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当前就业形势及全年形势预判
当前就业形势及全年形势预判
[摘要] 人保部数据显示,2014年1-3月份,城镇新增就业344万人,较上年同期(342万人)增加2万人,同比增幅0.6%,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目标的34%。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稳定增长、总体平衡的良好态势。季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保持在较低水平,并且低于上年同期登记失业率0.02个百分点。当前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在于:化解过剩产能使局部地区和重点行业失业风险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缺工”愈发呈现常态化。
一、一季度就业形势
(一)一季度就业变动态势
1、城镇就业总量增长势头良好
人保部数据显示,2014年1-3月份,城镇新增就业344万人,较上年同期(342万人)增加2万人,同比增幅0.6%,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目标的34%。季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保持在较低水平,并且低于上年同期登记失业率0.02个百分点。一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2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为
1.11,环比和同比均上升了0.01,也说明了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稳定增长、总体平衡的良好态势。季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保持在较低水平,并且低于上年同期登记失业率0.02个百分点。一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2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为1.11,环比和同比均上升了0.01,也说明了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平稳增长、总体平衡的良好态势。
2、非制造业带动就业动力相对较强
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50.4%,环比回升0.1个百分点,但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从业人员指数48.3%,与上月持平,但仍位于临界点以下,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相比之下,非制造业带动就业相对显著。4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4.8%.环比和同比均分别上升0.3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50.2%,环比和同比均下降1.2个百分点,仍保持在临界点以上。其中,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9.1%,环比下降1.3和0.7个百分点,下滑到临界点以下;非制造业19个行业从业人员指数高于50%的行业从上月的10个减少到9个。呈现波动增长状态。
3、就业结构性变动显著
一是在区域结构变动上,二三线城市增幅明显,中部地区领跑全国。智联招聘就业信心指数区域数据显示,虽然一线城市招聘需求同比增长15%,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二线城市(20%)和三线城市(19%)成为招聘主力军;东部地区(16%)招聘需求增幅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中部(25%)、西部(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城镇化推进和中部崛起战略等带来的产业区域性转移和增长及就业区域性格局的变动趋向。二是在行业结构变动上,金融、房地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用人需求与传统行业相比增长较快。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调查数据显
示,以上行业一季度用人需求同比增速分别为33.3%、25.4%、24.7%和18.3%,而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行业增速则分别为9.5%、9.4%和3.3%。三是在不同性质企业就业结构变动上,民企强势增长,外企和国企增长相对乏力。智联招聘就业信心指数企业性质数据显示,一季度民企招聘需求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4%,这和春节前后的返乡潮、用工荒后的补偿性批量用工有一定关系,尤其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都在一季度有大批量补充用工,而国企和外企的招聘却出现2%的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当前注重市场调节、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推进效应。
(二)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1、化解过剩产能使局部地区和重点行业失业风险增大
目前,各地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大,不少企业关停并转,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我们在1月份对化解过剩产能重点地区的唐山市、邯郸市所做的调研中了解到,由于对钢铁、焦化、水泥、造纸等行业产能的大幅度压减,2010-2013年,两市已有数百家企业被列入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并且基本都已关停,安置职工约数万人不等。据唐山市人社局调查估测,唐山市2014-2017年间,由于淘汰落后产能,分流人员将达到20万人左右。由于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安置人员往往是采取置换外包岗位等方式,将原先承包给其他企业的外协项目收回由企业分流人员自己经营,使得原合作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增加了失业风险。在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目前国有企业的职工安置能基本到位,而民营企业受自身规模和能力所限,加之补偿资金往往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等,被裁减职工的安置还存在较多问题。随着压减产能的持续进行,所涉及的局部地区和重点行业的失业风险存在逐步累积和更为显性化的可能。
2、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根据教育部发布信息,2014年将有727万高校毕业生进人人力资源市场,比上年增加28万人,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求职潮”。综合多方面情况判断,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将比往年又有所增加。从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基本面来看,尽管职位供求在总量上更加趋于平衡,但“招聘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矛盾却愈加突出。集中表现在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职位供不应求、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职位供大于求的大学生“假象过剩”上,这种需求和供给严重错位的局面短期内似乎难以改变。究其原因,既有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主观非理性偏差,又有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体制性问题,加之近年来沉淀下来的未就业学生,使得这个矛盾愈发明显。据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前不久发布的《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该机构认定的100家“最佳人力资源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比2013年下降7.3%。这无疑会在相当程度上对2014年高校毕业生求职增添了更多的困难。
3、“缺工”愈发呈现常态化
年初各地人力资源市场总体求大于供的状态得到延续,缺工现象普遍。东莞市人才市场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年初来到东莞应聘的人数呈下降趋势。由于节后是异地务工人员转换岗位和企业补员的活跃期,制造业和服务业原本存在一定的用工缺口,加之节后回流人数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从而导致东莞企业在短期内用工需求缺口较大。其中,制造业中的电子、纺织服装、制鞋、家具、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现象较为明显,一些新兴行业也存在缺工问题。近年来人力资
源市场就业岗位总体供大于求的情况已经呈持续稳定状态,“缺工”问题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表现更加突出,并已经向全国各地蔓延。
二、对2014年全年就业形势的预判
(一)当前就业形势背景
1、当前就业增长对经济增速的依赖有所弱化
我们通过对经济增速与就业增量关系变动研究发现,自2002年起,城镇就业人数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显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量超过1万亿元的情况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就会不低于1000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规模一直能够保持平稳增加,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都没有受到很大影响的表象提供了一种解释。当然,必须看到,在经济结构性调整中,经济与就业的存量关系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使支撑一定规模城镇就业的经济增长率存在不确定性。我们通过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率与城镇就业总量、城镇就业增量关系的综合分析,得出了“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6.5%是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目标的经济增速底线”的结论。我们认为,这个判断将有助于在宏观调控中合理把握当前经济结构变动时期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及调整空间。
2、我国劳动力供给正在逐步趋降,就业总量压力将持续趋缓
一方面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规模逐步下降。2011年,劳动年龄人口已先于总人口达到峰值;2012年,15-59岁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减少,比上年下降345万人。多项预测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参与率下降空间也在增大。16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79.2%下降到2010年的71.4%,年均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15-64岁人口的劳动参与率由84.2%下降到76.4%。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我国劳动参与率还会进一步降低,劳动力供给压力将进一步降低,就业总量矛盾将持续趋缓。
基于以上两点认识,我们认为,短期内,在经济结构不发生重大变更、基本经济规模保持适度持续性增长的条件下,即使经济增速继续有所放缓,城镇就业总量和城镇新增就业总量仍能保持基本稳定,而就业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二)2014年全年就业形势预判
从总体上看,2014年的就业将面临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的考验。基于以上的分析和判断,我们认为,2014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将继续保持平稳,并有望与上年同期持平或好于上年同期。对实现2014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4.6%以下的就业工作目标可以持乐观态度。但是,增速放缓和淘汰落后产能中出现的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集中失业的风险加大、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难”、进城农民工就业的不稳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招工难”等就业结构性矛盾会更加突出,解决问题的难度也在加大。对此,应有足够的估计和有效的应对。
三、对下一步就业工作的建议
根据对当前就业形势走势和特点的判断,建议2014年政府就业政策和工作的重心应进一步加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向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注重技能型就业为主转变。
(一)强化就业培训,有效提升再就业能力
首先,应进一步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尤其应对基层相关部门的就业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减少行政体制壁垒和掣肘,集中优质资源和力量提升当地劳动力就业技能。
其次,针对当前淘汰落后产能集中在部分行业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议考虑支持典型地区建立全国性(或跨区域)行业培训中心,不仅为本地职工转岗提供就业培训,而且也可以满足全国其他地区同类行业职工的转岗培训需求。
再次,鼓励各级政府建立城乡统筹、内外平等的就业培训机制,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对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服务,建立起农民工城镇就业与培训的连通机制,促进农民工在城镇的稳定就业。
(二)妥善处理淘汰过剩产能带来的职工就业问题
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应做到有专人负责,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多方落实职工安置资金,支持优势企业吸纳安置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企业的下岗职工,做好职工下岗再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避免出现大规模失业,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
对落后过剩产能较集中、淘汰任务较重、转产难度较大的企业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基于淘汰落后产能的人员安置规模,相应提高重点地区的就业专项资金,加大国家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补贴等特定政策的支持,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减缓职工集中下岗失业对就业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冲击。
(三)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认真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中的扶持性细则,对鼓励发展的行业和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对吸纳就业的税收减免和经费补偿政策,清理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加大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尽快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制度环境;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市场服务和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吸纳就业的能力。
(四)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相关制度建设
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政府不能大包大揽。针对当前的问题,从就业服务工作的角度出发,政府相关部门应着力做好指导、引导和帮扶工作。明确政府对高校毕业生鼓励就业的方向和领域,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并完善相关配套激励政策,让毕业生在为
国家利益做出奉献的同时获得个人建功立业的机会。
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服务水平,提供从高校课程设置的就业方向指导到毕业生个人个性化就业咨询服务的完善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完善“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就业信息服务质量。
第二篇:当前就业形势
篇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2.1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涮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2.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据2005年全国l%人u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121的5.18%.而发达国家占20%以上。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n3800美元左右时,需要10%左右的大专以上人才。绝对数是1.4亿人。现在我们这个数字是6300多万,2020年要比现在增加7000多万。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年均需要增加600万左右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另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000万人。这个数据分析反映出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理导致某些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多了。2.3高校扩招
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2.4大学生的就业流向
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 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2.5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 2.6教育机制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3.1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高校培养大学生也存在着“产销”是否对路、供求是否平衡的问题。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要认真研究、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只有增设一些新兴的、前瞻性的专业。才能充分掌握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同时政府也应尽快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向高校随时发布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专业设置供求不平衡给高校以警告。
3.2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
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3.3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 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3.4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
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请进来”.办好校园招聘会。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3.5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与此同时,各地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一些地方还通过“政府购岗”,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据教育部介绍,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工作.辽宁省开发了1万个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置困难家庭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由省财政提供工资补贴。同时,各地方扩大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等项目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
3.5.2政府应大力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
政府要加大支持创业丁作力度.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品增加。要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帮助和服务。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4 参考文献:
[1] 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2] 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 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东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李迎军.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与对策.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5]刘东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6]刘清亮,黄垄.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 篇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下降,供需比日趋上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社会方面,大学生方面
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社会原因,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 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自身原因,很多大学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
也不能期望太高。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
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
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
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
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 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 力,在各自的工作岗
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篇三:如何真确面对当前就业形势
如何看待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就问题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十分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是整体上就业困难,个别地区就业形势较乐观。这些主要和我国经济还处在转型期,不稳定,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衡等情况有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关系到目前的国家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的各项政策的制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水平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一,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不能跟上高校扩招的速度,国家经济虽然在快速的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经济底子薄,科学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人口多,尤其就业年龄段的人群密度大。经济的发展并不能给大学生毕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而高校的扩招无疑又加重了这个问题。
二,再加速gdp的发展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是不可能的,国家经济需要健康稳步的发展,减少高校的扩招也是不可能的,这关系到国民素质整体提高,人才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有其弊端。实践能力差,眼高手低尤为突出。学生经过高考的刻苦努力考上了大学,成为了大学生。他们在高中时就没有什么时间去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到大学后,一些人选择继续埋头苦读;一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更多的大学生则是没有方向和目标,没有动力,感到盲目了。到毕业时,成绩好的同学能考研的考研,推向市场的要么是专业知识不牢固,要么是时间能力差。
北大学学生处处长郑虹说;“现在用人单位重视的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力’,也就是适应工作的能力和潜力。”但在学习期间未曾“热身”过的毕业生,不知道自己的“就业力”在哪里,就被匆匆地推到了就业的主战场,许多同学毕业了,只能在人才市场待业。中国学生为能考上大学而拼命努力学习,上了大学则松了口气,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60%的中国大学生没有“职业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那些职位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职业目标的相对模糊,使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不能理智地把握。而且很多大学生没有做好就业的准备,造成了更多就业的弊端。
郑虹处长所说的就是很多大学生就业的真实写照。“实践能力差,眼高手低”几乎的大学毕业生的代名词。当然,也有很多优秀的大学生,但是在人才流通混乱,企业、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交流不流畅等情况下,整体大学生就业的不够合理,也造成了就业难度的加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有其客观的原因。
不能不承认现在有些企业的效应不好,能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多,并且还是只需一些低学历的人就能胜任的工作,企业也就没有必要花大价钱聘请大学生,避免支付更多的工资。也有“大材小用”之嫌。有些企业需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更多的是,目前中国的企业的工作岗位需要“蓝领技术工人”,中国的产业处于转型中,这是避免不了的客观原因。
在这个时期,上大学的年龄段的人的密度大,我们的父辈都有很多的兄弟姐妹,虽然我们这一代实行了计划生育,但这个年龄段的人的密度还是很大,这是另一个客观的原因.高校扩招使大学生就业变成一种社会问题,大学生自身也有其弊端。在政府加强政策以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改善社会就业环境下,在我看来,大学生更多能做的是:找差距、克毛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找差距,清楚的认识到当地的经济状况和自身的能力水平,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与方向。
二,克毛病,克服自己眼高手低的毛病,排除毕业有路子,有背景能帮助自己等错误的观念,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树立正确是就业观。在大家都日渐接受“先就业,后择业”的情况下,大学生自己也应明确自身的“职业生涯”观,选择自己能有热情奋斗的职业,在完善行业知识,提高能力的情况下,再进行创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把自己的素质提高,这样才能增加更多的就业成功率,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社会就业的这个角度,我觉得大学生又偶自身的优势。如年轻(青)、热情有学历。重要的是,在就业后,自己的能力确实满足单位是要求,也干着自己满意的工作,当然这里并不否定人才流动带来的更多好处。
当然,个别地区的“就业率”偏高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现象,并且“就业率”高就不是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形势一片大好。针对中国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些不能说明什么。
如何对待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我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和大学生自身的自我素质的提高,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协调和合作。
高校方面,尽管学校大多都有就业指导中心,还有专业的老师指导,但限于师资的稀缺和学生人数的众多,学生对于毕业就业的问题还是模糊不清的。学校仍需做更多的工作。
首先,正确的了解学生的价值观,职业兴趣。搞一些讲座,使学生对就业工作的进一步了解,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客观方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积极性。有很多的学生受就业难的压力的影响和对就业形势的不了解,易自我迷失、堕落、颓废。没有积极上进的毕业心态,学校的工作能使他们加强信心,使他们更加自信,不至于会出现招聘会在一些学校举行都不去的现象。
其次,学校应该了解更多用人单位的信息。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也能让用人单位对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这些学校都在做,但是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不是很流畅,很多人责怪人才市场的混乱就是很好的例子。
综上所述,当代青年大学生都关心的毕业就业的问题有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其社会的客观原因。就业的问题总体的体现出来是就业难的问题,但我们仍可以看到,就业难只是中国经济在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交融的过程中,经济改革和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清醒的对待这个问题,从自身做起,抓住矛盾的两面性,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这个时期既是挑战也是种机遇,因此大学生应该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在广大的天地中干出一番事业。展现新中国大学生的风采。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 环建学院 06旅游管理1班 林丽杨 2006734124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 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2.1 高校扩招。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2.2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
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2.4 教育机制的弊端。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3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3.1 国家方面。3.1.1针对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问题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例如对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时,给于资金支持或是优惠政策。帮助其自主创业。同时引导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农村及基层单位就业。
3.1.2稳定的就业环境。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例如规定最低薪酬,并且针对金融风暴的影响,更要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而且要平衡中小城市与珠三角的人才竞争政府积极为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例如: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要切实关心这些毕业生的发展,使他们真正感觉到在基层大有作为。
第三篇:2013年钢铁市场发展形势预判
2013年钢铁市场发展形势预判
2012年四季度开始,国内经济整体出现筑底回升趋势,十月和十一月份制造业PMI指数显示连续在50%枯荣线以上小幅增长,年内CPI指数低位震荡;2013年中国新一届政府首年执政,稳增长策略总体不变,继续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稳固经济回升形势是大概率事件,但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确立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格局不变,政策或将更加倾向于扩大内需等方面,投资力度在适合的时间段给扩内需让路,总体上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1、世界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我们对未来钢材市场走势的预测,需要改变原来的固定思维模式,不仅要考虑全球宏观经济走势对钢材市场在大方向上的影响;更加应该结合我我国实际经济运行趋势及钢铁行业在现阶段的变化来综合分析。比如说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的今后我国经济整体上实行结构性调整,以扩大内需为主要增长点,同时投资、出口增速必然相应减速,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出台相关政策时,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同时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中的百姓安居问题,国家产业链安全战略等问题都会影响到钢铁市场的走势。
在2003年钢铁市场预测中,由于我国经济已经显示出长期较快和稳定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关注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变趋势,关注适度投资拉动、深化改革、改善民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钢厂产量控制已经成为影响明年钢市的几个主要因素。
受欧美债务危机拖累,国际金融震荡,经济疲软的大趋势明年难以改变,这就减轻了人们对明年国际通胀压力的担忧。
QE4量化宽松政策推出,推动美元贬值,增加全球通胀压力。许多国家为走出经济疲软的困境也不同程度上采取了增加货币供应的量化宽松刺激经济政策。量化宽松政策是把双刃剑。虽然量化宽松政策会刺激国内经济,但也会刺激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引发国际通胀。这也是国内激辩是否需要投资拉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复杂的国际金融经济形势,需要关注的有两点:一是清楚通胀上升期与目前的经济疲软,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回落期,适度的量化宽松对通胀的不同影响。二是需要清楚美国第四次量化宽松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和一些国家适度量化宽松的区别。
未来国际经济运行特点和趋势是,欧美陷入债务危机,经济疲软,世界经济发展缓慢,大宗商品继续价格高位震荡。如果震荡走低,说明金融经济形势阶段性严峻,如果震荡走高,通胀压力增加,新的风险和危机就会增加。这就是世界经济的未来实践。正是这种未来经济
实践也决定了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洲经济会出现继续疲软和社会矛盾加剧。也推动非洲和中东局势的更加**和亚洲的不安定。世界经济明年也摆脱不了疲软的大趋势。
只要中国因素不刺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种经济疲软的大趋势决定了大宗商品价格只能是继续高位震荡,很难演绎通胀一路上升的趋势。这也决定了国际钢材市场价格将继续演绎小幅波动态势。这种国际经济的外部环境也会直接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和钢材出口以及钢材市场的价格走势。世界经济毕竟在震荡疲软中步入缓慢发展的历程。
2、宏观政策的变化
今年完成GDP增长7.5%的目标几无悬念,连续七个季度的下滑,不仅仅是意味着宏观周期的结束,更可能是一个结构性的转变。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仍将保持触底回升态势,总体将略好于2012年,预测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8%,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为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0%。
从中国经济的前景来说,依然有很高的增长前景,2012年12月15日~16日召开的201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
3、下游产业投资变化
对于2013年主要用钢产业可能发生的变化,笔者在收集各方资料后分析认为,包括铁路投资、房地产开发、制造业等主要用钢行业对钢材原料的需求整体上将继续呈现小幅增长的格局。
在2012年内,国内外经济增速呈现明显放缓的趋势,受此影响,全球市场需求均呈现增幅放缓的格局,家电、造船业、机械、家电等主要工业产业的出口形势和内销形势均不是十分的理想;全国制造业PMI在10月份后方才有所好转;直接造成相关钢材的需求量增速降低。2013年,国内外经济可能整体上走出一条触底回升,但回升幅度明显有限的格局;但是造船等部分行业的景气度我们认为将维持2012年的大格局不变,其他产业将在扩内需和稳增长刺激下,有小幅回升的可能。
长材方面,2012年四季度以来,房地产行业明显回升,全国市场价量齐声;在年底,各地屡屡出现地王,开发商拿地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很明显,2013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将明显明显高于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仍将保持在两位数增长。另外保障房建设进入攻坚阶段,2013年尽管计划中的新开工保障房项目可能降低至600万套;但其在建工程量依然巨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12年9月份发改委批准近万亿交通基建项目以来,随后国家在交通基础建设投资方面的力度不减,其中2013年铁路基建投资将超过6300亿元的规模,远大于2012年的4000亿元的水平。另外水利、农村、城镇化基建投资也有望加码,对建筑钢材的需求有望较今年小幅增长。
板材方面,2012年的机械、造船、家电等行业发展增速同比明显下降,工业总产值增速同比出现较大幅度回落,仅汽车行业勉强进入稳步发展阶段,恢复到正常的增长水平,但四季度以来,我国的工业经济基本实现筑底,当前回升的气势十分的明显;到2013年,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不利因素将进一步消失,可以预见的是,明年汽车业将率先进入正常化阶段。然而,其他制造行业,特别是造船业依旧面临着严峻的形势、2013年,国际航运市场需求依然低迷,新增造船需求大幅减少,全年承接订单继续下降至3000~4000万载重吨,预计造船完工量500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3.8%。其他如机械制造行业或许会因城镇化推进、基建投资加码而有所起色,但目前来说依然需要观察。
总体而言,2013年的钢材市场下游需求将继续维持小幅增长的趋势,增长速度难有明显的回升。
4、原材料市场变化
2013年的中国钢铁行业对进口矿的需求将继续维持在60%以上,中国钢企对外矿的依然度并无明显的降低;所以讨论未来原材料市场走向,很大程度上就是讨论进口矿市场的问题。2013年预计铁矿石需求整体应当呈现小幅增加的格局。今年以来,国内外铁矿石产能产量稳步增长,1-9月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达到9.7亿吨,同比增长16.6%,预计全年有望达到15亿吨左右。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新增矿石产能超过4.5亿吨,且多为大型矿山项目,加之属于国家或地方政府鼓励项目,产能将顺利释放。就国外矿山来说,三大矿山中VALE有近1亿吨产能计划于2013年建成投产,力拓计划于2013年投产的产能则达2亿吨。很显然,国内外铁矿石产能将继续稳步增长,而利润虽有所下降,但仍远远高于钢铁生产企业,这为产能释放奠定了基础,供应必将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全球钢铁新增产能相对有限,加之受制于整体实体经济低速增长,铁矿石供应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价格仍处于下行通道,预计全年平均价格(PB粉矿到岸价)将较低下降至120美元左右。
首先来看进口矿方面,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预测2013年进口铁矿石7.6亿吨左右,继续呈现增加态势。由于中国需求继续增加,预计明年的进口矿价格难以大幅回落,估计均价在120~150美元/吨左右。
种种迹象表明,和金融危机以来相比,曾经趋之若鹜的中国企业涌向海外矿产投资热潮开始悄然降温,海外矿山投资热潮“拐点”开始显现。今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始终在低位动荡徘徊,受到宏观经济影响,金属矿业下一步也会面临去泡沫化的过程。“中国热”的背后,不仅推高了海外矿业并购交易的价格,增加了成本,同时也引起了国外“资源保护主义”的警惕和阻挠。更为重要的是,迄今为止,海外矿山投资项目真正发挥效力的例子少之又少,这些投资往往成为企业的一个大包袱,很多企业甚至被拖垮。
2013年,淡水河谷将投资163亿美元用于开发新项目、研究与开发并维持现有矿山及工厂运营,较2012年下降24%,原因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及铁矿石价格大幅下滑促使其重新审视扩张计划。淡水河谷预计,2013年铁矿石销量为3.06亿吨,将较之前估计下降1.9%。就在最近,最大矿业企业力拓公司将在两年内削减50亿美元运行和支持费用,还宣布要削减2012至2013的勘探费用10亿美元,以及削减资本开支10亿美元;第二大矿企必和必拓强调,控制成本是公司的紧迫任务;讲话出现在同一天,这既是一个巧合,又明白无误地宣示,全球矿业图景已经发生改变,矿企大手大脚花钱的时代过去了。
在欧洲深陷困境、美国前景不明的背景下,澳大利亚矿企继续把未来系在中国身上,用必和必拓C E O克劳珀斯的话说“中国独特而大规模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只不过,中国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动调低了G D P增长速度。这种政策调整已经对大宗商品的价格产生影响。为适应新形势,澳矿企现在必修控制成本这一课。
为打击非法开采,印度政府禁止主要铁矿石产地开采及出口矿石,印度矿山工业联盟副主席Poddar预计,2013/14财年印度铁矿石出口量不会超过1500万吨,进口量可能攀升至2000-2500万吨。10月份印度对中国的铁矿石出口量降至低于30万吨,为近20年以来的最低点。印度留下的近1亿吨的进口矿市场份额将给其他矿山大量的机会,同时消息称非洲在2013年将取代印度成为中国第三大进口矿来源国。
国产矿方面,11月底,财政部制定了《国有冶金矿山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将对国有矿企进行资金支持和减税方面的支撑。据市场统计,目前我国铁矿石成本是进口矿成本的2倍以上,且品位质量远低于进口矿,导致国内钢企不得不在矿石的选择上“崇洋媚外”,国家出台政策扶植国内矿山,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内矿成本,增强同外矿的竞争,或许从而加强进口矿价谈判的话语权。
另外一个消息,今年下半年以来关于成立铁矿石期货的传言愈演愈烈,据传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委托国内数个期货交易所进行可行性调研,预计明年适时推出铁矿石期货的可能性较大,目前坊间关于铁矿石期货上市的争议不断,但总体来说,铁矿石期货上市可以使得矿价更加的透明及符合市场变化的规律,更加有利于相关企业规避相应风险,降低生产成本。
5、粗钢产量变化及用钢需求变化
以下是冶金规划院发布的2013年钢铁市场需求预测,根据他们的模型测算,2013年我国粗钢产量和需求量将较今年同比分别增加4.2%和4.1%;在笔者看来,2013年国家宏观政策应当是继续保持“稳增长”的大方向不变,基建投资增加将成为重点,用钢需求维持小幅增加是持相同观点的;但粗钢产量增速笔者认为过于谨慎。
6、钢铁行业融资前景变化
2012年的中国金融市场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防火、防盗、防钢贸”,具体来说就是,银行对钢贸商的态度已经从往年的奉为“财神爷”,一下子来了个360度的大转变,视钢贸商为“瘟神”,能躲则躲。2012年以来,随着钢材价格的持续降低,钢铁行业进入普遍亏损的阶段,在行业亏损危机中,众多的钢贸企业先后出现资金链问题,钢贸老板欠款跑路、自杀的现象屡见不鲜,直接带出来一系列的钢贸融资黑幕,使得在圈内盛行十数年的“钢材仓单质押”贷款融资模式被银行摒弃,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多次发布内部钢贸贷款风险预警报告,要求各级银行机构谨慎向钢贸商贷款;国内钢贸企业融资环境被打入低谷。
2013年的钢贸企业融资环境是否会好转,这估计是所有钢铁从业人士最关注的焦点,截止到今年四季度,我国钢铁企业基本上实现了“剩者为王”的新一轮淘汰进程;面对钢铁行业的低迷,钢铁行业各协会、当地相关政府、机构正在积极的游说各大银行,对有资质的钢贸企业区别对待,进行贷款融资的政策支持,目前银行多表示,对钢贸企业贷款并不实行简单的一刀切,真正从事钢铁实业,并有一定资质的钢贸企业,银行欢迎其贷款申请。说明银行业对钢贸企业的态度有所转变。
2013年,在经过此前一年多的优胜略太后,钢贸融资环境应当会趋于好转。
三、结论
整体来看,2013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会趋于好转,特别是国内经济会处于底部稳定回升的格局,在一系列的稳增长政策支撑下,钢材市场整体发展方向可能是“先扬后抑”,整体较2012年有所好转
第四篇:当前就业形势及就业策略[范文]
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策略
今天的中国在外国人眼中是一块肥沃的土地,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为何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却如此严峻?是因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转的形势,还是另有他因?我想,这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虽然是个社会化的过程,但是一个人的发展不会游离于大环境之外,而是与国家、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
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在中国毕业生网最近发布的2007年和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其次,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再者,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三、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但是,归根结底,大学生自身才是主要原因。因此,我认为,我们当代大学生需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
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第二,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尽管,当前就业形势总体并不乐观,但是,我们应当对自己充满信心。毕竟,个体在就业中存在差异,同时,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找份好的工作是完全没问题的。
第五篇:当前就业形势和对策
当前就业形势和对策
王又军2010-08-31
摘 要: 通过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在解决失业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重要手段。联合国开发署
将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的关系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高经济增长、就业机会扩大类型;二是高经济增长、低就业或无就业类型;三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下降类型;四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有所扩大的类型。我国基本上属第一种类型,即在保持经济较高水平的增长态势下,就业机会是不断扩大的。因此,为扩大就业,必须保证每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关键词: 经济增长,失业率,就业机会,扶持政策
一、当前我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最新发布的就业报告显示,全球金融危机远远没有结束,发达国家的就业岗位在2013年前都无法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就业岗位的恢复也要等到2011年。我国今年的就业形势同样比较严峻。
(一)城镇登记失业率趋于上升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挑战。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的加快以及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的加大,使得城镇失业现象日益严重。最近5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每年都在8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高于4%。截至2008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86万人,比上年增长6.7%;城镇登记失业率4.2%,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二)就业形势更为复杂
在失业率继续攀升的同时,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复杂:“40~50”(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20~30”(青年学生)的就业问题又浮出水面。当前,既有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又有就业环境恶化的问题。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中,出现下岗失业增加和用人需求萎缩并行的趋势,劳动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高素质、低成本、低年龄劳动力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而低素质、高年龄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没有竞争能力,呈现出就业困难群体数量急剧增加的趋势。
1、“40-50”再就业难。据调查,40岁以上的下岗职工占登记失业总人数超过70%,而对这个年龄段的单位用人需求仅占总用人需求的30%。
2、大学生就业难。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只有74%。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0万,再加上历届没有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庞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今年将更为突出。
3、农民工务工难。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农民在比较利益驱使下将更多选择进城务工,但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加之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农民工进城找工作较为困难。
(三)就业压力沉重
1、人口和劳动力增长的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按现在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我国的人口总量到2030年也将突破16亿人。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将不可抑制地扩张。据有关测算,2005年-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约为1.3%,平均每年新增的劳动力规模达1000万左右。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大约4.7亿人,若按每个劳动力耕种10亩地计算,农业共计需要劳动力1.9亿人,再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劳动力1.3亿人,可以说,还有1.5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模大约为每年1000万人左右。
2、经济体制改革的压力。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失业人员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一方面,滞留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大多数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再就业相当困难;另一方面,仍有一部分企业要进一步裁减人员,破产关闭企业职工安置工作任务也将进一步加大。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将涉及更大范围的下岗分流。据统计,地方政府机构现有正式员工548万人,预计将减缩50%,加上非正式员工,将有近300万人需另谋出路;有1000多万职工的事业单位改革,也将分流出大批人员。据统计,我国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总量将达到1460万人,加上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00万人,全国有2000多万的下岗和失业人员。今后,随着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改革继续推进,还将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冗员。
3、科技进步的压力。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先进的机器设备和自动化操作取代人工操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竞争优势成为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形成了“机器对人的排挤”,大量的产业与产品的竞争,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取得,对人提供的就业机会下降。同时,大量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涌现,使许多工作岗位需要的技术和知识与寻找工作的人所拥有的技术和知识不一致,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结构型失业。
二、新形势下扩大就业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一)通过各种举措着力改善就业环境
1、完善和贯彻落实有关就业的法律政策。一是全面落实就业促进法。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三是应着眼于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的配置效率。要抓紧出台和实施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条例,适时推出社会保险法,研究制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实施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接续办法。
2、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建立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及时向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双方提供各
种信息,降低信息需求者的信息搜寻成本;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提供权威的评估和鉴定等。建立健全县乡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探索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应特别注意监控重点人群的就业情况,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复员转业军人等各类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缓解结构性失业。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职业培训投入上,建议坚持“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改变过去由政府统包的做法,逐渐转向国家和社会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
4、整合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将劳动力和人才两个市场整合为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改变目前两个市场各成体系、互相封锁、重复建设的状况,提高市场管理效能,减少市场运行成本,进而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户籍制度、社保关系转移等方面的改革;大力发展和规范人力资源服务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介绍机构,并加强监管;引导人力资源服务单位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
5、加快社会保障社会化,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财政转移支付在GDP中的比重与国外标准相比较低,应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的力度,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和监管,促进社会保障物质基础质和量的提高。通过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保障制度。财政支持也应由单纯保障基本生活向促进再就业转变。
6、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自主创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的贡献远远大于大企业。国际上的规律是:一个国家96%以上的企业是微型和中小企业;65%-80%的劳动力在非登记、登记的微型和中小企业中就业;每个中小企业的平均就业人数范围在9-15人左右;发达国家每千人口的非登记和登记企业数量为45-55个左右。我国中小企业普遍自有资本少,经济实力较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小企业经营更加困难。要加强中小企业
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为其成长提供良好的融资等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二)发展经济,提升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
通过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在解决失业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重要手段。联合国开发署将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的关系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高经济增长、就业机会扩大类型;二是高经济增长、低就业或无就业类型;三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下降类型;四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有所扩大的类型。我国基本上属第一种类型,即在保持经济较高水平的增长态势下,就业机会是不断扩大的。因此,为扩大就业,必须保证每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从经济结构来看,不同产业类型对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明显不同。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第三产业是最能吸引劳动就业的产业。就等量的资本投入来看,每投资100万元,轻工业可创造700个就业岗位,重工业能创造400个就业岗位,而第三产业能创造1000个就业岗位。研究显示,第一、二、三产业就业弹性顺次提高,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最高;1979年-2008年我国平均就业弹性达到0.7,而同期第一、第二产业平均就业弹性仅为0.13、0.45。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加快发展其中就业弹性最高的传统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
(三)重点做好特殊人群的就业安置工作
1、要特别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作为高素质人群,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最近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好。高校毕业生是最适合自主创业的群体之一。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不仅能够解决其就业问题,而且能够帮助社会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应大力扶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实行促进创业的工商、财税、金融政策,加强创业培训,让高校毕业生
成为创业的生力军。
2、要积极落实农民工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岗位信息对接,大力开展有组织的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一要推动农业深层开发、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扩大农村就业容量,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快其城市化进程等方面下工夫,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二要为农民工就业和创业提供有效帮助。要下大力气抓好就业信息服务和培训工作;通过改善农村融资环境,进一步完善小额贷款制度,积极帮助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工自主创业,以繁荣家乡经济,带动更多的农民转移就业。
3、解决下岗工人等就业困难。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集中开展上门服务和“一对一”援助,积极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