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下期连坪完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小组工作方案

时间:2019-05-12 12:2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下期连坪完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小组工作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下期连坪完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小组工作方案》。

第一篇:2014年下期连坪完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小组工作方案

2014年下期连坪完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小组工作方案 为了深入推进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速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步伐,我校经研究决定,特制订本方案。

一、成立课改研究小组:

组长:李宙文(主管教学副校长);

副组长:陈丹(教导主任);

组员:邓佑平(数学组组长)金 敏(语文组组长);

二、课改研究小组成立的背景

目前,高效课堂改革已成席卷之势在全国各地铺展开来,小组学习的模式已深入人心,之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大受欢迎,是因为小组是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乐园,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交流的意识,增强孩子的表达欲望,对形成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和创新等意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基于小组的合作是高效课堂学习最基本的方式,那么小组建设的成功与否就直接决定着课堂学习的效果高低,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小组建设并对小组建设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我校各班人数较少,计划通过构建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以讲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根本性改革,以促进学生高效参与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基于以上认识,我校经研究决定成立该课改研究小组。

三、课改研究目标:

第一、研究的目标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具体表现

在:

1、提高教师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技能。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能否由形式走向实质的基础。学生合作的技能需要在教师引导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

2、提高教师培养学生倾听的技能。明确不是只有自己说才是参与,听别人发言同样也是参与学习;养成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并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边想边分析别人发言中的对与错,并积极吸取精华,补充自己。

3、提高教师培养学生表达的技能。让学生敢说,特别要敢于质疑问难;其次就是表达清楚;最后是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

4、提高教师培养学生交往的技能。让学生明白,与人合作时,要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第二、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1)倾听的能力。要希望学生学会倾听,必须从教师的耐心倾听开始。教师要把握每一个教学良机,把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对倾听获取的情况及时做出教学决策,巧妙地利用学生的信息进行教学。

(2)反思的能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直接经验,而且对经验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在“为了教学实践的反思”、“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教学实践后的反思”中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

四、研究内容:

1、探讨各学科组的意见。

2、探讨综合策略。

3、研究选拔与培养有组织管理能力的优秀小组长的方法及永葆小组活力的长效机制。

五、课改研究预期成果

(一)研究假设:

1、如果我们在相关理论的支撑和引领下,坚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服务,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凡者不平凡”的办学理念,真正形成并有效实践“变课堂为学堂,变教师为导师,变有效为高效”的新构想,紧扣研究内容实事求是地科学规范地开展研究工作并及时总结、反思、调整、改进、提升,我校特有的教学模式一定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研究目标迈进。

2、摸索出一套适合连坪完小特有学校的教学模式。

2、通过实践,探讨出一套操作简便、内容全面的科学评价小组及组员的办法,以实现激励学生、永葆小组活力的目的。

(二)拟创新点:

1、加强老教师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放手学生自主管理,在实践中寻找方法的能力。

2、形成反思文化,在反思中纠偏,在反思中进步。

3、师生定期进行小组建设与评价方面的心得交流,形成文字材料。

六、课改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观察各学科组课改的推进;

2、经验总结法。针对实验中成功的体验与失败的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题服务。

实施步骤

本课题分二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1月底)

1、深入课堂,倾听经验

第二阶段:验收总结阶段(2013年11月底—2013年12月底)

1、撰写结题报告,编辑、展示实验成果。

2、对研究所获得的材料、经验进行全面分析总结。

连坪完小

2013年8月31日

第二篇:龙门中心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方案

龙门中心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 施 工 作 方 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现行课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存在着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课程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过于繁、难、偏、旧,课程实施上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课程评价上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课程管理上权力过分集中,为了克服和改变基础教育这些弊端,国家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的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给我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及课程改革工作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

一、我校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要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使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实验的主要任务。

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围绕《纲要》提出的课程培养目标及改革的各项具体目标进行实验。通过实验,验证课程设置方案,为国家和省正式颁布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及相关文件做好准备;加强对教材及学生用书的审定和管理,形成新的运行机制,探索和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提高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要特别鼓励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索并逐步建立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推进小学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与考试的改革,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对小学教育教学和教师的评价改革,尝试建立以教师自评价为主,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教师评价制度,通过“课改”实验,总结课改经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实验的主要内容

(一)验证性实验

1.解读、试用和评价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1)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点,理解本学科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明确本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

(2)依据新课程标准理解新教材的设计思路,从而指导新教材的教学。

(3)通过解读和试用,提出修改、完善和发展新课程标准的建议。

2、通读、试教和评价各科新教材。(1)释读新教材内容体系,并与旧教材进行比较分析,体会新旧教材各自的主要特点,用好新教材。

(2)通过对新教材的试用,验证新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按新课程标准对新教材作出评价,提出修改完善和发展新教材的建议。

(二)探索性实验

1、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在实验中,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运用素质教育理论、现代课程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大胆探索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新路子、教学新方法、教学新模式。实验中,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充分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优化学习过程,形成一套使用新教材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教学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探索建立适应新课改的学生、教师、学校评价体系。(1)建立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把促进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体系与考试改革结合起来,赋予课改新质。通过评价创设适合儿童的教育,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发展。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教师评价体系。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现代化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学校评价体系。对学校进行全面、综合性评价,促进学校在课改中不断创新与发展。

3、开发和利用本区教育资源优势,并做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机结合,使之达到学生既能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又能使学到的知识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

4、加强对实施新课程队伍的培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更新,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的改革诸多内容,因此,必须对所有参与课改的人员进行培训。

(1)抓好教育管理者和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为新课程改革实验奠定基础。

(2)抓好对教师全员通识性培训和学科性培训。

(3)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培训机制与模式。

(4)将“课改”内容纳入我校教师的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探索“边培训,边实验,边研究,边开发的教学、教研与培训一体化培训模式”。力图通过实验培养一批具有改革意识、新课程观念、熟悉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体系,驾驭新课程能力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支支持课程改革和参与课程改革的管理队伍,培养一支具有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的教育科研队伍和承担新课程推广任务的培训队伍。

四、实验的范围及规模

2004年秋,我校将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课程结构的要求,坚决“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在我校小学一年级试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按照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层层推进,确保实验扎实有效地进行。

五、实验方法

课改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实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采用实验方法、经验总结法、信息反馈法,以实验为主,既是了解课改动态,不断总结实验中的先进经验,互相交流借鉴,使课改向纵深发展,(二)在实验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指导课改,做到观念与行为互动,真正把握课改的实质。

(三)在实验中坚持课题研究,以教育科研来指导课改实践。应做到学校有课题,教师人人有专题,做到实验工作课题化。

六、实验步骤及主要工作

(一)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课改实验做好思想、人员、组织和物资等准备工作。

1.成立龙门中心小学课改实验领导小组、学科指导组、学科研究组等实验组织机构,建立实验规章制度。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2.确立重点实验年级,落实好实验人选。3.制定总体实验方案、教师培训方案和学科实验方案。4.组织培训:一是组织学校领导参加市级培训;二是组织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三是组织各实验学校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培训;四是组织一、二、三年级学科教师全员参加区级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通识性培训、学科性培训。培训形式分县、区、校三级,以校本培训为主。

5、根据实验需要,积极做好与课改实验有关的场地、器材、设备等物资准备工作。

(二)实验阶段

1、在学校全面开始新课程标准试用和新教材试教。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开始进行新教材的教学实验工作。

2、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学习讨论活动,以研代训,迅速将我校教师带入实验新课程的轨道。拟定每年召开2次以上全校性研讨会,4次以上小型研讨会。

3、在学校启动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研究工作,确定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建立并逐步完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

4,研究制定学校、教师、学生和课程的评价方案,并以次方案为标准,开展对教师、学生和课程的评价。

5、在不同类型的学校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班进行抽样调查,搜集反映情况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反馈,适时对课改过程进行培训。

6、对新增的小一实验教师进行培训。

7、学校组织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深入研究实验教材,让教师和新课程一起成长。对上一轮实验阶段进行总结,对已使用的实验教材给予适当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总结实验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调整思路,完善方案。

(三)总结推广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一方面对课程改革实验的各项工作进行总结,收集资料,提炼成果,评价检查。一方面是将实验滚动推进,推广成果,发挥实验的典型示范作用,使实验工作不断延续和扩展。

1、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验结果进行终结性测评,写出验证分析报告,提出个性新教材,完善发展课程标准的建设性意见。

2、对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研究情况进行总结,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3、总结实验期间对实验教师的培训经验,各实验学校完成对实验教师培训经验总结。

4、总结学校课改实验研究成果,并收集存档。评选实验研究优秀成果并进行表彰奖励。

5、在实验过程中定时向安溪教育投稿,宣传课改先进经验,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6、初步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学校、教师评价体系。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心得体会(原创)(小编推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心得体会(原创)]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第一线的我们,应该也必须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以便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心得体会(原创)。看了很多,听到很多,做了很多,我也想了很多,借此机会愿把自己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向教育界的同仁汇报一下,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斧正并交流共勉。首先,认识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大纲上说: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也就是说,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显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必须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如何实现这一学习目标呢?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教材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教材体系打乱了,熟悉的内容不见了,造成许多的不适应。我们普遍困惑于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所以,找准支点是极为关键的。通过学习《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并结合参与一线教学实践,我觉得,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为教师的人是活的。所以,一名教师,一名新形势下合格的教师,应该也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并更新自己的知识,学习并牢固地掌握包括教材、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系统地,灵活地运用丰厚的知识储备,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教育课程改革,让教与学打破主动与被动的模式,形成师生互动中学,娱乐中学,爱心、关心与渴望中学,让倾听成为师生共同的习惯。进而达到学生渴望学习,在健康愉快中学好的目的。也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无限的拓展。其次,新课标下的老师应更多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新课标下的老师成功的转换自身的角色,是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首先清醒地认识到,教与学不该再墨守陈规,要打破传统模式。教师更多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学会蹲下身来欣赏学生,尊重学生内在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顺应学生的天性,保护学生的自尊,相信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渴望掌握知识但又不能有心理负担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对与错都要以学生的尊严为首位,更多的是赞扬和默许,错误的观念让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加以改正。新课程下的老师,充分的认识到,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试。在新课程理念中,应始终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和主动接受。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笔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心得体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心得体会(原创)》。胡锦涛主席的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就是创新思维,在创新中求发展乃至于可持续发展。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进行大量的训练。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便是创新。因动而激活学习的热情,因动而使教材的导入富有新鲜感,使得学生在活跃的思维中更易接受和掌握知识。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教学过程中真正动起来的时候,将有新的问题出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比如,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就这个问题考虑,教师需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并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就教师而言应首先认识到这是很正常的,不能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嘛!有了这样的感知,就该学会循序善诱,动中求静,导示学生动'不是为了活跃,而是为了在轻松的氛围中汲取知识的要点,加深记忆,增强学习知识的效能。其次,学习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思想。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的反思。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我们究竟该教学生一些什么?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不是应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是不是把握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上。必须关注的是,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由此我们呼吁:课堂不仅是学科学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摇篮,它是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乃至于长成后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绿色的平台,是学生品味生活的彩排现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在这里学生不仅学知识,同时还要学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创造,需要什么样的人。在此,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鸟已飞过。如果希望未来的天空高远,未来的山川桃李盛放,未来的江河澄澈,那么,就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作为从教的主旋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理顺主动和被动的关系,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和认知今后人生的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整个人生价值及意义,给以全方位的解读。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创新,因而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容。如今教师的角色与从前相比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再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理念下的老师的内涵应更丰富,不仅要教学生学什么,更要教学生怎么学。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海无涯,山高万仞,无论为师还是芊芊学子,面前总有新的课题,准确把握方向及时调整好坐标,未来永远不是梦。

第四篇:2014年下期连坪中心完小课堂教学改革各领导小组名单

2014年下期连坪中心完小课堂教学改革各领导小组名单

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樊杰(校长)

副组长:李宙文(主管教学副校长)

成员:袁福东(工会主席)陈丹(教导主任)邓佑平(数学组组长)

金敏(语文组组长)

课程改革研究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李宙文(主管教学副校长)

副组长:陈丹(教导主任)

成员:邓佑平(数学组组长)金敏(语文组组长)

连坪完小小学语文课改研究小组名单:

组长:金敏(语文组组长)

副组长:欧立生(政务员)

成员:宋 丹陈 丹赵建新朱婷郭敏

连坪完小小学数学课改研究小组名单:

组长:邓佑平(数学组组长)

副组长:何泳慧(教务员)

成员:钟好凤李宙文谭祖松袁福东陈祥华

第五篇:成都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综述

校本研发求实效 课程文化显特色

——成都市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历十余年,课改研究是我市十五、十一五基础教育科研的重点,立项数、省教学成果获奖数都位居前列,“校本人本、实事求是”是其显著特点。近年,我市中小学立项进行的课程研究与时俱进,在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文化建构、课程特色建设等方面又有新的进展。

一、成都市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新进展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①。纵览我市近年课程改革研究的立项课题,其突出特点是: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高原期、攻坚阶段的突出问题,聚焦本校的实际问题,将实践的理性改进与先进理论的实践紧密结合,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文化重建紧密结合,师生的差异发展与学校的特色发展紧密结合,课程改革与课堂改革紧密结合。可简括为: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线,以课程文化建构为主题,以课程特色彰显为主旨。

(一)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线,研究更加务实。

基于学校,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立足点和出发点。而每个学校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因而校本课程开发路径、策略各不相同。近年我市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更加务实,因地制宜,各显神通。

有的学校立足本校已有基础,遵循课程建构理论,尊重儿童认知规律,着力探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同构共生。如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分校承担的《“活教育”课程的分类建构与实践》,以生活为轴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通过主题沉淀式建构和常规教学式建构的方式,建设以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页课程为框架体系的、充满生活色彩和幸福感的学校活教育课程。他们开发了雏鹰起飞操、健康活力操、英语绕口令操、校园集体舞、户外趣味益智活动等生命健康课程,星期二英语午会、英语绕口令操天天见、英语百合学院等英语生活课程,整合家庭、社区、学校资源的种植园、厨艺、陶艺、科创节等生 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课程改革专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①活DIY课程;他们尝试了“活教-活学-活用”单设计与实践,努力实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以评促教、教学相长;他们以课堂课题课程“三课”联动、课题组教研组年级组“三组”建设、问是问能问效“三问”追及的课程策略让师生焕发生命活力。成都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在《住宿制小学晚间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整理了儿童阅读必读书目和年级选读书目,保证112套共读图书每本都有45本的复本量,开展了晚间儿童阅读指导课例研讨;整理了适合儿童观赏的经典影视作品110部左右,目前正在按年级进行整理和点播平台的建设工作。

有些学校传承本土文化,利用社区资源、社会资源,着力探索校外课程资源与校内课程资源的整合。如双流县东升小学承担的《小学教育中传承川剧文化的实践研究》,重点开展川剧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的“三进”研究。他们利用节庆时机,邀请川剧专业表演走进校园,让全校师生感受川剧、直观地了解川剧、欣赏川剧,与成都市川剧院签订合作协议,市川剧院派专家定期到学校培训教师,对学校少儿川剧艺术团的孩子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协助排练适合少儿演出的剧目。他们把对川剧文本、音乐、美术、表演(唱、念、做、打、舞等)的学习与学校的艺术教育和学科教学(以人文学科为主)结合起来,进行拓展性和渗透性的教学。他们在“大走班”活动中设立“川剧兴趣班”,在每周三下午的大走班活动中开展川剧训练、表演活动;成立少儿川剧艺术社团,每周至少开展两次定时定点的川剧技能训练和川剧节目编排活动,让学生在训练、表演中受到川剧文化的熏陶。他们以川剧文化为主题进行校园环境文化营造,在校园四周围墙上、艺术长廊里、教学楼的走廊楼梯上、教室环境布置方面,以文字、绘画、实物造型等多种形式呈现川剧文化。而双流县黄龙溪学校《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古镇“龙文化”研究》中,聚焦“小龙队”活动,新开发“板凳龙”舞龙活动项目,组织学生参加舞龙、观龙、学龙、画龙、剪龙、捏龙、做龙、颂龙、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利用了黄龙溪古镇资源。大邑县南街小学在《小学种植养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中,专门成立“种植”和“养殖”兴趣小组,打造校内种植养殖园,种植青笋、青菜、萝卜和桑树等,开展班级盆栽活动,开发校外县域内的林木基地、大棚蔬菜、食用菌、养殖场和家庭养蚕等资源。

不少学校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这是近年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一个新亮点。温江区和盛小学承担的《开发小学排球足球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是我市2011农村教育专项课题,他们结合实际编写了校本课程《排球 足球》教学大纲,有排球足球基本知识、排坛足坛健将、女排精神等内容;一二年级每周、三四五年级间周一次的校本课程教学研究课,每学期组织排球足球班级联赛,师生同乐的排球足球赛,校际间有友谊赛,参与率100%;举办有关国内外排球、足球大事、排球足球动态、足球明星等专题讲座;利用黑板报、文化长廊、橱窗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宣传展览,营造良好的校园排球足球氛围。成都市实验小学青华分校在《小学“校园足球”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中,全校各年级每周实行“3+1”的课程安排模式,“3”指三节体育课中引入30%(低段)、40%(中、高段)足球相关活动和游戏,“1”指一节专业足球课。学校特别开辟了专项“足球运动空间”,每天保证一个年级15分钟的足球集体训练,把每周三的午会确定为足球专题午会,星期五的班队会时间进行“一次足球班会”,每月利用一次集体朝会时间做“一次足球讲座”,每年上下半年各搞 “一次足球征文或绘画比赛”。成都市光华小学《“川西民俗体育活动进小学校园”实施策略研究》,则通过对川西民俗体育活动的搜集整理和改造,选择了捉迷藏、翻花绳、放风筝、转风车、滚铁环、踢毽子、跳长绳、跳房子、跳皮筋、抓子儿、扯响簧、转陀螺和丢沙包等安全易学、不受场地限制、富有童趣、适合进入校园的川西民俗体育活动进校园,课内与课外、平时与节日、自主与社团相结合,每天晨练与民俗体育活动紧密结合,每周五下午“2+1+1”组织民俗体育文化、民俗体育科学、民俗体育实践活动,每期一次民俗体育亲子运动会、民俗体育班队课,每年举行一次川西民俗体育节。

(二)以课程文化建构为主题,研究更有品位。

为了学校,尤其为了学校文化建设,这是校本课程的品质追求。近年学校文化建设的热潮,有力强化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文化价值的取向,也激发了学校探索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有的课题用校本课程开发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如双流县东升小学在《小学教育中传承川剧文化的实践研究》中,为了使国学教育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更富有特色,学校秉着“阳光育人”的办学理念,将川剧与国学教育有机结合,以传承川剧文化、弘扬巴蜀神韵。大邑县南街小学在《小学种植养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中, 通过学校种植和养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践行“致力于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的学校办学核心理念,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亲近自然、亲近土地、亲近生命的机会,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积极、快乐、健康的生活园地,感受童年的乐趣,在种植养殖活动中真正体会到珍爱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意义,从而丰富其生命历程。这样,学校办学理念因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而具体生动,校本课程开放与实施而学校办学理念而丰盈升华。

有的课题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弘扬学校课程文化。如双流县黄龙溪学校《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古镇“龙文化”研究》中,不仅活动课程化、序列化、社团化,还编写重在歌颂中国龙“吃苦耐劳、团结拼搏、和谐包容、龙腾奋进”精神的校本教材,将学校寄宿院落分别命名为育龙苑、塑龙苑、腾龙苑等,这样不仅进行了古镇龙文化的传承,营造了浓厚的校园龙文化氛围,还激发了学生对龙文化的热爱、对龙精神的探究和争做小龙人的渴望。成都市光华小学在《“川西民俗体育活动进小学校园”实施策略研究》中,将民俗体育定位为“在民间风俗或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殊的文化形态”,而川西民俗体育活动指在成都平原地区民间广为流传的体育活动形式,它与四川成都的茶馆、街市文化、民间娱乐方式紧密结合,因邻里之间关系融洽,能够充分交流对话,形成的融娱乐、锻炼、竞技为一体的民俗体育活动,它是四川成都地区的老百姓长期积淀的一种知识和文化。这样,学校课程开发因传统文化而有根有魂,健康发展;传统文化因校本课程而具体生动,源远流长。

有的课题立足教育国际化,在国际理解和交流中丰富学校课程文化。如青羊区东城根街小学进行的《小学教学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在“感悟巴金精神,进行博雅、大气的品格与学养教育,培养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办学目标指引下,把教育的本土性与教育的国际性融汇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注重双语教学和信息技术教育,创建1.6课程模式,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活动开展国际教育,将学校学科课程融入国际和全球视野,使之渗透于各学科、德育,特别是活动之中;开展了亲近文化人、亲历文化城、过好传统节、自创文化节、争做文化人的系列活动;成立了少儿国际交流部,得到英国大使馆立项和汇丰银行资助,与英国友好学校全面开展师生互访互学交流,探索“两校共同制定一个共建目标——共同展开活动——分享过程成果——面对面同课异构——总结分享”的交流模式;利用学校独特的、本色的教育资源,编写了《东东学礼仪》《东东走中国》《东东走世界》高中低段国际理解教育校本教材。面向世界,分享文化。

(三)以课程特色彰显为主旨,研究更富成效。

多样化、个性化是现代学校的应然,特色化是学校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学校特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程特色无疑是核心要素,不可或缺。近年我市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不少学校研究立意为彰显课程特色,以课程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使研究更深入持续,使成效更深刻显著。

温江区和盛小学通过《开发小学排球足球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无论是晨曦初露、落日黄昏,还是烈日当头、阴雨霏霏,学校操场上总活跃着孩子们生龙活虎的身影: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矫健身姿,拉拉队员热火朝天的加油助威声,现场解说的妙趣横生,后勤保障的忙碌身影,孩子们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脸,整个校园活力四射„„该校女子足球队在2011年全国校园足球夏令营竞赛成都赛区比赛、四川省青少年女子足球锦标赛乙组比赛中均获冠军,获成都市体育特色评选活动一等奖。

成都市实验小学青华分校在《小学“校园足球”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中,将“校园足球”普及化、规范化、课程化,建设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以足球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足球小型竞赛活动为推动杠杆,以足球训练工作为提高的学校体育特色,以足球文化、足球精神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他们策划专项活动,提升社会影响力,成功举办了“足球嘉年华”系列活动,代表青羊区参加了成都市第二届小学生综合运动会足球比赛。还成立了教师足球俱乐部,先后承担云贵川渝四省市体育骨干教师近200人的培训活动。

在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中,成都市光华小学将《“川西民俗体育活动进小学校园”实施策略研究》的成果,与来自英国的十所学校的校长分享。英国校长对原生态的民俗体育活动方式、活动工具非常感兴趣,在交流互访中,点名要的礼物就是“铁环”。他们先后三次接待了四川省体育骨干教师、民族地区体育骨干教师、全国体育骨干教师。

作为成都市首批国学教育试点学校的双流县东升小学,在《小学教育中传承川剧文化的实践研究》中,成功开发了一套国学教材在全国公开发行,两次承办全国古诗文课堂教学大赛。他们利用各种平台和机会,推出少儿川剧团的节目表演,以表演、比赛的活动形式推出研究成果,扩大研究影响。在过去的一年里,该校的少儿川剧社团参加各级演出、比赛共达20 次,声名远播。《三字经》节目参加成都市电视台“主播歌会”演出和成都市“振兴川剧三十周年”晚会演出,《滚灯》节目参加成都市第十届、四川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都获表演一等奖、优秀创作奖,《三字经》《滚灯》节目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学校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受到热烈欢迎。

二、课程研究的问题与建议

综上所述,成都市基础教育课程研究近年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果、新成效,但从均衡、现代、国际角度来审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一)主要问题

1.我市中小学课程改革研究存在学段、学科、城乡等显著差异。近年,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如火如荼,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也热度不减,而初中、高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很少,这是比较异常的。我市大面积的初中课改近十年,高中课改一轮未完,不管是初中校本课程的深化还是高中校本课程的落实,都需要学校课程的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研究涉及体育、德育专题的较多,涉及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很少。

2.有关校本课程的研究较多,但地方课程研究、区域性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研究较少,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的结构优化研究存在问题,课程研究也难出有影响、有品牌的成果。

3.课题研究关注了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的联动,关注了传统课程与现代课程的联系,关注了本土课程与国际课程的对话,但对学什么与怎样学、教什么与怎样教,特别是为什么要学这些教这些、为什么要这样学怎样教的学理探索和有效操作有待深化细化。

(二)展望与建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2001年7月颁布以来,我市同全国一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处于攻坚克难的高原期。建议从我市实际出发,在总结课改成果基础上,对照课改纲要,进一步梳理发展问题,引领我市下一步课改研究。如课程改革的目标如何面向现代化、向世界、向未来,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如何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如何落实地方和学校的课程管理?如何建立地方、学校课程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项经费?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突破,依赖于教育行政的条件有力保障、服务学校办学自主、激活教师教育创造性。

2.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着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着力学校课程文化的提炼和课程特色的形成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帮助学校和教师解决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3.在学校课程实践中,教师是真实而鲜活的实在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发展。怎样通过学校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促进教师成长,怎样依靠教师的不断发展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怎样让课程的多样性建设与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教师的个性成长和谐统一,怎样使课程、课堂、课题与教师、管理、质量互促互进等,可能都是我们下一步课改研究值得重视的。

(卿平海 执笔)

下载2014年下期连坪完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小组工作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下期连坪完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小组工作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