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
第1部分:判断题
(共5题,共25.0分;默认单题0.0分)
1、专家认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转移,目前农村劳动力不需要再转移了(5.0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迁移数量每年都是上升的(5.0分)
2、户籍制度改革的最根本内容是剥离与户籍相挂钩的福利因素(5.0分)
3、专家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超过20%(5.0分)
4、目前农村劳动力已不再呈“无限供给”的状态(5.0分)
5、第2部分:单选题
(共5题,共25.0分;默认单题0.0分)
1、根据
2007年的数据,选项中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国家是()(5.0分)
讲座中提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案例研究的是()省市区的情况(5.0分)
2、专家认为从1990年到2050年,中国出生人口数量变动趋势总体来说是()的(5.0分)
3、根据2007年珠三角地区农户收入来源的数据,()占农户收入比重最高(5.0分)
4、下列选项中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比重最高的国家是()(5.0分)
5、第3部分:多选题
(共5题,共50.0分;默认单题0.0分)
1、根据1983-2009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数据,劳动力迁移数量同比下降的年份是()年(10.0分)
劳动力迁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有()(10.0分)
2、专家提出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包括()(10.0分)
3、4、专家认为实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建立灵活劳动力市场的障碍有()(10.0分)
5、农村劳动力已不再是“无限供给”的表现有()(10.0分)
第二篇:加快劳动力转移促进喀什地区经济发展
加快劳动力转移 促进喀什地区经济发展
打工归来第一天
(王春)“我们到家了。”4月12日,从浙江务工回乡探亲的女孩子们见长途汽车驶入喀什市区,眼泪顿时流了下来。当车慢慢驶进喀什长途客车站,帕提曼从车窗外看到了母亲,她不等车停稳便冲下了车子,与母亲紧抱在一起。
这些姑娘们是岳普湖县艾西曼镇去年5月赴浙江务工的30名农村青年,她们结束了一年的打工生活后回家探亲。
帕提曼的母亲望着长高了的女儿,爱怜地摸着女儿的手。一年前,由于家里经济困难,帕提曼高中毕业后呆在家里,帮助父母务农。2006年5月,乡里统一组织农村青年前往浙江打工。母亲为帕提曼报了名,帕提曼踏上了去浙江的务工路。
在回家的路上,帕提曼向母亲诉说在打工中的一件件趣事。到家后,帕提曼的父亲为心爱的女儿专门杀了一只羊,周围的邻居也自发地来到她家,好姐妹们围着她问这问那,流露出羡慕的眼神,后悔自己没有出去打工。当邻居散去后,帕提曼打开皮箱,郑重地拿出自己打工挣来的1万元钱,交到了父母手里。那一刻,父母一起把帕提曼搂在怀里,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出去打工是正确的选择,不但增长自己的见识,学会了汉语,还挣到了很多钱,这比在家里种地强,我打算在家休息一个月后,就去上班,等挣到更多钱后,我要自己当老板。”帕提曼坚定地说。
伽师县第一期赴浙江务工女青年返乡探亲
(任锐 姑丽拜克热木)4月13日,列车刚在喀什站停下,卡曼热亚就奔下列车,紧紧地抱住母亲。她是去年3月从伽师县到浙江嘉兴市海岩华顺玩具有限公司打工的农村姑娘。在结束了一年的打工生活后,她高高兴兴地回到父母身边。
去年3月,伽师县向浙江嘉兴市海岩华顺玩具有限公司输送210名女青年务工。在为期一年的工作后,第一期赴浙江务工的女青年陆续返乡探亲,此次抵达喀什的女工共80名,其余的将于4月20日前陆续返乡。
据了解,2006年伽师县共向内地输送务工人员2503名。2007年至今,已输出务工人员1500多名。目前,伽师县长期在外务工人员已达3500多名。
第三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
什么是农村劳动力?
是指具有本市农业户口,男16-59周岁、女16-49周岁,具有劳动能力,已经就业或目前无业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
什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是指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或其它社会经济活动。具有本市农业户口,男16-59周岁、女16-49周岁,具有劳动能力,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继续从事农、林、牧、渔等生产活动,或农业劳动时间不充分,需要到农业生产以外的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务工、经商,取得合法收入的称为转移就业。凡有转移就业要求的农村劳动力,均可办理求职登记手续,纳入全市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
农村劳动力怎样进行求职登记?
有转移就业要求的农村劳动力可通过村级就业服务站办理求职登记,也可直接到户口所在地的乡镇社保所进行求职登记,申领《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农村劳动力办理求职登记须提交哪些材料?
(1)本人身份证、户口簿;
(2)近期免冠一寸照片2张;
(3)最高学历证明及复印件;
(4)具有相关职业技能的提交资格证、结业证等相关技能证书;
(5)享受本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提交《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农村劳动力办理求职登记,申领《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可享受哪些就业服务及优惠政策?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是农村劳动力享受就业服务和各项转移就业优惠政策的有效凭证。有《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的农村劳动力,可在全市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享受免费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同时,对于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按规定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对于就业困难的农村劳动力可享受市、区(县)两级岗位补贴,有创业愿望的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政策。
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在哪些情况下不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范围并收回注销《转移就业证》?
(1)取得本市非农业户口的;
(2)办理升学、参军、外省市落户、出境等手续的;
(3)长期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或无业,且无转移就业要求的;
(4)超过劳动年龄的;
(5)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6)被劳动教养、判刑的;
(7)其他不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范围的。
什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内容有哪些?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是帮助从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向非农生产领域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掌握、提升职业转换能力的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此外,本市还鼓励和提倡培训机构在讲授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课程前为农民提供引导性培训。
引导性培训
引导性培训是让农民了解就业形势和二、三产业就业的需要,转变就业观念,自主确定就业方向的培训。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常识、文明礼仪、职业道德、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城市生活常识等内容。
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是指具有技能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根据《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职业标准和教学要求,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相结合,突出技能操作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分为技术等级培训和非等级培训。对农村劳动力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根据劳动力市场、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需求,以初级、中级职业培训和适应社区岗位需要的技能培训为主的培训。
创业培训
创业培训是对具有创办中小企业意向的人员和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企业创办能力、市场经营素质等方面的培训,并对他们在企业开办、经营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政策指导,其目的是通过提高企业创办者创业的心理、管理、经营等素质,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和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使其在成功地创办企业,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创造和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或再就业。
什么是职业资格证书?它的作用是什么?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力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五个等级: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和高级技师(一级)。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力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有效证件。如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可申请职业技能鉴定,首先要根据所申报职业的资格条件,确定自己申报鉴定的等级。如果需要培训,要到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培训机构参加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分为知识要求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知识要求考试一般采用笔试,技能要求考核一般采用现场操作加工典型工件、生产作业项目、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经鉴定合格者,由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哪些农村劳动力可以享受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根据本市有关规定: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本市农业户口、有劳动能力和在二、三产业就业要求,并在就业服务机构办理了求职登记手续,取得《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的本市农村劳动力报名参加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可以享受由市、区县政府提供的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补贴用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创业培训的补贴。
农村劳动力如何报名参加创业培训?
本市农村劳动力本人可凭《身份证》、《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到市劳动保障部门公布的创业培训机构报名,由培训机构对申请参加创业培训的学员进行面试筛选,合格的学员可以参加创业培训。
学员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后,培训机构还会为学员提供什么服务?
自学员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之日起,培训机构还应当对学员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后续指导服务。培训机构对学员开展后续指导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为筹备开办企业的学员提供开业前的指导、咨询服务;对需要创业见习的学员,安排其见习;每月至少一次电话或实地跟踪了解学员见习和创办、经营企业的情况。
第四篇:青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情况汇报解读
青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情况汇报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一)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
1、我县农村转移劳动力从业结构情况。
据统计,目前我县总人口27.2万人,农村实有劳动力13.6万人。2012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为6.8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7%,从地域和行业上来看,县内转移就业人数1.94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主要集中在机械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和旅游服务业(约9000人),其中:4000余人为自主创业;省外转移就业人数约4.6万人,占转移就业总数的三分之二,集中在上海、江浙、北京、福建等地,主要从事二、三产业。从年龄上来看,20-45岁年龄段人数约占七成,其中30岁以下约2.5万人,30-45岁约2.4万人;从文化层次上来看,初高中毕业占七成以上。2012年,县内转移就业人均收入约在1800元/月,县外转移就业人均收入约在2500元/月。
1、加强组织领导。县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县的就业工作领导机构,统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各成员单位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共同推进。
2、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以县人力资源市场和开发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为依托,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和“大篷车送岗下乡”等活动。今年各项活动共有参会单位100多家,进场求职咨询近万人,达成就业意向2000余人,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
3、加强就业政策信息宣传。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先后多次对本县蓉城镇、陵阳镇等富余劳动力较多的乡镇开展“送岗位下乡”活动,发放招工信息、就业政策指南等各类宣传资料4000余份;并通过宣传横幅、村务宣传栏、新闻媒体等形式,为农村劳动力和用工单位搭建就业信息桥梁,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4、强化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就地就业。结合我县农村劳动力特点,大力推行以“订单式”培训,建立推广“企业+培训机构”培训模式,以县职教中心等培训机构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定点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力,推动农村劳动力素质就业。近三年来,已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000余人次,岗位提升培训1200余人次。
5、积极落实就业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失地农民。根据《关于实施失地农民“四服务一补贴”就业扶持工程的方案》要求,通过政府推荐就业或自主应聘就业到我县工商企业或其他公益性岗位,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和缴纳社保保险的,均给予接受单位岗位补贴。通过政策实施,鼓励企业吸纳失地农民就业,帮助失地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目前已安置失地农民118人,补贴资金1.7万元。
6、鼓励全民创业带动农村转移就业。一是大力推进农民工创业园建设,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目前我县农民工创业园共有21户农民工业主入园创业,带动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1138人。二是加强创业培训。2004年以来,我县共组织举办创业培训班60期,培训学员1980人(2012年培训学员540人),带动就业8000余人。三是加强创业资金扶持,向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政府贴息小额担保贷款。2004年以来,累计发放政府贴息小额担保贷款861人次共计3225万元(2012年1604万元),其中农村创业者发放小贷近2000万元。
(三)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1、就业技能方面。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由于其知识化程度不高,技能缺乏,导致接受信息慢,适应能力差,从业范围狭小,只能从事一般的体力劳动。
2、劳动维权方面。一是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不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还仍然存在。二是部分农民工受自身素质的制约,不知道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管理服务方面。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虽然我县已打破了城乡就业“户籍壁垒”,取消了种种不合理政策,初步建立了城乡就业一体化的服务制度,但根深蒂固的城乡不平等仍阻挠着农民向城镇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以隐性失业的形式散布在农村,特别是失地农民既失去了土地,也没有工作岗位,又不能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待遇,农村劳动力要享受城镇待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4、新生代农民工方面。工资收入水平较低、物价居高不下,是阻碍其转移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障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等劳动权益受损问题,是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思路和建议
1、逐步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权、居住权、教育权、社会保障权、医疗服务权、公共设施权与社会参与权等,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的途径和渠道,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府投入、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体制性障碍,探索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拓宽就业信息的发布渠道,强化网络服务功能,建立统一的求职、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2、加大各项政策落实力度。确保国家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继续贯彻“合理引导,公平对待,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取消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政策和歧视性规定;建立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的长效机制,从根本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国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的方针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理解农民工、帮助农民工的良好氛围,为落实政策、优化环境创造良好的舆论导向。
3、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继续完善“企业+培训机构”的“培训资源互惠共享,培训就业岗位对接”的培训模式。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利用县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和社会培训机构的资源,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对接就业,实现企业与培训机构的互利双赢。同时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4、搞好进城务工农民的管理和服务。一是要高度重视外出就业农民的子女教育问,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城市管理。二是要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加强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农民工个人社会保险账户,使其与城镇职工享有同等待遇。
5、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机制。逐步改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多头管理、分散负责的局面,尽快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轨道。对进城务工农民实行属地化管理原则,纳入输入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工作情况
(一)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的措施和成效
1、认真落实城乡统筹就业政策。近些年来,我们按照市人社局和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和具体工作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开展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一是健全基础工作,夯实就业根基;二是落实积极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三是鼓励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四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层次;五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统筹就业服务;六是完善就业援助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谐。
2、加强城乡统筹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目前我县设立了2个人力资源市场。其中,县人力资源市场是全县人力资源资源交流枢纽和平台,坚持以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为中心,精心构筑就业服务桥梁,服务范围不仅涵盖全县,还辐射到周边的贵池、石台、铜陵、南陵等地区,服务对象涉及县内外及华东和华南地区的相关企业。开发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来,建立了人力资源信息库,并与企业联网共享,目前信息库登记在册人员累计达27000余人,覆盖机械、电子、轻纺等多个行业和工种。同时,我们通过设在开发区的县公共职业训练基地为开发区企业培养各类技能人才,近些年来已开展培训1300余人次。通过招聘和培训,已累计为开发区各类企业输送技术工人4000余人。
3、加强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我县已基本建立了县、乡镇、社区(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县劳动就业管理局具体承担全县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服务,主要开展求职招聘、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失业保险等工作。11个乡镇全部建立了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蓉城镇6个社区建立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同时,全县110个行政村都确定一名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员,全县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为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工作,全县共认定4家就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青阳县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县职教中心、九华山旅游学校和长城电脑培训学校。四家定点培训机构每年为县内农村劳动力提供培训服务3000余人次,大大提升了全县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提供培训服务3000余人次,大大提升了全县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素质。
5、实行城乡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根据省人社厅《关于完善失业保险有关政策的通知》文件精神,用人单位招用的农村户籍职工,比照城镇户籍人员政策缴纳失业保险费用,按照城镇失业人员的有关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二)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观念偏颇。部分劳动者尤其是青年人择业要求和工资愿望不切合自身实际,对优越工作环境、优厚待遇和保障充满期待,对待遇稍不如意,就跳槽走人,80后90后的新一代劳动者,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择业往往排斥加班,不愿意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增加收入。一些失地农民因得到土地补偿,再就业意识淡薄,还有少数人没有完成由农民到企业工人的理念转变,纪律观念淡薄,受不了企业规章制度约束,不愿到企业就业。
2、就业技能缺乏。目前存量需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文化水平偏低、无一技之长,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型的工作,难以适应企业技术用工需要,工资待遇也难有上升空间。
3、社会环境不足。一是基层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发挥不够。目前,县、乡镇、村(社区)公共就业服务网络虽已建立,但由于人员、经费、办公场地的原因,基层就业服务平台的职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就业服务工作延伸困难,就业信息不畅,难以与求职者达到方便、快捷、及时、高效的互动服务。二是政策落实、配套服务不够。如我县2010年就出台了高级人才及技工引进的优惠政策,但落实力度不够,园区内职工吃、住、行、娱及子女教育等问题没能很好解决,影响了园区内企业用工用人的吸引力。三是对企业用工行为监管和规范不够,县内少数企业仍然存在着用工不规范,一定程度上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时有发生。四是劳务经纪组织培育不够。目前我县合法中介组织较少,影响力不够,需要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培育,促进发展。
(三)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的思路和建议
1、加强教育和引导,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就业难、招工难、培训也难的问题,都涉及到一个就业观念与劳动技能的问题。在转变就业观念上,政府要作好引导、宣传和教育,教育部分农村劳动力摒弃那种高不成、低不就,不切实际的择业观,树立“只要从事劳动并有相应收入就是就业”的新观念。
2、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建立技能人才储备。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上,根据不同类别,组织培训和指导。对离土离乡、无就业岗位的,引导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劳动者技能培训,建立技能人才储备;对离土离乡、有就业岗位的,鼓励用人单位加强培训,着力提高现有劳动技能;对离土不离乡的,加强在农副产品加工和来料加工方面的技能培训。
3、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对辖区内的劳动力资源情况、就业岗位情况、培训、考核、发证情况等信息进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实现政府、市场、用工单位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岗位信息共享,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促进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
4、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加大政府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同时加强督查,严格考核。
5、切实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落实《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把进城务工人员对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和住房等设施的需求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
6、加强劳务经济组织的培育,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人力资源服务工作。
7、各方积极参与,形成工作合力。城乡统筹就业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单靠人社部门具体抓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各部门、乡镇、社区、企业、学校等方面的共同参与,齐抓共管,通力合作,建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机制。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转移
当前农村农村劳动力转移探究
西安财经大学/倪俊梅
摘要:
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幅度转移,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不可取缔的作用,一方劳动力的迁移,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调查我国劳动力转移情况,间接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农村区域经济文化在新时期下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
正文:
也许我们都会有意无意了解到一些关于人口迁移的事,亲眼所见,或看新闻,或亲身经历过。春节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新闻天天报道农民工返乡浪潮,那就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大壮举,南来北往大幅度流动。
就我们县而言,每年有很多农民工选择外出务工,远出东南,沿海省份,北方大城市等找工作。贵州地处西南省份,劳动力丰富,我们县又是贵州的劳动力输出县,在各个乡镇出现大规模的劳动力迁移情况。这些劳动力迁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城市化建设,以及GDP的增长,改变着我们现有的劳动力结构。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是为了更好、更合理地了解我们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结构,和劳动力管理机制等等问题。
一、我县劳动力迁移的特点
目前我们县的劳动力较为丰富,是基于现在的教育水平停留在某一阶段,农村户口的居民文化水平较低,最简单的谋生方式就是卖出自己的劳力,很多不是靠大脑生活,就是能吃苦耐劳,靠自己一身力量谋生。另外,三线城市发展缓慢,只能靠出外才能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能有一份客观的收入,足以养家糊口。最后,现有的劳动力迁移浪潮,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国大城市建设较快,各种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就必须依靠像贵州、河南、四川等这些劳动力大省输出大量的劳动力,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
每年春节对于各种客运交通是一个严重的考验,因为在东南有很多返乡回北方或者西南的农民工,也有很多在北方在沿海地区返回南方或者大西南的农民工,这其中就少不了回贵州老家的大批农民工,他们常年在外务工,也许很多年都没有回国一次家了,对于他们来说回家也是一种奢侈,火车票不好买,车费贵,辗转麻烦。当然对于他们来说,回家也是一种希冀,因为家里有儿女,有父母,总得回家吃个团圆饭,总得回家让家里人感觉到亲情还在。现在的劳动力大批在外,留着家乡的老人,和还未成年的妻儿,这就出现了前些年热起得大家耳熟能详的话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引起了社会一度强烈的反响。
当前中国的劳动力迁移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劳动力迁移是在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背景下进行的,并且在劳动力迁移的同时,这种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二是劳动力转移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要去向。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区域模式,表现为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带迁入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带。而农村迁出人口占全国迁移人口的六成以上,其中几乎有七成以上迁入城市。因此,中国现阶段的劳动力转移可以简单概括为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带农村地区迁向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带城市地区;三是受教育程度越高,迁移比例越大,但由于受到较高教育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农村迁移人口的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
随着国家政策及地方政府的帮助,进行“三农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措施,加强农村自身发展,在某些地方也出现相应的农村劳动力出外务工减少的情况。只要大家在家里能吃饱饭,穿好衣,再赚点钱,也许很多人也不愿意出外务工,毕竟背井离乡的滋味很好受。
总得来说,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特点就是迁移幅度大,分布地区较广,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为了谋生,他们常年在外,私下奔波。大西南的劳动力大省,年年都会向许多大城市输出大量劳动力,促进我国企业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建设奉献不少。
二、劳动力迁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在农村的边际生产率低于其生活费用甚至等于零,也就是说即使只能获得很低的工资收入,他们也有向城市转移的倾向。而同时,我国东部沿海城市迅速崛起,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这使得在工资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东部城市转移。这个时期的人口迁移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但随着劳动力的持续转移,造成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迁移劳动力工资增长非常缓慢,最终造成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缓慢。
由于我国农业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进步缓慢,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较低,以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多年来没有显著提高,农业平均劳动生产率进而人均收入收入未能因农村人口的转移而得到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农村的收入较低,纯收入更低,使得其在城市就业的机会成本很低。因此,多年来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的迁移,虽然迁移的速度在放缓。正如托达罗模型所告诉我们的,迁移速度的放缓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和在城市收入差距减小造成的。但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减少,并非归因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迁移人口在迁入地收入水平的缓慢增长、无增长,相对于城市居民收入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而言,甚至是负增长。因此,过去二十多年的劳动力迁移虽然曾经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但并不足以使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必然会进一步拉大二者收入的差距,造成相对贫困的增加。另外,农村人口的迁移使农村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流失严重。由于受教育程度越高,迁移比率越高,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的人才大量流失,使农村在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农村的相对贫困。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模式下的人口迁移,短期内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长期而言,并不能消除悬殊的城乡收入差距,甚至会进一步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迁移,是基于现在的农村农业发展,乡镇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农村居民现有的生活状况,促使我们地区广大人民选择外出务工。换言之,劳动力的迁移,也改善了我们地区现有的生活条件,基本上过上了富裕生活,再劳累之后能安居,能乐业就已经很好了。总之,这一举动,一世为了自身生活条件的改善,另外则促进我国企业发展,经济的大踏步前进,也可以说是促进了我国GDP的增长。
三、我们县的劳动力现状和应对对策
对外,大多数城市的劳动力匮乏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就我们县的劳动力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对于劳动力迁移所引起的现状,譬如农业荒芜、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等问题,有必要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权衡利弊,让其机制上更加完善。
1、我们农村劳动力迁移所带来的现状
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家乡仅留着大批年迈的老人,他们生活虽然基本能自理,但
对于所拥有的庄稼却无能为力,这使得我们地区大量的农田变得荒芜,农业置废。同时,引起人们关注的“空巢老人”也值得留心,年轻劳动力留下自己的父母在家,由于上了年龄,这些老人在无依无靠,生病了都没有人照顾,还有平时没有人陪着说话,会让他们倍感孤独,这使得农村老人在很多方面上出现思想上的问题;
由于年轻夫妻大多数都是成伴出去工作,家里不仅留着自己的父母,还有很多的年轻家长把自己的子女留在了家里,把子女留给了父母照顾。这个在很多方面带来了不便,“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家庭教育和成长方面带来诸多弊端,这也是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教育是出娃娃抓起,所以在这一问题上势必应该引起农村家庭和社会各阶层的关注;由于年轻劳动力都在外面,现在乡镇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着的返回,还有家乡建设也严重缺乏劳动力,这势必在促进外面大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得自己乡镇的发展变得缓慢,在这一因素上应该引起政府的关注,需要提出可行的政策,召回一部分劳动力,一遍我们自身的发展;
于此同时,劳动力大量移动,给各地和当地政府在户籍管理方面带来一定的不便,大批外来务工者涌入一个城市,区域文化因素也会带来一定的冲突;带着子女在外工作的家长,在外面就学也是一大问题,毕竟现在很多省份对外来务工子女就学还有一定限制。当然,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能看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就不一一列举了。
2、对于劳动力迁移带来的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努力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于保证新的五年规划顺利实施,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切实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①继续稳步、有序地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②善待农民工,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工的问题,农民工是我国农民中的精华,在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中已占相当比重,应明确农民工产业工人的主体地位,取消“农民工”的称谓,代之以从事职业的称谓,与城市职工同等身份,同等待遇,同等地位。参与城市所在地的政治社会生活,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农民工应公平地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和最低工资制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严禁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和随意无度加班。加强监察工作,发现问题严肃处理,问题严重的应严加惩处。从长远看,农民工工资待遇不能只是维持简单再生产,而应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并不断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建立工资不断增长的长效机制。
③实行制度创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首先是户籍制度创新。从长远讲,要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消除附着在户口上的城乡居民的权利不平等制度,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居住自由和择业自由。近期,要降低城市户籍门槛,分层次放宽入户条件。在大中城市,对拥有合法住所(包括有租借房屋)、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允许进城定居,登记户口,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可先对受过高中、中专教育,参加一种社会保险三年以上的,或企业要求留下并为之承担责任的,或自办企业雇请员工纳税五年以上的,准予户口迁入。小城市、小城镇,户口全部放开。特大城市,可施行居住证制度。
其次是土地制度创新。土地制度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密切,从长远看,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探索。目前,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并根据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实际,适当放宽土地的宏观控制,以适应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快中西部域区经济的发展。可借鉴一些地方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创新土地制度。最近,广东省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实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直接进入市场。江苏等省实行“股田制”或建立“土地银行”变地权为股权等,都有利于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为农民的就业、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再次是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从长远来看,城乡劳动者应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近期,应根据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流动人口的不同情况,建立多层次、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网络。一部分长期在城镇已有稳定职业并定居的人员,可纳入城镇的社会保障。对于临时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工,针对他们的迫切需要,先搞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降低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障的门槛。交费基数、交费年限要与他们实际工资相适应,并与所在企业按比例分摊,让更多的农民工年老时能领养老金。允许企业为农民工在农村交纳养老保险,农民工可以到当地社保部门参保和退保。建立方便合理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不论他们转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凭卡交纳社会养老保险费,凭卡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
④建立和健全培训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
提高劳动者素质,首要的是抓好基础教育,确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要更多关怀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和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于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要充分利用和增添城市教育资源,让他们接受正规教育,不得强制收取借读费、择校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调动输出地、输入地、用工单位和劳动者本人的积极性。整合培训资源,每个市、县、区都应确定或建立几所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学校,使每个农村青年都能掌握一、二项专业技能。有些地方对初、高中毕业生再增加一至两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实施3+1或3+2教育,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这种做法值得推广。要改善培训管理,走市场化培训之路,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大力推广“定单式”培训、“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⑤加强领导,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地转移。
第一,要把农民工的问题摆上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广大农民工进入城市十多年来,在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有些问题已相当严重,但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此往往认识不足。建议从中央到省、市、县都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领导小组”或“城乡统筹就业协调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吸收发改委、财政、劳动和社保、民政、公安、农业、教育、卫生、计生等职能部门参加,全面负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包括规划、安置、培训、户籍、维权和劳动保护工作。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得来,留得住,有保障。输入地要实行属地管理,避免管理和服务的缺失。
第二,建立健全法制。鉴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全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并且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建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以及各省、市、区人大、政府,及早制定涵盖农民工的有关政策、法规,例如:“就业法”、“劳动力市场管理法”、“培训法”、“劳动保护法”、“最低工资法”、“安全法”、“社会保障法”、“新户籍法”等等,做到有法可依,推动和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顺利进行。
第三,增加公共财政支持。中央和各级财政要在预算安排执行中,将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支出。在建立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增加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同时要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的安全及使用的效益和效率。
第四,农民工的计划生育工作,应以输入地的属地管理为主、输出地为辅,并建立规范的协调工作机制以节约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第五,建立农民工组织。有些地方已纳入工会组织。根据目前农民工流动性大,职业不稳定的特点,各地也可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和企业成立农民工协会或建立农民工工会,代表广大农民工参与有关经济、社会、政治活动。特别是有关就业、工资和土地、财产的管理、流转、分配的谈判、签证工作,以及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在条件成熟时并入城乡统一的工会组织。
附:“2”中对策部分内容引自张持平的《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