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促就业改善民生[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12:4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力促就业改善民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力促就业改善民生》。

第一篇:力促就业改善民生

力促就业改善民生

展望2014:力促就业改善民生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超85%

报告点击

今年要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工作。发挥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实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深化国家创业型城市建设,全面落实鼓励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会内解读

列席代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朱文智介绍,今年我市将加快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和50个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所(站)建设,创建充分就业社区40个;强化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完成各类职业培训9.2万人次,创业培训1.1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人次;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工作。

据了解,近两年,我市采取托底就业、公岗培训、灵活就业、三支一扶等多种形式促进就业,2013年大中专毕业生登记求职16885人,实现就业14707人,就业率达87.1%。朱文智说,影响就业率的主要还是就业观念未能转变,毕业生未能认清自我价值。目前,我市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同时对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建立创业孵化园,帮助其拓宽视野。不仅在学生离校前开设有创业培训,学生离校后还提供免费技术培训。

2013年,针对离校毕业生,共开设了十个热门工种的培训,今年,还将继续开设免费课程,保证毕业生能有一技之长。

第二篇: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业

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业

机械E14 陈涛 41404024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各族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民生优先、民生先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具体举措,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民生情怀的生动体现。

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之本,也是固国安民之策。只有人们都有工作干,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人心才会思安,才会增强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社会才会稳定发展。充分就业也有利于减少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世界其他许多国家发展的事实也说明,失业率过高往往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就业关乎经济健康发展。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财富的日益增加,归根到底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不同的就业岗位上创造出来的。如果大批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不创造财富却在消耗财富,必然削弱经济增长的活力。同时,只有实现充分就业,使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才能刺激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就业即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更是我们现在就要开始考虑的问题。据统计,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2016年的毕业生总人数更是达到了765万人次。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结构性矛盾今后会更加突出;就业公平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就业歧视现象时有发生;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问题突出,高校教育制度和社会就业需求不相匹配;劳动者能力素质和就业技能较低,职业技能培训薄弱,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偏低问题突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不完善。从影响未来就业的多种因素分析,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状况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就业是关系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措施,解决当下的就业问题。

1、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增加就业的良性互动。首先,在总体布局中要体现出“就业优先”。通过健全完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及收入分配政策,激励和引导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投入、产业调整、项目布局和企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在产业结构上,着力发展就业容量弹性最大的第三产业,继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新型消费产业,引导发展服务于社会管理和发展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等服务性行业。

在经济形式上,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在企业类型上,支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同时鼓励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发展微小型企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

2、促进就业政策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一方面要在推动与生活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下工夫,包括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形成放开搞活就业扶持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要在推动与生产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上下工夫,包括研发、信息、科技、物流、金融、咨询等智力密集型领域,实行鼓励支持创新研发带动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在推动发展中,要切实落实相关的便利工商登记、财政支持、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要主动跟进,在小额贷款、就业资金扶持、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条件,引导劳动者进入这些领域就业创业。

3、促进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协调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协调发展。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创新小城镇建设机制,建设一批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就业集中的新型城镇,增强城镇就业功能。促进中小企业、小城镇和劳动密集产业发展,通过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等多种形式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完善激励政策,引导农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适应新的工作、生活环境。

4、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制度。要把解决好就业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就业有限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建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经济发展速度时,要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的需要,使经济健康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

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各项经济调节政策促进就业,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性政策,鼓励企业更多吸纳就业,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积极帮扶困难群体就业,通过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开展就业援助行动,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健全政府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和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5、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是稳定扩大就业的主力军。认真落实针对小型微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清理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要扩大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完善金融体系结构,逐步缓解和解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要改善对小型微型企业的公共服务,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要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环境。要激发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等人员的创业动力,完善政府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通过税费减免为创业者减轻负担;对创业开业资金缺乏的,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鼓励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为创业者提供场地便利、创业孵化和跟踪服务。要继续推进创业示范城市建设,健全评估机制,发挥创业引领作用。加大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力度,更好落实完善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提高创业成功率。

6、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职业教育是直接解决就业的教育,是提高技能的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促进就业特别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手段。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统筹推动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培训,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使城乡劳动者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建设。高等教育要与就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由注重招生规模扩张向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市场需要转变,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就业指导,加大实习实训力度,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培养现代农民。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总而言之,解决民生问题在当下,我们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第三篇:扩大就业 改善民生

扩大就业 改善民生

------2010年我州就业促进回顾与思考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项永久性工作,人民群众都有了稳定的工作,才会安居,才能推进经济发展进步和社会和谐。2010年在解决就业、带动创业、转移劳动力等方面,我州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着重学习宣传、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不断完善教育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健全相应的配套机构,就业再就业取得较好成效。

一、2010年我州就业促进回顾

2010年我州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全州城镇新增就业557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38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49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组织劳务输出1921人;就业型企业新开发就业岗位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736人,其中,社区就业实体安置1158人;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975人;组织创业培训623人;全州失业保险参保50069人,新增扩面3023人;征收失业保险费2809.99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40万元。

(二)主要做法

1、大力加强政策宣传,努力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我州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州劳动保障信息网、州就业网等网站,采取专项宣传、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家、省、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加强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宣传、“和谐中国民生行”宣传、公共就业服务活动

宣传和创业典型宣传,努力扩大就业政策的知晓面,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努力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千方百计为企业招用人才和劳动者求职服务,根据我州当前的阶段性工作重点,开展了茂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富士康成都项目群康科技人力资源招募宣传及现场招募等活动。

(1)开展茂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

为切实贯彻州委九届十次全会和全州工业工作暨园区建设座谈会的精神,认真落实阿坝州灾后工业“北上”战略,举办“阿坝州茂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共收集提供3000余个岗位,涉及电工、钳工、焊工、统计、管理、机械操作、自动控制等26个工种。有36户企业发布用工信息,22家企业到现场开展招聘活动,吸引6400余人到现场求职。通过企业与求职者的现场对接,有1700余人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

(2)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

以“富民、惠民、为民办实事”为主线,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为主要内容,重点帮扶贫困家庭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失业人员和因灾失地农民、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及被征地农民等困难群体就业。就业援助月期间,为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发放如何申报社保补贴、岗位补贴,怎样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宣传资料共2万余份,使各类就业困难人员进一步知晓新一轮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3)开展春风送岗位活动

组织开展以“保障民工权益、促进城乡和谐”为主题的“服务进城务工,促进就近就业,鼓励返乡创业”的春风送岗位活动,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和我

州农村富余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活动期间,全州共免费发放“春风卡”等宣传资料3.5万余份,组织专场招聘会14场次,为7658人提供了免费服务,跨地区有组织劳务输出226人,本地企业吸纳1082名农村劳动者就业,22人自主创业成功,组织393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为945人提供劳动维权服务和法律援助服务。

(4)组织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

共组织140余家州内外民营企业参加招聘周活动,提供岗位信息12300余个,涉及营销、技术、管理、普工、旅游、会计等多个行业、30余个工种。共有1340余名求职者通过现场、网络求职。包括高校毕业生330余人,进城和返乡农民工780余人,下岗失业人员220人,其中,有1160余人签订了就业意向,317人签订了职业技能培训协议。发放政策宣传资料14647份,为1600余人次提供维权及法律援助。

(5)组织开展富士康成都项目群康科技人力资源招募活动

通过细化目标、明确职责、广泛宣传、街头设点等方式开展招募工作,共组织报名284人,经初审合格258人,面试合格95人,成功输送95人到富士康集团。

2、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1)认真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有关工作的通知》,帮助受“双重冲击”影响的企业渡过难关,稳定了就业岗位,全州有264户企业制定了稳定企业职工队伍的措施,为336户困难企业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减轻企业负担638.86万元,涉及20830名职工;为36户企业办理了缓缴失业保险费手续,缓缴失业保险费25.93万元,涉及2090名

职工;为264户困难企业办理了岗位补贴,补贴金额2439.13万元,涉及17261名职工。

(2)通过比选确定培训机构,着力开展职业培训

积极探索职业培训项目化运作模式,通过比选,把州内外11家信誉好、培训质量高、师资力量雄厚的职业培训机构确定为定点培训机构,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服务州委、州政府“三百示范工程”建设,以打造“魅力乡镇”、“精品旅游村寨”为抓手,举办乡村旅游和厨师培训班,大力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有效提高了乡村旅游从业者素质,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全州共组织各类技能培训9011人,培训合格率达95%。

(3)建立健全基金内控制度,稳步推进失业保险

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监督检查,坚持基金要情报告制度,认真开展内审工作,及时整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确保了全州失业保险基金无违规违纪、挤占挪用现象发生。加大失业保险审计稽核力度,对全州41053名参保职工的缴费基数进行了稽核,稽核面达82%,确保基金安全完整。制定了《失业保险内部控制办法》和《失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基金使用程序,规范了失业保险征缴、使用的业务流程和管理,为全州失业保险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为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保障工作,为1301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396.2万元。

(4)加强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扶持创业带动就业

认真研究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竭力帮助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城乡劳动者创业,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力度,壮大了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规模,全州新设县级担保基金530万元。大力宣传国家扶持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规范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了小额

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建立了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运行机制。狠抓SIYB创业培训,帮助学员增强创业意识,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本领,加强贷后跟踪服务,促进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良性发展,形成了“贷得出,用得好,收得回”的良好局面,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40万元,直接扶持228人创业,带动603人就业。

(5)重视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着力开展就业援助

认真贯彻落实《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的通知》,以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工作为重点,严格执行《阿坝州就业困难人员申请认定实施办法(试行)》的标准,摒弃思想上的顾虑,按照“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严格条件和程序,全面开展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工作,全州共认定就业困难人员920人,其中,“4050”人员434人,残疾人员59人,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304人,征地和因灾失地且农转非人员18人,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人员105人。重点对就业困难人员开展就业援助,认真落实就业援助各项政策,帮助498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6)强化就业专项资金监管,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认真贯彻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管好用好就业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就业专项资金促进就业的效益。全年支付社保补贴3075.6万元,帮助7778人灵活就业;支付岗位补贴8.89万元,帮助112人灵活就业;支付岗位补贴1941.46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5128个;支付职业技能培训补贴354.25万元;支付职介补贴48.62万元,帮助3322人成功就业。在全州就业系统开展就业资金使用管理自查,拟定了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制度,规范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管,做到阳光作业,透明操作,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观念有待改变

大部分失业人员择业观念落后,拈轻怕重,小富即安,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想挣,“等、靠、要”等守旧思想严重影响了就业现状;部分大中专高校毕生就业眼光高,他们只盯着事业单位等好的岗位,对于就业部门提供的民营企业等就业岗位不应聘。加之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高,从而导致岗位多,成交量小,求职成交率低的现状。

(二)各项管理有待规范

全州职介手段及行为不规范,劳动监察力度不足,私招乱雇时有发生,用工单位和企业不反馈用人信息、不办理用工备案手续,更谈不上签订劳动合和办理社会保险。

(三)相关政策贯彻执行不力

贯彻执行援企稳岗政策全州参差不齐,没有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事业单位参保缴费积极性不高,部分县对失业保险重视不够,应纳入财政预算的保险费迟迟不纳入,造成失业保险产生新的欠费。

(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尚需完善

我州部分县对小额担保贷款工作重视不够,宣传工作不到位,缺乏破难题,攻难关的信念和精神。还未形成有效的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部门之间协调、衔接配合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开展。

三、推动我州就业再就业工作发展的思考

(一)进一步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应继续贯彻落实国发[2008]5号、川府发[2009]13号、川办发[2010]10号、阿府发[2009]15号及相关配套政策,促进“四类群体人员”就业再就业。一是进一步做好援助对象、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的再就业工作。二是做好灵活

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的申报、发放工作。三是进一步开展专项宣传活动,深入基层开展面对面的直接宣传。四是把就业困难人员认定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力度,分轻重缓急,按分类指导的原则稳步推进,务求实效。

(二)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就业观念

对失业人员而言,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我州当前就业工作的优惠政策,深入分析陈旧观念存在的危害并说明目前就业困难的必然性和暂时性;在推荐就业过程中不断宣传和灌输新的择业观念,积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或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再就业;坚持“用典型引路,用事实说话,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身边的群众”,积极树立和宣传就业典型,促进失业人员转变陈旧就业观念,尽快实现再就业。

对大中专毕业生而言,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我州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宣传在经济建设第一线及农村基层作出贡献的毕业生奋斗成才、艰苦创业的优秀事迹,帮助毕业生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自主创业意识,引导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上。确立“只要有用武之地,无论是城市或农村,无论是机关、事业或民营企业,照样能成才,能为社会作贡献”的观念。

(三)着重开展职业介绍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信息互通制度和用工报告制度。组织力量、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深入辖区内各企业开展调查摸底,详细填写企业用工需求信息表,并逐步建立动态机制,健全空岗报告制度,为招用工工作提供第一手数据与信息。二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主导作用,规范企业招工行为,要求企业招工通过州、县人力资源市场,州、县人力资源市场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为缺工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将辖区企业用工

需求信息在阿坝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阿坝州就业服务网上长期发布。三是配合劳动监察及相关部门,规范我州人力资源市场。

(四)健全职业培训管理体制和稳步推进培训工作

尽快制定《阿坝州职业培训项目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注重培训过程的跟踪管理,积极检查教材、落实培训质量。依托我州确定的培训机构对州贫困家庭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失业人员和因灾失地农民、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及被征地农民等困难群体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五)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情况、新特点,开展分类指导。加强劳务合作,完善服务、培训、维权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机制,促进异地转移就业;结合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返乡创业。

(六)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州具体情况的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方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更多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享受到创业指导服务、融资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进一步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四篇: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证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改善民生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

(一)教育问题

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收入分配问题

分配是民生之源。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身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社会保障问题

社保是民生之依。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五)医疗问题

医疗是民生之需。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是最终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

第五篇:改善民生

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看我国加强民生建设的现实意义

王彬吉

2008081128

电气084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面临内忧外患,只能走内向积累型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其发展路径侧重于高积累低消费,依靠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在初期侧重于加快经济建设,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今天中国的稳定已不再是由单方面的政府供给和控制来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众生活的稳定,来自于社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民生的改善。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因此,当今中国的发展路径的侧重点开始立足改善民生,是真正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把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统一起来,这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发展观的升华。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它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作为目标,追求有利于人民的发展,其基础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让人民从发展中受益。改善民生,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民生“五有”目标实现得如何,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程度的重要标志。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下载力促就业改善民生[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力促就业改善民生[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迫切的问题。请谈谈这些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以人为本必须具体化,最终就是落实在改善民......

    改善民生[范文模版]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

    改善民生

    申论十大热点:改善民生现象:(一)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

    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民生建设 主 要 内 容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二、民生的涵义及特性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四、历史方位五、应对思路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民生问题......

    保障改善民生

    名言佳句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2011政府工作报告》 理论表述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轨道 2013-06-07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扩内需战略重点转移 作者: 时间:2011-12-20 浏览次数:25 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