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就业服务平台“航母”,完善社会保障“安全网”

时间:2019-05-12 12:45: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打造就业服务平台“航母”,完善社会保障“安全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打造就业服务平台“航母”,完善社会保障“安全网”》。

第一篇:打造就业服务平台“航母”,完善社会保障“安全网”

打造就业服务平台“航母”,完善社会保障“安全网”

XX县人保局

为策应省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市委”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科学发展、奋起赶超”战略,县人保局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主题,以推动全民创业为核心,以政策扶持、创业主体培育、人才引进、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管理服务,狠抓工作落实,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提高。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以扩大就业为重点,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功能完善、城乡统一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1、积极打造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建设。为加快我县就业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和社会保险窗口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我们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投资1000万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人力资源市场,大楼将集就业服务、创业服务、人事人才服务、社会保险服务于一身,目前主体结构已经完工。同时加大对乡,村二级就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全县所有乡镇都有就业服务场所,配备了各种办公设施,已完成了县、乡、村三级网络的建成。做到人员到位,设备齐全,信息传递通畅。

2、进一步扩大城镇就业,使城镇就业人数有较大的增长。在全

县组织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活动,在招聘会现场提供了就业政策、维权指导、务工常识等咨询服务,对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劳动者提供职业培训、创业项目推介、创业扶持政策等“一条龙”服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360人,城镇就业率99.6%;4050人员就业人数63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

3、认真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建立健全了创业服务体系。通过大力开展职业介绍,推动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多种形式灵活就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对象和新增就业岗位安排困难群体就业。依托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等服务平台,摸清本辖区内就业困难人员和尚未实现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确定重点援助对象范围,并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就业援助工作计划,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积极落实就业扶持政策,跟踪各项服务措施的落实。通过扶持创业扩大就业,对困难群体实现自主创业的,帮助其落实优惠政策和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劳动力转移培训4350人。加大了就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训基地、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全年建成就业孵化基地3个,创业实训基地2个,就业见习基地8个。

4、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二是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三是加强劳务对接。推进县工业园区企业与全县各乡镇开展用工对接。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820人,完成率199.3%。

5、继续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激发了百姓的创业热情。一是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有线电视台、用工招聘会、小额贷款扶持政策宣传栏和发放宣传单等形式,使其传送到千家万户,政策深入人心。

二是规范了贷款程序,贷前严格审核,贷中加强监管,贷后回访成效。从而控制了风险,促进了创业,使小额贷款真正用在了实处,落在了实处。三是开展了贷前创业培训,有效提高了受贷人员的创业能力。四是做好了到期贷款的回收工作。小额贷款2000万元,完成率125%;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500万元,完成率100%。

二、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力人才支撑

围绕绿色生态产业,培养一流的人才,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给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我局紧扣一个“引”字诀,刚柔相结合,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认真做好人才招聘和引进工作。这是做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今年,我县共录用公务员28人,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00人,“三支一扶”人员10人,通过市引智处引进企业需要的外国专家1人,通过绿色通道引进各类研究生13人,有效缓解了部分行业专业人才缺乏的困境。

2、大力培养本地土专家、田秀才。与农业部门联手开办了多个农业技术培训班,请上级农业专家、外地养殖能手为我县乡村农技人员、农民、种养专业户讲授农业技术知识,培养致富能手。

3、认真做好职称评聘工作,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搞好服务。全年申报高级职称4人,副高职称21人,中级125人,初级166人。办理副高聘任8人,中级聘任58人。加强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工作,全年共有22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我局组织的培训,有效提高了我县专业技术队伍的综合素质。

4、积极开展了人事代理业务,拓宽了人事代理领域,为用人单位和相关人才提供优质服务。新增人事代理单位3家,新增人事代理人数657人。

三、完善政策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为抓手,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社会保障制度

1、进一步强化措施,扩面征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成立了XX县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领导小组,将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作为整个社会保险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建立激励机制,分解扩面征缴任务。实行扩面征缴目标责任制,采取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方式,把扩面征缴任务量化,明确了工作责任和目标。并建立奖惩机制,把任务完成情况同干部职工的年终考核直接挂钩,量化考核,实行奖惩.采取“以大带小,以点促面”的办法开展扩面攻坚活动。

2、稳步推进失地农民、农村二女户基本养老保险工作。为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逐步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我县于2010年出台了《XX县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方案》,同时认真扎实开展了方案的实施工作。目前,我县享受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的人数为284人。为了解决农村二女户家庭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我县及时出台了《XX县农村二女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全县共355人参加了养老保险。

3、全力做好失业保险工作,减少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严格执行《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强化征缴力度,规范基金征缴,通过扩面做好非公有制从业人员的参保工作,提高了参保率。继续抓好了失业保险金清欠工作和企业改制重组后参保人员失业保险关系的续接工作。做好了返乡农民工失业保险关系的接转工作。按照规定健全了失业保险金发放制度,确保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给付。

4、认真做好手工业联社、下放知青、小集体企业职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工作。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为了解决好手工业联社、下放知青、小集体企业职工等对象的养老保险工作,我县认真安排部署,召开全县动员大会,做到广泛发动宣传,不留死角,将全县符合政策的对象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全县共有符合政策对象1507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

5、适时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12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面铺开,我县认真做好2012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预算工作,对我县60岁以上的及16-59周岁参保缴费人数进行了测算。全县60岁以上人数27332人,16-59周岁参保人数135303人。全年保费收入4100多万元,共需发放基础养老金902万元。随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启动,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将更加完善,全县居民将实现人人享有社保,人人都能享受社会发展成果。

一一到2015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210人;城镇就业率98.8%; 4050人员就业人数726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34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580人;创业培训900人;小额贷款3150万元;

失业保险基金征缴总额280万元。.一一到2015年末,我县总人才量发展到26000人,五年内增加到3000人。年均增长2%,人才密度达到10%。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发展到5000人,年均增长5%。各类技能人才发展到1000人,年均增长18%。全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到2600人,年均增长5%。——优化乡土人才队伍。到2015年末,我县乡土人才发展到15000人,年均增长2%。

跨越风正劲 鄱湖起潮声,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高举创新创业大旗,围绕“人才服务”、“社会保障”,争当排头兵,倾力为XX县实现跨越式、赶超式发展做出新贡献!

第二篇:浅谈基层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

浅谈基层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

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是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的重要载体。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在促进就业再就业、协调劳动关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结合襄州区目前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如下:

1、我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促进我区城乡就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统筹城乡就业、全力实施创业“富民工程”新形势下,现有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就业与创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机构建设方面的现状

目前,全区各乡镇都已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按照规定配备了工作人员,基本达到了“六落实”的要求,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发展不平衡,在全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基本上都有机构,有专兼职工作人员。

1.2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人员管理问题

目前我区所有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是双重身份,隶属所辖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工资没有着落,他们不但要承担繁重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工作,而且还要承担当地党委政府分配的其他工作任务,不能做到专职专用,精力容易分散,对劳动就业工作任务的完成带来一定影响,也不利于基层工作人员成长进步和发展。

1.3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经费问题

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承担着辖区内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发展的重担,基层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没有工作经费,没有收费项目,也没有预算外收入,由于人员没有编制,工资没有着落,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4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工作人员素质问题

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人员由于不固定,所从事的工作时间不长,经验不足,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只能满足于上级交办的工作,对于一些需要前瞻性、开拓性、创新性的工作思考不够,把握不清,主动性、积极性有待提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1.5基层劳动就业服务平台信息网络建设问题

我区人口密度大,外出务工人员多,经济还不够发达,在短时间内还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来完全实现“金保工作”的各项指标要求。这样,大量的工作就必须在区劳动保障局办理,造成了很多困扰。

2、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按照统筹城乡就业发展的要求,把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让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认识建设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了解政府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的规定和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特别是加强社区公共就业平台建设对于加快城乡统筹,改善民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将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并作为考核乡镇和提拔使用干部的一项硬性指标,促使乡镇政府和党组成员把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这项工作摆上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

(二)建议规范公益性岗位,合理配置与管理

认真落实对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规定政策,真正做到机构、场地、人员、制度、经费、工作“六落实”。确保每个乡镇配备2—3名专职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每个村配备1个公益性岗位(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逐步形成村镇一体、信息贯通、平台到村、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村级协管员这一点带动各个自然村这个面,实现网络的全覆盖,为深入开展职业介绍、培训就业及其他劳动保障工作提供保证。

要充分发挥行政村、街道(社区)和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发挥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在群众中的影响,加大劳动保障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各项就业政策进村入户,深入人心。真正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

劳动就业和劳动保障业务政策多,涉及范围广,需要对基层工作人员及各村级协管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政策和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逐步建设成有文化、素质高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队伍,逐步以专职取代兼职,以稳定的队伍为基层公共就业平台建设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建立《公益性岗位作风和目标考评制度》,根据制度规范工作作风、设立年终考评标准,对考评不合格的协管员矛以解聘,加强公益性岗位人员设置与管理的规范化。

(三)加大对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资金投入

要进一步提高乡镇党委、政府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在维护社会稳定上的认识,在政策、资金、物质上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建议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扩大公共就业信息的覆盖面,提高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及时拨付劳务工作经费,确保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经费落实到位,以便正常开展工作。

(四)加快“金保工程”的推进速度

建立局域网,实现“五险合一”以及网上查询、网上传输、网上审批业务。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实现信息全覆盖、资源共享,上通下达,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建设的整体效能,及时为群众提供所需要的周到服务;加大公共就业服务基本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发布力度,拓展就业信息覆盖面,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广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

(五)加大培训基础建设

要加大培训基础建设,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固定的培训场所、培训教师及实训基地。不断扩大培训及鉴定科目,满足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能学有一技之长,提高成功就业率,并做好培训服务跟踪服务工作。要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并保持相对稳定。

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利益,通过整合公共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保障监察等各项服务资源,基本实现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目标,使乡镇、农村居民能够就近享受到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第三篇:打造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航母之平台

打造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航母之平台

近几年,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的建立,国有企业下岗失业问题变得严重了,现在就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而且在刚毕业的大学生方面也十分严重尤其是师范毕业生。师范生在以前是包分配的,在人们眼里十分吃香,现在师范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背景下,师范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毋庸置疑。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供求总量不平衡呼唤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供求结构不衔接呼唤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引领高等师范教育宏观改革以实现师范生供求总量平衡,引领高等师范教育微观改革以实现师范生供求结构衔接。

(一)师范生就业现状分析,为什么要打造师范高校实践教学平台 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背景下,师范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毋庸置疑。如山西省普通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显示:2010年山西省预计共有师范类毕业生12650人,而近百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仅2000余个;2011年山西省预计师范类毕业生达15000人,而余家九十余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仅2000余个。目前,山西省内高校和公办中小学多处于缩编和教师岗位相对饱和状态,师范毕业生就业形势犹如雪上加霜。比如我实习的阳高县县城有五所中学,每所中学基本的老师都满员,阳高二中有老师140人,师生比例1比10,现在学校的教师已经达到饱和。

为什么在以前十分吃香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尤其是师范类毕业生,近几年就业率一直偏低呢?以前每个师范毕业生基本都可以被当地或者家乡的中学聘为老师,现在呢,大学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一年不如一年了。虽然国家每年都说就业率很高,但是真正能找的一个稳定的称心的工作就不是很多了。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毕业生尤其是师范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呢?

任何事物的原因都是内外因两方面引起的,那我们就从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来分析大学师范毕业生就业困难的。

外因:第一,师范院校升格、扩招,师范毕业生数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从l999年到2005年,我国高师本科院校由87所增加到96。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212万;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人数达到280万;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万495万。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31万。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经达到660万。“十一五”期间全国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意味着“十一五”期间至少有近900万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师范类毕业生同比增加人数也在同时不断增加,师范类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不在少数。

第二,加入WTO,中外合作办学、外资独立办学增加了师资供给。中外合作办学、外资独立办学等不同形式的学校应运而生,师范毕业生不断增加,而且这些学校的优势十分明显。这样导致初高中学校对于那些有着外国背景的学生极为亲赖,对于普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需求不是很大,导致了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生难就业。

第三,教师资格证放开,非师范生及其他师资供给增加。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这样,除了非师范生,社会人员如资深专家、技术人才、只要考取教师资格证,也可以竞争教师岗位,到教育部门就业,使本来就业机会不是很多,对于毕业生

就更少了。

第四,各类普通中学对于大学师范类毕业生的需求减少。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加上人们转变生育观念,人口自然增长减缓,生源人数减少。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改革裁并了好多中学,学校、班级的减少对老师的需求减少。国家和地方财政为减少教师的成本,合理的利用教师资源,教师的岗位也相应的减少了。

第五,大学教育存在很多的不合理因素。大学扩招后,软件和硬件都不能满足需要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课程设置存在很多缺陷,对师范大学生教育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专业设置不符合中学教育的现实;学校对于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全面;本科师范院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不过关,满足不了中学教学的需求;本科院校的实习教育不过关,有些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第六,中学过于看重教学经验,县级中学喜欢从镇上或者外地聘请教师,不喜欢招收刚毕业的大学生,而大学毕业生不喜欢去偏远或者乡村工作,导致就业出现矛盾。

第七,社会壁垒严重,好多地方中学只面向本县或者本市的招聘教师,对于外地的要求十分高,加大了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近年自主择业已经成为主流,但是户籍、档案住房等一系列问题依然成为师范毕业生的绊脚石

第八,三元经济结构阻碍了普通师范高校毕业生难就业。从各个部门劳动力所享受的待遇来看我国社会不是二元经济结构,而是三元经济结构。包括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是部门和农村。师范毕业生喜欢进城市的公办中学,因为那里福利和待遇高,不想去农村因为那里比较穷,而且福利和待遇低。升大学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就是进入了城市。肯定不想回去,而城市的学生更不愿意返回到农村当老师。但是在城市公办学校一般不是很缺老师,这就导致了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矛盾。

学生自己的因素:第一,师范大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大学期间对学习不是很重视,进入大学后,没有了父母和老师的监督,加之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有些学生容易沉迷于各种消遣娱乐方式而玩物丧志,对自己的专业不熟练。现在有很多高校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一直备受父母的呵护,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弱,一旦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容易意志消沉,悲观失望,导致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第二,师范大学生普遍存在不注重实践教学,动手能力差,尤其是好多大学生的笔迹不规范,不论钢笔字还是粉笔字,都写的太难看了;主动教学实践少,有些毕业生上讲台十分紧张,语言表达能力差,主动练习的机会太少;还有一些只满足要学习的知识,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对课外知识的掌握。

第三,大学师范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现实产生冲突。大学师范毕业生都想去东部发达地区、市区和县城等条件优越地区。但是经济条件优越的地方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应届毕业生的需求不是很大。他们宁可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有名的高等师范院校(比如北京师范、陕西师范、西南师范等)、或者直接招聘研究生等。因而导致我们普通高等师范毕业生就业比较难。

第四,师范毕业生对就业的准备不充分。不只是知识准备的充分,而且对于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的心理也没有准备不足。大学师范毕业生不足主要包括:(1)外倾性不够,缺乏人际沟通和社会信息的收集能力;(2)责任感严重缺乏,想的只是待遇和条件;(3)宜人性不够,与新的组织内的人员几乎没有联系;(4)情绪控制不良,爱发低级牢骚;(5)开放性不够,不愿意也不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

第五,大学生师范毕业生面试技巧有待提高,缺乏就业技巧指导。在以前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毕业生尤其作为师范类毕业生直接分配到企事业单位或者学校,到了现在虽然市场经济已经建立好多年了,但是对于大学生面试技巧的培养仍然得不到重视,大学毕业生的

面试的准备依然十分不足。

第六,对当代中学生了解不多。对于出生于90后的初中生,和作为大学生的80后对于事物的看法是很不一样的。成长的时代不同,家庭对于孩子的态度差异,比如80后家里对于孩子打骂还是比较多的,而现在的孩子家庭则含在嘴里怕化了,十分宠爱,导致了90后的非主流。要想教育好他们后必须得先了解他们,但是我们80后对于90后的认识不够,所以教育好他们难度。

(二)解决师范生就业难以及如何打造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平台

面对大学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国家政府、各个中学、大学师范院校和我们大学毕业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大学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国家政府应该努力为师范大学毕业生提供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师范毕业生转变观念、主动就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改善制度环境,强化就师范毕业生业联动机制,完善对于师范毕业生的法律保障体系,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国家对于大学本科院校当时主要基于提高中国的教育的质量,对于中国人素质提高十分有用。但是对于大学规模扩大太严重,资金和教师质量提高不是很大,导致规模的扩大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导致大学生毕业生的素质不高。大学毕业生增加太多但是中国经济对于大学生的需求不是很强。这点应该借鉴当时美国经济的发展,依托高等院校建立了美国高科技经济区,比如硅谷等。加大对大学院校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的投资。能够尽量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素养和职业素养,转变社会对毕业生尤其是师范类毕业生的看法,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政府应该为愿意去西部偏远地区、经济部不发达地区、山区、贫穷村庄支教的师范毕业生提供机会和优惠政策,比如加大对支教的毕业生福利待遇、以后工作提供优惠条件等措施,来号召大学师范毕业生去支教。政府实行大量的措施为大学师范毕业生提供创业实习就业机会。

第一,要多增加大学生的实践教学的机会。比如这次的顶岗实习活动,对于大学师范毕业生是十分有意义的。在这次活动中,去中学进行实习教学,增加了我们上台讲课的机会,提供了我们真实的教学场所,减轻了我们应届毕业生的紧张,了解了初中教学工作。这次活动使我们学习到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增加了我们在教学方面的经验,为以后我们能够直接融入初中教学是个很好的机会,为以后师范毕业生去中学找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实习的平台。这次顶岗实习工作是十分成功也是十分有效的,对于师范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直接开始教学工作的帮助是巨大的,增加了普通高等师范毕业生的优势。

第二,帮助高等师范院校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要进一步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在人员编制、服务场地和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要加强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高校就业指导专职教师应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系列。同时,还要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深入各行各业为毕业生挖信息、找岗位。2010年教育系统举办的网络、现场招聘会场次及岗位数与2009年相比要有明显的增长。

第三,进一步的减轻教育费用,随着教育市场化的建立,国家对于教育的费用是不断增加,大学教育的学费太高导致人们普遍存在高回报预期心理,所以导致学生和家长对于大学生毕业后的预期太高,尤其在师范大学身上,认为自己花的学费过多毕业后要赚回来,因而大学生尤其是师范生就业不好。从学费占人均GDP得比例来看,美国和日本大约在5%-10%之间,加拿大的比例是7.2%,中国则为50%左右。因而必须减轻高等教育的学费,才能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第四,积极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渠道。教育部门要协调并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实施大学生社区就业计划、农村基层教育人才服务计划等新的基层就业项目,在更多的领

域为基层输送高素质人才;要加快制订地方性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资助办法。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到村镇学校教学和私立中小学教学。各省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私立学校吸纳毕业生,并进一步清理毕业生到这类学校单位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

最后,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主动就业。各省级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把职业发展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贯穿于高校就业工作的始终。要结合当前形势和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和成才观,积极到西部地区、到艰苦边远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作为师范毕业生,要转变观念,那里需要去那里,去偏远地区、山区和农村地区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

我们大学师范毕业生在实习中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把握住机会,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国家、学校给我们机会实习,但是如果本人不抓住机会,那也没有用处啊。要敢于抓住国家学校提供的机会,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强化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实习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要多上讲台,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把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运用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学习在课堂上如何把握课堂和管理学生,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管理学生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

其次,在实习中我们要转换角色,明白自己是一个教师的角色,和在大学期间有很大的区别。作为一名实习教师,处于从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化中,一定要清楚认识到教师和中学生的关系。在实习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更好的主动的适应以后的教学工作,为以后进入中学教育事业做准备。

再次,我们要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完善自己。比如现在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粉笔字不工整、上台紧张、不善于处理和领导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在实习工作中这些问题是很容易发现的,在上课时,你的粉笔字很潦草,怎么说服你的学生好好练字呢,而且字迹不好同样影响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认识。上台紧张,一上去你作为老师就什么也不知道了,那样很影响学生的。通过顶岗实习可以发现好多大学生的问题,通过一段时将的学习,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完善自己。

最后,师范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在实习过程知道好的中学,在县城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学公立学校基本上不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比如我在的这个阳高二中的教师基本都是教学了十几年的有经验的教师,很少有刚毕业的教师的。所以我们要转变就业观念,先在镇上或者经济不发达地区进行教学工作,把自己放到最需要教师的岗位上,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上面是国家政府和师范毕业生需要做的事情,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和为毕业师范生提供政策优惠和实习就业机会。师范毕业生应该发挥自主作用,在实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在择业时改变以前的就业观念,放弃拼命要求进公立学校和经济发达地区的观念,主动进经济部发达地区和民办学校。而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学教育的师资力量而存在,发挥自己的作用,更好的利用实习来提高师范毕业生的素质,增加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实力,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学校实力。

第一,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调整以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 多让学生上台讲课,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学校在大学四年期间,应当学生多训练字,不光学习钢笔字还有粉笔字等,否则以后走上教师岗位,字迹让别人不认识那就不好了;多培养学生上台讲课,减轻学生上台后的紧张感;多让学生用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等。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应该让师范生大学期间提供在课堂上多讲课,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基础。

第二,高等师范院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去实践教学,多让学

生走出去。比如在这次的顶岗实习工作,学校应该帮学生解决好后顾之忧,让学生可以在中学安心实习,学校做好监督工作帮助学生把实习落到实处,让学生能够在这次实习工作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吸取更多的教学经验。高等师范院校应该更多的举办这种在校外实习的活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实习,提高自己的就业优势。

第三,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和当地政府、初高中学校的联系。可以和当地的教育部门联系,初高中学校对于他们的教师进行培训,这样我们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加我们教学经验。积极推进师范高校、政府,初高中学校三方联动机制,高效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外部市场的需求,确定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初高中学校应该及时向师范高校反馈对教师的需求和要求,积极参与教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政府根据不同环境,来协助高等师范院校培养教师人才。这样可以满足三方各自的需求,增加师范生的实习就业机会,更好的解决师范生就业问题。

第四,高等师范院校应该着力建立一支职业化、高素质、专业化的实习就业指导队伍。把一些教学工作好、对学生负责的大学教师组织起来专门培养师范生如何教初高中生,高等师范院校可以开个教学实践课来对师范生进行指导和教育,在大四期间也可以专门负责毕业生的实习工作。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师范生的实习就业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要求老师有着很深专业素质,而且要同时吸收和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科技信息学等知识。在师范类的高等院校建立一支就业指导队伍对于师范生毕业后就业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在校期间就业指导队伍的指导,为以后进入教室岗位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在建立实践教学平台时,应该注意转变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在建立师范生实习就业平台时注意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现在大学生希望去经济条件优越的城市、东部发达地区等,而不愿意去西部地区、偏远山区、农村等经济条件艰苦的地区,因为在经济条件好的地区福利和收入比较高,但是经济优越的地方仅仅招收有名的师范大学毕业生和有经验的教师,所以要注意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这样才能更好的让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培养学生树立去偏远山区、西部地区和农村建功立业的思想,转变师范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可以为经济部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教师资源, 第六,在打造师范生实践教学平台时应该注意不仅仅提高他们的教学技巧,而且应该注意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现在我们大学毕业生道德素质不是太高,到了工作单位经常出现好多毕业生不准守承诺的现象,所以社会降低了对我们大学生的评价,尤其是师范毕业生,去了某个中学经常迟到早退,导致初高中学校不愿意接收本科毕业生。要求学校在建立师范实习就业平台时要提高个学生的道德素质。而且在大学生中存在不能吃苦耐劳,觉得我是天之骄子,这种思想学校要注意改变学生的思想。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使社会、学校和人民转变对大学生的认识,更有利于大学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第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因就业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近年来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及时予以积极的心理疏导,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二是进行心理调适技能的培训,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三是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通过集体辅导和单独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帮助学生增强求职的信心和勇气,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及时疏导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求职中的挫折和失败,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择业竞争。

第八,在打造师范生实践教学平台时要注意把情况落实到实处。中国社会经常出现说的容易做出来则比较难的现象,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必须在建立实习就业平台时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学校要把学生实习工作做到实处。通过调查、许多学生反映,我们了解到:近年来,在中国的高校就业率统计信息上报工作中,学校虚假就业、强制就业行为

猖獗。也许是处于社会压力太大,各个高校也都在为了应对教育部,人力资源部,社会保障部的检查想尽了各种手段吹捧就业率,因为每个学校的连续就业率都会影响到下年的招生计划,而高校就业率的统计往往是拿教育部下发的就业协议的签订做一统计,每年毕业前两个月左右,教育部都会根据就业率为高校制定下年招生计划,而许多高校为了自己的生源,尤其是一些知名度不大的高校就想尽千方百计,手段、花样百出的拿就业做文章。许多的省份,高校甚至出现学生不签订就业协议就不予办理教师资格证,不开具党关系证明,暂不颁发毕业证书等行为。这一行为的出现不是个别,而是普遍,这一统计方式更是导致了国家对就业人群和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失真。经对某高校连续几年的深入调查,有60%的就业状态都存在及其惊人的虚假性,甚至开玩笑的说(其实也是现实)致使社会上高校旁的一些商业经营者都有了一碗轻松饭吃:办一个某某公司的印章,往就业协议上一盖,十元或二十元的手续费。这些现象,我们希望我们的媒体和监管机构可以在每年的高校毕业之际做一认真调查,报道。从上面的情况来看(在这里要更强调一下是真实情况),不但学校失去了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标准,也不难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政府的监管力度还不够,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国家每年只是对就业做一统计,但对其真实性的回访、调查是否做到真正的认真落实,这就成了一个问题。这点就要求政府对每年的就业做一认真回访。另外,国家法律法规应对高校毕业生负起就业责任,对弄虚作假的高校进行严格查处,对政府监管机构做出必要的处罚,责任追究到人,以真正做到保护学生就业,真正服务学生,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所以希望我们师范高校要以学生为本,为切实为学生服务,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

在建立师范生实习就业平台时要注意强化职能,提高服务意识,主要职能包括:a:帮助毕业生了解和掌握国家及本地区师范毕业生就业的最新政策;b结合本校毕业生特点、质量、学校声望等因素以及就业市场各类各层次学校教师需求情况,对本校各层次师范毕业生给予正确的预期就业定位,增加师范毕业生签约的成功率;c: 对毕业生进行求职择业、面试技巧、心理素质提高、专业技能发挥等方面的培养:d: 收集初高中学校的信息,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沟通信息,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f: 负责师范毕业生建议就业计划的制定、上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完成本校毕业生有关事项的审批、就业派遣及遗留问题的处理。

在完成上述职能后,高等师范院校通过建立师范生就业信息网络,开设就业指导课,对师范毕业生进行实习培训等手段来促进高等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在建立师范生就业平台时要注意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师范本科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样可以让大学生适应基层,适应农村,适应西部贫穷地区,有利于就业。在打造师范生就业平台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讲课能力,注意学生的问题,比如普通话不过关,粉笔字不过关等现象,这样做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师范毕业生。在进行实习时学校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巴顿将军说过句话:“一品脱的汗水可以挽救一加仑的鲜血”,因而在实习时严格要求学生,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优良的师范毕业生,学校在就业工作时不能弄虚作假,有多少学生没有就业必须实事求是的说出来,认识到不足,从中得到启示才能为下一次毕业生实习就业做更充分的准备。

在打造师范生实践教学平台时,要各方面发挥作用,任何一方面不努力都不行。国家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经济上给予帮助,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高等院校要组织实习就业指导教师,把实习就业放在重要位置上,配合国家政府开展的活动,并监督实习学生的实习工作;师范大学毕业生是最重要的,我们是主体,国家和学校开展的活动必须积极参加,认真完成实习活动,这样才能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努力下,必须有社会各界的

配合,比如初高中学校、中学生家长等,才能更好的建立师范生实习就业平台,更好的解决师范生就业问题。

(三)打造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航母之平台的重要性 高等师范院校是师范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阵地,要在建立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基础上,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丰富和发展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从而助广大毕业生顺利就业,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繁荣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建立师范生就业实习的平台,做好本科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对国家,对学校,对师范毕业生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立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实践教学平台对于提高师范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建立师范生就业实习的平台时主要工作就是为了师范生的就业,改变师范生就业难的现状,在提高师范生的就业能力的同时对师范毕业生进行面试指导工作,转变师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建立师范生实践教学就业平台对于本科师范院校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在师范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下,社会上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评价不高,引起社会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的讨论。建立师范生就业实习的平台,提高了大学生的素质,影响了社会各界人士对于本科院校的评价,可以增加学校的人数,增加社会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关注,可以使师范院校更好的发展。

最后,建立师范生实践教学平台反映了国家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才尽其用。大学毕业生有文化、有素质。深入基层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新的活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而且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师范类毕业生本身也是个弱势群体,缺少社会经验,还在找工作,所以大学生就业的解决也代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促进作用。

建立师范生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为了解决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师范毕业生通过实践教学平台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加自己的面试就业工作的经验,有利于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师范毕业生的工作问题的解决,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提高了,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师范毕业生工作问题的解决同时对于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国家关注民生问题。

总体而言,建立师范生实践教学平台对于师范毕业生、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国家社会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篇:搭建劳动保障平台完善就业服务功能

搭建劳动保障平台完善就业服务功能——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劳动保障事务所

青龙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28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的劳动保障服务工作,辖区总人口65941人,农业人口42376人,农村劳动力24488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3034人。有就业愿望的城乡劳动力19700人。几年来,我所开拓创新,多措并举,不断加强平台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截止目前,累计组织输出9085人、镇内就地转移9680人,占有就业愿望城乡劳动力的95.3%;持《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再就业优惠证》3869人,转移就业3579人,就业率92.5%,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90%,基本消除了零就业家庭。

一、实施“三动”战略,构建劳动保障良性工作机制 一是党委政府推动。多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对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非常重视,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来抓。自2003年成立劳动保障事务所起,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将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和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定期地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及时全力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二是政策措施驱动。出台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创建充分就业乡镇、充分就业街道实施方案》等文件,并把转移就业工作延伸到村和居委会,纳入村班子和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年终考核目标。三是部门协调联动。建立了由镇长主持,劳动保障、财政、民政、派出所、司法、国土、安全等所站参与的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联席会 1

议制度。各部门明确责任,协调运转,严格任务分解落实,加强了目标督导考核。

二、加强“四项”建设,创建优秀基层保障平台

一是加强场所建设。为推动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开展,镇党委、政府将一楼临街的120平方米的原经联社的办公场所改为劳动保障事务所,在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资近10万元进行了改建,开设了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企事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窗口,实现“一站式”服务。在此基础上又配备了五台计算机,一台打印机,一台传真机。并将各种规章制度、办事流程等张挂上墙,便于群众办事和监督。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为了做好劳动保障工作,镇政府从财政供养人员中选拔了8名业务精、素质好的工作人员从事专职的劳动保障工作,并请县就业局相关部门进行了劳动保障业务、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同时我们按照上级要求和工作实际,制定了《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职责》、《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守则》、《劳务输出五年规划》、《劳动保障服务用语》等相关的工作制度,对工作人员业务进行具体分工,责任到人,形成了工作有分工、人人挑重担、分工合作的劳动保障服务格局。

三是加强劳动力资源和信息库建设。在2003年全县劳动力资源普查和2004年重点抽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力资源、转移就业等12种台帐,专人负责,录入微机进行动态管理。同时建立了《富余劳动力台帐》,全面掌握辖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情况,促进了转移就业工作的开展。

四是加强村级信息员的队伍建设,实现乡、村两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在全镇28个行政村聘请了28名村级信息员,负责本村

劳动力资源管理和组织劳务输出等工作,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增强服务意识。

通过“四项建设”,我所基本实现“场所建设一流、设施设备一流、服务水平一流”。我们的平台建设工作得到了国家、省、市、县的充分肯定,在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被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评为“优秀劳动保障事务所”,同时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找工作到保障所已成为全镇人民的共识。

三、强化“五项”职能,完善公共就业服务

劳动保障事务所既是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平台也是为求职者服务的实体,我们本着“求职有服务、输出有组织、就业有技能、权益有保障”的服务理念,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

(—)强化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一是采取一般性指导、跟踪指导、就业困难群体指导、企业用人指导及在职员工指导等方式加强职业指导服务,帮助求职者和在职员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帮助企业录用合适的员工。二是加强招聘登记、求职登记、推荐岗位、用工调查、劳务输出、跟踪服务等项工作的管理,强化职业介绍功能。工作中我们将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融于一体,把企业招聘与劳务输出有机结合,通过广播、张贴广告、信息员宣传等方式发布用工信息,采取集中招聘、分片招聘、走村串户零散招聘等形式开展招聘活动,分别在北京、唐山和秦皇岛建立了8家稳固的劳务输出基地,我们还尝试了村级就业协会的模式,实施典型带动工程,在3个行政村成立了就业协会组织,由村干部和本村外出务工典型担任领导职务,负责招聘单位和输出的组织工作,效果明显。几年来,累计组织输出9085人、镇内就地转

移9680人,占有就业愿望城乡劳动力的95.3%,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二)强化就业前的培训服务。我所依据用工市场的需求,积极与用人单位和县就业局培训中心合作,将就业前培训与阳光工程有机结合,开展长短结合、方便灵活的培训班。首先,开展引导性培训。自编教材组织农民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以讲解就业形势、劳动法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及生活常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31期,培训人数达2687人,推荐参加创业培训学员415人成功创业362人,并安置198人实现就业。其次,开展订单培训,着重开展了餐饮服务、消防、保安、计算机、美容美发、焊工、电工等劳务品牌的技能培训,共举办培训班15期,培训学员达880人,均在北京、天津、唐山和本县等各大酒店及北京印刷厂、山海关船厂、秦皇岛港务局等单位就业。

(三)强化社会保险服务。一是深入企业,宣讲有关政策法规,督促其为务工人员缴纳社会保险。二是举办普法培训班,开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专题培训。对不执行法律规定的单位,及时上报劳动保障监察大队进行处罚,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四)强化企业离退休人员退管服务。为提高劳动保障机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能力,我们投资5万元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离退休人员参加活动有85人。在工作中,我们不但对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生存、健康状况进行跟踪了解,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使他们能够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五)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服务。青龙镇辖区内共有民营企业128家,从业人员3085人。为了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建立良好的劳动力市场秩序,我们依据《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对辖区内的各用工单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用工备案,完善相关手续。同时了解企业用工的空岗情况,发现缺员及时协助解决,为企业排忧解难。几年来经我所协助解决补岗人员850人,既服务了企业也为求职者提供了就业岗位。

我所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思路,硬化举措,进一步做好劳动保障服务工作,为构建和谐社区、实现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关于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的思考

关于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的思考

南溪区委常委 李 强

近年来,在省、市人社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区牢固树立“大就业、大服务、大民生、大发展”理念,坚持以全局思维和发展的眼光,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三法’塑一流,平台促发展”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的有效路径。

一、坚持项目工作法,夯实基层服务平台

按照“三定”方案,我区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均隶属于社会事务中心,成立于2002年12月,有独立的机构名称、编制和牌子。近年来,我们按照项目工作理念的要求,以项目工作方法推动基层服务平台建设,为广大群众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建了载体,基本实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以项目的理念捆绑投入。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整合资源、资金,千方百计把各乡镇和社区的人员经费及工作经费纳入年初预算,每年投入120万元左右作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日常工作经费和考核激励经费,按70元/人•年的标准投入91万元用于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为基层服务平台的高效运转和优质服务提供了资金保证,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工作积极性。打破场地等限制因素,切实推进基层服务平台建设,为15个乡镇服务中心和27个社区服务站落实了100—150平方米的服务场地,并统一配备了计算机、电视、打印机、传真机等设备设施,在区人力资源市场、人才交流中心和罗龙镇、南溪镇服务中心、红光社区配备了LED电子显示屏,对用工信息进行滚动播放,率先实现了市、区、乡(镇)、社区四级联网,实现了劳动保障网络信息服务便捷共享。我们还投资近40万元在人流量最大的文化广场,安置了大彩屏,每天滚动播放再就业优惠政策、用工信息、培训招生信息和相关的政策宣传电视专题节目。今年,我们在省人社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争取到了总投资974万元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我区将配套投入570余万元,力争把此项目做成全省的样板工程、精品工程。明年底,我区区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和四个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将投入使用,届时基层平台硬件建设将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目前,全区已建立起1个就业服务大厅、1个社保服务大厅、1个医保服务大厅、15个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27个社区和155个村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基本实现了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点的全覆盖。

(二)以项目的理念健全机制。严格按照“五个统一”要求,提升基层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以“实名制”为基础,统一建立健全了辖区内居民《下岗失业人员管理台帐》、《退休人员管理台帐》、《用人单位用工管理台帐》等32个基础台帐,做到了家底清、情况明、数字准,并实现了各类台帐分类动态管理和相互衔接,形成了就业、社保、劳动监察“三位一体”的基层平台建设。统一制作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小额担保贷款等工作流程,并上墙明白公示;统一制作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标识、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实现制度上墙;统一制作“新三化”服务标准和行为规范,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三)以项目的理念构建队伍。干部是决定因素。基于这一认识,我区结合学习实践和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从2008年起每年投入不低于200万元,开展了干部素质提升的四大项目:一是精选一流高校作为培训基地项目。从2008年起,我区选择了全国知名高校作为我区高级研修班培训基地,成为了全省181个区县中第一个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北师大举办专题培训班的县级单位,目前全区已有500余干部先后分批被选派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院校学习培训,其中:人社系统全体班子成员和部分中层干部也参加培训。二是实施高校引培到县项目。采取县校联办模式,与西南财大开展战略合作,在南溪开办MBA班2个、MPA班1个,培训干部人才、企业家管理人才共计165人(其中,人社系统干部15人),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南授课,做到足不出户即可进行高学历培训、获得高学历文凭,开全省之先河。三是实施外派干部挂职项目。采取下派、上挂、外派等多种形式,选派了70余名优秀干部到省、市、县各级部门和浙江省义乌市、江山市以及省内德阳市等先进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突破“地域”对干部培训的限制,有效提升挂职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四是公开选聘干部人才项目。近几年,我们面向全省公选了365名本科以上紧缺专业人才,采用公开考试的方式在全市聘用了57名协理员(其中大学生20名)充实到各社区服务站,并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了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证书,全面实现持证上岗。目前,全区15个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共有专兼职工作人员43人,27个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98人,为基层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保证。通过项目工作法的推动,人社系统作为服务行业和窗口单位的创先争优活动得到扎实推进,促使各社区之间相互比学赶超,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如:罗龙镇红光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先后投入210余万元用于加强硬件建设,特别是自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以来,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造诚信服务品牌”工作中心,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勇争一流,被誉为“职工之家”、“群众之家”。2011年1月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优质服务窗口”,是全省13个获此殊荣的单位中唯一一个社区服务站。

二、坚持温馨工作法,为群众提供人性化服务 在创建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成为了化解社会矛盾的“润滑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极大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开展优质服务比拼,让办事群众舒心。推行文明服务,工作人员做到仪表端正、语言谦和、态度热情,营造良好的人性化服务环境。推行便民服务,开展上门服务、现场办公,让失业职工、失地农民不出村、社区就能办好所需手续及证件。推行效率服务,执行首问责任制,及时、正确办理服务事项。

(二)发放服务联系卡片,让服务对象安心。为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服务与监督,专门将服务内容、联系人、联系电话、监督电话等内容印制成小卡片发送到居民手中,起到了与群众心连心桥梁作用。2009年7月15日,南溪镇紫云社区独身在家的88岁高龄老人何绍斌(患有高血压),不小心跌倒在楼梯上,邻居发现后,通过服务联系卡及时与服务站联系,工作人员立即赶到现场将老人送到医院抢救,保住了老人的生命。如今,小小的一张服务联系卡被老百姓誉为了“连心卡、“救命卡”。

(三)真心实意扶弱解困,让退休职工暖心。将全区13000多名退休人员的家庭情况、联系电话、生活状况、爱好需求等基本信息全部录入计算机,并建立了高龄人员、孤寡人员、长期重病人员分类管理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大力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在宜宾市率先试点“管理服务包”工作,以人为本,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生存认证、走访慰问、住院探视、特困帮扶、文体活动、临终关怀等九大社会化管理服务,得到退休人员及家属交口称赞。如:每年定期为退休人员开展体检、义诊和保健知识讲座;坚持节日走访慰问;对在外退休人员率先开通网上QQ视频认证;对辖区内行动不便的退休人员采取上门认证;对重病孤寡人员派专人护理;上门为死亡退休人员搞好丧葬服务等,让退休人员充分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四)依法规范用工行为,让劳动者放心。为加强辖区企业劳动用工监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了由全区42个基层劳动保障监察网点组成的QQ群,所有监察信息实现了网上传输;建立用人单位实名制台帐、社会保险缴纳台帐、举报投诉案件处理台帐等劳动保障监察台帐。各乡镇、社区还建立了劳动违法侵权投诉站、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经常深入到用人单位实地检查,督促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合同、劳动合同,落实各项社会保险,履行劳动用工备案手续,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原红光化工厂为中央国有企业,根据市上解决县属集体企业超龄人员养老保险政策规定,不属政策解决范围。红光服务站通过多次向市、区人社部门反映汇报争取,2009年3月终于为191名超龄人员办理养老保险参保手续,解决了他们的老有所养问题。今年我区成功争取到了全国第三批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南溪试点,将解决全区30余万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障问题,“全民养老”由梦想变现实。

三、坚持保姆工作法,助推南溪经济跨越提升

在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建设基层服务平台就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服务的理念,探索出了“事前介入、事中参与、事后跟踪”的“保姆式”服务模式,为“两化互动”、“三化联动”营造了一个良好外部环境,全面助推了区域经济的跨越提升。

(一)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人才支撑。近年来,我区抓住沿江开发机遇,以市区共建模式,超常推进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建设,短短三年时间,规划55平方公里的罗龙园区已成为全省培育成长型特色园区、省重点产业推进园区、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西部优秀工业园区”,形成了“一区四园”的发展架构,吸引100余家企业入驻,工业产值达90亿元。借助这一平台,我们高标准规划宜宾市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园规划面积1000亩,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创业服务中心、岗位提供基地、创业培训基地、新技术新行业孵化基地为一体的“1中心、3基地”的新型园区。2010年12月,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大学生创业园顺利通过省人社厅验收。在此基础上,我们主动与丝丽雅集团长信公司、天蓝公司、成商集团、天力公司、徽记食品公司等园区用工单位对接,2007年以来,为企业开展专场招聘会近50场,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了就业岗位1万余个,并使之成为我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为新型城镇化解决了后顾之忧。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推进,南溪已全方位融入宜宾百万人口大市,一座4.76平方公里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仙源福地、上善水城”正在长江河畔加速崛起。与此同时,失地农民的数量也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失地农民再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也日渐突显。对此,我们一方面,以基层服务平台为依托,创造性地建立起了失地农民“三失三不失”工作机制(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失房不失居、失家不失乐),建立了失地农民登记台帐,对全区10000余名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和拥有的技能进行登记、分类和存档,根据技能类别组建失地农民服务队,把发展家政、幼儿教育、超市、缝纫等社区服务业作为促进再就业的主攻方向,开发保洁、保绿、协管、机关后勤、送报、守楼护院等社会公益性就业岗位,重点安置“4050”人员3291人,确保了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另一方面,开通了“南溪就业网”(www.xiexiebang.com)和“就业服务热线电话”,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就业服务中心,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网站和热线电话全面地浏览和查询到人力资源市场最新的招聘、求职、培训及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等相关信息,实现了广范围、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信息沟通,为广大城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搭建了一条就业的快速通道。

(三)为农业现代化增添力量。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我们以“穷财政办大交通”的决心,实施了农村公路“五年规划两年完成”,目前全区212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村级服务站主动当起了宣传员。林丰乡是南溪另一个边远山区乡,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南溪的“雪域高原”,在乡服务中心和村服务站的有效宣传发动下,村民们一致同意:“公路两侧占地2米以内不作调整、青苗农户自移”,大力支持农村公路建设。一些村民还主动拆掉自家房屋、场坝,为公路建设让道。随着农村条件的改善,我们依托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平台,充分发挥各类协会优势,加强与国内外大中城市和劳动力需求旺盛地区的沟通联络,建立健全跨地区的劳务协作机制,在农民工培训和劳动力转移输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2007年以来,共收集劳务信息2000余条,提供就业岗位2.8万余个,为城乡各类求职者提供免费职业介绍2万余人,直接组织劳务输出9000余人。同时,通过强化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对广大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极大地优化调整了产业结构。目前,我区已把食品产业作为第一号产业,做大做强无公害蔬菜、畜禽、大豆等特色产业基地,大手笔、高标准推进食品工业园区、食品研发中心、豆制品检测检验中心、徽记食品50万吨大豆蛋白粉和豆肽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了从小作坊走向了大工厂、从小食品走向了大产业、从小土特产走向了大品牌的转变,相继培育出以“南溪豆腐干”、“四川白鹅”、“四川榨菜”、“南溪白酒”等为代表的群星璀璨的食品产业品牌。

下载打造就业服务平台“航母”,完善社会保障“安全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打造就业服务平台“航母”,完善社会保障“安全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完善“大调解”机制打造街道调处平台

    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探索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长效管理,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构筑“大调解”格局,经区委研究决定,成立区、街两级社会矛盾调处服务中心,区、街社会矛盾纠纷......

    完善“大调解”机制 打造街道调处平台

    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探索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长效管理,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构筑“大调解”格局,经区委研究决定,成立区、街两级社会矛盾调处服务中心,区、街社会矛盾纠纷......

    打造第三方纳税服务平台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征、纳、服三方共同打造税务服务平台 为了方便纳税人申报纳税,为了降低纳税人税务风险,我们应该为纳税人提供更多的税务帮助,我们称之为税务服务,这已经成为......

    构建服务平台打造和谐社区

    川汇区位于周口市东南部,面积32平方公里,辖区人口30万。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

    打造家门口的服务平台

    打造家门口的服务平台 片头片花] [村书记: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成了,我们村干部也不要再打“游击”了。] [村民:有了这个公共服务中心,我们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卫生、文化、娱乐多方......

    打造城管支撑平台 服务[本站推荐]

    打造城管支撑平台 服务“美好乡村”建设 各位领导、同志们: 有幸与各位一道,远赴湖南参加一场美丽的视觉盛会。通过零距离观察、面对面问询、深层次接触,充分感受到株洲市乡村......

    浅谈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浅谈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是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的重要载体......

    安徽省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安徽省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就业工作职责一、乡镇、街道服务平台就业工作职责 (一)组织、指导、协调、监督社区、行政村平台开展就业工作和提供公共就业服务。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