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态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12:4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心态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心态调查报告》。

第一篇:大学生心态调查报告

实习报告

调查概况

2009年,在院系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我们随机抽取了吉林市辖区几所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1300名,涉及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医学、历史学等九大学科门类,进行毕业生择业心态的问卷调查,调查具体内容包括:生源类别、就业心态、就业价值取向、求职途径、就业求助方式等21个问题。发放调查问卷1300份,回收1250份,其中无效卷44份,有效试卷1216份,有效卷回收率为93.54%。在有效问卷中,男生628人,占51.64%,女生588人,占48.36%;学生干部524人,占43.09%,非学生干部692人,占56.91%;按生源分布,农村生源682人,占56.09%,城(镇)市生源534人,占43.91%;按经济状况分布,贫困学生613人,占50.41%,非贫困学生603人,占49.59%;按毕业学校分布,重点高校学生618人,占50.82%,非重点高校598人,占49.18%。调查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整理、统计,主要使用了数据分析和列表分析。

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心态危机的现状分析

(一)诚信观念缺失

诚信是传统美德,是大学生处世立身的基本道德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诚信的重要性愈加凸现。然而,部分大学生对考试作弊、抄作业、讲假话、做假材料等现象不以为耻。在择业过程中,买卖虚假文凭、盗取他人研究成果、编造获奖证书等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学生为迎合用人单位提出的“具有工作经验”等要求,在自己的“实践经历”一栏里添上许多子虚乌有的打工经历。有的甚至把其他同学在校获得的荣誉证书借来复印为己所用。在调查中,当问“你对大学生在自我材料中的‘注水’、证书的‘克隆’,就业过程中的‘一女多嫁’、重复签约等现象的看法是什么”时,2006年调查中有35.36%、2007年有37.4% 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无需指责”、“这很正常,否则吃亏”,明确表示谴责的学生不到一半。

(二)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是每个公民的行为准则,是保障自身权益,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码条件。然而,不少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在2007届毕业生的调查中,当问“你对毕业生毕业后频繁跳槽,任意毁约现象的看法”时,有10.7%学生认为“哪家单位工资高就到哪家干,很正常”,有18.2%学生认为“人往高处走,无须指责”,只有13.1%学生认为“这种现象是法律意识淡薄,道德素质低下的表现,应予以谴责”。

(三)责任意识弱化

责任是伦理学的一个核一t2,概念。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法治的扭曲、道德的滑坡、诚信的缺失等都与社会成员责任感的弱化密切相关。在对跳槽频繁的同学随机访谈中,问“你有没有考虑过随意离职对用人单位及自己带来了什么影响”时,绝大多数同学回答“没有考虑过”、“无所谓”。学生离职不与用人单位提前打招呼,不考虑自己贸然离去给单位带来的损失,这不仅反映了大学生个人信用缺失,而且体现了对用人单位、对国家缺乏责任感,它影响企业生产,扰乱劳动力市场,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消极影响。

(四)功利倾向明显

从人生旅途来看,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是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没有理想,生命之舟将会驶入歧途,所以理想总是处在人生最重要的位置。当问“你认为人生应追求什么”时,有43.8%的学生认为是“知识技能”,排在第一位,有36.4%学生认为是“理想道德”,排在第二位,有26.8%认为是“家庭幸福”,排在第三位。有23.2% 学生认为是“健康”,14%学生认为是“名声”,12.9%学生认为是“金钱财产”,有9.8%学生认为是“地位权利”。调查中发现知识技能等是学生较为关注的,因为它是学生的就业之本,但现在的学生更为务实,调查同时也发现学生对名声、地位、权利、金钱、财产等关注度明显“升温”,如果任其发展,后果堪虞。

二、大学生就业心态危机的成因分析

综观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危机,其背后反映的是人的道德危机。在实际生活中,有不少学生在道德问题上搞“双重标准”,对他人各种不守诚信的行为“口诛笔伐”,可自己又作弊说谎、弄虚作假。不少大学生说起法律条文“头头是道”,但具体选择时,更多的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只有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才会做一个诚信的人、有理想的人,当利益受损或出现新的诱惑时,他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这种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现象是道德教育的难点。

(一)社会原因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变迁的加剧,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的主体性、个体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张扬,它强烈地冲击着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特别是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进一步完善之中,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一些人只考虑自己,不顾他人和社会,产生许多道德失范现象。同时由于监督和惩治机制不健全,许多不守法、不道德的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腐蚀了社会风气,使人们道德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激励,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挫伤了人们的道德积极性。

(二)教育方面原因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多元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现实,因此,在道德教育领域,单

一、封闭、贴标签式、理论灌输式的传统模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抨击和批判。长期以来,很多学生知道怎样做,就是不去做,实际上我们培养了一批有道德知识而无实际道德行为的人。西方教育家把这种学校道德教育称为“美脑袋”模式。这是因为在道德教育中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道德教育主体。只有道德主体认同,道德人格的追求就不会停留在被动的状态,不再把道德看成是一种外在的约束,道德教育才会具有实效性。因此,无论是在道德教育内容体系构成,还是在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实践中,都应首先考虑主体认同问题,并以此作为德育的出发点。

(三)家庭及个体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较为溺爱,使得部分学生在家骄横跋扈,以自我为中心,关爱他

人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较弱。当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要求与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时,易产生学生的“双面人”性格。另外,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但社会阅历不深,对道德素养给个人生存的意义及道德失范所带来的后果没有足够的认识,把握不住社会的主流,容易将观察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本质,产生了大量的道德缺失现象。因此,探索大学生道德素养形成、发展、改变的规律,并采取相应措施,扭转当前大学生道德缺失现象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大学生就业心态危机的对策

(一)政府的应对策略

1.出台政策,创设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公开表示“公平竞争、择优录取”,但大多数学生都在很大程度上对用人单位能否真正做到这一点表示出了不信任。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法制有待完善,竞争尚不充分,少数人由于具有特殊背景,能够做出一些幕后交易而取得“非公平竞争”的优势。在问卷调查中,有30%以上的不同类别学生对“不公平竞争”表示“非常担心”或“比较担心”。政府需要对此问题提高重视,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的有关规定,制定相关政策,加强用人单位的管理,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平台,解除他们的心理顾虑,放松他们的畏难情绪。这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心里调适工作的重心之一。

2.举办多类型、多层次的招聘会。教育部要定期举行规范的大型招聘活动,地方政府部门如省人事部门、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等要积极参与承办工作,加强对招聘单位的资格审查;积极利用网上人才招聘,提供更多、更快、更真实的就业信息给高校毕业生。

3.各级政府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做好宏观调控和指导工作;创建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机制,如信息服务制、保障机制、就业市场管理制度、待就业登记制度等;要通过媒体,加强舆论宣传,营造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到基层和农村去就业的良好氛围。

(二)、高校的对策

1、要加强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

应该说择业观是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一是要帮助毕业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传统的“精英化教育”时代已过时,“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带来的必然是就业的“大众化”。要引导毕业生全面认识就业形势,正确地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立足现实,把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的现实接轨,做到既能做“白领”,也能做“蓝领”、“灰领”,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要帮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积极引导毕业生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待机而发的择业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业信心,发挥创业能力,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三是要树立到艰苦地区、到平凡岗位建功立业的思想。动员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艰苦地区和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优异的成绩。教育毕业生不能求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贪一时之利,从实际出发,树立强烈的事业心。

2、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就业竞争,必然会带来这样或那样不健康的就业心

理问题,要注意掌握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心理,把握动态,培养良好的求职择业心态,调适和校正不良心态。要坚持面上专题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相结合,缓解部分毕业生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切实减轻心理负担,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要特别关心低学历层次、长线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等重点人群。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做到顺境下善于节制,不忘乎所以;逆境中坚韧顽强,不灰心丧气。鼓励他们善于发掘自身优势,排除不良心理的干扰,克服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依赖等待等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勇敢地“推销自我”。

3、要切实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者应该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矛盾和问题,因势利导,科学应对,既要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常态下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也要看到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是发展中的问题,是一个短期结构性的问题,经过努力完全可以缓解和解决的。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的高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运作体系。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一是要开设就业指导课,做好就业形势教育,帮助毕业生客观地分析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宣传党和国家为毕业生就业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强就业信心,准确做好就业定位。就业指导的内容要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既包括信息提供、职业选择和择业指导,又包括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就业观念指导、创业观念指导、就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指导,还要指导学生掌握求职择业的政策和技巧、了解求职的过程及应聘手续办理的环节,抓住机遇,顺利就业。二是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健全就业信息机制,准确、高效、全面地收集、筛选、分析评估各类就业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让毕业生广泛掌握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4、高校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长期的“精英教育”步入一个“大众化教育”的新阶段。这一历史性的变化给我们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高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模式、培养途径、就业观念和职业定位都在发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革与转变,表现出由“统包统分”观念向“竞争”观念转变;由“专一”观念向“多能”观念转变;由“依赖”观念向“自主”观念转变;由“地域”观念向“发展”观念转变。知识经济将是21世纪的主流,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信息化、区域化、全球化趋势,现代科技呈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并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发展趋势,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不断涌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渗透和汇流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高校要以人才培养为本,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材内容,符合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要求,开设具有专业特点,个性化强的课程,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要,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使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同经济发展要求相吻合,与就业趋势相吻合。要积极关注社会发展对智能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采取多种途径,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多让他们在实践中接触社会,锻炼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使毕业生既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具备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素质,还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为社会人才市场打造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心态-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调查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并分析其就业心理

调查方法:访谈法

调查时间:2011.5

调查内容:被试当前的就业心态

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人生中真正开始为自己的未来选择。当前经济危机仍影响全球经济,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有这样一个案例:

A同学今年已毕业2年,至今为止换过5、6次工作,不是嫌这个挣钱少,就是嫌那家公司管理不好,要不就是嫌太累压力太大。同期毕业的大学生很多已经开始在公司里崭露头角,可他却依旧在频繁的换工作与四处奔波中。家中的父母对他的这种状态不满意,因此在家庭生活中也常常有摩擦,最近他一直感觉很郁闷,不知是哪里出了问题。

其实A同学的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大学毕业了,找工作,找到工作了就开始日复一日的上班、下班,厌倦了就辞职,再找工作……结果时间就在一次又一次的求职中消耗殆尽,停下来想想的时候,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

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这样几种:

一、功利心:话说求学十余年,一直被家庭、社会灌输的观念是为了将来可以过上好的生活,获得高收入、高地位。有些大学生并不了解某些职业的内在要求或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适合做什么就盲目的求职。

二、求稳定:很多同学在选择职业时往往追求稳定的工作,选择那些国有企业,不求工资高,只求稳定。往往是一个职位百家求,造成就业市场严重失衡。

三、求安逸: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几年生活的十分安逸,出了学校也想找个清闲的工作继续安逸的生活,追求安逸、舒适。

四、求竞争:有一部分大学生即使找到工作,也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工作状态,他们希望参与竞争,向往快节奏的高效率的生活。

五、求经验:这种心理的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知道自己的短板在那里,他们选择工作不为名利,只求能多学到东西,可以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六、从众心理:这些大学生不清楚自己能干什么,不清楚职位要求什么,看那里比较热门就奔着去了,丝毫没有想清楚自己的竞争力在那里,他们相信别人的判断。

那些错误的观念将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求职之路,并且可能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其日常的生活。分析那些错误的择业观念,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社会的原因。今年来大学生人数激增,人才市场毕业生供大于求,使得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巨大。

其次,学校的原因。当代我国大学生因就业困难而产生心理障碍与很多大学的教学质量不好有关,毕业生既没有工作经验,又没有过硬的知识,用人单位怎么敢用你?还有就是很多学校开设的专业课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学科知识更新太慢,能实际应用知识太少。另外就是对学生未来就业方向的指导力度不够,在激烈的竞争下,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没有一个对自己的明确的定位,没有一个对未来清晰的规划,是很难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方向的。

最后,要重点探讨大学生自身的问题。①自我认知的偏差:一种是对自己的过高估计,觉得自己很优秀,什么都能做;另一种就是过于自卑,不能觉察自己的优势,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了。②对于专业与工作的认知偏差:很多同学认为工作应该和自己的专业对口,才能对得起这些年的学习,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其实大学生们应该扩宽自己的就业视角,考虑哪些学科边缘的工作,扩大自己的就业面。

③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的认知,对职业的认识又片面,缺乏就业渠道,对某一岗位究竟要做什么缺乏明确的认识。④不适当的期望值:很多同学对于找工作没有明确的概念,想象中应该从事一个各方面都很符合自己要求的职业,可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工作不可能处处合心,很多同学会因此产生心理落差,造成心理上的冲突。

综合上面多方面的原因,如今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我感受到了这些压力,想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大学生要全面提升自己的自身素质,知识上和能力上。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是人才的竞争。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着重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能力,掌握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要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在择业中,大学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挫折和矛盾,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确定自己的择业方向,并且要注意培养自身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作为学校来说,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更新那些旧有的就业观念,同时,更新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具有更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就业的竞争力。通过一些专题讲座,心理辅导工作,择业方向测试,信息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择业能力进行专门的指导。

分析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我们更要对自己的未来做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规划,我们相信,依靠我们自己的能力,一定可以有一片施展的蓝天!

第三篇:大学生义务献血现状及其心态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义务献血现状及其心态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义务献血现状及其心态的调查报告

从卫生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来说,我们国家无偿献血事业已经得到大部分人的认识,献血者人群不断增加,但是我们国家离国际的差距和西方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为积极应对“献血荒”,清楚地认识其严重性并采取可行措施,我们进行了大学生义务献血现状及其心态的调查,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

一·调查方式及范围:

本次活动主要采取查阅资料、网上调查等方式,针对各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的调查。

二:调查内容 :

1.献血现状:

比较发达的国家献血者占 人口总比例应该是4.5%左右,中等发达国家献血者占总人群人口比例是1%多。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最低的安全标准献血者占人口的1%左右,我们国家这个比例应该是0.8%多。

香港是1952年开始推行无偿献血的,当时由于旧的传统观念,只有两位华人献血。几十年过去了,620万人的香港,由最初的每年只有1000多人献血到现在的每年有18万人献血,无偿献血已成为许多港人的自觉行动,其华人的比例由过去的3%猛增至97%,基本满足了香港的免费用血。

1974年,台湾无偿献血在5%,成分输血为0,献血员只有3749个。1994年,台湾130万人次全部是无偿献血,占总人口的5.9%,成分输血为92.1%。

具体从大学生方面来看,先从性别比例看,男大学生的献血比例明显高于女大学生;从年龄比例看,80后大学生献血比例要高于90后大学生;从年级献血比例看,大学生献血人数从大

一、大

二、大

三、大四逐渐递增。这可能与女生身体和生理状况、胆小怕疼、顾虑等有一定关系;年龄越大,年级越高,献血的机会相对多,接受宣传相对多,献血常识了解相对多,思想更成熟,社会责任感增强,均促使了个人参与到献血的队伍中。而对同一地区的高校学生而言,无论来自何学校,何专业,何地方,学生进入大学后其起点都差不多,同时在相对平等地摄取相关信息和参与无偿献血的机会与途径,故对献血行为影响不显著。

2.献血心态:

大多数无偿献血者的心态是积极健康的、本着助人为乐、积德行善的心态为社会奉献一份爱心,不图回报。军人、在校大学生、医务人员是无偿献血队伍的主力军。这类献血者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弘扬其无私精神、尽量为其提供便利服务,以此鼓动更多的人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但是小部分人并非怀着积极心态献血。有些人是以索取利益为目的而去献血。容易造成隐瞒疾病,冒名献血,严重危害血液安全,这是有悖《献血法》的初衷的。在献血员选择上药严格筛选、仔细核对身份证以及有关证件,确保血液安全。一些年轻人只是因为冲动好奇而去献血,献血动机不明确,对自己行为没有什么顾虑,易于感情用事。对于这类献血者更加需要进行献血教育。有部分人献血而是被动从众,迫于社会压力,或者单位压力不是很情愿而鲜血。也有人,把献血当做一项纪念,在他们看来献血是光荣的,值得纪念,肯定自己的社会价值。

在鼓励社会人士献血的同时,也要告知社会大众献血的注意事项,献血是一项长期的社会事业,献血者得知献血的知识,注意事项后,更容易让献血者提高警惕,更容易得知自己是安全的。在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危险的可能性,献血者易于怀着积极心态参与献血,并且鼓励身边的同事家人参与献血。毕竟危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献血的心结。

3.献血意义:

大学生义务献血对整个社会有重大的意义。实行义务献血,有利于制止买血卖血行为,保证医疗用血的质量,有利于遏制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定的艾滋病、肝炎等经血液传播疾病的传播,有利于减少医疗费用支出,最大限度地保护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身体健康。无偿献血是团结友爱、无私奉献和救死扶伤精神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一种互救互助的方式,这也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和人道友爱的精神。因此,只要大学生每人献出一点血,献出一份力量,便可挽救成千上万的生命。

并且,无偿献血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应尽的义务。血液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献血是关系着千万患者生命安危的大事,也是救死扶伤,是人道主义的高尚行为,更是每个健康适龄公民的崇高义务和光荣职责,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

再次,大学生义务献血对大学生个人也有许多益处。大量科学表明,无偿献血有利于身体健康:1),可预防、缓解高粘血症; 2),可预防、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3),男子献血可减少癌症的发生率 ;4),可促进、改善心理健康;

5),可延年益寿。

4.献血情况总结及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整体上还是比较支持无偿献血的。在参与献血的大学生中,大多数人的献血动机纯洁,行为自主,有较强的公益性,本着行善、爱心、社会责任而进行无偿献血;一些大学生献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身体健康,我们知道定期献血可以促进血液更新,排出体内毒素,预防疾病等;而极少数大学生是出于献血福利目的而参与献血的。

尽管许多大学生对无偿献血抱有正面态度,但只有少部分人真正参与到了无偿献血的队伍中。面对人口大国“血荒”的矛盾,再看看大学生对于无偿献血的矛盾,我们禁不住要问句为什么。

从主观方面分析,许多大学生没有充分了解献血的相关政策知识、健康知识等,所以并没有树立一定的社会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献血基本常识有一定的知晓,信息获取途径广泛,但认识的宽度和深度欠缺。在相关献血常识的调查中,一半以上同学准确知晓无偿献血年龄和体重要求,比例较高;准确知晓世界献血日和不适合献血情况的学生比例较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献血对身体有害。交流中也发现,大学生对献血的利弊、注意事项、可能的并发症状、权利保障等知晓度更低,一些同学对献血利弊相关知识缺乏或存在认知错误,且是影响其献血或再次献血的主要原因。从客观方面分析,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条件有限,未能做到医疗系统的公平合理,献血机制并不完善、并不透明。对无偿献血的宣传、教育普及度不高。

结合各类主观和客观因素,我们基本可以用四点简单概括滞缓当代大学生献血步伐的原因。

第一,献血的渠道——献血难。目前大多数采血点都采用采血车的方式,而采血车一般固定在城市的几个点,且时间不明确,持续时间短,这对于想献血的大学生们来说是极为不便的。虽然目前采血车正逐步进化为温暖的采血屋,但也是极个别发达地区才具备。

第二,献血的措施——用血难。由于献血信息未全国联网,“献血简单,用血繁琐”就是被诟病已久的一个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的公民自献血之日起,五年内免费享受五倍无偿献血量的医疗用血。为了让自己和家人免费用血是很多人献血的理由。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患者献血信息没有全国联网,献血者用血时不能在医药费中直接扣除,而需要先垫付用血费,然后拿着献血证回到原来献血地区的卫生部门报销。由于先用血后报销的过程极其繁琐,很多人都不胜其烦,放弃了本应属于他们的用血权利。公众献血热情的下滑正在倒逼制度的改良。大学生处于日渐成熟的阶段,其献血的目的也一定程度上与家庭的利益连接在了一起,“献血简单,用血繁琐”也同样困扰着我们的大学生们。

第三,献血的安全性。安全问题毕竟是所有大学生最关心的,不少人开始怀疑流动采血车的采血是否安全无染,随着艾滋病感染者的增多和艾滋病防御的宣传强度加强,大学生对血液感染问题十分敏感。大学生普遍认为献血会增加更多的被感染机率,诸如爱滋、乙肝等等高致病性传染性疾病,尽管已有安全防护,可是难免万无一失。感染机率总是存在的。另外,许多大学生认为献血会对自身造成病理性伤害。献血造成的血管破损是终身无法修复的,由于献血造成的血管创伤在发生不可知的外力挤压下,有可能造成血管破裂。而且献血后,体内血量减少,导致脑部供氧不足,此时,体内会产生一种酸性成分,提高血液带氧量,而这种酸性成分,对人体的脑细胞有巨大的不良作用,所以献血后人会觉得头晕。长期献血者会造成反应迟钝,思维敏捷性降低。大学生作为脑力劳动者自然担心这一问题。

第四,献血的透明度。许多人包括大学生都在质疑:“血源到底去了哪里,是真的用到有用的地方还是被利用了?”按照法律的精神,无偿献血是一项典型的公益事业,既是公益事业,理应像慈善捐助一样,建立起一套透明的机制。一袋血几百上千元的费用合不合理,血站盈不盈利,这些不能靠文字精简的口头否定,公众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明白账,包括血液采集、储存、分离、检验费用,包括血站员工的福利待遇,包括与国外血站运营成本的横向比较等等。大学生大

都本着奉献精神去的,他们希望爱心能用到实处,帮助急需帮助的人。而现实是,许多急需输血的病人输不起血,这些通过卖血得到的高额利润到了谁的腰包,我们对此一概不了解。只有献血制度透明,我们才能输得心安理得。

近年来,大学生渐渐形成为除农民工以外的另一支献血主力军,但大学生献血的比例是不高的,以上调查分析了相关原因。另外我们还想知道大学生的性别、年龄、年级以及大学生的学校级别、专业类别、生源地与其献血行为是否相关。调查显示,前者与大学生的献血行为具有相关性,而大学生的学校级别、专业类别、生源地对大学生的献血行为不构成统计学意义。

5.应对措施:

首先,献血部门应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无偿献血各环节工作:一是添置必须的相关献血设备,在改善献血硬件条件的同时改善献血环境,扩大献血平台,多渠道开设大学生志愿献血的窗口,提高吸引力度;二是做好无偿献血的宣传、引导,提高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相关知识和采血活动安排的知晓度,减少献血者的顾虑;三是重视献血中与安全相关的环节,防止献血突发事故,预防献血并发症、后遗症及疾病的传播;四是加强员工的培训,提高献血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工作能力,定期安排献血车进校园,为学生献血提供方便;五是做好献血者鼓励措施和人文关怀,提高满意度和再次献血率,在学生中培养更多的固定献血人群。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引导,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其无偿献血的内在动力。学校与献血主管单位双重指导,成立“大学生无偿献血志愿者”社团组织。自发地、有组织地开展献血公益活动,减少被动型、压力型献血,增加主动型、愉悦型献血。学校与血站共建,开设献血类公共选修课及献血相关知识讲座,定期定点开设献血健康咨询,提高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知识的熟悉程度,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献血观、人生观、强化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本次调查,希望中国有一天能真正彻底解决“献血荒”问题,这也是本次调查的初衷。

第四篇: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

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

王俊秀 杨宜音 陈午晴2008-09-30 23:08:0

1社会心态是一定社会发展时期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感受、社会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心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社会心态不仅对于了解社情民意、社会热点以及公众情绪非常重要,而且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前提。

本调查的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主持的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社会心态部分,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28个省市130个区(市、县),260个乡(镇、街道),520个村(居委会)抽取7063个家庭户,然后在每个被抽中的居民户中按规则随机选取1人作为被访者,由调查员手持问卷对该被访者进行访问。调查时间为2006年4~6月。本文主要涉及公众对社会状况的感受、主要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和冲突。

社会感受

(一)生活压力感——遇到最多、感觉最大的生活压力来自经济方面

近年来,教育、医疗、住房负担过高是民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调查显示城乡居民遇到最多的生活问题是“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其次是“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再次是“住房条件差,建/买不起房”,比例分别为51.3%、45.5%和45%;排在第四到第六位的生活问题分别是“人情支出大,难以承受”、“子女教育费用高,难以承受” 和“家人下岗失业或无稳定收入”,比例分别为34.8%、34%和30.1%; 排在第七到第九位的生活问题是“社会治安不好,常常担惊受怕”、“社会风气不好,担心被欺骗和家人学坏”和“赡养老人负担过重”,选择的比例分别为24.5%、23.3%和22.3%;选择比较少的问题是“家庭成员有矛盾,烦心得很”和“家人与邻居有矛盾,担心发生纠纷”,比例分别为9.8%和5%。城乡居民对所遇到的压力评价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住房、医疗、下岗失业、教育、家庭收入低、赡养老人、人情支出、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家庭矛盾和邻里矛盾,民众感到生活压力大的依然是经济压力,其次是社会压力,人际压力较小。

(二)社会安全感——食品安全感最低

安全感是人们对于目前处境的一种主观判断,是一种面临风险大小的判断。调查发现,居民安全感最高的是个人信息、隐私安全,最低的是食品安全,其他各项由高到低分别是人身安全、劳动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

居民认为食品“很安全”的比例只有12.6%,认为“比较安全”的比例为46.4%,而回答“很不安全”和“不大安全”两项合计的比例为36.7%。认为医疗很安全的比例只有9.5%,认为“比较安全”的比例为52.9%,而回答“很不安全”和“不大安全”两项合计的比例为26.7%。认为交通“很安全”的比例仅为11.7%,“比较安全”的比例为52.8%,“不大安全”和“很不安全”合计为32.3%。认为财产“很安全”的比例只有18.4%,认为“比较安全”的比例为58.8%,而回答“很不安全”和“不大安全”两项合计的比例为20.2%。认为劳动“很安全”的比例只有17.2%,认为“比较安全”的比例为60%,而回答“很不安全”和“不大安全”两项合计的比例为16.9%。认为人身“很安全”的比例只有20.3%,认为“比较安全”的比例为60.1%,而回答“很不安全”和“不大安全”两项合计的比例为17.2%。认为个人信息、隐私“很安全”的比例只有21%,认为“比较安全”的比例为56.9%,而回答“很不安全”和“不大安全”两项合计的比例为11.3%。

(三)社会支持感——家庭、亲友是最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人们遇到困难和自己无力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得到获得建议、指导、鼓励、帮助的社会性资源。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人们减轻社会压力、改善情绪和行为反应。调查问卷中民众感受的社会支持来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家庭”、“家族、宗族”和“私人关系网(朋友、同乡、战友、生意伙伴等)”,“家庭”介于“帮助较大”和“帮助很大”之间的水平,“家族、宗族”和“私人关系网”介于“帮助较少”和“帮助较多”之间,属于有帮助水平。而其他机构和组织中“社区组织”、“工作单位”、“地方组织”和“党组织”得分稍高,但得分水平介于“没有帮助”和“帮助较少”之间。

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系统较弱,城市单位较强的社会支持功能和农村集体所有制下的社会支持功能弱化,而民间团体和组织还没有发育,使得家庭、亲友这些传统的社会资源仍为社会支持的主要力量。

(四)社会信任感——对中央政府信任程度高

信任是人们对他人或者组织未来表现的推测,与个人的信心和预期有关,这里的社会信任感是指人们对于所调查的社会组织、社会角色、信息来源是否可以信任的主观感受。

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最高,接近很信任,而对法官和警察、地方政府、信访机构的信任程度接近比较信任水平,消费者协会等维权组织、社区组织、环保等公益组织的信任程度与之接近;信任程度更低的是行业协会、宗教组织。在信息获取上政府新闻媒体、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的信任程度高于互联网信息和小道消息。

(五)社会公平感——制度公平高于机会公平

社会公平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公正性。

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对总体上的社会公平状况的评价接近比较公平。公平程度最高的是高考制度,其次是义务教育和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最不公平的是城乡之间的待遇,其次的不公平是提拔干部、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待遇、社会保障和财富分配。综合起来看,民众对制度公平感评价较高,而对机会公平感评价较低。

(六)政府工作满意度——对社会保障最不满意

调查中为了了解民众对地方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问卷设计了包括如下方面的问题: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和救助、义务教育、环境保护、科技发展与推广、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维护社会治安、依法办事、发展经济、实现社会公正十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政府“义务教育工作最满意”,对“社会保障和救助”最不满意。

群际关系

(一)干部与群众——干群关系被认为最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

调查问卷把社会分为不同的群体类型,“穷人与富人”、“干部与群众”、“城里人与乡下人”、“雇主与雇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高学历者与低学历者”和“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了解城乡居民对不同群体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可能性的判断,推断不同群体矛盾和冲突的存在程度。统计结果显示,民众认为最容易产生矛盾、冲突的是干部和群众之间,其次是穷人与富人之间,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的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雇主和雇员,其余的群体被选择的比例都很小。

调查还显示,公众认为穷人和富人之间、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差距是最大的,50.7%的人认为穷人和富人之间差距最大,17.5%的人认为干部和群众差距最大,9.5%的人认为城里人与乡下人差距最大。

虽然被调查者认为穷人与富人差距最大的人最多,但认为干部和群众之间最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的人却最多。调查显示,有71.4%的人认为近10年来国家干部是获利最多的群体,另外还有49%的人选择了国有、集体企业经营管理者。按照民众一般的理解习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经营者也被视为“干部”,这一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公众认为干群之间最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公众认为干部更多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拉大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再考虑到公众对于部分干部腐败行为的痛恨,公众认为干群之间最容易出现矛盾和

冲突就不难理解了。

被调查者对不同层级的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评价不同,最基层的村(居委会)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总的表现比较融洽,“很融洽”与“比较融洽”两项合计的比例为72.5%,乡(镇、街道)干部和群众关系两项合计为53.8%,县(市、旗、区)干部与群众两项合计为40.4%。由于县(市、旗、区)干部与群众直接接触的机会比较少,有更多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好说,而相应地选择融洽和不融洽的比例都低于村(居委会)、乡(镇、街道)干部和群众的关系。

(二)穷人与富人——致富归因影响贫富阶层关系

在一个三选题中有10.87%的公众把“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问题”列为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在重要社会问题中的排序中列第三,综合三个选项,有33.05%的人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更多的被调查者认为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距最大,但穷人和富人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可能的被选比例却排在干群关系之后。进一步的分析会发现这与人们如何看待富人致富的原因有关,与如何理解富人致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有关。

总的说来,人们对于富人致富的归因中包含了积极的因素,如承认富人致富的努力和能力,以及教育程度,但也有相当多的人把富人致富的原因作负向归因,作外在归因,这就使得人们在与他们进行社会比较时更容易产生不公平感、不公正感,怀疑富人致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成为贫富阶层冲突和矛盾的隐患。

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冲突

(一)公众视野中的社会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的社会因素。那么,在公众视野中,各种社会问题的严重性究竟如何呢?

有57.32%的人认为看病难、看病贵是重大社会问题,33.13%的人认为就业、失业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33.05%的人认为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是重大社会问题,28.04%的人认为贪污腐败是重大社会问题,26.39%的人认为养老保障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19.71%的人认为教育收费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有五个问题属于比较重大的社会问题,如13.34%的人认为住房价格过高是重大社会问题,13.16%的人认为社会治安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10.44%的人认为城乡、地区差距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10.08%的人认为社会风气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而对于进城农民工受到不公平待遇问题、干群关系问题、司法不公问题、征地拆迁补偿不公问题、卖淫嫖娼问题和劳资矛盾等问题,只有10%以下的人认为这些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

(二)矛盾、冲突化解策略

1.社会矛盾和冲突

调查中调查了公众对于不同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应对方式,问卷中把社会矛盾和冲突分为四种类型:

(1)与政府公共权力相关的矛盾和冲突

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政府公共权力行使中的矛盾和冲突了解比较多的是“贪污腐败、侵占国家集体资产”,不了解的比例仅为27.1%,但主要是间接了解,有亲身经历的只有3.2%;另一个了解比较多的是“政府有关部门乱收费”,但直接了解的比例较高;被调查者对“社会保障纠纷”的了解最少,亲身经历也最少,而有5.3%的人回答亲身经历过“司法不公、执法粗暴”,但是,考虑到我国现阶段亲自参与司法过程人数的比例并不高,所以,5.3%的比例还是偏高的。对“贪污腐败、侵占国家集体资产”和“司法不公、执法粗暴”这些问题的了解渠道主要是新闻媒体。

(2)与政府或经济组织相关的矛盾和冲突

由于“征地、拆迁、移民及补偿不合理”,“下岗失业没得到妥善安置”和“环境污染影响居民生活”这三项矛盾冲突既可能是政府行为也可能是经济组织甚至个人引发的,在分析时与

经济组织中的典型矛盾和冲突放在一起讨论。在这些问题中,“环境污染影响居民生活”的影响最大,只有32.3%的人回答不了解,而回答有亲身经历的人数最多,占18.4%。

另一个了解比较多的是“拖欠/克扣工资/超时工作”;其次,对“下岗失业没得到妥善安置”了解的人数比较多,考虑到样本中大量的农村样本的存在,因此,这一问题在城市社会中应该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而“征地、拆迁、移民及补偿不合理”一项,虽然亲身经历的比例为7.8%,亲身经历的比例低于前述几项,但考虑到这一问题本身涉及的社会面较为狭窄,但所产生的影响却大于其他问题,因此,这样的比例也应该得到充分重视。

(3)教育、医疗行业中的矛盾和冲突

调查中发现,教育和医疗行业中的问题存在不同的特点。被调查者对于“学校乱收费”的了解程度较高,只有31.4%的人回答不了解,但有19%的人有过亲身经历,是所调查各项社会矛盾和冲突中亲身经历人数最多的;而有“医患纠纷”经历的比例较低,为3.4%,这一比例较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医疗问题并非是以一种纠纷的形式表现的,而教育的问题在教育费用上表现得较为突出。

(4)消费矛盾和冲突

消费的问题与前几类问题相比,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了解程度都很低,这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在包含大量农村样本的条件下,购房等城市生活中容易引起纠纷的大型消费并不普遍;二是消费矛盾在商品市场化已经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已经不突出,或者已经有了市场化的解决方法。

2.化解策略

(1)无行动是最普遍的行动策略。各种类型的行动方式中采取最多的是“无可奈何,只好忍了”,其次是“没有采用任何办法”。在各种类型的矛盾和冲突中,采取这种消极忍耐方式最多的是遇到“学校乱收费”,其次是“政府有关部门乱收费”,再次是“工作环境恶劣,老板/经理管理粗暴”,然后是“贪污腐败、侵占国家集体资产”,“征地、拆迁、移民及补偿不合理”,采用最少的是“购房等大额消费中的纠纷”。

(2)诉求策略是面对与政府公共权力有关的矛盾和冲突的主要策略,其次是沟通策略。对“司法不公、执法粗暴”,有11.58%的人选择了“上访/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对“政府有关部门乱收费”有8.14%,对“社会保障纠纷”有21.69%,对“贪污腐败、侵占国家集体资产”有15.74%作了同样的选择。对“社会保障纠纷”有16.67%的人选择“与对方当事人/单位协商”,其他几项都有5%以上的人选择了这种沟通策略。

此外,对“司法不公、执法粗暴”的另外的主要的行动还有“打官司”,有15.71%的人作了选择,另外的行动方式还包括“找关系疏通”。

(3)沟通策略和诉求策略是解决政府或经济组织相关的矛盾和冲突的主要策略。“征地、拆迁、移民及补偿不合理”、“下岗失业没得到妥善安置”、“拖欠/克扣工资/超时工作”、“工作环境恶劣,老板/经理管理粗暴”和“环境污染影响居民生活”各项分别有11.09%、10.45%、18.47%、12.62%和10.03%的人选择了“与对方当事人/单位协商”;而选择“上访/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的比例分别是18.99%、12.13%、8.38%、4.55%和16.93%。

此外,在面对“征地、拆迁、移民及补偿不合理”时有6.08%的人选择了打官司,并有2.59%的人选择了暴力反抗。

(4)沟通是处理医患纠纷的主要策略,面对教育乱收费无奈采取无行动策略。在遇到“医患纠纷”时,22.13%的人采取了“与对方当事人/单位协商”的行动方式,其次有5.45%的人选择了“上访/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而遇到“学校乱收费”,无论是沟通策略还是诉求策略,虽然依然是选择最多的策略,都明显低于遇到其他问题时的选择比例,显然,这样的策略对于问题的解决可能有作用,但采取这种行动方式后的不利影响或者对不利影响的顾忌使得人们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

沟通策略是消费纠纷的主要解决策略。有22.13%的人选择“与对方当事人/单位协商”的办法来解决大额消费纠纷。其次,“打官司”和“上访/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的选择比例分别为7.51%和5.45%。

(5)法律策略没有成为解决矛盾和冲突的主要策略。除了在面对较为严重的“司法不公、执法粗暴”时有15.71%的人选择了“打官司”外,另两个选择较多的问题分别是“医患纠纷”和“征地、拆迁、移民及补偿不合理”,所占比例分别为7.51%和6.08%,其他问题中选择“打官司”的比例均在5%之下。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大众的法律观念不是很强,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法律策略的成本较高。

(6)疏通策略很少采用。被研究者认为中国人的行为具有关系取向,但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找关系疏通极少被采用,除了在遇到“司法不公、执法粗暴”时有5.59%的人选择了疏通策略外,其他情况下极少被采用。

(7)对抗策略虽然很少使用,但在个人利益受到侵害且侵害主题明确的情况下也有使用。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心态

大学生就业心态

俞敏洪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主题:大学生就业心态

俞敏洪: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大家好!感谢今天邀请我到这里和大家聊聊,给我的题目就是大学生就业心态。我就自己随便聊一下。因为当初我自己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没有就业心态。我们当时毕业的时候是国家分配,国家指向哪,我们就到哪。当时国家没有把我分到西藏,把我留到了北京大学。国家说到哪,我们就走到哪。现在你毕竟有这样的心态,也不一定能做得到。

今天讲的主题,主要是三到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就业的大形势,第二是就业与职业的关系,第三大学生就业心态到底应该怎样,第四我现在从老板角度来看,我录取大学生最注重大学生什么东西。

第一就是大的形势。非常的不乐观,中国在大学生扩招的情况下,没有为大学生市场做好准备,中国在大学生就业这个层次上是没有的,比如说确实国有企业在发展,民营企业发展更快,新东方平均每年接纳400个大学生速度发展,既使这样,中国整个市场没有为大学生所准备的中国扩招的时候,也没有想到大学生毕业以后,该干什么。大学生该干什么?不知道,农民还有一点土地可做,工人阶级习惯了在机器跟前劳作,或者习惯了下岗,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可能是不可回避的一个命运这样的一个准备。

中国大学生毕业每年都在呈20%到30%递增,今年数据大学毕业生413万,就业机会比去年少了22%,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加22%,今年会有80万左右的学生毕业的时候有可能找不到工作,对于一个大学生是很痛苦的事情,因为在大学的时候花了很多学费,父母很辛苦,而且毕业生出来得工作,这是他们人生中间最重要的事情,但是中国大市场没有做好准备,不仅从大学生工作能力问题,也不仅仅是我们有没有工作经验的问题,而是市场没有办法一下子吞吐这么多大学生的问题。

我们当初毕业的时候,不存在找不到工作这样的行为,因为当时大学生是稀有动物,既然是稀有动物就相对比较好办一些,把你放在动物园展览也是能有收获的,现在大学生是遍地开花的现象。尽管社会已经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大学生毕业有可能找不到工作,但是真正落到任何一个个体大学生身上,是非常难受的事情,国家在这方面尽管反复建立大学生就业中心,民间也在为大学生就业做出努力,但是实际上,由于中国整个大市场,没有为大学生的就业做好准备,或者说大学生人数毕业远远超过市场需求,就剩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第二个,这是一个大形势,从教育本身来说,中国的大学教育依然没有什么过去大学教育当中反思过来,进大学就是学习知识,进了大学以后,大学四年轻松度过,很多的大学教授在市场上没有什么经验,只是受过职业训练的经验,中国大学的教授不少都是从大学走向大学,包括工商管理的教授,有很多没有自己在实践当中做过企业,学校尽管扩招了很多学生,尽管学校和教授都是为大学生就业非常重要,但是教学本身内容和就业依然是大大脱节。这是我身有体会的。这个脱节的,包括我所在的北京大学英语系,到现在依然学古汉语,依然学着拉丁文这样的东西,对中国大学生的现实,到底带来多少好处,是非常难说的一件事情,这个会增加学生的某种学术分量,但是现实当中,学生如果生存不下去,学这个东西能带来多大用处,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现在教育的导向,依然是让学生以知识学习为主,而不是以就业为主,导致学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心理上也没有做好准备,很少有大学老师上大学第一天,同学们你们上大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的生存更加好,而是你的生存更加好的唯一办法,就是毕业的时候,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如果找到一份好工作,在大学学的东西是一二三四五,没有这样的老师会这样讲的。只会告诉你这个原理背出来怎样,那个原理背出来怎样,中国的大学教学方针是有问题的。这个教学方针体现在心态问题上,大学生毕业之前没有做好很好的准备,通常到了三四年级自己面对工作,发现自己找不到工作,一个面对就业自己不知所措带来的后果。我问过不少考研究生的学生,为什么考研究生,反正到社会上也不知道干什么,干脆还上三年研究生,如果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上研究生,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中国研究生学习相对来说比较松垮,很多研究生三年过的比大学三年过的更加松散。研究生的扩招和大学生扩招导致的现象,两到三年以后,研究生和大学生拼命抢夺人才市场。这样的结果,研究生会占有优势,有可能本科生更加愿意从零干活,这样的结果,研究生和本科生就业形势同时不佳的情况,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非常严峻,每年几十万的人找不到工作,几年下来就是二三百万,这样社会问题就会出现,社会不安定因素就会非常的明显,未来如果说中国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会出现,出现重要来源就是中国的大学生,尤其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再回过头来讲,讲到大学生的工作,我一直把工作分为三个领域或者三个步骤,就业、职业和事业。只有一个不能做,就是千万不能失业。我每次打事业的时候,打到电脑里敲出来的两个字都是失业。失业就是拼音中间,你把拼音的手两个失业和事业拼音是一样的,通常跳出来的第一个是失业,第二个才是事业。就是说,大量的学生根本不用谈事业,事业离你们太远了,真正要谈的是不是能够不失业的问题。就要从就业做起。找一份工作,不管是否喜欢,你就干,干上这份工作,有了一份业,就可以赚自己的钱,不用花父母的钱,这叫就业。我对学生讲课的时候有一个口头禅,22岁以前,如果父母需要通过给比一部分的经济资助赞助你大学毕业,如果这是父母的应尽职责,到了22岁大学毕业以后,不管你是上研究生还是什么,再花父母一分钱,是卑鄙的。从来没有听说一个老动物带着一个小动物过一辈子的。

对于我们来说,中国的父母尤其是,对于孩子未来,到底怎样让孩子生活得更好,有钱的父母,孩子找不到工作,没有关系,继续给他钱吧,最后剥夺了大学毕业生成长的权利。不知不觉由于父母不断供给,不断养育,最后使大学生自己越来越失去独立作战的能力,越来越失去自己成长的可能性,最后的结果一辈子不成长,一辈子没有出息。一辈子窝囊。我们那代人,从小必须自己劳动,从小必须帮助父母干活,我在大学的时候,父母不可能给一分钱,国家给22块钱一个月的生活费,大学毕业想的不是自己的理想不是自己的梦想,而是赶快干活,挣钱养活自己。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22岁是一个分界线,把自己和以前的依赖关系都割断。当然也有同学说,我22岁读研究生,我确实需要钱,但是我读研究生认为自己更有价值。价值跟社会经济交换,那就是货币。也就是这个价值背后你能产生货币,这个货币你可以毕业以后产生,也可以持续更长一段时间,比如做文学家,或者做画家,可能画到四五十岁,或者写到四五十岁,才能换回社会价值,比如梵高一辈子穷苦潦倒,结果死了一以后一部画就几千万美元。你先要假定自己每一天必须先活下去的境界,解脱你父母的依赖,依赖父母的状态,不管父母是否有钱,这个前提条件就是22岁的时候,假如你真要上研究生,真要出国读书要花钱,有没有可能向父母写一个借条,并且以同期银行利息计算。如果这样,你就有一种逼迫感,我必须工作,其实一般的工作就是远大理想和伟大色彩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我不太容易接受,通常另外一个情况,开出工资价格让你难以接受,当然大学生毕业以后,有能拿到上万块钱,也有拿到两千块钱,我从来不认为一个毕业以后,拿到两千块钱以后一辈子赶不上那个拿到上万块钱的。大学生就业心态,在我这里碰到的情况非常有意思,比如有的时候故意很讨厌这样的大学生,说我能干这个,能干那个,说了解很多新东方的事情,现在干这个事情,新东方也有一些位置可以干,比如有两间厕所没有人打扫,你是否愿意打扫。如果你真看好新东方,如果你真喜欢教育的话,一般的学生看到这个是不会接受的。如果真接受了,至少给我的感觉就是就业心态,就是想在这个领域发展。

你在新东方打扫卫生一年,你离开的时候,写简历就是在新东方工作了一年。如果你有更好的职业心态,作为大学生每次打扫很干净,我每次进这个厕所都感到厕所是超一流的,我觉得你的工作精神,敬业精神让人达到钦佩。如果你再坚持一段时间,我可能给你分配更多的工作,比如四个厕所,这样加了一倍的工作机会,如果四个厕所打扫的很干净,我就可以把打扫新东方的员工都归你去管,第一你的工作很好,第二你有敬业精神,第三我发现你个人沟通不错,我肯定让你逐渐进入管理岗位,这不就很容易做到了这个事情。这是一个就业心态的问题,大学生现在面对社会,自己一进入社会就能看到自己一份喜欢的工作,并且能拿到很好的薪水做下去,这样的机会确实比较少。

你进入机会的敲门砖,就是你必须选定一家单位以后,从这个单位最基层的工作干起,并且以自己的态度和业绩来证明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前途,以及证明自己对这个机构的喜欢,让自己在这个机构中间逐步上升。所谓就业就是找一份工作而已,特别简单。我当初留在北京当老师,我从来没有想到当老师,我从北大毕业以后,仍然中英文水平比较差,之所以留在北大当老师,是国家分配体制所导致的。我填的申请表中间的志愿,都是包括国家机关,包括外贸部,外交部等等这样的单位,这是北京大学老师的职位我从来没有填的,之所以被留下来,当时北京大学公共英语四六级非常缺老师,必须得留五到六个同学作为老师。我是作为全班倒数第五名被留下来的。我留下来以后,我知道不能丢这样的工作,如果我拒绝了,就意味这我的户口被打回原籍,这样我就要回到农村去,所以交给我什么工作,我都得干,从不会当老师,抱着一点点敬业精神,抱着对自己的学生一定要好,从不会当老师,到一年多自己以后,我自己把老师这个职位做了一个转向,最初我的概念,就当那么一两年老师,同时还看看有什么机会,或者出国,或者转到别的好行业去,没有真正想过自己要当一辈子老师,直到当了两年老师以后,就转到第二步。就是职业境界。

职业和就业区别,就业就是能使自己能活下去的临时工作和未来发展方向不一定相关,可以相关也可以不相关的工作,叫做就业。职业不一样了,选择这个行业打算干一辈子。我在北大两年以后,就下定决心自己一辈子不离开老师的讲台。基于我大量的时间,当老师每个礼拜最多教10个小时的课,第二我多余时间可以读自己的书,而且当老师有寒暑两个假期,可以出去旅游,你得到了对时间的交换,我这么想就决定当老师,在北大当了那么多年的老师,确实过的比较舒适。没有想到我还在当老师,没有想到我所认为当老师可以带来的时间上的充分,以及可以享受充分的空间,就是出去旅游这样的机会,对我来说完全没有。没有想到当老师这个职业慢慢转向另外一个状态,当我确定自己的一辈子职业方向以后,我本来的打算是在北京大学一直干到年纪大,最好能录到北京大学三级教授或者二级教授来当当,中间出现波折,因为出国的原因,因为北大跟我各自各样的关系,比如说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在北大在外面被培训机构教书影响了北大自己培训机构招生人数,结果北大给了我一级行政机构的处分问题,导致我下定决定从北大辞职这样概念。做新东方不是我主动选择,是一个被动选择。是被某种外来因素推动以后,产生的一个被动慢慢转向主动的概念。

对于我自己来说,把老师作为自己的职业,就下定决心以后,从来没有变过,包括做新东方,包括现在的新东方我仍然是老师的身份出现,有很多时候,有很多机会可以做别的行业,比新东方赚更多的钱,包括某种意义上来说,新东方可以进入房地产,包括新东方可以进入歌厅,包括可以进入游戏行业,假如我们愿意,因为新东方有这样的前提,有这样的资金投入实际上,为什么所有这样的东西,我们都全部没有去考虑,因为我觉得做这些东西跟我做老师没有关系。所以,我的事业整个的围绕就是围绕在了我这个职业,事业就是职业对外的扩展和延伸。

它的前提就是你那个事业做失败了,仍然可以回到你的职业。就是如果事业做失败了,发现自己变的一无所能了,你职业和事业一起丢了,就只能回去打扫卫生就业了。对我来说就是英语老师,往后扩展就是英语和各个方面加在一起的,比如文学哲学可以用英语一起来教,我现在回到老师的位置上,相当的轻松。我以前没有新东方,现在新东方没有了,我还是没有什么丢,我原来只是一个老师,而说不定我还赚了,原来在北大的时候是出来一个讲师,现在让我再回去,如果不给我一个副教授,我是不会回去的。总的来说我是没有丢的。我觉得始终有一个中心点,利用自己的强项和别的人一起看一份事业,比如你是一个会计,慢慢干起会计事务所,你是律师,你慢慢干起律师事务所等等都是这样的先例。

也就是说,围绕你自己的特长,去做这样的事情,有一个好处,这个好处是什么呢?你失败了也不可怕,所以我觉得大学生要做到三个领域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如何先就业,我通常不鼓励大学生在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创业,除非创业不用花太多的钱,如果你的创业是有大量的风险投资给你投完以后,你花完以后,风险投资拿你一点办法没有。创业的前提就是我想成功,根据统计数据,大学生本身没有毕业的时候,直接创业成功的比例很低,估计有10%的人能相对活下来,最后能做成真正大气的1%都不到。我比较主张大学生带着自己的创业梦想,在相类似的机构或者说能使你学经验的机构,工作一两年,使自己的个性,以及自己的技术才能更加完善,再去创业的比例成功概念就更高一些。

如果有这样的机会,一上来就想创业,并且有这样的财富或者说不需要财富,背后承受多少失败你都无所谓,如果创业只是这次失败了,也又是成功可能性的。我的创业是在北大毕业以后,已经工作的七年基础上,并且北大出来以后,为别的培训机构工作两年基础上,才有了新东方,各个人的领域不一样,比如高科技领域有一个好的想法,如果不去实施,可能就被别人实施掉了,这个时候创业的机会或者时机要抓得更加准一些,如果稳妥的做一些自己的事情,积累经验是更加重要的事情。从大学生就业本身,或者大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的心态来说,我觉得有几个,第一个准备阶段。我常常说准备阶段,就是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有这样的行为,由于高考太辛苦了,让人变成了非人状态,大学第二年级就让自己变成人的状态。大学一年级成绩相对比较好的情况,尽可能生活过的稍微轻松一些,把知识学的更加广泛一些,但是不一定要那么的精到。作为一个综合素质的准备阶段,大学一二年级可以弥补你在童年、高中失去的那么多的欢乐,但是真正的就业准备,其实从大学三年级一开始就开始了,三年级、四年级两年要做几件事情,才能使大学毕业以后找工作相对顺利。第一个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应该搞清楚毕业以后,找工作是什么方向。我是做人力资源,还是市场营销,还是软件,还是硬件,还是做物流管理,这个非常重要。如果你不经过两年的准备,两年你在市场营销方面,不断对专业进行探索,毕业的时候,告诉任何市场营销的招聘的单位,你说我在这方面非常厉害,这是有证据的。第二通用技能必须增加。所谓通用技能,比如英语水平,电脑知识,你到任何一个单位工作,考你的英文,要了解你的电脑操作水平。三年前我不知道电脑怎么打开,现在我电脑知识掌握的非常熟练,你没有办法,我有很多秘书和助理的。我不能晚上12点钟把我的秘书助理叫到我家去,这样会传出绯闻的。

大学生上大学的时候,一定要实践,而且不一定拿工资。比如你到新东方来,既使打扫一个月的卫生,这也是工作经验,你如果真正干得很好,如果我写一封推荐信,对你未来找工作很有好处,找可靠企业老总给你写的推荐信,未来就是一种诚信保证,既然我敢推荐你,就意味着你这个人不赖。中国企业大量老板我是认识的,中国未来老板之间,企业老板之间相互推荐,变成大学生就业非常重要的渠道。因为中国是一个整体上缺失诚信的社会,因此需要诚信系统,这个诚信系统就是需要靠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关系,我给你写一封推荐信,到杨勇这儿工作,杨勇发现你不行,然后打电话说我一顿。然后他再跟别人说,我还怎么混。相反过来也是一样,这样带来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如果说你去工作了,你真的做得很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人给你写推荐信,第三条一定要的,大学三年级、四年级寒暑假一定要找工作,这样有一个基础。

最后一点,就是在大学三四年间要准备与人打交道的心态,从同学做起,与人打交道。我只要强调一点,就是分享心态,现在中国独生子女非常霸道,什么东西拥有了自己独享,从感情到物质上的平等交往的能力没有的。什么叫平等交往。我从小到大就是按照这条线做事情,做到现在没有变过,我比喻六个苹果心态,你有六个苹果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到树林里全部吃完再回宿舍,你自己全部拥有你的六个苹果,你失去了无数六个苹果到社会上交换无穷快乐的可能性。如果你有六个苹果,自己吃一个,把另外五个苹果带回宿舍,分给宿舍五个同学,得到结果完全不一样,表面丢了五个苹果,实际上得到五个同学的认可和好感,开始了感情交往,开始了互相帮助,而最后的角果,换回的无形资源比五个苹果要大很多。还有就是我吃了你这个苹果,我下次买了不给你吃了良心上过不去。到了单位,和你的事业合伙人这么分享,在大学跟你的学这样分享,这是非常重要。一百块钱自己也可以吃,也可以一百块钱自己只用十块钱,另外的钱,想办法扩大自己的实力。新东方做到现在,几乎没有散伙的行为,凡是从新东方出来的人,都是理念上不一样的人。我们新东方股东人数扩大到500个,包括新东方普通老师员工,这个结果是新东方越来越大,人才越来越多。

这是大学生就业的几个心态。专业能力的定向,通用技能掌握,最后工作经验的积累,最后是与人交往的分享心态。把这个讲完以后,最后做一个总结,一个人的工作最大的重要性,就是两个要素组成,专业加上综合素质,从综合素质,我作为老板,讲一下你在我这工作,排名第一,有专业前提,你什么能力没有,有后面的素质也不行,第一诚恳和诚信,你这个人看上去极其可靠的,第二要踏实,诚恳诚信不意味着踏实。第三多种能力,很多人很有才能,一到办公室以后,把办公室弄的到处乌烟瘴气。第四创新能力,必须给我提出新思想,新主意,让我感到你想到的东西,我没有想到,我觉得你想到的东西比我想到的有价值,这样你的位置会节节上升。第五就是无私。如果把这几点放在身边了,我觉得不光就业得成功,你的事业也会一辈子勇往直前,没有不成功的道理。我就讲这么多。谢谢!

主持人:俞老师请留步。俞敏洪老师每次发言都非常的轻松幽默,去年的时候,在清华大学我做主持节目的时候,李老师曾经做过嘉宾,今天又有幸遇到,请允许让我看看你刚才的发言稿。俞老师给大家洋洋洒洒,并且语速非常轻松流畅,就是准备了这么简单的几条,并且后来给大家做了五点总结。我注意到俞老师讲的两个厕所,我说估计自从今天俞老师讲完以后,回去以后,新东方的厕所会非常抢手。由于俞老师讲的非常好,我们欢迎下面同学积极提问,但是只有三个问题,看谁能抓住。

提问:俞老师你好!对于一个团队的组建,打造、巩固、沉淀,你当时怎样组建团队。第二团队如何快速成长。

俞敏洪:你不管是财富的梦想还是事业的梦想,你告诉他,我们必然能做到这一点,其实做不到做得到没有关系。你作为领导人,必须要告诉团队我们再努力一把,就能够前进,到达梦想。光有理想也不行,第二利益的明确的分配机制。作为一个团队,除非你是搞宗教的,除非你是非盈利集团。如果做新东方这样的机构任何一个盈利机构,最后的结果是利益的区分机制是非常重要。大家要预先谈好到底能够得到什么东西。第三,人才不断进入,前面的人不干活也拿着利益,后面的人进来以后,拼死拼活的干,就出现利益的变动机制。把利益的变动机制有一套规矩弄下来,并且变动机制和未来的理想梦想相结合,这样的话,这个机构大概能长期下去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为什么大量机构想要上市呢?有一个强制性的利益变动制度,就是期权制度。

主持人:感谢俞老师的精彩回答。接下来每位同学提问的时候,都将会获取由接力出版社提供的《邮差弗雷德》《你就是品牌》以及《经营你的大学》其中一本书作为你的纪念品。

提问:听了您说这么多,您没有说到课程的问题,但是您最后讲了专业的问题,在大环境下,您讲到北大这样的课程也会和实际脱节。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如何面对课程,自己应该怎样做呢?

俞敏洪:如果你现在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这个有没有用,只要做了,从心里发出喜欢的感觉就做出下去,这个时候可以不考虑未来,你做的前提条件就是对自己有好处,对别人没有坏处。比如喜欢杀人这个不行,对自己没有好处,对别人也没有好处。第二这个社会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不喜欢可以,但是这个做好了,对你的生存条件能够提高,把它做下去,然后慢慢提高,或者把喜欢的东西用业余时间来做。比如我的英语就是这样,我从来没有喜欢过英语。但是英语是我学习其他的根基。

提问:关于新东方和其他很多的培训机构有什么独到之处。第二很多企业办到很大过程中,就会转型,新东方有没有想法进入新的领域?

俞敏洪:随着新东方结构的完备化,新东方机构的增加,以及新东方的业务层次的拆分,所以我们现在对职业进行强调非常厉害,但是我们有一个前提,就是在自由精神引导下的职业精神的迅速发展,对于新东方教育机构来说,给人自由,让人感觉到有一种空间感,自由感时间感的感觉,这是新东方不愿意丢掉的。

和其他机构不同之处,不细讲了,新东方坚持两条,第一个新东方的理念和文化,第二新东方就是一个标准,比如我说的标准就是不关心东方还是我个人,都有一个标准,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但是同时对别人没有坏处。

下载大学生心态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心态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心态

    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报告市场营销81邹源孟会计92薛亚娇 市场营销81谭志娟工商管理91沈浩锦 农林经济91袁浩茹摘要:大学生就业是现在社会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就业难,害怕就业......

    大学生就业心态

    大学生就业心态 作为一个应届大学毕业生,对于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心态和心理误区深有感悟,这些不良心态和心理误区,也曾经深深地困扰着我,使我在就业过......

    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报告

    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报告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已成为一个涉及众多企业和职工的敏感话题。面对下岗现象和下岗人员的增多,如何实现再就业就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

    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心态(推荐)

    像向日葵般地生活 ——从就业状况的角度浅谈大学生如何培养健康社会心态 一.什么是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

    大学生如何摆正就业心态

    大学生如何摆正就业心态 马上就毕业了,我们应该如何摆正就业心态呢?听过李存益校长的演讲之后,有一定的主见了,知道如何在毕业之后,在面对就业时,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 如今,每年的......

    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的调查报告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已成为一个涉及众多企业和职工的敏感话题。面对下岗现象和下岗人员的增多,如何实现再就业就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为此人们提出了各种解决方......

    大学生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上购物调查报告 我在很久以前就听说“网购”这个词,淘宝网更是家喻户晓的知名网站。人们对于网购这种购物形式众说纷纭,在我身边的大多数人都觉得网购存在很大的风险,......

    大学生调查报告

    大学生消费水平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针对当前物价狂涨,消费水平越来越高的状况,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