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就业调研报告--高妍
艺术设计学院 动画班31418 高妍
北校区开展关于2011-2012学年寒假社会调
研活动
选题范围:就业篇。
1.适合大学生实践的工作岗位有哪些
:
1.计算机类
涵盖专业:计算机应用与科学、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计算机信息管理及软件等专业。
业内分析:造成计算机类专业近年来竞争比较激烈的主要原因在于多数大专院校都设置计算机专业,从学科设置上直接造成了该类专业庞大的就业群体;
其次对于毕业生本身而言,如果不能够正确面对就业现实,积极调整就业方向,这样的就业空白期将继续延续下去。
2。工商管理类
涵盖专业: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公司管理等专业
业内分析: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应聘一般传统管理类岗位,将受到有技术背景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有力冲击。课堂上讲授的理论一般比较抽象,必须结合工作实际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而大部分的毕业生在就业时眼高手低的行为也是造成就业不畅的原因之一。
3.工程建筑类
涵盖专业: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工程测量、土木工程、道路桥梁
业内分析:资料显示,受金融危机、我国土地市场日益规范、建筑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后奥运”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建筑行业在近3年将会呈从紧收缩之势,这使建筑行业的用人单位普遍开始控制进人计划。与此同时,近几年新增设置建筑类以及相近的有关专业的高校在迅速增多。由于大学生就业“买方市场”格局的形成,“替代性就业”的出现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原本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用人单位已经把进入门槛抬升到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了。这种“替代性就业”追溯下去,作为专科层次的高职生受到的影响自然最大。
“由于建筑类的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需要该类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加强实践与理论方面的学习,注重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争取全面发展,早作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取向,努力提升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取得优势。”
3.大学生对实践工作的适应程度 :大学生深入基层实践工作,对大学生而言有个角色适应的阶段,对基层而言也有个逐步接受认同的过程。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除经济发展状况、就业环境、就业体制、人事制度等外在的客观因素外,大学生个体的择业观念、职业设计、就业准备等因素也是导致就业难适应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的职业设计问题既包括对择业的偏好、意向、期望等观念研究,也必然涉及就业准备、对就业有影响的因素等操作分析。
4.探讨社会需求量
较大的行业或岗位
有哪些:1.制造行业未
来需求量较大的专业可能
为:纺织技术、机械设计制
造及自动化、市场营销、机
电一体化技术、化学工程与
工艺、应用电子技术、会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工
技术、国际贸易等。
2.现代服务行业未来需求
量较大的专业群可能包括:
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会计、旅游、外
贸英语、小语种、计算机信
息、法律、港口运输、物流
管理等。
3.建筑业未来需求量较大的专业群可能包括:土木工
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工程技术、工业与民用
建筑、建筑施工与监理、建
筑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给
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造
价、工程管理、建筑装饰工
程技术、道路桥梁与渡河工
程、城市规划、园林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
调查显示,近3年来本科毕
业生人数排名在前10位的专业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分
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
计学、英语、临床医学、土
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
自动化、工商管理、市场营
销。专科毕业生人数排名稳
居前列的专业则是:会计电
算化、护理、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
对于以上这些专业,社会认可度普遍较高,报考人数多,高校招生数量多。对这些专业的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调查显示,这些热门专业的就业竞争也异常激烈。
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热门专业不一定是就业热门,冷门专业在就业时也可能炙手可热。因此,高考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需要结合自身兴趣理性分析、慎重取舍。
5.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工作能力的看法:大学生就业是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年复一年,褒贬不
一、喋喋不休的争论和唏嘘慨叹,折射出大学生就业对社会的影响之深远和广泛。大学生普遍抱怨求职难,然而,到底难在哪里?有结构性矛盾,但大学生在能力上与企业的要求是否有差距?差距在哪里?弄清这个问题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关注,对其中的原因,说法各异,但也不乏真知灼见。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是结构性矛盾引起的。大学生就业难总体来说是结构性矛盾引起的,这是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就业难并不全是大学生自身问题,而是社会趋势淘汰所必需的。
2.是投资收益率低引起的。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精英,而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尽管近些年来各高校连年扩招,但是大学生占人口总量的比例仍然较低,大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仍然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是说,从宏观上看,我国的大学生人数应该不足,而并非过剩,如果说过剩,也主要是结构上的过剩——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这也说明大学生对所学技能缺乏自信与高等教育质量有关。
高校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增强竞争力,改变大学生中的极端心理。现在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都很少涉及挫折教育。竞争和挫折并不可怕,任何机会都不是决定性的,也不是惟一的,只要生命没有终止,眼前的竞争和机会都是暂时的,关键是要有积极和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任何一次机会和挫折。
6.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哪些困境 : 第一,就业渠道不畅。各地招聘会举办频次虽然多,但质量严重下滑,已经逐渐沦为主办方揽钱的工具,一些企业甚至直言不讳:设摊位不是为了招人,而是打广告,做宣传。但现在这方面的报道还不多,舆论总是认为大学生眼光太高,其实也不全是。另外,现在的各类招聘限制比较多,专业限制无可厚非,最恨什么身高、身份等的。公务员、事业编尤其厉害,萝卜招聘,关系户、走后门这些问题在很多企业都存在,尤其是盈利度较好的企业。
第二:专业设置有问题:一种是专业冷门,无人问津;一种是专业热门,打破头挤,不平衡,造成很多人找不着工作。这个主要是学校的问题,盲目扩招,盲目上专业的后果。
很多大学都存在这种问题。不多说。
第三:专业素质与就业方向相悖,也就是说学无所用,舍长就短了,事实上,大部分的毕业生迫于生计,或者毫无主见随波逐流,或者兴趣改变,或者单纯受薪资甚至工作的一些华丽表象所模糊,等等,基本上在就业时所从事的工作与本专业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只剩一种身份了,这种身份所代表的一些能力,无法在工作中运用。因此,胜任这些岗位的要求还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适应期较长;
第四:社会和学校断层,导致大学生聪明有余,而社会知识和实践能力严重不足,也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现象。尤其在企业中,表现一种是目中无人,一种是纸上谈兵,一种是畏手畏脚,主动性不足。可以依葫芦画瓢,但鲜有创新。
第五:要认识对方,了解用人单位需要什么,即用人的标准是。
在认清自己的基础上,要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用人单位。一般来说,不同单位有不同的理念和用人标准。择业时,一定要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性质,专业情况,管理制度,工资待遇,企业实力。在了解工作单位时,不妨把圈子放大一些,多了解一些工作单位,然后进行多角度分析对比。对各自的硬件和软件情况,特别是选人标准,用人理念等进行比较,进而确定与自己择业目标接近的单位作为主攻方向。总之对用人单位的信息掌握越多,择业成功率就越大。
第六: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保持一定的择业弹性。
择业的主动权并不完全在自己一边。比如,某行业就业竞争激烈,而另一些工作岗位大量需要人才,但又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采取硬性标准,不对口的单位一律不予考虑,结果失去了就业的机会。实际经验证明,绝对适合的单位是难找的,明智者在择业问题上应保持一定弹性,即不过分强调对口而主动选择。因为被动选择,不一定得不到合适的工作。事实上,大多数人从事的不一定是完全对口的工作,可当他们干起来后,钻进去了,却爱上这一行,干得很出色,并能做出突出的成绩。
7大学生应培养哪些就业技能:
1.为人处事:知识易学,做人难学。中华文化始主老子终其一生都在追寻做人的道理。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比满腹经纶要实用得多。
2.演讲能力:才华不是烂在肚子里,孤芳自赏,临水之花。而是展示于众人。满腹墨水也需要在白纸上划出最灿烂的一笔,3.软件操作:信息化时代不仅仅只做一个书本知识体。通过熟练的软件操作把机器和头脑结合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提高效率,精简节约。
4.合作素质:合作是一种缘分,成功是一种享受,真诚合作,追求共赢。
8.所学专业在社会中适合的岗位有哪些需要的技能:动画专业所需的技能包括:音乐,美术,人文,地理,编剧,导演,手工制作,想像,软件操作等。需要包罗万新,推陈出新。
合适职业有:原画师、动画分镜设计高手、flash带片导演等职位。包括后期电影制作,特技,画面效果,以及游戏人物设定,服装造型,场景故事定位。
第二篇:高晓妍工作总结
2011-2012第二学期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专职辅导员
工
作
总
结
园林工程系
高 晓 妍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述职报告
在即将过去的一学期里,在学院各级领导和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紧紧围绕学院和我系中心工作,以创先争优活动、巩固和发展示范校建设成果、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中心,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以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生活为载体,在学生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为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并为明年的工作做好计划与理论依据,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年来,在各项工作中,尽职尽责,努力工作,较好地贯彻落实了学院及我系的各项决定和指示精神,坚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树立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加强了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思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1、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做好本职工作中同时,逐步完善了班级各项管理制度,在学生素质教育、班级学生干部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日常工作中,有效的落实禁酒令,禁止翻越围墙等文件,采取5个1管理模式,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2、完善学生公寓楼管理体系,落实门卫管理制度,实现学院管理模式和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为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起到良好作用。
3、加强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学期组织策划了“写给明年的我”大学生书信畅想未来活动和策划完成了我系运动会吉祥物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的同时,配合院系完成了各项活动汇演工作。
4、很好地落实了每周一次主题班会制度和每天课前演讲工作,一学期以来,所带班级召开各种主题班会70余次,同时,课前演讲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敢说话,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完成了园林工程系2012届毕业生离校的各项工作。
6、积极开展10级学生就业指导,全面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指导学生自荐书的撰写,求职应聘的技巧,面试礼仪,就业心理的调适等。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的同时引导学生诚信实习,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为学生联系用人单位。
三、下一步的打算
为了更好的做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服务工作质量,在深刻剖析自身问题的同时,现将下一的工作初步计划如下:
1、围绕学院和系部的中心工作,配合好院系领导,做好本职工作。
2、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就业能力。
3、积极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文体活动。
4、做好对学生的日常服务与管理工作。
高晓妍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第三篇:广告学就业调研报告
广告学专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由于各大高校连年不断扩招,使得每年毕业人数急速增长。据统计调查数据,2003年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10万。短短一年时间,2010年年毕业人数增加了20万人。毕业人数字虽然不断上升但是就业趋势还是有让大家欣慰的发展,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就此发展下去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是解决的一天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广告业有很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广告业有很大发展。现在广告行业各媒体、包括电视、报纸、杂志、车体、车内、展位、户外、DM刊等都是很好的发展趋势,也被各商家所看好,虽然竞争激烈,但是如果在这一行业做得久了,对自身是一个相当的提高,而且有利个人发展,对以后从事其他行业也有一定的帮助。广告目前来看,是个朝阳行业。而且只会越发展越好,无论你打算在这行做技术还是做市场对自己来说都是个不错的选择。
对广告专业学生更关注的是,广告业的就业问题了。通过查找资料得知,中国广告行业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与广告业的快速发展情形不相适应的是专业广告人才的缺乏。我国目前的广告从业人员不下20万,但真正受过高等专业教育和系统培训的不到二十分之一,许多广告从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从整体上看,广告行业还是对有综合素质的广告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有很大的需求的。据我调查了解到,我们西安石油大学广告专业的学姐学长近三四年的毕业分配去向表明,该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人员少,质量高,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分配状况十分看好,甚至超过了其他热门专业。
面对当今社会如此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局面,我们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到底如何呢?作为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我也十分关注这一问题,希望通过这一次的调查对这一问题的各种困惑能得到一些解答。
二.调查概况
(一)调查方式
1.问卷调查
100份
2.小组访谈法
(二)数据整理
1.制定相关变量之间的表格
2.对表格进行分析
3.得出结论
(三)查阅资料
三.调查结论
(一)目前广告行业实际需求量还是比较大
1.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尤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与国际
接轨,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我们中国的民族工业也在准备着走向世界,这时宣传自己的产品品牌,扩大企业知名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中国的广告业还将获得
更大的发展,有更大的潜力可挖。如何使我们的广告获得质的飞跃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最根本的还要落实在“人”的身上。而现在我国设立广告专业的高等学校还很有限,有相当
教学水平的学校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广告人才要达到饱和,还要十年左右的时间。
2.广告的行业是一个竞争性强,瞬息万变的行业,要求广告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很高。他们
要有对社会有准确的领悟,而且既对时尚潮流了如指掌,又对民族的、精典的、传统的东西
领会透彻;既要关心商家想做到什么,又要关心老百姓在想些什么;反应敏捷,思维活跃,有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这一切没有长期的积累和训练是办不到的。很多很好的大学广
告专业教育正是从这样一点一滴的小处着眼,从基础理论、基本思维、基本技巧、基础训练
等方面为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广告人做准备。所以优秀的广告专业毕业生一定是学有所
长,学以致用。
(二)广告学专业学生如何更好地应对社会需求,更好地就业呢?所以要注重以下几点。一·广告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对自己客观的能力及喜好进行定位,并且有目的有方向的去
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以做到在毕业后有的放矢。
1·创意型文案
广告文案玩的就是文字,因此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更要有能写出抓住创意核心上的洞察力。
学习锻炼的方法是多看各种文学书籍,吸取各种文风,词汇、语句搭配和组合方式等。
来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知识面。适合对文字有兴趣和敏感的同学。
职业发展阶段为:创意执行文案、文案指导、创意总监。
2·广告策略型文案
未来的职位是“AE”,即客户。主要工作在市场的一般性分析、产品优劣势分析等,主
要是为广告创意提供铺垫和依据,以及媒体组合方案等广告创意的执行文案。
职业发展阶段为:客户执行、客户经理、客户总监。
3·市场策划或企划
偏于市场营销,主要谋取职位的方向是企业甲方,或营销代理公司。主要技能要求4P、4C等理论及执行。
职业发展阶段为:策划执行、策划师、客户经理。
4·平面设计师
主功方向是平面设计,这方向起步较低,但必须有创意才能胜任这样的职位。
5·品牌经理
即品牌管理,主要职位方向是甲方企业,主要的技能方向是企业CIS理论及执行,以及
品牌推广方面与广告代理公司进行对接。
由于职位方向是甲方企业相对比较轻松,因此比较适合女生的求职方向。
6·公关活动策划
它就是策划和执行公关活动。对个人的资源整合能力要求较高,需要逐步建立自己的商
业关系网。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了。
二.面对就业是需做到并且具备的几点能力
1.掌握广告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现代广告的策划、创意、制作、发布的基本能力,以及市场调查与营销的基本知
识和市场分析、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
3.熟悉有关广告的政策法规;
4.具有公共关系的基本知识与活动能力;
5.了解中国广告事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外国广告事业的发展动态。
经过对广告学专业的学长学姐问卷调查与聊天,以及与专业课老师们的交谈。让我对广
告学就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希望通过我的这份调研报告给在读广告学专业学生一些帮
助。当然,现在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最主要的是将基础知识打牢固,一点一滴的提高自
己的专业素养。相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一直努力、思考,一定能在广告这个行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成功。
广告1003卫岚
201002010304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报告题目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 2008级 贺凤娇 中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我国经济也遭受其影响,就业市场更是雪上加霜,给09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关键词:就业形势
就业倾向
就业工作指导
就业对策与建议
正文内容
一、就业形势分析
1.金融危机下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半数以上认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82.37%的大学生认为形势严峻;而大学生在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态度上,一半以上选择很乐观或比较乐观,占57.47%;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时,7.93%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16.76%认为信息量少;21.91%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10.30%认为能力不足;8.99%认为优势难以发挥;16.52%认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16.27%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
2.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上已从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向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
大学生对于自身所欠缺的素质,9.75%选择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13.07%选择沟通协调能力;13.28%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30.08%选择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22.2%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对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很多普通院校的毕业生都会有些自卑心理,那么当大家同台竞技争夺工作岗位时又会如何?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有压力,占72.2%。
3.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周围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低于70%,大薪酬的期望也普遍降低
二、就业倾向分析
1.大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大多集中在国企及政府部门,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总体趋向稳定
大学生毕业后的行业类型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占51.74%,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占7.39%、14.35%;6.96%的会自主创业。到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发展自己的事业仍然是大部分大学生的选择,占47.30%;23.03%选择中部大中城市来发展自己的事业。大学生选择上述地区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该地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或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占56.64%;16.62%选择该地区是因为生活条件好;而因看中创业环境的有7.29%;回报家乡有10.87%;因为家人安排或其他原因分别占2.30%、6.27%。
2.大多数大学生想过自主创业,但资金和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
在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70.12%表示想过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但是资金和经验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占65.56%;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政策支持和技术的分别占10.17%、14.17%。
3.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愿意参加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及报考村官
对于是否愿意投身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55.6%的被调查者愿意投身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在对于村官的选择上,5%的大学生已报名村官考试;57%有意向朝村官方向发展,但自身条件不够。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4.大多数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先就业后择业,超过半数的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
三、就业工作指导
1.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社会实践
71.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工作影响最大,55.87%认为专业知识很重要,23.65%选择了职业资格认证,选择基础理论、毕业设计的分别占9.54%、6.43%,6.85%认为其他方面的教学环节。
2.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还是社会交际能力,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
3.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67.01%的大学生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不太确定是否重要占了18%,有将近十分之一觉得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占5%。
4.54.3%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
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态度的占54.3%;有相当一部分认为不太满意,占27.3%。这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5.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人才招聘会 23.2%的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或院系就业信息栏;26.1%认为是人才招聘会;5.6%认为是学校就业网;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或亲朋好友方面得到就业信息的,分别占2.3%、8.1%;也有少部分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或其他渠道获得。
6.大学生希望企业人士、成功的校友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
11.4%表示希望企业人士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生涯规划;55.6%希望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8.7%希望涉及该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规划;6.4%希望应涉及市场经济基本规律;12%希望讲解关于员工的职业素质。62%的大学生希望其报告主要讲述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9%希望是关于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22%认为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成功的因素”。
四、对策与建议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近年来本就不大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扩大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努力。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第三,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调查资料显示:182人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资金,占样本量的37.76%,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第四,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
对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就业,可以指定出台一些帮扶政策。一是待业求职登记制度。准许待业毕业生进行求职登记,并享受失业人员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二是临时救助制度。对因短期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户籍迁入地民政部门要及时按照有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三是优先安排就业制度。对城镇特困职工家庭、低保家庭毕业生实行重点推荐、优先安置;对零就业家庭毕业生,采取政府安排岗位等多种方式实行保底就业。四是免费服务制度。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免费培训、免费推荐、免收服务费用。五是就业见习制度。通过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为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免费提供3至6个月的见习培训,见习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为其提供基本生活补助。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3)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有67.01%的人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4.大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5.用人单位:科学用人,善于成为伯乐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参考文献
第五篇:就业的调研报告
湖北师范学院2005年就业市场调研报告
湖北师范学院严志谷 祝治国 刘健
摘要:本文通过对11个省(自治区)的40个市、县就业市场的实地考察与调研,了解调研地域政府部门引进高校毕业生的相关政策、不同地域间人才市场的运作模式、用人单位的产业结构及经济成分、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和聘用毕业生的倾向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就业市场意识,注重就业市场建设,以就业为导向,建立适应市场的课程体系,运用灵活多样的就业指导方式等建议。关键词:就业市场;调研;课程体系;市场反馈
2005年11月,湖北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对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河北、河南、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11个省(自治区)的40个市、县就业市场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研。了解、分析了调研地域政府部门引进高校毕业生的相关政策、不同地域间人才市场的运作模式、用人单位的产业结构及经济成分、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和聘用毕业生的倾向等。
一、地域人才就业市场的动态及需求专业分布的格局
本次调研的11个省(自治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是灵活、开放的。在遵照中央、国务院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各自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性的文件,总的目的是激活市场、引进人才、繁荣经济。在高校毕业生具体的“准入政策”方面,市场是全方位开放,允许毕业生直接进入就业市场寻求就业岗位。
本次考察、调研的部分大中城市,为了构建节约型社会,根据对今后中小学适龄入学及升学人数的预测,对现有公立中小学的学校数进行了大幅度的压缩和调整;还有少数大中城市(温州、宁波、绍兴、杭州、南宁)允许民营资本进入中小学教育,鼓励和支持民营学校的发展。因此,在对师范类毕业生的招聘录用上,公立中小学对新增教师数的需求总量相应减少,综合素质要求更高,需求专业一般为长线专业的语、数、外;民营学校的用人机制较为灵活,只要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达成供需约定的协议,高校毕业生到民营学校属地的人才市场办理其户档托管手续后即可进入。大多数大中城市的公立中小学通过前几年大量高校毕业生的引进和有相当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的调入,已完成了教师换代和教师人才储备工作,在岗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和教学经验等等,已能满足中小学教育在今后苦干年发展的需要。学校的总体规模(学校数及在校生数)逐步从扩大走向调整、稳步发展,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除满足长线专业语、数、外和“大综合”的师资需求、在岗教师自然更替外,需求总量逐渐减少。但县(县级市)、乡镇的公立学校和民营学校,因教师人才的流失、学历层次达标不够,市场空间还是较大。
对于非师范类毕业生,只要专业对口,与市场及用人单位(中小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达成意向,政府部门不但不加干预,反而会积极提供进入市场和用人单位的种种便利。通过对石狮、晋江、温州、台州、宁波、苏州、昆山、东莞等市(县)工业开发区、保税区和工业园的实地考察发现,拉动各地经济增长的,绝大数是民营中小企业,产业结构成分一般以服装、鞋帽、化纤、化工、医药、电子、电力、机械、造船、IT、数控、模具、冶金等为主,所需人才大多为工科实用型,兼顾法律、商贸、营销、广告和外语类。人才准入门槛不高,对录用人员的学历层次要求较低,职业岗位多为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而作为毕业生向
往的“金领”、“白领”行业,本院非师范类毕业生目前所学专业的对应性、适应性不强。
非师范类市场的人才流动较快、人才成本较高。经济发达地区是毕业生就业意愿的首选,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岗位数及就业机率较大,但所需求的常设专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较高,竞争十分激烈。在高级技术工人方面(蓝领)、廉价劳动力(体力劳动者)方面,企业普遍比较缺乏;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经济效益较好、影响力较大的民营企业在用人方面,对有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比较青睐。“金领”、“白领”(“知本家”)阶层——金融、商贸、地产、电信、高新技术开发的行业,对新增人才的需求虽有一定的市场,但应届高校毕业生作为新人,除自身过硬的专业学识、实际经验、工作实效外,还需一定时间的磨砺。
因地域、经济发展程度和行业性质的不同,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薪金待遇也不尽相同。福建、浙江、江苏、广东、海南、云南、广西等地,在大中城市教育行业工作的“新人”,月薪一般为1200~1500元;基层的公立学校,一般为1000元左右;民营学校视其经济状况,最高不超过1500元。山东、辽宁、河南、河北等地,从事教育行业的新人,月薪一般低于1000元。企业类,除金融、IT、地产、设计等特殊行业外,“新人”的基础月薪一般为600~800元。
总的情况是,各省(自治区)、市人才的准入政策宽松,人才机构建立完善,人才市场发展成熟,但针对师范类毕业生而言,人才需求总量减少,人才选用路径增多,专业及综合素质要求提高;非师范类毕业生,市场前景广阔,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毕业生实践操作、应用能力的要求增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已逐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公立大中学校,对学历层次的要求更高。对人才的招聘,大中城市、尤其是省(自治区)会城市和旅游城市,已从面向内地高校转向上海、广州、北京和欧、美、日等高、新、尖、精人才辈出的地区。基层的公立机构和民营资本经营的单位对人才的总体需求,热情不减,市场仍在。各省(自治区)在招聘、录用高校毕业生时,注重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现场招聘会与网络招聘)相结合。招聘会的形式越来越丰富,由以前大型的综合招聘会转向专业分类型招聘会;场次和规模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加大。各地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及教育、人事部门,都十分注重对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相关的就业政策、绝大部分就业信息的传播和人才的招聘通过网络渠道进行。
二、人才市场调研
通过对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云南、广东等省的大多人才市场的实地考察与调研发现,由于以上地域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改革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才需求总量较大,许多地方都早已建立起了帮助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人才市场(人才中心或科技人员职业介绍中心),各省以及辖区的市、县,都有人事厅或人事局直接监管、督导的人才市场,对人才与市场的对接、人才与岗位的匹配起到了宏观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并负责给寻求到了就业岗位的人员实行户档托管、职级评聘等全方位的“一条龙”服务。凡人才需求量大、人才进出频繁的省(市),其人事部门属下的人才市场规模宏大、制度健全、人员齐整、设施完备、服务到位,如泉州、宁波、绍兴、杭州、苏州、昆山、南京、昆明、广州等地的人才市场,从就业政策的提供、职业技能的培训、就业信息的发布、人才招聘会的筹办、就业咨询与指导、相关手续的办理等等方面,实现了信息展
示网络化、招聘程序规范化、接待服务人本化。人才市场已成为当地就业信息的发散中心和人才进出枢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鉴于人才市场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管理的网络化,各地人才市场都建立了相应的就业信息指导服务网站,通过网络平台与政府机构、高校、用人单位共享就业信息资源。
三、对大中企业、学校的调研
1、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时,普遍要求毕业生具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更多地掌握交叉学科的知识,注重的是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实际工作与交际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考虑录用持有与应聘岗位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比较前沿的行业,如IT、设计、营销、咨询、物流、广告等行业,除关注毕业生是否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外,对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相应的工作经验要求更高。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思想品德、敬业爱岗、团结协作、团队精神等方面要求较高;同时希望毕业生能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
2、对院校品牌的认知程度
院校品牌的建立,除了院校自身的历史优势,如是否国家重点、政府资源的投入及利用、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师资及专业建设、办学时间长短、毕业生的就业层次与就业质量及现时校友的人际关系等等之外,更多的是依托各院校毕业生的综合实力,包括专业知识、综合素质、敬业精神、心理状况、协调水平、创新能力等,同时各院校在办学的开放程度、对外的公关宣传、对毕业生的“营销”策略等等,也是影响院校品牌能否在现代人力资源市场上确立的重要因素。
调研发现,人事、教育部门及用人单位在选拔、录用毕业生时,比较注重毕业生的院校品牌,倾向于部委所属的重点大学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本地院校以及本地生源的外校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以上三类毕业生会被优先考虑。原因为:一是重点大学毕业生在第一学历上占有相对优势,通常误读思维认为重点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比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在学知水平、专业能力上要高、要强,尤其是对以“升学率”为指挥棒的中学,引进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学生家长、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二是本地院校毕业生及本地生源的外校毕业生,在本地求职也有一定的优势。本地院校与所在地的用人单位因同处于一地,早已建立起了或多或少的合作关系,在地域内已有一定的影响力,用人单位对该类院校早有相应的了解、认识;本地生源的毕业生,因当地政府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和毕业生背后的社会关系,用人单位会优先考虑。
在此次调研活动的基础上,得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现代化的就业理念,强化就业市场意识,注重就业市场建设
高校的就业工作是否有效、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否能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甚至超出,这与高校和毕业生对动态的就业市场的反应速度与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增强高校和毕业生对动态就业市场的反应速度、能力,高校的就业工作就应转变传统的观念,树立现代的就业理念,强化就业市场意识、注重就业市场建设,加大调研、开拓就业市场的力度,真正做到“请进来,走出去”。我院在办学理念上应融入“市场”因素,加强对学院学生培养过程“全程化”的关注。应注重加
强对就业市场的调研与建设。在制度保障、设备添置、经费增拨、场地扩大、人员配备上应给予大力支持。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应进一步加强与教育人事部门、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就业中心)的联系与沟通;加大对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努力开创“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就业工作新局面。
二、以就业为导向,建立适应市场的课程体系
1、学生的专业培养
在调研中,多数用人单位表示现在的应届毕业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现实的行业岗位需要差距较大,许多毕业生需要较长时间的重新学习与磨合,才能进入岗位角色。因此,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讲授什么样的课程、参与什么样的实践、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技能等等,要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设定。我院在对非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上,一定要围绕就业市场的行业动态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在培养模式上,尽可能地打破以往就业意向不同的学生群体接受同一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群体按就业意向的异同进行重新整合,做到因材施教,即低年级进行文理交叉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中期进行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高年级进行专业水平的提升、职业方向的培养和就业指导。在大学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切实加强对学生适应市场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同专业,都应对学生进行该专业对应的职业教育。
我院作为一个以教师教学为主的师范院校,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应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增设面对市场的“实践、应用型”课程,这些“实践、应用型”的课程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相关的就业课程相互补充。对于有志成为教师的大学生,可以开设增强“新课标”教研能力——引导能力、课件制作及课堂控制能力等等的课程。师范类毕业生能否在毕业生后较快地适应“新课标”的教学工作,是大多数中小学能否录用师范类毕业生的重要条件。
2、“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相关就业课程的全程化、科学化、系统化调研发现,人才市场对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要求很高。毕业生能否较快地适应自身所从事的工作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进而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力量、核心人才,大学期间是否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教育、培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院应以现代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理念来改革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教会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如何进行人生职业设计、了解人才的就业市场并了解将来就业单位所属行业的现状与动态发展。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必须经过正规全程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课堂理论教学并结合实践,才能达到成效。因此,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是当务之急。学院还应建立一支多学科背景、有经验、富有创新性和研究能力、充满活力的专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并依托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研室。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就业指导方式,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要走进市场、走进行业;形式要具有形象性、丰富性和多元化。同时邀请一些教育、人事部门分管人才资源的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人事经理,中学的分管人事的校长来学院为大学生举办讲座;邀请参加西部计划、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选调生活动和公务员、硕士研究生考试的优秀毕业生与在校大学生分享就业经验与成长的经历;组织大学生走进企业、走进学校、走进管理部门、走进行业、走进市场。
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结构和形式,加大学院就业信息网的建设,逐步完善网络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实施分年级、分专区针对性指导,实现数字化、远程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全面促进学生的成才与发展。提升学院品牌、展示学生素质,要引进市场运作模式。其一,就业推荐环境要好。用人单位来我院招聘毕业生时,对学院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形象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强化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归属、成就感。其二,在举办各类招聘会时,学院、中心、各系要通过纸媒、电媒等有意识地对学院历史和学院素质进行展示,如学院的历史演变、三十年校庆、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在校内外获奖作品等等,对用人单位展开强势的公关宣传活动。
四、建立数字化的信息畅通传播渠道,完善快速化的市场信息反馈机制
调研发现,绝大部分省(自治区)政府的主管部门和人才市场都建立了就业资源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90%以上的人才供求信息及相关就业政策通过数字化的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因此,建立起数字化的信息畅通传播渠道,建构人事、教育部门和用人单位、人才市场与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毕业生的联系平台,互通信息,开拓网络市场。逐步建立网络招聘,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成立就业信息部,组织专人对其进行维护、改造,建立相应的管理、监控制度,由学工部(处)分管领导和中心主任对其进行监控、管理。
发现、开拓、维护网络市场,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认识过程,不能指望轻而易举便可达到目标,必须有良性的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不断修正、调节自己的认识,使发现、开拓、维护过程达到最佳状态,以实现建立良好的网络就业市场目标。并逐渐将网络快速的市场信息反馈机制运用到我院就业市场的发现、开拓、维护中。只有加大对就业市场信息反馈机制的建设,我院才能在把握就业市场真实动态的前提下,使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更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求职行业的适应能力会更强,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为毕业生寻求的就业渠道和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就会更多、更好,确保学院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推动学院就业、招生等的良性发展,学院的品牌影响力才会得到极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