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杭州市萧山区首届“茶文化”征文大赛启事
杭州市萧山区首届“茶文化”征文大赛启事
信息来源: 时间:2011-09-20 阅读:2
32一、活动宗旨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萧山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茶道……为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倡导现代时尚健康新生活,推动萧山发掘茶历史,提升茶产业,兴旺茶旅游各项活动,促进和谐社会进步与发展。为此,举办萧山区首届“茶文化”征文大赛。
二、举办单位
萧山区首届“茶文化”征文大赛由萧山区茶文化研究会、萧山区作家协会、中球冠集团、萧山日报社联合举办。
三、征文时间
即日起至2011年12月15日止。
四、征文须知
1、征文可以采用小说、散文随笔、诗歌、故事等多种文体,字数一般不超过3000字;
2、稿件要求突出重点、紧扣主题、观点鲜明、文风朴实、内容充实、语言精练;
3、文责自负,均要求为原创并未在其他报刊刊发过;
4、来稿请在信封上注明“茶文化征文大赛字样”寄萧山日报副刊部收,或电子信箱:xsrbzwj@163.com;也可寄至萧山区行政中心综合楼文联(作家协会)收,或电子信箱:xszjxh@163.com稿件后面请详细标注作者姓名、单位、电话。
五、稿件刊用、评选
1、萧山日报将开辟专栏,每周刊登一篇优秀稿件;
2、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邀请省市名家评出一等奖1名,奖金2000元;二等奖3名,奖金各1500元;三等奖6名,奖金各1000元;优秀奖若干名,奖金各400元。并择时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
萧山区茶文化研究会
萧山区作家协会
中球冠集团
萧山日报社
2011年9月10日
第二篇:杭州市萧山区2007规划
杭州市萧山区2007-2010年人才规划
杭州市萧山区2007-2010年人才规划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建设富裕和谐现代化萧山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根据《中共萧山区委、萧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决定》(萧委〔2004〕6号)、《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萧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萧政发〔2006〕47号)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基本背景
(一)“十五”期间人才发展概况
“十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工作获得了长足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人才工作取得的成效
(1)人才总量稳步增加。至2005年底,全区人才总量已达8.3万人,比“九五”期末增长43.1%,其中党政人才3534人、经营管理人才7900人、专业技术人才4.7万余人、高技能人才6000余人、农村实用人才3062人。
(2)人才环境不断优化。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出台了《中共萧山区委、萧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决定》(萧委〔2004〕6号)、《萧山区委办公室、萧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十五”时期我区人才高地工程的实施意见》(区委办〔2001〕105号)、《萧山市引进人才和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若干规定》(萧政发〔2000〕65号)等一系列政策,为人才引进和人才创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全方位的激励机制,每两年开展一次区内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人才(“双十佳”)评选表彰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
(3)人才载体建设取得新突破。针对我区缺乏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际,努力培育新的引才用才载体,重点抓好引进国(境)外智力工作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十五”期间,共申报引智项目124个,执行49项。新增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其中国家级7家),目前共有工作站11家;先后有18名博士后进站开展课题研究,目前共有在站博士后15名,设站数量和在站博士后人数位居全省区(县、市)首位。
(4)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发挥。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区的人才市场服务网络,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人才服务功能。“十五”期间共举办各类大型人才交流会46期、人才集市33期,为6172家(次)单位提供招聘服务;组织区内企业到外地招聘人才20余次。“十五”期间,全区引进各类人才1万余名;区人才市场共接收各类生源的毕业生7879名,其中博士3名、硕士125名、本科3110名。在办好有形市场的同时,积极建设网上人才市场,萧山人才网开办4年来,共发展网上会员单位393家,2万余人次在网上求职,网站点击量近600万人次,日访问量达8000余人次。
(5)人才作用日益彰显。“十五”期末,全区已有18%的规模以上企业聘请了职业经理人,开始或完成了由传统家族型企业向现代公司制企业的转变。“十五”期间,全区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031项,其中国家级102项、省级77项。有4项课题被国家科技部列
为“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区内2家企业分别承担了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项目的开发任务。
2.人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人才资源开发理念相对滞后。一是部分企业在发展上,重技术模仿、轻知识创新,重设备更新、轻人才培养。在人才使用上,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存在人才“拿来主义”等短期行为,重使用、轻培养,对人才工作投入少或不投入。二是引资和引才工作中,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才在促进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关键作用。
(2)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比较短缺。“十五”期末,全区仅拥有浙江省“151”培养人选7名,杭州市“131”第一、二层次培养人选13名。区内仅有正高级职称人员59名、副高级1543名,且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系统,经济发展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相当缺乏,每万人仅拥有工程师17人。从整体来看,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极为短缺,各行业普遍缺乏科技领军人才,每年取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项与我区经济规模不相称。
(3)人才开发公共投入明显不足。全社会人才开发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投入还不相称,人才开发公共设施建设滞后,人才工作专项经费不足。
(二)2007-2010年人才发展的背景和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构筑大都市强区的关键时期。为满足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区”之路,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工作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前列中的关键作用。
1.国际新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不断加速,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范围内的人才争夺进一步加剧。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才素质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我国将面临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历史性机遇。要实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中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必须大力开发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各类人才资源,迎接新的挑战。
2.国内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科学人才观的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把人才队伍建设摆上了重要战略地位。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使区域间人才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同时,我区也面临人才区域竞争加剧、引进和使用人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
3.我区新任务。“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区要实现建设富裕和谐现代化强区的目标,成为杭州提升大都市综合竞争力的强大引擎,成为大杭州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型工业样板区、生产服务集聚区、人居旅游新兴区、富裕和谐先导区”,都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要求人才工作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经济发展由资本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要求增强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只有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把人才资源转化为竞争实力和优势,才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和全区工作重心,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努力建好“五支人才队伍”,为我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通过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逐步将我区建设成为大都市人才集聚中心,人才资源开发实现总量充足、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流动顺畅、环境一流、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目标。在人才数量上,到2010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15.4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2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万人、高技能人才2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8万人;在人才素质上,要建成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知识创新型、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现代化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居全国和省、市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一批高素质的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中青年党政领导干部;在人才结构配置上,到2010年,各类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达到80%、高级职称人员达到5%以上,每万人拥有工程师25人,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工队伍的比例达到10%以上,全区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人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三、主要任务
(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1.提高党政人才的执政能力。以区管领导干部和年轻干部为培养重点,探索全新的党政干部培养方法,在提高理论素养、培养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和加强党性修养等方面下功夫。通过上挂、下派、外派、交流和轮岗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对党政干部的实践锻练。每年要有计划、针对性地选派优秀干部到中央和省、市机关的综合部门、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经济建设战场以及国(境)外的政府部门和大企业集团锻炼。着眼于我区干部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党政人才队伍的实际需要,加大对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逐步建立梯次完备、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队伍。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教育和管理,健全干部信访预警谈话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完善组织、信访、维稳等职能部门的督查督办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党政人才选拔机制。
2.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能力。突出能力导向,围绕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培养一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风险决策能力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后备经营者队伍人才库,推进企业经营者队伍梯队建设,做到使用一代、培养一代、发现一代。建立企业经营者评价机构,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才的市场化配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聘请国内外职业经理人,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施“11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鼓励企业经营管理者到国内外大专院校学习培训。筹建企业家俱乐部,开设企业家论坛,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和知名企业家来萧讲学交流。
3.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着眼于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性产业集群建设,抓紧培养学识丰富并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着眼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抓紧培养商贸旅游、金融保险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着眼于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需要,抓紧培养熟悉世贸规则和国际经济运作的复合型人才。深入推进“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巩固、完善我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拓宽人才培养路子,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牵线搭桥、省内外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培养方式,加快培养造就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
4.提高技能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积极引进高职院校到萧山落户,充分发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中心、技工学校、成人文化学校和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名师带高徒”等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地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技术比武等形式,促进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落实技师社会考
评,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建立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服务和保障体系。
5.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致富创业能力。围绕我区“一中心两基地”和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建设,重点抓好农村经营(营销)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四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村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岗位培训、技术攻关、技能传授等方式,促进岗位成才,逐步形成上下联动、紧密协作的区、镇街和村(企业)三级培训网络。对已确认的农村实用人才,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建立个人档案和信息库,加强管理,加大奖励力度,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吸引集聚高层次紧缺人才
1.建立畅通的人才流动机制。制定和实施我区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引进计划,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重点引进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点建设工程、重点科研项目、重点建设学科紧缺急需的各类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充分利用地处长三角的优势,按照“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究实效”的方针,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萧从事兼职、咨询、短期聘用、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和投资兴办企业。继续完善和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
2.积极引进国(境)外智力。鼓励和倡导企业引进国(境)外智力,发挥引智工作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研发水平、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广引智成果,不断扩大引智工作影响。坚持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方针,发挥国家引进国(境)外智力工作示范单位的典型示范作用,鼓励更多企业争创国家、省引智项目推广基地。探索将引进国(境)外智力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新途径,引导企事业单位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技术带头人,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
3.推进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加强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指导,争取多建站、建好站、出成果,每年新建工作站1个以上。要以工作站为载体,引导帮助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共建研发机构和产业联合体。企业要加大对博士后工作站的投入力度,围绕进站博士后组建研发团队,通过培养和使用博士后,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优化人才环境,完善创业创新平台,吸引更多的出站博士后留萧工作,力争“十一五”期末,在我区形成多支以博士后领衔的科技研发队伍。
4.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萧创业。建立留学人员信息库,加强与海外留学人员团体或组织的沟通与联系,进一步完善吸引海外留学人才来萧创业的政策,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吸引留学人员带资金和项目参与我区经济建设。建好区海外留学人才创业孵化楼,建立市级“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区”,为海外留学人才搭建创业创新的平台。
(三)加快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大人才公共服务的力度,从政府直接办市场逐步转变为管市场。按照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要求,以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目标,构建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相结合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市场建设,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优化服务质量,提升市场配置人才的能力。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监督管理,实行人才中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支持人才中介机构建设。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探索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加强对人才档案的管理,建立专业技术人才诚信和业绩档案,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及时掌握紧缺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产业发展变化,对人才需求情况进行预测,并积极做好人才配置。继续办好人才交流会和人才集市。大力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努力使网络成为今后人才交流的主渠道。
(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要进一步研究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和措施,每年落实一批人才公寓房源,切实解
决好有突出贡献人才的住房问题,降低人才的居住和生活成本,真正使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安心创业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务公开,健全公共服务,大力构建人才服务平台和发展载体,着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环境,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加大各项人才政策对企业研发人才的倾斜力度,努力形成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热情和活力的社会环境。有效整合各类人才资源,促进党政人才、企事业管理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鼓励人才创新的环境。健全完善户籍、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加强人文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人才工作体制保障
1.完善统一高效的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党委在人才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制定、整合相关政策,对各职能部门出台的人才政策进行指导和把关,防止政出多门、相互矛盾。要统筹资源,整合各职能部门人、财、物资源,形成人才工作的合力。进一步完善区、镇街、企业三级人才工作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2.加强对人才工作的考核督查。完善人才工作考核制度,定期监督检查各职能部门、镇街及企业对有关人才政策的执行、落实情况。建立人才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分析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关对策措施。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人才战略实施工作目标,每年年终听取有关职能部门的汇报,进行绩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被考核单位领导人业绩考核范围,同时,提出工作指导意见和改进建议。
(二)加强人才政策体系建设
1.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落实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完善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和领导干部任期制,建立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努力实现党政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交流、监督等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和调任制度,积极推行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和绩效考核。探索试行政府雇员制度。规范和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中引进竞争机制,严格实行按需设岗、竞争上岗。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促进事业单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2.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机制,重视业绩与潜能激发,按照知识、能力及其对社会的贡献构建薪酬体系。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或有重大科技发明的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高级技能人才等各类杰出人才给予重奖。鼓励社会力量和企事业单位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密切人才评价结果与人员的晋升、奖励、培训、辞退、薪酬的关系,强化评价结果的权威性。鼓励和引导企业实行年薪制、股权制和期权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对高层次的特殊人才和科技人才,可根据工作需要和人才的实际作用,试行协议工资制。
3.建立健全专家参谋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人才的参谋咨询作用,建立相对稳定与独立的专家咨询组织,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实行专家咨询制度,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水平。健全完善企业经营者与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制度,继续实行区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科技人才制度。建立企业经营者的跟踪服务机制,进一步加强组织、人事、经济管理
部门与企业经营者的沟通,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三)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
牢固树立“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理念,实施人才投入优先战略。区级财政要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人才资源开发投入的增长要与财政支出的增长相适应。设立1100万元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滚存使用,并根据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增加,主要用于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奖励等。加快人才市场的规划和建设步伐,改变人才市场“有市无场”的局面。逐步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合理分担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区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我区的人才开发事业。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不少于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3%。研究制定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建立人才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办法,重点支持社会效益、人才效益、经济效益突出的项目,切实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营造人才工作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以宣传“人才强区”战略为重点,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人才工作政策,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引才、育才、用才的典型经验。重视人才工作理论的总结,及时宣传推广,不断提升人才工作水平。积极为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创业平台,进一步研究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坚持“四个尊重”,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杭州市萧山区环境保护局
杭州市萧山区环境保护局 杭州市萧山区建设局 杭州市萧山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杭州市公安局萧山分局 杭州市萧山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杭州市萧山区交通局 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萧山分局 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
文件萧环保[2009]69号
关于加强中高考期间环境噪声管理的通告
各有关单位:
为确保萧山区考生在中高考期间有一个安静的学习、考试和休息环境,防止和减少噪声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杭州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经区政府批准,在中高考期间(6月1日至6月15日)作如下规定:
一、禁止城区及各集镇范围内的建设工程进行夜间施工作业(夜间时
间为:22时至次日6时)。特殊情况确需夜间作业的,必须经区政府批准同意。
二、禁止各类文化娱乐、餐饮等公共服务场所噪声超标排放。
三、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
四、严格控制在公共场所组织娱乐和集会等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活动。
五、严格控制机动车噪声污染。所有机动车辆必须遵守市区禁鸣喇叭的规定。
六、严格控制船舶噪声污染。所有船舶在市区通航水域严禁鸣笛及禁鸣高音喇叭。
七、严格控制室内装修活动。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室内装修活动。
八、在高考考试时间6月7日至6月9日和中考考试时间(6月14日至6月15日),考点周围500米范围内禁止建设工程作业及室内装修和其他产生噪声污染影响考试的行为。
九、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遵守本通告规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中高考期间的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对违反本通告规定的,将依法从严处理。
特此通告。
附件:噪声管理各职能部门分工
杭州市萧山区环境保护局
杭州市萧山区建设局
杭州市萧山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杭州市公安局萧山区分局
杭州市萧山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杭州市萧山区交通局
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萧山分局
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
二00九年五月二十一日
附件:
噪声管理各职能部门分工
1、建设工程施工噪声。经审批的夜间施工由环保局负责解释处理,未经审批的违法夜间作业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查处。
2、农民建房噪声。由当地政府负责协调解决。
3、拆房工地噪声。由建设局负责处理。
4、交通噪声。(1)路面由交警部门管辖处理;(2)通航航道由港航
管理部门管辖处理。
5、夜市、灯会等噪声。由当地政府、公安部门及城市管理综合行政
执法局等相关部门协调处理。
6、高音喇叭噪声。学校高音喇叭噪声由教育局协调或公安部门解决
处理;商业经营中高音喇叭噪声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处理。
7、家庭房屋装修引发的噪声、家用的空调噪声污染。由所在物业管
理部门、街道社区或当地公安派出所管辖处理。
8、家庭中产生的噪声,如电器、乐器、吵闹声、娱乐声。由当地公
安派出所管辖处理或社区协调。
9、办喜、丧事噪声。由当地政府协调或公安部门处理。
10、商业经营中使用空调机、冷却塔、抽风机、发电机、水泵、空压
机、音响以及文化娱乐活动等产生超过区域标准的噪声。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处理。
11、22时后各类歌舞娱乐等文化经营场所产生的超标噪声。由文化广
电新闻出版局与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处理。
12、店面铝合金加工噪声。有证有照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处理。无证无照的,由工商分局处理。
13、工业企业的环境噪声污染。由环保局处理。
受理投诉各职能部门公开电话
单位名称电话号码
杭州市萧山区环境保护局82656565
杭州市萧山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82721156
杭州市公安局萧山区分局110
杭州市萧山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12318
杭州市萧山区交通局22827000
杭州市萧山区建设局82656601
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82621594
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萧山分局12315
(注;五位数字的电话必须用固定电话拨打)
第四篇:实用文征文大赛启事
各位老师:
长三角语文论坛时间和地点已定。时间:2012.12.26~28.地点:浙江省杭州市所辖的临安市,通知即发。关于长三角论坛的征文据说稿件不多,省里要求我们多做发动工作。征文截至时间为12月10日。
另,本次论坛所指的实用文范围为现代文,具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人物传记、序言、新闻、演讲、书信等种类,不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论文。
2012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实用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征文大赛启事
由沪、苏、浙、皖四省市教研室、地方高校和《语文学习》编辑部联合组织的“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致力于推动长三角区域性的语文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合作交流,服务长三角地方基础教育,提升长三角地区中学语文教育的整体水平。为此,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江苏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教育出版社在成功举办四届论坛的基础上,将联合举办“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实用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征文大赛”主题征文活动,并于今年12月26-28日在浙江临安举办2012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暨征文大赛颁奖活动。主题征文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江苏省教育厅教研室、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教育出版社
2.评审委员会:
步根海(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朱芒芒(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胡 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杨 桦(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语文教研员)
倪文锦(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本亚(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何更生(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段学俭(上海教育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语文学习》主编)
二、征文内容
1.主题:实用文教学内容的确定。2.形式: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可以是单篇作品教学设计,也可以是主题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等。3.组别:征文评比分高中组(含中等专科学校)和初中组,高中组请投至csjltgzz@163.com信箱,初中组请投至czzcsjlt@163.com信箱。4.要求:①必须是原创。②字数不限。③信件、电子邮件均可,来稿请注明组别及“实用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字样。④不接受光盘。
三、征文对象
长三角中学语文教师(含中等专科学校教师)、教学研究人员
四、征稿时间
即日起至2012年12月10日
五、投稿地址
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学习》编辑部上海市永福路123号邮编:2000
31联系人:陈老师 周老师咨询电话:021-64373598
六、评选事项
1.参评文稿由评委会进行初评、终评。
2.评出“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实用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征文大赛”优秀作品一、二、三等奖及“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联合颁发获奖证书。
3.优秀获奖作品由上海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
4.《语文学习》杂志将选登部分优秀征文。
第五篇:学雷锋征文大赛启事
学雷锋征文大赛启事
今年三月五日,是纪念毛主席为“向雷锋同志学习”题字49周年,也是纪念雷锋同志因公逝世50周年的日子。雷锋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已成为中华民族高尚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雷锋精神具有巨大的显示意义。
为了大力弘扬雷锋精神,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将举办”学雷锋,做雷锋主题征文比赛”,号召全体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
1.征文要求:
(1)以“学雷锋、做雷锋”为主题,题目自拟,体裁不限。既可以记录发生在我们身边鲜活而感人的“雷锋”式的人和事,也可以围绕学习雷锋精神,结合当今生活实际,就社会道德建设,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青少年成长励志、爱岗敬业等话题谈观点和体会。
(2)征文写作前,要阅读与“学雷锋、做雷锋”主题相关的图书,学习雷锋的事迹,了解全社会学雷锋的情况。
(3)文章要有感而发,立意新颖,观点鲜明,结构清晰,文笔流畅。
(4)文中涉及的人物和事迹必须真实。
(5)征文字数每篇限定在3000字以内。
2.活动时间:
2012年3月5日至2012年3月31日
3.奖项设置:
特等奖1名,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纪念奖若干。
4.举办单位: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5.投稿方式:
纸质文章或者电子文章交到各班的团支书处(注:作者必须在文章后面注明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