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时间:2019-05-12 12:4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第一篇: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姓名:高玮

学号:1020100102

班级:公管100

1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有数百万大中专毕业生拥向社会寻求职业。一系列数据表明,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难点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财富,是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发展的永久动力。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全社会应当共同努力,千方百计地破解这道难题。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

正文:

一: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研究

1、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据严军秀在《系统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漫议》中提到,近几年来,我国初次就业率基本在70%左右浮动,这就意味着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连年增长。1 2005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72.6 %左右,有近84.1 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2006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70%左右,有近123.万毕业生未能就业;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 71.1%左右,有近143 万毕业生未能就业;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 70%左右,有近167 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2009年就业率在68%左右,有近196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2何飞龙解释说,如果说 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 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 那么,2010 年的毕业生人数 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32、高校学科设置与社会市场需求失衡。据张旭虹的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人数总人口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一点五,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校毕业生占人口比例还偏低,远远不能满足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是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然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另外,近年来,许多高校急功近利,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管理、外贸、金融等热门专业,导致专业失衡;高校的一些“长线专业”改造力度不大,远没有达到供求平衡。4

4.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在金喜在,朱志强这一方面说过,由于名牌大学的“名牌效应”,用人单位对重点大学、名院校的毕业生需求旺盛,一般院校的需求相对不足。用人单位

5主要瞄准的是全国各重点大学,因此,相同专业在不同院校的被需求状况差别很大。在重点院

校十分热门的专业在一般院校可能就不那么热;在重点院校需求一般的专业在一般院校则就业困难。

5、女性、移民等弱势群体就业成问题。房欲飞在《国际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一书中阐述,在大学生群体里,女生、移民、残疾人等仍然是弱势群体,就业率明显低于相对应的优势群体,尤其是经济不景气时期,就业劣势更为明显6。女生就业难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问题,即便是那些学业突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女生,在求职时也常常因性别原因而被拒之门外。1

2严军秀, 系统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漫议.中国成人教育 2010(18)128-129杨天地, 浅析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国成人教育2010(20)49-50何飞龙,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教育与职业,2011(03)86-87张旭虹,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3)09 92-93

5金喜在,朱志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经济纵横 , 2005(01)17-20

6房欲飞.国际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江苏高教 , 2003,(02).35-36

由于部分用人单位提出只接收男生不接收女生,从而使男女就业机会不均等。用人单位这种实际的性别歧视行为,常常造成在同一职位竞争中优秀女生败给平庸男生的奇怪现象。2002年11月北京曾提出开办女大学生职业专场招聘会,因邀请不到用人单位而流产,当时主办方发出了500份请柬而只有5家用人单位回应。2003年11月全国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又遭遇延期的命运。

6地域差别和学生选择之间的矛盾。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发展还很不平衡。东西部的差距、城乡差距、沿海和内地的差距等在众多学生中造成了选择性地域就业困难。现在的双向选择造成的情况实际就是越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如西部、农村、内地,越是没有学生愿意去,而城市和沿海地区人才又趋于饱和,造成了学生就业地域的困难。7

二:大学生应该怎样提高自己就业竞争力

提升就业能力是培养大学生的新标准。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具备的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能获得优异绩效的各种素质。8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绩效衡量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力应是高等教育的主题 ,高等教育系统调整

9到更重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上来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在高等教育经历了由精英教育向大

众教育的转型后 ,高校和用人单位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10

大学生应提升自身就业技巧,注重细节。著名学者高翔曾在研究中阐明,目前大学普遍缺乏就业技巧导致就业不顺,主要表现在:对就业信息和相关政策的筛选、整合能力较弱,大多数的大学生尚不能很好地利用各种渠道的就业信息和资源。大学生对信息筛选、整合能力方面的不足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就业,也局限了政府的相关政策发挥效用:文书的撰写功底薄弱,许多大学对文书撰写的基本常识和规范尚没有很好的把握,求职文书中出现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的情况比比皆是:缺乏应试技巧,大学生由于在求职过程缺乏相关的应试技巧,在应聘过程,尤其是在面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穿着拖鞋参加面试,在面试中翘着二郎腿躺坐在沙发上,手机在面试过程中突然响起等等,这些细节的问题常常成为左右求职结果的关键。11

加强自我认识,认清自己的位置,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有些毕业生自我认识不准确,误以为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就能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而盲目自信,择业。目标定得很高,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估计不足,而与就业现状之间产生极大的落差。12

增加自身实践经历,提早参与社会工作,获得实习经验。目前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缺乏用人单位所看中的实践经验或是对企业及岗位的基本了解。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困扰大学生求职因素上、企业人士、大学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都把“对企业专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作为首要因素。13在企业人士看来 大学生需要提高的一是、专业知识,二是、实践经验。在实际招聘活动中 实践经验常常成为毕业生择业路上的拦路虎 将毕业生挡在用人单位的大门之外。1

4三:从高校的角度谈怎样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高校应加强学风建设,并和毕业生就业指导紧密联系。毕业生就业竞争 ,说到底是学生综合实力、综合素质的竞争 ,而综合素质的提高与高校学风建设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优良的学风能使处于其中的学生无时不感到压力 ,产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努7徐纪平,徐汉明.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弊端和对策;科教园地,2008(04).56-58刘丽珍,董立红.经纪学概论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04)124-126李 囡,李曙光.农村经济的法律顾问 [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09)67-69李治民,冯韶辉.新农村经纪人培训教材 [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02)35-36高翔, 浅析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时代教育2011.01 79-80王国洪 刘立新, 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国成人教育2010(10)46-47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 年度调查报告2006-10-2646-47曹秀平许月奎 张 雨, 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错位及改进策略, 现代教育管理 2010年第8期 120-12

2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它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青年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高校的学风建设在加强各项软硬件建设 ,健全规章制度 ,优化校园学习环境的同时 ,还应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其紧密结合 ,努力使就业指导成为学风建设的有机载体 ,使学风建设成为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就业的坚实基础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市场竞争力。15

大学生就业难,不能归因于社会的需求不符合大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而是学校教育应生产出适合市场要求的人才,高校要破解学生就业难题,要解决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之间存在的脱节问题,根据供求信息来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与市场的对接。对于这样的学校来说 必须走出校园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动向 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设置。16

此外,姚莉,潘善洪,张为鄂等著名学者曾表明,高校要破解学生就业难题,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应对就业新形势的挑战,适应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已是当务之急.17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党的教育方针本质含义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 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决定了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18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职业观和劳动观,疏导不合理的就业流向,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高校应鼓励大学生考研,并教导学生正确处理考研、就业二者间的关系,通过加强考研宣传,发动上一届考研同学回母校做考研经验交流会,可极大的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对学生加强就业教育,在对学风进行控制和反馈的过程中,对学生灌输“读研也是为了就业”,“读研是为了更好的就业”的指导思想。19

周宇强调: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是一种全程培养,其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学业生涯中,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在大学四年全过程,全方位地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使学生拥有充分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按照大学生就业培养体系的要求,高校就业指导要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纳入培养计划,使全程就业指导的层层要求得以实现,势必会极大地提高就业指导的成效,充分体现大学的教育职能。20

四、总结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人力资源配置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一问题解决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只是学校的本职工作,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关注。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入,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15张跃飞,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高校学风建设;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26)04 126-127廖仲毛, 解决大学生就业应重视“三化”, 论坛,2003(01)66姚 莉,潘善洪,张为鄂, 大学毕业生素质现状及对策探讨, 高等农业教育 2003(10)1090-92赵放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大学生就业;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106-107刘永辉,杜翠梅, 浅论如何提高高校就业率;世纪桥, 2009年 第11期 85-86周宇, 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继续教育研究, 2010 年第12 期 79-80

第二篇:残疾人大学生论文: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残疾人大学生论文: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目前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残疾人大学生作为同时具有残疾人和大学生属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以“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为主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中的弱势地位日益明显。同时,残疾人高等教育和残疾人大学生就业作为体现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未受到全社会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如何解决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难题是目前残疾人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需要集社会、政府、高校合力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现状、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现状、政府法律法规制定和社会责任感等问题探讨形成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并通过社会排斥理论、就业能力不充分理论和就业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与高等教育缺乏就业指导、政府法律法规笼统不细化、社会歧视和残疾人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有关,并指出制度层面的社会排斥、资源配置的社会排斥和文化认知层面的社会排斥是其深层次原因。本研究通过探讨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境和原因,并结合发达国家对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有益经验和方法,根据我国国情提出完善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消除对残疾人大学生的歧视和偏见、加强残疾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加强专业的就业中介机构建设是解决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主要途径。

【英文摘要】At present, the overall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great burden to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especially the employment of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most difficult.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disabled students, a special group of society, is symbol of improving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olicies.The whole society should give special and sustained attention to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This paper observed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China’s disabled students, the status of higher education to disabled students, government laws and policie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n analyzes the plight of employment of disabled students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lack of career guidance, short of government laws and policies, social discrimination and disabled students themselves.And through social exclusion theory, human capital theory to explain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eeper reasons for the

phenomenon of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disabled students in China, the results pointed out that the institution, resources and cultural awareness social exclusion play a key role.After research of the plight of employment of disabled students and the useful experience and methods of developed country, the paper show that improving of related preferential policies, guiding to the community to eliminate discrimination,enhanc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agencies are best methods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of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关键词】残疾人大学生 就业 社会排斥

【英文关键词】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Social exclusion 【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目录】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3-4

问题7ABSTRACT

4一、导论7-11中文摘要(一)研究背景与(三)研究现状与理

(一)(二)研究目的与意义7-8论综述8-1

1二、我国残疾人大学生现状描述11-17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概述11-13

等教育的主要形式

述14-17

17-24

17-1813-14(二)我国残疾人接受高(三)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情况描

三、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一)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对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二)从社会排斥理论视角探讨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

(三)高校与残疾人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其

(四)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对残疾人大学生就

四、国外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措施借鉴

(二)国的成因18-20就业的影响20-22业的影响22-2424-27(一)国外残疾人相关政策法规24-25

外促进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措施25-27

五、解决我国残疾人大

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及建议27-32

业的相关优惠政策27-28(一)完善残疾人大学生就(二)引导社会消除对残疾人大学生

(三)加强残疾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六、的歧视和偏见28-2929-30

结论32-33(四)加强专业的就业中介机构建设30-32(一)研究结论32(二)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32(三)进一步研究方向32-33

33-36致谢36 参考文献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研究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在地区间的结构分布、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论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维护国家稳定还是从国家经济建设、综合国力提高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

Abstract::university graduate employment problem has been praised by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he talent in the structure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college professional setting and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social demand, professional ideal and employment concept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Solve the proble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 no matter from raising the overall national quality, maintaining national stability, or from the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crease point of view,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The status quo.The reason;countermeasures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对于产生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就业难是扩招惹的祸[1];有人认为是政府制度与体制的缺失引起[2];有人认为是毕业生和家长的心态所致[3];有人认为是学校的专业设置出了问题[4];还有人认为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行[5]等。弄清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概述

(一)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加大就业难度近年来

自从 1998 年高校前批扩招的学生在 2002 年进入社会择业后,1999 年以来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仅1999年、2000年、2001年三年全国共扩招近400万,我国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已从 1998 年的7%提高到2002 年的15%,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2002年145 万,2003 年 212 万,2004 年 250 万,4 年增加了 140 万,预计今后还会继续增长。估计到 2010 年之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 350万人以上。随着人数增多,就业市场压力势必增大。随着大学生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日渐突出,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一个大家都关注的数字。

(二)大学生就业机会增加与就业压力增大并存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改变,就业模式由原来的“统包统分”转变“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校所学专业、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来选择自己向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和职业,改变了过去“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到现在,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一种普通的现象。“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已被广大毕业生所接受。但是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还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除高校扩招每年新产生大量的毕业生即将就业外,还有大量往年未功就业的毕业生。另外,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更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负担。

(三)就业地区、部门选择不平衡,当代大学生就业趋向存在一致性,他们大都选择到省会及沿海大城市,比如东南沿海地区、江浙、京津唐、武汉、上海、南京等地,这势必造成大学生择业方向比较集中,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大学生的就业模式又转为“双向”等等社会影响,使得大学生有一种普遍的不稳定和不安全感,他们渴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丰厚的物质保障和其他福利保障,所以相当多的大学生想到国家行政部门工作,从最近几年“考公务员”热就可见一斑;大学毕业生门追逐的还有高校、科研单位、医院、国有企业、中小学等部门,人员的集中以及这些单位、部门也由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而抬高就业门槛,这也突显了就业难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已从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人力资源的稀缺程度已开始下降。近几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报考研究生和公务员的人数频创纪录的火爆场面,其实就是就业难的侧面反映。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就业的总量

大学生的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受一定时期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和劳动力供给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20世纪末至今,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慢,由原来的两位数增长下降到目前的一位数。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为80万-100万个[6],与此相对应,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业岗位就减少80万-100万个。我国的一些传统产业因为缺乏竞争力而被淘汰以及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加上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大批工人下岗,政府机构减员增效的改革也减少了对大学生的需求。(二)人才在地区间分布结构失衡影响

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导致大量人才从内地流向沿海,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这种人才的梯级分布结构往往使大学生产生越拥挤越追逐、越稀缺越摒弃的就业心理。[7]从而使大学生在择业取向上发生偏差,将就业目光瞄准为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和偏远地区就业和创业,而且中西部地区也相应地出台了吸引人才的政策,但大学生孔雀东南飞的择业取向并没有根本改变。

(三)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

现在的招生过程中,政府只是对高校总的招生计划进行把关与审批,而没有考虑某专业在全国的招生计划,没有考虑高校内部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与比例。劳动人事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某一行业及某类专业人才在三、四年之后的需求总量没有一个总体的预测与把握,造成了高校各自为战的局面。由于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这也形成了招生的超前性与社会需求滞后性的矛盾,往往培养的大学生未毕业市场便饱和了,或者许多同一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同一岗位的现象,造成了高校培养的毕生与人才市场的需求脱节,无形中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四)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

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主流认知环境下,对读书改变个人命运的偏狭理解以及急于求得实际利益的大学生相当多。他们把上大学受教育当作找到工作的阶梯,当作改变自身命运,甚至于家庭与家族地位的筹码。这种观念使得无论是毕业生本人还是其父母、亲朋都认为读了大学,理应成为国家干部,应享有丰厚稳定的工资待遇,大都希望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一个地域好、工资与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大学生的精英情结还没有彻底转变,仍然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

(一)政府应当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当前,加强政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实施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并重的发展战略。目前政府的有关制度安排和供给与大学生短时期内数量激增以及岗位需求增多存在着相当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一些制度和政策实际是一种阻碍就业结构转型和就业容量扩大的逆向安排。[8]要解决就业这一最关键的民生问题,政府必须取消阻碍就业结构转型和就业容量扩大的制度和政策,实行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和制度,优先发展那些对就业增长空间比较大的产业和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第二,继续完善人才市场建设和就业服务。全国各高校、各专业毕业生数量、就业率和职业收入等信息的定期发布制度,逐步构建起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用人单位、中介组织各司其职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对我国经济现状及走势与就业态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作为制定就业政策和就业指导的必要依据,对就业率普遍偏低,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人数或停止招生。

第三,为大学生就业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取决于毕业生的择业观,而且也取决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用人单位要立足现实着眼于未来,切忌用人赶时髦超消费,同时还要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储备意识。广纳各类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配置人才结构,实现要生产力要素的最佳组合,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人事代理制度,简化落户手续,取消户籍歧视,降低就业与创业门槛,通过政策倾斜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等。

(二)高校应主动应对大学生就业难

第一,专业设置上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一个系统如果要发挥本身的功能,就必须具有合理的结构,结构不合理,功能就难以发挥,只有最佳结构才能够发挥最佳功能。高校要加强对市场供求状况的了解和预测,在政府指导下审慎调整办学结构和模式,减少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与重复性。适应市场的需求,真正实现由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的转变。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突破,才能够使毕业生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第二,大力发展并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相比较,我国的教育相对过多的注重了理论型人才的培养,甚至以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来应对社会变化多样的人才需要。这种趋势使众多学校争相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轻率地否定自己的专科教育特色,追求上本科专业,申请硕士点、博士点,学生本人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努力上本科院校,而较少考虑职业教育,但劳动力需求最大的缺口往往在职业教育和专科人才培养方面。因此,大力发展并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第三,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好产品营销工作。学校要加大对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高校联合、校企联合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建立人生发展方向,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教育毕业生转变选择职业的观念,树立自主创业,为别人提供择业机会的思想。这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大学生自己应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面对严峻的就业现实,从多方面完善充实自己,转变观念,审时度势,为就业做好准备。

第一,夯实专业基础,培养综合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许 多用人单位不但需要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全面的知识结构,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的精神。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在大学生涯中,大学生要提早作好职业规划,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动手能力,还要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机会,锻炼、磨砺、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打造就业核心竞争力[9],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

第二,转变就业观念,培养良好心态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其就业选择的关键。目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有的高校就业率不高并不完全是供毕业生选择的岗位少,而是毕业生有业不就[10]。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基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单位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实际上,这是违背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的。

总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学校、社会与家庭等许多方面,绝不是哪一个部门或机构能独立解决的。必须依靠全民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周燕.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J].2006.1.[2]肖强.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引导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5.[3]袁美学.大学生择业观问题及教育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5.[4]肖红.转变大学生择业观念的思考.鸡西大学学报.2005.10.[5]陈清华.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及其引导[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6]张建奇.吴杏梅.走向历史深处: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再认识[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刘秀琼,邓英树.论政府、高校、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各自的作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田永坡.人才资本一般性和专有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9]任丹婷.大学生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陈英兰.我国经济转型期知识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福建师范大学.2007.

第四篇: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

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挑战,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不容乐观,尤其是对于高校的女大学生,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原因,在就业机会、就业薪酬、就业的权益、各种社会保障方面比起男生明显有不平等的现象。文章在分析了当今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并阐述了促进就业的几个对策。

一、当代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受到性别歧视,就业不平等;

2.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高不成低不就;

3.高等学校扩招,供过于求;

4.就业层次和录用工资偏低;

5.就业门槛过高,人才分配不尽合理;

6.自身的就业价值取向。

二、当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传统观念的束缚;

2.对女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3.用人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

4.性别歧视,社会偏见;

5.就业形势严峻。

三、对促进就业的对策

1.强化政府职能,保障女大学生的就业政治、经济、社会环境;

2.树立现代社会性别观念,营造有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舆论环境;

3.完善法侓体系,细化法规促进女大学生就业;

4.高校应开展多方位教育,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女生的就业竞争力;

5.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明确自身的就业价值。

罗乃裕

2011年11月22日

第五篇:谈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目 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谈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2

一、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再认识„„„„„„„„„„„„„„„„ 2

(一)政府加强统筹规划,宏观调控是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基础„„„„„„„ 2

(二)不同专业的就业形势„„„„„„„„„„„„„„„„„„„„„„ 2

(三)用人单位招聘制度的变化„„„„„„„„„„„„„„„„„„„„ 2(四)民营企业成为吸纳毕业生的重要渠道„„„„„„„„„„„„„„„ 2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 3

(二)大学生自身因素„„„„„„„„„„„„„„„„„„„„„„„„ 4

三、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途径„„„„„„„„„„„„„„„„„„ 6

(一)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6

(二)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就业空间„„„„„„„„„„„„„„„„„„ 7

(三)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专业设置,提供有效供给„„„„„„ 7

(四)加强大学生生涯辅导工作,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 7

(五)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 8

(六)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就业工作体系„„„„„„„„„„„„ 8

四、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9

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10

(一)深化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科学就业观 „„ 10

(二)教育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 10

(三)完善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服务 „„„„„„„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直接影响高校生存、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影响大学就业的因素很多,在社会因素中来自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三个方面的问题和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都影响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从加大政府规范力度,完善就业市场,改革教育体制,转变就业观念四个方面入手,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教育体制;就业市场

谈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再认识

(一)政府加强统筹规划,宏观调控是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基础

按我国目前的情况,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新增几十万个就业岗位,可见我国经济的快速 发展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同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积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大学生“就业优先”的思想,工作重心从以前的就业管理转变到就业服务上来,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减轻了大学生的精神压力,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宽松、公平的环境。

(二)不同专业的就业形势

外语专业的、懂得世贸组织规则经济类的、管理类和财会类的学生将继续抢手;随着IT业的逐渐复苏,社会对 计算 机类、电子 类专业的学生会有更高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可能比较乐观;中文专业学生适应面广,有一定的功底,社会提供了许多岗位:记者、秘书、管理等,都适合他们去做;社会 科学 等专业的学生,报考公务员可以解决一部分这类学生的出路,但由于公务员岗位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就业不太乐观等。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但是社会对不同的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都可以找到工作。

(三)用人单位招聘制度的变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更多的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来选择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这样一种环境,无疑将给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民营企业成为吸纳毕业生的重要渠道

民营企业有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一支新生力量。随着个体、民营经济的继续发展,其需求岗位必然将进一步增加。这就要求广大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不仅要将目光放在大公司、大企业上,还要适应形式要求,投身到充满生机活力的民营企业中去。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

1、政府方面。造成大学生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这方面的关注程度不够,就业方面的制度远没有欧美国家那么成熟和完善,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和法制化建设还没有完成,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缺乏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约束。

2、高校方面。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向市场、信息化社会迈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整个世界如同一个地球村,这就决定了现代大学必须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第一,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市场信息的准确预测和科学论证,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第二,高校对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质量不过硬。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师资多是过去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因此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力度自然不够,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三,“重人口,轻出口”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高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密不可分,它的运作规律就像工厂生产的产品推销不出去,生产再多再好也是积压品。由于就业工作滞后性,高校在招生时就应根据经济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相应地调查招生数量、设置专业,适应四年后的就业工作。但目前许多高校招生和就业工作隶属两个不同的部门,这很不利目前就业工作的市场化,极易造成社会不需要的专业盲目招生,而急需要的专业招生规模不大,这就为大学生毕业时可能失业埋下了隐患。

3、用人单位方面。第一,用人单位观念上存在一定误区。有些用人单位盲 3

目追求高学历,在各高校举办的多场招聘会上,有的单位员工自身不足百人、年销售额不足50万的中小型企业也提出非硕士不用的要求;有的很少涉及涉外业务的用人单位也提出要求学生必须拥有全国英语六级证书;与全国大多数企业的情况一样,有很多企业对应聘的学生提出必须要有工作经验等的要求。第二,“双向选择”过分倾斜用人单位自主权。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国家垂直管理的金融、邮电、税务、电力等部门,在工资、住房、奖金、福利等方面的待遇大大高于当地水平。因此这些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选择时倍受青睐,出现几百名大学生应聘一个职位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随着用人单位择才自主权的不断扩大而愈演愈烈,现在有的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已出现变相的权权交易和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有的用人单位片面追求眼前高收入、高效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目标,拒收毕业生,这就造成未来新~轮的人才断层现象。

4、地域方面。地理不平衡性。中国 地域宽广、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决定着我国就业形势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有一定的差异。

5、市场管理体制方面。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体制有待于健全完善。毕业生就业制度由“统一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一个改革性的大飞跃,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各种刺激。“双向选择”从不利因素上讲,给那些拉关系走后门的人开了“绿灯”,解决了工作问题。“择优分配”在“双向选择”中难以有效实行。虽然学校通过评选优秀毕业生或提供信息,主动推荐等做了一些工作,也能体现到部分毕业生,而那些通过关系到好单位的毕业生无须与其他学生竞争,这样就造成毕业生素质好差与用人单位好差及需要脱节。

6、结构方面。结构性矛盾突出。庞大的就业力量,客观上造成大学毕业生的增长速度大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速度,供需矛盾突出。

7、环境因素。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放松。家长、教师、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都是非常广泛和深刻。家长对子女的关心教育容易停留在学习成绩上,而对子女的道德品质培养、心理辅导、劳动教育等有所忽视,这些弊端影响学生在择业上,贪图安逸,讲究功利实惠;学校在教育指导思想上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不敢严格管 理学 生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使一部分学生走向社会后,政治 方向模糊,把文凭和学位当作换取名誉、享受地位的条件,引起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不满。

(二)大学生自身因素

1、观念因素。在当前大学生的心目中,就业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大学生的金钱观念,功利意识大大增强,在择业时出现重实惠轻理想、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多数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不能根据实际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不能认同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的就业,在择业问题上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就业观。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观念问题。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结构性失业,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学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差距较大,换句话说依然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北京、上海、深圳绝对是最具诱惑力的前三个就业地点。但是,城市再大,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有限的。

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回报期望过高、就业盲目性大。有的学生还无法接受就业制度的改革,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的能力;有的学生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使自己陷于不战自败的困境中;有的学生在获取职业信息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上不强,常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等。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因为扩招、下岗工人多而再就业等多方面原因带来工资标准降低,进入大城市、大企业的要求更高、机会更小等就业行情,因而在就业中没有目的性,不但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也浪费了就业机会。

2、心理因素。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导致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第一,焦虑与矛盾的情绪。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 5

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焦虑矛盾的心情,他们希望自主择业又不愿意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勇气;胸怀大志又不愿正视现实;重事业重才智又在价值取向上重物质重利益;既崇尚个人奋斗又有较强的依赖感等等。第二,自傲与自卑的情绪。有的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过高,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在择业中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塌实的印象。相反有一些大学生因学历、成绩、能力、性格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而丧失勇气,悲观失望,抑郁成疾,不思进取,不能充分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第三,依赖与等待的情绪。有些大学毕业生等靠思想严重,缺乏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3、职业规划因素。职业规划能力比较欠缺,很少有大学生对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明确自己的素质、能力、个人特长、兴趣、学习、工作方式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等,依次做出决定和计划。

4、实践因素。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低,创新意识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在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试教育观念在较大程度上依然居主导地位。学校培养高分低能、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许多高校依然存在。大部分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上自觉意识不浓,条件不完善、渠道不通畅。

5、礼仪因素。部分大学生文明礼貌欠缺,不注重细节。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评判好与坏、对与错,在生活中表现得自私、封闭,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与大家不能很好的合作。但是,现今的用人单位几乎都特别注重团队合作,因此很多学生失去了机会。

三、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途径

(一)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岗位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从1999年起,我国大学招生规模连续扩大,自01年起六年间毕业生增长了近4倍,与此同时,需求则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毕业生的增长明显 6

高于社会需求的增长,造成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可见,要想根本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最有效的途径。

(二)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就业空间

劳动力具有“逐利”性质,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 经济 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造成我国大学生在东部大中城市的集聚,形成人才相对过剩的区域结构性失业。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促进 农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和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成本。这样,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由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大学生愿意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而不愿意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处于失业状态。另外,就业空间的扩大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会降低大学生过度教育率。

(三)构建 科学 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专业设置,提供有效供给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暴露出了高等教育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高校学科建设没有真正符合市场运行 规律,没有很好与市场接轨,对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力和应变机制不强,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 影响 了大学生就业。

改革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构建与 时代 发展、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课题。

(四)加强大学生生涯辅导工作,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

1、加强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当代大学生在职业追求上更多的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考虑自己多一点,考虑别人少一点,容易造成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缺乏敬业精神,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缺乏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差,而这些往往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应加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过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遭遇挫折、历经磨难使正常,大学生要向正确面对,必须保持健康的心态,科学地认识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大学生将来能真正满怀希望的投入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必要一环。

3、加大学生的专业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在当代大学生中,许多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潜力和前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认识不到位,造成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牢,不够深,不够广,给将来的工作带来障碍。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要与专业教育结合,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发展现状、专业前景分析等专业教育活动,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五)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

由于社会用人制度的不完善,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资本的作用大于人力资本的作用的现象,不但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滋生腐败,也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加强监督、健全机构,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长久之计。

(六)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就业工作体系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尚不够完善,直接为大学生择业提供长期服务的机构很少,大学毕业生流动渠道不畅,制约了大学毕业生的最优化的配置。因此,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就业工作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那问题的有力保障。

1、建立以公益性为主的社会服务机制,如建立毕业生信息共享 网络,健全信息化就业工作系统,健全社会化的就业中介组织。

2、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改革就业机制,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保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和 法律 法规。如户籍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管理、专业职称评聘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等,以解决大学毕业生后顾之忧,鼓励大学生到非公有经济领域寻求就业机会。

四、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大政府规范力度。建立和完善就业领域中的各种法律规范,规范和制约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防止其用人自主权无限制的扩大,消除各种就业歧视。建立完善的覆盖全社会和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向全社会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覆盖速度及统一社会保障的标准。推行保障社会化、统一全社会基本社会保险的标准,建立与劳动者工作所在单位、地区以及劳动者身份无关的养老、医疗、事业等个人帐户制度,从根本上彻底打破统一劳动力市场所必须跨越的“社会保障壁垒”,为大学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解除后顾之忧。

2、改革教育体制。高校改革的方向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让高校进入市场,促使高校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来培养人才。既要考虑当前的社会需要,也要考虑国家长远发展的人才需求。同时,学校应该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新专业格局,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在专业教育中,要加强综合性教育,拓宽基础学科范围,淡化专业方向,不断研究和追踪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新发展,提供最必要、最先进、最有效的基础课程,增加课程的弹性,体现不同学科交叉、渗透、融合而推动专业发展的时代特征,解决专业课程过于讲求学科自身结构的问题。

3、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勇于自主创业。调整择业心态,克服心理障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调节个人情绪,正确对待挫折,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避免心理冲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应当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形势,主动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正确处理社会需要和个人选择之间的关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的需要,自觉端正并强化健全的利益观。抛弃职业等级观念和“官本位”思想。树立竞争意识,加强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符合型人才。

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高校毕业生毕业分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望与发展。搞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因此,高校的教育和指导也应该是广泛的,将就业指导和教育结合起来,不仅为毕业生传递信息,起到“媒介”作用,更重要的要教育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补充自己,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一)深化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科学就业观

教育学生正确理解毕业分配政策的内涵。强调市场经济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并不意味排斥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政策界定了择业的目标和出发点: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第一线,学以致用,人尽其才。高校应以理想信念 教育 为核心,加强国情与艰苦创业精神相结合,教育和引导广大毕业生,坚定树立 科学 的、务实的事业观和奋斗观。学校要引导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确立就业目标,教育毕业生摆正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的关系,要有知难而上、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在现实中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最能发挥个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教育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才能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欢迎。因此,学校要让大学生清楚:市场 经济 的需要和 发展 的趋势只能使竞争越趋普遍和激烈,优胜劣汰,谁也回避不了,必须使个人适应这个要求。市场经济中,复合型、应用型和开拓型人才适应性强,需求量大,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和引导毕业生要以这些人才的标准加强学习和锻炼,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行为准则,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三)完善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服务

1、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化、专门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教育毕业生对自己认知,对社会认知,对职业的知识、性质、特点、发展前途、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及市场需求等应有全面的了解;学校要帮助毕业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心理承受力、合适的职业类型等,逾越自己条件或对自己缺乏信心都会使择业失败。

2、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控能力、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学校和社会通过 网络、电话、邮寄等多种沟通方式相结合,使信息畅通无阻,保证大学生以很快的速度得到适合自己的信息。

4、要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实现各种就业渠道相互贯通、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见习、实行、参观考察、提供模拟招聘会和面试机会。

总之,当代大学生要正视现实社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强化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时时注意把自己打造成适合社会的合格成员。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个人的成功并不断发展完善。

结论

随着我国 经济 的高速 发展,社会 经济结构在不断的变化,高等 教育 的规模迅速扩大,流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急速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不断加剧,高等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 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共同愿望,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更是学校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分别从供给、需求和供求匹配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 分析,找出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参考文献 :

[1]张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的若干思考[J].教育 艺术,1996,(4).[2]郭建峰,刘启辉.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分析[J].中国 青年研究,2005,(8).[3]高晓琴.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原则和方法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8).[4]王宏卫.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12

下载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随着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目前新增大学毕业生人数又创历史新高,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受......

    浅谈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

    浅谈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 姓名:陈晨学号:2009442531班级:09会计本科5班2008年上半年我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原因如下:1.由于外贸顺差和储蓄的较快增长,导致外汇储备增长偏快......

    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

    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 时至今日,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就业难......

    就业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调查】大专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9.16%,本科毕业生为65.52%,硕士研究生为66.66%。大专毕业生和本科生中分别有61.93%和60.1......

    浅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办法(5篇可选)

    浅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办法 摘要: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普通高校就业率截至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2010年全国有630万毕业生,那么言下之意就是有27.8%......

    当前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5篇范例]

    当前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就业乃民生之本,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时间匆匆过去,转眼大三即将结束,对于出于这个阶段的我们来说,首要考虑的就是自己未来的发展问题,是选择考研还是直接就业。在这里,我主要想谈谈大学生面临的毕......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

    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失业"毕业生,很多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