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的影响
一、大学生就业难可能造成社会影响
1、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容易导致心理挫伤和应激行为
大学生大多都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对自身能力和发展前景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然而,当他们临近毕业,甚至一入校,就开始面临逐渐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心理素质较低的学生较容易在心理中蒙上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而当这种阴影成为一种‚情结‛的时,无疑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调查表明,当前高校校园中有5%的大学生情绪不稳定,他们急需‚心理救助‛。当大学文凭和能力不足以成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安身立命的保证时,期望于现实的巨大反差,可能会造成一些心理本身存在一定缺陷的学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一旦受消极外力的触动和激发,难免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过激行为。如2003年1月,浙江某大学学生怀疑招工公正性竟刺杀公务员事件。又如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2〃23‛恶性凶杀案。这些血的事实都发生在毕业生的身上。
2、冲击公众的教育投资心理和消费心理,可能引发新一轮道德失范和社会不公
据调查,在我国家庭消费的排序中,68.8%的家庭将教育消费排在第一位或第二位;希望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家长占被调查者的89.8%。这种心理在下岗职工家庭中更为强烈。77.6%的父母要求子女达到大专以上学历,而这其中,56.6%要求子女达到本科或硕士学历。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可能会对广大家庭的教育投资和消费产生两种不利影响,即一是一些经济宽裕的家庭,会不断加大教育投资,一味追求子女的高学历,而忽视其实用性;二是一些经济相对较差或比较困难的家庭,尤其是广大农村家庭,可能因不堪日益沉重的教育投资而迫使子女失学。如河北一些农村的家庭已经一改往日‚砸锅卖铁资助孩子读大学‛,在经济并不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让子女主动失学。
如果高校毕业生就业吃紧形势继续发展,在‚供过于求‛的职场杠杆作用下,不少求职者很难显示出公平竞争、不卑不亢的气度。为了尽早找到好的工作,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极易使用非正常的方法,如跑关系、找熟人、搞贿赂,而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为了讨好招聘者,甚至还得心甘情愿地‚作践自己‛,直至做出一些超常规的努力。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性、制度性的限制安排,如职场的‚经验准入‛、名额限制等,人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门槛,实际上可能产生新的‚社会隔离‛和社会不公,破坏劳动力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理念和氛围,进一步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和家长的权益被剥夺感,引发反社会的心理与行为。
3、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到高等教育对社会作用的发挥
如果‚毕业即失业‛的情况持续增加并累积若干年,那将会对整个城市社会的稳定产生冲击和威胁。一方面,大学生的社会批判力较强。人数少或零星状态还不会引起社会注意,一旦人数积累到一定数量,他们将形成一股很大的社会冲击力量;另一方面,城市一旦出现大批有文化的青年失业者,社会舆论的压力也将陡然增加。如果说新一代农民工如引导不好、管理不善对城市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主要地将是实体层面的;那么,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对城市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主要地将是思想文化层面的。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背负着个人夙愿和家庭寄托的贫困大学生,逾八成(80.3%)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对于这些过于期望‚读书改变命运‛的农村家庭而言,大学学费成了他们家庭中最大的一笔投资。但就业的压力,‚毕业即失业‛的现实,却让他们发现自己在‚改变命运‛面前的无力。贫困毕业生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没有丰厚的经济基础,缺乏可依靠的‚人脉‛,面对令人咋舌的就业成本,只能无奈地‚望职兴叹‛。随之而来,由‚就业难‛而引发的‚还贷难‛成了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引发的一系列‚后遗症‛之一。据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的统计,大学毕业生未按期还贷率高达56%,其中45%是因为就业困难。大学生还贷情况不佳,无疑加大了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的顾虑,贫困毕业生刚刚走出校园就面临着诚信危机。与此同时,有些高校甚至以不还贷为由扣发毕业证、学位证,使贫困大学生找工作难上加难,更没有办法按时还贷,由此陷入了可怕的恶性循环。
4、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每年学费及生活费等各项支出约需1万元,一个家庭供养一个学生本科毕业,需4万元。绝大多数供养过大学生的农村家庭,均负债累累,出现了经济与教育的反比规律:即一户家庭的孩子书读得越多,家庭的经济状况就越差;供养大学生越多,其家庭就越贫困。以青海省为例:农牧民近年人均纯收入(2001年为1610元,2002年为1710.8
元,2003年为1817.38元,2004年为2004元)计,几乎每个农村籍学生家庭都有沉重的贷款和债务负担。农民家庭不惜举债供孩子读书,农村籍大学生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回到农村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有的虽被临时聘用或打短工,但收入极低使贷款无法偿还,家庭长期贫困。这种‘高投入、无回报’的现状让许多家长痛哭流涕。多次发生大学生因承受不了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而自绝于人世的悲剧。
严峻的就业现状使毕业后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农家子弟成为新的弱势群体。这部分年轻人年龄大都在25-30岁之间,经济上难以自主,既就不了业,也成不了家,悲观绝望。对前途的渺茫和命运的不公表现出愤愤不平,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厌世心态摧毁了他们的心灵。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产生了一些影响和谐的负面效应,使农民家庭和子女看不到希望。农村学生辍学率升高,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普九‛成果难以巩固,这些问题影响着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1、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提高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和帮助
就业,乃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团结稳定。因此,不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高度重视形势的发展,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社会团体、社区组织和网络媒体及全体民众等社会各界都要形成共识,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通过齐抓共建,资源共享,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实事做好,好事做实。
2、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实现就业市场存量与增量的‚比较充分就业‛
经验表明,凡是中小企业多,第三产业发展好的国家和地区,就业压力均比较小。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比例已达75%以上,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就业总数的75%以上。因此,在促进社会就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大有潜力可挖。
3、以‚就业优先‛政策目标为指导,积极创造公平和公正的就业环境
国内外经验表明,由政府提供环境保证,创造就业机会,安臵失业人员的成本大大低于给予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障。政府作为扩大就业的第一责任人,应将宏观劳动力的供求平衡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来考虑,提供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环境,逐步减少和消除由于性别、学校、学历和专业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差别性、歧视性待遇,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的力度。
4、转变青年就业观念,大力发展多元就业形式,从而带动更多毕业生的理性择业
进一步鼓励和提倡‚先就业,再择业‛观念和做法,形成‚大人才观‛、‚大人事观‛的理念和措施。一方面,根据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和要求,大力开展市场营销、经济法等毕业生创业知识培训,另一方面,聘请相关的具有教学指导经验、专业政策经验和创业实践经验的人员作为毕业生创业指导员,对毕业生创业人员开展创业咨询、跟踪辅导、开业指导和服务,促进毕业生成功创业。通过各方面尝试和多种措施努力,达到‚一人成功就业,众人理性择业‛、‚一人成功创业,众人顺利就业‛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转变当前青年就业难、难就业的局面。
第二篇: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顾焙凡
01211103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当前,我大学生出现就业困境的深层原因在于:整体社会就业差强人意、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调整滞后、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学校学生的就业指导欠缺、学校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自我定位存在问题、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学业不精等。应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增加就业,使大学生能够人尽其才,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就业
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踏上社会的经历来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都喊着‘找工作难,找份好工作更难!’根据社会现状我们不难相信,当代大学生确实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形势,这一度引起了在校大学生的迷茫和恐慌,但是恐慌归恐慌,我们必须冷静下来分析,面对就业压力,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如何积极地应对就业难的问题。
美国金融危机已经使得中国出口形势恶化,而内部消费需求又短期难以提振,这将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继而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减少,最终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面对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对于国家而言,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重点培养的各方面人才,只有得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拥有发挥聪明才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也有利于社会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这不仅可以享受自己通过劳动得到的物质成果,而且能够得到知识和技能的充实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通过分析当前经济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了解当前国内的整个就业局势、相关信息动态,让毕业生详细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应当前的就业状况以更好的实现就业。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关键。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根本不存在就业难问题,他们只要接受国家分配就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直到以市场为导向,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出台之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才浮出水面,并愈演愈烈„此外,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的数量多的多;而且,目前这个差距还在逐年地增大。
此外,人才的培育基地——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占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然
而理论功底及其相应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政策虽然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高等教育,但是却进一步稀释了大学现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工作的转换,大学生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3、自身原因
目前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好的领导,不一定接受过什么高等教育,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他们仍旧可以获得漂亮的业绩;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领导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依靠理论,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而在实际中,有的情况和理论中并不一样。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就业时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不能将自己的希望定的太高。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善就业结构
要充分利用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多的特点,继续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我国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开拓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还大有可为。发展第三产业不要只盯在发展商业、特别是建大商场上。据有关部门分析,国内不少大城市大型商场的数量已大大高于欧美大城市的水平,这样下去不仅不能加速发展,促进就业,反而会造成新的结构失衡与职工下岗。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要多搞“便民店”,不要盲目发展“超市”,要开拓各种服务于家庭生活,包括针对特定人群、特定需要的项目和就业岗位。
2、继续推进企业改革,稳定企业的就业需求
要按照中央关于“抓大放小”的要求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化企业改革。一方面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促进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并落实其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研究实施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就业角度看:一是小企业数量大,在就业总量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小企业投入少,经营与就业方式比较灵活,有利于活跃劳动力市场;三是小企业通常与大企业保持密切的协作关系,小企业的存在支持了大企业的经营,间接保证了大企业的就业;四是在市场竞争中,大企业转型困难,面对市场缩减往往只能采取裁员措施,且动辄裁员数千人以至上万人,对社会就业影响很大,而小企业调整对就业振动小。为了防止以大欺小,维护公平竞争,要限制大企业、大集团的过分扩张与垄断。要推行保护小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财经政策与社会政策,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推动小企业在改制与发展中吸纳更多的社会劳动力,发挥小企业吸纳就业的社会作用。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
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5、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6、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因而,毕业生就业工作也相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与质量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而且对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使大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小结
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好大学生资源是我国人才战略中的重要工作,大学生就业难是中国社会转型与高增长的短期不平衡问题在就业领域的一个显现。由于这种不平衡不仅带有经济性,还带有社会性,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必须将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并统一到“就业优先”的战略选择上。
只有做好上面的6点建议,才能达到“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完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1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引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第十一章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丁宁宁,葛延风.构建和谐社会——30年社会政策聚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2]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黄炜,岳素娜,张才纯.大学生就业不难[M].科学出版社,2008.[4]周航.大学生就业与创业[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三篇: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顾焙凡 01211103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当前,我大学生出现就业困境的深层原因在于:整体社会就业差强人意、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调整滞后、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学校学生的就业指导欠缺、学校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自我定位存在问题、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学业不精等。应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增加就业,使大学生能够人尽其才,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和谐社会
大学生
就业 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踏上社会的经历来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都喊着‘找工作难,找份好工作更难!’根据社会现状我们不难相信,当代大学生确实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形势,这一度引起了在校大学生的迷茫和恐慌,但是恐慌归恐慌,我们必须冷静下来分析,面对就业压力,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如何积极地应对就业难的问题。
美国金融危机已经使得中国出口形势恶化,而内部消费需求又短期难以提振,这将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继而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减少,最终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面对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对于国家而言,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重点培养的各方面人才,只有得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拥有发挥聪明才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也有利于社会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这不仅可以享受自己通过劳动得到的物质成果,而且能够得到知识和技能的充实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通过分析当前经济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了解当前国内的整个就业局势、相关信息动态,让毕业生详细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应当前的就业状况以更好的实现就业。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关键。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根本不存在就业难问题,他们只要接受国家分配就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直到以市场为导向,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出台之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才浮出水面,并愈演愈烈„此外,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的数量多的多;而且,目前这个差距还在逐年地增大。
此外,人才的培育基地——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占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然而理论功底及其相应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政策虽然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高等教育,但是却进一步稀释了大学现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工作的转换,大学生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3、自身原因
目前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好的领导,不一定接受过什么高等教育,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他们仍旧可以获得漂亮的业绩;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领导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依靠理论,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而在实际中,有的情况和理论中并不一样。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就业时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不能将自己的希望定的太高。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善就业结构
要充分利用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多的特点,继续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我国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开拓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还大有可为。发展第三产业不要只盯在发展商业、特别是建大商场上。据有关部门分析,国内不少大城市大型商场的数量已大大高于欧美大城市的水平,这样下去不仅不能加速发展,促进就业,反而会造成新的结构失衡与职工下岗。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要多搞“便民店”,不要盲目发展“超市”,要开拓各种服务于家庭生活,包括针对特定人群、特定需要的项目和就业岗位。
2、继续推进企业改革,稳定企业的就业需求
要按照中央关于“抓大放小”的要求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化企业改革。一方面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促进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并落实其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研究实施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就业角度看:一是小企业数量大,在就业总量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小企业投入少,经营与就业方式比较灵活,有利于活跃劳动力市场;三是小企业通常与大企业保持密切的协作关系,小企业的存在支持了大企业的经营,间接保证了大企业的就业;四是在市场竞争中,大企业转型困难,面对市场缩减往往只能采取裁员措施,且动辄裁员数千人以至上万人,对社会就业影响很大,而小企业调整对就业振动小。为了防止以大欺小,维护公平竞争,要限制大企业、大集团的过分扩张与垄断。要推行保护小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财经政策与社会政策,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推动小企业在改制与发展中吸纳更多的社会劳动力,发挥小企业吸纳就业的社会作用。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 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5、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6、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因而,毕业生就业工作也相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与质量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而且对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使大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小结
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好大学生资源是我国人才战略中的重要工作,大学生就业难是中国社会转型与高增长的短期不平衡问题在就业领域的一个显现。由于这种不平衡不仅带有经济性,还带有社会性,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必须将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并统一到“就业优先”的战略选择上。
只有做好上面的6点建议,才能达到“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完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1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引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第十一章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丁宁宁,葛延风.构建和谐社会——30年社会政策聚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2]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黄炜,岳素娜,张才纯.大学生就业不难[M].科学出版社,2008.[4]周航.大学生就业与创业[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四篇: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各高校扩招后就渐渐浮现在社会的顶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怎么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呢?本文从学校、大学生、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而论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第五篇: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一、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13年全国拥有699万名高校毕业生,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699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消息,给2013年打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标签。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日前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这意味着,继今年高校毕业生达699万,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后,明年将再增28万,再创历史新高,被媒体戏称为“更难就业季”。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2、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
3、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
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
4、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自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 40%。
5、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三是“创业不如就业”,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
能力是人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我们在日常人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毕业生和易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指数都很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这些都属就业指数,把握这些并不断提升,就业就变成了快乐事情。
6、选人用人,缺标少准
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企业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已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后期水平,但管理方面是发达国家20年代水平。1000—9000万资产的中小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缺少。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都属空白,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了企业发展,也影响了选择人才的成功率,在我国现阶段有一种现象,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而外企,特别是500强企业,企业发展中愿意选择大学生进企业,从头培养。这种用人上的差异与企业文化、企业规模、CEO战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度关联。
7、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人才市场运营分析证明,大学生进市场的总量每年都在递增,而人才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差距,具体表现为定位初级、管理粗放、产品粗糙。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
1、认清就业形式,调整就业观念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大学生作为社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成为其中一个环节。我们要想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从事一个或多个职业来完成。我们必须通过职业生涯来满足自己的人格需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生只有在科学人生观的指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市场经济,勇于变革社会,变革自然的实践,才能体验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从中获得向前奋进的力量。只有通过参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分工,才能逐渐明白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懂得做人的道理,在真善美的求索中不断完善人生,把握人生的真谛。
市场经济下的职业就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工作。
因此,我们一定要投身到市场经济中去积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明确就业方向和就业目的每个人的综合能力都可以通过一个四层的金字塔模型来表示。从金字塔底层到塔尖的四层分别是Knowledge(知识)、Skills(技能)、Abilities(才干)以及Drivers(驱动力)。“知识”是个人通过学校、书本及其他媒介,对某些事物和领域所产生的了解。“技能”则是个人通过实践活动,对某些工作已经获得的经验和已经掌握的技巧。“才干”是建立在性格、经历、知识以及技能基础上的个人所具有的潜能,比如一个人的领导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影响力。“驱动力”则是个人内心深处进行工作的动力源,即自己究竟为什么而工作?了解自己的驱动力也就了解了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可以与期望行业、企业的价值进行对照,并可以考察自己是否与他们相匹配。
而后,选择与自己相匹配的就业方向,确定自身选择当前职业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获得一个具体职务,赚多少钱,取得什么业绩,还是为了锻炼自身某些素质,培养什么观念。
3、响应政策号召,抓住机遇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确保每一名毕业生都知晓和用好政策,同时,出台更多积极就业政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和落实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的鼓励性政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简化创业手续、降低创业门槛的具体办法,加大创业基地建设和创业资金扶持力度,强化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等。同时注重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推进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有效共享、努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