。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在备课的过程中没有吃透教材。还有,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课件,没有讲难点在板书在呈现出来。当然,以上的不足我会在以后的实验中努力改进,我相信有同志的帮助,和领导的支持,我的教学会更加出色。
第二篇:《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说课稿
《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评课稿
执教邓应兵
评教刘景生
我学习了邓老师的一节数学课,主要是从教学方法上获得了收获。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
2、合作交流。
本节课从教材内容的呈现上,改掉了过去那种单纯乘法笔算的内容,教材提供的素材更加生动、有趣,并有意识地增加估计的内容。
通过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三趾蛞蝓的信息,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由于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与小数乘法相关的一些内容,在这节课中,邓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小数乘法中的新问题,在关键处给予点拨、指导,紧紧抓住积的小数点位置这一重点进行教学。并为学生提供质疑、交流的机会,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地掌握和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当然,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第三篇: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教案
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
(小数乘法三)
教材分析
在“包装”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本节课学生将进一步学习小数的乘法。教材呈现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二是其中一个乘数是整十数。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如何确定积中的小数点的位置。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是什么吗?(南美赤道地带的三趾蛞蝓,它是目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板课题: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它在地面上每分大约爬行2.1米,在树上爬行的速度是地面上的2.15倍。(板书相关的信息)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师对有价值的问题给予肯定)
2、出示问题:三趾蛞蝓在树上每分大约爬行多少米?(1)、理解题意,列出式子。
三趾蛞蝓在树上爬行的速度是地面上的2.15倍,即是2.1米的2.15倍,根据小数乘法的意义。求它在树上的爬行速度用乘法计算(2.1×2.15)。
(2)估算。(2.1和2.15都比2多点,所以它们的乘积估计一定比4多一些。)(3)学生独立试算后小组交流“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4)小组汇报并归纳总结。
计算小数乘法时,先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出示问题:三趾蛞蝓在地面上1时大约爬行多少米?
(1)理解题意,尝试列式。(2.1×60)1时=60分,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用乘法计算。(2)估算。(估计每时大约爬行120米。)(3)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如何处理“0”)(4)小组汇报并归纳总结。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课本51页练一练第1题1、2竖行。
2、在○里填上“>”、“<”、“=”。
0.9×1.1○0.9 0.9×1○0.9 0.9×0.8○0.9 讨论:积与乘数有什么关系?(当一个乘数小于1时,积小于另一个乘数;当一个乘数大于1时,积大于另一个乘数;当一个乘数等于1时,积等于另一个乘数。)
3、课本51页练一练第2题。
4、课本51页练一练第3题。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设计
1、竖式计算。
2.52×1.6
0.36×24
1.8×3.21
60×4.12
3.5×270
1.25×1.6
2、在○里填上“>”、“<”、“=”。
1.5×0.86○1.5
0.87×1.08○0.87 2.34×1○2.34
2.4×0.12○2.4
3、一只梅花鹿高1.46米,一只长颈鹿的高度是它的3.5倍,长颈鹿高多少米?
4、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0.34千米,1分钟能传播多少千米?
*
5、甲乙两数相差189,如果将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与乙数相等。甲乙两数分别是多少? 附板书设计
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小数乘法三)
三趾蛞蝓在地面上每分大约爬行2.1米,在树上爬行的速度是地面上的2.15倍。
(1)三趾蛞蝓在树上每分大约爬行多少米?
(2)三趾蛞蝓在地面上1时大约爬行多少米?
2.1×2.15=4.515(米)
2.1×60=126(米)
第四篇:(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试卷 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
按住ctrl键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资源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
1.请你很快说出下面算式的积是几位小数?
2.5×0.3=2.5×0.33=
2.5×0.333=2.51×0.333=
7.2×1.4=0.72×1.4=
7.2×0.14=0.72×0.14=
2.在Ο里填上“>”“<”“=”。(通过计算这两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0.3×1.2〇0.30.5×1.8〇1.8
0.3×0.2〇0.31.5×1.8〇1.8
0.3×1〇0.31×1.8〇1.8
3.乌龟的爬行速度大约每秒0.05米,兔子的奔跑速度是乌龟的280倍。兔子的奔跑速度是每秒多少米?
4.世界上最高的鸟是鸵鸟,最高的哺乳动物是长颈鹿。一直鸵鸟的身高是2.75米,一直长颈鹿的身高是鸵鸟的2.2倍。这只长颈鹿的身高是多少米?
第五篇:哺乳动物教学反思
《哺乳动物》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1、双主体的作用凸显无疑
(1)学生定位:整个教学始终把学生定位在课堂主体的地位,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参与,这样的知识学生才会感到有趣味、有价值。
(2)教师定位: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所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情景,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氛围,引领学生有效地建构生物学概念。
2、开放的课堂重视课内外的衔接
通过探究活动任务的设计链接了书本外的知识和社会焦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在情感体验、价值观、科学探究的素养等多方面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如期地达到了目标。
当然,纵观整个教学过程,也不乏不足之处。在“哺乳类和人类关系——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教学环节中,我设计由教师提出问题,而没有放手让学生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这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