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25)

时间:2019-05-12 12:1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2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25)》。

第一篇: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2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小康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其中有“民劳亦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好过。后来儒家把比大同社会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之为小康。按《礼记》的描述,所谓大同社会就是“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而所谓小康社会则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人们能维持中等生活水准的社会。对历朝历代广大贫苦农民来说,“大同”只是美好而无法实现的梦想,过上小康日子,才是他们现实可行的奋斗目标。由此看来,小康概念源远流长。那么,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什么新的含义呢? 切合实际 可望可及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古为今用,给“小康”赋以新的时代内涵。他用“小康”这个词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由此引发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调整。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至1000美元、低于发达国家现代化标准的“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之为“小康之家”、“小康的国家”。到了1984年3月21日,他在会见另一位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又把这种“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之为“小康社会”。他还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后来邓小平又提出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设想,即以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再经过50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确定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提出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到20世纪末使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已由世界排名第10位跃升到第6位;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可以说,这13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根本解决;祖祖辈辈关于小康生活的梦想,今天已经开始成为现实。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步步登高 鼓舞人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新的基础。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小康社会所要求达到的社会生活各项指标还没有全面达到,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展现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一个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所谓更高水平,就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用大体20年的时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3万亿美元,人均超过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新起点,是亿万人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新目标。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周密部署 全面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十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十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要完成好这个主要任务,我们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并使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总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完)

第二篇: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之二)

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的时候,国际国内形势发生许多新变化。这既给党和国家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提出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迫切需要给予科学回答。经过长期思考,江泽民同志于2000年初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什么?应当怎样理解它的重大意义?亟需回答的时代课题人类认识水平的每一次提高,思想活动的每一次升华,都是时代孕育和催生的结果,都是在回应和解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实现的。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政党,必然是一个敢于迎接新考验,善于回答新课题的政党。已经走过了80多年光辉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面临着什么样的新考验呢?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跌宕起伏、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局势变动的新考验。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改革发展的任务很重,统一思想的任务很重,维护稳定的任务很重。能否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大局发展的新考验。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的地位、任务、队伍状况和所处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如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我们党面临的自身状况变化带来的新考验。这些新考验,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旺盛活力,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是时代向我们党提出的课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时代潮流,紧扣时代脉搏,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既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必须体现的发展要求怎样才能不断用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怎样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呢?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使我们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我们党成立以来的一切奋斗,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通途。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看,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邓小平说得好,“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体制的改革,积极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发展生产力,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更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要坚持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特别要看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越来越显示出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就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工业化路子,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必须明确的前进方向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特别是先进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从来就是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80多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文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使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更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了发展先进文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不断发扬光大,使崇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使全体人民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必须维护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当年,有个美国记者曾问毛泽东:“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毛泽东回答:“人民给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必须代表得好。”邓小平则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制定一切政策的根本前提。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一再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谋人民之所求、解人民之所忧,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在根本利益上,全国人民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把最大多数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根本依据。必须坚持的根本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只有发展先进生产力,才能为发展先进文化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创造物质条件;只有发展先进文化,才能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并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永不衰竭的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现了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发挥历史创造者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我们要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完)

第三篇: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22)

人类智慧的一座“灯塔”━━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的智慧无有穷尽。科学技术作为这种智慧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经过无数科学家们的艰辛努力,正在不断地透过层层叠嶂照耀到更高的群峰之上。”这是江泽民同志1998年11月出访俄罗斯,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演讲中的一句名言。它形象地描绘出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极富启迪。“一般”如何变“第一”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马克思在把生产力看作是推动社会历史最终决定性力量的基础上,认为科学技术是“一般生产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已经达到前人无法想象的地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要回顾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的演变,就会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论断的必然性和深刻性。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科学技术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前提和先导,机器大工业出现了,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第一个突飞猛进时期。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电磁学的发展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开发和完善了钢铁、化工和电力生产三大技术,建立和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三大产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又一次飞跃,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日益紧密,在传统的“生产——技术——科学”发展模式仍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趋势。从20世纪中叶至今,以六大科技群体,即微电子等信息科技、核能等新能源科技、超导等新材料科技、人造卫星等空间科技、基因工程等生物科技以及海洋科技的崛起为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进入全面突破、综合创新的阶段,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产业技术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发生质的突变,它逐步成为决定生产力总体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第一”本身学问大从历史的回顾中可以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蕴含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那么,究竟怎样理解这一科学论断呢?首先,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它的变化必然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人的素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时,生产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科学技术的水平制约着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其次,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有不同的突破口或生长点。在近代,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直接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纺织业、冶炼业的变革,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作机成为近代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随着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经济资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信息产业,而且也成为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突破口或生长点。再次,当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如果说在蒸汽机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是“加数效应”,电器化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是“乘数效应”,那么,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就是“幂数效应”。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贡献率,20世纪初为5%-20%,20世纪中叶为50%,而到20世纪末已经上升到75%以上。科教兴国是必然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要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尤其需要大力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科技实力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不足,生产力相对不发达,仍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等,还在制约着发展的步伐。这些都是必须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难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十分重视科技和教育。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随后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今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认真贯彻的重要方针之一。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定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科教兴国战略中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我们要像发展自然科学一样,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推动创新是关键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促进科技发展,关键在于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揭示了科学技术进步的内在特点。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而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就是比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数量,比科学技术产业化的速度和效益。21世纪,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实现科技创新,关键是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要从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明确新的科技发展目标,调整现有的运行机制,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有利于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美国政府的科研投入只占社会全部科研投入的20%,日本政府更是把这一比例降到了10%以下。它们大量的科研工作,甚至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都是由企业唱主角。中国在科技上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创新能力的落后。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合的有效途径,使科研人员如鱼得水,企业发展如虎添翼,使企业真正成为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实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要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靠什么?主要还是靠人才。人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要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普遍建立起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机制。(完)

第四篇: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24)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把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起来共产党人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历程,犹如攀登泰山,通过实现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的最低纲领,最后实现自己的最高纲领——共产主义。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两个纲领缺一不可纲领,是一个政党奋斗目标和方针政策的集中概括。一个纲领就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它不仅指导着一个政党的全部行动,而且向外界展示着这个政党的形象。无产阶级政党都非常注意制定自己的纲领,用纲领来统一全党的意志、行动和步伐,用纲领来团结群众和组织群众。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但是共产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有哪些具体特征,现在实践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我们不可能对它进行详细的描绘,只能概括地说,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想当年,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爬雪山、过草地、抛头颅、洒热血,支撑他们革命的动力是什么?是共产主义的信念。“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在敌人血淋淋的屠刀面前,夏明翰为什么能大义凛然、慷慨赴死呢?就是因为他心中有个“主义”,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有心甘情愿为实现这一理想而牺牲的信念。他坚信会有更多的“后来人”继承自己的遗志,坚信崇高的理想一定会变为现实。这种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唤人觉醒,催人奋进,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奋斗的号角,鼓舞着他们前赴后继,一往无前。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正因为共产主义无比美好,所以共产主义事业也无比艰巨,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奋斗,通过若干阶段性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共产主义宏伟事业。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形成阶段性的行动纲领。例如,我们中国共产党有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等,这些都是我们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条件。没有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就会失去灵魂,偏离正确的方向;没有最低纲领,就不可能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好当前工作,最高纲领就只能是美好的空想。任何时候都不能把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历史经验值得重视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关系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过去一个时期,我们对社会主义尤其是共产主义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作了许多不切实际的设想和描绘,急于求成,试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欲速则不达,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个基本纲领,作为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温故而知新。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可以清醒地看到,什么时候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这一关系处理得好,就能有力地促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什么时候这一关系处理得不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会走弯路。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中国古代“揠苗助长”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惩罚。一个政党在处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上也是如此。如果为了早日达到远大的理想目标,而不顾客观规律,一味超越阶段地蛮干,就会欲速则不达,甚至干出“揠苗助长”那样的傻事来。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井要一锹一锹地挖;一口吃不成胖子,一锹挖不成井。俗话说,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也就是说既要看清前进方向,心中有个大目标,又要从小事做起,扎扎实实把当前的任务完成好,否则就会变成一个空想者。那么,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就是努力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的制定,是严格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共产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我们必须以全部精力、全部热情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完)

第五篇: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16)

强基固本筑高楼━━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那么,什么是阶级基础,如何增强?什么是群众基础,如何扩大?什么是社会影响力,如何提高? 不断增强阶级基础任何政党都是有阶级性的,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有着自己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阶级基础。一个政党是否先进,首先取决于它所代表的那个阶级是否先进。工人阶级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是最富有政治远见和牺牲精神,最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最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最能代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阶级。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确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按照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要求来建设自己,巩固自己,加强自己。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能成为中国最先进的政党,取得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资格,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自身的进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历史地位,将会越来越提升;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整体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积极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所具有的品格,将会越来越鲜明,从而党的阶级基础将进一步增强。要看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从总体上说是积极的、进步的,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既没有改变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历史地位,也没有改变工人阶级的阶级本质及其政治地位,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历史和现实充分说明,中国工人阶级是最进步、最有活力的阶级,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始终是我们党最坚实的阶级基础和最基本的依靠力量。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一个基本前提。不断扩大群众基础党的十六大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当好这“三个先锋队”,要求我们党在增强阶级基础的同时,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只有这样,党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把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断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有两方面至关重要的意义。其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事业。我们党只有吸引和团结最广大人民,才能实现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其二,我们党是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只有最广泛最充分地吸收全民族各方面的优秀分子入党,才能使自己的队伍人才荟萃,更加强大。80多年来,我们党正是因为广泛吸收了一批又一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不断增添新鲜血液,我们党的队伍才不断壮大,党的力量才不断增强。或许有人会问,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吸收新的社会阶层成员入党,会不会影响党的先进性?对此,我们党以自己的光辉实践作出了回答。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大量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的队伍。早期的共产党人尤其是党的创立者们,并非都出身工人阶级,然而他们不仅参与了党的创立,而且终身为党的事业奋斗。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内的工人党员不到10%,绝大多数党员出身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要从思想上建党,这就为解决非工人阶级出身的人入党问题开辟了一个路子。它要求党员不仅从组织上入党,还要通过严格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从思想上入党,在革命实践中锻炼成长,逐步成长为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成功的。因此,我们党只要坚持思想上建党,坚持党员标准和条件,就不会因为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优秀分子入党而改变自己的先进性和阶级性。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党的阶级基础增强了,党的群众基础扩大了,党的社会影响力就会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社会影响力或社会影响力很小,就很难成就任何事业。有着80多年光荣历史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思想上政治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新的世纪,面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各种风险的考验,我们党只有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力,才能团结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必须加强思想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论犹如一面旗帜。党有了正确的理论、路线、纲领,就为党的事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就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就能动员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只要高度重视思想建设,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党的社会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必须加强组织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空前艰巨浩繁,需要十分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没有这样的组织领导,就很难把广大工人、农民和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有效地调动起来,凝聚起来,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成份和社会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空白点。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加大组织建设的力度,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延伸党的工作的范围,充分发挥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必须加强作风建设。一个政党有了良好的作风,就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崇高的威信,就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我们党一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广大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清正廉洁,执政为民,不断增强拒腐防变、抵御各种不正之风的能力,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和发扬良好的作风,就能永远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永远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永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完)

下载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2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2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23)

    面目虽新 规律难违━━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就宣布资本主义必然灭亡;20世纪初,列宁又认为,资本主义进入了腐朽的垂死的阶段。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在20世纪,资本......

    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14)

    [center]人才蔚起国运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center]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日益突出,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第一位的......

    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15)

    [center]丰富精神世界 增强精神力量━━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center]面对新的世纪、新的任务,如何创造性地繁荣和发展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

    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13)

    [center]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center]道德自觉与法律约束相互联系,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德治传统 源远流长道德作为人们共同的......

    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之六)

    [center]双刃剑 两面看━━清醒认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center]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142个成员经过最后表决,一致同意接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

    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之十)

    [center]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正确认识我国新的社会阶层[/center]70多年前,在大革命的烽火中,毛泽东撰写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运用阶级分析的方......

    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21)5篇

    顺势弄潮 大有作为━━全面认识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

    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之四)

    [center]加快经济发展之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center]世间万物皆有道,经济发展也不例外,但根本之道,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生产关系的基础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