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数的性质和规律(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2 12:1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数的性质和规律(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数的性质和规律(小编推荐)》。

第一篇: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数的性质和规律(小编推荐)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数的性质和规律

所属专题:小升初数学复习资料 来源:互联网 要点:小学数学知识点 收藏编辑点评:小升初考试是同学们告别小学学习,进入中学学习阶段的必由之路,而数学作为三大主课之一,其重要性也不可小视,为了帮助面临小升初的同学们更好的准备考试,我们为大家整理归纳了重要的小学数学知识点,以助大家一臂之力。

性质和规律

(一)商不变的规律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商不变。

(二)小数的性质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

3.小数点向左移或者向右移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位。

(四)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2.因为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

3.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

第二篇: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

学而思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

前言

小学奥数知识点梳理,对于学而思的小学奥数大纲建设尤其必要,不过,对于知识点的概括很可能出现以偏概全挂一漏万的现象,为此,本人参考了单尊主编的《小学数学奥林匹克》、中国少年报社主编的《华杯赛教材》、《华杯赛集训指南》以及学而思的《寒假班系列教材》和华罗庚学校的教材共五套教材,力图打破原有体系,重新整合划分,构建十七块体系(其第十七为解题方法汇集,可补充相应杂题),原则上简明扼要,努力刻画小学奥数知识的主树干。

概述

一、计算

1.四则混合运算繁分数

运算顺序

分数、小数混合运算技巧

一般而言:

加减运算中,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统一以小数形式;

乘除运算中,统一以分数形式。

⑶带分数与假分数的互化

⑷繁分数的化简

2.简便计算

⑴凑整思想

⑵基准数思想

⑶裂项与拆分

⑷提取公因数

⑸商不变性质

⑹改变运算顺序

运算定律的综合运用

连减的性质

连除的性质

同级运算移项的性质

增减括号的性质

变式提取公因数

形如:

3.估算

求某式的整数部分:扩缩法

4.比较大小

通分

a.通分母

b.通分子

跟“中介”比

利用倒数性质

若,则c>b>a.。形如:,则。

5.定义新运算

6.特殊数列求和

运用相关公式:

⑦1+2+3+4…(n-1)+n+(n-1)+…4+3+2+1=n

二、数论

1.奇偶性问题

奇奇=偶

奇×奇=奇

奇偶=奇

奇×偶=偶

偶偶=偶

偶×偶=偶

2.位值原则

形如:=100a+10b+c

3.数的整除特征:

整除数

末尾是0、2、4、6、8

各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末尾是0或5

各数位上数字的和是9的倍数

奇数位上数字的和与偶数位上数字的和,两者之差是11的倍数

4和25

末两位数是4(或25)的倍数

8和125

末三位数是8(或125)的倍数7、11、13

末三位数与前几位数的差是7(或11或13)的倍数

4.整除性质

如果c|a、c|b,那么c|(ab)。

如果bc|a,那么b|a,c|a。

如果b|a,c|a,且(b,c)=1,那么bc|a。

如果c|b,b|a,那么c|a.⑤

a个连续自然数中必恰有一个数能被a整除。

5.带余除法

一般地,如果a是整数,b是整数(b≠0),那么一定有另外两个整数q和r,0≤r<b,使得a=b×q+r

当r=0时,我们称a能被b整除。

当r≠0时,我们称a不能被b整除,r为a除以b的余数,q为a除以b的不完全商(亦简称为商)。用带余数除式又可以表示为a÷b=q……r,0≤r<b

a=b×q+r

6.唯一分解定理

任何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n都可以写成质数的连乘积,即

n=

p1×

p2×...×pk

7.约数个数与约数和定理

设自然数n的质因子分解式如n=

p1×

p2×...×pk那么:

n的约数个数:d(n)=(a1+1)(a2+1)....(ak+1)

n的所有约数和:(1+P1+P1+…p1)(1+P2+P2+…p2)…(1+Pk+Pk+…pk)

8.同余定理

同余定义:若两个整数a,b被自然数m除有相同的余数,那么称a,b对于模m同余,用式子表示为a≡b(mod

m)

②若两个数a,b除以同一个数c得到的余数相同,则a,b的差一定能被c整除。

③两数的和除以m的余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除以m的余数和。

④两数的差除以m的余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除以m的余数差。

⑤两数的积除以m的余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除以m的余数积。

9.完全平方数性质

①平方差:

A-B=(A+B)(A-B),其中我们还得注意A+B,A-B同奇偶性。

②约数:约数个数为奇数个的是完全平方数。

约数个数为3的是质数的平方。

③质因数分解:把数字分解,使他满足积是平方数。

④平方和。

10.孙子定理(中国剩余定理)

11.辗转相除法

12.数论解题的常用方法:

枚举、归纳、反证、构造、配对、估计

三、几何图形

1.平面图形

⑴多边形的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N-2)×180°

⑵等积变形(位移、割补)

三角形内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平行线内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公共部分的传递性

极值原理(变与不变)

⑶三角形面积与底的正比关系

S1︰S2

=a︰b;

S1︰S2=S4︰S3

或者S1×S3=S2×S4

⑷相似三角形性质(份数、比例)

;

S1︰S2=a2︰A2

②S1︰S3︰S2︰S4=

a2︰b2︰ab︰ab

;

S=(a+b)2

⑸燕尾定理

S△ABG:S△AGC=S△BGE:S△GEC=BE:EC;

S△BGA:S△BGC=S△AGF:S△GFC=AF:FC;

S△AGC:S△BCG=S△ADG:S△DGB=AD:DB;

⑹差不变原理

知5-2=3,则圆点比方点多3。

⑺隐含条件的等价代换

例如弦图中长短边长的关系。

⑻组合图形的思考方法

化整为零

先补后去

正反结合2.

立体图形

⑴规则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⑵不规则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整体观照法

⑶体积的等积变形

①水中浸放物体:V升水=V物

②测啤酒瓶容积:V=V空气+V水

⑷三视图与展开图

最短线路与展开图形状问题

⑸染色问题

几面染色的块数与“芯”、棱长、顶点、面数的关系。

四、典型应用题

1.植树问题

①开放型与封闭型

②间隔与株数的关系

2.方阵问题

外层边长数-2=内层边长数

(外层边长数-1)×4=外周长数

外层边长数2-中空边长数2=实面积数

3.列车过桥问题

①车长+桥长=速度×时间

②车长甲+车长乙=速度和×相遇时间

③车长甲+车长乙=速度差×追及时间

列车与人或骑车人或另一列车上的司机的相遇及追及问题

车长=速度和×相遇时间

车长=速度差×追及时间

4.年龄问题

差不变原理

5.鸡兔同笼

假设法的解题思想

6.牛吃草问题

原有草量=(牛吃速度-草长速度)×时间

7.平均数问题

8.盈亏问题

分析差量关系

9.和差问题

10.和倍问题

11.差倍问题

12.逆推问题

还原法,从结果入手

13.代换问题

列表消元法

等价条件代换

五、行程问题

1.相遇问题

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

2.追及问题

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3.流水行船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4.多次相遇

线型路程:

甲乙共行全程数=相遇次数×2-1

环型路程:

甲乙共行全程数=相遇次数

其中甲共行路程=单在单个全程所行路程×共行全程数

5.环形跑道

6.行程问题中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

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正比。

7.钟面上的追及问题。

时针和分针成直线;

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8.结合分数、工程、和差问题的一些类型。

9.行程问题时常运用“时光倒流”和“假定看成”的思考方法。

六、计数问题

1.加法原理:分类枚举

2.乘法原理:排列组合3.

容斥原理:

总数量=A+B+C-(AB+AC+BC)+ABC

常用:总数量=A+B-AB

4.抽屉原理:

至多至少问题

5.握手问题

在图形计数中应用广泛

角、线段、三角形,②

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七、分数问题

1.量率对应

2.以不变量为“1”

3.利润问题

4.浓度问题

倒三角原理

例:

5.工程问题

合作问题

水池进出水问题

6.按比例分配

八、方程解题

1.等量关系

相关联量的表示法

例:

+

=100

甲÷乙=3

x

100-x

3x

x

②解方程技巧

恒等变形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

代入法、消元法

3.不定方程的分析求解

以系数大者为试值角度

4.不等方程的分析求解

九、找规律

⑴周期性问题

年月日、星期几问题

余数的应用

⑵数列问题

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an=a1+(n-1)d

求项数:

n=

求和:

S=

等比数列

求和:

S=

裴波那契数列

⑶策略问题

抢报30

放硬币

⑷最值问题

最短线路

a.一个字符阵组的分线读法

b.在格子路线上的最短走法数

最优化问题

a.统筹方法

b.烙饼问题

十、算式谜

1.填充型

2.替代型

3.填运算符号

4.横式变竖式

5.结合数论知识点

十一、数阵问题

1.相等和值问题

2.数列分组

⑴知行列数,求某数

⑵知某数,求行列数

3.幻方

⑴奇阶幻方问题:

杨辉法

罗伯法

⑵偶阶幻方问题:

双偶阶:对称交换法

单偶阶:同心方阵法十二、二进制

1.二进制计数法

二进制位值原则

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互相转化

二进制的运算

2.其它进制(十六进制)

十三、一笔画

1.一笔画定理:

⑴一笔画图形中只能有0个或两个奇点;

⑵两个奇点进必须从一个奇点进,另一个奇点出;

2.哈密尔顿圈与哈密尔顿链

3.多笔画定理

笔画数=

十四、逻辑推理

1.等价条件的转换

2.列表法

3.对阵图

竞赛问题,涉及体育比赛常识

十五、火柴棒问题

1.移动火柴棒改变图形个数

2.移动火柴棒改变算式,使之成立

十六、智力问题

1.突破思维定势

2.某些特殊情境问题

十七、解题方法

(结合杂题的处理)

1.代换法

2.消元法

3.倒推法

4.假设法

5.反证法

6.极值法

7.设数法

8.整体法

9.画图法

10.列表法

11.排除法

12.染色法

13.构造法

14.配对法

15.列方程

⑴方程

⑵不定方程

⑶不等方程

第三篇: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班级:学号:姓名: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①

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1、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2、每份数×份数=总数 份数=总数÷每份数 每份数=总数÷份数 3、1倍数×倍数=几倍数 倍数=几倍数÷1倍数 1倍数=几倍数÷倍数

4、速度×时间=路程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5、单价×数量=总价 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6、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7、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8、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9、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10、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11、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12、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或 和-小数=大数)

13、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或 小数+差=大数)

14、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15、浓度问题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浓度 溶液质量×浓度=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浓度=溶液质量

16、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

=(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班级:学号:姓名: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S:面 a:边长)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²

2、正方体(V:体积 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 S =6a²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³

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长+宽)×2 C=2(a+b)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V:体s:面积a:长b:宽h:高)(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2)体积=长×宽×高 V=abh

5、三角形(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 s=ah

7、梯形(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圆形(S:面积 C:周长d=直径 r=半径)(1)周长=直径×л=2×л×半径

C=лd=2лr(2)面积=半径×半径×л S=лr²数的互化

1.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2.分数化成小数:用分母去除分子。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3.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 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4.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5.百分数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6.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7.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班级:学号:姓名: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②

性质和规律

(一)商不变的规律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二)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 3.小数点向左移或者向右移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位。

1.被除数÷除数=

(四)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

被除数=被除数:除数

除数aa÷b==a:b(b≠0)

b2.因为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比的后项不能为零。

3.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

运算的意义

(一)整数四则运算 1整数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2整数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3整数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4 整数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

(二)小数四则运算 1.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

2.小数减法:

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3.小数乘法: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4.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5.乘方:

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例如 3×3 =3²

(三)分数四则运算

1.分数加法: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2.分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班级:学号:姓名:

4.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5.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四)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a+b=b+a。2.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a+b)+c=a+(b+c)。3.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即a×b=b×a。4.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即(a×b)×c=a×(b×c)。5.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即(a+b)×c=a×c+b×c。6.减法的性质: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所有减数的和,差不变,即a-b-c=a-(b+c)。

(五)运算法则 1.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2.整数减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3.整数乘法计算法则:

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4.整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 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哪一

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数。5.小数乘法法则:

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位数不够,就用“0”补足。6.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7.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8.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9.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的法则进行计算。

10.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

11.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12.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六)运算顺序

1.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

2.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

3.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 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4.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5.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6.第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班级:学号:姓名: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③

度量

一 长度

(一)什么是长度

长度是一维空间的度量。(二)长度常用单位

* 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三)单位之间的换算

* 1毫米 =1000微米 * 1厘米 =10 毫米 * 1分米 =10 厘米 * 1米 =1000 毫米 * 1千米(公里)=1000 米 二 面积

(一)什么是面积

面积,就是物体所占平面的大小。对立体物体的表面的多少的测量一般称表面积。

(二)常用的面积单位

*平方毫米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 公顷 *平方千米

(三)面积单位的换算

* 1平方厘米 =100平方毫米 *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 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 * 1公倾=10000平方米 * 1平方千米 =100 公顷 三 体积和容积

(一)什么是体积、容积

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二)常用单位 1.体积单位

* 立方米(m³)* 立方分米(dm³)* 立方厘米(cm³)2.容积单位 * 升(L)* 毫升(mL)

(三)单位换算 1.体积单位

*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容积单位

* 1升=1000毫升 * 1升=1立方米

* 1毫升=1立方厘米 四 质量

(一)什么是质量

质量,就是表示表示物体有多重。

(二)常用单位

* 吨(t)* 千克(kg)* 克(g)

(三)常用换算 * 一吨=1000千克 * 1千克=1000克 五 时间

(一)什么是时间

是指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

(二)常用单位

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三)单位换算 * 1世纪=100年

* 1年=365天平年 * 1年=366天 闰年

*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是大月, 大月有31 天

* 四、六、九、十一是小月小月, 小月有30天

*平年2月有28天 闰年2月有29天 * 1天= 24小时 * 1小时=60分 * 1分=60秒 六 货币

(一)什么是货币

货币是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别的商品。

(二)常用单位 * 元 * 角 * 分

(三)单位换算 * 1元=10角 * 1角=10分

班级:学号:姓名: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④

代数初步知识

一、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 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把数量关系简明的表达出来,同时也可以表示运算的结果。2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性质、几何形体的计算公式(1)常见的数量关系

路程用s表示,速度v用表示,时间用t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s=vt v=s÷tt=s÷v 总价用a表示,单价用b表示,数量用c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a=bcb=a÷cc=a÷b(2)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3)用字母表示几何形体的公式

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C=2(a+b)S=ab 正方形的边长a用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4a S=a²

平行四边形的底a用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S=ah 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S=ah÷2 梯形的上底用a表示,下底b用表示,高用h表示,中位线用m表示,面积用S表示。S =(a+b)h÷2 S=mh

圆的半径用r表示,直径用d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C=∏d=2∏r S=∏r²

扇形的半径用r表示,n表示圆心角的度数,面积用S表示。S=∏r²(n÷360)

长方体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表示,表面积用S 表示,体积用V表示。V=sh S=2(ab+ah+bh)V=abh 正方体的棱长用a表示,底面周长C用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体积用V表示.S=6a² V=a³

圆柱的高用h表示,底面周长用c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体积用V表示.S侧=ch S表=S侧+2S底 V=sh 圆锥的高用h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体积用V表示.V=Sh÷3 用字母表示数的写法

*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记作“.”,或者省略不写,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当“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省略不写。*在一个问题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量,不同的量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问题的答案时,除数一般写成分母,如果式子中有加号或者减号,要先用括号把含字母的式子括起来,再在括号后面写上单位的名称。4将数值代入式子求值

* 把具体的数代入式子求值时,先写出字母等于几,然后写出原式,再把数代入式子求值。字母表示的是数,后面不写单位名称。* 同一个式子,式子中所含字母取不同的数值,那么所求出的式子的值也不相同。

班级:学号:姓名:

二、简易方程

(一)方程和方程的解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注意方程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方程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三、解方程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四、列方程解应用题 1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意义

* 用方程式去解答应用题求得应用题的未知量的方法。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 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 找出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 列方程,解方程;

* 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 综合法: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 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

* 分析法: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范围(小学): a一般应用题; b和倍、差倍问题;

c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 d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e 比和比例应用题。五 比和比例 1比的意义和性质(1)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比的后项不能是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3)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4)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要求会求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

*线段比例尺: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目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5)按比例分配

*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2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1)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2)比例的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3)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3 正比例和反比例(1)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2)成反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班级:学号:姓名:

用字母表示:x×y=k(一定)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⑤

几何的初步知识

一 线和角(1)线 * 直线

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射线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 线段

线段有两个端点,它是直线的一部分;长度有限;两点的连线中,线段为最短。*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长度都相等。* 垂线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线的长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2)角

①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② 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平角: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这时所组成的角叫做平角。平角180°。

周角:角的一边旋转一周,与另一边重合。周角是360°。二平面图形 1.长方形(1)特征

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两条对称轴。

(2)计算公式 C=2(a+b)S=ab 2.正方形(1)特征: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4条对称轴。

(2)计算公式 C=4aS=a² 3.三角形

(1)特征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内角和是180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有三条高。(2)计算公式 S=ah÷2(3)分类 按角分

锐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各为45度,它有一条对称轴。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按边分

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不相等。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度相等;两个底角相等;有一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都相等;三个内角都是60度;有三条对称轴。4.平行四边形(1)特征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相对的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相邻的两个角的度数之和为180度。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2)计算公式 S=ah 5.梯形(1)特征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中位线等于上下底和的一半。等腰梯形有一条对称轴。

(2)公式 S=(a+b)h÷2=mh(m是中位线)6.圆

(1)圆的认识

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r表示。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每条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d表示。

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直径等于两个半径的长度,即d=2r。圆的大小由半径决定。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班级:学号:姓名:

(2)圆的画法 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半径); 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即圆心)上; 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3)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

(4)圆的面积

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5)计算公式

有8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 计算公式S=2(ab+ah+bh)V=shV=abh

(二)正方体 1. 特征

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六个面的面积相等 12条棱,棱长都相等 有8个顶点

正方体可以看作特殊的长方体 2. 计算公式 S表=6a²V=a³

(三)圆柱 1.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进一法: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数的时候,省略的位上的是4或者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2.计算公式 S侧=chS表=S侧+S底×2 d=2r r=d/2 C=∏d=2∏r S=∏r²

7.扇形

(1)扇形的认识

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扇形有一条对称轴。

(2)计算公式 S=n∏r²÷360(n是度数)8.环形(1)特征

由两个半径不相等的同心圆相减而成,有无数条对称轴。

(2)计算公式 S=∏(R²-r²)9.轴对称图形(1)特征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2)对称轴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2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一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菱形有2条对称轴,扇形有一条对称轴。三 立体图形

(一)长方体 1. 特征

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面积相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V=sh÷3

(四)圆锥

1.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测量圆锥的高: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2.计算公式 V= sh÷3

(五)球 1.认识

球的表面是一个曲面,这个曲面叫做球面。球和圆类似,也有一个球心,用O表示。

从球心到球面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球的半径,用r表示,每条半径都相等。

通过球心并且两端都在球面上的线段,叫做球的直径,用d表示,每条直径都相等,直径的长度等于半径的2倍,即d=2r。2.计算公式 d=2r

班级:学号:姓名:

第四篇: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5篇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

(一)数与计算

(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二)量与计量

钟面的认识(整时)。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

(四)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多和少的应用题(抓有效信息的能力)

(五)实践活动

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每组人数分布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2

一、圆的特征

1、圆是平面内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圆的特征:外形美观,易滚动。

3、圆心O:圆中心的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圆多次对折之后,折痕的相交于圆的中心即圆心。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直径d: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同圆或等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d=2r或r=d÷24、等圆:半径相等的圆叫做同心圆,等圆通过平移可以完全重合。同心圆:圆心重合、半径不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

5、圆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有一条对称轴的图形:半圆、扇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角。

有二条对称轴的图形:长方形

有三条对称轴的图形:等边三角形

有四条对称轴的图形:正方形

有无条对称轴的图形:圆,圆环

6、画圆

(1)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半径。(2)画圆步骤:定半径、定圆心、旋转一周。

二、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周长用字母C表示。

1、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2、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即:圆周率π=周长÷直径≈3.14

所以,圆的周长(c)=直径(d)×圆周率(π)—周长公式:c=πd,c=2πr

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3.14是近似值。

3、周长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也扩大多少倍,周长扩大的倍数与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相同。

4、半圆周长=圆周长一半+直径=πr+d

三、圆的面积s1、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如图把一个圆沿直径等分成若干份,剪开拼成长方形,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像越接近长方形。

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的一半(πr)×圆的半径(r)

S圆=πr×r=πr22、几种图形,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的周长最短,而长方形的周长最长;反之,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则,而长方形的面积则最小。

周长相同时,圆面积,利用这一特点,篮子、盘子做成圆形。

3、圆面积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周长也同时扩大多少倍,圆面积扩大的倍数是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的平方倍。

4、环形面积=大圆–小圆=πR2-πr2

扇形面积=πr2×n÷360(n表示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5、跑道:每条跑道的周长等于两半圆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条直跑道的和。因为两条直跑道长度相等,所以,起跑线不同,相邻两条跑道起跑线也不同,间隔的距离是:2×π×跑道宽度。

一个圆的半径增加a厘米,周长就增加2πa厘米。

一个圆的直径增加b厘米,周长就增加πb厘米。

6、任意一个正方形的内切圆即圆的直径是正方形的边长,它们的面积比是4∶π。

7、常用数据

π=3.14 2π=6.28 3π=9.42 4π=12.56 5π=15.7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3

(一)口算除法

1、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1)算除法,想乘法;比如60÷30=()就可以想(2)×30=60

(2)利用表内除法计算。利用除法运算的性质: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如:200÷50想20÷5=4,所以200÷50=4。

2、两位数除两位数或三位数的估算方法:除法估算一般是把算式中不是整十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用“四舍五入”法估算成整十数或几百几十的数,再进行口算。注意结果用“≈”号。

(二)笔算除法

1、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计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数比除数小,就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除数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如果除数是一个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就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做与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也可以把除数看做与它接近的几十五,再利用一位数的乘法直接确定商。

3、商一位数:

(1)两位数除以整十数,如:62÷30;

(2)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如:364÷70

(3)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如:90÷29(把29看做30来试商)

(4)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如:324÷81(把81看做80来试商)

(5)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如:104÷26(把26看做25来试商)

(6)同头无除商八、九,如:404÷42(被除数的位和除数的位一样,即“同头”,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不够除,即“无除”,不是商8就是商9。)

(7)除数折半商四五,如:252÷48(除数48的一半24,和被除数的前两位25很接近,不是商4就是商5。)

4、商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1)前两位有余数,如:576÷18

(2)前两位没有余数,如:930÷315、判断商的位数的方法:

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不够除,商是一位数;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够除,商是两位数。

(三)商的变化规律

1、商变化:

(1)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就除以(或乘)相同的数。

(2)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2、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四)简便计算:同时去掉同样多的0,如9100÷700=91÷7=13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4

1、上、下

(1)在具体场景中理解上、下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的方位,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2、前、后

(1)在具体场景中理解前、后、最×的含义,以及前后的相对性。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方位,会用前、后、最前、最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加减法

(一)本单元知识网络:

(二)各课知识点:

有几枝铅笔(加法的认识)

知识点:

1、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会读、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2、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的加法口算。

3、第一次出现了图形应用题,要让学生学会看图形应用型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

有几辆车(初步认识加法的交换律)

3、左、右(1)在具体场景中理解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左右的方位,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4、位置

(1)明确“横为行、竖为列”,并知道“第几行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的含义。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2个数据(2个维度)描述人或物体的具体位置。

(3)在具体情境中,能依据2个维度的数据找到人或物体的具体位置。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5

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小小运动会

1、应用10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的计算。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

3、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4、能利用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6

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

半时=30分60分=1时

60秒=1分30分=半时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 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吨1000克=1千克

倍的认识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 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同分子分母的分数。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7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用尺子画横线。

③从个位加起

④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写在个位、十位之间,不进位不写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用尺子画横线。

③从个位减起

④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到个位作10再减(借一要在头上写点),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不借位不写点

⑤得数写在横式上

2、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

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四舍五入”

如:49+42≈9028+45+24≈10098—17≈80

4030 50 20100 20更深一步的估计是能够估出比80大

注:当问题里出现“大约”两个字时,就需要估算。

3、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4、多几、少几已知的问题。比谁少几,就用谁减去几;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

方法:①根据已知,判断出与要求的未知,谁多谁少②求多的用加法,求少的用减法

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一、意思不同

基数是集合论中刻画任意集合大小的一个概念。两个能够建立元素间一一对应的集合称为互相对等集合。例如3个人的集合和3匹马的集合可以建立一一对应,是两个对等的集合。序数是在基数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层意思。

二、用处不同

基数可以比较大小,可以进行运算。

例如:

设|A|=a,|B|=β,定义a+β=|{(a,0):a∈A}∪{(b,1):b∈B}|。另,a与β的积规定为|AxB|,A×B为A与B的笛卡儿积。

序数,汉语表示序数的方法较多。通常是在整数前加“第”,如:第一,第二。也有单用基数的。如: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三、写法

基数:1、2、3

序数:第1、第2、第3

数与计算知识点

1、分数乘法: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但分子分母不能为零。

3、分数乘法意义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与分数相乘,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分数乘整数:数形结合、转化化归

5、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8

(一)分数乘法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分数乘整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分数,不能是整数。(第一个因数是什么都可以)

(二)分数乘法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用分子乘整数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1)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可先约分再计算。(整数和分母约分)

(2)约分是用整数和下面的分母约掉公因数。(整数千万不能与分母相乘,计算结果必须是最简分数)。

2、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是: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如果分数乘法算式中含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计算。

(2)分数化简的方法是: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3)在乘的过程中约分,是把分子、分母中,两个可以约分的数先划去,再分别在它们的上、下方写出约分后的数。(约分后分子和分母必须不再含有公因数,这样计算后的结果才是最简单分数)。

(4)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a×b=c,当b>1时,c>a。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这个数。a×b=c,当b<1时,c

一个数(0除外)乘等于1的数,积等于这个数。a×b=c,当b=1时,c=a。

在进行因数与积的大小比较时,要注意因数为0时的特殊情况。

(四)分数混合运算

1、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五)分数乘法应用题——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已知单位“1”的量,求单位“1”的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单位“1”的量与分数相乘。

2、巧找单位“1”的量:在含有分数(分率)的语句中,分率前面的量就是单位“1”对应的量,或者“占”“是”“比”字后面的量是单位“1”。

3、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1)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这个数量比单位“1”的量多(或少)的几分之几=这个数量;

(2)单位“1”的量×[1+这个数量比单位“1”的量多(或少)的几分之几]=这个数量。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9小学数学知识点全总结之一: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结合律(a+b)+c=a+(b+c)

减法性质 a-b-c=a-(b+c)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c+b×c

除法性质 a÷(b×c)=a÷b÷c

a÷(b÷c)=a÷b×c

(a+b)÷c=a÷c+b÷c

(a-b)÷c=a÷c-b÷c

商不变性质m≠0 a÷b=(a×m)÷(b×m)=(a÷m)÷(b÷m)

■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推广:一个因数扩大A倍,另一个因数扩大B倍,积扩大AB倍.一个因数缩小A倍,另一个因数缩小B倍,积缩小AB倍.■商不变规律: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推广:被除数扩大(或缩小)A倍,除数不变,商也扩大(或缩小)A倍.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A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A倍.■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性质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但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要注意余数.如:8500÷200= 可以把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100倍来除,即85÷2= ,商不变,但此时的余数1是被缩小100被后的,所以还原成原来的余数应该是100.

小学数学知识点全总结之二:简易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基本特点.既简单明了,又能表达数量关系的一般规律.■用字母表示数的注意事项

1、数字与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简写成““或省略不写.数与数相乘,乘号不能省略.2、当1和任何字母相乘时,“ 1” 省略不写.3、数字和字母相乘时,将数字写在字母前面.■含有字母的式子及求值

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或利用公式求值,应注意书写格式

■等式与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含有未知数;二是等式.所以,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在列方程解文字题时,如果题中要求的未知数已经用字母表示,解答时就不需要写设,否则首先演将所求的未知数设为x.■解方程的方法

1、直接运用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去解.如x-8=12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被乘数×乘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2、先把含有未知数x的项看作一个数,然后再解.如3x+20=41

先把3x看作一个数,然后再解.3、按四则运算顺序先计算,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如2.5×4-x=4.2,要先求出2.5×4的积,使方程变形为10-x=4.2,然后再解.4、利用运算定律或性质,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如:2.2x+7.8x=20

先利用运算定律或性质使方程变形为(2.2+7.8)x=20,然后计算括号里面使方程变形为10x=20,最后再解.

小学数学知识点全总结之三:比和比例

■比和比例应用题

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解题策略

按比例分配的有关习题,在解答时,要善于找准分配的总量和分配的比,然后把分配的比转化成分数或份数来进行解答

■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1、审题,找出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

2、分析,判断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3、设未知数,列比例式

4、解比例式

5、检验,写答语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0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符号/是什么意思数学

/在数学中是“除”的意思。例如:4/5我们可以说4除以5或者四分之五。数学符号的发明及使用比数字要晚,但其数量却超过了数字。现代数学常用的数学符号已超过了200个,其中,每一个符号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实数知识点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1

一、认识数

(一)、有趣的“0”“一年级0”可以表示没有,“0”可以参加计算,“0”在数中起到占位作用,“0”可以表示起点,表示0度。

(二)、基数与序数表示物体的多少时,用的是基数;

表示物体排列的次序时,用的是序数。基数与序数不同,基数表示物体的多少,序数表示物体的排列次序。

二、数一数

(一)、数简单图形数零乱放置的物体或数某一类图形的个数时,应先将所有物体依次标上序号,可以按照序号,顺序观察,数准指定的图形。

注意对于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结果也会不同。因此在数简单图形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二)、数复杂图形数复杂图形时可以按大小分类来数。

(三)、数数按条件的要求去数。

三、比较数列

比一比当比较的2个对象整齐的排列时,很容易采用连线比的方法比较出谁多谁少。如果比较的2个对象是杂乱排列的,可以通过数数目的方法进行比较。也可以采用分段比的方法。

四、动手做

(一)、摆一摆要善于寻找不同的方法。

(二)、移一移

五、找规律

(一)、图形变化的规律观察图形的变化,可以从图形的形状、位置、方向、数量、大小、颜色等方面入手,从中寻找规律。

(二)、数列的规律数列就是按一定规律排成的一列数。

怎样寻找已知数列的规律,并按规律填出指定的某个数是解题的关键。

(三)、数表的规律把一些数按照一定的规律,填在一个图形固定的位置上,再把按照这一规律填出的图形排列起来。

从给出的图形中寻找规律,按照规律填图是解题的关键。

六、填一填

(一)、填数字给出的算式是一组,不同算式中相同图形中所填的数字是相同的。

在做这些题时,不要为只填出一个答案而满足,应找出所有的答案。如果不必要一一列出时,应给以说明,这才是完整、正确的解答。

(二)、填符号比较2个数的大小,首先要比较2个数的位数,位数多的数大;

其次,当2个数的位数相同时,从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当2个数各个相同数位上的数都分别相同时,这2个数相等。

七、比较2个算式的大小的方法是:

(1)同一个数分别加上(或减去)1个相等的数,所得的结果相等;

(2)同一个数分别加上2个不同的数,所加的哪个数大,那个算式的结果就大;

(3)同一个数分别减去2个不同的数,所减的哪个数小,那个算式的结果就大;

(4)2个不同的数减去同一个数,哪个被减数大,那个算式的结果就大。七、说道理做数学题,每一步都要有理由,要把道理想清楚,说出来。

八、总结

应用题一道简单的应用题,是由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成的。一般先说题意,再列算式。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2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

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

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

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先通过关键句分析,“比”字前面是大数还是小数,“比”字后面是大数还是小数,问题里面要求大数还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4、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和……一共…….?

②……比……..多多少/几……?

③……比……..少多少/几……?

第三单元元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

(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

(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

(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

(4)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5)每个三角尺上都有1个直角,两个锐角。红领巾上有3个角,其中一个是钝角,两个是锐角。一个长方形中和正方形中都是有4个直角。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3

第一单元 数据整理与收集

1.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

2.会数“正”,知道一个“正”字代表数量5。

3.根据统计表,会解决问题。

4.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格。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的多,叫做平均分。

除法就是用来解决平均分问题的。

2.平均分里有两种情况:

(1)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例:24本练习本,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多少本?

列式:24÷6=4

(2)包含除(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

例:24本练习本,每人4本,能分给多少人?

列式:24÷4=63、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

例如: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例:42÷7=6 42是(被除数),7是(除数),6是(商;这个算式读作(42除以7等于6)。

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被除数÷除数=商。变式:被除数÷商=除数(如何求被除数,想:除数×商=被除数。)

5.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求商的方法:

(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的被除数。

一句口诀可以写四个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

例:用“三八二十四”这句口诀

A、24÷3=8 B、3×8=24

C、24÷3=8 D、24÷8=3

计算方法:12÷4=()时,想:()四十二,所以商是().6.解决问题

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3)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求8里有几个2,用除法计算。

(4)24里面有()个4,,20里面有()个5。(用除法计算。)

(5)最小公倍数问题:一堆水果,3个人正好分完,4个人也正好分完,问这堆水果最少有几个?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成轴对称图形的汉字:

一,二,三,四,六,八,十,大,干,丰,土,士,中,田,由,甲,申,口,日,曰,木,目,森,谷,林,画,伞,王,人,非,菲,天,典,奠,旱,春,亩,目,山,单,杀,美,春,品,工,天,网,回,喜,莫,罪,夫,黑,里,亚。

2、平移: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平移。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

(记住:平移只能上下移动或左右移动)

3、旋转: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例如:旋转木马、转动的风扇、转动的车轮等)

(一)填空

1、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车身的运动是()现象

2、教室门的打开和关闭,门的运动是()现象。

A.平移 B旋转 C平移和旋转

3、下面()的运动是平移。

A、旋转的呼啦圈 B、电风扇扇叶 C、拨算珠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这单元主要是考口算题。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求商方法:想“除数×()=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得商。

例.直接口算:28÷4 8÷82、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用除法计算。

例.填空:45÷9=5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还表示()里有()个();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一、混合计算

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二、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想好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2、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3、可以分布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请画出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并标上1和2)

1、同级运算的类型:

例: 23+6+18 32+11-8 53-24+38 2× 8÷4 72÷ 8×42、不同级运算的类型:

例:5× 6 +14 3× 7-16 3 + 5 ×9 45-9×3 45÷9+14 64÷ 8-83、带小括号运算的类型:方法: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例: 6×(7 + 2)(24-18)×9(14+35)÷7(82-18)÷8

4.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重点)。

弄清楚哪个数是前一步算式的结果,就用前一步算式替换掉那个数,其他的照写。当需要替换的是第二个数,必要时还需要加上小括号。

例:15+9=24 24÷3=8(强调括号不能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决需要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要想好先算出什么,在解答什么)

例:妈妈买回3捆铅笔,每捆8支,送给妹妹12支后,还剩多少支?

先算_______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学校买来80本科技书,分给六年级35本,剩下的分给其它5个年级,平均每个年级分到多少本?

6.练习十三 第4题(重点)

1.我们一共要烤90个面包,每次能烤9个,已经烤了36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2.我们家原来有25只兔子,又买了15只,一共有8个笼子,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3.小明有4套明信卡,每套8张,他把其中的5张送给了好朋友,还剩下几张?

4.工人叔叔要挖总长60米的水沟,已经挖好了15米,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最大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5、解决问题

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1)余数比除数小。

例:43÷7=()…()余数可能是()或者余数最大是()

(2)至少问题(进一法):商+1

例:有27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3)最多问题(去尾法)

例: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课例:

1.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2÷4=5(条)……2(人)

答:他们至少要租6条船。

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1、10个一百就是一千。

2、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百位上是几就几百,十位上几就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就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例如:20xx读作二千零三,2300读作二千三百】

3、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几个百就在百位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占位。【例如:三千五百写作3500,三千零六十九写作3069】

4、数的组成: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由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例:2369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二、10000以内数的认识1、10个一千是一万。

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与1000以内的数读法和写法相同。

3、最小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三位数是10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

三、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整百、整千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相加减。

(2)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个数的0。

2、估算

把数看做它的近似数再计算。

四、10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1)位数多的数就大,例如453 < 1000

(2)如果位数相同,就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反之就小;例如 357 < 978

(3)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上的数,依次类推。246 > 219

补充:

1、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记: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

2.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3、数的组成:就是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例:2647=()+()+()+()

4、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96页 例13(估大)

练习19 第8题(估小)

第八单元 克、千克

1.(千克)和(克)都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2、称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千克”作单位。

3、一个两分的硬币约是1克。两袋500克的盐约是1千克。

4、1千克=1000克 1kg=1000g.进率是1000.(1千克=1公斤、1公斤=2斤、1斤=500克、1斤=10两、1两=50克)

5、计算或者比较大小时,如果单位不同,就需要把单位统一。一般统一成单位“克”。

估计物品有多重,要结合物品的大小、质地等因素。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4

1.奇偶性

问题

奇+奇=偶奇×奇=奇

奇+偶=奇奇×偶=偶

偶+偶=偶偶×偶=偶

2.位值原则

形如:abc=100a+10b+c

3.数的整除特征:

整除数特征

2末尾是0、2、4、6、8

3各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5末尾是0或5

9各数位上数字的和是9的倍数

11奇数位上数字的和与偶数位上数字的和,两者之差是11的倍数

4和25末两位数是4(或25)的倍数

8和125末三位数是8(或125)的倍数7、11、13末三位数与前几位数的差是7(或11或13)的倍数

4.整除性质

①如果c|a、c|b,那么c|(ab)。

②如果bc|a,那么b|a,c|a。

③如果b|a,c|a,且(b,c)=1,那么bc|a。

④如果c|b,b|a,那么c|a.⑤a个连续自然数中必恰有一个数能被a整除。

5.带余除法

一般地,如果a是整数,b是整数(b≠0),那么一定有另外两个整数q和r,0≤r

当r=0时,我们称a能被b整除。

当r≠0时,我们称a不能被b整除,r为a除以b的余数,q为a除以b的不完全商(亦简称为商)。用带余数除式又可以表示为a÷b=q……r,0≤r

小学生奥数知识点

数列求和:

等差数列:在一列数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一定的,这样的一列数,就叫做等差数列。

基本概念:首项: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一般用a1表示;

项数:等差数列的所有数的个数,一般用n表示;

公差: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一般用d表示;

通项:表示数列中每一个数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

数列的和:这一数列全部数字的和,一般用Sn表示。

基本思路:等差数列中涉及五个量:a1,an,d,n,sn,通项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求和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这第四个。

基本公式:通项公式:an=a1+(n-1)d;

通项=首项+(项数一1)×公差;

数列和公式:sn,=(a1+an)×n÷2;

数列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公式:n=(an+a1)÷d+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公差公式:d=(an-a1))÷(n-1);

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关键问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确定使用的公式

小学奥数几何知识点整理

鸟头定理即共角定理。

燕尾定理即共边定理的一种。

共角定理:

若两三角形有一组对应角相等或互补,则它们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角两边乘积的比。

共边定理:

有一条公共边的三角形叫做共边三角形。

共边定理:设直线AB与PQ交与M则S△PAB/S△QAB=PM/QM

这几个定理大都利用了相似图形的方法,但小学阶段没有学过相似图形,而小学奥数中,常常要引入这些,实在有点难为孩子。

为了避开相似,我们用相应的底,高的比来推出三角形面积的比。

例如燕尾定理,一个三角形ABC中,D是BC上三等分点,靠近B点。连接AD,E是AD上一点,连接EB和EC,就能得到四个三角形。

很显然,三角形ABD和ACD面积之比是1:2

因为共边,所以两个对应高之比是1:2

而四个小三角形也会存在类似关系

三角形ABE和三角形ACE的面积比是1:2

三角形BED和三角形CED的面积比也是1:2

所以三角形ABE和三角形ACE的面积比等于三角形BED和三角形CED的面积比,这就是传说中的燕尾定理。

以上是根据共边后,高之比等于三角形面积之比证明所得。

必须要强记,只要理解,到时候如何变形,你都能会做。至于鸟头定理,也不要死记硬背,掌握原理,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5

1、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cm2)、平方分米(dm2)、平方米(m2)、公顷、平方千米(km2)。

2、(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测量土地的面积,可以用公顷作单位。

例如:鸟巢的占地面积约1公顷。400跑道围起来的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5)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

3、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1)首先要记住它们之间的进率: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2)换算方法:

○1把高级单位化为低级单位,要用乘法计算,只要用高级单位前面的数去乘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即高化低,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移几位,看进率。)

○2把低级单位聚成高低级单位,要用除法计算,只要用低级单位前面的数去除以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即低化高,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移几位,看进率。)

a、把公顷转化为平方米,只要在公顷前面的数据后面直接添写4个0。

b、把平方米转化为公顷,只要在平方米前面的数据后面直接去掉4个0。

c、把平方千米转化为公顷,只要在平方千米前面的数据后面直接添写2个0。

d、把平方千米转化为平方米,只要在平方千米前面的数据后面直接添写6个0。

e、把平方米转化为平方千米,只要在平方米前面的数据后面直接去掉6个0。

4、填写面积单位的规律:

(1)国土面积、省份(含直辖市)面积、省会城市面积、州(市)面积、县、乡镇面积、村委会、村庄面积、一般要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2)公园、院(校)园、体育场(馆)等,一般要用“公顷”作单位。

(3)房屋(建筑)面积、教室面积、校园绿化面积等,一般要用“平方米”作单位。

第五篇: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奇数与偶数: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反之,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

质数(素数)与合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由于1的因数只有1个,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公因数。它的个数是有限的,既有最大的,也有最小的。

互质数: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而没有其他公因数的,这两个数就叫互质数。质数与互质数:两个质数,不能肯定就是互质数。只有两个不相同的质数,才能肯定是互质数。另外,两个合数既可能是互质数,也可能不是互质数,但不能说两个合数一定不是互质数。

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就叫做分解质因数。

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公倍数。它的个数是无限的,只有最小的,没有最大的。

最大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就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无限个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就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能被2整除的判断方法: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只要看这个数的末尾是否有0、2、4、6、8这五个数的其中一个即可。

能被5整除的判断方法:一个数能否被5整除,只要看这个数的末尾是否有0、5这两个数的其中一个即可。

能被3整除的判断方法: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只要看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能否被3整除。

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

分数化有限小数的判断方法: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主要看分母(这里的分数一定是最简分数)是不是只有质因数“2或5”。掺杂任何其他质因数,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反之,就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通分、约分

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的,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分数计算到最后,得数必须化成最简分数。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方程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准确数与近似数(近似值):与实际情况完全符合的数,叫做准确数。与实际情况接近而有一定误差的数,叫做近似数(或叫近似值)。

公历年的平年、闰年平年:把公历年份除以4(这里不是整百的公历年份)有余数时,就把这一年叫做平年,全年365天。其中二月份有28天。

闰年:把公历年份除以4(这里不是整百的公历年份)余数为零时,就把这一年叫做闰年,全年366天。其中二月份有29天。如果年份是整百的,则除以400,再看余数。

时刻与时间:时刻表示一天内某一个特指的时候,例如上午8时30分开会,这里的“8时30分”这是时刻。

时间表示两个时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例如,做作业用去30分钟,这里的“30分钟”就是时间。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垂足: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其交点叫垂足。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线最短。

角:锐角(小于90的角)、直角(等于90的角)、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平角(等于180的角)、周角(等于360的角)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面积:物体的表面或者平面图形的大小。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

容积:一个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积或容量。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1、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3、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5、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6、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7、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8、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9、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10、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公因数、公倍数问题:运用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解答应用题,叫做公因数、公倍数问题。

例1:一块长方体木料,长2.5米,宽1.75米,厚0.75米。如果把这块木料锯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木块,不准有剩余,而且每块的体积尽可能的大,那么,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多少?共锯了多少块?

分析:2.5=250厘米 1.75=175厘米0.75=75厘米

其中250、175、75的最大公因数是25,所以正方体的棱长是25厘米。

(250÷25)×(175÷25)×(75÷25)=10×7×3 =210(块)

答:正方体的棱长是25厘米,共锯了210块。

2、两啮合齿轮,一个有24个齿,另一个有40个齿,求某一对齿从第一次接触到第二次接触,每个齿轮至少要转多少周?

分析:因为24和40的最小公倍数是120,也就是两个齿轮都转120个齿时,第一次接触的一对齿,刚好第二次接触。

120÷24=5(周)120÷40=3(周)

答:每个齿轮分别要转5周、3周。

*单位换算* 1厘米 =10 毫米

1分米 =10 厘米

1米 =1000 毫米

1千米 = 1000 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

1公倾 =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 =100 公顷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升 =1000毫升

1升 =1立方米 * 1毫升=1立方厘米

1吨=1000千克

1千克 = 1000克 1世纪=100年

平年:1年=365天

闰年:一年=366天

1天= 24小时

1小时=60分

1分=60秒

一、植树问题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二、置换问题:

题中有二个未知数,常常把其中一个未知数暂时当作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假设性的运算。其结果往往与条件不符合,再加以适当的调整,从而求出结果。

例:一个集邮爱好者买了10分和20分的邮票共100张,总值18元8角。这个集邮爱好者买这两种邮票各多少张?

分析:先假定买来的100张邮票全部是20分一张的,那么总值应是20×100=2000(分),比原来的总值多2000-1880=120(分)。而这个多的120分,是把10分一张的看作是20分一张的,每张多算20-10=10(分),如此可以求出10分一张的有多少张。

列式:(2000-1880)÷(20-10)

=120÷10 =12(张)→10分一张的张数

100-12=88(张)→20分一张的张数或是先求出20分一张的张数,再求出10分一张的张数,方法同上,注意总值比原来的总值少。

三、盈亏问题(盈不足问题):

题目中往往有两种分配方案,每种分配方案的结果会出现多(盈)或少(亏)的情况,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盈亏问题(也叫做盈不足问题)。解答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求出由于每份数的变化所引起的余数的变化,从中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被分配物品的数量。其计算方法是:

当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时: 每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当两次都有余数时: 总份数=(较大余数-较小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当两次都不足时:

总份数=(较大不足数-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1、解放军某部的一个班,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如果每人栽5棵树苗,还剩下14棵树苗;如果每人栽7棵,就差4棵树苗。求这个班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棵树苗

分析:由条件可知,这道题属第一种情况。列式:(14+4)÷(7-5)=18÷2 = 9(人)

5×9+14 =45+14 =59(棵)

或:7×9-4 =63-4 =59(棵)

答:这个班有9人,一共有树苗59棵。

2、学校把一些彩色铅笔分给美术组的同学,如果每人分给五枝,则剩下45枝,如果每人分给7枝,则剩下3枝。求美术组有多少同学?彩色铅笔共有几枝?

(45—3)÷(7-5)=21(人)21×5+45=150(枝)答:略。*

四、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两人的年龄差不变,而倍数差却发生变化。

常用的计算公式是:

成倍时小的年龄=大小年龄之差÷(倍数-1)

几年前的年龄=小的现年-成倍数时小的年龄

几年后的年龄=成倍时小的年龄-小的现在年龄

1、父亲今年54岁,儿子今年12岁。几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

(54-12)÷(4-1)=42÷3 =14(岁)→儿子几年后的年龄

14-12=2(年)→2年后

答:2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例

2、父亲今年的年龄是54岁,儿子今年有12岁。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7倍?

(54-12)÷(7-1)=42÷6=7(岁)→儿子几年前的年龄

12-7=5(年)→5年前

答:5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7倍。

3、王刚父母今年的年龄和是148岁,父亲年龄的3倍与母亲年龄的差比年龄和多4岁。王刚父母亲今年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148×2+4)÷(3+1)

=300÷4 =75(岁)→父亲的年龄

148-75=73(岁)→母亲的年龄

答:王刚的父亲今年75岁,母亲今年73岁。

或:(148+2)÷2 =150÷2 =75(岁)75-2=73(岁)

五、鸡兔同笼问题:

已知鸡兔的总只数和总足数,求鸡兔各有多少只的一类应用题,叫做鸡兔问题,也叫“龟鹤问题”、“置换问题”。

一般先假设都是鸡(或兔),然后以兔(或鸡)置换鸡(或兔)。常用的基本公式有:

(总足数-鸡足数×总只数)÷每只鸡兔足数的差=兔数

(兔足数×总只数-总足数)÷每只鸡兔足数的差=鸡数

例:鸡兔同笼共有24只。有64条腿。求笼中的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64-2×24)÷(4-2)=(64-48)÷(4-2)=16 ÷2 =8(只)→兔的只数

24-8=16(只)→鸡的只数

答:笼中的兔有8只,鸡有16只。

六、牛吃草问题(船漏水问题):

若干头牛在一片有限范围内的草地上吃草。牛一边吃草,草地上一边长草。当增加(或减少)牛的数量时,这片草地上的草经过多少时间就刚好吃完呢?

1、一片草地,可供15头牛吃10天,而供25头牛吃,可吃5天。如果青草每天生长速度一样,那么这片草地若供10头牛吃,可以吃几天?

分析:一般把1头牛每天的吃草量看作每份数,那么15头牛吃10天,其中就有草地上原有的草,加上这片草地10天长出草,以下类推……其中可以发现25头牛5天的吃草量比15头牛10天的吃草量要少。原因是因为其一,用的时间少;其二,对应的长出来的草也少。这个差就是这片草地5天长出来的草。每天长出来的草可供5头牛吃一天。如此当供10牛吃时,拿出5头牛专门吃每天长出来的草,余下的牛吃草地上原有的草。(15×10-25×5)÷(10-5)=(150-125)÷(10-5)=25÷5 =5(头)→可供5头牛吃一天。

150-10×5 =150-50 =100(头)→草地上原有的草可供100头牛吃一天

100÷(10-5)=100÷5 =20(天)

答:若供10头牛吃,可以吃20天。

2、一口井匀速往上涌水,用4部抽水机100分钟可以抽干;若用6部同样的抽水机则50分钟可以抽干。现在用7部同样的抽水机,多少分钟可以抽干这口井里的水?

(100×4-50×6)÷(100-50)=(400-300)÷(100-50)=100÷50 =2 400-100×2 =400-200=200

200÷(7-2)=200÷5 =40(分)

答:用7部同样的抽水机,40分钟可以抽干这口井里的水。

七、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八、追及问题

下载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数的性质和规律(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数的性质和规律(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数英知识点总结

    小学语文学科各年级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及部分解释说明一年级:1、(1)学习23个声母。(2)24个韵母。(3)四种声调和轻声。(4)整体认读音节16个。(5)认识大写字母并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6)能......

    初中数学数与代数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数与代数知识点总结: 数与代数知识点是初中学习数学时期的主要知识点之一,主要包括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整式、分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

    高数知识点总结

    高数重点知识总结 1、基本初等函数:反函数(y=arctanx),对数函数(y=lnx),幂函数(y=x),指数函数(yax),三角函数(y=sinx),常数函数(y=c) 2、分段函数不是初等函数。 x2xxlim1 3、无穷......

    小学数学各年级知识点总结

    如何学好小学数学?上海小学数学各年级知识点总结 一、小学数学各年级知识点 一年级 认识数学 认识数字 大小比较 加减学习与认识 物体的认识 二年级 简单的加减乘法四则混......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实用20篇)

    篇1: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

    小学数学知识点最全总结

    小学数学知识点最全总结,必须收藏起来!1、归一问题【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数量关系】总......

    小学数学二年级知识点总结

    小学数学二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 100厘米=1米或者1米=100厘米。 2.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其长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射线是直的,有一个端点,不可以测量其长......

    小学数学知识点精心总结大全

    第一章 数和数的运算 一 概念(一)整数1 整数的意义 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2 自然数 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