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时间:2019-05-12 12:1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一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必修1 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课堂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总体小康的发展历程;

2、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宏观表现及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及具体进程的不平衡性;

3、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

【课前预习】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1)总体小康的发展历程:。

(2)总体小康成就的表现:①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从过渡到,部分向迈进。

②从宏观上看。

(3)总体小康的特点、、的小康。

2、我国已经达到小康,还是、、的小康。

(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增强。

2、全面。

3、,基本形成和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课堂探究活动】

(1)阅读教材,中山人生活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请和你的家人交流一下家乡的变化?

(2)小康社会的历史渊源?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过程?

【知识点归纳】

1、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意义;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

【课后作业】

1、二十世纪末,我国基本实现了小康,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要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

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②本世纪头二十年要实现的奋斗目标

③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必然要求④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重要步骤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认识错误的是

A.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历程B.必须保持各地区的平衡发展不允许出现贫富不均

C.支持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D.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段

【课后反思】

第二篇:全面建设小康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当代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的十六大所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针对我国目前所达到的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状态而言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更”,即“更高水平”、“更全面”和“更平衡”。

2)所谓更高水平,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要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我国的小康社会建立在一个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3)所谓更全面,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居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更为充分的满足,获得政治、精神文化生活更为充分的满足,获得优美生态环境和个性自由方面更为充分的满足,等等。

4)所谓更平衡,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目前明显存在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社会阶层差别等不断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并逐步缩小,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富民强国、民主进步、文明和谐,亦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第二,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另外,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和平外交,维护和平、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千万不可忽视。

全面建设小康将使我国成为 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成为人们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的国家,成为人们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民主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国家。

第三篇:全面建设小康乡镇经验总结材料

全面建设小康乡镇经验总结材料

“>全面建设小康乡镇经验总结材料2007-02-06 09:59:0

4全面实现小康乡镇经验总结汇报

挖掘自身优势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全面实现小康乡镇

我们界牌镇位于天长市东面高邮湖畔,与江苏省菱塘回族乡毗邻。距县城25公里。三面环水,水资源非常丰富。全镇共有11个行政村,其中南尖村是全市唯一的回民村,13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294人。辖区内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达3万亩,可水产养殖面积万多亩。全乡境内有5个自然形成的小湖泊和2个人工小水库,总蓄水面积1800亩,容量500万立方米。

全镇水资源丰富,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土质肥沃,尤其是水资源在全市

28个乡镇中条件得天独厚,适应鱼、虾、蟹、田螺等各类水产养殖以及粮食、制种、蔬菜、花卉等多种农作物生长。

近年来,围绕市委、市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程,我们利用自身优势,水陆一起来,搞两栖作战,党委政府主要起到了引导、组织、协调、服务的作用,以专业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建设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村级集体积累和乡级财政收入为目的,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了我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积极探索,不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乡镇一级机关要继续按照依法行政、精简、效能的要求,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大力推进政务公开,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和办事程序,增强为“三农”服务的意识,做好政府该

做的事。要积极稳妥地开展区划调整工作,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乡镇区划,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乡镇行政管理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积极推进事业职能运作模式创新、所有制形式创新和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对于那些承担社会公益职能,必须由国家举办的事业单位要坚决稳住,政府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予以重点保障;对那些可由市场配置资源、社会力量承担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要坚决放开,促使其与财政脱钩,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决不能再走全部由政府包揽的老路。通过机构改革,我觉得我们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创新了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步伐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在理顺职责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机关、事业机构运行体系,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步伐,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提高了行政效率。一是机构交叉重叠问题得到了有效解

决,部门职能界定明晰、工作职责明确。二是实现了精兵简政,提高了工作效率。经过了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竞争上岗磨练,乡镇机关干部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上下一致的服务意识、只争朝夕的效率意识明显增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蔚然成风。三是乡镇工作节奏明显加快,行政效能明显提高。改革后,乡镇行政机关和事业站所减人不减事,一个萝卜一个坑,有的一人身兼数职,每人每岗都有明确的职责、严格的考核,容不得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从而加快了工作节奏,提高了工作效能。

2、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有效巩固了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有调查材料显示,我国目前县乡两级财政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1%,但县乡两级财政供养的人员却占了全国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71%,乡镇平均每68个农民就要供养一名机关干部或事业人员,农民负担由此可见一斑。乡镇综

合配套改革后,乡镇减少支出超过20万元。减轻农民负担、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调整优化了干部队伍,激发增强了乡镇发展活力

长期以来,乡镇机构设置过多过滥、领导职数设置过多过滥、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过滥,已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在全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镇发展的快慢,直接决定全市发展的快慢。本次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在调整机构设置、优化人员队伍的基础上,建立充满活力的乡镇行政、事业管理运行体系,使得乡镇行政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得到优化整合,使得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活力得到全面激发。乡镇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更强了,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团结拼博的干劲更足了,乡镇统筹协调、快速发展的势头更猛了。

二、强化村民自治,进一步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央相继推出了诸如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推行村民自治、实行税费改革等重大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其中,村民自治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村级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而农村村级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以什么组织形式为基础,针对哪些事务,由谁来主导。但在国家《村委会组织法》修改之前,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村民自治组织没有摆脱政府附属的性质,国家仍可直接具体管理、控制自治组织的活动。在这种体制下搞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目的当然是保障和维护这种体制。1998年修订了《村委会组织法》,把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领导”关系改为”指导”关系,政府不再干预村民自

治范围内的事务,彻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自治组织民主决定自治范围内的各项事务。这一修改肯定了广大农民的自治实践,为推动新型的村民自治提供了政治体制上的条件和法律上的保障。至此,村级民主法制建设的切入点和基本途径就找到了,即建立于村民自治这一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建立自治性质的民主组织形式,主体是全体村民,重点是关于自治的制度建设,主要任务是农村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主要目标是扩大农民的直接民主权利,为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根据广大农民的自治实践,需要特别强调两个问题。第一,民主组织形式是个关键。虽然土地承包关系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及农民的承包化经营,为农民自我管理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体制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由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特点,特别是乡镇一级习惯于任免村干部、下

达各种指令干预农民承包关系和生产经营活动,农民以个人力量保障其经济利益是十分困难的。我国农村的生产力还处在不发达阶段,而农民的民主权利则更落后一些。他们不仅离参与国家管理尚有很大差距,甚至还没有真正达到管理自己事务的程度。之所以如此,关键就是没有建立起实现农民民主权利的组织形式,使农民的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无法具体落实。因此,应当依照法律把村民自治组织建立起来,把素质高、能力强、有水平、有威信的人推选进村委会,这是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前提。第二,强化直接民主是个核心。虽然有自治组织形式,但不能实现村民的直接民主权利,也是徒有其名,没有民主的作用。例如有些村委会还是个别人说了算,甚至理解成村民自治就是村主任自治或村委会自治,这就偏离了自治的性质。必须把”四民主两公开”作为实现村民自治的基本标准,让农民通过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在自治的形式下统一起来,克服分散性,积聚群众的力量,切实管理自己的事务。有了村民自治这个基础,才能为农民进一步介入管理国家事务提供政治条件,发挥农民在国家政治和决策中的作用。这就是村民自治在国家整体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伟大意义。以上说明,村民自治不仅是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基本途径,而且搞好村民自治对于推进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村民自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这几年的村民自治实践证明它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障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农村经过20多年改革,确立了集体土地家庭承包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成为市场主体等伟大成果。为了保障农村经济改革的成果,控制政府过度干预农民的权利,防止退回计划经济的老路,抵制少数农村干部违背党的政策的官僚主义和违法行为,必须强化农民捍卫自己合法权益的

权利。另外,因共同的土地和经济关系而联系起来的农民,受深厚的农村文化和社会传统的影响,比城市居民更容易接受社区自治所形成的权威,也更倾向于经济和社会关系的稳定。由于这两个因素,农民有自发组织起来的强烈愿望,共同保护其经济利益。这种背景使村民自治必须要把农村一些最重要的权利作为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资格和权利;自行决定其市场活动的权利;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民主管理的权利;作为农村社区成员有管理本社区事务的权利。显而易见,村民自治是农民要求在市场经济中身份独立的一个明显标志。村民自治保障了农民的这种独立,也就保障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因此,村民自治不仅是农民追求民主权利的活动,而且还是把民主权利作为保障其经济权利和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一旦经济权利成为村民在自治组织中的基本权利,村民自治的框架就基本建立起来了,因为自治组织统一承担

了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双重职能,有条件使农村实现协调发展。

根据这些情况,评价一个村的村民自治搞得是否成功,不是只看其制定了多少规章制度,关键要看它对农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这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否巩固了农村改革的成果、稳定了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维护了农民的利益、理顺了农村的生产关系、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其次,是否巩固了农村家庭承包制度、保障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保证了农民的市场主体的权利、分散了农民的市场风险、深化了农村的社会化服务;第三,是否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改革提供了宽松的环境、鼓励农民为发展农村生产力创造新模式、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从民主政治建设的角度看,实行村民自治的最重要意义是为改变政府以各种形式直接管理农民的传统模式提供了新的经验。我国两千多年以来,这个传

统模式基本上处于一个超稳定状态,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即使最近20年农村实行经济改革,人们已经发现这个传统模式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却仍在普遍沿用,这已成为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村民自治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树立了一个严格法律实施或把法律作为治理工具的典型,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在今后很长时期都将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应当指出,搞依法治村是把实行村民自治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和主要标准之一。在这个特定实践范围内,依法治村在一定程度上是实现村民自治的手段,是通过依法建立村民自治为农民的直接民主创设一种组织形式。由这个视角观察,依法治村显然比依法治县或依法治省的口号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因为后两者没有为社会提供新的民主组织形式,也没有改变组织法所设定的国家管理体制,主要是强调国家行为以法律为依据,其重点对象是国家行为的规则和方式,如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等等。可见,它们与村民自治基础上的依法治村模式有明显区别。一种是国家行为方式及其观念的转变,一种是农民民主组织形式的转变。前者属于国家管理体制问题,后者是社会政治基础建设问题。总之,村民自治顺应了我国农村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代要求,农村基层由国家管理向社会自我管理转变已成必然趋势,村民自治将成为农村基层社会自我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这种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出现是农村社会形态已处在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农村家庭承包制在我国农村将作为基本经济关系长期存在,它为实行村民自治提供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因而在农村从温饱到小康再到现代化的长期历史过程中,村民自治型社会管理模式都具有普遍适用性。村民自治的实践为正确处理农村中国家管理模式与自我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促进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非常成功的经验。

三、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引导农民入市场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这决定了农业生产必须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标准化运作,社会化服务,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才能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最终使农产品由商品转化为货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以专业化生产,专业化技术服务为合作基础的,要起好步,开好头,强筋壮骨,加快发展。一是要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长期以来,农产品卖难始终是农民群众头疼和担扰的一个问题,农民开发市场的能力低,农户分散经营,抵御商场风险的能力差,也始终是众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可能形成强大的市场开发,产品推销,价格协调能力,让千家万户的农产品集合成大批量市场畅销货源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获取较高的利润。“农合会”要

增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熟悉和掌握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建立农民利益保护机制,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在市场的浪潮中做好“舵手”和“航标”。强化销售手段,不断加强销售网络建设,培育起一支实力强大的农民经纪人队伍,担负起及时销售农产品的责任,切实解决好农产品卖难问题,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通过交易的联合形成“航母效应”,实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对接,提高农民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对外开放的步伐。二是实现企业和农户的有效对接。发展行业经济和特色区域性产品,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在联合会与有实力龙头企业对接的同时,注重农民企业家的培养。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中,由于经营条件不同,经营内容不同,经营的方式也不同;至于什么样的

经营规则能把双方的博弈关系处理好;全凭企业家,特别是农民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与农民在多次的市场交易中磨合确定的。在实践中,农业产业化出现的特点之一是,很多龙头企业由过去带动千家万户,逐渐变成带动大户、优势农户、企业与大户之间分工分业,许多大户在这种分工与协作中成长为企业家。在农业产业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有强大的优势力量,知道怎样和农民打交道。合作经济组织在培养农民企业家的过程中,便能逐步形成行业发展的壮大。使农民在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各个环节中获得利润,促进农民增收。

建好一个“桥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合等的市场主体,成为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的体制创新。造成新的市场主体,一靠市场,二靠政策。靠市场就是靠利益机制。只要

有利可图,农民就会在技术,信息产品销售等方面自发地合作起来。而靠政策就是要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更宽松的环境。进一步鼓励农民和企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正是有效地把这些组织融入到这个阵营里最好时机。也是政府和农民沟通、协商的“桥梁”性组织,它们都是代表农民的利益的,而在我国正是缺乏这样一个好的“桥梁”。为此,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农民心声与利益的代言人,与政府一道共同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业产业化的各个行业都融会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来,不断壮大行业发展的队伍,开创出一条形之效的,真正有内容的合作经济组织与大市场的对接之路。

四、从当前乡镇角度看存在的几个问题

1、乡级财政基础薄弱,运行极度困难。

在财政运行方面,由于受地理区域

限制,我镇乡镇企业发展还不十分令人满意,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历年陈欠债务给乡镇带来了非常大的负担;乡镇机构改革后政府机构虽然得到了精简,但是文教口仍然存在人员过多、人头费用基数大,加之近年来逐步提高工资、补贴,乡镇财政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涉农收费,农业税逐步降低以致全面取消,对乡镇财力影响很大。乡镇财政赤字增多,有的乡镇负债重重,工资不能及时发放,县市补贴长期拖欠,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2、优化乡镇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与投入。

目前,我国乡镇初级卫生保健条件得到了基本的改善,乡镇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而计划生育服务设施的建设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浪费现象,96年我省开始建立乡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为了迎接各级考核检查,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每年要花好几万的投入,有的几

乎成了一所小医院,与现有的计划生育服务所工作人员不配套,每个乡镇只有两至三名计育员,又要人流、上环,还要承担大量的生殖健康检查及孕环检工作任务,试想,一所医院只有两名医生,工作又能如何循环?县级要求乡镇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使乡镇计生服务基础设施达到一定的要求,并纳入年终乡镇人口目标考核,致使乡镇每年在计生投入上达到了乡镇财政无法承担的程度。我们认为此类重复建设的现象完全可以避免,乡镇应利用现有的医疗条件,在医院开展生殖健康及育龄妇女的生殖技术服务,避免乡镇服务所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

强化功能,推动改革。本着“少花钱、多办事,重管理、求实效”的原则,提高项目建设质量,提高资金投入效益,克服过去项目建设中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实现运行效益最大化。以体系建设推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切实解决现

行管理体制存在的层次过多、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问题,积极探索提高体系运转效能和支撑能力的新方法、新途径,合理调整管理机构和职能,理顺相互关系,提高运行效率。

3、建立和完善与村民自治相配套的法律制度

为规范国家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关系,应尽快通过立法建立并完善有关法律制度。例如,乡镇政府指导村民委员会的方式有哪些,”指导”的非强制性应如何规范,对超范围的指导行为如何确定,村委会对不属于其”协助”范围之内的事情可否拒绝,应当协助而未协助的是否导致强制性的法律后果,自治组织承担法律责任的种类有哪些,等等。

村民自治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完善和强化社会自我管理所形成的非国家强制性规范,让自治性规范成为调整村民行为的主要手段。考虑到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农村的许多纠纷没有必要动不动就打官司,多数纠纷都可在自治规则 的范围内解决。自治规范应当重视并吸收本地优良的且被普遍遵守的风俗人情,以此教化民众,则事半功倍。因此,应当把依法治村同运用自治规范管理统一起来,不可偏废。依法治村能否在广大农村推行,关键就要看村民自我管理的规范能否形成符合本地实际且比较完整的体系。这应当是依法治村所包含的一个重要内容。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各地各村风俗不同,其自治规范难免会有明显差别,对相互之间的冲突及不良风俗如何调整,需要引起注意。如何正确对待具有不良风俗的村规民约,不仅涉及到村民的权利义务,而且会影响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可是,目前调整自治规范的法律规定相当贫乏,尚无系统的完善的法律规定以应急需。为此,建议政府负责指导村规民约的制定,以示范和说服教育等方式引导村民自行修改不适当的自治规范,树立合法文明的新风尚。同时,应考虑及早制定处理上述问题的地方性法规。

第四篇: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实施方案

石淙镇银子桥村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实 施 方 案

抓好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是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为了认真组织实施好市、区、镇政府关于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的任务,现根据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实施办法和考评标准,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服务强化”“八个化”的要求,达到“规划科学、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服务健全、安居乐业、生活舒适、邻里和睦、管理民主”的标准,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村美户富,班子强”的建设发展要求,注重科学规划,突出建设重点,把握全面发展,实现稳步推进。通过全村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把银子桥村建设成为充满现代化生活气息和活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村新社区。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示范村”创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镇政府成立以卫良镇长为组长,杨少华为副组长,沈明强、吴爱莲、施树荣、史阿玉、宋根华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李卫龙担任,俞贵安、高根荣、陆建民、陈斌、何国华、卢百民、盛水法、张振华、杨水法为办公室成员。主要任务是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指导、监督与协

1650平方米;规划建设村农贸市场1个;规范整治好现有商业市场;整治好3个自然村村庄环境。

(4)建设美化好景观带。银子桥景观带范围是从建新桥至银鑫轧钢铸造有限公司,全长约1.2公里。铺设平侧石1500米,种植绿化6000平方米,安装路灯40盏,设置塑钢护栏2000米。

(5)规划设置好银子桥村标及规划图,安装宣传广告50幅,整治管理好进村三岔口一带的环境。

2、整村整治提升。

(1)道路建设。进村道路宽度为5.5米以上,村内主要道路3.5米以上,进户道路1.5米以上,主干道配备路灯;

(2)每个自然村建设好休闲、健身为一体的绿地;(3)新增一座垃圾收集房,制作一批固定垃圾箱。

(二)、村庄环境整治:

1、拆除中心村所有违章和临时搭建的棚屋;

2、全面清理房前屋后做到无各类杂物堆放;

3、清理和整治好农户住宅区旁边的污水池塘和坑沟;

4、消灭露天粪坑,家庭卫生间或封闭式清洁厕所普及率100%,工业污水做到达标排放,生活污水得到无害化处理;

5、生产和生活垃圾得到收集处理,无害化处理率中心村达到100%;

6、全面完成各自然村河道的淤泥工作,村内其他河道河面杂草杂物同时进行清理;

7、村内无危房,老、旧墙面统一粉刷,“三电”线路架设规范、整齐,有明显的统一标志;

3、绿化工程组。组长杨水法,宋根华、陈斌、郑信江、陈斌、姚桂娜配合。主要任务是:①负责绿化工程规划设计的落实;②负责落实施工单位的协调;③负责按计划施工。

各项基础工程及绿化工程的招投标工作由史阿玉负责,李卫龙、高根荣、陈斌配合。

4、“三线”整治组:组长:盛水法,朱梅芳、黄新荣、陆建强配合,主要任务是负责村内的线网改造、“三电”线路的改造整治,包括路灯安装,标准是村内各种线路安装有序、整洁。

5、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组。

一组:组长郑信江,陆建强、高根荣,花店坝、高家桥、染店桥自然村队长配合。负责3个自然村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任务按照考评办法中“村庄环境整治”部分要求和本方案中“村庄环境整治”部分要求执行。

二组:组长张振华,叶美、何国华、姚桂娜、三墩桥、东兜、王三圩、刘家兜自然村各队队长配合。主要任务是5个自然村的环境整治,整治标准按考评办法和本方案中“村庄环境整治”部分要求执行。

三组:组长杨水法,宋根华、周家坝、银桥坝自然村队长配合。主要任务是2个自然村的村庄环境整治,整治标准按考评办法和本方案中“村庄环境整治”部分要求执行。

6、资金筹集组。组长史阿玉,张振华、叶美配合。主要任务是:①向上级各个部门争取资金;②向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筹集捐助资金;③统筹调配和安排支出资金。

7、宣传资料组。组长张振华,沈明强、陆建强、陈斌、何国华配合。

7月份任务

1、违章搭建物全部拆除;

2、联户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全面完成;

3、“三线”改造结合各项基础工程基本;

4、联户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全面完成;

3、休闲绿地、文化娱乐活动设施全面完成。

8月份任务:

1、墙面唰白工作全面完成;

2、制定各类制度和长效管理办法并开始实施;

3、各项工程扫尾;

5、对照创建示范村考评验收标准全面开展自查自评工作。

9月份任务:

1、各项建设与整治工作全面完成;

2、做好各类资料的汇集、整理、装订工作;

3、做好各项查漏补缺工作;

4、做好总结汇报工作。

10月份任务:

1、做好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七、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创建“全面小康示范村”是一项时间紧、内容多、要求高、困难重的系统建设工程。因此,思想要高度重视,认识要高度一致,领导要切实加强,组织要认真严密。

(二)、广泛宣传,层层动员。要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橱窗、横幅、标语等宣传工具广泛地进行宣传。要通过召开各类会议,宣传政策和创建示范村的目的意义,把思想统一起来,把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鼓动起来。

(三)、改进作风,真抓实干。创建工作件件都是实事,因此必须努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干事办事效率。要用不完成任务不罢休,不达到标准不罢休的精神和勇气,通过脚踏实地的苦干,去完成创建目标和任务。

第五篇:纪念提出小康目标30周年 奋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经济指标与其他指标有机统一。全面小康,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包含民主政治、科教文化、社会建设、人民生活、生态文明等内容。因此,我们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不仅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等经济指标,还包括城镇化率、住房状况、科教投入、绿化覆盖率、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其他指标。经济指标与其他指标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成要素,彼此不可替代。经济指标与其他指标相比较,可以直接感受且容易观测;其他指标一般不容易定量观测,也缺乏有效的参照标准。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地方确定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中,约束性的经济指标居多,而约束性的其他指标较少。其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地要求经济指标与其他指标相互作用、不可偏废。当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应全面认识和把握经济指标与其他指标之间的辩证关系,着力防范和克服重经济指标、轻其他指标的倾向,不能出现只顾短期经济目标实现、不顾积累长期发展后劲的做法,不能出现强调经济指标、模糊其他指标的考核导向。与此同时,应考虑不同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差异,因地制宜地确定全面小康指标考核体系,对不同主体功能区进行差别化考核,培育和壮大主体功能区的核心竞争力,引导不同地区科学发展,切忌一刀切、齐步走。

统计数据与直观感受有机统一。衡量一个地方是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要看统计数据,更要看老百姓的切身体会。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统计数据可能存在两个不足:其一,运用的统计方法不科学,得出的统计数据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发展实际。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地方各级政府的发展积极性需要保护,但不必讳言各级政府之间存在着统计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衍生出下级政府在上级政府面前高估发展成绩、低估甚至掩盖社会发展“短腿”问题的倾向。其二,统计数据难以考量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程度,难以分析出处于平均数以下人群的实际生活状态,也难以体现出大多数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感受和认可程度。因此,一定要以大多数老百姓认可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实际成果为标准,不能完全以统计数据代替老百姓的直观感受。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夯实统计核算的基础,改善老百姓的直观感受,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此,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以及考核一个地方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既应在完善统计方法上下功夫,努力扩大统计覆盖面,增强数据科学性,体现整体真实性;又应在了解和掌握大多数老百姓认可程度与直观感受上下功夫。可以通过对处于平均数以下人群实际生活状况的分析、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召开群众座谈会、走访困难户、进行网络与媒体调查统计等方法,多途径、宽视野了解和掌握社情民意。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本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成果。

(江苏省委党校 孙南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渗透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越来越成为民族复兴的关键要素。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文化更加繁荣”,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现阶段,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我国现阶段,在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把国家强大切实建立在人民富裕和谐的基础上,实现“民富”和“国强”有机统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包心鉴)努力做到三个有机统一年前,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我国要实现小康的重要构想。从提出小康、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党对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系统,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也是我国通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扎实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应努力做到三个有机统一。

整体达标与局部达标有机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目标的考核固然重

要,但整体目标一定要建立在局部目标的有机集成基础之上。整体目标一般难以囊括整体内各局部的结构特征,也难以衡量一定行政区域内城乡间、地区间统筹发展的进度和水平。因此,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应着力杜绝为了指标达标而达标的做法,消除虽达到了整体目标但局部结构扭曲程度扩大的现象。就省域而言,应以县为单位来衡量是否达到全面小康水平,而不能以全省总体达标来代替各县全部达标,也不能以城市达标来掩盖农村的差距。正确处理和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应充分发挥“局部”的能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发展。一方面,高度重视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往往取决于先发展地区通过市场手段对后发展地区带动能力的大小。在培育和增强经济发达地区自身发展能力的同时,应重视培育和增强其对周边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带动能力,促进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城市是生产要素流动活跃和现代产业集聚地区,对周边地区和广大农村的发展具有辐射带动功能。所以,应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城镇化带动农村、工业化致富农民、产业化提升农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经济指标与其他指标有机统一。全面小康,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包含民主政治、科教文化、社会建设、人民生活、生态文明等内容。因此,我们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不仅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等经济指标,还包括城镇化率、住房状况、科教投入、绿化覆盖率、环境保护、

生态修复等其他指标。经济指标与其他指标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成要素,彼此不可替代。经济指标与其他指标相比较,可以直接感受且容易观测;其他指标一般不容易定量这篇文章来自[范文大全]***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观测,也缺乏有效的参照标准。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地方确定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中,约束性的经济指标居多,而约束性的其他指标较少。其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地要求经济指标与其他指标相互作用、不可偏废。当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应全面认识和把握经济指标与其他指标之间的辩证关系,着力防范和克服重经济指标、轻其他指标的倾向,不能出现只顾短期经济目标实现、不顾积累长期发展后劲的做法,不能出现强调经济指标、模糊其他指标的考核导向。与此同时,应考虑不同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差异,因地制宜地确定全面小康指标考核体系,对不同主体功能区进行差别化考核,培育和壮大主体功能区的核心竞争力,引导不同地区科学发展,切忌一刀切、齐步走。

统计数据与直观感受有机统一。衡量一个地方是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要看统计数据,更要看老百姓的切身体会。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统计数据可能存在两个不足:其一,运用的统计方法不科学,得出的统计数据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发展实际。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地方各级政府的发展积极性需要保护,但不必讳言各级政府之间存在着统计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衍生出下级政府在上级政府面前高估发展成绩、低估甚至掩盖社会发展“短腿”问题的倾向。其二,统计数据难以考量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程度,难以分析出处于平均数以下人群的实际生活状态,也难以体现出大多数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感受和认可程度。因此,一定要以大多数老百姓认可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实际成果为标准,不能完全以统计数据代替老百姓的直观感受。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夯实统计核算的基础,改善老百姓的直观感受,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此,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以及考核一个地方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既应在完善统计方法上下功夫,努力扩大统计覆盖面,增强数据科学性,体现整体真实性;又应在了解和掌握大多数老百姓认可程度与直观感受上下功夫。可以通过对处于平均数以下人群实际生活状况的分析、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召开群众座谈会、走访困难户、进行网络与媒体调查统计等方法,多途径、宽视野了解和掌握社情民意。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本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成果。本文来自[范文大全(江苏省委党校 孙南萌)通过改革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30年,是不断深化改革的30年,是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30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深化改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富有活力、坚强有力的经济体制作保障。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来的,总体达到小康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上世纪末实现的。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之时,也必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之日。对此,邓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一方面,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这些年来,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积累了宏观调控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比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扩大居民收入的比重,鼓励居民通过多种途径增收致富,取消和打击不合理、不合法的收入,逐步改变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深化价格机制改革,加快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治理成本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以及环境污染补偿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改变政府错位、越位、缺位的状况,把市场和社会能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和社会,把政府该管的管住管好。这些重要改革,都需要政府和市场作用有机结合才能顺利推进。另一方面,把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使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统一起来。改革是一场革命,既要始终坚持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要不断冲破各种既得利益者的阻力。在改革越来越触及深层次矛盾的情况下,尤其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敢想敢干、敢破敢立,统筹兼顾、善于协调,既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又遏制消极因素,并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比如,改革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改变一些地方过度维护投资者利益而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够以及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努力实现社会发展、就业充分、劳有所得;改革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状况,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努力实现住有所居;改革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制,改变教育发展不均衡、看病难看病贵、养儿防老的状况,努力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河南财经学院 杨承训)这篇文章来自[范文大全]***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下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围绕全面小康目标 扎实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围绕全面小康目标扎实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国共产党##镇党委##镇人民政府我镇地处姜堰市西北部。2004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8亿元,财政总收入5651万元。现有各类......

    全面小康建设党课讲话稿(五篇)

    全面小康建设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八条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按照这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进程论文

    教学中心:上海 姓名:陆勇 学号:112601413008 浅谈家乡嘉定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进程近几年来,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力争全面小康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市......

    全面小康方案

    关于全面小康创建工作组织 的实施方案 为扎实推进我镇全面小康创建工作,确保真正建成一个不含水分、实实在在、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镇小康办根据重点抓好任......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联系实际,如何理解“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小康,一般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物质生活状况,主要内容为食品、衣着、住房、交通等物质条件;二是生活环......

    全面建成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实现民族复兴 根据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一实际情况,党的十八大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

    全面小康工作简报

    ******全面小康创新、培育典型、推广典型 工作简报 -----2013年12月 ******全面建成小康工作领导小组 第 1 页 推进举措创新 全面小康更进一步 目 录 宣传推广 --- 树......

    全面达小康

    全省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又好又快发展的主题,高标准、严要求地推进“两个率先”,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力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