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方案
兖州市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补助项目
小麦技术指导方案
为保证兖州市2012-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补助项目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进行,推动科技入户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建立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持续提高我市小麦生产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制定本技术指导方案。
一、主要目标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安排,全市共选择了100个小麦专业种植村,科技示范户400户,辐射带动4000户,建立3个科技示范试验基地。项目实施主要目标为:根据小麦优质高产技术思路,适应农业农村新形势需求,加大农技农机结合力度,推广小麦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强小麦“双宽”播种、小麦深松少免耕播种、配方施肥与氮素后移延衰高产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全面提升小麦生产技术水平,确保小麦持续增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技术内容
(一)主导品种
根据兖州市气候条件、农民意愿及市场需求确定我市小麦主导品种为济麦
22、济南
17、济麦20。其中济麦22主要集中在新兖镇、兴隆庄镇、大安镇、漕河镇及颜店镇东部种植,种植面积22万亩左右;济南17适应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需 1
求,采用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模式,集中在小孟镇、新驿镇、颜店镇西部及大安镇和新兖镇的部分村,种植面积20万亩左右。这两个品种占到我市小麦种植总面积的95%以上。济麦20面积逐年减少,目前在我市种植0.7-0.8万亩之间
(二)主推技术:
近年来,在小麦生产中,我们相继推广应用了秸秆还田、宽幅精播高产栽培、规范化播种技术、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病虫草害无公害综合防治和灾情应对等一系列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市小麦生产水平持续提高,单产实现“十连增”。2012-2013年度,我市向省农业厅推荐了以下小麦主推技术。
1、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对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其核心“扩大行距,扩大播幅,健壮个体,提高产量”。有利提高个体发育质量,构建合理群体提高产量,是我市近年来宣传推广的主要技术,目前已成为主推技术之一,特别今年利用小麦高产创建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购买了108台小麦宽幅精播机,无偿提供给部分镇村,加快了该技术的推广力度。目前我市推广的种植模式为:2.6米一畦,畦背0.4米,畦内种植9行小麦,小麦播幅8-10厘米,平均行距为29厘米。今后几年,小麦宽幅精播种植模式将作为我市小麦种植中的主要种植模式加以推广。
2、小麦氮素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
兖州市肥水条件优越,小麦单产水平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小麦氮素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适用于肥水条件较好的高产麦田和强筋及中筋小麦的田间管理,该技术在我市大面积应用已有多年,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应用技术。其中心内容可概况为“一个减少,一个推迟”,即减少底肥施用中氮素的比列,推迟小麦春季肥水管理的时间,由原来习惯的返青-起身期进行肥水管理推迟到起身-拔节期。
3、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
目前小麦生产中大面积麦田采用旋耕后直接播种的耕作模式,在耕层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蓄水及小麦根系下扎,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适应生产形式需求,通过秸秆还田、深松、镇压等技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水分蓄积,提高根系活力,增加抗旱抗寒能力,提高产量。该技术在我市种粮大户中应用较多,随着土地流转进程的加快,目前已成为我市小麦生产主推技术之一。主要技术规程包括“玉米秸秆还田+深松30厘米+旋耕15厘米+耙压或镇压2遍+播种机播种+播后镇压”6个关键环节。
三、工作计划
2012年8月,编制培训计划,健全和完善工作制度和考评制度,组建专家组,遴选技术指导员,确定科技示范户,确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及操作规程。
2012年9月-2012年11月,利用“三秋”生产关键时期,进行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培训,组织技术人员入户指导;规划建设小麦试验示范基地,对基地农户进行秋种技术培训及小麦冬前管理技术
培训。
2012年11月-2013年2月,对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进行全面技术培训,全方位开展入户指导工作。
2013年3月-2013年5月,开展小麦春季管理、春耕备播技术培训及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培训,组织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开展小麦春季及中后期管理技术指导。
2013年6月,对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试验示范基地进行考评;认真总结项目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及时形成总结报告。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履行技术指导与服务职责
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成立了小麦、玉米、蔬菜专家技术指导组,其中小麦专家组成员5人,负责制定全市小麦技术指导方案及操作规程,负责培训技术指导员,指导技术员对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和答复咨询。督导技术指导员开展工作,面向全市技术指导员开展技术培训,对全市入户技术指导员进行业绩评价。技术指导员在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如备耕、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应到每个示范户开展技术指导,累计到户工作时间150天以上。技术指导员要与示范户建立经常性联系,并可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对示范户进行远程技术指导服务,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每名技术指导员负责联系4个示范户,并帮助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40个农户,以户带户,以户带村,形成农业技术示范新模式。
(二)加强信息沟通
技术指导员要在秋播、冬前管理、春季管理和后期收获等关键农时结束后,及时向专家组汇报工作,撰写工作总结材料。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效果、存在的问题、典型事例、对策建议等,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附加相关技术文件、照片或录像。要建立和完善简报制度,及时反馈技术指导工作进展情况。
(三)加强监督检查
专家组成员要加强对示范户的调研,了解示范户的需求,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技术问题。配合农业主管部门做好考评工作,按照项目统一规定的绩效评估办法加强监督检查。
第二篇:2017年山西省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2017年山西省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2016年我省小麦生产取得了大丰收,小麦单产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为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2017年我省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大力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全面提升我省小麦生产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一、2017小麦技术推广思路及目标
围绕“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生态安全”总目标,创建出适宜我省的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要坚持小麦增产与资源节约相结合,既要攻关高产技术瓶颈、示范推广高产高效技术,又要推进节水、节肥、节药措施,创建绿色增产技术模式;要坚持农艺与农机相结合,实现农艺的农机化和农机的农艺化,真正把小麦技术物化与机械技术融合为一体,降低能耗,节约成本;要坚持高产与优质相结合,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特色小麦,提升品质,增强小麦市场竞争力;要坚持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使传统技术升级换代,焕发生机。
2017年将围绕创建绿色高产高效模式为目标,以实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程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点为核心,在河津、翼城两县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县建设,围绕技术瓶颈开展技术攻关,集成关键技术,创建和推广适宜我省的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在闻喜、河津、稷山、垣曲、夏县、盐湖、襄汾、洪洞、翼城、浮山、泽州、祁县等12个县开展绿色增产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筛选出适宜我省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同时,我省将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纳入2017年主推技术,在全省19个县市推广39万亩。它是一项集轻简化栽培、现代农机与传统农艺相结合、节本增效、抗旱播种、高效水肥利用为一体的集成技术,很受麦农和农机手的认可和欢迎。落实到位播前深耕深松、播前播后镇压、秸秆粉碎还田等传统农艺技术仍将是2017年农技推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2017小麦秋播形势分析
今年小麦秋播形势总体为利大于弊。有利因素表现在:一是玉米结构性调整有利于小麦面积恢复性增长。随着玉米价格的下滑和国家政策的调整,玉米面积呈现下降趋势,农民种植小麦意向增强,预计今年小麦面积将会稳中有升。二是小麦价格近期稳中略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民种麦积极性。目前我省小麦售价2.33元/kg,较去年同期涨0.05元/kg。三是新型农机具助推新技术推广应用。国家继续实行农机购置补贴,大大促进农机更新换代和新型农机推广应用,对提高秸秆还田整地质量,缩短播期,加快探墒沟播等技术推广十分有利。
三、小麦播种及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本小麦生产应立足抗旱,将稳定播种面积,提高播种质量,抗旱保苗,一播全苗,作为今年工作重点和确保稳产丰产的关键。
(一)大力推广规范化播种技术
“七分种,三分管”是通过规范化播种技术,培育壮苗,为高产稳产和麦田管理奠定基础。规范化播种应达到秸秆还田“细、碎、匀”;整地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播后土壤塌实,出苗快,苗齐、苗全、苗匀。
1.深翻、深松蓄墒。旱地休闲田应在8月上中旬深耕翻或深松一次,增加土壤贮水量,促根下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连续旋耕田块,应每隔2~3年深松一次,打破犁底层,促根下扎,提高肥水利用效率,抗倒伏。
2.精细整地。可增强耕层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使水、肥、气、热协调,符合小麦播种高产要求。整地要与耙耱镇压相结合,掌握宜耕宜耙作业时机,减少能源消耗,合理耕作,提高整地质量。
3.播前播后镇压。播前镇压可避免耕层土壤悬虚,造成深播弱苗;播后镇压可使土壤与种子紧密接触,提高出苗率和整齐度,增强抗旱能力;播后镇压一般随播随压,若湿度过大,可推迟镇压,以防板结,影响出苗。
4.平衡施肥,用养结合。根据土壤肥力、目标产量和用养结合的原则,平衡施肥,达到不脱肥,不旺长,高产高效。秸秆还田地块底肥应重氮稳磷少钾;正茬地块应稳氮增磷钾;旱地麦田应稳氮钾增磷。
5.合理布局,选用优种
根据区域生态气候特点,运城、临汾和晋城选择种植半冬性、冬性的中早熟品种,晋中、长治选择种植冬性、强冬性的中晚熟品种。根据土壤地力选择高产或稳产品种,合理布局,切忌盲目求新。南部水地可选用:晋麦84号、临Y7287、尧麦
16、舜麦1718、晋麦96号、济麦
22、良星99、鑫麦296等品种;南部旱地南部可选用临丰3号、运旱20410、运旱618、晋麦92号、晋麦97号、长8744、运旱102等品种;中部水地可选用长4738、长麦6135、京9428、中麦175等品种;中部旱地可选用长6878、长6359、太10604等品种。
6.播前种子或土壤处理。种子包衣或拌种是预防地下害虫、土传、种传及苗期病虫害,确保全苗的最有效方法,应杜绝“白籽”下种。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重发、常发田块,应将种子和土壤处理相结合。
7.适期适量适墒匀播。适期播种。旱地和冬性品种适播期平均气温为16~18℃;半冬性品种为14~16℃。推荐适播期:南部高山冷凉区和中部晚熟麦区旱地9月22日~9月27日;南部旱地9月28日~10月4日;地膜覆盖小麦10月1日-10月7日。南部水地适播期为10月5日~10月10日,中部晚熟水地适播期为10月1日~10月5日。
适量播种。我省主推品种以多穗型为主。适播期内,旱地小麦播量每亩7.5~10.0kg;地膜覆盖小麦播量每亩7.0~8.0kg;水地小麦条播每亩10.0~12.5kg,撒播每亩15~17.5kg。适播期外提前或推后1天,减少或增加播量0.5kg。
适墒播种。耕层0~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70%左右是最适宜播种墒情。若0~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水浇地应播前浇串茬水,或播后浇蒙头水;旱地可增加播深和重镇压。
8.查苗补苗。播种后10~15应天查苗,麦行内≥10cm无苗,应补种。
(二)强化田间管理
在规范化播种,确保全苗基础上,落实好节水抗旱保墒田间管理技术措施,是确保高产稳产的关键。
1.冬水前移。浇水是塌实耕层土壤最有效的方法。秸秆还田田块冬前灌水应前移至三叶期后开始,夜冻昼消前结束,塌实耕层土壤,促进分蘖和秸秆腐熟,培育壮苗,确保安全越冬。正茬田可在昼消夜冻时浇越冬水。浇水后适墒时,中耕耙耱保墒,弥合裂缝,提高水分利用率。
2.化学除草。麦田化除可在秋季或早春进行。秋季化除效果好,安全,应大力提倡。秋季化除应在小麦3~5叶期,杂草2~4叶,日均气温5℃以上的无风晴天进行,遇到大风或大幅降温应停止化除。秋季未化除或化除不彻底的田块可在春季小麦返青后到拔节前,日均气温稳定在5℃以上的无风晴天进行。
3.地膜小麦冬春护膜。地膜覆盖麦田冬春应做好查膜护膜,以更好发挥地膜覆盖保墒增温效果。
4.早春镇压耙耱,提墒保墒。所有麦田在顶凌期都应浅耙或轻耱,去除枯叶,弥合裂缝,保墒提温;旱地表墒较差的田块,返青期应先镇压后耙耱,提墒保墒,促进返青。
5.春季适时灌水。未冬浇麦田,应在返青期浇水,亩灌水量40~50 m3;亩总茎数低于80万的田块,应追施尿素5~7.5kg;亩总茎数高于80万的田块不追肥;已冬浇的壮苗田,春季浇水推迟到拔节中后期,并追施尿素5~7.5kg;弱苗田应在拔节前期浇水,并追施尿素7.5~10kg;灌水量由50m3/亩增加到60m3/亩,抵御晚霜冻害或低温冷害,增穗、稳粒、保粒重。6.预防冻(冷)害。我省冬春冻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尤其以4月上中旬的晚霜冻(冷)害危害最大,一旦气温降至5℃以下,就可能造成幼穗受冻死亡或秃尖、缺位穗等,导致减产。因此,南部麦区在4月1-5日,中部麦区在4月5-10日增量浇拔节水,预防晚霜冻(冷)害;未浇水麦田一旦发生低温冻(冷)害,应及时浇水,并亩追施尿素5kg,促进小蘖成穗;无浇水条件的麦田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低温来临前或发生后喷施叶面肥、生长调节剂如天达-2116(壮苗灵)、芸苔素内酯等,或采取熏烟预防和减轻低温冻(冷)害的损失。
7.做好病虫害防治和后期“一喷三防”。春季是病虫危害盛期,麦田管理应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要大力推广“一喷三防”技术,将防病治虫的药剂与抗干热风的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混喷,可达到有效防虫、治病、防早衰,提高粒重的目的。“一喷三防”从开花至灌浆后期,根据病虫害发生和天气变化,连喷2~3次。
8.适时(期)收获晾晒。小麦蜡熟末期是机械收获的最佳时期,应及时收获晾晒,含水量低于13.0%时,精选入库。
第三篇:2011年全省小麦秋播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2011年全省小麦秋播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2011年我省的夏粮生产,遭遇了冬春连旱、冬季低温等不利天气影响,由于各项惠农政策和市场稳定有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有力,农民种粮积极性较高,狠抓科学抗旱、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等抗灾应变、弱苗转化措施,最终实现了夏粮连续八年增产,小麦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据省统计部门资料,全省夏粮面积3542.66万亩(增32.06万亩)、亩产315公斤(持平)、总产1117.2万吨(增11.8万吨),其中小麦面积3168.62万亩(增29.01万亩)、亩产323公斤(增2公斤)、总产1023.2万吨(增15万吨)。据各市统计数合计,全省夏粮面积3787.05万亩、亩产367公斤、总产1391.7万吨,其中小麦面积3461.55万亩、亩产376公斤、总产1300.0万吨。泰州市、扬州市夏粮和小麦单产首次在省辖市中突破400公斤,小麦单产达到410公斤;全省有8个县(市、区)小麦亩产达400公斤以上(其中:海安县459公斤,宝应县440公斤,高邮市428公斤,兴化市417公斤,泰兴市414公斤,江都市405公斤,沛县403公斤,姜堰市403公斤)。大中农场高产增效创建小麦万亩示范片,经省级测产验收抽测3块田平均亩产为670.1公斤,是本验收的最高产量,最高田块亩产达689.9公斤,再次刷新了我省小麦亩产最高纪录。
灾年丰收,主要得益于近几年来小麦良种推广和抗灾应变技术有了较好的基础,也得益于广大干群共同努力抗击旱情和后期天气十分有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2011年全省小麦单产再创新高,主要是由于淮南地区小麦大面积实现了平衡增产,偏旱气候条件对淮南地区小麦相对有利,特别是后期光照足、病害轻、穗数足、倒伏少,是淮南小麦普遍增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种
特殊的气候条件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重演性。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稻麦两熟茬口偏迟、适期播种压力大,机条播面积减少、播种质量得不到保障,技术指导到位难、措施落实到位难,品种“多、乱、杂”有抬头现象,小麦生产效益有递减趋势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明年夏熟小麦生产持续增产压力很大。
今年秋播工作总体上要以强化惠农政策落实为抓手,稳定播种面积,以“四主推”为核心,优化品种布局,加强配套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立足防灾减灾,落实好抗灾应变措施,提高秋播质量,为明年夏粮丰收奠定基础。技术措施上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科学谋划适应稻麦两熟高产要求的茬口衔接及品种布局 稻麦两熟是我省主要的种植制度,茬口衔接偏紧是目前制约我省稻麦两熟高产特别是小麦高产的一个重要因子。从周年高产角度出发,茬口衔接要做到水稻、小麦兼顾,只从小麦或水稻一熟高产出发,过度推迟后茬播栽期,极易造成“迟茬接迟茬”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实现稻麦两熟周年高产和效益最大化。各地要认真分析当地稻麦两熟品种布局及茬口季节矛盾现状,科学论证,提出适应稻麦两熟高产要求的茬口衔接要求及相应的品种布局搭配方案,从今年秋播起边示范、边总结、边推广,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使稻、麦两熟品种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粳稻腾茬偏晚的茬口,秋播小麦宜选择生育期偏短的早熟小麦品种,尤其是淮北稻茬麦地区应考虑半冬性与偏春性品种搭配种植。
同时,各地要按照优良品种区域化布局的要求,结合本地生态优势和生产特点,选择适宜本地区推广应用的专用小麦优良品种,落实好主推品种布局。沿江沿海弱筋小麦优势区重点推广扬麦
13、宁麦
13、扬麦
15、生选6号等弱筋品种;淮北及沿淮中强筋小麦优势区域重点推广济麦
22、徐麦30、31、郑麦9023、华麦1号、连麦1号、2号、淮麦21、22、23、24、25等品种;淮南里下河等中筋小麦优势区域重点推广扬麦
16、扬麦
14、宁麦
14、扬辐麦3号、4号、镇麦5号、6号、8号等品种。
二、适期适量播种,抢抓秋播进度
根据我省稻麦两熟茬口季节偏紧的主要特点,小麦秋播总体上要突出一个“抢”字,在确保播种质量的基础上抢抓秋播进度,尽可能适期适量播种。我省小麦适期播种范围,淮北地区旱茬和早稻茬小麦种植半冬性小麦品种于10月1~15日,粳稻茬种植偏春性品种于10月10~25日,淮南地区苏中麦区为10月25日~11月5日,苏南麦区为11月上旬。淮北地区和丘陵地区秋播时常遇干旱气候,应坚持抢墒、造墒抗旱播种,里下河地区土质粘重,播后要主动沟灌窨水确保出苗;遇到连阴雨天气,应及时排干田间积水,采用免耕摆播或板茬直播等措施,抢抓播种进度。适期早播采用精量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2万以内;适期播种采用半精量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5万左右。迟于播种适期,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一天增加0.5万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晚播独秆栽培,淮北地区最多不超过35万基本苗,淮南地区最多不超过25万基本苗)。适期播种种子发芽率正常情况下,可根据“斤种万苗”原则确定播种量,晚播、气温较低条件下田间出苗率下降,斤种成苗6~7千,需适当加大播种量。同时要做到播种均匀、深度适宜,防止深籽、露籽、丛籽,确保一播全苗,实现齐苗、匀苗、壮苗。
三、大力推广机条播,提高播种质量
我省从1980年代初开始把机条播种麦特别是稻茬免(少)耕机条播技术作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推技术,并在全省立项推广,1999年机条播小麦面积最大达2009万亩(其中稻茬免耕机条播1471万亩),占小麦面积60%。机条播种麦优势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种麦机械化,一次作业完成浅旋、灭茬、开槽、播种、覆土、镇压等6道工序,省工省力,作业效率高,每小时可播种3~6亩;二是精确定量,有利于控制播量和精量、半精量播种,一般每亩节省种子5公斤以上,未种先增产;三是播种均匀,有利于早发壮苗,提高土地利用率;四是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培育壮秆大穗,同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目前机条播小麦面积只占20%左右,主要原因是稻茬小麦茬口偏迟、没有足够的晒墒整地时间,不利于创造机条播的土壤墒情条件,播种出苗质量达不到预期目标,同时机械作业费用逐年提高、农机作业专业化服务不能适应小麦生产分户经营、田块细碎等新情况。目前,人工撒播是我省小麦主体播种方式,播种量和均匀度难以准确掌握,播量偏大效率低,极易造成丛籽、深籽、露籽,易恶化群体和后期倒伏,使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下降,是制约我省小麦产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力推广机条播等机械匀播种麦方式,是扭转人工粗放播种方式、提高小麦播种质量、实现小麦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今年秋播要加大示范引导力度,特别是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要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专业化机播服务优势,大力推广小麦机条播。一是旱茬小麦力争全部推广机械条播,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引进山东省的宽幅精量播种机;二是腾茬及时且墒情适宜的稻茬小麦,采用免(少)耕条播机精细播种,适期早播的高产田块,应适当调整扩大行距,改常规每幅6行为5行,行距25厘米左右;三是腾茬较迟、土壤含水量较高(土壤相对持水量大于80%)的稻茬小麦,拆除条播机排种管、部分或全部旋切刀,改机条播为机械均匀摆播、带状匀播,大力推广小麦免(少)耕摆播机。
四、立足防灾抗灾,促进高产稳产
小麦生产历经秋、冬、春、夏,生育期较长,遭遇干旱、连阴雨、湿害、低温冻害、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机率高,因此,立足防灾抗灾是我省小麦实现高产稳产的重要经验。防灾抗灾必须从秋播抓起,打好基础。一是做好种子处理和化控壮苗。播前选用高产优质、广适多抗的小麦良种,要求纯度≥98%、净度≥98%、发芽率≥85%、水分含量≤13%,于播前2~3天晒种。播前选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立克秀)10mL,加300mL水拌25kg小麦种子,预防小麦散黑穗病、纹枯病等系统侵染病害与土传病害;对于精选商品小麦种,在墒情适宜、利于出苗的情况下,可每亩用矮苗壮等拌种剂1袋(20g)加水0.5~0.75kg稀释后拌种6~10kg促进生根、发蘖、壮苗,拌种均匀,现拌现播。对未拌种化控,冬前和初春出现旺长的麦田,采取镇压或化控等措施,适度抑制生长。二是施足基肥。根据测土配方原则施足基肥,磷肥基施为主,氮、钾肥基追结合。基肥一般每亩施尿素5~10kg以及45%复合肥(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纯量均为15%)25~35kg;有条件的地方提倡每亩施用有机肥1000kg以上。稻草全量还田要增加基肥中氮肥用量10%左右。三是配套三沟,提高抗旱防涝降渍能力。大力推广机械开沟,特别是淮南地区要高标准配套内外三沟,每3~4米开挖一条竖沟,沟宽20厘米,沟深20~30厘米;距田两端横埂2~5米各挖一条横沟,较长的田块每隔50米增开一条腰沟,沟宽20厘米,沟深30~40厘米;田头出水沟要求宽25厘米,深40~50厘米,确保内外三沟相通。还草田块需通过减少竖沟畦宽,提高内三沟开沟密度和深度,增加沟系取土量对畦面覆盖,防止露籽现象;同时提高灌排效果,减轻涝渍危害。四是加强播后镇压与覆盖,防冻保苗。淮北旱茬小麦及秸秆还田田块播后一定要镇压,可用直径≥30cm的石磙或专用镇压机械镇压田面,使耕层紧密,以利于提高出苗率,促
进全苗、齐苗和保墒防冻,确保安全越冬。稻茬小麦尤其是板茬直播和稻田套播小麦,可增施土杂肥或增加沟泥、秸秆覆盖。五是科学化除。播后芽前墒情适宜时,每亩选用50%异丙隆125~150g兑水40~50kg喷雾,封杀杂草。越冬前对播种时未封闭化除或效果不理想、杂草达标田块,及时根据草相进行喷药化除。以单子叶杂草为主的田块,在杂草2~4叶期每亩选用6.9%骠马60~80mL兑水40~50kg喷雾;以双子叶杂草为主的田块,在小麦4~5叶期、杂草基本出齐后,每亩选用20%使它隆乳油30~40mL兑水40~50kg喷雾;单、双子叶杂草混生的麦田,可将相关药剂进行复配使用。对禾本科杂草30万株/亩以上、阔叶杂草6万株/亩以上草害达标田块,在春后日均温回升至8℃左右时,依据草相选择合适药剂在小麦拔节前进行化除,注意掌握冷尾暖头天气,避开寒潮来临前用药产生药害。
第四篇:2013技术指导方案
2013技术指导方案
一、指导目标
宣传种桑养蚕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着力推广种桑养蚕管理的模式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程序。调动和激励种桑养蚕示范户科学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辐射带动周边种桑养蚕户提高科学养殖水平,促进我镇桑蚕业的发展,推动我县基层农技推广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指导产业
桑蚕产业。
三、指导方式
1、集中培训学习:与县蚕业站密切配合,不定期的组织科技示范户进行种桑养蚕技术培训,及与种桑养蚕相关的技术讲座等。
2、入户指导:与科技示范户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服务,解决相关的技术难题。
3、电话咨询:开展电话咨询,为科技示范户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技术指导。
四、对科技示范户的要求
1、积极参加科技培训班和接受技术指导,带头应用科技推广技术。
2、做好宣、帮、带,辐射带动周边10户以上奶牛养殖户。
3、认真填写《科技示范户手册》中的相关内容,并及时做好养殖活动中的各项记录。
4、有问题及时与技术指导员联系。
第五篇:2011技术指导方案
2011技术指导方案
6月:中旬开始准备播茄子砧木种子,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7月:中旬至下旬进行播种育苗,苗情要注意蹲苗,防止幼苗徒长,同时注意防治病虫害。8月:进行嫁接,做好嫁接苗的管理工作。
9月:嫁接苗在9月中旬前定植,做好棚室消毒和土壤消毒工作,进行整地施肥。定植前浇透底水,栽苗时嫁接口不要接触土壤,防止嫁接口生须根染病。
10月:定植后注意温度管理,中耕培土,防治茄子病害。外界气温逐渐降低增加草苫夜间防寒,放风口设置防虫网,及时采收门茄。
11月:防止茄子落花落果,加强外界保温,张挂反光幕增加棚内光照和温度,茄子大量采收后,进行追肥,防治灰霉病。
12月:此时已进入寒冬,如遇到连续几天阴雪天气,只要温度不低每天应揭开草苫一会。在室内张挂黄板诱杀潜叶蝇、白粉虱。
1月:增光保温,茄子出现歇秧想象,要以叶面喷肥为主,一般不用土壤施肥,如茄秧不健壮可考虑再生栽培。
2月—3月:灾害性天气已过茄秧开始旺盛生长,此时加强肥水管理,及时打掉老叶进行植株调整,防治病虫害。
4月:管理同2、3月份,大量采收后要施一次肥浇一次水。
5月:加强管理,防止茄秧早衰,要少留果勤摘果。拔秧时及时清除残株病叶不为病虫提供生存和寄生条件。
2011技术员分户技术指导方案
计划入户指导农户达10次以上
2011指导员入户技术指导项目记载
1.19 发放物化补助
3.2讲解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4.8蔬菜名优新品种介绍
4.20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5.16下乡送科技资料
6.9设施农业秸秆反应堆技术
6.28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
7.15设施农业地力培肥技术
7.29设施农业高效种植栽培技术
8.16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农事活动与技术操作记事栏
1月:灾害性天气,注意增光保温,室内张挂黄板诱杀潜叶蝇,蚜虫,中下旬施尿素15kg,硫酸钾10kg。
2月:茄秧开始旺盛生长,应加强肥水管理,温度白天25—30℃,夜间15—17℃,室温超过25℃时适量防风,及时打掉老叶,进行植株调整,注意防治病虫害,覆盖防虫网。
3月:进行植株调整,改善通风条件,经常擦洗棚膜,加强病虫害防治。
4月:大量采收后要施一次肥一次水。
5月:加强管理,防止茄秧早衰,要少留果,勤摘果。
6月:准备播茄子砧木种子,做好播前准备,清除残株病叶,做好苗床,配好营养土。
7月:播接穗种子,苗期注意蹲苗,防止幼苗徒长,同时注意防治病虫害。
8月:进行嫁接,一般采用劈接法。嫁接后注意遮光并控制好温湿度,做好通风,防治苗期病害。9月:秧苗定植,进行整地施肥,棚室消毒。定植前浇透底水,进行土壤消毒,防治病虫害。
10月:进行定植后的管理,中耕培土,采用双杆整枝,及时摘除多余枝杈,及时吊枝,防治茄子褐纹病,外界温度低时注意增加草苫。
11月:防止落花落果加强外保温,张挂反光幕,继续整枝吊蔓,防治病虫害。
12月: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及时做好灾害性天气的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