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就业规划
文章标题: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就业规划
今年来,县委、政府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政策、强化服务,五原县转移就业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的五年,我们将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种植创新、养殖突进、工业强兴、三化推进”的整体发展战略,按照对外输出和就地转移的原则,使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现将“十一五”期间我县农牧民转移和培训规划制定如下:
[最规范的文秘资料网-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写材料的都知道!]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加快推进我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的市场就业机构,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政府扶持、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新机制、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我县的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为农牧民就业创造宽松环境。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期间,全县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占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50以上;农牧区劳动力培训占转移就业人数的60以上。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实现人口进城、工业入围、产业集中和要素聚集,积极引导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实现就业,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农,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预计到2010年,全县城镇率达到53以上,为有效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统筹城乡就业,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走好第一步。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对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摸清情况、统筹安排,把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列入当地发展计划目标,层层分解,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要及时总结推广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的经验,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进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工作。
(二)加快发展经济,努力扩大就业渠道
发展经济是解决城乡劳动者的根本出路。要把经济发展与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结合起来。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鼓励发展家政服务业;鼓励发展个体、私营、民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扩大就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依托我县新兴的重化工等龙头企业和特色市场以及工业园区、商业区和生活区的建设,促进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最大限度地实现农牧区劳动力就业的规模效益。
(三)逐步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
要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所有求职的城乡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升农牧民工的职业素质,严格实行就业准入,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规定,规范企业招工行为,消除一切制约农民工就业的障碍,维护农牧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全方位地为农牧民开放,实行免费职业指导、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就业训练等一系列就业服务。全县利用五年的时间完成镇(街道)劳动保障平台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网络建设,使全县的镇(街道)办事处的劳动保障平台真正达到符合“六到位”的标准。
(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建立以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等各类职业院校和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社会力量和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城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要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和鼓励农牧民参加职业技术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农牧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就业训练中心的作用,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大力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和农牧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培训。对农牧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开展以就业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怎样找工作、劳动合同、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劳动安全、维护权益和城市生活常识为主的引导性培训。还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订单式定向培训,使更多的农牧区劳动力掌握专项职业技能,对职业培训结业的农牧区劳动者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行“市场引导培训,培训带动鉴定,鉴定促进就业”的机制。
(五)加快农牧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农牧民工的特点,实行相关的社会保险措施,用人单位和农牧民工要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城镇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失业保险条例》为其招用的农牧民合同制工人办理参加失业保险手续,由单位履行缴费义务,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后,应当为符合条件的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
全县所有用人单位都要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为农牧民工参加工
伤保险。
逐步要为不稳定就业的农牧民工建立大病医疗保险,探索和建立适合不稳定就业农牧民工特点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制度。
(六)建立和完善进城就业农牧民权益保障制度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解决企业在安全生产设施、劳动保护条件、职业病防治、使用童工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
强对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支付工资和兑现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要依法严肃查处。
(七)取消限制农牧民进城务工的一切不合理规定
各有关部门应对现行有关政策进行清理,对不利于农牧民进城务工的限制性政策应坚决取消。要进一步疏通农牧民进城务工的渠道,改善农牧民进城务工的环境。单位用工、子女入学、管理监督都要一视同仁。
(八)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效果
要充分利用各新闻媒体和信息网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对农牧民进城就业的认识。定期开展以“改善农牧民进城就业环境,维护农牧民工权益”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增强用人单位依法用工和农牧民工依法维权的意识,以便做好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工作,使我县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就业规划》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就业规划。
第二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经验材料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经验材料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局从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转移,积极服务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按照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关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方面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去年,我市劳务输出54.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178万人的30.5%,劳务收入32.5亿元,全市296万农业人口人均劳务收入109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今年,我市外出务工人员预计将达到约60万人,预计劳务收入可达40亿元。劳务经济已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乃至市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将我市劳务输出工作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劳务输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优化环境,完善政策。
市是一个农业市,土地资源紧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就劳务输出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先后召开了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召开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专题座谈会,认真学习了省委徐光春书记《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战略思考》调研文章。
五县二区都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市局设立了劳务输出服务科,各乡镇办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工作机制和劳务输出工作的政策体系。近几年来,全市不断出台劳务输出方面的政策性文件,涵盖了培训、维权、保险等劳务输出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各县区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政策,促进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如县,为帮助解决出国打工农民的中介服务费问题,政府每年拿出数百万元贴息,银行为每名出国农民提供低息贷款2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
各县区电台、电视台分别制作了《走出黄土地》、《外面世界真精彩》、《天南地北龙乡人》等专题报导和专题片。清丰县在全县各村刷写墙体标语3000多条,浓化了氛围;市劳动保障局每年都要在全市组织评选“十大优秀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市优秀青年务工人员杨占奇殉职贡献出眼角膜,在青岛、我省和全国引起了强烈反映,他的事迹现正在制作电影《留下来陪你》,不久将与观众见面。我市优秀青年农民工崔运宗在上海滩舍身救人,为我市进城务工者争光添彩,他被上海市授予 “见义勇为好青年”荣誉称号,市委、市政府专门隆重召开表彰命名大会,颁发了奖牌奖金。通过典型引导和表彰先进,使广大群众逐步认识到劳务输出是一条投资少、收效快、能致富的好路子,广大群众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走出去,闯世界,挣大钱”已经成为当今农村年轻人的新的生活理念。
(二)健全信息网络,开拓劳务市场。
除劳动、商务等部门外,在各县区,越来越多符合条件的单位、部门和个人被批准从事劳务中介。这些中介机构面向社会,依靠市场开展劳务输出。如共青团、工会、妇联、扶贫办所属中介机构和民办职介组织以及劳务经纪人等,发挥各自优势,搜集发布用工信息。劳动力市场的活跃和信息网络的完善,使我市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劳务市场拓展方面,各县区都已形成了自己的基地。如县现已拥有本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中部和西北部六大城市群劳务输出基地,劳务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劳务输出的有序进行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在深入开展宣传发动的同时,各县区还切实做好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对本县区农村劳动力的数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特长、从业意愿等汇总登记,建立了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为劳务输出有序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突出抓好就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劳务人员素质。
据调查,我市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9.66%,初中以上占60.34%。劳务输出人员职业技能普遍不强,市场适应性差,这是加快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为实现劳务输出在量上有大发展、质上有新突破,市、县区根据市场和就业需要,依托现有的社会培训资源,把培训与劳务输出紧密结合起来,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市场需求搞培训,以培训促输出。自去年以来,全市每年用于政府补贴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达1500万元,定点培训机构近70家,每年培训5万多人,就业率90%以上。
在培训方式上,一是实施引导性培训。主要内容有政策法规、权益保护、城市生活常识
以及就业知识,历年的专业技能培训后及时输出就业,每年达5万多人。
二是实施订单培训。以需定培,提高适用性,形成特色。如南乐县劳动局利用奉化市国联制衣有限公司的设备和师资,在本县建立服装加工培训基地,几年来共输出技术工人五千多名,该县订单输出的服装工已成为浙江宁波地区服装界的劳务品牌。
三是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整合培训
资源,健全了培训网络。省厅提出经过3年努力在全省60个劳务输出基地县全部建立技工学校,我市目前除高新区和范县外,其它五县区均已成立县办技工学校,成为全省拥有县办技工学校数量最多、县办技校普及率最高的地市。南乐县举办的市第二技工学校,提出了打造“新一代责任型技工”的口号,与外地名校、名企联姻,实行“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实现了当年建校,当年招生,目前在校生已达1700多人。
去年4月全省技工学校工作座谈会暨县办技校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全省18个省辖市劳动局长、培训科长、146所技工学校校长和全省60个劳务输出基地县的劳动局长等近300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我们介绍了我市大力发展县办技校,积极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做的工作及经验,受到了省厅的充分肯定和各兄弟地市的赞扬。
(四)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认真落实《河南省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办法》,在建筑领域建立了农民工权益公告牌和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推行用工单位与务工农民签定劳动合同,切实落实务工农民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依法将务工农民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大力开展日常巡视检查和举报专查,定期开展追讨农民工工资和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千方百计维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去年以来,为劳动者追讨工资595.63万元,其中建设领域464.33万元,涉及职工1036人。责令用人单位辞退童工15人,督促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16546份。共检查职业介绍所36家,取缔非法职业介绍所7家,有效地遏制了职业介绍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劳务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从政府管理部门来看,还存在对劳务经济认识不高的问题。没有从思想上把劳务经济当作一种强市、兴市、富民的经济支柱来对待和加以研究、引导和扶持,认为劳务输出只是一种简单的社会现象,因此引导和管理的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从务工人员自身来看,务工人员素质偏低,缺乏职业技能。这是贫困地区文化落后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小学及以下占39.6%,初中文化占52.9%,具有大中专学历的仅占7.5%,因初、高中毕业生没有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导致劳动力价格低,工资收入少,稳定就业时间短。
三是从劳动力信息及市场体系建设的进程来看,劳动力信息网络还未全部建立,供求信息不十分灵,对外出劳动力底子不十分清,无法对劳动力资源输出状况进行动态管理,在市场体系建设和中介组织的培育上还不能适应劳务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我市劳务经济发展的思考
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市劳务输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务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自发、分散和组织化程度低的初级阶段,必须根据劳务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特点,遵循劳务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积极引导,大力促进劳务经济的发展,不断推进劳务经济扩量提质。
(一)要进一步认识发展劳务经济,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就业,不但解决就业问题,还可大大提高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物质基础和人才支撑,从而促进劳务经济的大发展。
(二)加强对劳务经济的领导,引导支持劳务经济发展。
要把劳务经济的发展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加快劳务经济发展列入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内,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把劳务经济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来加以研究,引导支持,促进劳务经济发展。要制定中长期目标,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劳务收入、劳务收入对农民人均增收率等几项目标分解到县区,认真落实。根据近几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及全市农村劳动力存量,我们预测到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万人、2015年100万人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80万人可以实现劳务输出产均一人)。按照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要求,建立市劳务输出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县区劳动保障局设立劳务输出工作机构,明确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现阶段的主要职责就是劳务输出,完善其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切实搞好组织服务工作。
(三)整合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推进劳务经济扩量提质的前提。通过教育与培训,使“体力型”劳务输出向“智力型”劳务输出转变,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
一是整合我市现有的教育资源,把市技工学校、各县区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民办技校等办成我市职业技能培训的大本营。按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总体规划,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
二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个环节入手,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扩大和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
三是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引导性培训。主要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法律法规、政策、寻找就业岗位知识培训以及安全常识培训。
(四)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来看,劳动力流动是市场化、产业化的一种必然趋势。
首先,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以市、县、乡三级劳动保障部门为主体的公共劳务输出服务体系,特别是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所建设,大力发展民办劳务中介组织,使之成为组织劳务输出的基础。变农村劳动力的自发盲动为市场组织的有序流动。以“金保工程”为依托,加快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建设,准确反映劳务供求信息,扩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模。
第二,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劳务品牌要根据市场需求来打造,要瞄准市场急需的家政、制衣、机械加工、餐饮等重点职业加强培训,要树立人“吃苦耐劳、作风纯朴、好学上进、爱岗敬业”的新型劳务形象,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知名度,逐步形成品牌,增强在国内外劳务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三,强化计划目标和考核机制。要紧紧抓住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期,根据市场需求,我市年转移就业总量将达到80万人,年劳务收入可突破60亿元。市、县区两级政府都要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体系,将劳务经济指标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加大考评的力度,力促劳务输出上新台阶。
(四)优化劳务经济发展环境,为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条件。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重点抓好如下工作:一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保护外出农民转让承包地使用权,严格执行国家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不得向外出民工收取其它任何费用。二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简化审批手续,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三是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将劳动力有序流动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农民脱离土地后的后顾之忧。四是建立和完善务工人员的法律服务工作,把劳务经济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引导、鼓励返乡创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劳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提升农村经济质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多渠道、多途径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可形成劳动力输出与回流的共振效应。要为返乡创业提供税费优惠,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力度,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优良创业环境。
第三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动员会讲话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形势,贯彻落实全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场会议精神,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刚才,朱伯崇、邓望兴两位同志已对全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大意义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又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既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又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
(一)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提高全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是我们工作的主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促进农民奔小康,必须突出抓住两个关键:一是进一步大力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规模效应,提高农业附加值,提高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这是农民增加收入奔小康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把稳定农业生产与提高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二是在提高向沿海发达地区劳务输出水平的同时,积极有序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这几年我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6年,我区跨省劳务输出18.9万人,今年我区到沿海的务工人员已经超过年初确定的15.8万人的目标,达到19万人。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比较好的、房子比较新的家庭,一般都有1-2个人在外务工。因此,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继续加大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大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临川(抚北)工业园区、向新兴产业转移就业的力度,尽最大努力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实现转移就业。
(二)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园区发展的迫切需要。工业园区是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对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区委、区政府依托园区办工业,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园区经济呈快速发展之势,为加速全区工业化进程增添了强大的后劲。工业园区大量企业的进驻和投产,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扩大就业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强健的产业载体。随着我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全民创业的深入推进,我区许多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已经开始出现“招工难”问题。现在工业园区和企业的发展、招商引资的竞争,不仅仅表现在优惠政策、环境的竞争,更重要的表现在劳动力资源的竞争、技能人才的竞争。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必须下大力气,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方面取得突破。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和提高向沿海发达地区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水平,而不是简单的扩大规模。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通过我们强有力的组织引导,让更多经过培训、素质较高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向工业园区企业转移,向新兴的工业产业转移,实现由跨省就业到市区内外就业并重的战略转变,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紧迫的、突出的战略任务。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动员会,就是重点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研究采取一些更好的办法措施,实现这个战略转移,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与工业园区、企业用工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好地在农村龙头企业和工业园区的就业。
(三)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区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农民的就业问题尚未纳入正常的管理渠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富余劳动力没有充分就业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消除就业歧视,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村劳动力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途径。二是打破制度壁垒,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障碍,大力推进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教育卫生制度的改革,重点做好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做为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做到有序流动,稳步推进、协调发展。
二、结合实际,强化措施,着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就业是政府的“一号工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就业,尤其是向本地企业、工业园区、新兴产业转移就业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就业这个中心,突出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在本地企业、工业园区就业这个战略任务,按照围绕一个中心、签定两个合同、加强三项管理、建立四个对接机制、落实五项激励政策的工作思路来开展工作。
(一)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转移就业,要看成效、看成果,要实现“四个转变”:由跨省劳务输出为主向市区内外转移就业并重转变;由无序流动向有组织有引导到工业园区就业转变;由谋生型转移就业到全面发展型就业转变;由单纯就业向就业和创业并重转变。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关键是要做到“加大三个力度”。一是要加大就业转移的力度。就是要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出来就业,这既是我区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发展、最大限度利用劳动力资源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农村建设、全面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二是加大就业引导的力度。就是要适应市场规律、运用政策杠杆、增强组织凝聚力,有力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园区、向企业、向新兴产业、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移就业。要鼓励经过长期在外务工、训练有素的外出务工人员回本土创业,把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技术特长用于临川,成为本土创业的“领头羊”。三是加大就业对接的力度。搞好就业服务、积极牵线搭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工业园区就业实现对接,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二)签订两个合同。一个合同就是要组织引导我区工业园区和企业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签定就业招聘合同,这项工作必须牢牢抓住不放,由区人劳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牵头落实。第二个合同就是工业园区企业、工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就业培训机构签定的定向就业培训合同。这项工作由区人劳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中小企业局具体负责落实。区内的职业学校、各类培训机构,要按照企业和工业园区的用工需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校企合作培训,大力推进企业、劳动者、培训机构“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
(三)加强三项管理。一是要建立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台账。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我们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前提,是我们贯彻落实促进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基础。要以乡(镇)为单位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登记,建立台账,加强管理,提供服务。同时,要加快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我区劳动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乡镇开展劳动保障事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在我区全面建立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区人劳和社会保障部门和各有关乡(镇)要按照区政府《关于在全区各乡(镇)全面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的实施方案》要求,严格抓好各项建设工作的落实,为促进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推进其他劳动保障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要建立工业园区和企业用工需求台账。就是要求工业园区企业和工业企业,还包括其他企业,都要建立好劳动用工和管理需求台账,在我区建立的劳动保障网络平台上定期发布用工需求信息。要通过建立台账,做到三个“清清楚楚”:需要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清清楚楚,企业和工业园区用工需求清清楚楚,定向培训要求清清楚楚,然后实行有针对性的用工服务。三是要建立职业培训机构管理台账。现在我们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不少,有很好的培训能力和资源。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培训与本区就业需求脱节。为培训而培训,而不是培训与促进本区富余劳动力就业相结合。二是培训资源浪费。培训资源没有在有效促进就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要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联通、挂钩,捏紧拳头,形成合力,提高定向培训、促进就业的能力和实际效果。区内的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培训专业、培训能力和培训资源都要有序地建立台账,实现信息化管理。教育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履行管理职责,引导职业学校和就业培训机构,根据企业、工业园区的产业特点和企业用工需求,合理设置培训工种(专业)、培训时间和培训计划,提高培训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及时向网络服务平台发布培训信息。
(四)建立四个对接机制。一是建立劳动用工的对接机制。通过乡镇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台帐和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台帐,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工业园区和企业用工的有效对接。二是建立定向培训的对接机制。根据工业园区和企业的用工需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并做好培训后的就业对接。三是建立资金、资源、政策整合的对接机制。就是要通过资金、资源、政策的整合,把资金、资源和政策真正用好,用到真正促进转移就业上去,用到定向就业培训上去。要整合好培训资源,把劳动保障、财政、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整合起来,开展农村劳动力定向技能培训;培训机构要实行定点授牌,按照用工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且就业率高的专业定向培训;要把各类培训资金整合好,防止资金分流,防止资金分散,不要搞小而散、小而低的重复建设。要整合政策,建立鼓励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平台。四是建立就业培训绩效评估对接机制。现有的政策、资源、资金对定向培训就业的实际效果要进行绩效评估。财政资金用于就业培训要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际效果挂钩,并作为下一政策延续还是紧缩的依据。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农业部门和扶贫部门要联合建立职业技能培训的绩效评估制度,评估和考核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落实、资源配置、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水平。
(五)落实和健全五项激励政策。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引导就业、激励就业、扶持就业、对接就业的政策措施,重点对我区企业、工业园区企业招收本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各类培训机构按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定向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等,实行政策倾斜重点支持。一是要落实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园区转移就业的政策。要通过政策的杠杆的作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园区和企业就业。二是要建立鼓励用人单位使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政策。工业园区和企业招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在政策资助定向培训上,在中小企业的担保基金使用上、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在银企挂钩合作的选择推荐上、在有关税费政策的优惠上要给予倾斜。工业园区和企业要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着重解决“留不住”的问题,要合理确定企业员工的工资报酬待遇,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改善员工生产生活环境,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三是建立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政策。对返乡创业的区外务工人员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返乡创业投资的可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四是要健全和完善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创业政策。有创业意向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在就业服务机构获得免费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对自筹资金不足的可以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五是要制定和落实鼓励培训机构开展定向订单式培训的政策。认真实施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进一步用好、落实好就业培训的激励扶持政策。鼓励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合作培训,在政策上实行优惠倾斜。就业培训学校要引入竞争机制,对培训学校的培训质量优劣要有激励和处罚办法,对培训学校的资金投向要有区别和倾斜,着重用好现有教育资源。
三、强化领导,扎实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各部门要真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放到全局工作中去认识、去部署,切实强化领导,不断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水平,实现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
(一)强化领导,明确责任。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按照省、市的要求,我们已经建立了“临川区签订‘两个合同’、建立‘三个台帐’,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和协调。各相关部门要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好这项工作。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纳入乡镇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并作为考核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有序、有效转移。二是建立相互配合、紧密衔接、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机制。区人劳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落实,要形成一套工作网络,实现省、市、区、乡(镇)劳动力促进就业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区农业部门要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及时调配农村有效资源,主动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环境和优质服务。区发改委、财政、工商、公安、税务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各尽其职,落实好有关优惠政策,支持和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三是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考核制度。对劳动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求,并落实责任制,加强目标的考核评估。区人劳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及时进行分解,年终要对各目标责任单位进行考核。2007年,在我区工业园区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人数要达到9000人以上。
(二)强化措施,务求实效。促进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关键要看成效。这个成效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积极有序有效的转移就业,农村群众在就业中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全区工业园区、新兴产业“招工难”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这一要求,抓紧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和实施意见,不断完善符合我区实际促进转移就业的政策体系,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各项政策的重心要向鼓励本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招工单位招收和定向培训本区富余劳动力,培训单位订单式定向培训本区富余劳动力倾斜。要建立情况通报制度、部门领导联系挂点制度、部门信息通气制度、工作进度督促检查制度、绩效评估制度等,特别是要把政策激励、督促检查、绩效评估制度落实好,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来检验我们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合法权益。要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劳动保障政策法规规定,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的规范和管理,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用工,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使其参加社会保险。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构建和谐平安江西的要求,在全区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工业园区活动,不断优化工业园区就业环境,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工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宣传,创优环境。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引导,帮助他们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更多更快更好地实现就地转移就业。要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宣传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宣传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措施,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了解政策,掌握政策,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加大服务企业的力度,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定向培训就业与服务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企业和优势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用工环境,更好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同志们,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扩大就业再就业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开创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局面,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关于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考
怎样推进余庆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安臵和有序流动工作是劳动保障部门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当前,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任务十分艰巨,余庆县人劳局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任务,坚持立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积极探索劳动力资源与企业用工有效对接的机制,今年1至8月底通过多渠道实现农民转移就业8872人,其中省外输出4779人,就近就地转移 409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31人。我县形成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态势。
一、具体做法:
1、明确工作职责,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明确专人负责劳务输出工作,协调有关事宜
2、大力整合社会培训资源,以规模壮培训。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依托阳光工程,免费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素质,有利于在务工过程中寻找到好的就业岗位,获得良好的经济收入。截止目前,完成劳动力技能培训8期731人。
3、细化工作任务,及时召开全县劳动输出工作会议,明确全县劳动输出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把目标任务分解和细化到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形成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4、大力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兴办新企业。为使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转得出、留得住、富起来”,我们在发 1
展县域经济的同时注意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兴办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吸纳农民工。在财政、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基础上,我县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加大服务力度,鼓励企业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县域特色经济。
5、抓好农业新项目开发,让劳动力高效益实现就地转移。在对农、林、牧、渔等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鼓励招商引资企业或本地农民投入农业资源深度开发项目,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分类指导,发展特色农业,开发农业高附加值产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源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二、存在的的问题:
现阶段我县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门路不宽、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从根本上讲,目前农民工对外输出还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盲目的无序状态,主要表现为:
1、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仍然较低,难以在较高层面发展。近年来通过教育培训,我县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相当部分农村劳动力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稀缺,就业渠道狭窄,大多从事简单、粗重、危险的体力劳动。
2、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虽然已经起步,但任重道远。近年来技能素质门槛正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政府已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把农民工技能培训提到了议事日程,然而目前仍存在几个问题有待解决。
一是农民认识不到位,自觉性不强。由于受小农经济等传统
意识的影响,一部份农民不愿走出家门闯天下,宁愿守在家中甘于穷困,对培训缺乏积极性。还有部份农民担心培训耽误了挣钱的时间而不愿参与培训。
二是民办培训机构发展缓慢。大多数职业技术学校以学历教育为主,承担着新增农村劳动力的中长期职业技术培训任务。由于受场地、设施、师资不足的限制,难以大量承担对农民工的短期技能培训,而民办培训机构由于很少或享受不到政府投入,在组织生源上受资金、设备、师资等因素的困扰,导致办学成本高、收费高、生源少、发展缓慢。因此,多数培训机构基础条件较差,经费缺乏,培训机构的设施、设备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都显得很不到位。
三、意见及建议
根据我县未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工自身素质的特点,在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时,应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一技之长,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合理配臵农村劳动力资源为重点,以内转外输为基本途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优质服务为保障。
1、强化政府在劳务开发工作中的作用,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农民工培训必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特别是要把农民工培训与就业纳入“十二五规划”,建立一套有利于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农民科技培训和技能鉴定的良好环境。要千方百计改善劳务培训机构办学条件,吸引农民工参加培训。通过政策引导、技能培训与服务,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地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运转灵活的培训体系。
2、要多渠道集资金,增加投入,切实保证农民工培训工作正常开展。建议成立“农民工培训基金”,县每年按农业人口从财政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构成“农民工培训基金”经费,把农民工培训当作一项公益性事业来做。发挥社会力量、企业筹资参与农民工培训,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工培训投资体系。
3、加快建设农村劳务开发信息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供求信息的无障碍传播。政府要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的农村教育基地网络管理机制,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农民终身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网络。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库、岗位培训媒体资源库、城镇用工信息和就业跟踪资料库等,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重点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建立劳务信息发布平台,改进和加强劳务信息发布工作。县、乡(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介部门要逐步建立劳动力台帐,详细记录劳动力的受教育情况,实践经验、工作经历、技能水平及求职意向,实现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并逐步扩大到对外业务工农民的信息化管理。同时,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这种投资少、覆盖面广、传递信息快的远程教育优势,实现本县农民教育培训网络教学,或学员利用教学课件自主学习,使农民教育、培训和职介服务步入网络化、信息化。
4、打造劳务品牌。从当地人力资源的实际状况出发,通过调研和发掘,着力形成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国有影响、有实力的劳务
品牌,以品牌为依托,建立起长期的劳务输出机制。根据我县劳动力素质状况、特点和优势,重点抓好电子、机械、建筑等行业的劳务品牌的塑造。鼓励培训学校、中介组织培育和创立品牌,对具有市场优势的品牌进行重点扶持,发挥品牌效益,利用品牌优势去开拓和占领市场,增强在劳务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5、加大农民工权益保障力度。制订政策和采取措施,使农民工在户籍、就业、子女入学、医疗、养老保险等、司法援助等方面与城里人同等对待,降低农民工进城务工门坎。完善和落实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相关政策,将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推进农民工参加城镇基本基疗保险。建立并完善保护进城就业农民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相关制度,加大打击劳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组织专门机构负责做好劳务输出法律援助和民工救助工作,解决劳务纠纷和拖欠民工工资等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009年8月
第五篇:推动城镇化,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目前,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贸增速放缓,许多行业产能过剩,投资受限,出口与投资的潜力挖掘到位的情况下,要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就要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制约消费需求不足的瓶颈是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不足,即农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深层次原因是农民就业不充分,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不健全,根源是农民数量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未来一个时期,城镇化是发展的持久动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扩大就业,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推动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在城镇落户,变农民为城镇居民;改革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工资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解除后顾之忧,是推进城镇化,培养后备消费群体,扩大内需,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庆阳市总人口260万,其中农业人口240万,城镇化率仅为25.76%,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艰巨繁重。
一、创造就业机会
(一)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1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根据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我市要大力发展红、绿、黑、黄四大产业,积极发展乡镇企业、非公经济、服务业等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企业,既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
(三)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小城镇建设,水、电、路、住房、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力度,充分实现投资和项目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由政府负担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安置残疾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
二、提升人力素质
从当前来讲,要提高存量劳动力技能素质,提高其就业与创业能力;从长远来讲,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数量。要实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要在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降低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增加公民受教育年限,推迟劳动力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减少一定时期内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力素质与价值。
对现有劳动力要开展五项培训,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围绕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开展适用技术培训;对有外出务工意愿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外出务工人员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对有创业愿望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培训中要坚持七个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与发展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相结合,输出地培训与输入地培训相结合,长期定点培训与短期灵活培训相结合,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
合,传统培训手段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要充分运用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培训手段),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建立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会。
要加大对培训的投入,特别是市县两级政府要加大投入。要捆绑使用 “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科技星火”、“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培训项目资金,对农民实行免费培训,或给予培训补贴。
劳务经济要走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在提升人力资源内在素质的基础上,注册劳务品牌,宣传推介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增强庆阳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
三、实现劳务对接
(一)要搞好公共就业服务。要按照就业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健全市、县、乡、社区(行政村)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向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服务,重点提供政策咨询、岗位信息、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以优质服务促人岗对接。
(二)充分发挥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作用。要积极培育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以落实职业介绍补贴政策促进职业介绍,实现人岗对接。
(三)建立驻外劳务机构,开展劳务协作。要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主要劳动力输入地设立驻外劳务工作机构,提供岗位信息,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实现人岗对接。
(四)庆阳市应设立一家境外就业中介机构,开展境外劳务输转,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五)发展劳务派遣。劳务派遣是《劳动合同法》确定的合法就业形式,也是大量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采用的用工形式。要顺应市场需求,发展劳务派遣组织,规范派遣行为,扩大派遣规模,实现人岗对接。
(六)组织开展非正规就业。由社区组织开展非正规就业,如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就业,实现人岗对接。
四、扶持返乡创业
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要激发全民创业,在创业中创造社会财富,创造就业机会。扶持创业要不拘一格,规模可大可小,行业可农可工可商,非禁即入。政府部门要健全创业培训、创业服务、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的良好氛围。建立创业园区、优化创业环境,对经过务工积累了经验、资金,带回信息、项目、技术的返乡农民等各类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项目推荐、场地安排、创业指导、创业孵化、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走上创业之路。种下梧桐枝叶展,凤还巢后天地宽。
五、健全社会保障
目标是实现“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养”。方法是统筹兼顾,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重
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理应享受产业工人的待遇,特别是社会保险待遇,可完善现行制度,不宜出台专门针对对农民工的新制度,造成新的城乡劳动力分而治之。
(一)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变农民为城镇居民。完善制度,鼓励在城镇就业人员就地落入城镇户籍,变农民为居民,在城镇就学就业生活,实现学有所教、住有所居。依法保障外出务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促进土地集约经营。
(二)实现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要实行城乡同工同酬,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实行一减(减轻税负)一增(增加工资)一落实(落实五项社会保险),提高工资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并将五项社会保险执行到位。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最紧迫的是工伤保险,最重要的是养老保险。首先要改进参保缴费方式,按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一定比例缴纳工伤保险费,将项目建设期内所有工人纳入工伤保险。二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实现老有所养。《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已出台,并从2010年元月1日开始实施,农民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制度障碍完全消除,要执行到位。要大力宣传社会保险作用、意义、政策法规,加强执法监察与劳动争议仲裁,确保农民工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到位。
宁县人事劳动保障局郭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