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习生工作受伤后权益困境
实习生工作受伤后“权益”思考
前不久有则“新闻”讲到,某人力资源在接受媒体采访中提到人力资源每年为企业客户从全国招聘10万人,90%都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其中70%来自中等职业学校,30%来自高等职业学校。这仅只是一家人力资源公司的数据,为什么企业愿意接受如此多的实习生了。
到底大中专院校实习的学生到底和正式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工人的权益又有什么的区别了? 现在们来比较下实习生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工人的权益状况的区别:
正常用工指《劳动法》是这样讲的“职工年满十六周岁”,企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合法注册的用人单位”只要符合这两个条件就受《劳动法》的调整。入职后一个月内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同时还需要为工人购买社会保险。
那实习生到底受不受《劳动法》的调整了,劳动部印发了《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其中12条讲到学校派出来的实习生不视为就业,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有这条规定就说明实习生不是劳动法律调整范围,因为实习不算正常就业。就目前司法认定就是企业和实习生视为“雇佣关系”,也就是说实习生权益状况确受着《民事诉讼法》调整。
由于实习生受到是民事诉讼法的调整企业就可以不为“实习生”购买“社会保险“,工资也是和实习生约定。这也是很多企业为什么愿意大量使用实习生的原因。
由于现在很多企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也使很多问题不断攀升,比如:“职业病”、“工伤”“工资托欠”„„。
那么实习生受伤又是怎么样来进行赔偿了?
我们打开电脑在百度上输入实习生工伤已经有很多媒体报道。这些媒体在报道一个侧重点就是实习生是不能够认定为工伤的,只能够按照“人身损害”进行一次性赔偿。
工伤是实习无过错原则,而“人身损害”职工是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至少自己要承担10%的责任。工伤目前实行无过错原则目的是及时救助受伤职工(医疗的救助、未来经济救助),维护社会稳定。实习生对企业对社会也是有大贡献的,同时正式工人和实习生价值也是相当的(工人干什么工作、实习生也干什么),为什么确不能够享受工伤待遇还要按照人身损害自己承担相应的责任(过错)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游某是某职业学校的学生,2010年下半年被学校送到苏州后通过工业园区某家人力资源进入一家机械厂。在还没有进厂实习之前学校、企业、人力资源、游某,有一起签订一份协议。游某入职工作半年后由于企业机器失灵导致食指粉碎性骨折,伤情稳定后影响到大拇指和食指中间肌肉萎缩使得他连拿筷子都是受影响。
出院以后由于在苏州无人照顾,他回到自己老家休养。在老家修养期间他了解到江西实习生可认定为“工伤“并且可以享受一次性赔偿。
我们来看江西省相关法律规定,江西省实习生可享受工伤待遇。:
2004年我们国家《工伤保险条例》出台标志着受伤后就有法可依。江西省2005年5月24日出台指导意见:(赣劳社〔2005〕8号)第四条明确规定符合《工伤保险条例》中工伤认定情形和视同情形应当做出工伤认定决定书,并做出鉴定。并按照国家《非法用工一次性赔偿办法》规定进行一次性赔偿。
2011年7月回到苏州后游某本以为可以按照像自己老家江西一样申请工伤认定然后后进行鉴定就可以享受工伤待遇了。
当他来到园区工伤科问及要做工伤认定时。工伤科告诉他需要提交以下材料,劳动合同、企业登记注册信息、病例本、工友证明。
最让他头疼的就是没有“劳动合同“工伤科必须要求游某和企业进行仲裁确认劳动关系,后来游某提交了银行的入帐记录等证据。但是劳动保障部门还是以不是劳动争议受理范围为由给予了“不予受理通知书”,尽管苏州目前还是有些地方性法律规定。
无奈他咨询了律师,律师咨询工伤科。工伤科说“及时游某到了法院,法院认定为是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局也不会做工伤认定。后来游某觉得做出工伤认定希望渺茫放弃了工伤认定。接受了企业给做的司法鉴定,游某答应了企业进行人身损害赔偿。在鉴定的时候司法鉴定所法医告诉游某如果按照 “工伤的鉴定的标准”标准可以鉴定九级,但是要是按照“人身损害的标准”时是不能够鉴定的上级别的。也就最
多赔偿两万元赔偿(即:营养费、护理费、务工费)。
结果游某以两万元了结这次工伤赔偿,下面我做个举例:
(一)如果20岁的游某去年能够评定9级伤残,能够享受多少钱的赔偿了。
一次性赔偿: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就按照游某工资低于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即3797X60%=2278.2
即:2278.2元/月X9个月=20503.8元
2:一次性医疗补助金:(81.01岁-20岁)X3797元/月X0.4=92661.988元
3:一次性就业补助金:3797元/月X10个月=37970元
共计:151135.788元。
(二)假设游某可以按照《非法用工一次性赔偿办法》九级
即: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X2倍=45564万X91128万元。
虽然游某个案已经了解,但是有觉得有几点是值的大家来思考的。
《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遵旨救助当事人维护社会稳定。而且目前工伤大部分都是一次性了结,除了金钱上的赔偿以外其他似乎《工伤保险条例》上是都没涉及。目前实习生可以按照工伤处理的不只有江西如:云南、贵州等多地都是可以按照工伤待遇进行处理。
思考一:江西等地的指导意见到底是违背了《工伤保险条例》立法遵旨还是真正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稳定。思考二:实习生的受伤后享受的人身损害赔偿是否有失公平?实习生受伤也是为了工作受伤为什么后还要承担一定的过错和责任?
思考三:全国是否应该统一“实习生”应该享受工伤待遇,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篇:公司员工工作期间受伤
首先应进行工伤认定;
企业发生伤害事故后,应在30日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企业不申报的,本人可在1年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认定工伤。提供的材料包括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材料或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政策规定的事故其他证明材料;
经过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申请劳动能力鉴定鉴定,并提供以下资料:《工伤认定决定书》、被鉴定人身份证复印件、被鉴定人原始病历、诊断证明及相关检验报告,属职业病的,需提供职业病专科医疗诊断证明、供养亲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提供被鉴定人与工亡职工存在供养亲属关系的有效证明、劳动能力鉴定机构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参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标准要求用人单位兑现,职工因工负伤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工伤职工治疗工伤所需的挂号费、住院费、医疗费、药费、就医路费全额报销。工伤职工需要住院治疗的,按照当地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2/3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经批准转外地治疗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按照本企业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工伤职工在工伤医疗期内停发工资,改为按月发给工伤津贴,工伤津贴标准相当于工伤职工本人受伤前12个月平均工资收入。如协商不成,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协调或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三篇:工作中受伤实习生参照工伤获赔
工作中受伤实习生参照工伤获赔
实习生工作时不慎受伤,实习单位是否应以工伤标准予以赔偿?近日,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法院宣判的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对上述疑问作出了明确回答,实习单位被判按照工伤标准赔偿实习生各项损失共计6万余元。
经校方和实习单位协商,洛阳某高级技工学校学生王某到洛阳某汽车公司顶岗实习,实习期1年。不料,王某在制件车间实习时,左手食指和中指不慎被机器轧伤。医院治疗后,因王某食指粉碎性骨折,无法修复。经有关部门鉴定,王某构成9级伤残。王某为此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汽车公司按工伤标准赔偿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各种损失共计7万余元。
法院认为,在校学生实习期间因工作造成的人身伤害,究竟属于一般人身损害赔偿关系还是工伤关系,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尚不明确。但是,劳动部门通行的做法是不进行工伤认定。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受害人只能以人身损害赔偿起诉。同时,由于人身损害赔偿责任是一种过错责任,而工伤是无过错责任,两者的举证责任和赔偿标准差异明显,因此也给审判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但《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该条例第46条规定:“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等学校学生在实习单位由于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参照本条例规定的标准,一次性发给相关费用,由实习单位和学校按照双方约定承担;没有约定的,由双方平均分担。”鉴于校方与汽车公司事先已明确约定,学生出现伤亡事故后由汽车公司承担,故法院作出了上述判决。
来源:山东工人报社
[关闭窗口]
第四篇:社科学术论文:农民工权益保障困境及其出路
社科学术论文范文:农民工权益保障困境及其出路
【摘要】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下 的制度设计、农民工利益实现的法律保障机制不完善、城乡教育不公以及农民工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公共 服务等方面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文章试图从制度、法律、教育以及农民工自身等方面来分析影响当前农民工权益实现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权益保障;困境;出路
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626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0%以上。①如果农民工权益长期得不到有效解 决,不仅会降低农民工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还会诱发诸如“民工荒”“招工难”“断指经济”等社会问题,给城市的建设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一系列隐 患。因此,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逐步让更多农民工享受城市建设成果,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全局;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困境
农民工权益受损的制度性根源。当前,农民工不仅是一种职业的称谓,更是一种制度性身份的象征。造成当前农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主要因素是一系列不合 理的制度设计,其中以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以及公众利益诉求机制三个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首先,户籍制度是导致城乡居民待遇差别的重要因素。在城乡二元体制 大背景下,我国一直实行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体制,城乡居民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不同,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带有特别明显的城市偏好,城乡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存 在很大差异。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二元户籍制度加剧了城乡割裂,阻碍了城乡统筹,越来越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其次,歧视性就业制度是 当前农民工面临的重要困难。在当前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的环境下,诸多企业及用人单位对就业者作了很多条件限定,另外由于农民工的就业流动性较强、稳定性差以 及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等原因,农民工被排斥到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偏低的次属劳动力市场。最后,农民工利益诉求机制不完善。当前农民工缺乏较 为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导致农民工权益受损时得不到及时解决,特别是工资拖欠问题。这一状况,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没有建立起维护农民工权 益的工会,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工思想保守、自身维权意识薄弱。
农民工权益实现的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工 权益实现的法律保障机制
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30期
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针对农民工的法律资源相对欠缺。目前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劳动法》、《合同法》、《劳 动合同法》等,宪法有关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也有一定规定性,但这些规定太笼统,对农民工的保护缺乏针对性,农民工利益诉求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依据。二是 法律的限制条件较多、诉讼时间较长、诉讼程序繁琐且成本较高。我国当前法律对于劳动争议案件实施“仲裁前置”,要求在处理劳动纠纷时应先申请仲裁,对仲裁 不服才可以向法院起诉。③这些规定降低了农民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利益诉求的积极性。第三,法律的惩罚和监督力度不够,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不公现象较为突出。教育不公主要表现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不平等。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工进城务工考虑的仅次于收入以外 的第二因素。据统计,2011年全国农民工随迁子女达到1167万人。④当前教育制度规定的属地管理原则使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薄弱环 节。一部分农民工的子女在农村老家接受教育,与父母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另一大部分则随同父母进城,成为“流动儿童”。这些“流动人口”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 在入学难、上学贵、师资力量薄弱、不良的生存环境以及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等方面。这些问题又衍生出了农民工子女高辍学率、高犯罪率等社会问题。
农民工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民工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劳动技能,是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构成 中,文盲占1.5%,小学文化程度占14.3%,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13.2%。⑤由于大部分农民工缺乏专业劳动技能,在人力资源 市场,用工结构性短缺的情况普遍,企业招工难、农民工就业难的“两难”问题突出。此外,农民工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薄弱。截止2011年,农民工与雇主 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占43.8%。⑥农民工参与工会的比例不高,在维权方面,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劳动纠纷的意识缺乏,甚至有少数人采用暴力等非法方式谋求 权益。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出路
从制度层面解决农民工的待遇问题。首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建立合理的户籍制度,使户籍制度回归到最初的管理功能。当前 我国政府已经围绕农民工市民化展开试点,在农民工市民化方面的探索主要分为三种途径:一是实行全面的户籍制度改革;二是实行居住证制度改革,即持有居住证 的外来人口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可享受本地居民待遇;三是为农民工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推进现行就业制度改革,健全覆盖城乡 的就业服务体系。逐步破除劳动者就业的地域性限制,为就业者提供公平竞争的有效平台。政府要加快统筹城镇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 源市场,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快完善面向农民工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就业中面临的难题。同时,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增强市场透明度,为农民工提供更多适合的岗位。最后,健全利益诉求渠道,完善 农民工利益实现的保障机制,积极吸引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充分利用和发挥工会的作用。加强工会对“老乡会”、“同乡会”等农民工自力维权组织的引导,发挥 民间工会的积极作用。此外,不断拓宽和畅通农民工权益保障途径,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大众媒体的监督作用,建立农民工维权网站,开通农民工热线电话、信箱、微博服务等,增强媒体真实性和公众言论自由性,发挥信息双向互动的平台效用。
健全实现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 法规。完善农民工法律,健全农民工实现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农民工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急需得到国家的法律援助,必须完善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援助体 系,加大公用财政对农民工法律援助的保障支持力度。⑦立法部门要制定和完善有关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使农民工在权益诉求中有法可依。在此基础上,企 业、用工单位必须做到有法必依。用人单位要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对侵犯农民工权益,拒绝农民工利益诉求的案件,在案情明确、证 据确凿的前提下,应当做到及时立案、及时查处、迅速执行。此外,法院应逐步缩小法律诉讼的限制条件、缩短诉讼时间、缩减诉讼程序、降低诉讼成本,提高司法 的透明度和公正度。案件审理之后还要及时监督执行情况,对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加大惩罚力度。各地法律援助机构也应该尽职尽责,认真贯彻、落实法律援 助制度,加强协作,提高法律维权效力。
加快推进农民工及其子女教育公平。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不公的问 题,最根本的是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调整教育体制,破除本地户籍学生和非本地户籍学生的界限,保障农民工子女享有同城市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政府要加大 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财政投入,完善教学办学机制,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重视宣传教育,在学校、社会逐步营造尊重农民工子女,推动教育公平的良好氛围。此外,要重视农民工的文化权益,注重人文关怀,加大对农民工精神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投入,建立以传播媒介为主要载体、以休闲资源配置为手段、以 企业文化建设为依托的面向农民工的文化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
政府引导就业,农民 工自主创业,最大限度实现自身价值。近年来,政府高度关注、引导、支持农民工返乡或者在城市创业。当前的大部分农民工权益诉求正在从经济需求向发展需求转 变,能生存是基础,能发展,在城市扎根才现实。⑧积极提倡有能力、经验、资金的农民工实现自主创业,这是实现农民工权益保护和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为进一 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农业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低息的创业信贷、优惠的税收利率、方便的工商管理服务、免费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这 为农民工的自主创业提供了多方面便利条件。农民工应积极转变传统保守观念,主动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不断开阔眼界充实自己。充分发挥农民工的集体作用,主动 加入工会组织,积极参加社会保险,依法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踊跃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展现农民工自身的风采,为 将来的就业及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最大限度实现自身价值。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④⑤⑥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
第五篇:简析实习生劳动权益.
简析实习生劳动权益
一、实习生劳动权益纠纷产生的背景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然而,“就业难”却缓解不了“用工荒”,颇具中国特色的两者并存局面让许多自诩聪明的企业打起了大学生的主意。为降低用工成本,许多企业抓住了大学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的“软肋”,以“实习”的方式将大学生招至企业。在实习期间,大学生俨然变成了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不仅实习待遇不高、甚至连人身安全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实习生无论相对于学校、实习单位还是国家,都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是理性的,但同时也应当是体恤人情的,法律应当承担起保护弱者的职责。然而在原劳动部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无疑表明了《劳动法》不能有效地保护实习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劳动权益。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在此方面尚处于空白状态。当实习生劳动权益遭受侵害,而又无法可依时,劳动权益的纠纷也便愈演愈烈。
二、实习生权利救济缺失的主要原因(一保障实习生法律制度的缺失
“目前我国司法实践将高校实习生定位为学生而非劳动者”,在这一理念下,用人单位并未与实习生签订有效的明确双方权利与义
务的协议,因而当问题纠纷产生时,《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很难将其纳入自己的调整范围进行有效的权益保护。现如今,用人单位与实习生所签订的只能是属于一般性的协议,不属于劳动合同,然而就算是一般性的协议,其法律效力也并不高,往往只是形式上的,因而实习生也很难通过《合同法》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不仅法律法规缺失,就连一些部门规章也很少考虑到实习生,从而忽视了这一群体的权益保护。教育部与财政部曾联合下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然而这个管理办法正如其名称显示仅限于保障中等职校实习生,高校实习生并未被包括在内。
公民所享受的权利,是根据公民对社会所提供的义务所确定的,这表明了权利与义务相生相伴,二者是对等的。然而,目前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遭受到的权益侵害主要是依靠《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来解决,这实际上是将劳动关系简化成了普通的民事法律关系,这样的简化使得实习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这无疑表明了法律的缺失,很容易会带来权利与义务的不公。
(二单位不遵守市场游戏规则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往往不择手段。为了降低用工成本,不惜压榨实习生,大肆地将实习生作为普通的廉价劳动力。然而,用人单位不遵守游戏规则,却没有有效而公平的“裁判”将其淘汰出局,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明确了在实习生权益受损时,学校应当承担责任,但是很明显的是,用人单位
并未进入责任主体的范,这很大程度地促使了用人单位的进一步压榨。其次,官商勾结的现象虽说已经逐渐减少,但仍有存在。当企业侵犯了实习生的权利,最终被诉至法院时,法官法院又是否一定能够一碗水端平,不留一丝偏心呢?自古以来,弱肉强食,企业拥有大量的资金,往往与政府合作密切,而实习生只是一介百姓,自然不认识达官显贵,当企业与实习生发生纠纷时,除非事情闹大,政府偏袒的还是对自己有利的企业,吃亏的依旧是实习生,是弱者。
(三实习生自身维权意识薄弱
法律知识的缺失、维权意识的薄弱,实习生自身的不足也是导致其权益遭受侵害的重要原因。当实习生权益遭受侵害而不自知,自己的权利自己都不重视,难道还指望用人单位主动站出来赔偿你的损失吗? 当然,这种现象也并不是普遍存在的。更加普遍、更加尖锐的问题是当实习生明知自己权益遭受侵害,却无力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忍气吞声,任由用人单位剥削。一方面,众多大学生有苦难言,为了就业,牺牲自己的学业及权益。在今日“就业率”决定着明日招生人数的行政审批模式下,各大高校都使出浑身解数,不惜将四年学
业变为三年。现如今,大四的学生们还留在学校念书学习而未出门实习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在这样的形势下,许多大学生被“自愿提前就业”,遇到纠纷时常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甘愿权益遭受侵害。
另一方面,现如今国人维权意识正在钝化,许多人对待自己 的权利义务已经麻木。由于维权成本的过高,导致了中国出现了许多“顺民”,而少了“刁民”。维权不是靠个人,然而却很少有人敢于做维权的斗士,仅靠少数人的斗争,很难提升社会的整体维权意识。在这样缺少维权意识的社会中,法律维权的知识自然无用武之地,无法得到很好的普及。当侵权行为愈演愈烈,许多大学生也想要去争取自己的权益,却发现自身的法律知识严重缺失,不知从何来维护权益,这样一来,到头必定也是一场空。
三、保护靠自律,更靠他律(一用人单位的自律
市场经济下,国家的宏观调控不能过分地干涉企业内部,然而这并不代表着企业可以为所欲为。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最好保证。“企业的最基本目标就是要积极地服务于社会的需要——达到社会的满意”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始于20世纪的美国,该理念从社会本位出发,强调了企业应当积极服务于社会的每一个人。而企业员工作为社会的一员,也自当受到企业的关怀。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本就应该更加关心职工的健康与安全,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到企业建设当中,从而获取更大的收益。我国2006年施行的《企业法》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尽管实习生对于企业并非正式员工,然而他们的确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应当充分地享有自己应得的权利,因而企业应当从人性关怀角度更
加地去考虑大学生的发展,同时也积累了企业自身良好的商业信誉,从而实现企业与实习生的互利双赢。
(二法律制度的他律
没有法律这一坚实的后盾保障,想要靠企业的自律来解决实习生与其的矛盾与纠纷基本上也属于痴心妄想。资本都是由剥削而来,没有哪家企业肯自愿放弃高额的利润来最大程度地满足职工的利益,更何况是实习生。新加坡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富裕,治安最安定的国际之一,其治理经验就是“没有铁手腕,管不了新加坡,最好别沾手。”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严峻的法律加以约束,想要企业自己养成社会责任实在是天方夜谭。法律表明了国家权力的运行以及国家意志的实现,法律带有很强烈的强制性,也正是其强制性不仅惩戒非法行为,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预防了非法行为。参照国外,作为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许多发达国家在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方面做的很好。譬如日本《劳动基准法》对实习生的种类、薪酬甚至是住宿情况都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此外,美国《联邦劳动法》也对实习生的权益做了一定的规定。这些都给我国在此问题上的立法提供了许些经验。
然而“在法律层面上,出台新的法律还需假以时日,无法一蹴而就。”出台全国性法规,一步到位,还尚需时日,当务之急应当是地方积极出台地方性法规以解决本地实习生劳动权益缺法保护的局面。2010年,广东省曾颁布《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作为地方性法规,该条例明确规定了学校、实习生、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与责任,充分地对劳动报酬、意外伤害赔偿等易 纠纷问题作出了解释,细致地规定了用人单位以及学校对实习生劳动 权益保护所应承担的责任。该条例为全国实习生劳动权益道德保护开 了先河,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可参照此条例量体裁衣,制定出符合 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相关法规,切实保障实习生的权益。其次,“司法解释成为我国法院主动介入宏观调控唯一且正 当的方式。”在司法实践中,司法能动主义日趋重要。最高人民法院 可以扩大原有的司法解释或者出台相关专门针对实习生劳动权益保 护的司法解释,不能因大学生非劳动者便将其拒之门外,从而改变法 院无“案由”而不立案的局面。这样就可在立法滞后的情况下,通过 司法解释扩大范围,从而切实保护实习生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