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水师范学院第一届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展报道稿
天水师范学院第一届少数名族风俗文化展开幕式
报道稿
为了树立同学们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以实际行动庆祝党的“十八大”的顺利召开和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关怀与人文素养,构建和谐校园。由校团委、招生就业处、学生会举办的“天水师范学院第一届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展”于星期四下午在旧图书馆门前举行了开幕式。参加此次活动的有校团委老师、校学生会全体成员以及23个少数民族的学生代表等。
本次活动在一首激昂的藏歌中拉开帷幕,以少数民族服装搭配歌舞表演的形式展示了少数民族的别样风采。我校共有23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回族、藏族、东乡族、满族、土族、土家族、蒙古族、苗族、裕固族、壮族、彝族、白族、侗族、保安族、仫佬族、布依族、黎族、撒拉族、仡佬族、佤族、穿青族、朝鲜族、水族。展板详细的介绍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节日以及饮食习惯和特色的民族服饰、建筑。在展板展示过程中,国家中级导游戴启伟先生参观了展览并对各个民族的风土民情作了详解,同时指出展板内容的欠缺和不足,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和方法。其后,在一首首带有民族特色的歌曲中,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同学们载歌载舞,向大家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的风采,将本次开幕式推向了高潮,吸引了众多同学的围观。
本次活动的举办使广大学生对少数民族的风土文化人情有了更深的了解,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了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第二篇:天水师范学院第二届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座谈会报道稿
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座谈会报道稿
10月24日下午,“和谐师院”天水师范学院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座谈会在4号教学楼224教室举行。校团委副书记曹晶瑜、宁夏明瑞苑负责人谭先生出席座谈会并讲话,校学生会主席团参加会议,聆听并解答了32名来自校内23个不同少数民族学生代表的提问和咨询。天水师范学院目前共有来自23个少数民族的778名少数民族学生,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会前,校团委副书记希望通过座谈更准确地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情况,听取同学们对学校的意见和呼声,进一步加强沟通和交流,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她希望同学们不管来自哪个民族,都要彼此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参会各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在座谈会上畅所欲言,会议现场气氛融洽、笑声不断。来自生化学院12级应用化学一班的布依族代表杨启飞同学首先发言,他说在师院就读两年“感觉非常良好”,学校充分考虑了少数民族学生各方面需要;杨启飞同学目前大二,整天忙于学习,经常在实验室做实验,他感觉很充实、很快乐。来自教育学院的藏族同学杨仁贤吉谈到,在校就读的藏族学生已有90多人,学校在助学贷款、困难补助、校园活动等方面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藏族同学在天水师范学院生活很有归属感,希望学校能够继续提供支持。与会的其他少数民族代表也做好了发言的充分准备,有些同学还提前做了小调研,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和同学们的想法——有些同学针对清真饭堂距南校区太远、菜色较为单一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希望学校清真饭堂进一步改善服务;有些同学针对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差异提出意见,希望学校多开展一些宣传和普及少数民族文化的活动,促进各民族的了解与交融;不少同学还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运动健身等问题提出想法。对于同学们提的意见,校领导及校学生会负责人认真做了记录,针对部分问题现场做了解答与说明。
曹晶瑜副书记作了总结性讲话。她充分肯定了座谈会的形式和效果,师生热情交流,听取意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她希望以后能经常举办类似的活动。曹书记指出,同学们的发言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对学校给予同学们的关心、关爱和营造的良好学习生活环境,大家给予了充分肯定;二是为学校的各方面建设提出了中肯的建设性意见;三是饱含了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学校今后发展充满了美好愿望。同时,她还指出,同学们反应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活条件、学习环境、文体设施、文化交流、发展需求等五个方面,学校将高度重视同学们提出来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如何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服务工作,她对学校相关部门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少数民族学生在成长、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了解到位;二要健全机制,保障有力。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三要营造环境、共享和谐。要在通力合作的基础上,为少数民族学生营造“家”的感觉,让同学们共享和谐。同时,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她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勤奋学习、志存高远、坚定信念;二是加强交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三是建言献策、积极参与、爱校荣校。
第三篇:天水师范学院学生会排球赛报道稿[最终版]
天水师范学院学生会排球赛报道稿
5月10日,我校学生会在排球场举行了男女生混合排球赛,全体学生会成员参加了本次比赛。
此次比赛旨在丰富学生会干部的课余生活,缓解学生会干部的工作压力,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能力,展现学生会干部的风采与活力。
比赛共有十二支队伍,采用三局两胜制,共分三轮,第一、二轮采用淘汰制,第三轮采用循环制。比赛中,各裁判公平、公正裁决,为本次比赛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各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每个参赛人员秉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遵旨,团结友爱,齐心协力,努力为自己的队伍赢得比赛,未参赛人员也以高昂的激情为自己的团队呐喊加油,经过激烈的角逐之后,主席团和女工部的代表队夺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社团管理部和科技文化部、就业促进部的代表队分别夺得了亚军和季军。
此次比赛圆满成功,充分体现了学生会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的集体精神,促进了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现了我校学生会成员高尚的素质。
2012年18日
科技文化部
第四篇: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宣传周策划书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宣传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地域广袤的国度,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曾孕育了极为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与异彩纷呈的区域文化。少数民族同学在我校分布都很多。每一个民族、地区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每一个民族、地区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为了了解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对各民族的团结热爱,更好的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呼唤人文精神,加强自身修养,从而决定校内开展“大气物理学院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宣传周”活动。
二、活动目的:通过展示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中教信仰、生活习性,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承载民俗风情,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同学们课外生活,让更多同学老师认识、了解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
三、活动时间:本次活动为一周时间,具体举办时间待定。
四、活动地点:学校新街口,老食堂对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
五、活动内容与安排:
1)前期:宣传(星期一至星期二):
1、分团委组织部统计全校少数民族个数,确定宣传重点。
2、通过分团委宣传部创作有关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宣传板或条幅的形式进行活动宣传,宣传板和横幅置于 学校新街口,老食堂对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2)中期:活动(星期三至星期六):
1、由我院分团委少数民族部进行少数民族特色服
饰、器具展示与风俗文化讲解,活动地点定于老食堂对面。
2、由我院分团委少数民族部进行少数民族特色舞
蹈快速展示与表演,活动地点定于老食堂对面。
3)后期:竞赛与总结(星期天):
1、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知识竞赛活动。
2、以“你来展示,我来猜”的形式来展现少数民
族特色和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竞赛活动,参赛少数民族队伍可在规定的场地内自由展示民族特色或传统文化。(以上活动的举办地点待定)
六、注意事项:
1)分团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积极宣传,让全校同学积极踊跃参加。
2)工作人员及时协调活动场地及布置好场地。3)活动现场要活跃,要真实的突出名族特色与文化。4)活动结束后做好总结。
第五篇: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研究报告1
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研究报告
杨柳青,曾茹冰,张力彦希,尹海星,易小微,杨雪莉重庆市第一中学 前言: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研究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2011年8月12日~2011年8月18日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地点: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现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摘要: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是关于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研究,主要研究了傣族、壮族、满族、回族、蒙古族、藏族这六个少数民族的基本风俗文化。其中,包括了各民族的生活、等级、宗教、婚嫁习俗;舞蹈、建筑;饮食、禁忌等方面。从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少数民族人民独特的文化习俗。活动中,我们积极行动,走访了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区,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采取“以点推面”的方式,从许多少数民族同学、老师、亲朋等人口中得到了大量关于本民族的一些风俗特点,从而推广到整个民族的文化风俗。经过多天的察访、了解,我们成功完成了本次活动。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少数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其特点显著的风俗让我们见识大增。这样的文化遗产需要也值得我们大家共同保护,并发扬光大!
一.傣族
傣族,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
(一)傣族的舞蹈
1.孔雀舞: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西双版纳被称为孔雀的故乡,在傣家人的心目中,孔雀又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因此,孔雀就成了傣族人民最喜受的民间舞蹈。在欢度泼水节期间,跳孔雀舞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届时,傣家人聚集在一起,敲起芒锣,打起象脚鼓,跳起优美的孔雀舞,欢度节日。孔雀舞最早是一种化装舞蹈,演员头戴菩萨金冠,脸覆金刚面具,腰间绑着用彩纸或花布扎成的孔雀,两手用线牵住孔雀的翅膀的尾巴,随着锣鼓的节奏做出各种优美的孔雀动作。后来,不用道具而舞,以象脚鼓、芒锣等伴奏。跳孔雀舞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非常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跳得较出色的。
2.花环舞:傣语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体舞蹈。如今只在盛大的节日时才跳,已变成一种有组织的舞蹈表演。花环舞中的花环在长二米左右的竹篦上扎上鲜艳的花朵做成,舞时双手握住花环的两端,在移动步伐的同时,着重于花环的变化。并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花环舞跳到极乐时,由一人指挥,舞者一起由慢板转入快板,有踮步、“顿错步小跳”等动作。
(二)傣族的建筑
傣家竹楼:竹楼是傣族人因地制宜创造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傣族竹楼是一种全用竹子建造的二层楼房。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柱、梁和屋架结构用粗竹,围墙用竹片编织,剖开的竹子压平做楼板,门、窗也用竹子制作,屋顶盖茅草或葵叶编的草排。底层有的架空,用来饲养耕牛、舂米或堆放杂物,有的用竹墙围作粮仓或厨房。二层设堂屋和卧室供人居住,并在一侧或两侧设有外廊和晒台。屋顶坡度较陡,屋脊两端设通风孔。屋檐很低而且出挑深远,起遮阳避雨作用。廊下安装楼梯供人上下。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三)傣族最著名的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傣族的浴佛节约当汉地的清明前后,又称为泼水节是一个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欢日。泼水节这天,村寨中的青年男女,一清早便群往山中摘取野花树枝,携到佛寺中供佛。中午,把一尊佛像放置院里,担清水来浴佛。浴毕,以水灌花。男女互以水溅泼为戏,等到遍体淋漓,然后相偕担水游行街中,遇到人便以水溅之,被溅的不论是土司头人或汉宫,都只报之以笑脸。在这一天被泼水在身上是一种吉利,所以人们都特意走到街上去让青年们戏泼,如疯似狂的嬉戏,直到街中水流成渠,始淋漓尽兴而归。
二.壮族
壮族(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其中云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族。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
(一)壮族的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二)壮族的婚俗——“炮火”入洞房
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三)壮族的传统节日
1.中元节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这是壮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从七月初七就已经开始有节日的气氛了。七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壮族受汉族的影响,也很同情这对难得相会的夫妻。但壮人还另有说法,认为今天是仙女沐浴的日子,用水来染布、做醋、煮药,格外好,所以家家户户中午有人赶往河边或山泉挑水。有些地方把初七当女儿节,出嫁的女儿不但不像织女那样渡过鹊桥寻夫,反而离开夫家回到母亲的怀抱。
2.三月三三月三是清明节,同时也是壮族的歌节。作为清明节是受汉族的影响。但也有的壮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过清明节扫墓的,与汉族大不相同。壮人对祭扫十分看重,届时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山野间不时传来鞭炮声,久久不绝于耳,山岗上,林篁间,白色的魂幡在坟顶的竹竿上飘动,造成了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壮族风俗,供品必须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认为,带回家会招鬼进门。不少地方的祭扫的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歌圩,是为三月三歌节。近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这一天定为壮族的节日。1984年在南宁举行了首届歌节,700多名来自
各县的歌手登台献艺,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连外国友人也远渡重洋与壮人同享节日的欢乐。这期间,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动,然而更吸引人的则是抢花炮、演戏、杂技、武术表演、舞彩龙、舞彩凤、唱采茶擂台赛诗等多彩丰富的文娱活动,近年还添加了演新戏、放电影、球赛等。不过青年男女们的注意力大多不在这方面,而是在如何通过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侣。
三.满族
满族,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民族。通过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征战以及早年打下的坚实基础,满人成功入主中原。随着顺治帝福临在今北京登基,满族开始了他们200多年的统治。此后,满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更加明显。
(一)尊卑、等级上的风俗
1.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2.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叩头礼”,即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
(二)丧葬的风俗
1.停灵。一般人家老人死后,要顺炕放三块木头,俗称“停尸排子”,把死人放在上边。要头朝西,脚朝东。死者的嘴里要放一个铜大钱,或者硬币,叫“含殓”。而且需要停灵三天。
2.祭奠。第二天,中午开始“祭奠”。亲朋好友得信前来,要献上“帐子”和礼钱。丧家要把帐子悬挂在灵棚里,供人观看。棺材头旁边,站着一个主持仪式的人,子女和家人跪在棺材两旁,叫做“陪孝”。满族人家死人成殓后,在院内要挂红色幡旗,有一尺多宽,一丈多长,挂在院内西边一根两丈多高的木头杆子上,满族人认为幡是死者的灵魂。
3.出殡。出殡的时候,长子手举“灵头幡”,走在灵车前头。灵车后,其他子女们打着“铭旌”。满族死人,不会写“殃榜”,这点与汉族不同。
(三)满族常见菜肴
秫米水饭、白肉血汤、坛肉、豆泥酸菜汤、炸鸡蛋酱、芥末墩儿等
四.回族
回族,起源于隋唐时期,因外来民族和本土民族通婚融合而形成。最初知道有这样一个民族是看了《还珠格格》,里面能招蝴蝶的香妃就是回族人。从那时便觉得回族是一个纯洁、坚定信仰的民族。
(一).宗教习俗
回族人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狗肉,动物的血液等。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二)婚礼习俗
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如举行婚礼,要请阿訇念“尼卡哈”即因阿拉伯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认造物主为最高主宰,一切生活、行为无不受伊斯兰教清规戒律所制约。回族穆斯林青年婚前要由男方下聘订亲,并择婚礼日期。订亲叫吃粮茶,结婚要请阿訇赞圣证婚,“赞圣”就是赞美安拉促成了这一对青年的美满婚姻,并由阿訇向新郎、新娘讲授伊斯兰教常识,要求男女双方遵守“依玛尼”(信德),背诵清真言,问他们各自的“经名”(宗教名字),若无经名便由阿訇为他们命名,部新郎是否已送新娘“迈赫尔”(礼物),因为礼物是夫妻恩爱的象征。最后由阿訇正式含“尼柯哈”是婚礼必行之礼,有了证婚词,才能说明婚姻得以宗教的正式承认。
(三)饮食习惯
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打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各种有鳞鱼类。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同时,回族也喜欢饮茶和用茶待客。
五.蒙古族
(一)生活习俗
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族的饮食有粮食、奶食、和肉食。
蒙古族最大的传统的节日性群众集会为“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起源于13世纪初。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马奶节、那达慕大会、和白节(也称白月)。
(二)宗教信仰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明末清初,藏传佛教格鲁派逐渐取代萨满教,成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因此,喇嘛和诵经便成为敖包祭祀活动中的主角和重要内容。此外,藏传佛教法事活动还遍及蒙古族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六.藏族
(一)基本礼仪
在称呼藏族朋友的时候,可以在后面加一个“啦”字,“啦”是敬称,这样显得尊重他,特别是初次见面的朋友,切忌直呼其名,这是很不礼貌的。到藏民家做客时,在室内要盘腿端坐,脚底不要朝着人,不要东张西望。
藏族禁忌杀生,佛教徒在这方面更为严格。虽他们也吃牛羊肉,但不亲手宰杀。藏族人不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还不吃鱼肉。
喝酥油茶时,不要急急忙忙的去接,主人会把茶双手捧到你面前,这时才能接过来喝。另外不要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巴掌。
(二)民族禁忌
到寺院、佛塔等宗教场所参观时,必须从左往右绕行(到苯教寺庙需从右边绕行),不要跨越法器、火盆等。另外转经筒,经轮不能逆时针转动。
不要随便摸藏族人的头,这点非常重要。在藏族的传统文化中,除了高僧和长辈外,别人是不可以随便摸自己的头的。这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请大家牢记。
到寺庙参观,不要吸烟、摸佛像、翻经书等。对于喇嘛佩带的护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不得动手抚摸。遇到寺庙内举行法事活动,要保持安静。不要在寺庙内和寺庙附近大声喧哗,更不能打猎和杀生。
还需要注意一些其他的小细节,比如不要拥印有藏文的纸擦东西;到藏族同胞家做客,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不能混杂而坐;看到门口生一堆火,或者门口插上树枝,上面贴一红布条,这表示这户人家里病人,切勿进入。
今天,我们通过这种简单而直接的方式重温历史,了解他们的文化风俗,这让我们感觉与他们的距离不再遥远,与他们之间的隔膜也渐渐淡去,心因此而靠近,同根之情更加浓烈。同时,我们更实际的体会到了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必要性,这也更坚定了我们支持这项制度的贯彻执行。我们希望并相信,政府将一如既往的鼓励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如此,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指日可待也。
另外,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明白了几点道理,一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人完成这样的研究是有一定困难的,大家一起合作效率提高了好几倍;还有一点便是活到老学到了,如果不主动去了解,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是我们不知道的。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相关负责人员的热情
指导和帮助以及同学们的支持和关心,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注意):本次报告相关资料摘自百度知道,GOOGLE以及有道搜索。
201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