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海口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时间:2019-05-12 13:1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一五”海口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一五”海口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第一篇:“十一五”海口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十一五”海口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十一五”时期,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线,按照“工业强市”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做强”要求,以园区为载体,扩大工业规模,按照“工业进园区,园区向西移”的思路,调整工业布局,从容应对工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药谷、海汽二期、狮子岭“飞地工业”区的建设步伐,全力做好工业经济持续发展规划,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以大项目促进工业化,把引进和建设大项目作为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实现了由工业增长从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型,结构不断优化,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显著提升,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工业为海口市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年来,我市工业发展的变化情况:

一、工业总量不断增大,但增速比“十五”时期明显放缓

进入“十一五”时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在2005年250亿元的基础上,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工业经济规模加速扩张;时隔一年,2007年得到持续性的扩张,突破300亿元,又时隔两年后,经过三年时间于2010年突破400亿元。五年中由于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雨雪冰冻灾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工业增速明显下挫,出现工业出口明显减少、内需不足、工业发展新上大项目不多、龙头企业增长不强、支柱产业优势不明显等等,加上2009年工业生产低迷,仅为恢复性增长阶段,导致全市工业增速呈现低速增长的局面。

2006-2010年全市工业生产产值累计实现1645.75 亿元,年均增速为11.1%。2010年,随着一批新建成投产企业增加和产能活力显现,全市工业持续向好的态势已经渐显,全市工业经济总量扩张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更高、更新的提高,全市完成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户数已达67户,比2005年增长39.6%。

二、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五年来,我市传统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优化升级已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强大推动力,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工业发展迅速。2005年以来,我市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了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化工、机电等工业行业,海口市重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0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总产值229.64亿元,比2005年增加84.7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5%。

2、结构更加优化。2005年,轻工业涉及的行业由少到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到2010年,海口市轻工业覆盖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纺织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等,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88.36亿元,比2005年增加82.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5%。

三、以项目促发展,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自2005年来,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建设全省新型工业基地。五年来,已完成狮子岭一期、海马二期、药谷二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入园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技改投入中,支持海宇二期、双成药业、海灵制药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扩建,不断引进新企业入园。近几年已相继建成的“药谷”、海马工业园、狮子岭飞地工业园等一大批重点企业扩建和新建项目的竣工投产,使其成为我市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市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经济效益和实力使我市工业经济整体上了一个新台阶。其次,强力推进重点项目。积极壮大汽车制造、制药、化纤纺织、食品饮料、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切实解决工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搭建产业投融资平台,进一步扩大工业投资;围绕大型骨干企业、大型生产项目发展上下游产品,提高本地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已完成椰树、椰岛等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发展。逐步实现了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聚”的转变,主要有:三星光缆、盛之业、齐鲁制药、万特制药、康力元制药、海灵化学二期、海宇二期扩建、红塔卷烟30万箱易地技改、椰岛保健酒易地扩建等一批大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形成了以传统比较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依托的发展格局,如2010年计划总投资46亿元的海南英利集团公司生产的600兆瓦单、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已落户海口并已形成一期项目新的产值;汉能集团计划投资175亿元生产100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已落户海口,为今后全市工业的经济发展增添后劲。

四、重点支柱行业贡献突出

五年来,我市大力发展以汽车制造、食品饮料、化学纺织、生物制药的四大支柱行业,全市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为全市经济的稳定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五年中,我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把海口建设成为辐射带动全省的中心城市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大力推进工业化,重点发展壮大汽车制造、制药、化纤纺织、食品饮料、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橡胶化工、旅游工业、生态环保等潜在优势产业。促进重点产业和新建项目集中发展,着力建设好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口“药谷”和汽车工业园等高端产业功能区,抓好狮子岭飞地工业园建设,建成全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的新型工业基地。2010年全市优势行业集中程度明显提高,重点行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现已形成了以汽车制造、食品饮料(含农副食品加工)、医药、电气机械及器材、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主导的行业集中群,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24亿元,占全市产值比重达77.5%,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22.5个百分点。到2010年,年产值上十亿元企业有7 家,比2005年增加6家。这些企业和集团,不仅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而且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在各地及各自的行业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对整个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成为支撑全市工业生产的主要力量。

五、企业改革卓有成效,工业经济效益持续提升

2005年以来,我市以股份制作为企业改制的突破口,抓大放小,将企业推向市场,加快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和改造步伐;同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非国有经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我市一批工业企业脱胎换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焕发了新春。这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注重产品质量,对外树立品牌形象,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开拓区内外和国外市场,市场份额逐年扩大,生产经营状况日益改观,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带动海口工业稳步向前发展。如:海汽、兴业聚酯、亚太啤酒、椰树、椰岛等大企业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

力。企业改革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出路,也为我市工业经济注入了活力。2010年1-11月,我市工业实现利税56.2亿元,比上年增长56.5%;其中实现利润32.5亿元,比上年增长89.5%;均创历史较好水平。

六、工业科技水平进步迅速,产品知名度有了明显提高

2005年以来,从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来看,在汽车制造业的带动下,全市工业中高以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将近60%,这些产业主要有汽车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和生物制药、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全市工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基本上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大型食品饮料企业积极参与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医药企业全部通过GMP认证。全市工业拥有4个中国名牌产品,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的企业有5家。其中海灵制药厂生产的注射用阿奇霉素在全国同类品种中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居第一位,中和药业已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多肽类研发生产企业。此外,海南汽车集团的福美来轿车、椰岛公司的鹿龟酒等名牌产品以及制药行业的南药品牌在国内市场具有很高的声誉。

五年来,海口市工业经济不管是总量还是结构都跃上了新台阶,为实现工业强市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的五年,也是海口市工业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产业链延伸为纽带,以项目聚集为载体,以区域布局为依托,不断积极策划具有发展潜在优势的产业,确保海口工业实现更大的跨越。

第二篇:我市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文章标题:我市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创新发展,全面进行发展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时期,它将对我市今后的长期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率先实现现代化,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实施能否在实践中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关键将在于“十一五”这一步迈得怎么样。为加快我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努力争取我市工业发展继续走在全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工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五”前四年,___工业发展按照“十五”规划目标和思路,紧紧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任务,加大技改投入、加快开放步伐,克服宏观环境变化和要素制约加大等不利影响,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势头,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加快促进了全市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1、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2005年,全市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810亿元,增长16%,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为53.3,比2000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01-2005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7%,超过目标计划5.7个百分点。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完成产值3150亿元,是2000年的3.01倍,年均增长25%。工业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5年预计实现利润160亿元,是2000的2.66倍。

2、工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五年间,我市以新一轮经济增长上升周期为契机,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推进高强度的工业投入,以技术改造为重点的工业投资形成高峰,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总量的快速攀升和全市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2005年,全社会工业性投入预计完成445亿元,增长18。2001-2005年,企业技术改造预计完成总投入1473亿元,年均增长68%,五年投入是“九五”时期五年的4.45倍。2001-2004年四年间,列入省级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和国债项目159只,总投资97.72亿元,共争取省级以上贴息资金10642万元。

3、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十五”期间,以浙江华联三鑫PTA一期,浙江玻璃超薄玻璃生产线,浙江京东方真空电子VFD生产线(四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带动力大的投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形成了如京东方的VFD、光宇集团的特种玻璃、菲达环保的烟气脱硫、世纪阳光的节能灯、新昌制药和新合成的维生素E等一批优势产品。特别是非纺投入比例明显提高,2005年非纺产业投入预计达到315.6亿元,其占全部工业投入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35提高到71。电子、医药、机电等产业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投资额占比也有大幅度提高,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调整提升产业产品的项目已成为我市工业投入主流,2005年实施的一批重点项目中,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项目占近七成。

4、骨干企业实力快速提升。2005年,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88家培育企业,1-10月,共实现产值1033.5亿元、销售收入1015.3亿元、实现利润60.9亿元、利税86.4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总量比重的40.8、42.0、50.0和45.9。预计全年,年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由2000年的7家增加到45家,年销售3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2家,年销售5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家。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从2000年的23家发展目前的近200家。2005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我市占居45家。目前我市有上市企业24家,2001-2005年新上市企业累计就达15家。

5、经济园区化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通过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业园区成为了技改投入的主战场,目前进入园区的项目和投资规模占全部项目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25%和28%提高到目前的75%和80%,工业园区化水平已超过40%。特别是一些块状经济的特征更加明显,如___县滨海的纺织产业、诸暨店口的五金业、上虞杭州湾的精细化工业、嵊州三界的厨具业。2004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块状经济达6个:___县的印染业块状经济452.70亿元,织造业块状经济342.58亿元,纺丝业块状经济176.5亿元;诸暨市的五金制造业块状经济184.33亿元,袜业块状经济149.87亿元,织造业块状经济148.63亿元。

6、集约化发展意识日益加强。近年来,相继抓了20家技术中心示范企业、34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和35家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全市已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2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2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6家。特阔幅染整技术、轮胎常温粉碎、超薄玻璃生产等工艺技术获得新突破,新昌制药与美国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天然药物研究所。全市又有5家企业参

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累计达到43家。目前,我市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36只,五年间获得的累计就达34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0只,中国名牌产品26只。

7、工业循环经济深入开展。大力推进企业、产业和园区的循环经济建设。在全市重点用能企业中开展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循环经济示范;在建材、纺织、医药、化工、印染、热电等8个

重点行业中开展以产业循环链建设为重点的示范;在各大工业园区内开展生态循环经济建设示范。组织实施一批节能、环保示范项目,推广一批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大力支持工业节能技术改造、重大节能项目建设和环保节能产品、产业的发展,促进节能技术的转化和环保产品的产业化。如印染企业的中水回用、热电企业的除尘脱硫、医药化工企业下脚料的再生利用等节能节材降耗活动广泛开展。2005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预计下降10%,节能量达120万吨标准煤,“十五期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预计年均下降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从2000年的73.5%左右提高到目前的77.8%,万元GDP取水量从2000年的65立方米左右下降到目前的45.19立方米。

《“十五”___市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也显现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其中,既有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又有近年才暴露出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都在这几年里集中反映了出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有待加快。实现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我市“十五”工业发展的主线,应该说,四年间,我市工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总得看,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规划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传统产业特别是纺织业升级推进不快,我市工业经济总体上仍未摆脱“轻、小、集、加”的特征,产品基本属于产业链分工的低端,普遍不具备非价格竞争的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迟缓、规模偏小,只占全部工业经济总量的25%左右。工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二元特征,就是传统产业多现代产业少,低加工业比重大高加工度产业比重小,普通产品生产能力大高新产品生产能力小。特别是化纤、印染、水泥等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形成阶段性过剩产能,影响工业结构的优化。

2、工业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从总体看,我市工业仍在较大程度上沿袭着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的粗放式增长方式,以低价参于竞争、以消耗换取增长、以污染谋得利润,以行业扩张代替结构调整,以规模扩张代替产业升级,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2004年我市每度工业用电创造增加值为5.47元,仅为历史最高年份1997年的85%;每百元资金创造利润也出现了下降,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百元资金创利仅为6.5元,比2000年下降15%。2004年,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分别比2000年增长80.9%,38.68%,34.16%,生态环境再也难以承受粗放式增长。纺织,化学原料、化纤、建材以及电力等五大行业其产值和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总量的55%左右,但其煤电消耗却占总量的75%左右。

3、工业经济运行受要素约束影响突出。集中反映在土地、电力等方面。土地方面,以目前用地规模计算,预计到2008年,全市将无指标用地可供开发建设,2005年全市第一批计划总投资301.6亿元的100只重点制造业建设项目,共需要建设用地21358亩,年初尚有四分之三的项目用地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制约。在电力上,去年全市电力最高缺口负荷达100万千瓦,缺口率37%,今年的最高缺口负荷仍有70万千瓦,用电形势依然严峻。同时,运输成本提高、劳动力紧缺、出口退税率调整、城市商务成本的提高等因素也对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世界经济进入一个较长周期的繁荣,全球市场将趋于扩大,纺织品配额取消的积极效益将逐步显现;全球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加快转移,将有利于推动我市产业调整和升级,促进“腾笼换鸟”。但全球战略性资源特别是原油供求将持续失衡,价格波动加剧;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尚未完全得到发达国际认可,影响我市工业品出口。

从国内经济环境看。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方向,内需有望加快启动,宏观调控将营造更为健康稳定增长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的法制环境将更趋完善,竞争将趋于有序化,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更加市场化和透明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市场准入不断放开,中小企业融资情况将有望改善。长三角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特别是浙江的国际竞争力持续攀升。但国内要素供给制约将继续加大,基础性资源趋于紧缺;土地控制趋紧,电力紧张将持续一段时间;人民币继续面临升值压力,针对中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加剧。

从我市情况看。市委市政府已提出围绕“三个率先”,争取“六个前列”,将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围绕工业提质,着力加快经济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广大企业努力适应宏观环境变化,主动应对,加大创新,加快推进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积极效果已经出现,创新趋势更加明显。但在快速变化的宏观经济环境中,___工业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加速呈现,要素制约日益明显,对近期工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十一五”工业发展的思路和主要目标

1、把握原则

一是要把握发展中出现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发展空间急剧扩大,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迅猛,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动力更加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深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发展理念出现更替,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这些发展中出现的新特征需要我们认真加以认识和把握。

二是要把握发展的重点。“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要有新的增长态势,主要着力点在于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要形成新的增长空间,主要是抓好“腾笼换鸟”,为新产业新增长源提供载体;要有新的增长动力,主要是坚持走集约化发展道路;要有新的发展理念,就是贯彻创新发展的思路。

三是要把握创新的方向。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意识日益浓厚、创新发展的路径逐渐明晰、创新发展的效果不断呈现,应该下大力进行总结和研究,进一步把握好创新的着力点,探索有___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把过去规模扩张型创新为主转变为内涵提升型创新为主,重点要在研究开发和品牌营销上下功夫,在管理和人才上下功夫,同时做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激发和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四是要把握规划重点。规划要着眼于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和制约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在政策上要有针对性,体现对产业布局的引导,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对创新方向的引导,对提供公共性服务资源的引导。规划的效果在于政策执行的效果,要加强政策的落实工作。

2、发展思路

明确发展要求。要实现我市经济发展从注重产能扩张向注重人才和品牌建设转变、产业依托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为主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创造为主转变、产业发展从“外逼型”的适应性调整向“自主式”的战略性调整转变。以高新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统领、以工业规划和空间布局定位为前导、以企业转型和产业引进为途径、以纺织业升级为重点、以培育新一轮增长型产业为根本,实现调整与升级的互动。调整要把握增量选择,既要缝合原有产业链,特别是要提升纺织产业,更要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升级要体现存量(特别是块状经济)提质,重点是依靠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使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获得明显的增长效应、明显的带动效应和明显的可持续发展效应。

明确发展重点。立足产业发展的演变规律与___产业发展实际,选择纺织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作为着力提升对象;选择机械、医药这两个有较好基础的产业作为壮大对象;选择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和有色金属加工这三个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作为进一步发展对象;选择一批适应国际、国内以及长三角一体化趋势的产业和___特点的技术密集型潜在新型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实行内涵提升与外延扩展并重,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引资引智等手段,提升纺织产业、壮大机械与新型医药,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和有色金属加工等三个产业,从而做强做大现有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内部开发与产业化、引进技术产业化、引才创业等手段,培育潜在新型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明确发展思路。要贯彻“五个三”思路,即实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目的;贯彻加快提升纺织产业、努力壮大机械装备与新型医药产业和大力发展技术密集的新型产业三个方向;建设现代纺织、机械装备和新型医药三大支柱产业;构筑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和金属加工三大支撑产业;实现___工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层次提升和经济集约发展等三大目标。

3、总体目标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

??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

??自营出口年均增长15。

??工业性项目投入年均增长10%。

4、具体目标

(1)五大百亿建设工程,构筑主体产业

在大纺织、机械装备、医药化工、金属加工、电子信息等五大行业实施五大百亿工程,五年累计工业投入2000亿元,其中现代纺织400亿,机械装备500亿,医药化工500亿,金属加工300亿,电子信息300亿。争取到“十一五”末,五大支柱产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大纺织由50%调整到40%,机械装备由15%上升到20%,医药化工由8%上升到10%,金属加工由6%上升到10%,电子信息由2%上升到5%,五大产业占工业经济总量达到85%。到“十一五”末,全部工业总量达万亿。

(2)十大基地建设工程,提升先进制造

确定现代纺织、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型医药、光电显示、新型建材、有色金属加工、汽车零部件、制冷设备、节能环保等10个重点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着重以___工业新城(袍江工业区、滨海工业区、上虞新区)为工业发展核,构建沿杭州湾的现代纺织、精细化工、新型医药、光电显示、新型建材五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新昌重点建设装备制造先进制造基地,在诸暨建设节能环保、有色金属加工先进制造基地,在新昌、诸暨、上虞建设制冷设备、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基地。

(3)名业名企名品工程,建设品牌工业

构筑___名业名企名品三大品牌体系,打造___的品牌工业。加强产业品牌工作,努力提高产业品牌的水平,将“___纺织”、“嵊州领带”、“上虞风机”、“越城家私”、“大唐袜业”、“店口五金”、“三界厨具”、“山下湖珍珠”、“崧厦伞业”、“枫桥衬衫”等10个以上产业品牌建设成为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扩大___企业宣传力度,特别是典型优秀企业的宣传,提高我市企业的知名度,把光宇集团、海亮集团、精功集团、黄酒集团、卧龙集团、万丰奥特、三花集团、龙盛集团、远东化纤、盾安集团等10家以上骨干企业建设成国内甚至国际知名企业。加大名牌建设力度,提高品牌经营力度,争取“十一五”末,累计有50只以上的产品和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并实现___品牌进入中国最有价值排行榜零的突破;培育50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科技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0%。

(4)企业培育双百工程,壮大规模经济

实施双百企业培育工程,“十一五”期间,培育百家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骨干工业企业,到“十一五”末,争取全市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5家,50-100亿15家,30-50亿20家;培育百家优质成长性中小企业,争取每年有10家左右成长性中小企业进入骨干企业行列。

(5)三大内涵发展工程,打造核心能力

深化技术中心建设示范,每年新增10家左右技术中心建设示范企业,到“十一五”末,市级以上技术中心示范企业达60家左右,国家级技术中心达到5家以上。技术中心示范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例达到3%以上,全市培育骨干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例达到2%以上。深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每年新增10家左右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到“十一五”末,市级以上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达60家左右,建成的信息化企业全部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制造过程全面实现信息化,广泛开展电子商务。深入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加快推进企业、产业和园区的循环经济建设。到“十一五”末,建成5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10个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区,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

四、“十一五”工业发展重点

(一)提升纺织产业

1、提升方向

重点要加强对纺织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引导,促使纺织业从不同产业环节特点出发,采取相应的竞争和发展方式,引导前导原料规模化、化纤差别化、织造印染品质化、服装品牌化,进一步发挥纺织业的独特优势,构筑高度协同产业群的产业组织,打造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

2、提升重点

(1)以纺织产业为依托,加快形成前导原料生产基地。重点发展PTA,PX,加快形成在滨海区域形成适度的重化产业。

(2)提升化纤行业技术能力,推动纤维的差别化、功能化开发。重点加强复合丝、变形丝、异收缩等差别化纤维开发;积极开展高仿真纤维研发,通过纺丝技术及复合、混纤、交络、变形等手段,增强仿真效果;积极探索细旦丝和多组分混纤等新合纤的开发;加强化纤行业的技术改造,推动小批量、多品种、快速反应生产格局的形成。

(3)加强织造行业的技术开发、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培育,推动高档产品的开发与生产。重点加强麻纺、棉纺、混纺等的开发和生产;积极发展针织、经编工艺;加大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内饰材料、医用卫生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开发与生产;推动装饰用纺织品向系列化、配套化、功能化和艺术化方向发展。

(4)加强染整行业技术突破,强化面料品牌化运作。重点要积极采用各类印染新工艺、新技术,进一步改造印染后整理生产线;大力推广应用花样CAD设计、电子制版、电脑配调色、织物高精度印花、特殊前处理和特种后整理以及计算机过程控制等技术,提高印染后整理加工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强清洁染整技术装备的改造升级;加大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培育。

(5)加强服装服饰的品牌培育和纵向研发联盟的打造,提升服装服饰的竞争力。重点要加强服装服饰行业的企业联合,创建一批大型品牌企业;推动服装服饰与化纤、印染等行业形成策略联盟,开展研发,缩短研发时程,提升研发品质;加强无缝内衣、功能服装等的生产,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品。

(6)加大染料行业的研发投入,着力提升染料及助剂的性能和丰富产品品种。重点要向多样化、系列化、专用化、环保化、高性能化方向发展;积极开发新品种,借助生物技术、表面活性剂以及高科技嫁接等手段,开发新型的染整助剂。

(二)壮大机械与新型医药产业

1、机械产业

(1)环保机械

发展方向:以重点建设诸暨环保机械生产基地为突破口,在巩固发展电除尘器国内领先地位基础上积极引进技术,以发展脱硫设备为重点,做强做大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同时积极开拓水污染治理和固体废弃物治理领域并兼顾发展检测仪器和自动控制领域与噪声、振动控制领域。以诸暨为主形成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环保设备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巩固具有优势的大气污染治理设备领域,积极开拓水污染治理领域,逐步发展其他领域。重点发展电除尘器、烟气脱硫、气力输灰设备等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城市污水治理及再生利用技术与设备、工业废水治理及循环利用工艺技术与设备、节水技术与装备;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和处理为重点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设备。

(2)汽车零部件

发展方向:在巩固汽车轮毂、万向节等有传统优势的产品基础上,积极扶持汽车仪表等已经具备一定优势的产品,并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相关技术等优势,拓展汽车玻璃、汽车空调配件等产品领域,在新昌市和___县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二级和三级供应商,为一级供应商配套。重点发展轮胎、仪表盘组合、空调系统、变速转向系统、前大灯、组合线束、减震器、悬挂系统、起动马达、制动器、座椅总成、传送带、发电机等领域。

(3)纺织机械

发展方向:充分利用___市纺织机械的现有基础,发挥现有设备制造优势,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大与国外知名厂商的合作,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发展重点:无梭织机、新型纺纱设备、倍捻机、棉麻毛前处理设备、印染机械及配套零部件;高智能纺织前道机械、节能环保型纺织机械;加强纺织机械的数控化程度。

2、新型医药产业

发展方向: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在合成技术、发酵技术、结晶技术、分离技术、提取技术等共性技术上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紧缺的产品、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积极发展污染较少的新型化学制;加强天然药物综合利用。形成以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和新昌高技术产业园为核心的新型医药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做大做强脂溶性维生素类药、抗感染类药、心脑血管药物等原料药,积极开拓缓释技术、微囊技术、靶向制剂、透皮吸收等方面的技术,研制新型化学制剂,同时加强天然维生素的研发。

(三)发展潜在优势产业

1、光电显示产业

发展方向:实现以VFD为代表的小尺寸平板显示器领域的集群化发展;以半导体照明外延材料及芯片等上游原材料产业为切入点,推进照明电器产业的升级,在___市区形成光电显示产业群。

发展重点:VFD显示屏、LED显示屏、小尺寸LCD液晶屏、OLED的开发及产业化、半导体发光材料,大功率高亮度LED芯片。

2、玻璃深加工产业

发展方向:以超薄玻璃深加工为产业发展的切入点、以电子玻璃为产业发展重点、以汽车安全玻璃与节能玻璃产业为补充的玻璃深加工产业体系,把___建设成为辐射长三角的玻璃深加工产业基地。

发展重点:主要发展领域包括建筑节能玻璃、电子玻璃、汽车安全玻璃、小尺寸显示器件用电子玻璃基板、ITO导电膜玻璃、真空玻璃、镀膜玻璃、新型车用夹层玻璃。

3、铜加工产业

发展方向:在巩固铜管材等优势领域的基础上,鼓励企业积极向铜板带、电解铜箔等领域拓展。提升产品技术含量,鼓励外商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在___投资铜加工产业,努力在较短的时期内在上虞形成产能较大,产品档次较高,产业链相对完整的铜加工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铜盘管、铜板带、电解铜箔、冷凝管、空调管、水箱铜带材、变压器铜带、引线框架用铜带。

(四)培育技术密集的潜在新型产业

在提升纺织产业、壮大机械和新型医药产业、发展潜在优势产业的同时,通过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产业化,以及从国际和国内承接一些技术密集性的产业的方式,培育___目前还没有的、符合“两大、两高、两低”原则的、技术密集的潜在新型产业。所谓“两大”是指市场需求量大和产业关联度大;所谓“两高”是指产品技术含量高和产品附加值高;所谓“两低”是指产业低污染和低能耗。

通过积极培育“两大、两高、两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培育___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___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引进技术密集性产业有利于加快___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步伐。

在具体选择承接国内外转移的产业时,可根据国家《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和国内区域经济协调的趋势,并结合___的自身特点来确定。如: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制品生产(人工晶体、高性能复合材料、特种玻璃、特种陶瓷、特种密封材料、特种胶凝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生产(轻质高强多功能墙体材料、高档环保型装饰装修材料、优质防水密封材料、高效保温材料);数字电视机、数字摄录机、数字录放机、数字放声设备制造;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中高分辨率彩色显像管/显示管及玻壳生产;大屏幕彩色投影显示器用光学引擎、光源、投影屏、高清晰度投影管和LCOS模块等关键件制造。

五、“十一五”工业发展主要措施

“十一五”期间,要遵循科学发展观,把握政府、企业和中介三个层面,实施“一六八五”工程,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实施“一二三”战略,发挥企业的经济运行核心主体作用;建设“四个”桥梁,发挥中介机构的协同作用,着力实现发展目标。

(一)实施“一六八五”工程,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建设“一个创新体系”,制定“六个一批”导向目录,落实“八项政策”,优化“五个平台”,为___工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坚实支撑。

1、建设区域经济创新体系,为经济的集约化增长提供动力

区域经济创新体系是实现___工业经济集约化增长的核心手段和动力。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创新体系运作机制,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管理和文化创新,推动企业创新系统建设;通过加强企业家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创新动力系统建设;通过大力培育行业管理机构、技术服务中心、管理咨询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创新服务系统建设;通过加强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科研成果产业化机制、创新的投入机制建设,推动创新保障系统建设。逐步形成以创新动力系统为基础,以企业创新系统为核心,以创新服务系统为催化剂和助推器,以创新保障系统为支撑的___市区域经济创新体系,推动经济的集约化增长。

2、制定“六个一批”导向性目录,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在工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制定“六个一批”导向性目录,通过企业与政府的双向选择,依靠市场运作的机制,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和政府资源,形成合力,尽快实现产品和产业升级的突破。

(1)制定《一批重点产品导向目录》

充分利用政府导向和杠杆作用,制定一批重点培育产品目录,为集中政府资源,帮助企业进行重点产品的突破指明方向。

结合各个行业的产品发展趋势和___行业发展现状,依照市场前景好、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对产业发展带动性大的原则,初步筛选一批重点产品名单。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前提下,通过政府调研、专家推荐和企业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最终确立一批包含企业已有的产品、正在进行研发的产品和还没有进行研发的产品等多层面的、能够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品名单。

(2)制定《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目录》

重点项目的建设是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举措。制定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名单,从土地、资金等方面有效地帮助企业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尽快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从而促进产业升级。

要立足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背景,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初步筛选一批与目前产业结构相补充、对___产业带动性强、质量高的重点建设项目名单。结合___企业项目建设情况,最终确定一批包含企业正在建设、计划建设等多层面的重点建设项目名单。

(3)制定《一批重点技术研究中心目录》

企业技术中心是产品创新的有效载体。要更好地调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针对性确定一批重点技术研究中心,为工业经济的集约化发展提供基础原动力。

结合___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的实际情况和政府对技术研发中心的认定标准,筛选一批具有国家级、省级资质的研发中心,同时结合___实际情况,再筛选一批没有达到国家、省标准,但是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技术中心名单,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双向选择,最终确定一批重点技术研究中心名单。

(4)制定《一批重点培育大企业目录》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特别是大企业能够发挥资金、技术等优势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带动产业升级。因此,___需要通过一批重点大企业的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以此带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根据___具体情况,依照企业销售规模、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销售利润率、研发投入、员工素质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不同行业的大企业的标准,初步筛选一批重点培育的大企业名单,然后,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双向选择,最终确立一批主业突出、发展潜力大、产业带动性强的企业予以重点培育。

(5)制定《一批重点培育品牌》

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是企业经营中最大的无形资产。制定一批重点培育品牌,加强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培育,有助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有效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和产品辐射力,带动整个___区域内企业品牌的建设,营造良好行业竞争氛围,提升___工业经济的形象。

结合各个行业的不同实际情况,根据行业带动力、资本运作能力等因素,制定重点培育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标准,初步筛选一批符合培育标准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最终确定一批重点培育品牌名单。

(6)制定《一批重点提升的产业集群》

产业群是___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要进一步完善产业群建设,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从致富生产型创业向事业创造型创业转变;二要从同质竞争到差异化竞争转变;三是从小而分散向优势集中转变;四是从扎推块状向专业分工转变;五是从产业链脱节向产业链缝合转变。改变目前产业群内低层次明显的现象,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速向高层次转变的进程。

根据发展路径与思路,重点建设___县的纺织产业集群、新昌的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纺织机械产业集群、医药产业集群、诸暨的环保机械产业集群、___市市区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___县杨汛桥的玻璃深加工产业集群、上虞的铜加工产业集群、杭州湾的新型医药产业集群。

3、落实“八项政策”,强化政府导向

围绕着“六个一批”导向性目录,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有效发挥政府政策性资源杠杆作用。

(1)重点产品支持政策

积极探索重点产品对工业经济的影响机制,根据重点产品的不同阶段,制定重点产品支持的不同配套资金扶持政策、管理办法。针对不同产品的特性给予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上予以不同侧重的扶持。同时,建立起重点产品扶持的跟踪、评估与激励机制,推动重点产品扶持工作的有效开展。

(2)重点项目支持政策

根据一批重点项目目录,依据重点项目的建设情况,对___目前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的重点项目,制定政府在资金和土地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和政策。积极引导外商或者企业进行投资;对已经进入项目建设阶段的重点项目,制定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建立重点项目跟踪评估机制,推动重点项目的有效展开,保障重点项目的建设效果。

(3)技术研究中心政策

根据一批重点技术研究中心名单,结合国家和省有关技术研究中心的管理办法,制定企业技术中心的配套资金政策和相应的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技术研究中心的管理办法,实行技术研究中心的动态管理。制定鼓励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引进政策和研发设备购买政策。

(4)大企业培育政策

积极探索大企业对工业经济影响的机制和大企业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和完善大企业扶持配套资金和政策,鼓励进行有效联合、兼并和合作,打造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大型企业;通过发挥政府的协调功能,推动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合作,增强企业实力。

(5)产业集群建设政策

研究制定适合产业群发展的体制环境、创新环境以及经营环境的建设方案和配套政策。通过税收、市场准入等政策,逐步将产业群中初加工、低档次的环节向其他地区(如中西部)转移,形成梯形产品结构,避免低水平竞争;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其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引导中小企业与其配套,推动专业化分工协作;扶持建立同业商会或企业协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为产业群发展提供多方位支撑。

(6)品牌发展政策

引导企业实施品牌宣传,对在不同等级的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的企业,制定不同比例的累进奖励措施,鼓励企业的广告投入;政府要积极组织宣传,通过推介会、博览会、媒体等形式展示___企业及产品的整体形象;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的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奖励。加强品牌企业做大做强的扶持力度,鼓励品牌企业以资金、技术、品牌、管理等要素,实施资本运作,促进资源向优势产品、优势领域配置,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7)创新科技人员奖励政策

建立面向创新人才的市长创新基金,激励科技人员开展创新活动。建立健全市长创新基金的管理办法,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创新人才的奖励,提高人才的创新热情。同时,要制定宣传方案,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形成一批科技精英。

(8)产业承接政策

根据“两大、两高、两低”的产业承接原则,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创造良好的政府服务、严明的法制服务和开明的人文环境,优化投资环境,从单纯招商引资和担保优惠政策,向通过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凝聚创新资源转变,增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

4、优化“五个服务平台”,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1)打造人才服务平台

设立企业家创新基金,推动企业家就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创新体系等多个主体定期举行企业家沙龙交流活动,提高企业家素质;在___市区建立企业总部商业中心圈,为企业的发展留住和吸引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制定相应的企业引进人才政策,加强对经营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以及高级技工的引进。与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政府进行签订劳工合作协议,组织企业进行招聘,改变无序招聘的状况,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

(2)建立技术研发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研究成果信息网上交流平台;成立技术推广小组;鼓励中介机构从事信息技术中介服务,为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成果共享以及信息收集、传递搭建平台,减少信息不对称,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3)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和完善经政府门户网站,加强工业经济导向目录、支持政策和措施的宣传,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和政策法规网上发布和咨询,实现查询方便化、内容规范化、维护制度化,方便企业办事和议事,提高企业满意度;建立和完善网上政务办公系统,实现电子公文和电子表格等业务的网络传输,解决机关公文处理自动化;建立和推广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大企业网上审批、跟踪管理评估系统,提高政府和企业办事效率。

(4)建立企业融资服务平台

建立金融机构与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帮助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促进金融机构对企业发展的支持,提高银行提供的信贷力度;完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鼓励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

(5)培育中介服务平台

完善行业协会管理制度,推动行业协会改变职能和运作机制,加强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信息共享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促进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行业协会运作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

推动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成立产业公共技术研究中心,对行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进行研究。加强对技术中介机构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积极促进技术中介机构的技术和工艺研发能力的提高,以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的技术和工艺的开发应用,为中小企业降低技术创新的费用。

(二)推动企业实施“一二三”战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围绕政府的一个核心、六个一批、八项政策、五个平台,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明确一个定位,提升两项能力,做好三个基础工作,有效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

1、明确企业战略定位,提升企业资源利用效益

通过企业家论坛等形式,加强企业家对公司战略定位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分析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企业的实际现状,明确企业在行业中的战略定位。结合政府行业发展的引导政策和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制定企业经营战略,明确企业是通过产品差异化来竞争,还是通过规模化来竞争,丰富企业的竞争方式。

2、提升两个能力

(1)加强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能力之一,企业需要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使企业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的回报,形成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在进行自我技术创新的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最大限度利用科研机构的高端技术研发能力,推动合作创新的开展,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

(2)完善企业营销工作,提高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

加强对各类产品销售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制定符合产品特征的营销方案。加强产品销售渠道建设,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在国内外建立销售网络,寻求多种营销方式,提高产品售前售后服务水平,打响产品知名度。根据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反馈得到的市场信息,来对企业产品进行相应的改良,或者开发新的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

3、做好三个基础工作

(1)完善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现代市场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建立企业培训计划,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通过企业内部脱岗培训计划、在岗培训计划以及外部培养计划的实施,有效解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经营人才、技术人才、高级技工以及熟练工人的不足,降低企业招聘和培训成本。加强人力资源部门的建设,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薪酬体系、绩效考评体系,保障企业内部形成相对公平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稳定企业员工队伍,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2)加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运作,建立常青基业

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宝贵资产,企业在明确的战略定位和经营战略的指导下,制定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推广宣传计划。根据企业产品受众对象,选择广宣媒体,对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功能进行宣传,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有利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的会展,在企业内部和产品受众内部形成一种品牌文化和品牌精神。

(3)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

建立企业门户网站、业务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信息流的传输速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建立企业决策支撑系统、数据仓库系统等,为企业的经营现状分析提供及时报告,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降低企业的管理层级,形成扁平化企业组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领导掌控全局的能力。

(三)建设“四个”桥梁,发挥中介机构的协同作用

在政府实施“一六八五”工程,企业实施“一二三”战略的同时,中介机构要充分发挥四大桥梁的协同作用,形成三个层面的有效互动。

1、行业协会的信息桥梁作用

转变行业协会的职能和运作机制;协助政府进行企业家创新素质教育工程;加强对行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为企业家进行战略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对行业市场的研究,为企业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加强行业的自律与对外协调。

2、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桥梁作用

各个行业公共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负责对各个子行业进行技术跟踪与共性技术攻关;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项目合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解决企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问题;加强人才的引进工作。生产力促进中心帮助没有能力进行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技术改进、提升生产现场管理水平。

3、管理咨询机构的管理桥梁作用

帮助企业明确发展战略和经营战略;帮助企业提升销售能力;帮助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帮助企业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帮助企业进行组织结构变革;帮助企业建立具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

4、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人才桥梁作用

加强与企业紧密沟通,促进企业劳动力由招工向学校“订单式”招工转变。通过“订单式”等方式,定向培养一大批转移技术能力较强的蓝领工人,为___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支撑。

《我市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我市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第三篇:吉林市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摘要

吉林市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摘要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按照省、市政府有关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制定《吉林市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五”简要回顾

“十五”期间,我市工业围绕加快结构调整这一主线,突出经济运行、项目建设、国企改革、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重点工作,积极培育经济自主性增长。工业经济规模、质量、效益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高,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加强运行调控,工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效益大幅攀升。“十五”期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分别为94亿元、103.6亿元、132.1亿元、186.9亿元、214.5亿元,年均增长19%;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339亿元、376亿元、485.7亿元、687亿元、771亿元,年均增长17.6%;5年累计实现利润50亿元。

——加大工业固定资产投入,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十五”期间,全市工业产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723.7亿元。通过投资改造,中油吉化分公司70万吨乙烯扩建项目、120万吨柴油加氢精制项目;吉化集团公司丙烯腈扩产项目、三羟甲基丙烷项目;吉林轻型车厂CA6471、CA6350微型车扩能改建项目;吉林建龙钢铁公司100万吨钢整体改造;吉林化纤公司年产4万吨差别化腈纶项目;亚泰水泥明城公司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增强了行业竞争优势,构筑了我市产业结构新格局。

——加快产权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重组启动了松江水泥、明城钢铁厂等34户企业,引进资金40.9亿元、盘活呆滞资产20.4亿元, 安置职工2万余名。对吉诺尔、毛纺集团等13户企业进行了破产操作,核销金融部门不良债务24.6亿元。分离吉化集团、吉铁分局等14户企业的厂办学校68所,每年减轻企业负担1.3亿元。指导华微电子、吉恩镍业等4户企业完成上市发展,首发融资近13亿元。全面完成省国企改革攻坚计划的任务。——加速国际化进程,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德国巴斯夫公司、荷兰飞利浦公司、意大利蒙特公司等一批跨国公司,建龙钢铁、冀东水泥、晨鸣纸业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相继投资我市。瑞宝车灯与长春东光、吉原钢管与通钢集团、吉林纸业与山东晨鸣等17户企业成功实现产权重组,引进到位资金9.4亿元。

——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企业技术进步明显。截至2005年底,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主要生产装备约有63000套,其中具有国际水平装置990套,国内先进水平装置3700套,国内一般水平装置58130套,分别比“九五”末期提高了20.5%、23.2%、30.1%。2000年以来,全市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4个,省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0个。

二、“十一五”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大项目建设为基点,大基地、大企业、大品牌为依托,技术创新化、产业集群化和资源集约化为特征,全面优化产权、产品、产业结构,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增长快速、协调和可持续。

(二)坚持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改变“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统筹发展原则。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传统产业培育龙头企业与扶持发展中小企业的关系。

3、开放式发展原则。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积极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品牌和管理,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

4、自主创新原则。加大新产品开发和产业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三)发展目标

重点打造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四大支柱产业(化工、汽车、冶金、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力推进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三大优势产业(轻纺、电子、医药), 积极发展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三大传统产业(建材、能源、机械),全面加快四大工业集中区建设,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工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良的国内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具体目标:(1)总量方面,实现销售收入26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增加值72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全市工业企业户数突破1万家;工业占GDP的比重提升到46%以上。(2)质量方面,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00亿元;全市工业实现利税200亿元,利润100亿元;开发省级重点新产品50个;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30%左右。

三、“十一五”发展重点

1、着力打造化工、汽车、冶金、粮食转化及食品制造四大支柱产业

化工产业:以吉林石化、吉化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为骨干,以江北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上、中、下游主导产品为主体,以下游终端产品和配套三剂为两翼,坚持壮大吉化,引进跨国公司和催生民营化工企业多路推进的产业发展思路,建设形成国内一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石油化工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乙烯及其配套系列、芳烃系列、合成材料系列、有机硅系列、生物化工系列等五大系列产品。重点建设37万吨/年苯酚丙酮装置扩能改造、100万吨/年乙烯扩能改造、C4、C5制丙烯、10万吨/年α-烯烃等项目。

汽车行业:推进汽车产业群建设,以整车制造业为龙头带动零部件行业发展,以汽车工业推进贸易、物流、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把吉林市建设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汽车制造中心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基地。整车制造依托一汽吉林汽车公司,重点发展微型车、经济型轿车和多功能用途车。零部件企业着力发展一批与整车发展保持同步的零部件供应企业,提高一级模块产品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底盘、内饰件、电气、非金属件、发动机及变速箱、车灯等六大系列配套产品。重点建设T4、T5商务车、小型客车、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扩能改造、底盘系列等项目。

冶金行业:以吉林铁合金有限公司、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吉恩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吉林建龙钢铁公司为主体,以发展特钢、炭素及铁合金制品为重点,整体改造哈达湾工业集中区,建成北方重要的精品钢材基地;在磐石明城镇以建龙发展带动上、下游共同发展,形成带钢、金属制品基地。重点发展带钢、特钢、金属制品、炭素制品、镍制品、铁合金制品及工业铝型材。重点建设80万吨精品钢、吉林碳素集团特种石墨、吉林镍业公司钼系列产品改扩建等项目。

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结合地区特点,围绕粮食深加工、畜禽产品深加工和长白山特产资源深加工等三大领域,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农产品的合理转化,不断提高食品产品竞争力。重点是壮大龙头企业,巩固现有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以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线的玉米、大豆、稻米、畜产品、长白山资源、食品化工6个产业集群。重点建设60万吨燃料乙醇、29.1万吨蛋白饲料、10万吨精练植物油、永吉15万吨绿色有机稻米生产加工、天池葡萄酒公司5000吨/年五味子精深加工等项目。

2、全面提升医药、轻纺、电子信息三大优势产业

医药行业:做精做优化学原料药,做大做强现代化中药,做精做特化学合成药及制剂,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制药,以长白山名贵药材为基础,开发保健食品。重点培育注射用泰尔安、松柏泰针剂、康艾注射液及冻干粉针、枸橼酸西地那非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十大主导产品。轻纺行业:重点发展纺织、造纸产业。化纤,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提升现有技术,开发新优产品,发展深加工,重点建设吉林化纤集团奇峰公司年产15万吨差别化腈纶工程和吉林化纤股份公司6万吨粘胶短纤改造项目,打造世界级的腈纶和纤维素纤维生产基地。造纸,通过构造“以林为本,以林养纸,以纸促林,林纸结合”的新的产业格局,有效提升吉林晨鸣的市场竞争力。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电力电子、汽车电子等信息技术应用产业。以吉林华微电子股份公司、吉林飞利浦半导体有限公司、吉林麦吉柯半导体有限公司为主,重点开发生产新型电力电子、汽车电子等半导体大功率器件、模块及电路。以吉化仪表厂和吉林永大集团公司等企业为主要载体,生产智能型工业控制仪器仪表产品。

3、积极推进建材、电力、机械三大传统产业

建材行业:以调整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节能、节地、节水、环保达标为重点,加快技术创新,重点发展水泥、墙体材料、非金属矿制品、石材、化工建材,使建材工业达到东北领先地位。重点建设亚泰水泥二期日生产水泥熟料8000吨、年产水泥100万吨项目、冀东水泥二期日生产水泥熟料4000吨、年产水泥80万吨项目、吉林市大地环保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6亿块粉煤灰烧结空心砖生产线。

电力行业:要坚持区域统一规划,兼顾近期开发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协调电网与电源发展。加快推进国电公司吉林热电厂江南分厂、白山发电厂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以及新力热电公司二期工程建设,使电力工业发展适应我市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机械行业:加快技术引进,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大型沥青混凝土搅拌成套设备、大型混凝土搅拌机械等大型机电一体化产品;智能化科学测试仪器、智能控制系统等工业化产品;圆盘式干燥机、环保用大型泵等特色专用机械产品。同时,针对国家加大对大气、固体废弃物、水等环境治理力度的要求,重点发展烟气脱硫、工业废水废气处理、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成套装置。

四、“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的布局调整

1、加快产业集中区建设。适应发展产业集群的需要,打破产业分割、体制分割和行政分割,围绕江北、哈达、江南、九站四个工业集中区,实施对老工业区、各级开发区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基础设施集中建设,搭建产业整体运作平台。

2、加快开发区建设。以吉林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创新引资方式,优化服务方式,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入产出比例,真正做到“招得来、留得住”,使开发区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3、加快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实施县域经济突破战略,推进区域经济整体升位。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资源型加工业和为城市大工业配套的产业,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的产业化、工业化和市场化水平。

五、“十一五”期间重点工作

(一)深化改革,提高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企业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在重点大中型企业中推行ERP、PDM、CRM、SCM,推进企业流程再造,以信息化带动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实施名牌战略。在现有名牌产品的基础上,努力培育出更多的有吉林市特色、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不断提高我市工业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抓好、抓实大项目建设,做大产业规模。重点抓好60万吨乙烯、15万吨腈纶、80万吨精品钢、油母页岩等大项目建设。坚持终端化的取向,优化产业链条。围绕化工、汽车、冶金、食品、轻纺等我市优势产业的关联需求和资源优势,设计、包装一批上游配套、下游深加工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发挥产业最大效益。全方位融通资金,为项目建设提供保证。

(三)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抓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创新主体意识,增强企业自主研究开发能力。重点抓好吉林石化年产5万吨有机硅硫化床配套技术开发等15项列入省产业重点技术开发项目。积极引导“产学研”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和开展国际合作。加快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和行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

(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提高工业经济对外开放度

开展好多种形式的主题招商活动。重点围绕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开展产业招商活动;围绕资本、市场、品牌、资源等存量优势,开展存量招商活动;围绕吉化、轻型车、化纤、建龙、科龙等龙头企业,开展配套招商、以商招商活动。大力推动优势企业的对外合资合作,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五)鼓励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抓好化纤、建龙钢铁等耗能大户的工艺技术改造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工作。以石化、有色金属、造纸等3行业为重点推广节水技术。围绕我市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调整,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技术改造的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积极开展全民创业工程。不断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扩大中小企业总量。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向支柱产业、优势行业和重点骨干企业搞协作配套。有重点地扶强做大一批中小企业。支持龙山有机硅、永大集团等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企业不断开发生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

(七)积极化解制约因素,保障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面深化协调服务机制。建立煤炭、电力、油、天燃气等重要生产资料的监控体系、信息网络和应急机制。加大交通运输的综合协调。全面深化监测分析机制。对重点企业、重要产品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企业相关信息。把握宏观经济走势,研究制订我市应对措施和调节预案。

(八)开发人力资源,为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靠环境吸引人才,靠机制留住人才,靠激励人尽其才。多梯度发展人才。注重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素质技术工人队伍等不同梯度人员队伍的建设。多渠道引进人才。围绕产业发展方向、企业重点攻关领域,打破地域、身份限制,有针对性地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落实优厚的政策和待遇。多元化培养人才。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放式培养经济发展所需人力资源。

第四篇:“十一五”武威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十一五”武威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十一五”期间,在武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武威市工业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放思想为动力,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和宏观政策机遇,克服金融危机冲击、资源环境条件约束等不利影响,武威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是武威市工业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尤其是2010年,武威市工业经济厚积薄发,呈现出生产快速增长,效益大幅提高的良好格局。

一、“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总量不断扩张。2010年,全部工业户数已达到6931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86户,比2005年净增5户;总资产达145亿元,比2005年增长72.39%,主营业务收入85.29亿元,比2005年增长1.43倍。企业在户数不断增加的同时,规模不断上升,2010年武威市大中型企业扩大到11 户,比2005年净增5户,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8亿元;比2005年增长1.03倍;总资产达88.79亿元;比2005年增长1.27倍。

(二)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末,武威市工业增加值仅为25.75亿元。经过五年的发展,到2010年末,武威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0.47亿元,比2005年增长1.35倍,年均增速为18.62%(现行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0.01亿元,比2005年的17.9亿元增长1.79倍,年均增速22.81%。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43%,比2005年的20.6%提高5.8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56.32%上升到2010年66.06%,工业在武威市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步显现。

(三)主导产业构架形成。2005年武威市工业除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较为突出外,其他行业分布较为分散,主导产业不明朗。经过“十一五”发展,武威市规模以上工业行业分布趋于集中,构架逐渐明晰,形成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六大支柱产业的工业格局。2010年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依次为75236.7万元、152609万元、58472.1万元、31382.9万元、23188万元、51464.3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分别为14.75%、29.92%、11.46%、6.15%、4.5%、10.09%。

(四)非公有制工业不断壮大。经过5年的资本积累、经验积累和市场探索,一批非公有制工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日益增强。2005年,武威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105户,到2010年上升到159户,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85.48%,5年净增54户,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了11.54%;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非公有制企业达到23户,培育了张义面粉、红太阳面粉、天祝玉通碳化硅、张掖响水河煤业集团武威洗煤有限公司、古浪鑫淼公司、达利食品公司、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二是生产发展快,社会效益好。武威市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36.1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1.69%,比重比2005年上升了5.27个百分点,并成为武威市财源建设和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2010年仅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上交税金27538.7万元,占大口径财政收入的21.25%,从业人员4.38万人,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82.64%。非公有制工业为财政增税、农民增收、缓解城乡就业压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新产品不断涌现。五年来,随着工业基础建设的加强,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张,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其中:武威市原煤产量达246.48万吨,比2005年增长1.1倍;小麦粉产量达185.91万吨,比2005年增长1.19倍;配混合饲料27.89万吨,比2005年增长6.7倍;碳化钙15.74万吨,比2005年增长1.87倍;水泥产量达到53.5万吨,比2005年增长35.79%。新增产品不

断涌现,与2005年相比,武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工业产品20多种,其中产量较大的产品有铁合金

5.25万吨,钢材1.73万吨,石墨及碳素制品9.26万吨,多色印刷品产量7.85万对开色令等产品。??据质监部门统计,2010年武威市有41户企业通过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20户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0户企业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2户企业22项产品获“甘肃名牌产品”称号,45家企业45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工业产品质量标准覆盖率达9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合格率达到98.5%。

(六)园区集聚效应和平台作用凸现。2005年以前重点是对园区进行勘察设计,系统规划,合理布局,建章立制,夯实园区基础的阶段,经过“十一五”期间发展,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功能逐渐提升,招商引资企业、园外企业纷纷进园落户,园区集聚效应和平台作用更加突出。到2010年,形成一定规模、基础较完善的工业园区有:武威城东工业园、黄羊食品工业园2个省级工业园区;民勤红沙岗工业园区、古浪精细化工工业园区、民勤县城东沙产业工业集中示范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示范区、天祝县金强工业园区、天祝县炭山岭生态工业园区7个县级工业园区。园内入驻企业46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工工业企业76户,实现增加值35.22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的70%以上,上缴税金突破3亿元以上,工业园区已成为武威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就业者的基地和创业者的舞台。

(七)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五年来,武威市工业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狠抓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节能降耗工作,抓企业监测和技术创新,把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提升企业的效益上。一是依靠市场竞争,提高职工的市场意识、责任意识,在发展生产中提效益,向流程管理要效益。201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96255元/人,比2005年增长76.28%;二是强化流通环节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企业产成品库存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仅达到11.17%,比2005年下降1.72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率比2005年加快0.77次/年,达到2.25次/年,资金的使用效益稳步提高;三是强化成本控制,提高企业运营质量。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1.5亿元,比2005年增长2.46倍,年均增速28.18%,主营业务成本为93.28亿元,比2005年增长2.25倍,年均增速为26.58%,比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低1.6个百分点,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增强了企业的获利空间。2010年仅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34798.8万元,比2005增长了2.68倍,年均增速为29.77%,增殖税达到44667.1万元,比2005年增长了2.11倍,年均增速为25.47%。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逐年提高,到2010年达到137.77%,比2005年上升了31.25个百分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二、“十一五”工业发展的启示

(一)项目建设是工业发展的有力抓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以项目为载体。“十一五”期间,武威市按照发展抓项目的要求,从自身优劣势的转换中发现好项目,从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的变化中捕捉好项目,从产业链的延伸中开发好项目,从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取向中运作好项目,建成一批能够带动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的好项目大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武威市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园区建设是工业发展的载体。园区建设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投资的洼地。对辐射带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提升武威市科技创新能力、壮大产业规模、促进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作用巨大。“十一五”期间,武威市进一步明确园区职能定位,整合盘活园区资源,将开发区建设与新材料工业园区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依靠科技力量的发挥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带动和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使园区成为工业经济的增长极、城市扩张的推进器。特别是注重做好优势产业的拓展、延伸、接续、衔接,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以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形成园区鲜明的专业化特色。也使园区成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劳务输转、农产品深加工的基地,工业对农业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对外合作是工业发展的助推器。解决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资本、技术、人才、市场制约问题的最根本途径,是顺应资本流动和工业扩张的趋势,最大限度地实行开放政策。“十一五期间,武威市坚持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并重,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企业更加主动地走出去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姻合作,形成以优质资产为纽带,强强联合,资源、销售网络、管理机制等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把自身资源优势和投资者的资金、技术、市场、管理优势有效对接起来,找准互利共赢的结合点,成功引进达利食品公司、今麦郎食品公司、山东威龙葡萄酒有限公司、甘肃电投日新应天科技有限公司、甘肃电投辰旭凉州太阳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和中节能甘肃武威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太西煤集团等企业。有效解决了武威市工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有效地改善了工业发展的技术、人才问题。催生一批延伸产业、企业的发展,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四)宏观调控和服务是工业发展的保障。”十一五“期间,武威市工业发展经历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武威市各级政府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变化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密切关注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变化,通过发布预警信息,引导企业加强物流及存货管理,合理控制库存,妥善应对价格波动,避免了工业生产出现大的波动。同时,树立服务就是环境、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加强政务服务建设,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规范的政务服务。加大对破坏环境的人和事的查处力度,促进各部门、各单位自觉围绕工业发展大局,主动贴近,搞好服务,形成人人关心工业、支持工业、服务工业的浓厚氛围。使武威市工业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重考验,各年份保持了2位数的增速。

三、对”十二五“武威市工业发展展望

回顾”十一五“,武威市工业整体上发展速度较快,发展质量有所提升。一方面,武威市形成了较具规模的工业生产能力,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强,工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另一方面,武威市工业产品附加值不高,工业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十二五“时期是武威市工业化推进的关键时期,不仅要继续进行工业数量的扩张,还要实现工业质量的提升。同时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快速推进工业发展面临资源的压力;二是环境约束增强,面临低碳经济转型的压力;三是传统比较优势渐失的挑战。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继续抓好项目建设,实现工业在量上的迅速扩张。紧抓国办进一步支持甘肃的政策和金武一体化的契机,把项目继续作为促进工业大发展的突破口,重点抓好招商引资项目的清理、项目跟踪服务,重点项目落实。把已具雏形的项目作为主攻方向:一是能源工业。主要以发展:光伏发电、风电、水电、火电,煤炭以及以煤炭集运中心为依托的洗煤工业等项目。二是化工工业。主要以发展:鑫淼精细化工、焦化产品、离子烧碱、氟化盐、氢氟酸等项目。三是装备制造业。主要以发展:光伏组件、风机制造、路灯、电动自行车、LED衬底片等项目。四是材料工业。主要以发展:铁合金、碳化硅、水泥、金属硅、多晶硅、硅胶、石墨、碳素等项目。五是食品工业。主要以发展:白酒、啤酒、葡萄酒、啤酒麦芽、面粉饲料、小食品等项目。使项目建设真正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是武威市工业能否真正实现”后来居上“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提升武威市工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因此,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武威市

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十二五“时期,尽快制定和完善技术创新各项措施;为企业创新成果转化并赢得市场创造条件。

(三)加快产业升级。一般来说,产业升级有三种形式。一是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二是在产业链上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领域延伸。三是创建新兴产业。”十二五“时期,加快产业升级。一方面必须改变武威市的简单加工制造业的现状,延伸制造业的价值链,如开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售后服务和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培育武威市新兴产业,如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推动产学研结合,把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武威市的先导产业和支柱性产业。

(四)处理好节能降耗与工业发展的关系,确保武威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由于工业总量扩张形成的武威市重化工业占有较大份额的格局一时难以扭转,”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与工业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今后对武威市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实施节能降耗措施,不能搞一刀切,要分层次,有保有压,对工业总产值总量较小,而能耗大的企业,要提高降耗政策门槛。对工业总产值总量大,而能耗相对较小的企业,政府要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确保其正常或满负荷生产,把因实施节能降耗措施而影响武威市工业发展速度的因素减到最低。

(五)推行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是推行清洁生产。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导向,强化清洁生产的监督管理,抓好清洁生产示范试点和绿色企业创建工作。把调整结构作为推行清洁生产的重要着力点,优先安排低能耗、少污染的清洁生产项目。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以资源开发类企业、能源消耗和工业废弃物排放量大的企业为重点,创建循环型企业。三是倡导资源节约。强化节能管理和能源利用监测工作,完善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做好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四是防治工业污染。强化企业环保意识,推动环境保护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有效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全面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企业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或省规定的标准。

第五篇:2021年上半年规模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范文模版]

2021年上半年规模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经过持续高速增长,xxxx年经济总量已超xx万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xx.x万亿元,占总量的xx.x%,全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xxxx年上半年,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x.x%(国家x.x%、x省x.x%、x市x.x%),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生产经营整体下滑,下半年形势不容乐观。

一、规模工业生产总体情况及特点

上半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xx.xx亿元,同比下降x.x%;实现工业增加值xx.xx亿元,同比增长x.x%,增加值增速在全市x区县中排第x位(全市x个区县排名,下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xx.xx亿元,同比下降x.x%;利润总额x.xx亿元,同比下降xx.x%;应缴增值税xxxx万元,同比下降xx.x%。

上半年,全县规模工业xx家,仅比去年同期多x家。现有在库企业中有xx家停产关闭,预计将年底退出规模企业统计。

上半年,主要工业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略有增长,增加值增速为x.x%。木材加工业增长平稳,增加值增速为x.x%。受我县城市道路改造及房地产建设拉动影响,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中水泥、商品混凝土等产品需求加大,这一行业增加值增速达xx.x%,其它行业中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均呈下降态势。

上半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x.x%,但是工业完成投资增速xxx.x%,在x区县中列第x位,说明工业技改项目稳步推进,对我县后续工业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上半年,全县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xx.xx万吨,同比增长xx.x%,超过了规模工业经济增速,对我县全年节能减排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规模工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工业企业个数较少,关停企业严重影响工业经济增速。规模工业企业个数在区县中仅比武陵多,比其它x个区县都少。全县产值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动力不足,去年全年新入规企业有x家,但年底退出x家,今年上半年成功入规的只有大湖古稻x家。此外,因洞庭湖流域环境治理,我县造纸企业受到一定影响,桂华纸业、仙桃造纸全面关闭。同时,因市场竞争激烈及企业自身经营不善的原因,部分企业关停,但这些企业要保留一年的同期数,严重拖累了我县工业经济增长。

(二)去年引进项目较少,新建新投产工业项目不多,没有较好的拉动我县工业经济增长。去年园区新建新投产在规的仅有盛祥建材x家企业。通过对全县工业摸排情况看,本年园区有望入规企业也只有汤家岗农产品、湘鲸食品、恒达建材、恒达包装、金谷年丰x家企业,虽然这批项目正在推进当中,但要入规上报数据还有很大难度,对下半年规模工业经济增长拉动效应有限。

(三)工业企业涉及行业较多,重点不突出,高、精、尖行业较少。全省工业经济以机械装备制造、文化产业为主,市区烟草行业占半壁江山。而我县全部规模工业中涉农产品加工企业个数占xx.x%,涉农产加工产值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xx.x%。其中饲料加工的有x家,大米加工的有x家,这二个行业增加值率只有xx%左右,低于我县工业企业平均增加值率(据我县规模工业企业产值、增加值测算的平均增加值率约为xx%)。其它行业零星生产,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药品生产行业龙头企业药圣堂制药公司中药生产线已外迁至x,x仅保留中成药生产线,上半年产值同比下降xx.x%。化工行业仅有晋煤xxx家,该企业生产的合成氨和二氧化碳,仅作为最初级的化工原料出售,行业竞争力薄弱。

(四)金属制品、设备制造行业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呈下滑态势。我县机械制造企业有x家。凯斯三家企业生产均下降,其中凯斯股份公司产值下降xx.x%,机械制造业的下滑直接影响到上游链铸造企业的配套生产,而我县铸造企业达到x家。

(五)中美贸易战等外部不利因素影响部分企业产品出口。中美贸易战直接影响唐正科技停产关闭,毅力能源本年产值下降xx.x%,凯斯系中与出口有较大关系的本佳安凯本年产值下降xx.x%。

三、加强规模工业发展几点建议

(一)强基础、补短板,加快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农业强县的转变。我县是传统农业大县,拥有区位优势,要充分发挥区位虹吸和辐射作用。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水稻、油料、莲子、龙虾等农产品大量产出,但这些产品仅作为初级农产品外流,未进行工业活动变成工业产值,要加强一二产业的深度融合,将产品辐射到x、益阳、x、荆州等地。要引进金健米业、大湖股份等企业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农业强县的转变。

(二)聚焦园区建设,打造百亿、百家园区企业、税收争取超亿元。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高新企业落户园区,尽早建成省级高新园区,充分发挥园区示范效应。目前长岭州大桥已经通车,园区一体两翼已经成型,为新项目引进、落地、投产创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全县上下,要坚定目标,矢志前行,在xxxx年前完成工业园规模工业企业产值破百亿。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内实现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家数突破百家,税收早日超亿元。

(三)落实企业降税降费政策,推动工业企业做大做强。针对经济运行态势,中央出台了多项政策,结合我县实际,要出台具体措施。国家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和降低税率,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对会计制度改革,将研发费用单独设立会计科目,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也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同时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四)以晋煤xx为龙头,打造化工产业群。在现有规模工业企业中,晋煤xx是固定资产最多的,达到x.x亿元,生产能力强和技术较为成熟。以前,全市各区县中基本上都有一家化肥厂,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出台,大部分县化工厂都被淘汰,目前x省县域仅此一家,要发挥优势,把握机会,进一步做大该企业,努力形成x化工产业群。

(五)创新思维,寻求突破,引进一个新的支柱产业作为突破口。虽然我县涉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多,饲料生产、谷物磨制加起来有xx家,这些行业进入行业低,附加值也低,经过多年的发展,难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当前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近年来战略性新性产业异军突起,远远超过普通行业增长。xxxx年国家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已经设立的基金目标规模约xxxx亿元。投向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建设,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未来基金规模或达到万亿级,目前我县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没有支柱产业,只有几个不多的主导产业,只要能引进一个就足矣,这类项目往往投资特别大,一下就是上百亿,xxxx年鄂尔多斯市引进京东方第x.x代AMOLED生产线,投资额xxx亿。今年全省目前x市引进了两个百亿以上的工业项目,将大大促进x市经济发展。

下载“十一五”海口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一五”海口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