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就业局2009年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计划

时间:2019-05-12 12:4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就业局2009年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就业局2009年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计划》。

第一篇:市就业局2009年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计划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今年以来,我局坚持把加强就业工作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认真落实省、市及上级部门的各项部署,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步伐,统筹做好失业下岗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以及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积极推进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

一、2009年开展城乡一体化工作基本情况

2009年,我局严格按照《淮北市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作方案》的要求,从乡镇、行政村实际出发,以五镇八村为试点,严格按照劳动保障部门“六到位”的要求,立足现有基础条件,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乡镇、行政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目前,全市16个街道、18个乡镇都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139个社区都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建立“充分就业社区”50个,第一批5个试点镇、8个试点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设工作,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公共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城乡一体化。

二、推进一体化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深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层次配套的原则,把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成为功能最为完善、信息化程度高的市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和劳务输出、劳务派遣等多项服务。在县区建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在全市各街道、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在全市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市人力资源市场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县区、街道、社区联网,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资源共享”。同时,我市将就业工作重心下移,在相山区相南街道建立了淮北市相阳劳务市场,不仅强化了基层就业服务,而且有效解决了非正规劳务市场给主城区带来的市容、交通、治安等问题。

(二)健全基层平台服务功能

今年以来,我市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组织起来就业认定、困难就业群体就业帮扶等工作下移至社区,街道(乡镇)、社区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市、县区人力资源市场联网,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资源共享”。全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各级就业服务平台开展了“充分就业创建活动和充分转移就业乡村创建活动”,发挥了小平台、“大窗口”作用。目前,我市第一批5个试点镇、8个试点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设工作。

(三)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

为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服务,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我们在充分发挥有形市场发布信息的同时,积极运用淮北就业网和淮北就业报载体作用,全面搜集和发布就业信息,根据岗位需求情况,为各类求职者量身定制信息,并定期向社会发布。充分利用淮北就业网“就业政策宣传、业务办理、求职招聘、人才论坛”等多功能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贴心服务,目前网站拥有198 家网络会员单位,2008年以来,共通过淮北就业网举办网上招聘会6场次,发布招聘信息720条,提供5014个就业岗位。

(四)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建设

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整合发展,积极支持县域、乡镇工业聚集区合作发展,加快产业集聚,提高开发园区的经济规模和辐射能力,从而形成增长极,有效带动农业及农村经济的繁荣,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分别在濉溪县临涣、刘桥、南坪三镇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且初见成效,累计完成道路框架、电力配置、供排水配套等基础设施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1栋,建设面积123亩,现已入住华强面粉厂、淮北天王机械加工、淮北巨鑫特种铸锻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安排返乡农民工入园创业45人,带动1186名农民工就近就业。濉溪县百善镇,相山区渠沟镇,杜集区石台镇、高岳街道,烈山区古饶镇、宋疃镇等6个乡镇,正在建设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

三、存在问题

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在促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并逐步解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少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统筹推进。由于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制约因素,一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从而增大了试点的难度,影响了一体化的进程。二是村级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存在着资金不能及时落实到位,基层人员配备不到位等,导致90%以上目标难以得到落实。三是乡镇及行政村在人员配备上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到位。

四、2010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及工作目标

2010年统筹城乡一体化工作思路是:按照省、市和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以实现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2010年预计目标:2010年全市所有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建设达标、60%以上的行政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建设达标,全市所有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实现与市、县(区)联网,构建更为完备的就业服务网络。

(二)工作重点及措施

1、夯实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完善街道、社区基层平台和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树立基层劳动保障良好服务形象。研究加强行政村劳动保障信息员队伍建设的措施,全力抓好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

2、提高就业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市、县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的人力、财力投入,加快人力资源无形市场两级联网建设。指导县区拓展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方式,把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与重点人群相结合、与落实政策相结合、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同时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和劳动力市场监管,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各项合法权益,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就业关系。

3、大力开展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建设进度,第二批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一季度要基本达到企业入园、机器运转的目标;力争全年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0万元,推动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建立完善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监督考核五大体系。指导县区全面建立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创业园区(街)和创业项目资源库,扩大创业培训范围和规模,努力为创业者提供项目推介、风险评估、开业指导、政策咨询、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服务。

4、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完善基层数据收集手段和服务流程,夯实基础建设和管理服务工作,将全市劳动力资源数据录入电脑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将人力资源信息向街道(乡镇)、社区(村)延伸,解决就业信息供求不对称矛盾,实现供求双方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就业供求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篇: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总结

明达镇人民政府

关于2010年统筹城乡改革推进情况及2011年工作思路

按照市、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我镇围绕“统筹城乡改革发展”部署各项工作,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农村建设,使得我镇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向前迈了一大步。

一、制定新型农村产业发展规划

(一)以盘大盘强企业为抓手,促进工业经济优化升级。

1、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梁平县天际贸易有限公司,使停产近两年的重庆市嘉元纸业印务有限责任公司重新运转,解决了260人的再就业,该公司预计年产值2000万元,实现税收80余万元。

2、大力改造本地企业。整合明达镇堰口煤矿,扩大生产规模后,该企业新增就业岗位150个;盘大盘强梁平县玉竹工艺品厂,使之已成为市、县亮点企业。

3、不断引进规模企业。引进梁平县英杰装饰建材厂,预计投入固定资产100万元,年产值500万元,解决劳动工80余人。

(二)以农户万元增收为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土地流转合理有序。今年全镇通过合作社流转土地1.48万亩,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32.2%;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2458户,占承包地农户33.42%;土地流向农业主导产业4560多亩,为大力发展农村建设提供基础。

2、万元增收卓有成效。一是制定了全镇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实施方案,确立了“林禽、稻鸭、稻鳅、梁平柚、蚕桑、榨菜”六大特色项目,制定了“3343”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广泛开展“十百千万”农户万元增收帮扶活动,协助县商务局、气象局职工结对帮扶字库村、福来村100户,组织镇机关干部、镇属单位职工结对帮扶853户,组建科技服务组进驻10个村50多个组,协助全镇7897户拟定规划。三是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大力发展种养大户,转变农村落后产业结构。全年新增养殖大户9户,专业合作社累计12个。

二、加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1、场镇建设合理推进。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政府投资261.7万元用于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并投资200万元新增场镇天然气管道一条,新增用气户600户。二是新区建设如火如荼。已新建康居新区住房7000平方米,整体建成后可建门市327个,容纳300多户居民。目前,新区土建和排水排污工程基本完成,多条干道已铺筑好片石,政府迁建项目拟在年底开工建设,镇卫生院业务综合楼建设工程即将竣工,农贸市场已达成初步协议,建成后可设摊位200个,成为拉动明达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三是城镇发展更上台阶。全年投资1600万元新扩改建房屋150户,新扩改住宅38890平方米。场镇面积扩大到0.4平方公里,着力打造的两横四纵的场镇建设格局已基本形成,商贸流通功能更优化,布局更合理,效果更明显。

2、交通建设稳步推进。一是加大村级公路新建、改建力度,今年全镇硬化村级公路2条,总长6公里,辐射3个村,近3000户群众受益;改建约3公里的泥结石公路,使1500余群众出入畅通。二是注重组级公路改善,对村与村相连、组与组相接的断头路进行改、扩建,使各村民小组的组级路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三是加强已建水泥路面和泥结石路面管护,确保约40公里的道路畅通,群众满意率高。

3、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维持可持续发展,我镇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投入力度,全年投资179.5万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投资95万元实施富民生态家园工程,新建沼气池190个,改建卫生厕所190个,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投资60万元新建垃圾场,解决多年来影响街道环境卫生的大问题。三是加强创卫工作,划分责任区,实行“门前三包”制度,组织专人进行检查维护,镇容镇貌有了很大改观。四是积极投入“绿化长江、重庆行动”,组织各类植树活动11次,栽种寿竹8000余株,栽种面积500余亩,人们生产居住环境正在不断优化。

三、建立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

1、医疗事业蓬勃发展。今年我镇启动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了全镇居民基线调查。加大医疗卫生硬件投入,完成福来、朝阳两村的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明达镇卫生院业务综合楼也即将竣工投入使用,不断引进新设备和新技术,新设中医针灸理疗科,切实增强医疗救护能力,让农村居民也能得到良好的医疗保障。

2、基础教育稳步推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明达镇从基础抓起,继续加大教育硬件设施投入,新建塑胶运动场3500平米,硬化操场2000平米,改造危旧教学楼250平米,新建天台完小标准化电脑室和中学食堂,切实加强留守儿童服务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

3、不断健全。一是五保工作再上新台阶。通过详细规划,已选址于交通便利、环境清幽的明达老街新建敬老院750平米。同时,优先保证五保供给落实到位,分散五保老人每月零花钱与生活费已达到185元。二是“三保”工作正常开展。全镇560户1167名农村贫困人口享受到854400元的农村低保金,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380人。三是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310人,培训160人,落实小额贷款6人30万元,提供用工信息82条,开展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春暖行动”,促使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合同510余人。

四、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1、走农村特色文化道路。积极参加全县瘌子锣鼓、广场操舞和健身球操比赛,取得优异成绩,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体育运动的热情。镇里的龙灯队、腰鼓队等群众性文化团体不断壮大,节目质量不断提高,使本土文化不断发展,农村生活日益精彩。

2、引导主流文化发展。结合“五四”、“国庆”等重大节庆日,积极组织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引导主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对已建的“农家书屋”加强管理、扩大宣传、完善类别,为农村提供又一个文化阵地。

五、2011年统筹城乡改革工作打算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围绕“五个梁平”、“四大战略”,立足明达实际,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万元增收为目标,狠抓工业经济良性发展,农村经济稳步增加,商品经济进一步活跃,基础设施再上台阶,康居新村突出形象,民生工程效果显著,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使明达经济社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发挥其支柱作用。

1、狠抓现有企业的稳步提高;

2、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3、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4、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吸引外资到我镇经商办企业。

二、以万元增收为目的,“三农”经济上台阶。

1、进一步引导鼓励群众广泛参与,确保每户农民三年增收一万元;

2、突出“六大主题”,打造万元增收新亮点;

3、放开放活,吸引有识之士到我镇投资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

三、以市场建设为载体,进一步繁荣商贸经济。

1、狠抓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商贸活跃的平台;

2、规范市场布局,打造专业市场;

3、贯彻执行相关政策,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四、以康居新村建设为首要,促进统筹协调发展。

1、加快康居新村基础设施建设;

2、市场化运作康居新村,掀起建设高潮;

3、强化规划,建成高质靓丽的康居新村;

4、加强场镇综合管理,建设文明的小城镇。

五、以落实民生为根本,狠抓社会事业;

1、认真落实吉祥“三保”(医保、社保、低保);

2、加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3、注重救灾扶贫;

4、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广泛开展文体活动;

6、落实计生优质服务。

六、以平安建设为保障,狠抓综合治理。

1、时刻树立高度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

2、认真开展防邪工作,惩治黄、赌、毒;

3、坚持安全生产常抓不懈;

4、强化群防群治功能,发挥治安骨干作用。

七、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强化为民服务意识。

1、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开展;

2、深入开展“三进三同”、“三项制度”;

3、狠抓廉政建设;

4、强化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

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基层组织作用;

6、发挥代表行动,加强监督职能。

明达镇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第三篇: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报告

形态田园化 生活城市化 福利均等化

【发布日期:2013-03-29】【来源:湄洲日报 】

3月28日上午,在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上,受代市长翁玉耀的委托,常务副市长李辉龙向大会报告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

李辉龙说,去年7月份省委、省政府批复《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这一重大的历史机遇,积极动员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持用最高的标准、最优的方案、最佳的状态去试验、去推进,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坚持规划在前。委托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莆田市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力求做到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综合处理好交通、产业和生态敏感区等相互间关系,目前已形成初稿。同时,结合“美丽莆田·幸福家园”试点建设,按照“三通、四绿、十配套”的标准要求,组织编制村庄总体发展布局、新建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保留区整治规划和近期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及施工图,实行连片规划,分点实施,目前16个试点村除宫下村外均完成总体规划论证。

实施试点项目。率先在“两片、八点”共16个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开展试点建设,主要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确权发证和产权交易流转等方面,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行阶段工作项目化管理,策划第一批“幸福家园”试点建设工程项目,并列入省在建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计划投资4亿元。今年1-3月份16个试点村共组织实施项目84个,预计完成投资12023万元,完成年计划的30.1%,16个试点村均已完成规划初步成果编制,正在进一步完善和报批,部分项目正在进行征地、施工图设计等前期工作,部分项目已进场施工。

加强舆论宣传。市委作出了《关于全面贯彻落实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决定》。市人大作出了《关于动员全市人民贯彻实施〈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决议》,动员全市人民以强烈的使命感贯彻落实好《总体方案》。市政协出台了《莆田市政协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决定〉的实施意见》,努力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凝聚合力、营造氛围、出谋献策。

成立工作机构。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结合人事变动,第一时间进行调整充实。

强化措施保障。经省政府同意,我市会同省发改委牵头建立了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联席会议制度,由省发改委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召集人,协调解决改革试验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按照抓统筹、勤协调、重落实的工作要求,市城乡一体化办公室建立了例会、通报、协调和督查等工作机制,根据工作推进情况,由市委赖军副书记、市五个专项小组组长或市城乡一体化办公室召集县区(管委会)、市直部门以及试点村所在乡镇相关人员,协调解决了试点村“幸福家园”投资有限公司注册、项目招投标、地形图修测、水利基础设施修建等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市、县区(管委会)、乡镇和试点村的四级良性互动。同时,还建立了工作互学互评互帮的交流制度。

制定配套文件。市委、市政府印发了《莆田市贯彻落实〈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将《总体方案》改革任务分解细化为170项任务,落实到县区(管委会)和市直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开展“幸福家园”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试点的范围、目标和任务,市财政给予每个试点村500万元的启动资金,县区(管委会)按1:1进行等量配套;全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中,五年内每年提取3%;整合市直有关部门的专项资金,从2013年起3年内每年不低于8000万元,统筹用于城乡一体化试点建设。按照“三个一批”的要求,市直相关部门陆续制定出台配套实施细则,其中,《莆

田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莆田市“幸福家园”试点村集体建设用地及房屋建设调查摸底工作方案》已经出台,《莆田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莆田市“幸福家园”试点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办法(试行)》等文件也将陆续出台。同时,市发改委、住建局、卫生局、质检局、工商局、新闻出版局和气象局等部门分别争取到省直相应部门的对口支持意见。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分别制定了服务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意见或措施。

李辉龙还介绍了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的思路理念及改革探索。

工作推进的思路理念。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中,坚持从莆田实际出发,把好以下“三化”理念:

形态田园化。始终认为城乡一体化并不等于城乡一样化,旨在消除城乡发展之间体制机制等制度和本质上的差别,要保留其在形态和职能定位等方面的差别,既要具备城市功能,也要突出田园风光,更要体现文化特色。在推进中避免大拆大建,注重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壶山兰水景观,凸显荔林水乡特色,努力打造“城在田中、城田相融”的空间格局。

生活城市化。坚持全域覆盖,一步规划、分步建设,把“美丽莆田·幸福家园”同以往新村建设相区别,通过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转变,在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有线电视、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上实现城乡一体,逐步实现生产方式转变。同时,在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土地集约使用,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率。

福利均等化。推进城乡一体化最终目的是要改变老百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终表现形式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社会保障、教育、文化、体育和医疗卫生等方方面面,在机会均等、允许差异的前提下,体现制度均等,最终实现城乡均等。

同时,按照“三化”的思路理念,经过八个月的工作推进,初步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实事求是。在推进城乡统筹中,市委、市政府不带框框、不带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不求大求全。

因村施策。在推进“美丽莆田·幸福家园”试点建设中,从试点村的规划建设、实施重点、试验方向等坚持因村施策,做到“一村一策”、“一村一案”。榜头镇坝下村、紫泽村重点在深化农村产权流转制度改革上探索,大地城——文甲片区重点在村庄整治和确权发证上探索,华亭镇涧口村重点在土地整理上探索,月塘乡东潘村重点在引入民间资金参与村庄整治上探索,等等。

群众自主。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统筹推进。按照试点村建设的时间节点要求,市直相关部门积极制定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规划建设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发展的配套文件和实施意见,形成了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态势。

立足创新。按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探路子、有特色、出经验的要求,把改革创新贯穿工作始终,在编制《莆田市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中,坚持“四规合一”,将产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建设规划融合起来,形成“一张工作底图”。探索建立考核试点村建设及部门责任的《莆田市“美丽莆田·幸福家园”试点村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地体现工作方向标和群众满意度,目前正在征求意见,这一做法在国内尚属首例。

李辉龙说,我市下一步将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主要目标,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

改革创新增活力。改革规划管理制度,理顺城乡规划、乡村规划职能,组建乡村规划师

队伍,第一批争取在5月份配备至16个试点村。明确试点村农村建设用地调整使用补偿实施意见,率先在16个试点村完成统一发放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证书,实行“两证合一”。建立产权交易平台,组建市、县区(管委会)两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实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促进资产资本化。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户口居住地登记、随居民迁徙流动的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

统筹协调抓落实。统筹试点村建设,加快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带动村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统筹城乡规划,完成《莆田市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控规单元划分专项规划》和《莆田市域单元控规》等规划编制工作;探索建立市级镇试点,建立“1+X”的乡镇体系,推进乡镇集聚发展;开展村庄整合调查,6月底完成前期规划,年底前启动村庄整合,实现自然村向中心村集聚、中心村向农村新型社区转变。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市慢行系统,开展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作,建设新一轮普通国省干线及“镇镇有干线”公路项目,争取干线公路密度达全省中等水平之上;开展城乡供水供电和信息通讯等设施联网对接,年内基本解决26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所有乡镇实现双回路供电,试点村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互联网率达100%;扩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范围,创建一批农村清洁家园示范乡镇。

立足项目强支撑。加大政策对接落实力度,把争取政策、拓展政策、落实政策作为最大的项目来运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依靠群众惠民生。制定出台《莆田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二五”规划》。坚持教育资源共享共用,继续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百校帮百校”行动计划,年内100%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组建教育集团,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推进医疗统筹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医保经办结算、技术标准和药品目录统一,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方便群众就医。加快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覆盖面;建立文化志愿者服务制度,开展多类型、多层次的文化服务下乡活动。统一城乡就业保障水平,年内仙游县率先实现劳动力就业实名制管理;统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应保尽保。开展行政区划调整前期工作,制定出台撤乡并镇、撤镇设街和村改居意见。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探索设立中心村党委和管委会,探索“村级组织+小区自治”等市场化运作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模式,村居、社区网络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达50%以上。完善群众利益保障机制,落实医院、学校等公共事业单位编制出台办事公开目录和办事流程图。(记者 林俊禹)

第四篇:XX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XX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要求和市委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决定,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1355”总体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城乡一体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方略,以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试点,积极探索城乡经济社会各领域配套改革,协调推进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按照“年内启动,力争3年取得重点突破,5年初步形成产业发展城乡联动、基础设施城乡配套、公共服务城乡协调、社会保障城乡覆盖新格局”的要求,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主线,围绕三个层次、坚持五个立足、突出三个重点、实施三个集中、促进五个加快,率先改革试验,大胆探索创新。“三个层次”,即主城区实施优化创新环境、人居环境、创业环境“三大环境”优化战略,不断提高城市的吸纳力、辐射力、竞争力;城郊和小城镇建设区域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发展环境、公共服务“三个提升”工程,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地区根据近郊、川水和边远干旱二阴山区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实施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农村环境整治“三大工程”,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五个立足”,即立足于以城带乡和以工促农,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发挥好城市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立足于服务城市发展农村,依托二产三产发展一产,夯实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立足于城乡一体、公民待遇和同城待遇,加快社会公共事业和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立足于城乡经济和社会要素的互动互流,加快以卫星城、小城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建设,打造农村区域性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立足于 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保证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序、稳定、长效推进。“三个重点”,即以规划为龙头,整体部署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以产业为支撑,认真梳理提出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设项目;以制度为保障,积极探索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三个集中”,即大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努力实现新型城镇化;积极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五个加快”,即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加快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城乡兼顾、协调发展。以城乡协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统筹谋划城乡发展,整体规划城乡建设,全方位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形成既有分工又有联系,优势叠加、产业协调的区域综合经济体。

(二)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坚持政府的行政主导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的机制,注重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积极培育发展城乡产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城乡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力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有效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道路、饮水、住房、就医、上学、就业及公共卫生、公共交通、社区管理、文化娱乐、社会安全等实际问题,全方位提升城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遵循发展重点和改革时序上的差异性,中心城区要通过改造提升城市化水平,近城郊区和川水地区要通过城乡统筹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贫困山区要通过夯实基础、提升“造血”机能实现脱贫致富,有条件地区要率先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

(五)坚持改革创新、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全面推进城乡规划管理、户籍管理、土地管理、公共财政和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 和运行机制,消除阻碍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性、政策性障碍。

(六)坚持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先在试点县区和乡镇积极探索,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向全市逐步推开。各县区也可根据各自实际,在市上确定的试点乡镇之外,积极稳妥地扩大试点范围。

三、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使全市城乡差距得到明显缩小,科学发展体制初步建立,“三个集中”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城乡发展规划布局一体化、城乡产业和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建设目标,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第一步,到2012年,全市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基本健全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村公共基础建设明显加快,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12%,达到5500元以上,比2008年增长57%。“三个集中”取得较大成效,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城乡居民收入拉大的势头得到遏制,安宁、城关两区整体实现城乡一体化,西固、红古两区和三县县城所在区域及七里河前山地区基本实现一体化。

第二步,到2014年,提前6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兰州市区为中心,以半小时和一小时为生活半径的卫星城和城市群基本形成,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高,城乡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比2008年翻一番。“三个集中”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西固、红古、七里河三区整体基本实现一体化,榆中、皋兰、永登三县河谷川台盆地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的小城镇体系全面建立。

第三步,到2020年,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建立。农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农村公共事业全面进步,人居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四、试点布局。

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抓好试点,破解难题,科学发展,带动全局。具体试点布局采取条块结合、组团发展的模式,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连点成片、联片成势。

(一)抓好安宁区、皋兰县2个市级一体化示范县区建设。

(二)抓好永登县中川镇、榆中县夏官营镇2个市级一体化试点小城镇建设;城关区青白石街道、七里河区阿干镇、西固区东川乡、安宁区沙井驿街道、红古区平安镇、永登县秦川镇、榆中县城关镇、皋兰县石洞镇等8个县区级一体化试点小城镇建设。

(三)抓好61个城中村改造和新一轮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建设。

五、主要任务。

(一)以城乡规划为先导,构筑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格局。

1.制定完善城乡一体的发展规划。坚持“立足长远、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现实可行”的原则,运用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中心带动、全域兰州”的规划理念,以“三个集中”为实施路径,结合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兰州都市经济圈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等,完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做好城乡一体的基础建设、产业体系、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和新农村建设及扶贫开发等专项规划。积极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乡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做到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调整规划“三规”衔接统一。加强城乡规划的组织领导,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县区、乡镇、村规划管理,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

2.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城市建设大框架。结合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和规划实施“兰白经济区”的战略要求,以促进提高区域经济开放合作水平和区域资源共享程度为目 的,加快“兰北新区”开发建设步伐;以安宁新城区、西固石化城、秦王川地区、榆中盆地、黄河北部移山造地区域为重点,打造城市空间拓展的新区域和以城带乡的战略平台。以中心城区向周边地区辐射的公路、铁路和河谷川地带为依托,构建沿兰州至白银北向经济带,沿黄河、湟水、大通河西向经济带,沿兰州至定西、天水和平凉东向经济带,沿兰州至河西走廊西北向经济带,沿兰州至临夏、甘南南向经济带,充分发挥以城带乡的纽带作用。

3.积极推进重点小城镇规划建设。围绕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要素支撑平台,坚持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大力推进20个左右的重点小城镇建设,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城为骨干、以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各县区要统筹搞好小城镇规划,大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2010年制定出台“三个集中”的指导性文件。

(二)以城乡基础建设为切入点,夯实以城带乡的发展基础。

1.统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的力度,下决心做好农村水、电、路、气、电视、通信等基础设施全面配套,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城乡公路网规划修编和调整,完善干线公路网、聚集区和中心村路网,实施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网建设的对接工程,到2010年实现行政村全部通油(水泥)路,到2012年60%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都通上油路和水泥路,形成市域高速公路网、多通道路网、县道公路网、旅游公路网、乡村公路网等“五网”配置合理的交通体系。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力度,今后3年每年解决8—10万人的饮水安全,到2012年全面解决全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居民集中居住区尽可能修建集中供水工程,川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从2009年开始到2012年,全市完成12万户农村危旧房的改造任务。完善城乡一体的供电网络,逐步实现同网同价。

2.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重点河道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完善灌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发展及推广高新节水灌溉技术,加快推进各类大中型水利工程更新改造建设,支持引大、引洮工程配套建设,增强抗旱防汛能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小型提灌站、集雨工程、库塘工程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灌溉供水保障能力。继续加大引大秦王川灌区调蓄水塘建设力度,到2010年累计改建新建水塘1000座。加快三 电、西电等7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步伐,确保3—5年内完成全市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任务,到2014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0万亩左右。

3.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监测。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等重点建设工程,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巩固南北两山绿化和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高效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持续稳定的生态安全体系,逐步形成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通道(水系)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的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加强城乡污染综合治理,以改水改厕、垃圾集中处理、养殖业废弃物无污染治理、农村沼气建设、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等为重点,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推广沼气、秸秆利用等生物质能及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和可再生利用技术,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积极推行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每年新建农村生态家园沼气池8000户以上。

(三)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培育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

1.大力推进工业集中集约发展。围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生物医药、能源电力、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及产业链的延伸,结合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推动西固石化工业园、中川空港循环工业园、高新区彭家坪园区和兰州东城区物流园区等产业园区和九州开发区、和平开发区的规划建设,把园区和开发区建设成为城乡产业对接和承接的平台,引导新上项目和技改扩建项目向工业集中区和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培育形成一批战略性、成长性强的主导产品,打造一批具有知识产权、高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经济增长极。

2.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优化整合农业区域资源,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科学确定区域发展重点、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指导性规划。要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在发展规模、设施配套、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建设秦王川、小康营、青土坡、三川口、西津坪等5个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到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4万亩。要大力扶持发展以高原夏菜、百合为主的蔬菜产业,经过3到5年的努力,建成以榆中川区、红古川、秦王川、庄浪河谷、西岔川为主的蔬菜产业片区,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以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研究制定鼓励扩大生产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产品销售网络体系,提高农民积极性。对高原夏菜、百合、玫瑰、红提葡萄、西甜瓜及奶牛、生猪、肉羊等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化的重点产业,由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扶持,以加快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格局。

3.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发展。按照“工业主导、三业并举、优化结构、集约发展”的思路,建立城乡产业合理布局与互动发展的导向机制,加快城乡产业对接、项目对接和生产要素对接。要以各类园区、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围绕工业主导产业的区域性分布,促进工业集约集群发展。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依托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加快建立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以菜市场、综合超市、放心粮油、再生资源为主的民生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地发展休闲观光、特色餐饮、商贸物流等新型服务业。要大力发展城市农业,建设一批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实现设施农业的规模化、集群化。通过城乡产业的融合,推动市域内、县域内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配套、融合发展的多条产业走廊和产业带。

4.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农字号”龙头企业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积极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在用地方面,优先安排涉农企业的用地需求,全额返还土地出让金。在政策方面,把农业产业化企业建设列入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范围,享受市场准入、贷款担保等优惠政策。在投入方面,对市级以上的43家龙头企业由市财政列支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5.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集体资产清产确权的基础上,通过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或公司制企业的方式,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把招商引资与发展集体经济相结合,鼓励以市场化方式对集体资产进行托管经营。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市场前景好、能有效解决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的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四)以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1.突出抓好秦王川综合开发。按照“一核二心、一轴两廊、扇面放射、均衡分布”的总体布局,加快秦王川小城镇建设步伐,坚持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业园区建设和推进城镇化建设“三位一体”,在秦王川地区全面尝试推行包括“三个集中”、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基层治理机制创新等经验做法,充分发挥水利资源、土地资源、交通资源和改革试点的政策优势,力争把秦王川地区打造成以中川新区为中心,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卫星城、全市最大的产业聚集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示范窗口。

2.加快小城镇建设。按照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小城镇建设,对3县县城和红古区海湾镇等中心城镇和和平、夏官营、忠和、东川、新城等近郊镇,重点加快市政设施建设,加强与市区基础设施的衔接,承接市区产业转移;对和平、定远、金崖等小城镇群,重点加强镇与镇之间的交通建设,为未来发展成为小城市打好基础;对青城、什川、连城、苦水、花庄、西岔、甘草店、中堡、河桥、平安等旅游型、农副产品加工、集散和综合物流型、工业服务型远郊特色小城镇,既注重发展特色产业,也紧抓农业不放松,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远郊的区域中心乡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水平,提高城市、县城、区域中心乡镇、重点镇的公路级别,改善中心乡镇到区域其他乡镇、村的公路状况,使中心乡镇的公共服务能尽快扩散到周边乡镇和村。到2012年,每个县区建成1—2个产业优势明显、发展环境良好的经济强镇和中心镇。

3.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在全面完成无形改造的基础上,加快城中村聚集点建设步伐,配套解决好农民身份转变和土地被征用后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确保“十一五”末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按照城市社区管理的要求,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快社区建设,整治脏乱差现象,切实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美化。要把城镇可盘活存量资产推向市场,实行资本营运,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滚动发展之路。

4.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按照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城郊村重点加快改造提升力度,推进农村转社区、农民转市民,加速城乡对接融合;川水地区重点扩大新农村建设覆盖面;山区贫困村要把重点放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上。同时,健全扶贫开发机制,以县区为单位,在实施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的基础上,逐步向连片开发拓展,每年组织实施20个左右的整村推进项目,到2014年,全市生态移民3 万人左右,榆中北山和南山、永登西北部山区、七里河后山“四大贫困片区”144个村、2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稳定解决,2/3以上的人口向致富迈进。

(五)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1.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调整、建设、改革、提升”的思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组织实施学校危房改造工程、百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素质教育推进及质量提升工程、师资素质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教学及实验设备配备更新工程等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四个集中”(高中教育向城市集中,初中教育向城镇集中,小学教育向乡镇集中,小学教学点向中心村集中)。到2010年年末,全市完成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任务,完成学校危房改造建设任务,完成百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较好地解决农村学校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办学效益低的问题。到2014年末,城乡之间和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协调均衡发展的布局基本形成,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得到更大发展,教育条件和教育质量得到根本性提高。

2.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减少农民就医自费项目、扩大用药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提高合作医疗统筹层次。通过建立全市统一的新农合管理制度,加强对全市参合农民在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报销工作的管理,实现全市8县区农民在省、市两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享受现场直报。同时,要扩大新农合覆盖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异地参合、异地结报工作,方便市内跨县区流动人口就近就医。整合城乡卫生资源,搞好区域卫生规划,建立健全以市、县中心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纽带、中心村(社区)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办好县区医院,加强区域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和医务人员互派交流工作,加强农村医疗人员培训和医疗设备投入,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到2012年中心村卫生室达到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标准。总结推广榆中县贡井卫生院由县医院托管提升服务能力的“贡井模式”,为农民就医保健提供保障。加强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到2012年底计划生育事业费人均达到30元。

3.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实施惠民文化体育工程,加强县区、乡镇、村文化体育公 共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及村(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服务功能。支持农民兴办文化演出团队,引导城市文化体育组织到农村拓展服务,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实现广播电视等文化共享服务“村村通”,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支援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事业,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3年内全市普遍建立健全乡镇和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性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信息服务。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到2012年,全市全部行政村建成农村商务服务网点。健全城乡邮政服务体系,在全市行政村分期分批建立适应当地农村发展水平,满足农民邮政通信需求,配套设置邮政设施能够及时安全接转邮件报刊的新型村邮站,基本实现邮件接转到户,妥投率达到100%。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重点发展一批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切实提高家庭经营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力争到2014年80%的农民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5.加强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以农村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加强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着力点,抓住培训、吸引、使用三个环节,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认真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全力抓好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劳动力培训和人才智力援助,强化农村教育、卫生、文化、法律及农业科技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到2012年,力争每年对乡村医疗卫生人员培训一遍,对全市行政村两委会班子成员轮训一遍,每年组织10万人次以上的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每年选派10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及以下基层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或帮助工作。

(六)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活力。

1.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明确市、县区、乡镇三级的事权和财权,合理划分市、县区政府事权和财政收入范围,确保县级政府财权和事权 的统一。规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一般性财力转移支付范围。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优化支出结构,将财力向农村倾斜,投资向农村转移,确保每年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探索建立支持村级事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提高公共财政的资金运行效率,采取财政贴息、适当补助、税收减免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向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延伸。为有效解决统筹城乡的资金制约问题,积极探索成立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性投资公司,改变政府对项目资金的管理模式,构建支持农村发展的新型资金平台。

2.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按照“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农民增收致富是目的”的工作思路,在坚持和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稳步开展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确权颁证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提倡农村土地使用权和农民房屋所有权进入市场流动和产权抵押担保贷款,实现农村资源变资本。规范开展农村土地交易所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试验,争取条件成熟时发展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交易市场。鼓励农村居民自愿联建住宅和相对集中居住。巩固完善城镇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城镇土地招拍挂工作。开展国土规划编制试点,在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推行用地指标的弹性管理。改革征地制度,探索开展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审批和实施分离改革试点,建立征地补偿安置标准适时增长机制及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联动机制。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搭建农村产权平台,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机构,在市域内探索健全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和跨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市场化机制,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

3.实行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对本市户籍人员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推进以居住和就业地登记制度为重点地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户口迁移为基本条件的人口流动制度,引导人口随就业和住房在各城镇合理、有序流动。通过土地或宅基地换住房等方式鼓励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家庭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入城镇安家落户,享有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结合农民工迁居城镇,加快“城中村”、城镇危旧房、工矿棚户区改造步伐,探索在“城中村”改造中留出适量土地由转为市民的当地居民组织经济实体进行开发。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社会管理、财政投 入、转移支付和考核评价制度体系。

4.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网络,建立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便利的就业信息服务,实现城乡比较充分就业。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农村社会救助对象全覆盖,推进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灵活转续。完善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险制度。探索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挂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联动调整机制,缩小城乡低保差距。探索创新保障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

5.构建支持城乡一体化的金融体系。着眼于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提高财政资金投入“三农”的绩效,加快支农资金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资金的整合运用,集中资金保障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关键环节的投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市场化途径,集聚信贷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引导各种资源投入城乡建设。发挥金融支农作用,加快发展地方金融业,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新型投资开发组织,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扶持建立一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小额担保公司,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确保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建立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允许农村土地使用权和农民住房实现担保,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参与农村资本市场开发,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努力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七)以深化改革发展为动力,改善统筹城乡发展环境。

1.构建统筹城乡的行政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市、县区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按照“简权放政、重心下移、服务基层”的思路,简化审批程序,加强事前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四级高效便民服务体系,合理划分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管理权限,增强区县统筹管理能力,完善乡镇综合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完善公共决策的调查制度、公示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提高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

2.推行规范化的社会管理。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目标,积极推进中心村社区化管理,完善社区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功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加强农村道路、电力、邮政、信息、商务、供气、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绿化等公共设施建设。健全民主监督和参与制度,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党务、政务、村(居)务和公益事业的办事公开制度。

3.着力改善市场经济环境。树立在全球化新形势下求生存、谋发展的进取意识,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努力消除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公平、透明、平等的投资、建设和干事创业环境,保持社会稳定繁荣,营造和谐顺畅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到兰州发展创业。

4.统筹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以“三争一促”为活动平台,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统筹城乡党建资金、人才资源、组织建设、党员管理,实现城乡基层党建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工作机制,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整体工作水平,发挥好基层组织的保证作用。统筹支部建设,开展城市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结成互帮互助对子,定期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探索建立支部+协会,把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把党支部一班人的力量凝聚在产业链上,把党员干部的作用发挥在产业链上的工作模式。统筹党员管理,建立党员信息库,加强党员动态管理,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建立一套科学、民主、实用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处理好乡镇和村社、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村级组织和村民之间的关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真正给予倾斜。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由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参加的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下设办公室,承担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协调、服务指导、督导落实和调查研究工作。

(二)明确工作分工。规划方面,由市规划局牵头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完成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由各县区政府和市建管委、市规划局牵头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完成以县城和小城镇为重点的城镇网络体系规划;由市发改委牵头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完成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规划;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完成城乡一体的土地利用规划;由市环保局、市林业局牵头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完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由市新农村办和各县区政府牵头负责,完成全市近郊和川水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由市扶贫办牵头负责,3县和七里河区政府配合,完成农村扶贫开发专项扶持规划。政策方面,由市财政局牵头负责,探索创新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制;由市金融办牵头负责,探索构建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金融体系;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负责,探索建立城乡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负责,探索建立农村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由市环保局、市林业局牵头负责,探索建立城乡发展环保约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城中村改造办牵头负责,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制度;由市公安局牵头负责,探索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新机制。

(三)切实增加投入。从2009年开始市级财政每年用于农村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当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其中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投入每年不低于5000万元。同时要采取重点扶持和面上扶持相结合的办法,由市、县区财政筹集资金,对全市各行政村给予扶持,重点支持村级基础建设、集体经济发展和重点产业培育等。

(四)形成改革合力。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由协调领导小组总负责,日常工作和协调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各部门和县区要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强力推进”的原则,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打破条块分割,整合各类资源,主动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工作重心,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抓好具体项目、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努力形成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格局。要建立经常性工作沟通机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资金。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群众在决策参与、投资投劳、建设管理和受益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

(五)积极营造氛围。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方针、政策,切实把 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上来,深刻认识和把握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时代性、紧迫性特征,不断消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旧思维、旧观念、旧体制、旧机制、旧办法的束缚。坚持围绕大局开展工作,从既得利益中解放思想,努力以富有时代特征的理念、敢为人先的精神、创业实干的作风,不断把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推向深入。

(六)加大督查力度。全市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各级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建立改革试验推进考核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改革试点工作的督促考核。要建立相应的统计评价制度、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和奖惩机制,把各项工作量化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实行目标责任制,认真抓好落实。各级组织、纪检、监察以及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督促检查和业务指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嘉峪关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在我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总体部署,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根据《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意见》和市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要求,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统筹区域城乡发展,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内在要求,以“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为统揽,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全方位改革试点为特征,以政府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解决社会深层矛盾为着眼点,加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大胆探索并取得突破,积极稳妥地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行突破有关体制障碍(户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先行探索消除城乡差别,建设布局以城市化为核心,通过拉大城市框架,建立组团式发展的城镇体系布局结构,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经济区。力争到2020年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 的示范区、高新产业的集聚区、城乡统筹的样板区、生态宜居的河西新城、支撑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总体思路是:推动“两个转变”,即公共财政和政府职能转变,以强化城乡资源互补性为导向,公平与效率并重,在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土地政策、户籍政策、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生态环境政策等方面实现突破;突出“四个带动”,即城市带动、工业带动、旅游商贸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带动;着力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五个一体化体系”,即:建立一体化的制度和管理体系、规划和建设体系、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着力探索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模式,构建城市带动农村、城乡经济社会逐步一体化的良性机制,全面加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以城市化为导向,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城市就业吸纳和产业承载能力,形成产业新格局和竞争新优势。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将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培育高效产业,发展产业化经济和劳务经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不断改进社会化服务方式,适度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农村经营组织形式,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把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工作抓手,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探索城乡管理体制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统筹和协调城乡发展。

三、目标任务。

(一)在体制创新上。从全市城乡独特资源整合优化、统一开发利用的内在要求出发,突破原行政区城乡分治的格局,通过区域行政一体化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形成一个大城市的行政区建制,最终建立与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框架。

(二)在产业布局上。加快酒嘉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着力推进酒嘉经济开发区的升级,促进开发区的东中西良性互动。按照建设“冶金制造基地、新能源(光伏)示范基地、化工基地、区域物流中心、西部文化名城和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将试验区建成为我省重要的冶金、新能源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进口资源落地加工基地,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三)在空间开发上。按照“组团发展”的要求,规划形成新经济中心区域为“三区一带一核心”的空间开发结构。

1.镜铁区——以讨赖河沿岸南市区建设、兰新客运二线站场建设和双泉工业园区发展为依托,着力构建物流商贸、文化休闲和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新格局。

2.长城区——以嘉东工业园区、宏丰公司养殖园、紫轩酒业为依托,着力构建酿酒葡萄、大田蔬菜、规模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发展新格局。

3.雄关区——以嘉北工业园区、长城文化旅游景区发展为依托,着力构建商贸、旅游餐饮服务和劳务经济发展新格局。

4.“一带”,作为酒嘉“一轴两区”区域空间开发的重点区域,以酒嘉区域走廊绿洲为载 体、以312国道新线(高速公路)为发展轴,形成辐射全区清洁能源、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通道经济,使经济轴逐步发展成经济带,进而带动更大的区域发展。

5.“一核心”,作为区域一体化的核心区,加快讨赖河沿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与水环境的充分协调,突出展示河西地区亮丽的现代化城市风貌。

(四)在时序进度上。试点工作要做到与全国同步,2010年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和制度,启动各项改革;2011年重点突破;2012年形成产业发展城乡联动、基础设施城乡配套、公共服务城乡协调、社会保障城乡覆盖的格局。城乡一体化建设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城乡经济不断优化,城镇化率达到95%,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接近2∶1,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8%,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0.33,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0.38,公共财政投入持续增长,财政投入“三农”增长幅度达到10%,土地流转率达到10%以上。基础设施差距明显缩小,行政村通硬化路比例达到70%,农村人口安全饮水比重达到100%,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快的改善,农户砖混砖木结构住房比例达到60%,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60%。公共服务基本均衡,农村高中、职业学校入学率不断提高,农村计划生育率达到95%,农村住院分娩率达到100%,村卫生室达标率达到85%。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比1.07∶1以上,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比1.86∶1以上。到2015年,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初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到2020年,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发达地区水平。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支撑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结构优化、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取得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明显成效。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显著下降,实现城乡一体化奋斗目标。

四、强力推进“六项改革”,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围绕制约城乡一体化的关键部位,以深化公共财政制度、城乡规划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及城乡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积极争取国家、省上在我市开展多方面的改革试点,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探索经验,为我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创建体制保障。

(一)加快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逐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卫生保洁、绿化亮化、文化、体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城乡统筹建设、统筹发展。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管理城市化,各职能部门根据工作职责分别承担建设和管理责任,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对农村工作的全面覆盖。

(二)加快推进城乡公共财政制度改革。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投入。建立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投入机制,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和基本公共服务纳入预算,逐年提升保障水平。用好各类专项补助和项目资金,重点向生产性领域倾斜,加大对设施农业、规模养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财政扶持力度。

(三)加快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将规划作为科学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把农业、农村的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紧密联系起来,明确功能定位,合理安排城市建设、产业集聚、社区村落分布、公共设施、生态绿化与空间布局。做到既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又使城乡发展紧密衔接、相互促进。在现有全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将城乡作为一个经济整体,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编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等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有序,做好城乡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小康住宅建设、农民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输转、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详细规划。以提升主城区综合功能为中心,以3个新经济中心区域带动为纽带,以近郊区整体推进为先导,以边远区分步建设为重点,依托规划,逐年实施,力争至2012年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四)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和补助标准,扩大城乡一体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建立城乡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将本市城镇各类企业招用农民工纳入城镇企业失业保险缴费范围,逐步实行与城镇职工同比例缴费,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逐步与城市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有效衔接,建立统筹城乡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完善五保供养、残疾人与特困户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年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提升农村低保水平。

(五)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鼓励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流转形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条件。从2010年起,逐步建立市、镇、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秩序,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价格评估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大政策引导,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支持经营大户和规模农业发展。推进农村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鼓励社会资本、人才、管理等要素参与农业领域的开发,把现代市场经济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村。

(六)加快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新型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条件成熟时一次性取消本市户籍人口农业和非农业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逐步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社会管理、财政投入、转移支付制度体系,通过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投入,在城市规划建设进城就业农民新居工程,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的承载能力。

五、建立完善“十项机制”,加快形成统筹城乡整体合力。

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并最终实现同一化,加快建立城乡互动的市场机制和产业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

(一)加快建立城乡经济互动发展机制。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建设“四大基地”,即:以铸就“百年酒钢”基业为目标,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建成千万吨级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形成西北钢铁工业基地;依托酒钢集团公司和中核四○四有限公司的技术和资源优势,突出机械、不锈钢、钢结构、金属制品、核设备、风电设备等先进制造业,打造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发展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光热发电和煤电、煤化工产业,加快华电光伏并网发电、光热发电和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大唐、中科等光电项目,加快光热发电、天然气发电和热、冷分步式能源项目前期工作,形成能源和煤化基地;加快农产品基地区域化发展,形成葡萄种植基地10万亩、葡萄酒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建成西部最大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加工酿造基地。形成“两大中心”,即: 加强土地整理开发,加快“嘉南新区”建设,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旅游精品线路与精品景点,把嘉峪关建设成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上的游客集散中心;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商贸辐射带动能力,推进现代陆路进出口物流贸易中心等项目建设,广泛开展区域物流合作,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

(二)加快建立高效的“三农”投入机制。强化财政支农政策,确保国家、省、市各项惠农支农政策措施配套到位。大幅度增加促农增收基础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努力构建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2009—2012年,规划新建日光温室1000座、花卉园艺和观赏树种育苗基地800亩、畜禽养殖暖棚800座、标准化养殖小区8个,依靠家庭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整合提升休闲观光农业,以旅促农、农旅结合,形成以高效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形成扶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建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家,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4家。村村建成产业化服务协会和商品连锁服务网点。

(三)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按照城乡一体化进程,参照城市标准,规划近郊村的道路、绿化、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排水、照明、通讯等基础设施,分步建设实施,并建立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全国节水型试点城市,大力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整合土地资源,加大农村公益林管护力度,不断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开展“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扩大农家连锁店覆盖面,提高农村消费品配送率。加大大型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专业批发市场、区乡农村集贸市场、生鲜食品冷链系统恒温库、商品配送中心、屠宰厂(场)、农资物流配送中心的改造升级。建立完善大宗特色农产品产销衔接机制,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

(四)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机制。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发展,推进教育布局调整,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学校“四个集中”的政策,将全市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小学向镇集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农村三年学前教育,提高城市中小学吸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能力。加快发展文体卫生事业,完善镇、村(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设施,新建一批镇、村基层社区文化、体育和培训“三位一体”活动场所。按照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设施和人员配备标准,提高各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服务水平,建成城乡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网络体系。全面落实奖励扶助、少生快富、特别扶助等政策措施。加强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做好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实现城乡居民共享均等计划生育服务。逐步完善乡镇邮政局所的网点建设,推动新型村邮站向具有邮件接转、物流配送和金融服务等多种功能的邮政服务点发展,逐步实现城乡邮政服务均等化目标。

(五)加快健全城乡就业创业培训机制。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平等竞争的劳动就业体系,实现城乡劳动者权益同一化。整合农民技能培训专项资金,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力度,实现劳务经济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对新生劳动力、长期务工和季节性务工农民实行区别化培训,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逐步把农村新生劳动力纳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促使其转向中高端就业,加速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对经商办厂开店人员,工商、税务、城管等有关部门在市场准入、小额贷款、证照办理、税费减免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2012年,农村新生劳动力和长期务工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率达到90%以上,形成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工作新格局。

(六)加快完善农村综合服务机制。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保护地耕作和动植物保护体系,抓好动植物良种创新、疫病防控、农产品加工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建立起市、区、镇、村四级农村科技、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积极支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构建既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又便于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广泛覆盖的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2010年,首先在峪泉镇嘉峪关村开展社区化管理试点,加快推进全市镇村社区化管理。加强农村(社区)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的激励机制,拓宽农村(社区)基层干部来源,建立公开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引进,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任职,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七)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机制。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资源转化利用率为核心,以建设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型社会为重点,建立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和科技支持体系,努力构建资源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严格控制农村环境污染,结合“一池三改”,实施以后院改造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工程,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开展农村清洁工程试点,建成和完善区、镇、村、组四级垃圾收集处理体系,配备环境卫生保洁机构、设施和人员,农村生活垃圾按照组集中、村收集、镇清运、区处理的模式,处理率达到100%。不断推进乡村清洁能源建设,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项目,推广户数达到60%以上。

(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机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中心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城市居民旅游休闲向农村延伸的“三集中一延伸”思路,大力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拓宽领域、增加就业为目标,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实施“优势产业带动工程”。将与大中企业紧密相连的峪泉镇嘉峪关村、安远沟村、新城镇横沟村、文殊镇河口村4个村规划为产业联动村,通过大企业的直接开发带动,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开发经营,将农民变为企业工人。在三镇有条件的区域规划城市居民休闲度假区,引导城市消费向农村延伸,带动农村发展二三产业。

(九)建立健全考核管理机制。按照客观、公正、科学、透明的原则,着眼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对改革试点工作的督促考核,实行目标责任制。根据各区基础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积极推行分类考核,建立定期检查、通报制度和科学的奖惩制度,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考核管理办法》,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考核管理体系,完善相应的统计评价制度、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和奖惩机制,创新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按照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要求,把各项工作量化分解到各级各部门,认真抓好落实。

(十)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统筹城乡党建资金、人才资源、组织建设、党员管理,实现城乡基层党建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工作机制,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整体工作水平,发挥好基层组织的保证作用。统筹支部建设,城市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结成互帮互助对子,定期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统筹党员管理,建立党员信息库,加强党员动态管理,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建立一套科学、民主、实用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处理好乡镇和村 社、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村级组织和村民之间的关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市委、市政府成立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协调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的三区和市属各部门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形成改革合力,全面落实新农村建设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市属各单位帮扶村组促进社会事业发展、重点企业帮扶近郊村产业发展的社会帮扶制度,强化目标管理和量化体系,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速投资和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

(二)落实工作责任。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发挥各部门优势,协调和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各级、各部门要打破条块分割,整合各类资源,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积极做好与省级指导部门的对口与衔接,抓好具体项目、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努力形成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格局。城乡一体化建设办公室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重视研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强化对基层工作的支持、指导,确保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三)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健全符合农村特色和“三农”需求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建设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确保各级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投入机制。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拓宽支农资金渠道,强化支农资金整合运用。推进强农惠农政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发挥工业化和城市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省上的支持,构建嘉峪关市城乡一体的基层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引导科技要素向农业和农村转移,在创新农工商合作、联营、一体化经营体制方面进行试点。编制实施重点领域的相关重要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方案,保障专项规划与项目规划相衔接,做好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金昌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在我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总体部署,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创新城乡经济社会融合的体制机制,努力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以工促农、以二带

三、和谐共享”的总体思路,加快谋划“金武经济圈”开发建设步伐,转变城乡分治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综合配套改革为抓手,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方向,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侧重、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发展领先、城乡融合、工农协调、成果共享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把金昌建设成为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城市和农村的关系,按照基础设施配套化、增收机制多元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理念生态化、基层民主制度化“五化”的思路,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二)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25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上下功夫,促进产业在接续中延伸、在延伸中调整,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为抓手,不断提升市民的素质和群众生活质量。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使城乡居民在就业、就医、就学和社会保障、公共福利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

(四)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力创新发展模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特别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有利于城乡人口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新机制,激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探索符合金昌实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五)坚持典型示范,扎实推进配套改革。遵循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充分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按照“统一规划、典型示范、分步实施”的要求,把握区域性特征和阶段性特点,因地制宜确定工作重点和推进力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改革试点,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政策措施,推动城乡一体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主要目标。

按照“一年全面启动、三年取得重点突破、五年初步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新格局”的要求,加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程。

到2012年,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土地规模化经营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一区三镇七村”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市区城郊四村(西坡村、马家岸村、高岸子村、白家咀村)基本完成“城中村” 改造,“三个集中”取得明显成效,小城镇规划建设步伐加快,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7万元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3%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每年增长6.7%以上的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2.9∶1以内,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0.3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0.36,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比例达到8%以上,初步形成产业发展城乡联动、基础设施城乡配套、公共服务城乡协调、社会保障城乡覆盖、社会管理城乡一体的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

到2020年,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三个集中”达到较高水平,小城镇集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城乡差距显著缩小,“三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2.6∶1以内,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0.3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0.32,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比例达到20%以上,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均衡,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在全省领先。

四、加快推进改革步伐,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根据改革试验的总体思路和阶段性目标,立足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抓好以下六项改革:

(一)推进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改革。改革不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户籍管理制度。2010年底取消户口类别,将全市城乡户口统一登记为金昌市居民户口,并以实际居住地和职业划分进行分类管理,适用不同政策。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凡在城镇内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均可到城镇落户,并允许其配偶及一起生活的直系亲属投靠落户,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对经批准迁入城镇并在农村有承包土地的人员,允许其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前一定期限内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到2012年,对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在入学、就业、医保、参军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不再实行差别政策。逐步缩小原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低保和计划生育等政策差距,制定和完善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政策,促进农民由就业型转移向居住型转移转变,真正实现“户籍一元化”。

(二)推进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就业和社会保 障衔接机制,加快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各项制度接轨。2010年建成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城乡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方面的统一管理,把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延伸到村和社区,做好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工作,形成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互联互通的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医保、低保、养老保险制度,2010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达到同一标准,到2011年建立城乡一体的居民医保制度;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建立多层次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在坚持和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全国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险制度。2010年建成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扩大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农村个体工商户和企业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健全各种社会保险关系灵活转续制度,确保参保的连续性、延续性和广覆盖。

(三)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土地制度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以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建立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机构,加强土地流转服务,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着力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利用方式及利益分配机制,支持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或者法律允许的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采取置换或实施“新居工程”、自主购房等办法,鼓励无劳动能力和进城务工的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调查登记发证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及时发放《集体土地使用证》、《房屋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地上建(构)筑物物权及附着物抵押信贷模式,推动农村集体土地资本化,增强农民土地融资能力。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妥善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问题。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行集体林地承包经营制度,加快相关配套改革,促进林地科学管理流转。

(四)推进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深化市、县区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按照“简政放权、重心下移、服务基层”的思路,将执行、服务、监管等职责的重心下移到县区,增强县区统揽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科学界定乡镇职能,合理划分县乡事权,在不突破现 有人员编制的情况下,进一步强化乡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就业、社保、公共设施建设管理和维护等服务机构;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界限,全面推进小城镇改革和发展,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完善河西堡镇计划单列管理体制。开展村级综合改革试验,在有条件的行政村分离村级事务管理服务职能与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在城郊村组稳步推进“村改居”工作;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促进村级事务管理模式向城镇社区管理模式转变,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服务标准化建设,在村一级建立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和管理工作站,增强农村社区的服务、稳定和保障等功能。2010年金川区完成城中四村“村改居”,到2012年,永昌县全部完成农村社区建设,全市80%以上的农村社区达到规范化社区创建标准。

(五)推进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改革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健全市、县区、乡镇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公共体制,建立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根据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按照综合预算和基本支出优先保障的原则,对乡镇公用经费的定额管理实行分类和最低保障标准。探索建立财政转移支付激励机制,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市、县区每年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都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逐步形成财政投入向“三农”倾斜的稳定增长机制。力争在2—3年内,财政投入“三农”的增长幅度不低于10%。

(六)推进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城乡规划脱节的管理制度,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建立各类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有序的规划体系,做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三规合一”。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依据市域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划分,坚持适度超前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小城镇规划建设为抓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将朱王堡镇与水源镇,永昌县城、城关镇与东寨镇,六坝乡与南坝乡,西河焦家庄、新城子和红山窑三个乡镇整体统一规划建设,宁远堡镇四个城中村纳入市区,双湾镇走城郊型小城镇发展的路子,将河西堡镇建成西北工业强镇,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集群,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在空间上的高效组合,加快人口向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集中,不断提高小城镇集聚程度和建设水平。到2011年,编制和完善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实现市域范围内的各类 规划全覆盖。按照“规划权上收、管理权下放”的原则,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管理模式,加强市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县区规划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工作,逐步形成“覆盖城乡、集中统一”的城乡规划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实施动态评价机制,根据规划实施评价情况,依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适时进行调整,以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需要。

五、建立健全机制体制,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体系。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重点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以下九项机制体制:

(一)建立健全城乡三次产业互动发展机制。按照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的要求,建立城乡产业合理布局与互动发展的导向机制,坚持走“优化一产、提升二产、攻坚三产、促进三次产业互动融合”的路子,进一步加快产业对接、项目对接和生产要素对接,加快“三个集中”,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夯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基础。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延长产业链条,积极支持金川公司等资源性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有色金属、化工、能源和建材等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发展以新材料、新能源和化工深加工等为主的接续产业,配套发展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抓住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机遇,进一步整合城乡资源,统筹推进金川、河西堡、永昌三个工业园区的建设,使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企业集群、项目集中、技术集成的集散地,促进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鼓励引导城乡中小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切实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能力。按照“以二带三”的发展思路,把服务业发展与一、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与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物流、商贸、房地产、休闲观光、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建设专业市场、配送中心及物流园区,加快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形成城乡一体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发展,按照农业产业特色化、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机制市场化、增收多元化的要求,优化农业布局和结构,协调推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集约经营和农村组织化程度。扩大城市经济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积极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向农村投资,努力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公 共科技服务体系,引导科技要素向农业和农村转移。通过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实现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到2012年,力争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4.5∶80.6∶14.9。

(二)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机制。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让农村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质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和制度化建设,加快推进“四个集中”(高中教育向城市集中、初中教育向城镇集中、小学教育向乡镇集中、小学教学点向中心村集中),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中小学师资合理配置,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金川区3年内完成“四个集中”的目标任务,永昌县5年内完成“四个集中”的目标任务。在坚持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制度,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对义务教育阶段后和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农民子女再免费进行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0年全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2011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县区、乡镇、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达标,2012年市、县区、乡镇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网络更加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不断充实;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2011年人均不低于20元;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强化医院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全面落实奖励扶助、少生快富、特别扶助等政策措施。加强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做好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到2010年底计划生育事业费人均达到30元。到2012年,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共享均等计划生育服务,力争把我市建成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体服务网络,进一步提升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及村(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服务功能,推进先进文化向农村延伸。到2012年建立起规范、标准、覆盖全面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推行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制度、经营性文化场馆优惠服务制度、文化义工服务制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机制,扩大城乡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推进电信宽带和广播电视等信息共享服务“村村通”,到2012年实现农村电信宽带和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分别达到89%和97%以上,农村宽带和农村手机人均普及率分别达到5.06%和89.03%以上。不断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城市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2010年做到城市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2011年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有1家以上农资综合服务店,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不断完善新型村邮站布局建设,基本实现邮件接转到户,做到邮件妥投率达到100%。同时以村邮站建设为基础,努

力推动新型村邮站向具有邮件接转、物流配送和金融服务等多种功能的邮政服务点发展,逐步实现城乡邮政服务均等化目标。

(三)建立健全推进城乡发展的金融服务机制。建立健全符合农村特色和“三农”需求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建设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组织,探索多种形式的农业贷款途径,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支持金融机构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及金融产品,扩大农业信贷规模,提高农业信贷比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鼓励和促进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拓展邮政储蓄银行服务农村的空间。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制定出台符合乡镇新设农村金融机构的费用补贴相关办法,到2012年底,确保消除全市12个乡镇的基础金融服务空白点,不断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建立和完善农户电子信用档案与农户信用评价体系,进一步扩大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优化农村金融环境。

(四)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机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放在农村,取消县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资金和农民投工投劳,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按照城市管理模式,建立乡镇公用事业管理中心,统筹管理维护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形成网络覆盖、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市、县区、乡镇、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广度,完善连接周边地区的区域路网结构,形成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互联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到2012年,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覆盖率达到95%以上;着力构建城乡客运市场一体化网络,2010年基本实现村村有公交站点,村村通公交车的目标。成立专门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建立管护责任以县区为主、资金投入以政府为主、养护以市场运作为主的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新机制,通过“各级政府补助、村民承包领养”等方式,确保农村公路有人管、有钱养。统筹城乡安全供水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小城镇及居民集中居住区为重点,加大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力度,到2012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5%。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水务统一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完善水权制度体系,科学合理地制定与居民收入相适应的供水价格,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抓住国

家新一轮城乡电网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完善城乡供电体系,实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质同价。探索解决农村居民供热的有效途径,应用新技术、新能源破解农村居民供热难题,基本满足农村居民供热需求。以农村危旧房改造为契机,按照规划布局,促进农宅集中连片建设,集中连片达到一定规模的住宅区,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到2012年全市砖木、砖混结构农宅力争达到70%。

(五)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新机制。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认真执行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国家特管林等生态建设和保护的相关政策,落实国家生态公益林建设和林农承担生态保护任务的补偿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激励约束政策,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健全统计监测和考核实施办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集约型发展,争取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污染防治监控管理体系,加强重点区域环境监控和执法力度,形成政府监督、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环保工作机制。加强城乡污染综合治理和环境监测工作,重点抓好工业烟气治理和达标排放,用3—5年的时间,实现金川、河西堡两个重点区域的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防止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加快以沼气为主的“一池三改”建设,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统筹推进城乡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污水、垃圾处理长效机制,积极推广以“农村沼气”为主的新型农村清洁能源和农村集中居住点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统一处理、专人管理,到2012年,农村新型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力争达到4.5%,农村社区垃圾处理率达到15%。

(六)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形式,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健全完善以地级干部联系帮扶乡镇、县级单位联系帮扶行政村、机关干部联系帮扶困难农户、企业扶持新农村建设的“三帮一扶”制度,重点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项目、资金、信息、技术、物资、用工等方面的支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着眼于提高统筹城乡发展的财力保障水平,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搭建现代农业投资、小城镇建设等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严格规范补贴资金发放管理,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统筹市区、城镇与乡村发展,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七)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基层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城乡党建观念、资源、工作“三个统筹”,实现城乡基层党建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在乡镇中心村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村,建立中心村党总支或党的工作委员会,在建成的农村集中居住区探索建立社区党组织,结合城中村改造,探索村居联建(农村与社区联合建立)党组织的模式,推动基层党的组织动态延伸和全方位覆盖。建立优秀村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岗位制度,积极开展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试点工作。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对接的“党员信息库”,着力构建党员实时动态、城乡互动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城乡党员的动态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群众联系党组织和党员的双向联系机制,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探索乡镇(街道)长(主任)公推直选制度,建立质询、罢免、目标考核等约束和激励机制,完善村干部和社区工作者报酬、生活补贴、养老保险等制度,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帮助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规范村级“四议两公开”(村重大事项由村党支部提议、支委会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商议、全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以及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制度,全面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公益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和市、县区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决策听证制度,畅通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科学合理配置城乡党建资源,在经费保障、设施、信息等方面实现城乡互助共享,充分发挥城乡党建资源的整体效益。

(八)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人才管理工作新机制。统筹做好城乡人才培养、流动和保障等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流动力度,建立健全城乡人才向农村流动的激励机制。不断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训力度,把对村干部、农村致富能手和外出返乡农民的培训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范围,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轮训一遍,并结合第二轮“10万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以各级党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力争每年完成农民技能培训4500人(次),输转城乡富裕劳动力不少于7万人(次)。在2—3年内,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不低于24%。积极推动城乡人才的流动,认真落实“大学生村官计划”,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通过5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深入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和选派农业科技指导员进村入户,支持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农业承包、试验示范和下

乡支农活动,确保每个村常年有1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联系指导工作。不断创新农村人才的激励机制,健全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的扶持政策,探索建立在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公务员和后备干部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城乡人才管理工作。

(九)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标考核管理机制。按照客观、公正、科学、透明的原则,着眼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立足实现城乡“五个融合”,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设置城乡经济融合度、城乡人口融合度、城乡社会发展融合度、城乡生活融合度、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度等关键指标,把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城镇化率、城乡平均人均预期寿命、城乡医疗保障覆盖率、恩格尔系数、居住质量指数、安全饮水和资源环境安全系数等作为考核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硬性指标,按照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要求,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考核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创新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根据县区、乡镇的基础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积极推行考核由“一刀切”向“分类考核”转变,“综合目标考核”向“侧重于重点工作考核”转变,“年终一次性考核”向“平时督查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转变。建立定期检查和通报制度,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六、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和战略机遇,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为全省改革发展先行探索路子。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和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多种有效形式,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实践,营造鼓励探索、支持攻坚、开拓创新、敢闯敢试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

(二)加强组织领导。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改革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政策性强、创新性强、实施难度大,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市上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协调重大改革事项。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负责配套改革日常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方案,抓紧制定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35 户籍改革、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土地利用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重点专项方案,分阶段制定改革目标和重点任务,积极组织实施。

(三)健全工作机制。坚持“政府组织、部门协调、全民参与、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整合全市各级领导力量和部门行政资源,建立市、县区、乡镇三级责任体系,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制定详细的工作推进计划,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考核严明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和例会制度,加强组织、协调、指导和督查落实工作。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考评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县、区工作开展情况和市直部门履行工作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对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部门给予表彰奖励;对措施不力、进展缓慢的部门予以通报批评。

(四)完善政策保障。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关键是突破现有体制机制障碍。要结合我市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在切实抓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实施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已经出台的与综合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相配套的12个相关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在工作中鼓励“大胆想、大胆试、大胆干”,营造“鼓励创新、大胆探索、支持攻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统筹城乡发展的热情和信心,为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各级财政要统筹安排,为各项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要加强与省上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争取国家和省上有关专项政策支持。

第五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总体方案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市委、市政府在向国家申报的《******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中,已将我区列为******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区第十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作为我区重点发展四大战略之一。为科学有序地推进我区城市化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大******临空经济区为目标,以***************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物流商贸、会展商务、旅游休闲、物流配套加工、都市型现代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为支撑,大胆探索全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途径,引导和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聚,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为******经济区统筹城乡发展做出积极探索和 有益尝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要围绕“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农民利益”这一核心,充分运用国家给予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先试权,在规划建设、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关键环节,积极创建新体制、新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城乡一体、工农平等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保证城乡居民共同享有改革开放的成果。

2.坚持全面统筹,协同共进。坚持城乡联动,一体化发展,重点抓好一、二、三产业调整,推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妥善处理新兴产业与基础产业、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配套等相关关系,实现产业和各类要素的有效集聚,统筹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3.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带动。按照先易后难、积极稳妥的原则,以近郊城市化、“双核”、“三城一市镇”为工作重点稳步推进,最终带动实现全域城市化。

4.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发挥好政府组织实施和政策推动作用,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发展、合作医疗、新型户籍管理等规章制度。大力推进城镇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挖掘城乡土地及空间资源的潜在价值,加快城乡基 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步伐。

(三)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性障碍,建立健全科学发展长效机制。科学统筹城乡要素,促使“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把******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生态优美的“东北亚空港城,大******新中心”。

1.近期目标。到2011年末,全区主要经济指标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亿元,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增长38.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亿元,增长5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亿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60元,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12983元,增长17.3%。

2.中期目标。到2015年末,基本建立符合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要求的体制、机制,全面优化生态结构、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全区综合实力在******市15个县市区中跻身“第一集团”行列。

——城市化率达到80%以上,100%的村级组织转变为社区组织,80%以上的农民进入城区或新城新市镇工作和生活。

——地区生产总值585亿元,年均增长2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亿元,年均增 长31.6%。

——一、二、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7:48。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81亿元,年均增长28.9%;工业增加值275亿元,年均增长16%;农业增加值29亿元,年均增长6.3%。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000元,年均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0元,年均增长16%。

——森林覆盖率达到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5.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期降低15%。——近郊基本实现城市化,城镇化水平超过70%,城镇人口突破40万。

——新建、改建道路达到700公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

3.长期目标。到2020年,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建立。农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农村公共事业全面进步,人居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全区城市化率达90%以上,90%以上的农民进入城区或新城新市镇工作和生活。

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主要任务(一)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1.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围绕“东北亚空港城,大******新中心”的建设,以*****城和*****建设为重点,按照全域城市化规划理念和功能区规划要求,着眼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编制城乡产业发展体系、规划建设体系、科教文化卫生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各项规划,做到总体规划与详规相融合配套,形成科学指导全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框架。加快生产要素聚集,实现产业聚集和城区、城镇扩张。同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依法监督和综合管理。

2.突出城乡规划重点。以新城新市镇建设为重点,完善新城新市镇发展规划体系和“三城一市镇”总体规划,制定控详规划和城市设计规划。推进新城新市镇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提高新城新市镇承载能力。以建设物流商贸中心、会展商务中心和旅游休闲中心为重点,着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工、会展、商贸、都市农业、旅游、休闲观光作为新城新市镇的主导产业,构建区域新型城乡形态。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引导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做好新型社区、居民点建设规划的编制。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二)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3.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以“三产互动,城乡互融,共同发展”为思路,明确功能分区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合理布局发展物流商贸、会展商务、休闲旅游、物流配套加工、都市型现代农业五大产业,进一步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与协调发展。

4.推进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坚持走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道路,大力发展物流配套加工业。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园区优势,着力打造新型战略性产业,为园区内的企业兼并、优化重组创造条件,形成产业集聚。完成雪松经济开发区南部8平方公里拓展区基本建设,引进新兴产业项目200个以上,打造产值超1000亿元的东北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沙河新城新兴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积极引进临空型现代物流及以物流为主体的新兴工业产业,加快姚千唐台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着力打造低碳绿色新型产业示范园。进一步扶持林盛电力电气和沙河钢管产业集群企业,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5.促进服务业均衡发展。推进服务业联动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现代服务体系。按照“一轴一线两带三区”的空间布局,全力推进会展商务、物流商贸、旅游休闲三大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奥园国际新城、恒大名都、中体奥林匹克 花园等重点工程建设,倾力打造******国际会展中心集聚区,建成功能完备、服务一流、全国领先的会展商务中心。加快国药物流、中邮物流等项目投入运营和******五洲国际商贸城、中储东北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工程建设,倾力打造东北物流集散区,建成东北知名的物流商贸中心。以临空国际城、体育度假区、乡村休闲区“一城两区”为发展空间,加快临空生态总部、国家体育产业、国际会议度假、国家乡村旅游四大基础建设,倾力打造大******中央休闲区,建成东北知名的旅游休闲中心。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大力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多种类、多层次的商品住宅,形成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住房供应体系,使房地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补充。全面推进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经营、农村日用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到2015年,规划调整建设商贸农贸市场12个,其中改造市场6个,新建市场6个,极大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物资文化生活需求。

6.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将*****农业经济区打造成高端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为一体的新型示范区。利用东部山区林果资源天然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依托优势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市政管理一体化。推进城市功能向农村延伸覆盖,实现城乡市政管网全面对接,不断提高配套保障能力,构建一体化新型城乡发展新格局,促进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

7.加大融资力度,全力推进村屯拆迁改造,加速城市化建设进程。积极争取村屯改造、土地整理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国家政策性融资贷款,力争融资45.6亿元,为村屯拆迁改造提供可靠资金保障。2011年力争完成**、**、**、**、**街道的16个自然村屯改造任务,实现2306户、7618人集中居住,整理土地4155亩;2012-2015年完成79个自然村屯改造任务,实现25486户、78841人集中居住,整理土地43518亩;2016-2020年完成55个自然村屯改造任务,实现18101户、52496人集中居住,整理土地28528亩。集中建设农民住宅小区,实现农村城镇化。

8.构建畅通的城乡交通网。优化铁路、公路等交通方式与城市交通的衔接,以“九纵”“五横”城区道路为骨架,进一步完善******市中心城区与******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构成一体化连接,加快国道、省道建设与配套改造,高标准规划建设“三城一市镇”道路,确保乡村公路通行顺畅,构建全域城乡交通网络。重点建设四环路、**产业大道、**路、**线、**线、**线等新路建设,**线、**线、**线、**线、**线等路段的改扩建。构建全域城乡交通顺畅的道路骨架,完善城乡环型干道路网规划和修建,不断提升******的道路交通枢纽地位。到2015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1030公里,其中高速45公里,干线113公里,县道215公里,乡道190公里,村道467公里。公路密度131.7公里/百平方公里。

9.加快标准统一的城乡供水、排水、供电体系建设。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与市水务集团开发合作,加快供水工程建设,利用**输水管线及长白水厂向苏东水源地供水,满足“一轴地区”、“机场路沿线”和“*****园”等地区供水需求。完成为临空国际城配套的日供水5万吨供水厂建设,满足临空经济区发展需求。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建立完善统一的城乡供水体系,提高农村居民安全饮水保障水平,到2013年全区141个村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科学预测污水排放量,同步规划排水工程,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对污水无害化处理,提高中水利用率。加快*****灌区和*****的景观化改造。做好全域电力规划,2011年改造5条66千伏高压线,力争增容10万千伏安;2013年新建220千伏变电站1座、66千伏变电所2座,改造10条66千伏高压线路;2015年新建500千伏变电站1座。完成*****国际城热源厂的规划和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10.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完善城乡一体的环境保护体制,形成全覆盖、网络化的监管体系。按照区委、区政府开展的“三年绿化家园”活动,到2013年农村完成人工造林5.8万亩,清荒1.5万亩。创建国家生态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整合整治,建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在中心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实行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无害化处理。围绕生态区建设,有效开发利用农业和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加快产业调整,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现代物流业、新型能源业,做好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到2015年,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90%以上,农村使用清洁能源比重达到6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以上。

(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11.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加快向基层和农村延伸覆盖,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村居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质化的公共服务。

12.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调整城乡中小学、幼教布局。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 件。加强教师培训,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任教,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把义务教育延伸到高中阶段。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投入,结合全区产业发展特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探索多元化办学机制,推进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向农村覆盖。

13.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城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城区医护人员,特别是各类医疗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促进医务人员和医疗技术的城乡交流。实施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人员的一体化管理,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54个,到2012年全区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全面达标。逐步提高新农合医疗补助标准和新农合医药费报销比例,完成城乡群众大病求助体系建设,全面解决贫困群体治病难问题。加快计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14.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加快农村文化广场、健身广场、图书室、科普教育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文化娱乐、动漫、体育等产业化发展新机制,满足城乡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到2015年,每个街道确保建设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文化中心、一个图书馆、一个健身中心。

15.加强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作,加大对农村科技投入,加强新型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 农民科技培训与科技普及,加快推进乡村科技活动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五)推进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16.加强城乡劳动就业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城乡就业,完善和落实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保障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机会,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职业培训组织体系。加强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到2015年,农村适龄劳动力培训率达到90%以上。

17.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覆盖面和保障标准,促进城乡社会保障接轨。努力营造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健全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优惠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启动公共租赁房建设,帮助农民解决好进城就业的后顾之忧,引导农民向城区、城镇转移。同时要改善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加快城乡低保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低保政策的相统一。逐步提高农村60岁以上老人生活补助标准;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80%。

18.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单位录用的人员、进城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收入稳定的人员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范围。同时要妥善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建立城乡一体化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到2015年,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

(六)推进体制改革,实施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19.赋予机构编制自主权。对机构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在市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内,自行确定内设机构名称、机构数量、领导职数、人员数额、工资待遇,并报市机构编制部门备案。

20.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开选拔、档案封存、全员聘用、依岗定薪、竞争上岗、能者高薪的选人用人机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试行政府雇员机制。逐步实行灵活的薪酬制度,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重点向优秀科技人员、有突出贡献人员倾斜。

2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按照“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稳步推进”的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城乡户籍一元化管理的新模式,打破制约城乡二元结构的瓶颈,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进一步加速城市化进程。

22.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坚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转换等方式,积极探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做好佟沟、永乐、王纲、林盛4个土地流转市场试点工作;在特定区域内,鼓励和支持经营大户和大企业规模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园艺,提高土地收益。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流转登记管理新机制,实行多种补偿安置办法,解决好同区域邻地差价问题,切实落实土地被征用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

23.完善城乡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加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财政调控能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重点解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影响全局性的重点问题。

24.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挥金融支农作用。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作用,加强经营管理,增加信贷额度、还贷期限和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及时有效的信贷支持。建立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积极争取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

25.加快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管委会、*****管委会、*****区管委会的职能作用。理顺各部门职能关系,调整政府部门的内设机构和 行政职能,理顺工作关系,实现工作向农村延伸、投入向农村倾斜、重心向农村下移,推动部门职能由城市建设和管理向更加关注农村建设和服务转变。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管理体制,搭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平台等,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实施步骤

(一)2011年为“试点起步阶段”

按照市委、市政府《******市国家新型工业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要求,区委、区政府决定率先在全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围绕推进“六个一体化”,确定以土地流转、土地置换、村屯改造、户籍改革、保险保障、金融服务等为试点课题,明确试点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强化政策措施,着力抓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以新城新市镇建设为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着力做好统筹城乡的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全面展开。

(二)2012-2013年为“重点突破阶段”

在全面推进“六个一体化”的同时,围绕实现城乡等值化目标,着力在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开展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镇化、新农村和新社区建设、健全完善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 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三)2014-2015年为“整体推进阶段”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和推进办法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2016-2020年为“全面达标阶段”

进一步加快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进程,圆满成功各项工作目标,全区城乡一体化格局全面形成,全域实现城市化。

五、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任常务副组长,各主管副区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指导、协调、推进全区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工作。小组下设城乡规划工作组、城乡产业工作组、城乡基建工作组、城乡公共服务工作组、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组、城乡社会管理工作组和综合办。综合办设在发改局,主要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落实国家、省、市交办的各项改革工作任务。

(二)明确职责分工

各工作组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明确到2015年和2020年奋斗目标,制定统 筹城乡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确保完成全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各项工作目标。

1.城乡规划工作组。成员单位:区规土局、村屯改造办、和17个街道办事处。完成全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城乡一体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等与全区统筹城乡改革相配套的政策、办法和措施。

2.城乡产业工作组。成员单位:经信局、外经贸局(招商中心)、服务业局、中小企业局、农林局、新农办、农机总站、旅游局、安监局、粮食局、供销联社。完成编制一、二、三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与全区统筹城乡改革相配套的政策、办法和措施。

3.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组。成员单位:建管局、水利局、交通局、环保分局、供电局、自来水公司、村改办、拆迁办。完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供水、排水、供电及生态区建设等与全区统筹城乡改革相配套的政策、办法和措施。

4.城乡公共服务工作组。成员单位:卫生局、科技局、文体局、教育局、计生局、广电中心。完成与全区统筹城乡改革相配套的城乡公共服务方面的政策、办法和措施。

5.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组。成员单位:区总工会、人社局、民政局、房产局、残联。完成城乡就业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及拆动迁安置补偿等与全区统筹城乡改革相配套的政策、办法和措施。6.城乡社会管理工作组。成员单位:财政局、公安分局、行政执法分局、审计局及各金融部门。完成城乡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与全区统筹城乡改革相配套的政策、办法和措施。

7.综合办。成员单位:区委办、政府办、发改局、考核办。由发改局负责协调、编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并将各部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相关政策汇编成册,协调整个城乡统筹改革的具体工作。(三)形成改革合力

全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在区综合协调领导小组指导下进行,日常工作由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各工作组、全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按照各自工作职责,抓好具体项目、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要建立横向纵向沟通机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要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决策参与、投资投劳、建设管理和受益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四)加强督促检查

要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建立改革试验推进考核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改革试点工作的督促考核。要建立相应的统计评价制度、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和奖惩机制,把 各项工作量化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实行目标责任制,认真抓好落实。组织、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督促检查和业务指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五)做好宣传和动员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目标和意义,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农民参与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和干劲。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及时总结宣传试验的成果和经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二日

下载市就业局2009年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就业局2009年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情况汇报

    静观镇幅员面积72.5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297个合作社,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429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万余人,耕地面积31712亩,农民人均耕地0.65亩,5个村党委,10个党总支,70个党支......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大全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必要条件。当前,浙江省已进入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破除......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 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时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广元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广元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工作进展情况 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推进情况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省委、省政府推进四川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加快富民强省......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展情况(最终定稿)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展情况 一、重要文件介绍 2007年6月7日国家正式批准重庆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同年重庆市委出台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印发......

    市就业局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计划(定稿)

    市就业局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截止12月底,全市已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9865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797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47人,分别完成......

    市就业局2009年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计划

    就业局2009年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计划市就业局2009年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计划(2009年11月18日)2009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

    嘉兴市构建城乡警务一体化新框架助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嘉兴市构建城乡警务一体化新框架助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嘉兴是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的先行之地。近年来,嘉兴市本着城乡警务“一盘棋”的理念,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下公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