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干部群众关注的理论问题、工作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和意见建议
当前干部群众关注的理论问题、工作中亟需
解决的现实问题和意见建议
二〇一一年九月三日
按照县委组织部的安排,我有幸参加第三期科级领导干部理论进修班,在此我一定要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把它看作是自己成长中的“加油站”、工作中的“充电器”。根据文件要求,结合实际,现提交干部群众关注的理论问题、工作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和意见建议,具体如下:
一、当前干部群众关注的问题。
什么叫共同富裕?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下实现共同富裕?在农村又如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二、工作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它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建设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并重。并把建设好林业生态文明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来践行,与造林绿化工程有机结合。通过狠抓退耕 1
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生态公益林保护、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建设,使全县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持续增长,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但从林业整体的发展上看,对服务于总体功能定位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
1.宜林面积较大,造林、防沙、治沙的任务艰巨,造成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远远不足。
2.自然条件比较差,土壤比较贫瘠,长期高温少雨,且造林技术不高,水利设施配套难以保证。从而降低了苗木的成活率,进一步加大了绿化的难度。
3.林业结构不合理,防护林、用材林比例偏低,而经济林主要以葡萄为主,品种单一。
4、林业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县内未建立起有规模、综合性的林产品市场,大部分林农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低,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充分,常常遭受林产品交替出现的卖难、买难带来的损失。
5、产业扶持力度有待加强。自我县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等工程以来,对林业产业基地的建设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要把产业建设推向更高层次,还面临许多问题。当前“三缺”问题,即缺资金、缺技术、缺设备是绿色产业建设和发展的突出问题。工程种苗费仅50-120元,若营造经济和生态价值高的树种,国家投入的种
苗费显然不足。对林化、花卉、林果等产业深加工投入和扶持不足。银行只重视直接和短期效益,生态与经济兼顾的产业投资难度较大。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城市形象,决定着一个地区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针对和硕县的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树立生态意识,营造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一是要在思想观念上树立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念。良好的自然生态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本,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破坏生态,就是破坏生产力,破坏经济发展。同时又要认识到贫困是加剧生态恶化的诱因,经济发展是生态保护的物质基础。要改善生态,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来摆脱贫困,使农村走出贫困加剧与生态恶化的怪圈。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结合我县实际,在项目建设上,凡是对生态环境没有破坏的经济建设项目,要予以支持;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小的项目,要加以规范引导,尽量减轻破坏程度,并进行异地造林,实现林业生态损补平衡。三是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2.切实加强领导,健全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组织机构。创
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要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设立生态环境建设综合管理机构,将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分解到有关部门,实行目标管理。金融部门要完善林业投融资机制,健全政策性林业保险制度。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党的兴林富民政策,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消费观等生态文明观念。林业部门要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抓好组织实施工作。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统筹规划,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工作一盘棋,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合力。
3.强化政府的行为,加大资金的投入。在荒漠化治理和绿化过程中,因规模之大、自然条件又很差,需要很大的投资,只有政府部门才有能力完成这些大的项目。
4.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建立畅通、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是抓好生态建设的保障。林改后,林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育林基金”征收将逐步取消,迫使其转变林业管理方式,加快林业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林业科技入户工程,深化部门自身改革来冲破林业的发展瓶颈。一是转变林业管理方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林业管理体制。根据林改后形势的变化,转变行政职能,重点转移到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上来,注重从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从审批向监
管转变,努力创建公开透明的管理体系、公正公平的执法体系、高效便捷的林业行政服务体系,为林业长治久安提供保障。二是加快林业服务中心建设。把林业社会化服务职能分离出来,转移到服务中心,并充实力量,不断健全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林业服务水平和质量。三是实施林业科技入户工程,帮助林农解决好林改后“种什么树、如何科学经营”的问题,鼓励林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带头创办联办示范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等活动,促进林业科技与生产的结合。四是在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上,做好用材林、生态林、经济林合理的搭配。实现又能改变生态环境的同时,又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需要。五是重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林种过分的单一。要吸取焉耆县三北防护林遭遇天牛侵害惨重的教训,在绿化过程中即要适地适树,又要实现多种林场份的合理搭配,提高森林的抗虫害能力。
5.坚持封造结合,建立林业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少污染、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在全县树立培育森林就是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森林就是保护自然生态的理念。坚持一手抓森林资源的培育,一手抓自然生态的保护两手抓战略,做到以增量保存量,以存量促增量。严格控制森林采
伐量,优胜劣汰,减少木材加工厂数量。通过大力发动全民义务植树,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封山育林、防沙治沙等生态治理项目。更新采伐迹地和火烧地,确保宜造尽造,有山皆绿。同时,对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挖滥采野生植物等违法行为保持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要提高全民防火意识,减少火灾对生态的破坏。把生态治理保护作为建设前提,切实维护山水原貌,不推山、不砍树,不破坏、不移植古树名木,修路、建房尽量少占林地或不占林地,做到两不误,相促进。
6.搞好开发利用,做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特色产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只有发展好产业,让林农脱贫致富,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投入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才能为生态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只有建立良好生态体系,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基本需求,才能引起全社会对林业的重视,才能激发更多的人来发展林业产业。因此,必须将林业生态和产业建设一起抓,形成以生态促进产业,以产业扩大就业,以就业带动农民增收,以农民增收推动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既可实现生态与产业双赢,又能有效解决国家投资项目减少、生态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
第二篇:当前希望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
当前希望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
一、下岗职工就业难问题。这个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因而引起了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采取各种形式和措施,最大限度地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但目前来看,再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等待安置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下,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及受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入世”初期等因素影响,就业压力更大。二是缺乏有效就业岗位。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落后,就业空间狭小,渠道较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就业难度很大,因而产生很多不稳定因素。三是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单一。下岗职工绝大多数技能单一。四是择业、就业观念落后。一些苦、脏、累、险的岗位无人问津。外出打工又瞻前顾后,挑挑捡捡。五是下岗职工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资金、场地、技术等多方面的困难。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运用好中央的一些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新政策,充分利用好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要加强对下岗职工的培训,切实提高下岗职工的各方面素质,以适应岗位的要求和需要。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广开门路,最大限度地挖掘就业岗位,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日益增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较大危害。直接导致青少年犯罪率的逐年上升。青少年教育问题备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青少年的自身看,青少年生理早熟、行为超前,但心智发育滞后、缺乏自我约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逆反心理和盲从心理。从社会环境看,主要是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和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社会上的不法经营者,为牟取私利,贩卖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网络垃圾和音像制品、书刊,一些影视、广告等也充斥着不健康的内容,严重侵害了青少年身心健康。从学校教育上看,应试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仍居于主导位置,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缓慢,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的学校对优等生和差等生不能同样对待,致使部分青年学生自暴自弃,也导致了一些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针对这些情况,要牢固筑起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的坚固防线,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进一步清理整顿文化市场,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宫家等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为青少年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要做好青少年新闻出版工作,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青少年教育阵地;要加强法制教育,切实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要加大青年典型和青年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心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农村人才匮乏问题。由于村里的“能人”、“明白人” 都流向了城里,城里的人才又不愿到农村创业发展,农业院校的大中专等毕业生远离农村和农业,农业和农村虽然人口 众多,但普遍素质较低。从全国来看,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还不到7名,具体表现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文化水平低,科技意识差,市场意识、创新意识不强,思路不宽,视野不广。由于缺乏技术人才,既希望进市场,又害怕市场竞争,对市场经济知识特别是入世后,对农业的发展形势和方向辨不清,看不明,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思维形成定势和惯式。农村人才的匮乏,一是制约着农村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化进程,许多农业知识,科技 成果由于农民掌握不了而不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之中。二是制约着农村增收步伐。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技术培训、外出打工、试验示范等措施加强农民“乡土人才”和较高知识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四、对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清。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有人片面地认为,在物质积累和人文素质没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没有必要讲民主。到了一定程度,“ 实而知礼仪”,问题都解决。这在农村体现得较为多一些。一些人认为,农民民主意识不浓,不知道参与民主,也懒得去参加民主。而农民往往只考虑如何多赚些钱,民主是后考虑的事情,在生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不愿考虑民主的事情,认为反正谁当官都是干,也轮不到自己头上。一些基层干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说不清,道不明,听命意识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能力低。更有甚者,一些群众听说西方如何“民主”,就到处鼓吹宣扬。部分农民即使想多参与一些民主,但由于少数“钉子户”、落选村干部及其家庭的干扰,多数村民用户的决策和决定难以实施,参与过多了,还怕打击报复,有畏惧心理。社会主义民主特别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系。这个问题需要在理论层面上作出正面解释和回答。
第三篇: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深入回答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收入差距如何缩小、房地产调控如何坚持、看病费用如何降低、素质教育如何推进、道德风气如何提升、食品安全如何保障、环境污染如何遏制、反腐倡廉如何深化
一、我市干部群众当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1、如何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对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更为了解,认识到了我市经济落后的严峻现实,希望我市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面临的大好发展机遇,加快创业创新,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奋力崛起。
二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占比16.48%。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包括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社会稳定等则是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且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相关制度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所以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也较突出。其中,外来民工的权益保障和福利待遇长效管理机制是近年来发达地区民工短缺引发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阳光工资的落实以及维护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等问题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
三是物价特别是房价问题,占比15.38%。物价问题的产生是因为自去年以来,我国食品、住房等消费品的价格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在普通群众特别是低收入阶层中引发了一些恐慌和怨言。而且物价问题也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四是新农村建设问题,占比12.09%。新农村建设问题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宅基地流转等问题,主要是一直从事基层工作的乡镇干部在长期与农民接触的基础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一些经济薄弱村因为自身资金的缺乏,所以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难以实施,而经济发展较好村的建设项目相对来说更多一些,自然也能获取更多的财政拨款,造成贫困村和富裕村的差距不断拉大。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加大,群众对农村宅基地自由流转的呼声较高。农村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也是一个需要加快解决的问题。
五是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占比8.79%。生态问题引起重视,一方面是大家希望能利用生态优势吸引更多的周边城市特别上海游客来湖州休闲旅游,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对工业化过程中带来环境污染问题诸如太湖蓝藻事件表示担忧,希望能寻找有效途径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另外,我市节能降耗任务面临的巨大压力也是大家讨论的一个热点,特别是随着德清和长兴去年一些高能耗项目的投产,加上安吉节能降耗的空间本来非常有限,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大家普遍关注。
六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占比7.69%。看病难、看病贵是在现行医疗体制下,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普遍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据一位乡镇干部提供的资料,该镇205户低保户和困难户中因病致贫的占60%。此外,大家反映,医保覆盖面虽然广,但是报销比例有限,保障能力不强,而且不能跨地区转移,这些都限制了医保作用的发挥。
七是创业富民问题,占比7.69%。有学员认为创业富民、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保持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也有学员认为这是缩小收入差距、保持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干部群众特别关注如何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力量,让低收入阶层能走上自力更生、创业致富的发展之路。
八是政府特别是乡镇(街道)职能转变问题,占比4.40%在这一问题上,大家认为政府职能转变,首先是要把政府转变为一个主要是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服务型政府。另外,大家也对如何改变乡镇(街道)的责任与权限不一致的问题非常关注。
九是土地要素制约问题,占比3.30%。在土地要素制约上,大家认为要加强宅基地和废弃矿山的复垦,另外也提议国家增加沿海地区建设用地指标。也有乡镇干部反映,在土地使用审批上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国土资源部门坚持“认图不认地”的原则,而这些土地性质图有时相对滞后,造成图上标注的土地性质与实际土地的使用性质不一致,影响到工业土地指标的获取,制约经济发展。
十是就业问题,占比2.20%。就业问题集中在如何增加失地农民就业,减少城市化推进的障碍和政府工作压力,以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纠正社会存在的“读书无用”的价值观念,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第四篇:当前农村治安存在的问题亟需关注
当前农村治安问题增多存在4方面原因亟待关注 当前,农村治安方面的问题日益增多,如封建迷信活动严重,骗取群众钱财的案件时有发生;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增多、人口流动性增大导致盗窃、伤害等多发性犯罪居高不下;由于征地拆迁、争水、争地等纠纷引发的案件呈现数量多、人员多、诉求高、时间长、易缠访等特点,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基层认为,当前农村治安方面的问题日益增多主要存在4方面原因:一是农村政法力量单薄。首先,严重不足的警力与日益突出的社会治安形势相矛盾。其次,基层司法机构不健全,职能不完善,无法完全适应农村治安形势的需要;二是乡镇治安力量减弱。大多数乡镇干部深入基层时间少,对调解纠纷等工作方式方法少,工作流于形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制度和措施未能充分落实到位;三是村级组织涣散无力。有些地区村庄由于区域调整,村干部数量大幅减少,岗位职责不明,甚至有些干部素质差,群众基础差,干群关系相对恶化,无力组织开展群防群治,对一些民间纠纷和社会矛盾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降低;四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防范意识不足。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一些群众不知法、不懂法,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一旦发生有悖自己意愿的事情就到处上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薄弱,农民防范意识欠缺,防范能力低下,导致盗窃等可防性案件居高不下。
对此,基层建议:一是严厉打击侵害农民利益的违法犯罪。适时组织开展严打专项斗争,始终保持对各类刑事犯罪主动进攻的态势,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给予严厉打击;开展农村治安专项整治,对治安混乱区域、路段和村社分析原因,梳理线索,列出重点,集中快速整治;强化巡逻防控,加大对案件多发路段的巡逻力度,提高防范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二是大力加强农村派出所建设。在警力、经费、装备上继续向农村派出所倾斜,扎实推进派出所警务勤务改革,把农村派出所建设成为打防控一体化的战斗实体。三是加强村级治保组织建设,广泛开展群防群治。建立健全村级治保会和调委会工作制度,切实解决一些治调工作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确保治调工作组织、人员、报酬、场所“四落实”。加强对治保干部的管理和教育,充分发挥其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组织巡逻等职能作用。在经济条件好的乡村,组建专职巡逻队,常年开展巡逻防范;在经济条件差的乡村,组织村民成立义务巡逻队,进行轮流值守,从而实现乡镇、派出所、村、户之间的整体联防网络,减少可防性案件的发生。四是广泛发动群众,抓实普法教育。要把全民普法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经常、抓深入、抓实效,使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手段处理、解决问题,保护自己;广泛发动群众提供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线索,对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的给予奖励;积极宣传敢于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加大表彰力度,弘扬正气;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第五篇:当前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主要经历了统购统销、合同订购、国家订购与价格“双轨制”、购销市场化改革三个阶段。1998年国家实行储备与经营分开,对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粮食储备体系。2004年国家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彻底解决了“老人、老粮、老账”问题,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鼓励粮食经营主体实现多元化,对原国有粮食企业进行了重新组合,新组建企业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同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要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职能,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监管。2005年,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家相继制订了稻谷、小麦、大豆、玉米等最低收购价收购预案,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在粮食部门基层工作多年的一名普通工作者,经历每次改革都感受很深,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上取得的显著成绩,总体效果良好,方向也十分正确,但从基层看,感到当前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存在问题
1、大多数地方至今政企不分。由于主观与客观、内因
与外因的多重因素影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市场监管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政企不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改制后的国有粮食企业仍是一家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一方面负责对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管,另一面又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帮助企业搞好经营,难免对下属企业放松监管,不能与社会企业一视同仁;二是由于缺乏法律和政策方面的明确规定,中储粮不愿接受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加上国有粮食企业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中储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出于顾及、底气不足,也未对中储粮进行有效监管。三是粮食行政执法起步较晚,需要得到社会认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本身在监管办法、执法人员素质等方面也存在不足,需要完善提高,对社会粮食经营者的监管也不到位。
2、中储粮集中央储备粮和政策性粮食收购主体于一身,权利过于集中,某种程度上对粮食流通市场已造成垄断。以小麦为例,2006年国家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以来,每年生产的小麦70%左右被国家收购。收购结束后,市场能够直接流通的小麦很少,不能满足小麦加工企业需求,小麦加工企业不得不去批发市场竞拍小麦。收购企业为了效益放松质量标准,抢购小麦,农民也不愿再整晒清杂,造成入库小麦水份高、杂质大、出库损耗高、储粮安全隐患多、保管成本增加,同时,大量的小麦入库,国家需要付出的利息、收购和保管费用也很大。
3、国有粮食企业缺乏政策支持,基层粮库仓房等基础设施已严重老化,加上贷款难、效益差,难以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一是国有基层粮库50%左右的仓房为50—70年代建造,且仓容小、基础设施配备差,已不适应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需要,二是国有基层粮库土地多为国有划拨,房屋评估价值低,根据农发行有关制度规定,国有划拨土地不能抵押,国有粮食企业仅靠房产抵押获得的信贷额度很小,而粮食收购需要的贷款额度往往很大,不能满足企业收购需要。粮改后,原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收购、仓库设施建设、信贷支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都没有了,在国家粮食央企和各种性质民企的挤压下,国有粮食企业完全靠市场竞争,生存十分困难。
近几年,粮食流通中产生的抢购、加价、出库难、粮食品质差、储粮不安全,甚至出现短库等种种现象都与上述问题有关。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使我国的粮食流通市场得到健康有序发展,以下为个人挫见,仅供参阅:
二、几点建议
(一)政企彻底分开。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严格依照国家有关粮食法规和政策,加大对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管,确保国家库存粮食数量准确、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
1、明确职责任务。《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粮食行
政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粮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监督有关粮食流通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国有粮食企业彻底脱钩,不仅理清了政企之间的关系,而且政企分开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粮食行政执法上,不用再去忙于经营,也改变了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状,同时解决了其后顾之忧,有利于执法公平公正。
2、强化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一是尽快出台《粮食法》,明确规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列入政府行政序列,真正落实其编制、机构、人员、经费等,为粮食行政执法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二是以法律明确规定,不论中储粮、中粮等央企(包括其下属企业在内)、基层国有粮食企业,还是社会各类粮食经营者,必须依法主动接受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监督,避免造成监督缺失。三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要与企业的内部管理区分开来,可采取统一检查和临时抽查的办法,重点对中央储备粮轮换、质量、数量、库存安全及动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政策性粮食收购政策执行情况、质量、数量、竞拍及出库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社会粮食流通市场上的贸易粮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3、努力提高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特别在粮食流通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执法能力和水平提升不快,目前大多数地方仍处于健全机
构、完善制度阶段,执法工作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在国家不断健全完善有关粮食法规的同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尽快在粮食流通监管办法、规章制度等方面加大探讨力度,提高监管能力,同时,加大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掌握粮食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等,努力提高他们的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
(二)组建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集团公司。承担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任务,既盘活了国有基层粮库的现有资产,又充分发挥了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流通中不可或缺的战略地位及主渠道作用。
1、组建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集团公司十分必要。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国有粮食企业享有的粮食政策没有了,企业被推向市场,经历了改革阵痛的国有粮食企业,尤其是基层粮库一夜间成了没有饭吃的孩子,虽然政企未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给予了很大帮助,但也是举步维艰,日子过得很艰难。有的说了,找市场要饭吃,但民营有民营的灵活,外企有外企的优势,中储粮、中粮等央企不但享受国家政策,而且还在不断的抢地盘、占市场,刚从计划经济脱胎换骨的国有粮食企业找市场吃饭确不容易。2006年国家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国有粮食企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克服种种困难,充分发挥其点多面广、管理规范等多方面优势,在粮食收购和国家宏观
调控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确保了其主渠道地位。实践证明国有粮食企业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组建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集团公司,承担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业务的好处很多:(1)国有粮食企业承担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主体责任明确、任务明确,同时避免多家介入,百家齐鸣的抢购现象发生,有利于国家更好的客观调控。(2)国有粮食企业点多面广、人员业务素质高、管理规范等诸多优势,可得到充分发挥,避免造成粮食安全隐患,保证国家粮食收购资金安全,同时便于群众售粮。(3)国有粮食企业的土地、仓库等国有资产可得到充分利用,避免社会仓库重复建设或低标准建设,减少占用耕地。(4)国有粮食企业处于储备与市场之间,粮食紧张时,将政策性粮食投放市场,不仅可起到了调节市场的作用,而且对中央储备粮起到了缓冲作用;粮食较多时,敞开收购,临时储备,保护种粮农民利益。(5)稳定国有粮食企业队伍,保护了职工权益,巩固了这块不可缺失的阵地,有利于在关键时刻发挥其主渠道作用。
2、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经营。国有粮食企业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脱钩后,国有资产受国资委委托,由集团公司管理经营,国有粮食企业自负盈亏。目前,部分省市粮食集团已组建完成,国家可在此基础上总结、规范、推广。
3、探索政策性粮食收购新办法。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可分最低收购价收购和临时性储备收购。即在市场粮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及时启动预案,敞开收购;如果市场粮价高于最低收购价时,不启动预案,如库存较低,不能满足市场调节需求,可根据当前粮食库存情况、生产情况、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等制定临时储备收购计划和收购价格。建议总结广西等省级储备粮收购经验,大胆探讨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总量的合理范围和收购方式,在保护农民利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减少粮食收购数量,减少国家财政支出。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系,强化中央储备粮管理,确保其在国家急需时调的动、用得上,确保其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1、强化管理,确保安全。中储粮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好中央储备粮,保证其数量准确,质量良好,储存安全。中央储备粮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其特殊地位在粮食安全中尤为突出。1998年国家建立储备粮管理体系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对中央储备粮的管理。中储粮建立以来,不断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特别近几年又承担了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任务,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中储粮肩负任务的增加和其自身发展的要求,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有的说是管理或监管缺失问题,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是体制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是必然的:(1)中储粮既是中央储备粮管理主体,又是国家政策性粮食的收购和管理主体,已违背了成立中储粮的最初目的。(2)中储粮集中央储备粮与政策性粮食收购和管理主体于一身,权利过于集中。由于它掌握着大量的粮食资源,事实上对其他粮食经营主体已形成了严重打压,中粮、华粮、国有粮食企业、民营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它。实质上对粮食市场也是一种新的垄断,而且是政府行为造成的垄断。(3)2007年中储粮规划三年内将70%中央储备粮从国有粮食企业集并到其直属库,以后逐步全部集并,造成国有粮食企业许多原中央储备粮代储库,甚至部分为国债投资库大量仓库闲置,而中储粮由于仓容不足,大量征地、租地,到处建仓,存放粮食,造成仓房一边重复建设,一边大量仓房闲置,国有粮食企业很是不解,怨言很大,对中储粮产生矛盾就不难理解。(4)中储粮为了自身发展,除中央储备和政策性粮食外,利用自己在政策上的优势,大量从事政策性粮食收购和贸易经营,极力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和影响力,把国家储备、政策性粮食与市场经营搅在一起,容易造成执行政策走样。这样做实质上也是把粮改前的粮食流通体制模式原封不动又搬到了中储粮身上,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国有粮食集团公司承担政策性粮食收购任务,中储粮从繁杂的政策性粮食收购中解脱出来,也不从事贸易经营,不
与其他粮食收购主体抢占市场,专门从事中央储备粮管理,重新回到中央与地方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的正确轨道上来,不仅有利于中央储备粮的管理,也有利粮食市场化的健康发展。
2、加大中央储备粮代储库的上收力度,进一步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中储粮成立后,在代储库上收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但由于政策力度不够,也遇到了许多阻力。一些地方粮食部门为了自己利益,有的不愿上收,但储备粮被拿走后又很有意见,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经国家统一考核,对一些条件好的国有粮库,特别是国债仓库,进行上收,纳入储备粮管理体系。二是允许一部分储备粮由国有粮食企业代储,有效利用闲置仓库,同时安置部分职工。
3、合理核定国家粮食储备规模及费用标准,减少国家财政支出。(1)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1992年国家制订了粮食储备制度,1995年以后国家在原来的基础上又不断增加了储备规模。近几年,国家实行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在宏观调控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对动用储备粮也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粮改后,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也分别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地方粮食储备,粮食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因此除1994年粮食大涨价,国家动用储备粮调控市场外,基本没有大规模动用储备粮。国家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
下,可适当减少储备规模。(2)中央储备粮直属库作为储存国家粮食储备的仓储企业,属纯财政支出企业,国家确保其充足费用本无可非议,但直属库在各项费用支出较大,职工工资远高于国有粮食企业的情况下,一个粮库一年少的产生几百万元,多则上千万的利润,值得思考。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储备粮存放过于集中。二是费用标准核定高于实际需要。从这方面讲,储备粮的存放应该向国有基层粮库倾斜,为国有粮食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加大国有粮食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国有基层粮库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其在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和市场化改革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1、加大投入,搞好国有基层粮库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财政给予重点支持,按照“重新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原则,以县为单位对国有基层粮库进行合并,能利用的库区保留,进行改造;条件不具备的库区采取置换、征地等办法重新建仓,根据区域辐射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确定仓库建设规模,彻底解决零、散、小问题,把国有基层粮库打造成现代化粮仓,全面实现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和电子测温等,同时有利于大型机械操作,提高粮库利用效率,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
2、稳定税收优惠政策。(1)在税收方面,国有粮食企业一直享受许多优惠政策,但近年来,许多企业是否享受税
收优惠政策需要财税部门每年认定一次,看该企业是否承担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业务。未认定前,税务部门一直督促粮食企业缴纳有关税款,在税收问题上企业几乎每年须和税务部门协调沟通。国家应该在土地税、房产税、营业税等方面有一个稳定的优惠政策,给国有粮食企业吃上一颗定心丸。(2)由于粮食商品的特殊性,粮食收购企业的特点是库区占用面积大,利润率很低。多年来一斤小麦的利润一直维持在0.02元/斤左右,物价涨了,职工工资涨了,但利润不变,可见粮食企业想要获得好的效益很不容易,生存发展也十分困难,因此,从客观上讲,粮食收购企业都应该享受到与政策性粮食收购企业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
3、为国有粮食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国有粮食企业的土地多为国有划拨。由于粮食企业底子薄,2004年粮改时国有粮食企业土地多未按规定程序出让、过户,可抵押的只有房产,不能满足收购需要。建议农发行等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在贷款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有十三亿人口,粮食安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温家宝总理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出的五点要求,不断健全和完善粮食流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加强对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管,形成以中央储备粮直属库为龙头,各级地方储备粮和政策性粮食收购企业为
支撑,各种粮食经营主体自由竞争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维护粮食流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