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中救援教学反思
“水中救援”教学反思
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运用,学习数学的作用更是如此。所以人们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因为有用才学。
每当数学教学中遇到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我总是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自主地去解决,体验数学知识的作用。就如本课中:9只小熊,每条船最多坐2只,需要几条船?这是一道‚进一‛的题目,我先让学生猜猜用几条船,然后再动手操作。这样学生通过操作来验证自己最初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果。交流时仍有个别同学说需要4条,马上就有同学反驳说‘剩下的一只小熊怎么办,难道你要淹死它?’。只一句话,就解释了为什么要用5条船的原因。虽然一只小熊装不满一条船,但也需要一条船来救它,我们不能把它扔下淹死。
不用教师多费口舌,反复强调‚要进
一、要进一‛,学生也能理解多派出的那条船的作用,这就是应用于实际的作用。
第二篇:《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一)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有的木头是坚硬的,有的却比较柔软,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要提前先给学生以定量的概念,避免学生思维上的混乱。
经过这几课,学生已经开始对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性、吸水性与沉浮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地去观察身边的物品,思维离开课堂,发散自己的思维。
学生会将第4课《它们吸水吗》与本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联系起来,他们会在观察吸水性时提前观察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他们会将自己的直接经验带到本课,所以教师不用过多干涉学生在这方面的观察。
(二)和旧教材的物体沉浮相比,这节课更加适合我们的孩子。以前上这节课很累,学生也思维混乱。什么体积?重量,什么有关?没关!现在都没了,现在就把注意力放在沉浮与材料的关系。确实与沉浮有关的最本质的原因是材料本身。选择实体的塑料、金属、木纸材料进行实验非常有效!但我觉得材料的种类还可以再增加一些,让学生积累更多不同材料在水中沉浮的感性认识,更加有利于学生建立材料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有关木头特性的教学,有了前面金属与塑料的基础,现在概括木头的特性感觉难度并不太大。但我还是感觉很枯燥,空洞。
第三篇:《橡皮泥在水中沉浮》教学反思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两年前,我按照书上的图示,让孩子们把一块橡皮泥做成4种实心的形状,然后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橡皮泥质量不好的都软了,实验效果不好。这个学期上课我就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让每个组准备了一桶橡皮泥,在一桶里有很多根同样规格的橡皮泥,我让每组同学从里面拿出四根,然后做成四种不同的形状,再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并引导学生观察四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后排开的水量并没有变化,也就是橡皮泥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实验效果好,结论很容易得出。可是在做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比较试验中,最难操作的就是测量排开的水量。我在500毫升的烧杯上贴上了刻度条,并改变了原有水量为300毫升,让学生用大一点橡皮泥做实验。虽然我觉得准备的很详细,可是还是有几个小组,在实验操作中失败了,我反复思考,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反复的试验中将杯中的水中带出,测的数据不够准确。这一课的记录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记录表的第一项是测“实心团”排开的水量,第二项是测“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其实都是沉的形状,修改成“沉的形状1”和“沉的形状2”。与后面“浮的形状1”“浮的形状2”统一起来。这样教学效果好。
我想,要上好这节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橡皮泥的体积不能太小,否则排开的水量变化不明显;
2、橡皮泥最好要硬一点的,避免放到水中就软掉;
3、可以自制刻度杯或者刻度板,保证读数更为精确,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
第四篇:《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学反思
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课里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充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把材料进行分类。在学生动手实验前我让学生先对材料进行预测。在挑选材料的时候,我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尽量选取生活中普遍的、常见的,但判断起来又有一定难度的材料,如:回形针、铁钉、三角尺等。学生通过表格的帮助,分小组讨论并推测出物体沉浮的情况。我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上来汇报,总结出学生对每件材料的预测情况,并板书出他们有异议的材料,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特别注意,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学生作出实验结果的报告时,我注意让他们对照预测结果,思考使自己预测错误的原因,并引导学生讲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与形状无关。
使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这一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多。在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这一环节,在学生观察完并汇报了结果后,应该给多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讨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选择实验的材料种类还可以再增加一些。除了原本实验中准备好的实体的塑料、金属、木材各两种外,还可以让学生猜一猜、试一试我们身边的物体,如橡皮、橡皮泥等,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更多不同的材料在水中沉浮的感性认识,更加有利于学生建立材料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第五篇: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xxx小学
xxx 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课里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逐步激发兴趣——形成预测——实验论证——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问题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充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同时,在探究木头特性活动中对学生渗透节约木材资源、探究木制替代品、保护环境的教育。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稚气未脱,对大千世界的求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可能是教师语言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学生动脑思考、举手发言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这应该是这节课不太成功的最大原因。另外,由于实验结果的不统一性,导致我直接转到了例外情况的分析阶段。实验结论就难以进行,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疏漏。
课的开始,我以一个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本课,而后引出本一节课的课题,引出本课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为了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能有效地开展,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我为学生的“做”架起一道“思考——实践”的桥梁。在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中,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材料分类——预测猜想——动手实验——整理信息——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探究中很快发现:用金属做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但是用塑料、纸和木头做的物体在水中却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在此,我只得告诉学生,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材料的一个特性,然而出现了不一样的情况,这就是科学,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去研究。深化了学生的认识。最后只得匆匆总结得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制成它材料有关。
在后阶段“认识木头”的探究活动中,我遵从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征求大家想研究木头哪方面的知识。接着抓住用途与特性来研究。在学生讨论研究阶段,可能是老师表达要求有不足,同学们在研究特性时,大多都写得是木头的用途。我及时采取措施,到小组中去及时做针对性的指导,才拉回来一点势头。学生对于木头这种材料是非常熟悉的,为此,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他们先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木头做,引导他们从木头的用途上来得出木头的特性,并在活动记录单中以气泡图的形式展示,而后对学生进行珍惜森林资源的教育,部分学生也得出木头的基本特性,但是有一些学生对于特性一词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
这一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准,学生讨论时间内的效果不理想,学生座位的限制,大多没有全员参与到讨论中。在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这一环节,在学生观察完并汇报了结果后,还应和学生多一些讨论交流。但是没有很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应适当拓展,让学生猜一猜、试一试我们身边的物体,如橡皮、橡皮泥等,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更多不同的材料在水中沉浮的感性认识,更加有利于学生建立材料与沉浮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