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选调生录用考试申论2009[定稿]

时间:2019-05-12 13:5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选调生录用考试申论2009[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选调生录用考试申论2009[定稿]》。

第一篇:山东省选调生录用考试申论2009[定稿]

2009年山东省选调生录用考试《申论》试题

材料一:

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双脚就踏上了黄河岸边这块土地。他用质朴和真诚赢得了村民的拥护。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的孟帅是一名选调生,2004年,他来到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镇曹家圈村,用自己的坚毅和执着追逐着青春梦想。

执着

到村后,孟帅被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官”生涯开始了。

曹家圈村是一个只有355口人的小村,依临黄河,位置比较偏僻,经济贫困。进村不久,村委会换届选举任务就摆在了他面前。

他介绍选举情况,村民们却说:“小孟你讲得挺好,也挺对,但是村里无论选谁不都一样?都是吃喝,都是糟蹋老百姓。”从村民的话里,孟帅知道,老百姓的心凉了。他很清楚,再选不出一个好班子,这个村会一直衰落下去。

可是选一个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村委谈何容易!几天走访,孟帅隐隐感觉到了选举背后巨大的障碍和沉重的压力。

由于各家的“主心骨”白天要进城打工,孟帅决定晚上挨家挨户走访。大冬天,不到8点村民就关门闭户,早早熄灯了。孟帅只好先从亮灯的农户入手,逐家逐户做村民的工作。开始,孟帅吃过闭门羹,遭过训斥,甚至被狗将棉衣撕了个大口子。可他抓住一切机会和村民沟通:“我是镇里下派包村的,咱们村这么穷,我和你们一样着急。要改变这个现状,必须选出一个称职的村委会班子,我们一块想想办法!”

就这样,一个月下来,孟帅跑遍了所有村民家,对思想上转变不过来的,跑三趟、五趟是常有的事。有时谈完话已是深夜了,孟帅还要赶回十余里外的住地。手冻裂了,满是血口子,疼得握不住车把,但想到取得的进展,孟帅的心里热乎乎的。

那是一个让人“意外”的日子。本来被镇政府列为五个“问题村”之一的曹家圈村,投票率却史无前例地达到100%,村民们第一次选出了自己满意的“村官”。结果一公布,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村民们燃起了庆祝的鞭炮。

真情

孟帅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贫困家庭、致富门路、邻里纠纷等“道听途说”的人和事儿。

小本子上记录着这样两位老人:一位叫赵光水,70岁了,一生未婚,非常孤独。老人脾气倔强,说话心直口快,与以往的村干部关系紧张,因此五保户政策一直没落实。孟帅就主动找老人聊天、拉呱,在与老人的接触中孟帅发现他心地善良,只是过于封闭,不愿跟大家交流。为使他和村民们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孟帅就请他到村活动室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老人工作非常负责,把房间和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逐渐地,老人得到了两委和村民的认可,在村集体没有收入的情况下,村委会也很积极地落实了老人的五保户政策。

另一位是90多岁的荣秀山老人,常年卧病在床,家徒四壁,破烂不堪,生活窘迫。去年春节,镇上发给孟帅一桶油,孟帅就给老人送了过去。从那以后,孟帅经常从镇上给老人捎些营养品。去年中秋,村里走访困难户,老人对村两委的成员已经叫不上名字来了,可一提起孟帅,老人却落泪了。

参加工作后,镇政府发过3次过节福利,可孟帅除了给家里拿过一次木耳外,把东西都留给了这两位老人。

扎根

曹家圈接纳了孟帅,孟帅也彻底地融进了曹家圈。曹家圈发展的蓝图正逐步展开,跟村民们一样,孟帅的心中也澎湃着愉悦和激动。他在日记里写道:曹家圈很美,垂柳依,白杨绿,稻花飘香,一片江南好风光„„孟帅最喜欢到河边看夕阳下的黄河和柳林。他说:“我从没去想作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我愿做黄河岸边的一株柳,只要需要,无论多么贫瘠的土地,都能深深地扎根进去,生长出来。”

材料二:

福山区人民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是近几年来活跃在烟台市反渎系统中的优秀集体。在这个仅有三人组成的集体中,有一位不让须眉的女检察官。她,就是被誉为“铿镪玫瑰”办案高手姜春燕。

姜春燕1997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当时正逢福山区人事部门和检察院到学校选调当年的优秀毕业生到检察机关工作。在大学表现突出的她,被检察机关选中。从此,这个执着认真的大学生就和检察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她十一年的检察人生也见证了这朵铿锵玫瑰从稚嫩幼苗到绚烂绽放的每一个瞬间。

扎根办案挑战自我初到检察机关,姜春燕被分到批捕科工作,在办案的同时,她还兼任科里的内勤。在老同志的帮助下,她

很快适应了刑检工作,不到一个月就可以独立办理案件。在批捕科工作时,她就在烟台市办案比赛中获得了“优秀办案人”称号。2004年1月,院里进行岗位调整,姜春燕被调到反渎职侵权局工作。到反渎局后,这个有着优秀办案传统的集体让她感觉到了压力。由于刑检工作与自侦工作的办案方式和思路不同,她在开始阶段很难适应,一段时间内对如何侦查案件和进行预审没有清晰的思路,常常有不知所措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姜春燕没有退缩,她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办案第一线,就没有理由做一棵点缀花朵的小草。于是,她不畏艰难,认真学习,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很快就适应了反渎工作。从2004年至今,反渎局共办理各类渎职侵权犯罪案件14件20人,她参与了所有案件的侦查和预审,其中80%以上是有影响、震动大的大要案。如某公安局刑警大队长张某和中队长范某放纵重大案犯的玩忽职守案,某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大队长包某玩忽职守案,某法院法官栾某滥用职权、受贿案,某公安局毛某等四人非法拘禁案,某公安局刘某等三人刑讯逼供案等。特别是在办理某公安局刘某等三人刑讯逼供、造成被害人上肢丧失知觉一案,该案在当地影响较大,被害人家属多次上访。涉案犯罪嫌疑人之一的刘某是刑警队长,反侦查能力极强,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抱定了要和检察机关顽抗到底的决心,而这个案子市院指定管辖由福山区院办理,且案件在接手之前已经被其他单位立查过却没有突破。面对这样的犯罪嫌疑人,面对这样的僵局,姜春燕和其他办案人员积极分析案情,商讨侦查策略,采取利用其他犯罪嫌疑人之间互相猜忌的矛盾心理,奋战三天,终于使犯罪嫌疑人认罪,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正是这些大要案的磨砺,才把一个对自侦业务了解不多的门外汉,历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反渎检察官。深植业务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自侦案件的侦查员,姜春燕深知必须像植物一样,只有把根深植在土地里汲取养分,才能最终迎来芬芳。

为了使业务水平迅速提高,每办完一起案子,姜春燕总是认真总结办案经验,及时纠正办案中存在的问题或漏洞。她总结的办案经验在全市乃至全省检察机关反渎系统中都被宣传推广,她撰写的《提高反渎干警侦查突破案件能力的做法》、《查办行政执法人员渎职侵权犯罪案件技巧》、《强化渎职犯罪检察职能努力提高渎检案件判决率》、《福山区院自行收集案件线索的做法》等经验材料被市院介绍推广,有的还被编入全市反渎干警培训教材,特别是她撰写的《以“六字”破“三难”成功突破司法人员渎职犯罪案件》,在2007年省院召开的全省第六次反渎工作会议中作为经验介绍。2005年,省院给全省较大的分市院分配撰写反渎重点罪名证据标准的调研任务,她负责撰写《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证据标准》,仅在两天的时间内,她就完成了这篇近万字的调研材料。凭着认真的态度、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她的这项成果受到了省院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被推荐给高检院有关部门。

姜春燕不仅办案是能手,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起到了骨干作用。由于上级院要求自侦部门在办案中进行同步录音录像,福山区院在全市率先实行了这一制度,这就要求办理的所有案件都要对法律文书和讯问、询问笔录进行微机录入。由于反渎局仅有三人,这项任务就落在了姜春燕的身上,从2005年起至今,反渎局所有的案件讯问、询问笔录和法律文书均为打印件,而且这些文件95%以上都由她一手完成。福山反渎局率先在全市自侦系统实现了笔录打印化,姜春燕又总结了自己在实行打印笔录及文书制作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对这项工作的许多合理化建议,在全市会议上得到推广介绍,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特别是省院要求实行网上办公办案后,她不仅要完成实际办案工作,还要在网上完成所有案件的流转工作。在系统软件不健全的情况下,姜春燕仔细学习使用说明,对照培训录像每一个步骤进行研究,最终完全掌握了软件的使用情况,并能熟练地进行网上办公办案,真正成为各项工作中的多面手。

沉淀心智厚积薄发

工作要靠不断地学习积累才能进步,姜春燕在长期的工作中深刻感悟到了这一点。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她在2005年积极报考了在职法律硕士,并且利用业余时间和办案间隙认真学习各门课程,特别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她利用在大学里学习的有利条件,研究学习了渎职犯罪案件的相关知识。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她选择了与自己办案工作密切相关的题目《玩忽职守罪的法律适用及其完善——中外经验及其借鉴》。在学习和工作的双重积累中,她顺利完成了近3万字的学位论文,并通过了论文答辩,同时,姜春燕还认真学习各类反渎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研读了大量相关案例。在最新的反渎职侵权案件立案标准出台后,她对新立案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学习,并在全市反渎系统举行的相关知识竞赛中,和其他两位同志一起努力,一举夺得全市第一名,为院里争得了荣誉。

倾情奉献无怨无悔

在上大学期间,姜春燕就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手持正义之剑的执法者,而做一名检察官,正是她无悔的人生选择。

战斗在反渎一线,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就是对一名男同志而言,工作强度也不算小。但姜春燕在工作中

从没有叫过苦喊过累,从不计较得失。2007年办理某公安局刘某等三人刑讯逼供一案时,她和其他二名同志一起冒着酷暑,连续奋战,终于突破案件。在办理某公安局毛某等四人非法拘禁一案时,她和其他同志又顶着严寒一起连续奋战,有时一天就要找十几名证人,并且连续做笔录,她从不叫屈退缩。她不但参与办理每一起案件,还兼任局里的所有内勤工作。2007年省院检查组下基层院检查各项工作时,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姜春燕在办公室里彻夜加班整理卷宗档案,保证局里的各项工作都没有漏洞。省院领导检查后对她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检查组对她装订卷宗的评价是:“我们找不出毛病。”

正是她如此倾心忘我的努力,才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好成绩。她所办理的案件,都被法院以渎职侵权罪名判决,有罪判决率达到100%;她所在的反渎局已连续四年被评为烟台市检察机关先进集体,并在2007年被省院授予“全省十佳反渎局”;她个人也两次受到市院嘉奖,2007年又被市院评为“优秀侦查员”。

姜春燕——这株成长在检察沃土中的铿锵玫瑰,正凭着对人民检察官的不懈追求,绽放在共和国的检察战线上。材料三:

1998年夏天,阎冬梅从扬州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毕业,被安排至仪征市公安系统工作。她人生的第一站,是城北派出所,她所从事的具体事务是基层派出所最基本的户籍、财务、档案等内勤管理工作,看似普通、琐碎的工作,阎冬梅没有按部就班地做下去,她发现每周五天的工作制适合于机关事业单位和本地人,但对于一些在外地工作或在外打工的人,想利用双休日时间回来办理户口迁移、户籍证明等相关手续就不够方便了。工作最初的一年里,阎冬梅关照派出所值班人员:如果休息日有人来派出所办手续,等得急,你们给我打电话,我就来,没关系!1999年7月起,阎冬梅在全市基层派出所首家推出“星期天便民服务日”,从此后再也未中断过,辖区内的居民星期天也可以来派出所办事了!而阎冬梅首创的这一做法,目前已在仪征真州、新城、新集、马集等城区或近郊派出所推广开,并一直被坚持。

2003年9月,阎冬梅回城北派出所担任副指导员,分管户籍、内务和一个社区,协助指导员抓队伍管理。当时曹山派出所刚刚并过来,两所合一,人员多,年轻人多,大家思想活跃,有民警忙于日常事务的处理,疏于内务管理。针对这一情况,阎冬梅在所里设立“内务曝光台”,每天上午召开晨会时向大家反复强调:事情增多了,但派出所的对外形象、我们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不能丢!所里的许多老同志是阎冬梅刚进公安机关时的“师傅级”人物,有人认为阎冬梅“新官上任三把火”,说说而已。但从设立“内务曝光台”的第一天起,阎冬梅就动起了真格的,从接处警不规范到着装不整洁等等,列出了三四条,严重的,指名道姓,大家这下子严肃对待起来,认真对照规范要求,自我检查。每天公布的“曝光”内容逐步减少,只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内务曝光台”就成了“空白板”,而随后的10月12日下午,省公安厅黄明厅长在事先不通知的情况下,带领政治处的一班人来仪征公安局城北派出所暗访,对暗访结果给予了高度评价,那是一个休息日,天上飘着小雨,阎冬梅正在所里准备一份材料。城北派出所的好经验好做法,在次年4月举办的全省派出所所长、刑警队长、交警队长“三长”培训学校以及其他场合,黄明厅长多次予以高度赞扬,并要求省警官学院管理系傅冰钢教授专门来仪征到城北派出所实际调研,把城北派出所的经验作为一个成功典范在更大的范围宣讲。

当年一块儿从大学毕业的同学,大多当了人民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青春,而自己,穿上一身警服,英姿飒爽,阎冬梅一开始自我感觉无疑是很好的,但走上实际工作岗位之后,繁琐、重复、单调的内勤工作一下子让她没了新鲜劲儿。甚至有老民警对她说:你这内勤工作,一个初中生跟班一个月,做得不一定比你差!阎冬梅陷入了思考:组织上这样安排我,是让我从最基本的业务锻炼起;城北派出所是全国一级派出所、全省优秀派出所,组织上能把我放在这样优秀的平台上锻炼,正说明了组织上对我的信任与期望;我所做的工作虽然平常、程序化,但对群众却是十分重要的;我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也许无数次,但对群众,也许这辈子能进派出所办事也就一两次,这一两次我的工作态度就是公安机关留给对方的印象„„正因为大家都在做、都能做,所以我要做得最好,做出特色,做出新意来!阎冬梅成功战胜了第一次心理落差。

2007年1月,阎冬梅经组织上推荐,参与仪征市陈集镇人民政府副镇长职位选举,成功当选。一个从小到大生活在城里,自己、爱人双方大家庭中连农村亲戚也很少有的女同志,现在一下子来到乡镇工作,阎冬梅多少有点不习惯。工作的环境变了,工作的对象变了,工作的条件变了,工作的内容变了,工作的节奏变了„„唯一不变的是阎冬梅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当年年底,政府班子换届选举,到基层工作一年时间不到的阎冬梅,以得票排名第二的支持率再次成功当选为副镇长。经过这次考验,阎冬梅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比起在公安部门,到乡镇工作使我对农村人口的艰辛与不易有了更深切的感触,在工作中我渐渐明白,农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干部!你真心为他们做事情,诚信公正地对待他们,就等于在干群关系中注入了粘合剂。两次克服心理落差,阎冬梅像是两次经历凤凰涅般的考验与“重生”,她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农村基层干部。务实、果断、高效、亲和,这成为她身边人所共知的工作作风。

在陈集镇,阎冬梅主要分管教育、卫生、科技、计生等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事之一,农村改厕是令许多分管干部头疼的工作之一,就连一些村干部,对这项工作也不够理解:管天管地,哪管得了人家尿尿屙屎放屁!这么多年的习惯„„但阎冬梅没有被困难吓倒,她让村干部带着自己,一户一户上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这个大学历史专业本科生、省委党校区域发展和社会学研究生学历的年轻女子,也学会了“茅厕靠厨房,苍蝇两头忙”这样的群众语言,推心置腹向群众宣传农村改厕“三格式”化粪池的好处。首次上门,许多群众不认识走在村干部前面的阎冬梅,会热情地招呼:“这丫头来干什么?坐下子!”五六月农忙,随后农闲,也是天气最热的时节,阎冬梅没有守在空调间里,走村入户忙工作。2007年,陈集镇农村改厕任务完成率在仪征11个乡镇、两个办事处中排名第三;2008年的任务数要求9月底完成,7月底、8月初陈集镇便全面完成。同时,教育上,陈集中学2007、2008年高考上线人数分别完成市局下达任务数的292%和187%,初中部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数由2006年的“光头”变为2007年的6人、2008年的13人„„全镇6所公办学校,每所学校每个学期阎冬梅至少要上门八九次。到陈集镇上班的前两周,她抽空跑遍了所有的村部;随后又利用两天时间,集中把学校跑了一遍。2007年,阎冬梅分管的陈集镇科技工作被评为全市二等奖。一点点、一滴滴,像一粒粒果实,在阎冬梅走过的路途中,在她留下的一个个脚印里,生根、发芽、开花。

(三)申论要求

1.作为初到基层的选调生,有一段的不适应期,根据材料一孟帅的材料,谈谈在基层工作怎么打开工作局面。

要求: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条理分明,字数掌握在300字左右。(7分)

提示:第一,抓根本,就是班子建设。利用选举机会,做细致的工作,选出好班子。第二,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第三,从小事做起,扎扎实实做实事,解决一些贫困家庭、致富门路、邻里纠纷问题,赢得村民的赞誉。第四,扎根农村的精神和追求。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在下派工作岗位上,如何做好“敬业和精业”这篇文章。

要求:有针对性,可行性,详略得当,字数在400字以内。(8分)

扎根基层,摆正心态,是敬业精业的心理准备。

服务民众,无私奉献,是敬业精业的切入点。

不断学习锻炼是敬业精业的基础。

创新工作,力争上游,是敬业精业的目标。

扎实的作风,严格的要求,是敬业精业的风格。

3.以“也谈基层工作中的‘干头’和‘奔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在900字左右。(35分)

团省委选调生、济南市槐荫区下派干部孟帅的事迹,克服不适应,在基层打开工作局面。这就是干头的内涵之一;烟台市“十佳女检察官”姜春燕和江苏省仪征市陈集镇副镇长阎冬梅两位选调生在基层做好“敬业”和“精业”的事迹是干头的内涵之二之三。

奔头,就是都能在基层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都得到了民众和上级的认可,都是自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要侧重于基层干部自身如何有奔头有干头,来归纳出奔头与干头的关系: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就是奔头,就是干头的基础;敬业精业就是干头,就是为新的奔头打下的基础。

有“干头”,不只是针对基层工作,也是做任何工作都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包括那些更多仍工作在农村的乡、村干部。做任何工作,都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需要精业、敬业。支撑“干头”的是: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优异成绩,实现自身价值,有良好的“奔头”和成果。假如没有“奔头”,“干头”是坚持不了多久的。“没有伟大的愿望,就没有伟大的天才”,希望在前头,行动有劲头,工作才会有“干头”。

“奔头”也是奋斗、进步目标的具体化,它能促使人们在进取中创造业绩,获取成果,享受快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倘若一定要问我青年应当向怎样的目标,那么,我只可以说出我为别人设计的话,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不可否认,现实中有些领导只要求部属如何如何干工作,而对其个人生活等现实问题则考虑得不够,一旦提个人哪怕微小的要求,就被认为“思想落后”。这样只让人有“干头”,不考虑其有没有“奔头”,是难以点燃希望之火的,“干头”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有“干头”源于有“奔头”,有“奔头”促进有“干头”。从上级领导和组织不笨的角度讲,让长期在基层乡村一线艰苦奋斗、努力工作的优秀乡、村干部政治上有“奔头”,生活上有盼头,具有导向性的意义。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就应当多从制度、机制层面上予以考虑。热情肯定、格外珍惜基层干部有“干头”的精神,创造条件多为他们谋些“奔头”,就会使其在希望中工作,愉快而出彩,创新而有为。

第二篇:山东省选调生考试申论真题及参考

山东省选调生考试申论真题及参考范文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 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 40 分钟,作答 110 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材料一:

福建省 2007 年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大会 2 月 3 日在福州举行。在大会现场,记者接触了不少毕业生、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及政府人事单位负 责人,大量的信息表明,今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早上九点,记者看到,会场人潮涌动,一些热门单位前面排起了上百米的长 龙,有的招聘人员桌子上已垒起了上百份简历。“这次单位准备招聘 10 个人,已有近千人前来问询,初步符合要求的就有几百人。”阿拉丁计算机国际认证培 训中心的陈晖说。

闽江学院数学系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毕业生小蔡说,就业压力相当大,“班 上 48 个同学,目前只有一个签了单位。”身为女生的她还担心单位存在性别歧 视,“网上报道说近三成单位不要女生。”

为了就业,不少毕业生降格以求。福建农林大学电子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张陈 生说自己不介意到边远地方去,起始薪水 1000 多也能接受。“先好好锻炼锻炼、提升能力。”

陈晖连续 4 年参与了单位招聘工作,她说,“以前大学生一来就问工资多少,福利好不好,在哪里上班。现在基本上问的都是工作范围、工作性质、什么时候 可以面试。”

“早上7点多供需见面会场外就聚集了上千名学生。”福建省人事厅厅长丛 远东说,2007 年福建的大中专毕业生预计达到 21 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近16 万人,较 2006 年净增 4 万,加上历年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数,就业形势严峻。

丛远东认为,学生就业难的表现和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这几年高等教育的 发展,高校毕业生大幅增长。当前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任务仍然 很重,城镇新增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 2007 年高校毕业生增量多、压力 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目前公务员、事业单位处于减员控编阶段,国有经济在原有经济、产业结 构上难以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大量接收毕业生存在 一定困难,而新的经济组织和基层就业渠道尚待拓宽,尚待社会的认识和接受。” 丛远东说。

中国海峡人才市场法人代表林国樑说,相对于本科生,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更难。一些单位仍然存在学历偏见。有些大中专生即可胜任的岗位也非本科生、硕士生 不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说,“学历高些总是好的。毕业生这么多,不怕找不到高学历的。”

福建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处长陈达辉说:“社会上就业观念调整相对滞后,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

记者发现,大学生就业难,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很多家长择业观念仍然比较 传统和保守。一位陪小儿子来找工作的陈姓家长说,“现场走了三四圈,没什么

大单位、好单位。状况一年比一年差。”他说,“小企业一个月几百块钱,孩子 怎么能过去?”另一位孙姓家长说,“肯定要找稳定一些的。

陈达辉分析,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高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与市场需求之 间的衔接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经济欠 发达地区人才紧缺,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民办学校、独立学院毕业生规模迅速 增长。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对于民办学校、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考察与认识还需要 一个过程,可能成为新的难点。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一些地方和学校,还存 在着差异。

丛远东告诉记者,要破解就业难,必须凝聚合力,在“灵活就业上下功夫”。他说,以前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口号喊得多,实际支持不到位。现在要切实梳 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种种困难,“如何办理手续、搜集市场信息、进行市场定位、筹集资金等,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鼓励和扶持的具体实施办法。”2006 年福建

灵活就业的毕业生数为 2115 人,与 2005 年相比增加 1284 人,提高了 1.5 个百 分点,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建立健全就业见习制度。丛远东说,去年《福建省省级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一些地市开始建设见习基地,今年要扩大规模,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此外,“政府要为一些服务买单。”丛远东说,政府要制定对毕业生就业提 供免费公共服务的人才中介机构给予经费补贴的具体办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要认真研究制定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办法,在就业推荐、转向技能培训、困难补助、助学还贷等方面提供帮助;抓紧出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等,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而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应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丛远东说,通过重点就业项目,带动和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社 区、面向欠发达地区、面向非公经济组织和单位就业。在继续实施“选调生计划” 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基础上,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 扶”计划。

据丛远东介绍,2006 年福建组织实施了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

募了 217 名高校毕业生到福建 7 个设区市的 47 个县(市区)乡镇从事支农、支 教、支医和扶贫工作。福州、厦门等地也着手实施本地区的“三支一扶”计划,取得良好效果。

材料二:

新华网济南 1 月 4 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张晓晶郑天虹张琴)眼下用人单 位的大学毕业生招聘会异常火暴:从一双双期盼的眼神,到四处散发的求职简 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

人才市场信息显示,有的公务员岗位是 40 个大学毕业生录取一个;而有的 用人单位却抱怨说,招聘到满意的员工不容易。那么究竟是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还是用人单位的要求太苛刻?

日前举行的 2007 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上,出现了惊 心一幕:会场的两扇玻璃门被汹涌的人潮挤倒,电梯也被挤变形。当天,只有 200 多家单位前来招聘,却吸引了 3 万多名大学毕业生应聘。

目睹此情此景,人们颇为疑惑:大学毕业生真的过剩了么?山东皇明太阳能 集团公司董事长黄鸣对记者说,这种过剩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企业招人

比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还要难。该集团公司每年都有几百个专业性、基础性的岗位 空缺,却没有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干。

浪潮集团人力资源部招聘主管孙一说:“大学毕业生人数虽然多,但符合企 业要求的人选太少了。企业每年要接收 6 万多份大学毕业生简历,只能在其中挑 出三四百个人,说百里挑一一点也不过分。”

孙一说,每年对新员工的培训都要从讲规则、守纪律这些最起码的礼仪开始。有些新员工在大庭广众之下玩游戏,用办公电话煲电话粥,上班第一天就迟到,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另外,有些大学毕业生虽然成绩很好,但不会动手操作,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会拆装电脑,打开电脑甚至分不清哪是主板,哪是CPU。

有一年,皇明集团公司招聘了 500 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因为受不了在一线 磨练的艰苦,先后走掉了 300 多名。黄鸣说:“其实,这些岗位上升空间很大,是企业培养中高级管理者的必经步骤,没有企业会傻到„花金子价买馒头吃‟。只可惜,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从基层干起,或者因为吃不了苦,等不到那一天。”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鹿立说,西欧国家适龄青年高校入学率都在 35% 以上,但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就业难。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录取率达 21%,与我 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大П弦瞪坎⒉还!?/P> 据他分析,一些大学毕业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主要原因是个人素质达不到 用人单位要求,又好高骛远不愿选择基础性岗位。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像 两股道上跑的车,产生了结构性错位。

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仍在年复一 年地重复昨天的故事:书包越来越重,眼镜越来越厚,考题越来越难……“减负” 好像成了过时的词汇。

据调查,今年北京小学升初中考试的激烈程度让人咋舌,有的中学要加试 “奥数”,还有的要求达到公共英语二级水平。上海有的小学生为增加升中学的 择校砝码竟考到了 41 个证书……然而,学校教育层层选拔出的所谓“精英”,真的是市场所需要的吗?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攀峰说,在基础教育阶段,如果学校片面追求分 数,将会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艺术审美、劳动技能等项教育内容的 明显削弱,不利于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及人格观念。

王攀峰指出,一些学生走向社会后,其人文素养不足就会显现出来。比如,不善与人沟通相处、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公德与公益意识差、缺乏生活理想等,这些问题会成为就业道路上的重重障碍。

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尖子生”和“好员工”的标准竟然大相径

庭。东北大学东软信息技术学院毕业生小吕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连续 多次获得奖学金、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然而在求职面试中却屡屡碰壁。

这位尖子生对记者说:“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是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尖子生,走出校门才突然发现这一切全变了,有种当头一棒的感觉。”

如何理解用人单位的选拔标准?孙一认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既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学校只教会了学生考试拿高分,但 没有教给学生如何吃苦耐劳,与人合作。“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培训来弥补,所以 我们宁愿招一个在街头发过传单、体验过生活艰辛的中等生,也不愿意招一个所 谓的名校尖子生。我们录用人员的标准是:第一诚信务实,第二身体健康,最后 才是专业技能。”

广州越秀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徐先生介绍:“去年招了一部分名牌大学毕 业生,他们到企业的第一项任务是写一篇关于酒店行业的调查报告。结果相当一 部分人是,网上抄一点,图书馆查一点,基层报告看一点,如此拼凑,甚至一些 关键性数据也是闭门造出来的,这种态度令人失望”!

皇明集团董事长黄鸣介绍,该企业每年要对新录用的大学毕业生从头开始培 训,这一套培训下来,他也成半个校长了。学校培养的人才到了企业还要回炉、加工,这实际上是对学校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学校选拔学生是一类标准,用人单位选拔学生是另一类标准,这种状况让学 生及家长如何适从?

2007 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 495 万人,比 2006 年增加 82 万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有 2600 万名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有关专家指出,学 校培养人才的标准若能与市场需求接轨,这将形成庞大的人力资源,否则有可能 成为社会的包袱,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教授袁祖望指出,教育的效应是滞 后的,一个人能否成才,需要在他工作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才能考量出来。只用 考试分数作为评判标准,不利于发现和培养有个性、创造性的人才。

袁祖望认为,教育不是看今天怎么样,而要看将来对社会的贡献。教育的目 的只为了考试,实际上是杀鸡取卵,不符合教育的本质,也忽视了市场需求。

还有的专家指出,目前学校所谓的“择优录取”,实际上是择学生分数之优 录取,而分数之外的成绩往往不被重视。这种“一分遮百丑”的录取办法看似精 确,但对学生的评价很不全面,也不公平。大学毕业生不受市场欢迎,折射出学 校教育评价标准的错位。

据了解,山东省潍坊市中考已实行学业水平考试加综合素质评价,将道德素 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 力等 6 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改变了“一分遮百 丑”的状况。

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对记者说,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应该从“唯分数 论”转变到对学生素质综合考查的轨道上来,搭建起学生全面发展的“立交 桥”。只有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接轨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才能破解。

材料三: 月 4 日,距离政府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政策实施已有 4 个多

月……2006 月 1,中组部等 14 联合发出通知:9 月 1 日后仍未就业的应届毕业 生,可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人事部门应 免费提供专门就业服务,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还可享受 税费减免及小额贷款政策。民政部门还要给短期内无法就业、生活有困难的毕业 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1月 4日,河北省承德市就业服务局职业介绍中心副主任佟彦春透露,从 2006 年 7、8 月份举行的两次招聘会统计的数字看,约有3000 多大学生目前尚处于 失业状态,而注册登记的人数还不到 1/10!

2006 年 9 月,该中心曾组织开展过大学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当月,一度有近300 名大学应届毕业生注册失业登记。此后,前去注册的就寥寥无几了。

政府就业援助在石家庄市同样遭遇“寒流”,2006 年 9 月 1 日至 11 月 20 日,仅有 3015 名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其中,大学毕业生仅占 44.7%。而整个 河北省,也只有不到 5000 名大学生办理失业登记。

为帮助大学生就业,河南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除办理失业登记外,还规定:登 记失业的毕业生,不但可免费享受职业指导、就业推荐,还可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或就业见习。对希望参加创业培训的毕业生,劳动部门还将为其提 供创业培训。

然而,在郑州市职介中心,负责失业登记的同志介绍,政府启动“大中专毕 业生专项就业援助”以来,到去年 11 月初,还没有应届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甚至来咨询的都少得可怜。

此前,郑州市劳动保障部门曾在 7 月中旬推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可申请低 息小额担保贷款”、“登记失业大学生免费职业技能培训”,9 月份,郑州市民 政部门又面向生活困难的未就业应届毕业生推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援助”,但 均遭到冷遇。

在 2006 年河南省秋季人才交流会上,刚从郑州大学商学院毕业的吴国华早 早就赶来了。小吴从去年底就忙着四处投简历、找工作,各种招聘会跑了不少,可一直没找到满意的单位。即便如此,他也从没打算进行失业登记或申请低保。“大学刚毕业就失业,无颜见江东父老。”

大多数大学生都表示,进行失业登记太“丢面子”。“一旦办了失业证,也 就意味着成了失业人员,而失业和待业是两个概念,宁作待业人员也不作失业人 员。”河南大学法学院的小赵这样对记者说。

大学生对政府就业援助不“感冒”,只是因为“面子”和“难为情”吗?河

北科技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毕业生说,自己不存在失业问题,“不进行失业 登记,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对工作不满意,或者不合适!”有相当数量的毕业 生认为,“就业难”,难在找不到薪水高、发展空间大、升职前景好的“好工作”。此外有很多大学生认为,登记失业后劳动部门推荐的就业岗位、提供的培训项目,多是面对下岗职工、外来打工人员的,很难有“满意”的职位。“读了几年大学,去做家政,我不干;计算机都过三级了,参加初级培训也没什么用。”一位大学 生说。

河南大学一名大学毕业生说,他们班至少还有 1/3 的人没落实工作。“我 们也希望获得就业援助。但符合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培训项目还很欠缺。”至于小 额贷款,“对没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短期内实现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很 小”。

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职业指导专家认为,大学生“冷对”就业援助,折射了大学生当下不成熟的就业心态。

这位专家表示,劳动部门提供的职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帮助措施,都是结合就业援助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的。比如,大学生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机构;大学生申请小额贷款,劳动部门也可根据需要邀请创业指导专家为其提供帮助。

“在我们中心注册登记的学生,目前已有 30%找到了工作。”佟彦春说。“是否登记失业,主动权在学生个人。随着就业服务的日渐完善,„想得开‟ 的毕业生会逐渐增多。”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处刘建民认为,为大学生 办理失业登记也有利于政府掌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以此制定相应的福利、保

障政策。他相信随着相关政策不断健全完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接受失业登记 的。

河南省社科院有关专家指出,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要冲破“刚毕业 即失业”的困境,就必须放下架子,抛弃“宁待业,不失业”的观念,把就业需 求与政府就业援助有效“对接”。

“建议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正视„失业‟,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帮助,早日找到理想工作!”这位专家说。

材料四:

新华网长沙 12 月 19 日电(记者侯严峰、王研)当前正值大学毕业生找工作 的高峰期,全国不少地方招聘会开得热热闹闹,但其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令人担 忧:有些单位,为求职者设置了诸如性别、年龄、相貌、学历、户籍、经验等形 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就业门槛。

近日“反就业歧视研究课题组”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 85.5% 的人认为存在就业歧视,58%认为严重和比较严重。许多单位明确声明不要女性,借口是女性要生孩子、不专心工作;一些单位招聘员工好似选美,完全不看是否 有真才实学;在公务员招考中,相关单位屡屡提出“只限本地户口”的条件。甚 至血型不好、城市独生子女等,都成了拒绝求职者的理由。个别企业“姓裴不吉 利、姓贾有损公司信誉”等歧视性要求,已荒唐到极其可笑的地步。

更值得忧虑的是,在供求比例失衡、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这一现象有普遍化、“正当化”、“合理化”的趋势。因为用人单位处于优势,把持着话语权,求职 者面对就业歧视时很少有人诉诸法律。

就业歧视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损害了求职者的权利和尊严,有的求 职者因被歧视心灵受到伤害,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其次是破坏了社会公平,阻碍 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成为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就业平等,我国相关法律已有明确规定。如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 同而受到歧视”“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 权益保障法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法律往往没能得到很好的 执行,导致就业歧视愈演愈烈。

要消除就业歧视,需要加快立法,将有关法律中反就业歧视的宣示性条款变 成更具操作性的规范。政府部门应尽快全面清理目前公务员招考中的各种显性和 隐形歧视条款,为全社会做出良好的示范;用人单位要摒弃特权思想,树立人人平等的用人观;政府部门应建立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机制,督促其树立法制观念,依法办事。解决就业歧视问题,建立健康平等的社会就业环境,需要政府、社会 付出持久的努力。

日前,湖南省举办了首届女大学生专场供需见面会,360 多家招聘单位为来 自全省 10 多所大学的近万名女大学生提供了 6000 多个就业岗位。据称,本次专 场供需见面会涉及财务、营销、服装、经贸、旅游服务、表演、金融等许多门类。在招聘岗位中,文秘、销售、公关、前台接待等占了较大比例。尽管会场上挺热 闹,可是,一些招聘单位乱设就业“门槛”的行为,又令不少女大学生望而却步。

在供需见面会现场,一些招聘单位开出的应聘条件,引来了不少求职者的争 议。长沙一家公司招聘公关秘书一职,就把“有一定酒量”列为应聘的基本条件。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一名女大学生刚刚参加了面试,但她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把

是否有酒量作为招聘的要求,我觉得这对女性有点不尊重,难道做公关秘书,就 是来陪酒的吗?”不少参加供需见面会的人也认为乱设这样的就业“门槛”不 仅庸俗,而且涉嫌“性别歧视”。一名企业招聘主管则表示,设置这样的岗位要 求是“量体裁衣”,“即便求职者在其他方面表现优秀,但滴酒不沾,在这个岗 位上我们不予考虑。”

时下,确有一些用人单位面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由紧俏而饱和,就自视过高,提出的条件五花八门,设置的“门槛”难以逾越。比如那家要求应聘者“有一定 酒量”的公司,同时还要求应聘“公关秘书”岗位的女大学生“身高 165 公分,形象气质佳”。言外之意,不是“美女”,缺少“酒量”,就没有资格应聘。这 些招聘“条件”反映了这家企业用人方面的“霸气”,也反映了个别企业管理者

缺乏基本的文明素质。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很多,但一些企事业单位在国家就业 政策之外人为乱设就业“门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些企事业单位的管理

者看来,应聘大学生多,而单位用人岗位有限,所以就可以不顾实际,任挑任选,还可以附带许多“特殊”条件。一旦不合乎他们的“条件”,不论大学生的学业 成绩如何、综合素质如何,都一律“免谈”。更有甚者,个别单位还把招聘当作 了“选秀”“选美”,结果使得不少学有所成的莘莘学子被拒于门外,到头来单 位的人才环境也没有得到多大改善。

此外,在用人单位招聘工作上,各级政府也应当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时 给予指导。湖南省首次举办女大学生专场供需见面会,对于急需寻找就业门路的 女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湖南女子大学一名应届毕业生说,举办女生 专场供需见面会,专业性更强、择业方向更明确,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也大 多适合女生。由此可以想见,如果举办单位也给招聘单位设置一道不得人为乱设 门槛的“门槛”,规范招聘单位的招聘行为,并要求招聘单位严格按照国家政策 和单位的实际需求选择人才,那么,女大学生们一定会更加满意。

当然,企事业单位在招聘、用人方面拥有自主权,根据岗位实际提出用人条 件也是必要的。但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任何单位都应当对社 会负责、对应聘人员负责,而不应随心所欲,乱设这样那样的“门槛”,最终既 损害了大学生择业的权利,又使单位工作受到影响。

材料五:

一年一度的高校毕业生招聘热潮又到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又成了社会各界关 注的焦点。

据 11 月 20 日的《大河报》报道,在郑州市“中原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现 场招聘会俨然成了和平年代的战场。在拥挤的人群中,两扇玻璃门被挤倒,博览 中心的一部电梯,也不能应付汹涌的人流,扶手在众人的挤压下向外倾倒了。

在这几年里,类似这样火爆的场面在一个个城市里上演着。在如此激烈的竞 争压力下,月薪被越压越低,不少人连 600 元的底薪都愿意接受,甚至还出现了 不要工资先行试用的现象。前些年已经就业的大学生也同样能感受到这种压力,他们不再敢轻易跳槽,他们每天“自愿”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在搜狐网的一份 调查中,只有大约 30%的网友能坚持 8 小时工作制,甚至连周末加班都开始慢 慢成了常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报怨我们的教育体制者有之,说他们培养出来的 大学生质量太差,不符合产业界的需要;埋怨大学生个体的也有之,说他们在大 学里不好好学习,只知道谈恋爱、玩游戏。表面看来似乎有道理,但都经不起推

敲。我国教育体制在这几十年里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可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只 是最近几年才尖锐起来。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也不是今天才出现,以前毕业的大学 生也有很多人从事与自己的专业没有太多关系的工作。他们在大学期间打下的基 础知识以及在工作中的实践锻炼,可以让他们很快地适应新的陌生的工作岗位。至于大学生个体方面,固然个人在校期间如果努力学习又能重视社会实践,培养 自己的动手能力,那么他相对于其他人竞争力自然是高的,但这丝毫不能解释大 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就业困难问题。况且,谁又能说以前的大学生学习就更加刻 苦呢?毕竟他们当时的就业压力轻多了,按照“竞争理论”他们应该学习更不努 力才对。

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仅仅局限在教育体系内部是不行的,毕竟就业问题反映 的是整个社会经济方面的状况,不对我国的经济现状作出合乎事实的分析是找不 到答案的。

经济发展的内需不足问题在 90 年代后期就已经凸显出来了。按理说,中国 是一个人口大国,应该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国内市场需求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发 展的强大的内在推动力,但是这个推动力在进入 90 年代以后很快就枯竭了。于 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国际市场,表现在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 高,从 1990 年以来这项指标就在逐渐增加,今年 1 季度达到了 48%。这对一个 大国来说是极其危险又是不正常的。美国作为“全球化”的倡导者,其经济发展 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也不过 20%左右。

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增加从侧面反映了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问题,但是这 决不意味着我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很好了,不再需要进一步提高了。居住在农村的 广大农民以及城市中的底层民众,他们的生活依然很艰难,他们的生活需要相对 于现实的生产能力来说仍然是巨大的,但是这种需要并不等同于市场需求,在他 们收入低下没有消费能力的时候,这种需要只是潜在的市场需求,而不是现实的。显然,这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社会各阶层在收入水平上、财富占有上越来越严重的 两极分化密切相关的。

大资本与政治权力结合起来通过或明或暗、或合法或非法的方式对底层民众 的剥夺,是造成今天这种形势的根本原因。就以房地产行业举例来说,城市周边 土地的升值不是因为这些地方种植农业作物会更好,而是因为它具有的特殊的地 理位置。它的升值完全是城市发展的结果,而城市的发展又是全民从建国开始的 几十年辛勤劳动的结果。这种由于特殊地理位置产生的级差地租是属于全民的公 有财产,它既不属于直接在上面耕种的农民集体所有,更不属于地方政府的官员 以及开发商们,它应该成为全体人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和城市底层民众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各项事业的重要保障。但是,开发商与政府中的某些官员上下其手,再加上与金融资本的联合,把这项公有财产占为己有,这种赤裸裸的剥夺是今天 房地产行业暴利的根本原因。

这些人占有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成了富豪阶层,他们的个人消费也越来越奢侈,而这些奢侈品大多是从国外进口的,从豪华轿车甚至到小提包莫不如此,这种情 况从举办的奢侈品博览会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他们的这种消费并不能形成国内 的市场需求,对我国经济发展没有任何贡献,只是满足了他们个人的炫耀心理而 已。底层民众有物质生活上的需要,但他们消费能力不足,结果只能逐渐造成国 内市场相对萎缩越来越严重的情况。而这种消费市场的萎缩又严重限制了生产能 力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影响到就业市场。可以设想,如果两极分化不象今天这么 严重的话,我国现有企业的生产规模还会增大,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建立起来,就

业人数也会同步增长,这种增长不仅惠及农民工群体,也同样会增加大学生群体 的就业机会,因为这些企业也需要产品研发,也需要市场管理。

财富占有上的两极分化对社会生产造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整个社会生产 相对萎缩的情况下,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状况怎么能不越来越困难呢?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国际资本以越来越大的规模进入内地,在初期这种 资本进入也许对缓解当时我国经济建设资金不足起了一些作用,但它的影响很快 就超越这一点了。

各地方政府在对外招商引资的竞争中,对外资的优惠政策越来越丰厚,从审 批、用地到税收等等各个方面,在与内地企业的竞争中长期在政策上处于优势地 位,再加上这些国际资本相对于内资来说实力更为雄厚,市场运作经验更丰富,造成内资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一个个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甚至国家安全 都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被外资击垮(当然这只是原因的一个方面,那些企业领导 层的腐败、无能也是重要因素)。近几年来,国际资本更是通过“斩首”式收购,逐渐取得了相当多的战略产业的控制权。据社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我国 对外 28 个主要产业中,其中 21个产业位居前五位的企业都已经被外资掌控,而 剩下的 7 个产业,外资也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控制权。

相应地,在除了象军工、航天这些部门以外的其他许多产业中,我国基本不 掌握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控制在外资手中。而在国际竞争中同样重要的品牌上,情况同意不容乐观。这些年来,不仅我们自己的品牌没有成长起来,而且自主品 牌在外资的进攻下,处境越来越糟糕。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随着合资而消亡了,即使有部分本土品牌仍然屹立不倒,也与昔日的灿烂辉煌不可同日而语。国务院 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白津夫举例说,作为引进利用外资最多的地区,江苏 这几年来每年却有十几个国内自主品牌消失,自主技术也被屏蔽、被限制,对国 内市场资源的控制力不断下降。

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不核心技术也没有自主品牌的情况下,唯一可 以利用的就只有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了,于是走上了加工贸易的依附型道路。我国今年五月份的对外贸易中,来料加工型的产品占到了 55.2%。这一系列数 据显示,我国经济的对外依附型结构已经形成,在这样一个结构里,产业利润大 量外流,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据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介绍,由于我国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导致广

东货物贸易出口处于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地位。例如,广东是我国 DVD 出口大省,但是每出口一台 DVD 仅售 39 美元,却要向国外公司支付 19.7 美元的专利使用费,占成本 70%的机芯等部件均依赖进口,致使该行业尽管生产量很大,而利润却 很微薄。

据统计,目前国际市场上名牌所占比例不到 3%,但市场占有率达到了 40 %。可是,我国广东省的外贸出口产品尽管量大却无法享受品牌带来的利益,只 能采用 OEM(也即委托加工)的方式生产。出口企业中拥有自有品牌的不到 20 %,自主品牌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低于 10%是普遍现象。这种情况,使超过 90%的利润被外资拿走,2005 年珠三角地区出口鞋 21.7 亿双,出口均价仅为 2.7 美元;广东作为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著名的芭比娃娃就在此地生产,在美 国市场的零售价是 9.9 美元,可是我国企业得到的加工费仅为 0.35 美元/个,在 这 0.35 美元中包括企业主的利润,地方政府的税收和工人的工资,而拥有该品 牌的美国企业则获利近8 美元/个,差距之大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依附地位不仅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而且还压低了工人的工资,拉大贫富 差距,使国内市场需求日益相对萎缩,反过来又会造成企业生产日益依赖国际市 场,巩固依附地位,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的这种依附型产业结构会从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

首先,产业利润的大量外流,使国内市场空间相对萎缩,扩大了市场需求与 国内扩大的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进而又限制了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这种影响 的机理与前面已经分析过的贫富分化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是一样的。

其次,这种依附地位使大部分企业没有资源进行技术研发。而大学毕业生尤 其是工科学生的主要社会使命正在于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就业状况越来越 差也就不难理解了,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要么选择出国,要么进入跨国公司在中 国的分支机构。在那些已经被国际资本掌握了控制权的战略产业里,技术研发的 中心并不在中国,而在这些跨国公司的母国进行。即使有部分公司在中国设立了 研究院之类,也只能吸收一小部分特别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以笔者所毕业的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来说,我班共有 30 名同学,其中一半或 在本科或在硕士毕业之后到了国外,大部分去了美国,而留在国内的同学中,大 部分又都在外资部门工作。固然我国技术水平落后于美国,但这并不能成为他们 留在外面的理由。在具备一定的条件的情况下,这种落后局面反而会给他们提供 施展自身才华的大好机会,建国初期从国外冲破重重阻力回来的那一代老科学家 就是最好的例证。而今天的问题是,国内的企业所能提供的这样的机会太少了。单纯地对这些不能或不愿回国效力的学生进行道德上的指责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应该受到指责的不是他们,而是现今我们不合理的、不符合中国人民整体利益的 经济结构。

依附型企业所需要的不是大学生这类研发型的人才,更多的是操作型、实用 型的人才。于是培养这类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势头迅猛,就业状况似乎比大 学生还要好。例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甚至可以拿到

4000—6000 元,而同期在北京毕业的大学本科生的工资却降到了 1000—1500,个别的只有 600—800 元。在这类职业技术学院里,中学文化程度毕业生经过简 单的培训后,他们完全能够胜任大规模流水生产线上某一个具体的操作。

于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独特的环境里,就出现了象中国这样独特的社会现象。总的来说,我国大学生群体在总人口中还只占很小一部分,高等教育普及率甚至 与印度相比都还很低,可是却出现了严重的过剩现象。

这种现象不能说和我们现今的教育体制没有一点关系,也不能说和大学生个 体没有关系,但这些不是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 只有对内缩小贫富差距,对外通过自主创新摆脱目前的依附地位才有可能。在这 一过程中,大学生群体不仅是在为底层民众谋利益,而且也是在为自己寻找出路。

三、申论要求

1.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请用 500 字进 行概括。20 分。

2.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以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工作人员的身份,提出 解决的对策。500 字。或者思考政府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并说 明理由。500 字。此题 30 分。

3.针对存在的问题,以省政府的名义,下发一份通知,要求各地有关部门 做好 2007 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或者以教育厅的名义,要求省内各高等院校 做好 2007 年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1000 字,30 分。

4.从材料一到五中任意选择一个,就其中反映的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评论,写一篇 500 字的小评论。

大学生就业难的思索及建议

曾几何时,大学生这一生活在象牙塔上的特殊人群,一直是大家心目中向往 的,而如今,随着高校连续扩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大批高素质的高等人才的培养是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 经济水平相适应的。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攻坚阶段,大学生就业矛盾日益突 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 临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危险,这一情况使得大学毕业生产生严重的思想问题和心 理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据有关资料分析显示,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 400 万人,这 一规模表明了大学毕业生客观上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其次,大学生不同于一般就业群体,其对就业岗位要求较高,从而决定了新的就业岗位 的增长必须要以产业升级为基础;三是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且 形势会日益严峻;四是失业的大学生正在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当这一新失 业群体逐年累积而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时,就完全可能出现失控的局面,最 终会酿成巨大的社会风险。

从近几年出台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来看,受制于解决国有企业失 业、下岗职工一样的思维方式,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采取的特定政策措施(如失 业下岗职工群体,农民工群体,复退军人群体),其结果必然是违反市场经济对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与就业公平竞争的要求,造成就业市场与就业政策的分割及就 业竞争的非正常化。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治本之策,应当是努力创造并维护 整个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其他措施只是治标之术。因此,政府应当改变在 大学生等特定群体就业方面所采取的相互分割、头痛医头的政策取向,将注意力、财力、行政强制力等转移到努力创造与维护公平的就业市场竞争环境上来。

第一,规范劳动就业市场,强化对劳动就业的监管,消除各种不正当竞争行 为,维护劳动就业市场的公平性。在这方面,尤其应当强化对机关事业单位各种 招聘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同时强化对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用人方面的行为监察,真正消除劳动就业市场上的不规范、不正当行为,通过完善就业法制、规范招聘 程序、公开招聘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强化行政管制等手段,切实扭转劳动就业 市场的不公现象。

第二,禁止就业歧视与摒弃学历崇拜,实现所有劳动者通过公平竞争实现平等就业。国家应当尽快通过相关立法明确禁止就业歧视,通过禁止就业歧视来维 护所有劳动者的正当就业权益,并创造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同时,还应当 摒弃学历崇拜,确立以能力本位取代学历本位的人才观与用人观,尽快改造唯学 历论英雄的社会氛围。

第三,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构建能够保护各类就业方式劳动者的社会安 全网。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到非公单位就业意味着工作 与生活风险会成倍上升,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更是需要自己承担起全部的工作与 生活风险。因此,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损害大学生就业环境公平性的重大制度 因素,在这方面,单纯指责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与献身精神是不当的。在特殊时

期,国家可以建立以大学生个体为对象的阶段性失业救济与失业补助计划,但解 决问题的最后方式仍然应是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改革教育体制,强化高校责任,重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由 人才供给导向向就业需要导向的转化。国家应当将落实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放在 教育体制改革的首位,停止那些损害学校特色与束缚学生创新个性的所谓平台 课、统编教材、统一模式的培养方式,真正放手让各高校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培养 人才的个性,同时理性控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在落 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真正强化高等院校的责任,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应当成 为衡量高等院校水平与质量的核心指标。

第五,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氛围。一方面,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正确的舆论来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实践,降低家庭与大学生超过现实 情形的就业预期;另一方面,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尤其是社会团体,共同推进大学 生就业工作。

总之,在现实条件下,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实行保护政策作为治标措施仍然需 要坚持一段时期,但只有尽快为大学生参与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 环境与制度安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第三篇:2007年山东省选调生考试申论真题

2007年山东选调生申论真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 40 分钟,作答 110 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材料一:

福建省2007年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大会2月3日在福州举行。在大会现场,记者接触了不少毕业生、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及政府人事单位负责人,大量的信息表明,今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早上九点,记者看到,会场人潮涌动,一些热门单位前面排起了上百米的长龙,有的招聘人员桌子上已垒起了上百份简历。“这次单位准备招聘10个人,已有近千人前来问询,初步符合要求的就有几百人。”阿拉丁计算机国际认证培训中心的陈晖说。

闽江学院数学系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毕业生小蔡说,就业压力相当大,“班上48个同学,目前只有一个签了单位。”身为女生的她还担心单位存在性别歧视,“网上报道说近三成单位不要女生。” 为了就业,不少毕业生降格以求。福建农林大学电子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张陈生说自己不介意到边远地方去,起始薪水1000多也能接受。“先好好锻炼锻炼、提升能力。” 陈晖连续4年参与了单位招聘工作,她说,“以前大学生一来就问工资多少,福利好不好,在哪里上班。现在基本上问的都是工作范围、工作性质、什么时候可以面试。”

“早上7点多供需见面会场外就聚集了上千名学生。”福建省人事厅厅长丛远东说,2007年福建的大中专毕业生预计达到21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近16万人,较2006年净增4万,加上历年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数,就业形势严峻。

丛远东认为,学生就业难的表现和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这几年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大幅增长。当前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任务仍然很重,城镇新增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2007年高校毕业生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目前公务员、事业单位处于减员控编阶段,国有经济在原有经济、产业结构上难以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大量接收毕业生存在一定

困难,而新的经济组织和基层就业渠道尚待拓宽,尚待社会的认识和接受。” 丛远东说。

中国海峡人才市场法人代表林国樑说,相对于本科生,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更难。一些单位仍然存在学历偏见。有些大中专生即可胜任的岗位也非本科生、硕士生不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说,“学历高些总是好的。毕业生这么多,不怕找不到高学历的。”

福建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处长陈达辉说:“社会上就业观念调整相对滞后,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

记者发现,大学生就业难,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很多家长择业观念仍然比较传统和保守。一位陪小儿子来找工作的陈姓家长说,“现场走了三四圈,没什么大单位、好单位。状况一年比一年差。”他说,“小企业一个月几百块钱,孩子怎么能过去?”另一位孙姓家长说,“肯定要找稳定一些的。

陈达辉分析,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高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紧缺,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民办学校、独立学院毕业生规模迅速增长。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对于民办学校、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考察与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可能成为新的难点。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一些地方和学校,还存在着差异。

丛远东告诉记者,要破解就业难,必须凝聚合力,在“灵活就业上下功夫”。

他说,以前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口号喊得多,实际支持不到位。现在要切实梳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种种困难,“如何办理手续、搜集市场信息、进行市场定位、筹集资金等,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鼓励和扶持的具体实施办法。” 2006年福建灵活就业的毕业生数为2115人,与2005年相比增加1284人,提高了1.5个百分点,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建立健全就业见习制度。丛远东说,去年《福建省省级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一些地市开始建设见习基地,今年要扩大规模,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此外,“政府要为一些服务买单。”丛远东说,政府要制定对毕业生就业提供免费公共服务的人才中介机构给予经费补贴的具体办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要认真研究制定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办法,在就业推荐、转向技能培训、困难补助、助学还贷等方面提供帮助;抓紧出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等,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而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应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丛远东说,通过重点就业项目,带动和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社区、面向欠发达地区、面向非公经济组织和单位就业。在继续实施“选调生计划”和

“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基础上,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

据丛远东介绍,2006年福建组织实施了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 计划,招募了217名高校毕业生到福建7个设区市的47个县(市区)乡镇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福州、厦门等地也着手实施本地区的“三支一扶” 计划,取得良好效果。

材料二:新华网济南1月4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张晓晶郑天虹张琴)眼下用人单位的大学毕业生招聘会异常火暴:从一双双期盼的眼神,到四处散发的求职简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人才市场信息显示,有的公务员岗位是40个大学毕业生录取一个;而有的用人单位却抱怨说,招聘到满意的员工不容易。那么究竟是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还是用人单位的要求太苛刻?日前举行的2007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上,出现了惊心一幕:会场的两扇玻璃门被汹涌的人潮挤倒,电梯也被挤变形。当天,只有200多家单位前来招聘,却吸引了3万多名大学毕业生应聘。

目睹此情此景,人们颇为疑惑:大学毕业生真的过剩了么?山东皇明太阳能集团公司董事长黄鸣对记者说,这种过剩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企业招人比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还要难。该集团公司每年都有几百个专业性、基础性的岗位空缺,却没有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干。

浪潮集团人力资源部招聘主管孙一说:“大学毕业生人数虽然多,但符合企业要求的人选太少了。企业每年要接收6万多份大学毕业生简历,只能在其中挑出三四百个人,说百里挑一一点也不过分。”

孙一说,每年对新员工的培训都要从讲规则、守纪律这些最起码的礼仪开始。有些新员工在大庭广众之下玩游戏,用办公电话煲电话粥,上班第一天就迟到,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另外,有些大学毕业生虽然成绩很好,但不会动手操作,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会拆装电脑,打开电脑甚至分不清哪是主板,哪是CPU。

有一年,皇明集团公司招聘了50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因为受不了在一线磨练的艰苦,先后走掉了300多名。黄鸣说:“其实,这些岗位上升空间很大,是企业培养中高级管理者的必经步骤,没有企业会傻到‘花金子价买馒头吃’。只可惜,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从基层干起,或者因为吃不了苦,等不到那一天。”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鹿立说,西欧国家适龄青年高校入学率都在35%以上,但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就业难。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录取率达21%,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大学毕业生数量并不过剩。

据他分析,一些大学毕业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主要原因是个人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又好高骛远不愿选择基础性岗位。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像两股道上跑的车,产生了结构性错位。

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仍在年复一年地重复昨天的故事:书包越来越重,眼镜越来越厚,考题越来越难„„“减负”好像成了过时的词汇。

据调查,今年北京小学升初中考试的激烈程度让人咋舌,有的中学要加试“奥数”,还有的要求达到公共英语二级水平。上海有的小学生为增加升中学的择校砝码竟考到了41个证书„„然而,学校教育层层选拔出的所谓“精英”,真的是市场所需要的吗?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攀峰说,在基础教育阶段,如果学校片面追求分数,将会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艺术审美、劳动技能等项教育内容的明显削弱,不利于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及人格观念。

王攀峰指出,一些学生走向社会后,其人文素养不足就会显现出来。比如,不善与人沟通相处、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公德与公益意识差、缺乏生活理想等,这些问题会成为就业道路上的重重障碍。

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尖子生”和“好员工”的标准竟然大相径庭。东北大学东软信息技术学院毕业生小吕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连续多次获得奖学金、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然而在求职面试中却屡屡碰壁。

这位尖子生对记者说:“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是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尖子生,走出校门才突然发现这一切全变了,有种当头一棒的感觉。”

如何理解用人单位的选拔标准?孙一认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既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学校只教会了学生考试拿高分,但没有教给学生如何吃苦耐劳,与人合作。“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培训来弥补,所以我们宁愿招一个在街头发过传单、体验过生活艰辛的中等生,也不愿意招一个所谓的名校尖子生。我们录用人员的标准是:第一诚信务实,第二身体健康,最后才是专业技能。”

广州越秀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徐先生介绍:“去年招了一部分名牌大学毕业生,他们到企业的第一项任务是写一篇关于酒店行业的调查报告。结果相当一部分人是,网上抄一点,图书馆查一点,基层报告看一点,如此拼凑,甚至一些关键性数据也是闭门造出来的,这种态度令人失望”!

皇明集团董事长黄鸣介绍,该企业每年要对新录用的大学毕业生从头开始培训,这一套培训下来,他也成半个校长了。学校培养的人才到了企业还要回炉、加工,这实际上是对学校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学校选拔学生是一类标准,用人单位选拔学生是另一类标准,这种状况让学生及家长如何适从?

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

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有2600万名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有关专家指出,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若能与市场需求接轨,这将形成庞大的人力资源,否则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包袱,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教授袁祖望指出,教育的效应是滞后的,一个人能否成才,需要在他工作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才能考量出来。只用考试分数作为评判标准,不利于发现和培养有个性、创造性的人才。

袁祖望认为,教育不是看今天怎么样,而要看将来对社会的贡献。教育的目的只为了考试,实际上是杀鸡取卵,不符合教育的本质,也忽视了市场需求。

还有的专家指出,目前学校所谓的“择优录取”,实际上是择学生分数之优录取,而分数之外的成绩往往不被重视。这种“一分遮百丑”的录取办法看似精确,但对学生的评价很不全面,也不公平。大学毕业生不受市场欢迎,折射出学校教育评价标准的错位。

据了解,山东省潍坊市中考已实行学业水平考试加综合素质评价,将道德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6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改变了“一分遮百丑”的状况。

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对记者说,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应该从“唯分数论”转变到对学生素质综合考查的轨道上来,搭建起学生全面发展的“立交桥”。只有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接轨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才能破解。

材料三:

1月4日,距离政府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政策实施已有4个多月„„2006年6月1日,中组部等14部门联合发出通知:9月1日后仍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可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人事部门应免费提供专门就业服务,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还可享受税费减免及小额贷款政策。民政部门还要给短期内无法就业、生活有困难的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1月4日,河北省承德市就业服务局职业介绍中心副主任佟彦春透露,从2006年7、8月份举行的两次招聘会统计的数字看,约有3000多大学生目前尚处于失业状态,而注册登记的人数还不到1/10!

2006年9月,该中心曾组织开展过大学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当月,一度有近300名大学应届毕业生注册失业登记。此后,前去注册的就寥寥无几了。

政府就业援助在石家庄市同样遭遇“寒流”,2006年9月1日至11月20日,仅有3015名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其中,大学毕业生仅占44.7%。而整个河北省,也只有不到5000名大学生办理失业登记。

为帮助大学生就业,河南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除办理失业登记外,还规定:登记失业的毕业生,不但可免费享受职业指导、就业推荐,还可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或就业见习。对希望参加创业培训的毕业生,劳动部门还将为其提供创业培训。

然而,在郑州市职介中心,负责失业登记的同志介绍,政府启动“大中专毕业生专项就业援助”以来,到去年11月初,还没有应届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甚至来咨询的都少得可怜。

此前,郑州市劳动保障部门曾在7月中旬推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可申请低息小额担保贷款”、“登记失业大学生免费职业技能培训”,9月份,郑州市民政部门又面向生活困难的未就业应届毕业生推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援助”,但均遭到冷遇。

在2006年河南省秋季人才交流会上,刚从郑州大学商学院毕业的吴国华早早就赶来了。小吴从去年底就忙着四处投简历、找工作,各种招聘会跑了不少,可一直没找到满意的单位。即便如此,他也从没打算进行失业登记或申请低保。“大学刚毕业就失业,无颜见江东父老。”

大多数大学生都表示,进行失业登记太“丢面子”。“一旦办了失业证,也就意味着成了失业人员,而失业和待业是两个概念,宁作待业人员也不作失业人员。”河南大学法学院的小赵这样对记者说。

大学生对政府就业援助不“感冒”,只是因为“面子”和“难为情”吗?河北科技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毕业生说,自己不存在失业问题,“不进行失业登记,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对工作不满意,或者不合适!”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认为,“就业难”,难在找不到薪水高、发展空间大、升职前景好的“好工作”。

此外有很多大学生认为,登记失业后劳动部门推荐的就业岗位、提供的培训项目,多是面对下岗职工、外来打工人员的,很难有“满意”的职位。“读了几年大学,去做家政,我不干;计算机都过三级了,参加初级培训也没什么用。”一位大学生说。

河南大学一名大学毕业生说,他们班至少还有1/3的人没落实工作。“我们也希望获得就业援助。但符合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培训项目还很欠缺。”至于小额贷款,“对没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短期内实现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很小”。

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职业指导专家认为,大学生“冷对”就业援助,折射了大学生当下不成熟的就业心态。

这位专家表示,劳动部门提供的职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帮助措施,都是结合就业援助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的。比如,大学生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机构;大学生申请小额贷款,劳动部门也可根据需要邀请创业指导专家为其提供帮助。

“在我们中心注册登记的学生,目前已有30%找到了工作。”佟彦春说。

“是否登记失业,主动权在学生个人。随着就业服务的日渐完善,‘想得开’的毕业生会逐渐增多。”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处刘建民认为,为大学生办理失业登记也有利于政府掌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以此制定相应的福利、保障政策。他相信随着相关政策不断健全完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接受失业登记的。

河南省社科院有关专家指出,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要冲破“刚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就必须放下架子,抛弃“宁待业,不失业”的观念,把就业需求与政府就业援助有效“对接”。

“建议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正视‘失业’,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帮助,早日找到理想工作!”这位专家说

材料四:

新华网长沙12月19日电(记者侯严峰、王研)当前正值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全国不少地方招聘会开得热热闹闹,但其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令人担忧:有些单位,为求职者设置了诸如性别、年龄、相貌、学历、户籍、经验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就业门槛。

近日“反就业歧视研究课题组”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5.5%的人认为存在就业歧视,58%认为严重和比较严重。许多单位明确声明不要女性,借口是女性要生孩子、不专心工作;一些单位招聘员工好似选美,完全不看是否有真才实学;在公务员招考中,相关单位屡屡提出“只限本地户口”的条件。甚至血型不好、城市独生子女等,都成了拒绝求职者的理由。个别企业“姓裴不吉利、姓贾有损公司信誉”等歧视性要求,已荒唐到极其可笑的地步。更值得忧虑的是,在供求比例失衡、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这一现象有普遍化、“正当化”、“合理化”的趋势。因为用人单位处于优势,把持着话语权,求职者面对就业歧视时很少有人诉诸法律。就业歧视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损害了求职者的权利和尊严,有的求职者因被歧视心灵受到伤害,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其次是破坏了社会公平,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成为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就业平等,我国相关法律已有明确规定。如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法律往往没能得到很好的执行,导致就业歧视愈演愈烈。

要消除就业歧视,需要加快立法,将有关法律中反就业歧视的宣示性条款变成更具操作性的规范。政府部门应尽快全面清理目前公务员招考中的各种显性和隐形歧视条款,为全社会做出良好的示范;用人单位要摒弃特权思想,树立人人平等 的用人观;政府部门应建立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机制,督促其树立法制观念,依法办事。解决就业歧视问题,建立健康平等的社会就业环境,需要政府、社会付出持久的努力。

日前,湖南省举办了首届女大学生专场供需见面会,360 多家招聘单位为来自全省10 多所大学的近万名女大学生提供了6000 多个就业岗位。据称,本次专场供需见面会涉及财务、营销、服装、经贸、旅游服务、表演、金融等许多门类。在招聘岗位中,文秘、销售、公关、前台接待等占了较大比例。尽管会场上挺热闹,可是,一些招聘单位乱设就业“门槛”的行为,又令不少女大学生望而却步。在供需见面会现场,一些招聘单位开出的应聘条件,引来了不少求职者的争议。长沙一家公司招聘公关秘书一职,就把“有一定酒量”列为应聘的基本条件。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一名女大学生刚刚参加了面试,但她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把是否有酒量作为招聘的要求,我觉得这对女性有点不尊重,难道做公关秘书,就是来陪酒的吗?” 不少参加供需见面会的人也认为乱设这样的就业“门槛”不仅庸俗,而且涉嫌“性别歧视”。一名企业招聘主管则表示,设置这样的岗位要求是“量体裁衣”,“即便求职者在其他方面表现优秀,但滴酒不沾,在这个岗位上我们不予考虑。”

时下,确有一些用人单位面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由紧俏而饱和,就自视过高,提出的条件五花八门,设置的“门槛”难以逾越。比如那家要求应聘者“有一定酒量”的公司,同时还要求应聘“公关秘书”岗位的女大学生“身高165 公分,形象气质佳”。言外之意,不是“美女”,缺少“酒量”,就没有资格应聘。这些招聘“条件”反映了这家企业用人方面的“霸气”,也反映了个别企业管理者缺乏基本的文明素质。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很多,但一些企事业单位在国家就业政策之外人为乱设就业“门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些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看来,应聘大学生多,而单位用人岗位有限,所以就可以不顾实际,任挑任选,还可以附带许多 “特殊”条件。一旦不合乎他们的“条件”,不论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如何、综合素质如何,都一律“免谈”。更有甚者,个别单位还把招聘当作了“选秀”“选美”,结果使得不少学有所成的莘莘学子被拒于门外,到头来单位的人才环境也没有得到多大改善。

此外,在用人单位招聘工作上,各级政府也应当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时给予指导。湖南省首次举办女大学生专场供需见面会,对于急需寻找就业门路的女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湖南女子大学一名应届毕业生说,举办女生专场供需见面会,专业性更强、择业方向更明确,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也大多适合女生。由此可以想见,如果举办单位也给招聘单位设置一道不得人为乱设门槛的“门槛”,规范招聘单位的招聘行为,并要求招聘单位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和单位的实际需求选择人才,那么,女大学生们一定会更加满意。

当然,企事业单位在招聘、用人方面拥有自主权,根据岗位实际提出用人条件也是必要的。但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任何单位都应当对社会负责、对应聘人员负责,而不应随心所欲,乱设这样那样的“门槛”,最终既损害了大学生择业的权利,又使单位工作受到影响。

材料五:

一年一度的高校毕业生招聘热潮又到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又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据11 月20 日的《大河报》报道,在郑州市“中原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现场招聘会俨然成了和平年代的战场。在拥挤的人群中,两扇玻璃门被挤倒,博览中心的一部电梯,也不能应付汹涌的人流,扶手在众人的挤压下向外倾倒了。

在这几年里,类似这样火爆的场面在一个个城市里上演着。在如此激烈的竞争压力下,月薪被越压越低,不少人连600 元的底薪都愿意接受,甚至还出现了不要工资先行试用的现象。前些年已经就业的大学生也同样能感受到这种压力,他们不再敢轻易跳槽,他们每天“自愿”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在搜狐网的一份调查中,只有大约30%的网友能坚持8 小时工作制,甚至连周末加班都开始慢慢成了常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报怨我们的教育体制者有之,说他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质量太差,不符合产业界的需要;埋怨大学生个体的也有之,说他们在大学里不好好学习,只知道谈恋爱、玩游戏。表面看来似乎有道理,但都经不起推敲。我国教育体制在这几十年里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可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只是最近几年才尖锐起来。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也不是今天才出现,以前毕业的大学生也有很多人从事与自己的专业没有太多关系的工作。他们在大学期间打下的基础知识以及在工作中的实践锻炼,可以让他们很快地适应新的陌生的工作岗位。至于大学生个体方面,固然个人在校期间如果努力学习又能重视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那么他相对于其他人竞争力自然是高的,但这丝毫不能解释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就业困难问题。况且,谁又能说以前的大学生学习就更加刻苦呢?毕竟他们当时的就业压力轻多了,按照“竞争理论”他们应该学习更不努力才对。

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仅仅局限在教育体系内部是不行的,毕竟就业问题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经济方面的状况,不对我国的经济现状作出合乎事实的分析是找不到答案的。

经济发展的内需不足问题在90 年代后期就已经凸显出来了。按理说,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应该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国内市场需求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的内在推动力,但是这个推动力在进入90 年代以后很快就枯竭了。于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国际市场,表现在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从 1990 年以来这项指标就在逐渐增加,今年1 季度达到了48%。这对一个大国来说是极其危险又是不正常的。美国作为“全球化”的倡导者,其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也不过20%左右。

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增加从侧面反映了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问题,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我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很好了,不再需要进一步提高了。居住在农村的广大农民以及城市中的底层民众,他们的生活依然很艰难,他们的生活需要相对于现实的生产能力来说仍然是巨大的,但是这种需要并不等同于市场需求,在他们收

入低下没有消费能力的时候,这种需要只是潜在的市场需求,而不是现实的。显然,这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社会各阶层在收入水平上、财富占有上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密切相关的。

大资本与政治权力结合起来通过或明或暗、或合法或非法的方式对底层民众的剥夺,是造成今天这种形势的根本原因。就以房地产行业举例来说,城市周边土地的升值不是因为这些地方种植农业作物会更好,而是因为它具有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的升值完全是城市发展的结果,而城市的发展又是全民从建国开始的几十年辛勤劳动的结果。这种由于特殊地理位置产生的级差地租是属于全民的公有财产,它既不属于直接在上面耕种的农民集体所有,更不属于地方政府的官员以及开发商们,它应该成为全体人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和城市底层民众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各项事业的重要保障。但是,开发商与政府中的某些官员上下其手,再加上与金融资本的联合,把这项公有财产占为己有,这种赤裸裸的剥夺是今天房地产行业暴利的根本原因。

这些人占有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成了富豪阶层,他们的个人消费也越来越奢侈,而这些奢侈品大多是从国外进口的,从豪华轿车甚至到小提包莫不如此,这种情况从举办的奢侈品博览会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他们的这种消费并不能形成国内的市场需求,对我国经济发展没有任何贡献,只是满足了他们个人的炫耀心理而已。底层民众有物质生活上的需要,但他们消费能力不足,结果只能逐渐造成国内市场相对萎缩越来越严重的情况。而这种消费市场的萎缩又严重限制了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影响到就业市场。可以设想,如果两极分化不象今天这么严重的话,我国现有企业的生产规模还会增大,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建立起来,就业人数也会同步增长,这种增长不仅惠及农民工群体,也同样会增加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机会,因为这些企业也需要产品研发,也需要市场管理。

财富占有上的两极分化对社会生产造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整个社会生产相对萎缩的情况下,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状况怎么能不越来越困难呢?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国际资本以越来越大的规模进入内地,在初期这种资本进入也许对缓解当时我国经济建设资金不足起了一些作用,但它的影响很快就超越这一点了。

各地方政府在对外招商引资的竞争中,对外资的优惠政策越来越丰厚,从审批、用地到税收等等各个方面,在与内地企业的竞争中长期在政策上处于优势地位,再加上这些国际资本相对于内资来说实力更为雄厚,市场运作经验更丰富,造成内资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一个个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甚至国家安全都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被外资击垮(当然这只是原因的一个方面,那些企业领导层的腐败、无能也是重要因素)。近几年来,国际资本更是通过“斩首”式收购,逐渐取得了相当多的战略产业的控制权。据社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我国对外28 个主要产业中,其中21 个产业位居前五位的企业都已经被外资掌控,而剩下的7 个产业,外资也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控制权。相应地,在除了象军工、航天这

些部门以外的其他许多产业中,我国基本不掌握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控制在外资手中。而在国际竞争中同样重要的品牌上,情况同意不容乐观。这些年来,不仅我们自己的品牌没有成长起来,而且自主品牌在外资的进攻下,处境越来越糟糕。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随着合资而消亡了,即使有部分本土品牌仍然屹立不倒,也与昔日的灿烂辉煌不可同日而语。国务院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白津夫举例说,作为引进利用外资最多的地区,江苏这几年来每年却有十几个国内自主品牌消失,自主技术也被屏蔽、被限制,对国内市场资源的控制力不断下降。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不核心技术也没有自主品牌的情况下,唯一可以利用的就只有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了,于是走上了加工贸易的依附型道路。我国今年五月份的对外贸易中,来料加工型的产品占到了55.2 %。这一系列数据显示,我国经济的对外依附型结构已经形成,在这样一个结构里,产业利润大量外流,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据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介绍,由于我国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导致广东货物贸易出口处于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地位。例如,广东是我国DVD 出口大省,但是每出口一台DVD 仅售39 美元,却要向国外公司支付19.7 美元的专利使用费,占成本70%的机芯等部件均依赖进口,致使该行业尽管生产量很大,而利润却很微薄。

据统计,目前国际市场上名牌所占比例不到3%,但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0%。可是,我国广东省的外贸出口产品尽管量大却无法享受品牌带来的利益,只能采用 OEM(也即委托加工)的方式生产。出口企业中拥有自有品牌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低于10%是普遍现象。这种情况,使超过90%的利润被外资拿走,2005 年珠三角地区出口鞋21.7 亿双,出口均价仅为2.7 美元;广东作为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著名的芭比娃娃就在此地生产,在美国市场的零售价是9.9 美元,可是我国企业得到的加工费仅为0.35 美元/个,在这0.35 美元中包括企业主的利润,地方政府的税收和工人的工资,而拥有该品牌的美国企业则获利近8 美元/个,差距之大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依附地位不仅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而且还压低了工人的工资,拉大贫富差距,使国内市场需求日益相对萎缩,反过来又会造成企业生产日益依赖国际市场,巩固依附地位,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的这种依附型产业结构会从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

首先,产业利润的大量外流,使国内市场空间相对萎缩,扩大了市场需求与国内扩大的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进而又限制了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这种影响的机理与前面已经分析过的贫富分化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是一样的。

其次,这种依附地位使大部分企业没有资源进行技术研发。而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工科学生的主要社会使命正在于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就业状况越来越差也就不难理解了,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要么选择出国,要么进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在那些已经被国际资本掌握了控制权的战略产业里,技术研发的中心并不在中国,而在这些跨国公司的母国进行。即使有部分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究院之类,也只能吸收一小部分特别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以笔者所毕业的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来说,我班共有30 名同学,其中一半或在本科或在硕士毕业之后到了国外,大部分去了美国,而留在国内的同学中,大部分又都在外资部门工作。固然我国技术水平落后于美国,但这并不能成为他们留在外面的理由。在具备一定的条件的情况下,这种落后局面反而会给他们提供施展自身才华的大好机会,建国初期从国外冲破重重阻力回来的那一代老科学家就是最好的例证。而今天的问题是,国内的企业所能提供的这样的机会太少了。单纯地对这些不能或不愿回国效力的学生进行道德上的指责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应该受到指责的不是他们,而是现今我们不合理的、不符合中国人民整体利益的经济结构。

依附型企业所需要的不是大学生这类研发型的人才,更多的是操作型、实用型的人才。于是培养这类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势头迅猛,就业状况似乎比大学生还要好。例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甚至可以拿到4000—6000 元,而同期在北京毕业的大学本科生的工资却降到了1000—1500,个别的只有600—800 元。在这类职业技术学院里,中学文化程度毕业生经过简单的培训后,他们完全能够胜任大规模流水生产线上某一个具体的操作。

于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独特的环境里,就出现了象中国这样独特的社会现象。总的来说,我国大学生群体在总人口中还只占很小一部分,高等教育普及率甚至与印度相比都还很低,可是却出现了严重的过剩现象。

这种现象不能说和我们现今的教育体制没有一点关系,也能说和大学生个体没有关系,但这些不是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只有对内缩小贫富差距,对外通过自主创新摆脱目前的依附地位才有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群体不仅是在为底层民众谋利益,而且也是在为自己寻找出路。

申论要求:

1、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请用500 字进行概括。20 分。

2、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以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工作人员的身份,提出解决的对策。500 字。或者思考政府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并说明理由。500 字。此题30 分。

3、针对存在的问题,以省政府的名义,下发一份通知,要求各地有关部门做好2007 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或者以教育厅的名义,要求省内各高等院校做好2007 年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1000 字,30 分。

4、从材料一到五中任意选择一个,就其中反映的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评论,写一篇500 字的小评论。

第四篇:2012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

2012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

满分100分 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写)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试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位于陕西省南部的安康、汉中、商洛三市,地质条件差,经常遭受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平均每三年就发生一次洪灾。多点域,突发性,毁灭性的地质灾害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资料显示,2001年至2010年,陕南地区共发生地质灾害两千多起,造成590多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460亿元。2010年7月8日,特大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灾害导致安康、汉中、商洛三市28个县(区)中,有24个县(区)遭受降雨侵袭,受灾人数177万人。其中因灾死亡73人,失踪121人,直接经济损失60亿元。大竹园镇七堰村灾害最严重,道路、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全部

批移民,但是由于受各方面的限制,目前,西海固地区仍居住着100多万人,其中,近35万人因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极为不便而继续扶助。没有发展前途、发展潜力,只能过度的索取,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持续的破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为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彻底摆脱贫困,2010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决定实施《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按照这个规划,宁夏将用5年的时间,把中南部地区生存条件极差的7.88万户、34.6万人,搬迁安臵到较好的近水、沿路、靠城地区。搬迁涉及宁夏山区9个县、91个乡镇、684个建制村、1655个自然村,计划投资105.8亿元。

3.2011年5月6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正式启动。省委负责同志在移民安臵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陕南地区的移民搬迁,是省委省政府从全局和陕南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不仅具有生态保护层面的意义,也具有扶贫开发层面和经济发展层面的意义。移民搬迁安臵工作关键是要做到让移民般的出、稳得住、能致富。作为领导干部,要始终对两个方面有敬畏之心,一是对人民怀有敬畏之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可懈怠;另一个是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尊重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为此,有媒体在报道陕南移民搬迁时,就用了‚第一次主动向大自然低头‛这句话。

陕西省政府办公室印发的《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臵工作实施办法(暂行)》规定,陕南地区搬迁安臵工作的原则是‚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传承特色‛,移民安臵工作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划分,分步实施。根据搬迁规则,陕南地区共需投资1109.4亿元,按规划中‚三四三‛的补助方案,意味着陕南地方政府需支出360亿-420亿的补贴,其中半数需要市县一级财政自筹。这对地方财政收入仅10多个亿元的陕南地区可谓压力巨大。为此陕西省有关方面组建了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

增大,也可能会出现新的灾害。我国内蒙古阿拉善地区草场严重沙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大量迁入,过度垦殖、放牧,导致原来的生态系统崩溃。

也有研究者主张,对于灾害,首要选择不一定是移民,而是建立一种灾害治理和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各类灾害普查、重点地区详查、风险评估、预测、预警、灾中救援和应急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强化灾害管理个应急能力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某专家组组长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移民、生态、地质灾害这三个问题最为棘手,因为‚这些问题是需要长期做工作的,不是一下子可以解决的,这三个问题又是性质不一样的问题。‛

5.搬还是不搬?50多岁的老邓一直在犹豫。老邓家在陕西省Z县甲村1组。Z县历来干旱少雨,全县除了黄河边的一小部分农田可以灌溉外,其余田地的庄家几乎完全依赖雨水,干旱甚至造成许多村庄人畜用水困难,村民们惜水如由。所谓‚宁给一个馍,不舍一碗水‛。

2005年12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以《以工代赈管理办法》,提出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Z县因属于典型的旱作农业县,成为陕西省最早一批试点县。县里自2009年开始组织村民整体搬迁。老邓找亲戚凑了4.5万元交给村里,几个月后,在县城附近泰勒移民新村盖的移民楼因为违章推倒了,此后房子的事情就一直搁浅。一位太乐村的王姓村干部证实说,原来太乐村的一片耕地,2009年以每亩6万元的价格卖给了甲村作为移民房的宅基地,但只要买卖不合法。2009年8月,因为太乐村‚私自卖地‛,Z县国土资源局会同公安、城建等部门对在建移民房进行了强拆,并在县电视台曝了光。按照最初的计划,甲村准备将老邓所在的1组整体搬迁往6里之外的路井镇旁,但后来由于2、3两个组村民的参与,搬迁地点改到B县城附近。举家搬迁往40公里之外的B县城,地怎么办,以后的生

映,1组实际只有30多户,不到180人,这明显属于虚报。该村民称,多出来的指标被2组或邻村村民‚冒名顶替‛,有的搬迁户甚至私下转让指标套取补助款,更有甚者,一些吃皇粮的国家工作人员也借村民的名义占用宅基地。

2003年8月,Z县遭遇历史罕见的长时暴雨,位于县城10公里的乙村村东和东北方沟堤大面积滑坡崩裂,沿沟边居住的6组居民房屋倒塌十几间,就连院子也出现了大裂缝。2008年,Z县决定将原来住在沟延边的6组整体搬迁到村南1公里出的空地上。作为数量不多的避灾移民,这次搬迁建房采取的是村民自建、政府补助的方式。按当地政府规定,房子建好后,经验收合给国家将给每户1万元补助款。但两年之后,村民的房子陆续建成,不仅补助没有全部到位,每户还额外收取了2500元的宅基地费。一位姓张的居民说,政府承诺每户1万元的补助,实际上每户仅拿到7500,部分原来的老房子没来得及腾出来的,甚至只领到了3000元,远远低于国家的补偿标准。搬迁户还要自购地皮?大部分人对此表示不解。张姓村民反映,村里用来安臵的土地本身就是6组的土地,并没有新占用土地,而且新建房每户占地面积4分多,村民们原先住宅占地大多比这个面积大,搬迁后原宅基地交给了村集体复耕,耕地不仅不会减少反而增加了,为什么1万元反而缩成了7500元?以工代赈办搬迁负责人解释称,国家建房补助的标准是按人口计算,但自建房一般按户补助,县里便将该村的建房补贴平均分摊以后每户给1万元,但是由于集中居住需要基础设施投入,因此最终定下来的标准是每户8000元。至于村是收每户的2500元宅基地费,是在项目实施之前,以工代赈办曾要求全数退给农户,但由于以村村委会干部长期空缺(村上事物由一位镇上副书记代管),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解决。与乙村补助款‚缩水‛不同,在Z县丙村、丁村等移民点,补助款被以宅基地平整费、管理费、押金等方式克扣。丁村村委会甚至给每户都配上了大铁

收的重要渠道。

7.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是35万生态移民工程的重点区县,5年内要完成移民任务6万人。区委F书记对记者说,既要让移民搬出去,更要关心移民有没有致富的路子,我们采取的办法,是移民搬迁住房和蔬菜温棚两把‚要是‛一齐交,目的是让他们真正做到既安居,又乐业。针对移民长期受到旱作农业耕作方式束缚,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温棚种植技术的状况,原州区委举办培训班,邀请技术人员实地讲解等方式,强化对移民实施生产技术和技能培训。

对原州区的做法,陕南地区商洛市Y市长非常认同,他坦言,商洛市以前的移民搬迁中,确有搬迁后的居民最终又返回了家乡。‚因为以前的搬迁只是简单地把大家从一个地方移民到另一个地方,新地方没有配套设施,生活很不方便。‛Y市长分析,‚缺乏收入的方式,新生活自然难以为继。尤其是农民搬迁进城后,生活成本比农村高,不想办法拓展他们的收入,肯定还会返乡。‛此次商洛市移民搬迁将集中安臵作为搬迁的主要方式,‚这样做主要便于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卫生院、幼儿园、学校等配套设施的统一建设。‛Y市长说‚首先让搬迁群众生活方便,他们才愿意长久住下去。‛

8.‚难别那童年欢闹的河洲,难别河洲那喂饱的老牛,难别那老牛翻过的黑土,难别那黑土种下的乡愁……‛这是一首有关故土情节的歌曲,确实,故土情节,在每一个心中,移民尤其难舍故土。

移民的搬迁不仅仅是居住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这需要一个漫长的适应和事例的过程。其中一些人因为无法适应全新的环境,重新回到故土,称为移民‚返流‛。移民‚返流‛现象有增多,伴生很多新的社会问题。A教授是长期研究移民问题的专家,针对于移民搬迁中难以回避的‚返流‛现象,他表示:‚移民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千万不能根据某些好的例子就说他

4.总字数800-1000字。

第五篇:2010年山东省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参考答案

2010年山东省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参考答案

一、材料分析

1.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1是以讨论的形式进行叙述的,针对自来水是属于社会商品还是公共资源这一属性问题展开讨论,并进一步探讨中国自来水行业发展的去向问题。

材料2只有一段文字,以案例入手,介绍了目前我国市政建设与城市改造不同步这一现象引发的社会问题。

材料3只有一段文字,以国家4万亿保经济增长的投资为切入点,提出了政府投资对于城市公用事业的关注度仍然不足的问题,这与我国城市现阶段对市政设施快速增长的需求情况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材料4由两段文字组成,对我国城市市政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取向进行了分析,并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进行了举例分析。

材料5主要围绕某市供水价格调整这一话题展开,以一个普通市民生活用水缩影向考生展示了我国许多城市水量不足这一现实问题。同时,提出了水价调整这一改革政策可能会带来的相关影响。

材料6提到了“南水北调工程”这一概念,并对其目标及效果进行了举例描述。材料7介绍了国家《海水利用专项规划》的基本内容,同时列举天津淡化海水工程的效果及借鉴意义。

材料8举例介绍了世界各国节水、用水的合理举措,为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管理提供了参考借鉴的经验。

2.整理材料

2010年山东申论考试与天津共用一套试卷,因此,本套试卷给定资料的地域性并不强,反而更加突出了材料主题的广泛性和可论性,资料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从给定资料的形式来看,有座谈记录式、描述式、举例式、采访式等各种形式,导致所给资料纷繁复杂,增加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从给定资料的内容上看,各则材料生题较为分散,内在逻辑不强,对材料中心的把握也有一定难度。总休来看,给定资料围绕水资源管理和利用这一主题,讨论了我国自来水行业发展、城市市政建设、水价格调整、南水北调工程、海水利用等各方面问题,可谓涵盖广泛,并且资料还给出了国外水资源利用管理的先进经验,丰富了材料内容,也给考生答题提供了可资利用的素材。

二、解题分析

第一题包括两个问题,都是针对“给定资料1”而设置。第l小题要求概括舆论的实质,第2小题要求概括这次座谈会涉及的主要问题。回答这两个小题,都需要充分理解给定资料1,紧密结合材料来回答,同时要注意字数限制,作答尽量简明、准确。

第二题中实际也包含了两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属于归纳概括类题型,要求总结出“平衡”所指的关系;第二个问题属于综合分析类题型,要分析证明进行平衡是关键问题。第三题属于综合分析及公文写作类试题,首先考生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运用公文写作的模式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解决、回应。

第四题属于综合分析、论证类题型,要求考生在认真分析现有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及问题进行解答。

三、参考答案 第一题

1.这种社会舆论的实质在于唤醒相关利益方即公众改变“理应无偿享用水资源”的错误观念。虽然水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但不应该无偿享用,供水公司是企业属性,适当盈利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本次座谈会主要讨论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第一,水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经营公共资源的供水企业是否要追求盈利。第二,是否能够通过调整水价的手段来实现供水企业的盈利。第三,目前供水价位是否合适,应该以何种标准来衡量水价定价是否合理。第四,面对公共事业长期发展滞后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第五,是否应该在公用事业领域引入外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会对我国的水价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

第二题

需要“平衡”的主要是公共事业的公益性与商品性这两种属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水资源是作为一种商品来进行市场化销售的,其开采、净化、处理等过程均是有成本投入的;但同时,水资源运营是一项公共事业,具有公益属性,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是社会稳定的保障内容之一。

公共事业是杜会平稳的根本保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公共事业运营者也需要实现效益、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如何平衡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这一问题便成为了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第三题

首先,我国对于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基本原则是仅出让经营权,不出让所有权,因此,不存在将市政公用事业出售光的问题。

其次,由于公用事业具有公益性属性,政府在出让经营权之后也不会对其完全置之不顾,会进一步规范、监督经营企业的经营行为,保证公众合法权益的实现。第三,由于政府财政资源有限,仅靠政府经营很难满足市政公用事业的全面、有序发展,以及越来越大的群众市场需求,因此,适当出让其经营权,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管理社会事业的积极性,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公用事业的发展及完善。

第四,由于公用事业出让属于新鲜事物,国内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在实际运作中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与状况,下一步政府会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规范民营资本对于公共事业的管理模式,对于新出现的问题即时给予纠正。同时,实施更为严格、完善的审批制度,严把入口关,选择最为适合的企业进行经营。

第四题 例文1:

做好水资源这篇大文章 ——关注水质、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水资源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是商业、农业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1977年,联合国召开水事会议,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危机。1993年,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2010年3月22日,全球迎来了第18个“世界水日”,联合国将本次“世界水日”的主题定为:保障清洁水源,创造健康世界。这表明了水资源安全管理是现阶段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人口急速膨胀,工农业生产规模也在迅速扩大,这一发展不仅使得全球用水量飞速增长,而且对于水资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约有88%的疾病可归咎于不安全的用水或缺乏必要用水卫生设施。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0年“世界水日”的致辞中就指出,因饮用不卫生的水而死亡的人数超过了包括战争在内等一切形式的暴力所导致的死亡人数。因此,保障水资源清洁,便成为我们必须直面并解决的课题。具体来讲,我们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手段实现水资源保护,防止水污染情况持续发生。

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讲,各国政府可开展积极、广泛的宣传活动,以增强本国公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同时,各国政府可以根据本国自身国情,建立更为全面、系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体制以及相应的运营机制,以进一步加强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从法律层面上规范政府、社团、企业、个人等的用水行为。

其次,从各类非政府组织层面来讲,它们虽然不能以法律、法规等形式来严格规范公众及政府的行为,但是由于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范围较广,影响力较强,可以起到政府与公众交流的桥梁作用。可以为政府提供帮助,帮助其以多种形式宣扬水资源清洁、保护的相关政策;可以为民众请愿,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及时向政府部门、相关机构反馈,促进其早日整改。

第三,从个人层面来讲,我们都是地球公民,因此,都有义务为保护水资源清洁贡献力量。最基本的就是从个人做起,节约用水,规范处理生活污水。同时,每位公民都可以积极监督当地企业、机构的用水行为,对于水资源污染情况,发现一处、举报一处,坚决抵制污染行为的存在,监督企业、政府行为。

总之,保护水资源清洁事关人类生存大计,也关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保护水资源清洁人人有责。让我们积极关注水质,保护水源清洁,共同创造健康世界。

例文2:

做好水资源这篇大文章

——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是商业、农业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政府机构很早便意识到了进行水资源规范管理的重要性,水利部从1989年开始,便将每年的7月1日至7月7日定为“水法宣传周”。随着“世界水日”的确定,从1994年起我国将“中国水周”起讫日期改为3月22日至3月28日。2010年,我们迎来了第23个“中国水周”,本年的主题为“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阐释了现阶段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如何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淡水资源日渐短缺,水、旱灾害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全球生态平衡不断恶化,已经成为直接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同时,我国其实是一个干旱缺水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排在世界的前五位,但算人均值的话,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因此,如何规范水资源管理工作,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便成为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休来讲,我们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鉴于我国水资源匮乏这一现状,无论是政府机关、社团组织还是企业个人,都需要培养节水意识,在办公、生产、生活过程中,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比如,坚决杜绝长流水现象,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第二,改变用水观念,增加二次水利用率。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改进技术、设备,加大对于污水的循环处理、利用;对于家庭来说,可以一水多用,比如将洗衣做饭用的水储存起来,用于厕所冲洗,同时,提倡家庭中购买中水,有效节约清水资源。

第三,增加清水资源储备量,进一步优化水质。这部分工作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制定法律、法规、规范条款等措施,加强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净化水源,强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达标活动,预防水污染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第四,加强水土保护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护水意识。政府、家庭要起到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从孩童抓起,在学校、家庭中培养他们的节水意识,提醒他们节水的重要性,让节水观念在每一个单位、个体内扎根。

总之,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事关国民生存大计,也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水资源达标、保障水资源充足是政府、企业以及每一位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强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实现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下载山东省选调生录用考试申论2009[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选调生录用考试申论2009[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东省2015选调生考试考试用书[范文]

    山东省2015选调生考试考试用书 2015年山东省选调生考试公告、报名注意事项、职位表等最新资讯及免费备考资料请点击 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 全省统一......

    2009年陕西省委组织部考试录用选调生申论试题

    2009年陕西省委组织部考试录用选调生申论试题 材料部分(内容不全): 资料1:2008年11月3日,重庆市出租车业内风传11月3日开始罢运,以此引起全国连锁反应,多地区出租车罢运。此次他们......

    选调生录用考试《申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一)(本站推荐)

    选调生录用考试《申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一) 1. 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讲道,“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

    2015广西壮族自治区选调生考试录用简章

    广西2015年考试录用选调生计划表.xls 选调生备考交流群 为加强党政干部队伍源头建设,优化结构、提高素质,根据公务员法有关规定,制定本简章。 一、招录对象和名额 (一)招录对......

    2011年考试录用选调生简章

    2011年考试录用选调生简章 为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建设高素质年轻干部队伍,根据公务员法和中央组织部关于做好选调生工作的有关规定,制定广西2011年考试录......

    2007年山东省选调生申论真题

    KKGWY.COM 考考公务员网考试专区 2007年山东省选调生申论真题 材料一: 福建省2007年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大会2月3日在福州举行。在大会现场,记者接触了不少毕业生、毕业......

    2007年山东省选调生申论真题

    生物达人12 2007年山东省选调生申论真题 材料一: 福建省2007年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大会2月3日在福州举行。在大会现场,记者接触了不少毕业生、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及政......

    2014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A卷[精选合集]

    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A卷 给定资料1.多年来,我国公路运输超限超载问题日益严重,逐渐成为危及道路安全。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