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
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班级:计本一班
姓名:徐庆地学号:20112212478
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
日前,麦可思研究院在京发布《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目前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这是就业蓝皮书发布的第五个年度。报告对2013届毕业生流向的调查显示,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就业现状?
第一、.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
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这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就业。要教育大学生到西部、到农村、到贫困地区、到老少边穷地区去就业,到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去。大学生要有到哪里去都可以干一番事业的思想,不应目光总是瞄准大城市,不应该一毕业就想着高薪,就想着找一份舒服的工作,要有到困难地区吃苦的勇气。要制定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农村、老少边穷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比如,在招聘公务员时,对主动到西部、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应优先录用等。
第二、大学专业设置应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大学的专业设置不能什么热门就设置什么专业,必须要根据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要根据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大学应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最需要的人才,而不应该只注重经济效益。
第三、重视教学质量,保证学以致用,学能成才。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大学,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来培养人才,千万不能误人子弟,教育部门应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跟踪督查,凡不符合要求的,要下决心取缔。
第四、鼓励自主创业。创业是解决就业难的很好办法,创业不仅解决大学生自己的就业,还能带动一批人就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来解决就业难问题。要鼓励大学生不等不靠自主创业。一方面要在大学里设立创业培训课,指导大学生毕业后,勇于根据自身条件和特长自主创业,在我国现在的情况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很少,而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的一项重要途径,也是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内容,大学校的课程设置里,必须要增设创业培训一课,通过创业培训引导和鼓励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共青
团、妇联、工会等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培训班,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和鼓励他们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创业。此外,要在政策、资金、场地、技术、办理证照等各个方面扶持成功创业人士。对于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要免费组织他们参加创业培训,对没有技能有创业愿望而又有培训愿望的大学生,应该免费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对有意创业者,帮助他们拟定创业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帮助他们寻找创业场所,帮助他们办理证照手续,创业资金不足的应提供小额贷款,并给予贴息,有带动就业的,根据他们解决就业的人数给予一定的就业资金补助,对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适当的社会保险补贴。
第五、加强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夯实基层就业服务平台。要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的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加快发展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加强与高校和企业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加快完善省、市、县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形成多层面的、覆盖省、市、县、乡镇、社区的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增加就业供求信息量,拓宽就业渠道。实行高校毕业生网络求职“一站式”服务,改变传统就业招聘程序,节约就业成本,提高就业效率。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民办职业中介机构的作用;规范各类人才中介服务和职业中介机构的经营管理,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我认为通过这五方面的努力,目前的就业难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第二篇: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顾焙凡
01211103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当前,我大学生出现就业困境的深层原因在于:整体社会就业差强人意、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调整滞后、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学校学生的就业指导欠缺、学校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自我定位存在问题、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学业不精等。应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增加就业,使大学生能够人尽其才,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就业
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踏上社会的经历来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都喊着‘找工作难,找份好工作更难!’根据社会现状我们不难相信,当代大学生确实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形势,这一度引起了在校大学生的迷茫和恐慌,但是恐慌归恐慌,我们必须冷静下来分析,面对就业压力,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如何积极地应对就业难的问题。
美国金融危机已经使得中国出口形势恶化,而内部消费需求又短期难以提振,这将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继而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减少,最终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面对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对于国家而言,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重点培养的各方面人才,只有得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拥有发挥聪明才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也有利于社会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这不仅可以享受自己通过劳动得到的物质成果,而且能够得到知识和技能的充实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通过分析当前经济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了解当前国内的整个就业局势、相关信息动态,让毕业生详细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应当前的就业状况以更好的实现就业。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关键。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根本不存在就业难问题,他们只要接受国家分配就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直到以市场为导向,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出台之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才浮出水面,并愈演愈烈„此外,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的数量多的多;而且,目前这个差距还在逐年地增大。
此外,人才的培育基地——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占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然
而理论功底及其相应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政策虽然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高等教育,但是却进一步稀释了大学现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工作的转换,大学生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3、自身原因
目前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好的领导,不一定接受过什么高等教育,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他们仍旧可以获得漂亮的业绩;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领导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依靠理论,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而在实际中,有的情况和理论中并不一样。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就业时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不能将自己的希望定的太高。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善就业结构
要充分利用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多的特点,继续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我国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开拓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还大有可为。发展第三产业不要只盯在发展商业、特别是建大商场上。据有关部门分析,国内不少大城市大型商场的数量已大大高于欧美大城市的水平,这样下去不仅不能加速发展,促进就业,反而会造成新的结构失衡与职工下岗。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要多搞“便民店”,不要盲目发展“超市”,要开拓各种服务于家庭生活,包括针对特定人群、特定需要的项目和就业岗位。
2、继续推进企业改革,稳定企业的就业需求
要按照中央关于“抓大放小”的要求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化企业改革。一方面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促进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并落实其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研究实施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就业角度看:一是小企业数量大,在就业总量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小企业投入少,经营与就业方式比较灵活,有利于活跃劳动力市场;三是小企业通常与大企业保持密切的协作关系,小企业的存在支持了大企业的经营,间接保证了大企业的就业;四是在市场竞争中,大企业转型困难,面对市场缩减往往只能采取裁员措施,且动辄裁员数千人以至上万人,对社会就业影响很大,而小企业调整对就业振动小。为了防止以大欺小,维护公平竞争,要限制大企业、大集团的过分扩张与垄断。要推行保护小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财经政策与社会政策,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推动小企业在改制与发展中吸纳更多的社会劳动力,发挥小企业吸纳就业的社会作用。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
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5、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6、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因而,毕业生就业工作也相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与质量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而且对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使大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小结
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好大学生资源是我国人才战略中的重要工作,大学生就业难是中国社会转型与高增长的短期不平衡问题在就业领域的一个显现。由于这种不平衡不仅带有经济性,还带有社会性,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必须将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并统一到“就业优先”的战略选择上。
只有做好上面的6点建议,才能达到“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完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1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引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第十一章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丁宁宁,葛延风.构建和谐社会——30年社会政策聚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2]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黄炜,岳素娜,张才纯.大学生就业不难[M].科学出版社,2008.[4]周航.大学生就业与创业[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三篇: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顾焙凡 01211103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当前,我大学生出现就业困境的深层原因在于:整体社会就业差强人意、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调整滞后、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学校学生的就业指导欠缺、学校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自我定位存在问题、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学业不精等。应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增加就业,使大学生能够人尽其才,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和谐社会
大学生
就业 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踏上社会的经历来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都喊着‘找工作难,找份好工作更难!’根据社会现状我们不难相信,当代大学生确实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形势,这一度引起了在校大学生的迷茫和恐慌,但是恐慌归恐慌,我们必须冷静下来分析,面对就业压力,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如何积极地应对就业难的问题。
美国金融危机已经使得中国出口形势恶化,而内部消费需求又短期难以提振,这将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继而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减少,最终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面对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对于国家而言,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重点培养的各方面人才,只有得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拥有发挥聪明才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也有利于社会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这不仅可以享受自己通过劳动得到的物质成果,而且能够得到知识和技能的充实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通过分析当前经济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了解当前国内的整个就业局势、相关信息动态,让毕业生详细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应当前的就业状况以更好的实现就业。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关键。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根本不存在就业难问题,他们只要接受国家分配就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直到以市场为导向,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出台之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才浮出水面,并愈演愈烈„此外,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的数量多的多;而且,目前这个差距还在逐年地增大。
此外,人才的培育基地——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占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然而理论功底及其相应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政策虽然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高等教育,但是却进一步稀释了大学现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工作的转换,大学生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3、自身原因
目前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好的领导,不一定接受过什么高等教育,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他们仍旧可以获得漂亮的业绩;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领导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依靠理论,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而在实际中,有的情况和理论中并不一样。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就业时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不能将自己的希望定的太高。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善就业结构
要充分利用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多的特点,继续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我国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开拓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还大有可为。发展第三产业不要只盯在发展商业、特别是建大商场上。据有关部门分析,国内不少大城市大型商场的数量已大大高于欧美大城市的水平,这样下去不仅不能加速发展,促进就业,反而会造成新的结构失衡与职工下岗。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要多搞“便民店”,不要盲目发展“超市”,要开拓各种服务于家庭生活,包括针对特定人群、特定需要的项目和就业岗位。
2、继续推进企业改革,稳定企业的就业需求
要按照中央关于“抓大放小”的要求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化企业改革。一方面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促进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并落实其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研究实施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就业角度看:一是小企业数量大,在就业总量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小企业投入少,经营与就业方式比较灵活,有利于活跃劳动力市场;三是小企业通常与大企业保持密切的协作关系,小企业的存在支持了大企业的经营,间接保证了大企业的就业;四是在市场竞争中,大企业转型困难,面对市场缩减往往只能采取裁员措施,且动辄裁员数千人以至上万人,对社会就业影响很大,而小企业调整对就业振动小。为了防止以大欺小,维护公平竞争,要限制大企业、大集团的过分扩张与垄断。要推行保护小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财经政策与社会政策,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推动小企业在改制与发展中吸纳更多的社会劳动力,发挥小企业吸纳就业的社会作用。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 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5、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6、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因而,毕业生就业工作也相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与质量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而且对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使大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小结
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好大学生资源是我国人才战略中的重要工作,大学生就业难是中国社会转型与高增长的短期不平衡问题在就业领域的一个显现。由于这种不平衡不仅带有经济性,还带有社会性,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必须将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并统一到“就业优先”的战略选择上。
只有做好上面的6点建议,才能达到“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完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1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引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第十一章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丁宁宁,葛延风.构建和谐社会——30年社会政策聚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2]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黄炜,岳素娜,张才纯.大学生就业不难[M].科学出版社,2008.[4]周航.大学生就业与创业[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四篇: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各高校扩招后就渐渐浮现在社会的顶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怎么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呢?本文从学校、大学生、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而论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第五篇: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一、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13年全国拥有699万名高校毕业生,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699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消息,给2013年打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标签。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日前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这意味着,继今年高校毕业生达699万,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后,明年将再增28万,再创历史新高,被媒体戏称为“更难就业季”。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2、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
3、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
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
4、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自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 40%。
5、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三是“创业不如就业”,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
能力是人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我们在日常人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毕业生和易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指数都很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这些都属就业指数,把握这些并不断提升,就业就变成了快乐事情。
6、选人用人,缺标少准
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企业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已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后期水平,但管理方面是发达国家20年代水平。1000—9000万资产的中小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缺少。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都属空白,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了企业发展,也影响了选择人才的成功率,在我国现阶段有一种现象,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而外企,特别是500强企业,企业发展中愿意选择大学生进企业,从头培养。这种用人上的差异与企业文化、企业规模、CEO战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度关联。
7、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人才市场运营分析证明,大学生进市场的总量每年都在递增,而人才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差距,具体表现为定位初级、管理粗放、产品粗糙。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
1、认清就业形式,调整就业观念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大学生作为社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成为其中一个环节。我们要想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从事一个或多个职业来完成。我们必须通过职业生涯来满足自己的人格需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生只有在科学人生观的指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市场经济,勇于变革社会,变革自然的实践,才能体验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从中获得向前奋进的力量。只有通过参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分工,才能逐渐明白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懂得做人的道理,在真善美的求索中不断完善人生,把握人生的真谛。
市场经济下的职业就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工作。
因此,我们一定要投身到市场经济中去积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明确就业方向和就业目的每个人的综合能力都可以通过一个四层的金字塔模型来表示。从金字塔底层到塔尖的四层分别是Knowledge(知识)、Skills(技能)、Abilities(才干)以及Drivers(驱动力)。“知识”是个人通过学校、书本及其他媒介,对某些事物和领域所产生的了解。“技能”则是个人通过实践活动,对某些工作已经获得的经验和已经掌握的技巧。“才干”是建立在性格、经历、知识以及技能基础上的个人所具有的潜能,比如一个人的领导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影响力。“驱动力”则是个人内心深处进行工作的动力源,即自己究竟为什么而工作?了解自己的驱动力也就了解了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可以与期望行业、企业的价值进行对照,并可以考察自己是否与他们相匹配。
而后,选择与自己相匹配的就业方向,确定自身选择当前职业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获得一个具体职务,赚多少钱,取得什么业绩,还是为了锻炼自身某些素质,培养什么观念。
3、响应政策号召,抓住机遇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确保每一名毕业生都知晓和用好政策,同时,出台更多积极就业政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和落实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的鼓励性政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简化创业手续、降低创业门槛的具体办法,加大创业基地建设和创业资金扶持力度,强化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等。同时注重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推进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有效共享、努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