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根据国办发[2000]16号文件,卫生部第40号令,蒙山县编制委员会蒙编[~]2号文件《关于撤消XX县卫生防疫站组建XX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XX县卫生监督所的通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县卫生局的领导下,我县于~年4月12日,撤消XX县卫生防疫站,正式组建XX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由县卫生局从原卫生防疫站在编人员中调配使用。s0100
一、疾控大楼的建设
我县利用国债资金80万元,县人民政府无偿划拔土地1.28亩,于~年3月10日在原防疫站办公楼西向动工兴建一座占地面积285m2,建筑面积870m2的疾控中心综合大楼,并于7月20日完成基础设施、土建工程,12月28日竣工,现待验收投入使用。在疾控中心综合大楼建设过程中,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有关问题,分管副县长多次到中心现场办公,帮助解决有关困难问题。由于得到县人民政府、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发展和改革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使疾控中心大楼得以顺利建成。
二、机构建设和人员配置
XX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后,经县卫生局批准,中心对内设机构及职能及时进行了调整,中心下设办公室、计划免疫管理科、疾病防制科、公共卫生科、检验科和质量管理科6个业务科室。中心现有编制27人,现在职职工26人,现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2人,其中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9人,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6人。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干部职工实行双向选择上岗,从而选拔出领导、群众都满意的科室负责人,优化组合了现有的卫生技术人员,做到人尽其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本中心占地面积2989多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1270平方米,检验用房470平方米(其中恒温面积70平方米)。拥有小汽车3辆,200毫安X光机、酶标仪、洗板机、电子分析天平、光栅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阿贝折射仪、CO红外线分析仪等仪器设备30多万元(原值),全中心固定资产270万元。
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疾控中心成立后,启用了“蒙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印章。中心领导实行分管负责制,中心主任、主管全面工作,主管人事、财务、检验、健康教育、质量控制、和门诊工作,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分管疾病防制、计划免疫、结核病防治、卫生监测等工作。中心制订了《XX县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工作实施方案》、《XX县艾滋病防治方案》,《XX县结核病防治工作方案》、《XX县乙脑防治工作方案》、《XX县重大疾病工作方案》,《XX县重点呼吸道传染病监测方案》和《抗灾防病工作预案》。各科室均制订了工作规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确保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的畅通,使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处理,以保障全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四、中心成立后取得的成绩
今年6月我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全县9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灾,全县受灾人口3.7万,农作物受淹3.94万亩,倒塌房屋680间,损坏房屋268间,因灾致伤病254人,死亡1人,失踪1人、电力、通讯、水利设施等受到严重损坏。灾情发生后,我中心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县卫生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投身到抗洪救灾工作中去,立即启动抗灾防病预案,有序开展灾区疫情收集、指导灾区进行环境、饮水卫生的消毒处理,食品卫生的监测,做到洪水退到哪里,环境消毒到哪里,并在洪灾发生后马上组织人员编影讯速行动起来,洪灾之后防疾病,洪灾之后注意预防乙脑”等宣传资料发放到灾区群众手中,使群众及时了解灾后疾病防治、饮水消毒、环境消毒知识。由于措施得力,工作过细,今年我县洪灾之后没有发生与洪灾有关的甲肝、痢疾、伤寒、乙脑、疟疾、钩端螺旋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
五、今后工作的打算和建议
经过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我中心顺利地完成了机构体制改革的过渡工作,初步建立了XX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由于我中心人员偏少,年龄偏大,后备人才不足,资金紧缺,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稳定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也是对祖国未来的呵护,因此建议财政加大对疾病控制机构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经费的投入,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工作待遇等,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能专心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巩固与发展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的建设,提高保健人员特别是村级防保人员的地位与待遇,对配合完成卫生任务的乡村防保人员给予经济补助或奖励,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卫生保健网的网底不破。
XX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二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成就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成就
一、基本状况
我市历史上是防疫重点地区,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疫工作,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血吸虫、结核病、麻疯病、肝炎等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遏制或消灭,防疫工作具有较好的基础。抗击“非典”期间,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卫生部门和防疫机构全力以赴,全市实现“零病例”,为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后,按照国家对疾病防控和卫生监督体制的改革要求,市防疫站、血防所、皮防所、健康教育所合并组建扬州市疾控中心,实现机构整合、功能重组。各县(市、区)也先后完成机构组建工作。转型后的疾控中心承担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中明确的7项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即疾病预防与控制、应急预警与处置、疫情收集与报告、监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经过整合、转型和建设,我市疾控机构在机制建立、职能履行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1、疾控网络覆盖城乡,疾控队伍能力增强
全市疾控体系共有四个层次,市疾控中心为龙头,负责全市疾控工作的业务指导、考核和人员培训;7个县级疾控中心为骨干,管理和落实辖区内的具体工作;乡(镇、街道)一级,邗江区独立设置防保所,其它县(市、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防保组,承担基层疾控任务、上报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等;社区(村)卫生服务站协助开展疾控工作。
市县两级疾控中心现有在编人员478人,在145个基层防保所和防保组中,共有1496人专职从事或参与疾控工作。近年来,在承担一系列重大 防控任务,如抗击“非典”、血吸虫阻断、结核病防治、艾滋病筛查、支援四川灾后防疫,以及参与环境污染监测、突发事故处置和应急综合演练中,各级疾控人员在实战中得到锻炼,职业能力不断提升。
2、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疾控设施得以改善
用于疾控工作的财政投入,包括政府预算性拨款、专项经费等直接投入,也包括疾控机构的政策性业务收入。其中全市各级财政预算性拨款,2003年为1441.74万元,2008年增加到2573.59万元,年均增幅13%;对重大疾控任务如血吸虫防治、儿童预防接种、结核病、艾滋病防治,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都有专项投入,确保了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
近几年,各地政府通过调配卫生资源或选址新建,全面改善疾控中心的办公条件。市县两级疾控中心的办公、实验用房近4万平方米,其中2006至2008年新增7260平方米。检测仪器和能力也不断充实与提高。市疾控中心现有主要检测仪器299台,设备总资产2534万元,加之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较为完善,实验室通过国家认可委的认可,检测数据得到国际相关组织互认协议方国家和地区的承认。
3、预防接种规范开展,疾病控制取得成效
全市每年需对3.5万新生和适龄儿童进行90余万针次预防接种。由于疫苗接种率高、接种规范,纳入计划免疫病种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全市已有10多年未发生脊髓灰质炎、白喉、流脑、乙脑等计划免疫的传染病,为优生优育构筑了一道抵御疾病的坚实屏障。
全市各类传染病控制取得积极成效,2008年总发病率为156.07/10万,比2003年下降25%;连续3年无急性感染血吸虫病例;结核病防治从2004年开始攻坚,到2006年,治愈率、系统管理率等多项指标处于全 省先进行列;艾滋病监测、干预网络已覆盖全市,建立6个高危行为干预县(区)和7个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艾滋病在我市处于低流行趋势。
4、疫情监测上报及时,突发事件处置有备
抗击“非典”期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直报点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后陆续启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结核病管理、艾滋病综合防治等多项信息系统,对疫情信息反映灵敏,为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提供了保证。
按照国家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要求,我市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成立公共卫生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家组,一支人员稳定、功能齐全、反应迅速的应急处理队伍随时待命。2008年,妥善处置了40余起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二、存在的几个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疾病防控形势十分复杂,传染病谱不断改变,人感染猪流感正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在我国,“非典”、人感染禽流感威胁依存,艾滋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肺结核病每年新发患者超过100万人,这些重大传染病对经济社会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巨大破坏力。另外,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受环境污染、工作压力、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因素影响,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非传染性慢病不断增多,职业病危害更为复杂。为应对这些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加快建设功能健全、机制完善的疾控体系,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调研中反映的问题主要有几下以点:
1、重医轻防的意识和现象依然存在
防病与治病是卫生服务的两个组成部分。相对于病后被动治疗,主动防 病投入费用少,社会效益高。但与疾控工作重要性不相称的是,社会对疾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一部分人的意识中,疾控机构只是处置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机构,没有充分认识其工作的常态性。疾控机构在经费保障、人才配备、科研力量、检测能力等方面与医疗机构都有较大落差。一些单位和企业不重视传染病和职业病的防范,视疾控工作为干扰,消极应付甚至阻挠疾控人员开展工作。一些市民群众缺乏防病意识和科学态度,遇到疫情或疏于防范导致传染,或过度紧张造成恐慌。尽管“非典”疫情给了我们足够的警示,但是疾病防控还没有真正成为全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自觉行动。
值得反思的现象是,当各类传染病发病率下降,疾控工作显示成效,社会“风平浪静”时,疾控工作反而易受到忽视;而一旦重大疫情突现威胁社会稳定,疾控工作的受重视程度才会上升。疾控工作常常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被动局面。
2、人才经费等要素保障力度偏软
反映在机构定位和人员配备方面。单位的性质理应由其承担的社会职能所决定,而非以是否有业务收入为依据。疾控机构提供纯公共卫生产品,以追求社会效益为前提,应是“全额拨款单位”,但仍有个别疾控中心被定为“差额拨款单位”。在人员配备上,2004年出台的《扬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依据职能需要,规定市县两级疾控机构编制数分别按所辖人口的0.3/万和1.2/万配备。据此,市县两级应分别配备专业人员150人和601人,共约751人。而目前全市实际在编人员478人,与应配备人数相差273人。与缺编并存的问题是人员结构不合理,由于多种原因,具有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心理学、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研究生难以补充进各级疾控中心,而一些政策性安置人员又难完全胜任岗位职责。重要岗位专业人员不足,影响疾控工作的总体质量。
在经费保障方面,主要是财政预算性拨款比例不高、专项任务经费补偿不到位。据向几所疾控中心了解,财政直接投入一般只占总支出的30%至40%,个别只有15%左右,费用的缺口主要依靠服务性收入弥补。虽然政策性服务收入也视为财政性投入,但这种以服务性收费为主体的经费保障形式存在一定弊端。一是疾控中心离开有偿服务就无法正常运转,从利益导向上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生存动力。二是很多公共卫生服务是无偿提供的,需要“贴钱”,因而疾控中心常常把主要的人力、物力向政策性收费的服务项目倾斜,并利用现有设施开展延伸服务,出现聘用大量编外人员以增加收入用来补偿公共卫生服务的现象。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越多,需要补偿的业务收入越多,以致有的疾控中心不愿提供或无力提供完全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三是有偿服务正陷入困境。因市场职责划分不清,不少部门参与分羹,使业务收入不能稳定,收支平衡点一旦打破,疾控工作的质量势必受到影响。此外,部分专项任务经费补偿也不到位。以儿童预防接种为例,从2008年5月起,国家扩大免费预防接种范围,由原来8种疫苗防9种传染病扩大为14种疫苗防15种传染病。实施扩大的儿童免疫规划后,疫苗虽由国家免费下发,但接种人员培训、疫苗冷链与配送、预防接种反应处理、接种耗材等经费仍需要地方配套。据市疾控中心测算,该项费用每年超过100万元。2009年市财政列入预算40万,仍有较大缺口。各县(市、区)财政几无补偿,只会挤占其它工作经费。
3、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未得到全面履行
7项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互为支撑构成疾控工作的有机整体,需要疾控机构全面履行。受经费、专业人才、实验检测条件等因素制约,和防控任务“软”“硬” 度影响,多数疾控中心对“硬”任务完成度一般较好,对“软”性工作诸如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与控制等,或开展不够,或流于形式,或完全空白。当前各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们健康威胁日增,对不健康生活行为进行干预可以使患者获得有质量的生活,但对慢病的防治宣传和控制工作至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加强。重“硬任务”轻“软任务”、履行职能偏失成为各疾控中心普遍性的问题。正如卫生部科研基金资助的一项调研所得出的结论:政府投入不足前提下的公共职能缺失,是疾控体系的首要问题。
4、检测能力与规定要求尚存差距
对照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主要仪器装备标准》中有关地市级城市A级标准(完成常规检测要求的基本标准),市疾控中心的仪器配置率为76%,可以检测的项目占标准数的80%。各县(市、区)对照县级机构A级标准,平均仪器配置率为30%左右,项目检测率仅为50%,即有一半的检测项目不能实施。在重要检测项目中,以饮用水为例,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监测指标由1985年的35项增加到2007年的106项。而我市两级疾控中心目前均不具备完全监测能力。市疾控中心可以监测78项,县级的检测手段更为落后。省政府规定2010年7月1日,是苏中城市最迟实施期限。因此迅速配备饮用水监测设备,是两级疾控中心的当务之急。
快速检测设备可以实地查明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卫生事件的危害成份,为有针对性地处置和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但目前市县两级疾控中心都缺少这样的设备,检测人员赶赴现场取样、送回实验室检测,往返、等待时间过长,给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造成被动。
5、防控网底薄弱成为疾控体系建设的隐忧 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依托于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开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构成疾控体系的网底,大量疾控、防保工作依靠基层防保组织和乡村、社区卫技人员完成。由于目前基层卫生机构的生存方式取决于医疗收费,预防工作做得越多,医疗收入就可能越少,因此基层卫生机构“重医轻防、以医养防、重收益轻服务”的倾向比较普遍。基层防保人员多年得不到补充,江都市、高邮市反映已经10多年没有招收到一名正规大专以上毕业生。一部分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险问题还没有解决,也影响到队伍的稳定。人员老化、队伍不稳、能力不强,使得防控网底比较脆弱。
三、意见与建议
加强疾控体系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利益,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为此,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1、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和新医改精神,进一步提高对加强疾控体系建设的认识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新近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核心是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要求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意见》将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列入近3年实施的5项重点改革任务,要求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疾控体系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具有支撑作用,也是城市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增进共识,增强“以人为本,首先在公共卫 生”的意识,建立起常态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机制。随着政府职责的全面到位,硬件、软件、人才队伍等各个要素支撑有力,疾控体系才能面对复杂的疾病防控形势,做到有效有序应对,摆脱被动应急的局面。
2、完善经费保障机制,通过项目管理加强效能考核
应根据疾病防控工作的职能需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财政保障机制。目前可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入手,逐年增加财政直接拨款的比例,直至将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对诸如儿童计划免疫、重大疾病防治等专项工作经费应足额补偿到位。对完成诸如饮用水预警监测等重大检测任务所必须的设备,专项经费应予以保证。逐步转变疾控机构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动力,依据业务收入高低决定职能履行程度的状况。与此同时,对疾控中心的政策性业务收费,要做到应收尽收,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是追求“高效率的公平”。为有效利用现有的人财物资源,提高疾病防控工作绩效,可以探索实施项目管理模式,即明确疾病防控机构须完成任务量,要花费多少资金,通过对所有“软”“硬”任务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确保所有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履行。年终,对政府投入进行绩效考核。
3、合理划分市区两级疾控职责,提升疾控队伍职业化水平
市区两级疾控机构在职责划分、业务范围上有交叉和界定不清的情况,有些给基层单位造成影响、加重负担。需要进一步合理划分职责,明确各自业务范围。宜将基础性的工作,交给区级疾控机构承担;将技术性强,资质要求高的工作交给市疾控中心负责,做到职责明确,运转协调。
疾控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日益提升,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应重视 提高新进人员的专业门槛,科学合理、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具有符合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做到能岗匹配。同时应建立起有效的疾控机构内部培训机制,对各级各类疾控人员进行标准化职业能力培训,尤其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层防保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提升疾控队伍的整体职业化水平。
4、有效整合各类检测资源,实现检测设备与技术力量共享
实验室检验能力是做好疾控工作的重要保障。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应按照国家标准,具备完全的检测设备和能力。市疾控中心承担着区域内重大的检测任务,在技术上具有权威性,应集中财力做强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这需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实现市区两级疾控检测资源共享。目前区疾控中心的实验室建设按照县级标准执行,但区与县不仅在人口数量、地域位置、业务能力上都有明显区别,而且区级实验室会面临检测任务不足、经费和技术力量不够等问题,因此在要求区级实验室具备基本检测能力的情况下,不应提出脱离实际的要求,完全可以利用市疾控中心的检测资源为各区提供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有效整合市各部门的检测资源。目前很多部门都有自己的检测机构,一些设备和检测项目重复。有的因检测任务不足设备闲置,有的又因缺少设备致检测无法开展。不久前,市政协主席会议就整合资源、强化城市应急管理与市政府协商讨论。一个重要建议就是实现检测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在各检测机构中技术力量较强,能否以之为龙头建立所有技术设备和力量共享的市级检测中心,承担各类检测任务。
5、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和队伍建设,疾控经费多向基层倾斜
一是加快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卫生站一体化管理,改变目前联 系松散、管理粗放的状况,发挥基层网络的整体功能。二是采取实际措施落实乡村医生参加养老保险问题,彻底解决他们的保障之忧。2008年7月,我市出台了《关于切实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的意见》,这是维护乡村医生合法权益和保护队伍稳定的切实之举。但在执行中,一些地方在经费落实上还存在问题,建议重视加以解决并真正落实到位。三是疾控经费尽可能向基层倾斜,更多地用于防控一线和基层防保人员。
(一)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2003年以来,全国人大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相继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根据法律授权,卫生部与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规划、方案。
(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协调机制逐步建立
为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部门间协调与合作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健全。
2004年2月,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和国务院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近年来建立的其他多部门协调机制还包括:由17个部门组成的“精神卫生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两部门应对口岸公共卫生事件合作机制;卫生部、铁道部、交通部、质检总局、民航总局联合制定的预防控制传染病境外传入和通过交通工具传播、蔓延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协调机制;卫生部联合教育部共同制订的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专(兼)职疫情报告人制度;卫生部会同总后卫生部制定的军地传染病防治合作机制等。
(三)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职能逐步完善
卫生部发布了《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中央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与管理工作,界定了国家、省、市、县四级CDC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的职责、任务。
(四)中央财政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投入
基础建设。国家财政支持和地方各级配套筹资106亿元的国债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建设项目2448个(图1-1)。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总计投入163.72亿元,主要用于加强传染病院和紧急救援 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和医疗救治能力。另投入9亿元,建设项目426个,用于加强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基地建设。
图1-1 国家财政支持和地方各级配套筹资建设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大楼
实验室建设与卫生应急处理能力建设。投入2.52亿元用于加强中西部地区省、市两级CDC卫生应急和现场处置能力,为中西部地区配备了部分实验室检验设备及应急处置车辆;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经费10亿元,用于加强地、县级CDC实验室装备。国家财政专项支持的“加强中西部地区基层卫生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项目”,已经完成了368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配置工作。
2003~2007年间,中央对地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非典与人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免疫规划和农村改水改厕、精神卫生及癫痫防治。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资216亿元,用于建设和改造乡(镇)卫生院、县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和县中医医院及部分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配置基本医疗设备。
另外,中央财政投入6.95亿元,组织开展了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急诊急救知识、乡镇卫生院院长和县卫生局局长管理知识培训,共计培训约90万人,显著提高了农村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业务技术水平。
(五)人员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卫生部组织编写了用于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人员、现场流行病学专业技术人员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系列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工作,共计培训人员13700余人。卫生部组织编制了以加强实验室科学建设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教材,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实验室科学建设与管理培训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进程。
(六)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2006年2月,《国务院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根据《指导意见》,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明确从2007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分别按城市社区服务人口人均3元和4元给予补助。目前,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和86%的市辖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已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万个,成为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我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38种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日、周、月、季、年的疫情分析和定期信息发布已形成制度,我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信息管理、儿童预防接种个案管理信息报告和重点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个案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23种重点传染病监测方案的颁布、实施,显著提高了重点传染病预测预警和控制能力。至2007年底,医疗机构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95.99%;乡镇卫生院网络直报率达到79.04%,各单病系统网络直报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和完善,全国传染病报告质量继续稳步提高。截至2007年底,全国传染病报告及时率为93.44%,较2006年提高了8.44%。
初步遏制了艾滋病的蔓延势头。艾滋病防治工作持续深入,初步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积极组织实施《艾滋病防治条例》。积极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有效实施了艾滋病公共干预措施。
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步入新阶段。全国已逐步建立了独立的结核病实验室,完善和健全了国家、省、市、县、乡镇、村(社区)综合的结核病控制服务体系与结核病监控、评价系统。全国以县为单位的痰涂片镜检室间质量保证覆盖率达92%。我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达到100%、患者发现率达到79%、患者治愈率达到91%。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开展了血吸虫病流行区工作情况的调查,基本摸清了各地疫情和以行政村为单位的重点防治地区,并实施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各地无突发疫情报告,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免疫规划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完善冷链系统:实现计划免疫预定目标,最终达到和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全国预防接种于1988、1990、1995年先后实现以省、县、乡为单位国家免疫规划四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85%的普及儿童免疫目标。
基本消灭丝虫病和麻风病。1994年我国基本消灭丝虫病,1998年基本消灭麻风病。
在各级卫生防疫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重大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在历次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广大卫生防疫工作者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取得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辉煌成绩。
地方病防治成果稳固并有所发展。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用于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炉改灶,改水工程、水氟、水砷筛查等;同时用于西部地区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大骨节病和克山病防治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病防治工作的发展。全国第五次碘缺乏病监测结果表明,我国 “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继续得到巩固,碘盐覆盖率达94.9%,合格碘盐食用率达90.2%;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246.3mg/L,处于基本适宜的碘营养水平;8~10岁儿童甲状腺触诊肿大率5.0%,达到了国家控制标准。
慢性疾病防治工作有序稳步展开。举办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倡导和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动员全民参与。通过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对社区居民进行慢病风险评估和分类指导。组织开展淮河肿瘤综合防治和部分癌症高发地区筛查及早诊早治。起草了《慢病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慢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制定了《中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和《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修订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组织开展了相关的培训工作,为规范重点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神卫生工作取得新进展。积极推进《精神卫生法(草案)》立法进程。促进在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中建立心理援助专线,推动建立社区和农村精神疾病防治网络,推进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以及在乡镇、村开展农村癫痫防治管理。2004年起,“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在全国30个省的60个城乡地区实施以来,一定程度上为贫困精神患者解决了实际困难,为地方社会安定作出了贡献,被当地政府和受益群众赞扬为“政府造福人民的项目”。
爱国卫生运动——改水改厕、创建卫生城市和城镇得到普及开展。截至2007年底,我国农村改水累计受益人口达8.79亿人,受益率为92.05%;农村改厕累计户数达1.44亿户,卫生厕所普及率为56.97%;全国爱卫会共命名了99个国家卫生城市、25个国家卫生区、316个国家卫生镇(县城)。爱国卫生运动对改善广大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促进健康、预防疫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全市居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平均预期寿命达75岁,略高于泉州市平均水平。2009年本市人口死亡率5.23‰,比“十五”期末下降了20.76%。2009年婴儿死亡率为6.04‰,孕产妇死亡率为11.73 /10万,分别比“十五”期末下降了3.96个千分点和34.27/10万。传染病发病率保持在低水平状态,全市未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累计报告乙类、丙类传染病共22种16290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74.38/10万,发病死亡率为0.27‰,比“十五”期末均有所下降,略低于泉州市平均水平,并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范围内。
4.疾病预防与控制取得一定成绩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投入250多万元,添置了一批先进仪器设备,加强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顺利通过资质认定复评审。加强市医院、中医院、海都、南侨等4家医疗单位感染控制科和传染病预检分诊规范化建设,强化疾病监测预警能力。实行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加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启动国家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全市23个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建设达到100%。
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在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等6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以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并组织开展入学入托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和补种工作。“十一五”期间,共为147348名0-7岁儿童建立起预防接种证,全市一类疫苗单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和加强免疫接种率分别 达到95%和85%以上。
加大结核病防治力度,深化实施世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控制项目、第四轮全球基金、第五轮(二期)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和中央加强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实行结核病100%归口管理,对结核病人实行免费治疗。“十一五”期间,共管理活动性肺结核病病人4347人,痰涂片阳性2776人,治愈2498人, 涂阳治愈率89.9%(合格指标≥85%);加强艾滋病娱乐场所高危行为干预,为12700人次提供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采集4656名被监管人员和1238名高危场所人员血液标本进行筛查,对45名艾滋病感染者进行个案调查。成立市疾控中心艾滋病自愿咨询门诊,为989名咨询者提供自愿咨询检测服务。
加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切实落实传染病控制措施,严格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加强麻风病防治工作,认真实施麻风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麻风病患病率控制在基本消灭的水平(1/10万)。做好乙肝综合防治工作,从2009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8岁~15岁的儿童乙肝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共接种221770针次。
强化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了高危行业作业人员健康监护。“十一五”期间,每年对我市石材、制鞋、水暖制造、造纸、树脂工艺等318家企业的作业场所进行卫生监督监测,粉尘、化学毒物和物理因素的合格率分别达到80.2%、82%和81%,做好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监督监测工作。
关于我市近年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
宝鸡市卫生局
(2006年9月15日)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非常感谢市政协举行这次“对口协商”座谈会,这必将对进一步搞好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防病保健水平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这里,对各位委员长期以来对卫生工作的关爱和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下面,我就近年来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工作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近年来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各级党委、政府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把加强全市疾控体系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做了大量工作,基本建立起资源整合、覆盖城乡、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比较完善的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1、完善了市县两级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的设置,进一步深化疾控机构体制改革
按照中、省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实施意见以及卫生部、省卫生厅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精神,我市积极实施和大力推进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2003年,经市政府批准,将原市卫生防疫站、地方病防治所、结核病防治所合并,分设成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卫生监督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108人,主要承担公共卫生决策技术咨询、传染病防控、免疫规划、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有关公共信息的报告和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等13项职责任务。全市12个县区也都相应成立了疾控机构,由于编制、财力等客观原因,县区疾控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成立时都是两套机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没有彻底分设。按照中省关于疾控机构和卫监机构必须彻底分设的要求,我们做了大量工作,截至目前,已有凤翔县、陈仓区、岐山县、眉县、渭滨区、金台区、千阳县等7个县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监机构彻底分设,为有效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2、全市13个疾控机构建设项目和10个传染病院(区)建设项目全面完成从2002年开始,我市共争取国债建设疾控机构项目13个,包括市疾控中心和12个县区疾控中心建设项目,国债投资1530万元。目前,13个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完工,其中市疾控中心建设项目于2004年8月正式开工,综合业务楼建筑面积5874m2,投资额980万元,2005年6月底建成完工,市疾控中心已完成整体搬迁,在新址正式办公。市传染病院和9个县传染病区建设项目国债投资1704万元,目前也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市传染病院总投资1336万元,其中国债投资1180万元,2004年6月份开工建设,去年8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市急救中心建设依托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一并建设,计划投资482万元,其中国债资金220万元,2004年9月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这些项目的建成,对于改善卫生面貌,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卫生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建立健全应急指挥和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提高应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根据市政府统一安排,我局积极调查研究,深入论证分析,提请市政府印发了《宝鸡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总指挥,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卫生局局长任副总指挥,卫生、宣传、发改委、财政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四个等级,明确了分级响应原则及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全市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预案也在进一步修订完善之中。近年来,先后以市政府和市卫生局名义印发了人禽流感、鼠疫应急处置及地质灾害应急救治等预案,组织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救治机构和卫生管理人员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加强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到目前,全市已基本建立起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情网络报告系统,实现了各级疾控机构及二级以上医疗单位的纵横连通和省、市、县三级信息互通,传染病疫情可做到当日收集上报,传染病报告质量不断提高。今年,我局将网络直报系统进一步向乡镇延伸,为全市137所乡镇卫生院配置微机,全市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网上直报率达到92%以上。应急指挥系统和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建立健全,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关心支持下,2003年以来,我市成功保持了非典疫情零状态,获得全省防治非典工作先进集体;防止了禽流感向人间传播,防止了较大的群体性食源性疾病发生;及时处置了一批公共卫生事件,避免了疫情扩散。今年3、4月份,我们及时应对、成功处置了发生在岐山县益店高中的学生群体性发热事件,得到了卫生部、省政府和省卫生厅的充分肯定。
4、加强免疫规划工作,保护适龄儿童身体健康
免疫规划是“预防为主”卫生工作的重要体现,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近年来,我局一直把加强免疫规划工作作为疾病预防控制最基础的工作,以扩大覆盖面、提高接种率为突破口,以提高接种质量,保证接种安全为目标,常抓不懈。全市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为99.7%,建证率98.9%,“四苗”全程接种率95.2%。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已覆盖全市,疫苗接种率达到85%以上,流脑和乙脑覆盖率和接种率也不断提高,全市保持了无脊灰区状态,麻疹、百日咳、流脑和乙脑发病低于全省平均发病水平。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们根据外省市传染病发病情况,结合我市实际,积极请示,提前应对,适时开展麻疹、流脑、乙脑等强化免疫活动,避免了这些先后在其他地区造成大面积流行的传染病在我市暴发,得到了省上的表彰奖励。同时,我们把传染病病例主动监测范围从28所县级以上医院扩大到包括乡镇卫生院在内的175所医疗单位,先后开展了省疾控中心乙肝疫苗接种效果分析项目、中国疾控中心农村地区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数据质量研究项目、中国卫生部和美国适宜卫生科技组织合作的加速乙脑控制宝鸡市示范项目等多个项目。连续三年获得全省计划免疫和传染病管理先进地市。去年3月份,新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颁布后,我们认真领会《条例》精神实质,深入开展社会宣传,积极向市政府汇报,落实了一类疫苗预防接种补助经费,到今年5月,我市12个县区已全部实现了免疫规划免费预防接种。同时,加强对预防接种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和督导考核,确保了接种质量。
5、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重点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加强对肺结核、出血热、艾滋病、麻疹、细菌性痢疾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全市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发病率平均控制在300/10万以内的较低水平。一是加强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开展肠道传染病监测,保 持霍乱无发病,细菌性痢疾疫情平稳。二是对流行性出血热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其发病得到有效控制,疫区范围明显缩小,发病大幅降低,由最高发病率29.06/10万下降到目前的8.14/10万。眉县等县获得全省出血热防治先进县。三是开展宣传教育,加强督导检查,提高肺结核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我市结核病防治工作以卫生X结核病控制项目及全球基金项目为支撑, 切实落实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建立例会制度,不断加大结核病人发现力度,“十五”期间发现的病人数是“九五”期间的3倍,涂阳病人近10倍。治愈率明显提高,达到92.3%。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到100%,提前达到了《宝鸡市结核病控制规划(2002-2010年)》提出的“到2010年,全市以县区为单位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结核病防治先进单位。四是全面开展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认真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成立组织机构,调整充实了市预防控制艾滋病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18个增加到27个,基本做到防治目标、政策措施、职责任务三到位。建立了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机构等有关单位参加的辖区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例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舆论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哨点监测,强化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的干预措施,免费发放安全套,积极开展美沙酮替代门诊治疗试点,对高危人群定期开展筛查和行为干预活动,对发现的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携带者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艾滋病疫情保持在低流行水平态势。
6、抓好地方病防治工作,减轻和消除病人疾痛
地方病多发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做好地方病防治工作,减轻和消除病人疾痛,恢复其劳动能力,是我们卫生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我市地方病防治工作在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认真落实防治专项经费,采取免费手术治疗、“一盐防三病”和病区扶贫搬迁、改水、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期间,全市共手术治疗大骨节病人519例,治疗氟骨症1303例、甲状腺肿大30797例(治愈21677例);开展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克山病、布鲁氏菌病病情监测,基本控制了大骨节病对青少年的危害;全市12个县(区)实现了消除碘缺乏危害目标;建成千阳、太白、麟游、凤县4个省级地方病防治示范县,全面完成了省、市地方病“十五”规划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克山病、地方性氟砷中毒等四大地方病的主要控制指标已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控制目标,我市重点地方病的危害已基本得到消除。同时,我市碘盐质量合格率、碘盐覆盖率、食用率均达到95%以上,防氟改水工程使3.58万病区人口受益,2002-2005年共完成地方病区移民搬迁1778户7957人,病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7、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不断提高群众文明卫生素质
制订《全市全民健康教育工作安排意见》、《关于在全市持续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等健康知识宣传方案,通过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利用各种卫生日进行大规模宣传、印发健康教育书籍、举行公众知识竞赛、开展义诊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展出宣传版面、举办健康教育进社区等形式多样的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文明卫生素质。特别是我市开展创卫、创文工作以来,我们先后举办了多次大规模的健康教育活动,引起了较大反响。近期,我局正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公民卫生健康知识和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再一次掀起了全市健康教育热潮,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提高群众素质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疾控机构的长远建设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各级疾控机构的能力与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疾控机构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县区,受编制、财力等客观因素制约,目前仍有5个县区的疾控机构没有和卫监机构彻底分设,不能充分和有效地履行职责。已经分设的县区,人员编制大多数没有达到每1万人设置1.8人的标准,人力严重不足。二是疾控机构和传染病院(区)建设项目虽然完成,但地方配套资金多数没有到位,工程欠账较多,基本上是负债运行,更谈不上添置设备和进行人员培训。三是按国家规定,凡是需征地新建的疾控机构建设项目,由当地政府无偿划拨土地或安排征地资金,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县区没有完全做到,造成建设单位背上了征地债务。四是各级疾控机构设备设施短缺,现有设备老化,监测技术落后,工作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知识更新缓慢,缺乏系统培训,服务能力不足,亟待提高。五是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急指挥和疫情网络直报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非典、人感染禽流感防控应急储备不足,传染病报病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六是新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颁布后,各级政府的计划免疫补助经费需要进一步落实,“七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七是艾滋病、肺结核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任重道远,不敢有丝毫松懈和马虎。八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还未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费少,干预工作难以开展。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也衷心的期望各位委员对我们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三、今后工作的设想和打算
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基础,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进一步深化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体制改革,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一是加强指导、协调和督促力度,力争到年底前或明年上半年,全市所有县区完成疾控机 构和卫监机构的分设,充实工作人员队伍。二是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在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基础上,把建设重点转移到健全职能、增强能力、改善服务、转换机制上来。争取各级财政支持,逐步更新和补充疾控机构设备装备,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严格人员准入,加强队伍建设和技能培训,合理调整人员结构,充实现场处置力量和农村、社区力量,积极深入基层,做好公共卫生工作。认真实施疾控机构规范化建设项目,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切实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完善疫情信息网络报告和疫情监测系统,形成以乡镇为单位的网络直报系统,加强疫情信息分析利用,建立健全由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严密防控非典、人禽流感等突发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发生。四是加强卫生应急机制建设。建立起规范、科学、有序的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应急管理体制。建立畅通、快速、准确、标准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争取防控经费,落实应急储备,全面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2、进一步加强免疫规划工作
积极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认真执行国家免疫规划项目免费接种、疫苗分类管理规定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积极争取政府投入,落实疫苗接种工作经费。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提高“七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消除免疫空白,降低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持续做好脊灰疫苗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保持我市无脊髓灰质炎状态。
3、加强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加强对人禽流感、艾滋病、非典、结核、肝炎、出血热、麻疹、腮腺炎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知识宣传,提高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做好疫情监测,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三是坚决落实防治政策和措施,务求落实到基层和患者身上。特别是加强艾滋病和人禽流感防控工作。认真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落实社会各方面的防控责任,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预防干预措施,强化监测与防治,切实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继续保持我市低发低流行态势。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以项目为依托,继续对传染性结核病人实行免费治疗,把以县为单位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保持在100%。继续实施以疫苗接种、灭鼠防鼠、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出血热综合防治措施,抓好重点县防治工作,切实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认真探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新思路,加强健康教育,推广有效干预措施。抓好碘缺乏病、大骨节病、氟骨症等主要地方病的防治,加强地方病防治示范县建设,完善地方病防治工作长效机制。
各位委员,我们将继续把加强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作为卫生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建和谐奋进新宝鸡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不懈的抓下去。我们也衷心地期望各位委员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第三篇: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
【发布单位】卫生部
【发布文号】卫生部令第40号 【发布日期】2005-01-05 【生效日期】2005-01-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
(卫生部令第40号)
《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已于2004年12月 9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并经财政部同意,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 吴仪
二00五年一月五日
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国家、省、设区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第三条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遵循“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提高效能,城乡兼顾、健全体系”的原则,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相结合,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体系,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
第四条 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规划与指导,负责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规划指导,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发挥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作用,提高辖区疾病预防控制的综合能力。
第五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职能范围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承担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六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承担相应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七条 城乡基层预防保健组织接受所在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具体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任务。
第八条 国家组织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鼓励、支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与职责
第九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为国家级、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四级。
第十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特点与功能定位,以及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实际,明确职责和任务,合理设置内设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健全机制,规范管理,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十一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第十二条 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 实施全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开展质量检查和效果评估;组织实施全国性重大疾病监测、预测、调查、处理,研究全国重大疾病与公共卫生问题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控制策略;
㈡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机制,指导和参与地方传染病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理,参加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工作;
㈢ 开展免疫规划策略研究和实施效果评价,对预防性生物制品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㈣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全国公共卫生检验工作规范化;负责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网络技术管理和菌毒种保存管理;
㈤ 建立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平台,管理全国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健康危害因素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㈥ 建立食品卫生安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体系,研究和推广安全性评价新技术、新方法;
㈦ 组织实施国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
㈧ 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仲裁工作,负责指导全国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㈨ 负责疾病预防控制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考核;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规范性指导;
㈩ 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拟订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三条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 完成国家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本省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对重大疾病流行趋势进行监测与预测预警;实施辖区免疫规划方案与计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使用管理;开展疫苗使用效果评价,参与重大免疫接种异常反应及事故处置;
㈡ 组建应急处理队伍,指导和开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与处置;
㈢ 开展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及毒物与污染物的检验鉴定和毒理学检验,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质量控制;
㈣ 建设省级网络信息平台,管理全省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㈤ 组织开展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开展卫生学评价和干预;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组织开展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域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工作;
㈥ 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仲裁工作,承担辖区内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㈦ 指导全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㈧ 开展对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组织实施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考核;规范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㈨ 参与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参与拟订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四条 设区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 完成国家、省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本地疾病暴发调查处理和报告;负责辖区内预防性生物制品管理,组织、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㈡ 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因素,实施控制措施;
㈢ 开展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和常见毒物、污染物的检验鉴定;
㈣ 开展疾病监测和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管理辖区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
㈤ 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㈥ 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㈦ 负责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业务考核;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第十五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 完成上级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具体工作的管理和落实;负责辖区内疫苗使用管理,组织实施免疫、消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
㈡ 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息收集、报告,落实具体控制措施;
㈢ 开展病原微生物常规检验和常见污染物的检验;
㈣ 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㈤ 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组织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开展卫生防病工作,负责考核和评价,对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㈥ 负责疫情和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报告,指导乡、村和有关部门收集、报告疫情;
㈦ 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第三章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人员管理
第十六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自查、抽查与考核相结合的定期考核制度。
第十七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实验室管理的有关规定,规范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安全。
第十八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使用统一的专用标志,专用标志由卫生部制定。
第十九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置,按照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执行。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岗位准入以及内部考核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实行人员聘用制,逐步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
第二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要以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为宗旨,热爱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依法办事,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十一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配备能够熟练掌握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管理、消毒和控制病媒生物危害、实验室检验等相关技能的人员,在疫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有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等相关工作。
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具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人员数量的比例在规定编制内为:国家级和省级20~30%、设区的市级30~40%、县级40~50%。
第二十二条 加强队伍建设,调整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要领导应由专业人员担任。
第二十三条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机制。加强对业务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保证业务技术人员按照规定参加培训。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按照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财社[2000]17号)和《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若干意见》(财社[2003]14号)的规定,由同级政府预算和单位上缴的预算外资金统筹安排。
第二十五条 各级财政、计划等部门要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内人数和预算定额落实人员经费,保证其履行职责的必要经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安排业务经费,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重点疫情监测、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等项工作的合理需要。
第二十六条 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危害严重的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重大灾害防疫等项目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十七条 在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同时,卫生部配合有关部门按照完善公共卫生财政经费保障体系的要求,在深入研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政补助有关政策和办法。
第五章 城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城乡基层预防保健网络的建设,合理安排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经费和建设资金,保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城市社区、农村基层传染病预防工作的开展。
第二十九条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可由政府举办的卫生机构提供,并按其服务数量与质量,予以合理经费补助;也可向符合条件的其他医疗机构或者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按照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购买,所需经费列入卫生经费预算。
第三十条 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下,承担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好以下工作:
㈠ 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㈡ 传染病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㈢ 指导有关单位和群众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㈣ 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㈤ 承担乡村(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工作;
㈥ 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第三十一条 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的预防保健组织,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按照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核定预防保健人员。业务、机构建设与发展等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任务与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二条 充分发挥村级卫生人员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预防保健任务,协助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三十三条 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承担预防保健任务的报酬,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者乡(镇)卫生院等机构根据其承担的工作任务和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四条 提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素质,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相关学历教育。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清退,对达不到执业标准的人员要逐步分流。
第三十五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和考核,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依法承担职责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传染病隔离治疗、院内感染控制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三十六条 医疗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所需经费,由交办任务的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工作任务数量和考核结果给予适当补偿。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港口、机场、铁路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设管理可依照本规定的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关于高台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情况现状调查
关于高台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情况现状调查
陈睿雷光锋
(高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34300)
摘要:疾控体系建设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加强的地方。思考疾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推进现代疾控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疾病控制体系建设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公共卫生的重中之重,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去今两年,我中心组织人力分两次对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分析如下:
1、基本情况
1.1,机构设置情况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目前已经形成了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8个,其中专门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机构1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他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机构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站、11所乡镇卫生院、122所村卫生所、17所个体诊所和3个厂矿学校医务室。上述机构共同承担着全县儿童计划免疫、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重大疾病预防与控制、结核病控制项目、地方病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测、预防性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
1.2,疾控人员构成及公共卫生机构设备情况
全县共有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213名,其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人,县属医疗机构6人,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所168人,城区个体诊所17人,厂矿学校医务室3人。在学历结构方面,大专以上学历的73人,占34.27 %;中专以上学历的88人,占41.31%;中专以下学历的52人,占24.41%。在职称方面,其中中级职称以上的6人,占2.81%;初级职称34人,占15.96%;乡村医生职称的117人,占54.92%;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未聘定职称的56人,占26.29%。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有5000元以上的设备13台件,电子分析天平、200MAX光机、超纯水器、酶标仪、洗板机、生物安全柜、冷藏柜、紫外线分光光度计、双目显微镜、低温冰箱、测汞仪各1台件,计免冷链车2辆。11个乡镇卫生院中配有冰箱(冰柜)16个,村卫生所配有冷藏包122个,村级卫生所配有冰柜122台。
1.3,县医院传染病区建设情况
县医院作为医疗救治体系的龙头单位,2004年争取到国债资金县医院传染病区建设项目,于2005年8月25日建成了县医院传染病区,业务用房639.02m,工程总投资96.68万元,其中国债资金66万元,医院自筹30.68万元。新建成的县医院传染病区,内设病床16张,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名,全面负责传染性疾病患者的住院治疗工作。
1.4,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情况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办公楼利用国债资金于2003年8月开工建设,2004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面积1773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89万元,其中国债资金130万元,自筹资金59万元。国债资金疾控中心综合楼的建成,为我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根据国家公共卫生政策的战略性调整,积极争取国家公共卫生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项目,目前,县疾控中心、县医院、县中医2 1
院、县妇幼保健站及11所乡镇卫生院均实行了传染病微机网络直报,成立了公共卫生科,县疾控中心、县医院建成了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并顺利通过省卫生厅艾滋病专家组的检查验收。
2、疾控工作取得的明显成效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构建了一个遍布全县,上下联动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建立了一支“平战结合,团结进取”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队伍,全县“五苗”接种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五苗”预防控制的七种传染病均在国家控制指标以内,扩免后新增疫苗接种均在95%以上,2004年代表甘肃省、2010年代表张掖市接受国家卫生部和省卫生厅计划免疫评审,“五苗”全程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受到了卫生部和省卫生厅专家组的高度评价;结核病控制项目进展顺利,DOTS覆盖率不断提高,其防治措施和防治效果得到了省市结防机构的充分肯定;地方病防治效果明显,布鲁氏菌病继续巩固“稳定控制区”防治成果,碘缺乏病实现了阶段性控制目标。近三年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经市疾控中心考核,一直位居全市前列。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健康需求的提高,目前全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尤其是2005年我县发现首例张掖市本土艾滋病患者,说明当前我县重大传染病防治形式还非常严竣。
2.1,公共卫生的相关基础设施、设备配套滞后,卫生技术水平、公共服务能力较低。
目前,我县虽已形成了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但基础建设工作仍很薄弱:一是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虽然新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楼,并于2003年非典时配备了部分应急设备,但随着新形势变化发展,设备短缺老化,无法适应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需要;二是乡镇卫生院职能不明确,功能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强,将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弱化,重医疗轻预防,村卫生所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等问题仍然存在;三是各乡镇卫生院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更换频繁,个别兼职,加之工作任务量大,不能全身心投入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四是村级卫生所自实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以来,工资待遇偏低,乡村医生无其他收入,养老无保障,村级卫生人员有流失现象,影响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相对稳定;五是各医疗卫生机构对传染病均能报告,但传染病报告及时率不够,迟报、漏报现象仍然存在;六是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纽带,村卫生所为基础的三级预防保健网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七是乡镇政府及村委会对公共卫生工作认识不到位,应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寓条于块,条块结合,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预防、预警、控制和综合应急机制。
2.2,经费紧张,限制了公共卫生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广泛有效开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县疾控中心开展的计划免疫、结核病、地方病等各项工作所需经费虽然列入县财政预算,但由于工作量大头绪多,所列经费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工作之需。其次个别工作如食品卫生检测只亏本,不盈利,还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同时由于工作量的增大,各类专业人才需求增加,县疾控中心在编人员仅有19人,但自收自支人员就占3名,雇用临时人员7名,自收自支和临时人员工资渠道全部由单位自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的是公共职能,提供的是公共服务产品,如果财政不能完全保证公共职能的投入,疾控中心不得不侧重于从机构服务创收(即有偿服务)中获得必要的经济补偿,以维持机构正常运作,客观上导致了公共职能偏废,难以落实到位等问题。
2.3,人才问题也是影响我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展的制约因素。
1、人才密度较低,人才总量不足。目前我县专门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人员19人,每万人才拥有疾控工作人员1.4名,就从事检验工作人员来讲,县疾控中心承担着全县食品卫生、化妆品卫生、公
共场所卫生、地方病检测、职业卫生、自来水质检测等各项卫生检测任务,量大面广,仅按照艾滋病初筛实验室人员配备标准,至少有3名以上人员方能开展艾滋病监测工作,但全县从事卫生检测工作人员只有2名,与兄弟县(区)及其他市县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人才层次较低,专业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相对紧缺,从事疾控工作村级人员中,大部分为初中及高中文化程度,未受过正规专业技术教育,均为参加乡村医生短期培训班后补充到村级卫生队伍中,县乡两级从事疾控工作的人员,学过公共卫生管理、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本科以上学历不到5人,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紧缺。
3、对策、建议
3.1,强化政府责任,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卫生部部长陈竺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研时强调,疾病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工作关系着十三亿人口的健康,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目前医疗卫生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全球面临着医疗模式的转换,即从医疗医学向预防医学转变。当前,尽管我们对传染性疾病的重视有了空前提高,但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广大城乡已对人民健康造成较大威胁,病残率、病死率、疾病经济负担等都更突出。清除健康危害的综合干预措施已提上日程,但仅靠卫生部门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统力协作,其次,公共卫生事业的性质是公益性事业,希望政府能保证公共卫生的经费投入。如我们国家要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就要靠预防控制。因此,在疾病控制体系硬件建设成熟后,要有稳定的运行经费做保障。
3.2,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3.2.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公室,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制定完善相关应急《预案》,以便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3.2.2,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监测和报告制度。建成以县疾病预防中心、县属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为技术依托,以乡镇卫生院为延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和预警网络,进一步规范监测、报告和分工协作制度。
3.2.3,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队伍建设。一是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选拔相关专业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补充到疾控工作队伍中;二是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鼓励在职职工积极参加学历教育,提高疾控人员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三是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作用,采取逐级培训方式来提高人员素质;四是对疾控人员定期实行专门强化培训和定期演练,确保遇到突发事件能行动迅速,措施果断,有效处置,努力造就一支名副其实的专业应急救治队伍,从而进一步提高广大疾控工作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以及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五是加强村级防保力量,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按照一个行政村至少配备1名专职村级防保人员,通过采取在职教育,委托培养的方法,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预防保健人才,落实待遇,制定稳定人才的利益性政策来稳定基层防保队伍。
3.2.4,建立物资保障供应体系。县疾控机构和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切实做好消杀药械、防护用品、医疗抢救药品等卫生应急物资的储备,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理物资供应。
3.2.5,密切配合,注重卫生应急联防联控。卫生应急工作涉及面广,时效性强,工作复杂。抗击非典和防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实践证明,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实行群防群控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和重要法宝。因此,我们在加强行业应急管理,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的同时,主动与宣传、教育、公安、交通、畜牧、药监、安监、质检、旅游、财政等部门建立联合沟通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卫生应急危险因素的排查和防控,确保及时、有序地做好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
作。
3.3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设施投入,切实改善工作条件
3.3.1,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大疾病预防控制基础建设投入。本着协调同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疾控等公共卫生工作投入适度超前,按比例逐年增加,尽快使原本比较薄弱的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得到有效地改善和加强。
3.3.2,建设设施配套先进,功能相对齐全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借助国家对加大公共卫生建设投资的良好形势,积极争取项目建设疾控中心,全面进行技术设备配备和更新,满足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检测等工作需要。
3.3.3以农村为重点,加强基层预防保健工作的基本建设。继续实施以房屋建设和基本设备配套为主的乡镇卫生院基础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实行乡镇卫生院相关设备的普及配置。
3.3.4,对已经建成的县医院传染病区,通过多方筹资,购置先进医疗设备,加强对传染病区的装备,以便应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重大传染病的集中收治处理任务。
4、转变思想认识,进一步明确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
乡镇卫生院要进一步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工作,树立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并重的思想,增强服务意识,杜绝“重医轻防,医防分离”的思想,组建公共卫生科,强化卫生院对村卫生所有关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管理、指导、检查等。卫生院长要转变思想认识,进一步从营销经营者角色向公共卫生服务者角色转变,选派责任心强,素质高的工作人员担任防疫专干,给予充足的时间专职开展工作,并对防疫专干选用上征求县疾控中心意见,报县卫生局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调换。始终将社会效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切实将公共卫生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5、加强全民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预防控制疾病的能力
健康教育宣传对像是包括健康人、亚健康人、病人以及处于疾病潜伏期的全社会人群,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对宣传健康教育工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定期在黄金时段,显要位置免费安排公益性广告进行宣传。同时疾病预防控制及医疗卫生机构应利用疾病流行特点以及各种宣传日,大张旗鼓,形式多样地宣传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动员全社会参与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教育知识水平和抵御疾病的能力。
作者简介
陈睿,男,出生于1968年11月6日,1993年7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学士学位,高台县卫生局副局长、疾控中心主任,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本科学历,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通讯地址:高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邮政编码:734300电话:***
雷光锋,男,出生于1979年1月29日,2002年7月毕业于甘肃广播电视大学,高台县疾控中心副主任,卫生管理研究实习员,通讯地址:高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邮政编码:734300电话:***
第五篇:浅谈如何加强疾病预防控制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求发展、向管理要效益”,把保障全县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作为神圣职责,发扬“团结务实、开拓进取、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精神,全面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测检验、健康教
育、人才培训、技术指导等卫生工作。以科学求实的工作作风,采用多学科、多途径,不断巩固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疫情监测能力、防病能力、现场处置能力和实验室监测检验能力,进一步提升疾控整体形象,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了公共卫生长效机制建设的步伐,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县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一、开拓创新、科学管理
疾控行业是社会的窗口,县疾控中心坚持“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把行业作风建设摆上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以人为本,以社会满意为工作职责,全力打创疾控行业新形象。一是健全单位内部管理机制,采取以管理促发展、以管理见效益的思路,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做到领导带头落实到位。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建立了指令性任务与事改工资挂构、经济指标与绩效工资挂构、工作业绩与分配效益挂构的“三挂构”和定人、定岗、定任务的“三定”制度;二是营造团队精神,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医风纳入单位目标管理,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并着重解决职工实际困难,掌握职工思想动态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优化激励,营造团结,形成了争先创优的良好格局。
二、迈大步、体系建设上台阶
中心以重塑政府公共卫生和疾控中心形象为目标,广泛争取多项目支持,初步建成了一个专业齐全、设备先进、技术精良、综合防治能力强的新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003年“非典”的出现,给我国疾控事业发展敲响了警钟,全面启动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疾控中心以此为契机,2006年我中心实验室综合大楼改扩建竣工并投入使用,这样使我中心的业务用房面积扩大到3120.6平方米;规范标准化的理化、生化实验室、鼠疫强毒室、结核病痰检和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并添置了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酶标仪、x光机、b超、心电图、纯水机、大气采样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从根本上解决了我中心多年来基础设施落后、设备老化的现状,大大提高了我县疾病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三、功难点、抓细节、练内功、疾控工作成绩显著
**县疾控中心的工作思路是: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素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利用一切优势抢抓机遇,促进疾控事业长足发展。中心与各科室实行了经济目标管理,签订责任书,建立“效力优先、按劳取酬、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充分调动了全中心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是在全县推广了规范化接种门诊,加强规范管理,确保了免疫接种率和接种质量。规范的操作和优质的服务,完善的设施和设备,优美的人性化接种环境,让孩子舒心、大人放心、群众安心,推动了全县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预防接种的质量,保证了各项计划免疫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为扩大免疫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落实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时控制暴发流行;切实制定完善了鼠疫、霍乱、“非典”、禽流感、狂犬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预案,并重新整合调整了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队伍,开展专业培训及应急演练,建立了快速反应应急机制,使之成为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队伍,提高和增强了应急反应能力和疫情处置能力,同时建立健全了疫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加强了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治疗等环节紧紧衔接,做到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三是积极发现和治疗肺结核病人,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健康的基础。我县自1998年以来先后实施了省级结核病控制项目、who西太区结核病控制项目、世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控制项目、日本无偿援助项目、中央专项资金项目及全球基金第四轮、第五轮结核病控制项目,严格按上级要求,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政策,以法律为准绳,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加强结核病归口管理,强化肺结核病人的发现、诊断、治疗、管理。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6年我县结核病防治工作代表云南省接受国家卫生部“卫x项目中期评估团”评审,得到专家组一致肯定及高度赞誉,为云南省结防工作赢得国家特殊荣誉做出了重大贡献;结核病痰涂片被确定为全省的示范教学片,涂阳病人治愈率高达90%以上;多次被国家、省、市、县评为结核病防治先进集体称号。四是艾滋病防治工作推陈出新上台阶。艾滋病防治工作以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项目和省级防治项目为龙头,全面带动**县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摸索出了一套防治艾滋病的工作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