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研究(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2 12:4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研究》。

第一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研究

作者:李宝玉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到目前为止,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它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看法。

[关键词]公平;自由;就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第二篇: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背景

我国农村在进行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许多非农岗位上已经出现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减少城乡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三农”问题的处理核心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的收入,而提高农民收入的出路就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在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国家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与我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不开。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大省,拥有大批的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在农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村出现了大批劳动力。虽然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但是这些年来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使得这资源白白的浪费。在目前黑龙江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传统农业开始转向现代农业,这样又无形中又增加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这些劳动力得不到很好的转移和开发利用,不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还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只能正在解决农民在转移就业中所面临的困难,才能确实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实实在在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研究的目的1.描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的普遍性,总结其运行的基本规律。2.通过对不同区域劳动力素质与地方经济发展阶段水平进行考虑,总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排斥力和外部吸引力。3.应用劳动力转移理论解释现实现象,总结与延伸劳动力转移背后的规律性,重点阐述转移过程中的内、外部制约因素与动力因素。4.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地区的对比分析,建立起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劳动力转移的有序进行提供系统的框架建议与实施措施。研究的意义1.利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全面、系统地运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这是一项值得认真去做的工作。在我国目前这方面研究依据的主耍理论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虽然已有理论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这种解释,往往是局部的、某一方面的,而且是就经济论经济,忽视了对g标价值因素的分析。由于缺乏统一的、一贯地指导思想,国内这方面研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本质特性、根本动因、内在因素以及方向、道路等一系列问题都存在重大分歧,有些认识还相当纷乱。2.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的研究,国内外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可以借鉴,同时,也有一些综合性的混合模式可以参考,但还没有一种模式是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四种因素群,即生产力素群、生产方式素群、上层建筑素群、B标价值因素群进行系统分析,然后将其整合起来的模式。本课题的整合模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上述四大因素群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的整合及其相互作用才是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内在运行机制。3.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将从宏观上把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律,从黑龙江省的调研实际,找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其合适的解决途径与办法。这些探求与成果将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为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选择的研究如何合理有序的将0前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在路径选择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第一,走亦工亦农的发展道路,主要方法是引导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走亦工亦农的转移道路,在保证正常农业生产的同时,在农闲时选择出打工就业,这种路径要求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向,大力推广“亦工亦农”就业路径,并开拓亦工亦农的经济结构,增加亦工亦农人口比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二种路径是就地转移,即依靠本地的经济载体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以满足本地待转移劳动力的需求,该观点认为,我国应加快城市化进城,推进小城镇的发展速度,扶植乡镇企业的发展等方针,实行“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针,就地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1.2.2.2关于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研究学者关于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点:第一关于个人自身特征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往往由先天与后进城的转移路径基本上是从农民工家庭生活,子女教育压力及老人照料,缓解大城市就业、社会治安及公共生活设施承载能力等多方面方面考虑,同时也结合了走中小城市化道路的观点,即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也不影响城市发展的进程。武双(2007)的研究支持这种路径选择,认为“城市一味的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除了会给城市自身的就业增加巨大的压力之外,也会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预期收益、增加生活成本。所以要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就要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出发,立足于城镇化建设,通过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消化。”1.2.2.4关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也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整合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也为我国农村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都阳、朴之水(2003)通过对中国西部地区4个贫困县所做的实地调查发现,有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家庭整体上相对于农村其他家庭具有明显的经济收入优势,对农村来说,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不仅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外出农民工到城市务工也会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增加就业技能,同时也会给农村经济发展带回资金和新观念认识,促进农村的城市化发展;另一方面对城市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到来,会解决大量的城市用工缺口,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他们的力量。再者转移也会产生对社会否面的影响,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输出地和输入地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问题,比如造成农村劳动力结构比例失调,大量农田被荒弃,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等,对输入地来讲,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社会管理成本不断增高,大量的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生活秩序的冲击也不容忽视。51.2.2.2 关于影响农民转移就业因素尹少勋(2010)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按照转移的方向性分为三个部分,即转移的源头、渠道和去向,再通过设计模型和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最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了几个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影响最大的因素,即制度和收入水平对劳动力转移影响最大。张伟志等(2004)认为影响劳动者进行转移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国内二元体制结构制度、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影响及劳动者个人自己因素等。裴新辉等(2008)认为,土地制度对农业劳动力的约束、户籍制度的约束以及城市劳动力市场制度对非城市劳动力的歧视都是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目前来看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最大因素是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赵荣祥(2008)则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才是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求相应的劳动力与之相适应。陈舒静(2008)等在重庆綦江县调研就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调研时发现农民需要社会保障。赵慧卿等(2009)人认为虽然传统的土地户籍制度是一个阻碍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但是农民自己的文化水平的高低、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才是最大的障碍。黄国华(2010)等通过对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分析得出,城乡收入差距越大转移率就越高,反正越低。尹少勋(2010)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线性回归分析法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不同的方面,即源头、渠道和去向,得出了农民收入的变化和现有制度的规定才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大因素。1.2.2.3 关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对策周陆昌(2008)运用比较劳动力生产率法对黑龙江省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测算。周陆昌把那些达不到平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力看作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总是从劳动生产率低下部门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他们同时对1982 年到 2005 年期间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发现黑龙江剩余劳动力数量在呈逐年增加趋势。认为目前就业的农民工基本缺乏工伤保险,遇到大病等缺乏保障,政府应该为有文档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提供基本的城镇医疗保险。黄嘉(2009)认为,必须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这些都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贾常晋、田新翠(2009)认为应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农业产业内部发掘就业机会;加快城镇化进度,加速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给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曹海英(2010)通过对目前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产业化和工业化,提高劳动者素质,只有通过改革废除目前不合理的户籍和土地制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城乡的健康发展,才能更好的吸纳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真正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公开和健康2-2-

2国外研究状况。1.2.1.2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 _提出来的。它将一国经济分为以工业为主的城市部门和与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一部门。他认为现代工业为什么会在劳动生产率上远远高于农业,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工业的劳动工具的进步,完善了工业体系的生产方式。在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农村人口众多,而现有的土地无法承载如此多人口的现实问题,农村地少人多的问题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农村劳动力的剩余,而农村劳动力的富余正好与城市工业用工不足的现状相匹配,因此这部分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农业生产部门去城市发展,并且农业生产的的产量也不会下降同时还有利于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刘易斯的理论思想是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进而引起了城乡劳动力的转移,其理论对对我国的劳动力转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2.1.3托达罗模型这一模型以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于1970年提出来的并以其名字命名,体现出托达罗在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代表性。在转移动机的解释上,诸多学者都认同经济因素是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实际发生的主要因素。在托达罗之前,大多数研究者将实际工资收入的差异看作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动力因素,而托达罗则认为是预期收入差异造成了劳动力的转移而非实际收入差异,该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强调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性,只有农村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才有可能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合理有序转移,这样也有利于解决一系列由于农民流动而造成的城市发展问题,如失业、城市管理问题等,这一模型指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还在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1.2.1.4 “推力一拉力”理论“推力”和“拉力”理论最早是由赫伯尔和米切尔于20世纪30到40年代提出的关于人口迁移的理论。他们认为,迁出地的耕地不足、就业不足、基本生活设施紧张和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构成了迁出地的“推力”,促使人们向其他地方迁移;同时,迁入地更好的就业机会、基本设施和生活质量,构成了迁入地的“拉力’,吸引人们向这一地区迁移。“推力一拉力”理论随在时间上被较早的提出,但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应该得益于唐纳德.博格等人在50年代末发展对这一理论的发展和充实,使其更具有2西方发达国家16世纪初期便开始了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19世纪中、后期绝大多数人口已居住在城市,国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较早而且已经形成多种颇具影响力的学说,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主要内容: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主要是查阅大量文献、报告,翻阅了解国 内、国外相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成果,介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流派及思 想,以揭示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对推动农业发展的作用。

二、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的研究。本部分试图通过 对转移关系的研究,发掘其相互之间内部作用的机理,为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剩余 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三、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分析研究。为使本次典型调查反映出黑 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真实情况,本文采取“入户调查为主,面上座谈为辅” 的方式,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绥化等 6 个具有区域代 表性的市作为调查对象,每个市确定 2 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随机 确定 1 个行政村,随机抽取了 1200 个农户(每个村 100 个农户)作为调查样本,通过逐户填写问卷,了解掌握调查地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并做了深入分析研究 的准备。

四、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科学准 确的了解当前金融危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用以判断后金融危机时期农村 劳动力转移的走向和态势3-3-1研究主要内容3-3-2研究的方法规范分析 本文在第一部分的文献综述部分采取的是规范分析法,回顾了国内外学者的 的相关文献,从而对国内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有了初步了解,从他 们的研究中提取了对本文研究有利的精华部分,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基础 上进行研究。1.3.2.2 定量分析

本文通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测量手段对现存黑龙江农村劳动力的规模数

量进行了估算,主要是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统计测度法计算出黑龙江省全体居民 的总收入,再通过劳均产值测算法计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最后估算出农 村剩余劳动力率。这种方法定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标准是看其收入是否低于黑龙 江省居民平均收入。第二种方法是是通过一个公式来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即:农 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从业人口—农业增加值/(生产总值/社会劳动者),这个方法 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界定为那些达不到社会平均生存率的劳动力。1.3.2.3 定性分析

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来对黑龙江农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分

析。两者分析方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定量分析是进行定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定性分析是对定量分析的深化。本文开始用定量对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变 化趋势以及转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运用定性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 转移办公室的数据进行分析来了解黑龙江省近几年的农民转移就业的动向和规 律。3-3-3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三篇: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背景

我国农村在进行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许多非农岗位上已经出现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减少城乡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三农”问题的处理核心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的收入,而提高农民收入的出路就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在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国家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与我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不开。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大省,拥有大批的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在农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村出现了大批劳动力。虽然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但是这些年来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使得这资源白白的浪费。在目前黑龙江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传统农业开始转向现代农业,这样又无形中又增加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这些劳动力得不到很好的转移和开发利用,不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还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只能正在解决农民在转移就业中所面临的困难,才能确实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实实在在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研究的目的1.描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的普遍性,总结其运行的基本规律。2.通过对不同区域劳动力素质与地方经济发展阶段水平进行考虑,总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排斥力和外部吸引力。3.应用劳动力转移理论解释现实现象,总结与延伸劳动力转移背后的规律性,重点阐述转移过程中的内、外部制约因素与动力因素。

4.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地区的对比分析,建立起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劳动力转移的有序进行提供系统的框架建议与实施措施。

研究的意义1.利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全面、系统地运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这是一项值得认真去做的工作。在我国目前这方面研究依据的主耍理论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虽然已有理论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这种解释,往往是局部的、某一方面的,而且是就经济论经济,忽视了对g标价值因素的分析。由于缺乏统一的、一贯地指导思想,国内这方面研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本质特性、根本动因、内在因素以及方向、道路等一系列问题都存在重大分歧,有些认识还相当纷乱。2.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的研究,国内外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可以借鉴,同时,也有一些综合性的混合模式可以参考,但还没有一种模式是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四种因素群,即生产力素群、生产方式素群、上层建筑素群、B标价值因素群进行系统分析,然后将其整合起来的模式。本课题的整合模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上述四大因素群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的整合及其相互作用才是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内在运行机制。3.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将从宏观上把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律,从黑龙江省的调研实际,找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其合适的解决途径与办法。这些探求与成果将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为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选择的研究如何合理有序的将0前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在路径选择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第一,走亦工亦农的发展道路,主要方法是引导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走亦工亦农的转移道路,在保证正常农业生产的同时,在农闲时选择出打工就业,这种路径要求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向,大力推广“亦工亦农”就业路

径,并开拓亦工亦农的经济结构,增加亦工亦农人口比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二种路径是就地转移,即依靠本地的经济载体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以满足本地待转移劳动力的需求,该观点认为,我国应加快城市化进城,推进小城镇的发展速度,扶植乡镇企业的发展等方针,实行“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针,就地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1.2.2.2关于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研究学者关于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点:第一关于个人自身特征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往往由先天与后进城的转移路径基本上是从农民工家庭生活,子女教育压力及老人照料,缓解大城市就业、社会治安及公共生活设施承载能力等多方面方面考虑,同时也结合了走中小城市化道路的观点,即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也不影响城市发展的进程。武双(2007)的研究支持这种路径选择,认为“城市一味的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除了会给城市自身的就业增加巨大的压力之外,也会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预期收益、增加生活成本。所以要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就要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出发,立足于城镇化建设,通过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消化。”1.2.2.4关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也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整合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也为我国农村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都阳、朴之水(2003)通过对中国西部地区4个贫困县所做的实地调查发现,有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家庭整体上相对于农村其他家庭具有明显的经济收入优势,对农村来说,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不仅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外出农民工到城市务工也会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增加就业技能,同时也会给农村经济发展带回资金和新观念认识,促进农村的城市化发展;另一方面对城市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到来,会解决大量的城市用工缺口,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他们的力量。再者转移也会产生对社会否面的影响,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输出地和输入地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问题,比如造成农村劳动力结构比例失调,大量农田被荒弃,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等,对输入地来讲,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社会管理成本不断增高,大量的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生活秩序的冲击也不容忽视。51.2.2.2 关于影响农民转移就业因素尹少勋(2010)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按照转移的方向性分为三个部分,即转移的源头、渠道和去向,再通过设计模型和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最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了几个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影响最大的因素,即制度和收入水平对劳动力转移影响最大。张伟志等(2004)认为影响劳动者进行转移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国内二元体制结构制度、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影响及劳动者个人自己因素等。裴新辉等(2008)认为,土地制度对农业劳动力的约束、户籍制度的约束以及城市劳动力市场制度对非城市劳动力的歧视都是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目前来看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最大因素是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赵荣祥(2008)则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才是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求相应的劳动力与之相适应。陈舒静(2008)等在重庆綦江县调研就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调研时发现农民需要社会保障。赵慧卿等(2009)人认为虽然传统的土地户籍制度是一个阻碍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但是农民自己的文化水平的高低、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才是最大的障碍。黄国华(2010)等通过对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分析得出,城乡收入差距越大转移率就越高,反正越低。尹少勋(2010)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线性回归分析法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不同的方面,即源头、渠道和去向,得出了农民收入的变化和现有制度的规定才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大因素。1.2.2.3 关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对策周陆昌(2008)运用比较劳动力生产率法对黑龙江省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测算。周陆昌把那些达不到平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力看作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总是从劳动生产率低下部门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他们同时对1982 年到 2005 年期间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发现黑龙江剩余劳动

力数量在呈逐年增加趋势。认为目前就业的农民工基本缺乏工伤保险,遇到大病等缺乏保障,政府应该为有文档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提供基本的城镇医疗保险。黄嘉(2009)认为,必须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这些都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贾常晋、田新翠(2009)认为应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农业产业内部发掘就业机会;加快城镇化进度,加速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给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曹海英(2010)通过对目前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产业化和工业化,提高劳动者素质,只有通过改革废除目前不合理的户籍和土地制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城乡的健康发展,才能更好的吸纳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真正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公开和健康2-2-2国外研究状况。1.2.1.2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 _提出来的。它将一国经济分为以工业为主的城市部门和与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一部门。他认为现代工业为什么会在劳动生产率上远远高于农业,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工业的劳动工具的进步,完善了工业体系的生产方式。在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农村人口众多,而现有的土地无法承载如此多人口的现实问题,农村地少人多的问题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农村劳动力的剩余,而农村劳动力的富余正好与城市工业用工不足的现状相匹配,因此这部分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农业生产部门去城市发展,并且农业生产的的产量也不会下降同时还有利于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刘易斯的理论思想是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进而引起了城乡劳动力的转移,其理论对对我国的劳动力转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2.1.3托达罗模型这一模型以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于1970年提出来的并以其名字命名,体现出托达罗在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代表性。在转移动机的解释上,诸多学者都认同经济因素是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实际发生的主要因素。在托达罗之前,大多数研究者将实际工资收入的差异看作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动力因素,而托达罗则认为是预期收入差异造成了劳动力的转移而非实际收入差异,该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强调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性,只有农村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才有可能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合理有序转移,这样也有利于解决一系列由于农民流动而造成的城市发展问题,如失业、城市管理问题等,这一模型指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还在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1.2.1.4 “推力一拉力”理论“推力”和“拉力”理论最早是由赫伯尔和米切尔于20世纪30到40年代提出的关于人口迁移的理论。他们认为,迁出地的耕地不足、就业不足、基本生活设施紧张和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构成了迁出地的“推力”,促使人们向其他地方迁移;同时,迁入地更好的就业机会、基本设施和生活质量,构成了迁入地的“拉力’,吸引人们向这一地区迁移。“推力一拉力”理论随在时间上被较早的提出,但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应该得益于唐纳德.博格等人在50年代末发展对这一理论的发展和充实,使其更具有2西方发达国家16世纪初期便开始了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19世纪中、后期绝大多数人口已居住在城市,国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较早而且已经形成多种颇具影响力的学说,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主要内容: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主要是查阅大量文献、报告,翻阅了解国 内、国外相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成果,介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流派及思 想,以揭示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对推动农业发展的作用。

二、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的研究。本部分试图通过

对转移关系的研究,发掘其相互之间内部作用的机理,为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剩余 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三、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分析研究。为使本次典型调查反映出黑

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真实情况,本文采取“入户调查为主,面上座谈为辅” 的方式,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绥化等 6 个具有区域代 表性的市作为调查对象,每个市确定 2 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随机 确定 1 个行政村,随机抽取了 1200 个农户(每个村 100 个农户)作为调查样本,通过逐户填写问卷,了解掌握调查地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并做了深入分析研究 的准备。

四、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科学准 确的了解当前金融危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用以判断后金融危机时期农村 劳动力转移的走向和态势3-3-1研究主要内容3-3-2研究的方法规范分析

本文在第一部分的文献综述部分采取的是规范分析法,回顾了国内外学者的 的相关文献,从而对国内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有了初步了解,从他 们的研究中提取了对本文研究有利的精华部分,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基础 上进行研究。

1.3.2.2 定量分析

本文通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测量手段对现存黑龙江农村劳动力的规模数

量进行了估算,主要是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统计测度法计算出黑龙江省全体居民 的总收入,再通过劳均产值测算法计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最后估算出农 村剩余劳动力率。这种方法定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标准是看其收入是否低于黑龙 江省居民平均收入。第二种方法是是通过一个公式来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即:农 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从业人口—农业增加值/(生产总值/社会劳动者),这个方法 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界定为那些达不到社会平均生存率的劳动力。

1.3.2.3 定性分析

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来对黑龙江农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分

析。两者分析方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定量分析是进行定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定性分析是对定量分析的深化。本文开始用定量对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变 化趋势以及转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运用定性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 转移办公室的数据进行分析来了解黑龙江省近几年的农民转移就业的动向和规 律。3-3-3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四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

什么是农村劳动力?

是指具有本市农业户口,男16-59周岁、女16-49周岁,具有劳动能力,已经就业或目前无业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

什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是指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或其它社会经济活动。具有本市农业户口,男16-59周岁、女16-49周岁,具有劳动能力,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继续从事农、林、牧、渔等生产活动,或农业劳动时间不充分,需要到农业生产以外的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务工、经商,取得合法收入的称为转移就业。凡有转移就业要求的农村劳动力,均可办理求职登记手续,纳入全市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

农村劳动力怎样进行求职登记?

有转移就业要求的农村劳动力可通过村级就业服务站办理求职登记,也可直接到户口所在地的乡镇社保所进行求职登记,申领《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农村劳动力办理求职登记须提交哪些材料?

(1)本人身份证、户口簿;

(2)近期免冠一寸照片2张;

(3)最高学历证明及复印件;

(4)具有相关职业技能的提交资格证、结业证等相关技能证书;

(5)享受本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提交《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农村劳动力办理求职登记,申领《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可享受哪些就业服务及优惠政策?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是农村劳动力享受就业服务和各项转移就业优惠政策的有效凭证。有《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的农村劳动力,可在全市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享受免费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同时,对于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按规定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对于就业困难的农村劳动力可享受市、区(县)两级岗位补贴,有创业愿望的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政策。

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在哪些情况下不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范围并收回注销《转移就业证》?

(1)取得本市非农业户口的;

(2)办理升学、参军、外省市落户、出境等手续的;

(3)长期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或无业,且无转移就业要求的;

(4)超过劳动年龄的;

(5)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6)被劳动教养、判刑的;

(7)其他不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范围的。

什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内容有哪些?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是帮助从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向非农生产领域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掌握、提升职业转换能力的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此外,本市还鼓励和提倡培训机构在讲授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课程前为农民提供引导性培训。

引导性培训

引导性培训是让农民了解就业形势和二、三产业就业的需要,转变就业观念,自主确定就业方向的培训。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常识、文明礼仪、职业道德、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城市生活常识等内容。

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是指具有技能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根据《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职业标准和教学要求,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相结合,突出技能操作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分为技术等级培训和非等级培训。对农村劳动力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根据劳动力市场、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需求,以初级、中级职业培训和适应社区岗位需要的技能培训为主的培训。

创业培训

创业培训是对具有创办中小企业意向的人员和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企业创办能力、市场经营素质等方面的培训,并对他们在企业开办、经营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政策指导,其目的是通过提高企业创办者创业的心理、管理、经营等素质,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和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使其在成功地创办企业,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创造和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或再就业。

什么是职业资格证书?它的作用是什么?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力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五个等级: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和高级技师(一级)。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力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有效证件。如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可申请职业技能鉴定,首先要根据所申报职业的资格条件,确定自己申报鉴定的等级。如果需要培训,要到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培训机构参加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分为知识要求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知识要求考试一般采用笔试,技能要求考核一般采用现场操作加工典型工件、生产作业项目、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经鉴定合格者,由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哪些农村劳动力可以享受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根据本市有关规定: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本市农业户口、有劳动能力和在二、三产业就业要求,并在就业服务机构办理了求职登记手续,取得《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的本市农村劳动力报名参加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可以享受由市、区县政府提供的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补贴用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创业培训的补贴。

农村劳动力如何报名参加创业培训?

本市农村劳动力本人可凭《身份证》、《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到市劳动保障部门公布的创业培训机构报名,由培训机构对申请参加创业培训的学员进行面试筛选,合格的学员可以参加创业培训。

学员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后,培训机构还会为学员提供什么服务?

自学员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之日起,培训机构还应当对学员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后续指导服务。培训机构对学员开展后续指导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为筹备开办企业的学员提供开业前的指导、咨询服务;对需要创业见习的学员,安排其见习;每月至少一次电话或实地跟踪了解学员见习和创办、经营企业的情况。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转移

当前农村农村劳动力转移探究

西安财经大学/倪俊梅

摘要:

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幅度转移,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不可取缔的作用,一方劳动力的迁移,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调查我国劳动力转移情况,间接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农村区域经济文化在新时期下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

正文:

也许我们都会有意无意了解到一些关于人口迁移的事,亲眼所见,或看新闻,或亲身经历过。春节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新闻天天报道农民工返乡浪潮,那就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大壮举,南来北往大幅度流动。

就我们县而言,每年有很多农民工选择外出务工,远出东南,沿海省份,北方大城市等找工作。贵州地处西南省份,劳动力丰富,我们县又是贵州的劳动力输出县,在各个乡镇出现大规模的劳动力迁移情况。这些劳动力迁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城市化建设,以及GDP的增长,改变着我们现有的劳动力结构。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是为了更好、更合理地了解我们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结构,和劳动力管理机制等等问题。

一、我县劳动力迁移的特点

目前我们县的劳动力较为丰富,是基于现在的教育水平停留在某一阶段,农村户口的居民文化水平较低,最简单的谋生方式就是卖出自己的劳力,很多不是靠大脑生活,就是能吃苦耐劳,靠自己一身力量谋生。另外,三线城市发展缓慢,只能靠出外才能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能有一份客观的收入,足以养家糊口。最后,现有的劳动力迁移浪潮,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国大城市建设较快,各种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就必须依靠像贵州、河南、四川等这些劳动力大省输出大量的劳动力,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

每年春节对于各种客运交通是一个严重的考验,因为在东南有很多返乡回北方或者西南的农民工,也有很多在北方在沿海地区返回南方或者大西南的农民工,这其中就少不了回贵州老家的大批农民工,他们常年在外务工,也许很多年都没有回国一次家了,对于他们来说回家也是一种奢侈,火车票不好买,车费贵,辗转麻烦。当然对于他们来说,回家也是一种希冀,因为家里有儿女,有父母,总得回家吃个团圆饭,总得回家让家里人感觉到亲情还在。现在的劳动力大批在外,留着家乡的老人,和还未成年的妻儿,这就出现了前些年热起得大家耳熟能详的话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引起了社会一度强烈的反响。

当前中国的劳动力迁移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劳动力迁移是在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背景下进行的,并且在劳动力迁移的同时,这种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二是劳动力转移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要去向。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区域模式,表现为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带迁入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带。而农村迁出人口占全国迁移人口的六成以上,其中几乎有七成以上迁入城市。因此,中国现阶段的劳动力转移可以简单概括为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带农村地区迁向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带城市地区;三是受教育程度越高,迁移比例越大,但由于受到较高教育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农村迁移人口的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

随着国家政策及地方政府的帮助,进行“三农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措施,加强农村自身发展,在某些地方也出现相应的农村劳动力出外务工减少的情况。只要大家在家里能吃饱饭,穿好衣,再赚点钱,也许很多人也不愿意出外务工,毕竟背井离乡的滋味很好受。

总得来说,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特点就是迁移幅度大,分布地区较广,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为了谋生,他们常年在外,私下奔波。大西南的劳动力大省,年年都会向许多大城市输出大量劳动力,促进我国企业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建设奉献不少。

二、劳动力迁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在农村的边际生产率低于其生活费用甚至等于零,也就是说即使只能获得很低的工资收入,他们也有向城市转移的倾向。而同时,我国东部沿海城市迅速崛起,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这使得在工资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东部城市转移。这个时期的人口迁移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但随着劳动力的持续转移,造成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迁移劳动力工资增长非常缓慢,最终造成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缓慢。

由于我国农业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进步缓慢,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较低,以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多年来没有显著提高,农业平均劳动生产率进而人均收入收入未能因农村人口的转移而得到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农村的收入较低,纯收入更低,使得其在城市就业的机会成本很低。因此,多年来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的迁移,虽然迁移的速度在放缓。正如托达罗模型所告诉我们的,迁移速度的放缓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和在城市收入差距减小造成的。但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减少,并非归因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迁移人口在迁入地收入水平的缓慢增长、无增长,相对于城市居民收入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而言,甚至是负增长。因此,过去二十多年的劳动力迁移虽然曾经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但并不足以使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必然会进一步拉大二者收入的差距,造成相对贫困的增加。另外,农村人口的迁移使农村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流失严重。由于受教育程度越高,迁移比率越高,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的人才大量流失,使农村在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农村的相对贫困。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模式下的人口迁移,短期内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长期而言,并不能消除悬殊的城乡收入差距,甚至会进一步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迁移,是基于现在的农村农业发展,乡镇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农村居民现有的生活状况,促使我们地区广大人民选择外出务工。换言之,劳动力的迁移,也改善了我们地区现有的生活条件,基本上过上了富裕生活,再劳累之后能安居,能乐业就已经很好了。总之,这一举动,一世为了自身生活条件的改善,另外则促进我国企业发展,经济的大踏步前进,也可以说是促进了我国GDP的增长。

三、我们县的劳动力现状和应对对策

对外,大多数城市的劳动力匮乏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就我们县的劳动力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对于劳动力迁移所引起的现状,譬如农业荒芜、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等问题,有必要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权衡利弊,让其机制上更加完善。

1、我们农村劳动力迁移所带来的现状

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家乡仅留着大批年迈的老人,他们生活虽然基本能自理,但

对于所拥有的庄稼却无能为力,这使得我们地区大量的农田变得荒芜,农业置废。同时,引起人们关注的“空巢老人”也值得留心,年轻劳动力留下自己的父母在家,由于上了年龄,这些老人在无依无靠,生病了都没有人照顾,还有平时没有人陪着说话,会让他们倍感孤独,这使得农村老人在很多方面上出现思想上的问题;

由于年轻夫妻大多数都是成伴出去工作,家里不仅留着自己的父母,还有很多的年轻家长把自己的子女留在了家里,把子女留给了父母照顾。这个在很多方面带来了不便,“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家庭教育和成长方面带来诸多弊端,这也是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教育是出娃娃抓起,所以在这一问题上势必应该引起农村家庭和社会各阶层的关注;由于年轻劳动力都在外面,现在乡镇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着的返回,还有家乡建设也严重缺乏劳动力,这势必在促进外面大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得自己乡镇的发展变得缓慢,在这一因素上应该引起政府的关注,需要提出可行的政策,召回一部分劳动力,一遍我们自身的发展;

于此同时,劳动力大量移动,给各地和当地政府在户籍管理方面带来一定的不便,大批外来务工者涌入一个城市,区域文化因素也会带来一定的冲突;带着子女在外工作的家长,在外面就学也是一大问题,毕竟现在很多省份对外来务工子女就学还有一定限制。当然,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能看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就不一一列举了。

2、对于劳动力迁移带来的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努力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于保证新的五年规划顺利实施,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切实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①继续稳步、有序地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②善待农民工,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工的问题,农民工是我国农民中的精华,在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中已占相当比重,应明确农民工产业工人的主体地位,取消“农民工”的称谓,代之以从事职业的称谓,与城市职工同等身份,同等待遇,同等地位。参与城市所在地的政治社会生活,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农民工应公平地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和最低工资制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严禁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和随意无度加班。加强监察工作,发现问题严肃处理,问题严重的应严加惩处。从长远看,农民工工资待遇不能只是维持简单再生产,而应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并不断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建立工资不断增长的长效机制。

③实行制度创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首先是户籍制度创新。从长远讲,要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消除附着在户口上的城乡居民的权利不平等制度,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居住自由和择业自由。近期,要降低城市户籍门槛,分层次放宽入户条件。在大中城市,对拥有合法住所(包括有租借房屋)、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允许进城定居,登记户口,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可先对受过高中、中专教育,参加一种社会保险三年以上的,或企业要求留下并为之承担责任的,或自办企业雇请员工纳税五年以上的,准予户口迁入。小城市、小城镇,户口全部放开。特大城市,可施行居住证制度。

其次是土地制度创新。土地制度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密切,从长远看,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探索。目前,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并根据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实际,适当放宽土地的宏观控制,以适应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快中西部域区经济的发展。可借鉴一些地方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创新土地制度。最近,广东省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实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直接进入市场。江苏等省实行“股田制”或建立“土地银行”变地权为股权等,都有利于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为农民的就业、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再次是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从长远来看,城乡劳动者应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近期,应根据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流动人口的不同情况,建立多层次、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网络。一部分长期在城镇已有稳定职业并定居的人员,可纳入城镇的社会保障。对于临时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工,针对他们的迫切需要,先搞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降低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障的门槛。交费基数、交费年限要与他们实际工资相适应,并与所在企业按比例分摊,让更多的农民工年老时能领养老金。允许企业为农民工在农村交纳养老保险,农民工可以到当地社保部门参保和退保。建立方便合理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不论他们转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凭卡交纳社会养老保险费,凭卡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

④建立和健全培训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

提高劳动者素质,首要的是抓好基础教育,确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要更多关怀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和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于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要充分利用和增添城市教育资源,让他们接受正规教育,不得强制收取借读费、择校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调动输出地、输入地、用工单位和劳动者本人的积极性。整合培训资源,每个市、县、区都应确定或建立几所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学校,使每个农村青年都能掌握一、二项专业技能。有些地方对初、高中毕业生再增加一至两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实施3+1或3+2教育,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这种做法值得推广。要改善培训管理,走市场化培训之路,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大力推广“定单式”培训、“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⑤加强领导,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地转移。

第一,要把农民工的问题摆上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广大农民工进入城市十多年来,在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有些问题已相当严重,但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此往往认识不足。建议从中央到省、市、县都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领导小组”或“城乡统筹就业协调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吸收发改委、财政、劳动和社保、民政、公安、农业、教育、卫生、计生等职能部门参加,全面负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包括规划、安置、培训、户籍、维权和劳动保护工作。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得来,留得住,有保障。输入地要实行属地管理,避免管理和服务的缺失。

第二,建立健全法制。鉴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全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并且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建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以及各省、市、区人大、政府,及早制定涵盖农民工的有关政策、法规,例如:“就业法”、“劳动力市场管理法”、“培训法”、“劳动保护法”、“最低工资法”、“安全法”、“社会保障法”、“新户籍法”等等,做到有法可依,推动和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顺利进行。

第三,增加公共财政支持。中央和各级财政要在预算安排执行中,将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支出。在建立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增加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同时要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的安全及使用的效益和效率。

第四,农民工的计划生育工作,应以输入地的属地管理为主、输出地为辅,并建立规范的协调工作机制以节约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第五,建立农民工组织。有些地方已纳入工会组织。根据目前农民工流动性大,职业不稳定的特点,各地也可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和企业成立农民工协会或建立农民工工会,代表广大农民工参与有关经济、社会、政治活动。特别是有关就业、工资和土地、财产的管理、流转、分配的谈判、签证工作,以及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在条件成熟时并入城乡统一的工会组织。

附:“2”中对策部分内容引自张持平的《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其对策》

下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研究(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研究(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劳动力转移探讨

    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化运行机制初探 :【摘 要】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且数量大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的不衔接,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不能适应......

    农村劳动力转移

    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2013学年第二学期《农业政策学》课程论文姓名:刘听强学号:12100527学院:工学院 专业:12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手机:***农村劳动力转移关键词:农村劳动......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文档

    株洲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 一、农村就业情况: 我县共有农村人口394274人,其中劳动力资源257215人,今年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836人,累计实现劳动力转移101270人,按年龄统......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人多地少,庞大的农村人口和有限的耕地资源是中国过去和未来发展最严重的制约条件之一。如何转移农村庞大的......

    优化部门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优化部门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在XX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农机化办公室的指导下,在XX阳光办的支持下,XXXXX富民农机学校根据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工返乡现状。我县现有农业人口76.38万人,农村劳动力48.2万人,转移到非农产业26.1万人,输出到县外13.8万人。主要的外出务工地区为长江三角和珠江......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第1部分:判断题(共5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1、专家认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转移,目前农村劳动力不需要再转移了(5.0分)改革开放以来,我......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龙山中学2010年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 移培训工作总结2010年,龙山中学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培训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