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史上最难就业季
形势与政策论文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车辆工程11级2班
X X X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史上最难就业季”
【摘要】:转眼进入2013年高校毕业和就业的季节,受经济大环境、企业的岗位需求量下降影响,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在广东,今年70万高校毕业生选择在这就业,占全国高校毕业生近10%。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广东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47.61%,5月初才突破50%,截至5月底仅为63.96%,而5月初北京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28.24%,上海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为44.4%。“史上最难就业季”横扫全国,就业焦虑亦困扰了一部分学生。
【正文】: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难有出息,但成天面对超出自身能力的事情也会让人焦头烂额。心理学理论认为在中等焦虑的情况下,人的学习、工作表现最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需要有压力,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付出才能长本事。因此,毕业生对于“史上最难就业季”应理性看待。
首先,从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由2008年的108万人,以远远超过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每年扩招人数递增25%以上,到今年,正面临毕业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已达到惊人的699万人,这是建国64年以来,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一方面,高校扩招使高
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高等文化权利的下移,使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融合;而另一方面,来自用人单位一方的数字显示,招聘岗位与往年相比下降大概15%,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如同一个亟待爆发的隐性炸药,始终根植于文化教育迅速繁荣的大背景中。
确实,高校扩招之后,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学风浮躁、教学质量下降和毕业生就业率“注水”等问题越演越烈,使很多毕业生刚踏出校门,存在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和找工作目标茫然等现象,加之面对各大主流媒体对当前就业情势严峻的宣传炒作,许多在校大学生不禁望之唏嘘,纷纷发出感叹:“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尤其是如今的“90”后,面对媒体众多纷乱繁杂的社会信息,就业观念已然与“70”“80”后们有了较大转变,不愿从事繁忙奔波的工作,而更注重能够提供较好工作环境与晋升空间的职位,使得很多用人单位大吐苦水:“求职的人越来越多,但合适的很少,我们招人也很难。”
其次,其实“就业难”是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持续性问题,面对毕业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两难”局面,笔者期望媒体和舆论能加以正确引导,少些对于“就业难”问题过度悲观的解读和炒作,转而从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和规范就业指导等积极方面入手,将“史上最难就业季”现象分流指向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多种人才培养、专业就业指导和爱岗敬业精神宣扬等正面积极的方向加以舆论引导,唯有引导当代年轻人正确的奋斗观和就业观,才能使“最难就业季”问题有缓解之希望。
最后,应对就业焦虑大学生应该:
1、回避、清除应激源。一线城市工作难找,不妨试试二、三线城市;国企工作难找,就找外企、私企,或者自己创业。
2、调整认知。毕业生可降低期望值,要明白到现在各单位的需求已经不像若干年前那么大。当能找到的工作待遇不如预期,就要有“钱多钱少都是种锻炼”的心态,就能降低压力感。
3、增加可控性与可预测性。毕业生可主动了解各专业毕业生的人数、各岗位需要人数及地区分布等,知道到什么地区去更有可能找到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4、进行时间规划。以本科四年为例,第二年结束后应开始定位适合自己的岗位,第三年找实习,第四年就业。
5、学习人际关系技巧。学习如何得体地穿衣、面试时如何清晰地表达和进行恰当的眼神接触,面试失败后要善于总结。
第二篇:“史上最难就业季”
“史上最难就业季”
5月6日,重庆举办首届“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女大学生专场双选会”,现场80家企业提供三千多个就业岗位,进一步拓宽高校女毕业生就业渠道。
“要找一家理想的单位不容易。”江苏科技大学应届生沈某说,离校日期一天天临近,工作还没有落实,心里有点急。在网上,她投出的20多份简历有一半石沉大海。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应届毕业生李启明是在求职大军中“背水一战”的一员:“从去年9月找到现在也没确定下家,5月已经是就业周期的尾声了,像样的企业都已招聘完毕,连补招都结束了,国家公务员(微博)、地方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也几乎尘埃落定,还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只能寻找最后的机会。”
步入5月,2012-2013高校毕业生求职周期已逐渐走向尾声,但《经济参考报》记者多方调研发现,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经济增长放缓限制,加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和毕业生就业观念多元化的影响,对部分应届生而言,如何顺利度过这“最难就业季”仍然是个难题。“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临
教育部(微博)此前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刷新纪录。
在大学毕业生数量最多的一年,又逢宏观经济低于预期增长和计划招聘岗位数的下降: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接近15%。
矛盾之下,今年的应届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记者近日在苏南人力资源市场举行的综合招聘会上发现,前来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纷纷感叹“压力山大”。
苏南人力资源市场招聘部负责人分析认为,今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达到53.2万人,总量有所增加,而今年企业对应届生计划招聘岗位数的下降更加剧了他们求职的难度“本来毕业生在整个招聘市场上就不是被需求的大头,而今年进高校招聘的企业数量是下降的,对应届毕业生需求也随之下降。”
上海地区的应届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据上海市教委统计,截至5月10日,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为44.4%,比2012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本科生的签约率比2012年同期分别下降约2%和4%。在毕业生中,本科生、特别是市属高校的本科生就业不理想的情况比较突出。
除了屡次碰壁的求职者,还将有一部分原本满怀希望的大学毕业生“梦碎在5月”。据介绍,目前国内高校研究生招生一般实行差额复试制度,复试人数与录取人数比例一般为1.2:1,5月研究生录取结果公布后,将有近20%的考研(微博)复试生落榜。此外,一些事业单位、知名企业、地方公务员等也将在5月实习期满后“刷掉一部分人”,它们的实习录取比一般为2:1,甚至3:1,竞争激烈。
矛盾
应届生就业面临三重压力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分析人士认为,主要是由于面临着经济放缓、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三重压力。
一方面,在总的劳动力供过于求的背景下,当前国内外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导致部分行业就业需求下降,用人单位“不招人、少招人”的趋势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不少困难。
而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逐年增多,且这种情形有可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一直持续增长,2009年就已突破了600万人大关,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0%,而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到2020年将提高到40%。不仅如此,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长期存在,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市场需求也还有差距。
苏南人力资源市场举行的综合招聘会上,今年读研二的江苏大学研究生朱程程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自己研究生学的是经管类的文科专业,但文科专业似乎不太好就业,为了找一个薪水较高的工作,他不得已拿出了自己本科时的理工科土木类专业来应聘,而他的理想工作是找到一个土木和经管两个专业相结合的岗位。
资料显示,目前大约1/3的毕业生在从事与其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到3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桂桢说,高校专业设置和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还有差距。工科、理科学生供不应求,而文科、长线专业学生的就业却比较困难。上海市教委学生处处长汪歙萍也介绍称,在总数为17.8万的2013年上海高校毕业生中,约10万人希望在上海就业,其中有5万名毕业生已经签署协议。而统计显示,用人单位在上海的岗位需求数超过15万个。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期望值的不匹配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签约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毕业生自主意识增强、就业观念多元化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正越来越明显。兰州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苏程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今年“90后”已经成为就业舞台主角,他们的就业观与“70后”“80后”相比有明显变化,更看重性价比高的工作,关注企业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企业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倾向选择有较舒适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的工作,不愿选择没节假日、经常加班、四处奔波的工作。
这一点在兰州交大本科毕业生到工程施工企业就业的人数变化上体现出来:兰州交大近两年毕业生到工程施工企业就业比例已经从2010年的23%减至2012年的13%。今年的比例预计会更低,大约仅有10%。
“70后”“80后”毕业生就业时,还愿意为了施工企业的“铁饭碗”暂时忍受艰苦的野外工作条件,但“90后”毕业生求职时对工作环境和晋升机会要求更高。“类似施工企业的一些单位远离城市,工作流动性大,上升通道相对较窄,不受‘90后’毕业生青睐。”苏程说,一些工程施工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反馈显示,五六年前,企业人才的流失率仅为5%左右,但在去年达到了15%。
措施
营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
应对“史上最难就业季”,专家认为,政府、用人单位、高校都该有所作为,通过一些针对性措施,促进就业公平。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一部分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政策扶持。最主要的措施包括完善相关的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就业需求;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服务,开展一些专项的招聘活动,组织用人单位到高校开展专项招聘活动,提供有效的就业需求信息,使高校毕业生获得比较充足的就业信息。
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已经为促进应届生就业推出了优惠政策。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处长黄建荣介绍,为有效放大小微企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江苏省已经正式出台关于落实小型微型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扶持政策,明确对小微企业新招用高校毕业生给予培训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与此同时,专家建议,高等院校也该为待业毕业生提供更多支持,在档案保管、生存支持、就业资源共享等方面给予方便,并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从容奔赴毕业季。
此外,就业压力之下,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至关重要。专家建议,各方应在摒弃学校、性别、户籍、年龄等就业歧视、消除暗箱操作等方面做出努力。
教育部办公厅此前发布了《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第五条专门提到要严禁就业歧视,提出了包括“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在内的“三个严禁”,“切实营造公平就业环境”。www.xiexiebang.com而北京,广州等地规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命题人员要签订保密协议,面试必须全程录像,保证面试的公开公平。记者李唐宁刘巍巍仇逸张文静郑天阳方问禹黄浩苑北京江苏上海甘肃天津广州报道
第三篇:史上最难就业季
史上最难就业季
699万!这是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由于就业形势严峻,这个夏天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大大小小的招聘会现场,有不少2013届的应届毕业生,对于2013年的求职状况,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感觉今年工作特别难找!而一份来自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2013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该机构从2012年12月12日开始到2013年1月11日结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低于上届同期8个百分点。因此,2013年在网络上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史上最难就业季”有多难?
1、毕业人数
2013年高校毕业生699万,比去年整整多出19万的699万名大学毕业生数量不仅让形势更加严峻,也让“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成为不少大学毕业生求职季奔波的无奈感叹。
2、签约率
根据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跟踪调查,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用人规模缩减,2013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被调查的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本科生不足四成 硕士生不足三成,有实习或工作经历者签约率较高。
3、薪酬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企业提供的薪酬平均涨幅约为5%-10%,大专学历起薪在2200-3000元之间;本科学历起薪在2800-4000元之间;研究生以上学历起薪在5000-10000元之间。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被一提再提,而且似乎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那就业难的原因到底在哪里?从这些原因背后我们要做哪些反思?
1、宏观
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好,既与经济形势有关,也与大学生总量增加有关,更与经济结构对高等教育劳动者吸纳能力不足密不可分。自从2008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中国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减少对就业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还有不断增加的大学生总量也有很大的影响,从1999年到2008年,我国大学招生规模从108万增至599万,再到2013年的高峰699万,年均增长为18.7%。但同期的报考大学适龄人数从1999年低谷的1940万增至2008年高峰的2730万,年均增长只有
3.6%,“扩招的速度远远快于适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数量过多的局面。还有一部分宏观上的影响就是现在的经济结构对高等教育劳动者的需求过剩,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差不多达到饱和状态,而一些体力劳动者需求则是供不应。
2、大学生
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1)多数求职者对于自己求职方向并不明确,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走上社会能干什么呢?(2)大学生自己本身的综合素质还没有达到社会环境的要求;
(3)还有些大学生对求职的期望过高,很多企业的薪酬待遇达不到自身的要求而放弃很多机会。
3、企业
企业用人现在流行“快餐文化”:宁愿去挖人 也不愿用应届生。因为对于很多应届毕业生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企业用两三年的时间去培养了自己需要的人才之后,很多人会选择跳槽,这对企业有很大的损失和伤害,所以就有很多企业不愿意去招聘应届毕业生。还有就是现在经济的不景气,而用人成本的上涨,对用人的要求原则基本上就是少而精,让很多企业找不到能力强的合适人才。
4、对接
专业对接性差也是主要原因。大学生的供给不太符合市场需要,目前大学专业的设置跟市场需求对不上。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道又有哪些?
面对这699万,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大学生如何实现逆市突围?面对这些问题,政策上、大学生本身、学校、社会又需要做哪些努力?
1、政策
当前,2013年高校毕业生正处于求职择业的关键时期,教育部近日发出《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反对就业歧视,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通知》还要求,确保招聘活动场次和岗位数量进一步增长。要努力开辟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的新渠道。各高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调动各方力量,采取多种方式,为毕业生举办优质高效的招聘
活动。对尚未就业的少数民族毕业生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各地各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场招聘活动。要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方式,充分运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及就业网、微博、手机短信等新型传播手段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切实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还有通过举办培训,发放小额贷款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来增加大学生的毕业出路。国家要掌控好经济的发展,保持经济的高速平稳发展。
2、大学生
如何破解就业难?我认为,首先,大学生要先好好学习,在学校里掌握好过硬的专业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然后,大学生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就业观念,能够更加放开眼界、迈开脚步,到更大的地域范围、行业范围和单位性质范围放飞梦想。最后,要学会有一定的忠诚度,不要随意跳槽,变动工作。
3、学校
首先,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必须着力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办出个性和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再者,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
4、社会
社会各方面要真正关心大学毕业生的发展、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引导和激励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是简单拿一些帽子去往大学毕业生身上扣,期待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就业更加宽容。
第四篇:“2014年”大学生就业史上“最难季”
“2014年”大学生就业史上“最难季”
2014年高校毕业生多达727万,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加了28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上“老生常谈”的社会问题。做为新一届的毕业生,为了就业这一难题究竟该为自己做些什么呢?是什么了阻碍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四年的专业学习,换不来一份理想的工作,到底是为什么。近年来,新闻媒体经常会报道一些关于一些高校的毕业生大学毕业后不但未能进入中大型企业,反而走入了农贸市场做起了小生意。“寒窗苦读16载”到头来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到底是为哪般?
中国,做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古就有尊崇教育的优秀传统。可是走到今天,我国的高校体制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却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探究的问题,迅腾国际IT教育专家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现状,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材老化
在科技变换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的发展让许多高校都无法跟上“它”变更的脚步,特别是科技类、工程类专业。特别是计算机系的高材生们,上大学后所学习到的课本基本上一直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世界水平,这让苦读的高校学子们“情何以堪比”。自己每天学习的知识却无法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如果运气好毕业后能够进入对口的公司工作,却要重新学习,现在究竟有多少企业愿意去培养“零基础”的员工?
(二)“重”理论“轻”实践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一直将教学重心放在学生的理论学习教育中,早年就曾出现过这样的新闻。中国一本高校理工类研究生无法将一个拆卸后的收间机组装完成,竟然比不上某国的小学生的操作能力!这样的新闻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无法忍受,但却真实的反映出中国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读死书”“死读书”成为许多学子通病。这也是为什么大学毕业毕业后无法根据自己的专业找到对口的工作。
(三)忽略职业素质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
很多高校根据专业的不同开设了赏析课,却没有高校在课程中设计职业素质课。这让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工作中连最基本的职场礼仪都不了解,为自己职场发展造成了障碍。
第五篇:在校大学生如何看待“史上最难就业季”
在校大学生如何看待“史上最难就业季”
日月如梭,寒来暑往;山回路转,世事沧桑。在事与物的更替中,2013毕业季渐行渐远,但对“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思考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结束。
据官方统计,2013年毕业人数达到了699万,据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年。699万,什么概念呢?相当瑞士整个国家人口的总数。换句话讲:相当于瑞士这样一个人口规模的国家此刻正潜伏在我过的各个角落。将近七百万人,一下子跨出校门,站在社会的面前,一定有一个选择和被选择的过程。面对这样的艰难的竞争,在校大学生在自己的心里究竟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怎样的把握和期待。
十年寒窗,为的就是能踏入理想的大学。然而,在进入大学的象牙塔之后,似乎已经没有了那股学习新鲜事物的动力,加之被大学中不良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对社会问题的关心,从而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是暗昧不清。因此,导致部分大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念,从而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玩乐、恋爱上,盲目的追求所谓的“潮流”。
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面对不良因素纷扰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应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自己就业竞争力。
1、学好理论知识,提升专业素质
作为工科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根本。工科知识由一系列的系统理论并加以综合创新而成,因此只有具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我们才能从容应对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浪潮;实践是实现理论设计的重要环节,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学生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要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随着时代的信息化和高效化,对计算机软硬件的了解和相应软件的应用也成了不和或缺的基本技能。
2、拓宽知识面,做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为此,在校学生应竭尽所能拓宽知识面,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课程,所以在校学生要把握好机会,努力学习与自身职业兴趣相关的课程,需要时也可以去旁听其他专业的课程。此外,为适应就业市场的现状,应用知识也尤为重要,所以学生要接触函电、礼仪、市场营销、管理学等课程。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校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开拓视野,做到广泛涉猎。
3、锻炼统筹规划与交际的能力
统筹规划和交际能力在就业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校学生应充分利用大学假期参加实习工作、积累相关经验、学会交际与管理。此外,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学术和才艺比赛等也应受到重视。大量的参与、策划、实践与学习能够锻炼学生统
筹规划以及交际的能力。
4、了解社会,制定职业规划
在对社会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后,在校学生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职业规划。在经济学里有一个名词——“路径依赖”,它的意思是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人生发展亦如此,现在就开始一个正确的专业方向,那么未来的道路就会顺理成章、事半功倍。从这个意义上,规划比努力迫切、重要。因此,在校学生应该提前了解职业信息和求职形势,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训练,不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