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长在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距离去年10月下旬召开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会议不到4个月时间,今天又专门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动,充分表明市委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万明同志总结安排了工作,郫县、新津县五津镇和金牛区青羊北路社区作了很好的经验介绍。待会儿,春城同志将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侧重强调三点意见。
一、切实做好新增就业工作
“十五”期间,我市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分别为5.3万人和9.5万人,吸纳了74%左右的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市每年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在12万人左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万人以上,每年就业压力在20万人左右。这只是基本的估计。按照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总要求,就业需求还会更大。切实做好新增就业工作,既是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关键,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各级政府要抓好这个关键,努力扩大就业。
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新增就业的根本来源是产业的发展,各地要通过今年产业发展年的工作推进,大幅度增加就业机会。根据当前我市农村劳动力富余总量大和知识技能较低的现状,特别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把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情况作为重要的评价因子,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二要加快区域合作帮助农民务工。当前,我市五城区和XX高新区的就业机会还是比较多的,特别是在第三产业和建筑业领域。今年要把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区务工,作为城乡区域合作、以城带乡的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五城区和XX高新区,要认真分析本地区的用工需求和劳动力来源,及时向“结对”的区(市)县提供就业信息,甚至合署办工,组织和帮助农民进城务工,明显提高他们在城区务工的比例。市上也将制定专门的鼓励政策。
三要促进一般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目前,我市技能型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全市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比例仅占2%,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一些企业和新兴行业招聘人员不得不舍近求远。这既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又是拓展新增就业渠道的一个较大空间。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研究,有计划地做好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养。此外,要进一步开辟境外就业渠道,扩大外派劳务白领和灰领比例,加快向劳务知识型和技能型转变。
二、大力援助就业困难群体
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比较稳定的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今年要继续加大力度,推动就业扶持向困难群体倾斜、就业资源向薄弱环节配置、公益就业岗位向最需最急提供,使就业援助工作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
一要切实解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我市现有“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4067人。今年要深入实施再就业
援助工程,切实解决这部分困难家庭,包括双下岗、双失业和单亲家庭等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市劳动保障部门要牵好头,做好协调统筹工作;区(市)县政府要建立部门联动、政策到位、落实有力的推进机制,切实把人员经费、征集岗位等援助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和城乡街道社区要完善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就业援助操作流程。力争在3月底开通“就业援助110”快速回应网络,对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不挑不选的困难人员和“4050”人员,兑现两个工作日内帮助就业的社会承诺,千方百计让每一户“零就业”家庭的失业人员找到就业岗位,实现城区年内消除“零就业”家庭的为民办实事目标。
二要积极解决低保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我市现有城乡低保人员24.64万人,其中城镇低保人员10.67万人,他们中处于劳动年龄段的低保失业人员现有4344人,占4.07%。对这部分有基本劳动能力的人员,要热情耐心地开导,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帮助他们树立不挑不拣的择业观念,增强自立自强改变生活的信心。同时,要加大再就业优惠证和促进城乡充分就业资金的发放力度,确保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对领取了再就业优惠证的低保人员从事灵活就业、社区就业后,可继续给予一定时间的低保待遇,缓解他们的生活困难,用真情实意的援助,激励他们的就业愿望和创业热情,争取通过引扶并重、多管齐下的共同努力,促进全市低保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解决。
三要妥善解决被征土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截止今年1月,全市已对3.63万名新征地农民实现了就业安置,但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只是开了一个好头,还有10200余名失地无业农民的就业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任务还很重,需要继续努力。特别是在推进“三个集中”的过程中,要将解决好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就业工作,作为促进比较充分就业的一个突出重点。今年,要严格按照市政府77号文件要求,抓实抓好,从征地开始,同步规划和制订就业促进方案,设立服务和就业配套设施,夯实社区就业工作基础,切实改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就业环境和创业条件。
对城镇化进程中遗留的农转非人员就业安置问题,也要积极稳妥加以解决,切实提高征地和已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参保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减少他们自立创业、灵活就业的风险,尽可能使他们实现比较稳定的就业。
三、加强和改进就业管理服务
各级各部门要把做好就业管理服务工作,作为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完善制度,下移重心,改进作风,推动落实。
一要加快实施就业实名制。实行就业实名制,是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基础性工作。今年要集中搞好普查摸底,分片分类开展对城乡劳动力录用备案和失业、就业登记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就业实名制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体系,年内要建立起全市城乡劳动力资源基本信息数据库,完善城乡劳动就业动态管理服务机制。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就业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消除空白和盲点,增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城乡长期失业人员的数量明显减少。
二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要深入贯彻市政府93号令和相关文件,全面推行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模式,强化依法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严肃规范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管理,坚决纠正对农民工和“4050”人员等就业弱势群体的不平等待遇;严格清理不按规定给城乡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和办理社保的用人单位,坚决整治违法违规用工;严厉查处拖欠克扣工资等突出问题,坚决遏止新增拖欠。
三要加强对就业服务的督促检查。市委、市政府从市级机关抽调20名局级干部和一批处级干部,组成20个督导组,每组负责一个区(市)县,按照分片定责入户的要求进行督导,推动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各督导组要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协同做好查实情、强措施、抓培训、找路子、搞帮扶和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目标任务六件事,切实履行好服务职责。各区(市)县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把就业服务工作落实到人,落实到基层,不留死角。
同志们,促进就业,是解决失业群众最困难的紧迫问题。大家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创新思路,增添措施,强化服务,扎实做好这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努力开创我市城乡就业的新局面,为实现“新三最”目标、建设和谐XX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在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就业再就业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去年10月,召开了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动员会议,今天,我们又召开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会议,这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扎扎实实抓好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05年我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回顾
2005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特别是市委33号文件和市政府77号文件出台以后,各区(市)县和相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取得较好成绩。2005年,全市新增就业12万人,其中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4万人,“4050”等困难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全市再就业培训7.7万人,创业培训7284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8.1万人提供了免费服务。农劳转移输出规模达156.69万人,劳务收入76.42亿元。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全市共支付各项再就业补贴6700万元,减免税费2864万元,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了省上和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为我市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工作基础。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基本形成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政策框架。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意见》和《关于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统筹城乡就业的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及时制定了有关配套文件。各区(市)县结合本地实际也提出了具体的贯彻意见,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二)基本形成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六个机制。即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运行机制、调控机制、区(市)县之间的就业互动机制、培训机制、灵活就业机制和较为规范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管理机制。
(三)基本形成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工作体系。全市已建立乡镇(街道)、农民集中居住区劳动保障所316个,配备工作人员1026人;建立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845个,聘用工作人员1793人,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落实”。XX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已与XX高新区和19个区(市)县的420个街道(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劳动保障站(所)实现联网,基本实现了全市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社保等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
(四)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典型。各区(市)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各区(市)县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有效地推动了面上工作的开展。
(五)基本形成了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险工作格局。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全市在稳步推进城镇社会保险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办法,积极推进了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险工作。全市参加综合保险的人数达到223.5万人,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人数达到28.19万人,按月领取养老金的14.01万人,对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政府补贴资金全部落实到位,部分区(市)县还积极开展了农民社会保险工作的试点。
二、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尽管2005年全市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保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存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还没有实现较大突破,还存在“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各区(市)县工作进展还不够平衡,有的地方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原则要求多,有力措施少;有的创新意识不强,针对性不足。在上次会上讲到的失地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就业针对性不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具体到人头的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我市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为做好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是带动就业增长的“火车头”,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在加快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我市务工的外来劳动力约有100万人,而我们自身还有几十万人没有就业再就业,因此,我们既要着力抓好我市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又要努力为全省就业再就业多作贡献。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是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头等大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市委、市政府已作出决定,从2005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市建设成为比较充分就业城市。2006年,全市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有:五城区及XX高新区实现比较充分就业,近郊区县65%以上的街道(乡镇)实现比较充分就业,远郊市县45%以上的街道(乡镇)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其中“4050”等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消除“零就业”家庭(“零就业”家庭中至少保证1人实现就业);开通“就业援助96110”。全年完成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前引导性培训3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0万人次;全年完成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8万人;农民集中居住区已登记失地农民就业率达80%以上。各区(市)县要围绕上述目标,从实际出发,细化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要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就业援助体系、优惠政策扶持体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的工作要求,拓宽思路,增添措施,狠抓落实。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一级目标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各区(市)县要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例会,研究分析城乡就业形势,统筹指导、协调各部门开展工作,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确保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三、2006年的主要工作措施
要完成2006年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目标任务,我们要重点做好10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国务院36号文件及7个配套文件、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即将出台的贯彻文件都制定了新的就业再就业政策,概括起来就是8个字:延伸、扩展、调整、充实。延伸,就是对原有的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审批截止期延续到2008年。扩展,就是把再就业政策的扶持对象扩展到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以及失地无业农民。调整,就是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从原来的没有限额改为在限额内减免;对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优惠方式由按比例减免,调整为按实际招用人数定额依次减免。充实,就是增加了稳定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补贴和促进培训的技能鉴定补贴,并对补贴对象、范围和享受条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一定要将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尤其要做好新旧政策的衔接工作,确保新政策的顺利启动和有效落实。各区(市)县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明确政策扶持对象的范围和申领享受政策的程序,保证基层单位能够正确执行、熟练操作,使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对政策内容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二)全面推行就业实名制。针对目前“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我们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全面推行就业实名制。这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检验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确保就业工作收到实效的重要保障。就业实名制是我市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新办法,对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积极作用已初步显现。年初,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XX市就业实名制工作实施方案》(成办发[2006]1号),各区(市)县要根据市上的统一部署,抓紧组织实施。要组织人员集中开展入户调查、统计,完成城乡适龄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完成城乡失业人员、失地农民、有转移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完成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建立以上三类适龄劳动者电子信息档案和信息数据库。通过城乡劳动力就业失业“进”、“出”数据库的动态信息,及时清理隐性就业,实现对劳动力就业的跟踪服务和管理。要建立起城乡劳动力资源统计普查制度、就业失业动态管理制度、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就业补贴制度等就业制度体系,加强对城乡劳动力录用备案和失业、就业登记管理,使实名制及时记录的动态管理工作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推广试点中实行的“一图一表四册”(即一张社区居民居住平面图,一张社区居民统计表,已就业人员登记册、失业人员登记册、无就业意愿人员登记册、新增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登记册)和“六本账”(失业人员台账、技能培训台账、社区用工信息台账、求职安置台账、社会保险台账和退休人员台账)、“六个清”(失业原因清、家庭和个人状况清、社保关系清、技能水平清、就业意愿清、安置去向清)等典型经验,完善和丰富就业实名制。
(三)大力开展“机关干部分片定责入户促就业”工作。为确保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年在全市开展“机关干部分片定责入户促进充分就业”工作。工作的核心是动员广大机关干部深入各街道(乡镇)、社区(包括农民集中居住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分片定责入户促进就业,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提供就业援助。市上还在市级各部门中抽调干部组建了20个“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督导组”,负责督促指导区(市)县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联系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街乡),还要随机抽查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市统计局也将定期、不定期地对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已印发了此项工作的具体方案,相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各区(市)县也要按照市上的做法,抽调机关干部分片负责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街乡)工作,并深入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家庭,帮助其实现再就业。希望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抽调精兵强将深入一线,进一步发扬领导干部亲民为民,务实苦干的工作作风,真正把市委、市政府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部署贯彻落实到位。
(四)突出抓好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各区(市)县要高度重视,要将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加以解决。要严格按照成办发[2005]77号文件要求,制定就业配套规划,夯实社区就业工作基础,完善社区运行机制,做到三个同步(居住区规划与促进就业方案同步、居住区建设与农民培训同步、项目引进与扩大就业同步)。各区(市)县要从实际出发,把做好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作为促进充分就业工作的抓手,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载体,从小区规划、配套建设、居住环境、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软硬件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在培训、公益性岗位调配、就业援助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这里,我们再次强调,每个区(市)县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就是每个区(市)县促进充分就业工作的亮点和典型,要给予特别的重视,通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充分就业来推动整个地区的充分就业。
(五)开通“就业援助96110”。2005年,在我市结存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就占了近一半。这部分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劳动技能单一等因素,难以通过市场实现就业。政府需要采取特殊政策和特殊手段帮助其就业,这是“政府促进就业”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针对目前存在的“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市政府决定,在今年3月内开通“就业援助96110”。其目的就是搭建一个平台,为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就业实现最有效的生活保障,对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工作不挑不选的就业困难人员,兑现两个工作日帮助就业的社会承诺。“就业援助96110”由市上统一规划、统一提供技术支撑、统一工作内容和程序,XX高新区和19个区(市)县同步实施。
(六)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培训效率不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有的区(市)县也探索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总体上还未根本好转。今年,要结合“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再就业计划”、“能力促创业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专项计划的实施,进一步突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在开展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培训效果的监测和评估,科学分析培训需求、合理设计培训课程、严格实施项目管理,确保培训质量和效率。要大力提倡“订单式”培训,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今年培训补贴的拨付要严格与培训的实际效果挂钩,以确保政府的投入切实见到成效。
(七)做好特殊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要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军队复员干部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主要是落实好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积极开展对失地无业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广泛收集和提供用工信息服务,继续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做好输出输入双向对接工作。发挥职业介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的政策效应,扩大劳动力转移规模。鼓励青年学生、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自主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做好对失业登记大学生毕生的组织管理,加强青年职业见习基地建设,提供职业指导、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对军队转业干部和复员退伍军人要及时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并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设专门窗口,为军队转业干部和复员退伍军人再就业提供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
(八)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在去年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与XX高新区和19个区(市)县的420个街道(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劳动保障站(所)实现联网的基础上,力争年内实现所有街道(乡镇)和规模较大的社区与市、区(市)县的互联互通。为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搭建高效快捷的信息平台。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年内在所有示范村建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并适时开通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农村劳动力培训、开发和转移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尽快将XX纳入全国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试点城市。
(九)切实抓好市政府93号令的贯彻落实。今年贯彻93号令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实行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
即以一个街道(乡镇)为一个网格,各区(市)县形成若干网格,以网格为单位对所有用人单位执行市政府93号令基本情况建立电子信息档案,督促用人单位实现全员签订劳动合同、全员参加社保足额缴费、按时足额支付工资、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每个网格落实2名以上专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并发挥劳动保障协理员作用,对网格内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控和信息采集。同时,建立全市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基本信息数据库,将采集的信息输入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网,进行网上监察,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全动态监督检查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保护用工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市政府93号令的贯彻落实。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开通并健全市和XX高新区、19个区(市)县农民工维权投诉举报热线,受理投诉举报结案率达到90%以上。
(十)精心组织促进充分就业的专项活动。要通过组织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区(市)县活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集中展示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果,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要通过这些专项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就业,支持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促进充分就业的良好局面。
此外,还要突出抓好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和失地农民、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险工作。对已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社会保险要足额落实配套资金,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应全部参加社会保险。要将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全部纳入失业保险范围。
同志们,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使命崇高,春城、红林同志将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落实,促进我市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第三篇:市委书记在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今天召开这个会议,目的就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措施,扎实做好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这次会议,郫县、新津县、金牛区的同志介绍了做法和经验,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和借鉴。AA同志对做好这项工作作了总结和部署,BB同志讲了很好的意见,大家要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增强做好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这一段时期,就业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登记失业率为3%,是五年来的最低水平,失地农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农民就业率达到70%,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达到一定水平。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有些领导和部门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对就业工作了解不多,没有认真研究,话说不到点子上,工作没有下力气去抓,也没有抓到点子上。二是工作不实的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有些地方还是习惯于做给别人看。比如培训领补贴,上面要求多少人参训就报多少,一年几十万人,既领钱又风光,但实质上没有培训那么多人。同时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也很差,有时候花了不少钱却没有取得应有效果,甚至有时候是为了应付检查。三是基础不牢。如就业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哪些情况是就业、哪些又不是就业这样一些基础的概念和工作,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也缺乏一个规范的标准。这是当前工作中依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需要继续做大量扎实的基础工作。四是抓就业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而且要形成长效机制。不少地方还是上面强调了就赶紧抓一下,像救火似地去弄一弄,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的一个重要体现,任重道远。过去我们对此认识不高,重视不够,随着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部署的深入推进,我们对这项工作的认识逐步深化。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大家是否高度重视。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务必保持清醒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将其摆到突出位置。同时也希望整个社会都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大家齐抓共管抓好抓实。
二、切实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城乡就业工作良性循环
城乡统筹既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任务,也是抓好当前就业工作的客观需要。这里我着重强调三点:
一是要做大做强产业支撑。加快产业发展是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火车头。就业工作做得好的,首先是产业发展搞得不错的地方。比如蛟龙工业港,二、三产业都很发达,虽然规模小了点,可也发展成为一个工业新城。不但拆迁安置的居民都实现了就业,而且还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外来务工人员。原因就是工业产业发展得好,实现了产业带动。又如郫县犀浦镇。我曾经给洪举和范毅同志提过要求,要他们把城乡充分就业这个难点变成亮点,创造工作经验。之所以给他们提这个要求,就是基于犀浦镇有相应的产业基础,是XX比较繁荣的乡镇之一,另外又靠近高新西区,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犀浦镇有数以万计的外来人口居住,那么解决自己人员的就业应该没有问题。实践证明,经过努力工作,他们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还创造了经验。所以,产业发展是解决就业的基本支撑。重要的是要把推进产业发展与促进城乡居民就业结合起来。要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就业容量大的项目,落实好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在同等条件下吸收更多的本地人员就业。同时,第一产业也有潜力可挖。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就业。这里提个新问题,通常我们讲就业是指在二、三产业,那么从事农业产业工作算不算就业?怎么算?对此有关部门可以研究一下。
二是要努力提高“ 三个集中”的质量和水平。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强调了多次,这里就不再讲了。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特别是要把征地的速度、规模包括企业改革、减员增效等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的承受能力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相应的调控机制,确保城乡失业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失业农民的社保工作,建立起农民多元化的增收机制。
三、切实转变领导方式和干部作风,全力抓好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落实
一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要将就业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包括群团组织都要发挥作用,齐抓共管,真正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是要认真落实分片定责入户的工作制度。通过一年的工作,完善就业工作机制,为持续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次市委、市政府下了很大决心,抽调了100名机关干部组成20个督导组。各区(市)县也要这么办,针对重点地区组织力量沉下去做人头、做入户的工作,抓好实名制各项工作的落实,夯实就业工作的基础。
这里,特别对劳动社保系统提出要求。劳动社保系统的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繁重过,但就在这么繁重的工作中,劳动社保系统不但创造了良好的业绩,还涌现出了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向志雄同志就是其中的代表。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劳动社保系统的同志要不断提高责任感和紧迫感,爱岗敬业,带头学习掌握各项方针政策,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把岗位职责真正履行好,发挥好职能部门的关键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劳动社保系统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决定着就业工作的成效如何。各区(市)县也要重视和支持劳动社保系统的工作,切实加强队伍建设,真正把精兵强将派到这支队伍里。
三是全面抓好今年为民办实事目标的落实。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把消除“零就业”家庭列入今年的为民办实事目标,而且五城区和XX高新区要实现比较充分就业,近郊区65%以上的街道和乡镇、远郊区45%以上的街道和乡镇实现比较充分就业。我看这还是最低的目标,这里再要求一条,就是农民集中居住区要作为重点,今年实现比较充分就业。这必须做到,做不到说不过去。
关于就业工作我们说的话、提的要求都不少了,重要的是真抓实干,抓好落实。从市委、市政府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准备再说得更多,而是要检查大家的实效,并且不是看各地报的指标,而是要经常走村入户,随机调查,对照就业标准了解具体情况。
第四篇:市长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今天召开全市金融工作会议,总结2005年金融工作,安排部署2006年金融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客观评价金融工作,切实增强做好金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05年,全市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实施金融改革,努力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改善金融环境,金融业运行平稳。全市金融机构存款规模达到214.72亿元,增长13.75%;贷款规模达到113.46亿元,增长4.7%;股票、债券、基金交易额38.56亿元,增长3.1%;实现保费收入5.89亿元。全年金融运行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金融市场改革以及金融政策调控体系改革先后启动。建行、中行、工行三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加快,省农村信用联社XX办事处挂牌成立,全市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达1.67亿元,获得中央银行专项票据支持2.28亿元,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稳妥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城市商业银行进展顺利,法人治理结构基本建立。金融机构经营历史包袱得到了有效化解,各项减负增效政策资金共计达到5.8亿元。
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执行。2005年,全市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信贷资金结构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通过调整授权授信,调整存量,加大对国家限制行业贷款投放的控制,全力保证重点项目、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三农”的资金需求,中型企业新增贷款2.46亿元,农业新增贷款3.51亿元。
金融业稳健运行。2005年,全市金融机构经营效益同比大幅提升,全面实现盈利,赢利额达1.47亿元。化解不良贷款工作成效明显,实现“双下降”,不良贷款余额减少3.03亿元。金融业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加强,各金融机构的案防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上议事日程,保护金融债权,建设诚信体系日益得到社会重视,金融运行外部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维护金融稳定的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反假货币、反洗钱工作机制有效运作。
金融服务不断创新。市农发行积极推动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的签订,促成省分行与市政府在全省率先签订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已对18户企业发放贷款3.01亿元。市工行获得总行、省行授权,率先在金融系统和全省工行系统推出了小企业贷款业务,建立了小企业贷款中心。市寿险公司启动“振兴农村寿险市场”试点工作,拓展了新业务。金融基础服务设施得到更新,大额支付系统在4月份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资金汇划“零在途”,日均处理跨行交易4600万元。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自助服务等电子银行业务得到较快发展,银行卡受理环境进一步改善。积极酝酿改进对中小客户群体的综合金融服务,为企业办理票据、信用证等非贷款融资达1.83亿元。银政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协作、共谋发展,在政策导向、工作部署、情况交流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金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信贷投放持续少增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和制约,存贷差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贷款难状况未有效改善,金融投放的软环境未得到根本好转。2005年,全国贷款增长13%,全省贷款增长9%,我市贷款仅增长4.7%。我市金融总量在全省倒数第八,仅占全省总量2%左右。二是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制约未突破,改革任重而道远。三是连续几起金融案件给金融业安全运行和内部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四是积极探索建立金融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金融整体功能作用不够。
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经济是金融赖以生存的基础,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二者是互相依存,荣辱与共,唇亡齿寒的关系。经济发展需要金融的强力支持,金融的发展要建立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金融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始终坚持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正确处理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关系,确保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放在XX经济发展上,在促进发展中解决好金融自身的风险问题,实现共同发展。
(一)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金融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需要金融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
第一,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XX。政府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推进工作;银监局和人民银行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发挥基层央行职能作用,加强协调,牵头组织有关方面宣传金融政策、普及金融知识、介绍金融业务,引导企业和公众不断增强诚信意识,推动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要积极推进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全面推动企业资信评级工作。企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金融债务,是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因此,要增强主动培植意识,无论是政府有关部门,还是金融机构,都要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帮助企业完善制度、强化管理、规范行为,推动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及核心竞争能力。银行要为培植信用企业做出努力,培植信用企业就是培植银行自己的市场,只有企业发展了,银行的业务才能扩展,金融部门应该上升到这个高度来认识,积极开展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工作,制定并实施企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有效办法。
第二,加强法制环境建设,加大对失信者打击力度,维护金融资产安全。由于存在“金融胜诉案件执行难”、“赢了官司输了钱”等问题,金融机构通常以提高信贷准入条件或不放款、少放款来规避,这与我市经济发展的强烈资金需求形成明显的反差。没有发展就没有效益,从发展的角度看,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司法部门要从XX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其重要性,在加大对金融案件立案、审判、执行力度的同时,可建立和实行对金融案件集中审结制度,依法加大对金融债权司法保护的力度,改善金融司法环境,为金融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提高银企合作效率。担保难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又一突出问题。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具有诸多的先天不足,既难以达到信用评定的等级标准,又缺少足够足值的抵押物品,建立和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担保机构是解决其融资难的有效途径。要将加快组建主体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的担保机构,促进信贷投放。担保机构要结合金融生态建设和金融安全区创建等活动,建立基本客户群,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发挥更大作用。要进一步规范担保机构经营行为,加强担保机构的行业指导和风险监管。
(二)加强金额机构自身建设
要坚持加强服务窗口建设,切实把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作为金融员工的自觉行动。要切实加强对我市经济、金融运行规律和运行中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努力增强落实货币信贷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特别是人民银行要积极稳妥地发改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扩大信贷投入能力。要积极推进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加快社会资金周转速度,提高银行业金融服务水平。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严格内部管理,强化风险控制,有效防范各类风险。
(三)落实金融改革措施
银监局和人民银行要积极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资金支持和监督工作,密切关注改革的全过程,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做好央行票据发行后的兑付考核工作,确保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顺利进行。银行业监管部门要提高监管水平,继续抓好不良贷款双降工作,要通过有效清收不良贷款和防范新的不良贷款风险,使辖区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切实提高银行信贷资金利用率,支持经济发展。各国有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股份制改造的要求,加强风险管理,坚持在改革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银行、证券、保险机构要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完善服务手段,更好地服务于XX市经济发展。
(四)加大信贷投放和结构调整力度
今年,我市信贷投放总的要求是:全市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9.08亿元,增长8%。各金融机构要围绕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牢固树立金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重视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以“大金融”的视野、市场化的理念、务实性的措施,找准金融与支持经济的结合点,通过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信贷存量、优化增量,促进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配合,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要继续支持扩大投资。在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投资成为拉动发展的主导因素,也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05年,全国人均投资6776元,全省人均投资3956元,我市仅为2157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4.5%,投资的差距导致了发展水平的差距。当前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发展不够。本轮宏观调控有保有压、有紧有松,我市的多数产业和项目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是“保”的对象。我们要把宏观调控看作XX快速发展、乘势而上的机遇,抓住扩大投资这个关键,继续增加有效信贷投入,支持扩大投资,促进XX跨越式发展。
二是要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在支持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方面,要紧紧围绕实施“2153”工程,集中信贷资金,支持重点建设项目,满足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促进银行改善信贷结构。金融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提前介入项目,参与项目论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资金需求,主动寻找商机,对于符合支持条件的好项目,大项目。
在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方面,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改善信贷管理和服务,适当下放贷款权限,简化贷款手续,提高授信效率,客观评价企业资信状况、信用等级,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目前,中小企业正处于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的发展时期,亟需金融机构、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不解决,不但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金融机构也失去了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个问题,就是因为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推动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则经济发展、金融机构的发展都将进入一片新天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金融机构要深入研究企业状况、大胆拓展业务,改进服务,创新机制。不以企业规模大小作为贷款条件,不以企业所有制性质决定信贷取舍,积极支持满足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热情指导还达不到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把培育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作为优化信贷结构、控制经营风险的重要举措。要不断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方式,设计符合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资金需求的信贷产品。建立与小企业贷款业务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努力实现货币信贷政策与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与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协调一致。
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要深入研究金融机构如何服务“三农”的政策措施,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在支持招商引资企业方面,要把安商、亲商的政策通过我们的金融服务工作体现出来,对招商引资项目,希望金融部门提供信贷、支付结算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今年,我市要新引进50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在支持再就业方面,要继续扩大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有效缓解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此项政策落实,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体现着党和政府对下岗再就业人员的关怀。相关银行要和劳动保障等部门主动配合,结合信用社区创建,进一步抓好落实。
三、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推动金融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要处理好发展与监管的关系。发展是目的,监管是手段,监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人民银行和银监分局要做到以监管促发展,抓住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促进诚信建设、防范金融风险、为金融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等关键环节,尽职尽责,大胆监管。特别要注意规范引导民间借贷。民间资金是我市的一支重要而活跃的资金力量。据统计,目前,我市民间借贷总额约为12亿元左右,这是一笔巨大的潜在资源,要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民间借贷管理经验,积极研究制定充分利用民间资金的政策措施,在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间资金对活跃民间经济活动的积极作用。
二是要处理好金融服务与自身发展的关系。金融业作为服务行业,其存在的价值应该体现于能否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也是金融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社会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金融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各金融机构必须加快发展,尽快做大做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充分利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良好经济环境,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金融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是处理好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的关系。各金融机构要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各自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资本、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积累和准备,夯实基础,严格管理,防范风险;要着眼长远,坚决制止恶意竞争、误导公众等方式扰乱金融秩序。倡导先进的金融文化,形成与XX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环境相适应的金融供求结构,为长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志们,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开局之年,也是全市上下的拼搏之年、奋进之年。金融部门一定要以支持经济发展为己任,加大工作力度,在去年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支持能力再提升一步,促进XX经济金融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第五篇:市长在全市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市长在全市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刚才,**结合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城市工作的部署,从坚持“一个引领”、抓好“两个建设”、确保“三个畅通”、达到“四个整齐”、争创“五个一流”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的讲话站位高远、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县市区、各部门单位要认真学习领会,层层贯彻落实,特别要针对各自工作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当前城市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点准穴位,对症下药,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切实把会议精神落实到今后城市工作的全过程。下面,我就贯彻**重要讲话、推进城市工作任务落实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
在现代社会,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中心,是各种生产要素、生活要素和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城市发展已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和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的强劲支撑。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市各类城市、包括集镇在空间拓展、规模扩张、功能完善上有了很大进步,但也积累形成了诸如交通、污染、安全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从社会层面来看,由于社会转型力度的加大,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生活,城市原有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需求不相适应,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城市运行和社区管理方面的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从经济层面来看,在其他领域投资效益递减、房地产库存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以城市基本功能配套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供给依然不足,仍是当前最有效的投资领域,具有广阔空间。尤其是城市供水、供热、供气以及治污排水、养老、教育、文化、体育设施,都是群众热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在发挥投资稳增长作用方面还有很多文章可做。对此,各县市区、各部门要保持清醒认识,充分认识推动城市科学建设、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把学习贯彻马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的重点任务,抓住用好城市发展面临的新政策、新机遇,妥善应对城市发展面对的新矛盾、新挑战,着力优化空间、规模、产业结构,抓好规划、建设、管理环节,激活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发挥好政府、社会、市民的主体作用,以更加明确的思路、更加务实的举措,扎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二、突出规划龙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忌讳。这些年,我们在城市规划上下了很多功夫,编制形成了《**一体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市城市总体规划》和15项控制性详细规划,各县市也相继完成了总体规划和部分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但规划分割、重视不足、衔接不够、执行不严、单体设计杂乱无章等问题比较突出,敦煌市尚未完成控制性详规被省上通报。马书记刚才讲的“一个引领”就增强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严肃性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一定要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在顶层设计上强化市域一体、城乡统筹理念,统筹布局空间、规模和产业结构,系统抓好全市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一要注重“五量齐抓”。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的要求,按照全省
“一廊、四轴、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立足现有城市基础和人口规模,着眼长远、深挖潜力、预留空间,科学规划定位区域性中心城市、城镇、新型集镇等层级结构,分类别推进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系统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平台。二要坚持“三生共融”。就是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坚持城市规划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统筹融合,加强与新型城镇化规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规划、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规划等重大规划衔接配套,注重和节能环保、大气水体土壤保护、生态绿化等控制约束指标相一致,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强化重点指标控制,着力抓好重点城市和新型集镇控制性详规编制,尽快完善道路交通、园林绿化、防汛排涝和各类市政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城镇风貌规划等特色规划,严格维护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永久基本农田与生态保护红线,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三要力促“多规合一”。
**是全国首批“多规合一”试点城市,要进一步深化试点工作,认真归纳、系统总结试点成果,在上报验收的同时,尽快向其他县市区推广复制,着力解决多种规划自成体系、缺乏衔接的问题。各县市区确定的试点乡镇要加快工作进度,务必于今年上半年完成试点工作任务,切实为改革完善规划体系提供实践支持。四要强化“一图严管”。
规划是法定的,一经制定就要有权威性和严肃性,不能随意变更、胡乱建设,必须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兰州市安宁区的违规建筑、深圳光明新区的山体滑坡问题都与规划管理不到位有关,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约束力,严格“一书三证”制度,依据法定规划有序实施建设项目,严格执行各项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尤其是控制性详规确定的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高度和绿地率等指标要求,加强对各类违反规划行为的查处,坚决纠正随意变更规划等违法行为,真正把规划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三、注重功能配套
城市的核心是人,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安居乐业。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城市工作的价值指向。近年来,我们通过组织实施城市重点项目,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功能日趋完善,特别是**项目建设,规划细致、管理高效、建设规范,实现了项目的现期产出,被亚洲开发银行评为**最佳表现项目,为我们今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市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市功能配套设施不完善造成的。刚才,**关于抓好“两个建设”、确保“三个畅通”的工作部署,核心就是在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上下功夫。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必须强化问题导向,拓宽融资渠道,创新应用PPP模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公共服务建设,下大气力细化落实在具体项目上。一要突出抓好以道路交通、供热燃气、给水排污、垃圾处理为主的基础设施项目。“城市病”的产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市民消费结构升级了,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没跟上。当前,要坚持以建设强化治理的思路,统筹推进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新城区二期、高铁片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做好污水处理、水厂建设、污泥处置、污水回用处理、集中供热、天然气入户、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改扩建、垃圾中转站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管网改造等工程,打通断头路,改造破损路,为城市强健“骨肉之躯”。二要突出抓好以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设施为主的公共服务项目。这些项目都是直接服务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要强化系统思维,统筹抓好学校、医院、社区养老、殡仪馆所、社区服务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集物流配送、便民超市、平价菜店、家庭服务中心于一体的便捷生活服务圈,合理规划建设一批图书馆、影剧院、体育场馆、休闲健身广场等公共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同时,要大力推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为舒适、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三要突出抓好以环境保护、植树造林、园林绿化为主的生态改善项目。城市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发展经济理所当然,但必须强化尊重自然、绿色低碳的理念,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和建成区人口密度,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由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升品质转变。重点组织实施西汉**胜迹提升改造、滨河公园、体育公园、丝路公园美化、城市出入口改造等项目,强化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治理,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再创建2-3个国家园林县城。
四是突出抓好以中心镇、新型集镇为主的小城镇建设项目。
目前,**被确定为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市和**镇被确定为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市上也确定了**三个市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总结试点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根据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地域优势等特征,再选择一批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扎实、具有开发潜力和带动能力、重要交通干线地带上的建制镇作为全市小城镇网络布局的基本节点,从群众最急需的危房改造、道路通达、饮水安全和垃圾污水处理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培育产业支撑体系,强化配套服务功能,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努力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四、完善产业体系
城市化不是简单的人口市民化,必须以产业为支撑。我市大部分城镇产业支撑能力弱,城市经济张力不强、城镇发展活力不够。没有产业聚集人口,再漂亮的城市,也只能是一座“空城”、甚至“鬼城”。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必须以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为支撑,以城兴产、以产促城、产城融合。一要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产业,也是一段时期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就**来说,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要抓好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积极探索推行回购商品房为保障房和货币补贴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房管局要尽快对接拿出落实意见。另一方面就是要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房地产去库存措施,通过落实好降准降息、支持农民进城买房等政策,尽快消化现有商品住宅的积压问题。让农民进城买房的关键在于农村人口市民化,各县市区要认真研究破解农民变市民在户籍、就业、社保等方面的体制障碍,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建制镇合理、有序流动,切实提高城镇化率,拓展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市场空间。二要加快城市服务业发展。如果说农业是农村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就是城市的支撑产业。我们要借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充分利用地处丝路黄金节点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相适应的多元化城市服务产业。要优化提升餐饮、住宿、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水平,加快丝绸之路(**)国际商贸城、西北物流基地、**国际家居城、种子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城市服务板块,构建**、**两大商圈。要结合**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业,加快户外运动之都建设,谋划建设一批健康养老、养生度假、休闲体验等服务项目,努力打造辐射周边、面向全国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增强城市的聚集效应。值得一提的是,我市举办的**2项赛事被列入在深圳评选的**体育最佳商业赛事,说明我们在以特色产业提升城市影响、吸引聚集人气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三要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及潜力,积极探索产城融合的路径和办法。**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按照“产城一体、综合发展”的理念,完善功能配套,丰富发展内涵,健全城市综合体、安置小区、人才公寓、购物中心、宾馆酒店、科研机构等服务功能,用花园式的理念提升绿化美化标准,把产业园区做成城市新区,衔接**一体发展。各县市区中心城区要加快教育设施、商贸市场、工业仓储等功能业态向新区新城转移,推进商贸、居住、产业互促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要素保障作用,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在“产”“城”之间自由流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五、强化工作措施
达到“四个整齐”、“五个一流”的目标要求,必须创新方式方法,强化措施落实。
第一,要加强政策研究落地。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认真学习研究,使自己由“城市问题专家”转变为“城市发展专家”,彻底从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前段时间,结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央、省上密集出台了有关城市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省城镇体系规划、“6873”交通突破行动等等,都蕴含着巨大机遇和诸多项目,大家要深入学习领会,主动从政策支持中挖掘信息、寻找项目,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和机制创新,加快提升我市城市发展水平。
第二,要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坚持重心下移和属地管理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开展,深入开展市容市貌、广告牌匾、花卉摆放、车辆停放等专项整治,落实《**市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实施方案》各项任务,着力营造一流的城市环境。要不断提高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城市交通、通信、气象、卫生、公安、城建等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抓好“智慧城市”、“数字城管”建设,提升“12345”市民热线服务水平,构建城市交通管理、社区服务、市政设施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去年12月底,市委常委会议研究通过了市区两级城市建设管理事权调整方案,这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简政放权要求和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从根本上建立权责明确、管理规范、调控有序高效体制的一项重大举措,肃州区和市直相关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尽快制定人员编制、资产、债权债务和项目移交清单,按期完成市区两级城市建设管理事权划分调整工作。
第三,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城市因人而生,人是城市的主体,市民素质越高,城市发展的效率越高、成本越低、效果越好。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全国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通过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拍摄城市形象专题宣传片、开展“文明进校园”、“文明进社区”等专题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要研究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依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引导市民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城市管理,从根本上树立起市民的城市主人翁意识。
第四,要强化监督考核评估。要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制定完善操作性强、覆盖面广的城市工作责任考核办法,特别对涉及公共安全、工程质量、建筑安全、规划管理等关键环节要明确责任、靠实到人,严格项目招标、工程监理、资金拨付的监督管理,持续开展专项整治,防止腐败问题发生。同时,要适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对各城市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公开发布评估结果,接受社会监督,逐步形成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科学管理机制和运行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