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动方面新知识[小编推荐]
瘫痪的运动分析与环境矫正(步行)
瘫痪的运动分析与环境矫正
我在读到这一段话时触动很深,我相信许多从事神经康复的人也将有同感:
“物理治疗师现在仍遵循30年前提出的治疗概念,而这些概念从未得到发展,也未曾用可以检验效果的形式记录下来,现在都把精力花费在各种概念的比较和开发一种包含各种概念的折中方法上,其结果是物理疗法看起来是倒退了,而不是进步了,过于看重证明现行的治疗手段有道理。”(节自J.H.Carr,R.B.Sherped《中风病人的运动再学习方案》)。
而在此之前我是坚信这样的话:凡是有能力将所有方法折中结合应用,而不是孤守一种方法的治疗师,才是把自己武装得最好的治疗师,才能在康复医疗实践中应付自如地治疗各种较难治的神经病患者。
于是物理治疗师大多认为最重要的是治疗经验,大多数人难以描述他们寻择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对治疗方法难以提供科学的解释,结果患者获得的是因治疗师不同而不同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这正是J.H.Carr,R.B.Sherped所指出的。
同是权威,观点迥异,核心是继承观的不同,但无庸置疑正确的继承观是扬弃,是在实践中针对性地修正的继承。而不是根据个人的臆度选点Bobath、再选点Brunstrom,当然一般谁也不放弃关节活动度等运动学内容。
现实是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以疗Bobath疗法为中心的神经生理发育技术的有效性在大尺度上开始受到质疑。康复医学作为一个高度变化着的专业,正在面临着许多挑战。于是以康复质量作为标尺来评判现有的康复理论就知道创新是多么重要了。
运动不仅是神经功能的表现,更是一种大脑最易读懂的语言——人与环境交流的方式。同样,瘫痪也不仅仅是随意运动的丧失,而是随意运动丧失后环境作用下的综合表现。因此深入认识瘫痪的构成,调整环境与残疾者的交流方式,促进神经功能的重塑,是神经康复的路径之一。
无论病因如何,瘫痪可有如下几方面的共性规律:
⑴主动肌群的肌力障碍,这是瘫痪最原始的表现;
⑵误用。如相关肌群的运动过度、身体其他部分的代偿、关节对线不良、运动时空顺序错误等;
⑶废用。指因运动受限致使运动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功能衰退;
⑷运动时空顺序的遗忘。人的每一个运动,意识所关注的只是目的和安全,因此瘫痪以后患者不知道某一体动作的正确的时空顺序
⑸重心转移和平衡能力差。这是因为肌力障碍破坏了原来的平衡调节机制。
⑹收缩成分的痉挛和或肌腱、韧带、筋膜等粘弹性组织因缺乏牵张刺激所致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⑺心理因素。主要是对安全的怀疑、对健侧及其他辅助措施的依赖和习惯。要注意心
神经疾病常见异常步态
1、基础分类
(1)支撑相障碍下肢支撑相的活动属于闭链运动,足、踝、膝、髋、骨盆、躯干、上肢、颈、头均参与步行姿势。闭链系统的任何改变都将引起整个运动链的改变,远端承重轴(踝关节)对整体姿态的影响最大。
①支撑面异常足内翻、足外翻、单纯踝内翻和踝内翻伴足内翻、单纯踝外翻和踝外翻伴足外翻、足趾屈曲、拇趾背伸。
②肢体不稳由于肌力障碍或关节畸形导致支撑相踝过分背屈、膝关节屈曲或过伸、膝内翻或外翻、髋关节内收或屈曲,致使肢体不稳。
③躯干不稳一般为髋、膝、踝关节异常导致的代偿性改变。
(2)摆动相障碍摆动相属于开链运动,各关节可以有孤立的姿势改变,但是往往引起对侧下肢姿态发生代偿性改变;近端轴(髋关节)的影响最大。
①肢体廓清障碍垂足、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髋关节内收受限。
②肢体行进障碍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或对侧髋关节后伸受限、髋关节内收。
2、常见异常步态
(1)足内翻多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患者,常合并足下垂和足趾卷屈。步行时足触地部位主要是足前外侧缘,特别是第五蹠骨基底部,常有承重部位疼痛,导致踝关节不稳,进而影响全身平衡。支撑相早期和中期由于踝背屈障碍,造成支撑相末期膝关节过伸。髋关节可发生代偿性屈曲,患肢摆动相地面廓清能力降低。相关肌肉包括:胫前肌、胫后肌、趾长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拇长伸肌和腓骨长肌。
(2)足下垂足下垂指摆动相踝关节背屈不足,常与足内翻或外翻同时存在,可导致廓清障碍。代偿机制包括:摆动相增加同侧屈髖、屈膝,下肢划圈行进,躯干向对侧倾斜。常见病因是小腿三头肌和屈指肌群过度兴奋或痉挛,胫前肌相对无力。单纯的足下垂主要见于脊髓损伤、儿麻和外周神经损伤。
(3)足外翻骨骼发育尚未成熟的儿童或年轻患者多见(例如脑瘫),表现为步行时足向外侧倾斜,支撑相足内侧触地,可有足趾屈曲畸形。可以导致舟骨部位胼胝生成和足内侧(第一蹠骨)疼痛,明显影响支撑相负重。步行时身体重心主要落在踝前内侧。踝背屈往往受限,同样影响胫骨前向移动,增加外翻。严重畸形者可导致两腿长度不等,跟距关节疼痛和踝关节不稳。支撑相早期可有膝关节过伸,足蹬离力量减弱。摆动相踝关节蹠屈导致肢体廓清障碍(膝和髋关节可有代偿性屈曲)。相关肌肉包括: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
(4)足趾卷曲支撑相足趾保持屈曲,常合并足下垂和内翻,多见于中枢神经损伤、长期制动和挛缩。穿鞋步行时足趾尖和蹠趾关副趁娉S刑弁矗?硐治?弁床教?O喙丶∪獍?ǎ褐撼で? ⒛闯ど旒『颓? ?
(5)拇趾背伸多见于中枢神经损伤患者,支撑相和摆动相拇趾均背屈,常伴有足下垂和足内翻。主诉支撑相拇趾和足底第一蹠趾关节处疼痛,表现为疼痛步态。相关肌肉包括:腓肠肌、拇长伸肌、趾长屈肌、胫前肌和胫后肌。
(6)膝僵直常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和踝关节蹠屈或髖关节屈曲畸形患者。支撑相晚期和摆动初期的关节屈曲角度<40度(正常为60度),同时髋关节屈曲程度及时相均延迟。摆动相膝关节屈曲是由髋关节屈曲带动,髋关节屈曲减少将减少膝关节屈曲度,从而减少其摆动相力矩,结果导致拖足。患者往往在摆动相采用划圈步态、尽量抬髋或对侧下肢踮足(过
早提踵)来代偿。相关肌肉包括:股直肌、股中间肌、股内肌和股外肌、髂腰肌、臀大肌和腘绳肌。
(7)膝过伸膝过伸很常见,但一般是代偿性改变,多见于支撑相中末期。一侧膝关节无力可导致对侧代偿膝过伸;蹠屈肌痉挛或挛缩导致膝过伸;膝塌陷步态时采用膝过伸代偿;支撑相伸膝肌痉挛;躯干前屈时重力线落在膝关节中心前方,促使膝关节后伸以保持平衡。
(8)膝屈曲较少见,指支撑相和摆动相都保持屈膝姿势,多见于骨性畸形。患者摆动相末期不能伸膝,致霾匠に醵蹋?伤耐芳”匦牍?雀汉桑?晕榷ㄏス亟凇O喙丶∪獍?ǎ耗N绳肌、股四头肌、腓肠肌、比目鱼肌。
(9)髋内收过度髋关节内收过分即剪刀步态,常见于脑瘫患者。摆动相髋关节内收,与对侧下肢交叉,步宽或足支撑面缩小,致使平衡困难,同时影响摆动相地面廓清和肢体前向运动。此外还干扰生活活动,如穿衣、卫生、入厕和性生活。相关肌肉包括:髋内收肌群,髋外展肌群、髂腰肌、耻骨肌、缝匠肌、内侧腘绳肌和臀大肌。
(10)髋过屈由于屈髋肌挛缩或痉挛造成,表现为支撑相髋关节屈曲,特别在支撑相中末期。如果发生在单侧下肢,则对侧下肢呈现功能性过长,步长缩短,同时采用抬髋行进或躯干倾斜以代偿摆动相的廓清功能。相关肌肉包括:髂腰肌、股直肌、髋内收肌、伸髋肌和棘旁肌。
(11)髋屈曲不足屈髋肌无力或伸髋肌痉挛/挛缩可造成髖关节屈曲不足,使肢体在摆动相不能有效地抬高,引起廓清障碍。患者可通过髖关节外旋,采用内收肌收缩来代偿。对侧鞋抬高可以适当代偿。
行走是特别复杂的运动,对行走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也是困难的。脑卒中患者头几天不能行走的原因是由于缺乏肌肉活动,使之不能完成基本的运动成分。此时,治疗师正确分析患者存在的问题,并正确地决定应集中训练的运动成分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早期训练中,治疗师应遵循以下的一些原则:
(1)步行分析和训练经常是从患腿站立期开始。患者用患腿正常对线负重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它要求伸髋、控制膝伸展、并将重心向患侧移动约3cm左右。然后患者练习向前迈健腿,这将使患腿处于站立期。如患者能用患腿控制负重的话,他就比较容易再训练此期的基本成分,这可能有以下原因:①因为骨盆是负重腿和身体其它部分的连接,所以控制骨盆对于承受和维持好的对线姿势是很重要的。②一旦在站立期获得一些运动控制,则摆动期所涉及的肌肉就处于“准备就绪”的状态。
(2)侧移重心困难。为了健腿自由向前摆动,大多数患者的骨盆过度向患侧移动。引起骨
盆代偿性向健侧下倾。这种过度的侧移常常是由于同时收缩同侧髋外展肌群和对侧躯干侧屈肌群困难所致,这可能部分由于缺乏对0°~15°内的伸膝控制,因为膝的“锁后位”影响到正常的胫股角,继而影响骨盆侧移的程度。过度地侧移通常也与伸髋不足有关,它干扰了站立期身体正常的对线,并且破坏了控制侧移的正常机制。
(3)不能伸展患侧髋关节以使重心前移。大多数患者在开始站立时,患侧髋关节不能处于正常的伸展位。如果不训练伸髋,则当健腿迈步时,重心不能正常的前移,而用两个错误的动作来代偿:①健脚落地后,身体才前移。②向前移动不是由患腿的伸展,而是由健腿的伸展,且患侧髋关节处于屈曲位。当患腿向前跨步时,发生另一种代偿性错误。患者在患髋处躯干前屈,同时健腿向前迈一小步,以代偿伸髋将重心前移至患腿。
伸髋不够影响到正常的对线,也可使在站立期时不能在0°~15°内控制膝关节,而且引起患者重量过度侧移。伸髋不够可能由于腓肠肌缩短所影响,它阻止身体向前移(踝和髋都需要角度位移)。
(4)整个站立期对膝关节控制不够。当患者开始用患腿负重时,膝关节通常由于伸膝肌群控制不够而不得不屈曲。这时他很快学习一种代偿方法,即将患膝被动置于完全伸展位,并一直保持至站立末期,这就影响了由屈膝而产生的正常、平滑、流畅的行走,并阻碍了患者在摆动期开始前屈膝。这个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不能收缩股四头肌及不能在0°~15°范围内控制膝的屈伸所致;它也与不能伸髋有关。很多患者发生腓肠肌变短而阻碍了伸髋和在踝关节处将重心前移,膝关节保持冉┯驳纳煺刮弧R恍┗颊咴谡玖⑵谑保?们岫惹?ダ囱?安叫校?獗砻骰颊叩募∪饣疃?梢允瓜ス亟诖τ谇岫惹??唬??韵ス亟谧詈蠹付仍硕?目刂撇还弧?
(5)足趾离地时屈膝不够。由于这一缺陷而干扰了摆动期的整个顺序。正常时,在站立末期,膝屈曲而髋处于伸展位,此动作减低了下肢的转动惯量。若此时不能屈膝,则代偿性地产生患腿的异常前摆,拉住骨盆,使髋外展和骨盆向后倾。在分析此期时,髋屈曲不够似乎是主要问题,而且尽管患者确实存在轻度髋关节屈曲不够,但如能够主动充分屈膝以使足跨越地面时,则髋关节便可有相当充分的屈曲以利行走。
(6)不要把摆动末期踝的主动背屈不够作为问题而单独训练。正常时,踝背屈肌群的主要活动发生在站立期足跟恰好触地后。足跟触地时踝背屈不够应和伸膝结合在一起进行特别的训练,因为正常时这两个动作是伴随发生的。如果患者摆动期拖着腿走路,应注意训练屈膝动作。
(7)向前迈步或行走时的步宽较大主要是由于平衡能力差和害怕跌倒所致,因此可通过双足靠近的平衡训练来克服。但在早期,也可能是由于患者在摆动期不能控制患腿造成的。由于足趾离地时不能屈膝而发生的代偿运动可导致患足置于一相对外展的位置。另外,在站立期,由于伸髋不够和向患侧过度水平侧移而造成对线不良,也可引起健足向外侧迈步。
练习丧失的成分
[站立期]
1.整个站立期训练伸髋
(1)见站立平衡一章中引出髋伸肌群活动的方法。
(2)站立,髋对线正确,用健侧向前迈步,然后向后迈步。当他向前迈步时要确保伸展他的患侧髋关节。
2.训练站立期的膝控制
(1)坐位(如腘绳肌发紧则仰卧位训练),伸直膝关节,当患者①通过15°范围练习控制四头肌离心和向心收缩及②试图保持膝关节伸直(等长收缩)时治疗师从患者跟部向其膝部给以强有力的压力。通过跟部的压力要尽可能大以使四头肌必须收缩来防止屈膝。
(2)练习①患肢站立并如前述练习用健腿向前迈步及向后迈步。②两腿交互站立。健腿立在患腿前,交替练习将重心移到健腿上及患腿上。迈步要小否则将不适合保持膝关节的伸展。③练习稍屈患膝几度然后伸展之,他可能获得如何控制其膝关节的较好意识,当患者练习这个动作时,重心必须前移到健腿上,这样,患者通过患腿承受较小的体重来练习控制其膝关节。
[(3)患者用健腿迈上及迈下一个8cm高的台阶。
(4)用患脚踏在台阶上,然后用健脚前移重心并迈上阶梯,再迈下来。进步到能迈过去。
3.训练骨盆水平位侧移
(1)患者站立位,髋在踝前,练习将重心从一脚移动到另一脚,治疗师用手指指示其骨盆移动的距离,即2.5cm。
[摆动期]
重点是训练摆动期开始时屈膝。
1.患者俯卧以引出膝屈肌群的活动。治疗师屈其膝在90°以下。患者练习:
(1)通过在小范围的运动(离心的和向心的)控制膝屈肌群。
(2)维持膝在不同范围处的位置,用数数来维持肌肉活动
2.患者站立,治疗师帮患者小范围屈膝,练习控制离心和向心的膝关节屈曲
3.患者用患脚向前迈,治疗师帮助他控制开始部分的屈膝。
4.患者练习向后走,治疗师指导其屈膝及足背屈。
5.患者用健腿站立,治疗师将患腿移动置于伸膝和足背屈位。患者前移其体重于患肢足跟部。
运动控制(motor control)是指肢体精确完成活动任务的能力(capacity for the task oriented movement),是大脑运动皮质功能、小脑和脑干平衡协调功能、脊髓中间神经元功能、神经传导和神经-肌肉接头功能、肌肉收缩和舒张功能以及骨关节功能综合作用的表现。情绪、心理和认知功能也参与了运动控制的过程。
运动控制障碍涉及上述各个环节的障碍都可以导致运动控制障碍。表现为具有一定的肌力,但是无法控制动作的精确性和靶向性。脑卒中后相当数量的患者表现为运动控制障碍。运动控制障碍的病理和病理生理基础是:
(1)大脑皮质命令传递障碍
(2)脑干网状结构功能障碍
(3)小脑平衡功能障碍
(4)脊髓中枢过度兴奋和中间神经元功能紊乱
(5)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的外周神经障碍
(6)情绪、心理和认知功能障碍
(7)神经-肌肉功能障碍
(8)长期运动障碍导致的骨关节障碍
中枢神经损伤的外周表现脑卒中患者常见有近端大关节主要肌肉的迟缓性瘫痪,例如肩关节的三角肌和髋关节的髂腰肌。腓总神经损害和相应的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的麻痹也相对常见。肌电图研究的结果提示,脑卒中患者的足下垂和肩关节半脱位不仅是拮抗肌痉挛的结果,而且也是外周失神经支配和相应的肌肉萎缩的结果。
任务导向性训练比易化技术能更有效地提高脯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其机制为:(I)反复的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从而促进脑功能的重组。大脑的可塑性研究证明,脑的功能重组依赖于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反复强化”。9】,功能性治疗应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2)任务导向性训练能使神经功能细胞向病灶部位定向迁移,最终形成新的神经网络,目前已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得到证实”“。(3)任务导向性训练针对缺失成分和异常表现。治疗越具针对性,效果越显著。(4)任务导向性训练设置的目标及任务为具体性而非抽象性。比如:上肢够取物品,这是一项具体的任务,操作时涉及视觉和触觉的输入,大脑对信息的判断和整合,以及神经对运动的有效支配等,再经过失败和成功的反馈,不断调整运动模式,形成优化的神经网络和运动程序,支配相关肌肉的特定的顺序、速度和力量等力学特点配合完成这项具体任务,促进发展适应能力、前馈能力和协调能力。但如果上肢只做屈伸或单纯前伸而无具体月标,就会失去上述综合信息的输入和整合,运动的力学特点也完全不同.变成一项空泛的关节活动‘51。(5)任务导向性训练强调主动参与有控制 性的运动训练。主动运动及可控制性运动对调整神经网络以形成最佳运动模式起着重要作用‘5J。(6)任务导向性训练强调功能性训练要以生活中具体运动方式进行。如:从坐到站属于下肢的闭链运动,治疗时应直接训练此技能,或采用具有相同力学特征的其他运动形式”。”o。(7)任务导向性训练强调反复强化。训练不仅要具有功能性,还要有一定量的积累,这样 才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蘑建。(8)任务导向性训练强调个体化治疗。运动障碍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的
第二篇:新知识心得体会
篇一:新知识心得体会(胡夏)《新知识》学习体会
平坝县夏云小学教师胡夏莲
通过《新知识》的培训学习,我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尤其是在老师方面,必须运用新的方法,新的技能去教育新时代的人。
“一德四新”既能体现长远目标的追求,又能体现近期目标的递进;也就是观远方我们要终生学习,看近处,我们要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好当前的每一堂课,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技能上好每一堂课。
新知识,就是要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管你是年青的还是年老的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知识储备,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素养和学科知识水平,促进我们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时代在变,教师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也是21世纪生存的概念,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对教师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是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项崇高的社会事业,学习应该是教师工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应该成为教师生活中的主旋律和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认清更新知识对自身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内涵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及时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2012年9月3日篇二:新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新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2011)下里小学 王湄 通过认真学习《新知识》,使我更加理解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 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三 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新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2012)下里小学 王湄
通过《新知识》的学习,我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尤其是在老师方 面,必须运用新的方法,新的知识技能去教育新时代的人。“一德四新”既能体现长远目标的追求,又能体现近期目标的递进;也 就是观远方我们要终生学习,看近处,我们要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好当前 的每一堂课,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技能上好每一堂课。新知识,就是要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管你是年青的还是年老的教 师,都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拓宽知识视野,增 强知识储备,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素养和学科知 识水平,促进我们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时代在变,教师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教育和终身 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也是21世纪生存的概念,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对教师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发展的要 求。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是 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崇高的师德,还要有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一缸水。篇三:新知识心得体会
贵州省务川中学“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贵州省务川中学继续教育办公室制
第三篇:2012新知识心得体会
《新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城关中学杨小燕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 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 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加强与改进少 年儿童思想教育工作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对学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提高 识别真善美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二、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可以采取众多有效的措施,但我认为,在众多环节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关键,作为一 名教师,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 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
三、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 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教学方式的变化,能不断地给学生以新奇,让学生“乐学” “会 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较高要求,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上述是学习新知识并结合实际教学写的几点总结与心得体会,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完善。
第四篇:新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2012年《新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大塘镇里中小学 刘廷美
新知识就是要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管你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实践成果,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知识储备,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使中小学教师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动态,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实现学科育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维发展等的综合素质。
时代在变,教师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也是21世纪生存的概念,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对教师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是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学校教育,继续教育才能获得。新的教育观念认为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崇高的师德,还要有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一缸水是不够的,必须是活水源头”。新课改使我们明白:师生之间不是老师倒学生装的关系,而是老师的“大桶”与几十个“小桶”连在一起形成连通器。老师通过提问把知识之水送过去,激发学生去思、去想;学生的回答又汇成涓涓细流不断涌入,知识交融的同时会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花。这种互动的开放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尽情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给老师创设了无限的研究空间,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发展的动力,如果老师只满足于目前的知识,那就如逆水行舟,早晚要被社会所淘汰。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拓宽知识视野,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增强对教材的驾御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要求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所谓的终身学习。
总之,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项崇高的社会事业,学习应该是教师工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应该成为教师生活中的主旋律和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认清更新知识对自身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内涵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及时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2012年
2013年《新知识》学习心得
大塘镇里中小学
刘廷美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加强与改进少 年儿童思想教育工作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对学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提高 识别真善美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二、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可以采取众多有效的措施,但我认为,在众多环节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关键,作为一 名教师,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 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
三、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 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教学方式的变化,能不断地给学生以新奇,让学生“乐学” “会 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较高要求,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上述是学习新知识并结合实际教学写的几点总结与心得体会,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完善。
2013年
2014年《新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里中小学:刘廷美
通过认真学习《新知识》,使我更加理解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课本是你们的,一切教学用具都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014年
2015年《新知识》学习体会
里中小学:刘廷美
通过《新知识》的培训学习,我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尤其是在老师方面,必须运用新的方法,新的技能去教育新时代的人。
“一德四新”既能体现长远目标的追求,又能体现近期目标的递进;也就是观远方我们要终生学习,看近处,我们要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好当前的每一堂课,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技能上好每一堂课。
新知识,就是要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管你是年青的还是年老的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知识储备,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素养和学科知识水平,促进我们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时代在变,教师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也是21世纪生存的概念,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对教师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是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崇高的师德,还要有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一缸水是不够的,必须是活水源头”。新课改使我们明白:师生之间不是老师倒学生装的关系,而是老师的“大桶”与几十个“小桶”连在一起形成连通器。老师通过提问把知识之水送过去,激发学生去思、去想;学生的回答又汇成涓涓细流不断涌入,知识交融的同时会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花。这种互动的开放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尽情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给老师创设了无限的研究空间,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发展的动力,如果老师只满足于目前的知识,那就如逆水行舟,早晚要被社会所淘汰。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拓宽知识视野,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增强对教材的驾御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要求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所谓的终身学习。
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项崇高的社会事业,学习应该是教师工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应该成为教师生活中的主旋律和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认清更新知识对自身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内涵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及时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2015年
第五篇:新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新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2011)下里小学 王湄
通过认真学习《新知识》,使我更加理解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 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三 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新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2012)下里小学 王湄
通过《新知识》的学习,我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尤其是在老师方 面,必须运用新的方法,新的知识技能去教育新时代的人。
“一德四新”既能体现长远目标的追求,又能体现近期目标的递进;也 就是观远方我们要终生学习,看近处,我们要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好当前 的每一堂课,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技能上好每一堂课。
新知识,就是要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管你是年青的还是年老的教 师,都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拓宽知识视野,增 强知识储备,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素养和学科知 识水平,促进我们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时代在变,教师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教育和终身 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也是21世纪生存的概念,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对教师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发展的要 求。
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是 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崇高的师德,还要有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一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