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宗教、文化结课论文——门巴族风俗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宗教与文化
2013年11月30日星期六
门巴族风俗
作者姓名: 听课证号: 学号:
摘要
这是一篇关于门巴族风俗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门巴族的历史、文化、婚俗、宗教、习俗、禁忌等方面内容,帮助读者快速了解门巴族。
关键词:
门巴族风俗、娘舅闹婚、仓央嘉措、萨玛
目录
门巴族风俗............................................................................................................1
摘要................................................................................................................1 关键词:........................................................................................................1 目录................................................................................................................1 正文........................................................................................................................2
一、门巴族历史............................................................................................2
二、门巴族文化............................................................................................2
1.节日.....................................................................................................2 2.民歌.....................................................................................................2 3.“毛古斯”舞.........................................................................................2 4.“西兰卡普”.........................................................................................3
三、门巴族婚俗............................................................................................3
四、门巴族宗教............................................................................................4
五、门巴族习俗............................................................................................4
六、门巴族禁忌............................................................................................4 致谢........................................................................................................................5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宗教与文化
2013年11月30日星期六
正文
一、门巴族历史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聚居的门隅地区,历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七世纪,门隅即属我国吐蕃地方政权的版图。13世纪,错那以南的门隅地区作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版图。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上与藏族有着密切联系,长期使用藏历、藏币。
门巴族居住的地方均属西藏边陲地区。十七世纪,门巴族社会已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成为西藏地方政府统治下的全西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是门巴族社会土地制度的基本形式。门巴族地区的土地、森林和草场等生产资料皆属西藏地方政府所占有。西藏地方政府向门巴族地区派遣官吏,设置行政机构,向寺院和世俗贵族封赠土地和农奴,形成了官家,寺院和贵族三大领主对门巴族地区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和对门巴族农奴人身的不完全占有关系。
二、门巴族文化 1.节日
门巴族的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宗教节日,一类是岁时年节。宗教节日主要在曲科节、萨嘎达瓦节、主巴大法会、达旺大法会,岁时年节主要有门巴族新年。藏历元旦是门巴族最重要的节日,门巴语称为“洛萨”,错那门巴族过新年是从藏历的元月一日开始,到元月十五日结束,与藏族人过新年基本上没什么区别,而墨脱地区门巴族的新年则不同,他们一年中有两个新年,一个是元月新年,从藏历的元月一日开始,历时2—3天;另一个是十二月新年。十二月新年是墨脱门巴族最富特色的年节,从藏历的十二月一日开始,历时10—15天,节前,家家户户要打扫房屋,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节日期间人们穿着盛装,互相拜访庆贺,载歌载舞,饮酒狂欢。另外还要举行各种游艺活动,如拔河、角力、抱石头、射箭等。
2.丧葬
门巴族的丧葬表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就葬式看,有土葬、水葬、火葬、天葬和崖葬,还有屋顶葬和屋底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或三次葬型的复合葬。其丧葬过程更是礼仪繁缛,活动甚多。门巴族丧葬的复杂性,还表现在不同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宗教与文化
2013年11月30日星期六
地域的门巴族在看待和选择葬式上观念殊异。
3.“萨玛”
门巴族习惯把民歌和歌舞音乐统称作“萨玛”,人们酷爱歌唱跳舞,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如生产劳动、婚丧嫁娶、建新屋等都离不开“萨玛”。门巴民歌的种类繁多,根据内容和体裁可分为“吉鲁”(山歌)、情歌、劳动歌(包括农事打场歌“勒谐”和夯地歌“阿谐”)、“羌谐”(酒歌)等类别。其中,山歌“吉鲁”的节奏自由,曲调悲切宽广、细腻抒情,常用于山间放牧、割草、砍柴以解寂寞,较常见的曲目如《色格日拉》。情歌是联结门巴青年男女心扉的纽带,它的感情含蓄、细腻,曲调清新动人,在门巴民歌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4.手工艺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门巴族的生产力水平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生产工具虽然铁木并举,但十分简陋,多为木犁、木锹、木耙、尖木棒、木叉、木槌、木连枷等。门巴族生活的地方,有十分丰富的竹木资源,他们特别擅长竹蔑藤条的编织工艺。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篓、竹筐等制品坚固耐用,工艺精美。特别是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木碗,别具一格,夺目生辉,在西藏乃至国外享有盛誉。
关于木碗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藏区的人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门巴木匠去森林伐木,不小心将泥碗砸碎了。聪明的木匠临时加工了一只大木勺用来吃喝。后来,人们觉得这木勺轻便,耐用,逐渐也就产生了木碗并进入了人们的家庭。
三、门巴族婚俗
门巴族的婚姻恋爱自由,多为一夫一妻制,成婚仪式颇具戏剧性,饶有兴趣。结婚之日,清晨新娘梳妆打扮好,由父母、兄弟姐妹及姑舅等亲属押着前往夫家,行前新娘依恋不舍地对父母表白,二老把我养大却要离开双亲,实在对不起。娘家一般要送女儿手镯、戒指、头饰、腰带等作为陪嫁,有时还带上一两件劳动工具。新郎一方则早已请媒人带上几个机灵善说的人在路上等候迎亲,他们拿着竹筒酒,途中请新娘喝三次。到达新郎家进屋坐定,摆上酒肉、油饼盛情待客。新娘的舅舅最受尊重,他代表父方说话,这时他挑起毛病来,酒酿得不好啦,肉薄厚大小不匀啦,并质问:是我女儿哪点长得不好吗„„每讲一句就用拳头使劲击一下桌子,装作气急败坏的样子。于是新郎家连连陪礼,赶紧献上哈达,重新添酒加菜,直到新娘的舅舅点头满意。其实这种戏剧性的挑剔,目的是考验男方的诚意。酒至半酣,众人即兴唱歌起舞,尽情欢乐,通宵达旦。富裕一些的人家婚礼往往持续三、四天。这对于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来说,也是互相交往和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宗教与文化
2013年11月30日星期六
四、门巴族宗教
门巴族有着对鬼、神、佛的最大的宽容精神,不分远近、亲疏、厚薄,都请在他们的心灵的祭祀上按部就座,奉献人间的礼遇和牺牲。原始宗教、原初本教和藏传佛教,是在门巴族社会中并存的、为门巴族共同信仰的三种宗教。
五、经济生产
自14世纪竹巴噶举派确立了对门巴地区的统治后,封建农奴制度的生产方式逐渐渗入门巴族社会。藏族统治者对门巴族人民实行长期的封建统治。门巴族人民在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下,生活贫困,生产力水平一直很低,直到解放前,尚保留着大量的原始公社制的残余。门巴族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狩猎和采集。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者本身大多从事于农业生产,手工业中有竹编、木碗制作,工艺精巧,畅销藏区。门巴族使用的生产工具十分简陋,铁制农具很少,约有70%的土地实行刀耕火种,墨脱的稻田还使用二牛抬杠的木犁耕种。
六、门巴族禁忌
饮食禁忌
由于宗教观念不同,饮食禁忌各异。西部门巴不杀牛,不食耕牛和奶牛,不养猪,不食猪肉,养鸡但不杀鸡,不吃鸡,老年人连鸡蛋也不吃,不打猎,许多人不食兽肉。墨脱门巴则相反,养牛、养猪又养鸡,吃牛肉、猪肉和鸡肉,个个都是好猎手,人人吃兽肉、鱼肉和鼠肉。
文化禁忌
墨脱门巴族认为一个月的五、十、十五、二十五、三十日为“丧葬日”,这些日子里不能介绍婚姻,禁止人们下地劳动,禁止上山打柴和下河抓鱼,亦不准杀牲,只能在家干家务劳动。
猎人出行猎前三天,家里不能煮酒,外人不能进屋。
家里人出远门旅行或交换,当天不能扫地,违反了认为人畜不能平安,交换也不顺利。
家里有人患病,要在门口插上有刺的树枝以示外人莫入,以免把鬼带进加重病情。半夜里忌讳听见狗叫鸡叫,公鸡叫预兆不吉利,办事不顺利;蛇钻进屋里或者看见死蛇则认为预兆不好。
有些地方对男女婚配属相有忌讳,如鼠和马、牛和羊、狗和龙、猪和蛇、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宗教与文化
2013年11月30日星期六
猴和虎等属相碰在一起的男女不能婚配。认为人逢十二、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的年岁可能会遇上灾难。门巴族称这些年龄“嘎”。
新娘出嫁,新郎入赘行至途中,忌讳遇上背空筐或空水筒的人,如回避不了,预示婚后不祥。
致谢
感谢老师对我的教导,让我更加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
第二篇:中国饮食文化结课论文
我看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来又非常重视饮食,“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深入人心。因而,中华民族在适应自然、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国饮食文化。
几十万年绵延不断的积累沉淀的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层,内容异常丰富,表现绚丽多彩。这主要表现在:构成中国饮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态种类多而且完整。
中国幅员辽阔,在悠久的饮食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烹饪大师们创造出了形形色色的菜点与饮品。
由于不同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各地形成了众多的地方风味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这些著名的地方风味菜,大多具有独特的发展历史、精湛的技巧、美丽动人的传说和典故,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最为绚丽的篇章。
中国饮食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烹饪原料广取博采,无人能及。中国烹饪采用原料的广博,是世界其他民族不能比拟的。其他民族采用的,中国采用了;其他民族没采用的,中国也采用。不管是禽兽鳞介虫、蔬果瓜菌藻,还是肉骨筋爪皮,根茎花叶实,无所不采,无所不食。一句话,凡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跑的、林里生的、土里长的、人工造的,只要可食,都入食谱。
烹调方法众多,精妙而独特。中国烹调方法之多,举世无双。据统计,经常使用的烹调方法就有五六十种以上。而且,烹调方法的精妙,也令外人叹为奇观。如爆炒,火焰熊熊,风声呼呼,瓢勺叮当,厨师手臂高扬低回,翻簸颠甩,行云流水般一两分钟一道菜就出了锅。西方人说像演杂技,变魔术。不仅爆炒,蒸也是中国的专利。其他如溜、煸、烹、拔丝、挂霜等方法,中国特色也非常鲜明。精烹还表现在制作一道菜时,往往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采用氽、炸、蒸、煮、煎、焖、炖等多种方法,才产生了“开坛香味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效果。
风味流派多如繁星,美食名食数不胜数,在世界首屈一指。从不同角度划分,中国风味流派的总数大大小小在数百种以上。不考虑历史上的风味流派,仅以现在而言,地域流派大者二三十,加上其中子层次的可多达百数;民族风味流派大者五六十,再加上其中很多有地域之差形成子层次流派,总数达近百种。这里还未把从其他角度划分的市肆、民间、寺院、仿古、养生、荤食、素食等流派及其子系统计算在内。如果考虑到流派问的相互交叉,如地方性市肆、民间、寺院等风味,民族性养生、市肆风味等,数量就更为可观了。中国历史上产生的美食名食不胜枚举,仅以菜肴而言,如“西周八珍”,楚地的“腼(炖)鳖”、“腥腾(红烧大龟)”,汉代的“炀豚韭卵”(烧乳猪、韭菜炒蛋),隋代的“金齑玉脍”(桔末生鱼丝),唐代的“猴头羹”(有“宁负千石之粟,不负猴头羹腥”的话),宋代的“山家清供”(山野原料名食),元代的“筵上烧肉”(大型烧烤筵席),清代的“满汉全席”等。现代名食美食更加众多,各风味流派都有自己的代表菜,名菜总数在数千种以上。菜肴、面点、小吃等名品争奇斗艳,数不胜数,美不胜收。
中国饮食文化有独特的审美观。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审美,集中表现在对食品的审美评判和饮食活动的综合审美两个方面。对食品的审美评判传统标准概括为色、香、味、形、器、名六个字,即食品的颜色美观而诱人食欲,香气扑鼻,味道好吃,形状悦目,器具和食品相配和谐有美感,食品的名字有意趣。现代有人增加了质、养、卫三项,即口感好,富于营养,卫生。但对“味”的重视却是一致的。可以说核心是一个“味”字。因此有人说Et本人用“眼”吃(好看),法国人用“心”吃(精心配食),美国人用“脑”吃(特别考虑营养成分),而中国人用“口”吃。因此,“味道好坏”、“好吃不好吃”成为中国人评价食品好不好的第一标准。在饮食活动中,要求良辰、美景、可人、韵事、美食,即“五美俱”,讲求饮食活动中的时间美、环境美、亲情美、行为美和食物美的统一。、不但使人享受了美食之美,而且使人在优雅的环境、融洽的气氛中心情愉快,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然而最高层次的饮食审美是为求在饮食活动中,通过特定的环境和食物(如品茶),达到物我俱忘的“天人相通”或“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些审美中既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又体现了人生观、世界观。
中国饮食文化的重食观念和重养观念,而且这些观念与政治、哲学紧密相连。中国人重食观最通俗的体现就是“国问”——“吃了没有”、“吃的是什么”。这一问候的形成包含着几千年中国农业社会食物短缺而形成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在政治上则集中表现为历朝历代的“重农”思想。重农则衣食丰足,衣食丰则民安,民安则国家统治稳定。所以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没有不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的。中国人的“重养”即重饮食养生,其原理是通过饮食,摄人体内五行运转需要的“精气”,使体内阴阳平衡,从而与天地阴阳之气的运行相通,达到“天人相通”的境界。这与饮食审美中的“天人相通”殊途同归,也是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把饮食升华到哲学的高度,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酒的影子,早在《诗经》中就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在中国500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 博大精深的酒文化。“李白斗酒诗百篇”;
“酒隐凌晨醉,诗狂且旦歇”„„
有谁能够否认,酒无论是在诗人的生活中,还是在诗人诗歌的创作过程小所产生的奇妙的作用呢。酒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酒文化。而这种酒文化与中国的文学和文学创作紧密结合的结果,便有了以酒为主题的文学创作与文学作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学”。
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史上特有的一种现象。酒精具有刺激和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当人们把酒慢饮低酌的时候,这种刺激作用就会由缓到烈逐渐发生,使人的思维逐渐地兴奋起来,而产生创作的灵感。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文人都与洒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形成了以饮酒为乐事、以歌咏酒为雅事的文学创作内容,就形成了酒文学,由此留下了无数趣闻铁事,而更令人鼓舞的是文人们为此创作了大量的酒诗、酒词、酒歇、酒赋及其他更多形式的文学作品。
“诗言志,歌咏言”,中国是诗歌的故乡、古今诗歌数量之多*元与伦比。其学洒济酒歌又占据了诗歌中的相当多的部分,比比皆是,代代有作,传承至今,风格各异。一都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有多少叙酒之诗、歌酒之事[从《诗经》的“宾之初延”里的“举酬逸逸.酒食合欢”到曹操《短歌行》中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楚辞》到《全唐诗》,几乎每一篇中都充满了酒的芬芳。酒诗酒歌的诞生,是和中国诗歌的诞生同步的。中国最早的诗总集《诗经》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酒诗歌,这些酒诗酒歌大多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民间风格。秦汉魏晋南北朗是中国酒诗洒歌的繁荣时期,其风格多有忧郁激昂、悲凉慷慨的特点,最有代表性的是曹操的《短歌行》。歌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苫多。慨以当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其悲壮慷慨激昂之情与美洒交织成一幅别开生面的人生画卷。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辉煌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唐代诗人之多,吟诗数量之众,都达到了最高峰:其中有关酒的诗歌,更是别具一格,其特点是豪放英发,深绵绵。杜甫、李白、王绩、陈子昂、王勃、王之焕、干吕的、王维等都写下了不计其数的酒诗。宋朝以来.诗的成就不是太大,酒诗酒歌数量也较少,但其特点还是比较明显的,多是悲愤豪放和浮艳绚靡之作。近代有关酒的诗歌也不乏豪放雄壮之情,因为他们多借以抒发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情操。
词,在古代是一种配乐而歌唱的抒情诗体,其兴起与音乐有着直接的关系。酒词则是以酒为内容或借酒抒情遗兴的词,最早是社会名流、文人学士、帝王宦官在楼阁舞台上饮酒吟诗,玲听清歌妙曲时作为自挨或欢娱宾客的文字游戏,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提高,成为中国独树一帜的酒词。据现存的词中,大约最早的酒词当属隋扬帝的《望江南·御制湖上酒》。而最有名的酒词当局大文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不过,词发展到了宋代,出现了被润壮阔的局面。正如《宋词鉴赏辞典》中所说:“由单纯的小令,繁衍为八百余调、二干三百余体的形式,使之更适于表现复杂曲折的感情与生活。”
词之外,还有酒赋。赋是中国文体中的一种,源于《诗经》的六义之一的“赋”.发展至汉朝成绩最高,故有“汉赋”之称。赋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因而易于咏物说理,而酒赋尤富有抒情色彩。由于赋最易于咏物抒情,因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独具一格的酒赋。仅直接以《酒赋)为名的篇章就有扬雄、曹桓、王荣、袁松山、吴淑等文传世。但最有影响力的还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那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e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富之酒也”的意境,成为多少后生追求的生活目标。
酒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明.更是一种精神文明,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饮合文化史上特有的一种现象。酒精具省刺激中枢神经的作用,当人们把酒侵钦低酌的时候,这种刺激作用就会由缓到烈逐渐发生刺殷作用,使人的思维逐渐地兴奋起来,而产生创作的吴感。中国历史几乎所有的文人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形成了以饮酒为乐事、以歌咏酒为雅事的文学创作内容,就形成了酒文学。
中国又是茶的故乡,茶与大多数中国人日日相伴,不能割舍,茶是当之无愧的“国饮”。随着社会的发展,茶也走出了国门,嗜好饮茶者遍及全国各地。
从神农发现茶的药物作用到今五条成为世界性的饮品,是经历厂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中国的先民们运用他们的勤劳和智能,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种茶与制茶的经验,培育出了数不尽的茶种,其中仅名茶品种就多达数日种:如今,茶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古人所谓“开门七件争,柴米油盐酱配条”的生活总结,就充分反映了茶在中国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关于饮茶的起源,在中国历来流传着神农发明茶的观点。古籍中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古与荣字通)而解之”的记载。
中国茶文化,首先是一个艺术宝库。中国人不仅喝茶,而且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品茶。喝茶为的是解渴,而品茶则把饮茶活动上升为精神和艺术境界。品茶者,不仅含有品评、鉴赏工夫,还包括精细的操作手艺和品落的美好意境。古人姑且不说,即使令人饮茶,也是非常讲究的。如品茶首先要择器,讲究茶具的古朴还有雅致,追求其美韵,壶要异形,杯要小巧。品茶更要讲究与人品、环境协调,鉴赏茶饮美味的同时,还要领略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雾种种妙趣和意境。自然还包括礼仪、礼节、情节、饮规等,其次便是选水、论茶、煮茶等等一系列的程序,这就完整地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饮茶艺术——中国茶艺。
品饮茶主要讲的是饮茶时的分茶和品饮环境。
唐代以釜煮荣汤,汤熟后用瓢分茶,通常一釜之荣可分五碗,分时沫悖要均匀。宋代的点菜法可以一碗一碗的点,也可以用大汤钵、大荣笺一次点就,然后分茶,分时也要均匀。明清以后,直接冲泡为多,以壶盛之。壶有大小多种,有白冲自泡的小壶,有能斟四、五碗的大壶。分荣即使是在民间也是十分讲究的。为使上下精华均匀,烫盏之后往往提壶巡杯而行,好的荣师可以四杯、五林乃至十几杯巡注几周不停不撤,谓之“关公跑城”’一点一提则叫做“韩信点兵”等。总之,这也是中国茶艺的一部分。
饮茶更要讲究环境,因为中国人把饮茶看成是一种艺术。近世的大茶馆、茶社、茶楼等是人多聚饮,形成友好亲切热烈地气氛。而传统的中国茶艺讲究的是清幽典雅之意境。唐代的校然和尚认为,品茶是雅人韵事,应与赏花、吟诗、听琴等相结合。因而,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有关茶人的韵事铁闻,且不绝于历史典籍中。宋代饮茶环境则因层次不同有很大区别,朝廷重奢侈讲礼仪,民间重友情讲情调,文人则重自然讲雅趣。明清以来,饮茶的环境更为时人所重,尤其看重与大自然的融合之意境。明唐伯虎有《品茶图》一幅,画的是青山高耸,古树权丫,敞厅茅舍,短篱小草,并题诗云:
“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前已得前入法.蟹服松风联自家。”其品茶心境昭然世人。
其实,所谓饮茶环境,不仅在景、在物,还要讲人品、事体。翰林院的茶宴文会,虽多礼仪,而不少风雅。文人相聚,松风明月,又逢雅洁高士,自合一番传调。掸宗佛事,需要的苦寂,自然远离风雅。而荣肆茶坊,却少不了欢乐气氛,家中妻儿小酌,若中透着亲情,好友造访,茶中自蕴敬意。总之,饮茶环境要与人事相协调。
中国历史上,好茶的人往往都是些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等。唐代的陆羽、校染白不必说,五代的陶谷、宋代的苏东坡、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撤宗赵信、元代赵孟烦、明代吴中四杰、清代的“扬州八怪”、乾隆皇帝乃至近代的诸多文学大家,都是文化修养很高、艺术造诣深厚的茶入。
因此,中国入把饮茶品著称为“茶艺”,并非夸张、吹嘘之词,而确实在烹饮过程中贯彻了丰富的艺术思想,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因此,中国茶艺不仅是我们祖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奉献给全世界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
中国茶艺,把“精神“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希成是一种进行自我修养、锻炼意志、陶冶情操的方法。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可谓源远流长。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物质财富,中国饮食主要以主食、副食和饮品三个部分构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进入农业社会后,农业就成为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经济生产部门,在粮食生产逐步增长的问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也就逐渐形成了以谷物为主食,以其他肉类、蔬菜、瓜果为副食,以茶、酒等为饮品的饮食结构。这种饮食结构延续至今,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饮食结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饮食文化必将会掀起另一个高潮。
第三篇:中国饮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结课论文》
姓名:陈思宇
班级:农林经济管理112班 学号:2011014431
中国饮食文化结课论文
农林经济管理112班
陈思宇
2011014431 有一种说法: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就是拿美国的工资,娶日本的太太,吃中国的菜,住英国的房„„可以说中国的饮食,在世界是享有盛誉的,也可以说中国的饮食是“食”遍天下。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
“以足民食, 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是从使用火时开始的。火的使用促使人们脱离了“生吞活剥”、“ 茹毛饮血” 的阶段, 一方面为人类烹调技术多样化创造了可能, 另一方面使人类产生了釜甄等烹饪工具,从而饮食文化也就初现皖端。据考古发掘,中国早在“ 山顶洞人” 时就已能人工取火,说明中国饮食文化的发端较早。其发展大致分为原始社会、先秦、秦唐、宋元明清等四个阶段。【1】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差异性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区域文化差异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可分为,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各民族的饮食有所差异,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蒙古族和朝鲜,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和维吾尔族,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苗族,黎族,壮族,土家族和傣族。
例如:满族人,喜欢吃甜食,爱吃蜂蜜,以杂粮为主爱吃猪肉。著名的有慈禧小窝头,努尔哈赤黄金肉,乾隆豆腐菠菜„‥
蒙古族人喜欢吃奶制食品、牛肉、羊肉串、手扒羊肉,喝奶茶,饮奶酒„„ 回族人以米面为日常主食,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吃骆驼肉,但是禁食主马,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一切飞禽走兽。回族人喜欢饮茶和喜欢以茶待客。
维吾尔族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常吃的有囊,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藏族人一般一糍粑为主食饮用酥油茶及青稞酒。探秘爱吃风干牛羊肉,手抓羊肉和烤羊肉。
苗族人喜欢吃糯米做的糯米粑粑和狗肉,酸菜,酸鱼,鸡西饭,狗稀饭„„【2】
中国的传统节食俗有春节食俗,元宵节食俗,中和节食俗,清明节食俗,端午节食俗,重阳节食俗,腊八食俗,冬至食俗,祭灶食俗。在春节北方人吃饺子,而南方人吃糯米糕。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吃清明节螺。端午节多吃粽子,江西人吃包子和蒸蒜,山东泰安人吃薄饼卷鸡蛋。重阳节饮菊花酒,吃重阳糕。腊八节喝腊八粥。冬至节吃饺子和混沌。祭灶时我们吃甜烧饼。人生食俗分为诞生食俗,结婚食俗,节庆食俗和丧事食俗。【3】
中国的菜按源头分类有民间菜、宫廷菜、官府菜、寺院菜。民间菜有回锅肉,小鸡烧蘑菇,贴饽饽熬小鸡,口袋饼,葫芦头和蛋炒饭官府菜。宫廷菜以满清菜和孔府菜为主。官府菜以谭家菜,孔府菜和红楼菜著名。寺院菜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就地取材,善烹蔬菜。【4】
中国菜主要有八大菜系,指: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在《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中我们八大菜系都有所涉及。【5】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花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6】
四、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巨大的拓展性和博大的兼容性
(1)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春秋时期,越南、泰国;明清时期,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一些国家都一直或间接的受中国饮食原料、工艺、食品、风俗左右。
日本的茶道、豆腐的制作,馒头制作等在元代就传到日本。直到目前日本的食法、食谱、食典、食俗等方面都有中国饮食的痕迹。
(2)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西方离中国遥远,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饮食原料方面,18世纪英国人、美国人及欧洲人引进华南猪后并与当地猪杂交后培育出很多优良种猪,现在世界上著名的猪种都有中国猪的血统。19世纪美国引进中国的水蜜桃等,后来也进行了改良。1945年葡萄牙人把甜橙引进里斯本,后传至世界各地。
中国制茶技术明朝时传入英国,后传入欧洲、美洲。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引进中国面条发展而成意大利面条。【7】
五、中国饮食文化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饮食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基本体系。这种体系分别由原料系统、工具系统、工艺系统、产品系统、产品消费方式、相关风士人情、历史典故等组成。这些系统和体系虽历经时代变迁,经济、文化、政治兴衰,但其结构却一直保持稳定,末发生重大变化。中国饮食的高度稳定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背景有关。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饮食以台湾、香港为主力,大陆为配合;改革开放以后则以大陆为主向世界进军。中国饮食的深厚文化底蕴,雄厚的实力受到越来越多世人的认可。【8】
六、中国饮食的繁荣创新时期
从1911年清朝灭亡到目前,中国社会的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使中国饮食进入繁荣创新时期。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洋枪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孙中山1911年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很快进行了军阀混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历经各种战争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银行一份报告《崛起的中国》指出:中国GDP1820年占世界的30%,而后来下降到不足3%,直到1978年中国有6亿人口的生活低于国家的绝对贫困标准。到2000年,中国的谷类、肉类、花生、水果等主要农产品和钢铁煤炭等产品都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中国GDP达33万亿,今年上半年中国GDP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受经济影响,中国饮食进入了繁荣创新时期。
结束语:
通过《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饮食的起源与发展,中国饮食科学与人物,中国饮食民俗与礼仪,中国肴馔文化,中国筵宴文化,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一方面,正如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美食家袁牧所云,它是一门须“先知而后行”的“学问之道”;另一方面,它也是包含饮食、美器与礼仪、食享与食用等多重文化内涵的一门“综合艺术”。
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都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区性。一个民族的饮食习俗植根于该民族的自然资源之中,受一定的经济状况所制约。每一民族饮食习俗的形成,都是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不开的。
“食在中华”。世界著名艺术大师卓别林1954年吃过四川菜后大为赞赏,认为是“毕生难忘之美味”。中国饮食文化所以能够美名扬四海,不仅仅在于中国菜肴的精美可口,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置身于中国餐饮文化环境之中,品尝色、香、味、形、名(菜名)、器(器具)、境(环境)、趣(情趣)俱佳的中国食物之妙,欣赏中国餐具器皿的典雅讲究之美,感受中国食物制作的形状之妙,玩味中国食物的美名之趣,并在这些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渗透于饮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理念,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真正精华所在。
参考文献:
【1】川菜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饮食文化》 2009-09-19
【2】《民间文化》2000年Z1期 《我国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3】邱国珍 《中国传统食俗》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2-05-01 【4】中国健康网 《中国菜分类》 2011-12-12 【5】美食天下 《中国菜系》 2012-09-19 【6】职业餐饮网 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2010-08-17 【7】易艳萍、马寅初 《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选讲》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赵洪恩、李宝席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中国传统文化通论》
第四篇:中国饮食文化结课论文[最终版]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作业
农家熏腊肉做法及加工工艺
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
会计121班
学号:
2012014643
姓名:
龚垭婷
农家熏腊肉做法及加工工艺
摘要:腊肉作为中国传统的美食,流传已久。尤其是农家熏腊肉,色香味更是一绝。本文就传统的四川农家熏腊肉的腌制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对腊肉的烹制方法,挑选了几种比较有特色的菜肴,做了着重介绍。
关键词:四川熏腊肉、腌制方法、加工工艺
这一年又走到了尽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想念老家的鼎罐炖腊肉。柴灶里的火苗呼呼的向上窜动,舔砥着一个黑色的大鼎罐,罐里炖着老腊肉,汤汁咕噜咕噜的翻滚着,弥漫出来的香气在房间里萦绕······这场景,怎能不让人馋涎欲滴呢?
每年立冬之后,奶奶家都要杀一头猪。农村山里的猪和牛一样,都是漫山遍野的散养,平时除了吃玉米、红薯,还经常去地里拱食。杀猪那天,村里的乡里乡亲都来帮忙,好不热闹。我曾看到奶奶制作熏腊肉的过程。首先把猪肉分成大块,然后把猪肉放在大木盆里面,加入盐、白酒、香料、干辣椒,花椒、陈皮等辅料先拌匀,等腌渍一段时间后,再取出来用绳子栓好了挂在灶口上方,农家烧火做饭都是用的柴火,用炊烟去熏制。爷爷有的时候也用柏丫、橘皮、花生壳等去熏制腊肉,目的是让其附着一股特殊的香味。
制作出来的腊肉,一切开,就能看到红白分明、肥瘦相间。我个人觉得熏制出来的腊肉最好吃的一部分就是猪蹄了。山里的冬天银装素裹,我们一般都不出门,而是呆在屋里烤火,燃烧的炭火上方往往挂着一个鼎罐,里面炖的除了猪蹄,有时候还加了莲藕、干花椒、橘皮等料。等到腊肉炖的烂熟、汤浓肉香,年夜饭也就正式开始了。
但是咱们陕西制作腊肉不是很出名,比较出名的是湖南、湖北、湘西、黔西、四川、广东等地,由于我个人比较喜欢川味的,所以觉得四川的腊肉应该还不错,下面就着重介绍一下四川腊肉的做法。
四川腊肉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其具有独特的腌制方法,其熏制方法都相同。方法一 制法:
1.选用鲜猪肉,切成肉条,然后用竹签在肉上扎满小眼,以利入味。
2.将锅置火上,把盐炒热,然后倒出与五香粉拌匀,晾凉后加入料酒、白糖拌匀,均匀地擦在肉及肉皮上,然后皮朝下,肉朝上,码放在缸内,最上一层要皮朝上,肉朝下码放。腌7天左右,中间翻缸一次,以利入味及排出腥味。
3.把腌好的肉取出,用温水清洗干净,然后用麻绳穿上,挂于通风处晾干水分。
4.用一大铁锅,放上松柏未,上面再放上篦子,肉置其上,盖严锅盖,上火熏制;上色后取出,挂在通风之处,晾到水分干时即成腊肉。
5.食用时,将腊肉用明火烧皮,至起油泡后,用温水刮洗,去掉黑皮及灰上。要用温水清洗一遍,上笼蒸熟,取出切片即可。
工艺关键:
1.腌肉时要掌握准确时间,冬季略长,需10天左右,夏季略短,需5天左右。
2.熏制时,时间需15分钟左右,不可过长,否则颜色过深,影响美观。风味特点:
1.肉质红亮,咸鲜适度,并具烟香之味。酒饭均宜。
2.此肉除单食以外,如加青蒜、蒜苔、豆鼓等菜同炒,风味最佳。方法二 制法:
1.用刀把肉上面的脏东西刮干净(千万不要用水洗)。
2.将盐和花椒一起炒热,盐被炒成黄颜色的样子起锅。
3.将炒好的花椒盐均匀的抹在肉上(按自己的口味掌握用量),把抹好了花椒盐的肉放才盆里腌7天,每天翻动一次。4.5—7天之后,把肉取出晾在特别通风的地方。
5.晾了一周后,把肉取下来,将醪糟汁直接抹在肉上,再晾1--2周的时间,在此期间也可以多抹两次醪糟。
6.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用风吹,这个是风吹腊肉的重点。
7.要吃的时候,把腊肉取下,要将醪糟洗净。如果肉的味道比较咸就煮着吃,如果味道合适,就蒸着吃,(蒸的时间大概是20-40分钟,根据火力大小自己控制)。方法三 制法:
1.将盐炒热、晾凉,加硝和香料拌匀,擦抹在肉上,放一缸内,把剩下的盐和香料,均匀撒在上面,腌制2--3天后翻缸,翻后再腌2--3天出缸,洗净晾干。
2.将腌好的肉放入“烘房”内(房内温度保持在113℃左右),烘1--1天半左右,待皮干硬即成。
特点:腊肉色泽金黄、瘦肉酱红。咸度适中,腊香浓而无烟味。方法四 制法:
选肥膘在1.5厘米以上的带皮鲜猪肉,尤以前后腿、肋为佳。将肉修整齐切割成长35厘米左右,宽3-4厘米的肉条。将配制好的调料均匀地搓抹在肉条上。然后将肉面向上、皮向下放在不漏水的大容器内。腌3-4天后翻动一次。一周以后将腌好的肉用温水洗刷干净,并寄挂于火炉上方烘烤,当表面皮硬,肥膘微有油掺出,瘦肉酱红色,肥膘呈金红色具有透明感即可。农村树枝、杂草丰富,如能烟熏更好,尤以柏树板丫烘熏为佳。
要吃到好吃的腊肉不光光靠腌制的技术,后期的加工也较为重要。我觉得针对腊肉的不同部位,要有不同的吃法,这样才能把有限的腊肉吃出无限的滋味。比如说,熏制的猪蹄要用文火慢炖,熏制的猪颈肉要加白菜垹、木耳等物爆炒才能吃出其中的鲜味。下面介绍几种腊肉的烹制方法,都比较家常,味道也比较好。一 腊肉炒三鲜
这个菜好看又好吃,色彩搭配起来也很养眼,更重要的这个菜很有营养。胡萝卜:一种质脆味美、营养丰富的家常蔬菜,素有“小人参”之称。胡萝卜富含糖类、脂肪、挥发油、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花青素、钙、铁等营养成分。木耳:木耳中的胶质可把残留在人体消化系统内的灰尘、杂质吸附集中起来排出体外,从而起到清胃涤肠的作用。芹菜:含酸性的降压成分,对免、犬静脉注射有明显降压作用;同时又是高纤维食物,它经肠内消化作用产生一种木质素或肠内脂的物质,这类物质是一种抗氧化剂,高浓度时可抑制肠内细菌产生的致癌物质。材料:胡萝卜,腊肉,芹菜,木耳 做法:1.所有材料切片
2.先把胡萝卜、木耳、芹菜炒到五分熟,盛起
3.再把湖南腊肉爆香和胡萝卜、木耳、芹菜一起炒熟。二 腊肉莴笋片
所需材料: 腊肉,莴笋,小青椒4个,蒜头4瓣
做法:1.腊肉先整块在开水锅内煮十至十五分钟,煮出其中过量的盐份(一般买来的腊肉,都是有点儿偏咸的)。
2.腊肉煮好后,晾凉,切成薄片;莴笋亦斜切成薄片。小青椒切碎,蒜头拍碎,备用。
3.锅中倒少许清油,倒入腊肉翻炒五至八分钟,炒至腊肉颜色金黄,多余油份也出来时,盛出,待用。
4.油锅再次烧热,先倒入蒜头,爆香;再倒入小青椒,以及莴笋片,一齐翻炒三至五分钟;然后加少许精盐,给莴笋入味(因为腊肉已经有咸味,所以在这里要控制好加盐的份量)。
5.锅中倒入已经呈先炒制过的腊肉,与莴笋一起再翻炒三五分钟左右;加少许鸡精,调好味道,即可。
三 韭花香干炒腊肉
所需材料:香干6块,腊肉100g,韭花100g,青尖椒1个,红尖椒1个,芹菜
1根,红辣椒2个,蒜3瓣,姜2片,植物油2大勺,盐适量
做法:1.韭菜、豆干、芹菜、青红椒分别用清水洗净、切段,腊肉切片、姜蒜切末待用
2.锅烧热,放少许油,放入姜、蒜末爆香
3.放入腊肉煸炒
4.炒至腊肉出油,放入香干
5.翻炒均匀,放入芹菜,继续翻炒1分钟
6.最后放入青、红椒和韭菜,加适量盐,迅速翻炒均匀。四 青菜腊肉汤
主料:腊肉(生)150克,油菜100克,香菇(鲜)50克
调料:盐2克,味精1克,料酒5克,胡椒粉1克,香油1克,植物油15克,大葱5克,姜3克
做法:1.将腊肉洗净切成薄片,放清水中浸泡20分钟捞出; 2.将腊肉挤去水分备用;
3.嫩油菜择洗干净,切成约3厘米长的段; 4.香菇洗净切片备用;
5.葱姜洗净分别切段、丝备用;
6.炒锅置大火上,加入植物油烧至六成热,放入腊肉略煸炒; 7.随即下入葱段、姜丝略炒,然后加入清汤、盐、味精、料酒、香菇、胡椒粉烧沸;
8.撇去浮沫,淋入香油搅匀即可。
五 腊肉豆腐汤
原料:腊肉150克,豆腐500克,净竹笋100克,葱、姜、料酒、精盐、味精、色拉油各适量。
做法:1.腊肉洗净,浸入清水,去除部分咸味,捞出后放入碗中,加葱、姜、料酒,上屉 约蒸20分钟取出,晾凉后切成片,竹笋、豆腐均切成片。
2.锅置火上,放入清水、腊肉片、竹笋片,烧开后放入精盐、味精、豆腐,再烧开撒入葱花,淋上色拉油,盛入大汤碗即可。
特点:鲜咸味美,清香细嫩。六 腊肉煲
制法:
1、将腊肉、大香芋切片;
2、在砂锅中倒入清水,放入腊肉片、姜片、绍酒,大火烧沸后,转为小火加盖慢煲30分钟。然后将芋头块和椰汁放入,再加盖小火煲20分钟。最后加入盐,撒入香葱段即可。
当然,在中国各地,腊肉还有很多属于他们自己的制作方法。在中国各地,越来越多食客钟情于传统工艺熏制出来的腊肉,于是有了现在市场上的腊肉批量生产的现象。有些商家将经过粗制劣造的腊肉投入市场,严重影响了腊肉的口感和味道。我现在最怀念的就是小时候在奶奶家吃的腊肉炖粉条、腊肉莲藕汤。原汁原味、肉色鲜香,每每想到就会升起无限的憧憬。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一书中,还专门为湖南的腊肉写了一小节,文中提到他吃过的最好吃的一餐腊肉,就是在湘潭城巷的友人家中。诚如梁实秋所言,上好的腊肉往往不能求之于食肆,而是老百姓家里。腌腊是过去人们储存肉类的一种方式,一旦付诸于流水线生产,那必然会失去个中韵味。换句话说,腊肉属于村野,属于江湖,将之市场化或者是食肆化,都会削弱其战斗力——就像梁山好汉,一旦被招安,就注定是个悲剧。
当然我还是希望能有更多人品尝到原汁原味的腊肉,那种滋味就跟人生一样,着实值得用一辈子回味。
参考文献及链接 四川腊肉的制法—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eOQQsGe8Ta5xZ5YAhb zAt3HtQ_otgkAckRawXduOX8hT8e_-rga3ZEOVgch23yalwAOLw0__VIMqnch-8Hh2a 2 腊肉炒三鲜的制法 — http://bbs.tiexue.net/post2_6557322_1.html 3 腊肉莴笋片的制法 — http:// 4 韭花香干炒腊肉的制法 — http:// 5 青菜腊肉汤的制法 —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cNI1EJhz-V1TA c7nzca6Zu-iN28zVJLquEYOFO1gwQlQ58Uf-GXLbR_fjIlQxHL7_uY-eC-JcarA-Wablp2AKq 6 腊肉豆腐汤的制法 — http://baotang.tfysw.com/guangdongtang/yNMDAwM DAwMDAyNw 7 腊肉煲的制法 — http://xian.qq.com/a/20120202/000188.htm 8 梁实秋 — 《雅舍谈吃》
第五篇:数学文化结课论文
本科生《数学文化》选修课程论文
数学与科学
学
院: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指导教师: 职
称:
论文完成日期:二〇一五年11月29日
摘要
一般人对数学的印象,多半是理性的、精确的,因此很少人会将它跟柔美浪漫和感性的音乐联想在一起.虽然音乐也有理性和精确的一面,但是在过去,数学和音乐一向是壁垒分明的.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符号体系的使用使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音乐则是研究现实世界音响形式及对其控制的艺术,它同样使用符号体系,是所有艺术中最抽象的艺术.从表面上看,音乐与数学是“绝缘”的,其实不然.关键词
起源
发展
美
目录
1.数学与音乐皆为艺术 2.音乐与数学结合的起源 3.乐理中的数学规律 4.乐曲结构与黄金分割 5.和声的傅立叶分析 6.乐器中的数学奥妙 7.相关名言
8.数学与音乐融合的必然性
引言
J.J西尔威斯特曾经问道:“难道不可以把音乐描述为感觉的数学,把数学描述为理智的音乐吗?”这实际上是对音乐和数学联系的间接描述.数学是对事物在量上的抽象,而音乐是对自然音响的抽
象,我们所提到的两者的关联,正是在抽象这一点上将音乐与数学连结在一起.因此德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说:“音乐,就它的基础来说,是数学的;就它的出现来说,是直觉的.”而爱因斯坦说得更为风趣:“我们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两者都有各自的抽象符号,又为各自的规则支配.数学符号不等于数学正如曲谱不等于音乐.1.数学与音乐皆为艺术
何谓数学?何谓音乐?各种解释与说法不一,其中有以下的看法:
(1)数学源自于人们对自然界规则事物的观察,它是一种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2)音乐是对于声音中规则变化的认识,而不规则的声音,即属于噪音(黄嘉彦、张如梅,民89).由此可知,数学与音乐都同样是在对自然界的事物作描述或探求,人们藉由数学和音乐,都可以了解到自然世界部分的现象数学和音乐位于人类精神的两个极端,一个人全部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就在这两个对立点的范围之内展开,而人类在科学和艺术领域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都分布在这两者之间,音乐和数学正是抽象王国中盛开的瑰丽之花,它们的美交相辉映。音乐在演奏中得到生命,数学符号在数学者心中呼吸.两者在各自伯乐的眼中都美的惊人.2.音乐与数学结合的起源
2.1早期的古希腊包括中世纪时期的作曲家和理
论家,都是被当做科学家来看待的。早期的音乐大概有两个大的分类,“music as theory”和"music as practice“,前者从纯粹的理论方面来研究音乐,后者是从表演方法的角度来研究。前者的研究,很多都是和数学重合的.另外,从很多音乐创作技法和观念上来说,也是和数学有紧密联系的.比如早期音乐中时值最开始是以三等分来划分,后来才发展出两等分;以及各个模仿声部之间的比例的确定(早起音乐是没有我们今天乐谱上的小节线的,所以,音与音之间的时值比例在那时是一个更本质的音乐理论和创作元素);早期对八度、五度的运用,到逐渐加入三度和六度的过程,以及一直避免三全音的观念;音乐高潮放在黄金分割点上的技法;另外,一个实际的音乐作品的例子是Dufay的Nuper rosarum flores.这部献给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委约作品,其音乐结构中包含了各种影射教堂建筑结构的数学比例,比如:talea的6:4:2:3的比例就是教堂圆顶的nave, transept, apse和高度的比例等等.巴洛克时期发展成熟的各种复调手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是数字的游戏.比如对主题的倒影,逆行和倒影逆行.整个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通用的功能和声,也是和数学模式紧密相关的.比如V-I(i)就能确立一个新调,或者传统的转调都是在近关系调之间转,或者模进中的“首调模进”和“变
调模进”的区别在哪(音阶不变或者音程不变),本质上都是长久以来从一个数学的逻辑推导出来的.20世纪初,勋伯格打破传统调性体系后,不论
是自由无调性还是序列音乐,还是再往后一点的octatonic音乐,都是建立在”音集“(set或者collection)理论上的.这个”音集“,就是把一个音高组合的材料数字化,然后再去用各种方式进行变形和”变奏“来发展.另外,不论是十二音的完整matrix,还是octatonic的音阶的移位,还是梅西安自己的有限移位调式,只要涉及到调式或者音阶的移位(transposition), 那都是和数学紧密相关的.2.2乐声的协调与所联系的整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拨动一根弦发出的声音取决于绷紧的弦的长度,协和音由长度与原弦长的比为整数比的弦给出, 被拨动弦的每一种和谐的结合,都能表示为整数比,由增大成整数比的弦的长度,能够产生全部的音阶.五度相生律是毕达哥拉斯的首创,故又名毕达哥拉斯律.基础音:发音体整体振动产生的最低的音是基础音,是由一根弦或空气柱整体振动时产生的泛音:以基础音为标准,其余1/
2、1/
3、1/4等各部分也是同时振动,是泛音.泛音的组合决定了特定的音色,并能使人明确地感到基音的响度。乐器和自然界里所有的音都有泛音.根据第一、二泛音间频率比为2:3的关系进行音的繁衍,以此为纯五度,进行一系列的五度相生,从而得到调中诸音.纯律取泛音列中第一、二泛音之间的纯五度以及第三、四泛音间的大三度这两种音程为繁衍新音的要素,由频率比为4:5:6的几个大三和弦确定诸音高.纯律的实际应用及乐谱记载在六世纪由我国梁代丘明传谱的《碣石调幽兰》.直至十六世纪我国在数学运算上有所突破,在算盘上用开两次平方和一次立方的方法求出了十二次方根,这实际就是一百多年后由德国人沃克梅斯特提出的十二平均律,公比为1.05946,是2开12次方的算数根.3.乐理中的数学规律 3.1音程转位
音程:两个音之间在音高上的关系
单音程:八度以内的音程
音程转位:将音程的冠音和根音相互颠倒位置 音乐中的音程有严格的数学理论,一个大调中如果以根音C(do)的频率为1,那么其他音的频率分别为D(re)=9/8, E(mi)=5/4, F(fa)=4/3, G(so)=3/2, A(la)=5/3, B(si)=15/8, 高音do=2,而如果我们从B大调出发就可以得到其他音的频率:小二度(升do)=16/15, 小三度(升re)=6/5, 三全音(升fa,增四度)=64/45, 小六度(升so)=8/5 ,小七度(升la)=16/9.对单音程而言,原音程及其转位音程的度数之和为9.在音符方面,小于全音符的诸音符由除法确定,如二分音符为全音符的 ½,四分音符为全音符的 ¼.拍子是拍的分组,如 ¾ 拍子是以全音符的¼为1拍,每小节有3拍,即3×¼=¾,而 6/8 拍子可认为以全音符的 1/8 为一拍,每小节有6拍,即6×1/8=6/8.4.乐曲结构与黄金分割 4.1对称
在数学上就是1:1,由上下句构成的乐段,由起承转合四部分构成的作品,由四个乐章构成的交响曲,都体现了造型的对称美
4.2黄金分割
把线段L分成两段,使其中较长段x为全段与较短段(L-x)的比例中项,即满足等式L:x=x:(L-x).x=0.618034…倍
巴托克的顶峰之作《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的音乐》 这部作品第三乐章89小节 55小节 A34小节 B34小节 A21小节,高潮 一21小节 二13小节 一13小节 二21小节 一13小节 二8小节 →34:55 13:21 21:34 8:13 黄金分割 8、13、21、34、55、89等小节数数字本身,则均含于黄金分割的另一种形式——斐波那契数列(即1,1,2,3,5,8,13,21,34,55,89,144等,且从第三项起每项均为前两项之和).这个数列前两项之比1:1反映对称关系,而自第三项起,每相邻两项之比如2:
3、3:
5、5:
8、8:13等均近似反映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且愈往后精确度愈高.由此可认为,上述乐曲的结构明显受斐波那契数列的制约.5.和声的傅立叶分析
5.1一个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其图像就是一个正弦函数.任何乐声的图像都是周期性的图像,它有固定的音高和频率.而傅立叶定理指出,任何一个周期函数都可以表示为三角级数的形式,如任何一个周期函数都可表示为
f(t)a0ancosnxbnsinnx,即f(t)Ansinnxn。n
12n1
其中频率最低的一项为基本音,其余的为泛音。由公式知,所有泛音的频率都是基本音频率的整数倍,称为基本音的谐波.根据傅立叶定理,每个乐音都可以分解成一次谐波与一系列整数倍频率谐波的叠加.5.2傅立叶还发现每种声音都有三种品质:音调,音量,音色与曲线的频率有关 与曲线的振幅有关 与周期函数的形状有关 6.乐器中的数学奥妙
低音乐器发音低,声波长,所以要求共鸣箱有较大体积;高音乐器则反之,发音高,声波短,所以共鸣箱需较小体积.由于一件乐器可以发出多个乐音,所以又要求其形状复杂,以利于在各个不同方位上形成不同长度
的共鸣空气柱,适合于不同高度音响的需要.如中央C音频率为261.63Hz,波长1.3米,波长的 是0.325米,为保证该音共鸣,则共鸣箱的内空至少有一个方位为0.325米(或其2、4、8等倍数).音越低,波长越大,跨越障碍的本领也越强,再加上频率低,能量损耗小的特点,决定了低音的传远性.乐器之王——钢琴的键盘,其琴键的音程恰好与斐波那契数列有关.在钢琴的键盘上,从一个C键到下一个C键就是音乐中的一个八度音程,其中共包括13个键,分别是8个白键和5个黑键,而5个黑键分成2组,一组有2个黑键,一组有3个黑键。2、3、5、8、13恰好就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的前几个数.6.相关名言
音乐是心灵的算术练习.——莱布尼茨
音乐是由数规定的运动.——奥古斯丁
8.数学与音乐融合的必然性
音乐中出现数学与数学中存在音乐并非偶然,而是音乐与数学融合一体的完美体现.音乐可以抒发
人们的情感,是对人们自己内心世界的反应和对客观世界的感触,因而是以一种感性的方式来描述世界,而数学是以一种理性的、抽象的方式来描述世界,使人类对世界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虽然音乐与数学描述世界的方式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因此两者可以从根本上统一起来,成就了一种必然.致
谢
在研究时感谢任课老师对基础知识的传教,使我更加有基础来进行研究,同时感谢室友给提供的关键信息.也感谢众位学者专家的论述使我得以顺利完成此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