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发言 (含5篇)

时间:2019-05-12 12:4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发言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发言 》。

第一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发言

完善落实政策 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何金平

我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完善政策和落实政策为引领,大力推行“六项促就业计划”,取得显著成效,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发言。

一是推行“走下去”基层服务计划。通过开展订单培养、合作培养、定向培养,积极拓展基层就业项目,为农村基层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每年公开招聘1.5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乡、镇、街道办事处从事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社区等社会服务工作。对应征入伍和到省内25个边境县市、3个藏区县乡镇以下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给予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二是推行“走出去”就业计划。全面开展“云南青年志在四方”宣传教育活动,依托“部省合作”、“省校合作”、“央企入滇”等平台,建立输送和定期招聘高校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的合作机制,引导高校毕业生到省外就业。

三是推行“走进去”支持校园招聘计划。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产合作、校企合作,校园招聘活动更加多样化、常态化。今年我省率先落实了国办发35号文件“支持校园招聘活动”要求,规定从2013年起,省财政每年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对高校校园招聘活动给予补助。

四是推行创业促就业计划。积极推进“三个结合”,把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结合,把指导服务与创业项目结合,把政策扶持与创业园建设结合。省政府设立了1亿元创业资金,并在全国率先设立青年创业省长奖。高校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两个学分。创业毕业生注册资本在20万元以内的小微企业实行实际出资额“零首付”。

五是推行质量提升计划。我省每年定期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把专业就业情况作为安排高校招生计划和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指标。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典型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示范课程建设等活动。同时,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高校把就业工作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支出计划,按照1∶500的师生比配备校级专职就业工作队伍等。

六是推行就业帮扶计划。积极建立少数民族、就业困难毕业生信息库,实行“一对一”实名动态帮扶。进一步将求职补贴范围扩大到省内3个藏区县等地区。实行公益性岗位托底政策,就业困难毕业生申请公益性岗位的,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缴费补贴。

推进创新创业 为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新动力

浙江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 刘希平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我省逐步形成了省委和省政府统筹、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建平台、大学生积极实践,高科技创业、网络创业、文化创意创业、现代农业领域创业和其他各类创业齐头并进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新局面。

一、构建全方位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

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一是放宽市场准入。对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二是资金扶持。省财政设立1亿元基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同时,支持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对大学生到农业领域创业给予资金补贴和贷款扶持。三是强化创业孵化。重点扶持建设100个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四是鼓励毕业生网上创业。2009年,我省出台文件,认定从事网店达到一定标准的毕业生为自主创业,鼓励对从事电子商务的大学生给予资金扶持和创业培训。

二、健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机制

一是将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与财政拨款挂钩。2012年、2013年两度修订高校教学业绩考核办法,与财政拨款挂钩,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列为重要指标。二是建立地市和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2010—2012年,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和高校共为大学生创业投入扶持资金6个多亿。

三、积极探索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实现途径

一是搭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我省高校积极通过创业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2010—2012年,全省高校创业教育受众面达36.5万人。二是搭建大学生创业竞赛平台。2012年,启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三是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我省高校已基本普及创业园建设,近3年全省高校共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或创业园182个,入驻大学生创业团队或创业项目4993个。

四、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落地”取得实效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2012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达4.4%,创造就业岗位9.2万个。浙江大学近两年涌现出的100余家创业企业中70%为硕士、博士创业的科技型公司。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商务创业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学院为中心的电子商务创业生态圈。

全力实施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

安徽省淮南市委书记 方西屏

今年8月,淮南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四争”战略目标,创新制定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努力打造“上学即上班、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引进新模式。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开放发展,引导大学生走进淮南

今年淮南相继出台了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实施意见和实施细则,确立打造人才强市的“三个一”引才目标,即今后五年内,面向全国普通高校(高职、高专),平均每年引进一万名大学生在淮南就业创业,平均每人每年政府资助一万元,实现就学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力争人才资源总量和人才资源质量进入全省前列。

二、立足转型发展,鼓励大学生就业淮南

在校学生签订就学就业(创业)协议的,按每人每月600元的标准(硕士生每人每月800元)给予学习期间生活费补助,让大学生实现上学即就业的梦想。学生毕业后在协议企业工作或来淮创业的,按每人每学年最高5000元的标准(硕士生最高9000元)给予所缴学费资助,同时全额代偿助学贷款利息,让大学生实现毕业即就业的梦想。

三、立足创新发展,支持大学生创业淮南

大学生毕业后在本市创办企业的,除享受以上各项优惠政策外,自纳税之日起,三年内将企业缴纳的各项税收地方留存部分,全额奖励给个人;扩大经营规模需要融资的,优先予以信贷支持,给予小额担保贷款贴息;需要入驻创业园的,优先安排创业场地,享受保险、房租、水电补贴等相关优惠政策,全力打造创业政策优、创业服务好、创业门槛低、创业环境佳、创业活力强的创新之城、智慧之城,发言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发言》。

四、立足和谐发展,帮助大学生扎根淮南

我们在做好“一站式”人事代理、转正定级、职称评定、户口迁移等日常服务工作外,又专门制定了大学生来淮就业创业房租补贴政策。凡大学生毕业后在协议企业工作或来淮创业期间给予50平方米左右廉租房房租补贴,硕士生按每人50%的平均市价标准给予房租补贴,其中第一年补贴三分之一,第二年补贴三分之二,第三年全额补贴。确保来淮大学生舒心工作,安心生活。

目前,全市已累计举办校企对接会22场,与113所高校近3000名大学生达成就学就业协议。今后,我们将深入推进实施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奋力实现淮南在安徽大格局中“四争”的战略定位。

关注重点群体 促进和谐就业

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校长 刘林

多年来,我校一直把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残疾毕业生和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全方位开展就业帮扶,促进毕业生和谐就业。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健全完善制度措施,全力保障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

我校多次召开党委会、校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制定了《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实施办法》。校领导牵头成立学校、学部两级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小组,由两级就业部门指定专人具体落实。设立困难群体就业专项资金,三年来已为学生提供学费、求职资助30多万元。每年建立约600多人次的困难群体毕业生跟踪档案,通过开展分类指导、举办专场招聘等活动保障学生就业。

二、推行“一生多人”关怀制度,促进残疾毕业生就业

残疾毕业生是就业帮扶的重点和难点。我校的“一生多人”关怀制度就是学生一入学就归口不同教师党支部,形成“帮扶对子”,为他们减免学费、资助生活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在毕业季,为每名残疾毕业生指定牵头负责就业的校领导,配备专属的就业指导教师。积极与各省市残联、长期合作企业协调沟通,拓展残疾毕业生就业岗位。

三、建立全程就业帮扶体系,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

我校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实施就业能力提升计划,每年为少数民族学生举办求职英语、人际交往能力等一系列职场能力培训,覆盖600多人次;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实训,覆盖500多人次。在“西部计划”等就业项目中重点推荐少数民族毕业生参加。专门开通少数民族毕业生离校后答疑、咨询绿色通道,承诺24小时答复处理,实行全程帮扶,关心到底。

四、实施社会导师专项计划,提升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本着“聘请一名导师,带来一家企业,送走一批学生”的思路开展社会导师专项工作,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帮助困难群体毕业生实现就业。目前,我校已聘请了中信银行副行长孙德顺、爱国者数码集团总裁冯军、零点集团总裁袁岳、西藏人民医院原业务院长叶如陵、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周来升等近百位社会导师。三年来,共有600多名困难学生与社会导师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关系,1300多名毕业生到社会导师所在单位就业。同时,学校还在校内为困难学生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与浦发银行、北京银行等企业合作,为困难学生提供一批见习岗位,积极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开发更多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潘一山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坐落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辽西地区。近几年,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在煤炭行业不景气、用人需求下降、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学校坚持将扩大毕业生就业与煤炭行业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努力开发更多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2013年,学校有70%的毕业生奔赴煤炭行业和辽宁老工业基地就业,其中为辽西5市各行业输送毕业生1300余人,为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结合煤炭行业产业升级,校企合作实现就业前置

从2011年起,学校分组对新疆、宁夏、内蒙古、山西等40多家煤炭企业和董事单位开展走访,围绕煤炭行业产业升级需要,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招生、合作培养、合作就业”的对接机制,帮助毕业生提前签约。近几年,我校瞄准山西省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的机遇,增设煤及煤层气、矿山机电工程等专业,并邀请企业来校选聘毕业生。仅2013年,山西煤炭企业就接收我校毕业生455人。目前,学校已成为煤炭企业人才供应超市,20多家国内大型煤炭企业成为学校稳固的就业基地。

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产业对接实现就业有岗

“十二五”期间,随着辽宁十大产业集群建设兴起,产生一批新的岗位需求。我校抓住机遇,整合资源组建液压传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该中心,学校每年向阜新国家液压产业集群示范基地、国家液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企业输送各类毕业生400余人。2012年学校与营口、盘锦等沿海城市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开展“校地合作、校产合作、校企合作”,为区域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三、结合新兴产业发展,开辟二三线城市民营企业就业岗位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民营企业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我校以二三线城市作为重点区域,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市场,与内蒙古伊泰股份、辽宁中望集团等20余家民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2010年以来,每年有1000多家用人单位来学校招聘毕业生,其中二三线城市用人单位占90%以上,为毕业生提供4万多个就业岗位。2013年,学校到二三线城市就业的毕业生达94%,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52%。

下一步,我校将结合国家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努力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就业。

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培养紧缺人才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李登万

我校对接产业,创新模式,建立“两服务一反馈”就业工作体系,十年来,学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8%以上,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好评。近三年,约60%的毕业生进入国有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呈现出就业单位起点高、就业岗位质量高、专业对口标准高的良好态势。

一、对接产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

“产业结构调整到哪,我们办学就跟进到哪”。学校与重装企业风雨同舟、唇齿相依,通过对接产业、创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对口程度。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一起研究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建立起“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的校企合作机制。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学校前瞻预判、快速反应,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航工业集团等输送紧缺人才。

二、导师服务,全面关怀学生发展

学校创新班级导师制度,着重培养学生产业报国理想信念,重点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授担任班级导师,全程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在毕业季细致耐心地“一对一”培训指导。截至11月初,实行导师制后的首届2014年毕业生中,制造类专业毕业生已基本签约。

针对贫困生、就业困难学生,学校实施“人盯人”帮扶,通过推荐贫困生参与企业、校友奖助学金项目,使其成为定向培养准员工;在暑期选送困难学生到企业带薪实习,提早参与就业双向选择,并对未就业学生进行跟踪服务。

三、形成体系,构建整体联动机制

“要想就业好,多往企业跑,专业大家搞”,学校建立“两服务一反馈”就业服务体系,保证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双向提升。坚持全程服务学生,学校全员投入、重心下移、靠前服务,系部主任、书记亲自跑市场,专业负责人及教师深入企业收集用人需求,班级导师、辅导员加强与家长、学生的沟通,一对一解决就业困惑;坚持个性化服务企业,学校抢占就业市场高地,建成了5个高端装备制造业区域就业区。从2007年开始,中国二重锻压班、东方汽轮机焊接班、成都公交集团汽修班、京东方科技电子班等“订单式”班级陆续诞生;坚持科学反馈教学,学校建立招生、就业、教学和学生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就业市场和在校生进行跟踪调研,及时调整招生计划、专业结构、培养方案等,形成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良性循环。

第二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材料

坚持“三个服从”构建“五大平台”

全方位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朔州市人事局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当前已成为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广大毕业生本人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去年以来,朔州市人事部门坚持以“三个服从”(时间服从质量、任务服从实际、就业服从市场)为原则,大力整合就业资源,着力构建就业服务平台,全方位畅通就业渠道,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长效保障。

一、构建政策保障平台,完善就业引导机制,在服务科学发展中提升工作创新力

从2008年5月起,朔州市人事部门针对可能遇到的就业问题,未雨绸缪,分别组织开展了“加快构建人才服务体系”和“人事局长下基层”等活动,走访了40多家企业和高校,第一时间掌握了有关情况,并在全省率先制订了相关政策。今年8月,在征求各方意见,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市政府„2009‟81号文件出台了《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同时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1-

联合下发了《关于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的通知》。并于8月10日,组织召开了全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进一步明确了人事服务、就业培训、社会保障、户籍管理、自主创业等14项配套政策,明确提出了12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保证措施,全面夯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保障平台。与此同时,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出台了《关于实施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的意见》,对毕业生积极到一线就业及基层吸纳毕业生制定了明确的鼓励措施,对建立就业见习基地、开展就业培训等工作提出了量化的任务指标。截至10月底,市政府已拿出1492万元就业补助资金,其中1000万元专门用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就业见习、就业援助、创业扶持。为更好地宣传就业引导政策和措施,自2008年5月份起,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市人才市场每天在朔州电视台向社会和广大毕业生公开就业政策,发布用人单位信息,并制作专题片3次;朔州人事人才网开辟专门栏目进行政策咨询问答;朔州日报登载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专访2次,创业就业的典型事迹12篇。

二、构建供需对接平台,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在发挥信息引导作用中提升公共服务力

朔州市积极推进面向企业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信息服务,建立了以朔州人事人才网为主,涵盖22项服务功能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每年发布“紧缺人才指数”,每季度发布毕业生供求信息,每个月发布统计信息,全天候发布网上

供求信息,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最多的招聘信息和市场动态。设立了毕业生就业一站式服务窗口,积极为毕业生办理人事代理,提供包括代管人事档案和行政关系、办理合同鉴证、集体户管理、计划生育、考核、转正定级、职称评定、出国政审、组织关系转接、代办三险一金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力求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使“人事代理”真正成为“毕业生之家”。近一年时间里,积极为驻朔企业、垂直管理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国有企业、大集团公司推荐毕业生就业。共为山西电建二公司、中煤金海洋公司、朔州电力实业公司等8家企业派送427名毕业生。

三、构建人才服务平台,完善市场配置机制,在发挥人才中介机构作用中提升市场竞争力

朔州市始终坚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方向,充分发挥人才市场配臵人力资源的主渠道作用。各级人才市场动员一切力量找岗位,挖信息,举办各类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分专业、分行业、分区域的人才交流会和专场招聘会。今年8月初,市委、市政府大张旗鼓地举办了“朔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开展高校毕业生招聘周活动,努力帮助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岗位。9月下旬,又与全国、全省同步组织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秋季招聘周活动。特别是我市每周六举行的人才招聘会人潮涌动、交流活跃,呈现出供需两旺的良好局面。截至10月底,已举办41场次人才交流会,累计接待求职人员5300多人次,接待用人单

位609家次,达成用人意向2630人次,提供就业岗位1792个。今年6月,与大同大学朔州师范分校组织了一次大规模、高质量的双向交流洽谈会,500多名高校毕业生当场签订了就业协议,基本保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的稳定。

四、构建就业见习近平台,完善“因岗荐才”机制,在完善保障制度中提升工作执行力。

朔州积极在各行业开辟见习基地,将金海洋能源集团、山西新时代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知名企业列为重点发展对象,截至10月底,全市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达到了22家,分布于煤炭、建筑、建材、教育、卫生、酒店服务等行业,较好地适应了毕业生在就业意向上的各种现实需要。强化“因岗荐才”的就业见习机制,开通“要工作,来找我”的现场和网络两个登记窗口,全面、准确地掌握毕业生专业、见习意愿等信息,建立毕业生就业登记库;主动联系企业,细致、深入地获取各个岗位的需求,对照需求进行毕业生与见习岗位间的双向匹配,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推荐毕业生。同时出台了《关于朔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实施方案》,以文件的形式“固化”就业见习操作规范,并制定了“毕业生报到流程图”、“实行人事代理流程图”及“党组织关系转移流程图”等多项办事指南,明确企业和见习学生双方的权利、义务,使朔州的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推荐成功率和见习后的留用率,确保了毕业生见习结束后能够“干得好,留得住”。

目前参加了见习的550名毕业生已全部实现了上岗就业。

五、构建资源整合平台,完善多方联动机制,在调动各方力量中提升整体聚合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为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朔州市专门以市长办公会议纪要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由人事部门牵头负责,其他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体制,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对县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从制度上保证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人事部门会同教育、公安、财政、劳动、民政以及各高校,定期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制定对策措施,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形成多方联动的有效机制。各级各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普通高等学校“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开发基层公益性岗位招用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共有1049名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中国人事报》于今年9月专题报道了朔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经验和做法。

第三篇:校长 潘一山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典型发言

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典型发言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潘一山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坐落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辽西地区。近几年,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在煤炭行业不景气、用人需求下降、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学校坚持将扩大毕业生就业与煤炭行业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努力开发更多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2013年,学校有70%的毕业生奔赴煤炭行业和辽宁老工业基地就业,其中为辽西5市各行业输送毕业生1300余人,为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结合煤炭行业产业升级,校企合作实现就业前置

从2011年起,学校分组对新疆、宁夏、内蒙古、山西等40多家煤炭企业和董事单位开展走访,围绕煤炭行业产业升级需要,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招生、合作培养、合作就业”的对接机制,帮助毕业生提前签约。近几年,我校瞄准山西省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的机遇,增设煤及煤层气、矿山机电工程等专业,并邀请企业来校选聘毕业生。仅2013年,山西煤炭企业就接收我校毕业生455人。目前,学校已成为煤炭企业人才供应超市,20多家国内大型煤炭企业成为学校稳固的就业基地。

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产业对接实现就业有岗

“十二五”期间,随着辽宁十大产业集群建设兴起,产生一批新的岗位需求。我校抓住机遇,整合资源组建液压传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该中心,学校每年向阜新国家液压产业集群示范基地、国家液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企业输送各类毕业生400余人。2012年学校与营口、盘锦等沿海城市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开展“校地合作、校产合作、校企合作”,为区域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三、结合新兴产业发展,开辟二三线城市民营企业就业岗位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民营企业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我校以二三线城市作为重点区域,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市场,与内蒙古伊泰股份、辽宁中望集团等20余家民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2010年以来,每年有1000多家用人单位来学校招聘毕业生,其中二三线城市用人单位占90%以上,为毕业生提供4万多个就业岗位。2013年,学校到二三线城市就业的毕业生达94%,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52%。

下一步,我校将结合国家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努力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就业。

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培养紧缺人才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李登万

我校对接产业,创新模式,建立“两服务一反馈”就业工作体系,十年来,学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8%以上,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好评。近三年,约60%的毕业生进入国有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呈现出就业单位起点高、就业岗位质量高、专业对口标准高的良好态势。

一、对接产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

“产业结构调整到哪,我们办学就跟进到哪”。学校与重装企业风雨同舟、唇齿相依,通过对接产业、创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对口程度。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一起研究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建立起“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的校企合作机制。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学校前瞻预判、快速反应,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航工业集团等输送紧缺人才。

二、导师服务,全面关怀学生发展

学校创新班级导师制度,着重培养学生产业报国理想信念,重点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授担任班级导师,全程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在毕业季细致耐心地“一对一”培训指导。截至11月初,实行导师制后的首届2014年毕业生中,制造类专业毕业生已基本签约。

针对贫困生、就业困难学生,学校实施“人盯人”帮扶,通过推荐贫困生参与企业、校友奖助学金项目,使其成为定向培养准员工;在暑期选送困难学生到企业带薪实习,提早参与就业双向选择,并对未就业学生进行跟踪服务。

三、形成体系,构建整体联动机制

“要想就业好,多往企业跑,专业大家搞”,学校建立“两服务一反馈”就业服务体系,保证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双向提升。坚持全程服务学生,学校全员投入、重心下移、靠前服务,系部主任、书记亲自跑市场,专业负责人及教师深入企业收集用人需求,班级导师、辅导员加强与家长、学生的沟通,一对一解决就业困惑;坚持个性化服务企业,学校抢占就业市场高地,建成了5个高端装备制造业区域就业区。从2007年开始,中国二重锻压班、东方汽轮机焊接班、成都公交集团汽修班、京东方科技电子班等“订单式”班级陆续诞生;坚持科学反馈教学,学校建立招生、就业、教学和学生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就业市场和在校生进行跟踪调研,及时调整招生计划、专业结构、培养方案等,形成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良性循环。

《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7日第3版

第四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xxx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我市紧紧围绕中央、省相关政策,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将我市高校毕生就业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三年来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

xxx年以来,回我市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共xxx人,已就业的xxx人,就业率达xx%。其中,公务员招录xxx人,事业单位招录xxx人,大学生村官聘用xxx人,企业和其他渠道就业就业xxx余人。xxx年“贷免扶补”扶持创业xx人。

二、我市促进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提高效率。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见年来,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全市就业工作的首位,纳入当地就业总体规划,认真抓好落实。在政府分管领导的亲自组织下,全市人社、教育、财政等部门积极协调配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切实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市上下形成了以市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市人社局牵头抓,各成员单位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二)多措并举,积极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一是加大公开招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力度。在财政困难和编制紧张的情况下,我市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设置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在设置岗位时,将招考对象的重心适当向高校毕业生倾斜,每年都有大批高校毕业生充实到我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为全市干部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xxx年以来,共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录公务员xxx人,事业单位招录xxx人。其中,xxx年招录公务员xxx人,事业单位招录xxx人。

二是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企业和其他行业就业。首先,动员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大学生村官考试,鼓励他们到农村基层组织任职,增长才干。同时,将国家有关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加分等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提高他们到农村基层任职的积极性。xxx年以来,我市共招聘大学生村官xxx人,其中xxx年招聘xxx人。第二,帮助高校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到企业和其他行业就业。每年我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都异常火爆,有的岗位报考人数和招用人数比例甚至达到了xxx:1,而有的企业却很难招到优秀的高校毕业生,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亟待转变。针对这一问题,我市人才管理部门和就业服务机构积极向高校毕业生宣传国家就业政策,认真组织他们参加就业政策知识培训,邀请企业的大学生业务骨干和管理人员与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座谈,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他们到企业就业的积极性。xxx年以来,回我市登记的高校毕业生有近xxx余人到企业和其他行业就业,占已就业高校毕业生总数的xx%。第三,市人社局、团市委、工商联等部门密切配合,切实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参加就业见习。xxx年,我市共建立见习基地xxx家,先后组织xxx余名高校毕业生到岗见习,其中xxx名高校毕业生留在企业实现了就业。

三是大力实施 “鼓励创业促就业”政策,加大“贷免扶补”对高校毕业生的扶持力度。第一,把高校毕业生纳入我市“贷免扶补”工作的重点扶持对象之一,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第二,根据高校毕业生专业化、年龄偏低、缺乏创业经验等特点,积极为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筛选创业项目,并有针对性地为他们配备导师,及时有效地为他们提供成本核算、创业定位、发展方向、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帮扶服务,切实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第三,按照点面结合、动态监控、按需帮扶的原则,用上门面对面和电话交流等方式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服务帮扶,及时帮助协调处理创业人员在申请贷款和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xxx年,我市“贷免扶补”共扶持xxx人创业,其中高校毕业生xxx人,占总扶持人数的xxx%。

(三)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活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一是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专场招聘会,帮助待业高校毕业生就

业。第一,开通了专门的人才网站,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高效的交流平台。同时,每周五定期组织招聘会,方便待业高校毕业生求职。一年来,有xxx多名高校毕业生到人才网站注册求职,累计提供岗位xxx个,xxx名高校毕业生通过网络成功求职;在招聘会上成功招聘高校毕业生xxx人。第二,认真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周”、“就业援助进万家”等就业援助活动,在活动中,将待业高校毕业生作为援助的重点。全年共组织专场招聘会xxx场,帮助xxx人实现就业,其中高校毕业生xxx人,占总数的xxx%。

二是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安置就业特别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就业。xxx年,我市加大了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力度,安排就业在就业资金xxx余万元用于公益性岗位补贴的发放。全年共开发公益性岗位xxx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xxx人,其中就业特别困难的高校毕业生xxx人,占总安置人数的xxx%。

三是优化服务,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搞好后勤保障。首先,积极为高校毕业提供就业登记、档案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为他们顺利就业排除障碍。第二,为离校后未就业回到我市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服务,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市场就业竞争力。第三,搭建高校毕业生劳动和人事代理服务平台,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合同鉴证、职称评定、代缴保险、组织关系转接等方面的服务,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份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而对就业起主要容纳作用的二、三产业在我市还不够发达,待遇偏低,大部分在xxx元左右,有的甚至只能达到最低工资标准,高校毕业生到这些行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比较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还不够多,加之一些低端岗位被下岗失业人员、中专毕业生、农民工等人群抢占,我市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吸纳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是有些单位着眼于“直接使用人”,总想招聘那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不愿接收刚出大学校门、未经实践锻炼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很多应届毕业生要实现就业除了参加“公考、事考”外别无他途。

四是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缺乏创业经验和创业资金,因此创业的积极性不高。

四、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抓好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考、大学生村官招考、大学生就业见习、就业援助和服务等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二是进一步加大“贷免扶补”工作力度,与团市委、工商联等部门积极配合,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基地建设。针对高校毕业生的特点,为他们筛选合适的创业项目。

三是进一步完善鼓励市内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提高他们有针对性地为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应届毕业生开发就业岗位的积极性。同时,进一步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引导,鼓励他们到企业求职。

四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大力扶持二、三产业的发展,扩大二、三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第五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自查报告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自查报告

(2011年12月28日)

2011年,我镇促进就业工作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关心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莱西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实施细则》(西高就字[2011]1号)文件,对承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标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和总结,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完善政策体系,明确目标责任,确保促进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我镇成立了由党委委员任组长,为民服务中心主任任副组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度,将市下达就业创业考核指标分解下达至各村,做到工作落实到基层、责任落实到个人;统一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同时,在为民服务中心设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门窗口,安排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各项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措施的实施执行,极大地促进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引领毕业生就业。

根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镇实际,从今年8月份开始,由镇为民服务中心牵头,建立了大学生就业信息登记制度。为了全面掌握我镇应往届高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我镇就业办工作人员,深入调查了我镇高校毕业生情况,了解高校毕业生的毕业时间、毕业院校、所学专业、学历学位、家庭生活来源、家庭成员情况、就业情况和就业去向等多方面的详细情况,并将调查情况进行总结统计,在各个村建立起了应届高校毕业生台帐,根据台账资料,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情况进行跟踪,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服务。

通过建立这一制度,全面了解和掌握了本镇大学生就业动态,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促进就业措施打好了基础。截至目前,已登记就业的大学生占总数的90%以上。

三、建立就业服务中心,多形式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我镇在为民服务中心建立了就业服务窗口,并对外提供政策咨询、免费职业介绍、项目推介、跟踪扶持等创业服务。利用媒体宣传、广播和各村宣传栏大力宣传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和措施,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都能创业、创稳业、创好业,我镇召开了部分应届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座谈会,全面地介绍了关于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应届高校毕业生创业。

通过与上级业务部门以及镇工业园区企业的沟通联系,定

期掌握用人单位用工情况及需求信息。同时,为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参加市人社局组织的创业培训和进入市创业孵化基地见习,不断培养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和提高应届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镇累计参加创业培训20人,成功创业1人,带动就业5人。

四、完善就业服务建设,加大力度实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

我镇以高度的责任感把促进就业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加强村委会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落实专职人员,定期通过电话调查、走访慰问的形式,对各村大学生就业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形成调研信息及时上报镇主要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截至目前,累计报送调研信息7篇。同时,对调研过程中确认为特困毕业生的,根据大学生个人实际情况,通过建立“特困毕业生”援助制度,免费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优先推荐他们到辖区企业参加实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活动,确保他们实现充分就业,截至目前,我镇特困毕业生就业率为100%。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今年刚开展的一项新工作,工作人员对相关的政策、信息了解较小,因此工作开展的难度较大,建议加强对乡镇工作人员的政策法规、业务培训,以提高其自身工作能力,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2、高校毕业生工作涉及的面较广,毕业生的层次较为复杂,给日常的信息统计、汇总分析、及时准确的上报带来诸多不便,以至于给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一定的被动。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年12月28日 2011

下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发言 (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发言 (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求职三部曲 对于在目前就业坏境中出于相对弱势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求职过程的关键就是在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的基础上,再从企业招聘方的角度出发,适......

    高校毕业生就业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听取关于侨务工作的汇报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实施方案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人事局、教育局、财政局、劳动保障局、国资委、经贸委等十一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迪......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查报告[五篇模版]

    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查报告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民生,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大局。为进一步做好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路径探索[范文大全]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路径探索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的转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系列难题,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政府、高校、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解决毕业......

    200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提纲

    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汇报提纲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我校2009届毕业生供1490人,其中签约人,签约率人,考研人,灵活就业人, (二)毕业生支援西部、志愿服务西部、服务北京基层......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2009-2011)

    育部召开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经验交流会 5月10日,教育部召开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经验交流会,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出席......

    毕业生就业典型事迹

    毕业生就业典型事迹 王海龙,男,2007年进入清水河县高级职业中学医学专业学习,他是一位品学兼优,虚心好学而且自信自强的好学生,他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他始终坚信“笨鸟先飞”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