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分高校就业工作经验汇总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工作方面一些主要的做法和经验有:
一、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三年的示范建设,学院完善了施工(工作)过程导向的“123”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工学交替法等教学改革。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能力;优秀的“双师”团队,保障了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无缝衔接”。
二、学院建立了一套“四步法”开发就业市场的“营销策略”。在考虑开发就业市场时,第一考虑的是在现有就业市场上,为各专业的毕业生扩大就业市场份额;第二重点研究开发新的就业市场;第三考虑开发现有就业市场上有较大需求的新专业;第四寻求在新的就业市场上开发有良好就业前景的新专业。
三、学院与上千家用人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需合作关系,建立了3500毕业生的就业平台。
四、学院将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当做一项校园民生工程来抓,制定了《“双困”毕业生就业帮扶办法》。对这部分学生采取“一对一”的帮扶,特别是针对“5·12”地震重灾区的毕业生,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五、学院利用每年暑期开展了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家长三方的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家长对学院的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六、就业成效显著,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上级多次表彰。培养出的高素质、高技能毕业生贴近社会需求,实现了“高质量、高就业、高成才”。就业质量高:40%以上毕业生就业于行业骨干企业,如中建集团、中铁集团、北京建工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就业率高:保持在97%以上;成才率高:许多毕业生通过努力很快成为企业骨干,“有的四五年后就能担任部门经理、项目负责人”。学院连续九届成功举办了大型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60%以上的毕业生通过大型双选会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学院连续五年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学院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特色一:“厂中校、校中厂”的办学模式理念在西部高职院校中比较超前,效果明显。早在1996年,贵州交职院就开始尝试“双元制”办学模式,如以汽车工程系为例,陆续与贵州省汽车修理公司、贵州雪铁龙贸易有限公司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学生课程一半以上在工厂由老师和技术工程师共同完成,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学生毕业就可上岗,缩短了培训期,增强了竞争力,据了解,其他各个系部都采取类似模式,成效显著。
特色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调研为依据,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就业前景得以保障。提出了 2+1教学模式;真实建造教学与工作一体化模式;订单式培养;量身订制;
根据市场需求,新增相关专业,拓宽就业口径,这一系列实行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模式是值得肯定和总结推广的。学校优化资源配置,与东部先进学校联合办学,实行东西联合订单培养的思路,也走在了西部高职院校发展思维的前列。
特色三:创业教育平台构思新,探索工作有成效。以“两书一示范”推进,自编的《优秀毕业生实习创新案例》、《大学生创业项目手册》为架构,以校内一些列创业示范店为载体,走出了创业教育与创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特色之路。
大理学院:
大理学院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毕业生就业政策,把就业工作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以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加强理论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一些主要的做法和经验有:
一、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加大了学生转专业的力度,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人生职业追求,让每个学生能读到自己满意的专业。同时,根据专业就业率,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有效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
二、以扎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培养“基础实、专业强、素质高、服务好、受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四个结合”为重要途径和方法,以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专业建设出特色、出品牌为显著特点,配合教学改革,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进行了全方位的修订。
三、建立兼职就业联络员制度,在昆明等13个地州市人事劳动部门选聘了25名兼职“就业联络员”。
四、实施“一对一”就业服务,学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每人具体联系1个或几个毕业生,帮助其积极就业。
五、大力开展毕业生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学校拨出专项经费200万元,设立毕业生创业基金。09年毕业生中有32人自主创业。
六、加大对贫困毕业就业援助力度。从专项助困经费中划拨10%作为“助学育人创业就业培训”费,用于对贫困毕业生就业能力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求职补助。
西安交通大学:
1、深化教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2+4+X”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设立“钱学森实验班”、“宗濂实验班”,因材施教,培养拔尖人才;实行“书院制”教育,把中国的传统教育精神和现代的“大学之道”融入其中,营造育人新环境。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推进基于通识教育、科研能
2、重视就业市场建设,积极组织校园招聘。2009年组织各类招聘会600余场,接待用人单位20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吸引包括周边地区兄弟院校在内的毕业生30
余万次。就业网络平台日访问量高达20000人次。
采取多种形式推动职业发展教育。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教育部创业教育基地”,开展职业咨询等多种形式,推进就业指导工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组织机构完善,政策保障有力。学校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出台并采取了多项政策和措施,在场地、人员、经费等方面优先给予保障。
2、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近年来,对就业需求少的专业减少或停止招生,同时根据社会需求,恢复和增设了一些专业。
3、立足行业,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发挥原隶属冶金部的优势,不断开拓,与全国有关行业1070家单位建立了就业合作关系,“实习+就业”模式成效显著。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一、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构建校县校企合作联盟
该校为涉农院校,农业生产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过程等迫切需要企业参与及政府部门的协调。为积极加强校县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支撑,学院提出并启动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该工程根据行业企业岗位不同特点,以社会需求为依归,利用学院和农、林、水三个厅的共建优势及杨凌示范区的区位优势,结合学院在生产实习、招生就业、外事接待、校友联谊等渠道建立的联系,以现有的校县、校企合作基础为平台,选择与学院开办专业密切相关的县(区)政府、企业为联谊点,按照优势互补,联谊联姻,合作创新,共赢共进的原则,建成融省内外100个左右县、1000个左右企业的联谊会,形成紧密合作型、松散结合型、辐射互惠型三级合作联谊圈。使全院每个教学系合作面理论上平均达到10个县、100个企业,每个专业合作面理论上平均达到2个县、20个企业。
二、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毕业生就业质量工程
(一)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
学院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努力实现教学与市场的零距离对接。坚持走“创特色、建名牌”之路,抓点带面,打造品牌,创出特色,推动全院专业建设与改革。在具体工作中,结合市场定位原则,按照改造、整合、扩充、开发四种途径,提出了专业设置的四个协调与统一。即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协调统一、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协调统一、专业设置与陕西经济结构调整协调统一、专业设置与学校教育资源协调统一。
(二)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开展顶岗实习,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实践性教学占到总学时的一半以
上,学生还要求有最少半年的时间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毕业生除具备毕业证外,还至少要有1-2个社会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在校内建有11个融职业技能培训、行业技能鉴定、生产能力、科研服务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同时与企业广泛合作,建有163个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院还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与用人单位分工实施的办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季节分段、工学交替”、“新洛桑”、“合格+特长”等适合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兰州理工大学: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05年以来,以适应社会需要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着眼点,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停招、增加、增设了一批专业。
2、狠抓就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学校领导亲自带队到全国21个省市开拓就业市场,10年来共建立了400多家就业基地,成为学生就业的主阵地。
3、通过“三种途径”抓就业指导。一是广泛宣传就业形势和政策;二是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就业指导课效果好;三是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宁夏医科大学:
1、创新思路,全程开展就业教育。通过开设“就业指导公共必修课”、“就业指导服务月”等多种形式,使就业指导覆盖每一位学生。
2、广开渠道,创建“就业基地”。先后成立了5家附属医院,在全国建立了80多家临床教学实践基地,“以实习带动就业”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3、适应社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贴近行业要求,构建以“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践体系”和“双螺旋式实习临床教学改革”为核心的一体化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4、不断探索,加强就业工作研究。完成了“宁夏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等专题调研,为学校就业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依据。
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大学就业工作的主要经验特色表现在:
60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坚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紧紧围绕新疆和兵团经济建设的战略需求,坚持“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把兵团精神融入到学校教学管理和育人工作当中。通过开展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扎实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边疆繁荣,加强民族团结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始终坚持兵团精神塑造师德,多年积淀形成了教师们“献身边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共同品格,涌现出了“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的孟二冬精神,以及12年扎根边境贫困团场,传播科技,帮助职工群众科技致富的“平凡教授”代江生等全国模范教师,在育人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是始终坚持兵团精神培育学生。学校把兵团精神系统地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兵团精神全过程引导(入学、培养、毕业、就业)、全维度渗透(教学、管理、服务)、全方位导入(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培养了大批政治过硬、作风朴实、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成为自治区和兵团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骨干力量。
自2002年以来,学校连续8年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内地生源毕业生留疆率始终在50%以上,2005年达到了69.87%,唱响了“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就业主旋律,形成了边疆“高校育人”到“高校育人、留人”的可喜局面,开创了“教育戍边”人才流向新疆的独特机制,引起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中宣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学校就业工作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兵团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广泛报道。
第二篇: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
2009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介绍
导读
教育部于2009年9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经申报推荐、专家初选、社会调查和实地调研等环节,最终产生了50所2009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此次全国共有163家高校申报就业经验材料,由教育部、高校以及相关研究机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运用90个指标进行衡量。衡量一所学校的就业工作经验是否具有典型性,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满意度占70%的比重,学校的自我评价占30%。调研过程中发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与学校的自我评价之间呈正相关。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北京大学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国情社情教育中引导学生了解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蕴含的发展机遇;就业形势教育中引导学生将实现个人理想与奉献祖国建设相结合;出台专门文件,开通咨询热线,推出“走近北大优秀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榜样系列报道;邀请基层工作优秀校友座谈;聘请校内外专家为基层西部就业毕业生提供岗前培训,帮助树立科学、持续、协调发展的长效就业观。
2、推行全面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①本科教育:一是按院系或学科大类招生,加强通选课建设,实现低年级通识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双学位和辅修制度,设立暑期学校,开展海外交流、联合培养项目,探索以宽厚培养为特点的元培模式,加强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等,形成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良好格局。②研究生教育:调整学制,按学术型、应用型和专业学位分类培养;重点资助建设一批学位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国家-学校-学院-导师”多层次国际学术交流机制,通过联合培养、英文项目、国际会议资助等多渠道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大力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水平,推进全国优博推荐工作,提升研究生人才整体质量。
3、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利用学校、政府、企业、专家、校友等各方力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指导。如开展“青年创业大讲堂”和“多元化创业新路线”等系列讲座、沙龙;举办“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解析和实务指导”讲座;设立专项基金资助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设立创业基金每年为5支团队提供约10万人民币的资助;连续10年举办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优秀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成果孵化帮助等。通过上述一系列教育和活动,学生创业领域和方向日趋多元化,创业热情不断高涨。
4、以教育客观规律为出发点,实现育人机制的科学发展。①通过课堂教育、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理论研究等方式初步建立健全专业化、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②重点指导与帮扶。一是对党员骨干、家庭经济困难、有就业障碍、少数民族以及意向去西部、城乡基层、自主创业的重点人群建立个人动态档案库。二是为特殊群体提供“开展一次全面排查、进行一次深入谈话、提供一次就业信息、实施一次组织推荐、报销一次求职费用”等帮扶措施。③提供个性化服务。打造学生职业发展导师、生涯发展辅导师和职业发展志愿者三支力量,通过一对一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学业、职业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5、以就业调查研究为突破口,推进育人机制的创新改革。针对中西部、“长三角”、“珠三角”、东三省、京津塘等地区展开就业调研,拓展就业市场;建立用人单位、校友和在校生三方需求和评价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定期通过座谈、电话、问卷等形式了解社会需求变化和对人才培养的意见,注意将研究成果反馈到招生、教学、培养环节,实现各环节良性互动。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清华大学
工作特色:引导毕业生勇于担当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1、清华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培养优秀人才,为基本办学理念和根本育人使命。学校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环节,祖国至上、人民为先、事业为重,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成为清华毕业生坚定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勇于担当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清华的主流就业文化和自觉就业选择。
2、学校提出的“就业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育人是全体教师的共同神圣使命”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专业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专职就业工作队伍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就业工作、思想教育、人才培养相互反馈、相互推动,共同形成全员全程开展就业工作的大就业工作机制,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3、学校建立了就业引导、职业辅导和创业指导一体化的就业指导体系,使毕业生具有了“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和以“平常人心态,承担不平凡社会责任”的意志品质。
4、学校将信息化作为加强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不断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学校就业信息网成为集招聘信息发布平台、就业管理工作平台、职业辅导资源平台和就业工作交流平台为一体的高校就业信息系统。学校牢记国家重点大学的责任与使命,立足本校,服务全国,将信息网面向全社会公开,使得就业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中国人民大学
1、将办学传统、学科特色融入人才培养与就业中。
提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方案,增加选课自由度,设立科研学分,鼓励学生知行合一。
2、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意识,提供良好的创业孵化条件。
2009年,建立学生创业园,并设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为通过项目评估的毕业生创业企业提供“零成本”创业孵化服务。包括:提供孵化服务专员;免费提供400多平方米的写字间集中办公;配套公共设施服务;提供公共前台、公共财务等软服务项目;提供各项扶持资金的申报,开通多项资金融通渠道等。2009年举办首届学生“创业之星”大赛。33支参赛团队中有9支获准进驻学生创业园。
3、高度重视,创新思路,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
①举措引导和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专门出台文件,通过开展政策咨询周、举办基层单位及村官座谈会、基层就业活动月、实地考察基层工作等活动以及承诺考研加分、给予物质奖励等政策优惠,引导学生就业观念由追求“三高三大”向“行行建功、处处立业”转变。09年有299人到西部、基层就业。
②构建与用人单位合作的长效机制。创立与用人单位的就业工作联谊会制度,开拓并巩固良好的就业市场,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③建立就业调查体系,实时追踪就业动态。理论研究成果颇丰。编纂《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状况白皮书》。建立较完备的就业调查体系,开展“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就业中期调查”、“新生职业规划调查”等十多项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充分掌握学生动态,适时调整政策。
④提供困难学生帮扶与援助。设立“华民慈善基金会”就业援助项目,为品学兼优的贫困毕业生每人提供5000元就业补助。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北京交通大学
一是建立完善就业与培养、招生联动机制,将就业纳入质量工程,围绕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①把握历史机遇,发挥学科优势,恢复五大轨道交通特色专业,及时调整招生计划,修订培养方案,更新教材内容,为国家轨道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培养输送大批紧缺人才。②确定拔尖创新型、工程型、复合型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把职业环境引入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③2007年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学实验室通过实验内容、实践内容、科研训练、能力培养、学科竞赛等模式向学生全面开放,每年受益学生千余人次。
二是积极落实“彩虹助力”就业困难群体帮扶计划,采取摸查登记、专项训练、全面辅导、个体咨询、专项资助、特殊推荐等六项措施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就业。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求职费用;对于交流与协作能力较弱的学生,组织参加素质拓展、职业能力训练营等活动;对于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加强实验室教学和实习环节,强化专业操作能力训练;对于学习综合排名后10%的学生,加强班主任、导师督导工作,帮助顺利完成学业。2009届共有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930人,917人落实就业,就业率98.60%;登记零就业家庭毕业生8人,残疾毕业生2人,来自地震灾区的41人,均全部落实就业。特殊群体就业比率高于学校毕业生就业总体水平。
三是采取校内与校外、专业与项目、资金与政策“三个结合”,以“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中心”、“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和 “北京交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为契机,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育。通过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方案评估和创业项目扶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2008年9月制定《北京交通大学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暂行办法》;2009年4月,最先与北京市工商管理局海淀分局共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中心;5月成功举办了北京交通大学首届大学生创业项目选拔大赛,28名2009届毕业生申报了18个创业项目;10月正式成立“大学生创业园”,帮助项目成熟的毕业生成立自己的企业,在资金和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目前已有在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的5家学生企业入驻创业园。
四是以“一网两平台三系统”为载体,建设交互式数字化多媒体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就业信息全天候、无缝隙、高效率传播,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质量和水平。把网络、手机、多媒体等信息手段融入就业服务的各个环节,不断丰富完善自主开发的就业资讯网,推进签约管理系统、企业信息查询系统、就业指导服务系统的建设,实现了“鼠标就业”加“手机就业”。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作特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引领人才培养创新。
工作特色解释:
1、学校紧密贴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国防科技工业“同风雨,共发展”,持续输送大批高素质毕业生到航空、航天等主流行业和骨干单位建功立业,积淀形成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国防校园文化和人才培养氛围。
2、主动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环境,优化专业设置,整合教育资源,探索实践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开展多层次、广覆盖的创业教育活动,“双实双业”基地理念先进,保障到位,实效明显。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北京化工大学
1、以行业需求为依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①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与企业合作培养工程类研究生,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之后到企业从事工程研究。调整应用型研究生的评价标准,编写符合工程实际的专业课教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②强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注重对学生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组织协调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全面训练。在化工、材料、机电、自动化等优势学科试办订单式培养的工程人才班,制定专门培养计划。
2、依托学校资源优势,稳步推进创业教育。
①完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将学生创业与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学生社团建设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实践环节、创业竞赛、创业咨询辅导等环节,逐步形成校企合作、第一、第二课堂相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化创业教育模式。
②建立科技创新基地,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1-2年免费场所;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法律援助等公益性服务。
③学校科技园和投资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创业风险资金,提供创业资金保障。
3、实行本科专业“末位淘汰制”,根据就业状况适当调整专业。
对于生源质量差、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低、科研水平不高、不是学科整体架构必需的专业,采取黄牌警告、限期整改直至停止招生等措施。
4、全员化就业工作与科研相结合。
根据科研工作特点,动员和引导导师紧密贴近社会需求,合理调整学生培养方向,将学生能力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
5、注重困难群体帮扶。
设立专项就业帮扶助学金;建立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平台,提供部分资金支持;推进“四个一”计划,即一个学期、一名教授必须为一名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提供一次就业机会;引导贫困学生建立回馈社会的观念,加强德育。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工作特色:适应中国开放型经济需求,造就大批国际化精英人才。
工作特色解释:
1、学校努力把学生培养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经济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从事国际经济事务,能够参与和赢得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2、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加大国际化的实习实践活动、国际文化交流等元素,加大国际化的学生来源及中外学生交流融合等,通过第一、二、三课堂的整体设计、紧密衔接和良性互动,使学生构建起国际化的知识结构,具备和生成国际化的能力和素质,从而形成了在人才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3、全校教职员工对就业工作充满激情,扎扎实实的投入感情开展工作。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结合石油石化行业需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学生部分培养环节和选修课程,企业资助学生学习、生活费用并提供就业岗位。目前已与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25家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本科生673名,研究生75名。
②“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生产和科研的需要,选派已完成课程学习的研究生进入工作站两年,在企校双导师指导下参加企业科研攻关项目并完成自身的学位论文,在站科研成果产权归企方所有。已在塔里木油田、新疆油田、大庆油田等企业组建企业工作站50个,进站研究生450余人。
③企校联合培养“国际石油合作型”模式:以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为平台,由中石油、中石化出资将学生送至俄罗斯古勃金和乌法大学进行合作培养。目前企校联合培养合作型人才136名,已毕业98名。
2、以国家重大需求为使命,教育和引导优秀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把就业工作当作促进学校发展的战略任务。校领导每年带队走访几十家石油石化企业,亲自主持重要的招聘宣讲会并联合三大石油公司及其下属大型企业领导成立教育与就业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招聘事宜。
学校联系石油企业出资设立3千多万奖学金,并联系13家企业出资选择教室打造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企业育才厅”,作为全天候宣传企业的窗口。
3、建立就业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明确细则,全员动员力促就业。
如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岗位津贴实施细则》规定:学院教师通过介绍信息、推荐工作,帮助学生就业,记5个工作量/学生;引进单位到学校开展招聘活动,记20-40个教师工作量;帮助学院联系并签约就业见习和实践基地,一次性记50个教师工作量等。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高素质的生力军。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是社会主义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科学发展观,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定位。以“加强重点、突出特色、扩大优势、协调发展”为原则,遵循“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市场,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工作特色:服务国家、适应市场,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学校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联动机制,紧跟社会发展及科学技术更新步伐,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反馈实时指导教育教学改革。
2、学校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通过修订培养方案,拓展人才培养途径,构建分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科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标准始终与市场接轨,符合市场和社会以及用人单位需求。
实践证明,学校紧跟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更新步伐,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成效显著,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市场和社会以及用人单位需求。近几年我校就业形势逐年看好,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几年来一次就业率均在93%以上,特别是传统就业率始终保持高水平。
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教育观念转变,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展人才培养途径,建立并完善具有我校特色的创新素质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天津大学
1、就业工作理念创新,重点引导。①把就业工作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并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在服务国家过程中深化就业工作。②将提升就业质量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引导方向,以“在充分就业基础上的重点引导”为总原则,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觉把个人发展同国家和社会需要相结合,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2009年拨出专款设立“求是奖”,奖励赴西部、基层、艰苦行业、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毕业生。2009届毕业生到西部就业246人,到艰苦行业就业163人,到部队78人,到基层工作11人,选调生12人,村官3人。到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人数占签约总人数的近五成。
2、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全面发展。以培养“理论基础厚、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紧密围绕滨海新区战略需要建立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平台,构建和完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①以实体化“卓越工程师培养实验中心”为建设目标,成立“求是学部”,从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按照技术科学型和工程专业型等不同模式分类培养,注重设计和动手能力。②制定“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按照工程创新人才素质、能力和知识三维度的基本要求,构建以“素质提升系统(QS)”、“能力强化系统(AS)”、“知识优化系统(KS)”为主体,以“工程创新环境支撑平台(EIE)”为保障的EI-QAKE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科学发展。③启动“滨海工业研究院”建设,通过“订单式”培养,为天津和滨海新区企事业单位提供个性化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服务,与企业合作培养工程硕士2200多名,涉及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多个支柱性产业,培养MBA、MPA等高级专门管理人才1100多名。
3、指导服务体系创新,全程覆盖。①整合专业队伍、思想政治系列教师、社会资源力量,将创业教育、诚信教育作为新的增长点,与时俱进地纳入教学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引导与就业服务并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立体化全程化全覆盖的就业指导体系,在全国较早实现课程全覆盖。②建立“学校统筹、学院推动、三级联动、全员参与”的多维就业工作机制体制,整合各类资源,优化专职教师与兼职学生相结合、网上网下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老师重点引导与学生自主服务相结合的就业管理与服务体系,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确保学校整体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依托传统办学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办学模式,形成了办学与社会需求结合“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和校系两级管理,全员参与抓就业的办学与就业工作特色。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
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多途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通过“企业新技术、企业工程师进校园进课堂;学校专业教师、学生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形成了“两进两出”的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1、依托学校优势,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创建行业急需的新专业。
结合学校特色优势,根据社会、行业发展趋势,创建行业急需、特色鲜明的新专业。如:根据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结合学校纺织材料学科的优势,在全国率先申报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目录外本科专业,并于2004年获教育部批准。根据企业需求,创建了“3+1”的企业联合办学模式,培养的人才供不应求,深受企业欢迎。再如,根据LED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天津工业大学在该领域的科研优势,率先在全国成功申报了“光源与照明”目录外本科专业,建立了有61个企业加入的联盟,并建立了教育部在该领域的全国第一个重点实验室,发展势头强劲。
2、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学校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体现企业行业需求,根据企业不同需求明确设置专业方向,并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纺织、轻化工程、服装、非织造工程等专业与山东、浙江、广东的企业广泛合作;机械、电子、通信、自动化在滨海新区形成依托;软件及信息服务类专业在天津华苑产业园形成依托,传媒、动画类专业与京津地区企业广泛合作,经管类专业与天津开发区、空港物流区逐渐展开合作。这种合作优势互补、校企共赢,企业可获得紧缺适用人才,学生增加了就业机会,学校实现了针对社会需求的特色人才培养。
3、校企联合建立高水平实验室,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学校与企业共建多个高水平实验室。如:与飞思卡尔公司共建的“嵌入式设计及应用实验室”、与国内规模最大的财经资讯供应商“世华财讯”共建的“财会金融信息实验中心”等。这些校内实验室建设的共同特点是都代表了该领域现代企业技术,企业提供设备与技术,学校提供场地、经费支持、配备专任教师,使这些实验室成为校企联合研发,学生自主实践的基地。更新了教学方法和试验手段,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培养质量。
4、校企联合组织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学校有意识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注重共性培养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1)全校所有专业均成立专业社团,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指导或资金支持,创业教育培训,校企合作实验室对外开放等措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2)学校以项目为载体,借助企业技术和资金支持,设计组织“盛群杯”、“华苑杯”、“用友杯”等开放式竞赛,用相对完整的具体任务驱动学生,使毕业生实际应用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更加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5、在知名企业建立实习和就业相结合的“第二校园”,建立有效的校外实习教学全新模式
学校利用滨海新区企业密集的特点,在飞思卡尔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适应学生上岗实习、企业选人用人的就业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校园”。这种由企业提出实习规定任务和时间安排为主,学校组织协调多专业学生参加,更广泛更灵活的校企联合组织实践教学新模式,为学生真刀真枪训练,企业选人用人和研发提供了有效途径。实现了以学生为本,以企业为主,校企联合培养,学校、企业、毕业生利益三方共赢的效果。学校现建设了76个“第二校园”,每年有2000多名学生通过“第二校园”走向社会,有三成以上的毕业生在实习企业就业。
二、校系两级管理,构建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1、提出大就业理念。校党委、校行政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实施“一把手”工程,落实就业工作“三到位”和“四化”要求,形成了“校领导统筹全局,招生就业处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各学院逐层落实”的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全员化工作机制。
2、学校坚持与企业全方位合作共赢,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研发中心,以研发中心为纽带,学校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进修提高;而企业为学校提供真实的科研课题,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环境、指导教师和生活条件。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形成了学校教学、科研、学生就业与企业全方位的合作机制。
3、坚持就业考评与分配制度挂钩。学校将就业工作列入学校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并重的重点工作,并将就业工作纳入各单位年初目标任务分解和年终目标任务考评,使就业工作的效果与各单位、各专业、每位任课教师的考核与利益相挂钩,建立了就业工作考核机制。并根据就业形势适时调整招生计划,形成了学校抓宏观看就业,专业抓落实盯企业,教师瞄准企业核心技术抓课程改革的良性局面,进而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天津工业大学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和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受到了良好成效,在全国高校特别是地方性大学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和推广意义。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河北大学
一、办学与社会需求的“三个融通”。
1.专业设置、招生与社会需求相融通。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与改造专业、确定招生规模。“十五”以来,新增本科专业37个,其中36个为社会急需专业,对13个市场不畅的专业进行了调整,隔年招、减招或停招。2003年该校根据社会需求创建动漫设计专业,目前已成为新闻出版署、国家文化部重点研究基地,动漫产品多次在全国和河北省获奖,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2.专业培养与就业相融通。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参照岗位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的3+1培养模式,使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岗位,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电子信息类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将生产实际和企业运行模式引入课堂,提高了学生从事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
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通。努力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做人与做事统一,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以及共性发展和个性打造等方向协调发展,实现两大课堂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006年以来,学生在国家级、省级专业竞赛和高水平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共获省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近100项。
二、滴灌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艰苦创业。
1.思想教育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实施探讨式教学,平等化交流,双向式互动,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
2.从入学一开始,四年不断线,实施全方位滴灌和全程化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才成长规律,全面规划人生,让“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每天进步一点点”和“带着目标学习,带着作品就业”这些理念成为青年学生追求的主旋律,稳定队伍、理论研究成果显著。
3.依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职业指导教学训练基地”,培养国家职业指导师91人,同时聘请149名企业家组成专业化职业指导队伍,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刻探讨工作规律,对学生人生规划和长远发展提供精细化指导。有效地思想教育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引导了大量的毕业生投身基层。2009年,毕业生到层就业1316人,约占全校毕业生的40%,表现出当代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初显成效。
在河北省率先成立了创业学院和创业园,建立校院两级创业工作体制,初步形成了创业课程、创业赛事平台和创业实践为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1、建立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依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大学生创业培训和就业实验基地”的优势,2004年承办了首期全国部分院校创业师资培训班,大量培养KAB、SYB创业培训师,同时积极聘请企业届人士指导学生创业活动,目前已培养创业指导教师20名,外聘企业家34名。
2、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在《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基础上,整合全校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开发创新创业课程群,形成了以《创业管理学》为核心的创业基础课程体系,以《沙盘创业》为核心的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体系与相关技能平台、实践平台的相互支撑。
3、创业教育实施“项目规划、项目孵化、项目实化”的三级跳
一是开拓创业实训基地。在校内设立1200平米的就业与创业展厅、动漫基地、ERP实验室等创业实训基地,在校外建立创业实践基地41个,帮助创业团队规划创业项目。二是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和软创中心,向学生初创企业提供经营场地、项目对接、政策咨询等服务,营造“在创业中成长,在成长中创业”的氛围,扶持学生实践创业。三是扶持创业项目向实体化转变。06级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赵瑞阳将“基于网络协议的多路视频监控系统”转让于沧州海能海特石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7级通信专业学生唐明月将“抗氧化电感线圈的开发技术”转让于北京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7级自动化专业学生李英豪将“AC/DC整流电源数字控制技术”转让于保定红日电气有限公司。近年来,已有100余项学生自主研发项目在企业实际产品开发中得到应用。
4、组建创业团队
学校在河北省率先成立了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先后组建170余个大学生创业团队。三年来,学生在科技、文化竞赛中共获省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0余项。在2009年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学校以团体总分240分的优异成绩与北京大学等兄弟院校并列全国参赛高校第12位,为河北省大学生获得第一个“优胜杯”和第一个“挑战杯”社科类项目一等奖。2009年“绿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业团队在全球社会创业大赛中,最终获得中国区决赛第四名,并荣获中国区决赛唯一一项“最佳策划奖”。
5.涌现出一批创业典型
2008年9月,该校学生谷更新成立的139.ME创业团队,通过为“苹果”手机编写应用程序,每天可实现1000美元的收入。学校学生已注册企业11家,注册资金共300万元,正在准备注册的达61家。2009年,学校被评为河北省首批创业教育示范校。
综上所述,河北大学作为河北省唯一一所省部共建学校,坚持办学与社会需求的“三个融通”,滴灌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连续三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在90%左右,2009年获得全国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北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全国高校特别是河北高校具有典型示范和推广意义。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家和省级媒体报道学生工作76次。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就业工作能够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确立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在全国高校特别是山西省高校中具有先进性和典型性,学校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以服务山西煤炭、电力、化工、机械、材料等支柱产业为宗旨,形成了就业工作的鲜明特色。
1.学校党政领导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就业工作,注重突出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坚持学校办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支柱产业服务的办学定位与方向,全校上下形成了全员关心和参与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
2.学校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和教育部本科教育质量工程为契机,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学科和特色专业,提高服务山西支柱产业重点学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在学校现有8个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4个国家特色专业中,分别有4个和3个直接服务于支柱产业的学科和专业,其余也都为相关学科专业。
3.学校招生规模和就业导向能够主动适应山西重点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全校招生规模超过40%面向山西支柱产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选择直接服务于山西地方支柱产业的比例达到70%以上。
4.学校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就业教育,使学生就业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学校制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低年级学生就能够进入学校创新实验室,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创新成果多次在全国获奖。学校聘请社会精英、优秀校友组成辅导专家团为学生现身说法,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回报社会,成效明显。
5.学校历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为山西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8%以上。学校评选了“首届10佳创业明星”和30位杰出校友,其中服务于山西支柱产业的分别有8人和22人。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包头钢铁学院。建校50多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校园文化精神,立足行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强基固本,学用结合,不断创新和改革培养模式,面向生产一线,培养出大批“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在全国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该校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工作,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直处于内蒙古高校领先水平,先后两次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多次荣获 “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牢牢把握适应行业发展,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特色人才的办学思路,立足学校的行业办学传统,促进面向行业的毕业生就业,着力培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的新型实用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其学科布局、专业设置和科研方向在主要服务全国冶金和煤炭两大行业的同时,全面覆盖了内蒙古的六大经济支柱产业,成为内蒙古“构建经济发展技术支撑平台”的高校。
该校领导率先垂范,亲自带队走访用人单位,巩固和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近年来,学校领导带领招就处、有关部门和学院走访了22个省区市的上百家用人单位和部分人才市场,进一步加强了与这些单位的联系。该校领导班子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位校领导外出开会,只要时间允许,都要看望当地的校友,并且与用人单位进行洽谈,及时了解用人信息和人才培养需求。
为了给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双向选择”平台,该校每年都要举办1-2次校级双选洽谈会,并根据用人单位需要组织近200场专场招聘会。各学院还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小型洽谈会,开辟基层就业市场。从事就业的同志在长期的实践中树立了很强的责任心,他们以学生就业为情怀,把学生就业当作校企双方共同事业来做,一方面大力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同时,也为来校招聘毕业生的单位代表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用人单位代表。代表们说:“来到内蒙古科技大学有回家一样的感觉”,“内科大的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的学生”。连续十几年来校招聘毕业生的抚钢人力资源负责人朱启祥说:“内科大服务热情周到,毕业生务实、好用,我每年必来,并且还主动向其他企业推荐” 因此,这些年来,以宝钢、首钢、包钢、二冶、二十二冶为代表的全国绝大多数钢铁企业和冶金建设公司以及神华驻内蒙、宁夏的煤炭企业每年都派代表参加该校毕业生双选会或专场招聘会。毕业生在冶金、煤炭行业内就业比例达50%以上。同时,其他行业的单位也纷纷来校招聘毕业生,这几年,来校招聘毕业生的单位数量和签约数量逐年递增。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大连民族学院
学校立足沿海开放地区,抓住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的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就业根本。多年来,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专业结构和学科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在服务上下工夫,在就业市场上求创新,在就业指导体系上求实效,探索出了一条以创新和服务为特色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之路。学校连续九年就业率超过90%,位居国家民委所属院校第一位和辽宁省高校前列。近年来,中国教育报、中华民族报及地方新闻单位等多家媒体对学校的就业创业及创新教育进行报道,中央电视台也对学校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和服务民族作了新闻报道。
专家组认为,这是一所值得重视和尊敬的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所作的努力是值得称道的,希望教育部和国家民委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高度给予学校更多支持。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1、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具有明显的特点
该校围绕市场、社会和行业需求,深入学习贯彻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面向西部及辽西北的大政方针,同时坚持按照往届毕业生对专业需求的反馈,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特点。立足国情、立足省情,立足校情,立足行业培养具有太阳石精神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07年出台了培养方案,不断根据实际修改培养方案,进行了8个专业39门课的研究式教学试点。
2、四年倾心全方位不间断就业指导服务有特色
该校四年不间断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具有明显特色。该校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是艰苦行业,该校就业指导服务的内容,从毕业后工作现场入手,以该校文化传统为依托,从大一到大四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培养学生从艰苦观到发展观的认识。立足为地方经济服务,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有力保障。一年级开展“就业形势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学风、学位意思教育”,二年级开展“就业观念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开展“择业技巧”教育,四年级开展“就业政策”教育。
3、保障措施有特色
1.以评促建,充分调动各二级单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奖惩体制;
3.建立了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毕业生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4.实现了“一校一策”“一院系一策”“一专业一策”。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一、推进“三个结合”,提高毕业生专业技能
具有辽宁交专特色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学生培养与职工培训相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相结合、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五级捆绑”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学校形成了以五级“捆绑”为特色的就业指导服务责任体系。各系书记与系主任“捆绑”,为各系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系学生工作办公室与教学工作办公室捆绑,为就业指导服务的第一责任人;专业主任与专业“捆绑”,为专业就业市场开发的第一责任人;学生导师与学生捆绑,为专业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辅导员与学生捆绑,为就业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五级捆绑”的实施,形成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网络格局。
三、就业指导的“实境教育”
实现以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为主导进行的、与真实择业过程相一致的就业“实境教育”。学校在辽宁省率先建立了校系两级就业指导委员会,开通了省毕业办、交通厅、企业和学校联手打造的就业指导服务新渠道。学校聘请了22名企业德育辅导员,通过举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等素质拓展和模拟招聘、模拟就业等实践性活动,把企业评价作为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依据。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东北师范大学
1、责任之心更新观念:东北高师协作,联合东北28所高师院校成立东北高师就业协作体,每年共同召开东北高师毕业生联合供需洽谈会。本着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品牌共创的原则,协作体成功做大了东北区域性、教育人才专业市场,实现了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区域性教师品牌市场建设目标。东北教育人才集散地,极大地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通过这个大市场,28所协作院校“借船出海”,有效地拉动了东北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
2、市场之心占领高地: 2008年,东北师大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网上做市场”的理念,全力推进网上教育人才大市场建设,初步实现了“有形”与“无形”两个市场的互联互通,拓展了就业空间。在2009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东北高师网上教育人才大市场中的毕业生资源每年稳定在10万名,常年使用“联盟网”招聘的用人单位达1万余家,发布就业岗位15万多个,举办视频洽谈200多场,信息日点击量10万余次并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网上教育人才集散地。东北高师10万名毕业生的95%以上通过“联盟网”获取第一手招聘信息,东北高师院校的供需比例提升20个百分点。
3、学术之心研究探析:形成“人性、务实、高效、特色”的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体系,启动“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创业援助”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切实提高指导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一是开设贯穿学业、就业、职业、创业全程关注的专题式就业指导课程,全年开设8个课堂的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发展公共选修课,讲授15个与学生学业、就业、职业、创业息息相关的专题报告。二是编辑出版案例式系列就业指导教材《临飞》、《冉起》、《流金》,出版专题式教材《东师就业十三讲》。三是开展一对一市场分区指导,全年指导近2000人次。四是将全年市场实地走访获取的10000多条市场信息进行逐一整理,编成《2009届毕业生求职指南》。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长春工业大学
1、坚持“三结合”,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
“三结合”,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一、二、三课堂相结合;以德育为首位,德与才相结合。
2、拓展三个市场,为学生争取广阔的就业创业空间
学校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壮大省内市场。学校一方面不断扩大省外招生规模,运用人才流动的属地性内在规律扩大省外就业市场,另一方面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每年派出几十名教师分赴全国各地开发就业市场。通过扩大校友总会的规模,开展校友联谊等活动,加强校友与学校的联系,挖掘隐性市场。
3、搭建三个直接就业服务指导的平台,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有力支持
①就业指导服务:针对当代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够、求职择业能力不强、实践经验缺乏等特点,多维度的就业创业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②特殊群体服务:建立了 “奖、贷、助、补、减、帮”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预防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体系,开展了“一帮一”学习结对子、“爱心万里行”困难生走访、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组织“双困生”同学参加各类就业培训和岗位锻炼,从大一至大四进行全程化的心理援助、经济资助和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③全员参与和全方位的就业创业服务:全员参与和全方位的就业创业服务提供有力保障。学校成立创业实践部、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组建“就业形象大使”等群众团体,发挥国防生、党员干部和就业创业典型的作用,实施领导责任制、导师负责制和“三联系、两挂钩”机制。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鸡西大学
1.构建“成功素质训练”为核心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大学生科学就业成功素质训练》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引导大学生面向社会需求提升成功素质和职业素养的理论、模式、内容与方法。该训练通过有氧训练、激励训练、拓展训练、理念交流、感悟研讨、延伸指导等方式将大学生的自信提升、忠孝引导、生涯规划、目标实施、习惯养成、团队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演讲才能、适应能力、协作能力、行动效率等成功素质和职业能力融入到学生日常的品行培养和习惯养成中,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就业观的引导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毕业后的就业竞争能力,得到了学生、高校、社会及政府的高度认可。
2.“三学期制”,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实行“三学期制”。实行周六天教学制,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压缩出12周时间作为实践学期,实践学期要求一年级的实践重点是认识社会,感悟社会环境,了解社会需求,开阔视野,学会多角度理解知识和看待问题;二年级实践的重点是认识专业,了解所学专业的市场前景及岗位需求,进而提升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和主动性,提前进入到职业生涯的成长阶段;三年级实践的重点是认识职业和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达到定岗就业的目的。学生经过三个学期近一年时间的社会实践,确保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同济大学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为一体的联动体系。2009年7月,建立“同济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出口与进口连接成环。坚持按专业大类招生,在专业调整、招生计划编制中纳入就业数据作为重要参数,加强报考、招生、就业的关联性。在人才培养环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国际视野、合作教育、复合式培养,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具有质量指标、师资建设、资源配置和过程管理四大环节的本科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监控。在研究生培养中,采取大力资助博士生短期访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支持学院(系、所)搭建特色学术交流平台特别是跨学科交流平台、建立“博思”论坛、积极承办各类学术论坛和鼓励研究生参与校外学术交流活动等措施培养专业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2009年,学校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专门设立就业专题,经认真调研、反复研讨,制定了以学生就业工作为主线,涉及招生、培养、就业各环节的“促进就业系列行动计划”,为学生就业工作的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开拓思路、大力扶持,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开展。在校园文化、课堂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学生社团建设、讲座沙龙活动、推进实践见习、搭建服务平台、落实扶持政策等形式和方法,在大学生中培育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鼓励创业实践。近三年,同济大学学生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两个特等奖、两个一等奖、13个二等奖和9个三等奖;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银奖各一个、铜奖两个;连续两届获团中央光华基金“诺基亚”青年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大学生创业见习”项目中,137位大学生或研究生找到创业见习岗位;至2009年12月31日,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同济分基金资金规模为1500万元,分六批受理大学生创业项目申请171项,立项项目46个,立项资金为710.4万元,已经注册公司37个,注册资金2103.1万元,带动就业270多人。大学生科技园创业服务平台投资资助14家大学生创业企业,资金共227.4万元;已有3家共获980万元商业贷款;推荐4家申请50~200万元小额信托基金贷款。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上海交通大学
围绕学校的办学使命和发展占略,体现“使命意识”、“引领意识”和“布局意识”。使命意识:在就业工作中,通过走访、电话和信函等形式,学校主动联系国家重点单位,为他们开辟校园招聘绿色通道,提供全天候服务,同时加强宣传,引导毕业生到985高校、重要科研院所就业,到创新型企业就业和开展自主创业,到公务员体系就业和到基层锻炼磨练。引领意识:不断创新招聘形式,举办新能源、航天、航空等专场招聘会,引导毕业生到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信息和纳米等新兴科技和产业领域就业。布局意识:近几年来,积极推动毕业生海外实习和就业,学校每年通过科研项目、奖学金项目、商业比赛项目、中介机构、政府资助和境外大学联系等渠道,向国际原子能机构、世卫组织、日本富士等国际合作组织、非营利组织、跨国企业等推荐推荐毕业生海外实习和就业,引导毕业生着眼未来,到影响国际社会变革的国际组织和非盈利组织就业。
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打通人才培养工作链。学校成立信安学院、媒设学院,对接信息安全和性媒体等产业;成立软件学院,知名企业深度介入人才培养;成立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和航天航空学院,采取本科生转专业、定制班等超常规措施,加快人才培养。
与科研合作和地方服务紧密结合,实现和科研拓展、地方合作齐头并进。学校推进产学研结合,与上海大电气、商用飞机、华锐风电、新华社等代表性单位进行深度科研合作,建立企业与高校的联合实验室,设立校外科研基地,实现校企科研合作与人才输送双赢。与上海市闵行区共同建立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同时校就业工作紧紧跟上,开拓和巩固新兴就业市场。
持续十年实施毕业生就业引导工程,深入开展以“祖国强盛,我的责任”毕业生就业教育活动。以就业服务为基础,以生涯规划为支撑,以就业教育为核心,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全程渗透。近年来,“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已成为凝结在交大学子血液中的一种精神;“志存高远”已经成为交大学子职业发展的就业文化。2009年到国家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就业人数占派遣人数的41%。
持续十四年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充分发挥了历届校友对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学校先后组织800多人次,累计走访用人单位近1000家,调查毕业生人数近5000人次,专访校友近1400位。校就业指导中心随校领导出访,开拓市场,了解校友和用人单位意见。每年形成调查分析报告,编撰《就业年鉴》和《统计年鉴》,为学校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提供参考意见,推动学校就业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华东理工大学
1.就业反馈招生培养。该校突出源头参与、过程互动,把招生与就业相挂钩,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体现了社会需求在“招生—培养—就业”、“培养方案制定—执行—评估”两大过程中的源头参与。
2、推行“全面工程教育”,培养卓越工程师。倡导“全过程、全包容、全民”工程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中导入过程工业特色,指导各专业学生筑造复合型知识能力结构,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具备鲜明的“华东理工大学特色”。
3.产学结合,学研互动。以行业企业为依托成立产学研教育合作委员会,设计了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联合实验室、实施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建设,3项成果获评中国高校-企业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
4推进教育质量工程
支持优质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建设,开展海内外教育交流合作,强化教师授课的考核准入环节控制,实施新教师工程能力拓展训练计划,严控教学质量。教育质量工程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为毕业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夯实专业基础。
5、探索CSSO创业教育模式。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率先提出的“基于CSSO(构思-策划-模拟-运作)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入选国家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实验区项目
6、推出“1-2-4-8-10”就业工程,即坚持一个中心(促进学生满意就业);巩固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强化“市场”、“指导”、“信息”、“服务”4大基本功能板块建设;落实8项特别举措;突出10个工作亮点。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上海财经大学
一、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建立招生、培养与就业“三位一体”的互动机制
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生源质量。自2002年以来,保持本科生招生规模稳定,研究生略有上升。在此基础上,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和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此举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有效带动招生工作,招来优质生源。
坚持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并举,探索符合财经管理类人才培养规律的创新教育模式。重视并抓好各类“基地”建设,相继建立了国家级人文素质教育基地,财经人才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同时,以上海市为主体,建立十多个遍布长三角的企业实习实训基地。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和研究性学习方法,实施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项目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等项目。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人文、应用数学、公共经济与管理等基础学科实行轮换招生;法学、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专业实行低年级宽口径培养,高年级专业发展;有针对性提高外语、数学、经济学等基础科目培养要求,重点发展应用型学位研究生,提高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水平。通过以上举措,推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专业基础好,社会竞争力强的现代财经人才。
二、创新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建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阶梯
辅导模式阶梯化。依据大学生成长历程和大学生教育的基本特点,建立具有核心项目、全程辅导、全面参与,以信息化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阶梯,从新生入学家长会、参考资料,大学期间课程、实习、辅导,到大学毕业就业阶段的培训指导甚至毕业离校典礼和晚会,就业指导环环相扣层层落实。
辅导手段和途径多样化。在依托“一个网络、一个项目、一个社团、一本杂志、一个暑假”开展就业辅导的同时,还通过选修课程、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沪港交流、竞赛等多种途径开展就业辅导。
辅导理念人性化。在职业发展教育及日常工作中,就业工作团队坚持“交流、平等、公正、开放”的工作理念,积极争取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发展创造平台,注重学生能力和和品格培养,融教育于各种活动中和师生情谊之中。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上海大学
就业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临门一脚”,前面的“传带球”是关键,即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之道。学校对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都非常重视,“两手一起抓”,使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相互促进,实现良性循环。
一、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就业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在管理体制上结合
学校招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就业三项工作专属一个校领导分管,使社会需求很快能够反馈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招生工作上。
2、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和就业能力水平结合
请专业的调查公司(中介机构)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反馈信息进行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的整改。
3、就业工作与招生额度结合
专业招生规模和就业情况相挂钩,专业减招人数最多会达到100多人。
4、就业工作与教育经费投入结合
就业工作情况直接影响学院资金投入规模,最多会减少投入的15%
5、实习基地建设与就业工作结合
学校根据基地类型进行A、B、C分类,目前已建立包括参与学校教学教育改革,学生共同培养、科研、就业与实习等全方面合作的A类基地25家。
6、教育质量评估与就业工作结合
社会需求和就业状况纳入教学质量评估,把人才培养予以量化,编制《教育教学质量白皮书》。
二、学校就业工作创新
1、形成了由学院“一把手”组成的专家顾问队伍,成为就业工作的“智囊团”。学校成立了由8位院长、书记组成的就业工作专家顾问队伍并颁发证书,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出谋划策。并把学校作为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的试点单位。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成为“主人”
编写《学生生涯发展手册》,培养学生就业主人翁意识。《手册》包括应知应会篇和锦上添花篇20个项目,手册中开展的活动和内容全部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和选择、自主参与和完成,学校为学生提供平台和资源,使学生真正能够实现“我的大学我做主、我的工作我做主、我的未来我做主”,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综合素质。
进行“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需求调研”,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每年让大
一、大二学生利用实践学期,通过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对用人单位和校友进行“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需求调研”,增进对社会的了解,锻炼学生综合能力。践行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理念,始创研究生助管员队伍。
3、全面开发国内外资源,开拓就业与实习基地
积极拓展全国实习和就业基地,目前已签约的基地共221家,校级重点基地62家,校院两级就业与实习基地159家。其中12家作为职业发展素质教育基地并签约挂牌。
开拓海外实习和就业基地,种类和所涉及的国家也逐渐增多,欧美澳等地已经建立13个海外实训基地,4年共有500多名学生赴海外实习。
积极搭建校—区—企“三联动”合作服务平台。由政府牵线,学校加强与区县人事局、行业协会、职介中心等社会团体的联系。目前已与宝山、闸北、虹口、侨知联等建立就业与实习基地,在学生实习、实践和职业发展教育等方面全面合作,共同促进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例如宝山区在上海大学挂牌成立辅导站,每周派老师前来授课指导。已在一年半时间内不间断授课。
4、建立全方位的就业信息跟踪体系,提高信息利用。
全员动员,将专业课教师纳入就业工作队伍体系,千方百计提供就业信息。全面发动学校和学院各层面力量,通过就业专业教师、研究生导师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108个。
专人负责就业信息落实和跟踪体系。对日常就业信息和招聘会信息,分别通过“收到信息—发布信息—收集简历—追踪回访—指导学生”和“召开招聘会—学生进场刷卡—用人单位反馈表—电话跟踪—调研报告”的跟踪流程,了解学院和企业的联系情况以及学生投递简历、面试等就业中间环节,加强学生签约的落实和学生的后续推荐。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中国矿大在紧密联系市场,加强与用人单位合作,推进矿大学生贴近生产第一线的锻炼、培养能力的同时,强调要练好内功。从教育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等方面多管齐下,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情商的提升,帮助他们增强就业竞争力,使他们职业进步与发展有可持续性。矿大的特色就是通过一系列举措,帮助学生和谐性就业和发展性就业。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江苏大学
近年来,江苏大学坚持“以修身为基础、以学业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工作理念,将科技工作、学生工作、教学工作有机融合,锁定社会需求,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形成了培养质量保障就业、创业教育带动就业、多方合力促进就业的生动局面,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呈现“双高”。
江苏大学提出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学校专业设置,构筑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明确创业教育的基本定位,注重学生创业意识和独立思维的培养,营造创业型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了课程教学、教育培训、实践训练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在中央大力支持人民创业,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今天,该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理念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多年来,江苏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75%以上,总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已连续五年获得江苏省教育厅授予的“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连续15年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被遴选为全国6家工作典型,应邀在全国就业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2008年获江苏省首批“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2009年又首次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人才引进工作优秀协作单位”以及“全国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每年江苏大学的就业工作都广受社会好评,新闻媒体争相报道。2009年市级以上媒体报道学校就业工作达37次,其中《中国教育报》5次大篇幅报道就业工作新举措、新经验。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能够依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内在要求,主动调整培养计划,优化教学内容,将就业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培养体系之中。同时强化实践环节,与华为、阿里巴巴等著名企业联合开发实训,把企业实训项目和企业产品直接引用到学校,学生看到的、操作的、维护的都是工作是要面对的同样项目和产品。所以用人单位评价该校学生上手快、稳定性好。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安徽新华学院
安徽新华学院是一所由安徽新华集团投资兴办,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学院以“新华教育,兴教报国”为宗旨,发挥“集团投资,专家治校”的优势,确立了“教育为民,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学院在办学的过程中,不断厘清思路,明确定位,锐意改革,勇于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民办特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毕业生就业作为检验学院办学理念、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成果的根本标准。学院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育人质量;大力开拓就业市场,提高就业指导水平,优化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就业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就业工作模式”的指导思想,在就业工作实践中,紧紧围绕“转变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优化就业保障”三项关键性工作,整体推进,常抓不懈,不断创新,取得了良好的就业工作业绩,连续7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先后四次被安徽省教育厅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获得安徽省政府授予的“2008-2009年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赢得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作为民办院校,新华学院充分发挥民办机制优势,在人力、财力投入上(从毕业生就业方面来看)都大大超过了普通院校的平均标准,学校还依托投资主体现有资源,除自己每年安置(消化)部分毕业生外,还广投毕业生就业工作站,广开毕业生就业渠道。在教育改革上,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识课程较多,在培养模式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毕业生受到企业欢迎,实现了高就业率。
总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作为一所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安徽新华学院的办学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育人质量,实现学生成功就业,学院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民办高等教育。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夯实学生就业基础。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组织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并带动院级重点专业,采用“实践专家访谈会”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习内容与职业工作的有效对接,各专业为学生编写了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学习材料——《工作页》丛书一套。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提高职业岗位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锻炼和展示舞台。
二、构建职业指导体系,引导毕业生就业赢在起点。设置“流程式”课程,构建“套餐式”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体系。2007年开始规范化设置了职业、从业、乐业、就业、创业和毕业“流程实训式”职业指导课程,新生入学后三年不断线,总计50学时。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子项目“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途径和方法研究”,设置了与职业指导六大流程一一对应的“套餐式”选修课程,即由职业社会能力和职业方法能力构成的六大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组建百名职业指导教师团队,打造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按照1:100的师生比例,遴选出各系专业教师、企业外聘教师和各系辅导员百余名,分教学系建立了10个职业指导教学团队。创设职业指导三大特色基地,确保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投入示范性建设专项资金进行职业指导特色实训基地建设,购置“百变桌”改变传统教室设置,创设了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和毕业生推荐功能为一体的“三合一”职业指导实训室;突破传统竞赛体育思路,将体育课程分为休闲运动、竞技运动和职业健康运动三大类,创设了针对不同专业体能训练的1200㎡“职业健康训练营”。大力探索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五种创业教育模式。
三、全方位搭建校企合作就业指导四大平台。组织编写了《漳职院百名毕业生风采录》,为学生开展项目教学、创业实践、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优质的校友资源平台;以“五库查询系统”(学校信息查询库、毕业生信息查询库、用人单位信息查询库、校友信息查询库、毕业生档案资料库)为载体构建了网络化就业指导平台;以校园招聘会为契机搭建校企合作毕业生推荐平台;以合作企业为依托搭建“第三课堂”工学结合平台,在校外共建立372家就业实习见习基地,“订单班”16个。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江西财经大学
一、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就业工作“固本疏源,重基求新”。“固本”就是抓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个根本,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疏源”就是与社会用人单位广泛联系,取得社会用人单位的了解和信任,扩大毕业生就业的源头。“重基”就是重视就业的根本规律,了解人才市场的基本行情和社会用人的基本要求,将其反馈到人才培养实践和就业准备工作中。“求新”就是在毕业生就业推荐中,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用人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营销策略,经常找新路、出新招;在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与不同年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和引导。
二、建立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创业教育过程“一条龙”。建立“三个课堂联动,三类实践互促,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的机制,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实现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一条龙”。第一课堂重视“学思统一”,夯实创业知识和技能。开设创业课程,传授创业知识;强化课程实验,培养创业技能;创新教学方法,培育创业素质。第二课堂重视“素质拓展”,突出创新创业实训。突出专业实训,进行创业模拟;支持学科竞赛,激励创新精神;鼓励科学研究,培养创业潜能。第三课堂重视“知行合一”,丰富创业经历和体验。积极支持在校生开展创业实践;鼓励学生社团校外行动,丰富创新创业体验。
三、完善就业工作体系,就业指导与市场培育“两手抓”。在就业工作体系建设上,坚持“二手抓,二手都要硬”,一手抓就业市场培育和开拓、一手抓就业指导与服务。精心培育校内校外就业市场,努力拓展就业领域。09年累计举办专场招聘会200余场;在20余个城市开拓就业市场;签署就业基地合作协议企业100多家。推行就业指导和服务全程化、人性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五化”工程,完善就业工作体系。金融危机非常时期“八管齐下”,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认真实施“一把手”工程,发展定位明确,各项措施得力,就业、招生和人才培养工作良性互动、环环相扣。努力实现“一个确保、两个提高”,大力加强“三个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了就业的导向作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培养结构转变,创新能力培养和自主创业教育成绩显著。
1.学校重视办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学校招生-人才培养-就业链条良性互动,环环相扣。
①招生看就业,就业促招生。就业率低于全校平均数的15%的专业,要停招、限招、隔年招。招生计划体现地区需求。同时在招生中宣传高就业率,吸引优秀学生报考。
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学校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抓手,重视本科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推行“平台+模块+课程群”培养方案,实现了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全覆盖。如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以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为目标,嵌入企业运行模式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方案;化学基础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每年考研率达到95%以上;旅游学院实行总经理导师制和教师挂职轮训等,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③学校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和建设,全校共26个共享实验室,1000万元以上的实验室共有12个。整合教学实践资源,启动了创新实践基地,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④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创业见习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团委、研究生部联手推进实习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形成稳固的用人单位资源。2007年,学校在河南率先开设KAB课程,2008年,成立了河南第一个KAB创业俱乐部。
⑤大学生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通过就业指导中心、教育学院,形成大学生就业教育良好局面。学生在职业规划大赛、挑战杯大赛等活动中多次获得国家、河南省奖项。学校总体考研率达到30%,就业率连续5年达到92%以上,学生对学校满意度达到92.8%。
2.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重视加强就业场地建设,强化服务意识,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服务。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特点,分别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立2000平米和1000平米集中的服务大厅。另外在其他校区还建有专门场地。学校以毕业生就业服务大厅为基础,形成了信息发布、咨询指导、宣讲展示、笔试面试、手续办理、资料文印等功能为一体的就业服务平台。吸引了更多的用人单位,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便捷服务,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求职成本。近一半的毕业生通过一站式服务实现了就业,92.2%的学生对学校就业工作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
综上所述,郑州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全国高校特别是河南高校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具有典型的推广意义和价值。中央电视台1套分别于2009年3月29日和2010年3月9日予以专题报道。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于1954年建校,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被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多年以来,学院一贯重视学生技能培养和学生就业工作。1999年以来,连续被评为河南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院坚持 “三转一响”的办学理念,即“行政围绕教学转,教学围绕就业转,就业围绕市场转”和“力争同类一流,打造就业品牌”,学校坚持“学而优则工”,为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并把办学理念和定位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形成了“六双”的就业工作特色。
1、坚持办学与市场双向结合。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了“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依照岗位标准设课程”的办学思路,出台了就业率、就业质量与各专业招生规模严格挂钩的政策,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例如先后停招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景区开发与管理、金融保险等5个市场需求较低的专业。学院目前所开设的47个专业和专业方向,均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2、紧密校企双向结合。构建以“订单”式培养为特色的“2+1”培养模式,把企业需求全方位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自2004年以来,先后与山东海尔集团郑州工贸有限公司、郑州宇通重工、广东三正集团、上海华普汽车、郑州煤矿机械集团等37家企业签订了5200多人的订单。不仅使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还可以享受企业提供的助学金和奖学金,深受企业和学生的好评,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嬴。学校每年都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招生规模。学院每年投资1千多万元用于购买教学仪器和实训设备,建立了机电、汽车、餐旅等8个校内实训中心,同时还建立了183个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学校通过两年在校学习和一年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实践和顶岗实习,全方位锻炼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就业。
3、重视理论与实践双结合。创立了“讲、演、练、评” 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不片面追求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专业理论课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一体化。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达到了1∶1,重视现场教学、模拟教学和案例教学,使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岗位需求。学生多次在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
4、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专职教师每年均利用1至2个月的时间到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同时把企业的技师、工程师请进校园做客座教授。在收入分配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
5、着力培养“双证书”人才。自2002年起,每年毕业生“双证书”率达到92.5%以上,其中高级技能证书比例达到了29.6%以上。学院坚持能力本位,要求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之外,必须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使学生在毕业时即达到上岗技术要求。
6、努力体现“双百”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理念,即通过百分之百的努力,争取百分之百的就业率。学院提出“毕业生就业一个都不能少”和“将就业工作进行到底”的服务理念,秉承“走千山万水,历千辛万苦,施千方百计,话前言万语”的“四千”工作思路,从建造2000平方米标准化就业指导中心到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从每两周一次就业工作例会制度的建立到每年对各院系的就业工作评估机制的运行;从创业孵化园的建设到为创业学生担保小额贷款;从职业职介所的成立到校园内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从帮助贫困生的“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的实施到奖励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的全院教职工;从“双选会”与技能展示会的联合举办到成立就业联盟活动的开展,学院形成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的工作氛围,创造了持续三年就业率达98%的好成绩。
综上所述,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全国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具有示范性作用,有典型的推广意义和价值。就业工作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华中农业大学
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着力点,在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全力构建“全校同心、师生同力、校企同盟、学生同行、保障同步”的就业工作模式,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创新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促进了广大毕业生充分就业、持续发展。
一是全校同心,以提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各学院充分利用各类校友联谊会,发挥校友企业吸纳毕业生的作用,同时在学院办公区设置《就业进展一览表》,每周更新数据,动态反映就业状况。
二是师生同力,以专业教育、推荐就业为主要内容构建全方位导学机制。学校及各学院都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贡献奖”,对推荐毕业生成功就业的老师予以表彰并奖励。仅2009年,全校共有100多名专家教授提供近千条就业信息,成功推荐两百余名毕业生就业。
三是校企同盟,以联合培养、定向就业等方式开拓就业市场。学校先后选择了一批效益好、规模大、社会知名度高的企事业单位作为“校企同盟”的就业基地进行建设,同时围绕市场和企业急需人才,在相关专业的二、三年级学生中开办特色班级,与用人单位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实行定向就业。
四是学生同行,以信息共享、组团就业等方式实现共同就业。在学校各方面为毕业生就业谋出路的同时,毕业生中也自发地形成许多“学生同行”的互助模式,实行就业压力共担、就业信息共享,实现共同就业。众多毕业班还开展“组团”求职,实行互用就业资源,将就业信息差异化利用,有效拓宽了信息渠道,确保了就业安全,提高了信息利用率和签约成功率。
五是保障同步,以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为广大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学校设立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专项援助资金,重点补贴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产生的交通费、住宿费、通讯费等。学校制定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涌现出了一批面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先进典型。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湖北工业大学
学校开拓进取,创新了就业工作长效机制、评先工作量化考核、关爱就业弱势群体等多项就业工作,深受社会好评,在历次湖北省就业工作评比表彰中屡获“先进单位”、“湖北省资教先进集体”以及“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称号。在湖北省近几年召开的三次就业工作大会上,连续三次作典型发言,并得到出席会议湖北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赞扬。2009年底,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科学定位错峰发展,着力培养应用人才。学校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从源头到过程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一是合理布局专业结构,顺应社会需求;二是科学设计培养方案,合理构建知识体系。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一方面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探索实验教学改革,一方面积极建设校内工程实训中心,不断创建就业实习基地(现已建成150个)。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建立了800平方米的创业实践平台,提供模拟仿真设备,开辟企业孵化场所,提供创业咨询服务,收效良好。
二、持久推进素质教育,全力塑造特色人才。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研究”课题进行了长达九年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将大学生素质分6大类14项,对各项素质及其子元素的涵义和发展途径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合格+特长”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
三、科学构建立体机制,有效保障就业工作。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确保“三到位”,每年都将就业工作纳入工作要点予以部署,制定各层次的年就业率目标和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率目标,分解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并将就业率目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
四、大力丰富教学体系,全程推进就业指导。学校在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就业指导课程的特点,出台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考试实施细则》,创新了考试办法;构建起了较为丰富的就业创业教学体系,极大地加强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五、不断寻求合作伙伴,借力繁荣人才市场。毕业生中近60%是通过校园人才市场成功应聘求职的。学校着力于有形市场建设,也注重无形市场建设,学校就业信息网的年点击率达20余万次。
六、锐意创新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就业工作。1.严格实行就业工作评先量化考核制度2.实行二级管理考核机制3.建立就业状况实时监测反馈体系4.评选优秀就业实习基地5.关爱弱势群体就业(2009年230名就业困难毕业生求职成功,帮扶率达92.37%。)6.划分专题开展跟踪调查工作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中南大学
一、“六位一体”巩固拓展就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就业一盘棋以基地建设为龙头,依托“3+5”(医疗、铁路、有色3个+冶金、兵器、建筑、装备制造、电子通讯5个行业)的行业优势,打造“10+20”区域合作链,通过就地引进校内学科性企业,邀请校友企业联动招聘等办法,使学校在全国的动态就业基地达到了628家,毕业生就业信息源得到充分保障,仅2009届毕业生,学校就业信息网就发布需求岗位4.8万余个,毕业生人均需求比达到1:4.03,基地建设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二、努力探索创业教育新思路,成果丰硕。以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各类校园和社会实践为载体确立创业教育大纲,强化了“注重能力,创新为本”的创业教育理念;完善了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服务体系、科研体系、保障体系”等六大体系,探索出“规范化培训、主题化活动、社会化实践、项目化资助、基地化依托、专业化辅导、网络化促进、多样化激励”八条创业教育有效途径。这些探索、研究和实践,培养了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根据市场需求,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成立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领导小组,主动邀请企业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通过企业设立奖学金和“3+1”定向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使毕业生提前签订就业意向,目前学校共设有企业专项奖43个,与中铁五局等35家单位开展了定向订单式培养项目。2009年下半年,学校更在全国首开“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实验班”,采用“4+1+1”的6年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19家单位联合培养目前社会急需的工程一线领军人才,在高级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四、以人为本,大力帮扶特殊群体就业。学校就业工作着眼“就业一人,帮扶一家,温暖一片”的社会效益,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和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仅2009年就帮助并实现了120名城镇零就业家庭毕业生高质量100%的就业。学校也非常重视民族毕业生,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帮助民族学生“量身定做”一系列职业辅导,并适当给予经济补助。截止2009年7月,新疆民族班学生就业率达96.3%。已毕业的三届西藏民族班学生就业实现了三个百分百,即:就业率100%、回家乡工作率100%和就业满意率100%。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湖南交通职业技术
一、教职员工为学生就业服务,全员践行“人人都是就业工作者”理念。学院将就业工作放在“关乎学院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成立了以彭元书记和王章华院长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系部也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及毕业生工作办公室。实施了“一把手”工程,提出了“人人都是就业工作者”的口号,切实做到了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就业处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各个系部主体抓”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
二、教育教学为就业质量服务,全方位提升毕业生职业能力。“校企联合、订单培养”。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企业满意人才。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专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根据南方“春夏多雨,秋冬干燥,工程施工主要集中在秋季”的特点,实施了“秋去春回”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启动了在安全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等三个系统方面循环地培养学生的系统集成与维护能力、技术管理能力、设备操作能力的“3+3大循环”模式。同时,学院大力倡导融“湖湘文化、交通文化、企业文化”于一体的“四好”(好品德、好技能、好形象、好使用)文化。二是深化教学改革,以教学质量保障就业质量。依据“工学交替、系企一体”的专业建设模式,构建了“公共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的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按照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建成了具备“系统性、生产性、开放性”的实训基地。实施“双证融通”,学院要求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时必须取得一门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三是加强教师岗位能力培训,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实施了“百名教师下企业、百名教师赴海外、百名技师进课堂”项目。培养了一支 “既拿教鞭,又拿扳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就业教育为职业发展服务,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指导。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建立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架构起“组织、队伍、课程、网络、活动、保障”“六位一体”运行模式,对就业工作进行了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和就业指导专家委员会,有专职就业工作人员20人,建立了一支以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为主,学院领导、系部及处室领导、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为辅,企业专家广泛参与、专兼结合的达100余人的就业指导师资团队。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茂名学院
做法一:以“大工程观”为先导,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长期以来,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采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狠抓中间质量培养的环节,通过产研学一条龙链接的方式,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与要求,修订培养方案,保证专业发展的社会属性、企业属性、行业属性、就业属性。同时,在课程设置、招生改革中量体裁衣,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比如“3+1”、“3.5+0.5”,工科类的“CDIO”,信息类的“EDC—2+1”新教学模式,增加了实践课程权重,使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整体提高了就业成功率。
做法二:鼓励毕业生服务地方,到基层工作的成效显著。学校出台了《应届毕业生志愿服务国家西部和“三支一扶”奖励暂行办法》,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年均面向毕业生基层的就业率都在81%以上。
做法三:以人为本,实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工程,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帮扶服务。建立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档案库,掌握他们的困难和需求,为经济困难且未就业的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2009年,学校就向未就业的220名此类毕业生每人发放了300元就业求职补助,用于帮助他们尽快落实单位,这充分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表现。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广西医科大学
特色一: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的眼光,针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围绕“教学评价、毕业生质量评价、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预测、新专业设置评价、新农合医院发展状况、就业工作评价”这六个方面做系统调研,形成了具有前瞻性的调研平台,促使学校在招生专业设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下功夫。调研覆盖面广、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数据详实,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找准了“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长效发展机制,学校就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初见成效。
特色二:构建学生实训体验教育模式,这个模式不仅是单纯的职业实训,而是带有互动互学的全方位体验式实训,经过几轮实训,特别是学生通过深入基层,能摆对位置,经过相互地评比、交流、总结,得到启发,从而在情感上、经验上都能自发地调整就业价值观,降低择业期望值,提高了整体就业成功率。
特色三:把就业工作的“推销” 转变为“营销”,学校党政“一把手”能带头践行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就业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从政策和制度上保障全员高度参与,做了大量就业前期的培养,强化了人才培养基础。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重庆交通大学 在多年办学过程中,学校按照“遵循教育规律治学、适应市场规律办学”的思路,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了与市场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招生就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形成了“进口旺、质量高、出口畅”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从源头上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12年超过90%。
一、构建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熏陶课堂等四个课堂,实现了就业指导教育全覆盖。
二、对专业实行三级预警制,“招生就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联动,从源头上促进毕业生就业。
构建“四个课堂” 实现就业指导教育全覆盖
学校长期坚持多渠道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探索建立了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熏陶课堂四位一体的就业指导教育新模式,实现了就业指导教育全覆盖,成效显著。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工作方面一些主要的做法和经验有:
一、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三年的示范建设,学院完善了施工(工作)过程导向的“123”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工学交替法等教学改革。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能力;优秀的“双师”团队,保障了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无缝衔接”。
二、学院建立了一套“四步法”开发就业市场的“营销策略”。在考虑开发就业市场时,第一考虑的是在现有就业市场上,为各专业的毕业生扩大就业市场份额;第二重点研究开发新的就业市场;第三考虑开发现有就业市场上有较大需求的新专业;第四寻求在新的就业市场上开发有良好就业前景的新专业。
三、学院与上千家用人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需合作关系,建立了3500毕业生的就业平台。
四、学院将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当做一项校园民生工程来抓,制定了《“双困”毕业生就业帮扶办法》。对这部分学生采取“一对一”的帮扶,特别是针对“5·12”地震重灾区的毕业生,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五、学院利用每年暑期开展了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家长三方的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家长对学院的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六、就业成效显著,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上级多次表彰。培养出的高素质、高技能毕业生贴近社会需求,实现了“高质量、高就业、高成才”。就业质量高:40%以上毕业生就业于行业骨干企业,如中建集团、中铁集团、北京建工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就业率高:保持在97%以上;成才率高:许多毕业生通过努力很快成为企业骨干,“有的四五年后就能担任部门经理、项目负责人”。学院连续九届成功举办了大型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60%以上的毕业生通过大型双选会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学院连续五年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学院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特色一:“厂中校、校中厂”的办学模式理念在西部高职院校中比较超前,效果明显。早在1996年,贵州交职院就开始尝试“双元制”办学模式,如以汽车工程系为例,陆续与贵州省汽车修理公司、贵州雪铁龙贸易有限公司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学生课程一半以上在工厂由老师和技术工程师共同完成,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学生毕业就可上岗,缩短了培训期,增强了竞争力,据了解,其他各个系部都采取类似模式,成效显著。
特色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调研为依据,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就业前景得以保障。提出了 2+1教学模式;真实建造教学与工作一体化模式;订单式培养;量身订制;根据市场需求,新增相关专业,拓宽就业口径,这一系列实行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模式是值得肯定和总结推广的。学校优化资源配置,与东部先进学校联合办学,实行东西联合订单培养的思路,也走在了西部高职院校发展思维的前列。
特色三:创业教育平台构思新,探索工作有成效。以“两书一示范”推进,自编的《优秀毕业生实习创新案例》、《大学生创业项目手册》为架构,以校内一些列创业示范店为载体,走出了创业教育与创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特色之路。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大理学院
大理学院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毕业生就业政策,把就业工作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以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加强理论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一些主要的做法和经验有:
一、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加大了学生转专业的力度,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人生职业追求,让每个学生能读到自己满意的专业。同时,根据专业就业率,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有效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
二、以扎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培养“基础实、专业强、素质高、服务好、受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四个结合”为重要途径和方法,以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专业建设出特色、出品牌为显著特点,配合教学改革,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进行了全方位的修订。
三、建立兼职就业联络员制度,在昆明等13个地州市人事劳动部门选聘了25名兼职“就业联络员”。
四、实施“一对一”就业服务,学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每人具体联系1个或几个毕业生,帮助其积极就业。
五、大力开展毕业生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学校拨出专项经费200万元,设立毕业生创业基金。09年毕业生中有32人自主创业。
六、加大对贫困毕业就业援助力度。从专项助困经费中划拨10%作为“助学育人创业就业培训”费,用于对贫困毕业生就业能力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求职补助。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西安交通大学
1、深化教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2+4+X”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设立“钱学森实验班”、“宗濂实验班”,因材施教,培养拔尖人才;实行“书院制”教育,把中国的传统教育精神和现代的“大学之道”融入其中,营造育人新环境。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推进基于通识教育、科研能
2、重视就业市场建设,积极组织校园招聘。2009年组织各类招聘会600余场,接待用人单位20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吸引包括周边地区兄弟院校在内的毕业生30余万次。就业网络平台日访问量高达20000人次。
采取多种形式推动职业发展教育。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教育部创业教育基地”,开展职业咨询等多种形式,推进就业指导工作。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近年来,我校始终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学校声誉,加快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大事来抓,在主动适应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准确研判就业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密结合学校特点,立足行业,服务西部,积极探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途径,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特色,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
1、组织机构完善,政策保障有力。学校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出台并采取了多项政策和措施,在场地、人员、经费等方面优先给予保障。
2、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近年来,对就业需求少的专业减少或停止招生,同时根据社会需求,恢复和增设了一些专业。
3、立足行业,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发挥原隶属冶金部的优势,不断开拓,与全国有关行业1070家单位建立了就业合作关系,“实习+就业”模式成效显著。
近年来尽管全国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但由于我校不断厘清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真抓实干,扎实工作,因而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5年来我校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供需比始终保持在1:2.5以上。近10年来,学校两次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同时,工作中我校注重加强工作研究,几年来就业工作人员关于就业工作方面的省部级立项3项、校级立项7项,编写教材2本,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生就业》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有16项研究成果获得各级各类奖项。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一、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构建校县校企合作联盟
该校为涉农院校,农业生产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过程等迫切需要企业参与及政府部门的协调。为积极加强校县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支撑,学院提出并启动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该工程根据行业企业岗位不同特点,以社会需求为依归,利用学院和农、林、水三个厅的共建优势及杨凌示范区的区位优势,结合学院在生产实习、招生就业、外事接待、校友联谊等渠道建立的联系,以现有的校县、校企合作基础为平台,选择与学院开办专业密切相关的县(区)政府、企业为联谊点,按照优势互补,联谊联姻,合作创新,共赢共进的原则,建成融省内外100个左右县、1000个左右企业的联谊会,形成紧密合作型、松散结合型、辐射互惠型三级合作联谊圈。使全院每个教学系合作面理论上平均达到10个县、100个企业,每个专业合作面理论上平均达到2个县、20个企业。
二、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毕业生就业质量工程
(一)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
学院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努力实现教学与市场的零距离对接。坚持走“创特色、建名牌”之路,抓点带面,打造品牌,创出特色,推动全院专业建设与改革。在具体工作中,结合市场定位原则,按照改造、整合、扩充、开发四种途径,提出了专业设置的四个协调与统一。即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协调统一、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协调统一、专业设置与陕西经济结构调整协调统一、专业设置与学校教育资源协调统一。
(二)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开展顶岗实习,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实践性教学占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学生还要求有最少半年的时间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毕业生除具备毕业证外,还至少要有1-2个社会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在校内建有11个融职业技能培训、行业技能鉴定、生产能力、科研服务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同时与企业广泛合作,建有163个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院还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与用人单位分工实施的办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季节分段、工学交替”、“新洛桑”、“合格+特长”等适合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兰州理工大学
近年来,兰州理工大学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和关键环节来抓,以实现应届毕业生充分就业为目标,以面向基层和西部区域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开拓和就业基地建设为抓手,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全面优质的就业服务为保障,狠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科结构调整,改革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在供需矛盾突出,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确保了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我校的主要做法是: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05年以来,以适应社会需要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着眼点,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停招、增加、增设了一批专业。
2、狠抓就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学校领导亲自带队到全国21个省市开拓就业市场,10年来共建立了400多家就业基地,成为学生就业的主阵地。
3、通过“三种途径”抓就业指导。一是广泛宣传就业形势和政策;二是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就业指导课效果好;三是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不仅确保了毕业生充分就业,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事业发展。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的突出特色在于:
学校立足西部,克服办学经费不足,就业市场发育不成熟等很多困难,坚持走西部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好国家促进就业的重大项目和政策,如“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征兵入伍”等,通过扎实有效的就业辅导工作,引导毕业生立足西部地区、立足民族地区,实现了多渠道就业和就业率的连续增长。
2010年困难与希望并存,机遇和挑战同在,青海师范大学将进一步拓宽创新思路,加大服务力度,举全校之力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打造复合型人才为突破口,通过“倡导基层送到岗”合理定位工作重点,瞄准基层服务需要,对学生进行考前定向、岗前实战的全员培训;通过“评估奖励促平衡”制度创新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大力推进院系就业工作的力度;通过“完善课程看成效”加强就业指导教研室建设,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通过“个性帮扶送服务”进一步完善校园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信息服务水平,使学校就业服务工作更贴身化、人性化,促进就业工作全面发展,争取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宁夏医科大学
1、创新思路,全程开展就业教育。通过开设“就业指导公共必修课”、“就业指导服务月”等多种形式,使就业指导覆盖每一位学生。
2、广开渠道,创建“就业基地”。先后成立了5家附属医院,在全国建立了80多家临床教学实践基地,“以实习带动就业”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3、适应社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贴近行业要求,构建以“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践体系”和“双螺旋式实习临床教学改革”为核心的一体化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4、不断探索,加强就业工作研究。完成了“宁夏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等专题调研,为学校就业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依据。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大学就业工作的主要经验特色表现在:
60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坚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紧紧围绕新疆和兵团经济建设的战略需求,坚持“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把兵团精神融入到学校教学管理和育人工作当中。通过开展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扎实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边疆繁荣,加强民族团结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始终坚持兵团精神塑造师德,多年积淀形成了教师们“献身边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共同品格,涌现出了“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的孟二冬精神,以及12年扎根边境贫困团场,传播科技,帮助职工群众科技致富的“平凡教授”代江生等全国模范教师,在育人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是始终坚持兵团精神培育学生。学校把兵团精神系统地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兵团精神全过程引导(入学、培养、毕业、就业)、全维度渗透(教学、管理、服务)、全方位导入(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培养了大批政治过硬、作风朴实、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成为自治区和兵团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骨干力量。
自2002年以来,学校连续8年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内地生源毕业生留疆率始终在50%以上,2005年达到了69.87%,唱响了“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就业主旋律,形成了边疆“高校育人”到“高校育人、留人”的可喜局面,开创了“教育戍边”人才流向新疆的独特机制,引起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中宣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学校就业工作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兵团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广泛报道。
第三篇:工作经验 就业 分享
从离开的那天起,就想留下点什么。但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原则-----你成功的时候,说什么都是对的,你不济的时候哪怕说的是真理,别人也认为你没资格。
现在毕业一年半了,自己感觉有那么些许的资格,那么今天就想给大家一点个人建议。
1.江南大学以食品、生工为龙头。所以大家应该发现了,来我们学校的不是吃的就是喝的(尤其是大企业),甚至有些企业打包进行招聘。所以你会发现大的食品企业选择宣讲的地点都会定在食品学院(哪怕宣传的时候是面向全校的)。而且请仔细看一下,企业宣讲的行程单,那些包含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的,同时写着招聘什么市场营销,管理,产品等,数量都是两位甚至是个位数的,你想想是来招非食品专业的吗?所以针对这样的宣讲会(如果是和其他非食品类企业宣讲会时间冲突的时候)建议不要去帮人家冲人数。当然,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呵呵我就是试过了才这么说的。(不要说我不行哦,至少毕业一年后我还是做过大公司的总监的)
2.企业做宣讲会(一定记得提前做功课,分析下这个企业的目标市场)一般有这么几个目地:
1.真的是为了招人(吸引更多的人,选择的余地就大)2.打广告(也许未来的白领,或还在校的大学生)正是他们的目标客户3.应付政府工作(很多企业是为了完成政府的指标),做政府,社会公关。4.(这个也许和大家没关系)企业招聘残疾人(只要一个就够)是可以免掉一部分税的 5.有些公司是学校硬拉来的(这个应该可以理解吧)
3.签合同,三方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你自己的性质(外包,三方,协议员工等)
4.投简历的时候先看企业性质,市场,产品等。要明白企业是否要女性,个人觉得那些写着只招男性或女性的企业是负责的。有些企业就是怕引来社会舆论,即便不要女生还是会面试人家,让人家一次又一次的奔波,最后会找各种理由说你不合格。
5.这一条我的狠点,苏宁,国美的什么蓄水池计划或管理培训生,建议不去。因为你会做很长时间的促销员(2000算高了),最高职位店长(3500+绩效,到手5000左右,但时间你自己考虑吧)在签这种所谓的管理培训生的时候,一定要让企业明确时间点,就是你在每个职位的时间,而不是那种“根据你的表现”。即便有这句话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考核标准。因为很多企业打着管理培训生的旗号忽悠你去做销售,本来销售做到一定程度就会升职,根本不需要什么“管理培训生”。原则上讲,只有像保洁,联合利华这种大公司才有资格做管理培训生。本来挺好一事儿,就被某些公司给曲解了。买房子的不要,不要听什么月入过万,这个是有前提的,而且你的职业生涯会变窄。保险的不要,的确锻炼人,但没底薪,没社保,没公积金(公积金,社保这种东西年限很重要),除非你告诉我你家里或你自己可以不用贷款。
6.写简历的时候切记避讳写什么“国家重点高校”等,这些用人单位会知道了。你不能排除看你简历的人比你学历低(一定要低调)
还有很多,需要再写,时间有限,大家见谅,以上仅是个人观点!
今天休息,就和大家交流下,当然时间还是很仓促的,所以有些什么逻辑啊,错字啊,还望见谅。
7.关于户口,档案这些问题。选择了一个地域,就要深挖下去。例如你之前在浙江后来又回无锡(也就是说你的社保,公积金都在浙江),这个比较烦,江苏省内社保是可以转的(当然必须是无锡愿意接),但其他省份转江苏就不可以了。但你离职后公积金凭离职证明是可以取的,这个钱不重要,但它的作用比较重要。无锡要求是当地社保,公积金交满一年才能贷款买房的,建议这些东西在网上好好学下。
8.简历的话,如果是非特长类学生建议使用下生工06版本,还是很不错的,就一页。如果你是设计,艺术之类的完全可以设计的有个性点,其他同学就不建议走另类路线了。
9.为什么要考四级,六级,学校等,这个等我到了公司可以给大家发一个智联的后台截图(也就是企业用的)。你会发现它会让你选很多关键字来筛选,不同的企业用人标准不一样,所以选的关键词也不一样。
10.不要相信什么“先就业,再择业”。相信大家已经看过N多招聘启示了,不知道有没有看下社会招聘的,因为签完合同你就不再是应届生了。99%的企业招聘启示都会有这么一条“相关工作
经验N年”,所以这个奠定了你以后的发展。行业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果你中途转行你的机会成本会很大,所以慎重。当你在同行业做的还可以的时候,不投简历,也会有一帮猎头烦你的。待续》。。。
大家很多人都在问户口啊,社保啊,公积金之类的问题,那么我就说一下这块的问题。
1.你入职的时候,基本上属于什么也没有,转正后应该有这么几样东西,当然前提是这家公司很正规。1.工资卡(这个卡是不用交年费的)2.社保卡(也就是医保卡,苏州叫姑苏社保卡,无锡叫无锡市民卡。苏州直接发,无锡需要去拍照还要交20工本费,无锡的社保卡是可以当公交卡使用的,苏州还要发一个叫社会医疗保险病历的绿本)3.住房公积金存折或对账卡(无锡叫对账卡,苏州是一个绿色的存折但名字也叫卡)4.职工养老保险手册(劳动部监制的)。
2.公司招你的时候,一般会说五险一金,或五险,这个大家网上就可以查,但必须清楚的一点是男人也是有生育险的。所以夫妻加起来的生育险不用为生孩子的高昂费用担太多的心。
3.住房公积金是根据你的工资基数交的,不是根据你的工资。有的人一个月100多,有的人一个月2000多,这个是跟你的级别有关系的。
4.社保啊,公积金啊,在试用期没有(但转正的时候是会补给你的)所以第一个正式工作月你的到手工资会很少的哦,不要以为发错了。
5.医保卡嘛,只能买药,能不能买保健品每个地方不一样,但这些钱是取不出来的。公积金在你买房,装修时都可以取出,另外你离职了凭离职证明也可以取
6.注意公积金最好不要随便取,在之前我已经提过了,这玩意年限很重要。
7.好的公司会有额外商业保险,也就是说你买药啊,动手术啊都可以报销80%。所以进一个大公司,好公司还是不错的8.作为草根,这些对我们很重要,到了一定的层级,不要也罢,因为你到手的钱会多。说白了国家一年一个政策,说不定哪天那些钱就不是我们的了。
9.小公司,不正规的公司会在我说的前面几项动手脚(例如一家公司跟你讲你的工资是3000,那么要问下这3000的组成是什么,也许你的工资基数只有1000,其他都是什么各类补贴)
10.我说的这些呢,大家问的要恰到好处,可不能质问啊,沟通技巧很重要的。
首先感谢下大家的顶贴和楼主的加精,这样我就更有继续的动力了。今天的这一篇,和大家谈下简历的事情
1.来学校宣讲的企业面对的学生是一样的(排除混进来的某些其他院校的学生),那么你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自己变得和别人不一样(差异性,在现在的社会难能可贵)所以大学千万不要虚度。再者,既然在学校投简历那么就不要可以把自己的学校写的那么大和显眼了,大家都一样。另外针对不同的职位你要有不同的简历做准备,你应聘销售就要突出你的销售能力,你应聘编辑连自己简历都编辑不好那还了得.........2.记住简历的亮点绝对是“实践经验”(项目,实习,兼职),所以这部分要放得显眼,要重点包装。我收到过我们学校生工学院的一份简历,他的亮点就是“在大三暑假在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实习一个月,团队表现优异。”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而且在实践经历的最后一行,前面都是社团经历,很遗憾啊。(如果这位同学看到的话,请不要介意,无意伤害你,只是拿出来大家学习下)。标准的实践经历格式如下:
2010.1-2011.1某某某某某某科技有限公司
部门,职位
X负责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服务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有些格式显示不出来我就说一下:时间要具体,公司名称同号字体加粗,部门,职位斜体,工作内容要概括)
3.简历是你的门帘,一定要重视我收到很多简历都是直接从网上COPY一个模板然后填内容。
这不是关键内容,关键是连格式,都不改一下,至少简历里你都写了计算机二级了,连最起码的排版都没有,我就无语了。
4.简历是用来找工作的,更确切的说是求职的。你要是把它当毕业册来写,那考官只有先把你毙了。竟然有人在个人爱好里面写睡觉,泡吧。(即便你真的喜欢这些,也不要出现在你的简历里)
5.简历,简历,越简单越能说明问题越好。估计你们也见过十几页的简历,还用塑料夹子包装过。我只能说同学你的成本太大了。如果我只收到这样一份简历,那估计我会被吸引,关键是太多,太多了。(建议你的证书什么的可以在面试的时候带上,就不要弄在简历里了)
6.四六级考的不错的同学可以把分数写上,考的一般的也不要写什么一般啊,良好啊,之类的(就直接也英语四级,计算机能力二级)
7.这个问题很严重,简历千万不要造假。针对大学生的简历企业不会做背景调查,当你到了一定级别后,背景调查是必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的同学包装过头了,又是什么协会会长,又是主席的。当然企业不会调查,但是这种头衔一般是一个,当我看见第二的时候,你说我如何是好,只能两个都毙掉。更不幸的是,我就是某某协会的会长,我的接班人,我的部门领导人,我都知道,咳。
8.前面说过,非特长专业的同学,简历切忌花哨,我收到商学院一位同学的简历,word背景弄很五颜六色,还加了水印。如果你是设计,艺术专业的我正好可以看下你的水平,可是。。。。。
9.投递简历后(尤其是直接给你邮箱的企业),切忌写什么“无论录取与否,都请回信告知”,不知道你们看后会有什么反应
10.我不是HR专业,现在也不负责招人。但为了招到我想要的人以及避免我们的HR漏掉人才,我要求简历必须也发到我的邮箱。以上一些问题都出在我们学校,所以大家要借鉴了。我说的情况针对一些大公司,小的公司难招人,尤其是应届生,所以他们的要求会放低,甚至只要你投,他就面。这也是正常现象,毕竟人人都想好。
第四篇:工作经验 就业 分享
从离开的那天起,就想留下点什么。但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原则-----你成功的时候,说什么都是对的,你不济的时候哪怕说的是真理,别人也认为你没资格。
现在毕业一年半了,自己感觉有那么些许的资格,那么今天就想给大家一点个人建议。
1.江南大学以食品、生工为龙头。所以大家应该发现了,来我们学校的不是吃的就是喝的(尤其是大企业),甚至有些企业打包进行招聘。所以你会发现大的食品企业选择宣讲的地点都会定在食品学院(哪怕宣传的时候是面向全校的)。而且请仔细看一下,企业宣讲的行程单,那些包含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的,同时写着招聘什么市场营销,管理,产品等,数量都是两位甚至是个位数的,你想想是来招非食品专业的吗?所以针对这样的宣讲会(如果是和其他非食品类企业宣讲会时间冲突的时候)建议不要去帮人家冲人数。当然,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呵呵我就是试过了才这么说的。(不要说我不行哦,至少毕业一年后我还是做过大公司的总监的)
2.企业做宣讲会(一定记得提前做功课,分析下这个企业的目标市场)一般有这么几个目地:
1.真的是为了招人(吸引更多的人,选择的余地就大)2.打广告(也许未来的白领,或还在校的大学生)正是他们的目标客户3.应付政府工作(很多企业是为了完成政府的指标),做政府,社会公关。4.(这个也许和大家没关系)企业招聘残疾人(只要一个就够)是可以免掉一部分税的 5.有些公司是学校硬拉来的(这个应该可以理解吧)
3.签合同,三方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你自己的性质(外包,三方,协议员工等)
4.投简历的时候先看企业性质,市场,产品等。要明白企业是否要女性,个人觉得那些写着只招男性或女性的企业是负责的。有些企业就是怕引来社会舆论,即便不要女生还是会面试人家,让人家一次又一次的奔波,最后会找各种理由说你不合格。
5.这一条我的狠点,苏宁,国美的什么蓄水池计划或管理培训生,建议不去。因为你会做很长时间的促销员(2000算高了),最高职位店长(3500+绩效,到手5000左右,但时间你自己考虑吧)在签这种所谓的管理培训生的时候,一定要让企业明确时间点,就是你在每个职位的时间,而不是那种“根据你的表现”。即便有这句话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考核标准。因为很多企业打着管理培训生的旗号忽悠你去做销售,本来销售做到一定程度就会升职,根本不需要什么“管理培训生”。原则上讲,只有像保洁,联合利华这种大公司才有资格做管理培训生。本来挺好一事儿,就被某些公司给曲解了。买房子的不要,不要听什么月入过万,这个是有前提的,而且你的职业生涯会变窄。保险的不要,的确锻炼人,但没底薪,没社保,没公积金(公积金,社保这种东西年限很重要),除非你告诉我你家里或你自己可以不用贷款。
6.写简历的时候切记避讳写什么“国家重点高校”等,这些用人单位会知道了。你不能排除看你简历的人比你学历低(一定要低调)
还有很多,需要再写,时间有限,大家见谅,以上仅是个人观点!
今天休息,就和大家交流下,当然时间还是很仓促的,所以有些什么逻辑啊,错字啊,还望见谅。
7.关于户口,档案这些问题。选择了一个地域,就要深挖下去。例如你之前在浙江后来又回无锡(也就是说你的社保,公积金都在浙江),这个比较烦,江苏省内社保是可以转的(当然必须是无锡愿意接),但其他省份转江苏就不可以了。但你离职后公积金凭离职证明是可以取的,这个钱不重要,但它的作用比较重要。无锡要求是当地社保,公积金交满一年才能贷款买房的,建议这些东西在网上好好学下。
8.简历的话,如果是非特长类学生建议使用下生工06版本,还是很不错的,就一页。如果你是设计,艺术之类的完全可以设计的有个性点,其他同学就不建议走另类路线了。
9.为什么要考四级,六级,学校等,这个等我到了公司可以给大家发一个智联的后台截图(也就是企业用的)。你会发现它会让你选很多关键字来筛选,不同的企业用人标准不一样,所以选的关键词也不一样。
10.不要相信什么“先就业,再择业”。相信大家已经看过N多招聘启示了,不知道有没有看下社会招聘的,因为签完合同你就不再是应届生了。99%的企业招聘启示都会有这么一条“相关工作
第五篇:高校二级学院就业工作经验介绍
高校某二级学院就业工作经验介绍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列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建设和谐社会在高校的具体体现。
某学院向来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提出的“就业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育人是全体教师的共同神圣使命”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就业工作、思想教育、人才培养相互反馈、相互推动,共同形成全员全程开展就业工作的工作机制,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我们就业工作的成功经验在于注重专业结构和学科建设结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在服务上下工夫,在就业市场上求创新,在就业指导体系上求实效,探索出了一条以创新和服务为特色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之路。回顾近几年的工作,我们主要有以下的工作方法:
一、构建“五级捆绑、三级联动”工作网络,提升毕业生工作实效
学院将信息化作为加强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不断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构建完善的工作网络体系。
学院形成了以五级“捆绑”为特色的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网络格局。学院党总支书记与院长“捆绑”,为学院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与教学工作办公室捆
绑,为就业指导服务的第一责任人;专业带头人与专业“捆绑”,为专业就业市场开发的第一责任人;辅导员与学生捆绑,为就业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论文指导教师与学生捆绑,为毕业论文指导的第一责任人。
同时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学院团委,毕业生班级实行三级联动的工作网络。学生工作办公室有专门负责就业指导服务与管理的老师,学院团委成立校友联络中心,配合学生工作办公室,专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在毕业班中,以寝室为单位成立就业联络小组,每个寝室指定一名学生骨干或学生党员担任就业联络小组成员。主要负责各类就业信息传达、通知,相关数据统计,带动其他同学就业。
“五级捆绑”、“三级联动”的实施,做到点面结合,全面做好毕业班学生安全、纪律、卫生及文明离校等方面的管理工作,通过搭建校园飞信、QQ群等现代化点对点的信息平台,及时传递毕业生就业信息、方便学生交流就业心得体会和毕业生服务管理。
二、构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引导毕业生就业赢在起点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大学四年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学院有个“双百”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理念,即通过百分之百的努力,争取百分之百的就业率。学院提出“毕业生就业一个都不能少”和“将就业工作进行到底”的服务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人性、务实、高效、特色”的就业指导体系,启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职业规划”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建立“学院统筹、班级推动、全员参与”的多维就业工作机制,切实有效地提高就业指导的质量与水平。
学院就业指导服务的内容,以学校文化传统为依托,从大一到大四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同时立足为地方经济服务,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有力保障。依据大学生成长历程和大学生教育的基本特点,建立具有核心项目、全程辅导、全面参与,以信息化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阶梯,从一年级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就业形势教育”、“学风教育”,二年级开展“就业观念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开展“择业技巧”教育,四年级开展“就业政策”教育。就业指导环环相扣、层层落实。
我们学院就业指导的核心项目为“风华系列讲坛”,该讲坛主要通过邀请交通与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事业有成的校友和企业家等给学生开设讲座。通过该系列讲坛所搭建的交流平台,使学生与企业家及优秀校友等杰出人士建立了沟通和联系,很多学生在课外还积极与主讲人保持联系并就学习上、创业上和就业中所遇到的问题寻求帮助和指导。
三、创新学生党建工作,发挥毕业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品德、成绩、能力等各方面的佼佼者,他们在学院、班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毕业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就业中来,当好标兵。
近几年来,在学院党总支的带领下,我院学生党支部开展了“党小组带团小组”、“党员技能菜单式点击服务”等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实践,一方面,在步入毕业班之前,学生党员便以身作则,抓紧学习,认真实践,夯实专业技能,提升综
合素质。他们有的在科研方面有一技之长,申请学生科研基金、参加科技竞赛、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有的则在学生工作方面有突出表现,担任校、院团学社的重要学生干部职务。他们的言行,深深感染着每位同学,使大家切实感受到,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只有全面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方能在就业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当好标兵。学院党总支注重在党员教育的过程中积极融入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学生党员的“群体效应”,通过他们带动身边的普通同学,使全体毕业生把心态放平,把眼光放远,端正态度,更新观念,尽力杜绝“好逸恶劳,好高骛远”等不良择业观。
四、建立优秀学生培养机制,提高毕业生就业综合竞争力
学院主动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环境,优化专业设置,整合教育资源,以培养“理论基础厚、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为目标;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特点,大力推动校企全程产学合作,我院各专业与校外企业均签订了《校企全程产学合作协议书》,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校企双赢的原则下,发挥双方优势。在重视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院已与专业相关的十几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全程合作人才培养协议,这些企业是学生实训的基地,也是学生就业的基地。
通过校企产学合作,着力培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的新型实用人才。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我院经过校企全程产学合作培养的毕业生适应能力比未经过培养的学生要强,到工作单位后能很快进入状态。他们在上岗之后一般都能较好地投入岗位工作,面对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能够独立解决。在团体合作方面,人际关系也比较融洽。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校企全程产学合作充分发挥了企业和学校在培养上的各自优势,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单位的适应期。毕业生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对工作的适应能力明显加强,学生的就业渠道得到拓宽,就业竞争力大大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