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时间:2019-05-13 06:0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课题研究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高占国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是我们在课程改革实验的实践过程中,学习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和总结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经验建立的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是按照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在一定主体(教师个体或集体)的组织引导下,围绕某一综合主题,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综合利用各门学科知识、能力、各种课程资源,使一定的活动主体——学生学习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试图解决综合主题的所有问题的过程。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确定主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实施可以自然而然地使教学走进新课程,因为它有利于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实现新课程在目标、结构、内容、学习方式、评价、管理六个方面的“改变”。

一、“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的目标1

课程改革所要构建的课程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该目标表明新课程摈弃以往偏向单一的课程目标,倡导一种综合的课程目标,即在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整体发展。“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效的问题解决者。为此,“主题研究教学模式”必须使学生综合掌握坚实的基本知识(能够深层次理解并运用知识)、提升思考技能(能够分析和综合信息等),发展其研究能力(能够搜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等),精练其沟通技术(学会表达、说服、多媒体呈现等),强化其合作的社会技能(学会倾听、处理好角色关系、具有团队精神、民主素养等),增强其学习能力(会用自己的智能强项解决问题,会反思等),促进其实践能力(动手操作)和创新精神(能以灵活、多样、新颖、非常规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发展等等。可见,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缩具备的品质是综合的,“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与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教学中,由于所研究的问题是系列的多类型的体系,它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造能力结合起来,这正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追求的。

二、“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的结构改革为构建新课程的结构,课程结构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

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相关学科内容上的联系和整合,开设综合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它不仅可以精简学习科目,而且可以灵活地与各地区或学生的需求实际相结合,给他们以更多的选择空间。“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教学中,研究的问题是系列的,封闭性问题通常仅限于一个学科领域,但随着问题走向开放,面向现实和生活实际,问题解决活动就要走出本学科,进入跨学科或综合学科领域,以利于实现单学科与综合学科的平衡。在专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放性问题解决就成为该课程主要的教学形式。可见,“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教学与课程改革所追求的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相适应的。

三、“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的内容为构建新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内容方面,新课程的追求可以用“一精二实三新”来概括。首先是“精”,以“精”解决“繁”的问题。精简课程就是要把内容定位在学科的基本结构、核心知识上,因为这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生活最有价值、最具有智能效应的知识,数量不多,能量不小。其次是“实”,“实”才可能解决“难和偏”的问题,所谓“实”,要求课程内容一定要联系实际,二是联系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再次是“新”,以新代“旧”。新课程要引进新的科技研究成果,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教学同样不主张面面俱到的教学内容,无论是封闭性问题还是开放性问题,它们必须是反映学科基本结构的“少而精”的知识。“精”还意味着给学生最关键的东西。波利亚这样说过,“在教一个科学的分支(或一个理论、一个概念)时,我们应该让孩子重蹈过去人类思想发展中那些关键性的步子,当然我们不应让他们重蹈过去无数个错误,而仅仅是重蹈关键性的步子。”此外,“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教学中,“问题解决”,特别是真实性的“问题解决”,强调面向现实,它促进学生投入生活,融入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之中。

四、“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的学习方式针对单一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提出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了与合作的能力。”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教学本身最本质的特点就是使学生在“问题——主题”的驱动下,自行探究,通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积极思考,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增长知识和才干,发展健全的个性。而这恰恰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主题研究教学模式”就是以问题——主题解决为基础来改革教学和课程,为学生提供能够反映所学的知识、又能够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相关联的问题,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学生可以发现其中的关系,理解其中的新侧面。有证据表明,这样的教学比传统的技能操练式的教学更能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结构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而且对知识形成更为积极的兴趣、态度和信念。可见“主题研究教学模式”与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完全一致。

五、“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对新课程的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保证了它的评价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教学中,“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所追求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论”,更着眼于问题的解决过程,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调整、改进的过程。因此对它的考查也不仅仅是结论,而是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表现。“主题研究教学模式”往往又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特别是在开放性问题解决过程中常用的形成性评价、质性评价和自我评价都是为了促进问题解决的进程,教学的改进和师生的不断进步。

六、“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对新课程的管理全国“一套课程计划、一个课程标准、一本教材”是统一的课程管理模式的产物,它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因此课程管理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的适应性。”新课程管理模式使“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教学的实施得到了保证。因此,“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教学中,特别是开放性的问题解决活动,需要很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其中的真实性问题解决,要面向现实、因地制宜、充分开发与利用资源,“大一统”的国家课程管理,必定制约“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教学实施的空间。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为“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活

动,需要很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其中的真实性问题解决,要面向现实、因地制宜、充分开发与利用资源,“大一统”的国家课程管理,必定制约“问题解决”教学实施的空间。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为“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组织环境。

总之,“主题研究教学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能够实现新课程在目标、结构、内容、学习方式、评价、管理六个方面的“改变”。

第二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修正六个“过于”,即: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评论发布者:贾小爱 发布时间:2014-08-27 09:42:30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学习笔记

学习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学习时间:10月21日地点:教师办公室

主 持 人:胡德月主 讲 人:李素芹

主讲内容: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一)改变课程功能,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革课程结构,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革课程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使用的能力。

(五)改变评价方式,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革教学实践的功能。

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1、以质性评定 统整、取代量化评定

2、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3、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

4、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5、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六)改革课程管理,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内容:如何搞好课改

时间:2013年11月1日地点:多媒体教师

主持人:胡德月主讲人:谌宏伟

主讲内容:略,自己把上次做的笔记归纳一下。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研究讲解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研究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一般都是围绕某某“主题”进行教学活动的,活动“主题”一般都是由“问题”转化来的。“问题”是如何转化为“主题”的,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问题”是要通过:“选择问题”——“确定主题”的两个基本环节才能转化为“主题”。

一、“选择问题”是“确定主题”的基本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确定主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评价——拓展延伸……。”按照这一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发现问题”教学活动完成后,学生在教师在的指导下会发现许多“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什么样的“问题”都有。面对这种情况,把学生发现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活动“主题”进行研究活动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按照课题研究的一般规律,必然面临一个在所有“问题”中选择一个首先要研究的“问题”的任务,“选择问题”是在教师个体或集体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在发现的所有问题中选择一个首先需要研究问题的过程。选择问题是对发现的各种问题用某种标准和方法进行比较,是研究各种问题之间关系的过程,是对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类排队,是为了“确定主题”提供依据。

所以,“选择问题”是“确定主题”的基本前提。

二、“确定主题”是实现“问题”向“主题”转化的关键

在进行完“选择问题”的研究活动后,已经把“发现问题”研究活动中发现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分类排队,选择了首先要研究的“问题”,这个首先要进行研究的“问题”是否就可以直接作为活动“主题”呢?把“问题”直接当多活动“主题”的大有人在,这我们可以在网上随便就能查到;也有的教师在探讨“问题”向“主题”(“课题”的转化问题,比如《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第5期郑晓萍在《从“问题”到“课题”》一文中认为,要经过“加工问题”(完善问题的陈述;对问题归类后确定课题。

1、完善问题的陈述。教师指出课题陈述的一般规则:(1问题的陈述必须能为研究指明足够明确的焦点和方向,人们从题目中可以立刻了解到你所要研究的焦点是什么,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2陈述应该简洁明了,并确定研究活动的关键内容。

(3陈述问题可以采用叙述或描述的形式,也可采用问题的形式。例,原陈述:水质对鱼类的影响

再陈述:不同水质对鲫鱼影响的实验研究(使研究内容集中化 问题式的陈述:不同水质是如何影响鲫鱼的? 在课题的陈述中,一般采用叙述的形式,根据有关学者的建议,常见课题在名称中应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如“不同水质对鲫鱼影响的实验研究”,研究对象是鲫鱼,研究问题是不同水质的影响,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但对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没必要提这么高的要求,只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或研究方向就可以了。

技能学习从模仿开始,学生通过模仿明确了陈述要求,经过讨论,对以上的问题形成了如下的陈述格式:(1×××对×××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农药对柑桔糖分的影响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的影响N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小白鼠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不同花土配制及功效的实验研究。

(2我看×××(×××面面观(×××之我见(关于×××的思考(×××探讨(×××的分析

我看白色污染森林作用面面观果树嫁接之我见关于近视眼不断增多的思考臭氧产生的原因探讨杂交水稻产量提高的原因分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3浅谈×××(对×××的几点看法(关于×××的几点认识

浅谈右脑的开发对植物应激性几点看法关于核辐射对生物影响的几点认识关于雪崩成因的几点

认识

(4关于×××的研究综述 关于克隆技术的研究综述(5×××与×××

农药与病虫害黑发与白发手臂的顺转与逆转(6×××调查研究

本地大气污染的污染情况调查研究(7×××的测定

尿液中尿素含量的测定人类血型的测定(8×××如何×××

蚂蚁如何建巢蜻蜓幼虫如何发育(9×××研究

前溪河水质的分析与对策研究茉莉花香的来源研究一般草药的辨识与功效研究人体内寄生虫的种类与危害性研究

(10×××的培植

木耳菜食用与欣赏分型培植(11×××的设计 鞋的除臭装置的设计

2、对问题归类。

陈述了问题的名称后,我们就对问题进行归类,因为这将有利于确定哪些题目能转化成研究题目以及转化成怎样的题目,归类主要从以下两个维度着手:(1从课题的研究内容归类,有: 事实性问题: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如森林作用面面观;关于人体内寄生虫的种类与危害姓研究等。

分析性问题: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如关于近视眼不断增多的思考;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等。

应用性问题:主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如木耳菜食用与欣赏分型培植;鞋的除臭装置的设计。

(2从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归类,有: 读书报告类:主要以文献法获取信息,然后汇编成文,如关于克隆技术的研究综述;关于核辐射对生物影响的几点认识。

社会调查类:通过调查法获取信息,如本地大气污染的污染情况调查研究。观察记录类:针对自然现象,不改变条件,坚持以观察法进行观察和记录,如蚂蚁如何建巢;蜻蜓幼虫如何发育。

参观访谈类:以参观访谈法,通过参观一些特殊场所,与相关的人员进行访谈从而获取相关信息。如我看白色污染。

实验研究类:通过改变受控条件进行实验,从而获取相关信息,如小白鼠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的影响。

创新设计类:根据所学知识和自身积累的经验进行创新设计,如鞋的除臭装置的设计;木耳菜食用与欣赏分型培植。

说明了以上的分类项目后,同学们一起进行讨论,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通过这一活动,使同学大致明白问题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当然有的问题的分类可能不是很单一,比较综合,如“前溪河水质的分析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方法就包含:文献资料的查阅、水质测定的实验研究、两岸居民的调查、市环保局防疫站的访谈、解决对策的设计等,虽然在分类时很难有定论,但分类毕竟只是研究前的一种分析,借助分析可以使学生了解课题研究的着手点以及问题解决的多向性,只要课题有可行性,是不影响其后续研究进行的。”

但是,我这里所说的“确定主题”的含义和其他人的做法是不同的。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关于“确定主题”的定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选择的首先要研究的某一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的过程,这里的主题实质上就是学生要研究的课题。确定主题就是对所选择的问题的答案的一种猜测,是一种假说。

在“确定主题”的过程中,如果是初中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要经过学习什么是“主题”、“确定主题”、“课题”、“解说”的概念后,了解“主题”的基本标准,再经过论证后才能最后确定主题。如果是小学生,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猜测“问题”的答案后,经过讨论就可以确定主题了。

经过这样的“确定主题”的过程,“问题”才真正实现了向“主题”(课题的转化,实现了这样的转化的教学才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性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活动。所以,“确定主题”是实现“问题”向“主题”转化的关键,同时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标志之一。

下载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研究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各国都非常中农是基础教育中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我国在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主题活动教学模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主题活动教学模式 实 验 研 究 方 案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以必修课的形式被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中。是新课......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一.实施背景 过去的理论教学就是理论教学,实践就是实践,分的很清楚。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是动手就是实践课,不动手就是理论课。导致学生对理论教学......

    《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吴蕊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州) 摘要:《绩效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因此有必要建立包括案例教学、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实施可行性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实施可行性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亮点,使学生学会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是改变现有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既不是课外活动,也不是活动课程,而是通过教育交往为中心的活动,其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复习资料

    13-14-2 240#《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复习资料 一、 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 )指导和( )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最基......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以各种活动的开展为载体,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不断转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