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军理课论文 观《当前中国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的历史任务》
观《当前中国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的历史任务》有感
上完艾老师讲的六节课,感触颇深,而在看了艾老师的讲座后,感受更深刻。如何认识当前的国际局势,本人对这个问题有如下感悟:首先,在这个国际关系复杂的世界中,看国家问题不应只是从表面,仅直接对作用象分析,要通过联系找到问题的共同所在,找到政治的推动力量,深入而本质的看问题。
例如,老师针对2012年钓鱼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而深入的分析,让我对钓鱼岛事件从本质上有了了解:这是由美国导演的一出搅合十八大召开的戏,背后是领导权的争夺,但是,我国人民并没有就此被牵着鼻子走,而是坚守共产党与毛主席的领导。
而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亦受到教导:中国周边种种乱象的背后是有操盘手在运作,而该操盘手的目的是让亚洲内部互掐,形成对中国的围堵。
同时,对于民主有新的认识,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民主,本身就是建立在阶级不平等的条件下的,本身就是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愚化被统治阶级(工人阶级)打出的幌子。他们的民主是建立在足够资产的基础上的,对工人阶级而言民主依然很远。
欧美的乱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财产私有制导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则体现了工人阶级的联合反抗。
老师生动的语言将很多国际上的重大事件犀利的剖析,将我们平时受到的思潮进行深刻的溯源,让我认识到:教科书上的:冷战结束、多极化格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流、中美友好则世界和谐都属于对国际形势认识不深刻导致的认知误区,但是这些概念都或多或少的在当今的教科书中出现,我想问:这样编写教科书不是从小对孩子的误导吗?从小就告诉他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从而心安理得的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甚至无知的由此产生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向往之情,所以现今许多大学生阶级立场不清,阶级战线不明,从而对祖国的爱国之情薄弱,民族利益的意识淡薄。
讲座中,使我映象深刻的有老师揭示的以下认知误区:
和平主义思潮泛滥,做负责任的大国,双赢大国跟小国不可能双赢,救美国就是救中国,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韬光养晦喊出口号就是傻逼,其实,本人一直认为如今中国的外交手段太绵软,有时候过分强调和平就显得懦弱,在必要的时候要露一露自己的獠牙,展示自己的肌肉,不要只是抗议,严重抗议,要以坚挺的姿态进行外交。
精神缺失,道德沦丧,人们的追求趋于物质化、功利化、自利化。现今西方文化思潮的渗透日益加深,在追求自由、个性的价值观的引导下,人们都普遍追求实用主义,精英主义,利益主义、金钱主义,缺乏精神上的正确引导,至于心灵鸡汤、成功学、厚黑学等书籍的泛滥更是让现代文化一再贬值,人们习惯于接受新的事物,忘了反思自身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再推崇外国的主流价值观,就导致了崇洋媚外现象日益严重,当代的青年人应学会扫除内心浮躁的情绪,认真沉淀下来深入思考,不要只是浅薄的随波逐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认同有热爱是让本民族强大的重要力量,难道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还不抵西方那些国家吗? 老师说到了国有制与私有制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国有化会带来一个行业的垄断,如中石油,前段时间炒的特别火的柴静自费纪录片《穹顶之下》就很直接的抨击了石油行业的国有化问题,老师在课上也说了柴静自身一系列不当行为,指出其动机不纯,但是,该纪录片确实揭示了一些问题。
而且老师也说了,官,做大了,比资本家还厉害,毛主席更是早看五十年说会有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的情况,“猪在党内怎么去宰”现在看确实是如此,政府越来越多的强调GDP,强调发展的速度,我认为这反而给资本家极大地机会来压榨劳动人民,而政府为经济增长还要支持发展,企业家的地位越来越高,人大代表中各种企业家越来越多,一线工人的比重越来越少,同时,不少官员都将自己的老婆孩子送到国外,同时为自己置办国外资产,感觉随时准备好退路,我想问这些是否是共产党内部的资本化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养那个“装鸟的笼子”,让它不被腐蚀,如何自上而下的保持阶级的统一战线,是我党仍需探索的重要问题。
观看完讲座之后深深被老师风趣幽默、犀利深刻的分析触动,艾老师的分析并不是信口开河,而是经过自己的历史考究与实证检验,用事实说话,还原历史和现实的真相,警醒人们日益怠惰的和平思想,希望以后还能听艾老师讲课!
第二篇:中国国内外形势论文
中国国内外形势论文
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是时事学习的基本要求蒋超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积极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问题,既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定要求和特有形式,也是时事考核的基本原则。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国内外形势论文范文一:中国西部全面小康建设的国内外形势
对当前的国际形势看法一直有两种:一种认为当前国际趋势不利于中国的下一步发展。另外一种认为当前的国际形势虽然比较复杂,但是对中国是有利的。我持第二种观点。理由是,作为世界霸主的美国公信力正在丧失,全球规则的制定者逐渐消失。
5月27日,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齐聚杭州,在27日的会上,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简单说就是:环境复杂、于我有利、机遇存在、任务艰巨。
把脉经济形势之后,习近平对“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10大目标”,并对这10个目标相继开出药方。这10大目标,具体说是(1)保持经济增长、(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4)推动创新驱动发展、(5)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6)改革体制机制、(7)推动协调发展、(8)加强生态文明建设、(9)保障和改善民生、(10)推进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关于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总书记一口气讲了七个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7个创新,这都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这7个创新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相互联动的。
“一带一路”是我们的创新,是大国的智慧。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一带一路”战略将重点延伸到中西部广大地区,西部地区再次迎来了扩大开放、实现赶超的重大机遇。但同时也要看到,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仍有相当差距,西部地区全面小康建设任重道远。
如果说第一次开放,是邓小平的14个特区;第二次开放是中国加入WTO;“一带一路”就是“中国的第三次改革开放”,这是层次最高、水平最高,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开放。“一带一路”就是我们的目标。“一带一路”使我们整体的产能、文化、金融得以提高。
央视报道,东盟、亚洲已经有5个国家使用人民币超过50%,包括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这不够,我们准备在未来十年中增加30个,目前全球使用人民币有27个国家,使用储备12个国家,使用作为外汇有13个国家,但是人民币占全球总额的2.7%。我们一定要通过一个强大的金融体系支持“一带一路”。
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上,我们需要谨记三句话,即:共商、共建、共享。搞五通,第一,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政策沟通,搞港口、机场、公路、铁路,我们现在已有21条高铁正在全面铺开;第二,要做到基础设施连通。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利相融,心相通在网相连;第三,除了政策沟通、基础设施连通之外,我们还要有货物畅通,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现在正是进口最好的时机;第四,要做到资金融通,包括亚投行,包括我们的丝路经济,包括金砖国家,亚洲国家未来5―10年基础设施投资约为8万亿;最后,加强人心沟通。
西部地区是我国区域发展的短板,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而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特别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无疑提供了一个历史发展新机遇,必须深化西部大开发,为实施“一带一路”规划增添强大助力,以改革开放为切入点,促进西部健康有序发展。
中国国内外形势论文范文二:简述国内外证据的形势
证据是诉讼活动的精髓,没有证据案件事实无法认定,司法裁判难以作出,因此证据在诉讼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立法的不完善,导致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在审判方式改革以后,修订和完善我国的证据立法已逐渐成为学界和实务界的共识,但在立法模式上还存在不少分歧。确立我国的证据立法模式,除了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依据我国的国情外,还应重点考虑证据立法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选择什么样的立法模式,这不仅是关系到证据法的内容和体例结构问题,也是影响证据法规范在实践中能否充分发挥其功效的重大问题。
在法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西方国家法治的发达程度显然高于东方各国。研讨证据法自然也应当了解主要法治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进而选择可供我们借鉴且能在实践中切实发挥作用的立法模式。考察两大法系国家的证据立法,总体上是两种立法模式。
(一)、独立的证据法典模式。
采用该立法模式的大多是英美法系各国,在证据立法方面,英美法系制定有独立于其他部门法律的证据法典,但在具体的立法模式上又有一些差别。(1)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采用统一证据立法方式,法律适用效力及于所有诉讼。美国曾先后制定《模范证据法典》、加利福尼亚州《证据法典》、《统一证据规则》与《联邦证据规则》等证据法,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也都有统一的证据法。这些证据法不仅具有刑事证据的内容,也包含有民事证据的内容,具有适用于所有诉讼的效力,构成三大诉讼法统一适用的证据法律体系。由于遵循先例的法律文化传统,除这些法典构成证据法重要表现形式外,还有依据对宪法和其他法律解释而产生的大量判例法。(2)英国也是单独立法,但并没有制定统一的证据法典,而是实行民刑证据相分立的模式,如《1972年民事证据法》、《1995年民事证据法》适用于民事领域,而《1965年刑事证据法》、《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和《1999年青少年审判与刑事证据法》等则只适用于刑事领域。对抗制诉讼最初产生于18世纪的民事诉讼中,律师在民事审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同时期的刑事审判并没有现代意义的对抗制的诉讼程序,到19世纪,一些证据规则,只在民事诉讼中得以建立。在刑事诉讼方面,由于1907年以前没有设立专门的刑事上诉法院,刑事上诉机制没有得到真正确立,法官未能将证据规则体系发展得如同民事诉讼那样。直到20世纪中期后,由专门的刑事法律改革委员会对证据制度进行全面审查,产生的证据规则相继被有关的证据法所吸收。现代英国尽管民事和刑事诉讼都实行对抗制诉讼,但是在审判程序中存在很大不同,制定法的改革采取不同路线,也加大了民刑证据法之间的差异,故英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证据法,而是根据不同诉讼分别立法。
(二)融入其他法典中的证据立法模式。
在证据法方面大陆法系各国采用与英美法国家完全不同的模式,没有制定独立证据法典,而是将证据法规范分散规定在诉讼法典或实体法典之中,成为该法典内容的一部分。多数大陆法国家将证据法内容规定于诉讼法典中,但也有少数国家规定在实体法之中,如法国民法典中规定了部分民事证据法的内容。虽然大陆法各国将刑事证据的内容都规定在刑事诉讼法典中,但是在立法体例的选择上又有所区别。比较两大法系证据立法,可见英美国家采取独立立法形式,既有各类诉讼证据合一的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立法例,也有英国只适用于单一相关诉讼领域的立法例。而大陆法系国家没有独立的证据立法,证据法规范散见在诉讼法典中或者实体法典中。从证据法的形成特征看,英美法国家由普通法的传统法律文化所决定,在证据法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法官,证据法的内容是法官长期司法实践和遵循司法先例的结果,是对判例法的发展和完善。但是由于判例繁多,这又需要通过制定单独的法律形式来加以总结归纳。由于庭审中法官受到不利影响的可能性较少,束缚法官对案件真实情况发现的证据规则自然也就只做较少规定,因此大陆法系国家对证据没有进行专门立法,只是将证据法规范作为诉讼法律制度的一部分反映在诉讼法中。我国现行证据法规范采取的是大陆法系立法体例,没有单一的证据法,其内容分别规定在三大诉讼法中,成为诉讼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三大诉讼法尽管都有证据专章,规定却过于原则、粗放。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专章只有8条,加之其他章节中的相关条文,也不过20来条,其他诉讼法也大体如此,这与证据法在诉讼活动中应有地位极不相称。由于证据法制的匮乏,造成司法机关在调查取证、认定事实,作出裁判结果等一系列证明活动中的自由裁量权限过大,无法约束证据取舍和判断过程中的恣意、武断行为,成为影响诉讼程序公平和诉讼结果公正的重大障碍。虽然近些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增加补充一些证据的条文,充实、发展了证据制度的内容,但是从总体上看证据制度远落后于其他法律制度,极大地阻滞了司法公正和效率目标的实现。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提出的证据立法模式可供选择方案有四:其一:借鉴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立法模式,制定合一制的统一证据法。这种观点认为,三大诉讼证据有其共同适用的原则、基础,证据问题尽管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共性大于个性。其二,采用英国的立法模式,分别制定适用于不同诉讼性质的单独证据法。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民事证据法与刑事诉讼法在法律属性、具体功能、诉讼主体、证明标准、证明责任与证据规则的诸立法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如果制定统一的证据法不仅立法技术上的难度很大,而且在法律的适用上也会带来�种植槐恪F淙�,借鉴大陆法系的证据立法,仍然维系我国现有的证据立法体系,在原来三大诉讼法的有关证据制度的基础上加以细化、补充,即在诉讼法的框架内进行完善。其四,认为我国从长远的目标看,应当制订统一的证据法典,但是考虑到目前制定法典的条件尚未成熟,为解决司法实践的证据适用上的现实需要,应当制定单行的证据法,待时机成熟后再制定统一的证据法典。
第三篇:军理课论文—浅谈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爱 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一个人没有精神不行,一个民族没有精神更不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开始一次次地面临着世界列强的欺辱,但我们从来都没有放弃抗争,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回顾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我们之所以能最终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能自信地挺起我们的脊梁,就是因为我们有伟大民族精神的坚强支撑。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历过许多大风大浪,遇到过无数艰难险阻。正是凭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依靠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熔铸而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得以经受住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一直保持坚强的团结和旺盛的生机。
爱我中华 金瓯永固
走在烈士陵园,虽说还是游人如织,却感觉不到一丝城市的喧嚣。参天的古树依然郁郁葱葱,向我们诉说着不朽的故事;简朴的纪念碑直耸云霄,一如长眠于此傲岸不屈的烈士们;即使是长满青苔的栏杆,也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历史厚重感……在这样一个写满故事的地方,心里会油然生出无比的肃穆,以及深深地感动。鸦片战争的那声炮响,翻开了多舛的中国近代史。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由固步自封而落后挨打,到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做出无数的尝试,无数烈士用他们的血泪轰轰烈烈地写下了属于他们的不朽的一页篇章。有无数时刻我们都会想,是什么促使这代人如此无怨无悔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其实就是他们那颗炙热的爱国心,那颗时刻为祖国安危魂牵梦绕的心。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军理课孙子兵法小论文
《孙子兵法》学习有感
一.《孙子兵法》的内容理解 首先,《孙子兵法》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和目的性。作品诞生在战争频仍的春秋末期,那时的诸侯崇尚功利、追求富国强兵。而时代带来的激烈竞争环境,也使得作品打上深深的目的性痕迹。《火攻》篇中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可见,对应的战争目的分别是争夺利益、取得胜利、转危为安。其中,取得胜利最终是为了获得利益,转危为安属于利益的一种。因此,战争最核心的目的就在争夺利益。《孙子兵法》正是以“争利”为核心展开的。
这里的“争利”并非全是贬义。当“利”为“公利”,为了谋取国家的利益时,便有些情有可原。《火攻》篇说:“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意思是,攻取城池后,未有足够力量维持其胜利,拖延了时间,最终招致凶险,枉费了国家资源,而又没有得到任何实际的利益。因此,没有国家利益则不动兵,没有十足把握就不用兵,国家没有遇到危难就不应该发动战争。可见,孙子的军事思想并非狭隘的利己主义,而是站在整个国家的高度去思考大局的。这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发扬的。
其次,《孙子兵法》十分注重把握人的行动原理并依此凝练而成。趋利是人的本能,趋利性是人行动的动因。当然,这里的趋利性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贬义词。《孙子兵法》通过对人性的操纵来把握战争的输赢。正因对人性的细致体察,《作战》篇才有这样的表述:“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对敌人“善而养之”以便日后“胜敌而日强”,是在把握俘军心理的基础上做出的表面的尊重、让步,实则是以此松懈俘军,使其为我所用。《地形》篇中说:“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是基于对士兵以感恩之心回报宗主的心理把握做出的决断,目的是“故可与之赴深溪”、“故可与之俱死”。《孙子兵法》的智慧来自于人,作用于人,必然要考虑人性特征,以此深入人心,真可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任何工作也是如此,在人本社会中,真正对人的社会有所贡献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第三,《孙子兵法》非常注重策略的使用。《始计》篇:“兵者,诡道也。”用兵打仗作为一种变化无常之术,需要运用种种办法欺骗迷惑敌人。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奇正、虚实等都可以是诡变的对象,从而达到让敌人分不清我方实情、做出错误判断的目的。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前三篇包括《始计》篇、《作战》、《谋攻》说的是战略统筹,《军形》、《兵势》篇、《虚实》篇这三篇说的是作战指挥,《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这三篇则是战场机变,《地形》篇、《九地》篇这两篇说的是军事地理,最后《火攻》篇、《用间》篇则是讲的特殊战法。分门别类,有所针对。《孙子兵法》向我们传递出一种强烈的策略意识,而非莽夫之勇。
第四,《孙子兵法》蕴含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原始的军事辩证法思想,非常具有哲学意义。这本书总结了当时作战的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系列规律,已经具备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在战略思想上,《孙子兵法》提出“重知”“崇变”“尚谋”,在战术思想上,则提出把握战争运动规律的一系列矛盾范畴,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奇正、虚实等,反映了辩证法思想。在不同境况下采取针对性对策,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想。这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人而言尤其难得,也让今人敬仰不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旷世之作。二.《孙子兵法》对师范生的正面和反面借鉴意义
首先,思及当今应试教育难以向素质教育过渡,究其原因,教育资源的不足则是其一。将应试教育弊端难除的原因同《孙子兵法》相联系就会发现,同样是由于竞争的激烈,导致了强烈地目的性。后者由于这种目的性直取利益,整体以“争利”为核心。前者则导致学生、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大多盯着最直接的标准即分数来看,直取目的,而忽略整个过程中学生素质、能力切切实实的培养。我想,《孙子兵法》能告诉我们的则是在教育领域的反面教训:淡化目的,突出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当然,更根本的解决则是在教育资源上下功夫。一旦做到资源更为均匀,竞争便可稍为减弱,在较小的升学压力下,学生会有更大的成长空间。这就依赖政府的政策了。
其次,师范生以后从事教育同样需要把握人(主要是学生)的行动原理,据此做出科学的决断。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各自的个性特征。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个性、把握学生的心理可以更快、更好地深入学生内心,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融洽师生关系,使得老师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而教育学生的目的则更容易达到。如何激励学生、如何高效管理一个班级,更是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借鉴。
第三,教育学生同样需要使用策略,懂得教育的哲学。大道理谁都知道、谁都会讲,懂得通过身边小事即时点拨学生是一种策略;学生犯了错误不好直接批评驳了面子,私下找来像朋友一样谈心聊天让学生听进自己的劝诫是一种策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为班级做点事,发挥每个人建设班级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存在感是一种策略。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各异的教育方法是教育哲学的一种。懂得每个学生都有其优缺点,不持偏见,相信学生可以在引导下变得越来越好。我想,这都是一名教师应有之素质。
两千五百年后,当我们回望历史,烟尘漫天,掩盖几许神采。然而透过那历史的尘幔依旧绽放光彩的《孙子兵法》,将一直为后世铭记、镜鉴。无论是它对军事战略的透彻分析,还是它对人类其他领域活动的借鉴意义,都是无可比拟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陶汉章,孙子.孙子兵法概论[M].解放军出版社, 1985.[2]许嘉乐.试论《 孙子兵法》 的核心思想[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2): 50-55.[3]李任飞.《孙子兵法》中的三个重要战略原则[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4年03期
第五篇:2017当前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范文)
2017当前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
一、和平中谋求发展
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世界贸易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业渗透,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这样一种全球经济的发展肯定不能长久地建立在少数国家发达、多数国家落后的基础上。世界经济需要新的动力,世界市场需要新的补充。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盛,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所在。
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们的落后和贫困,主要是历史上殖民主义统治以及现实的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顺应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本国国情出发,已经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事实证明,只有走这样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这一潮流在新的世纪中将会更加壮大。在我看来,如果说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国际局势演变的一大特征,那么它们在经济上的腾飞则将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标志。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数十亿人民彻底摆脱贫困的桎梏,将为各国提供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为新兴科技和产业开辟广阔的市场,给全球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兴盛,还将为多极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础,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有利条件,使持久的世界和平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言以蔽之,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旺发达,将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贡献。
二、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知识应用、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日益国际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地发展。如能加以正确引导和驾驭,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稳定。
现在,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经济科技实力雄厚,掌握着国际经贸组织以及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在全球化中获益最大,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和受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加紧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在全世界争夺资源和市场,同时极力推行它们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企图通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这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威胁。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导致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一些经济技术条件比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危险。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现金融震荡,就会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强烈冲击。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着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方面的竞争,也加剧着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矛盾,引发社会冲突。总之,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长期安宁的。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各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但各国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重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会深受其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
下发生和发展的,因而势必继续加大穷国与富国的发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于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
三、世界多极化
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类区域性组织日趋活跃,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尽管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种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要相互尊重与平等互利,不要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这种多极化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力范围的局面。各国应是独立自主的,各国的相互合作及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不应针对第三方。大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负有重要责任,大国应该尊重小国,强国应该扶持弱国,富国应该帮助穷国。
四、国际形势变化趋势对我国的影响
对我国来说,对当前国际形势进行评估,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国际环境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影响。这既涉及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也涉及到对当今世界长远变化大势中一些深层问题的认识。首先,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仍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给我国发展提供的巨大动力和机遇,是长期性、可持续的。只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些机遇就会继续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其次,当前国际矛盾的特点、世界战略格局的调整方向、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正在强化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义。要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保持和争取比较有利的地位,对于国家主权在国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价值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矛盾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必须坚持和倡导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存异基础上的求同,多元基础上的共识,共赢基础上的合作。
再次,台湾问题对中国保持和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构成的不利影响呈增大趋势,已成为中国在本世纪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隐患。涉台外交在维护中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对“台独”分裂势力在两岸关系中制造种种突发性事件的任务与日俱增。美军积极调整在亚太的军事部署虽然是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但客观上使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环境更加复杂。面对挑战,中国必须不断发展自己,提高包括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使我军建设更加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
最后,世界经济保持繁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加大了对世界各种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促使世界经济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加快,有关国家之间为争夺资源和市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磨擦增多。这使中国在未来的发展和开放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压力,也对中国继续参与国际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需要在自身经济增长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开拓进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处理好维护中国自身利益与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