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3 23:3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第一篇: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xxxxxxxxxxxxx

姓名:xxxx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xx

2015年12月20日星期日

/ 8

中国近代史现代化艰难曲折的原因探析

摘 要: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性的潮流,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组成部分,中国

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进程是迟缓的,从文化学视角、社会结构、政治学视角,历史地、动态地分析了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迟缓的原因。关键词: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原因;分析

如果把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看作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开始 得并不算晚。从时间上看,俄国亚历山大二世于I860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德国于1862年实现国家统 一,日本于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三国都是在大体同一时期开始了现代化的起步,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是 在这一时期开始的。所以,在时间上中国具有现代化发展的机遇,或者说中国是有时间优势来赶上西方 国家的。另一方面,直到甲午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强行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还主要限于自由贸易和 外交方面,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地位还没有受到根本的动摇,政府仍然保持一定的机能和效率。因 此,当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成功是有可能的。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从那以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步履艰难,一再延误。为什么一个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古典农业文明大国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 阻叠起,前路漫漫?

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给予动态的、综合 的分析。

1从文化学视角分析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制约性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它不仅在历史上有过灿烂的鼎盛时期,而且有着任何 其他文明都无法比 拟的文化积累过程,其系统性和完善性以及对这种文化成就

/ 8

的历史印证,世界上很难 找出第二种能与之相比的文化来,在这种文化特征基础上孕育出来的是一种强烈的文化自我中心主义,表现为两个方面阻碍现代化的因素: 1民族的崇古心理

任何一个在农业性文化中成长的民族,都是比较保守,比较安于现状,比较崇古的。而中华民族的 保守性与崇古心理尤甚。传统中国人的心态,借用雷斯曼的术语,是“传统导向”的,缺少“变的理念”或历史的进化观”由于传统中国人的这种崇古心态,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会遭到阻力。因为现代 化工作基本上需要一种创新改革即“未来时间取向”的心态与行为,而这些正是中华民族崇古心理的反 面。现代化是一种变迁,要快速的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必须有一种“他人导向”的心态,传统的中国人难 于走出传统,中国的现代化必然要拖延。2知识分子的不健全心态

中国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被迫的,因此,一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心理上就有一种“不得不”的 痛苦,为了避免亡国灭种之祸,而欲“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是中国现代化的手段,“以制夷”才是 中国现代化的目的。把“洋枪船舰”看作了西方文化,认为西方文化是“必须学”但“不值得学”的,西方 文化是低于中国文化的。有了这种心理和观念就不能正面地理解和接受西方文化,对于汹涌而入的西 方文化,总是带着半分轻蔑与半分钦佩,任何新的西方思想和学说,都不免遭到“欲迎还拒”的待遇,这种 中国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的一种“自卫反抗”明明是无价值的东西,虽然心里不一定喜欢,但因为它 是中国的总要找出可能的理由加以维护。明明是有价值的东西,虽然心里很喜欢,但因为它是外国的,总要找出可能的理由加以拒斥。这是中国文化在特定的条件下所塑造的心态。

由于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步步落伍,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形,传统中国人的“价

/ 8

值取向”又 发生转变,产生一种偏激的情绪反应,以为中国的文化没有价值,这一心态最后终于演变而走向反传统 主义、反民族化道路,只要是旧的、中国的,则不问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概加以“反对” 一概加以“打 倒”反之对西方文化则是全面的赞成。只要是西方的,则不问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概加以吸收。表现在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上,则是摹仿西方人的现代化模式,如“西化”“苏化”对本民族的文化 缺少自信。这一百多年来,有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已由传统的优越意识“转变为“自卑意识” 这种全面的反传统行为是无助于中国现代化的。中国现代化基本上是有民族特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 新陈代谢,决不是建立在虚无上的,而是对中国传统的合理的创新。中国的现代化一百多年来之所以没 有理想的成绩,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越意识”的维护传统及基于“自卑意识”的反传统的不健全心态是 有主要关系的。

2从社会结构分析中国超稳定的二元社会结构对现代化的制约性

一个社会为了能够顺利地实现向现代化发展的转变,其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必须发生向现代化的 转变。即现代产业应迅速増长,并在社会结构体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农业等传统部分的生产 方式和社会关系也应向现代化方向转变,使之与城市现代部分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相适应,最终形成 制度规则一致的,均朝向现代化的社会结构体系。

我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发展之所以迟缓,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不具备这样的社会结构特征,及由此 形成的社会结构的制约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出现新的社会结构体系,即城市产业和农业这两个 半封闭的独立发展系统,并且形成鲜明的对照,打破了鸦片战争前的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结构体系。但 是,通观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其结果是社会结构体系并未发生朝向现代化的转变。以城市现代工 业和现代交通业为主要代表的现代经济部分及相应部分,在中国发展的十分缓慢。特别是自辛亥革命 以来,除了在第一次世界大

/ 8

战期间,及其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段时间,有过短暂的飞速发展外,更多的时间 是处于被压抑和苦苦挣扎之中,它们不但没有逐渐占据社会主导地位,且本身存在也因独裁政权、帝国 主义列强和大小军阀的压制而变得岌岌可危。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代化工业仍然集中在城市,集中了 全国绝大部分先进的生产力。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广大农村,虽然实行了互助组、合作化,但基本上还 是手工工具劳作,物资装备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自给半自给的消 费结构模式基本上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刚刚开始发育和发展,面广量大的小农经济格局尚未改观。

城市现代部分与农村传统部分在制度化规则上是根本对立的。两种建立在不同制度化规则基础上 的结构体系,在满足中国社会发展、自身行为取向、生存发展方式上均是相互冲突的。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农村的传统结构过分强大,其落后性与城市现代经济在原料、市场、组织体系和组织结构上都本质 上不相容。中国农业的传统落后的社会结构,无法为现代工业的成长提供物质财富,而且由于这一结构 的过分强大,在政治上、文化上、社会环境上都直接或间接地严重制约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变进程。建国以来,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动员并运用全社会各种资源,在传统农业部门没有得到根本改造的情 况下,依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发展战略来推行工业化,并建立自给自足的工业 体系,但城市与农业二元结构对立的格局并没有得到改观。由于农村社会结构的过于强大并始终保持 着优势,致使中国社会与世界现代化潮流和自身要求相比较,带有极为突出的落后性和发展滞后性。整 个中国社会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始终处于二元社会结构的对立之中,因而无法集中全社会的资源 和人力资本,共同朝向现代化的发展。

从政治学视角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的原因

3.1政治衰败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原因

/ 8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以高度中央集权化官僚制度为其特征的政治结构。封建的专制政体在中国持续 了几千年,自19世纪以来,这种政治体制日益衰败,由此形成巨大的惯性,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中国现代 化的发展,在整个19世纪中,近代中国政治的衰败迹象,已明显地表现出来。

过分的专制型集权,不仅损害了职能部门的权力和效能,而且打破了权力体系的平衡与稳定。这种 状况到19世纪已非常明显。最典型地表现在中央政府已经不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自己的权力体系以 解决国内的反叛问题了。与之相伴随的一个现象就是各种职能部门的权力和效能受到损害,中央和地 方政府中的一些职能部门实际上是在萎缩。

权力的不断专制型地集中,以及过于强调权力体系中各部分间的消极牵制,必然会泯灭官员创造性 解决问题和进行工作的积极性。政令懈怠,敷衍塞责之风盛行。极大地损害了当时中央政权治理社会 和统治国家的权力。由于官场腐败、官员的贪污、受贿等现象日益广泛和严重,社会已经失去了惩恶扬 善的能力。3.2政府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的缺乏对现代化的制约性

对于任何一个现代化起步较晚的社会来说,都存在着一个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变的 过程,能否实现这种转变和怎样实现这种转变,在相当程度上取绝于国家政府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近代中国社会开始迈向现代化之时,当时的清朝皇权政治,即没有顺应现代化的要求,支持现代 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结构进行改革,形成一致朝向现代化的社会结构体系。也没有依靠国家政权的 强制控制,集中资源推动城市现代经济的不断増长。而是将维持政治统治看得高于一切,无力顾及社会 变革推动经济増长,导致整个现代化进程的迟缓乃至中断。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迟缓的原因之一,就是 这种情况造成的。

国家或政府权力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普遍的社会赞同,以及相应的制度化规

/ 8

则和规范。能否获得普遍的社会赞同,又取决于国家所保护的社会资源和利益的制度化分配结构。近代中国的国 家政权,特别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因其所保护或维持的制度化分配结构,最终丧失了普遍的社会赞同,无法合法而有效地组织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蒋介石政府统治中国大陆期间,一直没有变革中国农村的传统社会结构模式,反而极力维持农村 原有的社会结构,封建绅士在军阀统治下,成为农村的真正统治者,广大农民的经济、政治地位比以前没 有丝毫好转,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民党政府因这种社会政策不但与农民割断了联系,而且丧失了 农民对国家的支持。与此同时,蒋介石并没有积极地推动和支持城市现代经济及其相应部分的发展,而 是公开地搾取城市现代经济创造的财富,以支持独裁的政治统治。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得到丝毫的解放,国民党因而丧失了这部分代表当时中国社会中的现代化部分的支持。国民党政府剥夺和压制了大多数 社会成员的利益,自身却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和国家权力为私人谋取利益,众所周知的蒋、宋、孔、陈四大 家族,借助于政府的直接参与和强制力量,控制了相当部分的社会财富。国民党政府完全成为一个在中 国社会占有和谋取特殊利益的特殊社会集团,它排斥了与现代化相关的所有社会力量的支持。

与此同时,国民党统治还与帝国主义在华的列强势力相结合,促使国民党政府的多数经济、政治和 社会政策趋向于为列强在华利益服务,而不是有利于本国的社会发展。这种状况不但压制了国内现代 经济的发展,而且在政治上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要求彻底民族独立,自强的历史潮流相悖。

当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迈进的时候,急需一个具有充分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国家,引导组织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变革,然而,国民党政府因其与城乡地主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列强的联系,失去了必要的社会赞同,即失去了合理的合法性的支持。这样的政府不可能有效地实现社会变革,为现 代化的发展提供一个相适应的社会结构,有效地实

/ 8

现社会变革,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适应的社 会性结构体系,而只能成为现代化发展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2] 严立贤.现代理论述评[J].社会学研宂,1988.[3] 孙立平.中国近代史现代化努力失败原因的动态分析[J].学习与探索,1991.[4] 李路路,于显洋,王奋宇.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的社会结构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990.[5] 孙立平.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J].社会学研宂,997.8 / 8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纲要 观后感 结课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教学录像观后感

摘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屈辱的历史。它虽然对中国的近代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但我们不可否认它的某些积极作用。于此同时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从中获取教训,汲取经验。于此同时,在鸦片战争时期,涌出了许多英雄任务,他们的精神感染着我们,激发的着我们。

关键词:鸦片战争;英雄人物;感想

1840年,鸦片战争,历史上鲜明的一页,屈辱与斗争、压迫与反抗、改革与转折。

这一页,带着软弱,带着污点,给中华以奇耻大辱;割地赔款;奴颜媚骨;屈膝投降;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极力主张求和。日寇得寸进尺,击沉中国商船。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但邓两次请战均遭李拒绝。并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民愤四起,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

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故意打错旗号,致使北洋舰队出师失利,旗舰被日击沉。邓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击中日军旗舰“吉野”号,最后因弹绝,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牺牲。

该片以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中丰岛、黄海两次海战为主线,将这一历史事件中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予以淋漓尽致地表现。

列强的入侵,山河的蹂躏,没有扑灭人们斗争的火焰,没有让反帝反封建的星火燃烧更旺。虎门硝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展示出的是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伟大形象;三元里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入侵的勇气,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这些闪着光芒的爱国主义动向,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不可欺!电影里的人物只是一些代表,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熟悉的人在奋力的抗争。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在基隆,击退进犯的的法军;年近七十的老将冯子才身先士卒,率部勇猛追杀,大败法军;还有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 2 成„„他们用生命向列强说着不屈,用生命书写着辉煌。他们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才使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经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那些不畏强暴、赴汤蹈火、血战疆场、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然而对于历史,我们要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些压迫与抑制,屈辱与苦难。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找到问题的所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对于鸦片战争,首先,它使得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承认自己落后,逐步消除“天朝上国”、“夜郎自大”等骄傲之气,不得不向资本主义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制度,把自己变为资产者。这半个世纪近代化的进程中都是这几个政治派别围绕展开的政治角逐,都是在鸦片战争的背景下进行的。

其次,在中国封建经济的大地上,输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大大缩短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根据马克思的研究,作为资本主义典型的英国,是经过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再发展到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这一历程花了近30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人是经过一段摸索过程的。例如曾国藩,开始对仿造洋炮洋船的想法很简单,认为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土,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

最后,通过在华企业雇佣中国职工,受中国聘用的中国技术人员,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人才。

然而,总的看来,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当然,这要怪的除了那些被利益所驱使的侵略者,还有那向列强求荣的清政府。

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是清政府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它规定中国割让香港,赔偿2100百万银元,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此外,英国还享有协议关税.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美国.英国.法国随之也接踵而至,先后胁迫清政府与他们签订不平等的条约,道光29年,葡萄牙驱逐中国在澳门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强占了澳门。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使中华帝国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门,从此被英国的尖船利炮打开,许多弹丸小国排队而来,他们一一和中国签订了条约,我泱泱大国五千 3 年来从未受此侮辱。《南京条约》中有一条是割香港岛给英国,尽管条件很苛刻,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将香港岛拱手交给英国。另外香港岛周围地区大都成了英租地。其租期为九十九年,对于这九十九年,是何等的漫长啊!可悲的是清政府认为,其租期为九十九年总比租期为一百年让人挂得住面子。就这样,香港岛在英国人的统治下走过了漫长的一百年,尽管英国将香港岛变得更加富有,却无法让香港岛有一个真正的主权,一个中国领土的主权。尽管孙中山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清朝灭亡,但那些不平等条约却仍然保留,致使香港岛走过了近百年受殖民者统治的道路。

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留给我们的血淋淋的教训。

这“落后”是军事实力的落后,英国人的巨型战舰横冲直撞,炮火铺天盖地,手握着还是冷兵器的清军将士尽管英勇无比;但始终改变不了处处被挨打的局面。是啊,作为武将的典型关天培,拔齿入家,不可不谓以死投国,尽散家资,不可不谓义无反顾,笑对死神;不可不谓威武不屈。然而,精神代替不了物质,据有关史资料记载,150年前的那场鸦片战争,清军官兵无不“马革裹尸”。英雄血洒沙场,有姓有名的如定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等等,无名无姓的难以数计。可在英军的坚船利炮下,中国仍不免落个失败的结果。

历史是绵绵无尽的长城。中国百余年的近代史,充满着屈辱。

1840年,是在流血的中国,是被凌辱的中国,是在呻吟的中国,是没能反抗的中国!作为我们大学生,我们能做的是什么,是什么!

如今,我们的国家再也不会退回到这条路上了,中华已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现在,奥运健儿在赛场上拼搏,不正在扬我国威吗!

奋发勃起的青年,奋发勃起的科技,奋发勃起的中国。这一页是辉煌的,灿烂的。

我不是军人,不能站在祖国的边界,手执枪支,保卫脚下的土地;我不是航天工作者,手拿铅笔,画下一沓一沓的设计图;我不是国家领导,做出改革,领导人民走向复兴。但是,我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的年青一代,我还有梦,一个年轻的梦,一个中国梦。

若中国是一棵树,那我便是树上的一枚绿叶;若中国是一片蓝天,那我便是 4 天空中的一抹白云;若中国是一个湖泊,那我便是湖泊里小鱼。山洪来了,我不惧,我愿为祖国挽起坚强的臂膀;暴雨来了,我不躲,我愿为祖国撑起一把花伞;黑夜来了,我不恐,我愿为祖国燃烧自己。一只臂膀,一支花伞,一刹那的花火。

周恩来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我们是华夏的未来,是中国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梦,梦的不仅仅是自己这个小个体,梦的更是中国的明天。

我们能做的,是远离毒品,不让它吞噬我们的肉体和灵魂,不让它毁灭我们的美好生活;我们能做的,是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让那些辉煌的耀眼的明天代替曾经的丑陋的苍白的历史;我们能做的,是在每一个角落自豪的说:“我是中国人”。就算在异国他乡,我们都还能轻哼着国歌的旋律,心怀着祖国,铭记着中国梦,努力学习,建设美好蓝图。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梦则是中国梦。

不懈追求与顽强拼搏将实现个人的梦想,每个人的梦想汇聚成中国梦。可以想见,如果青年崛起了,中华民族就实现了伟大复兴。

鸦片战争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屈辱和不堪的回忆,更是醍醐灌顶的醒悟。留在中国土地上的伤痕,在那时是痛彻心扉的伤害,生成的痂已掉落,留下了一道道长出新肉的疤痕。历史就如同身上的疤痕,不能忘记,也不能抹灭。

参考文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键入文字]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政一、二、论文题目 背景、发生原因

内容(引用部分)

失败原因

产生影响深远影响

个人对其历史评价

正文: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史也是一段抗争史,但是无论任何时代之下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是在曲折中发展的没有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希望自己的国家走向没落但是历史就是这样,从古至今。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开始摆脱封建枷锁走向近代化的开端。无论经济还是政治中国人没有停止他们对未来的探索。人们总说是西方的船坚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那么引领中国走到今天的又是谁呢?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是腐朽的清王朝在垂亡阶段为延续其统治而做出的挣扎,下面就对二者从多个方面做一下比较。

产生背景:

洋务运动是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从鸦片战争的惨败到火烧圆明园的惨状再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浩大声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不断加深之下。满清政府深刻认识到了西方工业给他们所带来得巨大之利益,和军事力量的强大。早期的资本主义思潮萌芽的产生,已经在沿海地区渗透。开明的士大夫以及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从天朝上国的睡梦中惊醒。统治阶层开始关注西方学习西方在饱受西方凌辱的时刻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旗帜,以曾国藩等为代表开始开办近代工业,从机械、开矿、等方面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清末新政满清政府被列强瓜分殆尽,革命呼声高涨,动荡不安的时代。有人说是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实行的愚民政策,从皇族内阁的产生来开这样的判定也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对于无可救药的清王朝来说,又有谁能支撑这个已经摇摇欲坠的大厦。

内容: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

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核心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从1865年到1895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20多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在自制和外购的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淮军已“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枪,而变为洋枪队”。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洋务派建立起了以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为一体的近海防御体系,因此,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

清末新政,从政治经、经济、军事、文化、司法、教育等全面的改革。具体体现在:筹措军饷、训练新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育才兴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制定宪法可以说是一次深彻的改革。但是清王朝

已经丧失了统治的基础和改革的时机和条件。变革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但是清王朝已经错过,而西方列强不可能允许一个东方大国的重新崛起。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

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是以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而宣告破产的,而对于洋务运动来说,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厌恶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的无能。洋务运动的开展有很大程度上只是几个热衷于洋务的大臣和开明的地主士大夫所进行的。相对于几千年的饿封建制度而言显得更加的脆弱,封建反对势力从自始至终没有放松过对洋务派的打击和阻挠,腐朽的思想在顽固势力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其次洋务运动只是对经济领域的改革没有触动造成中国现状的实质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再次,西方对中国的技术限制以及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不正义的勾通。在洋务运动之中存在的用人不当,任人唯亲造成了腐朽势力对洋务运动的侵蚀。也就是说洋务运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其命运最终是沿走向失败,只是给让清王朝能够苟延残喘。

清末新政,首先,他产生于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列强瓜分殆尽,然而反清势力此起彼伏,统治集团内部汉族官僚离心,满清贵族处在了四面楚歌声中。新政是形势所迫,但是新政内容的深彻性,也体现了变革的决心,但是这个千疮百孔的政权已经不能愚昧他的臣民了。当人们彻底绝望之时也就是清王朝的覆灭之时。

影响: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在冲破旧的思想上,中国也在逐渐的接受着工业文明。

新政是一次必将失败的变革因为清王朝的时代已经走到尽头,为了实行新政,清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中国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其次,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崛起,是清末新政的又一恶果,而西方列强在次机会下对中国的剥削也在进一步加剧。但是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未来深彻变革的施政纲领它的借鉴意义,为后来政治民主化进程以及推翻封建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根基,打下了基础。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近代化的一段坚实历程。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也深远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个人对二者的历史评价:

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清末维新,无论倡导者的阶级地位是什么,都是先进的中国人对中国未来道路的大胆探索,我想无论哪个统治阶级都不想将其统治在别人的控制之下。统治者在听到国泰民安时都是内心深处的喜悦,然而社会和自然一样就是在不断地进行着物竞天择的发展。在一定的时间可能出现了之后,而必定需要另一种力量来打破这中格局,进而影响它。但社会总得来说是在朝着进步的一面在发展,不管在这个发展中存在着怎样的曲折。

洋务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对近代中国未来的一次探索,无论其是否成功,但是我觉得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洋务运动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元素,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现在的经济下才能给现代民主政治提供基础,洋务运动三十年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几个大工厂、新式军队、还有甲午战败的惨痛,更重要的是中国近代工业也在其丛生之下随之产生,先进的生产理念和效率意识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心中,对于打破封建土地所有制提供了前提。人们从排斥到接受标志着近代技术在中国成长的土壤在不断地培养。

清末新政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从形式上对以中国政治体制为中心的一次深彻的改革,我想这是中国人在经受半个多世纪的凌辱之后真正的认识到了落后的根源所在,然而清王朝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无论出现五大臣这样多么有雄心和抱负的人物也不能挽救。而中国民主政治的步伐是不会因一姓王朝的覆灭而告终,因为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命运的不是个人而是这个社会发展究竟给时代人物所提供的历史条件。新政的理念为后来政治近代化提供了一次借鉴的经验。

中国从近代至今已近二百年然而中国中国社会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这就是像是一个病人因为病的太深,而要根除病根只能缓行任何新的理念的成长都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够完成。就像中国近代史二十年出现了洋务运动、四十年出现了戊戌变法、五十年之后就辛亥革命了,而中国真正独立却又过了四十年,今天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已经走了三十年,还有更长的路等待的是我们和未来的人去思考。

第四篇:《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感想[最终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感想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已经结束,回顾往期的学习生涯,从开始带着疑问的初心去上课,到最终既有收获也有遗憾的结课。感触颇多,收获与遗憾同得,收获让人喜悦,遗憾却让人自省。

解开迷惑,收获于历史知识,收获于听课态度。

作为一名以理科成绩考入文科专业的男生,这中间的对知识掌握的跨度既需要有勇气也需要有决心。所以说讲起历史真的是遗忘多载,已经好多年没学习了,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也还是停留在:1937年的七七事变、1949年的建国大业、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故当初看到一名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看到自己课程表中有这样一门课程,心中真的是惊奇与不解,一边想着“搞经济,搞技术的怎么会跑去研究历史呢。”另一边又猜着“是不是因为进入了一个民族大学,历史就必须去了解呢。”

带着疑问进入刘老师的课堂,开始了一门课程学习生涯的第一节课,等到的是永远不变的老一套:任课老师来讲自己上课对学生的要求。当然我们的老师也不例外,但这次的一样却让我心中很是有想法:“上课缺勤必须拒绝,上课必须带着笔记本,早餐不能带到教室,手机更不能拿出来玩,睡觉更是不能出现,如有违规更是记入册子,扣着平时分„„这些完全就是永远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上课必须要全身心投入,哎„心累啊。”所以迫于老师的威逼,我只能收住自己的想法,老老实实的按照要求。刚开始真的很是不习惯,所以总会在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掏出手机稍稍瞄一眼,但是久而久之,方才懂了老师的做法是多么的为学生考虑,让我虽然在结课之后,收获仍然多多。

(一)近代史课程的学习,弥补了也丰富了我记忆中那浅薄的历史知识。从鸦片战争的五四运动的前夜;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使我充分了解了中国的近现代史。

(二)对于上课的这些要求,也让我的听课态度大大转变,“态度就是效率”端正的态度让我听课的效率大大提高。当然这一心一意做事的态度不仅影响在我的学习中,更使我觉得如果做了一件事就必须要做到最好,全身心的投入,全身心的学习,全身心的享受带给我们的乐趣,体验其意义。

(三)上课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革命的精神,时代的精神。伟大抗战精神让我在今后的拼搏中,不畏惧困难,勇往直前;培养了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培养了我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培养了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更培养了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使我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受益终身。

课程结束,遗憾使我感到不完美,但又使我学会自省。

感谢刘老师的谆谆教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您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还有能力的培养。您的一堂课让我收获多多,将要结课,得到收获的同时,我的内心又充满了遗憾。

(一)您的课堂弥补了我浅薄的历史记忆,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在您的课堂上让我对伟大的祖国,曾经千呛百孔的过去,更加深入的体验到了,知道了她曾经的痛苦,更看到了为了她,抛头颅、洒热血的那些革命先辈们。所以我为自己以后不能再次聆听到您的课堂而遗憾,为自己不能再次和您交流而遗憾。

(二)比较其他的课堂,玩手机,睡觉已经成为课堂的常例,有些老师已经是见惯不惯,学生也是不加悔改。但是您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规范,才更加的文明,更加的高效。所以这样的课堂带给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有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为自己以后再也不能这样高度集中的自律而遗憾。

(三)一件事情有开始,就要面临结束,遗憾也要面对,但是自省能让我直面遗憾。以后的学习,我还会积极保持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所收获的,努力完善自己的不足,遇到问题,请教的同时学会自己解决;欠缺某一方面的东西,努力完善补充。即使不能再次置身在刘老师的课堂,但会依旧铭记刘老师的谆谆教诲,以及传递给我们的知识与能力。

第五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三 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四 要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27.69,及格率只有1.5%.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31.8%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和教育的工作.中国近代是一个世界多种政治体制的实验田,现在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在进行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还没开始呢.文化上已经90%的西化了,看看我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是西方的,数理化,都是西方的.现在试图振兴国学,但我认为没必要.

下载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代史论文纲要(合集)

    近代史论文】最新文章  中华文明近代史结课论文 人类文明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多年中,一些文明成为了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文明经历了冲突......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不同阶级的救亡运动 ——中共诞生之前 【关键词】阶级弱点 开明 救亡图存探索 开放 引言近代中国的命运起伏跌宕,从鸦片战争国门被粗暴的打开,中国从政治到经济各方......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题目:班级:姓名:学号: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其影响 自动化12-01 刘 卫 541201010123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其影响 摘 要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 摘要: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探索经历了百余年的探索历程,进程迟缓,本文拟通过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粗略梳理,简要分析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并分析历史对中国当今社会发展的重......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伟人毛泽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管理学院 应用心理专业 2010225012 徐梦茹 2011.9.15 美国军事作家、评论家拉瑞斯约本海默曾经......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我眼中的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大全5篇)

    从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姓名:张可明学号: 1105616034 中国近代历史中的牵绊 内容摘要:中国近代史中,一次又一次,从鸦片战争开始到......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标题 《新中国诞生前一百年艰苦探索的历史启示》 教师 雷志敏 学生 杨树兵学号 20094395 专业 市场营销09级2班 新中国诞生前100年探索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