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时间:2019-05-12 12:3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规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第一篇: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作者:杜敏婉

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6期

摘要: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涉及小麦的产地环境选择,生产过程,包括种植、生产过程、收获,产品质量都达到国家规定的无公害生产标准。

关键词:小麦 无公害生产 技术规程 标准

1、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环境的优化选择

1.1 适宜的环境条件

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远离主要交通干线,周边2km内没有污染源,大气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大气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灌溉水质标准,农田土壤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2 适宜的生态条件

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选择在小麦的主产区,种植区土壤具有较高的肥力和良好的结构,具备获得高产的基础。主要包括耕作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质丰富,养分充分,通气性与保水性能良好。在无公害小麦生产中,为获取较多的无公害产品,应选择耕作层深,容重和盐含量较低,全量养分和有效养分高的土壤.2、品种类型

2.1 品种选用

根据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选用丰产性好,品质优,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河南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可选用豫麦

34、豫麦

47、豫麦50、郑麦9023等新品种。

2.2 种子处理

选用经国家和省种子审定部门通过并符合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质种子。播前要精选种子、晒种,筛掉小、秕粒;做好发芽试验,种子发芽率要保证不低于95%。

3、整地

3.1 前作物收后要尽早浅耕灭茬,深度10-13cm一次。

3.2 播前10-15d趁合墒浅耕,深度10-13cm,耕后收墒。此后,有雨耙耱收墒;连旱无雨,表墒严重不足,碎土、提墒和保墒三结合,实行耙、耱、压连续作业。

3.3 地下害虫严重田块,播前进行土壤药剂处理。

土壤处理:在地下虫危害严重(特别是吸浆虫)地区,一定要在整地前施药,每亩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3-5kg进行土壤处理。

4、施肥

4.1 施有机肥每公顷施优质农家肥37500-45000 Kg(每亩2500-3000Kg),三分之二,随深翻入土壤,三分之一播前浅耕时溜施。

4.2 原农家肥和化肥结合施用时,以每公顷22500-30000Kg(每亩1500-2000 Kg)农家肥与72-102 Kg(每亩4.8-6.8 Kg)的五氧化二磷混合耕翻施入,或15000-22500 Kg(每亩1000-1500ICg)农家肥与90-120 kg(每亩6-8 kg)纯氮浅耕时施入。坡地每亩施农家肥为15000 kg(每亩1000 Kg)以上,纯氮75 Kg(每亩5Kg),五氧化二磷90 kg(每亩6 Kg),犁地时一次作基肥施入犁沟。

4.3 种肥拌种用氮化肥用量,一般每公顷纯量不超过7.5-15 Kg(每亩0.5-1.0 kg)。用尿素拌种。播种层土壤含水量不足16%应避免拌种。

5、播种

5.1 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1-2天。

5.2 播种期:冬性、半冬性品种10月10日-15日播种,弱春性品种10月15日~25日播种,若播种推迟,应采取种子催芽、适当加大播种量等措施予以弥补。

5.3 播种量:播种前要根据土壤地力、水肥条件、品种特性和播种期而确定。在适宜范围内,早茬的品种每hld播量75kg-90kg。中晚茬的品种,每hm2播量90kg-120kg。

6、管理

6.1 秋冬管理:目的是增蘖、促根、育壮苗,安全越冬。

6.1.1 保苗:播后地面发生板结,应轻耙破板,及时查苗补种。

6.1.2 控旺:遇播期过早、水肥充足,发生苗稠旺长,及时采取镇压、耙麦或浅中耕。

6.1.3 追肥:对基、种肥不足,分蘖期麦苗明显瘦小发黄的田块,争取追一次速效氮肥,促弱扶壮越冬:

6.2 做好春季化学除草,综合防治病虫害

6.2.1 田间除草。免耕田播前10天用灭生性除草剂除草和播后芽前化学除草。拔节前杂草重的田块实行中耕除草,对长势弱的麦田追施一次拔节肥一般亩施尿素3-5kg。

6.2.2 病虫害防治。苗期至孕穗期注意锈病防治、抽穗期用药防治赤霉病及灌浆期防治蚜虫。在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一要选用无公害农药,二要做到用药剂量准确,施药时期恰当,收获前30天不得再施用农药,收获前20天不得再施用氮肥和根外追肥。

在小麦病虫草防治过程中,化学农药的使用是导致小麦产品容易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保证小麦产品的无污染,化学药剂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进行,且各种农药空瓶等废弃物都集中深埋。

6.1.5 灌水

小麦3叶至分蘖期灌水,做到1次灌足。拔节孕穗期是否灌水,可视旱情而定。

7、收获

小麦蜡黄收割,收割干净,不掉穗、不掉粒,籽粒损失小。割茬低而整齐,可减少籽粒损失,且有利于下茬作物的播种和生长。

8、产品质量

脱谷后及时晾晒、精选,产品符合无公害产品标准。

第二篇: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畜禽产品生产涉及场地环境、场地布局建设、畜禽繁育、环境控制、疾病防疫、饲料供应、屠宰加工、产品保藏运输等诸多环节。必须对每一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按照有关无公害畜产品相关标准进行生产,方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产品。

一、引种

1、不得从疫区引种。

2、引种畜禽应从具有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核发的《种畜禽经营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的种畜禽场引进,并按照GB16567进行检疫。

3、引进的种畜禽须隔离观察饲养,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确定为健康合格后,方可供生产使用。

二、产地环境要求

产地环境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养殖场(区)的选址布局、卫生条件、用水水质、环境控制等方面的内容。产地环境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基础,做好产地的选择是无公害生产的基础,这也是从产地到餐桌各环节链中,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重要一环。

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防止污染,相对隔离。地址应选择在地势高燥、生态环境好、无或不直接接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的生产区域。与水源有关的地方病高发区,不能作为无公害畜禽产品类生产、2、疫病监测

(1)肉禽(DB/T356)/禽蛋(DB/T359)两个标准规定生产无公害食品的肉(蛋)鸡场在饲养过程中对动物疫病的监测要求:

蛋鸡场常规检测的疫病至少应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禽白血病、禽结核病、鸡白痢与伤寒。除此之外,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其他一些必要的疫病进行监测。

禽蛋不应检出以下病原体: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大肠杆菌、李氏杆菌、结核分枝杆菌、鸡白痢与伤寒沙门氏菌。

肉鸡场疫情监测:至少应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鸡白痢与伤寒。除此之外,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其他一些必要的疫病进行监测。

监测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疫情监测,除上述疫病外,还有支原体病、白血病等,并将结果按规定上报。

(2)生鲜牛乳(DB51/T358)/肉牛(DB51/385)标准规定牛疫病的监测要求:

肉牛场疫情监测:至少应包括口蹄疫、结核病、布鲁氏菌病。不应检出的疫病有:牛瘟、牛肺疫(传染性胸膜肺炎)等。除此之外,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其他一些必要的疫病进行监测。

奶牛场疫情监测:至少应包括口蹄疫、蓝舌病、炭疽、牛白血病、结核病、布鲁氏菌病。同时注意检测我国已经扑灭的疫病和外来疫病,如牛瘟、牛肺疫(传染性胸膜肺炎)等。母牛干乳前15天作隐性乳房

[消毒方法]:包括:喷雾消毒、浸液消毒、紫外线消毒、喷洒消毒、火焰消毒和熏蒸消毒。

喷雾消毒:用一定浓度的次氯酸纳、有机碘混合物、过氧乙酸、新洁尔灭、煤酚等对清洗完毕后的畜禽舍、带畜禽环境、道路和周围及进入场区的车辆用喷雾方法进行的消毒。

浸液消毒:用规定浓度的有机碘混合物、新洁尔灭、煤酚的水溶液对常用的兽医器械、工作人员用具进行的消毒。

紫外线消毒:在畜禽场的入口处和更衣室设臵的紫外线照射消毒,照射时间至少5分钟。

喷洒消毒:在畜禽舍周围、入口、产床、培育床、鸡舍地面等撒生石灰或火碱以杀灭大量细菌和病毒的消毒方法。

熏蒸消毒:用甲醛对饲喂用具和器械在密闭的室内或容器内进行熏蒸。

火焰消毒:在畜禽经常出入的地方用喷灯的火焰依次瞬间喷射消毒。

[消毒制度]:环境消毒:畜禽舍周围环境每2~3周消毒1次;畜禽场周围及场内污染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消毒1次;畜禽场、畜禽舍入口设消毒池,定期更换消毒液。

人员消毒:包括工作人员和外来人员,进入畜禽舍必须消毒。

畜禽舍消毒:每批畜禽调出后,都必须彻底清扫,清洗,然后进行喷雾消毒。

用具消毒:定期对饲喂用具兽医用具等进行的消毒。

6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其用法和用量应遵照饲料标签规定的用法和用量。

(4)药物饲料添加剂严格执行农业部发布的《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规定的品种、用量和休药期。不使用国家规定的违禁药物。不同畜禽饲料中允许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卫生和禁用要求均在相应的饲料使用准则中有明确规定。

(5)禁止在牛、羊饲料中添加和使用肉骨粉、骨粉、血粉、血浆粉、动物下脚料、动物脂粉、干血浆及其他血液制品、脱水蛋白、蹄粉、角粉、鸡杂碎粉、羽毛粉、油渣、鱼粉、骨胶等动物源性饲料。

在商品肉兔和獭兔的配合饲料中禁用肉骨粉、骨粉、血粉及其它动物下脚料,慎用鱼粉。2.饲料加工过程规范

(1)设施良好。生产企业设计、设施卫生、卫生管理和生产过程符合GB/T16764的要求。定期对计量设备进行检验和维护,为微量和极微量成分应进行预稀释,有专门的配料室,并有专人管理。(2)混合均匀。混合投料按先大量、后小量的原则进行,投入的微量纽分应预稀释到配料称最大称量的5%以上;生产含药物添加剂的饲料时,根据药物类型,先生产含药量低的饲料,再生产含药量高的饲料;同一班次应先生产不加药的饲料,再生产加药饲料;生产含不同药物的饲料时,应避免药物的交又污染。

(3)留样规范。新接受的饲料原料和各批次的饲料产品应保留样品,留样应设标签,载明饲料品种、生产日期、批次、生产负责人和

剂量。

[兽药使用]:按照各自的兽药使用准则执行,包括兽药的种类、剂量、疗程,在家畜的育肥期使用兽药治疗时,要严格执行休药期。

六、其它

1.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符合健康条件,不得在各饲养场间活动。在生产管理上猪鸡的饲养一般实施“全进全出”饲养工艺,严格执行投入品的管理规定和卫生消毒制度。

2.运输:畜禽上市前,应经兽医防疫部门根据《GBl6549畜禽产地检疫规范》检疫,并出具检疫合格证明;运输车辆在运输前和运输后都要用适宜的消毒方法彻底消毒;运输途中,不在疫区、城镇和集市停留、饮水和饲喂。

3.无害化处理:传染病致死的畜禽按《GB16548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的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无公害生产的畜禽场不出售病死和淘汰畜禽;患病畜禽应隔离饲养。废弃物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原则;粪便堆积发酵后应作农业用肥;污水应作沉淀发酵后方可作为液体肥使用。

七、生产档案

无公害畜禽饲养场应建立一系列相关的生产档案,确保无公害畜产品品质的可追溯性。

(1)建立并保存畜禽的免疫程序记录。

(2)建立并保存畜禽全部兽医处方及用药的记录。

(3)建立并保存畜禽饲料饲养记录,包括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

011-

第三篇:优质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优质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规程确定了优质小麦生长的目标产量及其构成、生育指标、栽培技术、灾害预案与补救措施、适时收获。

本规程适宜豫北生态麦区及其生态条件相似麦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DB41/T316 优质强筋小麦平衡施肥技术规程 DB41/T317 优质强筋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规程 DB41/T315 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3、目标产量及其构成

2.1目标产量:500公斤/亩以上。2.2每亩穗数:40-45万; 2.3每穗粒数:33-37粒; 2.4千粒重:45克以上。

4、生育指标

4.1播种出苗:小麦壮苗越冬的指标为:半冬性品种苗龄六叶一心至七叶,单株分蘖4个以上;弱春性品种苗龄五叶一心至六叶,单株分蘖3个以上;小麦播种时间一般在10月上中旬。9月底至10月初这段时间,一般年份降水量较少,应浇好底墒水,实现足墒下种。具体气象条件为:日平均气温在17℃左右,5CM地温16-21℃时播种为宜,适宜播种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0%。

4.2返青拔节期:小麦一般在2月20号左右开始返青,主茎叶龄七叶一心左右,亩群体在70-80万;3月中旬小麦开始拔节,拔节期亩群体应达到100万头左右。早春气温变幅较大,应抓好预防“倒春寒”措施的落实;春季干旱少雨,小麦拔节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齐头并进,需水需肥较多。此期应加强肥水管理。拔节期间,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60-80%为宜,4.3抽穗开花期:孕穗---抽穗期是小麦的需水高峰期,需水量为120mm,土壤相对含水量在 60-80%为宜。要求日照充足,日平均气温16-21℃,相对湿度在70-80%。

4.4灌浆成熟期:小麦灌浆后期一般受干热风影响较大,应加强田间管理,搞好叶面喷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延长叶片功能期,小麦一般在6月上旬进入蜡熟期开始收获。灌浆期的最适日平均气温20-22℃,该期要求光照充足,土壤相对含水量60-80%。成熟期的日平均气温20-25℃,风静天晴对收获有利,应注意防止降水引起穗发芽。

5、栽培技术 5.1播前准备

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水平较高的壤土作为高产创建田块。土壤养分含量要求有机质含量>1%,速效氮>0.9g/kg,速效磷>15mg/kg,速效钾>100mg/kg。秋作物收获后要及时耕翻整地,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大、中型拖拉机的作用,加深耕层,要求耕深20---25cm。整地质量达到“深、净、细、实、平”标准,田块做到上虚下实,无明暗坷拉。

5.2种子处理

5.2.1品种选择:选用半冬性中熟,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综合抗性(抗寒、抗干热风等)好的矮抗

58、周麦18等小麦优良品种。

5.2.2种子质量:精选种子是实现苗齐、苗匀、苗壮的基础。种子全部由正规种子企业提供,确保所选种子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5.2.3播前处理:全部使用包衣种。5.3播种

半冬性小麦的最适播期为10月10号左右,最迟播期不超过10月25号;弱春性小麦的最适播期为10月20号左右,最迟播期不超过10月30号。采用机播耧播种方式,进行严格的标准播种,亩播量7-9公斤。全部使用适乐时拌种,且做到足墒下种。亩基本苗达到16-18万株。

5.4肥料运筹

5.4.1底肥:亩施腐熟有机肥3-4方,“沃力”牌小麦配方肥25~30公斤或碳铵40~50公斤、过磷酸钙50~60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氮肥分配比例为,底肥40-50%,追肥60-50%;磷钾肥底施70-80%,追施30-20%。玉米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还田量为300公斤/亩。玉米秸秆还田地块应加大氮肥施用量。

5.4.2追肥:3月中下旬小麦拔节后,结合浇水亩追氮磷钾复合肥30-40公斤;4月底-5月初小麦扬花期结合浇水亩施尿素4公斤左右。4月底-5月中旬,结合小麦防病治虫,每亩叶面喷施1-2%尿素加0.3%磷酸二氢钾加天丰素一袋50公斤溶液2-3次,补充营养,延长叶片功能期。

5.4.3水分管理:根椐苗情、天气和土壤墒情浇好冬水、拔节水、扬花水。底墒充足时,原则上不浇 越冬水。底墒差,播种后至封冻前若无充足降水,一般在小雪至大雪期间(日平均气温2~5℃)浇好越冬水,浇后要及时划锄保墒。一般于3月中下旬小麦拔节后浇水一次。4月底-5月初小麦扬花期浇好扬花水。5月中旬以后不再浇水,以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5.6田间管理

5.6.1划锄:冬灌和春季浇水后,及时划锄,破除板结,增温保墒,消灭杂草,促根增蘖。

5.6.2镇压:冬前对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可用石磙在晴好天气上午10点以后、无霜冻时进行碾压或人工踩压。

5.6.3化控防倒伏:对群体过大且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在起身期(3月上旬)亩用“多效唑”30克对水25~3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一定做到不漏喷不重喷。

5.7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5.7.1病害防治

小麦病害主要有全蚀病、纹枯病、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等。①全蚀病:在小麦萌发时即可感病。防治方法:一是小麦整地时,亩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5-3公斤加干细土20公斤撒施;二是用2%立克秀或2.5%适乐时拌种。

②纹枯病:2月下旬小麦返青后,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75克对水50—75公斤,对茎基部均匀喷雾。③白粉病、锈病、赤霉病

白粉病一般发生在4月中下旬,发现有发病中心的麦田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对水50公斤及时喷雾防治;加强条锈病监测,发现发病中心立即施药防治,方法同防治白粉病;赤霉病以预防为主,小麦抽穗期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40—50公斤喷雾,扬花后再喷一遍。

5.7.2虫害防治

①对地下害虫(蝼蛄、蛴螬和金针虫)防治

一是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技术;二是对地下害虫和小麦吸浆虫并重或单独重发区,亩用40%甲基异柳磷或40%辛硫磷乳油0.3公斤,对水1-2公斤,拌干细土20-25公斤,均匀撒于地表,撒后耕翻。

②小麦吸浆虫

除搞好播种期防治(防治方法同地下害虫)外,重点搞好蛹期防治和穗期的成虫补治。即在4月20日左右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300毫升加水5公斤拌干细沙土20公斤顺垄撒施,撒后及时浇水;抽穗后,当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见2-3头成虫时,亩用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毫升加水30—40公斤喷雾防治成虫,间隔2—3天喷一次,连喷3—5次。

③麦穗蚜

当百株有蚜500头,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或3%啶虫脒乳油45~60毫升加水喷雾。

5.7.3化学除草

小麦二叶期后(11月中下旬),亩用75%苯磺隆干悬浮剂(商品名盖阔)1~1.8克对水30公斤均匀喷洒。以雀麦、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亩用6.9%骠马乳剂60~70毫升进行茎叶喷雾;以节节麦发生为主的麦田用3%世码水分散粒剂30克进行茎叶喷雾;对猪殃殃发生严重的田块用20%使它隆乳油每亩50~60毫升进行防治。春季化除要在3月10前结束。

6、灾害预防与补救技术 6.1冻害

6.1.1预防小麦冬季冻害

①选用半冬性品种或抗寒性好的丰产弱春性品种。②适期晚播,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播种要做到足墒下种、适期、适量播种。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播种过深和播量过大会导致植株细弱而加重冻害。

③冬前镇压。11月中旬叶龄已达5叶以上的弱春性品种麦田,可用石磙在晴好天气上午10点以后、无霜冻时进行碾压,抑制地上部分过快生长,控制发育进程,防止冬前拔节。

④科学化控。对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可在11月上中旬,每亩用15%多效唑20~40克对水25~3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

6.1.2预防“倒春寒”

①适期晚播:针对近年来气候变暖,小麦冬前易旺长的实际,采取适期晚播技术,可有效预防冬前旺长、减轻“倒春寒”危害。

②合理化控:对群体大于60万头的麦田,3 月上旬小麦起身期,亩用15%多效唑30克,对水25—30公斤进行叶面喷洒,提高小麦抗寒能力,喷洒时一定注意不漏喷、不重喷。

③适时灌水:在寒流来临前及时灌水,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防御早春冻害;若小麦早春遭受冻害,立即结合浇水追施速效氮肥。

④叶面喷肥:起身期亩喷施磷酸二氢钾、天丰素或硕丰481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逆性。叶面喷肥可与防病治虫相结合。

6.2预防小麦干热风

孕穗至灌浆期,亩用喷施1-2%尿素加0.3%磷酸二氢钾加天丰素一袋喷洒叶面,间隔7天喷洒一次,延长叶片功能期,预防干热风。

7、适时收获

7.1收获时期及方式:6月3-10日,小麦蜡熟中后期采用大型联合收割机及时收获,并做到分品种单收、单打、单贮,防止机械混杂,降低小麦品质。

7.2晾晒及仓储

小麦收获后,及时晾晒,防止发霉变质。籽粒应选用三合土麦场翻晒,禁止在柏油路上翻晒,以保证小麦的品质。

仓储:在储藏技术上,一般采用趁热密闭贮藏方法,以有效地控制虫、霉危害,延缓小麦的陈化过程。入仓前要满足下述条件:一是小麦籽粒的水分必须降到12%以下,二是高温密闭的时间一般为10—15天,视粮温而定,如粮温由入库时的50--52℃降至40℃时,继续趋于下降,视为正常。

第四篇:绿色食品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谯城区绿色食品小麦栽培技术规程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小麦每亩单产400公斤的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肥料、农药使用原则和要求,以及生产管理等系列措施。

一、基本条件

1、土壤条件。选择土层较厚,质地为壤质、轻壤质的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1%以上,全氮O.08%以上,碱解氮60毫克/千克以上,速效磷15毫克/千克以上,速效钾100毫克/千克以上。

2、生产基地环境条件

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环境条件(NY/T391—2000)要求。灌溉水选用地下水源。

二、主要技术指标

(一)播种前准备

1、选用良种:选用经审定抗倒伏、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质小麦品种。早茬地选用皖麦38号;中茬地选用豫麦69号、烟农19;中晚茬地选用豫麦47号、豫麦70号;晚茬地选用郑麦9023。

2、配方施肥。亩底施腐熟有机肥3立方、复合肥50公斤,或尿素18公斤、过磷酸钙70公斤、硫酸钾20公斤、微肥1公斤。有机肥不足时亩补施饼肥50公斤。

3、精耕细作。采用机耕,耕深23-25厘米,打破犁底层,耙透整平,达到寸水灌满田。同时提倡深松机深松,增加蓄水保墒能力。土壤墒情不足时先造墒,再整地,后播种。

4、防治地下害虫。在耕地时捡虫,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采用药剂防治,犁地用辛硫磷拌饼撒施,每亩用量100-250克,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同时,在播种时,选用包衣种子或用小麦拌种剂拌种。

(二)播种

1、精少量机播。采用精量或半精量机播,播种量根据不同品种、不同播期灵活掌握,一般早茬品种每亩播种量5-6公斤,中茬品种每亩7-8公斤,晚茬品种每亩9-10公斤。播种深度4-5厘米,做到足墒下种,一播全苗。

2、适期播种。早茬地选用偏冬性品种,一般在十月五日前播种,中茬地选用半冬性品种,在十月五——十五日播种,晚茬地选用弱春性和春性品种,在十月十五——二十五日播种。尤其是抗寒性较差的春性品种播期要推迟到十月二十日以后,以免冻害。

(三)田间管理。

1、冬前。查苗补缺:出苗以后及时查苗补种,对断垄的立即用同一品种带水补种或浸种催芽补种。地头、地边补种整齐,疙瘩苗进行疏苗清理。中耕划锄:出苗后遇雨或土壤板结,及时进行划锄,破除板结,通气、保墒,促根系生长。适时灌溉:在出苗以后至越冬期如遇土壤干旱,要及时浇水培育越冬壮苗,确保安全越冬。

2、春季(返青-开花)。及早中耕划锄:小麦返青期、起身期不追肥不浇水,年后及早划锄,清除杂草,松土、提温、保墒,促根下扎,利于大蘖生长,形成健苗。杂草严重时进行化学除草。化控防倒:在小麦开始拔节前喷施壮丰胺,控制基部节间伸长,防治后期倒伏。追施拔节肥:在小

麦第一节间开始定长至第二节间伸长时(约在三月上旬),进行追肥浇水,一般亩追尿素12公斤(纯氮5.5公斤,占总施氮肥量的40%),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注意防治小麦纹枯病、红蜘蛛、蚜虫等。在孕穗、抽穗期结合防治病虫害,喷施有机液肥或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在挑旗期至开花期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

3、后期(开花-成熟)。小麦开花以后应注意适当控制土壤含水量不要过高,一般不灌溉,龙其是要避免麦黄水。及时防治病虫害: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重点做好小麦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蚜虫的防治。开花期如遇连阴雨要于雨前立即喷施多菌灵防治赤霉病,雨后再喷一遍效果更好,同时注意吸浆虫、穗蚜、锈病及其它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结合后期穗蚜、锈病等病虫害的防治,抓好叶面喷肥,提高籽粒千粒重。

(四)主要病虫害防治

以下所列小麦病虫害不是每年都有发生,具体发生情况和防治用药时间,以区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为依据。

1、病害防治

(1)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包括有条锈、叶锈和秆锈三种。应采用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药剂防治时可用20%的粉锈宁乳油每亩30克,兑水50公斤喷雾,兼治小麦白粉病。

(2)小麦纹枯病

在三月上旬用5%的井冈霉素水剂每亩50克,兑水50公斤喷雾预防。

(3)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在我区不常发生,在小麦扬花期遇到连续3天阴雨,该病就会严重发生,可用40%多菌灵悬浮剂100克/亩,兑水喷雾防治。

2、虫害防治

(1)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金针虫等,每亩用50%的辛硫磷乳油100克,兑7.5公斤水稀释后,拌小麦种50公斤进行预防。

(2)麦蚜

在小麦生长期,百株蚜量达800头-1000头,天敌数量与麦蚜比超过1:200时,用药剂防治。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亩10克,兑水50公斤喷雾。

(五)收获

注意在蜡熟末适时收获,并提倡麦秸还田。

收获时所用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有防雨设施。包装、运输、贮存过程中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有异味的物品接触。

在避光、常温、干燥和有防潮设施的地方贮藏。贮藏设施应清洁、干燥、通风、无虫害和鼠害。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易发霉、发潮、有异味的物品混存。若进行仓库消毒、熏蒸处理,所用药剂应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卫生安全的规定。

第五篇:无公害生猪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无公害生猪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生猪生产的饲养管理、饲料使用、兽医防疫、兽药使用等技术。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471 猪的饲养标准

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 1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T 13078 饲料、饲料添加剂卫生指标和试验方法 NY 5030—2001 无公害生猪兽药使用准则 NY 5031—2001 无公害生猪兽药防疫准则 NY 5032—2001 无公害生猪饲料使用准则 NY 5033—2001 无公害生猪饲养管理准则 NY 5027—2001 无公害畜禽饮用水水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饲料 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兽药管理条例》 3 饲养管理

3.1 猪场环境、工艺和引种

3.1.1 猪舍应建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易于组织防疫的地方,场址用地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猪场周围3km以内无大型化工厂、矿厂、皮革、肉品加工、屠宰场或其他畜牧场污染源。3.1.2 猪场距离干线公路、铁路、城镇、居民区和公共场所1km以上,猪场周围有围墙或防疫沟,并建立绿化隔离带。

3.1.3 猪场生产区布臵在管理区的上风或侧风向处,污水粪便处理设施和病猪处理区应在生产区的下风或侧风向处。3.1.4 场区净道和污道分开,互不交叉。

3.1.5 推荐实行小单元式饲养,实施“全进全出制”饲养工艺。3.1.6 猪舍应能保温隔热,地面和墙壁应便于清洗,并能耐酸、碱等消毒清洗消毒。

3.1.7 猪舍内温度、湿度环境应满足不同生理阶段猪的需求。3.1.8 猪舍内通风良好,空气新鲜。3.1.9 饲养区内不得饲养其他畜禽动物。

3.1.10 猪场应设有废弃物储存设施,防止渗漏、溢流、恶臭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3.1.11 需要引进种猪时,应从具有种猪经营许可的种猪场引进,并

经动物检疫部门检疫。

3.1.12 只进行育肥的生产场,引进仔猪时,应首先从达到无公害标准的猪场引进。

3.1.13 引进的种猪,隔离观察15~30天,经兽医检查确定为健康合格后,方可供繁殖使用。

3.1.14 如需引种,应从当地兽医监督部门开据准调证,不得从疫区引进种猪。3.2 卫生消毒 3.2.1 消毒剂

消毒剂要选用对人和猪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不会在猪体内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3.2.2 消毒方法

应根据消毒对象的不同,分别采用喷雾、熏蒸、紫外线、火焰、喷撒和浸液等消毒方法。3.2.3 消毒制度

3.2.3.1 环境消毒:猪舍周围环境每2~3周用2%火碱液消毒或撒生石灰1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在大门口、猪舍入口处设消毒池,注意定期更换消毒液。

3.2.3.2 人员消毒: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要经过洗澡、更衣和紫外线消毒。

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必须进生产区时,要洗澡,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

作鞋,并遵守场内防疫制度,按指定路线行走。

3.2.3.3 猪舍消毒:每批猪只调出后,要彻底清扫干净,用高压水枪冲洗,然后进行喷雾或熏蒸消毒。

3.2.3.4 用具消毒:定期对保温箱、补料槽、饲料车、料箱、针管等进行消毒,可用0.1%新洁尔灭或0.2%~0.5%过氧乙酸消毒,然后在密闭的室内进行熏蒸。3.2.3.5 带猪消毒

定期进行带猪消毒,有利于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可用于带猪消毒的消毒药有0.1%新洁尔灭、0.3%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3.3 人员要求

3.3.1 饲养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传染病患者不得从事养殖工作。3.3.2 场内兽医人员不准对外诊疗猪及其他动物的疾病,猪场配种人员不准对外开展猪的配种工作。3.4 饲喂

3.4.1 饲料每次添加量要适当,少喂勤添,防止饲料污染腐败。3.4.2 根据饲养工艺进行转群时,按体重大小强弱分群,分别进行饲养,饲养密度要适宜,保证猪只有充足的躺卧空间。

3.4.3 每天打扫猪舍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地面清洁。经常检查饮水设备,观察猪群健康状态。3.4.4 饮水要符合附件一的要求。3.5 灭鼠、驱虫

3.5.1 定期投放灭鼠药,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并做无害化处

理。

3.5.2 选择高效、安全抗寄生虫药进行寄生虫控制。3.6 病、死猪处理

3.6.1 需要淘汰、处死的可疑病猪,应采取不会把血液和浸出物散播的方法进行扑杀,传染病猪尸体应做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3.6.2 猪场不得出售病猪、死猪。

3.6.3 有治疗价值的病猪应隔离饲养,由兽医进行诊治。3.7 废弃物处理

3.7.1 猪场废弃物处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3.7.2 粪便经堆积发酵后应作农业用肥。

3.7.3 猪场污水应经发酵、沉淀后才能作为液体肥使用。3.8 资料记录

3.8.1 认真做好日常生产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引种、配种、产仔哺乳、断奶、转群、饲料消耗等。

3.8.2 种猪要有来源、特征、主要生产性能记录。3.8.3 做好饲料来源、配方及各种添加剂使用情况的记录。3.8.4 兽医人员应做好免疫、用药、发病和治疗情况记录。

3.8.5 每批出场的猪应有出场猪号、销售地记录,以备查询。3.8.6 资料应尽可能长期保存,最少保留2年。4 饲料使用 4.1 饲料原料

4.1.1 感官要求:色泽新鲜一致,无发酵、霉变、结块及异味、异嗅。

4.1.2 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应符合附件二。

4.1.3 制药工业副产品及工业合成的油脂和畜禽粪便不应用作猪饲料原料。

4.1.4 要求至少90%的饲料原料应来源于已认定的无公害产品及其副产品,其它原料是可以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的产品。4.2 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饲料添加剂

4.2.1 感官要求: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嗅、味和组织形态特征,无异味、异嗅。

4.2.2 饲料中使用的营养性添加剂和一般性饲料添加剂应符合附件三。

4.2.3 饲料中使用的饲料添加剂产品应是具有农业部颁发的饲料添加剂产品生产许可证的正规企业生产的、具有产品批准文号的产品。4.2.4 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应按标签所规定的用法和用量。4.3 药物饲料添加剂

4.3.1 无公害生猪饲料中不应添加氨苯砷酸、洛克沙胂制剂类药物饲料添加剂。

4.3.2 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应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4.3.3 生猪饲料中不应直接添加兽药。

4.3.4 生猪饲料中不应添加国家严禁使用的盐酸克伦特罗等违禁药物见附件

四、附件五。

4.3.5 允许用的药物饲料添加剂见附件六。4.4 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

4.4.1 感官要求:色泽一致,无发酵霉变、结块及异味、异嗅。4.4.2 产品成分分析保证值应符合标签中所规定的含量。4.4.3 生猪配合饲料中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应符合附件二。4.4.4 30kg体重以下猪的配合饲料中铜的含量不高于250mg/kg;30~60kg体重猪的配合饲料中铜的含量应不高于150mg/kg;60kg体重以上猪的配合饲料中铜的含量应不高于25mg/kg。

4.4.5 浓缩饲料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和铜的含量按说明书的规定及量,折算成配合饲料中的含量计。

4.4.6 添加剂预混料中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见下表。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中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按日粮中添加比例1%)兽医防疫准则 5.1 养猪场总体卫生要求 5.1.1 环境质量

养猪场的污水、污物处理应符合国家环保要求,防止污染环境。5.1.2 选址

养猪场应距交通要道、公共场所、居民区、城镇学校1000m以上,远离医院、畜产品加工厂、垃圾及污水处理场2000m以上,周围应有围墙或有效屏障。5.1.3 建筑布局

严格执行生产区与生活区、行政区相隔离的原则。人员动物和物资运转应采取单一流向,进料和出粪道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污染和疫病传播,并根据防疫要求建有消毒室、兽医室、隔离室、隔离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间等,应距离猪舍下风50m以上。5.1.4 养猪场设施设备

猪场大门入口处设臵消毒池(宽与大门相同,长等于大型车轮一周半长的水泥结构)生产区门口设有更衣、换鞋、消毒室,猪舍入口设臵人员消毒设施,并备有对猪场及相应设施如:车辆等进行定期消毒的清洗消毒设施及对害虫和啮齿动物等的生物防护设施。5.1.5 饲养管理要求

养猪场内严禁养禽、犬、猫及其它动物,场内食堂不得外购生鲜猪肉及副产品,饲料、生产和生活用水应符合附件一的规定。5.2 疫病预防措施 5.2.1 免疫接种

养猪场应按照当地畜牧部门的免疫计划结合本场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疫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并注意选择适宜的疫苗、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5.2.2 寄生虫控制

驱虫药物包括中药材、中成药、化学药品、抗生素及制剂,使用按药物使用程序以对猪体无损害并能杀虫和驱虫。5.3 疫病监测

5.3.1 养猪场应制定疫病监测方案,并主动接受当地畜牧生产部门 的监测。

5.3.2 养猪场常规监测的疫病至少应包括: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猪肺疫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猪丹毒、结核病、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

5.3.3 除上述疫病外,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其他一些必要的疫病进行监测。

5.3.4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由疫病监测机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必要的疫病监督抽查抗体测定,并将抽查结果报告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5.4 疫病控制和扑杀

养猪场发生疫病或怀疑发生疫病时,应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5.4.1 驻场兽医或就近兽医中心站应及时进行诊断,并尽快向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疫情。

5.4.2 确诊发生口蹄疫、猪水泡病时,养猪场应配合当地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对猪群实施严格的隔离、扑杀等措施,发生猪瘟、伪狂犬病、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猪肺疫与呼吸综合症等疫病时,应对猪群实施清群和净化措施;全场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病死或淘汰猪的尸体做无公害化处理和消毒。6 兽药使用准则

使用兽药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6.1 允许使用消毒防腐剂对饲养环境、厩舍和器具进行消毒。但应掌握浓度对猪不造成危害。

6.2 优先使用疫苗预防动物疾病,但应使用符合《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规定的疫苗对生猪进行免疫接种,同时要按程序化免疫和疫苗说明进行。

6.3 允许在兽医的指示下使用兽用中药材、中药成方制剂。6.4 允许在兽医指导下使用钙、磷、硒、钾等补充药,微生态制剂、酸碱平衡药、体液补充药、电解质补充药、营养药、血容量补充药、抗贫血药、维生素类药、吸附药、泻药、润滑药、酸化剂、局部止痛药、收剑药和助消化药。

6.5 慎重使用经农业部批准的拟肾上腺素药、平喘药、抗(拟)胆碱药、肾上腺皮质激素药和解热镇痛药。

6.6 禁止使用麻醉药、镇痛药、镇静药、中枢兴奋药、化学保定药及骨骼肌松弛药。

6.7 允许使用抗菌药和抗寄生虫药,见附件七,其中治疗药应凭兽医处方购买和使用,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6.7.1 严格遵守规定的用法和用量。

6.7.2 休药期应按不同药物说明规定执行。未规定休药期的品种,休药期不应少于28天。

6.8 建立并保存免疫程序记录;建立并保存全部用药的记录,治疗用药记录包括生猪编号、发病时间、及症状、治疗用药物名称、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疗程、治疗时间等;预防或促生长混饲给药记录包括药品名称、给药剂量、疗程等。

6.9 禁止使用未经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用基因工程方

法生产的兽药。

禁止使用未经农业部批准或已经淘汰的兽药。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生猪生产的饲养管理、饲料使用、兽医防疫、兽药使用等技术。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471 猪的饲养标准

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 1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T 13078 饲料、饲料添加剂卫生指标和试验方法 NY 5030—2001 无公害生猪兽药使用准则 NY 5031—2001 无公害生猪兽药防疫准则 NY 5032—2001 无公害生猪饲料使用准则 NY 5033—2001 无公害生猪饲养管理准则 NY 5027—2001 无公害畜禽饮用水水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饲料 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兽药管理条例》 3 饲养管理

3.1 猪场环境、工艺和引种

3.1.1 猪舍应建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易于组织防疫的地方,场址用地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猪场周围3km以内无大型化工厂、矿厂、皮革、肉品加工、屠宰场或其他畜牧场污染源。3.1.2 猪场距离干线公路、铁路、城镇、居民区和公共场所1km以上,猪场周围有围墙或防疫沟,并建立绿化隔离带。

3.1.3 猪场生产区布臵在管理区的上风或侧风向处,污水粪便处理设施和病猪处理区应在生产区的下风或侧风向处。3.1.4 场区净道和污道分开,互不交叉。

3.1.5 推荐实行小单元式饲养,实施“全进全出制”饲养工艺。3.1.6 猪舍应能保温隔热,地面和墙壁应便于清洗,并能耐酸、碱等消毒清洗消毒。

3.1.7 猪舍内温度、湿度环境应满足不同生理阶段猪的需求。3.1.8 猪舍内通风良好,空气新鲜。3.1.9 饲养区内不得饲养其他畜禽动物。

3.1.10 猪场应设有废弃物储存设施,防止渗漏、溢流、恶臭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3.1.11 需要引进种猪时,应从具有种猪经营许可的种猪场引进,并

经动物检疫部门检疫。

3.1.12 只进行育肥的生产场,引进仔猪时,应首先从达到无公害标准的猪场引进。

3.1.13 引进的种猪,隔离观察15~30天,经兽医检查确定为健康合格后,方可供繁殖使用。

3.1.14 如需引种,应从当地兽医监督部门开据准调证,不得从疫区引进种猪。3.2 卫生消毒 3.2.1 消毒剂

消毒剂要选用对人和猪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不会在猪体内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3.2.2 消毒方法

应根据消毒对象的不同,分别采用喷雾、熏蒸、紫外线、火焰、喷撒和浸液等消毒方法。3.2.3 消毒制度

3.2.3.1 环境消毒:猪舍周围环境每2~3周用2%火碱液消毒或撒生石灰1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在大门口、猪舍入口处设消毒池,注意定期更换消毒液。

3.2.3.2 人员消毒: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要经过洗澡、更衣和紫外线消毒。

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必须进生产区时,要洗澡,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

作鞋,并遵守场内防疫制度,按指定路线行走。

3.2.3.3 猪舍消毒:每批猪只调出后,要彻底清扫干净,用高压水枪冲洗,然后进行喷雾或熏蒸消毒。

3.2.3.4 用具消毒:定期对保温箱、补料槽、饲料车、料箱、针管等进行消毒,可用0.1%新洁尔灭或0.2%~0.5%过氧乙酸消毒,然后在密闭的室内进行熏蒸。3.2.3.5 带猪消毒

定期进行带猪消毒,有利于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可用于带猪消毒的消毒药有0.1%新洁尔灭、0.3%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3.3 人员要求

3.3.1 饲养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传染病患者不得从事养殖工作。3.3.2 场内兽医人员不准对外诊疗猪及其他动物的疾病,猪场配种人员不准对外开展猪的配种工作。3.4 饲喂

3.4.1 饲料每次添加量要适当,少喂勤添,防止饲料污染腐败。3.4.2 根据饲养工艺进行转群时,按体重大小强弱分群,分别进行饲养,饲养密度要适宜,保证猪只有充足的躺卧空间。

3.4.3 每天打扫猪舍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地面清洁。经常检查饮水设备,观察猪群健康状态。3.4.4 饮水要符合附件一的要求。3.5 灭鼠、驱虫

3.5.1 定期投放灭鼠药,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并做无害化处

理。

3.5.2 选择高效、安全抗寄生虫药进行寄生虫控制。3.6 病、死猪处理

3.6.1 需要淘汰、处死的可疑病猪,应采取不会把血液和浸出物散播的方法进行扑杀,传染病猪尸体应做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3.6.2 猪场不得出售病猪、死猪。

3.6.3 有治疗价值的病猪应隔离饲养,由兽医进行诊治。3.7 废弃物处理

3.7.1 猪场废弃物处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3.7.2 粪便经堆积发酵后应作农业用肥。

3.7.3 猪场污水应经发酵、沉淀后才能作为液体肥使用。3.8 资料记录

3.8.1 认真做好日常生产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引种、配种、产仔哺乳、断奶、转群、饲料消耗等。

3.8.2 种猪要有来源、特征、主要生产性能记录。3.8.3 做好饲料来源、配方及各种添加剂使用情况的记录。3.8.4 兽医人员应做好免疫、用药、发病和治疗情况记录。3.8.5 每批出场的猪应有出场猪号、销售地记录,以备查询。3.8.6 资料应尽可能长期保存,最少保留2年。4 饲料使用 4.1 饲料原料

4.1.1 感官要求:色泽新鲜一致,无发酵、霉变、结块及异味、异

嗅。

4.1.2 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应符合附件二。

4.1.3 制药工业副产品及工业合成的油脂和畜禽粪便不应用作猪饲料原料。

4.1.4 要求至少90%的饲料原料应来源于已认定的无公害产品及其副产品,其它原料是可以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的产品。4.2 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饲料添加剂

4.2.1 感官要求: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嗅、味和组织形态特征,无异味、异嗅。

4.2.2 饲料中使用的营养性添加剂和一般性饲料添加剂应符合附件三。

4.2.3 饲料中使用的饲料添加剂产品应是具有农业部颁发的饲料添加剂产品生产许可证的正规企业生产的、具有产品批准文号的产品。4.2.4 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应按标签所规定的用法和用量。4.3 药物饲料添加剂

4.3.1 无公害生猪饲料中不应添加氨苯砷酸、洛克沙胂制剂类药物饲料添加剂。

4.3.2 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应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4.3.3 生猪饲料中不应直接添加兽药。

4.3.4 生猪饲料中不应添加国家严禁使用的盐酸克伦特罗等违禁药物见附件

四、附件五。

4.3.5 允许用的药物饲料添加剂见附件六。

4.4 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

4.4.1 感官要求:色泽一致,无发酵霉变、结块及异味、异嗅。4.4.2 产品成分分析保证值应符合标签中所规定的含量。4.4.3 生猪配合饲料中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应符合附件二。4.4.4 30kg体重以下猪的配合饲料中铜的含量不高于250mg/kg;30~60kg体重猪的配合饲料中铜的含量应不高于150mg/kg;60kg体重以上猪的配合饲料中铜的含量应不高于25mg/kg。

4.4.5 浓缩饲料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和铜的含量按说明书的规定及量,折算成配合饲料中的含量计。

4.4.6 添加剂预混料中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见下表。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中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按日粮中添加比例1%)兽医防疫准则 5.1 养猪场总体卫生要求 5.1.1 环境质量

养猪场的污水、污物处理应符合国家环保要求,防止污染环境。5.1.2 选址

养猪场应距交通要道、公共场所、居民区、城镇学校1000m以上,远离医院、畜产品加工厂、垃圾及污水处理场2000m以上,周围应有围墙或有效屏障。5.1.3 建筑布局

严格执行生产区与生活区、行政区相隔离的原则。人员动物和物

资运转应采取单一流向,进料和出粪道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污染和疫病传播,并根据防疫要求建有消毒室、兽医室、隔离室、隔离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间等,应距离猪舍下风50m以上。5.1.4 养猪场设施设备

猪场大门入口处设臵消毒池(宽与大门相同,长等于大型车轮一周半长的水泥结构)生产区门口设有更衣、换鞋、消毒室,猪舍入口设臵人员消毒设施,并备有对猪场及相应设施如:车辆等进行定期消毒的清洗消毒设施及对害虫和啮齿动物等的生物防护设施。5.1.5 饲养管理要求

养猪场内严禁养禽、犬、猫及其它动物,场内食堂不得外购生鲜猪肉及副产品,饲料、生产和生活用水应符合附件一的规定。5.2 疫病预防措施 5.2.1 免疫接种

养猪场应按照当地畜牧部门的免疫计划结合本场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疫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并注意选择适宜的疫苗、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5.2.2 寄生虫控制

驱虫药物包括中药材、中成药、化学药品、抗生素及制剂,使用按药物使用程序以对猪体无损害并能杀虫和驱虫。5.3 疫病监测

5.3.1 养猪场应制定疫病监测方案,并主动接受当地畜牧生产部门的监测。

5.3.2 养猪场常规监测的疫病至少应包括: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猪肺疫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猪丹毒、结核病、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

5.3.3 除上述疫病外,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其他一些必要的疫病进行监测。

5.3.4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由疫病监测机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必要的疫病监督抽查抗体测定,并将抽查结果报告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5.4 疫病控制和扑杀

养猪场发生疫病或怀疑发生疫病时,应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5.4.1 驻场兽医或就近兽医中心站应及时进行诊断,并尽快向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疫情。

5.4.2 确诊发生口蹄疫、猪水泡病时,养猪场应配合当地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对猪群实施严格的隔离、扑杀等措施,发生猪瘟、伪狂犬病、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猪肺疫与呼吸综合症等疫病时,应对猪群实施清群和净化措施;全场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病死或淘汰猪的尸体做无公害化处理和消毒。6 兽药使用准则

使用兽药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6.1 允许使用消毒防腐剂对饲养环境、厩舍和器具进行消毒。但应掌握浓度对猪不造成危害。

6.2 优先使用疫苗预防动物疾病,但应使用符合《兽用生物制品质

量标准》规定的疫苗对生猪进行免疫接种,同时要按程序化免疫和疫苗说明进行。

6.3 允许在兽医的指示下使用兽用中药材、中药成方制剂。6.4 允许在兽医指导下使用钙、磷、硒、钾等补充药,微生态制剂、酸碱平衡药、体液补充药、电解质补充药、营养药、血容量补充药、抗贫血药、维生素类药、吸附药、泻药、润滑药、酸化剂、局部止痛药、收剑药和助消化药。

6.5 慎重使用经农业部批准的拟肾上腺素药、平喘药、抗(拟)胆碱药、肾上腺皮质激素药和解热镇痛药。

6.6 禁止使用麻醉药、镇痛药、镇静药、中枢兴奋药、化学保定药及骨骼肌松弛药。

6.7 允许使用抗菌药和抗寄生虫药,见附件七,其中治疗药应凭兽医处方购买和使用,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6.7.1 严格遵守规定的用法和用量。

6.7.2 休药期应按不同药物说明规定执行。未规定休药期的品种,休药期不应少于28天。

6.8 建立并保存免疫程序记录;建立并保存全部用药的记录,治疗用药记录包括生猪编号、发病时间、及症状、治疗用药物名称、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疗程、治疗时间等;预防或促生长混饲给药记录包括药品名称、给药剂量、疗程等。

6.9 禁止使用未经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兽药。

禁止使用未经农业部批准或已经淘汰的兽药。

下载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规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规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要点[范文模版]

    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是生产者依据“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按不同岗位或不同工艺环节质量要求细化出来,指导生产者进行实际生产操作的指导性文件或作业指南。操作规程要具体化,因......

    无公害食品 肉鸭生产技术规程

    无公害食品 肉鸭生产技术规程 前 言 本标准根据现有国家环境质量和无公害农产品(食品)产品安全标准和国家农业行业标准,结合镇江市肉鸭生产实际条件与生产水平而制定。旨在开发......

    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规程

    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规程 一、园地选择 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和肥力是茶树立地之本,是茶叶优质高产的基础。无公害茶的园地最好是选择远离城镇、远离工厂、远离污染源的丘陵地带......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5篇范例]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一、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选择规程 产地必须选择在生态环境条件良好的地区,产地区域和灌溉上游无或不直接受工业“三废”、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

    二系法杂交小麦种子生产技术规程(5篇)

    二系法杂交小麦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二系法杂交小麦亲本原种和杂交种生产操作技术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短日低温不育类型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恢复系原种生......

    藜蒿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

    藜蒿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藜蒿是我市蔬菜中的优势产品,近几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为使我市的藜蒿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高种植水平和产品质量,现拟定藜蒿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请生产单位参......

    生产技术规程

    广西凌云县绿色食品茶叶专业合作社 有机茶生产、加工操作规程适用单位:广西凌云县绿色食品茶叶专业合作社 主要内容: 一、防虫: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并将病虫枝叶带出茶园,利用天......

    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合集5篇)

    无公害蔬菜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病虫害防治要以预防为主,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重点。必要时,可用化学防治,但要限定化学农药的种类及用量、用药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