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结课论文-历史是怎样选择毛泽东的

时间:2019-05-14 19:0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近代史结课论文-历史是怎样选择毛泽东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近代史结课论文-历史是怎样选择毛泽东的》。

第一篇:近代史结课论文-历史是怎样选择毛泽东的

历史是怎样选择毛泽东的

历史是怎样选择毛泽东的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缔造者和指挥者,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党在创立之初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还很不完全,毛泽东同志于1925年12月至1927年3月间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大大地发展了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在这期间,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动和领导安源矿工大罢工,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展轰轰烈烈的工人、农民运动。

但在第一次大革命的后期,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导致了大革命的最后失败。中国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组织,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党员数量由大革命高潮时期的近6万人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中国革命陷入低潮。

在中国革命面临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27年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的主张,领导了秋收起义。之后进行了三湾改编,他要求把“支部建在连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亲自率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

1928年6、7月间党的六大没有提出应当把党的工作中心由城市转到农村,仍然坚持城市中心论。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间,毛泽东同志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论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从理论上阐明了以农村包围城市为特征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强调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这样,20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就为中国民主革命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惟一正确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指引下,土地革命战争由星星之火,发展成了燎原之势,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正当土地革命战争蓬勃发展之际,1931年1月,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他们把反对资产阶级和反帝反封建并列,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反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要求红军攻占中心城市;夸大革命主观力量,一味强调进攻路线;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了90%、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了100%,被迫退出根据地,使土地革命战争遭受严重损失,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又是毛泽东同志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长征开始、喋血湘江后,八万多中央红军锐减到三万多人,中央红军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通道会议、黎平会议毛泽东极力说服博古等主要领导人,建议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避免了陷入重围的危险,从危机中挽救了3万多中央红军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后,毛主席指挥红军进行了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之战,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了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转变为民族战争。毛泽东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的宏伟气魄和革命胆略,认真总结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的两次成功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正确分析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形势和任务,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系统阐明持久战的理论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系统总结统一战线工作的经验教训,领导我们党制定并实施了正确的战略策略,独立自主地领导人民武装,开辟敌后战场,在华北、华中敌后广大地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坚持持久抗战的中流砥柱,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写下了包括《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著述,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全面阐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已经完整地形成。毛泽东思想也因此得到系统总结和全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党的六届七中全会正式宣布: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

内战爆发后,毛主席不顾个人安危,坚持留在陕北,拖住国民党几十万大军,指挥人民解放军粉碎了蒋介石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战略决战,取得了 “辽沈”、“淮海”、“平津”等战役的伟大胜利,并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最终把蒋家王朝赶到了台湾岛上。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且维护了祖国的独立和安全。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主要著作中。

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毛泽东同志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是一位伟大探路者的失误,他的历史功绩永远是第一位的。

邓小平同志曾深情地说到:“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中华民族和中国民主革命曾出现几次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正是这个时代呼唤一位巨人——他就是毛泽东,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永远敬仰和怀念毛泽东同志!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xxxxxxxxxxxxx

姓名:xxxx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xx

2015年12月20日星期日

/ 8

中国近代史现代化艰难曲折的原因探析

摘 要: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性的潮流,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组成部分,中国

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进程是迟缓的,从文化学视角、社会结构、政治学视角,历史地、动态地分析了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迟缓的原因。关键词: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原因;分析

如果把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看作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开始 得并不算晚。从时间上看,俄国亚历山大二世于I860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德国于1862年实现国家统 一,日本于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三国都是在大体同一时期开始了现代化的起步,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是 在这一时期开始的。所以,在时间上中国具有现代化发展的机遇,或者说中国是有时间优势来赶上西方 国家的。另一方面,直到甲午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强行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还主要限于自由贸易和 外交方面,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地位还没有受到根本的动摇,政府仍然保持一定的机能和效率。因 此,当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成功是有可能的。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从那以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步履艰难,一再延误。为什么一个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古典农业文明大国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 阻叠起,前路漫漫?

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给予动态的、综合 的分析。

1从文化学视角分析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制约性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它不仅在历史上有过灿烂的鼎盛时期,而且有着任何 其他文明都无法比 拟的文化积累过程,其系统性和完善性以及对这种文化成就

/ 8

的历史印证,世界上很难 找出第二种能与之相比的文化来,在这种文化特征基础上孕育出来的是一种强烈的文化自我中心主义,表现为两个方面阻碍现代化的因素: 1民族的崇古心理

任何一个在农业性文化中成长的民族,都是比较保守,比较安于现状,比较崇古的。而中华民族的 保守性与崇古心理尤甚。传统中国人的心态,借用雷斯曼的术语,是“传统导向”的,缺少“变的理念”或历史的进化观”由于传统中国人的这种崇古心态,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会遭到阻力。因为现代 化工作基本上需要一种创新改革即“未来时间取向”的心态与行为,而这些正是中华民族崇古心理的反 面。现代化是一种变迁,要快速的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必须有一种“他人导向”的心态,传统的中国人难 于走出传统,中国的现代化必然要拖延。2知识分子的不健全心态

中国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被迫的,因此,一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心理上就有一种“不得不”的 痛苦,为了避免亡国灭种之祸,而欲“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是中国现代化的手段,“以制夷”才是 中国现代化的目的。把“洋枪船舰”看作了西方文化,认为西方文化是“必须学”但“不值得学”的,西方 文化是低于中国文化的。有了这种心理和观念就不能正面地理解和接受西方文化,对于汹涌而入的西 方文化,总是带着半分轻蔑与半分钦佩,任何新的西方思想和学说,都不免遭到“欲迎还拒”的待遇,这种 中国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的一种“自卫反抗”明明是无价值的东西,虽然心里不一定喜欢,但因为它 是中国的总要找出可能的理由加以维护。明明是有价值的东西,虽然心里很喜欢,但因为它是外国的,总要找出可能的理由加以拒斥。这是中国文化在特定的条件下所塑造的心态。

由于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步步落伍,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形,传统中国人的“价

/ 8

值取向”又 发生转变,产生一种偏激的情绪反应,以为中国的文化没有价值,这一心态最后终于演变而走向反传统 主义、反民族化道路,只要是旧的、中国的,则不问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概加以“反对” 一概加以“打 倒”反之对西方文化则是全面的赞成。只要是西方的,则不问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概加以吸收。表现在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上,则是摹仿西方人的现代化模式,如“西化”“苏化”对本民族的文化 缺少自信。这一百多年来,有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已由传统的优越意识“转变为“自卑意识” 这种全面的反传统行为是无助于中国现代化的。中国现代化基本上是有民族特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 新陈代谢,决不是建立在虚无上的,而是对中国传统的合理的创新。中国的现代化一百多年来之所以没 有理想的成绩,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越意识”的维护传统及基于“自卑意识”的反传统的不健全心态是 有主要关系的。

2从社会结构分析中国超稳定的二元社会结构对现代化的制约性

一个社会为了能够顺利地实现向现代化发展的转变,其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必须发生向现代化的 转变。即现代产业应迅速増长,并在社会结构体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农业等传统部分的生产 方式和社会关系也应向现代化方向转变,使之与城市现代部分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相适应,最终形成 制度规则一致的,均朝向现代化的社会结构体系。

我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发展之所以迟缓,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不具备这样的社会结构特征,及由此 形成的社会结构的制约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出现新的社会结构体系,即城市产业和农业这两个 半封闭的独立发展系统,并且形成鲜明的对照,打破了鸦片战争前的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结构体系。但 是,通观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其结果是社会结构体系并未发生朝向现代化的转变。以城市现代工 业和现代交通业为主要代表的现代经济部分及相应部分,在中国发展的十分缓慢。特别是自辛亥革命 以来,除了在第一次世界大

/ 8

战期间,及其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段时间,有过短暂的飞速发展外,更多的时间 是处于被压抑和苦苦挣扎之中,它们不但没有逐渐占据社会主导地位,且本身存在也因独裁政权、帝国 主义列强和大小军阀的压制而变得岌岌可危。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代化工业仍然集中在城市,集中了 全国绝大部分先进的生产力。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广大农村,虽然实行了互助组、合作化,但基本上还 是手工工具劳作,物资装备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自给半自给的消 费结构模式基本上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刚刚开始发育和发展,面广量大的小农经济格局尚未改观。

城市现代部分与农村传统部分在制度化规则上是根本对立的。两种建立在不同制度化规则基础上 的结构体系,在满足中国社会发展、自身行为取向、生存发展方式上均是相互冲突的。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农村的传统结构过分强大,其落后性与城市现代经济在原料、市场、组织体系和组织结构上都本质 上不相容。中国农业的传统落后的社会结构,无法为现代工业的成长提供物质财富,而且由于这一结构 的过分强大,在政治上、文化上、社会环境上都直接或间接地严重制约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变进程。建国以来,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动员并运用全社会各种资源,在传统农业部门没有得到根本改造的情 况下,依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发展战略来推行工业化,并建立自给自足的工业 体系,但城市与农业二元结构对立的格局并没有得到改观。由于农村社会结构的过于强大并始终保持 着优势,致使中国社会与世界现代化潮流和自身要求相比较,带有极为突出的落后性和发展滞后性。整 个中国社会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始终处于二元社会结构的对立之中,因而无法集中全社会的资源 和人力资本,共同朝向现代化的发展。

从政治学视角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的原因

3.1政治衰败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原因

/ 8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以高度中央集权化官僚制度为其特征的政治结构。封建的专制政体在中国持续 了几千年,自19世纪以来,这种政治体制日益衰败,由此形成巨大的惯性,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中国现代 化的发展,在整个19世纪中,近代中国政治的衰败迹象,已明显地表现出来。

过分的专制型集权,不仅损害了职能部门的权力和效能,而且打破了权力体系的平衡与稳定。这种 状况到19世纪已非常明显。最典型地表现在中央政府已经不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自己的权力体系以 解决国内的反叛问题了。与之相伴随的一个现象就是各种职能部门的权力和效能受到损害,中央和地 方政府中的一些职能部门实际上是在萎缩。

权力的不断专制型地集中,以及过于强调权力体系中各部分间的消极牵制,必然会泯灭官员创造性 解决问题和进行工作的积极性。政令懈怠,敷衍塞责之风盛行。极大地损害了当时中央政权治理社会 和统治国家的权力。由于官场腐败、官员的贪污、受贿等现象日益广泛和严重,社会已经失去了惩恶扬 善的能力。3.2政府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的缺乏对现代化的制约性

对于任何一个现代化起步较晚的社会来说,都存在着一个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变的 过程,能否实现这种转变和怎样实现这种转变,在相当程度上取绝于国家政府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近代中国社会开始迈向现代化之时,当时的清朝皇权政治,即没有顺应现代化的要求,支持现代 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结构进行改革,形成一致朝向现代化的社会结构体系。也没有依靠国家政权的 强制控制,集中资源推动城市现代经济的不断増长。而是将维持政治统治看得高于一切,无力顾及社会 变革推动经济増长,导致整个现代化进程的迟缓乃至中断。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迟缓的原因之一,就是 这种情况造成的。

国家或政府权力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普遍的社会赞同,以及相应的制度化规

/ 8

则和规范。能否获得普遍的社会赞同,又取决于国家所保护的社会资源和利益的制度化分配结构。近代中国的国 家政权,特别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因其所保护或维持的制度化分配结构,最终丧失了普遍的社会赞同,无法合法而有效地组织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蒋介石政府统治中国大陆期间,一直没有变革中国农村的传统社会结构模式,反而极力维持农村 原有的社会结构,封建绅士在军阀统治下,成为农村的真正统治者,广大农民的经济、政治地位比以前没 有丝毫好转,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民党政府因这种社会政策不但与农民割断了联系,而且丧失了 农民对国家的支持。与此同时,蒋介石并没有积极地推动和支持城市现代经济及其相应部分的发展,而 是公开地搾取城市现代经济创造的财富,以支持独裁的政治统治。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得到丝毫的解放,国民党因而丧失了这部分代表当时中国社会中的现代化部分的支持。国民党政府剥夺和压制了大多数 社会成员的利益,自身却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和国家权力为私人谋取利益,众所周知的蒋、宋、孔、陈四大 家族,借助于政府的直接参与和强制力量,控制了相当部分的社会财富。国民党政府完全成为一个在中 国社会占有和谋取特殊利益的特殊社会集团,它排斥了与现代化相关的所有社会力量的支持。

与此同时,国民党统治还与帝国主义在华的列强势力相结合,促使国民党政府的多数经济、政治和 社会政策趋向于为列强在华利益服务,而不是有利于本国的社会发展。这种状况不但压制了国内现代 经济的发展,而且在政治上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要求彻底民族独立,自强的历史潮流相悖。

当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迈进的时候,急需一个具有充分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国家,引导组织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变革,然而,国民党政府因其与城乡地主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列强的联系,失去了必要的社会赞同,即失去了合理的合法性的支持。这样的政府不可能有效地实现社会变革,为现 代化的发展提供一个相适应的社会结构,有效地实

/ 8

现社会变革,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适应的社 会性结构体系,而只能成为现代化发展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2] 严立贤.现代理论述评[J].社会学研宂,1988.[3] 孙立平.中国近代史现代化努力失败原因的动态分析[J].学习与探索,1991.[4] 李路路,于显洋,王奋宇.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的社会结构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990.[5] 孙立平.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J].社会学研宂,997.8 / 8

第三篇:近代史结课论文

课序号 310004—0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期末论文

题目: 发扬五四精神 肩负历史使命

姓名 王梦琨学号 2011441016年级专业 2011级环境科学指导教师 阎玉田

2012年6月1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评分表

发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

——纪念五四运动93周年

摘要:

1. 五四运动的背景。

2. 五四运动、五四精神的具体含义。3. 弘扬五四精神的意义。

4. 青年人怎样弘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条件下发生的。这种时代背景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一.一战期间,欧洲国家由于忙于战争而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美国尤其是日本对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迅速增加,使得民族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得以巨大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及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成长起来。无产阶级真正把五四运动推向了深入,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正是孕育了无产阶级。他们共同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二.在五四运动发生前,军阀势力利用封建传统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严酷的现实引发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反思。因此为了完成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必须“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于是,作为五四运动的先导,标志中国人民新觉醒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收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冲击。1917年11月,俄国传来一声炮响,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了,它向世界树立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新的前途,并且显示了马列主义的伟大力量。它让中国人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并且它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且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从中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列主义这个最锐利的思想武器,也收获了新的革命启示。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最终成为了它的直接导火索。

1919年上半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这个由几个西方列强把持的会议,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会议给与中国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德国掠去的天文仪器而已。北洋政府居然还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自此,五四运动爆发。

这是一场沸腾而又理性的运动。由它而引发的五四精神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一.爱国主义精神是其精神的源泉。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正是因为爱国主义这一强大的精神支柱,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历经磨难,生生不息,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五四运动首先是作为一场爱国主义运动而存在的。被人们一直成为“东方睡狮”的中国人民终于从内忧外患中警醒起来,显示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伟大力量。外国列强野蛮入侵、处处相逼,为了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中国青年用他们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救国的重旗。他们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脱下了学生装穿上了粗布衣,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表现出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五四运动打

破了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战斗姿态,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二.民主与科学是其精神的核心。民主与科学的提出和实践的途径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它的内容是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它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真善美的和平的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而五四运动正体现了这种讲科学的精神。它鼓舞了人们勇敢的冲决封建愚昧的思想牢笼,勇敢的去追求改造社会、救亡图存的科学真理。

三.用民主科学实践爱国心理。五四运动要解决的是民族危亡的问题,因此,它的精神也是对解决这个历史主题的主体能够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的精神。它不仅是一场愤怒的集会,一场热血的示威,一次单纯的爱国呐喊,而是中国青年一代开始用实际行动、用理智、用各种手段来实践他们的拳拳爱国心,他们不仅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更有实际去宣传民主科学的能力,他们把口号喊成了行动。五四精神反映着五四运动不同于前此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意,又是五四时期那一代时代先锋的崭新的人格特征。虽然这场运动已离我们这代人很久远了,但重提五四精神,发扬五四精神在当代仍有必要。

时至今天,我们远离了国家和民族苦难的日子,远离了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社会背景中,爱国对于大多数人好像都已经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口号。试想,如果年轻人对于国家的发展不关心,对于这个社会存在的不公平视而不见,对于强权心存畏惧的话,一个渴望发展的国家和民族怎么还会有希望?

因此,我们不但应当继承五四精神,而且应当弘扬五四精神。93年前,中国热血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伟大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93年后的今天,以爱国主义,振兴中华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正激励中国青年去实现祖国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

有的人可能觉得,一种精神的可贵只能体现在它当时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及社会背景中,那种精神在如今安稳和平的时期已经不再需要,已经落后了。但是我们不应该忽略,一种伟大的精神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五四时期它表现为救亡图存,而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呢?回顾近年来发生的影响较大的爱国主义思潮和行为,从1999年抗议美国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到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从近年来发生的抗议日本政府和右翼势力对历史倒行逆施的诸般行动,到最近全民谴责菲律宾意欲强占我国南海黄岩岛的无耻行径,实际上我们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当代爱国主义新增添的精神内核及价值述求: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全球化不可逆转的浪潮中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利益;在中国发展令世人瞩目的背景下,寻求我们国家在世界上的全新定位和方向;在对

外开放交往日益扩大的现实中,探讨构成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新内容。我们应当认识到,当代爱国主义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强烈的期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愿望。在新的时期,这种爱国主义应该体现出理性的思维,开放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奉献”也必将成为五四精神新的生命力!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应该发扬新时代的“五四精神”,在其中扮演积极而具有建设性的角色。我们应该利用好自身敏感和活跃的特性,就像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说的一样: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我们青年人应以此为动力,和历史的进步一道成长,肩负起对于这个国家的责任。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为了我们唯一的国家!

第四篇: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读书笔记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读后感——英雄出处

学院:服装学院学号:091111120姓名:王思雯

毛泽东毛主席一直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极高名望的国家领导人之一,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甚至接近神化的存在,同时毛泽东对于我国历史的进程所产生的影响在被肯定的同时也极具争议。我对毛泽东毛主席一直是非常尊敬的,无论是他领导旧中国走向新中国的气魄还有他在文学诗词上展现的才华都让人十分的折服。看完叶永烈的《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我想阐述一下也许并不成熟的感想,关于成就这位历史伟人的历史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是收录“叶永烈精品书系”的“红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作者叶永烈以翔实、流畅的笔调,并以崭新的、特殊的“领袖史”视角,写出了毛泽东被选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历史必然性,以及毛泽东当年的沉浮,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红色三部曲”具体讲述了一九二一年至一九四九年中国共产党的历程,可以说是给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所经历的一系列史实做了一个具体的收录和整理。而这本书所令人称赞的地方不仅仅是仔细描写了毛泽东,更是因为他还还专门写了毛上台时中共的领袖人物的风云起伏,有陈、瞿、李、王等,并把它放入第一章,其实质就是介绍当时的历史环境,从一个大背景来理解中共的选择。从其写作手法来说,本书以编年体为主,而在其中又多介绍一些人物的人生历程。

这些在当时与毛泽东实力和影响不相上下的伟人,为什么没有成为像毛泽东一样的时代英杰,只能说毛泽东实在是因为他是集众家之所长,是众多卓越者中的佼佼者。可是,我们应该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毛之所以能成为这样的人,并不是他本人一开始就成了这样的人,在成为之前,他也曾犯过不少的错误中共成立初期,即反对孙中山的革命论,而坚持和平的运动;之后在“八七会议”中又强调“枪杆子里出政权”,这确实是能体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不过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在这里也强调武装暴动,并且还策划了秋收起义,只是再多的努力也导致了惨痛的败局。但毛泽东为中国的前进道路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在那样的时代找到了指明的路灯,不只是跟随苏联革命的脚步,而是根据国家自身的情况去制定适合国情的革命计划,着实让人折服。

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这种类似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无数人提出过。在我看来,成就毛泽东这样的英雄不仅是依靠本人的素质与魅力,时代的背景和需求是最主要的。如果时代不需要,那么再有才华的人也不会成为引导革命的伟大领袖。当时的中国需要毛泽东这样的领袖,这样清醒的首脑。现在看来,作为历史人物的毛泽东是唯一的,只是作为单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读书笔记

个的人物,他才是唯一的。“毛泽东”不是不可替代的,只是谁能替代他,那就是一个真正的历史假设了。纵使没这样一个人,也必然会有这么一个群体,而后在适当的时候从这个群体中产生出这样一个“毛泽东”。

第五篇: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水浅舟大,无力回天——谈李鸿章

摘要

李鸿章一生跌宕起伏,后世毁誉参半,身处清廷晚期时代的动荡之中,身不由己卷入了这个混乱的漩涡。这位晚清第一外交家,历史书上的“卖国贼”一生试图挽大厦之将倾,然而不过螳臂当车,徒劳无功。他绝不可耻,又并非圣人。本文试图从李鸿章的传记和外媒记载中分析李鸿章的功过,和他的无奈。

一、李鸿章其人

“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李鸿章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李文安,与他“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疑有立,岂忧贫哉!”的堪称封建式贤妻良母的夫人李氏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瀚章、鸿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李鸿章。

鸿章在文安诸子中,排行第二,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末世、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大地之时,社会环境的薰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少年时期的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当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编修以后,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本想设法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于末世这偏消”!从太平军起义,李鸿章前去平反开始,他的一生就注定跌宕起伏。

二、悲剧外交家

1870年,此时发生了一件决定曾李二人命运的大事,即天津教案。这是一场平民攻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清廷本认命曾国藩处理此事,曾国藩审时度势,认为应当按律处死相关责任人,然而清廷和民众均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朝野上下甚至一度要求与法国一战。由于曾国藩和法国人的协议与朝廷和民众的期望差距太大,曾国藩甚至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朝廷随即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而当年的法国正忙于与普鲁士的普法战争,无暇顾及远东事物,因此李鸿章说啥法国人就当是啥了。此事对清朝的最大影响是,让朝廷和百姓都以为李鸿章有外交之才,可能李鸿章本人也信以为真了。至于为李鸿章在历史上最出名的,也是最多骂声的,就是他外交家的身份。

世人常常骂李鸿章卖国贼,然而在马关条约面前,李鸿章又能做什么呢? “当此之际,虽有苏张之辩,无所用其谋,虽有贲育之力,无所用其勇。舍卑词乞怜之外,更有何术?或者以和议之速成为李鸿章功,固非也,虽无鸿章,日本亦未有不和者也,而或者因是而丛垢于李之一身,以为是秦侩也,张邦昌也,则盍思使彼辈处李之地位,其结局又将何如矣。要之李之此役,无功焉,亦无罪焉。其外交手段,亦复英雄无用武之地。”

李鸿章晚年可谓可怜可叹,他一次次被清廷用完就扔,扣上卖国贼的帽子被万众唾骂,又一次次被清廷临时启用救场。李鸿章明知自己螳臂当车,却依然尽自己所能,用外交手段试图在虎视眈眈的帝国之间周旋,为自己的国家——腐朽、濒临灭亡的国家——呕心沥血争取哪怕一点点的喘息之机。他难道不知道清廷已然走向末路?

三、答美记者问

离开在欧洲考察访问的最后一站英国后,大清帝国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乘“圣-路易斯”号邮轮于当地时间1896年8月28日抵达美国纽约,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李鸿章在美国受到了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的接见,并和美国一些要员及群众见面,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纽约时报》)。9月2日上午9时许,李鸿章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美国记者对李鸿章提出了许多中国的问题,而李鸿章的回答显示出他对中国国情客观的认识,和隐隐的无奈。

节选其中三个问答:

美国记者:阁下,您赞成贵国的普通百姓都接受教育吗?

李鸿章:我们的习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翻译插话:在清国,男孩,才是真正的孩子。)我们有很好的学校,但只得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上学,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学。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

美国记者:阁下,您赞成妇女接受教育吗? 李鸿章(停顿一会儿):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我们现在还没有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包括欧洲和美国)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美国记者:阁下,您赞成将美国的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

李鸿章:中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中国的编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中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的报纸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

李鸿章在问答之中显示出了他对中国教育平等、男女平等、新闻自由、引用外资等问题的超前认识,这说明了什么?

四、评价

日本人评价李鸿章,“如同日本幕末维新的英杰人物,在近代国家变革的阵痛中,一身痛感苦恼之人。他波折万丈的人生,犹如近代中国的动荡起伏。李鸿章保持了 25 年最高实力的地位,是他支撑了大清帝国苟延残喘。诸外国对李鸿章的信赖远远超过紫禁城的皇帝,如果没有这样的有能之士,大清国早已被列强蚕食殆尽。”

不仅仅是李鸿章,晚清事实上有如此多的有识之士,然而清朝依旧像腐朽的大楼,谁又能挽大厦之将倾?

这其中的无奈和辛酸,岂为外人道哉?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说:“史家之论霍光,惜其不学无术。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他在传记里批评李鸿章不识政治本原,不知国民大体,不懂得当时的世界大局。

可是李公一生为国为满皆尽心尽力,马关条约之时与伊藤博文角力讨价如百姓与小贩一般,直至遇刺面部中弹方得小利,不可谓不义。辛丑条约,已淡出满清政治中心的李鸿章以七十八高龄受命从广东赴京谈判不可谓不忠,唯有在平发之战中杀太平天国降军乃其一生污点。李鸿章最大的可悲恐怕就是生不逢时,并且站错了队伍。对于清廷而言,李鸿章再强大不过让它苟延残喘,尚且不如干脆毁灭重生。就这一点来看,李鸿章的坚持毫无意义,一生的挣扎不过是罐子里的蛐蛐在与罐子斗,又何尝斗得过呢?

我们看李鸿章,觉得他做了很多愚蠢的决定,然而任谁到他的境地里去,又能做出多好的抉择呢?“李固可责,而彼辈又岂能责李之人哉?”他不是卖国贼,也不是圣人;他眼光有局限,能力有边缘,没能完全看透政治,也没完全看透时代;他是外国记者口中的“东方俾斯麦”,也是梁启超笔下的“不学无术”。

也只能用那一句话来概括他了。“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叹只叹,水浅舟大,无力回天。

下载近代史结课论文-历史是怎样选择毛泽东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近代史结课论文-历史是怎样选择毛泽东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说课 毛泽东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6课的内容。......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读后感

    Li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读后感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读后感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采用“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两头,分别是第一章和第八章。第一章写毛泽东之前,以粗线条描......

    近代史课结课要求(6月18日交论文)

    格式 题目(居中)(四号字,加粗) 姓名(居中)(小四号字) 院系专业班级学号(居中)(五号字)【摘要】三百字左右(五号字)(1.5倍行距) 【关键词】三个——五个(五号字)引言(这两个字不要写)(五号字)(1.5倍行......

    中国近代史纲要 观后感 结课论文[5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教学录像观后感 摘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屈辱的历史。它虽然对中国的近代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但我们不可否认它的某些积......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精选多篇)

    [键入文字]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洋 务 运 动 与 清 末 新 政一、 二、 论文题目 背景、发生原因 内容(引用部分) 失败原因 产生影响深远影响 个人对其历史评价 正文: 中国近......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近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

    历史的选择论文

    历史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当代中国事业的核心力量。 作为中国人不可以不了解中国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看到了《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

    22历史和人民是为什么和怎样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

    历史和人民是为什么和怎样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我们仍然不时会听到这样一些议论: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