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对策思考9-15
新形势下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几点思考
[摘要]居住区是城市总体用地布局的重要部分,二十一世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居住区不断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日益深刻变革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向。本文就人口老龄化、住区智能化、汽车普及化三个方面分析展开论述,并提供了针对性的规划对策,以期对城市居住区规划的更新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老龄化、信息化、汽车普及化前言
在人类进步经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信息社会,在城市化进程由聚集、扩张、再聚集走向逆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居住区的形态、内容、结构产生了巨大变化,充分反映出各历史阶段的经济技术水平,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住宅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市民的居住水平,然而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随着城市居民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及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原有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部分理念和内容逐渐变得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缺乏适应变化应有的弹性。居住区规划面临的新形势
2.1人口老龄化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人口政策的推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逐渐下降,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按照联合国的有关标准,60岁以上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称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据统计,2000年我国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已接近1.4亿,未来几年我国将全面迈入老年型国家行列。
2.2信息化革命
目前,信息化正在席卷全球。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动态演变过程中,信息化逐步上升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全球性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将成为人类进行生产、管理、流通、教育、科研、医疗和娱乐等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主要形态。从政府、企业、学校、机关到每一个家庭,人类的各种交流形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甚至导致人们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这场由新技术革命导致的重大变革,正在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3汽车普及化
近十几年来,由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产业中的支柱地位,我国加快了小轿车的生产和使用步伐,2002年,国家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工业的增长大大高于8%的增长。2002年我国生产汽车325.12万辆,销售汽车324.8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8.49%和36.65%,为1993年来最高增长速度。从产量增长上分析,汽车产量增长幅度较大的品种为轿车55.05%,从销售分布上分析,主要集中在全国大中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
地区。
3新形势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和对策
3.1人口老龄化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和对策
由于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养老仍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一种养老方式。九十年代及以前的居住区规划及住宅设计多是按照正常人的生活方式确定,未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住宅的寿命一般在50-70年,若再不加以重视,数十年后,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在户型设计上加以考虑,如条件允许,亦可在居住区内较安静地段修建一定比例的老年住宅和两代居住宅,上述住宅宜布置在住宅楼的一、二层,细部设计(栏杆、踏步、灯光、色彩、标志等)应深化,室内外环境并作无障碍设计。
此外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老少分居和家庭小型化现象也有一定显现,社会养老也成为一种趋势。居住区公共设施配套应考虑设置敬老院、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和足够的老年人活动场地,新版(2002)的规范对93年版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就此问题做了修订,补充了部分项目,提高了部分面积指标,解决了原有标准与实际需求脱节的矛盾。
不同年龄人,对空间环境的需求各不相同,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认知和理解不同,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空间环境的选择不同和行为的差异,老化进程带给老年人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影响了老年人对环境的感知、判断和行为,应参照老年人的特征来设计老年人户外活动环境,如老年人对安定和有序的空间特别偏爱。故其活动场地要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受过多的干扰,结合老年人的机体情况,空间选择要避免陡坡和不规则地形,地面应防滑,外围提供绿荫和座处,以供休息和交流,休息处应避免处于风口和暴晒地段。考虑到部分老人同时带小孩出来活动休闲,可考虑与儿童活动区又方便的交通和视觉联系。以便相互照应。
3.2信息化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和对策
3.3汽车普及化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和对策
为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需要,智能化建筑不断发展,智能化建筑是建筑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已成为21世纪房地产开发的主导方向。
数据、文字、图像、声音影视的数字化,以及信息提供、交流、传播、利用和管理的网络化,加深了经济对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IC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含蓝牙技术)、数据卫星通信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地具体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但是,更准确地说,智能化技术只是手段,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l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方向。因而,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科技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的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等技术发展,正在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形成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在国际上也形成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高增值型多学科多技术综合运用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产业,是2l世纪的龙头产业,它的发展将全面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抓好抓住龙头就能全局带动好其它。2l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必须将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起来。
将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最广泛、最深刻的转变,远远超过“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影响。
对新技术、新材料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方式上的变化缺乏足够认识,与传统的住宅区规划相比,在满足居民基本活动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新技术下“人”的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注重新的技术条件下居民生活习惯的变化和心理与社会交往功能的需要。强调社区的综合功能开发,适应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弹性发展的需要。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包括生活、经济、交通、游戏、文教、医疗、管理与科技等活动的综合型设施的空间配置、具有互相依赖的社会关系,居民对所属社区在情感上、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信息网络逐步将城市、社区、企业、住户实现联网和调控。
依托城市的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综合开发区内外土地,解决部分就业问题,增强社区的综合功能。
城市生活组织模式。
(1)住宅类型多元化,不同层次、标准的住户融合,并出现特种住宅(老年
公寓、独身者俱乐部、青年会堂、移民宿舍等)
(2)未来居民的生活方式以文化消费、人际交往、信息服务为主,这就导致
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构成的变化,社区服务中心体系专业化和公益性两类,规划及控制指标具有适应性、公正性、灵活性的要求。
一、具体的操作要求。
1、增强土地综合使用功能,创造就业岗位。
综合性居住社区不同于以往的居住区,强调多功能综合性,规划在土地细划,交通组织及市政配套等方面要考虑用地功能的综合开发和兼容性要求。在21世纪,以知识和高科技武装的多层次的服务业将成为主要的就业途径,劳动力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必然渗透到社区。
社区内建分质供水系统和生态污水处理系统,统一综合管线设计和敷设,采用多功能共同沟,根据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生态环保的要求,社区内兴建集中,高
效、无污染的能源中心,为社区供热、电、气、制冷,推广住宅单元的太阳能运用、污水处理沼气的循环使用。社区内建能源中心与城市电网,气厂相连。
控制、引导小汽车交通,设置公共交通平台和换乘枢纽,引入轨道交通。对居住社区的规模、组织结构、规划标准、用地形态和环境控制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轿车基本进入家庭鼓励私人购买轿车。轿车作为方便的交通工具,适应了人们对提高步行速度和舒适性的追求,2、注重社区内居民的实际需求,强调“人本”原则。
具体来说,规划与物业管理要鼓励居民参与强调社区的“平等”原则,注重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残疾人的无障碍设计。
3、善于运用高技术
(1)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网络将使社区成为居民生活、学习、工作、娱
乐的共同场所,集中式办公将日趋减少,休闲时间增加,住户在家即可享受社区指南、观光、电子购物、金融、就业、防灾、远程医疗诊断等服务。通过配置多功能子系统,以计算机网络为桥梁,推动住宅智能化。
(2)根据住宅预测模型,确定多层次居住标准和住户类型,运用新施工技术,新建材形成适应性强,多样化的住宅体系。
参考书目:
1、城市总体规划的弹性与现实性,马利士著
2、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吴良镛
3、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简.雅各布
4、后现代城市的趋向,徐巨洲
5、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会刊有关各期
6、信息化社会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现代计算机,总第117期
7、信息化社会中的智能建筑,建筑,2003年第一期
第二篇:新形势下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对策思考9-16
新形势下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对策与思考
杜辉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Planning response to city residential areas under new tendency
DU Hui
Guangzhou Urban Planning Research Center
[摘要]居住区是城市总体用地布局的重要部分。二十一世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居住区不断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日益深刻变革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向。本文就人口老龄化、信息化、汽车普及化三个方面分析展开论述,并提供了针对性的规划对策,以期对城市居住区规划的更新发展有所裨益。
Abstract: In the new phase of 21st century, Our society has witnessed dramatic changes in areas of science, economic, culture, etc.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lanning response to city residential areas under such changes, especially the influence of the growing amount of aged people, the new technology(IT etc)and the prevalence of car.[关键词]居住区规划、老龄化、信息化、汽车普及化
key words: residential areas, the aged, IT, prevalence of car前言
在人类进步经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信息社会,在城市化进程由聚集、扩张、再聚集走向逆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居住区的形态、内容、结构产生了巨大变化,充分反映出各历史阶段的经济技术水平。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住宅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市民的居住水平,然而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随着城市居民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及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原有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部分理念和内容逐渐变得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缺乏适应变化应有的弹性。居住区规划面临的新形势
2.1人口老龄化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人口政策的推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逐渐下降,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按照联合国的有关标准,60岁以上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称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据统计,2000年我国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已接近1.4亿,未来几年我国将全面迈入老年型国家行列。
2.2信息化革命
目前,信息化正在席卷全球。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动态演变过程中,信息化逐步上升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全球性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将成为人类进行生产、管理、流通、教育、科研、医疗和娱乐等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主要形态。从政府、企业、学校、机关到每一个家庭,人类的各种交流形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甚至导致人们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这场由新技术革命导致的重大变革,正在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将成为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最广泛、最深刻的转变,远远超过“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影响。
2.3汽车普及化
近十几年来,由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加快了小轿车的生产和使用步伐,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产业中逐渐占有支柱地位。2002年,国家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工业的增长大大高于8%的增长。2002年我国生产汽车325.12万辆,销售汽车324.8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8.49%和36.65%,为1993年来最高增长速度。从产量增长上分析,汽车产量增长幅度较大的品种为轿车55.05%,从销售分布上分析,主要集中在全国大中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3新形势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和对策
3.1人口老龄化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和对策
由于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养老仍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一种养老方式。九十年代及以前的居住区规划及住宅设计多是按照正常人的生活方式确定,未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住宅的寿命一般在50-70年,若再不加以重视,数十年后,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在户型设计上加以考虑,确定多层次居住标准和住户类型,形成适应性强,多样化的住宅体系。如条件允许,宜在居住区内较安静地段修建一定比例的老年住宅和两代居住宅,上述住宅宜布置在住宅楼的一、二层,细部设计(栏杆、踏步、灯光、色彩、标志等)应深化,室内外环境并作无障碍设计。
此外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老少分居和家庭小型化现象也有一定显现,社会养老也成为一种趋势。居住区公共设施配套应考虑设置敬老院、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和足够的老年人活动场地,新版(2002)的规范对93年版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就此问题做了修订,补充了部分项目,提高了部分面积指标,解决了原有标准与实际需求脱节的矛盾。
不同年龄人,对空间环境的需求各不相同,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认知和理解不同,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空间环境的选择不同和行为的差异。老化进程带给老年人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影响了老年人对环境的感知、判断和行为,应参照老年人的特征来设计老年人户外活动环境。如老年人对安定和有序的空间特别偏爱。故其活动场地要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受过多的干扰。结合老年人的机体情况,空间选择要避免陡坡和不规则地形,地面应防滑,外围提供绿荫和座处,以供休息和交流,休息处应避免处于风口和暴晒地段。考虑到部分老人同时带小孩出来活动休闲,可考虑与儿童活动区有方便的交通和视觉联系,以便相互照应。
3.2信息化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和对策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网络将使住区成为居民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共同场所,集中式办公将日趋减少,休闲时间增加。通过数据、文字、图像、声音影视的数字化,以及信息提供、交流、传播、利用和管理的网络化,住户在家即可享受社区指南、观光、电子购物、金融、就业、防灾、远程医疗诊断等服务。配置多功能子系统,以计算机网络为桥梁,推动住宅智能化。
智能化建筑是建筑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已成为21世纪房地产开发的主导方向。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IC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含蓝牙技术)、数据卫星通信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地具体发展应用。2l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必须将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起来。
根据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生态环保的要求,结合新兴技术,社区内兴建分质供水系统和生态污水处理系统,统一综合管线设计和敷设,采用多功能共同沟,并兴建集中,高效、无污染的能源中心,为社区供热、电、气、制冷,推广住宅单元的太阳能运用、污水处理沼气的循环使用。社区内建能源中心亦与城市电网,气厂相连。
在注重新技术下“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应注意居民生活习惯的变
化和心理与社会交往功能的需要。强调社区的综合功能开发,适应多样化的需求。通过配置生活、体育休闲、交通、文教、医疗、管理与科技等活动的综合型设施,营造互相依赖的社会关系及居民对所属社区在情感上、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3汽车普及化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和对策
小汽车作为方便的交通工具,适应了人们对舒适性和出行速度及出行距离的追求,其进入家庭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然而,城市人口多,土地面积小,小汽车的普及,使小区环境发生了变化。居住区内用地紧张,以前的相当一部分规划对停车设施及其相关规划设计不够超前,导致停车难,进而随意停放,甚至占用公共绿地和道路,极大的影响居住区的环境景观,也干扰了住户的正常生活,并加剧了道路通行的负担。
对居住社区的规模、组织结构、规划标准、用地形态和环境控制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目前,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城正处在居民停车需求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应大幅增加停车用地,体现在居住区用地构成指标中,居住区道路用地占总用地的比例应适当增加。此外,经济技术指标中停车位的标准也应相应提高,据调查,近年来部分经济发达城市针已对小汽车普及的趋势作出了积极的应对,大幅提高了原有的停车标准,如深圳对单元式住宅停车位标准将提高到 0.6~1.0车位/100m2建筑面积,其中小户型住宅取下限,独立式住宅标准为不小于1.0车位车位/100m2建筑面积。广州市根据城市密度分区和居住区户均建筑面积的不同,停车标准有所差异,取值范围为0.2~0.8车位/户。
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应注意,鉴于我国用地的实情,多层住宅仅靠地面停车是不够的,要考虑地下空间的发展。地面停车场地不宜过大,以免在尺度上和居住气氛上不和谐。高层住宅由于其基础及建筑结构的因素,可以将地下停车作为主要停车方式。停车场的布局应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利用绿地和活动场地作地下车库时,要注意满足一定的覆土厚度要求和与周边地面标高的关系,以满足绿地上植物的生长和适宜人们户外活动的需求。
参考书目:
1、张润朋,周春山.信息化社会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现代计算机,总第117期
2、徐兴声.信息化社会中的智能建筑.建筑,2003年第一期
3、宋振峰.论信息化社会的特点和影响.科学,经济,社会,1995年第2期
4、张军民.面向老年人的居住区规划对策思考.人口研究,第23卷,第3期
5、梁乃锋,蔡晓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初探.商业时代,2003年 总第249 期
6、相关城市规划管理标准
第三篇:浅谈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
浅谈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
公主岭市规划处 王永宏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居住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居住区的绿化水平也应相应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因此,加强居住区绿化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做好设计。我们认为,提高设计水平应在尊重传统、尊重科学基础上摈弃原有落后的环境,着重注意生态及景观设计,才能使居住区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从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来探讨设计的新思路。
一、生态设计
居住区的绿化规划,必须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以提高居民小区的环境质量,维护和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因此,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居住区绿地设计是园林设计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研究和学习生态园林观点是搞好居住区绿地设计的先决条件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共生、循环、生态位、竞争、植物种群生态学、植物他感作用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厚度、色彩,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实行集约经营,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壮观而能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使居住区绿化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
(二)努力提高居住区绿化的绿地率和绿视率 在居住区内不透水的部分(道路、建筑广场)比例较大,而绿地面积已经很少,设计时,应合理分配园林诸要素,(植物、道路、建筑、山石、水体)的比例关系,重点突出植物造景,同时充分运用植物覆盖所有可以覆盖的黄土,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地率和绿视率。如同样是道路地坪,石板嵌草道路要比纯铺装的道路地坪好。同样是景墙透空,植攀援植物景墙要比无攀援植物透空景墙更能发挥生态效益。同样是休息功能的建筑小品,花架要比亭子更能提高绿视率。
(三)努力提高居住区绿地单位面积的叶面积系数
叶面积系数=叶面积/单位面积。园林绿地中的物流和能流数量的大小决定园林绿地生态效益大小的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改善植物的空间分布状况,是提高绿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运用生态园林原理,设计多层结构,乔木下加栽耐荫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构成复层混交的人工植物群落以得到最大的叶面积总和。
(四)努力提高物质、能量、信息的循环。
生态园林是良性循环的园林,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多层次人工植物群落中,通过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作用,实现无废物循环生产。在人工植物群落中,采用多种类的植物,不同深浅的地下根,形成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气性细菌使有机物迅速无机化,净化土壤和增强肥力,并吸收空气中的CO,如以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改造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肥力。在群落中适当多种女贞、槐树等蜜源植物,增加天敌数量,从而减少对危害性大的害虫的控制,以求达到利用天敌昆虫、鸟类、动物等防治害虫,以生物治虫为主,尽量少用化学药剂防虫,使环境不受药剂的污染。
(五)努力提高景观质量
二、景观设计 根据生态园林原理,在满足居住区绿地使用功能基础上,还应努力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生态园林的景观性应该体现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和谐。我们对景观的合理设计应渊源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顺应于自然规律,包括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土壤、地形、气候等影响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只有这种认识同园林美学的融合,我们才能从整体上更好地体现出植物群落的美,并在维护这种整体美的前提下,适当利用造景的其他要素,来展现园林景观的丰富内涵。生态园林的景观要求人们必须十分重视和把握景观的动态性。因此,如何在居住区绿地中创造丰富的动态景观效果,也是设计者应该追求的目标。
(一)意境创造
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来体现。但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用园林植物创造意境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① 用优美的姿态
苍劲古松——坚强不屈;青翠竹兰——气节虚心;傲霜寒梅——不畏强暴、无所畏惧。
② 利用丰富的色彩
色叶木——秋的联想;白花——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
⑨ 利用沁馨的芳香
桂花——甜香;兰花——幽香;含笑——浓香;梅花——暗香;荷花——清香。
④ 利用美的芳名
合欢——合家欢乐;桃花、李花——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富贵、幸福。
(二)植物配置
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是构成居住区绿化景观的主题,它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满足居住功能等要求,而且还起到美化环境,满足人们游憩的要求。居住区绿化时植物配置还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
(1)空间处理:居住区除了中心绿地外,其他大部分都分布在住宅前后,其布局大都以行列式为主,形成平行、等大的绿地,狭长空间的感觉非常强烈,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间,形成活泼、和谐的空间。根据植物的生态特性,可分为:
①适合于作上层栽植的植物:落叶乔木:银杏、自蜡、栾树、元宝枫、柿树、杜仲、泡桐、刺槐、悬铃木。常绿乔木:白皮松、雪松、华山松、蜀桧、侧柏、油松、洒金柏。
②适合于作中层栽植的植物:适合于林下遮荫条件下的植物:鸡麻、连翘、小花溲疏、天目琼花、红瑞木、金银木、麻叶锈线菊、棣棠。适合于林下半荫或全光照条件下的植物:紫荆、猬实、太平花、珍珠梅、红叶小檗、铺地柏、紫穗槐。适合于林缘或疏林空地栽植的植物:黄栌、西府海棠、紫叶李、紫薇、丰花月季、榆叶梅、锦带花、平枝木旬子、迎春、牡丹。
③适合于作下层栽植的植物紫花地丁、金银花、扶芳藤、白三叶、草坪草、铺地柏、常春藤。
(2)线形变化:由于居住区绿地内平行的直线条较多,如道路、围墙、居住建筑等,因此,植物配置时可以利用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林冠线的起伏变化等手法,使平行的直线条融进曲线。突出林缘曲线变化的手法有
①在灌木边缘栽植,利用花灌木矮小、枝密叶茂如郁李、金钟花、火棘、迎春、棣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等植物密栽,使之形成一条曲折变化的曲线。
②孤植球类栽植,在绿地边缘挑出几个孤植球,增加边缘线曲折变化。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有利用尖塔形植物如水杉、铅笔柏、龙柏、桧柏、蜀桧等,此类植物构成林冠线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差不多的植物也有相应林冠线起伏变化,这种变化较柔和,节奏感较慢;利用不同高度,植物不同树冠构成的林冠线起伏变化,一般节奏感适中。
(3)季相变化: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为此,应做到:
①一个居住区内应该注意一年四季季相变化,使之产生春则繁花似锦,夏则绿荫暗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如泉景——四季花园的四季园以两侧略起的微地形以及四季花木,形成中轴夹景效果,四季园内以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来表现四季植物景观。春以樱花为主附以玉兰;夏以百日红为主附以棣棠;秋以石榴为主,点缀两株柿子树并配以红枫;冬以腊梅、云杉为主,并穿插红瑞木。整体四季园内以云杉及大叶黄杨相互连接,既满足了景观要求,四季皆有景,景景有不同,又紧扣了四季主题。
②一个片、区或某幢建筑周围应该以突出某种植物特点为主,如四季花园中,杨柳阁以杨柳为主,樱花阁以樱花为主,或者以突出某个季节景色为主,或春、或夏、或秋、或冬。如以展现秋景为主的植物群落可采用:上层:银杏+元宝枫+小叶白腊+白皮松;中层:金银木+红王子锦带+小花溲疏;下层:铺地柏+月季十林缘栽植+草坪。其中群落上层乔木银杏、元宝枫以金黄、橘红叶色渲染秋景,红王子锦带沿林缘栽植,小花溲疏、金银木疏植于上层乔木稀疏光影之下,充实春、夏、秋景观,金银木果实秋冬之季亮丽红艳,冬季和翠绿的白皮松、云杉又构成层次丰富的冬景。居住小区绿化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这门学问。运用生态园林的观点,满足居住区的功能要求,创造风景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这是我们设计者应该不懈追求的目标。
公主岭市城市规划管理处
第四篇:浅析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方法
浅析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方法
摘 要:文章介绍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问题及特点,并结合规划、建筑、景观各专业的基本特点,以居住区空间形态为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对居住区设计步骤与设计方法进行分析。旨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发挥各专业间的相互兼容和相互制约的作用,以更好的在构筑居住环境过程中把握人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创造出一个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城市 居住区 景观规划 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B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现状及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最早的集体住房到单位的分配住房,然后再到住房的商业买卖,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过程。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每个设计环节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每个设计节点都不能作为设计过程独立进行。但目前的规划设计步骤环节中还存这样的问题,比如规划、建筑和景观的三段式设计,分阶段的完成让整个设计从知识体系结构上就不具备完整性,最终产生的存在很多设计上的缺陷。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主要以规划、建筑与景观三段式设计步骤为特点。这种设计特点存在着一些问题,设计本身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完整规划研究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考虑问题及解决问题。这种三段式设计方法,使设计本身缺乏完整性,由于设计过程中各规划与设计专业存在着差异性和片面性,导致规划设计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使设计师不能创造出一个优良的居住区环境。2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2.1创造一个安全宁静的交通环境
动与静的分区、人与车分流是小区交通规划的理想目标。为了达到此目标,可采用了外围车行、内部人行的规划结构。通过对小汽车和消防与救护等车辆在社区内部轨迹和停车位的精心设计,是向高品位社区环境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车库出入口可布置在小区入口处,进入小区的小汽车很快就能进入地下车库。如果有直达车库的住宅电梯给车主以身居别墅的感觉。消防紧急通道与主干道形成环状道路系统,便于紧急救护、消防或搬家等机动车辆的顺利通行。社区入口附近设地面车位,便于来访客人和临时停车。2.2设计出休闲、舒适的环境
在居住区内部活动时间最长的要数老人和儿童。除社区的无障碍设计外,还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提供了不同品位的休闲场所。
在景观设计中,应注重结合绿化来构筑社区的休闲系统。通过铺设彩色步道,建设观赏水系、戏水池,设置座凳、花坛、小品等,使整个居住区形成一种适宜交往、娱乐、休息的交流及放松场所。为了满足儿童嬉戏的需求,庭院中还设置了草坪、花架、灌木及石桌等,既为儿童们创造了一个舒适、安全的活动场所,又可适应不同层次居民的休闲需求。环境设计以贴近人为宗旨,强调回归自然的感受,还要注重居民居住时的观赏性、可达性和实用性。3 城市居住区建筑设计方法
3.2坚持以功能完善、分区明确的室内环境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及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认识已从“面积越大越好”、“房间越多越好’,转向对住宅功能的齐全、性能的提高和品位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与静分区设计。主要以起居厅作为整个家庭活动的中心,体现着主人的地位、兴趣和生活品位。室内做到明亮、尺度适宜、视野开阔。客厅餐厅和厨房等功能空间组织灵活、给人以舒适的心情和良好的视觉感受。门厅不仅作为换衣、脱鞋、储物的空间,更应发挥协调不同功能区的作用。主卧室功能空间完整,尺度适宜,符合现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小卧室的设计,主要方便日常使用。家务室可以设计出家务、保姆、次卧、储藏等多项功能,满足不同的生活要求。
(2)厨卫空间的整体性设计。从设备选型、通风排气、管道暗藏、集中管井及细部装修等要求出发,对厨卫空间实行了一次装修到位。这样做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避免二次装修带来的水、电媒气等方面的隐患。
(3)注意个性化的平面布局设计。除必要的分户、承重墙体外,尽量采用轻墙分隔,形成可变空间,适应不同家庭构成和生活阶段的需求。尽可能地为用户在水管布置、插座设置、容量预留、门洞位置等方面作潜伏设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发展。
(4)住宅部件设计时,应提高生活品位。门窗与衣柜设计时,应采用步入式衣柜、落地门窗、低窗台凸型窗、新型塑钢门窗、多功能户门、屋面老虎窗等部件,提高室内观感和趣味性。拓宽阳台和跃层露台,增加使用健身、养花等功能,扩大室内外交流的空间。平、立面按双模设计,满足新型建材硷小型空心砌块结构体系和全清水立面建筑的要求。五层以上住宅设置电梯,符合住宅的发展趋势。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4.1完善居住区的配套设施
拥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是现代社区的一项基本要求,这些设施包括家政服务、治安保卫、清洁绿化、文化集会、健身娱乐、邮政电讯、休闲购物等。4.2注重居住区整体性设计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 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 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4.3 突出生态化设计理念
重点强调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设计要求。设置大面积绿地,分散组团绿地;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而绿化率指空地绿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4.4城市居住区规划多样化设计
(1)居住社区规划设计的多样性。居住社区设计多样性包括在城市总体分布设计与功能布局设计。在总体分布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城市土地区位的经济因素,还应关注城市文化区位的构成与城市整体社会网络的结构。在微观的功能布局上,应将重点放在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在居住生活需求上的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设计与创造居住社区的规划布局。
(2)居住区建筑的多样性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本身有着追求富涵人性色彩设计的历史传统。然而一段时期以来,源自工业化以来的公寓式住宅平面加上或中式仿古,或西洋仿古,又或中西结合的立面设计可以出现在任何一种类型的居住社区里,居住建筑已渐渐失去其承载与表达不同文化认知、不同社会关系的特性,沦为一种批量生产的行货。建构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空间特色,应要求建筑设计在风格定位、功能布局、形式选择、材料运用等多个方面,以不同的居住社区特色需求为设计依据,以满足不同类型居住人群的生活需要、文化需要和社会需要为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3)居住区与服务区的设施多样性设计。主要分析交通、绿化、房型、物业管理及社区设施配套五项因素在同一价格水平上对居民选择住房的首要性比较,以反映出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中低收入阶层居住社区的大部分居民由主及次地选择交通、绿化、房型、社区及设施配套,而物业管理基本上被列为最后考虑的因素。这既反映出这一类居住社区的区位弱势,交通出行不便,绿化环境不佳;也反映出这一阶层居民经济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因而,根据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主体需求而不是根据人口规模进行设施与服务的配置,将是居住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筑、景观各专业的基本特点的有机结合的设计方法,不仅能够创造出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平衡,物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从中达到人、物、自然相互结合,促进人的身心得到健康及不断满足人的心里需求,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及工作质量。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资料集第5分册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胡纹.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第五篇: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住宅区的竞争日趋激烈。在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绿色生存空间日渐成为人们共识的背景下,小区内园林景观的设计逐渐成为竞争的重点因素。优美的环境景观不仅可以美化社区环境,还可创造出和谐融洽的邻里交往气氛。本文剖析了目前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住宅区公共环境是人们日常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景色怡人、绿化率高的公共环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愉悦人们的身心。优美的环境景观不仅可以美化社区环境,还可创造出和谐融洽的邻里交往气氛。近年来,商品住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向大型化社区发展。在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绿色生存空间日渐成为人们共识的背景下,小区内园林景观的设计逐渐成为竞争的重点因素。住区环境景观不仅讲求较高的绿地率,而且对园林的某些特性,如给人的亲和力、满足居住者生理、精神双重需要、给住户提供有亲密归宿感的情感场所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更加注重注重景观的立意和主题的表达,注重使住户乐于其所、情融其中的真实感受。
环境设计注重“触景生情”,讲究人与景的 “相互交融”。居住区环境设计与一般城市景观设计不同。居住区环境景观所服务的对象基本上是社区居民,因此更加讲究以人为本。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表现出对居民的尊重,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尽量满足他们身体、思想和精神的需要,引起居民的情感共鸣。要想设计出符合人文特色的居住区环境景观,就要认真洞察社区居民的需求,了解他们的职业构成、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和价值观念等。2园林景观的作用
当前,房地产业竞争愈加激烈,只有不断提高商品房档次,才能更好地促进其营销,带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在土建方面很难有更大的突破的背景下,改善外部环境成为带动销售的重要手段。因此,小区环境建设逐渐成为行业人士的共识。而改善环境最有效的措施便是设计园林景观。园林景观设计具有经济和景观环境双重作用。
2.1园林景观的环境作用
亲近、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居民内在的需求,也是钢筋、水泥等硬邦邦的建筑物的有效调节剂。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良好的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可以给居民以美好的情感体验。
2.2园林景观的经济作用
随着人们居住区环境要求的提高,良好的社区环境成为房产市场中的重要竞争因素。绿色、优雅的住区环境有助于提高住区的市场竞争力,增加销售速度与入住率,提升开发利润。因此,住宅景观建设,不仅是居民住房的需要,更是开拓住宅市场、形成消费热点的需要。
2.3园林景观的生态作用
社区本身就是一个或大或小的生态系统,园林景观则是这个系统中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园林景观能给住宅区甚至整个城市带来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它不仅能愉悦人们的身心,还可有效净化空气,绿化环境。
3存在的问题
虽然居住区景观呈现出较好的发展事态,但随着激烈的商业竞争,园林绿化建设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
3.1忽视景观的功能
过分强调视觉效果,追求装饰性、豪华性实用性不高。建设、娱乐等设施不足,忽略人们
休息和娱乐最基本的行为心理。
3.2缺乏文化氛围
形式上缺少和谐统一,内容上缺乏生活气息。一些景观被毫无表情的复制、拼凑和嫁接,景观相对孤立,缺乏文化氛围。
3.3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不能根据自身抵御文化特色设计相应的作品,缺乏特色和个性。有些景观作品直接把一些经典作品不加分析、不分地域地生搬硬套,缺少文化特色。
3.4可视性与植物景观协调性差
有些居住区,在些园林建筑的设计上一味追求耐久性和管理的方便性,兴建了大量的设计个性不强,形体简陋、外感美感不强的混凝土花架。虽然满足了功能性, 却忽视了居住区园林建筑的形式应以休憩为主的亭、廊为主,景观建筑的可视性与植物景观的协调性较差。
3.5植物选栽不当
在选择植物时,不加甄别,不结合实际,盲目引进,导致栽培的植物因环境不适,成活率不高,增加维护费用。小区中使用的树种单一,不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盲目移植大树,既增加成本,也造成对现有生态资源的破坏。
3.6简单生态系统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二字成了房地产的一大卖点。但利益所趋,很多开发商为最大限度的追求经济利益,不愿花更多的资金用在景观设计上,许多住宅区景观的生态设计仅仅停留在浅层次阶段,甚至只是一些房地产商的宣传手段。
4几点对策
4.1严格控制绿地率。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常常存在使用绿化覆盖率作为绿地率进行商业炒作和广告宣传的情况。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在住宅小区规划报批和施工验收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绿地率。
4.2尽快制定“园林小区”标准、制定相关标准。可以以评促建,营造景观优美的园林小区。
4.3城市居住环境已逐步实现小区化。为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应重视小区生态园林建设,并在建设中突出植物种类群聚的特点,尽量减少搞亭台楼阁、喷泉雕塑、假山水池,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注重空间异质性和“点-线-面”的结合。以建设 自然 景观为主,体现人居环境回归自然的建设目的,有利于促进物种多样性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
4.4加大培养懂生态、建筑、园林、植物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园林工程人才。以此培养和提高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人才自身的“生态意识、文化观念、区域视野、科学和艺术 ”水平,从而使其创造出的人居环境园林景观,设计富于 中国 特色的新时代园林精品。
4.5加大培养生态园林工程监理的综合型人才,提高工程监理力度。根据生态园林工程的生物学特点、要求,所培养的工程监理人才应具备生物学知识背景,应该懂得植物生 理学、植物保护学、土壤以及植物分类、植物栽培等学科的理论,能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和植物品种的特征,采取不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和造价,有效地督促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建设快速健康的发展。
[1]孔德佳.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若干关键问题[J].科技信息,2009年
[2]陈满.论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年
[3] 杨一宁.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园林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