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联动 协同发展 ——对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时间:2019-05-12 13:1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化”联动 协同发展 ——对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化”联动 协同发展 ——对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第一篇:“三化”联动 协同发展 ——对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三化”联动 协同发展

——对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关系密切,其中,农业产业化对于工业化、城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工业化对于农业产业化具有带动功能,而城镇化对于农业产业化具有扩张功能。

农业产业化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品贡献。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农产品的增长率,这种关系对于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部门尤为明显,只有当农产品以一个适当的比率增加时,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部门的增长率才能相应提高。农业产业化使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显著提高,将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更为丰富的农产品供给。二是市场贡献。农村市场规模巨大,农业产业化使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明显加大;同时,农业产业化使农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从而刺激工业生产和城镇化发展。三是要素贡献。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吸纳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农业领域的同时,也加快了农业要素或农业资源向工业部门和城镇的转移。四是外汇贡献。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将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出口创汇能力。

在我国,在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基础作用的同时,也要通过推进工业化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集聚资金反哺农业,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载体和发展空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机会,以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还要通过推进城镇化,利用城镇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和商品集散三大效应,增强城镇发展的辐射和扩张功能,形成农村经济区域发展中心,从根本上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使农村经济得到有效提升。

由此可见,离开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性作用,试图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是不可能的。同样,离开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和城镇化的扩张功能,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也是不可能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农业生产力还不发达的现阶段,协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能够收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效果。

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密切关系还突出表现在它们的“结合部”。我国不少地区具有农业资源优势突出而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城镇发展相对滞后等特点。因此,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在具体内容上有很大一部分是结合在一起或相互重叠的。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结合部”主要表现为农业的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的“结合部”则主要表现为农村的城镇化。例如,就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结合部”而言,我国不少地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现阶段工业化的重点之一是农业的工业化,县、乡一级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的工业化,而且农业产业化在现阶段的突破口和重点环节也是农业的工业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在内涵和目标上都是一致的,农业工业化是整个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工业化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把握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这个“结合部”,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关键。当前,各地推进“三化”的热情很高,然而在实践中,有的地方对“三化”的关系认识不清,尤其是将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割裂开来,两者互不关联,各自为战,造成资源低效配置,特色不突出,优势不明显。大部分农业优势相对突出的地区,尤其是县、乡一级,离开农业产业化搞工业化,或者离开工业化搞农业产业化,都很难收到好的效果。这是一个涉及在什么样的农业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问题。把握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结合部”,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思路就都会清晰起来。

推进农业产业化,就是根据新世纪初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变化,着眼于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立足于农业生产到市场消费的全过程,用产业化的运行机制,驱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农业产业化链条,真正按照市场规律和国际贸易准则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逐步实现生产与市场、农村经济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与融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对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篇: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农业通过结构调整、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在培育专业大户、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我就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形已基本形成。

1、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带动,促进了我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基地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了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3、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4、专业化交易市场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农业产业化的最终落脚点是销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场和畅顺的流通渠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人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而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同时,不少人将专业大户发展单纯地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几户大户,成立几个协会,就可以宣传产业化水平上台阶了,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重视产加销、农工贸有效结合,这样的农业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开发。

2、企业与农民、市场的桥梁作用不够明显,联系不够紧密。

3、中介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挥作用不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组织的创新,通过产业化组织的中介作用,建立起农民与市场的协作关系,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4、缺乏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5、科技推广工作乏力,机构不健全。

三、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要求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而基地建设最为重要。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生产优势。在发展基地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正确引导,合理配制和利用资源,培育适合本乡镇、本地区的,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产业;二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三是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传统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要做到长期、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

2、着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弱化种植农业,强化加工农业。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 基地 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的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大型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3、强化中介组织建设,加强组织与农户的联系作用。一是要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克服盲目发展;二是要培育中介组织的发展载体,使中介机构在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均有企业支撑,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我镇拟建的蛋禽协会,就依托我镇规模较大的孵抱、运销、加工等个体户,从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将会更加完善;三是要建立组织、农民、企业的利益共同机制。中介组织在服务农民时,可采取各种形式,发展经济实体,与农户、企业建立产品(商品)供销关系,明确农民、企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原则,从而壮大组织实力,扩大组织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更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一是应建立产业化发展风险准备金,制定具体的风险金管理和使用办法,重点就放在对公司、农户的风险补偿方面;二是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证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三是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生产积极性;四是成立风险保障领导

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

5、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

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四是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1]

在百度搜索: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第三篇: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农业通过结构调整、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在培育专业大户、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我就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形已基本形成。

1、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带动,促进了我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基地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了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3、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4、专业化交易市场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农业产业化的最终落脚点是销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场和畅顺的流通渠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人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而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同时,不少人将专业大户发展单纯地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几户大户,成立几个协会,就可以宣传产业化水平上台阶了,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重视产加销、农工贸有效结合,这样的农业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开发。

2、企业与农民、市场的桥梁作用不够明显,联系不够紧密。

3、中介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挥作用不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组织的创新,通过产业化组织的中介作用,建立起农民与市场的协作关系,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4、缺乏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5、科技推广工作乏力,机构不健全。

三、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要求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而基地建设最为重要。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生产优势。在发展基地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愿,正确引导,合理配制和利用资源,培育适合本乡镇、本地区的,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产业;二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三是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传统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要做到长期、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

2、着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弱化种植农业,强化加工农业。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的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大型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3、强化中介组织建设,加强组织与农户的联系作用。一是要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克服盲目发展;二是要培育中介组织的发展载体,使中介机构在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均有企业支撑,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我镇拟建的蛋禽协会,就依托我镇规模较大的孵抱、运销、加工等个体户,从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将会更加完善;三是要建立组织、农民、企业的利益共同机制。中介组织在服务农民时,可采取各种形式,发展经济实体,与农户、企业建立产品(商品)供销关系,明确农民、企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原则,从而壮大组织实力,扩大组织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更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一是应建立产业化发展风险准备金,制定具体的风险金管理和使用办法,重点就放在对公司、农户的风险补偿方面;二是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证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三是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生产积极性;四是成立风险保障领导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

5、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四是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1]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发展范文

创先职称论文发表网

新农村建设中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发展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互为影响很大的两个因素,本文试图从城镇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环境要求来分析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城镇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的贡献和影响,系统地探讨了农业产业化促进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

关 键 词:城镇化农业产业化

自从2005年12月31日中央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丰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理论获得了各界学者专家的热烈讨论和深入研究。相对而言,在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农业产业化的外部环境研究巾,关于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关系的研究还相对滞后,相关专题研究比较少。甚至有学者认为,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往往存在争土地、争资金等现象,两者是一对矛盾,往往将它们看成对立面起来研究。缺少正确理论的指导,在实践中就会出现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结合不紧密,从而大多数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实现产业间的转移,无法完成空间转移或是空间转移相对滞后,表现出明显农村城镇化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势必拖延社会主义新农村快速发展建设,无法解决农村问题的深层矛盾,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农民、农村、农业。也有学者认为,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工农互促、协调发展的关节点。鉴于上述理论分歧的存在,本文试图对城镇发展和农业产业经营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的探讨,以求从中找出将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建设之路

一、城镇化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个地方的城镇化水平代表了其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在城镇化水平低的情况下,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发达园家城市化的水平普遍都超过了70%(城市人口/总人口),有的达到了90%以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对以说,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城镇化的过程,城镇作为地方经济的载体,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能力和文明扩散功能。

(一)城镇化的实质是社会分工细化,促进农业各配套环节形成专业化集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化程度

(二)农村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是“三农“问题解决的核心与关键

(三)城镇化形成经济增长极,增加了城镇空间的密集度,直接提高了农产品的需求量.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四)城镇是农业产业化的孵化中心,城镇化有利于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效益的提高

二、农业产业化对城镇化的影响

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城镇化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导因和动力,农业产业化是社会经济二元结构向更高层次的一元结构转化的过程,是农村人口聚集到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内涵。一方面,产业化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不仅提供农村城镇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原料、资金、市场和食物.而且游离出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产业化引起离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相对集中,产生显著的空间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这正是农业产业化引起农村小城镇兴起的内在经济原因。此外,农业产业化引发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因素也会对农村城镇化起到推动作用。

(一)农业产业化县城镇化发展强劲动力,农业产业化势必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必然加快招商引资,出台好的政策,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城镇化提供良好的基础建设平台和信息平台。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可将部分散居在乡村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居住.并有助于龙头企业由分散布局走向集聚,从而节约出大量土地,为城镇化提供土地保障。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繁荣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农民收入高、购买力强,可促进城镇市场上的商品销售及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带来的农村经济繁荣,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有利于城镇农副产品加工及轻工业的发展,为城镇居民生活供应的最基本生活保障,丰富了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产,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业的效率化,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势必极大丰富农产品,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要寻找有效销售通路,最直接的销售点就是与农村最近的城市、城镇,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城镇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商品的集散地。城镇的级别越低,其商品集散地的作用对象越倾向于农村基层。在我国建制镇是最低的城市级别,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其周边的农村地域。因此,城镇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就受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性质的制约,农业产业发展越快,商品性农业成份越高.商品性农业以商品交换为特点,其形成和发展需要一系列为农产品交换提供服务的软硬件,要求与之配套的城镇化同步发展,小城镇正是这些中间服务系统存在和运行的主要载体。

与农村地域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农业产业化产生了产业链条,而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由专业化的生产经营实体经营。产业链将这些实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关联,在经营上相互依存。从经济学角度看,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农业产业的盈利,必须实现农业规模生产和经营,这就决定了这些由农村种养延伸出来的生产经营组织的分布不能过于独立和分散,而必须相对集中。城镇是这些经营组织实现积聚以谋求规模经济效益的理想场所,城镇将分散的农业生产聚合在相对狭窄的空间里,为其提供配套基础设施,降低生产、运输和交易成本,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协调好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发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镇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坚实的农业基础和丰富的农产品供给,农工商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就成为元米之炊、无源之水;没有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农民就不可能真正富裕起来,农村城镇的发展也将缺乏经济活力和特色;没有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失去集聚的中心和形成规模优势的地域依托,农民的生活质量不可能真正提高。而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带动作用特使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江点。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两个联系密切而又互为发展、相互推进的过程。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将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组织到社会化的人生产中,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联结和生产链的延伸,既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又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小城镇;农村小城镇上接大中城市下联广大的农村,作为城乡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部分和地区的经济中心,对经济要素集聚和扩散的作用使之成为农产品加工中心、流通中心、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农

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将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我国目前城镇建没滞后的国情厂,适当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是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选择.因此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协调好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共同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我看到的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2张培刚主编:《经济发展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张秀生:《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五篇:谈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市民化的协同发展

农民工的市民化与城镇化发展

一、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必然选择

(一)农民市民化要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相适应

在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上,大多把城镇化作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因此,我国的城市化不是单向的城市化,即单纯地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而是双向城市化,即一方面促使部分农村人口通过多种方式向城市转移,成为城市居民;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加强农村建设,使农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达到城市水平,实现城乡的融合,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城市文明,分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农村城镇化是农民市民化的重要载体

多年以来,就中国国情看,占全国人口70%多的农民,通过大量的人口迁移来实现农民市民化,这是不现实的。由于大量农民迁移到城市,给流入地带来了人口过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已越来越让现有的城市无法接受。一些现象都表明:城市化不能作为中国农民市民化的重要舞台,因此,我国农民市民化必须通过实施城乡一体化,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和使用等方面的差距。

二、推进农民市民化的途径

(一)改变原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

1、推进户籍改革,消除农民市民化的体制障碍。首先要打破挂在户籍名义下的种种权利壁垒,取消隐藏于其背后的权利资源分配体系,让农民和市民享有平等的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及民主政治权利和待遇。其次是要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户口管理模式,实施以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以职业确定身份,最终实现城乡人口一体化管理。

2、创新土地制度,推进农业规模经营。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长期化和固定化,增强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促进已经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出售长期经营权,使土地规模经营得以实现,推进经营效益。为了防止农民将卖地的收入在短期内用光,各方都应为失地农民的未来生活和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地方政府和土地开发商应共同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把一部分土地收入拿出来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基础账户,并纳入地方统一的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统一管理,为失地农民建立应有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3、按国民待遇原则,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我国城市已经基本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比较薄弱,农民实际上是游离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边缘群体,这是缺乏社会公平的。依据现有条件,我们有选择有重点地展开,分步走,先解决眼前的困难,逐渐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二)建立平等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体制,要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建立问责机制,公共财政支出应做到城乡均衡发展,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确保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和基础设施等的投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按现代城市要素建设小城镇

农村城镇主要是指县辖镇和农村重要中心城镇,在城镇的发展布局和规划上要按现代城市功能和城市观念来建设,使小城镇具有现代城市的功能。城市在现阶段最为突出的是为生产服务的功能,其中包括市场功能、信息功能、金融保险功能、通信功能等。这意味着建设城市不

仅仅是建设居住环境,其首要内容是功能建设、市场建设。在城镇建设中,要把农民纳入到规划中,公共基础设施应作为公共品或准公共品加大投入,适度扩大城区规模,提升规模效应,并及时推动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革,促进现代文明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传播和确立,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生活。

(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民就业能力和文化素质提高都必须通过教育的途径来实现,政府、社会等应担负起这个责任,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提供更多的面向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从组织上、制度上和机制上进一步确保教育培训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农民也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身的不足和缺陷,要善于抓住机遇,不断超越自我,积极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劳动技能,适应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

(五)优化产业布局

优化产业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体系不断优化。随着产业布局的优化和产业的聚集,农村小城镇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改变,城市文化对乡村的影响加大,农村地区的城市性会显著提高。在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在劳动收入、劳动环境、居住条件、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差距,让农村居民能够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从而达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

总之,农民市民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其目标就是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享受城市文明生活、公平享受公共物品的权力等。因此,我们必须有效增加促进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制度供给,突破农民自身素质束缚,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城乡融合,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下载“三化”联动 协同发展 ——对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化”联动 协同发展 ——对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