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关爱 张兆瑜
真正的关爱
关爱,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蛋糕,是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关爱,是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是母亲晨起时忙碌却满足的微笑;关爱,也是朋友间不求回报的默默付出……
打开思维的大门,采撷出一串串记忆的珍珠,往事一幕幕在我的脑海不断地呈现…… 我和小泽是从幼时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无论谁遇到困难,另一个都会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以至于别的孩子都羡慕我们彼此间那么铁的友情。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一起上了小学,小泽五官很端正,很有一股大义凛然的样子,于是同学们都开玩笑的叫他警察。我便和他说“小泽警察,我要是从你的十字路口经过,你肯定要给我开绿灯吧?”没想到小泽一副绝不徇私的表情:“本警察公事公办!”我佯装生气的追着他就打。之后的小学时光里,在那条上学经过的林荫小路上,便满是我们追逐的脚印和一串串的欢声笑语……
那一年,我和小泽上四年级,正值班上选举三好学生。以前选三好学生的时候,我俩都是会心一笑,然后默契的在选票上写上对方的名字。这次如以往一样,我把小泽的大名写好后,很自然的看了他的选票一眼。可是,令我诧异的是,他的选票上三个名字竟然没有一个是我。我忍住气愤和诧异,低声问道:“为什么你这次不选我,以前咱不都是互相选的吗?”“以前你用功学习,在学校里又是很乖的学生,本来就有资格做三好学生。可是这学期来了以后,你总是去打游戏,我劝你又不听,成绩也……”我没有听小泽把话说完,气愤地扭头便走出了教室,这就是我们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这就是我们这么多年的情谊,我感到自己似乎被整个世界背叛了。那天放学,我没有等小泽,自己一个人走了,之后的很长一段之间,我没有再理他,他也没有诚心的道歉。有几次放学的时候,他故意赶上来想和我说话,可是我都很快地跑开了,我不想再和一个没义气的人做朋友。
我不记得我和小泽这样过了多久。一天放学的时候,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我一边咒骂着鬼天气,一边打着伞冲了出去。雨下的很大,即使打着伞,裤子还是湿了很多。本想快点摆脱这鬼天气,便加快步伐一路小跑。可是路很滑,正在我跑着的时候,一个娘跄坐在了地上,脚扭的根本就不能走路,当时我心情沮丧的都要哭出来了。这时候,看见小泽从后面跑来,我便转过头去,避免他看见我狼狈的样子。可是小泽并没有讥笑的走开,而是走到我身边,把我扶了起来。我觉得此时的自己很没有面子,便赌气说:“谁让你管我了,你自己走你自己的!”“好了你,别赌气了,上来我背你走吧!”我没有办法,只好让他背我回去。小泽身板比我瘦弱很多,我趴在他身上,能明显感觉出他走路很吃力。正当我犹豫要不要下来让他休息会儿的时候,他一下子跌倒了。为了不让我再摔一次,他用双手支撑在地上,我顿
时看见他的掌心有血渗出来,一股自责和懊恼涌上心头,“小泽,你快让我下来自己走,快!”“好啦你,我只是手摔了一下,脚又没事,你的脚扭伤了,怎么走啊!”
就这样,在小泽的坚持下,他慢慢地把我背到了家。回家后,妈妈心疼的给小泽的手上涂了碘酒,又用药酒把我的脚敷好了。晚上,我躺在床上,回想着这些天和小泽之间的种种不愉快,久久不能入睡。静下心来想,其实小泽始终都对我很关心,并没有我所谓的背叛。这学期我不好好学习,还去打游戏,小泽一直都在苦口婆心的劝我,给我讲道理,可是我始终都没有听进去。小泽人如其貌,是一个正直的“小警官”,他不选我做三好学生,是因为他没有私心。我之前定义的那种朋友间的关爱,只是哥们义气而已,有时冲动上来会害人害己。可是,小泽对我的关爱,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关爱,在这种正确的关爱和帮助下,我才能改正缺点,才能够不断的取得进步!
现在我和小泽都上了初中,虽然不在一个学校,但他的为人做事的方式,还有他一直以来对我的关爱和帮助,始终让我在学习和生活路上不迷茫!
第二篇:作文:我第一次学习泥雕 张兆瑜
我第一次学习泥雕
前几天看电视,我观看了一个制作泥雕的节目,那整个节目让我目睹了一堆毫无形态的泥巴如何变成了一个漂亮的“鸳鸯戏水”的泥雕。我不禁被这个过程深深地吸引了,兴致勃勃的想要学习泥雕。
其实牵强说来,我和雕塑还算是有点缘分呢。这就关于我小时候的一段趣事,直到现在妈妈还经常谈起来就笑呢。妈妈说我大概两岁的时候,有一次给我一个大香蕉,看着我咬了一口后就去厨房干活了。我一看妈妈不在,就爬到床上把香蕉皮剥掉,把香蕉抓烂成泥,然后在床单上做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好圆好圆,好大好大。妈妈忙完以后过来一看眼睛都瞪大了,哭笑不得的告诉我说,“嗯,做的不错,不过不应该用香蕉泥,也不应该在床上做”。后来妈妈就让爸爸给我弄了一大块橡皮泥玩,我就开始按照自己思维用橡皮泥去捏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小公鸡,小鸭子,小人等等,那时候我经常玩的不亦乐乎。后来上学以后就没怎么接触过这些了,但是那天的泥雕制作节目激起了我潜在的塑造泥雕的兴趣。于是乎,我让爸爸给我购置了一些材料,便开始在网上搜索制作泥雕的教程,想自己学着去塑造一些漂亮的小物体。
通过教程的讲解,我知道,做泥雕其实和堆雪人儿是一个道理。我们冬天都堆过雪人,上面一个球形,下面一个圆锥形,两个几何图形接在一起便完成了,然后再刻上眼睛、嘴、鼻子,循序渐近。做泥雕也是一样的道理,首先要学会观察,把物体的形状体态刻画在脑袋里,从骨架开始,再过渡到细节。
我一开始学习的是雕一个人鱼。首先泥雕的第一步是制作骨架, 骨架应该选择比较粗的铁丝,要先分析好原形的特点,考虑好哪些地方是支撑身体的部分。然后按实际制作比例画出来一个草图,比对草图进行骨架制作,在现有基础上缠绕细铁丝,加大强度和泥的附着度。这是我第一次制作铁丝骨架,缠绕来缠绕去,几乎耗用了我一个小时,也很难做出教程上要求的形状。但是我没有灰心,一遍遍的尝试,终于最后还算勉强看得过去。之后便按照原形进行初步的上泥,接下来添加细节就是最难的部分,我慢慢学着拿刀子慢慢刮刻出一些鱼鳞和鱼尾的形状,慢慢的雕刻,反复修改。一开始嘴巴弄歪了,我就重新再修,还有一些细节的纹理,我都慢慢耐心的雕出来,在修改的过程当中我都忘记时间,最后终于成型了,再看时间居然都过去了四个多小时。
但终究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美丽的“人鱼”泥雕终于呈现在了我眼前,这是我第一个成功的雕塑品。做完这个泥雕以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在做好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一项艰苦的训练,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小时候,有一次交手工作业时交了一个做得很糟糕的小板凳,不仅制作很粗糙,一条板凳腿还弄偏了,手工课老师十分不满。这时候,爱因斯坦脸上红红的,他走回自己的座位,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小板凳,对老师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老师的是第三个小板凳,虽然它并不使人满意,可是比起前两个总要强一些。” 这则小故事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的韧性,我们不可能凡事都做得很完美,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使得它越变越好。一个伟人做事情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更何况我们普普通通的人呢?
我在学习泥雕的过程中也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只有努力的坚持下去,抱着一种不服输的态度,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学习泥雕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技能,这个过程还让我学会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这将有益于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第三篇:沈从文和张兆和
沈从文和张兆和
“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沈从文,
有些故事说起来,其实是很悲伤的,悲伤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沈从文这一生,只爱上过一个女人,他经历了千辛万苦追求到了这个女人,与她结婚,并相守一辈子,然而,在他死去之后,这个女人却说,从文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这个女人在后面又说,她直到后来才逐渐开始了解他,可这个了解,也是在沈从文死去之后,女人整理沈从文的文稿才逐渐发现的。最终,她发现的,也不过是认为沈从文是一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这个女人的名字叫张兆和。她曾经是沈从文的学生,也是沈从文一生之中唯一的妻子。1922年,年仅二十岁的沈从文,从湖南湘西凤凰来到了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他的梦想是想当一个作家。然而,只有小学文凭的他,遭到了别人无情的耻笑,以至于当胡适先生聘请他去老师,他教的还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这也在当时开了一个先例,由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乡下人”,去教一群高素质高文化的大学生。
沈从文初来北京的时候,他无处谋生,幸好碰上了丁玲的丈夫胡也频。他们两个人一起创办文学杂志,一起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928年以前的沈从文,写出来的文章,还相当的稚嫩,以至于并没有留下多少可以影响后来的文学作品。然而,也就是此时,胡适先生发现了他,并对人说,沈从文是一个天才,这样的天才,需要别人的好好呵护。
沈从文被胡适先生聘请到上海当了老师。这样,沈从文就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也就是当上老师的第一节课上,他认识了他后来的结发妻子,张兆和。
张兆和出身于江南的名门世家。她的父亲,是江南有名的财主。而且张兆和虽然皮肤有点黝黑,但却生得和江南的莲花一样清秀。当时,在学校里追求张兆和的男生,可以用排队来形容。张兆和的一个女同学这样来评价沈从文,说沈从文不过是追求张兆和的男人中,癞蛤蟆第十三号。
沈从文第一次给张兆和她们上课,便给她们留下了并不好的印象。沈从文此人生性木讷,说话带着很重的湘西口音,第一次给人上课就开始怯场,以至于有十几分钟呆立在讲台上,燥红着脸,说不出话来。讲台下的学生一片哄堂大笑,开始捉弄这个文弱的书生。捉弄的人当中,就有生性活泼的张兆和。
就是这个木讷的沈从文,却不可救药地爱上了那个捉弄过他的学生——张兆和。沈从文不停地给张兆和写情书。一开始,张兆和就直接地拒绝了沈从文的求爱。可沈从文并不死心,他一直坚持给张兆和写情书,并还扬言,如果张兆和不答应,就去自杀。张兆和被沈从文逼急了,拿着一大摞情书,递到当时的校长胡适先生的办公桌上。胡适先生却笑着对张兆和说,你答应他罢,他是一个难得的天才,这样的天才需要好好的呵护。
沈从文,确实是一个怯弱的天才。他遇上了张兆和,无法该用幸福与不幸来形容。他追求张兆和的过程,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逼得后来张兆和也有些心软了,只好对他说,如果她的父亲答应的话,她就不反对两个人进行交往。幸运的是,张兆和的父母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并不反对接受沈从文这个文弱的湖南湘西人做他们的女婿。
1933年,张兆和与沈从文在北京结婚。
从1931年开始,也就是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关系开始密切的时候,沈从文逐渐创作出了他的几部奠定了他文学大师的文学作品,分别是《边城》,《湘行散记》等等。在他的好几部作品里,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无一例外地是皮肤黝黑,相貌清秀,比如《边城》中的翠翠。而这种相貌的原型,便是他的妻子张兆和。沈从文还写过一篇名叫《三三》的小说,里面叙述的是一个年轻少女的初恋。而沈从文就是一直以“三三”这样来称呼张兆和的,张兆和反 1
过来称呼沈从文作“三哥”。
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后不久,他就独自一个人回到了湖南。他在回家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湘行散记》。除了写文章之外,他不停地给张兆和写信,他在信中说,他原本计划是用一半的时间给张兆和写信,一半的时间用来写文章,可是,离开张兆和之后,他却一心地只想给张兆和写信,张兆和并没有随同沈从文南下的原因,我们无法得知。但是,后来的沈从文好几次写信催张兆和南下,都遭到了张兆和的拒绝。
到了1946年以后,张兆和和沈从文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危机。这个时候,也是沈从文出现了政治危机的时候。
沈从文曾经撰文挑起过京派与海派之争。他批判的海派之中,就包括了代表当时文化主流的左翼文化分子。而且沈从文写过的《边城》,《长河》等小说一直得不到左翼文化分子的重视,甚至引起了他们的恶言相向。郭沫若则直接撰文评价沈从文为文化反动分子。可惜,同被郭沫若批判的陈西滢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去了台湾,而沈从文却留在了大陆。沈从文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
在1949年解放以前,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政治见解,发生了明显的分歧。他与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分居,只有到每天晚上,他才能回家去吃饭,走之前,还要带着第二天的早饭和中饭。沈从文在政治上孤立无援,在家庭上又遭到了自己结发妻子和儿子的拒绝。这种状态,对原本就很脆弱的沈从文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折磨。
沈从文的精神开始出现了问题。他好几次选择了自杀,幸而并未自杀成功。沈从文在精神崩溃的时候,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之后,沈从文便不再进行文学创造,改而进行文物研究。他是这样评价他的一生,他认为他这一辈子,根本就不应该写小说,写小说,对他来说,原本就是一个错误。直到1979年,沈从文的地位才开始得到改善,他被分配到研究所里,并有了自己的楼房,以及私人汽车。1988年,86岁的沈从文逝世。但这个时候的沈从文,已经不再进行文学创作了,没有发表过任何文学作品。
他的妻子张兆和在沈从文逝世之后,开始整理沈从文的文稿。她对人这样给她们两个人之间的婚姻下了个结语,“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这大概就是一段现实得悲伤让人透不过气来的爱情故事。要说中国近现代作家中哪两个人的情书最为有名,当属王小波和沈从文。
70多年过去了,还有恋爱中的文艺青年或文艺中年能够朗朗背诵:“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是沈从文为后来成为自己妻子的张兆和写下的,真正动人。
沈从文从1928年开始追求学生张兆和。彼时,张18岁,大一,面目秀丽,身材窈窕,性格文静,是公认的校花,出身名门望族,姐姐妹妹都是著名的美人。沈从文是张兆和的老师,对其一见钟情。经过3年的苦苦追求——胡适还曾为沈从文牵线做媒,这已成为才子佳人的佳话——张兆和终于接受并爱上他。
1933年夏天,他们在北京结婚。
然而——对,凡事就怕个然而——1933年8月之后(至迟不超过1935年8月),沈从文开始和文艺少女高青子“交往”,后来有人考证说此时张兆和正值怀孕生子。
初见面时,高青子的装束就是刻意模仿沈从文小说《第四》里的女主人公的装扮。在交往的过程中,沈从文将他和高青子的故事写成小说(高青子也根据此事写作了小说《紫》)。他向林徽音写信倾诉他之烦恼,并帮助高青子出书„„
沈从文已有家室,因此流言蜚语自然也传到张兆和的耳朵里。半个世纪后,她仍对此事耿耿于怀,但肯承认高长得美。亲友们居中调解,甚至要给高青子介绍对象(其中包括翻译家罗念生),以终了她和沈从文之间的关系。但不遂。
直到1942年,高青子才像自己的小说《紫》中描写的一样,飘然退出沈从文的生活。沈从文事后说:“因为明白这事得有个终结,就装作为了友谊的完美„„带有一点悲伤,一种出于勉强的充满痛苦的笑„„就到别一地方去了。走时的神气,和事前心情的烦乱,竟与她在某一时写的一个故事完全相同。”
最终,高青子跟一位工程师结婚。这事也许就算过去了。
1995年,曾被背叛的张兆和编完《沈从文家书》,在《后记》里说:“六十多年过去了,面对书桌上这几组文字,校阅后,我不知道是在梦中还是在翻阅别人的故事。„„有微笑,有痛楚;有恬适,有愤慨;有欢乐,也有撕心裂肺的难言之苦。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的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时光的洪水冲过。张兆和的这些话既苍茫又慈悲。
终于懂得,所以慈悲
第四篇:悼念张兆前老人
悼念XXX老人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杨柳伤怀,草木含悲!今天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在此沉痛悼念XXX老人。
X公于2012年12月17日因病而卒,仓促之至,严容未睹,雅教未聆,令人感伤。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X公出生在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苦难岁月,童年饱受饥饿和穷困的折磨,只接受了几年跟读班教育,便为生计所迫远走他乡。曾在雅布赖盐池背过盐,也曾到新疆煤矿挖过煤,后来因长兄服兵役,家庭劳力缺乏,才结束漂泊回家务农。在外务工期间,饥寒交迫落下了终生未愈的严重胃病。即使如此,X公在外总能任劳任怨、与人为善,深得工友们信任。回乡后作为生产队一员,父母体弱、妹妹力单,他又全力负起家庭重担,凭年轻与一腔热血在田里耕耙种收,上水库掘石筑堤,走边外打柴铲草,酷暑炎阳下挥汗如雨,朔冬风雪中披荆斩棘,用勤恳踏实和无私奉献塑造普通劳动者的模范形象。包产到户给农村带来生机与活力,X公凭勤谨务实精耕细作,解决了小家庭的温饱,还是自家责任田成了全村的榜样田。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机遇与挑战,X公为奔小康投资开荒,战风斗沙不辞艰辛,栉风沐雨不怕困难,几年下来,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但从此他却落下了双腿疼痛行动迟缓的病根。尽管这样,X公侍奉父母细致入微,端饭送水晨夕不废;关怀子女周到备至,嘘寒问暖冬夏不忘。用勤劳节俭和热情细致谱写好儿子好父亲形象。近些年X公遗憾告别高强度劳动,在种好承包地的同时坚持摆个修鞋摊,不怕脏不怕臭,更不怕旁人鄙夷目光,用坚强与韧性塑造大写“人”的形象。2003年冬,妻子患病手术,X公炖汤熬药,旦夕服侍,寒来加热,暑来添风,扶卧搀立,殷勤周到,一切家务,尽皆包揽,里里外外,井井有条,他用耐心和细心塑造好丈夫形象。
盼子女成人,盼孙儿绕膝,此天伦乐,人生幸事。X公此生,子女已长大,可算功成;孙儿出世数月,亦算幸事。然未能听到声“爷爷”,此憾无以为补;当此正享天伦之时,天不佑人,实令人痛心哀哉。
X公,您一生正直无私,节俭自律,务实勤谨,任劳任怨,自强不息,团结邻里,帮助亲友,敬老爱幼,与人为善,是子女们的榜样,是晚辈的楷模,您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X公,您安息!
第五篇:张兆蔚个人总结
姓名:张兆蔚性别:女出生日期:1990年5月
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工2011-1班学生
个人小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多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这一特殊群体。为了积极响应学校团委的号召,我们学院同学张继伟、吴辉、陈亚飞、郭蓉、王丽萍和我按照计划于2013年8月19日前往国家级贫困县——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举行了为期三天的以“ '我的中国梦〃幸福内蒙古'——关注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爱心献公益"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那里的孩子和老人奉上一片爱心,送人一份温暖,让他们感觉到了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本次活动分为关注留受儿童和关爱空巢老人两个环节,20日早上我们一行人为老人和孩子们准备了慰问品。由于下雨,我们到村上已经快中午了,紧接着我们一一去看望了几位孤寡老人。首先,我们给他们介绍了我们这次活动的宗旨和目的:我们以“我的中国梦,幸福内蒙古”为主题,积极响应校团委的号召,从校区实际出发,做一些爱心帮扶公益活动,为孩子和老人奉献一片爱心,送上一份温暖,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其次,我们了解了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且送上了我们带来的米,面和一些营养品,老人们对国家和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这些老人都已上了年纪,行动有所不便,生活的很辛苦。家里的孩子们都已各自成家有了自己的小孩,为了生计他们都去外面打工了,家里只剩下老人。尽管孩子们给老人准备了足够的食材,但是挑水,捡柴,做饭,洗衣服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都必须老人们自己解决。老人们的生活环境并不好,天气好的时候老人还可以在院子里晒晒太阳,但是如果遇到下雨下雪天或者老人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因为外面的路不好走,他们只能在床上躺着,什么也做不了,没有人陪他们说话,有时候甚至连饭都吃不上。听着老人们生活的不易,我们感触很深,尽管他们生活的很艰辛,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最后,我们认真倾听了老人们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生命的认识,还给我们讲了一些他们的生活经历。我们陪着他们聊天,他们说,现在国家的政策好了,对他们这个群体的关注有所提过,现在的生活也比以前好
了很多。我们能够去看望他们,听他们诉说,陪他们聊天,给他们的乏味的生活带去了一点色彩,他们非常高兴。老人们的真诚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感动,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的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管生活如何艰辛,我们都应该接受并且怀着感恩的心积极面对我们的生活。
21日我们一行人去看望了留守儿童,他们都只有五六岁,都到了上学的年龄,但是村上几乎只有老人和孩子们,条件有限,没有供孩子们学习的地方和资源。当他们知道我们是专门来看望他们时,他们非常开心,但是,他们并不怎么说话,总是躲在爷爷奶奶的身后看着我们。首先,通过他们的爷爷奶奶,我们了解了孩子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了解到,孩子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扶养教育,也很少回来看他们,他们只能在爷爷奶奶身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父母的关爱,也没有和其他同龄小伙伴们的童年乐趣,更没有系统的学习教育。很多时候他们都是帮着爷爷奶奶放羊,放牛,没有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童年乐趣。对于留守儿童如何解决他们在成长生活中所留下的心理问题和教育问题,让他们健康快乐的长大是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其次,我们把带来的学习用品和书包送给孩子们。当孩子们拿到属于自己的书包和图书时,他们很开心,也很激动,跟我们才变得不那么疏远。在拿到书之后,大家坐在一起听我们讲一些书上的内容,他们听的很认真,慢慢的也变得活跃起来,开始问一些他们不懂的问题和一些好奇的事情。我们都一一回答了他们的问题,认真讲解了他们好奇的事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然后,我们对孩子们进行了心理疏导,希望他们在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情况下也能尽可能的健康成长,能够开朗,乐观的面对以后的生活学习,能够体会父母的艰辛,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孝敬父母和爷爷奶奶。除此之外,我们还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安全教育以及保护环境,勤俭节约等道德方面的教育,让他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最后,我们给孩子们讲了一些我们的学习成长经历和学习的乐趣,还和孩子们一起交流各自的理想。有人想当警察,抓坏人;有人想当老师,学成之后回来教孩子们知识;还有人想成为一位科学家……孩子们的理想或朴实或伟大,最主要的是孩子很都有自己神圣的理想,也都有追求理想的决心。
参加了学院组织的这次以“我的中国梦,幸福内蒙古,关爱空巢老人,关注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使我对于生活和学习有了更多体
会和新的认识。与真诚而苍老的老人们的交流使我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和艰辛,看着他们恶劣的生活环境,才知道我们如今生活是多么的优越,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看着他们孤独辛苦的生活,又有太多的心酸和不忍,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而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他们安享晚年,而不是让他们独自生活,数着日子过日子,每天只有日出日落,那种精神上的孤独感是对他们最大的伤害。作为儿女,我们要设身处地的为老人着想,尽可能的提高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儿女的孝顺。这次“三下乡”活动,老人们的生活让我有了很多对生活的体会,同时,孩子们天真的笑容和对外界事物的好奇也引人深思。从小没有父母的关爱照顾,只有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相依为命,让他们的童年少了太多的乐趣。比起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同龄人,尽管他们更能体会生活的不容易,但是他们的幸福指数低了太多,他们的童年少了非常关键的一块。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他们却没有父母陪在身边,生活的无奈让他们从小自力自强,而我们能做的就只有给他们希望,让他们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和无奈,鼓励他们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