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一堂数学课的观察与思考(推荐)
对一堂数学课的观察与思考
小沙中学傅纪恩
这是一堂八年级的数学公开课,课题是《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由我市来自嵊泗的一位数学教师在定海一学校借班上课。
上课开始了:
师:(电脑出示舟山地图后)同学们,我来自舟山嵊泗。从地图上看,我们嵊泗离上海比较近还是离定海比较近?
生:(齐答)离上海比较近。
师:每年有很多上海游客到我们嵊泗去旅游,欢迎大家到嵊泗去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共同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思考一:把握教学机遇
如果教师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把自己来自哪里告诉学生,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教学的顺利展开作铺垫,那么这样的处理也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教师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替嵊泗的旅游事业作义务宣传,这样的开场白也已经够了。但是如果教师的目的是希望利用地图上的信息,为本节课《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提供素材,那么这样就结束显得太轻描淡写了。其实我们不妨趁机设置这样的问题供学生去讨论:
“在这张舟山地图上,确定嵊泗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根据已有的知识,学生们可以讨论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① 嵊泗在东经122.5度北纬30.7度(因为在局部的小的范围内,经纬
线是画成直的,所以这种方法与有序实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相似); ② 嵊泗在定海北偏东22.5度方向、约80公里的地方(此种方法与课本
中的方向、距离法一致);
③ 嵊泗在嵊山洋,大戢洋,黄泽洋之间(区域定位法);
④ 嵊泗在定海东北方向,在上海东南方向(方向、方向法); ⑤ „„
经过这样的讨论,在没有学习新课的情况下,学生在事实上已经初步探索出了确定位置的一些方法,其中也多半会包含本堂课重点学习的有序实数对法和方向、距离法。这样处理,使学生的新知识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显得水到渠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此题寻找多种不同的方法的过程也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以在笔者看来,这位教师失去了一次绝佳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机会。我想这位教师还有机会再去上这堂课,也还有机会再到外校去上公开课。但象这堂公开课能刚好利用自己来自嵊泗,从而巧妙创设教学情境的机会恐怕少之又少。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在来”。师:学校准备召开一次家长会,要求每位同学的家长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那么你回家后怎样向家长说清楚你的位置?
生:我的座位在第二排,第三列(从门口开始数)。
师:那么确定你的位置需要几个数据?
生:两个,排数和列数。
师: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确定位置的事例么?
生:棋盘上的旗子,电影院的座位,我家的位置,课程表等。
思考二: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入手
教师从学生最熟悉的确定教室中自己的座位入手,由排数和列数抽象出用一对实数来表示平面上的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显得非常自然。然后教师又让学生去寻找、思考生活中类似一些情景,能够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也为下一步有序实数对的讲解做好了准备。
师:现在有A、B两位学生手持两张电影票A:6排B:6座,他们能找到各自的座位么?
生:不能。
师:A还需要什么条件?B呢?
生:A还需座号,B还需排号。
师:假如换两张电影票,如A:6排3座,B3排6座,他们能否找到自己的座位?
生:能。
师:是同一个座位么?
生:不是。
师:如果将6排3座简单的记作(6,3),那么3排6座如何表示?
生:(3,6)
师:(5,6)表示什么?(6,5)呢?
生:(5,6)表示5排6座,(6,5)表示6排5座。
师:平面上物体的位置可以用有序实数对来确定,为简便起见,习惯上排写在前,列写在后面。再两头括号,中间逗号。我们把此方法称之为“有序数对定位法”。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做,我只叫表示同学座位的数对,请相应的同学回答,大家做好准备。
师(稍等片刻后):(4,3)。
生(第四排第三列的同学站了起来):
师:第一颗黑子的位置如何表示?
生:(12,5)。
师:完全正确,请坐下。
师:(2,6)。
生(第四排第三列的同学站了起来):
师:第二颗黑子的位置如何表示?
生:(13,6)。
„„
师生之间按这种方式完成了做一做。
思考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设计本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体验两个事实:①定位需要两个数裾;②两个数据是有序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是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完成,教师提一个问题,学生回答一个,教师再提一个问题,学生再回答一个。整个过程象教师所预料的一样顺利,但这显然不是师生之间真正的平等互动的“对话”,本质上是教师在事先设了一个个套,然后通过一问一答,让学生钻到教师事先设好的套子里去。学生完全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其实我们有很好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刻的去体验这两个事实,如设计这样的活
动:邀请几位学生,让他们手持不同的电影票,象7排3座,3排7座,6排,6座,1排3座等,然后让他们把教室当成电影院,去找找自己的座位。在此活动中,学生自然会发现,手持6排,6座两张票的同学找不到座位。而7排3座,3排7座的同学坐的位置是不同的。他们自然会体验到定位需要两个数裾,两个数据必需有序。
也可以设计一个活动:教师在台上喊学生座位的排数和列数,让相应位置上的学生起立,看谁又快又准。如果只喊了排数,如“3排”,那么整个第三排的学生都会站起来„„这不是能很好的告诉学生,一个数是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么?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我想这样的活动设计应该更符合学生的个性,更能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将练习纸发到同学手中;
请同学们完成有关方向和距离的练习题;
然后校对答案。
师(出示例题,待同学们读完题目后):为了尽快找到遇险船只,你能告诉边防战士这些渔船的位置么?要确定渔船位置,需要几个数据?同学们一起回答。
生:两个,方向和距离。
师:在图上南偏西600方向的15km处是什么?
生:航标灯。
思考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良策
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本例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巧妙地和知识、技能、方法融为一体。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能解决许多问题,甚至是人命关天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尽管教师没有点破边防战士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救人,但学生应该能很自然的感受到帮助别人是每个人尽力要做的事。本例的教学防止了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诟病,主要通过学生无意识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真正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教师展示合作学习的内容,学生以组为单位每组有一份合作内容。
师:请同学们拿出合作学习的内容,先听老师把相关的事项说一下。首先四个同学为一组,借助刻度尺、量角器完成合作学习中的五个问题;其次请同学们自己分工合作,一个同学负责量角度,一个同学负责量距离,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数据,另一个同学负责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请注意,时间是五分钟左右,完成的小组请举一下手。好现在开始。
学生纷纷拿出草稿纸,笔刻度尺、量角器等工具,然后迅速地开始答题。教室里有学生轻轻地讨论声„„
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看到了同学在量角度时没有连线。
师(大声提醒):请同学们先连线再量角,这样量得的结果更准确。
教师继续在同学中间巡视,并不时的与一些小组的成员交流。
教室里同学的讨论声更加大了一些,有的同学甚至开始争论„„
大约五分钟后,教师展示各组的成果,并和其他组一起做出做出评价。思考五:合作学习宁精勿滥
这是教师在本堂课设计的唯一的小组合作,教师在此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既为学生考虑了分工的细节,又给了学生充分的合作时间,而合作学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合作的进程,并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帮助。而学生之间也有了平等的沟通与交流,甚至出现了为各自的意见争执的镜头。显然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进行了认真的设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师: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收获?
生:在遇到事故时,我们能准确报告自己的位置,便于及时就医。
生:在碰到别人问路时能够准确的回答。
生:能够确定自己家的位置。
生:家长会时,爸爸妈妈能用有序数对找到我的座位。
„„
思考六:小结是否可以不落俗套
在新课程实施后的公开课上,几乎所有的小结都是这样的: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然后学生讲一些收获,教师再做一下整理。课后小结是否只有这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否在所有的不同类型的课中都适用?这似乎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研究。
结束语:较之许多堪称“完美”的公开课,本节公开课显得更加“真实”。在本节课中,既有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精彩,也有值得我们反思的遗憾。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所有的教师都是新教师。只有不断总结这些“真实”的经验,我们这些新教师才会真正把握新课程的脉搏,逐渐走向成熟。
第二篇: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
上课,是教师每天工作的核心。课上得好,学习目标达成度就高,学生学得轻松,我们老师自然就开心,充满成就感。要让我们每一天都享受这样一份快乐,我们就要把“上好每一堂课”落到实处。以七年级上4.1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节课为例,我认为上好一堂数学课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去关注:
一、了解学生,分析学生
初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表达、推理、归纳的能力,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他们乐于动手,而且与生俱来有一种“我能行”的表现欲望。思想不够成熟,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他们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兴奋地表现自己。
二、教学是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艺术的基本条件。
备好一节课首先要备起点。起点要合适,才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上4.1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前,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训练,对运用具体数字去表示一个量的思想根深蒂固,从而造成在接受用字母表示数这个新的讯息时,会有一定的冲击。但其实我们可以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潜藏着“符号意识”,这是发展学生“符号感”的重要基础。
再次要备重难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难点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要注重分析,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本节课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也就是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是什么。同时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对刚入初一的学生进入代数王国是一次飞跃,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从具体的事例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能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描述,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遵循由浅入深,层次分明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问题是数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
在上这节课的过程中,我首先采用课堂提问,吸引注意力,导入课题。实践表明,学生刚进入课堂时,由于各种原因,注意力比较分散,不易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此时教师如果能在一开始就设置诱人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在本节课的课堂引入部分,我安排了一个“牙签游戏” 学生按照要求各自操作,最后老师猜出了中堆牙签的数目。这个游戏让学生们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正当他们对教师的“神奇之功”赞不绝口时,我可以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兴趣盎然,劲头十足。再顺势用听唱儿歌,寓教于乐的形式,自然而贴切的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到亲切,课堂气氛自然地也轻松、活跃。同时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字母表示数的简洁之美。
接下来采用课堂连问,引发头脑风暴,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不仅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可用来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载体。针对本节课内容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一定跨度的,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新的问题,一环套一环,通过对多个问题的观察、探索、实践,掌握字母表示数的真正含义,并能利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领略到成功的欢愉,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
教师用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去发现多种关系,活动说明: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利用表格呈现数据,把问题由具体引到抽象,在学生经历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总结出规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很有好处,并且能进一步体现数学的简洁美,让学生以生活为背景对代数式进行描述,更激发学生浓厚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
反馈部分:
1、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内容。
2回顾已学过的数学规律和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数的方式把它们表示出来,要求每人至少说出两例,并在组内交流。
探索部分:问题串5:课前游戏揭秘。
课堂小结时改变“教师总结,学生洗耳恭听”的被动式教学。我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首先,本节课你学了什么知识和方法?其次,你觉得自己学得如何?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自主小结和自主评价:或小组讨论,或个人上台发言,或互相补充等等。作为教师,最后给予知识补充完善,对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给以肯定和建议。
完成作业本作业的同时再通过这个开放性问题,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鼓励学生在做此题是采用同学间的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在交流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彼此摩擦出思维火花,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为“导演”的教师,应重视优化课堂,激发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善于利用情境、问题和评价等多种激励方式,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让课堂提问形成一个问题连续体,给学生足够的灵活度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取得发展。这是一堂好课真正应做到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课堂对他们的影响都可谓十分深远,上好课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第三篇: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
黎川一中初二数学备课组 朱建忠
几年前就听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说过:要给孩子上有“数学味道”的数学课。经过多次揣摩,多次模仿与实践,我感悟到:这其实就是要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学得更愉快。那么,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呢?我个人认为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境界。
而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和“魅力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三种不同境界,并且这三种课堂教学境界是一个渐次递升的系列层次。一堂课45分钟,让教学渐入佳境应该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认为真正的教育变革应该是发生在课堂上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我们落实新课程所有理念和目标的主渠道。在此,我想借用一下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有关词学研究的“境界”一词,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一点粗浅看法。
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的第一“境界”,也是第一追求应该是“有效”的,这应该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期望和底线要求。如果不能保证这个底线,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被视作是失败的,甚至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因为“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只能是对学生青春的一种伤害,是对学生生命的一种浪费。那种把推进新课程与教育效果、教学效率相对立起来的观点,我觉得是不符合辩证法的。
我们都知道,学生在校园里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上度过的,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也主要是在这短短的45分钟内完成的。因而,“上课”是学生主要的校园生活方式,“课”是莘莘学子舒展青春、升华生命的重要过程和载体。这一节一节的“课”,构成了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人生历程;构成了学生探索、感悟、升华的生命旅途。然而,遗憾的是,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5分钟,学生一学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也只有那么短短的20周左右,具体到某一学科,课堂学习的时间就更少了。既然如此,我们能够无视“课”的效果和效率吗?我们能够在课堂上无视学生的生命存在,能够无视学生的人生体悟,能够无视学生的人格磨练,能够无视学生的能力生成,能够无视学生的知识掌握吗?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被提到了一个空前的广度和高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提出,并不是降低了教学要求,放松了质量期望,而恰恰是进一步丰富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质量要求。这些目标和任务,都需要各学科在具体而又数量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去贯彻和落实。所以,我们在“课”中能没有课堂教学的效率观念,能不考虑课堂教学的效果吗?
我们强调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以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低效”和“无效”等有悖于我们的教育追求和教学规律的行为和做法,进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和进步,保证使我们的学生有一定的提高和收益。
所谓“高效教学”,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单位时间内,即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教学”这种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
但是,“高效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增进,而且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其显性标志应该是:课堂教学既要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更要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高效教学”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
“魅力教学”一定是“有效教学”甚至是“高效教学”,而且它还不仅仅是从效率和效果层面上值得肯定的“课堂教学”,还应该有“人格”、“个性”、“艺术”、“科学”、“创新”、“发展”等方面的追求和体现。所以说,“魅力教学”的魅力首先在于执教者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所产生的课堂凝聚力;“魅力教学”的魅力其次在于课堂教学彰显师生“个性魅力”所产生的巨大的课堂迸发力;“魅力教学”的魅力再次在于课堂教学设计精妙的“艺术魅力”所产生的课堂向心力。
总之,“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和“魅力教学”这三种课堂教学境界是一个渐次递升的系列层次。我们的广大教师应该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实践和反思,切实抓住、抓紧、抓好课堂45分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落实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和精神,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登堂入室,渐至教学之佳境
第四篇:备好一堂数学课
如何备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基本功丛书 产品描述
第一章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理论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的意义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四、教学设计时应具有的几种意识
五、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
第二章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第一节查阅和搜集资料
第二节进行教材分析
第三节进行学情分析
一、为什么要了解学生
二、了解学生什么
第四节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二、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三、制定教学目标的方法
第五节教学流程设计中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情境导入
二、教学活动及问题的设计
三、例题、练习题的设计
四、课堂小结的设计
五、作业的设计
六、教学媒体的设计
七、板书的设计
八、课后反思
第三章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案例1平面中的几何向量法
案例2函数的单调性
案例3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案例4函数的奇偶性
案例5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案例6同底数幂的乘法
案例7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案例8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案例9“探索规律”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案例1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方法案例11“统计的误差”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第五篇: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
王海波
上课,我们教师人人都会。但是如何上好一堂课,就必须让我们好好想一想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第一条就是课程功能的改革。课程功能要从过去单纯的追求知识与技能,变成同时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立体式的教学。下面就我通过教授学生学习《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一课,谈点我的想法和做法:
第一,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这样做,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活跃起来。
例如,我在教《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我首先设疑:同学们学过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你能比较出下面各数的大小吗?你能说出你是怎样比较的吗?***7678 让学生在复习知识的同时,激起他们的好胜心,从而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干劲。结果,学生相当活跃,争相回答:①位数不一样的比较方法是位数大的那个数就大②两个三位数比较,从百位比起百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百位相同,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接着我又以激励的语气说: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很好,真了不起。那你们想不想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呢? 学生们在回答“想”的同时,表现出对新知识的极大兴趣。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激发学生自主的提出问题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与技
能,而是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自主的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与交流,通过与同学及老师的合作,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我在教学《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时,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信息窗3,同时设疑:你都能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课本信息窗3,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在学生观察、了解信息,交流信息以后,教师再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哪个同学愿意起来交流一下?结果学生争相举手,气氛很是活跃。学生们提出了一下问题:
1、哪个国家的陆地面积最大?哪个国家的陆地面积最小?
2、哪个国家人口最多?哪个国家人口最少?
第三,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引而不发——引导学生学。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特点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或浅显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学的,我决不主动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跳一跳自己够到胜利的果实吃。
第四,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运用迁移规律——诱导学生学。所谓学习迁移,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或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有影响。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习迁移就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前一个知识点往往是后一个知识点的基础,而后一个知识点又是前一个知识点的延伸和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照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诱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
另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能否清楚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是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能力,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也有重大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供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同时要求其他同学要学会善于听取他人的观点,注意吸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教师以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为蓝本进行合理设计。只要有比教材更有价值的主题情景,就可以重新确定材料进行编排或改编。只要改变后的主题情境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都应该是成功的。只有学生们满意的那种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