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也 谈 尊 严(学生作文)
也 谈 尊 严
越江小学六(2)班孙雪菲
尊严,一个自古以来就有的话题。今天当读完胡凡良的《尊严》后,我再一次认识,尊严是什么?尊严是“贫贱不能移”,即使自身贫困, 也能身虽贫而志不贫, 也能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也能不做不仁不义之事。
在“我”小时候,如愿得到一块馓子,对于家里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我”来说,这简直是“奢侈品”。尽管自己早已垂涎三尺,却还惦记着母亲,急急地给母亲送去。可当母亲得知这馓子是“我”用对小贩的一声“爹”换来的,一记耳光也随之而来,“我”委屈的泪水霎时夺眶而出。
“你吃得下吗?你吃着香吗!那是你用尊严换来的呀!人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尊严。人没有了尊严,和一条狗有什么两样,只会向主人摇尾巴讨可怜„„”
斯人已去,言犹在耳。那一次母亲没有再打“我”,但她那朴实得话语,却深刻地记在“我”的心里。是她,让我知道了有比实物更重要的东西——尊严。
尊严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为人处世的底线。古往今来,回绕尊严发生了许许多多动人故事。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身陷大漠牧羊几十年,但始终心系皇上,忠于汉朝,在威逼利诱之下,不为所动,从而名垂青史流芳百世;文天祥面对劝降,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昂首挺胸,大义凛然,毛泽东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他们视尊严如生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传为佳话。还记得有这么一位伟大的母亲,因家中老人瘫痪,丈夫患有脑瘤和精神病,她独自支撑着整个家庭。雪上加霜的是,儿子竟被医院确诊为白血病。这个消息对于还不到四十岁的母亲来说,完全是个晴天霹雳。家里如此贫穷,儿子却得了这种需要巨额医疗费的病,她痛苦不堪,与儿子跌坐在华西医科学院门口泣不成声。可当电视台记者采访这位母亲,请她对着镜头提出请求时,她说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愿望——“我最需要的是一份工作,只有这样我才可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为儿子治病„„我们在成都举目无亲,希望能得到好心人的帮助„„”她哽咽着,几乎说不下去了。
她,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母亲,一位困难得不能再困难的母亲,可她却拥有着好多人都已经失去了的品质——尊严!再想想现在满大街“健康乞丐”们,与这位伟大的母亲比起来,他们是那么渺小。面对困境,这位母亲不是请求他人给予金钱的救助,而是最希望找份工作,想用自食其力地劳动来养活整个不幸的家庭。而那些乞丐呢,用欺骗、用令人生厌的手段,靠别人施舍生活,为了不劳而获竟然视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于不顾。
掩卷沉思,我再一次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不要忘记自尊自爱。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别人对你更会不屑,只有树立起尊严的人,才能无畏地昂首阔步!
(指导老师:包艳琴)
这一刻,我学会了坚强
——读《那些秩嫩而坚强的花朵》有感
越江小学六(2)班陈晗
翻着这一本书,我的目光不禁锁定在了这篇充满着感人气息,洋溢着顽强精神的文章上——《那些稚嫩而坚强的花朵》。也许它会让正在为生活、事业忙碌不堪的人们陷入深思,也许它会给正在嬉戏、玩闹的祖国花朵以启迪„„它无疑能牵动所有人的心,为这些稚嫩而坚强的孩子们所感动!
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叙述的正是发生在去年汶川特大地震中,那一片废墟下,为求生存的孩子们互相鼓励,生生不息的事迹。孩子们那勇往直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深深震撼着我,令我望而生畏。
还记得,一个被埋在瓦砾堆里的女孩,尽管身受重伤,却强忍着痛苦一直对身边素不相识的几个同龄人说:“挺着点,别睡着!”
还记得,一位已经成功逃脱的男孩,回头看到还有女同学站在旗台的高墙前,想也没多想的他转头跑去,一把把女孩向外推去。可自己的背部和双腿都被埋在了厚厚的瓦砾之中,而那个他不认识的女同学却安然无事。
还记得,一个小哥哥,在楼房坍塌时首先想的是背起自己的妹妹。一个小妹妹,为了生存下来毅然割断了自己的腿。
„„„„
可是,就在地震前,这些孩子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就在地震前,这些孩子也曾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就在地震前,这些稚嫩的肩膀也未曾经受过任何生活的压力。地动山摇间,太阳也变成了浓浓的黑色,那一刻,大地无比的疯狂,孩子们的世界失去了阳光。那一刻,经受重创的他们惺惺相惜;那一刻,原本娇弱的他们竟然这般沉着冷静;那一刻,他们学会了坚强„„
是的,活着,就实现了生存的价值。不要哭泣,去拥抱明日的朝阳,去迎接未来的困难,去学自己还不懂的知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为自己是一场地震灾害的幸存者而感到骄傲。也许,地震带来的伤害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但也不能让它成为心中的阴影,更不要让一个已不可改变的事实成为人生路上的绊脚石。此时的他们心中一定坚定着一个信念:明天,没有悲伤的泪水,只有深深的思念!明天,没有放弃,只有坚强!明天,灾难面前,只有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当一个个写满坚强的字迹从我的眼前掠过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张张充满笑意的小小脸庞,像阳光般灿烂。而我,却如同一颗尘埃那般渺小,那样的不堪一击。和灾区小朋友一样同是祖国花朵的我,还有什么理由为一道不能解开的难题而愁眉不展呢,还有什么理由为老师的一次指责而闷闷不乐呢,还有什么理由为一路难以逾越的坎而灰心丧气呢?
陡然,阳光铺满我的心灵,希望飞翔在我的心空。仿佛就在这一刻,我也学会了坚强„„
(指导老师包艳琴)
第二篇:也谈学生的“公共道德”
也谈学生的“公共道德”
“老师,我的书上有骂人的话;老师,我的书被人撕破了……”,这种声音又来了,而且是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在每次上课,课本刚刚发下去时,教人好不烦恼。
自从农村税费改革后,全国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除一切学费和书费。国家免费提供课本甚至更换崭新的课桌凳。这的的确确是国家为教育、为老百姓办的一件好事、实事,叫人拍手称快。然而,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事:不知是何缘故,在我县中小学,部分学科教材却实行“循环使用”。即全年级四个班,学校只分发一个班的教材,每次上课,这几十本书在四个班轮流使用。这样一来,教材成为公共财物,不属于学生个人所有了。——真不知这是否是国家的本意。
这样带来的弊端是,每次分发、回收课本的繁琐,还有学生不能在教材上记笔记的遗憾,这些都可以想办法应对。然而,如今又多了一条麻烦,学生不爱惜书本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学生在书中乱涂乱改;有的在书中写骂同学,骂老师的话;有的用小刀把书本划破;有的甚至把书本撕下几页……反正,教材被整的面目全非。面对这等情景,教师愤恨,文明的学生也是气愤填膺。但作为教师,往往为了完成一节课教学任务,大都无暇顾及,只能泛泛批评,真正的“作案者”很难被抓住,因此这些人胆子越来越大,履次“作案”。我的《科学》教材情况还算好的,像音乐等教材,更是惨不忍睹,书本的皮子被揉躏成“面页儿”,比废旧书籍还要可怜。
认真思考这种现象,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学生自私自利的心态,公共道德的缺失。不难想像,假如像原来那样,教材属于个人所有,他们还会这样对待吗?绝对不会。如今,教材是国家免费提供,且不再是个人所有,它已经成为了公共用品,我们还有必要爱惜它吗?
这又让我想到更多,不要说小学生,我们成人,我们的社会公民,公共道德水平又有多高?不说文明程度高的大城市,就谷城这个地方,公民道德水平有多高,实在不敢让人恭维。在公共场合抽烟、打手机,公共电话、垃圾筒被破坏,垃圾到处乱倒,乱吐乱扔更不屑说……大的环境如此,我们的孩子能不耳闻目染吗?
当然,我们并不是在为教育开托,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这个做人,很大层面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我劝告每一位教师,包括我自己,教育无小事,教育学生就得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怕耽误一节课,两节课,也不能将大好的教育时机抛弃。因为,学生的品行比他掌握的知识更可贵!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成年人,我们的社会,能够尽快提高公共道德素质,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第三篇:也谈幸福 作文
也谈幸福
房价上涨,油价上涨,就连超市里的肉蛋奶也在涨个不停,所以央视记者遍问社会各界受访者时得到的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单一答案-我幸福,而是各种各样,有想着生意红火才幸福的、有孩子结婚才幸福的、还有的忙年也感觉幸福的,也有关心房价物价的,大家想法可多了去了,所以,对于您是否幸福,还得您自己来寻找来感受来深深地领悟体会其中的滋味。
像歌中唱道的那样,提前半个小时起床,为爱人做一份可口的早餐、还是陪伴着自己的父母一起吃顿饭,或是看着自己的孩子优益的成绩单,这些都是幸福,而最近中央电视台一则公益广告关爱老人-打包篇让我泪流满面,感觉这更是幸福。
画面里一天中午,儿子搀扶着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在聚厅吃饭,老人神情木讷地坐在餐桌旁,盘子里剩下两个饺子,老人当着众亲友的面用颤抖的手抓起盘子里的水饺直接放入口袋,儿子轻轻抓住父亲的手,又急又羞地问了一句“爸,你干嘛?”而此时画面中的父亲那花白胡须的口中吁叨着的竟是:“我儿子,我儿子最爱吃这个”…… 旁边字幕打出“他忘记了很多事情,但了从未忘记爱你”,拥有父爱是幸福,画面中的老父亲年老体衰,已近痴呆,在儿子眼中老人早已忘记了家、家人、忘记了一切,可老人从未忘却的竟是对孩子的爱。此情此景,想起我的父亲,泪雨倾盆,而正是这则被网友称为“催泪弹”的广告片,让我更坚信我-幸福,因为我也曾像片中的儿子一样拥有宽广博大
而深情的父爱,记忆里父亲的片断一幕幕浮现---冬日里的“南京青菜”、夏日傍晚的“红心蛋黄”、当年爸爸也曾经说过这些他不喜欢吃,可笑当年幼稚的我,竟然相信他不爱吃,现在我懂了,是父亲知道我爱吃,电视机前的我顾不得节日里的祥和与欢乐,止不住地潸然泪下,如今这父爱深深沁入我心田,久久地久久地送来父亲的温暖、我脑海满是浓浓的爱意,我想我知道我-幸福!
拥有父母的爱是幸福,爱自己的父母也幸福,朋友们,让我们在这春日里多回家看看、多听听家里老人的絮叨、听听他们当年的故事,让爱像一条流淌的小河,流淌到每个需要的地方。
建湖建中桥韩刚
2013年3月6日
第四篇:也谈雷锋精神
也谈雷锋精神
在谈雷锋精神之前,先来一首刚刚杜撰的打油诗:
雷锋精神是人性,人类楷模不是神。人生失落需自强,春风得意乐助人。
自从我国开始宣传雷锋的那天起,雷锋、雷锋事迹、雷锋故事和雷锋精神就在人们的不断质疑当中宣传,并在人们学雷锋的行动中被不断质疑。其实,如今的雷锋或雷锋精神,只是个“做好事”的代名词,因此,当无人宣传学雷锋的时候,人们却时常会想起、提起雷锋;而当有人宣传学雷锋时,人们却怀疑学雷锋是否还合时宜。这种奇怪的反映,说明人们需要雷锋,社会需要雷锋,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雷锋,同时人们又怀疑雷锋精神是否真的存在,怀疑别人和自己是否能学做雷锋,并且能学做多久。
曾有资料介绍说,第一个宣传雷锋事迹的作者把雷锋写得非常人性化,可是审稿的人觉得文章的阶级立场不够鲜明,于是就硬杜撰进了雷锋小时候砍地主家山上的柴,手背被地主婆砍了三刀的故事,以增加文章中雷锋的阶级立场和阶级仇恨。而据曾跟雷锋一起忆苦思甜的战友说,雷锋手指上有一道明显的刀疤,是小时候偷吃地主家的猪食时,被地主婆砍的。还有人说,雷锋手上的疤痕是小时候顽皮不小心摔的。甚至还有人说,这刀疤是小时候在地主家的厨房里,看厨娘在切熟肉,忍不住伸手从砧板上撮肉吃,被厨娘手上的菜刀不小心割了一刀留下的,而不是被地主婆砍的。但是,为了阶级斗争的需要,作者就把这疤痕的来历按在了地主婆头上。雷锋死后,在编撰雷锋日记时,专挑他日记当中那些符合当时政治宣传需要的内容,而把那些儿女情长的内容都没选进去。甚至在展示雷锋的遗物时,也特意把雷锋拥有的奢侈品都藏起来,而尽量展示他俭朴的一面。甚至还有人怀疑雷锋当时的收入和支出是不平衡的,收入少,而消费和捐献得多,说明宣传有假。其实,现在去考究这些都毫无意义。有意义的是,到底什么是雷锋精神?我们需不需要雷锋精神?
雷锋小时候的确很苦,七岁就成了孤儿,解放那年他十岁,才开始上小学;16岁时,小学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并当了公务员。县合作社里买拖拉机时,号召大家捐款,雷锋捐了二十元,成了全县捐款最多的人。后来又学会了开拖拉机、摩托车,自己又买了自行车。他工作四年后,1960年去参军,并开上了汽车。在当时,雷锋的收入,特别是在鞍钢工作时的收入,是很高的。他一个人的收入,在当时,可以养活一家四、五口人。可是雷锋直到22岁去世时,还是孤身一人,毫无牵挂。他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愁。因此,当时的雷锋是很爽的,像当时的奢侈品,如自行车、手表、皮箱、皮鞋和时髦服装,他都有。还不到22岁,这些东西都有了,这在当时是不得了的事。他当时的生活水平,足足超前我们温州普通百姓二十多年。雷锋还很喜欢拍照片,这在当时人们一辈子也没拍几张照片的时代来说,也是很时尚的。因此,当时的雷锋是个生活富裕、追求时尚的小青年,比如今的富二代、官二代还牛。可是,追求时尚的雷锋平时生活也是很俭朴的,他把积攒下来的钱用来帮助集体和别人,体现了“富而好德、富而好礼、富而好仁、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当时为了政治宣传的需要,硬把这跟共产主义精神扯在一起,不过也没关系,因为共产主义也是讲人性的。而当时硬把阶级斗争也扯在里面,就有点滑稽了。因为,雷锋做好事时,从来都不问那些受他帮助的人到底是什么阶级成分。如果受他帮助的那个老大娘是个地主婆呢?如果他帮助提行李的那个抱小孩的大嫂是个国民党残匪的官太太呢?他这不是在为阶级敌人做事吗?可是,雷锋只知道她们是需要帮助的人,就去帮助她,不附加任何条件,不求任何回报。这就是雷锋精神所闪烁的人性的光辉。
雷锋是个活生生的人,他乐观、大方,热爱学习和自我修养;他在春风得意时,不像现在的一些富二代、官二代欺人、压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助人为乐,勤做好事。根据雷锋所生活的时代、年龄和学历,雷锋不可能在日记里写出什么高深的理论和超脱当时形势氛围的独到见解,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看雷锋在日记里说了什么,而要看他主要做了什么。雷锋是朴素的,纯洁的,善良的,并且具有初步的人生理念。我们今天学习他,就是要学习他怎样做一个有人性的人,因此,雷锋不仅是我们中国人学习的榜样,也是全人类的楷模。其实,像雷锋这样的人是很多的,如有些基督徒也非常乐于帮助别人,当我们向他表示感谢时,他往往会说“让我们都感谢上帝吧!”,这就把做好事跟宗教搅在了一起。而把雷锋精神硬跟共产主义或阶级斗争搅在一起,这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宗教形式,从而也扭曲了真正的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颗灿烂明星,它早已摆脱了时代、国界和阶级的束缚。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雷锋精神必将大放异彩。实际上我们在当今的一些发达国家里,也经常能感受到类似雷锋精神的存在,而在雷锋的诞生地中国,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和宣传。
第五篇:也谈延安精神
清晨,我们第37、38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部分学员,在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两周多后,乘火车抵达延安,开始了为期9天的学习和考察之旅。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部分时期,曾是无数爱国和爱好和平的中国人心神向往之地。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面伟大旗帜,在这一旗帜的感
召下,众多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不远万里,不怕苦和累,冒着被敌人杀头的危险,冲破重重难关,纷纷奔向这里,加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洪流之中;它是延安精神孵育、诞生和成熟之地,有了这一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之下的军民不惧任何艰难险阻,奋勇向前,使中国革命力量由弱到强、从小到大,直至取得全国胜利;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祥之地,在此,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整顿学风党风文风、反思中国革命征程中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及批判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等一系列运动,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政治方向、奋斗目标和思想路线,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思想基础;它也是毛泽东思想孕育、成熟、直至成为全国人民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的地方。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唯物主义思想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极大地丰富了马列主义思想宝库,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人民抵御外来强敌的精神力量源泉。
在延安学习和考察的9天时间里,我们先后参加了许多现场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在现场教学活动中,我们先后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鲁迅艺术学院和六届六中全会旧址、洛川会议旧址、四八烈士陵园、宝塔山圣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和旧址、凤凰山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参加了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观看《延安时代》音像教学片、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讲座、学唱革命歌曲和陕北民歌、毛泽东与黄炎培论“历史周期率”、观看文艺演出、学习革命先烈讲座、弘扬抗大精神讲座、白求恩与白求恩精神讲座、毛泽东如何教育子女讲座、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等。通过这些活动,我对延安的形象逐步从比较模糊到相对清晰,从片面了解到比较全面了解,对延安精神从生疏好奇到由衷的感佩,特别是对张闻天和林彪的历史贡献与作用有了相当不同的认识和改变。我觉得中共党史还有许多空白点很值得挖掘和填充,应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应该真正“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人物,功就是功,过就是过,这才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崇高品质。另外,我对周恩来总理的看法也有了些小改变。
不过,作为民主党人士(我是九三学社成员),我对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而凝练而成的“延安精神”,还是敬佩有加,这里,我只能用“感动”、“感人”和“感慨”六个字来加以表达。
“感动”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最高层领导者们都普遍具有博大情怀和朴实刚毅的良好作风,他们大多具有自我批评、自我反思和勇于改正错误的胆量与智慧,他们也大多具有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他们为其他共产党人和解放区民众树立起了光辉形象和高大丰碑;“感人”是因为在这里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追随者们做出了许许多多感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迹,特别是在生活条件极端困苦时期,他们都表现出了大公无私和艰苦朴素的高尚情怀,例如,在生活上,从党的高级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都能做到平等互助、不分贵贱和同甘共苦。这里还涌现出了像张思德和白求恩这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型;“感慨”是因为当时还相当弱小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由于有了“延安精神”而使自己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在几年之内就快速打败了曾经强大无比的中国国民党及其军队,最终取得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因此,我甚至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做出如此丰功伟绩,并不完全是“天意”,而根本原因是“人为”。上梁正,得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确是一条千古不谬的真理。
在参加以上活动之余,我时常思考“何为延安精神”这一问题?经过比较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我以为,“延安精神”或许可以用如下四个“之风”来加以说明:
1、实事求是之风。“实事求是”是一个哲学命题,它表明了人们如何对待客观事物、如何研究客观事物以及如何从客观事物的观察和研究中得出具有其规律性的东西。毛泽东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这一哲学思想,是毛泽东在对中国历史事实和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事实上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和“怎样做事”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做事为人都
要从实际出发或从客观事实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因此,毛泽东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从而,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上到下都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和思想解放运动,这为纠正当时党内的左倾主义错误、端正政治方向等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也为毛泽东真正成为党和军队的领导核心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此后毛泽东思想升格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发挥了关键作用。“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同时也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2、清正廉明之风。在延安时期,中共各级干部为什么都能达到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我认为,其原因主要就是毛泽东等最高层领导起到了表率和榜样作用。毛泽东在物质生活上从来不提出任何过高要求,他与别人一样,吃同样的极差伙食,穿一样的破烂衣服,养成了朴素廉洁的作风;在工作上,他兢兢业业、劳心劳力和废寝忘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沤心沥血;在待人方面,他风趣幽默、平易近人,从不摆官架子(想想现在的一些大官们甚至微不足道的官员及其太太们的飞扬跋扈,就令人心寒!);在处事方面,他又公正廉明、精明强干,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雄才伟略,他所提出的思想和战略战术总是比他人高出百畴,无不令人心服口服。毛泽东这种清正廉明的形象和作风,很自然地就会影响到其他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从而使中共上下也普遍弥漫着这种清正廉明的气息,为中共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了良好口碑和光辉形象,赢得了民心,这为此后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艰苦奋斗之风。在整个延安时期,物质极端贫乏,生活条件极端困苦,但是,中国共产党人硬是从这种十分恶劣的环境中闯出了一条新路,不但克服了重重困难,还使自己迅速强大起来,并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不得不让全世界所有人感叹敬佩无比。中国共产党人凭借着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风,战胜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种种危难,无往而不克。因此,艰苦奋斗之风也应该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之一。
4、以民为本之风。民本思想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孟子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中共中央进驻延安的13年中,以民为本之风盛行。毛泽东曾先后提出了“为群众服务”、“一切为了人民”和“为人民服务”等思想,这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极端艰难情况下站稳脚跟、图求发展等打下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只有“为人民服务”或以民为本(不是以人为本,二者有相当大的区别!),才能真正赢得民心,政权才能真正巩固,而获得人民拥戴与支持,是成大事者的最重要素质。
当然,以上四个“之风”并不能完全概括延安精神的全部内涵,但无疑地,它们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我想,延安精神可能还有“奋发图强、不畏强敌之风”、“信念坚定、方向明确之风”等,这两个“之风”也非常重要,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延安精神”在目前中国人民努力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进程中,也应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必须在中国共产党人内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竭力加以弘扬和宣传,并作为他们必备的一种素质加以严厉要求,这对维护中国共产党人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巩固执政基础,具有无法替代的重大作用。但因篇幅所限,在此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