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12:4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毕业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

第一篇:大学毕业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

七年前的这个时候,XX届应届毕业生小孙在两种选择中间左右为难:一边是中国新闻学专业的最高学府——人大新闻学院的自费研究生,一边是中国青年报的正式编制员工。几个月的痛苦抉择之后,她放弃了深造机会来到中国青年报报到。“主要原因是自费,三年下来得3万块,想想还是算了,再说中青报的工作机会很不错。”七年后的今天,住着宽敞的房子,开着私家车上下班的小孙无悔当年的选择。“我们那个时候找工作相比现在的大学生要容易很多,我们班上同学大都一人手里握着几个offer,大家为选哪个而为难,也有很多同学选择深造,那时觉得学历越高就越是精英。”

时间很快就到了2010年,小孙的师妹,2010届毕业生小周面对发出去上百封简历大都石沉大海的现状深感焦虑:“考研结果还未知,但即使考上了也只是暂缓就业的退路而已。招聘会上满眼全是找工作的人,学了四年,到最后连一点选择余地都没有。这种滋味真不好受。”

小孙和小周的境遇反映了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心态的变化。XX年到XX年年,正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的七年。七年间,“市场化”、“大众化”、“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普通劳动者”等词汇相继进入人们耳畔,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的精英身份被彻底颠覆。

XX年、XX年、XX年年,本刊编辑部分别进行了三轮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以期了解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发展动向。从精英心态,到精英情结与大众化就业的激烈冲突,再到基本接受大众化的现实,三次调查结果,反映了七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给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带来的深刻影响。

XX年年底,针对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首选调查结果出炉,与前两次调查相比,2010届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有着较为鲜明的特点:他们已然接受了大众化就业的现实,在他们的身上,以往“高人一等”的精英就业意识越来越少见,求职的务实性显著增强。然而接受现实并不意味着无奈和妥协,他们已经学会主动地适应社会,拉近自身与社会的距离,以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主动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内”与“外”的此消彼涨

华为、ibm、中国移动、中国石化……首选企业反映的是大学生对众多公司的就业选择中记忆最为深刻的,即心理占有率。2010届毕业生依然衷情于这些知名的大公司大企业,然而变化显而易见:XX年调查结果中,涉外企业与国内企业的比例为27:25,在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当中,国内企业仅有海尔、华为和联想三家;XX年这个比例为24:21,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国内企业数目上升至五家。而在对2010届毕业生的调查中,前五十位首选企业中国内企业占了31个,数目首次大幅超过外企,前十位企业中国内企业数目继续上升至6家。数字的变化反映了大学生求职心态的改变,而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的变化。

“记得我刚进大学时,师兄师姐对我最大的告诫就是好好学英语,找工作的时候就有机会去外企。”1998年上大学的张女士回忆当年的情形。那个时候,对于就业的学生,外企可以说是唯一让人瞩目的明星、焦点。“进入外企意味着拥有了广阔的发展机会、丰厚的收入、优越的工作环境,以及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但只有身为精英的大学生才有资格进入外企工作,外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区分精英与普通人就业的标志。成为一名外企白领更是很多女生梦寐以求的。而反观当时的国内企业,民营企业发展不足,国有企业“老态尽显”,论资排辈的用人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都成为阻碍人才进入的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营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数据显示,XX年我国民营经济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超过82%,广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66%左右,民营经济就业增长率高出全社会0.5个百分点左右。涌现出一批民营明星企业,民企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增强。而此时的大学生,精英就业观念正在受到严峻挑战。XX年,高等教育扩招之后的第一批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他们反馈回校园的信息并不乐观,大学生就业首次遭遇寒流。在此形势下,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求职期望值逐渐降低,处于精英情结与大众化就业转折的阵痛中,很多人开始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大众化就业的现实。XX年的调查显示,3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过程很难和较难,只有不到20%的大学生认为求职过程较容易和很容易。在对自己的求职竞争力评价中,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竞争力一般,这与以往社会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精英”定位已经存在较大的差距。

而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这几年国有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国企的用工环境和用人机制正在逐渐得到改善。一些大型国企经历了市场经济的考验而立足于市场,不仅在经济效益上获得发展,在企业的用人、薪酬和管理等各种机制上也逐渐成熟,更多地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此外,国企的高福利以及相对稳定的特点更是成为就业难的形势下大学生日渐看重的东西。相比之下,由于本土化程度加深以及竞争压力,外企在发展空间、薪酬待遇等方面与国企的差距逐渐缩小。2010届毕业生小卢早在年前已经得到一家外资企业的offer,但每晚在灯火阑珊之时才从公司下班的他却向往一份既稳定又有发展空间的工作。“外企虽然收入高,但工作强度太大,没有自己的空间,并不适合我。”

第二篇:大学毕业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

七年前的这个时候,xx届应届毕业生小孙在两种选择中间左右为难:一边是中国新闻学专业的最高学府——人大新闻学院的自费研究生,一边是中国青年报的正式编制员工。几个月的痛苦抉择之后,她放弃了深造机会来到中国青年报报到。“主要原因是自费,三年下来得3万块,想想还是算了,再说中青报的工作机会很不错。”七年后的今天,住着宽敞的房子,开着私家车上下班的小孙无悔当年的选择。“我们那个时候找工作相比现在的大学生要容易很多,我们班上同学大都一人手里握着几个offer,大家为选哪个而为难,也有很多同学选择深造,那时觉得学历越高就越是精英。”

小孙和小周的境遇反映了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心态的变化。xx年到xx年年,正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的七年。七年间,“市场化”、“大众化”、“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普通劳动者”等词汇相继进入人们耳畔,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的精英身份被彻底颠覆。

xx年、xx年、xx年年,本刊编辑部分别进行了三轮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以期了解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发展动向。从精英心态,到精英情结与大众化就业的激烈冲突,再到基本接受大众化的现实,三次调查结果,反映了七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给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带来的深刻影响。

“内”与“外”的此消彼涨

“记得我刚进大学时,师兄师姐对我最大的告诫就是好好学英语,找工作的时候就有机会去外企。”1998年上大学的张女士回忆当年的情形。那个时候,对于就业的学生,外企可以说是唯一让人瞩目的明星、焦点。“进入外企意味着拥有了广阔的发展机会、丰厚的收入、优越的工作环境,以及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但只有身为精英的大学生才有资格进入外企工作,外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区分精英与普通人就业的标志。成为一名外企白领更是很多女生梦寐以求的。而反观当时的国内企业,民营企业发展不足,国有企业“老态尽显”,论资排辈的用人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都成为阻碍人才进入的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营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数据显示,xx年我国民营经济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超过82%,广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66%左右,民营经济就业增长率高出全社会0.5个百分点左右。涌现出一批民营明星企业,民企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增强。而此时的大学生,精英就业观念正在受到严峻挑战。xx年,高等教育扩招之后的第一批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他们反馈回校园的信息并不乐观,大学生就业首次遭遇寒流。在此形势下,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求职期望值逐渐降低,处于精英情结与大众化就业转折的阵痛中,很多人开始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大众化就业的现实。xx年的调查显示,3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过程很难和较难,只有不到20%的大学生认为求职过程较容易和很容易。在对自己的求职竞争力评价中,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竞争力一般,这与以往社会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精英”定位已经存在较大的差距。

而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这几年国有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国企的用工环境和用人机制正在逐渐得到改善。一些大型国企经历了市场经济的考验而立足于市场,不仅在经济效益上获得发展,在企业的用人、薪酬和管理等各种机制上也逐渐成熟,更多地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此外,国企的高福利以及相对稳定的特点更是成为就业难的形势下大学生日渐看重的东西。相比之下,由于本土化程度加深以及竞争压力,外企在发展空间、薪酬待遇等方面与国企的差距逐渐缩小。2010届毕业生小卢早在年前已经得到一家外资企业的offer,但每晚在灯火阑珊之时才从公司下班的他却向往一份既稳定又有发展空间的工作。“外企虽然收入高,但工作强度太大,没有自己的空间,并不适合我。”

共2页,当前第1页12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三篇:2008界毕业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解读

从“精英”到“大众”——200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首选调查报

告解读

发布时间:2009-12-31作者:张玲

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毕业生如何应对大众化就业时代的变化?他们对于求职、用人单位的看法以及自身发展是如何考虑的?现代中国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怎样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过程中都需要哪些帮助?了解这些问题不仅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有参考价值,对企业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我们继2001、2004年作了全国性的调查之后,再次启动大学生就业调查。此次调查主要是针对2008届应届本专科、硕士毕业生,调查学校包括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等全国几十所高校,共收回有效问卷17251份问卷。调查结果简要概述如下:

1、当代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为华为、IBM、中国移动、中国石化、海尔集团、微软、宝洁、联想、GOOGLE、中国石油等。在前10位中,国内企业占了一半以上。

2、大学生首选的行业(部门)是: IT与通讯业,其次是商贸业、金融保险业、电力石化能源、政府机关等。

3、个人发展前景是企业最吸引大学生的地方,其次为薪酬与福利、培训机会、企业规模、知名度等。

4、一半以上大学生对于工作的薪酬(试用期后)考虑为3000元以下。

5、大学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首选求职,其次是考研,两手准备的也占了较大比例,考研热开始降温。另外女生考研比例又比男生大。

6、大学生在地区选择上首选北京、上海、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同时他们愿意到基层就业。

7、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创业意识,创业成为一部分大学生的毕业选择

8、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招聘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求职网站以及企业的校园宣讲会,这成为大学生了解企业需求信息的四个主要渠道。

9、大多数大学生希望学校就业指导能够提供用人单位信息,其次是应聘技巧、职业规划辅导和求职心理辅导等。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逐步得到加强,学校还需要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10、大学生为求职花费预算范围绝大部分为1500元以下。

七年前的这个时候,2001届应届毕业生小孙在两种选择中间左右为难:一边是中国新闻学专业的最高学府——人大新闻学院的自费研究生,一边是中国青年报的正式编制员工。几个月的痛苦抉择之后,她放弃了深造机会来到中国青年报报到。“主要原因是自费,三年下来得3万块,想想还是算了,再说中青报的工作机会很不错。”七年后的今天,住着宽敞的房子,开着私家车上下班的小孙无悔当年的选择。“我们那个时候找工作相比现在的大学生要容易很多,我们班上同学大都一人手里握着几个offer,大家为选哪个而为难,也有很多同学选择深造,那时觉得学历越高就越是精英。”

时间很快就到了2008年,小孙的师妹,2008届毕业生小周面对发出去上百封简历大都石沉大海的现状深感焦虑:“考研结果还未知,但即使考上了也只是暂缓就业的退路而已。招聘会上满眼全是找工作的人,学了四年,到最后连一点选择余地都没有。这种滋味真不好受。”

小孙和小周的境遇反映了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心态的变化。2001年到2007年,正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的七年。七年间,“市场化”、“大众化”、“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普通劳动者”等词汇相继进入人们耳畔,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的精英身份被彻底颠覆。

2001年、2004年、2007年,本刊编辑部分别进行了三轮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以期了解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发展动向。从精英心态,到精英情结与大众化就业的激烈冲突,再到基本接受大众化的现实,三次调查结果,反映了七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给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带来的深刻影响。

2007年底,针对2008届毕业生的就业首选调查结果出炉,与前两次调查相比,2008届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有着较为鲜明的特点:他们已然接受了大众化就业的现实,在他们的身上,以往“高人一等”的精英就业意识越来越少见,求职的务实性显著增强。然而接受现实并不意味着无奈和妥协,他们已经学会主动地适应社会,拉近自身与社会的距离,以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主动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内”与“外”的此消彼涨

华为、IBM、中国移动、中国石化„„首选企业反映的是大学生对众多公司的就业选择中记忆最为深刻的,即心理占有率。2008届毕业生依然衷情于这些知名的大公司大企业,然而变化显而易见:2001年调查结果中,涉外企业与国内企业的比例为27:25,在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当中,国内企业仅有海尔、华为和联想三家;2004年这个比例为24:21,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国内企业数目上升至五家。而在对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中,前五十位首选企业中国内企业占了31个,数目首次大幅超过外企,前十位企业中国内企业数目继续上升至6家。可以说,到外企就业进一步淡化。

数字的变化反映了大学生求职心态的改变,而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的变化

“记得我刚进大学时,师兄师姐对我最大的告诫就是好好学英语,找工作的时候就有机会去外企。”1998年上大学的张女士回忆当年的情形。那个时候,对于就业的学生,外企可以说是唯一让人瞩目的明星、焦点。“进入外企意味着拥有了广阔的发展机会、丰厚的收入、优越的工作环境,以及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但只有身为精英的大学生才有资格进入外企工作,外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区分精英与普通人就业的标志。成为一名外企白领更是很多女生梦寐以求的。而反观当时的国内企业,民营企业发展不足,国有企业“老态尽显”,论资排辈的用人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都成为阻碍人才进入的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营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民营经济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超过82%,广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66%左右,民营经济就业增长率高出全社会0.5个百分点左右。涌现出一批民营明星企业,民企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增强。而此时的大学生,精英就业观念正

在受到严峻挑战。2003年,高等教育扩招之后的第一批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他们反馈回校园的信息并不乐观,大学生就业首次遭遇寒流。在此形势下,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求职期望值逐渐降低,处于精英情结与大众化就业转折的阵痛中,很多人开始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大众化就业的现实。2004年的调查显示,3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过程很难和较难,只有不到20%的大学生认为求职过程较容易和很容易。在对自己的求职竞争力评价中,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竞争力一般,这与以往社会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精英”定位已经存在较大的差距。

而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这几年国有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国企的用工环境和用人机制正在逐渐得到改善。一些大型国企经历了市场经济的考验而立足于市场,不仅在经济效益上获得发展,在企业的用人、薪酬和管理等各种机制上也逐渐成熟,更多地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此外,国企的高福利以及相对稳定的特点更是成为就业难的形势下大学生日渐看重的东西。相比之下,由于本土化程度加深以及竞争压力,外企在发展空间、薪酬待遇等方面与国企的差距逐渐缩小。2008届毕业生小卢早在年前已经得到一家外资企业的offer,但每晚在灯火阑珊之时??的工作。“外企虽然收入高,但工作强度太大,没有自己的空间,并不适合我。”

事实上,正如调查所示,随着大众化就业时代的到来,很多毕业生在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之间选择的天平正在逐渐倾斜。以往想去外企更多出于一种精英情结,从事业发展的角度,选择之间尽显理想色彩和英雄气概,而经历几年就业难的磨砺和先就业后择业观念的熏陶,很多人褪去了理想化色彩,选择更为理性和务实,显然,大众化就业已经深入他们的内心。

另一个调查结果——企业吸引力分析也说明了这一点。2001年,企业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发展潜力、国际化趋势和知名度,然后是薪酬与福利、激励机制、培训机会,而200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依然将个人发展机会放在首位,其次为薪酬福利、培训机会,而国际化程度和名气与2001年相比名次明显下降。这正说明如今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务实性越来越强,精英意识、理想色彩越来越弱。

此外,就业形势的变化使得更多大学生选择的机会大为减少,少了选择底气的他们更加青睐稳定的饭碗。与前两次调查不同的是,对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首次在行业调查中加入了政府机关(公务员)一项,调查显示,7%的大学生选择了此项,而在行业吸引力分析中,选择“稳定”一项的大学生比例为9%。在日益丧失选择权而处于被选择境地下的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务实和功利。

“大”与“小”的艰难选择

毕业之后去哪里工作?对此,三次调查结果大同小异。2001年首选就业地区调查中,32.37%的大学生将上海作为第一就业目标,北京(27.67%)和深圳(12.13%)紧跟其后。2004年,上海、北京依然是大学生就业首选地区,而经济发展快速的东部沿海地区超过广州、深圳,位列第三。在对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中,北京成为第一就业首选地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上升至第二位。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大学生的吸引正逐步加大。

求职的首选地区

然而仔细观察和分析三次调查结果却也不难找到存在于“大同”中间的“小异”,而这些“小异”恰恰反映了这几年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微妙变化。

2004年和2007年的调查中,增加了求职次选地区一项。东部沿海地区是毕业生在求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遇阻时,最佳的备选地。而在2007年的调查中,中部大中城市在次选地区中的排名明显靠前。这说明今天的大学生在地域选择上更为多元化,这也更符合就业实际。

“现在的学生回家乡去找工作的比过去多多了。”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说。“当年我们班一共就三个同学没留北京,就是家在上海、杭州和广州的。”2002届毕业生张女士告诉记者。张女士的中学同学大部分在家乡工作,每次回家她总是感慨不少:“你看他们,生活真的比我滋润多了。我也就是图个好听,在北京工作,但其实真的很累,上班地点又远,房子又贵。”言语间大有悔不当初之意。“我也想明白了,对于像我这样的女孩来说,没必要非在北京工作,回老家找份安稳的工作也不错。”2008届毕业生小赵说。

尽管是少数,但这些声音的出现正是大学生在这几年就业困难形势下的新选择,反映了他们就业心态的转变。与过去“宁要大城市一张床”相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把留在所在地区的省会城市或者回家乡的省会城市就业当成自己的选择。尽管依然选择城市,但大与小之间的距离毕竟有所缩小。

而随着大众化就业时代的来临和全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社会向大学生就业提出了由大城市向基层乡镇转移的要求,调查结果反映出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变化。2004年,只有少部分大学生乐于接受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接近半数的大学生只有在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被迫接受,而30%的大学生坚决不能接受。而到了2007年,80%的大学生可以接受到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坚决不能接受的比例下降为20%。这一方面说明,基层就业已经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选择,面对大众化就业形势,一些大学生已经开始调整心态,基层就业必将会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对于少部分坚决不接受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政府和社会更多的责任在于引导,更重要的则是需要逐步完善基层就业的相关配套政策,让基层能够成为有极大吸引力的就业点。

“多”与“少”的博弈

薪酬问题向来是大学生就业中的热点问题,三次调查的企业吸引力分析,薪酬与福利一直是吸引大学生选择该企业的重要原因。2001年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的工资底线平均值为2244.6,2004年为2390.38。在对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中,67%的大学生选择范围在4000元-1500元之间,54%的学生选择了3000元以下,但能够接受1500-800元的大学生还是少数。调查显示,1500元是多数大学生的薪酬底线。由于性别不同,在薪酬期望方面,男生的期望值要明显高出女生。

您对求职薪酬的考虑(试用期后的工资)

从期望工资的各个区间段分布可以看出,这几年大学生在薪酬的期望上并没有明显的下降,反而略有上升,这似乎与周遭一片大学生“贬值”的声音相矛盾,有人或许因此批评大学生不切实际的求职期望。然而我们认为大学生对于薪酬的期望仅是一个方面,不能简单地作纵向对比,毕竟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发展。不能要求现在的大学生薪酬期望一定要比过去低,才说明他们比较理性,而应该将大学生的期望值与社会实际水平进行对比。

2001年到2007年的七年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七年间全国的房价上升“神速”,物价水平显著上升,与生活成本的上升相比,大学生的薪酬期望并不见显著提升。以上海为例,据媒体测算,2007年一个无房大学生要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每月开销大薪酬概需要2000元左右,还不包括偶尔打打牙祭、医疗费用、娱乐等费用,而在上海安家置业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2007年某人力资源网站公布了全国应届毕业生当年税前现金收入市场平均水平:2005年,28011元;2006年,26758元;2007

年,24852元。由此可见,结合社会实际水平和企业薪酬水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还是比较理性和务实的。调查表明,许多大学生确定薪酬的标准正是对自身价值的评价、人才市场的行情和用人单位的实力。这反映随着市场化、大众化进程加快,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真正走向市场化,薪水由市场决定是其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有利于加快家长、大学生和整个社会接受市场化就业理念,摒除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调查显示,面对求职的竞争压力,研究生的薪酬期望与本科生的差距已经不大。30%的毕业研究生选择了1500元以下的薪酬期望,这个比例甚至高于全部调查人群的整体比例。而在2001年前后,“如果一个研究生在求职时,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5000元起薪就达成协议,他首先要被他的同学瞧不起。”研究生与本科生薪酬期望差距的缩小无疑进一步反映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

多元与理性的选择

多年来,处在“精英”与“大众”转折过程中的大学生,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从2000年开始启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车,使中国在短短三四年间,适龄青年的大学毛入学率达到约15%,在统计意义上提前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但学生的就业标准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要实现大众化并不是一僦而就的事,一些大学生试图通过考研来摆脱大众化给就业带来的阴影,用高学历继续自己头上的精英光环。

2001年,中国研究生扩招第一年,此后几乎每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均以20%的速度增长。200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显示,大学生毕业去向中就业求职与继续读研读博(包括出国深造)的比例均为49%。相比之下,2007年的调查数据则显示,考研热已经趋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时选择直接就业。这一调查结果与现实情况相吻合:教育部2008年1月公布,相比去年的128.2万人,今年全国共有120万人报考研究生,首次出现大幅下滑。上海、北京、湖北、山东、河北等省市报考硕士生的人数都比上年减少,其中北京降幅9.5%。

您进入毕业时期的去向

考研热的降温与研究生就业压力的增加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更有力地证明,在大众化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毕业去向时越来越理性。调查同时显示,除了深造与就业,在毕业出路的选择上,创业也已经成为一部分大学生的选择,尽管人数并不多,但这一苗头无疑也证明了今天的大学生开始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他们的选择更加多元化。

与前两次调查结果相比,2007年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职业回报方面,除了看重现实利益,同时也较有长远的规划,他们对于获取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更为重视,而这些方面正是目前职场比较看重的。这无疑反映了今天的大学生能够更为主动地拉近自己与社会与职场的距离。在企业印象来源渠道方面,2001年的调查表明:“相关报道”、“各类媒体广告”和“产品本身”明显高出其它渠道。而2004年的调查中增加了企业的促销活动一项。到2007年,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产品本身成为大学生获得企业印象的主要来源,同时校园活动、企业的员工、公益活动也会使大学生对企业产生较大的印象。这更进一步表明了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正在缩小。

结语:从2001年到200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走过从“精英”向“大众”转折的七年,大众化教育与大众化就业从最初的陌生名词逐渐成为深入全社会的基本观念。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大众化给社会(家庭)和大学生的观念带来了天翻地覆的转变。作为主体,大学毕业生从最初的不接受与不适应到今天的调整心态主动适应,其间经历了很多艰难曲折。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心态更为务实与理性,他们越来

越意识到,怨天尤人没有用,转变自己的观念和心态,加强职业规划意识,提升自身的能力才是更为重要的。而这样的变化对于政府、学校等相关部门的就业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大众化就业的变革过程将是长期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逐步完善

第四篇: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对大学毕业生来说面对最多的应该是“就业、择业与创业”这一系列的词汇,然而对初次接触这些的大学生来说或多或少有些措手不及,加之如今激烈的就业形势,随之而来所产生的是大学生不同的就业心理。

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重要来源,其发展状况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潜在的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当代青年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而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更是多重的。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承受着就业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压力的主要诱因。由于大学毕业生自身的期望值和就业市场存在着较大差距、市场供需存在巨大缺口、用人单位过分追求高学历要求过于苛刻、教育体制和学校方面的问题,当然还有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问题,使得大学毕业生在这时期承受着就业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前还面临着学校学业方面的压力。此时他们面临着毕业论文或论文答辩、毕业考试、考研等问题。在这种种压力之下,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和行为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据国内有关文献报道,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不是最多,确是最重,因而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而这其中,就业心理更值得高度关注。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往往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引起的,它是受个体自身及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所有这些因素中,压力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而就业在压力这一重要因素中又首当其冲。然而2008年又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以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投行宣布破产为标志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金融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虚拟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实体经济。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虽然保持经济稳定的基本面,但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经济低迷、出口下降、需求不振、价格跳水、经营困难……种种迹象表明,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寒冬”正呼啸而来。

金融海啸的危害才刚刚开始,大学生成为就业市场上最直接受害者.....在求职市场饱受令人寒心的冷遇,相当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继续留在学校深造或然而更多不怕“冷”的应届毕业生则继续在求职“战”场上,寻求着自己未知的求职之路。

在这次的“金融危机”影响下,原本就已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更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不同的心理影响。

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有些同学可能还具有一些其它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因此,如何改善和引导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一

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然而金融危机的突然来袭,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凸显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1)就业心理压力增大,情绪普遍有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金融危机的出现无疑是雪上加霜。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

焦虑则是由于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因自卑、自负和怕苦等原因遭遇的求职失败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是由心理冲突或遭受挫折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焦虑在则有是主要表现为:大学毕业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职业,但又担心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害怕自己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而对择业准备感到无所适从;害怕被用人单位拒绝以至于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付诸东流等等。这些都是大学毕业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而“80后”大学生对风浪和挫折体验相对较少,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很不稳定,大多数毕业生都处于一种烦躁状态中。平时很多学生常把一个词挂在嘴边:郁闷。其实,在心理学上,郁闷是焦虑的代名词。在就业的初期阶段,毕业生最突出的问题是目标焦虑,即现实能否达到心理预期值。受金融危机袭击,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原本对自己比较有信心的同学也开始担忧起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金融危机前15%的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就业很乐观很有信心,6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比较乐观、有信心,然而金融危机后亮相数字分别下降到6%和27%,而越来越迷茫的人则由13%上升到44%。

尤其是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的行业,像金融业等。受这次危机影响最大的就是金融行业,以美国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开始了裁员工作,金融工作也失去了固有的魅力—高薪以及无法比拟的行业优越感,在中国,从业中的部分金融精英们正在选择抽身,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因为其他工作显得更加有利可图。原本很牛气的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们现在也担忧起自己的前途来了。

(2)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形成鲜明对比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

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3)就业心理期望明显降低

在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的心理期望也明显降低,主要表现在对就业起点工资的要求、在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对基层工作的态度、工作是否专业对口、对首选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要求等各方面要求都有所降低。例如,毕业生在起点工资方面普遍降低了500到1000元的要求。而对基层工作以前没有考虑过现在开始考虑的人占8%,连同一直在考虑的共占19%近20%,一改以往基层工作“冷门”的情况。另有9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只要跟专业有关联即可,不需要专业绝对对口。金融危机前43%的毕业生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有具体要求,而金融危机后这一数字下降到29%。而对首选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没有特别要求的由18%上升到34%。

(4)自负心理相对减弱

所谓自负心理是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部分大学毕业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思想不够解放,认为考上大学就等于跳出“龙(农)门”,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毕业时即脱离“苦海”,理应得到丰厚回报的职业。特别是一些家庭环境不错、社交能力强、参加社会活动较多、接触面较广的学生以及热门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和优秀大学毕业生,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优越感,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自视清高,在求职择业时好高鹜远,结果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失

去良好的就业机会。金融危机影响下,即使再优秀也要冷静地想一想。很多很优秀的同学在被问到关于是否创业的问题的时候,他们态度都很谨慎,“现在找工作都这么难,开公司又谈何容易”。原本有创业计划的同学也发现创业并不是一腔热情就可以,“现在市场不景气,还是先找份工作积累些经验,等经济复苏了再考虑创业”。

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

个人观点:

制定一个长达十年的人生发展规划。从第一次就业开始到后面10年如何发展,都要有一个计划。制定职业生涯计划不宜过于短暂,也不宜太长。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应考虑“三性”:对职业的适合性、对个人的兴趣性、对社会的现实性。要敢于去做自己认为可以做的事情,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成功。有了明确的人生发展规划,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提高,社会应变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同时,应该根据自己所学知识以及感兴趣的方向,找准自己心仪的工作或发展方向。要明白你适合做什么,你能为社会奉献什么。以平和的心态合理定位,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此,就可以减少或避免就业路上的曲折,多些顺畅。

第五篇: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调查报告2007年01月08日山东大学

摘要:近年,大学生基层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国家也一贯倡导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为了深入了解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基本情况,以便为下一步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依据,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于2006年

5月开展了本次调查活动。

关键词: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

近年,大学生基层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国家也一贯倡导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为了深入了解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基本情况,以便为下一步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依据,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于2006年5月开展了本次调查活动。调查活动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分两种,分别针对学院和学生。本次调查得到了各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学生的热情配合,我们将调查情况分别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汇总如下:

一、学院调查结果分析

学院层面的问卷调查覆盖全校的29个学院,《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学院)》由各学院指定专人负责填写,共收回有效问卷29份,回收率为100。

山东大学自合校后,2001--2005年,我校共有968名毕业生面向基层单位就业,其中,2001年120人,2002年172人,2003年222人,2004年232人,2005年222人;博士23人,硕士174人,本科生771人;面向基层就业的学生主要分布在外语、法学、机械、文学、环境、能动、化学等学院,其余学院相对较少。

调查显示,对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各个学院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普遍认为这是今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可以使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中锻炼成才,更好地为国家社会服务。

在具体的工作中,有的学院持积极响应的态度,有的学院存在顾虑,担心就业质量不高,会影响专业的发展。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可能会遇到的阻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生活条件差,风俗习惯难以适应;前途不明朗,担心政策有变化;工作条件艰苦,难以发挥自身能力;家人不理解,亲戚朋友反对等。

各个学院对学校开展到基层就业宣传教育活动也提出了许多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入学教育开始将基层就业教育融入学生就业教育整体规划中,对于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2、邀请正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与在校生进行经验交流。

3、利用校区内的宣传栏、橱窗进行政策宣传,使学生较早获得相关信息,树立基层就业的意识。

4、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倡导奉献精神,鼓励先进,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5、为毕业生提供相关信息,加强对于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指导,提供基层就业的相关知识和服务。

6、为基层就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锻炼机会,并相应提供一些外部优惠条件。

7、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正确面对现状,教育学生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了解基层对人才的需要,明确基层就业同样可以发挥才干、建功立业。

二、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学生的调查,我们选取了法学院、管理学院、机械学院、文学院、信息学院等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学院,由各学院组织学生填写,共收回有效问卷1000份,各学院的分布情况见表一。

我们一共调查了本科生821人,硕士生151人,博士生28人,按性别分布为男生688人,女生312人。在所有被调查学生中,党员(含预备党员)为382人,共青团员571人,群众47人;城镇户口的466人,农村户口的534人;另外,有410人为独生子女。

对收集上来的资料,我们运用SPSS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调查的结果报告如下。

1、对基层就业的认同感较高

2005年7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联合中组部、人事部和教育部等部门共同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并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这是在目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党和政府为促进广大毕业生就业而采取的新措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高度关怀。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广大毕业生对此是如何看待的呢?在本次调查中,有33.1的同学表示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非常敬佩,35.5的同学认为到基层就业大有可为,21.9的同学认为这是就业的权宜之计,也有9.5的同学对此不理解,认为不值得效仿。

2、对到基层就业认识到位,动机端正

调查中,对“毕业后你会选择到基层就业吗?”这个问题的回答,75.4的同学表示会或者可能会,25.6的同学表示不会。另外,对于国家相关政策的了解情况也各不相同,10.9的同学回答很了解,57.5回答了解一点,还有31.6的同学回答不了解。

选择到基层工作的动机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14.1的同学认为这是一种无私奉献回报社会的行为,40.9的同学认为到基层工作能当骨干、挑大梁,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30.0的同学认为可以在艰苦地区锻炼自我,磨练自我,还有15.0的同学认为到基层工作对于以后考取研究生和公务员都有优惠。

另外,到基层就业也会有很大的收获,例如丰富基层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个人能力的提高,个人理想的实现等,同时也可以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顾虑、障碍有待消除

调查过程中,广大毕业生也对面向基层就业表现出了一定的顾虑,例如:16.3的被调查者认为到基层工作工资少、待遇低;6.9的认为条件比较艰苦;24.3的认为会失去在大城市可能有的一些机会;认为前途不明朗,担心政策有变化,进去容易出来难的占21;专业不对口的占7.3;认为体制、思想相对落后,而且关系网复杂,难以发挥自身能力,发展空间小的占21.4;另外还有2.8的同学认为部分基层单位用工不规范,没有保障等等。(详细情况见表二)

调查显示,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有:基层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34);渠道不畅通(23.3);用工不规范(18.8);对基层就业的认识存在误区(17.8)等等。

三、小结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基层就业正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针对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提高认识,强化服务意识,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的网站、宣传栏、橱窗等各种渠道对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进行政策宣传,使广大学生了解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义和国家相应的优惠政策,转变对基层就业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对基层单位的宣传,帮助学生了解基层对人才的需要,认识到基层岗位是青年学生锻炼成才、建功立业的沃土,从而增强毕业生投身基层,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同时应当服务上狠下功夫,未到基层的学生的排忧解难,尽可能的提供便利。

1、积极开拓市场,努力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形式多样的平台,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尤其注意基层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工作。

2、争取做面向基层就业学生的坚强后盾,做好他们的档案、户口和组织关系的管理和迁移转递工作。落实各项政策,以免除其后顾之忧。同时建立和畅通他们与学校的联系,做好跟踪服务,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积极进行宣传,树立先进典型。

3、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拓展第二课堂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进行培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建构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利国利党利民,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着眼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和西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节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工作。

下载大学毕业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毕业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即将踏入大四,面临即将实习找工作问题的我们,对大学生就业知之甚少。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好范文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暑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

    大学毕业生就业发展年度调查报告白皮书

    大学毕业生就业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白皮书 一、调查说明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

    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毕业大学生逐年增多,面对各种毕业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择业方向又会有怎样的变化。众所周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

    大学毕业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5则范文

    大学毕业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项目背景: 作为涉世未深的应届毕业生,面临着毕业的压力,如何选择,在剩余的时间如何取舍,将影响着日后的工作情况。是继续接受教育考研,选择报......

    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查报告

    目录一、摘要…………………………………………………………2二、调查目的……………………………………………………2三、调查结果…………………………………………………......

    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2010年即将过去,在这一年中,拥挤于就业大军之中的大学生们承受了不少的喜怒哀乐。年初,“大学生做高薪民工”的讨论曾一度让毕业生为当时的......

    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为了真正做好中职教育工作,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加强了解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及能力素质的要求,我对我校会计专业近三年......

    【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

    【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给本来就就业困难的我们更添了一层霜,【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如今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受到我国各界的关注。同时也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