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社区十六大以来居民生活水平变化的调研报告
Xx社区十六大以来居民生活水平变化调研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
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全面、客观评价人民生活,是反映经济成果的需要。经过20年的努力,沈阳市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一小康
是不全面的,是以物质生活的改善为重要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生活,更加重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协调,更加关心社会安
全和社会公平,即从注重物质的生活水平提升到重视整体生活质量。从社会发展的观点看,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福利水平,使居民过
上幸福的生活。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增长只不过是
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经济、政治、社会的各种制度的演进也只是为了人的发展
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执政为民思想的具体体现。
全面、综合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这就需要树立
生活质量观念,全面、综合反映居民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从反映物质生活为主
改变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举,从主要反映家庭生活变为衡量生活的环境,从
反映满足居民商品和服务的需要转向全面评价生活的满意度,体现了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
为进一步详细了解目前沈阳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状况以及近年来改革发展的成果,作为经济学院2012级国际商务硕士我在沈阳市的社区随机抽选
100户居民家庭进行基本生活状况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目的和对象
进行了设计。
一、调查的基本概况
本次调查的范围为社区。我们调查小组严格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抽
选调查街道、调查居委会,根据居民家庭住址分布图抽选调查户。调查对象为社该区所有居民家庭。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社区居民家庭人口、就业、健康状况、现金收入、消费支出、教育、医疗、居住以及低保户补助等基本情况,还有居民对自己的工
作环境、经济收入、社会关系、生活状况等方面的评价。调查结果不仅反映二十
一世纪初期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为制定下一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提
供决策依据,而且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医疗和教育制度改革等重大
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
本文以这次基情问卷调查结果为主要依据,使内容更加丰富,对比更加鲜明,更加切合实际。
二、南阳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发展状况
世界卫生组织对生活质量的判断包括四个方面。1.物质状态:指客观的生活
水平。主要包括家庭经济收入、居住环境、医疗保障、教育和社会服务等。2.生理功能状态:包括一般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否有躯体疾病(尤其是严重影响生
活功能的慢性疾病);是否存在某些慢性症状,如疲劳、疼痛等;身体的功能(呼
吸、循环、消化、排泄、运动等)状况是否正常。3.社会功能状态:主要指社会
参与和社会交往的水平。是否能胜任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工作、家庭、其他社
会关系等),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等。4.心理健康:主要包括积极的自我评价(自
尊、自信),保持情绪稳定和愉快的心境,有给予和接受他人爱的能力,能享受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并产生幸福感。(摘自《心理与健康》2004年第2期)调查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沈阳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短缺经济下追求生活条件数量上的提高,而是越来越注重于提高生活质量。这可以从物质生活的提高、精神生活的丰富、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来领悟生活质量发生的可喜变化。目前沈阳市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发展状况良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居民收入水平节节增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年来,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12年度该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1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改革初期的1978年增长了18.6倍,年均增长11.99%。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风向标--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品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57.3%下降目前的34.2%。基本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可喜变化
随着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稳步提高。2012年沈阳市社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594元,比1991年的1096.79元增加3497.2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6.0%。消费支出的大幅度提高,使居民的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居民总体上摆脱了以温饱为特征的消费模式,开始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消费结构发生可喜变化,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基本生活需求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等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城镇居民在食品支出比重下降的同时,饮食结构也从“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表现为主食消费量不断下降,家禽、鲜蛋、鱼虾、干鲜瓜果和制品、鲜奶消费量明显上升。衣着消费同样起了革命性的变化,从原来的数量少、档次低发展到现在高档化和一季多衣。
(三)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1、居民条件的改善,标志着居民生活的提高。
改革开放尤其是1996年房改以来,沈阳市貌日新月异,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新建小区比比皆是,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新建居民住宅逐年增加,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城镇居民生活发生了很高质量的变化。
(1)新房多、面积大,居住环境舒畅。
调查资料表明,沈阳市社区居民住房中,九十年代以后建的住房占63.7%,大多数居民住房都是近十年以来改造的。2012年居民家庭住房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户占总户数的58.12%;面积在80-100平方米家庭占26.77%;60-80平方米的家庭占16.7%;60平方米以下的家庭占2.42%。而同样条件的全国水平分别为17.2%、19.8%、29.7%和33.3%(本文全国数据均为2011年)。住房成套率达到90.6%,17.2%的家庭拥有两套以上的住房,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83.0%、10.7%)高出7.6和6.5个百分点。我市社区居民的住房面积和房屋产权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数。另外从有关资料和平时掌握的情况判断,住房讲舒适、选位置、看环境将是今后一个时期购房者的首选。
(2)卫生设施趋于完备,生活更加舒适便利
居室中的厕所和浴室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厕所和浴室设备与住房建筑档次呈正相关关系。据调查,2012年该社区居民家庭中有38.7%的家庭拥有坐式抽水马桶厕所;61.3%的家庭居室中拥有冲水蹲便厕所;23.4%的家庭居室中拥有双卫浴、厕设施,这不仅反映了居民家庭生活卫生状况的改善,从一
个侧面也折射出沈阳市整体的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
2、医疗制度改革有所深入,继续推进仍需加大力度
据调查,2012年沈阳市社区居民年人均医疗费支出395.4元(全国1152元),其中自费支出290.8元,自费比重为73.54%。2011年全年去医院看病超过10人次的家庭占8.2%;6-10人次占2.5%;1-5人次占37.3%;52%的家庭没有人去医院看过病。
没有看过病的家庭中,有25.3%家庭没人生病,47.7%的家庭自己买药,1%的家庭因为工作太忙,17.6%家庭嫌医疗费用太贵,其它原因的家庭占8.4%。医疗保障状况与五年前相比,20%的家庭认为有所好转,36.8%点家庭认为与过去差不多,43.2%的家庭感到比过去差了。
(四)居民健康状况良好,九成以上居民认为自己身体健康
据调查,92.4%被调查家庭的户主认为自己身体健康,1.2%的户主有生理上的残疾,只有6.4%的户主感到身体不健康。2011年没有人去医院看过病的家庭与五年前相比,27.3%的居民认为身体有所好转,19.6%的居民感到变差,53.1%的居民感到与过去差不多。
(五)城镇居民对生活现状的自我评价
调查资料表明,城镇居民对目前的生活状况评价较为谨慎,半数以上的居民认为与周围的人相差不大,认为比别人状况好的居民所占的比重低于感觉比别人差的比重。
1、居民对生活感受基本正常,大多数居民感觉到总体状况与其他人差不多,3.2%的居民认为比别人过的好,8.3%认为比别人差。
2、对工作的满意程度。53.2%的居民认为差不多,23.6%的居民感觉较满意,23.2%的居民感觉较差。
3、对居住状况感觉较好,73.5%的居民认为与其他人差不多,11.2%的人感到居住条件比别人好,15.3%认为比别人差。
4、对医疗保障状况感觉较差,57%的居民感觉一般,7.5%的居民认为较好,35.5%的居民感觉较差或很差。
(六)与五年前相比居民自我感觉较好
与五年前相比,认为生活条件比过去提高的居民占26.2%。感觉和过去差不多的占64.3%;9.5%的居民认为有所下降。
1、与五年前相比,医疗保障依然是感觉最差的一项。20%的居民认为有所改善,36.8%的居民感觉变化不大,43.2%的居民认为比过去变的较差或很差。
2、与五年前相比,居住条件改善感觉更为明显,认为居住条件比过去改善的占67.3%,感觉差不多的占24.5%,认为变的较差的仅占8.2%。
三、目前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差距
(一)、从城镇居民生活状况来观察,上世纪末已在整体上达到或接近小康标准,目前又有新的发展。
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6919元,比1999年增长53.2%(全国44.7%)。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5.72平方米,比1999年增长92%(全国22.2%);恩格尔系数已降到34.2%,比1999年下降7个百分点(全国5个百分点)。
(二)经济发展,城市环境以及社会保障等状况与上世纪末相比有很大改善。2011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362元(全国9101元),比1999年增长79.9%;城镇人口比重27.03%,比1999年增加8.4个百分点。
2004年全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6.1辆,比1999年增长73%;人均拥有铺路面积8.7平方米,比1999年增长75.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4平方米,比1999年增长1.4倍。
(三)亟待解决的问题
1、贫富差距继续拉大
由于存在着社会分配体制、就业状况、行业差距等等诸多问题,使得一方面社会效益更多的流向高收入阶层,另一方面城镇低收入群体家庭生活困难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据调查,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的低收入家庭占15.5%,与全国16.4%基本接近。按城镇收入高低排序,各占5%的最高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收入之比1999年为3.9:1,2011年扩大到7.58:1,略低于全国8.4:1的水平。
2、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不够完善。
总体小康是总量目标,小康社会是全民目标。这就是说小康社会除了要求国家经济目标之外,还要求全社会每一个阶层,每一个环节达到了丰衣足食,形成良性的发展。因此建立更加公平、稳定、和谐的社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保证环境的可持续性应该是发展小康社会关注的重点。
第二篇:十六大以来身边的变化
十六大以来身边的变化
十六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各项方针路线和政策,积极加快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全省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经济总量明显增加,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党的政策以及改革和发展变化带来的实惠,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五年,是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也是城镇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一、居民收入稳健增长
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十六大以来,为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各级党委、政府曾多次出台增资和补贴政策,多次提高在职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城市低保标准以及离退休人员退休金,采取措施确保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大力做好国家和地方出台增资政策的落实工作。经过五年的努力,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万元大关,我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由2002年的6234.29元,提高到2006年的10027.71元,五年间人均收入跨越了4个千元,每年的收入增幅均稳定在12-13%之间,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2.6%,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着稳健的增长势头。到2006年底,我省11个中心城市中,太原、阳泉、长治、晋城、晋中和临汾6个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万元。工薪收入虽然仍是居民家庭收入来源的主体,但城镇居民家庭获得收入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工薪以外的经营、财产、转移性收入已成为居民家庭收入增长的新亮点。十六大以来的五年间,由于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在逐年缩小,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的排位由第24位上升到第15位,5年间收入排位前移了9位。我省城镇居民家庭彻底摆脱了多年来一直处于全国收入“谷底”的局面,正在跻身于全国中游行列。
二、消费支出全面增长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十六大以来,在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也全面增长,消费结构不断趋于优化,作为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和用品类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万元级的电脑、十万元级的小汽车、几十万元的商品房,现健步进入百姓家庭;旅游、交通通信、教育以及享受型的服务性消费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热点和亮点,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170.94元,比2002年增长52.2%,年均增长11.1%。消费能力、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
1.食品消费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十六大以来,食品市场供应丰富,品种繁多,居民在吃饱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不断追求食品的营养性、科学性、均衡性和多样性。营养食品、保健食品、鲜活食品、方便食品倍受人们的青睐。吃出健康、吃出美味、吃的方便已成为人们新的追求。
2.衣着消费追求个性化、时尚化、高档化。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市场繁荣,各类时装专卖店、连锁店雨后春笋般的兴起,极大的满足了人们求新、求美的消费心理,并且使居民在穿着打扮上对款式、品牌、档次更加讲究,个性化、时尚化、高档化成为大多数居民的衣着消费新趋势。
3.家庭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加快,家庭财产明显增加。随着近年来居民住房消费的大幅度增长,居民家庭在耐用消费品方面的支出明显增加,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上升,使居民添置时尚家具、更新家用电器的开支呈上升趋势,居民家庭财产比2002年末有了明显增加。
4.居民消费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化。社会服务行业和家政行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人们生活的观念开始从生存型的生活方式摆脱出来,利用闲暇时间享受生活。已由最初的雇佣保姆、照顾老人、家庭教师发展到装修房屋、清洁卫生、设备修理、迁居搬家、接送学生等,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已在悄然接纳着这种服务方式,利用第三产业发展给生活带来的极大方便,将家务劳动推向社会化,使城镇居民家庭服务性消费支出成为居民享受生活新的增长点。
5.假日经济兴起,旅游消费呈现亮点。带薪休假制度和“黄金周”制度的实施为城镇居民出外旅游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特别是近几年在政府多方扶持和推动下,各地大力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市场建设,旅游业蓬勃兴旺,为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城镇居民利用“五一”、“国庆节”和“春节”7天长假外出旅游、购物,成为近年来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城镇居民用于旅游的花费成倍增长,假日经济对消费市场的繁荣和拉动日趋明显。
6.注重教育投入是城镇居民消费的一大热点。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改革的推进,无论是成年人为适应目前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子女将来的发展,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投资观念不断加强,注重教育投入,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文化品位已被众多家庭所认同。
7.城镇居民住房面积不断增加,居住条件不断得到改善。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居民的居住问题,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生活环境的高层次需求,住房消费已成为一个较为明显的消费亮点,居民家庭居住环境和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8.居民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健康消费已经成为消费新时尚。目前快节奏、高强度的城市生活给居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为了能健康的生活和工作,就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所以现在城市居民更加注重用于健康的投资,花钱买健康的人越来越多,各类健身器材、医疗保健器材和滋补保健品迅速进入普通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消费成倍增长,健康消费已经成为消费新时尚。
9.交通通讯和信息消费日新月异,成为居民消费的一大亮点。十六大以来,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我省高速公路网以及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逐步趋于完善,居民出行更加快捷、方便、舒适。人们利用节假日外出休闲、享受生活,城镇居民家庭交通工具已开始升级换代,汽车消费这个多年可望不可及的梦想已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一大亮点,家用轿车已快速进入了部分较为富裕的高收入居民家庭,个人汽车保有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另外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崛起,现代通讯方式快捷多样,信息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频率加快,极大地刺激了居民信息消费需求,使城镇居民信息通讯消费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通讯工具的普及为人们信息交流提供了平台,信息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中新的沸点。
综观十六大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发生的喜人变化,我们无不为之感到由衷的喜悦,收入水平提高了,生活条件好了,生活环境美了,日子越来越甜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实实在在给居民家庭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到了每一个百姓的身上。
盘点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的生活将越来越美好。
第三篇:德惠市居民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收入变化的实践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课内实践
题目:德惠市居民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收入变化的实践报告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110501 小组组员:王朝阳(20111716)
王
震(20111721)
于长江(20111729)
赵
康(20111733)
邹亚超(20001734)
指导教师:刘丽娟
目录
小组成员及分工情况-----------page2 前言-page3
一、查找的资料-----------------page4
二、问卷的情况-----------------page6
三、访谈的情况-----------------page7
四、实践调查分析--------------page8
五、小结--------------------------page9
小组成员及分工情况:
王朝阳
20111716 当地的走访调查和图片的收集 王
震
20111721 问卷设计、发送及统计 于长江
20111729 资料的汇总和整理
赵
康
20111733 报告的汇报讲解和PPT的制作 邹亚超
20001734 资料的收集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随着改革和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党和国家领导集体更是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计划和战略方针,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我认为真正能看到我国经济的发展的成果的并不只能看我国的GDP总量和近年来超越日本达到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贸易大国的贸易情况。而是应该把目光放在几层群众中,中国人口众多,只有广大的基层群众的生活都富了才能达到真正的国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很好的解释。
居民的衣食住行无不都能反映出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变化以及成果。为了能对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变化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我们对自己的家乡德惠市的近年来的家庭收入和住房条件变化做了调查。
此次,我们进行的有关居民收入和住房条件的变化不仅是为了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深化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所教授的内容,了解改革开放居民收入和住房条件的变化的重要意义。
一、查找的资料
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年份德惠市居民的收入变化情况
1978年到1989年,德惠市城镇居民处在温饱阶段。这一阶段,恩格尔系数在50—59%之间,居民生活达到温饱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在876元以下,人均生活消费在808元以下,消费率为92.2%以上。居民手中没有什么余钱,但吃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1990年到1998年,我国经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从此德惠市城镇居民生活也由温饱跨入了小康之路。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一阶段,德惠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40—50%之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680元以下,人均生活消费在2777元以下,消费率在75%以上,居民手中已有部分余钱。
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0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2亿元,同比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26.2亿元,同比增长23.2%;第三产业增加值23.6亿元,同比增长25,8%;财政收人实现2、65亿元,同比增长16.2%;农民人均纯收人实现3080元,同比增长14.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实现5900元,同比增长11.7%;出口创汇实现10930万美元,同比增长30.1%。
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达到6900元,增长14.0%。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9692万元,比上年增长13.2%;工业总产值实现1304905万元,同比增长20.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1454万元,同比增长59.5%;全口径财政收人实现21123万元,同比增长20.8%;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40000万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达到6854元,同比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人实现3449.29元,同比增长62%。
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达到7806元,同比增长13.9%;农民人均收人实现4673元,同比增长11.2%。
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达到8960元,同比增长14.8%;农民人均收人实现4525元,同比增长17.1%。
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09元,比2005年增加了6555元,增长了95.6%,年均增速为14.3%,分别比“九.五”和“十.五”时期提高了7.6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在城镇居民的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比重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14.1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
2013年,德惠市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两万元大关,达到20445元,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11880元。调查数据显示:在城镇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仍然占主要部分。德惠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2661元,占可支配收入比重59.9%,同比上年增长18.5%。转移性收入增长也是拉动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德惠市社会保险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加强与完善,使德惠市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2013年德惠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为5364元,同比增长25.5%,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25.4 %。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在不断上升。2013年,德惠市城镇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048元,居住支出1714元,文教娱乐支出1315元,衣着支出1841元,同比上年分别增长了44.7个百分点、26.7百分点、22.7百分点 和0.1个百分点。人均交通通信支出1027元、医疗保健支出1172元,同比上年持平。城镇居民家庭耐用品拥有量在不断更新和提高。2013年,德惠市城镇居民百户家庭拥有洗衣机100台,冰箱100台,彩电110台,家用电脑59台,移动电话213部,家用汽车6台。
二、问卷的情况
此次有关居民收入水平的实践调研中,我们小组采取了多种方法多管齐下,同时根据我们研究的目的与数值收集的需要,我们设计了问卷,并通过进入小区分发并回收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在我们此次研究中,我们主要通过问卷的分发与回收、网上收集资料和相关文献查找等方式来为调查搜寻数据和提供参考。为了便于数值收集,我们主要从五个维度来设计问卷: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居民对现有收入水平的满意度,居民目前的家庭总收入与人均收入,居民收入与过去的对比,居民对未来收入的展望。其中前三个维度为选择题,我们特地设计了多个选项以及数个多选题以共选择,这也是为了方便被调查者自主回答,也使我们能够获得更广泛多样的政策建议。我们在分发的的时候分发给各个人群,包括外来打工者、毕业大学生、普通工薪阶层和较高收入者,以方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各个阶层的想法与看法,可以对结果做出最客观的评定。为了能通过问卷调查搜集更多的资料,在我们前往德惠市大街上分发问卷的同时,我们会随机地和被调查人员进行聊天访问以更多地了解人们对收入情况变化的认识和对现在的看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本次调查研究通过实地分发的方法来搜集资料(发放时间为2014年 5月1日),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调查对象在德惠大街上随机地选取,总体样板为 30人。发送与回收问卷共30份,总有效问卷30份。为了调查居民收入情况,我们将问题分为对居民年收入、人均收入、学历以及家庭人口数量来调查,而居民对现在收入的满意情况和对未来的收入展望则通过开放式问题和多选题来得到更全面的信息。
三、访谈的情况
我们小组主要在德惠大街上和附近的一些小区对不同职业的人进行访谈时的对话,其中包括教师、基层公务员、个体经营者、小商小贩、毕业大学生、农民工等。主要询问的问题有改革开放初期的收入、现在的收入、刚参加工作时的收入、收入是否满足日常生活的开支、可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对收入的满意程度、以及物价水平的变化等。
访问的人群中包括不同年龄段的人,涉及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行业,在访问过程中我们发现,年龄越长的人对收入的变化感慨就越多,更具有评论收入变化对其生活影响的话语权,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的收入呈现出一个不断递增的趋势,尤其是近些年,他们的收入增加的幅度更大,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当然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在与一些工薪阶层的谈话中了解到,虽然近些年来他们的工薪水平呈现出一个阶梯形的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感觉到收入还是不够用,可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有时甚至有递减的趋势,工资增加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物价增长的速度,我们还谈了一些关于物价水平的话题,如“糖高宗”“药你命”“油他去”“蒜你狠”等,许多人真真切切的感觉到在物价面前工资是远远滞后的。
四、实践调查分析
通过这次对德惠市居民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变化调查,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家乡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更是体会到了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下飞速发展的事实。调查结果显示:德惠市居民近些年来的收入不断提高,工薪阶层的工资从初期的每月几十元到现在的每月几千月,实现了较大的跨越,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大大提高,大多数人们的生活满意度较好,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收入虽然增加了,但物价也提高啦,多数人认为物价水平增长过快,工资的增长赶不上物价的增长,同时,虽然德惠市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和过去相比得到提高,但是与一些我国的发达地区相比,仍然相对较低,德惠市作为一个县级市,与同级的市和地区相比,居民收入也不是很高,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政策,调整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地区产业经济,提高人们收入水平。
对未来的展望:德惠市拥有非常雄厚的农业基础,被誉为“中国松花江大米之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产业优势,发展与食品相关的行业,增加本市居民的收入,继续完善和升级以食品、饲料、机械、服装、五金工具、化工医药等行业的工业体系,在发挥自身传统优势,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努力构筑食品加工、玉米化工、冶金制造、新型建材、生物制药、轻工包装“六业”共兴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从而为本地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
五、小结
我们通过这次对德惠市居民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变化调查,对德惠市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多的了解,我们认为收入水平的真正提高不仅仅是工资数目的增长,而是在一定物价条件下,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多,购买力的增强。同时,也感谢老师给我们这次实践调查的机会,这次调查不仅让我们对家乡的经济发展有了确切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们社会实践和总结的能力,这对即将毕业走入社会的我们有很大的锻炼意义。也让我们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大的信心,同时也会激励自己为家乡甚至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轻产院韩阳阳锡林浩特市金融危机下居民生活水平调研报告
锡林浩特市金融危机下居民生活水平调研报告
2008年,全球范围内爆发了严重的金融次贷危机,它让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中的三家没落,两家改头换面,也让格林斯潘的神话覆亡,更让一些欧洲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尽管此次金融风暴的中心是美国、欧洲等资本主义体制的国家,但是作为美国重要债权国的中国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我国鞋帽、衣服等出口的中小型企业大幅倒闭,深圳的一些电子柜台竟出现了空柜现象,铜、铁、铝等回收品自08年10月以来降幅超过50%,我国外汇资产也由于美元的贬值而受到威胁等等。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我想了解家乡那个静谧偏远的小城是否也经历着煎熬。所以,我开展了这次针对金融危机下的家乡居民消费水平的调研;本次调研包括介绍锡林浩特市的概况、金融危机前的城市情况和人们消费水平、现今处于危机中的情况和居民的满意度以及未来居民的期望这几方面。
一、我的家乡——“草原明珠”锡林浩特市
锡林浩特市(以下简称 “锡市”)位于内蒙古高原的锡林郭勒草原中部,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983年由国务院批准建市。全市行政区划总面积18750平方公里,辖6个城镇街道办事处,2个镇,4个苏木。现有总人口20万人,含蒙、汉、回、满、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17个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素有“草原明珠”的美誉,是内蒙古首批“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之一。锡林郭勒草原是十三世纪的皇家牧场,锡林河的九曲十八弯流传着蒙古族悠久的传说,辽阔碧绿的草原、盘旋的雄鹰、神圣的敖包、洁白的哈达、悠扬的马头琴声、恢弘的长调、夕阳下的勒勒车、火红的篝火,淳朴的牧民用奶茶的飘香向我们诉说着这一个古老的民族兴盛、衰落、自强不息的一个有一个传奇。这里依旧风景如画,姑娘湖、了望山、锅盔山、金莲川、多伦淖尔……无一不让你流连忘返。在此,我真诚的欢迎您到草原来!
二、独饮自酌——金融风暴前锡林浩特市平稳的发展
自1983年建市以来,锡市人民生生不息的建设者自己的家乡。官方数字是: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由31.97亿元提高到60.01亿元,基本实现三年翻一番,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9.4%。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日益提升,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6.9%提高到11.8%;工业增加值由15.1亿元增加到35.1亿元,年均增长21.4%。近年,集中力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基本配套,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煤炭在建生产能力2000万吨,电力装机在建规模60万千瓦,通过地质勘探已控制金属钼储量33万吨,居世界前列。而据我个人的感受,危机以前全市正进行扩建,楼房越盖越高、居民区娱乐设施越来越多、商场装潢越发奢华、越来越多的人们习惯于“下馆子”,傍晚广场上散步的人们三三两两谈笑风生,十分惬意。出入各种娱乐场所不再是有钱人的特权。
三、身处金融危机,生活方式悄然改变
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建筑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多施工单位停工资金短缺而停工,商场里的货物也贵了许多。经过调查问卷(主要从衣、食、住、行)得知,生活相对好的人们现在更愿意买一些国外品牌的服装,因为人民币增值,进口关税下调,使得国外的商品较以前便宜了许多,而国内一些有优秀品牌的衣服价格却贵了许多;相比之下,人们倒是认为买国外品牌的衣服既合算又显身价。生活普通的人们则会到百货大厦买一些较便宜的衣服,这些衣服是集中制作的,并没有严格的品牌限制。因为之前人们习惯于在饭店吃饭,既省钱又实惠。过节请客可以到大饭店一显身手,讲讲排场;如果是平常吃饭,则可到小饭店品尝各种特色。但现在,人们经常回家自己动手,在饭店消费已不再是时尚,原因就是小饭店经常易主,使得人们吃饭这样寻常享受的事情变成了一种负担——常为每顿饭的去处而烦恼,而且现在一顿饭的开销是过去的两倍左右,真是得不偿失;所以还不如自己亲力亲为,即使这样,我们一顿饭的消费也还是不少,多的达上百,少的也需二十左右。这给收入并不丰厚的小城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有一位黄奶奶说,去年年末时仅一周之内豆腐的价格从一元便涨到了两元,其他的蔬菜价格也是迅速上涨并久居不下。这样的情况也许我们只是皱皱眉头,但我想,有的家庭就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来想办法填饱肚子。
另外,为了刺激经济,政府从外地(如鄂尔多斯)招商引资,开采地下煤炭等矿石资源,大面积进行房屋拆迁重建,近两年左右的时间,平房已经消失殆尽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现代式的居民区:玲珑楼阁错落有致,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大家也都如愿以偿的住进了楼房,这也使得各小区的居委会忙碌了起来,小区还开设了门诊、幼儿园、茶馆、娱乐室,尽管会花掉人们大部分的积蓄,但是如果住得舒适,也算物有所值。只是房价即使整体下跌依然不能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
当然,人们的出行也有了大幅度的改变。几年前,人们还普遍骑着摩托车、自行车上班上学,如果奢侈的话就会打出租车;而现在,生活较富裕的家庭都拥有自己的私家车,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路面上很难见到摩托车的身影了;不过,这也让小城市的交通显得略加拥挤。同样由于金融危机,有不少家电下乡活动,而农村和中小城市成为热点消费市场,有相当一部分国产汽车也有下乡活动,价格低廉,使居民买车敢想不敢做成为了现实,还是由于关税下调,让我们买国外的豪华车也成为了可能,在人们的闲聊中,车成为一个主要的话题。但是拥车一族的感受可是大不相同。有的人认为买车方便了交通,使近距离的小范围旅行成为现实;有人认为,买了车后开效过大,随着油价一路飙升有些承担不起养车的费用,新车刚买不久就入库了;还有一些人认为,买了车之后人变得懒了许多,还要经常到健身房锻炼身体……总之,车辆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生活水平。
这就是金融危机下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变,锡林浩特市较为偏远,城市经济不依靠出口,所以受到的冲击相对沿海城市小了很多。还有一些买股票、基金等金融衍生物的居民,损失了不少财产。尽管生活中出现了令人不适的种种问题,但是居民们依旧对自己现在的安定的生活非常满意;光鲜亮丽的服饰让人们更加精神,偏贵但营养丰富的食物让人们的体魄更加健壮,楼房的集中供热总好过三九严冬自己起早点炉子,有了车遇到急事就不至于束手无策。
四、时刻充满信心,用勤劳憧憬美好未来
今天,我们还在金融危机阴影的笼罩下,并且,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迎来经济的真正复苏,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坚持努力就是胜利。锡市的居民现在基本脱贫,都在努力让自己的日子红火起来。市政府还根据居民的生活爱好举办了各种比赛、娱乐表演,还有蒙古族的那达慕会来丰富人们的生活。据勘测,我们的地下有巨大煤炭矿储量,并在去年煤炭产量超过了山西;即将兴建的农用车交易市场、化工厂可以为我市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工业的逐步发展会让我们的经济在不久的将来迈进新的阶段,到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更上一个台阶。
后记:我才用的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查问卷的方式,并根据大家所填情况进行总结以及个人的亲身经历所做的调查,此报告中一些数据是参考锡林郭勒盟官方网站。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使我对家乡的经济情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不少社会知识。这样的活动会让我在今后的德育课学习中掌握好重点知识,为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事业提高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事业提高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纵观目前社区的文化风气,麻将蔚然成风现象令人堪忧。从以前的“空余时间全占”,到现在“上班时间抽空”。一些老年人一整天都“打发”在麻将桌旁,年轻人在麻将桌上抓收入,小孩子在麻将声中做作业。麻将馆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矛盾纠纷时有发生。麻将“垄断”着社区文化活动,制约文化的多元化,侵蚀居民的精神家园。在文化体制改革浩大的声势下,破除社区麻将之风势在必行。
首先,要大力宣传先进文化,依法打击麻将等聚众赌博行为。积极发挥广播、电视、网络及公告栏等媒介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作用,在居民中广泛宣传先进文化理念,以多种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同时对社区内麻将馆、棋牌室等娱乐场所进行调查、登记,报公安机关备案,对聚众赌博等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其次,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政府为主导,引导民间组织参与,通过创建文化社团,开展文娱文化活动等方式,丰富社区文化生活,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食粮,提高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第三,政府要创新工作思路,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和扶持特色文化发展,指导其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提高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满足居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