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企业如何改革和发展

时间:2019-05-12 12:0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中小企业如何改革和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中小企业如何改革和发展》。

第一篇:论中小企业如何改革和发展

论小型家族企业如何改革和发展

青岛理工大学

2012级物流管理专业1班

李进益2012222972014、5、17

论小型家族企业如何改革和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但是小型家族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却已成为我国在新世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小型家族企业恰恰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本文通过对小型家族企业的分析,根据小型家族企业的特点,研究探索小型家族企业改革创新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进一步推进中小家族企业高速发展。

【关键词】小型家族企业;改革;问题;人力资源;企业文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型家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小型家族企业改革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而这些大多是由于小型家族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我们不妨了解一下目前小型家族企业所面临的现状,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目前我国小型家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小型家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导致人才短缺。首先,特别明显的一大问题就是小型家族企业资金不足。所以无论是在生产规模上,还是在人员上都要小于大企业。这就导致了大部分的小型家族企业很难通过提高工资和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人才又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这将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2、家族式管理现象严重,缺乏严格的执行制度,以及用人不规范的传统问题。由于大部分的小型家族企业都是就当时特定的经济大环境而发展起来的投机者。所以很多人都是一大家族一起干,没有什么专业素质及文化。这就导致了公司高层管理经验不足,缺乏科学管理,而且内部员工大部分都是关系员工,各个员工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管理上受到严重的阻碍。极度制约了企业的转型与发展。

3、企业制度不健全。无论是绩效考核制度,还是社会福利体系,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及漏洞,造成了企业在用人处事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这不仅影响了公司的团结,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公司的发展。

二、目前小型家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所面临的困境

从以上各个问题来看,无论小型家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的问题。想要彻彻底底的进行改革,那就不得不仔细了解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不妨进一步分析一下小型家族企业在这方面所面临的困境。

(一)小型家族企业家的自身问题

1、小型家族企业中个人权利过大,缺乏分权与制衡。

由于大多数小型家族企业为私人兴办的,所以高层决策时只对自己负责。这就形成了家族企业的发展模式。当企业走上了发展之路,规模逐渐扩大时,这种管理模式便会诱发一系列的问题,很容易造成决策的盲目、管理的混乱与权力的滥用,最终导致企业的衰败。

2、小型家族企业家的素质参差不齐

(1)由于企业高层大都是一些和老总一起干的创业者,没有太多的专业管理知识,所以高层素质普遍偏低。

(2)对于人才,是小型家族企业家的一块心病。由于高层能力限制,对人才的管理越来越力不从心。无法放心地将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大都是自己一人独揽全部,而其他人却无所事事。这就造成了老总累的半死不活,而人才却无事可做、无法得到重用。渐渐地导致人才流失、公司萧条。

(二)小型家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1、家族思想观念比较严重。

由于内部员工大部分都是关系员工,各个员工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管理上存在裙带之风,绩效评价也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严重压抑了家族以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极度制约了企业的转型与发展。

2、小型家族企业的人员流失严重并缺乏控制。

在我国许多小型家族企业中,都过于侧重于管理与服从,而忽略了人和制度的重要性。在企业中,员工的性格常常受到野蛮的打压,才能无法得到发挥。从而导致工作压力大,缺乏职业安全感,公司的不公正、不合理早已将他们彻底的推向跳槽的边缘。然而公司的高层却仍没有意识到这些人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商业、技术秘密,带走了客户,使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还影响职员工的稳定性和效忠心的严重后果,还在我行我素当中,不加任何的改正。这样的管理更加剧了人才的流失。

(三)缺乏一个系统的、完善的企业激励制度及绩效考核体系

一个良好的激励及绩效考核制度是员工拼搏、奋斗的源泉,是促进公司实现公平、创造良好竞争氛围的平台。而一般的小型家族企业往往出现以下情况:

1、激励强度不足。由于小型家族企业的资金有限、收入成本低,导致小型家族企业经营者激励强度比大型企业小,起不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2、激励方式单一且实现困难。大多数小型家族企业经营者是通过低廉的工资加上少量的奖金来实现激励的目的的,但是员工却很少有人能够拿到的。这是因为制度太过苛刻没有可行性,比如全年不能有迟到、请假等现象。如此少量的奖金再加上苛刻的条件使无数员工望而却步。

3、存在一些营私舞弊的现象。一个不健全的制度往往会带来一大堆问题,这将严重破坏公司的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投机取巧、营私舞弊者将盛行于市,公司内部一片混乱。

(四)社会保障体系及社会福利不健全

小型家族企业由于受到资金及收益的限制,尚未有能力支持起如此庞大的额外开支。况且小型家族企业缺乏一定的法律法规的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只能停滞不前。而建立解决企业破产、债务、离退休和下岗职工及企业办社会等问题的社会福利制度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员工享受不到应有的福利,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员工怨声载道,企业发展困难重重。

三、建立持续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综上所看,小型家族企业目前早已千疮百孔、危机重重,企业人事改革刻不容缓。所以建立一个持续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迫在眉睫。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小型家族企业对人才的认识一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没有把人作为重要的资源,都是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而小型家族企业想要持续有效的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而是各级管理人员的共同职责,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小型家族企业应当树立以下几种观念:

1、树立不拘一格,物尽其用的观念。

2、树立因职择人,任人惟贤的观念。

3、树立着眼群体,互补互济的观念。

(二)建立多种招聘渠道和吸引人才的机制

首先,想要更好的吸引人才,就必须建立多种招聘渠道和吸引人才的机制。只有一个优异的企业人才管理机制才能真正的实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

1、在人才引进方面上,首先要有很好人才引进规划。人力引进规划要跟上企业发展的要求,要有前瞻性、战略性;同时要科学合理,既要有数量,又要有质量,而且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要主动寻找各种人才,积极的走出去,从而招聘到适合企业发展得急需人才;

2、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应聘者的才能、品质。尽量不要以貌取人,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应聘者,同时让应聘人员获得比较客观、详细的信息,正确地了解他们应聘的职务和将要从事的工作。这样一来,无论是否被选中他们都会对这次应聘及本企业感到十分满意。

同时小型家族企业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当前企业改革的良好时机,有效地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以各种方式努力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

(1)利用高额工资、福利。考虑到自身的实力和实际条件,小型家族企业应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度,一般可以采取“底薪+奖金”的模式:“底薪”就是员工每月基本固定工资,每人基本上差距不大,而“奖金”可以根据员工的工作性质和人才层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计量标准和评价方式,充分、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

(2)利用职位。人是有各种各样的需求的。,不仅有物质的需求,还有精神上的需求。因此,创造恰当的诱人条件,也是吸引人才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根据人才自身能力及特点,给人才设置挑战性的工作或职位,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发展的空间,不但满足了人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也使得人才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反过来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3)利用股权。可以通过给予一定的股权将高端人才牢牢地绑在自身这辆战车上。这样不仅有利于吸引人才,还可以增强人才的责任心,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

1、加快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培养。想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就必须加快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培养。同时要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使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使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化、科学化、规范化,完全杜绝营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现象。从而使小型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走上正规化、专业化、公平化的道路。

2、从全方位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全方位构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工作,要加强和完善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从全方位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管理、激励机制。

(1)共同营造一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2)可以考虑把工作要求和员工能力以及报酬适当地结合起来,通过实际工作的内容来

激励员工;

(3)营造一个共同努力,和谐共存的工作小组,将满足员工得社交需要,使员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充分发挥潜能;

(四)将分权与制约原则贯彻到小型家族企业的决策管理中

我国大多数小型家族企业都是在个体、家庭经营基础上,依靠自我积累,自我滚动方式发展壮大的。资本主要集中在企业主本人(或其家族、家庭)手中,其他股东股份比例很小。这就导致了企业主产权集中度过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决策。而企业产权过于集中,缺乏多元化,必然导致企业家族化倾向明显,无法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难以摆脱血缘或婚姻关系对企业的干预,无法将权力制约原则深入贯彻到决策管理中。所以企业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分权与制衡机制。

一方面,在企业内部要建立起权责明晰、相互监督、彼此制约、有效沟通、高度协调的机制;一些重要的职能要分由不同的部门人员来行使。另一方面,应制定出系统的规章制度,明确每一部门各层管理人员的目标、权力与职责,促使各职能部门、各管理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正确地行使权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人的相应的才能,更好地规避单独决策的风险,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五)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

我国小型家族企业长期以来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认为企业只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及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就能很好的发展。其实成功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比物质的激励更为有效。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员工对企业、对社会的根本看法,还会影响员工对工作、对生活乃至对人生看法的根本性的转变,并且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氛围。而这些都是企业能否有效吸引、留住人才,发展人才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还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欲望,从而齐心协力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对小型家族企业而言,其影响效果尤为明显。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小型家族企业即将面临着新一轮巨大的发展机遇及挑战。企业的竞争早已变成人才的竞争、管理的竞争。这一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但从接受一个观念到将观念转化为有效的行动,还需要一定的过程,而且是比较艰难的过程。小型家族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及策略,建立高效、合理的人事管理机制,并在实际中不断改进、完善,才能在社会大发展的潮流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汉川.中国小型家族企业发展机制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陈乃醒.白林.中小企业管理概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3】付磊.股份合作制与小型家族企业制度研究[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1.【4】叶国标.《中小企业乘风破浪正有时》[J],今日上海,1999.8

【5】[日]小川英次.《中小企业现代经营术》[M],改革出版社,1992

【6】施振荣,《再造宏基》[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8

第二篇:论国有企业改革

论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在做,至今已经三十多年,目的是将过去公办企业改造成为市场化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产权的改革。经过了明晰产权,分类改革,建立股份制企业等阶段,也经历了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破产、职工下岗等阵痛,现在的国有企业,在公司制度的形式上的问题已经不是非常明显,但“中国特色”也告诉我们,国内重形式轻内涵的思想,可能会使国有企业改革功亏一篑。

为什么说是国有企业改革重形式而不重内涵呢?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反映。

首先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中公司制的形式化。公司制遵循一个原则,即权利机构、监督机构、经营机构互相分离、互相制衡、权责分明的原则。由此原则,公司制形成了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我国,任何一个国有股份制公司都具备了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很难说在公司治理原则下工作。现在的国有企业往往都是董事长一个人说了算,至于股东会的投票权也仅仅是摆个样子。监事会负责人的认定需要董事长的默许,而董事长对一个企业的经营方向也有无可争辩的决策权。虽然实行公司制的初衷是将权利分散,各个部门之间要互相监督,然而最终大权还是被董事长一人独揽。

其次是行政补贴沦为形式。比如说最近亏损的电力企业。如果说电力企业每年60%的电煤供应为合同煤能真正落到实处,则电力企业的亏损可能不会有那么多。而现实是,电力企业为了获得合同煤的供应指标,需要拉关系走后门,而且还不一定能够获得应得的电煤。更奇怪的是,中间商却又以合同煤价进来的电煤,却以市场煤的价格卖出了。由于电力企业属于国家基础基础工业,价格没有市场化,因此,竞争合同煤就成了他们的行业竞争手段。

再次是国有企业垄断加剧,没有形成很好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为什么能够形成垄断?说到底是两点:政策、资源。国家颁布的政策永远是倾向于国有企业的,资源型行业必须有国家管理。一个行业,既有政策支持,缺乏监管,又有资源垄断,那任何行业都不可能竞争的过它。比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他们垄断了国内的原油市场,他们手里有油田,根本不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要将石油开采出来就是钱。又如中国联通、电信、移动三家电信运营巨头,垄断性的拥有中国的网络资源,并且缺乏行业监管。

以上的三点只是国有企业改革后期的几个问题的缩影,这反映出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形成自由竞争的目的仍未达到。这是为什么呢?在国内有一种说法,叫做“潜规则”。“潜规则”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游离于正式制度和规则之外一种规则,是由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办事方式。人们往往能够通过“潜规则”来绕过制度和规定。我认为,“潜规则”正是当前国企改革流于形式的最重要原因。“潜规则”同时又在行政机关同样适用。因此,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最重要的是破除“潜规则”,而途径则需先从行政机关入手,先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再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否则国有企业改革将无法进行下去。

第三篇:论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

论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前后经历了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1993~2003年: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2004年至今: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三个阶段。纵观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骄人成就。但在现实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本文将从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改革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预测国有企业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 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时至今日,我国的改革开放快走过了31年,各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的发展;作为一个企业管理的研究生,我们在时刻关注国家发展的同时,更要将国家的发展与自己的专业思考结合在一起,通过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将就我国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主题,分别从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改革发展中取得的成就、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过程的归纳和思考。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1993~2003年: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2004年至今: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各个阶段都有明显的特征,各个阶段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

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此时国企改革主要是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耀邦同志作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指出: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此时国企改革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同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到1987年底,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1988年2月27

日,国务院发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

由于承包制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1992年后国务院就不再鼓励企业搞承包。并于同年7月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主要致力于企业内部机制的转换。

1993~2003年: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

这个阶段是我国国企改革的第二个阶段。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指出:“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落实企业自主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股份制有利于促进政企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积聚社会资金,要积极试点,总结经验,抓紧制定和落实有关法规,使之有秩序地健康发展。”这个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解决国企亏损问题、股份制和公司制试点改造,发展资本市场。

2004年至今: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处理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关系。

2005年4月中国证监会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到2006年末,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

这一阶段国企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正确处理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变革资本市场等。

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国资委信息中心披露:2007年前三季度,418户国有重点企业总体运行态势良好,销售、利润持续较快增长,企业盈利能力、保值增值能力、资金使用效率同比均有所提高。实现营业收入91308.2亿元,同比增长19.8%;累计成本费用总额79941.3亿元,同比增长19.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1.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总额增速开始慢于收入增速;实现利润8786.9亿元,同比增长32.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3.9个百分点。2006年中央企业总体经营业绩再创造历史最好记录,实现利润7681.5亿元,比上年增长20.5%;

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平均总资产报酬率7.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22.4万元/人,比上年提高21.7%;从业人员人均利润7万元/人,比上年提高9.9%;平均流动资产周转率2.0次,比上年加快0.1次;平均资产负债率55.8%,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上缴税金1.77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34.5%。与2002年相比,全国国有企业户数虽然减少了4.36万户,但营业收入、实现利润、上缴税金分别年均增长18.7%、36%和20.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另外,国有企业改革在以下三个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1)国有企业慢慢转变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通过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利改税、承包责任制改革,将国有企业从政府机关的附属生产单位,转变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关广梅、步鑫生、张瑞敏、柳传志、倪润峰等一批国企改革风云人物以及海尔、长虹、联想等一批典型国有企业就是最好的例证。

(2)国有企业慢慢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抓大放小、攻坚脱困、股份制改造、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将国有企业改革从两权分离下的放权让利,转向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从1994年开始,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在100家企业推进。企业大门上惹眼的“招牌”,“××厂”、“××总厂”逐步被“××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所取代;企业领导班子里出现了“董事”、“董事长”、“董事局主席”、“监事”等新名词。到2000年,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80%以上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3)实现国有资产的布局调整。

通过有进有退、优化布局、整体搞活国有经济的改革措施,将国有企业改革从单个国有企业的改革,转向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08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这是做强国有企业、提升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三、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现实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继续深入,国有大型企业的垄断经营必将遭到越来越多的社会挑战。国家的扶持政策也是具有历史阶段性的,一旦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完成,一些政策因素也将逐渐退出市场。国有企业将被公平和平等地推向市场,这将是下一时期我国大型国有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同时,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仍然是具有政治性的经济组织。国有企业的经营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经营者的思想观念密切有关,只要共产党领导的国企干部不腐化变质,国有企业就完全可以搞好。中国也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道路来。

当然,思想问题解决之后,还有一系列体制问题需要解决。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产生一个有效的经营管理层的问题。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经营者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公司董事会

成员,负责制定公司决策和公司政策;二是公司经理层,负责公司日常事务。公司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公司经理层由董事会选聘,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公司董事会直接由上级行政部门任命,经理人员主要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委派或指定。由此产生的董事和经理人员与股东会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完全丧失,不称职的经营者不能及时罢免,优秀的经营专家不能走上经营者岗位,公司治理结构不能发挥作用。

2.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

股权结构是指各种股权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的比例数量及其相互关系。目前,我国虽然有一部分国企经过了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了股份制和股票上市,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的企业还占很大比重。截止到2003年4月底,全国1124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占公司总股本超过50%的有890家,第一大股东为国家的公司,占全部公司的65%。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投资主体单一化,大多数老国企投资主体只有国家一个。即使一些提出改制500强目标或作为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也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集决策与执行于一体。另外,由于国有产权的非人格化,使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部分在海外的国有资产缺乏监管。我国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主体单一化,造成政企不分,效率低下。

3.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委托代理问题产生于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当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时,经营者就可能会放弃所有者的利益而追求自己的利益:当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经营者就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投机行为来谋取个人利益。这种现象称为“内部人控制”问题。目前,由于经理市场、资本市场远未成熟,这样就难以公正地评价经理人员的业绩水平和公司价值,对经营者也就产生不了竞争压力和动力,使得国有企业改制后仍然存在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问题;而在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国企治理结构错位、企业产权未能多元化、监督约束手段失灵等现实情况下,内部人侵蚀所有者利益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4.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目前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表现在:转让国有产权没有完全进入市场,难以发现国有产权的市场价格,很难判断国有资产是保值增值还是贬值流失,少数不法分子乘机暗箱操作、收受贿赂、低估贱卖国有资产;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问题突出;内外勾结,低估贱卖国有资产;把职工经济补偿金等费用从转让国有净资产的价款中预先扣除,压低了产权转让价格。正是由于这些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面积流失。据统计,国有企业2004年共申报核销资产损失3178亿元(人民币,下同)。这就相当于国企92000元亿资产总额的4%左右,32000亿净资产的9.9%。加上中国财政部已核准的近1000亿元损失,国企共计核销损失达4000多亿元。而在过去几年中,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共计核销损失接近2万亿元。另外,由于驻外企业决策人员失误等诸多原因,近年来境外国有资产流失呈上升趋势。

5.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重

国有企业需要改革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和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国有企业还面临其他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产品短缺;当一部分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滞后,竞争能力不强,经济效益仍然低下;企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尚未形成,相当一批劣势企业不能及时退出市场:企业富余人员多,办社会负担重的矛盾仍然很突出,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的压力仍然很大。

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

1.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尚需进一步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内涵是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包括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问的相互制衡,是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相互制衡来实现的;又包括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制衡,是通过经理市场、证券市场、购并市场、公司法规等途径来实现的。目前,国有企业仅仅是从形式上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在内的治理结构,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使它们之间形成制衡关系,真正发挥各自的作用。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有效制约公司经营者,所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点就在于公司经营者的产生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激励和约束上。

2.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是核心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只有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才能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林毅夫教授的观点,对大型国有企业来讲,实际上产权不那么重要,私有化不是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改革的难题在于整个国有企业都有政策性负担。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在行业不符合我们比较优势即战略性负担;二是过去一个工作岗位派几个人去,会出现冗员、养老保险等,即社会性负担。他据此提出四个政策建议:第一,如果它的产品是国防绝对需要,又不可能从国外进口,那就只能继续补贴,任何国家都一样;第二,如果它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有很大的国内市场,同时它在国防方面不是很敏感,如通讯、石化产业,在这种状况下,可以用市场换资金的方式,让这些企业直接到国外上市,或是和国外企业合资,等到它获得国外资本就会获得自身能力;第三,如果它的产品没有很大的国内市场,那么也就没办法获得国外的资本,那只能转产。利用它们人力资本上的优势,让它们去转产,生产国内有很大市场,同时又符合我们比较优势的产业,就有可能获得较大的自身能力;第四,如果它的工人都老化了,产品又没市场,那惟一的办法就是破产。

3.股权需要进一步多元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表现形式。”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必须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前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途径主要有:在国有资产分级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可以吸收各地方投资实体形成的股东;吸收战略投资者作为股东,通过债权转股权,贷改投等方式形成多元化股东;在企业并购、技改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投资主

体多元化;与建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实行高层人员持股,通过境内外上市、法人相互持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4.通过完善委托—代理机制,减轻“内部人控制”问题

针对国有企业治理中委托—代理问题和“内部人控制”比较普遍的现象,应根据本国国情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条件,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有效地控制内部人不当行为的发生。必须强化公司内部约束机制,强化公司外部约束机制。

5.尽量解除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

国有企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殊性质,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改革还要注意到社会的其他方面,特别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解除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建立公正合理的结算标准核算下岗职工应得利益和权益;加强社会救助;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其改革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能重视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外部机制的完善,建立有效的机制管理国有资产,建立独有的国有企业文化和培养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企业家,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最终一定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新华网: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

2.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4.郭立民.深圳国资国企改革:问题与出路[J].特区经济.2009,(03)

5.代明,代毅.深圳国资管理体制再创新之路[J].特区经济,2005,(02).6.黎利.改革浪潮竞风流———深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J].经济前

沿,2005,(01).7.雎国余,蓝一.企业目标与国有企业改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4,(03).8.李开发.较量:国企改革激情大辩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9.肖凤桐.国有企业改革与调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第四篇:论中小企业制度创新和发展

论中小企业制度创新和发展

据统计,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2000万家,约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0%;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5%和45%左右,特别是90年代以来,75%以上的工业新增产值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因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佳途径。我就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寻找其发展途径。

一、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中小企业虽然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就企业本身而言,其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都不尽合理,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市场疲软、机制不活、资金不足、人才缺乏、信息不灵等原因,致使中小企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没能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

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档次低、更新换代慢

据国家对421家中小企业的1281种主导产品情况的分析,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2.94年,比国有大企业的10。8年还高出2.14年。其中70年代之前投产的产品有325种,占25。37%。按产品水平划分,达到80年代中期末或90年代水平的产品有956种,占74.63%,其1/3的产品处于80年代初以前的水平。因此,中小企业产品合格率低,产销率低,产品积压严重,经济效益差。如中国彩电企业长虹,康佳等还在生产平面电视为上百乃至几十元利润恶性价格竞争时,日本索尼,松下等企业已经开发出等离子,液晶显示等附加值高的产品,一台就能赚回国产电视卖上百台才能获得的利润。

低水平重复建设,结构趋同

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市场经济不成熟的突出表现。在我国,这种情况不仅表现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重复建设和重复投入,也表现在中小企业自身的重复建设和重复投入。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走势,不少行业的生产经营困难与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密切相关。各地为了自身的利益,盲目上项目,搞建设,造成了资源浪费。专业化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

市场经济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其本质是通过社会组织实现专业化、协作化和社会化,形成竞争与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追求合理利用一切资源满足人们消费的社会形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务必强调“少而精、少而专”。但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包括中小企业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型企业,效率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中国有句老话“一招鲜,吃遍天”,企业也必须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有自己的创新,这样才能在全球化大潮下继续生存下去。

管理方式单一,官僚主义盛行

我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众多的小企业,由于是私人企业或个人最大权力行为,在人员、资金、技术等方面,采取家长式的单一管理方式,官僚主义盛行。这种管理模式,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科学决策,增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造成企业经营效益低下甚至亏损。特别是当企业资产发展到较大规模时,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使企业的原始动力在不正常的“内耗”或决策的偏差甚至失误中丧失殆尽。

二、中小企业发展中问题存在的原因

改革开放初期,体制效应推动着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也呈现出上述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

盲目追求多元化,缺乏核心技术竞争能力

我国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初期得到迅猛发展,主要是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潮流,属于体制变革的释放效应,并非企业本身技术研发能力的快速增强。随着体制变革的逐步推进,其释放效应日渐减弱,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新的转折。这时候,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在如何增强核心技术竞争能力上下工夫,而是钟情于“多元化”经营,把有限的资源分散在几个甚至十几个行业中,梦想“东方不亮西方亮”,以此抵御经营风险。这种情况在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尤为严重,如春兰集团原来是生产空调的龙头企业,销售最好时曾经占到整个市场27%,后来由于该集团的高层错误决策,春兰集团又开始涉及摩托车,汽车,电视,电冰箱等行业,均告失败。在同等条件下,挖掘一平方公里和挖掘一平方英尺,其深度自然会相距甚远,这个道理应当引起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者深思。

忽视调查研究,对宏观经济形势把握不准

宏观经济环境是企业经营活动所面临的经济条件,是企业不能控制但必须去适应的外部力量,中小企业尤其如此。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不仅给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机会,同时也给中小企业带来种种环境威胁,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中小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剧烈的今天,客观上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十分重视研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然而,纵观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不是根据宏观经济条件和市场分析进行决策,而是领导人“拍脑袋”决策,因此失败在所难免。例如,深圳宝安集团经营的主业是房地产,而房地产易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深圳宝安集团由于缺乏周密的市场调查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深入研究,在1993年国家开始对经济过热进行大规模调控的同时,仍然加大对房地产业的投资,从而导致巨额资金被占压,整个集团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投资效益急剧下降。

急功近利,缺乏中长期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企业在组织经营活动中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制订的整体规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重视对所在行业及拟进入行业的市场分析和未来经济走势对该行业影响的研究,制订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用以指导自己的经营活动。但是,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中长期战略目标,陷入“无战略经营”,导致经营活动没有方向感。它们往往只注重短期利益,经常为市场上五彩缤纷的获利机会所迷惑,风闻市场上某种产品畅销,就一哄而上,见哪个方式有效,便纷纷模仿。例如现在风靡一时的电动车行业,诸多企业看到这一行业的准入门槛低,技术含

量低,就一窝蜂的上马,有些企业根本没有自己的技术,只不过是组装销售,使用劣质的零配件,心存赚一票就走的心理,再加上该行业规范国家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造成该行业企业良莠不齐,可以预见该行业必将经过一个残酷的竞争,淘汰一大批不合格的企业。

管理者素质较低,管理能力有限

在中小企业发展初期,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对管理者素质要求不是太高。但是,随着企业发展壮大,竞争加剧后,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以生产冰箱起家的海尔集团之所以能取得那么辉煌的成就,其总裁张瑞敏的杰出管理起了决定性作用。反观马胜利这位80年代赫赫有名的企业家,在只经营一家造纸厂时,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把企业搞得有声有色;但随着企业集团的扩大,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马胜利管理能力上的缺陷暴露无遗,不适应企业发展,最终导致整个企业集团陷入困境。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者素质总体上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一般员工的素质就更不待言。特别是加入WTO以后,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三、制度创新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

综合以上情况和分析,我认为制度创新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当务之急是使企业成为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认为,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就在于发展了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实现中小企业组织的创新

中小企业必须改变那种研究、生产、营销内部各环节之间协调性差、管理薄弱、随意性大、产权模糊的局面,摈弃整个形式化的组织结构,借鉴国外企业组织管理的先进经验,实行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使企业组织结构由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多层次集中管理模式转向扁平式分散合作、产权明晰的管理模式。一是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中小企业微观层次的创新,即在中小企业中建立以法人治理结构为特征的有效运作的现代企业制度。从本质意义上说,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在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关于所有者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从我国国有企业的实践来看,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性问题的核心是如何使代理人在规范运作的前提下享有与现代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相适应的充分的经营管理权,尽职尽责地履行对委托人的义务,为委托人谋取利益。因此,要推进政企、政资分开,理顺现行企业管理人员、管理体制,明确划分董事会与经营班子的责权范围,妥善处理“老三会”与新的治理结构的关系。二是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产权改革是中小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它是建立有限责任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并真正彻底实现政企分开的基础。把它比作一个人的心脏,拥有健康心脏的人才能新陈代谢,才会生机勃勃。计划经济失败的原因,从根本上看是国有产权虚化,集体产权模糊,私人产权消失等所致。因此,要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与非国有化的改造,实现产权人格化。在此方面有三条选择路径:一是吸收外来资金,进行增资扩股;二是在平等范围内实施“债转股”,除“贷改拨”和将企业银行债权转为政府专门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外,还可以一定的方式转给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作为员工股权;三是将部分国有产权通过股份化的方式转为私有产权,企业经

营者、生产者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要防止“内部人控股”,配套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实现产权的流动。

实现中小企业运营机制与运作方式的创新

中小企业产权的清晰,法人治理结构的形成,表明企业的基础性建设已完成。这时,还需要较好的运营机制与运作方式与之相适应,共同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采取有效的运营机制和运作方式也是中小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是要实行柔性管理,以人为本,完善人才奖励机制。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变化,中小企业需要以人的能力来增加竞争优势。因此,中小企业要以人为本,依靠激励、感召、启发、诱导等方法进行柔性管理,实行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创造一种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第一,实行新产品开发的项目负责制,体现责任大、贡献大、回报大的经济报酬原则;第二,推行岗位竞争末位淘汰制,增加工作压力;第三,推行人才合理流动制,保持企业创新活力;第四,推行管理职务公开竞选制,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第五,推行员工继续教育制,提高员工的科技文化素质;第六,建立学科研究、学术会议制度,营造企业良好的科研气氛;第七,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技术人员的劳动成果。二是改进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过去中小企业存在约束软化的问题,在重大决策上往往是管理者独自决定,决策风险很大,经常出现“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等现象,甚至还会出现寻租、国有资产与集体资产流失等腐败现象。因此,要结合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健全,加强以监事会为主导,纪检监察、内审稽核等部门具体实施的监督约束体系建设,将监督融于中小企业决策和执行的全过程。监督的重点应放在:第一,监督中小企业重大投资决策行为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决策过程是否民主;第二,监督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划是否体现了各产权主体的利益,是否符合国家法规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监督中小企业重大资产重组活动和财务状况;第四,逐步完善职工民主管理监督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工会、职代会的作用;第五,切实加强以社会审计为主要形式的外部监督。

实现中小企业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的创新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我国,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落后是中小企业当前的突出问题,通过管理创新来实现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一是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强化企业基础,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小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挥“船小好调头”的灵活性。针对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要加强成本、资金和质量管理。要强化成本核算,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构建资金监督体系,推进经营预算与计划管理,实行产品全方位的质量控制与严格的品质保证制度,推行ISO系列标准。二是推进战略管理与创新。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都高度重视,但对战略管理与创新重视不够,事实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发展的“发动机”,那么战略管理与创新就是企业发展的“方向盘”。如果没有战略管理与创新这一“方向盘”的引导,技术创新的“发动机”马力再足,也不能指引企业朝着正确的经营发展方向前进。而发展方向不对,甚至方向相反,企业的列车行进得越快,造成的经营损失就越大,结果就是“南辕北辙”。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小企业要强化战略管理与创新的观念,在管理中全面引入战略规划、战略研究与科学决策机制,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三是加强知识管理。所谓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的途径③。在知识经济时代,金融资本和其它传统生产要素已成为商品,而知识资本却成为创造收益的实际推动力。因此,知识管理变得日益重要,中小企业加强知识管理应采取:第一,建立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创建企业内部知识网络,设立知识总监,关注创新和集体创造能力的培养;第二,建立企业外部信息和知识网络,尽可能多地吸收各种新知识,并使之与本公司的知识相结合;第三,同竞争对手进行合作性竞争,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开拓和培育市场。

实现中小企业文化的创新

拥有文化,拥有明天,文化是明天的经济。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人文力量,是确立以人为本,以价值观的塑造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它主要通过文化来引导、调控和凝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人性、人的价值、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在企业管理中真正得到高度体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不竭的力量源泉。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发展历史不长,企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同时中小企业在文化建设上没有历史包袱,只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而采取措施,完全有可能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体系。当前应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培养具有个性特色的企业精神,尤其是企业家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凝聚剂和催化剂,对广大员工有导向、凝聚和激励的作用。二是建立新型的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不同的经营理念,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也直接支配和影响企业的行为。三是实施科教兴企的战略。企业文化实质是经济文化,科教兴企有利于员工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四是构建管理文化。企业文化本身是一种高超的管理方式,企业管理应把自觉素质、人的精神、群体共识放在管理诸要素的首位,通过文化环境的感染、诱导和约束等方式去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五是创造名牌产品。名牌一半是文化,一个名牌的形成过程,必然体现着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如果不注重文化的投入,在商品基本功能无本质区别的今天,是不能创造名牌的。因此,中小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和广告宣传等各个环节要控制和提升文化内涵,赋予其文化的、人性的丰富价值,使产品魅力无穷,长盛不衰。

实现中小企业外部制度的创新

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建设,也就是要为企业发展提供外部制度,创造一个竞争有序的外部环境。笔者认为应在如下方面加大力度。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管理手段要实现从过去直接的行政干预为主转变为间接的宏观调控为主,充分发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调控作用。二是完善市场经济机制。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资金不足,他们迫切要求产品的周转速度要快,这就客观上要求市场必须充分完善,以利于他们快速方便地实现次品的“惊险一跳”。可见,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行为完全受市场机制的制约,政府要加大市场秩序建设的力度,规范竞争行为,创造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三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促进高科技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长期以来,存在许多因素造成中小企业经营上的困难,阻碍着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难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政府要顺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推出高科技创业板,为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资金动力。四是改革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历史的原因,企业承担了一些不应承担的责任,企业也要“减负”,要卸下本应由社会承担的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职能,轻装上阵。因此,政府要出台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创造人才流动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帮助中小企业完成企业社会职能的分离和富余人员的分流。五是政府要提供一系列制度支持,如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完善会计制度,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企业

信用评级标准,组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非国有中小银行,重新划分小规模纳税人认定标准,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率,给予高科技中小企业优惠的财税政策等等。

综上所述,在国家“抓大放小”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唯有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持续发展,这当然需要企业、市场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佘俊

第五篇:中小企业改革创新策略1

论中小企业体制改革政策创新

关键词:中小企业体制改革政策创新

摘要: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采用了市场经济的体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领军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发展也面临的困难与挑战,需要中小企业体制改革政策创新。

一、中小企业发展也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融资难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在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融资渠道狭窄是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2003年8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共有98.7%来自银行的贷款。民营企业相对国有企业更难获得贷款。其次,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影响创业投资的势头。我国虽然设立了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或者国际市场开拓基金,但是由于数量少、服务范围有限,难以满足需要。

2.法律与法制相对滞后,政策环境不尽人意,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我国中小企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但直到1997年的十五大才承认私营经济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如此,目前把私营企业作为体制外的产物,把它跟国有企业分割对立起来,对民营企业另眼相看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3.在“抓大放小”的政策下,资源分配对中小企业不平等。在“抓大放小”的经济政策下,政府往往利用行政手段把好的资源交给大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跟大型国有企业相比存在着不公平,私人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还有诸多限制,对私人资本可以或不可以进入的行业和领域没有具体的说明,民营资本很不利。

二、加快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1.要充分重视政府转型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政府要转变基本理念,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要从单纯追求GDP总量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从减员增效向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转变;从大企业的发展战略向大企业发展战略和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并重转变;由某些不合理的、歧视性的政策向着一个平等、公平的基本理念转变;由控制和管理向服务和支持转变。政府转型当中,要提供有利于企业家发扬创新精神、有利于企业家队伍形成的制度保障;要为农民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要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2.限制、规范政府权限,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自由、自主的空间。首要的任务

是限制、规范政府的投资权限,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更为自由、自主的空间;随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进程,政府的公开和透明将成为一个最基本的发展方向,这会大大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腐败现象也会明显减少;随着政府的转型,未来几年将是社会民间组织发展的快速增长期,尤其是民间商会的发展,这有利于中小企业面向市场发展壮大。

3.变“抓大放小”为“放大扶小”。政府应在资源上给与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私营企业与大型国有企业以同等的地位。政府抓大放小的结果,造成中央企业占有各种资源的优势,同时中小企业又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要积极主动扶小,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公平竞争,推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清理私人资本发展的法律法规和部门的规章。

4.要实行公平合理的税收制度。现在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不平等,调查发现,70%以上的民营企业对这条意见很大,要加快税制改革;落实保护私有财产的法规,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5.推动中小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首先,中小型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做到信息透明、消除财务混乱等现象,提高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信用,争取融资机会。其次,要加快中小型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中小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小型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在拓展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充分重视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再次,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地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推动各类资本流动和重组,明6.建立适合中国的信用评级制度。现在我们信用评级是几家多头搞,没有统一的标准。建议中央政府、各地政府都要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用这个档案数据库来引导中小企业的信用建设。

7.发挥政府服务作用,加强创业、技术创新和员工培训服务等。政府要支持发展信用担保、创业指导、信息咨询市场、人才培训、各界合作的服务型机构;国家要设立专项基金,专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还要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促进中小企业科技成果的转换。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逐步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规模,尽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小企业发展

1.要大力培养企业家精神。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弘扬企业家精神,这对提

高中小企业的数量和质量非常重要,同时也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2.要提供一些相应的基础设施以及商业服务。首先是基础设施和服务,其中专业服务很重要,即在营销、金融、筹资以及商业计划等等方面做出的服务。其次要在大学、私有企业等之间创建网络联系。以改变目前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和运营,缺乏灵活性,不能按照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做相应调整的状况。

3.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国内外专家认为,可利用香港、美国和德国等二板、三板市场,利用风险投资市场,使银行的金融风险和银行信贷能力得到提高。

4.抓住国际合作机遇促发展,借船出海。一是政府这条船,我国对欧盟无论是科技经济合作还是政府的合作,机制是非常完备的;二是各个方面的企业协会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对欧合作的信息;三是我国和欧盟国家科学院、工程学院已经互相在对方国家里建立起了几十个科技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很多科研成果需要转让;四是中小企业走出去,可以寻找融资的途径。晰产权,降低金融系统性的风险,减少投资波动引发的宏观经济波动。

下载论中小企业如何改革和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中小企业如何改革和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改革发展汇报材料

    渐进式改革跨越式发展☆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近年来,☆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原☆市歌舞团)在全省率先推行专业文艺院团竞聘上岗等内部改革,探索出一条“主体不变机制变、主业不......

    论中小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

    广东金融学院《论中小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课程:《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班级:09金融系金融学九班 学好:01511932 姓名:冯忠正提交日期:2010年11月28日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探讨......

    汽修企业改革与发展

    浅谈汽车维修业的改革与调整 摘要:汽车维修业的改革和调整,是适应当前科技发展和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从维修企业必备的三个因素:设施、人才、管理的角度出发,加以逐一阐述,分......

    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有关情况2

    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有关情况一、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 围绕“一大目标”,实施“五大战略”,加强“三大保障”。 一大目标: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

    论中小企业文化构建

    论中小企业文化构建作者:陈春泓 沈益昌编辑:studa20摘要: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是一个沉淀积累的过程,并非企业大了才有企业文化。通过分析构建企业文化对中小企业......

    2000年07月11日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00〕113号 2000年7月11日)根据省委六届八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

    加快企业改革 推进转型发展

    加快企业改革 推进转型发展 省地矿局: 根据局调研组的部署和要求,现将我公司基本情况和改革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实际运作状况 河南省磊鑫地质矿产有限责任......

    市供销社企业改革发展情况分析

    市供销社企业改革发展情况分析今年以来,通过加强企业管理、狠抓项目建设,该市三区乡镇实现供销社综合超市全覆盖,社有企业经营方式多样化,社有资产大幅度保值增值,企业经济实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